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憶江南 | 歸字謠 | 漁歌子 | 搗練子 | 秋風清 | 如夢令 | 長相思 | 相見歡 | 生查子 | 昭君怨 | 點絳唇 | 浣溪沙 | 攤破浣溪沙 | 菩薩蠻 | 減字木蘭花 | 采桑子 | 巫山一段雲 | 卜算子 | 訴衷情 | 好事近 | 謁金門 | 憶秦娥 | 清平樂 | 阮郎歸 | 桃花源憶故人 | 眼兒媚 | 酒泉子 | 柳梢青 | 西江月 | 南歌子 | 醉花陰 | 浪淘沙 | 鷓鴣天 | 虞美人 | 南鄉子 | 玉樓春 | 鵲橋仙 | 小重山 | 踏莎行 | 釵頭鳳 | 一剪梅 | 臨江仙 | 唐多令 | 蝶戀花 | 漁傢傲 | 蘇幕遮 | 青玉案 | 天仙子 | 江城子 | 風入鬆 | 祝英臺近 | 禦街行 | 洞仙歌 | 滿江紅 | 水調歌頭 | 滿庭芳 | 鳳凰臺上憶吹簫 | 暗香 | 八聲甘州 | 聲聲慢 | | |
|
|
|
作品父類: 詞 vocabl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本調九十七字,十七句,前後片各五韻,亦有兩片首句不入韻者。原來多用平韻格,自李易安詞出,便以用仄韻格稱著於世。
(2)首句與第二句為四字對偶。 第四、五句,李詞作上六下四,亦可作上四下六(見例二)。第七句七字,上三下四。第九句九字結句,他詞多作兩四字句加一字豆,獨李詞作上三下六。
據《詞律》載,李易安《聲聲慢》中多以上聲、入聲字作平者,前者如慘、盞、點,後者如戚、滴等,因這類詞原可作平,故能協律,而仄聲字中的去聲則不能替代,這是宋人填詞使用變聲遵循的規矩。關於本調之格律,參考萬樹《詞律》,以李易安和高觀國(“壺天不夜”)二氏之作為準《見例一例二),凡此二傢平仄相異處,均作平仄通用處理,但仄聲不可用去聲。學者不善用變聲者,則於平仄通用處以用平聲字填之為妥。竜榆生先生之《唐宋詞格律》對此未作詳細考證,單引李易安一體,對指導填詞來說,還嫌不夠。
(3)例一是李清照的名作之一。作者原住山東濟南,結褵以後,同丈夫趙明誠一起從事研究和創作,夫唱婦隨,生活美滿。但好景不長,金人南侵,中原淪亡,他們倉皇南渡,不久丈夫病死,一係列變故嚮她襲來,而她自己也長期流落浙東一帶,過着孤苦伶仃的生活,這反映到她後期的作品中自然會流露出萬分痛苦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這首《聲聲慢》,正表達了這種思想。詞調雖分上下片,但從內容來看,渾然一體,難以分段,表現手法有獨到之處。由於作者懷有國仇傢恨,常常惦記着失去的文物和逝去的親人,所以情不自禁地産生“尋尋覓覓”的動作,尋覓的結果,周圍環境卻是一片“冷冷清清”,大失所望,於是心頭“凄凄慘慘戚戚”的感覺油然而生。這七對疊字由淺入深,由表及裏,一氣呵成,是真實感情的生動描寫,無一點斧鑿之痕,“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徐釚:《詞苑叢談》)。接着,詞人用鋪敘的手法藉周圍的景物層層深入地渲染自己凄戚的心情:“乍暖”兩句,總的交待一下季節,時屆深秋,乍暖還寒,氣候多變,最難調護,其實也就指心情最難平靜。“三杯”兩句,說即使喝它三杯兩盞淡酒,又怎能抵得住那狂吼的晚風呢?這是第一層。“雁過也”三句,說仰望天空,北來的大雁,本屬舊時相識,曾以錦書相托,可如今物是人非,看到後徒增傷心而已,這是第二層。換頭緊接上文,“滿地”兩句,說俯視地上,黃花堆積滿地,幹枯憔悴,不堪一摘,藉以比喻自己淪落的身世,這是第三層。“守着”四句,說獨自憑窗,百無聊賴,衹盼快點天黑,偏又是梧桐細雨,惹人愁思,此與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人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有一脈相承處,但李詞不明說,衹選兩組疊字,同開頭的疊字相互呼應,叫這愁思,隨着點點滴滴的梧桐雨聲,都入心頭,讓讀者自己體會此中況味,意境比溫詞更為深遠,這暗第四層。急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黃昏,這一係列的景物觸動自己,極度痛苦,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因而結處自然提出反問:似這光景,一個愁字怎麽概括得了!在高潮處突然收住,這是同作者不尋常的感情相一致的;同時,意在言外,留給讀者以想象的餘地。還有兩點值得註意:一是這首詞在語言上除有善於使用疊字的特點外,通篇象白話,仿佛談傢常,看似樸素淺顯,平淡無奇,其實是經過千錘百煉得來,是大巧之樸,濃後之淡。一是在聲韻上,發前人之所未發,如開頭七對疊字中後三對均用唇齒音,比較低沉,予人以咬牙忍痛之感;後片的“點點滴滴”,改用舌音,富有節奏感。又本調原為平韻格,是作者把它改為仄韻格(葉入聲),增強了不平常的悲涼氣氛。從全詞的風格來看,筆勢奔放,柔中見剛,用豪放的風格表現了婉約的情思,是李清照晚年的傑作之一,在整個宋詞中也是少見的。
由於時代和環境起了根本的變化,我們肯定和介紹李清照這首詞,並不是要大傢亦步亦趨地去模仿它,而是要學習這位才能出衆的女作傢不依傍古人,自出機杼的創新精神和表現手法,在文學藝術上作出新貢獻。
例二衹作格律比較用,內容分析從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