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市 : 中国 >安徽 > 
目录
·《文天祥 Wen Tianxiang: 池州 Chizhou》·《金君卿 Jin Junqing: 池州 Chizhou》·《郑许 Zheng Xu: 池州 Chizhou》
·旅游 Travel·行政区划 Administrative Division·历史沿革 History
·综合经济 Comprehensive Economic·交通区位 Traffic Location·自然资源 Natural Resources
·历史文化·地方文化 Local Culture·历史名人 Historical figures
·池州旅游 Chizhou Travel·教育概况 Education Overview·近义词
·相关词·更多结果...
《池州 Chizhou》
诗人: 文天祥 Wen Tianxiang

池州
  五老湖光远,九华山色昏。
  南冠前进士,北部故将军。
  芳草江头路,斜阳郭外村。
  匆匆十年梦,故国黯销魂。
《池州 Chizhou》
诗人: 金君卿 Jin Junqing

  秋浦南边绝点埃,碧围烟嶂一屏开。
  当时小杜行吟处,重见高阳骑从来。
《池州 Chizhou》
诗人: 郑许 Zheng Xu

  嶂没千重雾,江涵万里天。
  湘潭送波浪,吴楚会风烟。
旅游 Travel
  池州旅游投诉电话:池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566-2088371
  安徽省旅游投诉电话:0551-282176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池州最佳旅游时间:池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但降水量在年内和年际变率甚大。本县年平均温度16.1℃,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8.7℃;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3.1℃。适宜农作物生长地时期,大约始于3月30日至11月17日,此间,日平均温度等10℃或10℃以上。
  池州城市地图:池州美食:九华山素斋九华山是佛教名山,历史上不仅僧尼要严肃戒律,禁荤吃斋,而且严禁山民和游客食荤,千百年来,相沿成习。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久负盛名的“九华山素斋”。
  农家土菜池州凭借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纯朴的民俗食风,将乡间原料巧妙组合,形成咸鲜合一,以味见长的乡野风味体系,较著名的菜品有:干豆角烧肉、萝卜烧腊肉等。
  阮桥板鸭因其产地得名,食之肥而不腻,松嫩可口,咸淡适中、味鲜醇香,诱人食之。
  池州交通:池州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紧邻长江三角洲,有利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现有码头泊位17个,可常年停靠5000吨级船舶,目前年吞吐量达300万吨,为一类开放口岸;贯穿池州的东接上海、西连武汉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连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东接上海、西达重庆的沿江铁路大动脉的铜九铁路即将动工,并且正在筹建九华山旅游机场。不久,池州就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对外立体交通网络。池州住宿:池州市杏花村宾馆池州市秋浦西路★★★2023029
  池州宾馆池州市长江南路★★★2618888
  九华山聚龙大酒店九华山风景区★★★5011368
  九华山庄九华山风景区★★★5011036池州娱乐:太白茶艺馆九华山太白茶艺馆坐落于九华山“芙蓉桥”畔,“太白书堂”内,左与祗园禅寺和聚龙大酒店为邻,右有百岁宫地面缆车相伴,是有人香客朝九华山的必经之路。游人可在此交友品茗、欣赏禅茶表演。
  海天休闲中心座落在池州市中心地段,是以洗浴休闲为主,及餐饮娱乐、康乐保健、住宿为一体的康乐之园,能满足顾客高、中、低档的消费要求。
  傩戏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由于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很少受外来艺术影响,古至今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素有“戏曲活化石”之称。
  区号:0566
  邮编:247100
  位置:池州市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北临浩荡长江,南接雄奇黄山,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积:总面积8272平方公里
  人口:总人口154万
  行政区划: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风景区
  池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与铜陵接壤,南连九华山、黄山,北与安庆隔江相望,是池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贵池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地区和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所在地。
  
  池州是个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约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修养生息、辛勤耕作。1977年和1983年先后在贵池灌口乡古石城旧址和里山乡红旗村出土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有兵器、钱范、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这些青铜器玲珑别致,铸造精美,具有长江流域的独特风格,说明当时这里的人民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秦汉时期,这里的冶铁、造船、铸造等手工业比较发达。古石城是当时江南经济较为繁荣的城镇之一,同时也是水陆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是历代屯兵之地。永泰元年(765),唐王朝为了政治、军事的需要,复置池州,移治于今池州城,以便“扼控大江”。开成、会昌年间(836--841),池州刺史在城东南湖中筑翠微堤,开始了城内的建设。明正统十年(1440),知府何绍正费银33000两,修筑府城(旧府址在元伯颜下江南时毁于兵火)。新城将近10里,开有6门,其中九华门楼3层,高6级,宏伟壮观。后来知府陆岗、钱槚相继建造百牙塔、清溪塔。双塔凌云对峙,仿佛府城卫士,城墙巍然屹立,犹如天然屏障。新府城充分反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池州人民为赶走侵略者,打倒反动派而前赴后继、英勇奋战,,涌现出许多思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业绩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1949年4月,池州全境解放,人民当家作主,池州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立州府建制以来,池州已有1380多年历史,其间人文荟萃,佳话连篇。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诗篇;晚唐诗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时写下的《清明》诗,被后人称作千古绝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声中外;此外,还有陶渊明、白居易、苏轼、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飞、朱熹、陆游、李清照等许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间,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被称作"千载诗人地"。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九华山,千百年来,古刹林立,飞阁流丹,香烟缭绕,修持佛法,享有"莲花佛国"之称。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池州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左右,年降雨量约1500毫米;山川秀丽,地形多样,南部是丘陵山区,北部是长江冲积平原,襟江带湖,江河湖泊错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境内有二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是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一处是有着"华东动植物基因库"之称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此外,还有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多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6%以上。
  池州境内有长江黄金水道160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是长江经济开发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紧邻长江三角洲,有利于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现有码头泊位17个,为一类开放口岸;贯穿池州的东接上海、西连武汉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连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东接上海、西达重庆的沿江铁路大动脉的铜九铁路安徽段也已经开工,连接安庆与池州的安庆长江大桥也于2004年底建成通车,加之正在筹建的九华山旅游机场。不久,池州就能形成比较完善的对外立体交通网络。
  
  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盛产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叶、蚕茧、中药材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出口红茶、茧丝绸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特种水产品养殖和畜禽饲养也初具规模。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仅中药材就有1300多种。已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等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银储量可观,特别是石灰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砂等非金属矿产更是得天独厚,不仅品质优,而且储量大,开采方便。
行政区划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市辖区:
  贵池区 面积2432平方千米,人口64万。邮政编码247000。区人民政府驻长江南路。
  县:
  东至县 面积3256平方千米,人口53万。邮政编码247200。县人民政府驻尧渡镇。
  石台县 面积1403平方千米,人口11万。邮政编码245100。县人民政府驻仁里镇。
  青阳县 面积1181平方千米,人口28万。邮政编码242800。县人民政府驻蓉城镇。
  九华山风景区 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邮政编码242813,风景区管委会驻九华乡。
历史沿革 History
  境域变迁
   宋、元、明、清时期,池州地区境域,至明代基本定型。据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池州府志·舆地志》,池州府的疆界,府东以青阳县荆山为界150里接宁国府。西以东流县方家庄为界240里接九江府。南以贵池县兴孝乡为界200里接徽州府。北以贵池县清溪口江北干为界15里接安庆府。东北以石埭县沓口铺为界200里接宁国府。东南以建德县昭潭为界320里接饶州府。东北以铜陵县荻港为界200里接太平府。西北与北同。全区广390里,袤400里。自池州府城(贵池县城)至南京陆行500里,水行550里;到达京师(北京,1421年自南京迁)陆行2800里,水行4050里。
  清代至民国时期,池州的境域与明代池州府大致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池州地区两次撤销,三次重建,辖区和疆界也多有变化。自1988年8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池州地区至今,全区辖4个县级政区,即贵池市、东至县、石埭县、青阳县(包括九华山管理处),4个政区均位于长江以南,其中贵池市、东至县滨临长江。全区的疆界是:东连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以及铜陵市的铜陵县、芜湖市的南陵县、宣城地区的泾县,与青阳县、石埭县接壤;西邻江西省的景德镇市、波阳县、彭泽县,与东至县毗邻;北和西北,与安庆市区以及望江、怀宁、枞阳3县隔江相望,区界沿江而上,贵池市、东至县南接黄山市所辖祁门县、黟县、石埭县与之接壤。全区境域总面积8271.7平方公路。
  历史沿革
   夏商王朝时期,区内政区设置无考。周朝按山川物产分天下为九州,池州属扬州之域。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两级政区制,区境大部属扬州之鄣郡,西南境属九江郡之鄱阳县。
  西汉时,区境大部初属鄣郡。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改鄣郡为丹阳郡,今贵池市、青阳县、石埭县以及东至县的大部地区均属丹阳郡。区境西南部——今东至县——部分,属豫鄣郡鄱阳县地。
  东汉至三国时,池州属吴国丹阳郡地。丹阳郡属扬州。
  西晋、东晋,池州属扬州宣城郡、豫鄣郡地。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豫鄣郡改属江州,池州属江州豫章郡地。
  南朝(宋),先属扬州宣城太守之域,后属宣城郡、淮南郡地。
  南齐,属南豫州宣城郡地。
  梁,属扬州宣城郡、南陵郡地。
  陈,属南豫州宣城郡、北江州之地。
  隋,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以州统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隋代,池州先后属宣州、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始置池州,州治石城,至贞观元年(627)撤,领地还隶宣州,池州属宣州之地。
  唐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原池州地称秋浦郡。《通典》“秋浦郡”注:“池州分宣州置郡”;清刘世珩《贵池县沿革表》:“池州为秋浦郡,实唐天宝年间之称”。
  唐永泰元年(765)复立池州,隶属宣州观察使,州治从石城迁至鱼贵口(今池州专署驻地)。
  唐元和年间(806—820),改池州为池阳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刘世珩《贵池县沿革表》:“池州为池阳郡,宋《舆地广记》、《太平寰宇记》皆言因唐之旧,不言始于唐何年”,“池阳郡名,必立于永泰、元和之间也。”
  五代十国,池州之地先属杨吴,后属南唐。南唐升日元二年(938),改池州为康化军。
  宋,置池州池阳郡。《宋史·地理志》:“池州池阳郡,领县六”。宋至道三年(997)池州池阳郡属江南东路,绍兴初年属江南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池州池州路,先后隶属江浙行中书省。
  明,池州先后为九华府、华阳府、池州府,直隶南京。
  清,如明制。池州府先后隶属江南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
  民国3年(1914),池州府裁撤,原池州府属县划入芜湖道。
  民国17年废芜湖道,各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21年(1932)至38年,设立安徽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贵池县,直隶安徽省。1949年设池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池州专署驻贵池县,辖大通市及贵池、至德、东流、青阳、石埭、太平、铜陵等7县。
  1950年撤销大通市;原芜当专区所属繁昌县划入池州专区。辖8县。
  1952年撤销池州专区。将贵池、铜陵、青阳、至德、东流5县划归安庆专区;太平、石埭2县划归徽州专区;繁昌县划归芜湖专区。
  1959年东流、至德二县合并成立东至县;1965年7月由原石埭县(1959年与太平县合并)的部分县域并入贵池县西南划出的二区、八乡置石台县。
  1965年复设池州专区,专署驻贵池县。原属安庆专区的贵池(驻池州镇)、青阳(驻蓉城镇)、东至(驻尧度街)、铜陵4县划入池州专区。由太平、贵池2县析置石台县(驻七里镇)。辖5县。
  1970年池州专区改称池州地区,地区驻贵池县。辖贵池(驻池州镇)、铜陵、青阳(驻蓉城镇)、石台(驻七里镇)、东至(驻尧度街)等5县。
  1974年将铜陵县划归铜陵市领导;原属徽州专区的太平县划入池州地区。辖5县。
  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所属的贵池、东至两县划归安庆地区;青阳县划归宣城地区(1983年青阳县划归芜湖市);石台、太平两县划归徽州地区。
  1988年8月1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池州地区,辖芜湖市的青阳县,原安庆地区的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市。共有14个区公所,13个镇、94个乡。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
综合经济 Comprehensive Economic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7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1515元,比上年增加1508元。
  三次产业全面增长。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7亿元,增长9.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9.6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3.3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1.5:38.1:4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9%、47.6%和38.4%,拉动经济增长分别为2.2、7.2、5.8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增长稳定。全部工业增加值42.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8%。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4户,规上工业总数达236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1.05亿元,增长25.2%。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85亿元,增长53.6%。
  对外贸易低迷不振。全市进出口共完成6632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0%。
  旅游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5万人次,同比增长91.4%,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63万人次,同比增长69%;实现旅游总收入58.16亿元,同比增长232%。全市拥有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安徽省农家乐示范户5个,各类星级宾馆27家,旅行社51家,导游884人。旅游景区创建步伐加快。年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9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 4A级旅游景区1个, 3A级旅游景区7个,2A级景区10个。
交通区位 Traffic Location
  池州交通运输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 G318、G206以及S325、S222、S321、S327、S103、S219、S229、S221等国省干线贯穿境内,同时拥有长江黄金岸线162公里。沿江达海,承东接西,具有较明显的区位优势。
  1.港口
  长江流经池州境内160公里,航道达国家一级。池州港属国家一类口岸,岸线长24.5公里,现有泊池州火车站位17个,常年可停靠3000-5000吨级船舶,外贸出口运量连续5年居安徽省沿江五大港口之首。目前,池州港正在扩建新港区,并申报了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2.公路
  国道318线、206线、沪渝高速、济广高速均穿越池州,已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便捷的快速通道。
  3.铁路
  铜九铁路已于2008年开通(铜陵-池州-九江的沿江铁路),南京至安庆的城际铁路正在修建。
  4.航空
  池州周边分别有合肥、安庆、黄山、南京民航机场,目前正在梅龙镇兴建九华旅游机场。
自然资源 Natural Resources
  1.矿产资源
  池州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种类多。迄今已发现矿种:40多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矿山:300多处。主要矿种:铅、锌、铜、锰、银、金、硫铁、钼、钨、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花岗岩等。
  2.生物资源
  ⑴森林植物
  池州地处亚热湿润气候,亚热带典型植物群落类型在这里都很齐全,且生长发育得很好,是常绿阔叶林向落叶林过渡地带,常绿树与落叶树混生,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等,还有一些栽培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全市境内有高等种子植物153科676属1557种(含种及其以下等级,其中野生1430种,栽培127种),其中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有26种。组成森林植被的主要种子植物有杉科、松科、柏科、杨柳科、胡桃科、桦木科、壳斗科、榆科、桑科、木兰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漆树科、楝科、茜草科、木犀科、蔷薇科、冬青科、豆科、毛茛科、山茱萸科、虎耳草科、柿树科、大戟科、蝶形花科、忍冬科、山矾科等千余种。山区丘陵,竹类资源广泛分布,主要有毛竹、桂竹等十余种,其中毛竹资源最多,且大片成林。重点保护树种有连香树、红豆杉,永瓣藤、香果树、金钱松、黄山木兰、香榧、银鹊树、猬实、青钱柳等。
  ⑵林业概况
  池州复建以来,林业建设先后经历了“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二次创业和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三个阶段,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撤地建市以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强市”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实施了退耕还林、长防林、德援项目、绿色长廊等林业重点工程,全市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面积59.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7.6万亩,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5.2万亩,中德合作皖南生态扶贫项目造林3.2万亩。新建国省道线路绿化237公里,林带112公里,农田林网4万亩,城镇绿化8481亩,村庄绿化13278亩,封山育林84.1万亩,实现了全市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持续增长。
  截止200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681.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2163万立方米,竹林42万亩,蓄积量10942万株,森林覆盖率57%。在有林地中,用材林446.1万亩,经济林9.3万亩,薪炭林1.7万亩,防护林193.3万亩,特种用途林31.5万亩。杉类面积143万亩,蓄积704万立方米;松类面积143万亩,蓄积591万立方米;阔叶类面积343万亩,蓄积830万立方米。全市区划界定国家公益林160万亩,并列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牯牛降、升金湖),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贵池老山和十八索),县级自然保护区1个,总面积11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8%,九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东至天台山省级森林公园2处,面积5万亩。
  3.野生资源
  池州是安徽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全省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境内有水生、陆生脊椎动物556种,占全省种类的88%,其中兽类83种,鸟类285种。两栖爬行类78种,鱼类11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占全省的77%。
  4.水利资源
  池州市域地形为东南高、西北低,自南向北呈阶梯分布,江河湖水面348.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长江流经池州145km,岸线长162km,上起江西省彭泽县接壤的东至县牛矶,下讫铜陵市交界的青通河口。境内有三大水系十条河流,长江水系有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白洋河、大通河、九华河;青弋江水系有清溪河、陵阳河、喇叭河;鄱阳湖水系有龙泉河。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七条河流,河长618km,其中秋浦河为境内流域中最长的一条河,流域面积3019平方公里,河长149km。池州市地表水资源丰富,全市水资源总量为63.7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1%,人均水资源量4326 立方米,分别是安徽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和2倍。另外,长江多年平均过境水资源量9317亿立方米,枯水年也达到7064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可靠的用水保障。
  由于地形和气候影响,境内降雨集中,年际年内变化大,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1700mm,年内降雨集中在汛期5~9月,各河流汛期流量占全年的60%左右,大部分以洪水形式流走,而8~9月份降雨量只占全年的15%,春夏季易涝、伏秋季易旱,旱、涝年份分别占62%和49%,风调雨顺的年份仅占16%。
  5.土地资源
  池州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8个一级类型都有,46个二级类型中该市有40个,仅“橡胶园”、“改良草地”、“盐田”、“铁路”、“冰川永久积雪”、“盐碱地”等六个二级地类没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为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全市土地资源总面积839173.00公顷,其中农用地675740.00公顷,建设用地45231.00公顷,未利用地118202.00公顷。
  6.旅游资源
  池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九华山不仅自然景色秀美,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寺庙百座,僧尼千人,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境内拥有被称为“华东动植物基因库”的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古木参天、千沟万壑、山水相映,素有“第二黄山”之称,还有被誉为“中国鹤湖”的亚洲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湖水清澈如镜,沿湖烟树迷蒙,一派江南水乡好风光。池州历史文化底蕴积淀深厚,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设州置府始于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晚唐杜牧、北宋包拯等历史名人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李白、苏轼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为池州赢得了“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始于母系社会的池州傩戏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池州市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57%以上。
历史文化
  池州自唐设州置府已有1380多年历史。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俊才名流。晚唐杜牧、北宋包拯曾先后任池州刺史、知府,陶渊明、李白、杜牧、苏东坡、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五游秋浦,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世诗篇,吟唱出“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的不朽诗句,九华山由此得名。杜牧的千古绝唱《清明》诗更使贵池杏花村名播青史,名扬中外。历代名家大作为池州增添了夺目的光彩,“千载诗人地”的美誉历经岁月磨砺更加灿烂。始于母系社会的贵池傩戏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为池州旅游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池州佛教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闻名遐迩的九华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区。公元719年,新罗国(今韩国)国王近亲金乔觉(法号地藏)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于99岁圆寂,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所载的地藏菩萨,僧众们便认定他是地藏应世,九华山遂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地藏菩萨立下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是大愿菩萨,他能帮助信众实现各种美好的誓愿。其后僧众云集,寺院日增,特别是明清以来,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地方文化 Local Culture
  1.池州
   贵池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谚语。几乎清代以前居住于此的家族都有傩事活动。目前,流行在贵池东、南部的众多村落以及青阳县的陵阳、杜村等乡。它的活动,仅仅以家族或不同家族因地缘关系或姻亲关系而建立起的社祭祀圈为范围。反映出古老的农耕文化特色。
  傩,源于原始社会的逐疫,甲骨文中即有室内驱赶疫鬼的卜辞。《论语·乡党》已有“乡人傩”的记载。到了汉代,宫迁每年举行“大傩”仪式,除了戴面具摹仿十二种神兽,舞蹈驱除鬼魅外,还有手执鼗鼓的侲子合唱礼神的歌曲。贵池的逐疫活动也称作“傩”,当是沿袭了中原的古代傩文化传统。倡贵池地处长江以南,古代为吴越和荆楚之地,属水稻作业区,所以,贵池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中原文化与越、楚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傩在贵池流传的历史,不见史籍记载。明代《嘉靖池州府志·风土篇》最早对贵池一带的傩事活动作了简单勾勒。记载的活动内容与今日对比,仍然基本相同。清人郎遂编纂的《杏花村志》记载池州府治的四乡傩队八月十五日朝觐梁昭明太子萧统(池人奉为“土主”)的活动最为详细。证明,在清顺治以前,贵池每当秋季,要举行全境范围的朝觐“土主”活动体现着对土地春祈、秋报的农耕文化传统。从现存的仪式舞蹈、戏剧和音乐以及民俗活动各方面考究贵池傩是长期文化积淀的产物。它既有着原始的自然崇拜的内涵,也受到儒、道、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艺术方面,古代文化的层累面也很清晰地展现,如汉代的绂舞、矰舞,唐代的胡腾舞、西凉伎等;在戏剧方面,也可以看出变文、词话、傀儡、村俚歌谣及至宋杂剧、南戏对傩文化的影响。因此,贵池傩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傩戏 清咸丰以后,由于多次战争影响,傩事活动在贵池逐渐式微,一些家族的傩戏失传,未失传者也由于中辍时间过长而呈现伎艺的退化。60年代后期,傩事活动曾一度匿迹。1982年以来,在一些村庄陆续恢复演出活动。
  现在,池州傩在刘街乡姚街村、太和村等地流传已久。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在固定地点举行大型的傩戏演出、祭奠等活动。充分表达了古朴的农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祷与期待...
  2.文南词
   文南词是戏曲剧种。又称文词戏,民国36年(1947),湖北黄梅县盲艺人胡金山流落在原至德县青山梅塘,先是算命糊口,后靠放牛为生。 在放牛场上教会了当地一班青年唱文词腔的部分戏文。后江西省杨梓乡金凤业余文词戏剧团胡志远来梅塘传教,首演大型古装文词戏剧目《苏文表借衣》。1958年原至德县青山乡梅塘村正式建立了业余文词戏剧团,上演过《三气周瑜》、《白蛇传》等一批传统文词戏剧目。1959年县剧团戏曲音乐工作者钱艺河,根据青山公社民间艺人刘汝民等人提供,从音乐角度,对“文词”和“南词”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烟花女子告状》、《三戏牡丹》传统折子戏参加省、地专业和业余会演。1978年和1982年,排演新创作的小戏《抢木匠》参加省、地会演,获音乐奖和表演奖,并称号剧种为“文南词”。以后渐被情节动人、悠扬悦耳的黄梅戏所替代。
  3.青阳腔
  戏曲剧种,被称之为京剧鼻祖。因形成于青阳县而名;又因古时青阳县属池州府,还称“池州调”。青阳腔与徽州腔驰名于明清两代,誉为“徽池雅调”,成为“天下时尚”的新调。宋代,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萌生的南戏,后来形成号称“四大声腔”之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腔,先后都在池州流行过,很快与青阳丰富的民歌、九华山佛俗说唱、大型宗教戏剧“目连”"(俗‘还愿戏’)等民间艺术融合,约至元代形成青阳腔。《中国大百科全书》载:“青阳腔是在(明)嘉靖年间,因弋(阳)腔流入当地,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广为流传。并创造了腔、滚结合的歌唱形式——“滚调”,实现了戏曲声腔上的重大革新,在我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作为南戏中一支突起的新军,青阳腔兴盛于明清,持续500余年,有《青阳时调》、《时调青阳》、《时调青昆》、《昆池新调》、《滚调乐府》等青阳腔剧本选集并广为流传。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其剧本是曲牌联套传奇体制,其行当继承了古南戏的七角制(生、旦、净、末、丑、外、贴),后发展为九角制(增加小、夫二角)。明代诸刊本收剧目近百种(不含重复剧目)。青阳腔在声腔上属南曲五声系统,其演唱特征:①用锣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众和,独唱与帮腔结合;③运用腔滚结合的歌唱方法--滚调。青阳腔哺育了第二代走向全国的徽调,也滋养了第三代地方大戏黄梅戏,包括京剧、赣剧、湘剧、川剧等戏曲剧种,都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该唱腔,借鉴其唱法,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清乾隆年间,史称"花部"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纷纷兴起,青阳腔度过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在各流行地区入乡随俗,生根开花,结合当地的民歌俗曲,繁衍成当地的戏曲剧种;而青阳腔剧种自咸丰三年(1853)始,由于兵燹(青阳县为太平天国战争的主战场之一)、瘟疫,青阳腔艺人纷纷弃家外流谋生,该剧种在发祥地青阳日渐式微,却在江西省湖口县生存和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37个青阳腔业余剧团。青阳县后从湖口"迎回"失传多年的青阳腔,恢复上演《送饭·斩娥》、《夜等·追舟》、《百花赠剑》、《思凡下山》4出青阳腔传统折子戏。1989年10月,青阳县文化局组织创作上演新编青阳腔小戏《月圆桥》参加安徽省第二届艺术节池州分场调演,获剧本创作和表演奖。1991年4月由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安庆市黄梅戏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文化局联合编辑出版《青阳腔剧目汇编》(上、下集),收集青阳腔大小剧目94个。1992年5月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所、池州地区文化局、青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全国青阳腔学术研讨会在青阳开,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交流学术论文24篇,并以《古腔新论》结集出版。
  池州傩.青阳腔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名人 Historical figures
  1 杜荀鹤
  (846~904) 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杜牧之子,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2 金乔觉
  (695—794)新罗国(今韩国)王子金宪英近族子弟。少年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通晓汉文。唐开元初年,航海来华,卓锡九华山,苦行修心,广收僧徒,传经布道。贞元十年(794)夏历七月三十日,趺跏圆寂,寿年九十九年。僧徒将其肉身跌坐石函中,越三年“颜状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
  3 费冠卿
  (生卒年不详)字子军,青阳县人。唐元和二年(807)及第进士后,居长安待授官职。惊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驰归。至家,见母已安葬,悲恸欲绝,遂于母墓旁结庐守孝三年。嗣后,隐居九华山少微峰下达十余年之久。
  4 李芃
  (722—785)字茂初,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永泰元年(公元621年),以秋浦复置池州, 李芃被“诏行州事”,首任池州刺史。
  5 周 馥
  (1837~1921)字玉山。建德(今东至)人。曾任四川布政使、直隶布政使、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位。著有《易理荡参臆言》、《负喧闲语》、《玉山诗集》、《周悫慎公全集》。
  6 许世英
  (1873~1964) 字静仁,秋浦(今东至)人。清末民国政治人物,曾任中华民国总理。
  7 张乔
  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人。昭宗时进士。与许裳、郑谷等人号称“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事见《唐诗纪事》卷十七,《唐才子传》卷十。
  8 姚依林
  姚依林同志祖籍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1917年9月6日出生于香港,幼年丧父,随母亲在江苏、浙江、上海生活。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后,他在地下党员的影响下,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参加了革命。1935年11月,姚依林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北平学联秘书长、党团书记。
  姚依林同志是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池州旅游 Chizhou Travel
  1.九华山风景区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与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蜿蜒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南望黄山,北瞰长江,方圆120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山间古刹钟声,香烟缭绕,灵秀幽静,古木参天。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城西南20公里处,距长江南岸贵池市约60公里,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九华山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南朝时,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九华山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最高十王峰海拔1342米。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 ”,“自是造化一尤物 ”。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清代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的时景和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
  九华山古称九子山。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曾多次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李白游山其间作诗赠友韦仲堪云:“昔在九江(长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
  唐开元末,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僧地藏卓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圆寂后肉身三年不腐,僧众认定其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至明初获得长足的发展,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九华山佛教鼎盛时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9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600余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2.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建于1982年,位于石台、祁门两县境内,最高海拔1727米。总面积10万亩,其中位于石台县境内面积5.1万亩。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210种,脊椎动物271种。国牯牛降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银杏、红豆杉、香果树、鹅掌楸、青檀、三尖杉、黄山木兰等1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麂、云豹、金钱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大灵猫、小灵猫、白鹇、鬣羚、黑熊、大鲵等29种。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良好,森林植被保存完好。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78%,其中天然林占80%以上。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丰富的水、热资源,保护区内不仅物种资源丰富,而且种间关系和食物网的连接错综复杂,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它既是一个物种基因库,又是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环境堡垒”。
  3.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升金湖位于东至县和贵池区交界处,总面积50万亩,核心区面积15.225万亩,占保护区面积的30.45%,缓升金湖冲区面积15.45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9%,实验区面积为19.32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8.65%。保护区自然环境优越,物种资源丰富,是我国具有国际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为东亚最主要的鹤类、鹳类和雁鸭类等候鸟越冬地之一。每年吸引70余种、近10万只湿地鸟类前来越冬,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27种,中日协定保护的62种,中澳协定保护的27种。尤为重要的是,升金湖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白头鹤的最大越冬种群,其越冬期数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此越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占世界总数的八分之一,已成为世界濒危动物鸿雁的最主要越冬地之一,数量达3万只左右。省政府于1986年批准建立了升金湖水禽自然保护区。1997年,国务院批准升金湖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贵池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贵池区东南部,与青阳、石台及九华山风景区毗邻。1998年,原贵池市批准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4月,省政府批准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由刘街、棠溪、梅村三乡11个行政村毗连的山场组成,目前总面积40.314万亩。保护区属皖南山区,与九华山自成一体,一般海拔300--1156m,大小山峰五十余座,千米以上山峰四座,最高峰老山海拔1156m。境内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具有亚热带典型的植物群落特征,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保护区内共有种子植物1557种,其中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7种,如银杏、香果树、连香树、天目木姜子、金钱松、青檀、青钱柳、银鹊树等。动物资源已知兽类41种、鸟类104种、爬行类7种、两栖类7种。国家级保护的动物22种,包括金钱豹、云豹、梅花鹿、短尾猴等;省级保护的有38种,包括现棘胸蛙、尖吻蝮、狗獾、花面狸等。保护区与九华山山体相连,至今有保存完好的石阶通往九华山,是古时香客朝拜的必经之路。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森林生态景观。
  为协调自然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贵池区委托安徽省林业规划设计院编制老山保护区总体规划,规划对老山自然保护区范围进行适当调整,预计调整后,老山保护区面积约为1.7公顷(25万亩)左右。
  5.贵池十八索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8年原贵池市政府批准建立县级保护区。2001年4月,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池州市贵池区东北沿江圩区,东以青通河为界,与青阳、铜陵毗邻。保护区涉及茅坦、梅龙、江口、观前4乡镇共10个行政村,人口约1.1万人。保护区由十八索、西岔湖、双丰圩、庆丰圩、查村湖及青通河、九华河部分河段组成。青通河、九华河长年有水,河面宽阔水流平缓,均注入长江。保护区总面积5.45万亩。其中核心区1.56万亩、缓冲区0.95万亩,实验区2.89万亩。保护区内湿地生境优越,水质优良无污染,饵料资源丰富,是雁形目、鸻形日、鸥形目鸟类的良好栖息地。已记录到鸟类117种,其中越冬水禽59种,越冬水禽总数达到2万只以上,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白头鹤、白鹳、黑鹳,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白琵鹭、小天、白额雁、鸳鸯。十八索保护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它为各种候鸟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对保护白暨豚以及长江的水质也具有重要意义。
  6.青阳盘台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区总面积1.002万亩,是九华山风景区外围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164科660属1421种,两栖动物7科24种,爬行动物9科47种,鸟类33科117种,哺乳动物15科37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3种,省重点保护2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区动物26种。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具有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性质,有典型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毛竹林等,最为独特的是境内分布有芦苇、禾草类的沼泽地,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保护价值。
  7.东至县紫石塔县级自然保护区
  1998年东至县政府批准建立。位于东至县马坑乡境内。平均海拔600米,最高海拔1063米,森林覆盖率76%,森林畜积81.8万立方米。保护区内天然林面积近5000公顷。植物种类2100种,动物种类200余种,珍稀植物包括银杏、香果树、三尖杉、天竺桂、青檀、醉翁榆、花榈木等。珍稀动物包括金钱豹、云豹、短尾猴、黑麂、苏门羚、斑羚、穿山甲、豺、白颈长尾雉、白鹇等。经济动物有狼、豪猪、黄鼬、野猪、刺猬、华南兔等,经济植物有杨梅、猕猴桃、野山楂、茅粟、华东野核桃、桃等。
  保护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北缘,植被保存完好,尤其海拔600米以下,沟谷两侧,保存了古老的森林植被群落以及多种珍贵稀有树种。其山麓坡地除保存了大面积的苦槠林、青冈栎林外,尚有小面积的小叶青冈栎林、乌楣栲林、甜槠林、细叶青冈栎林等,沟谷地带还间有华东楠、红楠林、紫楠林及青檀林等,此外,在山麓和沟谷阔叶林中,生长发育着许多我国南方区系成分,如杨梅、粗糠树、崖豆、乌楣栲、棕榈等,以及我国西南、华中区系成分,如粗糠树、兴山榆和湖北算盘珠等,显示了我国中亚热带北缘特殊的森林植被景观。
  8.秋浦河
  发源于李吴山(古属秋浦县,今归安徽省石台县珂田乡),至贵池杏花村杜坞入长江,全长180公里,从南向北穿镇而过。沿岸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有古石城遗址、昭明钓台、仰天堂等名胜古迹,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秋浦仙境”主要组成部分。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八载至上元二年(749-761)间曾“五到秋浦”,留下了45首瑰丽的诗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优美的《秋浦歌十七首》已成为秋浦仙境之魂。其十诗云:“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历史名人骚客纷纷踏踪而来,寻幽访胜,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诗文佳作,因而美丽的秋浦河被誉为“流淌着诗的河”。
  进入景区游客可亲自挥起铁锤体会古人榨油的乐趣,在古树林推石磨、唯米、踩水车、捡卵石、砸水鳖,在沙滩浴场游泳、打排球及水上游乐,乘竹筏漂流,沿途可观赏灯盏渡、板桥分月、老鹰扑鱼、恐龙渡河、元宝山、燕子洞、虎头庙、河马观鱼、大草甸、古树、古桥、古道、狮子潭、李白钓台、日军飞机坠毁遗址、新石器文化遗址等景点。河中水清碧绿见底,河道曲折回环,滩险水急,是漂流休闲的的好去处。
  9.杏花村
  “清明时节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春游池州贵池城西杏花村,写下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的杰作——《清明》诗。
  迹以名传。贵池秀山门外的杏花村,原只不过是几间“沦为荒烟野草之中”的茅舍酒肆,毫无名气可言。正是杜牧的诗名和他这首千古绝唱,才使杏花村名播青史,饮誉天下。明代名士福建福清人林古度(字冉予,一字茂之,晚号乳山)的七绝,抒出了千百年来池州人民因杏花村而自豪之情。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
  据《广舆记》载:“池州古迹曰‘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载:“杏花村在(池州)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曾在明天启末年任池州大守、崇祯末年翟池太兵备道,两度出守池州的顾元镜(字韵秽)赋五律〈杏花村〉云:“牧童遥指处,杜老旧题诗,红杏添新色,黄垆忆旧时。远山层作画,好鸟解吹箎(古乐器)。偷得余闲在,官钱换酒卮(古盛酒器皿)。”山西蒲州张邦教,明嘉清四年(1525)引由进士出任池阳郡同知(郡丞),后官至陕西按察使。他在池州任职期间,“留意山水,赏表杜樊川遗迹,因自号曰。‘惜花人’”(见《杏花村志》卷四),并在杏花村教前立亭,撰联曰:“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他是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的第一个建设贵池杏花村的山西人。上述史实证明,杜牧笔下的“牧童遥指处”,就是贵池杏花村!
  杏花村清代贵池杏花村人郎遂(字赵客,号西樵子,一号杏花村)编辑《杏花村志》十二卷传世。在我国志苑中,自古有通志、府志、县志、山志,而为村立志者可谓凤毛麟角,被搜入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四库全书》的村志,恐怕唯有贵池《杏花村志》(见《四库全书》总目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贵池先哲遗书》第二十五种《杏花村志十二卷》)。清代翰林院检讨侗(字展成,号悔庵)《题杏花村志》诗曰:“从来未有花村志,好事今推郎上元。我欲移家武陵住,也编仙史记桃源。”(引自《杏花村志》卷五)清代名士、贵池棠溪乡曹村人曹文慧(字智珠)为郎遂《杏花村志》赋诗曰:“著出名书村愈名,依稀小杜是前生,斯人宁止一丘壑,还情如椽纪太平。”(引自《杏花村志》卷一)清代诗人、贵池清溪人朱之梅(字素公)作《杏花村》诗曰:“相传杜牧刺池州,村酒村花两共幽。”(引自《杏花村志》卷七)由此可见,杏花村自杜牧《清明》诗后,历代名士接踵而至,慕其名者热衷修建这一名村。
教育概况 Education Overview
  全市现有中小学1003所,在校生261546人。其中,普通高中19所,在校生32252人;普通初中95所,在校生70932人;普通小学506所,小学教学点306个,在校生125481人;幼儿园66所,在园幼儿21598人;特教学校3所,在校生136人,另随班就读“三残”儿童1147人;职业高中8所,在校生9879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生2780人。
  ⑴ 基础教育
  1、九年义务教育。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8%,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8.0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幼儿教育。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班)率达到60%,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达92.1%,三分之一的乡镇所在地设有中心幼儿园。市直幼儿园和贵池区幼儿园被评为省一类一级幼儿园。
  3、特殊教育。全市“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81%。市特教学校硬件建设与教学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4、普通高中教育。每万人在校生、校均规模在省处领先地位,市县城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6.7%,位居全省第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市本科达线率、万人本科达线率位居全省前列。
  ⑵ 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重点学校、重点专业、重点实习实训基地等“三重”建设稳步推进,东至职高被评为国家级示范职高,贵池马衙职高被评为省级示范职高并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6802人,其中职业高中招生3736人,职普比达到4:6。全市职业学校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⑶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不断壮大。全市青壮年文盲率由2000年的1%下降到2006年的0.3%以下,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已形成网络覆盖全市。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城市成人教育得到较大发展,继续教育形成体系,成人教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办学格局,电大、函大、自考体制灵活,主动适应性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专科专业分别达到30个和40个,年报考人次分别达到1.5万和2.5万。
  ⑷ 民办教育
  全市民办教育机构已达69所,在校生12000人,在校教师870人,固定资产13000万元。办学层次涉及中学、小学和幼儿教育,办学范围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已成为该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华公学、千秋学校等一批优质民办学校稳步发展。
  ⑸ 师资力量
  全市中等及以下普通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共有教职工17020人,其中专任教师12451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5215人,其中高级教师613人,一级教师2274人,二级教师1989人,三级教师135人,有职称教师比率占96.09%;小学教师中专、高中以上学历6167人,占99.58%。职业中学专任教师504人(职业高中437人、职业初中67人),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133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教职工152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
  以师德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新课改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有序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参训率达98.7%,初中、小学新课程持证上岗率达100%。
  ⑹ 重点学校
  贵池中学、东至二中、青阳中学、殷汇中学、东至三中进入省示范高中行列。杏花村中学、贵池三中、贵池二中等10所中学被评定为市示范高中。东至县职业教育中心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贵池区职业教育中心被评定为省示范中等职业学校。
近义词
池州市
池州镇
相关词
安徽教育专业池州学院新校区行政区划地理乡镇东至县
东至旅游自然景观景点戏曲石台七都宜宾
泸州纳溪区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