動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不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衹能以有機物(植物、動物或微生物)為食料,因此具有與植物不同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以進行攝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環、排泄、感覺、運動和繁殖等生命活動。動物的分類動物學根據自然界動物的形態、身體內部構造、胚胎發育的特點、生理習性、生活的地理環境等特徵,將特徵相同或相似的動物歸為同一類. 成為脊索動物和無脊索動物兩大類.
動物種類
脊椎動物中包括:魚類,爬行類,鳥類,兩棲類,哺乳類等五大網類.
脊椎動物 特徵 有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脊索衹見於胚胎期).脊柱保護脊髓. 脊柱與其他骨骼組成脊椎動物特有的內骨骼係統. 有明顯的頭部,背神經管的前端分化成腦及其他感覺器官,例如眼,耳等.腦及感覺器官集中在頭部,可加強動物對外界的感應. 身體由表皮及真皮覆蓋.皮膚有腺體,大部份脊椎動物的皮膚有保護性構造,例如鱗片,羽毛,體毛等. 有完整的消化係統,口腔內有舌,多數有牙齒,亦有肝及胰髒. 循環係統包括有心髒,動脈,靜脈及血管.排泄係統包括兩個腎髒及一個膀胱.有內分泌腺,能分激素(荷爾蒙)調節身體機能,生長及生殖.
無脊椎動物中包括:原生動物,軟體動物,蠕蟲,昆蟲,甲殼動物等門類.所以無脊椎動物占世界上所有動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魚類 特徵: 水棲動物(衹能生活於水中).皮膚有鱗片覆蓋,屬變溫動物.具有鰭(可以水中遊動),用鰓呼吸的變溫動物.體外受精.主要為卵生,部份為胎生及卵胎生.
魚的種類很多,主要分為兩大類別 軟骨類 例: 鯊魚
特徵: 皮膚堅韌,有極細小楯鱗,沒有魚鰾,尾鰭上下不對稱.有五對鰓,沒有鰓蓋. 硬骨類 例: 馬口魚 特徵: 骨骼為硬骨,皮膚有許多黏液腺,為骨鱗片所覆蓋.有魚鰾. 爬行類 特徵:陸生動物.皮膚有鱗片或盾片覆蓋. 具有防水外皮,水份散失. 屬變溫動物(靠外界的溫度或熱源來改變其體溫).主要分佈在地球較溫暖的地區.
體內受精,卵生或卵胎生.在陸地産卵,卵有防水外殼包裹.
爬行動物的分類 testbyfindwo
有足類
例:烏龜
特徵:
有堅硬的外殼.上下頷不具齒,但有角質鞘.卵生.可分陸棲,水棲或海洋生活.
無足類
例:眼鏡蛇
特徵:
無四肢,肩帶及胸骨.不具活動的眼臉及外耳孔.舌頭末端分叉,伸縮力強.皮膚有鱗片,可吞咽比自己身體直徑大的獵物.蛇的器官俱特化成長形,左肺退化.蛇會定期蛻皮,以利生長.
鳥類
特徵:
全身披有羽毛,身體呈流綫形,有角質的喙.
眼在頭的兩側,頸部長而靈活可270度轉.
前肢特化成翼,後肢有鱗狀外皮,具四趾.
恆溫動物(能通過自身的生理過程産生熱量,即使外界溫度很低,他們也能維持高而恆定的體溫).平均體溫比哺乳動物高出10度左右(平均42度).
卵生.
鳥的分類
1.主要特徵
(1)體表被羽毛,有翼,能飛翔。皮膚薄而軟,便於肌肉的劇烈運動。
(2)新陳代謝旺盛,體溫恆定。高而恆定的體溫,促進體內新陳代謝的速度。恆溫減少了動
物對外界溫度條件的依賴性,獲得夜間活動的能力和在極地大陸上存活的能力。
(3)具有發達的神經係統和感官。鳥類的大腦、小腦、中腦都很發達。大腦半球較大,這主
要是由於大腦底部紋狀體的增大。在鳥類,紋狀體是管理運動的高級部位,也和一些復雜的生
活習性相關。實驗證明:切除鳥的一部分紋狀體後,它的正常的興奮和抑製就被破壞,視覺受
影響,求偶、營巢等習性喪失。鳥類的大腦皮層並不發達,小腦很發達,這與鳥類飛翔運動的
協調和平衡相關。
(4)具有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為(築巢、孵卵和育雛)。
3.鳥綱的分類
(1)平胸總目
主要特徵是:後肢強大,胸扁平,
無竜骨突,不具飛翔能力;羽毛分佈全
身,無羽區及裸區之分,羽枝不具羽小
鈎,因而不形成羽片。常見種類有駝鳥、
見雛鳥。
(2)企鵝總目
潛水生活的中、大型鳥類,具有一係列適應潛水生活的特徵。前肢鰭狀,適於劃水。具鱗
片狀羽毛(羽軸短而定,羽片窄),均勻分佈於體表。尾短,腿短而移至軀體後方,趾間具饃,
適應遊泳生活。在陸上行走時軀體近於直立,左右搖擺。皮下脂肪發達,有利於在寒冷地區及
水中保持體溫。骨骼沉重而不充氣。胸骨具有發達的竜骨突起,這與前劃水有關。遊泳快速。
該目分佈限在南半球。代表為王企鵝。
(3)突胸總目
通常翼發達,善於飛翔,竜骨突發達,最後 4~6 枚尾椎愈合為一塊尾綜骨。一般具有充
氣性骨骼,正羽發達,構成羽片,體表有羽區、裸區之分。雄鳥絶大多數不具交配器官。
該總目的鳥類種類繁多,為了研究方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討論它們的類群。
一個方面是根據生態類型分為遊禽、涉禽、鶉雞、鳩鴿、攀禽、猛禽和鳴禽七個生態類型。
遊禽:喙扁闊或尖長,腿短而具蹼,翼強大或退化。
涉禽:喙細而長,腳和趾均很長,蹼不發達,翼強大。
鶉雞:啄短而強,足和爪強健,翼短圓。
鳩鴿:喙短、基部具蠟膜,足短健,翼發達。
攀禽:喙強直,足短健、對趾型,翼較發達。
猛禽:喙強大呈鈎狀,足強大有力,爪銳鈎麯,翼強大善飛。
鳴禽:喙外形不一,足短細,翼較發達。
另一個方面是根據形態結構特點分成若幹個目來進行研究。以下介紹一些常見的目。
鵜形目:四處嚮前,處間具全噗;嘴端成鈎狀,具發達的喉囊,雛鳥屬於晚成鳥,遊禽類,
如鸕鶿等。
鶴形目:頸長、喙長、腿長、趾三前一後,四趾在同一平面上,幼鳥屬晚成烏,涉禽類,
常見種類有白鷺等。
雁形目:嘴扁平,具加厚的嘴甲,邊緣具櫛狀突起;腿短後移,趾三前一後,前趾間具蹼,
雄性翼上常具翼鏡;雄鳥具交配器;雛鳥為早成鳥,遊禽類。常見種類有天鵝、緑頭鴨。
隼形目:嘴具利鈎,爪發達,飛翔力強;視覺敏銳,猛禽類,雛鳥為晚成鳥。常見種類有
鳶、紅隼、金雕等。
雞形目:體結實;喙短,為圓錐形;翅短圓,善走;雄鳥頭頂有肉冠,羽色鮮豔;繁殖期
行為復雜,鶉雞類,幼鳥屬早成鳥。如褐馬雞、紅腹錦雞等。
鶴形目:喙長,頸長和腿長,趾三前一後,趾間蹼不發達,後趾着生位置較高,與其他三
趾不在同一平面上,幼鳥為早成鳥,涉禽類。常見種類有丹頂鶴、灰鶴等。
鴿形目:嘴短、具蠟膜;四趾位於同一平面上,足短健、善走;嗉囊發達,雛鳥為晚成鳥
或早成鳥,鳩鴿類。常見種類有原鴿、毛腿沙雞等。
鴞形目:嘴爪強大而鈎麯;頭大,眼大嚮前,眼周羽毛形成面盤;耳孔大,具耳羽,聽覺
敏銳; 第四處能嚮後反轉; 幼鳥屬晚成鳥, 屬猛禽類。 主要種類有長耳鴞、 短耳鴞 等。
鴷形目:嘴呈錐狀,適於啄木;舌長具角質小鈎;趾兩前兩後;幼鳥屬晚成鳥,攀禽類。
常見種類如斑啄木鳥。
雀形目:鳴管及鳴骨發達;足趾三前一後,在一個平面上,適於營巢,幼鳥屬晚成鳥,鳴
禽類。常見種類有雲雀、傢燕等。
兩棲類(Amphilia)
特徵:
需在水中渡過其幼年時期.
具有適應陸生的骨骼結構,有四肢,皮膚濕潤,有很多腺體.
身體無鱗片或體毛.
舌分叉,倒生,能嚮外伸展.
交配及受精在水中進行.
幼體以鰓呼吸,成體則用皮膚,口腔內壁及肺呼吸.
兩棲動物的分類
無尾
例:蟾蜍
特徵:
有適應陸上生活的骨骼係統,身體分頭,軀幹和四肢.前肢四趾,後肢五趾, 趾間有蹼.後肢適用於遊泳及跳躍有肺,但主要呼吸器官為口腔內壁及皮膚.
有尾
例:蠑螈
特徵:
有適應陸上生活的骨骼係統,為身體細長之有尾水陸兩棲類.
無足
例:魚螈
哺乳動物
特徵:
體內有一條由許多脊椎骨連接而成的脊柱;
身體有毛覆蓋,有口腔咀嚼和消化,可提高能量及營養的攝取;
胎生(鴨嘴獸,針鼴除外),哺乳;
恆溫.在環境溫度發生變化時也能保持體溫的相對恆定,從而減少了對外界環境的依賴,擴大了分佈範圍;
腦顱擴大,大腦相當發達,在智力和對環境適應上超過其他動物;
內肢強壯靈敏,有快速的活動能力;
心髒左,右兩室完全分開;
牙齒分為門齒,犬齒和頰齒.
哺乳類動物的分類
1.主要特徵
(1)全身被毛,具有陸上快速運動的能力。毛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哺乳動物一般每年換
毛兩次:春季和秋季換毛。換毛是哺乳動物對季節變化後的適應。
(2)出現口腔咀嚼和消化。消化管分化程度較高,消化腺較發達,消化酶多樣化。哺乳動
物的牙齒分為門齒(切牙)、犬齒(尖牙)和臼齒(磨牙),齒型和齒數是哺乳動物分類的依據
之一。
(3)體溫恆定,對環境依賴性減少。
(4)具有高度發達的神經係統和感官,協調能力強。哺乳類神經係統主要表現在大腦和小
腦體積增大、神經細胞聚集、皮層加厚。表面出現了皺褶(溝和回)。
(5)胎生、哺乳,後代成活率高。
原獸類 特徵 卵生,卵有殼. (例:鴨咀獸)
後獸類 特徵 不具真正的胎盤,幼兒在育兒袋中發. (例:袋鼠)
真獸類 特徵 有胎盤,胎兒發育完善後纔産出,占哺乳類的絶大部份.並分為十四類別.
食蟲類(例:鼴鼠)
鱗甲類(例:穿山甲)
翼手類(例:蝙蝠)
兔形類(例:兔)
嚙齒類(例:鼠,箭豬)
貧齒類(例:食蟻獸)
食肉類(例:獅,犬,熊貓)
鰭足類(例:海獅,海豹,海象)
海牛類(例:海牛)
鯨類 (例:海豚,鯨
長鼻類(例:象)
奇蹄類(例:斑馬,犀牛)
偶蹄類(例:河馬,牛,豬,鹿,駱駝)
靈長類(例:,猩猩,猴,人)
例:獅子
特徵:
屬食肉目中的貓科動物.大型獸類,爪能伸縮,善於跳躍,犬齒發達,善於伏擊其他動物.
例:大象
特徵:
為現存最大之陸棲動物.耳寬大扁平,鼻特長,可助於取食,體毛退化,腳底有厚彈性組織墊,以承托身體重量.上門牙特別發達,長出體外.食物以植物為主.
例:食蟻獸
特徵:
前肢其中二至三指特長,用以掘開蟻巢.無門齒,吻長呈管狀,舌長呈黏性,能黏附白蟻,尾長而多毛.棲於草原沼澤地,善遊泳,以白蟻及蟻為食.
例:蝙蝠
特徵:
前肢特化,指骨特長,指骨與體側及後肢之間生有薄而韌的翼膜,作飛行器官.後肢具爪,可以倒挂身體棲息.胸骨突起,鎖骨發達,以利飛行.大部份蝙蝠喜食蟲,且善於捕食飛行中的昆蟲,少數吃果實.
例:海豚
特徵:
海産哺乳類,亦有淡水品種.海豚屬齒鯨類,身體呈流綫性,頸部不能區分,頸椎骨有愈合現象.頭尖而長,具有內質背鰭.前肢特化成闊槳狀.不具後肢,尾長,具水平叉狀尾鰭.
例:猿猴
特徵:
拇指與其他指相對,適於攀緣及握物.鎖骨發達,身有體毛(手掌除外),指具指甲,大腦及感覺器官發達.雙眼嚮前,有骨質眼窩.行為接近人類.
原生動物
特徵 :
單一細胞動物,身體的構造十分簡單,會吃,會動,會繁殖和死亡.身體非常小,要用顯微鏡纔觀察得到的動物.棲息在淡水,海水或者共其他動物的體液內.例如變形蟲.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外形多樣化,是十分成功的生物類別,包括所有「貝殼類」動物,八爪魚及墨魚.大部份軟體動物生活在海裏,部份生活在鹹淡水交界或淡水,亦有小部份是陸生的.
特徵 :
身體柔軟,不分節,左右對稱,背部皮層嚮下伸延成外套膜,覆蓋身體的大部份.軟體動物中的貝殼類的貝殼便是由外套膜的上皮細胞分泌而成.
大多數軟體動物有一至兩個貝殼,例如蝸牛、蜆.
另一些則退化成內殼,藏於外套膜之下,例如墨魚.
有些種類的外殼則完全消失,例如裸鰓類.
蠕蟲
特徵 :
身體柔軟,分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對排泄器.例如蚯蚓和沙蠶.
柔軟圓形的身體,寄生在動物或植物體內.例如蛔蟲和蟯蟲.
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是動物界最大的一門,品動亦最繁多,約占全部動物品種的百分之八十五.對環境的適應力特強,生存地方包括海水、淡水、高山、空氣、土壤,甚至是動物及植物的體內及體外.
主要特徵:
身體兩側對稱,身體分節,但部分體節融合成特別部位,如頭部及胸部.有些節肢動物,例如蜘蛛類,頭部及胸部進一步融合成頭胸部.身體的附肢,例如足部、觸角、口器等都分節.
體壁堅硬,主要由幾丁質組成, 可提供保護,亦作為外骨骼之用.由於體壁堅硬,妨礙生長,節肢動物需要在生長期蛻皮多次.
感官係統甚為發達,眼有單眼和復眼兩種.復眼用作視物,而單眼用作感光.另外,還有觸覺、味覺、嗅覺、聽覺及平衡器官,好些昆蟲還有特別的發聲器.
節肢動物的呼吸係統頗為多樣化,可以利用體表, 鰓(水生的)及氣管(陸生的)呼吸.蜘蛛等則利用書肺進行呼吸.
節肢動物的分類:
甲殼類
例:蝦,蟹.
蜘蛛類
例:蜘蛛,蝎子.
昆蟲類
例:蝴蝶
多足類
例:蜈蚣
感想:
在找尋動物的種類和照片的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神,但我覺得都是值得的.因為我看了很多動物和昆蟲的書和綱頁,覺得很有趣味和學識到很多動物.
我又知道了動物學家是利用動物不同的特徵和生活習慣來分類的.陸生動物最大的有已經絶種的暴竜,現在最大的是大象,最小的是要用顯微鏡纔看得到的變形蟲.我又知道了兩棲動物原來是幼時生長於水裏,長大後纔生活在陸地上.有些動物原來我以前把它們分為同類,現在纔知道原 是第二類的動物.
我還發覺到原來我們吃的東西都是生物,所有動物都是吃生物的.大部份的動物都是對我們人類有用的,但很多動物因為我們捕捉和殺害,瀕臨絶種,特別是哺乳類動物.
為了可以平衡大自然的生態,我們不要隨意砍伐樹木,要愛護大自然.不要殘害動物,因為所有動物和人類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動物.
Subkingdom Parazoa - 側生動物亞界
Subkingdom gnotozoa - 原生動物亞界
Protozoa - 原生動物門
Orthonectida - 直泳蟲門
Rhombozoa - 菱形蟲門
Subkingdom Metazoa - 後生動物亞界
Porifera - 多孔動物門(海綿)
Placozoa - 扁盤動物門
Radiata - 輻射對稱動物
Cnidaria - 刺胞動物門
Ctenophora - 櫛水母動物門
Bilateria - 兩側對稱動物
Protostomia - 原口動物超門
Priapulida - 鰓曳動物門
Entoprocta - 內肛動物門
Acoelomorpha -無腔動物門
Platyhelminthes - 扁形動物門(扁蟲)
Nemertina - 紐形動物門(紐蟲)
Pseudocoelomata - 擬體腔動物
Nematoda - 綫蟲動物門(蛔蟲)
Nematomorpha - 綫形動物門
Rotifera - 輪形動物門(輪蟲)
Acanthocephala - 棘頭動物門
Kinorhyncha - 動吻動物門
Coelomata - 真體腔動物
Gastrotricha - 腹毛動物門
Gnathostomulida - 顎胃動物門
Micrognathozoa - 微顎動物門
Loricifera - 鎧甲動物門
Cycliophora - 環口動物門
Mollusca - 軟體動物門(軟體動物)
Sipuncula - 星蟲動物門(星蟲)
Echiurida - 螠蟲動物門
Pogonophora - 須腕動物門
Pentastomida - 舌形動物門
Annelida - 環節動物門(節蟲)
Tardigrada - 緩步動物門(水熊蟲)
Onychophora - 有爪動物門
Arthropoda - 節肢動物門(昆蟲等)
Lophophorata - 觸手動物
Phoronida - 帚蟲動物門
Ectoprocta - 外肛動物門(苔蘚蟲)
Brachiopoda - 腕足動物門
Deuterostomia - 後口動物超門
Echinodermata - 棘皮動物門
Chaetognatha - 毛顎動物門(箭蟲)
Hemichordata - 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等)
起源
動物界的歷史,就是動物起源、分化和進化的漫長歷程。是一個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無脊椎到有脊椎,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最早的單細胞的原生動物進化為多細胞的無脊椎動物,逐漸出現了海綿動物門、腔腸動物門、扁形動物門、紐形動物門、綫形動物門、環節動物門、軟體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由沒有脊椎的棘皮動物往前進化出現了脊椎動物,最早的脊椎動物是圓口綱,圓口綱在進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上下頜、從水生到陸生。兩棲動物是最早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雖然兩棲動物已經能夠登上陸地,但它們仍然沒有完全擺脫水域環境的束縛,還必須在水中産卵繁殖並且度過童年時代。從原始的兩棲動物繼續進化,出現了爬行類。爬行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産卵、孵化,完全脫離了對水的依賴性,成為真正的陸生動物。爬行類及其以前的動物都屬於變溫動物,它們的身體會變得冰冷僵硬,這個時候它們不得不停止活動進入休眠狀態。
分類階元、命名模本方法和鑒定
分類係統是階元係統,通常包括7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隨着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通常種下分類,動物衹設亞種單元。
拾零
●最小的蜘蛛是去年在巴拿馬的熱帶森林裏發現的,它體長0.8毫米。
●世界上最小的鳥兒是“微型”蜂鳥,它體重2剋,從嘴尖到尾尖長5釐米。
●在泰國設有“猴子學校”,訓練猴子采摘椰子。一隻訓練有素的豬尾蠻猴一天之內可以摘到1,400個椰子。
前不久,猴子學校的“畢業生”們舉行了比賽,獲勝者在半分鐘裏摘下了9個椰子。
●直到不久以前,伊特拉斯坎 都被認為是最小的哺乳動物:成年 體重2剋,體長約為5釐米(若連尾則更長一些)。
幾年以前,在泰國的熱帶叢林裏發現了“最小哺乳動物”這一稱號的新的爭奪者——小飛鼠。它體重約為2剋,體長3釐米,頭長11毫米,翼展5.5釐米,以小昆蟲為食。
●2007年春天,世界上最老的“狗壽星”在奧地利的布裏斯班去世,終年32歲,相當於人活了224歲。
●産奶量最大的哺乳動物顯然是鯨了。一條藍鯨在哺乳期裏每天可産奶430升,相當於最好的奶牛産奶量的5倍。
●津巴布韋的三衹非洲象創造了這種動物遠距離遊泳的紀錄。它們連續遊了不下於30小時,行程超過35公裏。
●在所有動物中,名稱最古怪的要算生活在夏威夷的卡烏阿伊島上某些洞穴裏的一種盲蜘蛛了。這就是無眼大眼蛛。原來,根據各方面的特徵它都屬於大眼蛛科,衹是由於它喬居洞穴,造成雙目失明,空留下“大眼”之稱。
一隻成年獵豹能在幾秒之內達到每小時100公裏
世界上最大的鳥是鴕鳥
如果是飛行的鳥,是信天翁。
世界上最小的鳥是蜂鳥
有外聲囊的青蛙是雄的。
打蛇打"七寸"是因為那裏正好是心髒。
蛇每隔兩三個月蛻一層皮是為了長身體。
海龜流淚是在排泄????份。
駝鳥孵卵,由雄鳥承擔。
大雁飛行排成人字或一字,是為了長途飛行而藉用前面大雁的翅膀煽動時的氣流。
鶴一隻腳站立是在輪換著休息。
夏天狗的舌頭伸出來流"汗"是在散熱。
馬韁套在馬的口角上,牛韁輓在牛的鼻子上,是因為這些地方痛覺點分佈最多。
蝙蝠不是鳥類,是哺乳動物。
狼在晚上嚎叫是在求偶或集群。
鯨噴水是在呼吸。
麝香是雄麝發情用來招引雌麝的腺體。
瀕臨滅絶的動物
1.草原陸龜爪陸龜是生活在內陸草原地區的龜類。背甲長12~16釐米,寬10~14釐米。頭部與四肢均具黃色;頭小,頂部有對稱的大鱗;喙緣鋸齒狀。盾片中央棕黑色,邊緣黃色,並有同心環紋。四肢均有四爪,指、趾間無蹼。前臂與脛部有堅硬大鱗,股後有一叢錐形大鱗。 屬於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2.大鯢大鯢是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最長可超過1米。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後四,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體表光滑,布滿粘液。身體背面為黑色和棕紅色相雜,腹面顔色淺淡。 屬於國傢二級保護動物 3.蜂猴蜂猴體型較小而行動遲緩,是較低等的猴類,體長32-35釐米。兩衹小耳朵隱藏於毛茸茸的圓腦袋中;眼圓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長,第二個腳趾還保留着鈎爪,尾短而隱於毛叢中。體背棕灰色或橙黃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紋自頂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環斑。參考--stuweb.zjhzyg.net/08/_private/0814/081404/_private/new_page_6.htm 在我國還有大熊貓,金絲猴,白鰭豚,中華鱘等.
動物瀕臨滅絶的原因:
一切自然物種及其群落都與所在地域的環境條件相適應,衹要條件不變,就能長期生存,即使發生擴散或縮減,其歷程也是緩慢和漸變的。人類活動的加劇,卻打破了這千古不變的平衡,導致物種滅絶:
1)生境喪失、退化與破碎人類能在短期內把山頭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內使全球森林減少50%,這種毀滅性的幹預導致的環境突變,導致許多物種失去相依為命、賴以為生的傢——生境,淪落到滅絶的境地,而且這種事態仍在持續着。在瀕臨滅絶的脊椎動物中,有67%的物種遭受生境喪失、退化與破碎的威脅。
世界上61個熱帶國傢中,已有49個國傢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環境,森林被砍伐、濕地被排幹、草原被翻墾、珊瑚遭毀壞……亞洲尤為嚴重。孟加拉的94%、香港的97%、斯裏蘭卡的83%、印度的80%的野生生境已不復存在。俗話說:樹倒猢猻散,如果森林沒有了,林棲的猴子與許多動物當然無“傢”可歸,“生態”一詞原本就是來源於希臘文ECO即“傢”、“住所”之意。
滅絶物種中,遷徙能力差的兩棲爬行類及無處遷徙的島嶼種類更為明顯,馬達加斯加上的物種有 85%為特有種,狐猴類就有60多種,1500年前人類登島後,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類動物僅剩下28(包括神秘的、體大如描的指猴)。大陸生境的片斷化、島嶼化是近百年來日趨嚴重的事件,這不僅限製了動物的擴散、采食、繁殖,還增加了對生存的威脅,當某動物從甲地嚮乙地遷移時,被發現、被消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目前我國計劃為大熊貓建的緑色走廊,就是為瞭解决這個矛盾。
2)過度開發在瀕臨滅絶的脊椎動物中,有37%的物種是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許多野生動物因被做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藥”的開發利用對象而遭滅頂之災。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膽、鳥的羽、海龜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絨……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動物的肉,無不成為人類待價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殺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就是為了食用鯨油和生産寵物食品;慘忍地捕鯊,這種已進化4億年之久的軟骨魚類被割鰭後拋棄,衹是為品嚐魚翅這道所謂的美食。人類正在為了滿足自己的邊際利益(時尚、炫耀、取樂、口腹之欲),而去剝奪野生動物的生命。對野生物種的商業性獲取,往往結果是“商業性滅絶”。目前,全球每年的野生動物黑市交易額都在100億美元以上,與軍火、毒品並駕齊驅,銷蝕着人類的良心,加重着世界的罪孽。北美旅鴿曾有幾十億衹,是隨處可見的鳥類,大群飛來時多得遮雲蔽日,殖民者開發美州100多年,就將這種鳥捕盡殺絶了。當1914年9月最後一隻旅鴿死去,許多美國人感到震驚,眼瞧着這種曾多得不可勝教的動物竟在人類的開發利用下滅絶,他們為旅鴿樹起紀念碑,碑文充滿自責與懺悔:“旅鴿,做為一個物種因人類的貪婪和自私,滅絶了。”
3)盲目引種人類盲目引種對瀕危、稀有脊椎動物的威脅程度達19%,對島嶼物種則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亞人進入夏威夷,並引入鼠、犬、豬,使該地半數的鳥類(44)滅絶了。1778年,歐洲人又帶來了貓、馬、牛、山羊,新種類的鼠及鳥病,加上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又使17種本地特有鳥滅絶了。人們引進貓鼬是為了對付以前錯誤引入的鼠類,不料,卻將島上不會飛的秧雞吃絶了。15世紀歐洲人相繼來到毛裏求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蘭人把這裏做為航海的中轉站,同時隨意引入了猴和豬,使8種爬行動物,19種本地鳥先後滅絶了,特別是渡渡鳥。在新西蘭斯蒂芬島,有一種該島特有的異鷯,由於燈塔看守人帶來1衹貓,這位捕食者竟將島上的全部異鷯消滅了,1894年,斯蒂芬異鷯滅絶,是1衹動物滅絶了1個物種。
4)環境污染 1962年,美國的雷切爾·卡遜著的《寂靜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對農藥危害性的關註;人類為了經濟目的,急功近利地嚮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質的行為不勝枚舉:化工産品、汽車尾氣、工業廢水、有毒金屬、原油瀉漏、固體垃圾、去污劑、製冷劑、防腐劑、水體污染、酸雨、溫室效應……甚至海洋中軍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幹擾着鯨類的通訊行為和取食能力。
科學家發現,對環境質量高度敏感的兩棲爬行動物正大範圍的消逝。溫度的增高、紫外光的強化,棲息地的分割、化學物質橫溢,已使蟬噪蛙鳴成為兒時的記憶。與其它因素不同,污染對物種的影響是微妙的、積纍的、慢性的緻生物於死地的“軟刀子”,危害程度與生境喪失不相上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