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
作品父類: 詞 vocable |
⊙●●○△
⊙●○△
⊙○⊙●●○△
⊙●⊙○○●●,⊙●○△
⊙●●○△
⊙●○△
⊙○⊙●●○△
⊙●⊙○○●●,⊙●○△
|
|
(1)唐時原為七言絶句體,二十八字,至李煜始改雙調,長短句。本調共十句,五十四字,前後片共四平韻。
(2)例一作者李煜作於亡國破傢、變皇帝為囚徒之際,故能一洗花間脂粉之氣,而寄以故國之思。“夢裏”二句和“流水”二句,皆用白描手法,而意境自遠。可見填詞和吟詩、作文一樣,首先須有真情實感,才能寫出感動人的作品來。
例二作者生於清嘉慶年間,一生不得志,早年致力於詩,中年時悉數燒毀,全力填詞,終於取得成就。這首詞頭三句寫出河失色,風雨頻催,喻傢國多難,接下來說雖然過了上已、清明,寒氣還是未消,實指傢國之多難。後片進而表示對時局的不滿。春天本來是百花怒放的季節,可是現在花開得不是時候,何況花已經凋謝了!衹有蝴蝶還在忙忙碌碌,成團地飛來飛去(可能指一些鑽營者)。結尾兩句明顯地道出了作者冷對世道的心情。通篇比興,層層深入,寫得從容自然,能代表清詞的新成果。據譚獻說:“此詞本事,蓋感兵事之連結,人才之惰窳而作。”(《篋中詞》)嘉慶以後,清廷政治日趨腐敗,以作者的處境而有此托意比興之作,是可信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