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類 | 醫學類 | 百科全書 | 農業類 | 天文算法類 | 術數類 | 諸子雜傢 | 科普 | 植物 | 動物 | 信息科學 | 科學家 | 環境科學 | 生物學 | 地質學 | | | | | |
|
|
|
作品父類: 百科學 Wikipedia |
|
|
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7,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諸子百傢之一。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兵傢又分為兵權謀傢、兵形勢傢、兵陰陽傢和兵技巧傢四類。兵傢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時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時孫臏、吳起、尉繚、公孫鞅、趙奢、白起,漢初張良、韓信等。今有兵傢著作《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吳子》、 《六韜》、《尉繚子》等。兵傢著作中含有豐富的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春秋戰國時代,諸侯之間不斷暴發戰爭,從事軍事的智謀有識之士,總結軍事方面的經驗教訓,研究製勝的規律,這一類學者,古稱之為兵傢。凡論述軍事的兵傢著作,稱為兵書。《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著錄漢以前兵傢著作五十三傢,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捲,分為權謀、形勢、陰陽、技巧四傢。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兵傢》謂:“陰陽、技巧之書,今已盡亡。權謀、形勢之書,亦所存無凡。大約兵陰陽傢言,當有關天時,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傢言,最切實用。然今古異宜,故不傳於後。兵形勢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後人所能解。至兵權謀,則專論用兵之理,凡無今古之異。兵傢言之可考見古代學術思想者,斷推此傢矣。”
兵傢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漢初有張良、韓信等。今存兵傢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將苑》、《百戰奇略》、《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等。各傢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傢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産。
《黃帝陰符經》,簡稱《陰符經》,關於其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有爭議,今人陳攖寧認為是戰國時代作品,王明認為,作者是北朝一個久經世的隱者。書中繼承發揚老莊哲學思想,闡發了天人相盜的盜機論以及道教神仙長生學說。“陰符”的含義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書中含有比較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不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一定地位。歷代註本繁多,見解不一。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張果的《陰符經註》,宋朱熹的《陰符經考異》。後世道教定其為必誦經書,為《玄門功課經》中的主要內容之一。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
《六韜》,舊本題周.呂望撰。《莊子·徐無鬼篇》,稱《金版六弢》。《經典釋文》曰:“司馬彪、崔撰雲:《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本又作《六韜》,謂太公六韜:文、武、虎、豹、竜、犬也。”則戰國之初,原有是名。然即以為《太公六韜》,未知所據。《漢書·藝文志》兵傢不着錄,惟儒傢有《周史六弢》六篇,班固自註曰:“惠、襄之閑,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則《六弢》別為一書。顔師古註,以今之《六韜》當之,毋亦因陸德明之說,而牽合附會歟?《三國志· 先主傳》註,始稱“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志意。”《隋志》始載《太公六韜》五捲,註曰:“梁六捲,周文王師薑望撰。”唐宋諸《志》皆因之。今考其文,大抵詞意淺近,不類古書,中閑如避正殿,乃戰國以後之事。將軍二字,始見《左傳》,周初亦無此名。其依托之跡,灼然可驗。又《竜韜》中有《陰符》篇雲:“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之符長九寸 ,至失利之符長三寸而止。”蓋偽撰者不知陰符之義,誤以為符節之符,遂粉飾以為此言,尤為鄙陋,殊未必漢時舊本。故周氏《涉筆》謂:“其書並緣吳起,漁獵其詞,而綴輯以近代軍政之浮談,淺駁無可施用。”鬍應麟《筆叢》亦謂:“其《文伐》、《陰書》等篇為孫、吳、尉繚所不屑道。”然晁公武《讀書志》稱:“元豐中,以《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頒武學,號曰『七書』。”則其來已久,談兵之傢,恆相稱述。今故仍錄存之,而備論其踳駁如右。
《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宋神宗元豐年間被列《武經七書》之一。舊題黃石公撰,傳與漢初張良得以問世(據《史記· 留侯世傢》記載,黃石公傳與張良的書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據當今學者考證,《三略》成書於西漢末年,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三略》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兵書,以論述政治戰略為主,兼及軍事戰略。該書問世以來,受到歷代政治傢、兵傢和學者的重視。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决,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該書還先後傳入日本和朝鮮,並産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捲,共3800餘字。現存之最早的刊本為南宋孝宗、光宗年間所刻《武經七書》本,本電子版以《續古逸叢書》影宋《五經七書》為底本,對底本上明顯的錯、衍、脫、誤之處,則參照《五經七書講義》、《五經七書匯解》、《五經七書直解》等進行校改。文中假藉字和古體字一般隨文用現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註釋中註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