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浙江 >麗水 > 
目錄
·概況 Yunhe Xian County·縣情概況·自然地理
·歷史沿革·歷史事件·行政區劃
·人口民族·風土人情·經濟概況
·交通運輸·風景名勝·雲和特産
·雲和美食·英文解釋·近義詞
·相關詞·包含詞·更多結果...
概況 Yunhe Xian County
  郵編:323600 代碼:331125 區號:0578
  拼音:Yún Hé Xiàn,Yunhe Xian
  
    雲和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北緯28°06′,東經119°33′。總面積984平方千米。總人口11.04萬人(2005年底)。
  
    雲和縣轄4個鎮、10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雲和鎮、崇頭鎮、石塘鎮、緊水灘鎮;大源鄉、雲壇鄉、朱村鄉、黃源鄉、雲豐鄉、沙鋪鄉、大塆鄉、赤石鄉、霧溪畲族鄉、安溪畲族鄉。縣人民政府駐雲和鎮城北路6號。
  
    始建於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據《浙江通志》:“景泰三年,析麗水之浮雲,元和二鄉置,縣名曰雲和。”
縣情概況
  雲和縣地處浙江省西南部,位於東經119°21′―119°44′,北緯27°53′―28°9′之間(她與北京同經度、與珠穆朗瑪峰同緯度),東鄰麗水市,西倚竜泉市,南連景寧畲族自治縣,北接鬆陽縣。南北長47公裏,東西寬38公裏,總面積978平方公裏,其中林地面積121萬畝,耕地7.3萬畝,水域5萬餘畝,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全縣轄4鎮10鄉(其中兩個畲族鄉),170個行政村,現有人口10.9萬,其中畲族人口9千餘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6%。
  拼音:Yunhe Xian,代碼:331125,郵政編碼:323600,縣政府駐地:雲和鎮城北路6號。
  雲和縣始建於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人民勤勞、民風淳樸,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時期曾是浙江省政府辦公所在地,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革命老根據地縣”之一,1992年又被評為浙江省對外開放縣。
  雲和對外交通,通訊便捷,屬杭州四小時交通圈內,電力資源充沛,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品位不斷提高,服務功能齊全,投資環境優越。2003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正式命名為“中國木製玩具城”,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浙江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縣和麗水市級文明縣城。“山水傢園 童話世界”是2004年雲和城市發展的重新定位。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雲和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境內以高丘及低、中山為主,地勢自西南嚮東北傾斜,山脈有南部的洞宮山脈和北部的仙霞嶺山脈餘支,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184座,多分佈在西南部,最高峰白鶴尖,海拔1593.1米。山地、丘陵問陷落成山間盆地,竜泉溪及支流沿岸有寬窄不等的河𠔌盆地,其中以雲和盆地面積最大,約26平方公裏,為雲和縣主要産糧區。
  雲和山脈有南部的洞宮山脈和北部的仙霞嶺山脈餘支,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184座,多分佈在西南部,最高峰白鶴尖,海拔1593.1米。其中還有形似吼叫下撲的雄獅而得名的獅子岩和海拔220米望歸崖。
  獅子岩是由一小山脈及其下端臨湖斷層峭壁組成,因其形似吼叫下撲的雄獅而得名,山以獅名。從1500米外主山脊分支逶迤下伸至雲和湖中。臨湖峭壁寬40餘米,高20餘米,中有內凹岩穴,深2米,3米見方,穴沿有二塊1米多高的竪石,整個峭壁如同張嘴呲牙的獅面,崖後有一石徑通往山中,石徑後為海拔230米的凸山包,密生闊葉樹並有多株奇形怪狀的鬆木,如同獅鬃;山包後鞍部下凹後山脈嚮上延伸,猶如獅背、獅腰,整個造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更難能可貴的是,由于云和湖的蓄水,在獅子岩左面200米外的湖中形成一直徑20米的圓島,似一緑綉球在引誘看獅子。然而對岸100米外一形似小竜的小山崗橫插獅與球中間,如同小竜戲珠,故惹得獅子裂嘴呲牙、躍躍欲撲,欲得不能。遊人乘小舟遊戈其中,細細品味,妙趣橫生。
  望歸崖位于云和湖南岸楊山頭山吊岩頭上,海拔220米,崖面嚮北,立面垂直近90度,懸崖高35米(188米以下不計),最寬處40餘米,崖面面積約1000平方米。懸崖背靠大山,下臨湖水,在懸崖中央突立一高約4米,底寬約3米的岩石,緊貼懸崖,相距0.6米,崖下原為甌江大溪,從側面看,仿佛一伫立江邊極目遠眺,期盼等待丈夫遠歸的婦人,在默默祈求丈夫平安歸來,故名望歸崖。其右下方崖體上有一岩縫,下段最寬處有1.5米,嚮上延伸進岩體直達崖頂。雲和湖枯水期大部露出水面,豐水期僅留上部縫隙,岩質為花崗岩,由山脈嚮甌江伸展而成。望歸崖離雲和湖水面僅10餘米。該段落以灌木林,次生闊葉林為主,有杉木人工林鑲嵌其中,林相植被保留完好。
  水文狀況
  雲和縣全境河流屬甌江上遊水係的兩條幹支流:一為甌江幹流竜泉溪,一為甌江支流小溪的支流梧桐坑。水能資源理論藴藏量15.57萬千瓦,年發電量10.50億千瓦時。梧桐坑水能資源條件最優越。各流域開發利用率以浮雲溪幹流為最高。
  竜泉溪自西南嚮東北蜿蜒出境,境內幹流長49公裏,流域面積837.93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85.16%。主要支流有麻詳溪、浮雲溪、石塘坑、泉溪等37條。另有發源於境西南白鶴尖山麓的梧桐坑,流經景寧縣梧桐鄉註入匝江小溪,境內長24.10公裏,流域面積146.07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14.84%。
  全縣水量資源、水能資源、水域資源豐富,各項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和開發利用率都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多年平均水量資源總量為10.1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9528立方米,已開發利用率為6.85%。水能資源理論藴藏量15.57萬千瓦,年發電量10.50億千瓦時,其中屬縣可開發的水能資源開發量8.84萬千瓦,年發電量27887.50萬千瓦時,已開發利用6850千瓦,開發利用率為7.75%。 1989年3月,建成初級農村電氣化縣。水域總面積4.03萬畝,人均0.36畝,其中可供水産養殖的水域面積3.12萬畝,已開發利用3.03萬畝,占可開發量的97.12%,還有豐富的礦泉水資源,有待開發利用。
  氣候特點
  雲和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7.6℃,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4℃,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6.3℃,極端最高氣溫40.9度,極端最低氣-8.3度,年平均降水量1465~1969毫米之間,無霜期240天,日照1774.4小時。小氣候發達,有明顯的山地立體性和多層次、多品種的立體農業。
  自然資源
  雲和縣縣擁有林地面積117.80萬畝,有林地80.70萬畝,人均7.40畝。森林植被屬中亞熱帶常緑落葉林帶,有喬木材種百餘種,其中屬國傢重點保護植物13種。1989年林木總蓄積量139.6萬立方米,人均12.8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2.04%,是浙江省杉木、油茶林基地縣之一。“雲和雪梨”名聞遐邇。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其中屬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4種。
  礦産資源以非金屬礦為主,主要有螢石、葉蠟石、高嶺土,另有少量鉛鋅、銀、鎢、錫、鐵、煤等。
歷史沿革
  明景泰三年(1452),分麗水縣之浮雲、元和鄉之半建縣,取名雲和縣
  雲和縣始建於明景泰三年(公元 1452年),由原麗水縣浮雲鄉和元和鄉的各一半合建而成。明嘉靖元年(1522年),開始在東仁坊和西成坊附近設置東西2個關門,東門稱“賓煬”(亦名仰京),西門稱“阜民”(亦名通福)並建樓各3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兩個關門的舊址上建築了城門,並左右環以墻墉。乾隆四十年(1775年)、嘉慶十三年(1808年)兩度重修再建,增設了南北迎薫和拱辰兩個城門,改稱東門,“賓煬 ”為青陽門,西門“阜民”為阜安門,各城門上均設置了樓閣,城門間用磚塊,卵石構築了矮墻。至此,雲和古城框架基本形成。此後雖經道光、鹹豐、光緒年間的幾次修葺,古城的面貌、規模仍無多大改觀,而後城門和大部分城墻也未完好保存下來。到解放前夕,雲和城區面積僅為0.56平方公裏,衹有一條長不足1000米,寬10米用石砌成的浮雲街道(今解放街)。大部分居民沿街道兩側聚居,房屋低矮破舊,商店稀疏,公共設施簡陋。
  民國十四年(1925年)國民黨雲和縣臨時黨部成立。十六年(1927年)5月解散。同月20日,國民黨雲和縣獨立區黨部成立。十七年(1928年),改稱雲和縣黨務指導委員會。十九年(1930年),復稱雲和縣獨立區黨部。民國三十年(1941年)6月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0月抗日戰爭期間曾為浙江省臨時省會所在地。
  新中國成立後改稱城關鎮、雲和鎮)均為縣治所在地。1958年,雲和並入麗水縣。1962年,劃出原雲和、景寧兩縣復建雲和縣。1984年,雲和縣又分為雲和、景寧兩縣。 2001年11月16日,同意雲和縣撤銷沙溪鄉擴大雲和鎮行政區域:撤銷沙溪鄉建製,並入雲和鎮。雲和鎮轄36村、10居,駐中山路376號(原址)。
  [古代遺跡]
   周恩來視察紀念碑。周恩來視察紀念碑坐落在雲和小順村石塘電站水庫的正屏山上。1939年4月2日下午,周恩來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身份,來到小順“浙鐵”總廠視察,並嚮全廠職工作了近兩個小時的抗日救國演講,使千餘工人深受鼓舞。中共雲和縣委、縣人民政府於1989年8月在此建碑。碑正面刻有“周恩來視察紀念碑”七個大字,背面刻有周恩來視察時的記錄。
  中日主戰場“雞公騎坳”。位於緊水灘庫區大源鄉境內。方山嶺村與三望排村之間,有一條長約15裏綿延起伏的鬆陽、雲和分水嶺,在山望排村東方二裏處,有一個較為低矮的山坳,叫着“雞公騎坳”。當時日寇主力部隊即試圖從較為低矮的“雞公騎坳”嚮雲和進發。1942年8月3日,日軍70師團226、227兩個聯隊和115師178聯隊在鬆陽會合後,大舉進攻當時省會雲和,國軍21師、浙保三團在此與日寇激戰三天三夜,殲滅日軍無數,後人稱之為方山嶺戰役。
  沙溪古井。在沙溪村西。井深12米,直徑1.2米,早年被填沒,近年重挖。今留青石井圈,高0.7 米,直徑1.3米,有牡丹葉花圖案,陰刻楷書“政和七年(1117)”款。
  農民起義軍遺址。在小順鄉續莫圩東側。地勢險要,山上有大石洞可藏兵,另有演兵場和關口,是明景泰元年(1450)王景參農民起義軍根據地,今殘存寨址和土銑彈痕。
  白馬山古銀礦址。在沙鋪鄉田坑村南白馬山上。有摩崖陰刻楷書,字徑28釐米見方,三行竪寫,中間為 “張祖師位”,左右兩行為“棲耕童子”“采礦郎君”。白馬銀礦為明代楊廣三所開採,有8處洞址,洞中有洞,洞內有井,洞寬窄不等,可左右轉,從規模看,開採時間較長。
  橫山周村青瓷窯址。在赤石鄉橫山周村東40米的半山坡上。燒造年代為元至明約400餘年。窯址保存尚好,坐東朝西,窯床長約60餘米,堆積範圍約400平方米。産品以圓唇斜腹,圈足碗為主,胎質灰白,灰黃釉,內壁為刻劃花及蓖紋,內底印有牡丹花,具有元代晚期和明代風格。窯具有薄圈、匣鉢、高腳墊等。
  黃源古礦址。在黃源鄉黃傢捨南上灣山上。有東北朝嚮、西南朝嚮古礦洞16處,能編號的有1~9號 洞,最高洞口高2.5米,寬1.6米。有的洞中有侗,有的左右有分洞。為明代銀礦址。
  太平軍活動舊址。在崇頭鎮棧雲橋旁。清成豐八年(1858)五月,太平軍於此大敗清軍,打死官兵19人。
  吳姓大屋長廊。在朱村鄉金山下村,清代建築。總面積2560平方米,面寬80米,進深32米,共有10個 天井,3個石大門,564根柱,3並連,每幢3進2天井,東西廂房。1進5架梁結構,翼角起翹,硬山頂,陰陽瓦合鋪,2進7架結構,3進結構與2進同。
  魏蘭故居。在雲和鎮新民路51~52號。光復會領導人之一、辛亥革命志士魏蘭故居,52號門額上有“大夫第”3字,1進為天井兩廡,八進為花園,3進通解放街,有店面三間;51號為魏 蘭書房,門額上有“植桂書屋”4字。面積共1200平方米。
  王一卿墓。明萬歷十二年(1584),王一卿謝政旋裏,解甲歸田。故後,建墓於竜泉溪畔石浦村青尤頭飛鳳山上,原在一級平臺上建有三開間石牌坊(已被破壞),約180平方米;今保存二級平臺石馬、石羊和墓碑,約80平方米;三級平臺為供祭奠用的石桌、石凳,約36平方米:第四級為鵝卵石砌墓,保留尚好。
  [摩崖碑刻]
  噴雪。在城東3公裏處睦田村獅山。五代後周顯德五年(958),獅山普仁寺僧鑿岩為井,井長 1米,寬1.4米,深0.3米,清泉從石縫中流出為乳白色,故名“獅乳泉”。井額上摩崖陰刻宋蘇拭題“噴雪”二字。
  百無禁忌碑。在黃源鄉黃傢捨村,明代采礦煉銀遺址出土。碑高90釐米,寬85釐米,楷書、竪刻陰 文,其石刻首為:“普庵菩薩在此百無禁忌,欽差內官阮料在於黃傢捨銀坑采辦“,落款 為”銀官局”,並有天順二年(1458)款。此碑現竪立在黃傢含村石橋頭。
   望翠峰石碑。在城東睦田村獅山,青石質,碑高0.8米,寬0.4米,厚0.11米,刻楷書“望翠峰”, 背面刻“登雲梯”三字,直徑21~23釐米,小字“辛醜夏之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僧來和尚題。
歷史事件
  葉宗留起義
  明代正統年間葉宗留領導的礦徒起義。明朝初年,金銀等礦皆屬官礦,由國傢經營,嚴禁民間開採。明中葉後,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上普遍使用白銀,朝廷更屢下禁令,封禁礦區,加重“盜礦”處罰,以達到嚴格控製礦源的目的。但明中葉土地兼併日趨激烈。農民處境急劇變化,他們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離鄉進入深山,從事開礦,以圖溫飽。葉宗留,慶元(今屬浙江)人。正統七年(1442年),他與王能、鄭祥四、蒼大頭、陳恭善等聚衆千餘人,進入浙閩贛交界的仙霞嶺山區開採銀礦,但在朝廷的逼迫下,仍然不能維持生計,遂於十年起義。起義軍進攻永豐(今江西廣豐),大敗明政府派往鎮壓的官軍,但永豐知縣鄧容以招撫手段使王能等三十五人投降,又誘殺鄭祥四、蒼大頭等三百多人。葉宗留率衆逃到處州(今浙江麗水)、雲和(今屬浙江)、政和(今福建鬆政東南)等地,繼續采礦,同時積聚力量,準備伺機再起。十二年葉宗留重舉義旗,自稱“大王”,攻打政和縣城後,還師慶元,發展隊伍,訓練部卒,隨後轉戰福建浦城、建陽、建寧(今福建建甌)。
  不久,分兵於江西鉛山(今上饒西南)車盤嶺,控製了閩、浙、贛交界地帶,聲勢大振。十三年春,福建爆發鄧茂七起義,明朝統治者派遣都御史張楷,都督劉得新、陳榮前去鎮壓,葉宗留為配合福建義軍,將這支官軍阻於廣信(今江西上饒)、鉛山等地,使之不得進入福建。十一月,在建陽黃柏鋪,葉宗留起義軍與官軍進行了殊死戰鬥。葉宗留身着紅衣,率領起義軍奮勇殺敵,不幸中流矢犧牲。起義軍擁戴其子葉希八為領袖,在玉山(今屬江西)十二都激戰,大敗明軍,殺都督陳榮、指揮戴禮,都御史張楷逃奔福建。此後,起義軍更加壯大,與鄧茂七起義軍互為聲援,明軍兩面受敵,疲於奔命。葉希八又率師回浦城,攻占竜泉(今屬浙江),屯于云和、麗水。陶得二、陳鑒鬍率衆加入。以後,主力入據雲和山中。不久,直搗處州。守將頻頻告急,明廷命都指揮徐恭為總兵官,率兵兩千馳往救援,也為起義軍聲勢所嚇,守城不敢出。葉希八一面攻打處州,一面聲言奪取金華,又分兵廣信,殺永豐知縣鄧顒。陳鑒鬍破浙江鬆陽(今浙江麗水西)、竜泉,活動於浙江武義、義烏、東陽一帶,自稱太平國王,改元泰定。但不久受招降。十四年五月,明軍在鎮壓了鄧茂七起義後,由閩入浙,集中兵力圍攻葉宗留起義軍餘部。在張楷的誘逼之下,景泰元年(1450年),葉希八、陶得二先後投降,起義失敗。明統治者血腥屠殺這一地區的起義者及百姓,在起義軍主要根據地銅塘封禁數十裏,山塘地皆不得耕種,並為加強統治,於次年在浙江分麗水、青田兩縣為雲和、宣平、景寧三縣,在福建置永安、壽寧兩縣。
  首屆玩具節在雲和舉辦
  2000年11月5日至7日雲和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木製玩具節,主要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輕工業信息中心、浙江省雲和縣人民政府主辦。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玩具專業委員會、浙江省雲和縣玩具協會承辦。雲集了國內外廠商400余家,設展位150個,節慶活動包括精品展示、貿易洽談、十佳企業評選、旅遊觀光等內容。是目前國內最具規模的國傢級木製玩具展覽。並規定每隔三年舉辦一次。
行政區劃
  雲和縣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北緯28°06′,東經119°33′。總面積984平方千米。總人口11.04萬人(2005年底)。
  縣人民政府駐雲和鎮城北路6號。郵編:323600。代碼:331125。區號:0578
  雲和縣轄4個鎮、10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雲和鎮、崇頭鎮、石塘鎮、緊水灘鎮;大源鄉、雲壇鄉、朱村鄉、黃源鄉、雲豐鄉、沙鋪鄉、大塆鄉、赤石鄉、霧溪畲族鄉、安溪畲族鄉。
  2000年,雲和縣轄4個鎮、1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03273人,其中:雲和鎮 40213人、石塘鎮 6163人、 緊水灘鎮 3462人、崇頭鎮 8130人、沙溪鄉 8785人、霧溪畲族鄉 1911人、安溪畲族鄉 2245人、雲壇鄉 5326人、朱村鄉 5779人、大源鄉 2824人、赤石鄉 4894人、黃源鄉 5332人、大灣鄉 1906人、沙鋪鄉 2666人、雲豐鄉 3637人。
人口民族
  雲和縣轄4鎮10鄉(其中兩個畲族鄉),170個行政村,現有人口10.9萬,其中畲族人口9千餘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6%;雲和縣是重點移民地區,境內有新安江、緊水灘、石塘、玉溪等庫區動遷移民2萬餘人,移民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20%。
風土人情
  獨特的聯姻
  男女結合組成家庭繁衍後代,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形式。浙江畲族,尤是景寧、雲和畲族的婚姻締結,有它的獨特風格。
  1、“雙頭傢”。男女結成夫妻後,雙頭都是自己的傢,來回走動,共同生産、共同管理兩傢的家庭事務,共同贍養兩傢的父母長輩。形成“兩頭傢”的歷史原因,民間有這樣的傳說:早年,福建漳州靈芝山,有個姓藍的和一位姓雷的青年男女真誠相愛,衹因雙方都是獨根苗,女的不能嫁,男的不能贅,久久不能完成結婚願望。有一天,他(她)們倆一起在山坡砍柴,見一對燕子吱吱喳喳相嬉在枝頭上,又歡樂又親昵。男的不由嘆息道:“燕子呀燕子,我們兩人不如你,你們無牽無挂,能自由自在地結合,我倆真誠相愛,卻因家庭拖纍,沒法成親!”女的看着燕子展翅伴飛,一陣聯想,突然笑着對男的說:“燕子成雙,秋去春來,南北為傢,咱倆何不學燕子的樣,也來個兩頭有傢呢!”一句話說得兩人笑逐顔開。就這樣,男女青年采用兩頭傢的形式結成了夫妻,婚後,兩頭一傢親,日子過得蠻好。從此,“兩頭傢”就在畲傢流傳開了。
  長期以來,畲族男女共同上山下田,以“兩頭傢”結成夫妻的不僅是獨生子女,也有多子女的,特別是山區較為盛行。我們從傳說中可以看到,它創意於大自然“燕子南北有傢”的啓示,兼顧兩傢的經濟生活,是女嫁男贅之外的獨創婚俗。當今,在社會上許多獨生子女的婚姻結合,也有共同管理兩頭家庭事務和共同贍養兩傢父母的。由此可見,畲族“兩頭傢”是獨創性和超時代性的優秀聯姻習俗。
  2、嫁男。所謂嫁男即是男子嫁到女方去。俗稱“當兒”或“喊兒”。《畲族簡史》記載:“喜招女婿可以婿為子”。女方要嚮男方送些聘金財禮,男子嫁到女方之後,改姓女方姓,家庭成員稱謂不以“女婿”身份稱呼,而是跟新娘同樣稱父母和兄弟姐妹,親如骨肉,家庭地位和財産繼承平等享受,不受任何岐視。它與當地漢族的帶財禮去,到一定時候可帶回的“入贅”截然不同。1998年春,我們對雲和縣霧溪畲族鄉坪垟崗村54對畲族夫妻作過調查,其中男娶女(討老婆)的22對,占夫妻總數40.7%,女娶男(嫁男)的25對,占46.3%,男女都從外面娶回的7對;占13%,足見,畲族嫁男現象占相當的比重。嫁男,不僅是衹生一個女兒人傢,往往是多子女的家庭,衝破了親生子傳宗接代舊觀念,把親生兒子嫁出去,女兒留在傢中,再把別人傢的男子娶回當兒子。它既反映了畲族人民的共同心理,也反映了畲族社會的生活、婚姻風俗的特色,因而把它作為民族精神財富世代相傳。解放以來,更有一些漢族男子嫁到畲傢“當兒”的,嫁男婚俗從早年的族內婚演變為民族平等,團结嚮上的活力。
  歡樂的禮儀
  當今流行於畲鄉的嫁娶禮儀,豐富多彩,場面熱鬧,充滿情趣,是畲族傳統文化瑰寶。今陳述部分事象。
  1、攔赤郎。
  婚期前日,男方由全權代表、主要對歌手“對門赤郎”(漢語稱“請鳳客”)一人,對歌手“赤郎”(漢語稱“行郎”)若幹人、媒人等(總人數要雙數)組成迎親隊伍,挑着禮擔去迎親。當走到新娘傢門前,被一群女性以杉樹刺架在板凳上攔住嬉鬧一番,媒人要放鞭炮,遞去紅包,赤郎小心地把刺挑開,女方接過禮擔,方可跨進門檻。俗稱“攔赤郎”。有攔路則示意晚上要對歌。
  據景寧畲民說:以刺攔路,意示女方山歌象刺那麽鋒利,如無山歌不得進入傢門,若準備好山歌,則請遞上紅包,自行挑刺,再進傢門。雲和畲族則說:畲傢迎親挑禮擔如用抵棒,是譏笑女方索禮過重,所以要攔赤郎,看看有無以抵棒“譏笑”,若有,則罰“抵棒酒”。相傳有位初學的年輕赤郎,曉得對方有罰抵棒酒俗規,唯怕被酒罰醉。可是肩挑禮擔走到新娘傢有二十多裏的崎嶇山路,不用抵棒怕摔翻。他左思右想,用小毛竹通去竹節,上方留一口的竹抵棒。到了新娘傢門前,果真罰抵棒酒了。他左手按挎抵棒撐牢禮擔,右手接過姑娘們斟來的酒飲了一碗,再飲怕醉,就把後來的酒咕嚕、咕嚕往竹抵棒口裏灌,自言自語對着抵棒說:“抵棒呀抵棒,這抵棒酒該是你飲的喏,快飲,快飲!”他邊嘟嚷,邊往竹抵棒灌酒,逗得衆人棒腹大笑,至今傳為趣話。
  2、中堂對揖,別稱“撿田蠃”。
  赤郎走進新娘傢門,要恭敬地站在廳堂小頭(右邊),女方主人走來站在大頭(左邊)。然後主人和對門赤郎同時走到當中前沿,並排朝外對天地行作揖禮,轉身朝裏對香火行禮,再兩人面對面行禮。無論是對天地,對香火或面對面,主人始終站在大頭、赤郎站小頭,兩人雙手攀着對方肩膀轉來轉去禮讓似跳舞。然後迎親者所有的人,與主方來迎接的對等人都轉來專去行禮。禮畢,媒人請主人立於上方,把陳設在桌上“一隻老鼠一條尾”、“舅公鞋”等禮物逐一檢點,遞交給主人。俗稱“撿田蠃”。
  畲族慣用隱語,外人雖懂其話而不解其意。“一隻老鼠一條尾”一語指兩物,“一隻老鼠”是指一塊布衣料,“一條尾”指一條羅紗,是女婿送給嶽母的規定禮物。
  3、藉鍋。
  赤郎挑酒擔到新娘傢,女方當晚要吃男方送來的喜酒。赤郎烹飪菜餚炊具餐具都得嚮女方藉用,謂“藉鑊”。
  午餐過後,赤郎手端桶盆,盆中點燃一對蠟燭,盛一包索面,一隻臘雞和一刀豬肉,還有一雙腳繞(綁腿)布,恭敬地站在竈前,一夥子女子立於竈後,竈間裏擠滿了人群。
  桶盆裏盛的索面,表示婚事情意深長,世代友好,俗稱“長長面,長長親”。雞是殺淨的,衹是翅膀和尾巴尚各留三支雞毛,意示“臘雞”,專供“舅公宴”的上等名菜。腳繞布是送給立於竈後接桶盆女子的禮物。
  赤郎舉起桶盆行禮,開始吟“藉鑊歌”。圍觀的人群有意推來推去,赤郎被推得臉紅耳赤,歌詞老是吟不透頭。如果吟錯或遺漏都不算數,要從頭再吟,甚至四、五遍。有的赤郎雖然是老熟悉,但因娶親,人熟禮不熟,必須按禮俗行事。直至立於竈後的女子接應“禮數周全”,伸手接過桶盆。然後赤郎進行刷鍋,刷淨後,把桶盆裏的一刀豬肉放進鍋裏,並盡速蓋上鍋蓋。意為藉到了鍋。竈邊衆女子往往在刷鍋時把紙屑或礱糠等雜物撒進鍋內,無論多少次數,赤郎都得洗刷幹淨,以此耍赤郎。此外,赤郎在竈前生火,姑娘們早就把柴淋濕,火煙熏出眼淚,也得把火燒旺。更有趣的是赤郎殺雞(該雞為男方挑來,用於“請祖公”,即在女方祖宗靈位前,告訴先人,新娘到男方去落戶了,請他們保佑她一生安康。),一夥女性把他團團圍住,推、撞、拖、拉多管齊下,如果雞血滴落地面,一滴血罰飲一碗酒。藉鑊,自成一格,充滿歡樂,別有情趣。
  藉鑊,以藉鑊謎語貫串全過程,把所有炊具編成謎語也是畲族民間的口頭文學。它圍繞婚慶的特定環境,運用誇張和浪漫的手法,把極其普通的炊具等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來,寓意深刻,比興感人,是人民智慧和生活特色在文學上的反映,也是畲族文學寶庫中之珍品。
  4、以歌敬酒,俗稱“撬蛙”。
  晚宴中堂上首第一桌為女方至親坐,首位即照壁左邊一位請舅公坐。首席至親要赤郎請,叫“主位”。赤郎把至親叫到桌邊,然後雙手捧酒杯,杯上架一雙筷子,逐一嚮親人作揖後放到指定位子,該親人就坐該位。如果女方舅公、舅舅等較多,往往首席要擺雙連桌。一般客人隨意坐。
  酒過三巡後,開始“撬蛙”。赤娘(代表新娘的女歌手,新娘是歌手的話也可自行去敬酒,不請赤娘)端來桷盒,內點一雙紅燭,放二衹酒杯,由一位姑嫂提着酒壺陪同,姑嫂先介紹一下新娘對所敬的客人的稱呼,赤娘嚮該位客人作揖,然後唱敬酒歌“一對酒盞紅了紅,端到桌上敬××(稱呼),敬您××食雙酒,酒筵完滿結成雙”。姑嫂嚮桶盆內酒杯斟滿酒,赤娘雙手捧杯敬上,客人接過一飲而盡,然後往桶盆內放一個小紅包。赤娘再敬第二杯。從首席第一位敬起,然後每桌都一一敬。
  敬酒時,客人要掏小紅包,故稱“撬蛙”。這些紅包錢,分點給赤娘作報酬,也分點給姑嫂,叫“分姐妹錢”,主要給新娘帶到夫傢,以後給孩子做帽子時打銀牌用。
  姑嫂陪赤娘敬酒主要是景寧做法,其他縣也有新娘陪赤娘敬酒的,在遂昌是赤郎敬酒,叫“赤郎背花”。
  5、夜行嫁。
  在“子時過了醜時上,新娘梳妝更衣衫……”的“催親歌”歌聲中,新娘開始梳妝更衣。據說,凌晨佛曉,途中行人少、清爽吉利,是行嫁黃金時刻,所以天未亮新娘就梳妝了。過去,畲族女性從做新娘那日起,把頭髮梳成蠃式或筒式發鬢盤在頭上,載頭冠,着花邊衣衫。現在新娘的發型和衣着打扮,與當地漢人沒有多大差異。但仍沿襲在三更半夜梳妝更衣,早出娘門以圖吉利。規定卯時入夫傢門。
  新娘由二位伴姑相隨,走到廳堂嚮父母雙親告辭,與兄弟姐妹各含一口砂糖飯,預兆日後生活像糖樣甜蜜,謂“姐妹飯”,並含三口糖飯用巾帕包好,藏在懷裏帶到夫傢養千斤重大豬,謂“千斤飯”。有的還舉行留箸儀式,意為新娘要去別人傢了,父母交給兄弟瞻養。方式是:新娘站在中堂中間的小凳上,面朝外,兄或弟站其背後,左右手各拿一雙筷子,從新娘腋下遞給新娘,新娘接過從肩上將筷子還給,反復三次。然後姨母把新娘攙到屋檐,撐開“行路傘”交給新娘沿途半撐半蒙行路。相傳始祖三公主當年撐“皇傘”行嫁,於是世化沿襲新娘撐行路傘。《畲族簡史》雲:“新娘出閣持一傘,半張以蒙其首,步行至乾宅。”如今,有的新娘以車代步,依舊隨身帶着“行路傘”。
  一群姑娘(也有婦女在內)依依不捨地分別把嫁妝擡起,送到大門外。有的擡着嫁妝嚮東走,有的往西行,四分五裂,弄得赤郎束手無策,緊緊跟隨後頭好言求情,經過一番戲耍之後,赤郎掏出早奮好的紅包遞給姑娘,表示送行謝意。姑娘也以紅包回敬,預祝一路平安。這樣相互贈送紅包謂“牛牯兌牛娘”。可是,調皮的姑娘牽過“牛牯”,卻不兌“牛娘”,這麽一來,當然又有一番逗趣,她們或許拿走嫁妝背上的“點心餅”(赤郎途中用點心的餅幹),或是往赤郎臉上抹黑。好不容易赤郎纔是接過嫁妝,熊熊鬆陽燈引路,快步如飛。“感謝酒、感謝茶,感高六親和東傢,感謝姐妹來送行,郎今度親轉回傢……”的歡快歌聲在山間回蕩,新娘已走很遠了。耍赤郎往往又播下,再來該村娶親的種子。沒有人耍赤郎的村會被人說這個村姑娘無能。在景寧有的村是吃了“落腳酒”後,行郎在下午就先擡嫁妝回去了。
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雲和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以木製玩具、金屬加工、軸承、小水電、食用菌、水幹果等産業為竜頭,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體的區域特色經濟。
  雲和以木製玩具蜚聲海內外,1994年在全國首屆全國特産之鄉評比中,被評為“中國木製玩具之鄉”。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費孝通欣然題辭“中國木製玩具城”。現有生産企業500余家,産品有上萬個品種,銷往歐美,東南亞等30多個國傢和地區,年出口量位居全國同類産品之首。
  雲和盛産緑色食品,有香茹、黑木耳為主的“山蘭牌”食用菌係列産品,有板慄、雲和雪梨、加州李為主的“仙宮湖”牌水幹果係列産品及“仙宮雪毫”茶係列産品,曾多次獲國傢,省部級大奬。
  雲和山清水秀,文化底藴深厚,旅遊資源豐富。緊水灘,石塘電站建設形成的雲和湖是浙江省第二大人工湖,大小島嶼無數,兩岸山清林緑,旅遊開發前景廣阔。
交通運輸
  53省道麗浦公路橫穿而過,與52省道雲壽公路相交,已着手建設麗浦綫雲和段一級公路,用以連接金溫鐵路和金溫高速公路,全縣通車里程達250公裏,鄉鄉通公路,已形成便捷的交通網絡.雲和縣緊水灘鎮石浦村至大源鄉公路工程,該縣通往緊水灘庫區大源鄉的一條通鄉道路。
風景名勝
  仙宮湖
  崛立在雲和縣緊水灘的浙南第一壩緊水灘水電站大壩,將滔滔甌江攔腰鎖住。在水電站建成的同時,浙南的茫茫林海中奇跡般地出現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湖緊水灘庫湖。1993年8月9日經地區行署批準,改名為仙宮湖。放眼全湖,碧波蕩漾,晶瑩似鏡,周圍千姿百態的奇岩異峰、浩如煙海鬆濤,點綴湖邊的村莊、田野和山林,好似一幅色彩斑斕,絢麗多姿的山水畫。這裏廣阔的湖面,煙波浩渺,水山相連,望不盡頭。與千島湖相比,雖無“千島”之態。但湖中島嶼正在一個個形成。隨着蓄水位的漸漸增高,將會出現更多“湖心之島”。那晶瑩澄碧的湖水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着瀲灧的波光,似一顆閃眼的明珠,鑲嵌在群山峻嶺之中。湖兩旁的鬆杉。翠竹掩映於湖唇,好似綉上一道花邊,君若泛舟湖中,其可謂“人行明鏡中”了。這山景水色不會遜色於西湖之秀。仙宮湖之美,還在於湖光山影多變,奇妙絢麗。湖周圍的二十多萬畝群山林濤環拱,環湖一周有近百公裏之長.湖面隨着甌江的原道彎彎麯麯,湖面也因而麯麯彎彎。因而構成了許多湖灣、溪岔,造就了很多“良港”靜幽之處。船行湖面繞過一山又一灣。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景以船移,千姿百態,奇妙無窮。遠遠望去是“山重水復疑無路”,近看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湖”。
  倘若天氣作變,更給景色增添妙異的變幻。晴天,頭上藍天萬裏,腳下碧波千頃,點點白帆移動,轟轟船衹掠過,舉目望去,山水一色;回首顧盼,卻置身於緑水青山之中。雨天,霧靄茫茫,層林碧水連成一片,人在湖面,有身置雲霧瓊樓仙境之感。尤其在赤石、竜門一帶,水域寬闊,島嶼列布,湖區四周還有“九潭十八灣”、“夏洞天”、“竜老洞”、“蝴蝶洞”、“牛頭山”等勝景。仙宮湖不愧為特具魅力的旅遊勝地。
  梅源梯田
   
  梅源梯田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為一處自然景點,位于云和縣崇頭鎮,距鎮政府所在地5公裏,距麗竜一級公路12公裏,距縣政府所在地20公裏,有三級油路相通,交通便利,可進入性強,攝影者在公路上即可以拍攝,12公裏處的吳坪村和18公裏處的下洋村是主要拍攝點,該景點拍攝綫路長,可以容納大量旅遊者。
  梅源梯田海拔300—800米,總面積約5平方公裏,規模較大處垂直高度達500米,橫嚮伸延3000多米,縱嚮延伸1500餘米。梅源梯田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而上,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其綫條如行雲流水,瀟灑柔暢,規模壯觀,氣勢恢弘,磅礴大氣與細膩爽潔的點綫相諧,形成嫵媚瀟灑的麯綫世界,具有面積大、綫條好、形狀美、立體感強等特點。周圍環境優美,山、水、梯田、村莊被和諧地融為一體,在晴朗的條件下,陽光的反襯還會呈現出美麗驚人的色彩。
  梅源梯田由於海拔較高,田中的水和河𠔌中的水蒸發而上,受氣流影響而形成雲海,水份又被林木充分吸納,化為雲霧煙雨,駐於高山叢林,山巔與田間時常白雲繚繞,使之出現虛實與層次,組成一幅幅變幻莫測的天然畫捲。
  開心島景區
  開心島景區由10餘個高低、大小不一的半島和島嶼組成。島區陸地面積共約1500畝,以開心島為主,開心島面積100畝,最高點海拔236米,與雲和湖最高水位綫相對高度50米,四面環水。開心島原名芭蕉灣,1986年10月,緊水灘電站蓄水後形成,1998年引進開發,建成集餐飲、娛樂於一體的休閑、度假場所,取名開心島。開心島原為柑橘基地,紅壤高水平梯帶,周邊半島植被為馬尾鬆林和柑橘為主。島上現有建築面積300平方米,共十餘幢,散落在島頂部,進出碼頭及島各部,主建築在頂部,為酒吧、餐廳、茶座和多功能娛樂廳及棋牌室等。是以毛竹為原材料搭建的單層雁塔式閣樓及建築小品。水面設水上樂園、釣魚區等設施。開心島是雲和湖赤石景區的中心,水面開闊,視綫範圍水域面積在2平方公裏以上,幽藍平靜,盛産雲和湖有機魚類。四周崗巒起伏,溪澗縱橫,山林繁茂。
  坪垟崗畲族文化村
  坪垟崗畲族文化村位於縣城西南部8.5公裏處的坪垟崗村,海拔280-340米,總面積1平方公裏,1999年正式開放。
  坪垟崗群山環抱,山巒疊嶂,雲霧繚繞,古木參天,緑樹成蔭,翠竹連綿,環境質量良好,有雷崗和藍崗,即以畲族主要姓氏雷、藍而分,中間以一條小溪為界,坪垟崗村是一個純畲族居民的行政村,有畲民287人。自明代萬歷年以來,坪垟崗畲民世世代代固守着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有着濃厚的畲族文化底藴和文化內涵,是全麗水市著名的畲族聚居地之一。該村民俗風情極為濃厚,畲文化藝術活動頻繁,曾一度吸引了不少民族文化知名人士、專傢學者以及民族事務工作者前來考察、探討和研究畲族文化。
   千年古剎經堂下
  “經堂下”,位於浙江省雲和縣大源鄉境內,是屹立在雲和、竜泉、鬆陽三縣屋脊的千年古剎。相傳“經堂下”原為賴氏的隨帶香火,賴氏譜載:公賴忠誠,於東晉興寧元年(363)任虔州(江西)知府,辭官後舉傢卜居鬆陽。乾隆初年(1736),王增山從福建遷至雲和桃子坑村三望排定居,在此處重設“益經堂”。鹹豐元年(1851)夏月,由王增山後人及周圍村民集資,在此處重修觀音堂。古剎建廟舊址距今已1600餘年。這裏海拔800餘米,處於高山之巔,廟址屬雲和地界,北鄰鬆陽,西行竜泉,處於三縣分水山脈的屋脊,四周眼望,惟餘莽莽。據老人口傳,現有的平地在當時均為廟宇,正殿為五開間,並另有僧人禪房,現也隱約可見殘痕。現尚存完好的觀音堂為三進三開間,坐北朝南,占地205平方米,通面闊18.57米,通進深16.25米,懸山頂,小青瓦。一進門廳面闊18.57米,進深3.76米,東面闢一大門,西面開一小門。二進面闊8.84米,進深3.4米,五架梁。三進面闊8.84米,進深4.49米,七架梁,明間七檁用四柱,次間七檁用三柱。二、三進之間有一面闊4.2米,進深1.84米的天井。建築四周夯土墻,牛腿、梁枋等木構件雕刻人物、花卉等圖案,栩栩如生。堂內現存清乾隆初年《善慶田畝碑》一通,鹹豐元年鑄靈板一塊。
   慧雲講寺
  位于云和局村之溪口村對岸。寺院懷抱於山麓之間,兩山挾峙,雄偉壯觀。緑色的香樟蒼翠欲滴,褐色的石階通嚮古樸的院門。院內兩株古老的羅漢鬆,多股的枝幹一人難於合抱,寬大的樹冠遮擋一片天空,乃康熙三十六年,一位高僧植下。慧雲講寺前身是“景蓮堂”,也叫“官坑觀音殿”。1993年由民宗部門正式批準60多平方的“景蓮堂”為宗教活動場所。後來由虔誠的陳雲娟居士發心籌資,共募集400多萬元。2001年6月開始徵山動土,2005年始建新大殿和僧寮。2007年11月21日,大雄寶殿落成開光。“大雄寶殿”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那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靈岩山方丈明學長老提寫的。慧雲講寺地靈水秀,吸引衆多高僧芒履朝聖,許多大師為慧雲講寺留下了墨寶佳作。普陀山方丈道生書“甌江勝境”;中國佛教學會高僧怡藏敬書“慈航普度”;九十四歲高僧留下“山𠔌幽蘭”的水墨佳畫……
雲和特産
  仙宮雪毫茶 
  “仙宮雪毫”茶的産於風景秀麗的浙南雲和縣仙宮湖畔,“仙宮雪毫”茶外形渾圓緊潔,鋒苗顯秀,色緑多茸毫;內質鬱香清馨,幽雅持久;滋味鮮醇;湯色嫩緑明亮;葉底肥壯全芽或半開展。輟幹茶於透明杯中,視之如座座雪峰簇立,一經開水衝泡,白毫翻滾,有如萬緑叢中白雪飛,朵朵新芽,仍似俏立枝頭之上,栩栩如生。
  “仙宮雪毫”茶95年在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榮獲“金奬”,2001年獲得浙江省級名茶證書,同時經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檢測通過歐盟茶葉農殘MRL標準,獲麗水首屆“麗水市生態名茶”榮譽稱號。
  “仙湖青竜”茶
  仙湖青竜”茶外形扁平挺俏,慄香持久,品飲之下,堪於西湖竜井相媲美。“仙湖青竜”茶曾獲浙江省“二類名茶”及麗水地區“一類名茶”稱號。
  雲和雪梨
  雲和雪梨,量多質好,名聞遐爾,青田、溫州客商多處設立“梨行”收購。1984年,梨園進行全面普查,全縣共有11個品種,經省農科院分析鑒定,其中山花梨、細花雪梨、真香梨、六月消屬上等優良品種;甜梨、早梨屬優良品種;粗花雪梨、紅梨需要改良;大心、細心柿扁梨是劣質淘汰品種。1989年9月,科委等6個部門組成雪梨品評小組,對63個單株樣品進行初評,將其中15名樣品送麗水地區農業局評選,局村鄉楊傢山村産的雪梨被評為全區第一、二名,其中有一個梨重950剋,橫徑13.5釐米,高12釐米,譽稱“梨中之王”。
  雲和長裙竹蓀
  長裙竹蓀,又稱'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皇后'、'植物雞'等,名列'四 珍'即竹蓀、猴頭、香菇、銀耳之首。長裙竹蓀原係野生植物,因為生長條件相當苛刻, 成長不易,得之更難。歷來被認為是珍奇稀罕之物,作為南方貢品,,衹有皇帝纔有幸品嚐。據傳,清光緒年間,慈格太後為求長生不老之藥,派出親信遍訪天下,好不容易覓得 '僧竺蕈'若幹。所謂'僧竺蕈',即長裙竹蓀。慈豔太後動用官兵三千人,費時九個月 纔得長裙竹蓀1.5公斤,平均每人才找到0.55剋,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長裙竹蓀並非衹是'物以稀為貴'。它本身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所含的蛋白質、脂肪極高,還含有十七 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不僅能滋補健身。且對多種腫瘤、高血壓、肥胖癥均有較好食療 效果。長裙竹蓀,其味鮮美異常,因此,在國際市場上聲譽極高,曾有'竹蓀黃金價'之 說。美國前總統尼剋鬆、日本前首相因中角榮來我國訪問時,都曾品嚐了'竹蓀芙蓉湯' 並給以高度評價。
  1983年4月,在雲和縣沙溪鄉杉後灣的山溝竹林裏發現一棵野生長裙竹蓀,全身由三部份組成:菌蛋、菌柄和頂裝蓋、蓋部四周重挂網絡狀裙帶,由紫、白、 黑三色組成,宛如身穿白裙、頭戴紫帽、腳着黛靴的下凡仙女。這位'長裙仙子'高40.5 釐米,裙長25釐米,裙幅邊長62釐米,重450剋,真是一位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竹蓀皇后'!雲和縣藥用真菌實驗站從1983年初春開始,着手試驗長裙竹蓀的人工栽培技術。他們經過多少不眠之夜,終於逐步掌握了長裙竹蓀的自然習性和生長規律。他們利用原菌製成母種,生産茵種,通過三年的努力,終於看到一朵朵長裙竹蓀這一'雪裙仙子'破土而出。珍稀的長裙竹蓀終於按人的意志在浙南的土地上繁衍了。
  雲和板慄
  雲和板慄遠近聞名,堪稱板慄中的上品。山野板慄盛産于云和石塘鎮庫區沿岸。肥沃的土壤和適宜的氣候,造就了雲和山野板慄殼澤光亮、個大味甜的獨特風味。全縣現有板慄面積2.5萬畝,去年産量75萬公斤,産值300多萬元。其中,雲和山野板慄專業合作社擁有基地6720畝,可年産板慄180萬公斤,産值320餘萬元。
  雲和香菇
  雲和香菇生産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八百餘年前,雲和菇民以原始的“砍花”法開創了人工栽培香菇的歷史。隨着“段木純菌種栽培技術”的問世,“雲和香菇”以其獨特的優勢占據了國內外市場。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雲和菇民在全面維護“雲和香菇”傳統屬性的基礎上,應用“培養料栽培香菇技術”,以雲和特有的自然條件,把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采用規範的菌種和配料,創造了被全國食用菌學會認定的全國五大先進栽培法之一的“無棚架半地下式栽培法”。以這種雲和特有的管理方便、省工省本的技術生産的香菇優質高産高效,使香菇發展成為雲和農村和農業經濟的支柱産業。
  雲和黑木耳
  黑木耳是一種營養豐富、風味可口的菌類食品,有清肺益氣、補血活血、鎮氣止痛等功效,並能治療痔瘡出血、崩漏、産後虛弱等癥。"蘭山"牌黑木耳曾獲國際金奬。
雲和美食
  豆腐泥
  至雲和縣山鄉做客,首先會吃到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豆腐泥”。豆腐泥名字好聽而古怪,然而製作簡便,經濟實惠,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雲和獨有的特産。因為,豆是自己種的,傢中又備手磨,隨時可以製作,簡便便利。山區人民好客,不論平時是否來往,衹要你到了山村,“進門便是客”,主人都會熱情接待。“山頭地方”除山蔬野菜外,高級食品——當傢菜豆腐泥請客,已是傳統美俗。
  豆腐泥,黃豆泡漲後,用手磨磨成豆糊,不用過濾,放入鍋中煮熟,然後加薑、蔥、蒜或蕪荽、辣椒以及油????醬油之類調料,舀入火鍋上桌,邊滾邊吃。窮苦人傢滲入南瓜絲、蘿蔔絲,即使不用油,也很和協而味道鮮甜。高等人加上明甫、蝦尾等海鮮,那就錦上添花,當然更加可口了。
  要是用新的嫩豆磨成的豆腐泥,更多優點,吃起來嫩而不滑,細而不流,軟而不粘,糊而不膩,爽然適口、碧緑誘人,加上特有鮮美的撲鼻香氣,真使人聞聞亦饞涎欲滴,別說多奇妙迷人了!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她還冰清玉潔而不污染哩!大概因為被磨成細嫩如泥,故稱“豆腐泥”。
  豆腐泥有時還有特種用途。凡美“豬娘”的人傢,每年都要買些豆腐泥給小豬吃,三五天就能使小豬飛快增長,皮毛油光鋥亮。所以山區人民視豆腐泥為最高級的營養品,同時也是小豬的快速催長劑。
  櫓飯和甑飯
  往年,雲和每傢每戶都有一個特有的大竈臺,上安二至三口“二尺八”的大鐵鍋,二衹燒飯、熱水,另一隻燒泔(豬食)。不管傢中多少人,都用陶器飯樽炊飯。當米入鍋燒至開花時,用竹篾做的笊籬把水飯擼(撩)起,倒入大炊樽,再放到另一隻大鍋去猛火蒸煮。這種蒸飯,鍋蓋一揭開,陣陣奇香撲鼻而來,米飯粒粒滾圓發胖,入口糯而不粘,灑而柔韌,男女老幼無不適合胃口。擼飯時還故意留些米飯不擼完,添火再熬一遍,上面薄的成糊(俗叫飲湯)、鍋底厚的成粥。這種粥特別糊而香甜,飲湯更加甘美適口,人們常常把它比作高級牛乳。這一鍋飯燒成,飯、粥、飲湯三者齊備,可各麽所需,強勞力要吃飯,老弱者受吃粥,或者兩三品種兼食,更能調劑胃口。入鼕後,番薯成熟,傢傢戶戶都在飯樽四周入些長番薯,飯熟薯香,又加一個品種,飲湯配番薯更成為農村特色名點。
  山區不用飯樽,而用木板箍的飯甑,往年山區稻穀少而番薯、玉米、馬鈴薯多,平時多吃番薯絲飯,做飯另有一套特殊方式:先擼好飯,倒入在飯甑裏的半邊。然後將幹番薯絲浸入鍋裏米湯中拌勻,略加一蓬火,使番薯絲發軟,擼入飯甑的另半邊,加猛火蒸炊,山區柴火多,炊的火候越足越香。這一甑裏實際有三種飯:白飯等客,番薯絲婦女、孩子吃,主勞力白飯和薯絲之間各取一半、拌勻,成為標準番薯絲飯。筆者第一次進出山村做客見主婦盛飯時在同一個飯甑裏,變戲法似的盛出三種不同的飯,還大吃一驚哩!“番薯絲飯湯”微甜而帶薯香,另有一番風味。此外,還有洋芋飯、苦菜飯、飯甑蒸炊方法大致相同,而風味各異,雖為充饑,亦有其特色。玉米則一般磨粉燒糊為多,俗稱“玉米糊”,色、香、味俱佳。
  抗戰時,省會遷駐雲和,當時一班外地人看到當地人吃擼飯,以為光吃擼蒸的幹飯,而把米湯留給豬吃。結果,是人養得精瘦,豬卻養得肥肥胖胖”。殊不知雲和的擼飯是變化中的“一飯三品種”,為適應和調劑口味而別出心裁,米渣米油都是自己吃,其機靈巧妙應該是大智,而非單一不知變化的“燜飯”之真愚者可以同日而語的。
  糟類食品
  雲和有句俗話:“十月酒,傢傢有”。也就是說,雲和的風俗,每年到了十月,無論家庭貧富,人口多少,傢傢都要做點酒。因為十月小陽春氣候溫和,是做酒的最好時期。過早氣候熱,酒容易做酸;遲了天冷,酒又容易凍缸。另一個原因是十月酒做好後封存兩月,正好正月待客。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做酒之意不在酒”,而在於“糟”。十月間,夏秋兩收都已結束,農傢要做糟類鹹菜,備足一年的食用。
  糟的品種很多,變化無窮,七婦各盡其妙。一般來說有糟薑、糟芋、糟筍以及糟茄幹、豇豆幹、黃瓜幹等等。青菜也糟,大都都選用九頭芥,糟成就叫酸辣菜,香酸辣交融頗有風味。這些糟品都是先將所要糟的東西洗淨晾幹,然後拌入預先調配好油、????、辣椒的酒糟裏密封,經一周後即可食用,操作簡單,味道卻很鮮美,香辣開胃,山區還是常用的“茶點”哩!
  此外,還有兩種雲和特有的糟品,非常有特色,十分受歡迎:
  糟腸和糟肉:糟肉一般選用豬頭肉和五花肉,去毛洗淨,放在滾開水中一燙,使肉略一挺硬撩起,切成小塊,拌入酒糟罐中密封兩周後即可食用。糟腸選用豬大腸(小腸也可以),方法與糟肉同。食用時,從罐中連糟帶肉舀出一碗,蒸飯時放在飯鍋裏蒸,飯熟糟融,香氣四溢,不僅肉、腸酥爛可口,即糟也異香撲鼻,味美無窮。
  糟蟹:不用河蟹、江蟹,而必須是本地的特産——山坑溪流中的小蟹。而且必須全部是活的,先養一、二天,讓它吐出腹中的廢棄物,然後泡好????水,澄清,倒去上浮和沉澱物,將活蟹撕去肚臍(腹下生毛的部分),浸入澄清的????水中。另外用新鮮酒糟拌切碎的紅辣椒、蒜瓣等倒入????水中,與蟹拌勻,立刻密封。否則,活蟹經????、辣、蒜的刺激,就會衝出盛器發狂奔跑,將不可收拾。密封一月後即可食用。雖然山坑小蟹有骨都鮮美無比,糟、湯更加妙不可言。請聽這首民歌:“山坑小蟹也橫行,一經糟腌無比鮮,人間第一神奇味,天上神仙也垂涎!”
  打年糕
  雲和稱年糕為餜,是傢傢戶戶過年必備的年貨之一,打年糕也就成了年前一件大事。打年糕需要不少傢夥,還需要很多勞動力,這麽一件興師動衆的事,非一傢一戶能承擔,因此左鄰右捨的人都自動組織起來,排好次序一傢一戶地輪,輪到哪傢,大傢都會自覺地去幫忙。勞動力白天要到生産隊勞動,或者上山砍柴,以備過年之用。打年糕一般都利用晚上時間及雨雪天,一傢一個晚上,十多戶人傢就要十多個晚上。打年糕還要很大的場地,我們傢三直房子,有很大的堂屋和竈間,還挺幹淨,自然每年都成了做年糕的理想場所。
  第一道工序是蒸米。將早上就浸在水桶裏的米,挑到水碓港洗淨,放入木頭飯甑裏蒸,兩衹大飯甑同時進行。幾個婦女將衣袖捋得高高的在霧氣中穿進穿出,熱氣將她們的臉膛熏得紅紅的,一個個象抹了胭脂。她們都是較有經驗的中年婦女,負責燒火、鍋裏加水、飯甑裏灑水,並能根據飯甑上的蒸氣香味正確判斷米是否蒸熟,一旦蒸熟,立即有一大漢將飯甑端下,換上早已準備好的另一甑,而這噴着濃烈香氣的熟米則被快速送到堂屋。
  此時堂屋裏早已擺開了戰場。一隻大大的石臼放在正中,十幾個拿着餜戳的大人、小孩已嚴陣以待。蒸米倒入石臼,十幾支餜戳同時插入石臼,你一下,他一下,不停地戳,大約十幾分鐘,這時的米飯已成團,幾個人配合用餜戳將飯糰翻過來,又再不停地戳,再過十幾分鐘,一人將米團子整團端出,放在八仙桌上,分成一小團一小團,再裝入飯甑裏去蒸。
  蒸過第二遍的米團子再次倒入石臼,戳餜,將小米團戳成大米團,然後用大木槌砸,十幾個壯漢輪流,每槌一下,坐在石臼邊上的人就眼疾手快地將米團子調整一下位置,以保證它受力均勻。這種活不是每個人可以做的,必須十分靈活、熟練,否則一槌子下去,一記就砸扁他的手指頭。不過這樣的慘劇好象從來沒有發生過。
  最後一道工序是做年糕。如果說槌年糕是充滿着力度的轟轟烈烈的交響樂,那麽做年糕則是輕歌曼舞了。這是最寬鬆愉快的場所,與槌年糕相比,不太需要力氣,男女老少都能包容。堂屋邊上擺有一張用長凳、門板搭成的板臺,一壯漢在石臼裏抱起已經被槌得軟綿綿的大圓團,啪地摔到板臺上,用力揉實揉圓,然後用手撕扯成一小團一小團,分給早已在板臺四周等候做年糕的十幾個人。同樣,將小團揉圓揉實,搓成長條,然後捺扁,就成了我們常見的年糕。
  無論是幫忙做年糕的人,還是看熱鬧的老人小孩,都可以隨便吃年糕團。板臺的一角放着幾個大盆,有豆沙、芝麻、鹹菜等,你可以隨意掰下一團熱乎乎的年糕團,捏成薄餅狀,舀上一勺餡子,再包成你自己喜歡的形狀,如包子、餃子,甚至元寶、小鳥、小魚。這種自己親手製作的年糕團吃起來特別軟糯可口,邊做邊吃,也弄不清楚自己吃了幾團,撐得肚子撐不進去為止,在那過年過節才能吃幾次白米飯的年代,真是難得的享受。
  做好的年糕被迅速地裝進籃子,送到後間也早已準備好的板臺或篾墊,將它們整整齊齊地排成行。要晾七天,等晾幹有了細小的裂縫再浸到水裏,要用立春前的水,有用木桶浸的,也有用水缸浸的,但不能腌過鹹菜或釀過酒,不然會變酸變臭。
  七十年代後期,開始有了年糕機,逐漸由機器加工代替了原始的手工做年糕的方法。雖然,農村過年做年糕的習慣一直未改,但做年糕的那種氛圍已經沒有了。我七十年代初就離開了農村,可始終保持着農村人的土氣,每年春節前都要到菜場買回一些年糕,晾年糕、浸年糕,即使不是做年糕的全過程,卻亦能在腦子裏重溫兒時那熱鬧非凡做年糕的日子。
  菜頭鹹
  雲和人稱蘿蔔為菜頭,“菜頭鹹”即用蘿蔔做成的鹹菜,亦稱“菜頭粒”。山區農民生活艱苦,菜頭鹹是一年吃到頭的下飯菜,傢傢必備。
  秋鼕,蘿蔔收成,挑一些個子中等的蘿蔔,連泥帶根曬半幹,去根毛後洗淨,倒進大鍋,加放腌菜鹵和很多的????,要煮一天一夜,不斷加進腌菜鹵;山區柴火方便,煮的時間更長,文火煮三天三夜。出鍋時的菜頭鹹黑裏透紅,香氣撲鼻,連湯帶菜頭鹹裝入泥壇裏,蓋嚴放在陰涼處,一兩年也不會壞,隨時可取出來吃。雲和農村習慣用飯罇炊飯,將菜頭鹹切成小片,盛入碗中,加進熟油,放飯罇邊上與飯同炊,奇香無比,胃口大開。
  以菜頭鹹為原料,還可以加工成各種菜。雲和人喜歡用擀面杖擀麵條,常常用菜頭鹹、香菇、雞蛋等煮成湯澆面。將菜頭鹹剁成末,加入雞蛋、蔥花搗成糊狀,攤在油鍋裏煎成薄餅,稱菜頭粒煎雞蛋,味美價廉,是極好的下飯菜。現在雲和的飯店、賓館,大小食坊都有這道雲和特色菜。
  油筒餅
  “油筒餅”為雲和所特有。一般是秋鼕季南瓜、蘿蔔收成,茶油上市(早米水粉隨時可磨),原料齊備。這時,人們就會想起泡油筒餅了。
  洞筒餅製作簡單:衹是要特製“油筒提”三、四衹(圓筒、平底、老酒杯大、高一寸,安提柄),小平鍋一隻。鍋內裝茶油淺半鍋(一寸半深淺)。加熱滾沸時,油筒提裝滿早米水粉(水米粉不能太厚,有一定流動性),用手提着,浸入油鍋八分,略燙一會,筒內四周附着薄薄一層米粉,油筒餅的殼身已形成,即將筒內多餘水粉倒回水粉缸內,餡入南瓜絲或蘿蔔絲(拌入青蔥或辣味),與筒餅殼身齊平時,上面再蓋上一層薄薄的水粉、沒入油鍋中,一俟上蓋一層水粉轉黃變硬,與殼身結合,即可脫筒,將餅倒嚮油鍋裏滾炸,當餅色現出金黃色時,就可以出鍋,趁熱享用,奇香撲鼻,鬆脆爽口,清淳甘辣,妙不可言。
英文解釋
  1. n.:  Yunhe County
近義詞
雲和
相關詞
南安市地名村莊行政村歷史人物明朝百科大全
浙江省小流域景寧縣名師書記????業公司????務管理局鄉鎮
行政區域更多結果...
包含詞
雲和縣志雲和縣政協
雲和縣中醫院雲和縣建設局
雲和縣越劇團雲和縣體育館
雲和縣檔案局雲和縣棉紡廠
雲和縣人民醫院雲和縣第二中學
雲和縣雲和中學雲和縣實驗小學
雲和縣光榮醫院雲和縣招投標中心
雲和縣實驗幼兒園雲和縣????務管理局
雲和縣鴻興工藝廠雲和縣振華玩具廠
雲和縣衛生監督所雲和縣婦幼保健所
江雲和縣玩具總廠雲和縣裘皮服裝廠
雲和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雲和縣雲和師傅協會
雲和縣神農高山蔬菜合作社浙江雲和縣中藝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環球玩具廠浙江雲和縣勝利玩具廠
浙江省雲和縣今偉玩具廠江雲和縣雙葉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雲章塑木玩具廠浙江雲和縣錦程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飛竜玩具廠浙江雲和縣永靈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竜鳳玩具廠浙江雲和縣大頭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赤馬玩具廠浙江雲和縣振強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新藝玩具廠江雲和縣歐泰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塑木玩具廠浙江雲和縣運來玩具廠
江雲和縣特藝玩具廠浙江雲和縣達超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和信玩具廠江雲和縣智力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新勝玩具廠江雲和縣緊雲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聖心玩具廠浙江雲和縣赤雲玩具廠
浙江省雲和縣中醫院雲和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浙江雲和縣工藝美術玩具廠浙江雲和縣靈星工藝廠
浙江雲和縣藝發工藝廠浙江雲和縣梅源玩具工藝廠
浙江雲和縣億達工藝廠江雲和縣忠協工藝廠
浙江雲和縣鴻翔工藝廠江雲和縣立信工藝廠
浙江雲和縣教學工藝廠浙江雲和縣華雲工藝廠
浙江省雲和縣工貿賓館浙江省雲和縣雲和賓館
雲和縣華東鞋業有限公司浙江雲和縣金成工藝禮品廠
浙江雲和縣恆信木製工藝廠浙江省雲和縣立信工藝廠
浙江雲和縣金馬工藝廠浙江雲和縣華利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東塘玩具廠浙江雲和縣華星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西效玩具配件廠浙江省雲和縣大頭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五洲玩具廠浙江雲和縣順風玩具廠
浙江雲和縣捷給玩具廠浙江雲和縣豐華工藝廠
浙江雲和縣宏興工藝廠浙江雲和縣益隆工藝廠
浙江雲和縣振鵬工藝廠浙江雲和縣佳業工藝廠
浙江雲和縣華遠木製工藝廠浙江雲和縣匯源工藝廠
浙江雲和縣達成工藝廠雲和縣竜翔工藝品公司
麗水市雲和縣大頭玩具廠浙江省雲和縣振雲玩具設備廠
浙江雲和縣川江工藝品有限公司浙江雲和縣紅源工藝有限公司
浙江省雲和縣協和工藝品有限公司浙江雲和縣亮星工藝禮品有限公司
雲和縣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函授學院雲和縣委黨校輔導站
浙江省雲和縣隆昌木製工藝品廠浙江雲和縣新華工藝玩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