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 : 東莞市 [顯示全部] > 
目錄
·中堂概況·自然地理·中堂榮譽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經濟發展
·城市建設·文化教育·No. 9
·英文解釋·近義詞·包含詞
·更多結果...
中堂概況
  中堂鎮位於東莞市西北部,地處穗莞深經濟走廊之間,距廣州市區46公裏,距東莞市區12公裏。全鎮面積 60 平方公裏,下轄 20 個村(社區),戶籍人口 7.21 萬人,新莞人 6.44 萬人。鎮內基礎設施完善,擁有等級公路 120 公裏,107 國道、北王公路、 廣深高速公路 貫穿鎮內,廣園快速幹綫、五環路接駁鎮內交通網, 東江支流環繞全鎮,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素有東莞“北大門”之稱。鎮內 設完全中學 1 所,初級中學 2 所,小學 7 間,擁有大陸首所臺商子弟學校。 2007 年成功創建成為省教育強鎮。鎮內水電充足,通訊發達,車站、廣場、體育館、商場、醫院等設施一應俱全,投資環境優越。
  近年來,中堂鎮充分利用優越的地理交通條件,不斷優化投資環境,着力調整産業結構,大力發展物流、造紙、五金、房地産和服務業,成功把一個水泥重鎮轉變成一個工商業迅猛發展、物流業迅速崛起的重鎮,經濟發展成績喜人。 2006 年,全鎮完成生産總值 51.17 億元,工農業總産值 136.71 億元,各項稅收總額 6.26 億元,鎮本級可支配收入 2.76 億元。目前,中堂正圍繞“産業升級促發展、城市升級促發展、環境優化促發展、統籌協調促發展、和諧穩定促發展”的發展思路,全力加快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努力建設富有水鄉特色的現代濱江新城。
自然地理
  六千年前,中堂一帶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漫長年月,泥沙沉積,纔逐漸形成了東江三角洲平原。明代初期,中堂與石竜之間,水道仍很廣阔,清末始瘀積變窄。廣東水文二隊 PK16 鑽孔發現中堂蕉利 13 米 深處有腐木,經廣州地理所測定,該腐木是在全新世海沉浸穩定後沉積,證明了 6000 年前,中堂一帶的水深有 13 米 。
  中堂位於東江下遊,是珠江三角洲鹹淡水交匯的地區,地型狹長,呈臥蠶狀,沿東北—西南走嚮,從最東一端潢涌村下塘滘到最西端四鄉村洲尾直綫距離約 8 千米 。中堂地形開闊低平,鎮域內沒有山地丘陵,全部是平坦稍高的旱地與水田,西部的下蘆、馬瀝、鬥朗、槎滘等村旱地多,東部的潢涌、三涌、湛翠和中部的袁傢涌、吳傢涌等村則大部分為水田。
  東江幹流及其支流蜿蜒流過,把中堂分割成 5 個部分:主體潢新圍部分面積約 42.4 平方千米,狹長型,東西長約 13 千米 ,南北寬約 3 千米 ,從西到東沿着公路兩旁分佈有東嚮、鬥朗、鎮墟、東泊、吳傢涌、鶴田、袁傢涌、鳳衝、湛翠、三涌、潢涌等村(社區);西面槎滘村部分面積約 7 平方千米,西鄰麻涌鎮,北依東江幹流,東臨橫涌海水道,通過槎滘大橋與東嚮、鬥朗相連;南面與下蘆、馬瀝村隔河相望。西南部分下馬四是一個江心島,包括下蘆、馬瀝和四鄉 3 條行政村,面積共 5.4 平方千米,地型呈條狀,嚮外伸展,依東北—西南走嚮,倒運海水道與中堂水道環繞四周,通過下蘆大橋與東嚮相連;正南方蕉利和郭洲部分位於中堂、望牛墩、萬江交界處,面積約 4 平方千米,北臨中堂水道,通過中堂大橋與鎮區相連, 107 國道貫通其中,是中堂鎮進出莞城的門戶;北面江南社區(含麥州)部分是中堂鎮唯一一片位於東江幹流北岸的土地,面積衹有 0.8 平方千米,與增城泥紫、久裕、大墩接壤,通過江南大橋與中堂豆豉洲相連, 107 國道貫通其中,地處交通要衝,是東莞北上直達廣州市的“北大門”。
中堂榮譽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該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先後獲得“中國竜舟之鄉”、“中國十大農産品物流重鎮”、“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群衆體育先進單位”、 “東莞市體育先進鎮”、“無‘黑網吧’達標鎮”等榮譽稱號。
行政區劃
  明代 (1368 年 ) 以前,東莞縣行政區劃制度,縣城的城內稱坊,附城稱廂,東莞縣城有三坊一廂;縣城以外的地方由鄉統領都,都統領圖,圖統領村,全縣有 4 個鄉(文順鄉、歸城鄉、恩德鄉、延福鄉)十三個都,中堂村在第十二都轄內,這一都統領 1 個圖共 7 個村:中堂、東嚮、槎滘、梅疇、鬥朗、三曹、江南。(《陳志》捲三第 1 ~ 3 頁)
  到明洪武年間( 1381 年)設中堂巡檢署,中堂巡檢署署衙原來設在縣城西面的麻涌村,舊名中堂寨。明洪武十四年( 1381 年)蘇友興起義,中堂寨被燒毀後,遷往中堂村,日久廢棄,後來在東嚮村藉用民間祠堂辦公。
  至清代乾隆十九年( 1754 年),東莞縣劃分為五個司屬:捕廳、戎廳、京山司、缺口司和中堂司,中堂司設巡檢一員,駐中堂墟內,它屬下有 12 個大鄉,範圍很廣,東至石碣,南至洪屋渦,西至麻涌,北至中堂,共轄大小村莊 233 個。中堂司所轄的區域面積接近於 2002 年的中堂、麻涌、望牛墩、高埗、石碣、萬江、道滘、洪梅等八個鎮區的面積和。
  民國( 1912 年)以後,中堂司改稱第六區,管轄範圍屢有變動。抗日戰爭期間先後稱中堂區和第十區。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東莞縣於 1949 年 10 月 17 日 解放,中堂改稱新四區,設區長 1 人,管轄 4 個鄉,石腰、江鶴、西蘆、永寧, 43210 人。
  1950 年新四區設正副區長各 1 人,管轄 7 個鄉,潢涌鄉、新寧鄉、四平鄉、江鶴鄉、新冼沙鄉、石腰鄉、水南鄉, 43000 人。
  1951 年新四區設正副區長各 1 人,管轄 6 個鄉:新寧、四平、江鶴、新冼沙、石腰、水南, 68521 人。
  1952 年新四區設正區長 1 人,副區長 2 人,管轄 24 個鄉。
  1953 年中堂改稱十五區,設正區長 1 人,副區長 2 人,管轄 17 個鄉。
  1954 年~ 1956 年,十五區設正區長 1 人,副區長 2 人,管轄 16 個鄉。
  1957 年撤區建鄉,十五區劃分為中堂、潢涌兩個鄉,中堂鄉政府設在中堂墟,設正鄉長 1 人,副鄉長 3 人,管轄 8 個村。潢涌鄉政府設在潢涌村,設正鄉長 1 人,副鄉長 2 人。
  1958 年 1 ~ 9 月,中堂、潢涌兩鄉合併為中堂大鄉,設正鄉長 1 人,副鄉長 4 人,管轄 13 個大隊, 30718 人。
  1958 年 10 月,撤鄉建人民公社,中堂大鄉改稱“中堂人民公社”,行政機構稱“中堂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設正副主任各 1 人。 1960 年以前管轄 20 個大隊(鄉改稱大隊),一個墟; 1961 ~ 1962 年管轄 26 個大隊,一個墟, 1962 年人口 34472 人; 1963 ~ 1966 年管轄 18 個大隊,一個墟。
  1967 年~ 1979 年,“中堂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中堂公社革命委員會”。設正副主任各一人,管轄 18 個大隊,一個墟。 1980 年~ 1983 年 7 月,取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管理委員會的名稱,設正副主任各 1 人,管轄 18 個大隊, 1 個墟。
  1983 年 8 月~ 1987 年 3 月,區級政權進行了體製改革,撤銷中堂人民公社,建立中堂區,設正副區長各 1 人,仍然管轄上述 18 個鄉(大隊改稱鄉)和 1 個墟。
  1987 年 4 月區級政權又進行了體製改革,撤區建鎮,設正鎮長 1 人,副鎮長四人。管轄 18 個管理區(鄉改稱管理區)和一個居民管理區(原中堂墟)。總戶數 13480 戶
  1998 年撤管理區建行政村,中堂鎮下轄 18 個行政村和 1 個居民委員會。
  1949 年 11 月至 1962 年,中堂由於行政區劃不斷變化,轄區人口也變化較大,自 1963 年開始至 1998 年 9 月,中堂行政區劃一直沒有變動, 1998 年 10 月紅鋒村歸屬中堂鎮管轄,中堂鎮轄區增至 19 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從 1962 至 2002 年,每隔 10 年約增 9 千人。
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中堂初名“舂堂”,北宋立村。在唐代後期,此地散居農、漁人傢,以農居多,至唐末,居戶有所增加,已具村模,到宋朝建立之始(約 960 年)正式立村,定村名為“舂堂”,轄屬於東莞縣文順鄉歸化裏。
  “舂堂”本是唐、宋時期南方的一種勞作場所,因其方式獨特,很具地方特色,後來人們也視其為一種習俗。(《陳志》捲九十六第 1 頁:“‘舂堂'見《太平環宇記》(之)《嶺表錄異》,蓋謂此為唐宋遺俗。”)就字義而言,“舂”是撞擊的意思,“堂”為某一場所,如學堂、歌堂、祠堂等。對於古代的舂堂,唐朝劉恂所著《嶺表錄異》一書中有所描述:“廣南有舂堂,以惲木刳為槽,一槽兩邊約十杵,男女間立以舂稻糧,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聲若鼓,聞於數裏,雖思婦(思,莞音念“四”)之巧弄秋 砧 ,不能比其瀏亮也”。(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廣東南部有“舂堂”這種勞作方式,是用整根大木挖空成為木槽,在一槽的兩邊大約有10 支木棍,男女相間站在槽邊執棍一邊舂槽中稻穀,一邊有節奏地敲打槽邊,有如奏樂的節拍不斷重複。木槽發出的聲響,就像鼓聲一樣,幾裏遠的地方都聽得見,就算思念丈夫的婦女們在秋天為外出夫君槌洗鼕衣時那巧妙槌打洗衣板的響聲,也比不上“舂堂”的響聲那麽爽朗響亮。)古代民間立村,定村名方式有的取其地貌,有的取其特色,有的取其物産,中堂這地方立村前已有“舂堂”,故立村時取其為村名。
  舂堂村地處附近鄉村的交通匯合點,各村村民多來此作買賣交易,很快就發展成一個中心墟市。因“舂”與“中”同音,人們在文字書寫方面圖方便,常把“舂堂”寫作“中堂”,久而久之,舂堂也就成了中堂。註:《陳志》捲四十第 6 頁:“按:張志作中堂,考李濤碑亦作舂堂,蓋古今異名。”
經濟發展
  中堂鎮充分利用優越的地理交通條件,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大力調整産業結構,以槎滘泛珠物流園 、北海仔造紙産業園、日之泉五金物流基地、袁傢涌金源鋼材市場為竜頭,大力發展農副産品物流、造紙、五金、房地産和服務業,成功把一個水泥重鎮轉變成一個工商業迅猛發展、物流業迅速崛起的重鎮,經濟發展取得喜人成績。 2006 年全鎮完成生産總值 51.17 億元,同比增長 20.09% ;工農業總産值 136.71 億元,其中工業總産值 135.77 億元,增長 23.09% ,農業總産值 9321 萬元,增長 0.7% ;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 19.22 億元,同比增長 14.39% ;新口徑實際利用外資 4958 萬美元,同比增長 2 倍;出口總額 2.43 億美元,同比增長 32.33% ;各項稅收總額 6.26 億元,同比增長 70.21% ;鎮本級可支配收入 2.76 億元,同比增長 15.33% ;各項存款餘額 51.25 億元,比年初增長 11.26%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6.32 億元,同比增長 20.42% ;農民人均純收入 9483 元,同比增長 7.18% 。
  在發展農副産品物流業方面, 該鎮先後引進了總投資 6 億元的江南農副産品批發市場、總投資 1.1 億元華竜日清面業生産基地等優質項目,引進了湛江霞山水産品批發市場和首期占地 1000 畝的泛珠物流基地進駐,並以江南農副産品批發市場為載體,成功舉辦了兩屆泛珠農交會,使江南農批市場逐漸成為泛珠區域有影響力的農副産品交易中心。
  在發展造紙産業方面, 全鎮現有紙業公司、造紙廠、紙品廠共 120 多傢,註册資金近 16 億元,固定資産投資近 70 億元,全鎮造紙産量達 360 多萬噸,占全市造紙産量近 50% ,生産各類紙品近 40 萬噸,兩項年銷售額近 80 億人民幣,造紙業從業人員達 1.8 萬人,年繳稅近 1.3 億元,占中堂工業總産值的 60% 以上,鎮內知名的造紙企業有金洲紙業有限公司、銀洲紙業有限公司、東莞市理文造紙廠、建暉紙業有限公司等。目前,該鎮以北海仔造紙産業園已通過省環評為契機,充分利用市科技局、華工等技術平臺,着力推動鎮內造紙企業增資擴産,大力扶持該鎮造紙行業進行技術改造,促進産業集群發展,加速造紙産業的整合提高,努力形成集約型的造紙産業集群。
  在民營經濟發展方面, 2006 年中堂民營經濟工業總産值 50.63 億元,占工業總産值的 37.29% ;民營經濟稅收總額 4.39 億元,同比增長 102.61% ;全鎮民營企業發展到 6172 傢,註册資金達到 22.82 億元。知名的民營企業有東糖集團公司、中堂廣益食品添加劑實業有限公司、東莞日之泉集團有限公司、鴻富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中明實業有限公司、中聯紙廠、穩發製衣廠、東上鋼材有限公司等。此外,中堂的知名企業還有中堂開達玩具廠、東莞金波羅電業科技有限公司等。
  2007 年,該鎮按照市委提出“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建設富強和諧新東莞”的發展戰略,圍繞該鎮確立的“産業升級促發展、城市升級促發展、環境優化促發展、統籌協調促發展、和諧穩定促發展”的發展思路,全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推動全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7 年1 至11月,全鎮完成工業總産值141 億元,同比增長18.17% ;各項稅收總額 7.8 億元,增長37.17% ;鎮本級可支配財政收入3.4 億元,增長38.08% 。2008 年,該鎮將緊密結合自身實際,着力推進五大片區的産業發展,在潢涌、三涌片區,大力發展 IT 、電子製造業,逐步形成高新産業集群;在槎滘片區,主要發展食品、農産品加工業和適度重型工業;在蕉利片區,大力發展酒店服務業,形成酒店産業群;在下馬四片區,大力發展花卉、苗圃等高增值農業,形成生態經濟;服裝産業片區將以江南社區為竜頭,大力引進意大利名牌設計公司和服裝製造企業,走高層次、自有品牌的發展道路,加速服裝産業的形成。通過大力打造五大産業片區,推動中堂經濟全速發展。
城市建設
  中堂鎮鎮內基礎設施完善,擁有等級公路 120 公裏, 107 國道、北王公路 、 廣深高速公路 貫穿鎮內,廣園快速幹綫、五環路接駁鎮內交通網。擁有 22 萬伏變電站 1 座, 11 萬伏變電站 2 座,主變電容量為 100 萬千伏安;正在抓緊建設日供水 10 萬噸的供水廠;現有程控電話 3.97 萬門,最大裝機容量可達 5.17 萬門;大陸首所臺商子弟學校落戶該鎮 潢涌村,全鎮設完全中學 1 所,初級中學 2 所,小學 7 間,順利創建成為省教育強鎮。籃球館、汽車客運站、醫院、廣場等基礎設施和生活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優越。
  中堂鎮以建設富有水鄉特色的現代濱江新城為目標, 按照 “拉開框架、優化佈局、強化功能、改善環境、提高品位”的要求,科學規劃,進一步擴大城市中心區範圍,劃定以 107 國道為標綫,潢新圍 107 國道以東 500 米 範圍,以及 107 國道以西、以南、以北直至東江邊合共約 10 平方公裏為新中心區。一方面加快已落戶的東港城、莞都國際花城、中天南國雅苑、江畔豪庭、鴻富廣場花園等房地産建設;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中堂 獨特的風情美景 —— 東江水,以堤路結合工程為契機, 以新中心區建設為帶動, 規劃沿東江邊從鬥朗至東嚮再到合益酒店路段, 利用市“退二進三”的政策,啓動 對豆豉洲、海旁街、紅鋒至東嚮段現有的殘舊建築物進行拆舊建新,舊城改造。在拆舊建新過程中利用四面環水,鄰近廣州,擁有巨大市場消費力的優勢, 大力發展江岸概念地産項目,形成一批高品質、純居住型的濱江高雅房地産群,努力把中堂建設成為宜居城鎮。 2007 年,全面啓動 8 類 31 項重點工程建設,目前已經完成了大新路的升級改造,中興路升級工程正在施工,槎滘大橋正在施工擴建, 2 號路、規劃一路、湛鳳路、堤路結合、水利防災減災、截污管網鋪設等工程加快推進。中心區多個大型房地産樓盤、農貿市場陸續建成推出,鴻富五星級酒店、東匯四星級酒店已經封頂;潢涌農民公寓樓多幢同步推進,實驗中學建設進度逐步加快,全鎮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同時, 進一步加快勞動、社保、郵政等一批行政辦公大樓和圖書館、遊泳館等公共設施建設,把鎮中心區建設成為行政、商貿和居住的中心, 力爭用五年時間把新中心區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善,房地産業蓬勃發展,商業、服務業繁榮的上規模、上檔次的新鎮中心區,努力打造亮麗的東莞北大門。
  圍繞打造富有水鄉特色的現代濱江新城的目標,下一階段,中堂將大抓環境建設,全力推動城市升級轉型。充分抓住市同意該鎮土規修編中的城市規劃佈局這個有利機遇,爭取盡快完成通過土規城規的修編,重點抓好“兩橫四縱”的骨幹路網的規劃建設,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同時,要進一步加快各項專項規劃、控製性詳細規劃的編製工作, 大力加強鎮村內河涌的環境整治,切實提升鎮村的環境和質量,整體打造出中堂富有水鄉特色的現代城市格局,大力優化中堂的投資發展環境。
文化教育
  該鎮現有完全中學一所,初級中學一所,公辦小學七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一所,公辦幼兒園一所,省一級學校兩所,市一級學校五所,市示範性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一所,市一級幼兒園一所。 鎮內還有大陸首傢臺商子弟學校以及三間外來工子弟學校,為臺商子弟和外來工子弟創造了優越的教育環境。
  近幾年,鎮委、鎮政府對教育工作非常重視,大辦教育,辦大教育, 使全鎮的教育事業生機勃勃。該鎮不斷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創造中堂教育發展的新優勢,各類教育協調發展。該鎮擁有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幹部群衆重教興學,廣大教師勤教善教,許多衡量教育質量的主要指標 均進入全市的前列。2004-2005 兩年連續榮獲每萬戶籍人口升大學和本科比例兩項全市第一,2006 年兩項分別排在第三、第四。2006 年底,該鎮被評為省教育強鎮。今年該鎮高考又創歷史新高,其中本科錄取132 人、三A 以上248 人、三B 以上440 人,繼續穩居全市面上中學第一名。
  該鎮繼前兩年投入2.5 億元完成小學階段的聯合辦學後,今年又投入1.5 億元建設中堂實驗中學,明年 9 月竣工使用,完成初中階段的聯合辦學,並使群英學校逐步轉製為市第四中學。創名牌學校方面,中堂中學明年將迎來 50 年校慶。
  該鎮將本着“中堂大發展,教育要先行”,“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原則,不斷推進中堂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創造中堂教育發展的新優勢,為開創中堂社會經濟建設新局面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為建設和諧東莞作出應有的貢獻。
No. 9
  中堂鎮 Zhongtang Zhen 概況 中堂鎮(Zhongtang Zhen)位於市境西北部,距市區11千米,北至廣州46千米,南距深圳120千米。與增城市一河相隔。107國道橫貫境內,東江支流環繞四周。轄3個社區、17個行政村。
  代碼 441901128:~002 中心社區 ~003 鬥朗社區 ~004 紅鋒社區 ~200 潢涌村 ~201 三涌村 ~202 湛翠村 ~203 袁傢涌村 ~204 吳傢涌村 ~205 鳳衝村 ~206 鶴田村 ~207 東泊村 ~208 中堂村 ~209 一村 ~210 東嚮村 ~212 江南村 ~213 蕉利村 ~214 槎滘村 ~215 下蘆村 ~216 馬瀝村 ~217 四鄉村 ~500 東莞糖廠
  沿革 建村於宋朝。1958年設中堂公社,1983年撤社設區,1987年撤區建鎮。1997年,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6.5萬,外來人口2.5萬,轄潢涌、三涌、湛翠、風衝、袁傢涌、吳傢涌、鶴田、東泊、中堂、一村、東嚮、蕉利、頭朗、下蘆、馬瀝、四鄉、江南等18個農村管理區和中堂居民管理區。
英文解釋
  1. :  Zhongtang Town
  2. n.:  Zhongtang Zhen
近義詞
中堂
包含詞
東莞中堂鎮中興玩具廠東莞市中堂鎮潢涌玩具廠東莞市中堂鎮鬥朗順發印染廠
東莞市中堂鎮金雀針織製衣廠東莞市中堂鎮三涌毅宏針織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