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郵編:238100 代碼:341423 區號:0565
拼音:Hán Shān Xiàn 英譯:Hanshan County
含山縣位於安徽省中東部,長江中下遊北岸,總面積1028平方千米。總人口44萬人(2007年末)。全縣轄8個鎮:環峰鎮、運漕鎮、銅閘鎮、陶廠鎮、林頭鎮、清溪鎮、仙蹤鎮、昭關鎮。縣政府駐環峰鎮環峰南路28號。地圖(站外鏈接)
地處江淮丘陵與沿江平原之間,地形西北高東南低。東南部為長江下遊平原的一部分,中部和西北丘陵起伏。山高丘面積381.7平方千米,低丘山地 371.3平方千米,圩區總面積279.8平方千米,分別占縣總面積的36.96%、35.95%和27.09%。最高峰是蒼山主峰,海拔高程481米。滁河、得勝河、裕溪河、牛屯河從縣境流過,均屬長江水係。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7℃,年降水量1035.7毫米。礦藏有煤、鐵、黏土、石灰石、白雲石等。國傢商品糧基地。
特産有含山百日紅鴨、太湖山鹿茸、巨興紅打瓜籽、姚廟玫瑰花、三汊河螃蟹、義城圩菱角、都勝圩荸薺等。淮南鐵路、合蕪高速、巢寧公路、合裕公路、大塔公路和裕溪河等貫穿縣境。名勝古跡有凌傢灘新石器時代晚期古文化遺址、昭關、太湖山風景區、褒禪山風景區、仙蹤江淮橋、謝集湯湖溫泉等。太湖山林場已闢為森林公園。 |
|
含山縣歷史悠久,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歷陽縣西部地區設置含山縣。縣名的由來有兩說:
一說是以縣境內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橫山。《清一統治》說“在含山縣西30裏,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因以命名”。
一說是縣城周圍環山,故名含山。
武德八年(625年)縣廢。武後長安四年(704年)復置,更名武壽縣。唐中宗神竜元年(705年),復原名含山縣。明初裁革歷陽、烏江、含山三縣,存和州,含南一部分屬無為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復置含山縣,屬和州,至清季不變。
1958年12月和縣、含山縣合併為和含縣。1959年6月和含分開,復設和、含二縣。 |
|
農副産品
一、玫瑰花
玫瑰花,俗稱大紅花,為薔薇科薔薇屬落葉叢生灌木。朵大、瓣厚、色紫、香氣濃郁、鮮豔者為佳。采摘後加工成幹花,是食品、香料工業原料,可提煉玫瑰花油,製成玫瑰油香精、玫瑰膏、玫瑰露和營養豐富的罐頭食品。花蕾和根可入藥,有理氣、活血、收斂功效。玫瑰花油,在國際、國內市場上相當4~6倍黃金價格。
縣內種植玫瑰花,一百多年前就形成商品生産規模,遠銷省內外。1988年種植300餘畝,集中分佈在姚廟鄉,巨興、昭關、仙蹤、駱集等鄉(鎮)零星種植。年産鮮花2.5萬公斤,年收購2萬多公斤。
二、紅瓜子
紅瓜子,即紅打瓜子,是縣內重要出口産品。含山紅瓜子顔色深紅,大小均勻,殼薄肉厚,獨具香味,深受港、澳同胞和東南亞國傢消費者喜愛。産區主要分佈在巨興、清溪、半湖三鄉(鎮)。1985年以來,年種植4000畝左右。年産紅瓜子200~250噸,年收購200餘噸。
三、荸薺
縣內栽植歷史悠久。著名品種有“蘇薺”、“界薺”。尤其是蘇薺,皮色深紅,肉色白淨,皮薄、味甜、質細,渣少,被列為荸薺最佳品種。
荸薺營養豐富,含蛋白質1.5%,糖類21%,脂肪0.1%。藥用有破積攻堅、止血、治痢、解毒、發痘、醒酒等功效,並能製澱粉,粉絲、飴糖,釀酒。耐貯藏、運輸、在蔬菜和水果市場上起調節作用,是人們喜愛的鼕令蔬菜和果品。荸薺全縣分佈。主産地含南張疃鄉,1988年種植面積約700畝,年産量300多噸,主要銷往蚌埠市加工罐頭出口。
四、黃花菜
學名萱草,古稱忘憂。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含有豐富硫氨素、尼剋酸、核黃素、鬍蘿蔔素、抗壞血酸、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份,不僅是幹菜珍品,還有安神、消炎、解熱、活血、利尿、通乳、健胃等功效。主産地陶廠鎮西塔行政村。關鎮、清溪、張公、仙蹤等鄉(鎮)也有種植。1982年以來,全縣種植300畝左右,年産1萬多公斤。
五、昭關銀須茶
銀須茶1984年創製。外形白毫披身,似針如須。香氣清高持久,味甘醇,湯色清澈、明亮,葉片嫩緑勻齊。清明前後采摘單芽或一芽一葉製成。長短、大小、粗細、色澤一致。1984、1986、1987年,在巢湖地區名優茶評審會上,三次獲特等奬。1986年,中國茶科所為銀須茶作出書面鑒定。著名茶葉專傢、安徽農學院茶葉係陳椽教授,1987年親臨指導采製技術,認為銀須茶外形別具特色,品質優良,符合名茶標準。同年,昭關銀須茶采製技術,在《中國茶葉》第二期發表。産品投放市場後,深受消費者贊賞。産地,主要是長山、劉武、方趙等茶場。1988年,産幹茶40公斤。
六、昭關鬆針茶
鬆針茶,因外形緊結、圓直、挺削、似鬆針而得名。香氣清爽持久,湯色清澈,葉底嫩緑明亮。𠔌雨前後,采摘初展之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製成。芽葉長3~3.5釐米,大小勻齊一致。1985年,巢湖地區名優茶評審,昭關鬆針茶獲特等奬。1987年,《中國茶葉》第二期,發表昭關鬆針茶采製技術。産地,主要是長山、劉武、官塘等茶場。1988年,産幹茶4000公斤。
七、福山樹苗 福山鄉培育樹苗,歷史較久。清光緒年間(1875~1908)這個鄉大司村農民就培育馬尾松樹苗,除自栽外,並嚮外地銷售。建國後,福山鄉群衆性育苗興起。1963年春蕪湖行署林業局在大司村召開全區育苗現場會。會後,這個村司傢朋被派往無為縣做育苗技術輔導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鄉每年育苗近千畝。由單一培育鬆苗發展到培育杉木、外鬆、池杉、水杉等用材林、經果林和花卉等多品種。1983年,福山鄉成立種苗公司,專門經銷苗木和種子。全鄉所産苗木,除供應縣內造林外,還銷往省內40多個縣市和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河南等省。
八、桔梗
桔梗又名大藥、山鈴鐺花、四葉菜,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屬名貴中藥材。根部入藥。根肉質,圓錐形,色潔白,質堅韌。味微甜,細嚼微苦,具有消炎、寬中下氣、宣肺、散寒、祛痰等功效,廣泛用於中成藥和中藥、西藥配方。縣內大部分山區都有分佈。
1965年收購8.35萬公斤,在全省占第二位。1970年至1985年,總收購量15.06萬公斤。由於多年大量采挖,桔梗資源逐年減少。1986年傢種桔梗培植成功。
九、明黨參
明黨參。俗稱山𠔌蘿蔔,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縣內名貴中藥材之一。根部入藥。根粗壯,呈柱形或粗短紡錘形。味甘微苦涼,養血生津、潤肺、化痰、止咳、平肝、和胃、解毒,主治痰火咳嗽、喘逆、頭暈、嘔吐、目赤、白帶、療毒瘡瘍等。主要分佈在昭關、褒山等低山丘陵地帶,70至80年代初,年收購量較大,最多年收購4萬公斤。暢銷沿海省、市及東南亞地區。由於長期大量收購,資源衰退,80年代中期産量下降。
十、徐長卿
徐長卿,又名牙蛀消、逍遙竹,為羅摩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根、莖或帶根全草。分佈在太湖山、羊山、蒼山等低山丘陵地帶。主要用於鎮痛、止咳、利水消腫、活血解毒,對膽結石、腎結石療效甚佳。歷史上為冷備藥品。隨着現代科學進步,徐長卿藥用價值提高,市場緊缺,供不應求。1979年,縣內開始大量收購。至1986年,共收購13823公斤。其中1981年收購4582公斤。
十一、絞股藍
絞股藍,為葫蘆科絞股藍屬多年生攀枝草本植物。異名小苦藥、公羅鍋底、遍地生根。主要分佈在太湖山、蒼山一帶。1985年8月,縣中藥材資源調查與區劃外業普查隊首次發現,經專傢鑒定,確認為疏花絞股藍。後又發現絞股藍和喙果絞股藍兩個品種。
絞股藍是珍稀中藥材,藥用根莖和全草。80年代以來,經國內外醫藥專傢研究,發現絞股藍含有幾十種皂甙,具有降血清中性脂肪、總膽固醇水平和防治傳染性肝炎、腎盂炎功能。治療骨癌、胃癌、肝癌、直腸癌、肺癌等20多種癌癥有顯著效果。其消炎解毒、止咳祛痰作用亦較強,可治療慢性氣管炎。
十二、鹿茸
鹿茸有梅花鹿茸和馬茸。梅花鹿鹿茸,又叫黃毛茸,花茸。多數有1—2個分枝。馬鹿鹿茸,又名青毛茸,比梅花鹿茸粗大,分枝較多。産地,縣南太湖山養鹿場。年産茸4000餘兩。主要銷往山西、江西、福建等地。
鹿茸是貴重中藥材,性味甘、鹹、溫、無毒。主要營養成份有鹿茸精、鈣、磷、鎂以及卵激素“雌酮”等有機物。功能: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以鹿茸為成分中成藥品種較多。
十三、螃蟹
早在清代,縣內三汊河螃蟹即以個大體健,肉肥黃滿,風味獨特,著稱省內外。據經驗者談:將三汊河螃蟹仰置於玻璃板上,它能自動翻身,他地之蟹則不能。螃蟹個體重一般150剋左右,肉質細嫩,卵厚膏稠,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據測定,每100剋鮮蟹肉,含蛋白質14剋,為豬、魚肉5倍多,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為青蝦4倍、70倍,維生素A和核黃素含量都較高,還含有鈣、磷、鉀、鈉、鐵等多種微量元素,有促進人體生長、增強抗病能力等藥用價值。80年代,年産成蟹50餘噸,行銷國內外。
十四、雛禽
含山是沿江縣市雛禽集中産地之一。每年孵化雞、鴨、鵝數百萬衹,銷往華東、中南、東北十幾個省、市。
縣內雛禽,主要由孵坊(又叫炕坊)孵化,歷史悠久。遠途銷售,算好途中日程以即將出孵蛋(俗稱瓢蛋)外運,到達目的地出禽。雛鴨價格,雌貴於雄。孵坊師傅以手捏雛鴨肛門部位,雌雄自分,百不失一。1983年,全縣孵坊37傢,孵化雛雞59.5萬衹,雛鴨568.2萬衹,雛鵝117.5萬衹。1988年,孵坊發展到63傢,孵化雛雞、鴨、鵝942萬多衹。
十六、蜂蜜
縣內蜜源植物較多,有油菜、紫雲英、蠶豆、芝麻、玉米、黃豆、棉花、茶、洋槐等。據調查,1984年主要蜜源植物18.03萬畝,其中油菜8.31萬畝,紫雲英6.26萬畝,棉花3.46萬畝。
蜂蜜,主要依靠外來放蜂戶。縣內70年代開始養蜂。1988年養蜂833箱。每年春季油菜花、紫雲英、洋槐花開放時,浙江、江西等地養蜂戶來含山放蜂,所産蜂蜜(包括蜂王漿)就地出售。年收購蜂蜜12~15萬公斤,1985年,收購20.5萬公斤。以紫雲英、洋槐花蜜為上乘。
手工藝品
一、銅閘焰火
焰火,俗稱“放花”,一度享有盛名。清鹹豐年間(1851—1861),銅閘鎮陳姓花爆店開始研製焰火。用硝、銻、鎂等礦物質為原料,燃燒時,發出紅、黃、藍、紫等各種色彩,亮度很高;再以紙、綫、鐵絲等,將需做的花色品種,分紮成多層次、數架檔,根據需要燃燒時間的先後和高低,配上不同火藥、引信,固定在一隻盆架裏便成。放焰火時,衹要將第一個引信點燃,焰火便在火藥推動下,騰空而起。隨着各層引信逐個點燃,焰火各種形態便五彩繽紛展現在觀衆眼前。如“天女散花”、“三羊觸角”、“花貓撲彩蝶”、“炮打西洋城”、“滿天星”等。還能製作顯現標語口號,使焰火持續閃亮兩至三分鐘,如“年年有餘”、“五穀豐登”、“毛主席萬歲”、“共産黨萬歲”等。極受人們稱贊。
50至60年代,銅閘陳尚炎、申廣亮、過大順等,每年都製作一批焰火,銷往合肥、安慶、北京等城市。1952年,過大順被邀到北京放焰火,受到國傢領導人接見。由於製作焰火危險性大,年青人不願學習,60年代後,很少有人製作。
二、刻歡門
歡門,又稱五福、挂錢。縣內習俗,春節傢傢戶戶門楣貼歡門,以示慶賀。相傳明、清年間,縣境西南今林頭鎮東戴、鬍樓一帶,就有傳統刻紙工藝品——歡門。刻者運用刻刀,在紅紙上刻成各種吉祥圖案和吉利詞語,給春節造成歡樂氣氛。圖案有“竜鳳呈祥”、“雙竜爭珠”、“丹鳳朝陽”等。詞語有“福祿壽財喜”、“招財進寶”、“四季平安”等。內容不斷更新。相沿至今,久而不衰。褒山鄉嚴莊、鮑莊兩村刻歡門歷史也較長。每到鼕閑,傢傢刻紙,成為副業一大收入。
三、吹糖菩薩
吹糖,又名捏巧,古稱“氣漢”。製法:在糖稀中摻和色料,吹製成各種精緻物品,售給兒童。糖吹物品小巧玲瓏,色澤鮮豔,晶瑩透亮,形象逼真,既能吃,又能玩,深受兒童喜愛。
吹糖始於清末今張疃鄉鄭墩村民鄭盛祥,後傳開,開始吹製,僅大刀、口哨、葫蘆等十幾個品種,後不斷更新,現可吹製飛機、槍炮、汽車、寶塔及鳥、獸、花卉等近百個品種。改革開放以來,每年鼕春農閑季節,僅鄭墩村就有60多副糖擔外出。少數在縣內,多數到合肥、銅陵等城市走街串巷經營。
四、素絨畫
素絨畫,是吸收國畫技藝,以禽鳥羽作原料,以針作筆,塗絨代墨,加工精製而成。所製動物,形態逼真,色彩豔麗,栩栩如生,給人以立體感。
張疃鄉竜臺行政村戈彰和始製素絨畫,現已成立工藝廠,所製品種較多。如小雙狗、熊貓、上山虎、下山虎、立體山水畫等。其中“貓”種類較多,形態各異。如金銀貓、坐貓、喂奶貓等。1984年素絨畫參加廣州交易會,1985年秋參加全國鄉鎮企業産品展銷會,榮獲部優。“雙貓獻花”、“雙貓戲魚”、“野渡無人舟自橫”等作品,1988年8月20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辦的“亞洲産品展覽會”上參展,並作為民間土特藝術品贈送臺灣、香港及美國、日本友人,獲高度評價,
五、紮彩
縣內民間紮彩,歷史悠久,有紮燈、紮靈兩大類。其中,紮燈較普遍。運漕、銅閘、林頭、清溪、巨興等鄉鎮,都有紮彩辦燈會習俗,慶豐收,歡度節日。
彩燈種類很多,如馬燈、兔燈、蚌精、蝦精、蟹精燈等。其中竜燈有老車竜、蒼竜、滾竜、長竜。還有神仙燈,如和合二仙、福祿壽三星、八洞神仙等。再便是雜燈,如船、車轎、花挑、花籃及各種花草燈。彩燈無固定式樣,全靠紮工構思設計。巨興鄉太平行政村老藝人丁善智,自幼學習紮彩工藝,他紮的走馬燈、紗燈、花燈尤為精美,深受群衆喜愛。
六、剪紙
縣內銅閘,褒山一帶,民間剪紙工藝較普遍。用一張薄紙,一把剪刀,巧妙剪出各種花卉、鳥獸、魚蝦,以及戲裝人物、胖娃娃等平面裝飾藝術品,美化生活,深為勞動人民喜愛。平時常看到家庭擺設、饋贈禮品和喜慶節日門窗上配有剪貼,可謂“妙剪生花”。近年來,年青人追求“西洋化”,傳統剪紙工藝很少有人研習。
七、蒼山磨刀石
蒼山磨刀石是縣特産,明洪武四年(1371),即有蔡氏在蒼山開鑿糙石,製作磨具。其技藝不外傳。直至建國後1966年蒼山磨刀石廠成立,始收外姓徒工。年銷量30多萬件,500多噸。磨刀石有粗石、細石之分。粗石色黃硬度高,脆性強,適用於造紙、印刷等企業磨礪切紙刀具;細石色青,有光澤,硬度稍低,韌性強,適用於剪刀廠、屠宰場、食品廠等刀具磨礪。輕重工業一些機器部件,也用細石水磨。刀具經磨礪或水磨後,刀刃鋥亮、細平、不易生銹。其優點遠勝於人工磨料砂輪。規格有小條、長條、雙料、青方糙等十多個品種。大塊磨石重25—50公斤,適於水磨機器部件和大型刀具,小塊磨石重1.5至3.5公斤,適於各種傢用刀具。産品遠銷上海、江西、浙江、河北等省市。
名菜 名點 名酒
一、名菜
八寶鴨
八寶鴨,是家庭、筵席上乘菜餚。製法:肥鴨一隻,宰後去毛洗淨,於尾部開一裂口把內雜及軟骨拿掉,以香糯米、白果或蓮子、板慄及蔥花等佐料,填進鴨肚,放入鍋內,用少量水,文火燉爛,即可食用。色香味俱佳,肥潤而不膩口。
清燉甲魚
甲魚,俗稱沙鱉、鱉。製法:甲魚一隻,重O.5公斤以上,加蔥、薑等佐料,入水清燉。其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據現代醫藥科學研究,有抑製癌細胞作用,為上等名菜。
烤方肉
烤方肉,亦稱烤方,是縣城辦盛大筵席必備佳餚,有70多年歷史。原料:豬肉一方塊(選用皮薄豬肉)約2.5~3公斤,麻油、白糖各40剋,甜醬60剋。方法:用淘米水洗淨肉皮,邊洗邊颳。烤時用鐵叉叉着,先烤至五六成熟,再塗麻油於肉皮,邊塗邊烤,烤熟後,用刀將肉切成薄薄方片,蘸甜醬或白糖吃,味香甜鮮美。
烤鴨
烤鴨名氣有100多年歷史。原料:活鴨一隻,重2公斤以上,麻油、白糖各100剋,甜醬150剋。製法:鴨宰後洗淨去肚雜,用鐵叉將整鴨叉在木炭火上烤熟,邊烤邊塗麻油於鴨皮上。食用時將鴨切成小方薄片,蘸甜醬吃(甜醬用白糖製成),味鮮美可口。此藝今衹有少數人能做。
蒸鯽魚
蒸鯽魚,是建國前縣內常用高檔菜餚,風味獨特。用料:鮮鯽魚一條,重O.4公斤左右,花油網一塊。配料有鼕菇、肉絲,調料有蔥、薑、糖、醬油等。製法:將鯽魚切開,去掉魚刺,洗淨、然後將配料及調料放入魚肚內,用花油網包好蒸熟,再炮油。味香嫩鮮美。
醋仔公雞
醋仔公雞是清溪、林頭名菜。主料;仔公雞一隻,重O.8公斤左右。佐料:豆粉、醬油、白糖、米醋。製法:雞宰後去毛洗淨,取出內臟,將雞切成雞丁,用豆粉、醬油拌和,放入滾沸菜油鍋內煎炸,熟後上盤,澆上白糖、米醋食用。味香甜鮮美。
二、名點
清溪觀音糖
清溪觀音糖,潔白如玉,味甘如飴,香酥可口,名馳省內外。相傳唐代清溪即有人研製此糖。其形如觀音手指,故名觀音糖,並取觀音濟世之意。
觀音糖配料考究,製作精細。每製15公斤觀音糖,用純白糖12.75公斤,摻糯米製成的飴糖2.25公斤,泉水9公斤,同時放入鍋內煎熬。關鍵技術是掌握火候。火候到,即取樣“水淬”(也有用口嘗),約一分鐘時間取出,用手指碾碎,如發出細微“嚓喳”聲,抽出觀音糖就潔白、細嫩、有光澤,中有藕孔,進口酥脆,香甜鮮美,嚼之無渣。縣內其他地方用同樣原料、方法加工,和清溪觀音糖相比,有兩個缺陷無法改進,即無藕孔,有渣滓。據有數十年製糖經驗老師傅談,主要是清溪泉水,因而獨具特色。
水晶燒賣
水晶燒賣,又稱糖心燒賣,是環蜂鎮有名的早點,有約200年歷史。主要原料:上等白糖、面粉、生豬油。配料:豆粉、青梅、桂花、桃仁、青紅絲等。製法:將面粉用水拌好,揉成面團,擀成一張張薄皮;用其餘原料、配料做成餡,放入皮中包好,上蒸籠蒸熟。其味香甜,肥而不膩,鮮美可口。享譽周圍數縣。
醬餃子
醬餃子,又名糯米團子,是縣城飲食業有名早點。製法:糯米粉七成、秈米粉三成調勻後,以手推成空心團;將生豬油(或肥豬肉)、青梅、桂花、桃仁、青紅絲等原料做成餡,裝入團內捏合,放蒸籠蒸熟。外面滾上糯米,叫糯米團;不滾糯米,稱光蛋團。香甜可口,別有風味。
幹絲
縣城幹絲,製作精細。質量好的幹子,一塊能剖出13~16層,一般剖10層。切後,細如綫,韌而不斷。幹子製作也很講究,黃豆要細磨、細淋漿,不挑皮子。加工這種幹絲,技藝要相當熟練,一般徒工不行。幹絲切好、燙好後,加少許大蒜、菠菜(或芹菜)、紅辣椒片(或嫩薑絲)、蝦米、白糖等配料,澆上麻油、醬油即可。食之柔軟爽口,既是有名早茶點,又是佐酒佳品,風味別緻,名聞遐邇。
三、名酒
運沉香
運沉香酒,是傳統保健營養酒,縣運漕酒廠生産。建國前,運漕鎮即産此酒,較有名氣。50年代,運漕酒廠收集整理傳統配方和山西竹葉青酒配方,改造運沉香酒,以陳年白酒作酒基,用冰糖和黨參、當歸等十幾種中藥配製而成。酒質晶瑩,酒體綿甜,風味獨具,深受消費者歡迎。
80年代,根據國傢酒類産品發展方向,廠內技術人員丁兆民、黃安東、王水發等研究開發第三代運沉香酒,以黃酒為酒基,佐以佛手、肉桂、白菊花等名貴中藥浸出汁,用特殊工藝精製。酒度由60度改為30度、18度,糖度60度。色澤金黃悅目,清亮透明,具有芳香醇正,入口綿甜,酒體協調,營養豐富特點,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飲料酒,常飲有滋補健身功能。産品1988年11月經省保健食品協會鑒定通過。12月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銅奬。是年産量122噸,遠銷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
運漕特麯
運漕特麯,開發於1985年,是運漕酒廠拳頭效益産品。選上等高粱、玉米、大麥、小麥、豌豆等為主要原料,采用獨特生産工藝釀造而成。酒色清亮透明,入口芳香濃郁,醇甜爽淨,回味悠長。1986年10月,采用人工老窖泥優化培養,革新釀造工藝,産量、質量均有大幅度提高。為適應各層次消費者需要,同時開發運漕特麯係列酒:50度運漕特麯,53度運漕特麯等。1986年,運漕特麯在巢湖地區評酒會上,以最高分評為“地方名酒”。1988年産銷量1050噸。 |
|
一、歲時節日
傳統節日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為“春節”。男女老幼穿着一新,傢傢戶戶燃放鞭炮(以初一晨“接年”,初三晚“送年”最盛),人們喜氣洋洋,見面互緻問候。初一晨傢主率傢人焚香敬神祭祖,晚輩叩拜長輩。春節間,親戚鄰里相互拜年。拜年者攜帶一定禮品,被拜者備瓜子、果品等物待客。飲食分早中晚三餐(亦有分早晚兩餐的)。早餐喝茶,吃早點、麵條或元宵之類。中晚餐菜餚豐盛。亦有春節三日全家吃素者。建國後,人民政府提倡過革命化春節,廢除陋習,保留良俗,倡導新風。機關團體紛紛給烈軍屬拜年、慰問孤寡老人、舉行春節團拜和春節聯歡會等活動。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縣人稱“小年”。早餐吃元宵,以示團圓。是日晚,縣境各地遍鬧花燈,有竜燈、花挑和踩高蹺等形式(此俗民國及建國初期盛行,近年無)。元宵節後,群衆娛樂、走親訪友等活動漸少,民諺曰“吃了月半飯(指正月十五),大傢把事幹”。
夏至 是牧童的節日。舊時耕牛在該日可散放於野。縣內除圩區外,其它地區有“煉𠔌墩”習俗(“𠔌墩”諧音“𠔌登”,寓“五穀豐登”之意)。夏至前,各村牧童在牧場壘一土墩,高丈許,中央栽一棵早已備好的枯樹,樹四周堆以柴草,夏至清晨放火燃燒,火焰越高越吉利。
夏至日,傢長要給牧童買新草帽、桃子、鞭炮等禮物。早餐後,養牛戶備上酒菜到“𠔌墩”前焚香拜“牛王”,然後與牧童在此共用野餐。
建國後,隨着農村小學教育的普及,學年兒童皆入學。“煉𠔌墩”習俗漸廢。縣人尚流行吃炒蠶豆的習俗,民諺:“夏至吃粒豆,一夏都不瘦”。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早餐喝茶,吃緑豆糕和粽子。粽子是以糯米、或糯米分別與紅棗、緑豆、火腿肉等原料搭配,以鮮蘆葉裹成,清香可口,為端午必用食品。中午設豐宴,飲雄黃酒,晚餐如平常。
舊時,縣人以為該日邪毒之氣最盛,習俗大多與驅邪相關。是日,吃大蒜、鹹鴨蛋,以雄黃灑灑於住所內,塗於小孩耳鼻額頭等部位,於正午將菖蒲、艾割下懸於門旁;挂鐘馗畫像於堂上;給孩子挂“端午錦”(此錦內裝大蒜、樟腦、雄黃、陳香粉等物,以花布縫就,香氣四溢),穿虎頭鞋,挂長命鎖,圍綉有五毒(蛇、蜘蛛、蜈蚣、蝎子、老虎)的兜肚子。建國後,上述習俗已較少見
端午節後,縣境內裕溪河、清溪河、得勝河及滁河等河沿岸的鄉民們有賽竜舟的習俗,鄉人稱為“劃竜船”,競賽時,河內竜舟競渡,岸邊人潮涌動,氣氛熱烈。此活動一般至農歷六月初六日終止。
含北習俗,端午日每人要吃幾個杏子和桑椹,民諺曰:“吃了端午杏,一年不害病,吃了端午桑,一年不害瘡。”
縣人有此節給長輩拜節的習俗。
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為中秋節,俗稱八月節。早餐食糯米糍粑,中晚餐以鴨子為主菜。晚上露天設席,置新秋果實(如菱角、柿子、石榴等)和月餅,放鞭炮以貢月,嗣後,闔傢共嘗之。貢月一俗,舊時很講究,近年較少見。該節前夕,縣人皆攜月餅等禮物給長輩拜節。
除夕 農歷年最後一日,俗稱“大年三十”。是日,傢傢將傢務事處理完畢,外出人口都要盡力在此日趕回傢。門上貼春聯,放鞭炮,全家歡聚一堂,吃年飯。舊時,晚上全家人坐守長夜,為“守歲”。近年電視普及,全家團聚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晚會節目。
上述數節是縣民間主要傳統節日,此外,較有影響的節日有:
立春舊時於是日焚香、張燈、放鞭炮。至親好友互請春酒。素有“新春大似年”之說,建國後淡薄。
上七 農歷正月初七日,俗稱“上七”。是日,傢傢焚香禱告神靈祖先,祈求一年平安。早餐吃雞蛋、糖、糕之類扁食,中晚餐時,先鳴放鞭炮,後全家聚餐。此節五十年代漸廢。 二月二 群衆稱為“土地日”和“竜擡頭”。白天鄉民祭本方土地,晚間玩“竜燈”。建國後廢棄。 清明 縣人於此節前數日即陸續去祖墳祭祖,清明節為高潮,節後停止。建國後,機關、廠礦和學校等團體組織幹部、工人、學生前往烈士墓獻花圈、掃墓,紀念先烈。
舊時,縣人於是日折柳枝挂在傢門旁,以避邪氣。今廢。
中元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鬼日”。是日晚,戶戶在傢前屋後焚紙祭祖。建國後此俗漸廢。
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縣人崇尚登高,地方文人相聚持鰲宴飲、吟詩作對。
鼕至 縣人於該日起去祖墳祭祖,持續至除夕。民諺;“鼕至上墳上到年,清明上墳上在前。”為祖墳培土也在該日進行。
法定節日
民國時期的法定節日元旦:1月1日;植樹節:3月12日;教師節:6月3日;國慶節:10月10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節日元旦:1月1日;國際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青年節:5月4日;護士節:5月12日;國際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産黨誕辰:7月1日;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1984年始);國慶節:10月1日。
上述節日,政府或規定一定假期,或組織相應的慶祝活動,氣氛熱烈。
地區性節日
張什一村老人節張什一係福山鄉鄉政府所在地。1984年,群衆議訂,自該年起,每年鼕至日為該村老人節。是日由村長召集全村60歲以上老人歡聚一堂,並設宴慶賀。
二、婚喪喜慶
婚嫁
建國前,縣內婚姻多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講究門當戶對。其程序分為訂婚、朝節、送日子、迎娶、拜堂、鬧房等步驟”。
訂婚 一方傢長(多為男方)相中另一方後,即請媒人說合。若對方傢長也滿意,即請陰陽先生配合雙方子女的庚八(所謂庚八,指生辰之年、月、日、時之幹支),如相合,即選擇吉日,填好男青年庚帖,備置聘禮,由媒人送至女方,並帶回女方庚帖,男方即宴請親友、鄰居,宣佈訂婚。
朝節 訂婚後,每年端午、中秋,男方至女方拜節。結婚當年的中秋節禮節尤為隆重,女方親戚皆是送禮對象,禮品一般為月餅、鴨子、煙、酒等,俗稱“拖酥”。
送日子 “拖酥”後,男方即請陰陽先生選擇婚期,說明註意事項,並告之女方,謂之“送日子”。同時以“正禮”送女方傢長,“代禮”送女方父母同輩親戚(受者至婚期還禮祝賀)。女方在接到“日子”禮品後。便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和男方彩禮的多寡準備嫁妝。俗話說:“大戶人傢貼錢嫁丫,中戶人傢僅錢嫁丫,貧戶人傢落錢嫁丫。”
迎娶 婚期前一個月,女子漸減飲食,婚期前三日尤甚,謂之“扣茶飯”。迎娶時,男方一面在傢宴客、謝媒,一面組織隊伍迎娶新娘。迎新隊伍由花轎前行,吹鼓手隨後,一路上鼓樂不斷,鞭炮聲聲,喜氣洋洋。含中、含北習俗,男方起轎時,轎內放公雞一隻、腳爐一個,回轎時,女方配母雞一隻、土基一塊,寓成雙成對,新娘不忘娘傢故土之意。
轎至女方門前,女方大門緊閉,男方在門外鳴炮相催,並不斷嚮門內遞一定數量的錢幣—該幣以紅紙包裹,謂之“催門包”。女方在門內鳴炮相答。新娘上轎前,先全部換穿男方帶去的“壽衣”(壽衣係給老年人準備的死後穿的衣服,意寓長命百歲)。接過父母遞來的飯菜,不食,由兄弟接下,意謂丟下娘傢的衣飯碗。隨後新娘站在盛滿稻穀的斛上,兄弟背之上轎,並陪同其至男方傢,謂之“送親”。新娘自上轎始即哭哭啼啼直至婆傢,謂之“哭嫁”。轎至男方門前,由全人(原配夫婦雙全,有兒有女之人)在轎下置兩個口袋“送親人”將新娘背下轎,新娘踩在袋上,隨口袋交替步行至堂前,稱為“傳代”(“傳袋”之諧音)。
拜堂 新娘至堂屋即與新郎舉行婚禮。一拜天地,再拜男方祖先父母,三夫妻對拜。拜畢入洞房。入洞房後,二新人先喝傳杯茶,後由童男童女相陪,吃團圓飯。
鬧房 晚間,村鄰親友皆來“鬧新房”。習俗“三天不分大小”,即無論老少皆可鬧房,鬧房時,一說吉利話,一答好,氣氛熱烈。
1951年,國傢頒布“婚姻法”,提倡婚姻自由,婚事新辦。農村逐漸廢除包辦婚姻,廢除配庚八、坐轎、拜堂等舊俗,其餘仍襲舊俗。城鎮青年結婚,一般經雙方自由戀愛、登記結婚,再宴請男女雙方親友慶賀,散發喜糖。或旅行結婚,或舉辦,集體婚禮(1988年,東山、九連分別有3對、5對青年舉辦集體婚禮),婚事簡辦成為新的社會風尚。70年代後期以後,城鄉少數人傢婚禮呈現鋪張趨勢,男方要備置彩禮、房子、傢具、傢用電器、自行車等物,以轎車迎娶;女方也要置辦豐盛的嫁妝。
喪葬
人死後即辦喪事。其程序是:擦洗死者身體,換穿壽衣(俗稱“老衣”),壽衣古製為五領三腰,即五件上衣,三件褲子。傢貧者,以假領假腰配足其數以代之。換穿鞋子(俗稱老鞋),為紅布軟底鞋。胸口蓋壓犁鏡。臉上蒙一張草紙,稱為“蒙面紙”。口中放一枚銅錢,稱“含口錢”。屍體停放一段時間後方可入棺,是為“冷屍”。入棺時,先於棺底均勻放置拳頭大小的石灰包,其數目以死者的年齡為準。屍體置其上,隨後將棺材置於兩條板凳上,並按一定規矩停放於堂屋。其下方點燃香油燈長明,稱“七燈”。燈前方供亡人牌,插以白紙條,稱“招魂幡”。牌前點香燭,香燭前置一碗飯,飯上竪立一熟雞蛋,直插一雙筷子,稱為“倒頭飯”。孝子(死者的兒子)要日夜守靈緻哀,親友亦輪流“坐夜”陪伴。在此期間,親友前來吊唁時,孝子應在門口跪接,出葬前,要讓親友與死者見最後一面,接着將棺蓋封牢,出葬日選擇農歷單日。出葬時,孝子登門跪請八大漢,以“竜杠”、“竜繩”和“出喪杠”等喪具擡棺上山,親友帶孝哭送。棺至墳地,舊俗以稻草掩蓋之,三年後擇地入土。50年代後,便直接下葬。出葬第三日,女眷至墓地祭祀,稱為“復山”。七日,以蘆葦等物紮一小梯靠於院墻引亡靈回傢探視。若死者為年長者(六十歲以上),下葬後,其家庭要大擺酒席宴請前來吊唁的親友,稱為“辦白喜事”。
1977年5月,縣在環峰鎮建火葬場一座。同年,縣倡導“廢除土葬,實行火葬”的新風尚。從建場至1988年底,全縣火化屍體中,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死者火化占多數。其具體程序是:單位張貼訃告,述其歷史,評其功過,屍陳火葬場。擇日組織有關人員嚮遺體告別。遺體火化。骨灰以盒留存。開追悼會。撫恤死者傢屬。
回族實行土葬,請專門清洗人在傢將死者洗淨,以白布包裹置於經盒(類似棺材),請阿訇誦經,後由回族親屬擡上山,再用白布帶將屍體緩慢放入土坑。親屬站下方,阿訇站上方誦下土經,儀式畢即堆土。經盒帶回備用。
生育
婦女懷孕期間,娘傢要準備嬰兒穿的衣被、尿片等用品,婆傢則於臨産時炒“陰米子”,即蒸熟曬幹的糯米飯,再以鐵鍋烘炒,俗稱“催生米”,以便生育後用開水泡食。
生育後,産婦一般休養一個月,俗稱“坐月子”。其間,傢人準備老母雞、豬肉等營養食品以使産婦身體得以恢復。貧窮人傢,産婦未至滿月即參加輕微勞動,甚至産後幾天即下地幹活。
産婦的傢人則攜紅蛋等物至娘傢親戚報喜。嬰兒出生三日,要為其洗澡,稱“洗三朝”。洗畢,以傘遮嬰兒至門外拜天地(打傘是為了避免嬰兒的血腥氣冒犯神靈,一說傘可使嬰兒免遭妖魔侵害),祈求神靈保佑“長命富貴”。
出生九日,要“做九朝”。産婦娘傢親戚同來祝賀,稱為“送粥米”。賀禮一般為贈給産婦以營養品,贈給孩子以衣帽、裝飾品或錢幣(稱“百歲錢”)等物,婆傢設宴盛情款待,並回贈紅蛋等禮品。運漕、銅閘一帶,“送粥米”不集中在九朝這一天,婆傢不集中設宴。
七八十年代,城鎮居民生育子女時,親友同事一般贈給孩子“百歲錢”。其傢長集中設宴酬客。
至小孩盈周年,由外婆饋贈禮品:項圈、手鐲、腳鐲、長命鎖、飾有銀質十八羅漢狗頭帽、綉上八卦圖案的兜肚、虎頭鞋等。同時,外婆還要給孩子“抓周”—用篩鏡(篩子放在稻籮上,籮內放面鏡子)擺上各具象徵意義的物品,如文房四寶、刀劍模型、算盤、胭脂花粉等物,讓孩子隨意抓取,以被抓之物作為預示孩子成年以後的發展趨嚮,“抓周”大多在較富有家庭流行,貧窮戶則較淡薄。
壽慶
每年傢人生辰,一般吃雞蛋麵條,預祝長壽。逢整數生辰,如十歲、二十歲、三十歲等,則又較一般生日隆重。
做壽年齡從六十歲開始,以後每隔十年一次,循“做九不做十”之俗,例如,六十壽辰即提前到五十九歲生日來慶賀。壽慶之日,親友攜禮祝壽,壽禮有衣料、鞋帽、錢幣、壽匾、壽聯、壽茶(麵條、蛋、肉等食品)等,主人設盛宴慶壽。少數人傢用米粉和白糖做成香甜可口的壽桃粑粑,散給親友和鄰里。
做壽之俗,含中、含北盛行,含南則較為少見。
建國前,少數官僚豪紳給死者做冥壽,藉以榨取錢財,建國後絶跡。
三、迷信陋習禁忌
迷信
擡菩薩 旱久無雨,民間即擡竜王或其他菩薩至野外廣場上,含南習俗將菩薩置於幹涸的水塘底,敬香、朝拜祈雨,直至下雨時,纔將菩薩請回廟內。
若久病不愈,則認為惡鬼纏身,傢人遂請菩薩到傢裏去捉鬼,或將菩薩請到藥鋪,按其旨意取藥以治病。
每年正月初,含山流傳擡菩薩打樁的風俗。其步驟是:第一天晚上將菩薩擡至某傢(稱座傢),村中各傢傢主皆去祈請菩薩保佑風調雨順、傢人平安。次日,村人即擡着菩薩巡視各村,每至一村必鳴鞭炮相迎。最後以擡菩薩者力疲時落腳位置來判斷該年的吉兇。
算命 此術是運用排生辰八字、相面、測字等方法來預測人的命運。算命者大多是盲人,在民間遊歷,收取一定費用。
叫生魂 孩子、成人久病不愈,或受驚嚇發燒,則認為魂魄失散在外。母親或其他傢人於夜深人靜時,於戶外邊撒五穀邊喊病者的乳名,另一傢人隨之答曰“來了”。直喊至病者床前。如此連續數晚。
衝喜 老年人病重,傢人為其趕製老衣(死後穿的衣服),準備棺材;或未婚青年久病不愈,傢人為之娶親,但婚後暫不同居。統稱“衝喜”。
唱平安戲打醮 鄉村若遇瘟疫、火災或其他災害,村民則認為不平安,遂集資請戲班子來唱京戲。60年代後,鄉村一般以放電影取代之,稱唱平安戲。或集資請“山人”(即道士)念誦經文,稱為打醮。
上述活動皆耗資巨大,常由相鄰數村聯合舉行。 農歷七月十五祭祀 是日,民間稱為“鬼節”。人們於當晚到三岔路口,按先祖人數劃圈焚燒紙錢,並增劃一圈以祭孤鬼。
擇墳地 人死後,鄉人即請“風水先生”尋找合適的墓地(舊稱“風水寶地”)以葬之。民間認為:祖先墓地的好壞影響着傢族未來的興旺與否,故很慎重。
巫術治病 巫婆以坐壇(謂某大仙附體)、細察病者衣服、朝亡(謂某死者陰魂附身)等方法,並以香灰、“仙水”、“仙丹”等讓病者服用,以便敬神、驅鬼,達到治病目的。
上述習俗主要在建國前流行於民間,建國後,擡菩薩、衝喜、擇墳地等消失,餘俗亦罕見。
陋習
賭博 其主要方式為押寶、推牌九、打麻將等。民國期間,賭博風行,運漕等鎮公開設賭臺,以“打頭子”(從贏傢抽利錢)取利。很多賭徒因賭博而傾傢蕩産,妻離子散。建國初,人民政府明令禁賭,賭風收斂。70年代後,有回升趨勢。政府屢禁未絶。
吸鴉片 鴉片製作程序繁多,價格昂貴,久吸成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清末民國時期,縣各鎮皆設鴉片煙館,運漕數十傢,清溪鎮9傢,巨興6傢。出入煙館的大多是鄉紳子弟和遊手好閑之徒。他們沾染此習,無法戒之,不少人因此耗盡傢資,淪落街頭。建國後,此習得以根除。
狎娼 民國時期,環峰、運漕、仙蹤等鎮公開設置妓院。民國25年(1936)當地政府明令禁娼,娼妓由明轉暗。建國後始根絶。
溺嬰 清末民國時期,貧睏人傢無力撫養更多的子女,又節育乏術,或因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多將剛出生的女嬰溺死。建國後,此俗始廢。
裹腳 清末時,婦女崇尚裹腳。即在女孩幼時,傢長便用布、綫等將腳長期裹起來,成人後仍呈小孩腳形狀。時稱“三寸金蓮”。民國初此俗漸廢,現已絶跡。
禁忌
1.語言禁忌:
人死忌言“死”,稱“老了人”、“過世”、“走了”。小孩夭折稱“丟掉了”。 買中藥忌言“抓藥”,稱“抓香茶”。中藥渣忌倒入垃圾堆,而倒在路中間讓人踩,好讓行人將病“帶走”。
春節三日忌說不吉之言(俗稱破話)。
2.行為禁忌;
春節三日忌打駡小孩。正月初一忌搓元宵,謂搓元宵是“白手打白手一年無獲”;忌動鐵器,包括針綫、菜刀、鍬等農具;忌外倒垃圾,忌外出汲水。
拜年、拜節、探望病人、婚俗中送庚帖、朝節等都必須選擇上午。忌下午或晚上進行。
逢年過節或遇紅(婚)白(喪)喜事忌打破碗盞,若遇之則說“打發了”、“碎碎(歲歲)平安”等語解忌。
新婚後第一個月忌空床,若無人則置兩條扁擔於床以代人;婦女在婚後的第一個春節忌同丈夫在娘傢同居;寡婦或改嫁的婦女忌出入紅白喜事場所。
擡病者看病時須使病者腳嚮前;擡死者則使死者頭嚮前。
出喪途經每個村莊時要鳴放鞭炮,否則被認為會影響村莊平安;客死外地者,忌將屍體擡回傢;壽衣料忌用毛織品或皮毛製品,應用絲綢、棉紗織品。生育男孩或孩子暴病時,門頭上懸挂鏡子,外人見之即不步入門檻探望,衹在門外問候。等産婦滿月、孩子病愈後,取下鏡子解忌。
産婦在産後一個月內忌入別傢大門,商店門(俗稱糟門)不忌。
嬰兒首次去外婆傢須用鍋煙灰塗黑鼻尖,身插桃樹枝,背上束紅帶,以便驅邪逐魔。
3.其他禁忌
喜鵲忌下午叫,俗稱“早報喜,晚報喪”。
晚上忌聞貓頭鷹叫。俗稱其叫聲預兆“一更火,二更喪,三更四更叫天光。”
小孩忌食魚卵(俗稱魚籽),謂食之不識數;忌食未孵成禽的傢禽蛋,如雞,鴨、鵝等蛋,俗稱“妄蛋”,謂食之不聰明。
建房時,房屋中梁(木劍)和房屋山墻(土劍)皆忌對着前面人傢的堂屋大門和香火,否則會影響人傢平安。前面人傢的煙囪忌對後面人傢大門。
四、衣食住行
衣
服裝 民國時期,農民以自織的土布(俗稱“傢織布”)為衣料,顔色多為紅、緑、青三色。夏天着褲頭,肩披一條約五尺長的粗布巾。鼕季上着棉衣,式樣男為對襟,女多為大掩襟;下着紮腳棉褲,小孩衣服往往是兄弟相傳,俗語說:“新老大,舊老二,補補衲衲是老三”。鄉紳富豪夏穿洋布長衫,女穿旗袍、羅裙;鼕着皮襖(質地為羊皮或狐皮),外罩馬褂。春秋多以中山裝、長衫和套褲為主。
建國初期,主要沿襲舊習,布料主要采用細平布、花布和嘩嘰等,後普遍流行卡嘰、燈芯絨(60年代);滌確良、滌卡、毛料(70年代);呢絨、滌綸、尼綸(80年代)等。 顔色多為藍、黃、灰、黑等,其中80年代的衣料色彩豔麗,花樣繁多;式樣主要有中山裝、列寧裝、軍便裝、西裝、青年裝、學生裝、工作服、喇叭褲、牛仔褲(春秋);棉大衣、滑雪衫、羽絨衫、夾剋衫(鼕);鼕類裙裝、香港衫、襯衫、單褲(夏)等等。
鞋(襪) 清末民國期間,日常多穿土布鞋、草鞋,雨天多穿木屐板草窩子做的雨鞋或釘鞋(此鞋底部密釘鐵泡釘,鞋幫密衲棉綫,以桐油塗外表數遍,不滲水),少數富戶着元寶口膠鞋。婦女多着自製的綉花布鞋。
建國初期沿舊習,後逐漸流行力士鞋、解放鞋、旅遊鞋、球鞋、皮鞋(春秋),塑料涼鞋、塑料拖鞋、皮涼鞋(夏)、布棉鞋、皮質棉鞋(鼕)。雨天穿淺、深筒膠鞋。80年代婦女多着高跟鞋和半高跟鞋。
民國時,城鄉居民大多不穿襪子,少數穿口袋式套襪,男白粗布質,女黑布質。建國後,普遍着“絲光襪”、“棉紗襪”,80年代着尼綸襪。夏季時,城鎮男着薄絲襪,女着長筒絲襪,農村大多赤腳,下水田勞動時有穿超過膝蓋的長筒水襪,以防蚊蟲螞蟥叮咬。
帽 清代秀纔、貢生、舉人等戴官帽,以黑綢布製,上飾紅色小球。
民國時期,鄉紳戴“禮帽”,貧民戴狗頭帽、四塊瓦板鼓帽,富傢子戴綉花風帽。婦女以花頭巾紮頭,老年婦女鼕季戴包頭,或戴青布巾。建國後,農村中老年人和孩子多沿舊俗,城鎮居民及農村青年人多戴黃軍帽、鴨舌帽、工人帽(春秋),棉軍帽(鼕)。
首飾(發型) 舊時,年輕女子用紅毛綫(又俗稱“頭繩”)紮辮子,式樣為“榔頭角子”,已婚婦女梳“粑粑頭”、戴簪子、插頭釵,其飾品銀質居多,少數為金玉質。抗戰期間梳“柿子頭”,戴耳絲(即耳環,為金銀質)。嬌慣男孩左耳紮孔戴耳墜子(民俗稱耳紮孔係破相能折災),戴銀手鐲、腳鐲、項圈等,佩長命鎖。鄉紳戴金戒指(俗稱金箍子)。男性發型多為“平頭”,後梳“西洋裝”、“分裝”。
建國後,年輕女子先流行梳雙辮,後剪耳朵毛,其餘皆沿舊習。至1978年後,理發運用護發、染發、燙發、吹發等技術,男女青年發型多樣。但老年人發型依舊。與此同時,戴金銀首飾之風在民間流行。
食
主食 民國時,貧傢隨季節而改變飲食。春季農忙時,多食野菜飯、粥;午收後,以水磨麥子“連麩搗”(即麩與面混合物,又稱“驢嘆氣”)食用。農歷七、八、九月多食秈米;農歷十月份,以瓜菜、山芋為主食,俗語說:“鐮刀上墻、傢中斷糧”。農歷十一、十二月大多日食兩餐,為菜飯或菜粥,俗稱“糠菜半年糧”,少數富裕人傢常年主食大米。建國後,縣人普遍以秈米為主食,並佐以其他食品。午季時,以面粉製成饅頭、粑粑、麵湯、麵條等食用;夏收後,以秈米和粳米混合磨製成米粉粑粑食用;秋收後,以糯米磨成元宵面、或以糯米蒸熟陰幹後成陰米子食用;春節前以山芋或大米以特定方法熬製成糖稀分別配以“陰米子”、芝麻、黃豆、花生等製成各種糖果食用。
餐次 農村習慣早晚粥、中午飯。農忙時,下午於田間增吃一餐,謂之晚茶。城鎮居民中年長者早餐有喝茶、吃早點的習慣。名早點有油炸巴巴、炒面皮、煮幹絲、燒賣、餃子、各類包子、五香蠶豆、糍粑、油條、麻花、團子、方糕等等。其餘早餐以燙飯、炒飯、粥為主,中餐煮幹飯,晚餐多炒飯。
菜餚 農村以蔬菜為主,逢年過節或招待客人,則宰殺傢禽、採購葷菜。城鎮居民在70年代以前,以素菜為主,輔以葷菜,近年葷素並重。
素菜有白菜、蘿蔔、菠菜、芹菜、包心菜、韭菜、茼蒿、莧菜、空心菜、花菜、芥菜、油菜、芫荽、萵筍、黃瓜,南瓜、鼕瓜、北瓜、絲瓜、瓠子、菜瓜、西紅柿、雞心菜、鬍蘿蔔、洋蔥、茄子、辣椒、黃豆、扁豆、四季豆、土豆(馬鈴薯)、甘薯、紅豆、蠶豆、豌豆、藕、蘑菇、銀耳、海帶、薑、蒜;豆製品有豆腐、千張、幹子、豆腐果、豆汁皮(人稱“皮子”)、皮棍(腐竹)、豆芽菜、豆圓、豆餅等。
葷菜有豬肉、傢禽肉、牛肉、羊肉、狗肉、野雞、魚、蝦、蟹、鱉、黃鱔、河蚌、蠃螄等。
地方名菜有挂爐燒鴨、清蒸鱖魚、八寶鴨、八寶飯、醋肉子公雞。
縣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鼕季,喜腌製各類蔬菜、魚肉、傢禽、辣椒、生薑、香腸等食用。
住
住房 民國及建國初期,縣境普遍居住土墻草房,沒有窗子,廚房,不設煙囪。鄉紳和城鎮居民多居磚墻小瓦房,其中運漕鎮街道建築多為兩層木樓房。60年代至70年代初漸興土木結構的瓦房,但土墻草房仍占主體,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城鄉建房以磚墻瓦房和樓房為主。其造型美觀,寬敞明亮,平房較常見的是五間,中間敞三間,兩邊各隔一間,名曰“明三暗五”,樓房一般為二層。每層三至六間不等。
建房 舊時,建房先請地理先生選擇屋基地,定大門嚮並擇吉日動工興建,建國後此俗廢。上梁前一天,親戚朋友都來“祝賀”,屆時,兩旁柱上貼對聯:“上梁喜逢黃道日,竪柱正遇紫微星”,同時,在大梁上挂紅布,焚香放鞭炮,然後由木工上中梁,木工邊作業邊說好。房主先蒸一籠糯米飯或包子,寓“蒸蒸日上”之意。並撒喜糖讓孩子們哄搶,以哄托喜慶氣氛。上梁後,房主還要給木工包喜錢。
單位建房無此習。
遷居 舊時,遷居須選擇吉日,一般以農歷八日為安。於天亮前進行,取“越搬越亮”之意。屆時先焚香,放鞭炮,後搬傢俱,親友皆來賀“喬遷之喜”。此俗今已淡化。
行
民國時,縣人外出絶大多數是步行,少數富紳坐青布小轎或軟轎子。運輸貨物以肩挑為主,少數利用小木船、送腳毛驢等運輸工具。建國初期,基本上沿習舊俗,60年代後,乘坐汽車、火車、輪船等(此三者建國前雖已在境內出現,但數量很少,乘坐者亦少)日益增多。運輸時以板車為主。同時,拖拉機、汽車等運輸已出現。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自行車逐漸在城鄉普及。汽車客運中,國營客車普及;私營三輪車、面包車也發展起來,並與國營客車一起成為人們的主要代步工具。淮南鐵路沿綫居民則多乘坐客運火車,沿綫有關單位多利用貨運火車大規模運貨。裕溪河、得勝河、清溪河等河的沿岸居民多利用機動水泥船載客運貨。 |
|
含山秦時為歷陽縣地,屬九江郡。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歷陽屬淮南國。元狩元年(公元前122),淮南國除,歷陽仍屬九江郡。武帝置十三州時,改九江郡為揚州,歷陽屬揚州。後漢因之。
西漢末年,王莽篡政,改九江郡為延平郡,改歷陽縣為明義縣。
三國時,歷陽屬吳。
西晉時期,歷陽先屬揚州淮南郡,永興元年(公元304),屬新設歷陽郡。東晉大興二年(319),分歷陽縣境西部僑置竜亢縣,縣治在今縣南40裏,相傳即今楊府城村,屬揚州歷陽郡。
南北朝時期,宋永初二年(421),竜亢屬南豫州歷陽郡,元嘉七年(430),屬豫州歷陽郡。大明三年(459),屬南豫州歷陽郡。齊建元二年(480),屬豫州歷陽郡。永明二年(484),屬南豫州歷陽郡。梁太清二年(548),侯景破歷陽,江北之地盡屬東魏。北齊天保六年(555),齊、梁通和,遂改歷陽為和州,竜亢歸和州。陳宣帝末,北周盡取江北之地,將竜亢縣地並入歷陽縣,至此竜亢縣廢。
隋開皇十三年(593),歷陽縣屬和州。大業三年(607),歷陽縣屬歷陽郡。
唐武德六年(623),分歷陽縣西部地區原竜亢縣境域設含山縣,縣以境內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橫山。《清一統志》說:“在含山縣西三十裏,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勢若吞含,唐因以名縣。”《太平寰宇記》又說;“以縣境衆山所含,故名含山縣。”武德八年(625),含山縣廢,並入歷陽縣。長安四年(704),在原含山縣境置武壽縣,屬淮南道和州。神竜元年(705),復名含山縣,領屬關係未變。自此含山縣名沿用至今。
唐天寶元年(742),和州改為歷陽郡,含山屬淮南道歷陽郡。乾元元年(758),歷陽郡再改為和州,含山屬淮南節度使和州。貞元十六年(800),屬舒廬滁和都團練使和州。天稀元年(904),屬淮南節度使和州。五代十國時期,含山初屬吳、南唐,後屬後周,均隸和州。
兩宋時期,含山屬淮南西路和州防御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含山屬淮西總管府和州鎮守萬戶。至元十四年,屬廬州路總管府和州安撫司。至元十五年,屬和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和州路降為和州,屬廬州路和州。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含山縣廢,縣南部分入無為州,餘並入和州,屬南京廬州府。明洪武七年(1374),屬南京鳳陽府。洪武十三年,復置含山縣,屬京師直隸和州。
清順治二年(1645),含山屬江南左布政使司直隸和州。康熙六年(1667)屬安徽布政使司直隸和州。
民國元年(1912),廢道、府、州,含山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至17年,屬安慶道。民國18年至37年,先後屬安徽省第八、第五、第九視察區和行政專員督察區。
民國27年,日軍侵占含山縣城,國民黨政府轉移謝集鄉農村。次年4月3日遷回縣城。民國30年7月,縣城再度淪陷,縣治北遷仙蹤鎮。民國34年7月17日縣城光復,8月2日,縣治由仙蹤鎮遷回縣城。
民國29年,日偽於含南運漕鎮另立含山縣政府,民國31年遷銅城閘鎮。
民國31年,由共産黨領導在福山、陶傢廠一帶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成立和含行政辦事處,屬皖中行署,後改屬皖江行署。民國32年秋鼕,成立含巢行政督導處,後改為含巢行政辦事處(為縣級政權),駐福山鄉,屬和含專員公署,直至1945年9月新四軍北撤。
1949年1月21日含城解放,含山屬江淮解放區第五專區。同年6月,改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
1952年1月30日改屬安徽省蕪湖專區。1958年12月15臼,含山縣、和縣合併為和含縣,屬馬鞍山市,縣治設歷陽鎮。1959年4月和含縣屬蕪湖專區。1959年6月1日,含山、和縣分開,各還原建製。1965年7月28日含山改屬巢湖專區(後專區改為地區、行署),至今未變。
1997年,含山縣面積1028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8鎮6鄉:環峰鎮、東關鎮、運漕鎮、仙蹤鎮、清溪鎮、林頭鎮、銅閘鎮、陶廠鎮、駱集鄉、謝集鄉、張公鄉、姚廟鄉、鉅興鄉、東山鄉。縣政府駐環峰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405070人,其中(9個鎮、5個鄉):環峰鎮70838人,運漕鎮37903人,東關鎮24037人,銅閘鎮29631人,陶廠鎮32937人,林頭鎮50457人,清溪鎮31618人,仙蹤鎮24053人,河劉鎮19453人,謝集鄉21917人,姚廟鄉16510人,巨興鄉17481人,張公鄉11798人,東山鄉16437人。
2001年8月,含山縣面積1045平方千米,轄9個鎮、5個鄉:環峰鎮、運漕鎮、東關鎮、銅閘鎮、陶廠鎮、清溪鎮、仙蹤鎮、河劉鎮、林頭鎮;謝集鄉、張公鄉、東山鄉、姚廟鄉、巨興鄉。共有221個村委會、17個居委會。
2004年,含山縣鄉鎮由14個調整為10個,謝集鄉更名為昭關鄉。2004年底,轄9個鎮、1個鄉:環峰鎮、仙蹤鎮、清溪鎮、林頭鎮、東關鎮、運漕鎮、銅閘鎮、陶廠鎮、河劉鎮、昭關鄉。含山縣9個鎮、1個鄉。9個鎮:環峰鎮、運漕鎮、東關鎮、銅閘鎮、陶廠鎮、林頭鎮、清溪鎮、仙蹤鎮、河劉鎮;1個鄉:昭關鄉。
2005年,含山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巢湖市人民政府12月7日批準巢政秘70號),將原10個鄉鎮調整為8個鎮,具體為:一、撤銷河劉鎮、東關鎮。二、調整仙蹤鎮、林頭鎮的行政區域。(一)林頭鎮:將原東關鎮整建製並入。調整後林頭鎮轄5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面積151.5平方千米,人口7.66萬人。鎮政府駐林頭(原林頭鎮政府駐地)。(二)仙蹤鎮:將原河劉鎮整建製並入。調整後仙蹤鎮轄3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面積182.5平方千米,人口6.45萬人。鎮政府駐仙蹤(原仙蹤鎮政府駐地)。三、撤銷昭關鄉,以原昭關鄉的行政區域設立昭關鎮,實行鎮管村(居)體製。鎮政府駐謝集(原昭關鄉政府駐地)。四、保留運漕鎮、銅閘鎮、陶廠鎮、環峰鎮、清溪鎮等5個鎮。
2006年3月16日,巢湖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居巢區與含山縣部分行政區域調整的批復》(巢政秘15號):經請示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已作出批復(民地字42 號),現通知如下:同意將含山縣清溪鎮湯卞山村委會和三星村委會的趙莊、石羅堡2個村民小組,景林村委會的新村、林莊、方莊、景坳鄭4個村民小組劃歸居巢區半湯街道辦事處管轄。並將趙莊、石羅堡、新村、林莊、方莊、景坳鄭6個村民小組並入湯卞山村委會。調整後的含山縣清溪鎮轄清溪、巨興2個居委會和新興、橫竜、青橫、蒼南、皖山、白衣、佛慧、周崗、清溪、興隆、董城、景林、半湖、三星、姚壟、土竜、太平、巨興、丁塘、馬橋、四橋、白馬、巧脈23個村委會,面積144平方千米,人口4.87萬。鎮政府仍駐清溪。 |
|
氣候
縣境地處北中低緯度地區,屬北亞熱帶溫潤性季風氣候。特徵為季風明顯,四季分明,鼕寒夏熱,春秋溫和,春溫多變,秋高氣爽;雨量適中,但夏多鼕少,分配不均,夏雨集中,梅雨顯著;日照多,無霜期長,光熱水等氣候資源頗為豐富。
四季劃分縣境民間以農歷1、2、3月為春季,4、5、6為夏季,7、8、9為秋季,10、11、12為鼕季。以氣候統計分析,按陽歷12、1、2月份為鼕季,3、4、5月份為春季,6、7、8月份為夏季,9、10、11月份為秋季,亦以1、4、7、10月份為鼕、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從氣候角度考慮,以候平均氣溫高低作為四季劃分的標準:鼕季候平均氣溫<10°,春季≥10°<22°,夏季≥22°,秋季<22°≥10°。縣境大致3月下旬入春,5月下旬入夏,9月下旬入秋,11月下旬入鼕。春秋兩季各占兩個月,春季略少;鼕夏兩季各占4個月,鼕季略長於夏季。
地貌
1、丘陵山地 縣境地形大體是西北高東南低。東南部為長江下遊平原的一部分。中部和西北丘陵起伏,山丘錯雜,山勢大部分坡緩𠔌寬;山脈走嚮以南西北東嚮為主,山頂海拔高程一般在300米左右,最高峰是蒼山主峰,海拔高程481米。主要山峰自北嚮南有:青竜山、大茅蘆尖、馬山、方山、黑山、蒼山、大犁頭尖、六宕山、太湖山、林頭山等。縣低山高丘面積381.7平方公裏,低丘山地371.3平方公裏,分別占縣總面積的36.96%和35.95%。2、平原、圩區 縣境平原圩區屬長江下遊平原的一部分,為衝積平原。圩區主要分佈在長江支流裕溪河水係和滁河水係兩岸。牛屯河、得勝河兩岸也有小片衝積平原。平原地層主要由淤泥質亞粘土和泥炭層組成。圩區總面積279.8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27.09%。圩區內溝渠密佈,土地肥沃,是縣內的主要産糧區。
礦藏
縣境礦種較多,主要為非金屬礦産,有石灰石、白雲石、石膏、耐火粘土、螢石、重晶石、磷礦、硫鐵礦、建築砂礦、磨刀石礦、磚瓦粘土礦等;其次為燃料礦産,有煙煤、無煙煤、泥炭;少數金屬礦産,有赤鐵礦、褐鐵礦、方鉛礦。其中可供開採的礦種10餘種。少數礦種開採時間長,如磨刀石礦具有300多年開採歷史。石灰石礦和建築砂礦儲量大、質量好、品種多,礦山佈局較合理,是縣內礦産優勢資源。硬石膏礦品位高,少數礦種如鐵礦、方鉛礦、磷礦、硫鐵礦等。
水文
1、地表水 縣年平均降水總量10.69億立方米,年徑流量246.8毫米,年徑流總量2.55億立方米。人均占有632.4立方米,畝均占有601立方米。2、地下水 縣境有泉水多處。主要有:昭關的馬跑泉、太湖山的飛錫泉、東關的卓刀泉、白石洞泉、褒山的女兒泉、白龜泉、謝集鄉的陳村湯泉、六宕山的三石板泉、清溪鎮的西王湯泉、張公鄉的泉水井等。少數地方將地下水充作部分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褒山華陽、巨興姚壟、半湖湯山、東關毛灘、張公泉水井等地枯水年曾利用地下水灌溉。
縣境動植物資源豐富,農作物品種較多,樹種300多種,魚50多種,藥材518種,其中經濟價值大的品種有:含山百日紅鴨、太湖山鹿茸、巨興紅打瓜籽、姚廟玫瑰花、三汊河螃蟹、義城圩菱角、都勝圩荸薺等,均名聞遐邇。 |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
下轄8個鎮:仙蹤鎮、林頭鎮、運漕鎮、銅閘鎮、陶廠鎮、環峰鎮、清溪鎮、昭關鎮。 |
凌傢灘古文化遺址 Lingjiatan ancient cultural sites |
境內的凌傢灘古文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5300多年,為中華玉文化的發祥地。凌傢灘遺址的成功發掘,將中國城市歷史嚮前推進1000多年。 |
|
- n.: Hanshan County
|
|
含山 |
|
學校 | 中學 | 巢湖市 | 安徽 | 巢湖 | 小學 | ????業公司 | ????業 | 國企 | ????務管理局 | 地名 | 清溪鎮 | 茶 | 保健 | 特産 | 養殖 | 水産 | 食品 | 地理 | 行政村 | 更多結果... |
|
|
含山縣第二中學 | 含山縣環峰小學 | 含山縣人民醫院 | 含山縣老齡大學 | 含山縣林賓飯店 | 含山縣昭關賓館 | 含山縣????務管理局 | 含山縣仙蹤江淮橋 | 含山縣針織服裝廠 | 中共含山縣委黨校 | 含山縣衛生防疫站 | 含山縣地稅局信息中心 | 安徽省含山縣衛生防疫站 | 含山縣陶廠鎮口腔科診所 | 安徽省含山縣雅蘭工藝品廠 | 含山縣巨興鄉敬老院 | 含山縣煙草公司盛唐賓館 | 含山縣昭關賓館餐飲部 | 安徽省含山縣鷹皇油脂 | 安徽省含山縣昭關鷹皇 | 含山縣雪佳營養品廠 | 含山縣棉麻公司含山帆布廠 | 含山縣棉麻公司仙蹤軋花廠 | 含山縣棉麻公司仙蹤紮花廠 | 含山縣棉麻公司含城軋花總廠黃墩分廠 | 含山縣運漕鎮脫耀慈眼科診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