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
作品父類: 詞 voc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此係姜夔自度麯。九十八字,十九句,前後片各四平韻。
(2)第四、五句各五字,句法上一下四。九、十兩句,各傢分法不一,《詞律》和鄭文焯等主張分九、十兩句為上五下六。後片第三、四、五句各四字,開頭以一字領之。第八句在句法上為上一下四,以一字領八九兩句。
(3)此調序言雲:“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麯。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開頭三句交代地點,點明作者初到該地。“過春風十裏”兩句,寫揚州的自然景色,但筆鋒一轉,馬上道出兵燹後的揚州“廢池喬木”,到黃昏“清角吹寒”,一片凄涼。當時離鬍馬窺江已十六年,但當地人“猶厭言兵”,即還怕談起那回兵事,從一個側面來揭露金統治者的暴行,同時也顯示了自己無限的感慨。後片頗多化用唐杜牧在揚州的詩句,如“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裏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贈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左亻右幸)名。”(《遣懷》)“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總的意思無非是今日的“淮左名都”已成一荒涼冷落之城市,縱令才華出衆的杜牧再到這裏,也難以表達我此時悲愴之心情。娓娓道來,不着痕跡。問題是寫“黍離之悲”時利用這類側豔詩句太多,反使全詞的基調顯得軟弱。惟“波心蕩,冷月無聲”句,通過晃蕩在水中的清寒月光來烘托凄冷的氣氛,以同杜牧當年筆下的二十四橋的繁華景色作一強烈對照,既繪聲繪色,又能脫去穠豔,頗能顯示薑詞的清空特色,而成為千古名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