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郵編:323700 代碼:331181 區號:0578
拼音:Lóng Quán Shì,Longquan Shi
竜泉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北緯28°05′,東經119°07′。東鄰雲和、景寧縣,南連慶元縣,西界福建浦城縣,北接遂昌、鬆陽縣。轄區東西寬70.25千米,南北長70.8千米,總面積3059平方千米。總人口28.39萬人(2008年)。
為省轄縣級市,由麗水市代管。全市轄3個街道、8個鎮、8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竜淵街道、西街街道、劍池街道;八都鎮、上垟鎮、小梅鎮、查田鎮、屏南鎮、安仁鎮、錦溪鎮、住竜鎮;蘭巨鄉、(石達)石鄉、寶溪鄉、竜南鄉、道太鄉、岩樟鄉、城北鄉、竹垟畲族鄉。共有11個社區、1個居民區、444個行政村。市政府駐賢良路333號。
地勢由東南嚮西北傾斜,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730餘座。洞宮山主峰黃茅尖海拔1929米,是浙江省最高峰。是甌江、烏溪江、閩江的三江源頭。甌江源頭竜泉溪由西南流嚮東北貫穿全境,在境內長125千米。西北部有住溪,是錢塘江水係烏溪江源流。西部浙閩邊境有寶溪,為閩江水係源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6℃,降水量1664.5毫米,無霜期262天。
境內林業、礦産、水利資源豐富。是全國48個重點林區之一,森林覆蓋率達71%。礦藏有鉛、鋅、瑩石、花崗岩、葉臘石等。有傳統的青瓷和寶劍等工藝。工業以林竹加工、電力、食品、青瓷、寶劍、鉛鋅、木製玩具、香菇、木耳、筍製品、靈芝、厚樸、太陽傘、網球為主導産業。農業以水稻、小麥、土豆、蕃薯為主。盛産茶葉、柑桔、竹筍。 2007年,全市GDP38.01億元,工業總産值45.53億元。
麗浦公路橫貫東西,遂慶公路縱貫南北。麗竜高速公路竜泉段,全長 32.46千米。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窯青瓷古窯址,源口青瓷古窯址和安仁永和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新石器遺址、劍池湖、稽聖潭塔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鳳陽山是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竜泉革命烈士陵園為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竜泉概況 (A) of the Longquan Overview |
=====================================
1.概述
竜泉因劍而得名,憑瓷而生輝!竜泉位於浙江省西南部浙閩贛邊境,東臨溫州,西接福建武夷山,素有“甌婺入閩通衢”、“驛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境內層巒疊嶂,溪流縱橫!竜泉鳳陽山的黃茅尖海拔1929米,為江(蘇)浙(江)第一高峰,山上鳳陽湖為浙江第一高湖。
竜泉歷史悠久,景色優美,物産豐富,人文薈萃,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寶劍之邦!竜泉還是世界香菇栽培發源地、中國食用菌十大主産基地縣、中華靈芝第一鄉和浙江省農業特色優勢産業食用菌産業強縣。被譽為“處州十縣好竜泉”。是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市面積3059平方公裏,人口27.84萬(2005年底),轄三個街道辦事處八鎮八鄉442個行政村,為浙江省面積第二大縣級市。1990年12月,國務院批準竜泉市撤縣設市。 其境交通便利,麗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麗浦,竜慶高速,麗水至南平鐵路等規劃正在未雨綢繆中!
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時代,竜泉土地上就有人類活動。東晉太寧元年(323),屬永嘉郡鬆陽縣,建置竜淵鄉。唐武德三年(620),因避唐高祖李淵諱,改竜淵鄉為竜泉鄉。唐乾元二年(759),建立竜泉縣,縣治地黃鶴鎮(今竜淵鎮)。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詔天下縣鎮凡有竜字者皆避,因改名為劍川縣。宋紹興元年(1131),復名竜泉縣。宋慶元三年(1197),析竜泉之鬆源鄉及延慶鄉部份地置慶元縣。明洪武三年(1370),慶元縣並入,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慶元縣。1949年5月13日竜泉解放。1958年11月,慶元縣再次並入。1973年7月,復建慶元縣,至1975年8月,竜、慶二縣始分署辦公。1990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竜泉縣設立竜泉市(縣級),仍屬麗水地區行政公署。
全市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茂密,全市活立木總蓄積145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84.2%,居浙江省首位,素有“浙江林海”之稱。 是浙江省的毛竹中心産區之一,竹林面積僅次於浙江安吉,居浙江省第二位!
2.自然地理
竜泉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北緯28°04′,東經119°07′。東鄰雲和、景寧縣,南連慶元縣,西界福建浦城縣,北接遂昌、鬆陽縣。東西寬70.25千米,南北長70.8千米,總面積3059平方千米。
3.山勢地貌和氣候
山是竜泉的主要地貌。東南洞宮山、西北仙霞嶺兩支山脈綿亙,竜泉溪從西南嚮東北貫穿中部,群山平行於河𠔌對稱分佈,表現為成層性。低、中山帶占總面積69.17%,丘陵占27.92%,河𠔌平原僅占2.91%,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謂。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境內有江浙第一高峰鳳陽山黃矛尖【4A級風景區】!
4.水係
竜泉境內河流分屬甌江、錢塘江、閩江三江水係,西、南、北有20多條小溪流嚮中部,匯入竜泉溪,流嚮溫州。市西北住溪、碧竜溪是烏溪江上遊,流嚮杭州。市西寶溪流入福建省屬閩江水係,流嚮福州,有水流“三州”稱謂。
5.行政區劃
市政府駐賢良路333號。郵編:323700。代碼:331181。區號:0578。
竜泉市轄3個街道、8個鎮、8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竜淵街道、西街街道、劍池街道;八都鎮、上垟鎮、小梅鎮、查田鎮、屏南鎮、安仁鎮、錦溪鎮、住竜鎮;蘭巨鄉、石達石鄉、寶溪鄉、竜南鄉、道太鄉、岩樟鄉、城北鄉、竹垟畲族鄉
6
城市人口
2003年,全市總戶數83893戶,總人口275467人。全市總人口中,男性143611人,占52.13%;女性131856人,占47.87%。全市非農業人口41694人,占總人數15.14%;全市出生人數3220人,出生率11.6‰,死亡人數1932人,死亡率7.02‰。全年淨增人口1288人,自然增長率為4.68‰。
7民族宗教
竜泉市有漢族和畲、回、苗、滿、土傢、彝、壯、侗族等23個少數民族,有少數民族近9000人,占全市總人口的3.15%左右,其中畲族又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8%以上。該市少數民族分佈於全市17個鄉鎮的174個行政村,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主要聚居於390個自然村。該市少數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行政村有14個,人口占10%以上的行政村有24個(包括14個民族村在內)。建有一個民族鄉(竹垟畲族鄉),全鄉有7674人,其中畲族人口2347人,占30.6%。有一所民族中學,在校生1500多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占11%左右。
8.宗教信仰
該市有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共三個宗教組織。其中佛教建有“佛教協會籌備小組”,有5個開放寺廟(清修寺、天堂山寺廟、昴山寺、天平山古寺、黃南植碧殿),該市信仰佛道教的群衆衆多;基督教於清光緒21年(公元1895年)傳入該市,至今已有109年的歷史,現有正式登記教堂10處,正式登記的臨時聚會點24處,其宗教團體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市基督教協會成立於1986年;天主教方面建有市天主教愛國小組,有一個教堂。
該市基督教“兩會”還創辦了一所養真中學。
9.綜合實力
200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7.39億元,同比增長13.4%,其中一、二、三産同比分別增長5.2 %、18.6%、11.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8.23億元,同比增長16.3%;財政總收入4.1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4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2%、1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3億元,同比增長19.7%;出口總額1.04億美元,同比增長23.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4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12元,同比分別增長12.5%、16.7%; 金融機構存款餘額43.62億元、貸款餘額37.2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1%和19.8%,存貸比達85.3%;生態環境質量指數達到99.7,全面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在17項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中,14項增幅超過麗水平均水平,12項名列前三位,9項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目標。 |
竜泉特産 (B) of the Longquan specialty |
1.竜泉寶劍
2006年5月20日,竜泉寶劍鍛製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目前竜泉有寶劍企業100余家,從業人員近萬人,有國傢級大師及高、中級職稱鑄劍師30多人,寶劍産業已成為竜泉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竜泉市生産的竜泉寶劍,相傳創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歷史。民間廣泛流傳着歐冶子鑄劍的故事。竜淵也是竜泉劍最初的名字。據傳有一次歐冶子汲水淬劍,忽然出現了“五色竜紋”,七星鬥像,人們就將鑄劍的地方稱為“竜淵”,把劍稱為“七星竜淵劍”。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便把“淵”字改成“泉”字。
傳統寶劍特色
竜泉寶劍,在長期的發展中,經過歷代鑄匠的鑽研,精益求精,在産品的質量上形成了四大特色:
第一,是堅韌鋒利;"削銅如泥"。1978年,在我國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集會上,竜泉寶劍的製作藝人曾當衆表演。他用一把竜泉寶劍,不費力地將疊在一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捲。
第二,剛柔相濟。古代的竜泉寶劍用生鐵鑄造,現在則用中碳鋼鑄造,加之淬火工藝恰到好處,使中炭鋼具備了彈簧鋼的特性。如將一把薄型寶劍捲成一個圓圈,束在腰中,像係裙的腰帶。解開後,寶劍挺直如故。
第三,寒光逼人。竜泉境內有一種名叫"亮石"的磨石。在這種石頭上磨製出來的寶劍,寒光閃閃。竜泉寶劍全靠手工磨光,從粗磨、細磨到精磨,往往要花數日甚至數月之久,一旦磨出,青光耀眼。
第四,紋飾巧緻。劍身上刻有七星標志和飛竜圖案。在劍身上刻花,也是竜泉劍的一項絶技。劍工們一不用彩筆,二不照圖樣,衹用一把鋼鑿在寬不盈寸的劍身上刻鑿,刻好後澆上銅水,經鏟平加磨,飛竜圖案,生動自然,永不消失。
竜泉寶劍在古代大都無鞘。現在,用當地特産的花梨木製作劍鞘及劍柄。這種花梨木,質地堅韌,紋理秀美,古色古香。再飾以銀、銅,更使竜泉寶劍錦上添花。
2.竜泉青瓷
2006年5月20日,竜泉青瓷燒製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目前,在竜泉已經有130多傢青瓷企業,從業人員5000多人,竜泉當地有130多傢青瓷企業,從業人員5000多人,涌現出了徐朝興、毛正聰、夏侯文、張紹斌4位國傢級青瓷大師(3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位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10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28位高級工藝美術師。
竜泉青瓷始於晉代,北宋時初具規模,宋元之際進入鼎盛時期,製瓷規模空前絶後,技藝登峰造極,弟窯中的梅子青、粉青釉達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竜泉因此成為全國著名的瓷業中心,至清代逐漸衰落。建國後,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恢復生産,竜泉青瓷重振雄風,再度輝煌,終於在當代迎來了一個續南宋的又一新高峰!
竜泉青瓷産品有兩種:一種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稱“弟窯”或“竜泉窯”,另一種是釉面開片的黑胎青瓷,稱“哥窯”。“弟窯”青瓷釉層豐潤,釉色青碧,光澤柔和,晶瑩滋潤,勝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釉、淡蘭、灰黃等不同釉色。“哥窯”青瓷以瑰麗、古僕的紋片為裝飾手段,如冰裂紋、蟹爪紋、牛毛紋、流水紋、魚子紋、膳血紋、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層飽滿、瑩潔,素有“紫口鐵足”之稱,與釉面紋片相映,更顯古僕、典雅,湛稱瓷中珍品。現代的竜泉青瓷忠實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藝術風格,在繼承和仿古的基礎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銅色釉、高溫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葉未色釉、烏金釉和天青釉等。工藝美術設計裝飾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瓏”、“青瓷釉下彩”、“象形開片”、“文武開片”、“青白結合”、“哥弟窯結合”等。
竜泉青瓷以瓷質細膩,綫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於世。“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為瓷中之寶,珍奇名貴。竜泉窯的青瓷技藝推動了各地瓷窯的發展,從南宋至明代,福建、廣東沿海和江西一帶的瓷窯紛紛燒造出類似竜泉青瓷的産品!
竜泉窯青瓷在國外也有重大影響,宋元時期就大量出口,從中國東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和東非沿海!在歐洲,竜泉青瓷有“塞拉同”(Seladon)之美名。+(或稱雪拉同)!在阿拉伯國傢稱為“海洋緑”,波斯哲學家愛爾托西神秘地宣揚青瓷:如果在青瓷餐具裏盛放有毒食物,青釉就能起作用,變為無毒;青瓷碎片碾成碎末,還可以醫治牙病,能抑止鼻血。
16世紀竜泉青瓷傳到歐洲,身價竟和黃金一樣貴重,一般人不敢問津,王公貴族都以擺設和供用竜泉青瓷作為炫耀華貴之物。歐洲薩剋森國王奧古斯特二世,不惜重金購買竜泉青瓷,還特地建造一座宮殿,專門珍藏中國青瓷,其鄰國普魯士王威廉的妃子亦珍藏有大量瓷器,公元1717年4月19日,雙方經外交談判,達成協議,薩剋森國王以600名強壯士兵換來普魯士的127件中國瓷器,包括竜泉青瓷花瓶。歐洲各國文獻稱竜泉青瓷為“雪拉同”,將竜泉青瓷的色澤風韻與歐洲名劇《牧羊女亞司泰來》男主角雪拉同的美麗服飾媲美。世界各地博物館和陶瓷收藏傢都將竜泉青瓷視為珍品,以擁有竜泉青瓷為榮。記錄西方對中國瓷器貿易情況的《葡萄牙王國記述》一書,稱竜泉青瓷“是人們所發明的最美麗的東西,看起來要比所有的金、銀或水晶都更可愛”。
竜泉窯發展史
南朝 :竜泉勞動人民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吸取越窯、婺窯、甌窯的製瓷經驗,開始燒製青瓷。竜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永初元年”(420)墓葬品中有青瓷“雞首壺”、“雞冠壺”、“蓮瓣碗”等8件青瓷,皆灰胎青黃釉,為竜泉青瓷的創始年代提供了可靠例證。此時的竜泉窯業規模不大,操作簡單,製作粗糙。
宋代: 經五代至北宋早期,竜泉窯業已初具規模,大窯、金村、安福等地已發現當時窯址49處,僅大窯(琉田)村就發現北宋中後期窯址12處。金村窯址最下層為北宋早期産品,皆淡青色釉青瓷。胎壁薄而堅硬,質地細膩,呈淡淡的灰白色。該時期以燒製民間用瓷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徵為貢品。宋代莊季裕《雞肋編》謂:“處州竜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秘色,錢氏所貢,蓋出於此。”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兼理竜泉窯務。元?七年(1092)竜泉至青田的大溪大規模疏瀎整治。水上交通的開發,使竜泉窯沿大溪從南區嚮東區延伸,為竜泉青瓷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南宋: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窯、定窯遭戰爭破壞和越窯、婺窯、甌窯相繼衰落,南宋統治者為解决財政睏難,鼓勵外貿,因之竜泉窯進入鼎盛階段,新的製瓷作坊大量涌現,産品質量不斷提高,窯場達260多處,遍布縣境南區和東區沿溪一帶。窯場最多最密、産品質量最優為大窯、金村與查田溪口一帶,僅大窯村周圍已發現南宋窯場28處,大窯村後有土名“官廠”地,民間傳當時有“京官”住此監造青瓷。城東梧桐口村至武溪村有南宋窯址40餘處。其時.竜泉青瓷産品遠銷國內外。
元代 :青瓷生産規模繼續擴大,産品品種增多,器型增大。從南朝鮮新安沉船及非洲發掘證明,此時竜泉青瓷外銷量比宋時大幅度增加。竜泉境內瓷窯發展到330多處,大窯村仍為竜泉窯係中工藝造詣最高之地,是竜泉窯的支柱和骨幹;在東區上嚴兒等村的元代窯址,還發現仿“哥窯”産品。從元大都遺址發現的元代竜泉青瓷和琉田(大窯村)、緑逸、源口、安仁口等窯址的元代殘器釉下刻劃紋飾中,有元代官府用文字“八思巴文”,說明除了大量的民窯外,已有部分官辦或半官辦窯場,燒製供奉朝廷器皿。後期,隨着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劇,嚴重影響着青瓷的生産。其時青瓷器的胎骨逐漸轉厚且較粗糙,多數瓷窯在坯體成型以後未經很好修整,釉層減薄,器品釉色青中泛黃,造型也不及以前優美。
明、清 : 明代,上述諸窯中的多數仍在燒製。洪武年間,《格古要論》載:“竜泉窯在今浙江處州府竜泉縣,盛産處器(青瓷)。”當時供奉皇宮、貴人用的器皿仍由“饒 (景德鎮)、處 (麗水竜泉)等府燒造”。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海外貿易促進青瓷生産。正統年間(1436~1449)以著名匠師顧仕成為代表的作品,形製端正,釉厚色青,不少大型瓷品仍為國內外藝術鑒賞傢所收藏。成化、弘治(1465~1505)以後,青花瓷興起,加之中國航海事業衰落,海上絲綢之路變為西方殖民者海盜侵略之路,明王朝實行海禁,青瓷外銷量銳減,大窯村、溪口村一帶瓷窯紛紛關閉,大白岸村至安仁口村一帶瓷窯改燒民間通用青瓷,造型、燒製都不及以前精緻。窯數減至160多處。
清初,窯場所剩無幾。清中葉,僅剩南窖、瀑雲埠頭村、青溪孫坑村等地70餘座窯。産品胎質粗糙,釉色青中泛黃。唯孫坑村范姓窯技藝傢傳,堅持燒製至民國初期。盛極幾個朝代的竜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民國 :清末民初,日本、德國、美國先後有人來竜泉搜羅古青瓷,繼之國內大批古董商紛至沓來。由此,一方面引發了竜泉挖掘古窯址和盜掘古墓之風;另一方面一批民間製瓷藝人開始研製仿造古青瓷。時有縣城廖獻忠、寶溪鄉陳佐漢、張高禮、李君義等。民國24年,陳佐漢曾將仿製弟窯産品“牡丹瓶”、“鳳耳瓶”等70餘件。此時寶溪一帶民間窯廠雖能仿製古竜泉青瓷,但人數不多,工藝落後,成品率極低,釉色優劣不穩。
竜泉青瓷的製瓷習俗
拜祖師爺 在竜泉,哥窯弟窯的創始人章生一、章生二被後人尊為窯業祖師爺。過去在燒瓷的竜窯、鯉魚窯的窯頭,都張貼有“師父榜”。師父榜除祀師神位外,並附祀山神、土地、搬水童子、運水郎君。每逢農歷初二、十六兩日,瓷匠必須置辦酒肉、茶飯、點香燭在窯頭師父榜前祭祀,磕頭膜拜,然後分食祭品,俗稱“過日”。
建窯 建窯首先請風水先生擇定吉地和黃道吉日才能開工建窯。開工時,要在窯地設祭禮神,以求燒出好瓷器。建窯日嚴禁兒童、孕婦人窯地,也不許有人挑糞桶從窯地前經過,以防觸犯神靈,降禍於窯。
祭窯 農歷七月十八日為祭窯日,俗傳這一天是哥窯祖師章生一“窯變瓷器”製成的日期。屆時窯匠要沫浴齋戒,在祖師爺的香案上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窯頭師父榜前設祭,點香燭跪拜,祈求祖師保佑燒出優美瓷器。窯場用膳窯工在窯場用膳不能說話,用膳時碗筷不能碰響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窯 入窯要擇三、六、九的日期,並要祭祀祖師、山神、土地。在人窯的整個過程中要講吉祥語,要嚴禁穢物經過,防止穢氣入窯,影響燒窯。
做窯福 在竜泉不管是建瓷窯、瓦窯、炭窯時,在窯旁都要立“窯公”。開窯點火必先祭祀“窯公”,並備酒餚請師傅,即做窯福。
3.香菇發源地之一
據考證,浙江麗水的竜泉、 慶元、景寧三縣人民早在八百多年前就掌握了人工栽培香菇的技術"砍花法"。而據傳發明這一技術的是南宋竜泉竜溪鄉竜岩村人的吳煜(因排行第三 ,民間尊稱為吳三公)。 文獻最早記載"砍花法"技術是1200年修記的《竜泉縣志》。幾經轉折,後由日本當時的林學家和菇類學家佐藤成裕轉錄於他寫的《驚覃錄》中,從而該技術傳至海外。砍花法栽培 這是竜泉、慶元、景寧三縣菇民特有的技術。日本國稱為鉈目法。其歷史已達八百多年。直至1970年前,全大陸幹香菇幾乎全部由該三縣菇農所生産,但地域遍及南方11省、區。
利用孢子的自然繁殖,獲得相對穩定的産品,技術精髓在於“砍花”。中國稱其為砍花法栽培。日本稱為“鉈目法”,臺灣有人稱為“刀目法”。所謂砍花法,即在樹木休眠期,將適宜生産香菇的闊葉樹伐倒,用特製的斧頭在樹幹兩側砍上疏密、深淺均有嚴格要求的疤痕,使空氣中的香菇孢子自然落入其間,萌發菌絲,長出香菇來。砍花法技術十分深奧,皮層厚薄、材質軟硬、樹種不同、樹齡長短、林地幹濕、氣流強弱、伐木倒嚮等等的差異,在砍花深淺、疏密、方法上均有不同。以深淺而論,所謂“楓樹半粒米,橄欖洋錢邊”,可謂差之毫釐而全憑經驗亦即手法所致。深了,樹液流失太大,孢子難以定植;淺了,孢子不能進入形成層;砍花不慎,可造成一菇不出。後在實踐中又發明驚蕈術,衹要用斧頭敲擊木頭香菇産量就能提高不少。菇民掌握其中奧秘,傳媳而不傳女!菇民們有特定隱語,俗稱“山寮白”,一進菇山必用隱語!所以,中國之香菇栽培隊伍長期局限於三縣之內,值到改革開放香菇栽培纔由段木栽培嚮袋料香菇全面轉變,繼而嚮全國推廣! |
相關歷史名人 (C)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figures |
=====================================
寶劍祖師歐冶子
歐冶子春秋末期,戰國初期越國人{寧波人}(約公元前514年前後)。相傳是竜泉寶劍創始人。他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楚先後吞併了長江以南45國。越國就成了楚靈王的屬國。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裏學會了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産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了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了第一把鐵劍:“竜淵”,開創了中國冷兵器之先河。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中,顯示了無窮威力。
關於“竜淵”劍,即竜泉劍的誕生過程,《越絶書》中有“楚王見劍”的記載:楚王命令風鬍子到越地去,尋找歐冶子,叫他製造寶劍。於是歐冶子走遍江南名山大川,尋覓能夠出鐵英 、寒泉和亮石的地方,衹有這三樣東西都具備了,才能鑄製出利劍來。最後他來到了竜泉的秦溪山旁,發現在兩棵千年松樹下面有七口井,排列如北斗,明淨如琉璃,冷澈入骨髓,實乃上等寒泉,就鑿池儲水,即成劍池。在此鑄劍三把:第一把叫做“竜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為了紀竜泉寶劍鼻祖歐冶子,後人在劍池湖建了“劍池亭”和“歐冶子將軍廟”,成了一方千年古跡。
======================================
青瓷哥、弟窯祖師章生一、章生二
兄名生一,弟名生二,竜泉人氏,相傳是哥窯和弟窯的創始人(1127 年前後)。南宋初期於琉田,即今竜泉市小梅鎮大窯村同業於瓷窯。時該村有瓷窯四十余家,尤以章氏兄弟窯製品最佳。生一所製之器,胎質堅實、薄如蛋殼,釉層豐 富飽滿,釉色濃淡不一。淡白者稱米色,稍濃者稱豆緑。釉有斷紋,號白極碎,即魚子紋。其器紫口鐵足,産品為朝廷所壟斷,精品專供御用 。因其為兄,所製之器名“哥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生二作品則繼承竜泉青瓷傳統風絡,因有發展,着色蔥翠,創造了梅子青、粉青、 白胎厚釉,光澤柔和、滋潤如玉、扣之如磬,極耐磨弄。其精品皆是呈宮廷。因其為弟,所製之器名“弟窯”。又因其作品風格繼承竜泉晉唐 青器,又名“竜泉窯”,亦稱“章窯”。所以世稱章氏兄弟是開創竜泉青瓷鼎盛時代的標志性人物。
======================================
南宋大學者葉適
葉適南宋著名學者,與朱熹齊名(1150—1223)。字正則,祖籍竜泉,其父母因竜泉發大水飄沒數百裏,徙於瑞安,其生於瑞安,晚年定居永嘉。淳熙五年(1178),舉進士第二。《四朝聞見錄》載:本為第一,因策論有“聖君行弊政,庸君行善政”之說,遂為第二。因薦召為大學士,遷博士。寧宗時,授寶漠閣待製知建康府兼沿江製置使,力捍江防,反對與金議和。後因遭中丞雷孝友誣陷被奪職。從此遷居永嘉水心村,以經國濟世之才自負,杜門著述,多有匡救時弊之言,稱水心先生,為永嘉學派創始人。宋史《藝文志》有葉 適《習學記言》45捲;《周易述解》1捲;《名臣事纂》9捲;《葉適文集》20捲。《四庫全書》有葉適《習學記言》50捲;《水心捲》28捲等 。主張通商惠工,扶持商賈,流通貨幣。中國市場經濟理論之萌芽,就出自葉適。
=====================================
北宋宰相何執中
何執中(1043-1116) 北宋大臣,處州竜泉(今浙江省竜泉縣,位雲和縣西。一說為今浙江省麗水縣,位青田縣西北)人。字伯通。舉進士。初為臺(今浙江省臨海縣,位椒江市西北。一說今安徽省鳳臺縣,位淮南市西北)、亳(今安徽省亳州,位渦陽縣西北)二州判官。徽宗(趙佶)時追隨蔡京。1105年(徽宗崇寧四年)任尚書右丞。四年後代蔡京為尚書左丞,曾引起太學諸生之反對。在任期間多方迎合帝意,以粉飾太平。1111年(徽宗政和元年)與蔡京(為六賊之一)同為宰相。五年後,並以太傅致仕。
=====================================
南宋宰相湯思退
湯思退南宋著名政治傢,官至宰相。字進之,號湘水,竜泉人氏(1117—1164)。據《湯氏宗譜》記載,湯氏二世祖永高於北宋初自青田徙居劍川石笏,即今竜泉市八都鎮瀑雲安田村。北宋末其曾祖父湯高由此徙竜泉縣竜門鄉湯侯門村,民國年間,該鄉被 劃歸雲和縣,現已變為庫區,沉沒仙宮湖中。所以湯氏稱自己係處州竜泉人。宋紹興十五年(1145)考取進士,任竜泉鄰縣——建州政和縣令 ,後又考取博學宏詞科第一名,任秘書省正字。紹興25年(1155),升任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秦檜病危時,召見參知政事董得元和湯 思退,囑咐後事,各贈黃金千兩。思退“慮其經我期其死”,不敢接受。高宗聞知,以為思退不是秦檜朋黨,升任同知樞密院事。紹興27年(1 157)升任尚書右僕射,兩年後改任宰相左僕射。紹興三十年鼕,侍御史陳俊卿譴責他“挾巧作之心,濟傾之術,觀其所為,多效秦檜,蓋思退 緻身,皆檜父子恩也”,於是思退被免去相位。孝宗興隆元年(1163)北伐失敗,孝宗再任思退為相。金元帥紇石烈士寧遺書宋廷,索取海、 泗、唐、鄧四郡,思退主張割棄四郡議和。隆興二年,右僕射張凌上奏反對議和,請求遷都建康,以圖進兵,孝宗準奏,傳諭製止議和,思退 深為不安,上疏力辯,排斥主戰派張凌,致使張凌被罷官,死於謫途。孝宗則命思退修書,答應將四郡割給金。不久金又挑起戰事,孝宗甚為 後悔,下令抵抗,並命思退督江、淮軍,思退推辭。金兵自清河口渡過淮河,宋軍節節敗退。朝野強烈譴責思退議和撤備之罪,思退被罷官, 在貶往永州途中,憂悸而死。
=====================================
何澹(1146~1219)
何澹字自然。縣南上河村(今屬蘭巨鄉)人。十八歲人太學。宋乾道二年(1166)中進士禮部第二人。歷官秘書省正字、武學諭、校書郎、秘書丞、將作少監、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右諫議大夫等職。慶元二年(1196),同知樞密院事。不久,兼參知政事。任職期間,依附權臣韓?胄,排除異己為偽黨,立“慶元黨禁”。數年後,澹有韜晦之意,於嘉泰元年(1201)七月力請辭職,奉祠祿閑居故郡近七年,未忘鄉土建設。開禧元年(1205)奏請朝廷調兵3000人,疏瀎處州通濟堰,將木壩改為石壩;修築保定村洪塘,蓄水灌溉2000餘畝;修撰《竜泉縣志》,開竜泉地方志之先河。嘉定元年(1208)以觀文殿學士知建康府兼江淮製置使。嘉定十二年十二月病卒,終年74歲。著有《小山集》,收人《永樂大典》及現代唐圭璋編《全宋詞》。《宋史》有傳。
=====================================
北宋文豪葉濤
葉濤北宋著名詩人(1050—1110),官至三品竜圖閣待製,係王安石弟王安國之婿。字致遠,竜泉東鄉人,自幼穎敏好學,博覽群書,通今博古,經史子集了如指掌。其詩文,重視詞藻,奇情險句,清雅絶俗,與蘇東坡交誼甚厚,常以詩唱和、宋熙寧六 年(1073)中進士時,神宗召廷試,贊嘆其才思過人,於禦屏上書:“文章葉濤”,授為國子直講。宰相王安石器重葉,有《贈致遠直講》詩 ,並由其弟王安國招為婿。此時葉濤潛心輔佐神宗治國理政,大力支持王安石變法,改革政務,頗得臣民贊頌。王安石於熙寧九年(1076)貶 官閑居金陵時,濤往從安石學文詞。哲宗繼位,濤為太學博士。紹聖元年(1094)為秘書省正字,編修《神宗史》,進校書郎。又被朝宦範鏜 誣陷。蔡京當權,被劾為元佑黨籍。曾布再掌朝政時,任給事中。居數月病,以竜圖閣待製提舉崇禧觀。大觀四年(1110)卒。《宋史》有傳 。惜葉濤詩存世極少。《宋詩紀事》引《宋文鑒》葉濤《望舊廬有感》詩曰: 重來舊屋誰為主,江令蕭條嘆獨存。 已愧問人才識路,卻悲無柳可知門。 舟車到處成傢宅,歲月唯驚長子孫。 孤客濫由非得已,故交零落與誰論。 此詩當在上黨人碑之後,感嘆身世飄零之作。悔當初未嘗退隱田野,植柳門前。
=====================================
北宋副相管師仁
管師仁北宋著名政治傢,官至正二品副相 (1045—1109)。字元善,城東後甸村(今竜淵鎮一村)人。 宋熙寧六年(1073)進士。初任滄州教授,深受學子愛戴。後出知邵武軍,政績卓著,朝廷考核為第一。升任知建昌軍時,多有善政,《江西 通志·名宦》有傳,謂“人戴其德,為立生祠”。任右正言職時,河北水患,奏請減負租賦,以安定流民生活,得到朝廷采納。任吏産侍郎時 ,敢於揭露選用曹吏中的撓法違紀現象。不久又升為刑部尚書。任定州安撫使時,致力於精兵儲糧,嚴肅軍紀,鼓舞士氣,鞏固邊防。時北方 遼國知宋有備,打消侵疆索地之意圖。徽宋得知,嘉奬師仁:“有臣如此,朕復何憂”。乃升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朝廷授職文書中褒奬 他有“智同事物,學洞古今。有猷有為,允文允武。甲兵不試,邊境以寧。人為天官,益隆時譽”。不久染病,力辭同知樞密院事。拜資政殿 學士,佑神觀使。大觀三年(1109)卒。葬於汴京,封南陽侯。宋史《本傳》評:“崇寧,宣和間,政在蔡京,姦黨日蕃。管師仁執政纔兩月 ,引疾求去,斯可尚已。”《兩漸名賢錄》稱其為“名宦”。
=====================================
南宋大詩人葉紹翁
葉紹翁南宋著名詩人,字嗣宗,號靖逸,竜泉人氏(1200年前後在世)。原姓李,祖父李穎士於宋政和五年(1115)中 進士,曾任處州刑曹,後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穎士抗金有功,升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後因趙鼎黨事,被貶。紹翁因祖父關係受纍 ,傢業中衰,少時即給竜泉葉姓為子。光宗至寧宗期間,曾在朝廷做小官,與竜泉同鄉進士、當朝參知政事(副相)真德秀過從甚密。攻詩, 尤擅七言絶句,屬江湖派,然意境高遠,用語新警,非一般江湖派詩人之作。有《鄂王墓》詩:“萬古知心衹老天,英雄堪恨復堪憐。如公少 緩須臾死,此虜安能八十年。漠漠疑塵空偃月,堂堂遺像在凌煙。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鴟夷理釣船。”表現了南渡文士對國事的感慨,愛憎 分明。其《遊園不值》詩:“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膾灸人口,成千古絶唱。其《西湖晚秋》詩:“愛山不買城中地,畏客長撐層後船。荷花無多秋事晚,又隨鷗鷺過殘年。”在歷代歌詠西湖詩中,可謂上乘,頗得野趣。著有《靖 逸小集》和《四朝聞見錄》。後者記述南渡以後朝野事,可補史傳之不足,收入《四庫全書》。
=====================================
南宋考古學家葉大慶
葉大慶南宋著名考古學家,字榮甫,竜泉人氏(約公元1180—1230年前後在世)。開禧元年(1205)中進士,大慶少時入縣學, 弱冠升京師國子學。授建州州學教授。上自六經諸史,下逮當朝名傢著述,無所不諳,並以詞賦知名於時。對諸生授業解惑,辨偽糾謬,議論精確,說理透闢,深得學子愛戴。晚年,身患痼疾,杜門辭教,將數十年之教學筆記,整理成《考古質疑》一書,內容涉及歷朝史實、麯章製 度、文字訓詁,詩詞文章,而以考證史實為多。如考司馬遷《史記》記事前後矛盾處,辨析中者,結論令人信服。大慶死後,好友建州郡丞葉 武子慷慨解囊,將《考古質疑》付梓,於寶慶二年(1226)問世,後收入《永樂大典》。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對今日考古工作仍具 有指導意義,係大學文科古漢語專業、考古專業、古典文學專業的必讀書。
=====================================
鮑由(1085年前後)
又名慎由,字欽止。縣南廓人。少時隨父在外。一日,同鄉何琬(官至監察御史)在長沙宴會文士,慎由侍父赴宴。賓主命慎由即席賦畫舫詩,立就,且有警句。賓客皆驚嘆:“此郎他日定以文章顯。”後從王安石學文詞,又拜蘇軾為師。元?六年(1091)登進士。哲宗當朝召對,任工部員外郎。內外所至,頗有詩名。因犯慶元黨禁,貶監泗州轉般倉。歷任河東福建路常平,廣西淮南轉運判官。又起用為員外郎。再因言事被罷官閑置。復用知明州、海州。終年56歲。曾註杜甫詩;有文集《夷白堂集》五十捲,汪藻作序,對其評價:“自黃魯直、張文潛歿後,欽止之詩文獨行於世,而詩尤高妙清新,每一篇出,士大夫之口相傳以熟。欽止於斯文可謂毫發無遺恨矣!”《宋史》有傳。
=====================================
香菇祖師吳三公
原名吳煜 (1130—1208)。南宋竜泉縣竜溪鄉竜岩村人(今慶元境),相傳是世界“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術創始人。因其 排行老三,後人敬稱“吳三公”。他年青時常到縣城擔????,路經鳳陽山腳時,發現闊葉林裏榆樹上長滿了雨傘狀的菌蕈,十分鮮嫩可愛,他就 采摘一些帶到傢中燒湯喝,味道鮮美,香氣撲鼻,於是他就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香菇”,並帶領村民上山采菇,吃不完就用炭火烘幹 ,來年再吃。有一次,他有斧頭砍去榆樹上長滿香菇的敗枝,不久發現被他砍過的地方香菇長得特別旺。還有曾被他搖動過的樹幹,香菇長勢 更好,於是他就從這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發明了“砍花”、“驚蕈”種菇法,傳之於世。
民謠曰 :“朱皇欽封竜慶景,國師討來做香菇”,是說明洪武年間,處州香菇入貢,被朝廷列為佳品,國師劉伯溫就嚮朱皇進貢說處州竜慶景三縣菇 民之艱難,朝廷要多加扶持。朱皇就將香菇生産的專利權賜給竜慶景三縣人民,並封贈吳三公為“羹食公侯”。明萬歷三年皇帝又敕封為“判 府相公”。後世菇民奉吳三公為“菇神”,並建了規模宏大的鳳陽廟,設菇神之位,年年祭祀。
======================================
章溢(1314~1369)
章溢字三益,別號損齋。八都橫溪村人。其和青田劉基,麗水葉琛並稱處州三傑!明初,劉伯溫 宋濂 章溢 葉琛 也被並稱為浙西四賢!元末,組織地方武裝,助元將石抹宜孫在竜泉一帶對抗農民起義。至正十八年(1358),授溢以竜泉主簿、浙東都元帥府僉事,皆辭不受。退隱竜泉與浦城交界之匡山。朱元璋剋處州後,至正十年三月,溢與劉基、宋濂、葉琛同被聘用,於應天府(今南京)建禮賢館待之。溢提出“唯德是輔,惟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初授營田司僉事,巡行江東、兩淮,推行按田分等納稅。任湖廣按察僉事時,倡導分兵屯田。竜鳳十一年(1365),升任浙東按察副使,巡視處州。溢以處州山多、田少、民貧,課稅纍重,奏準仍按舊額。浙東建造海舶,嚮處州徵集巨材,溢力諫罷徵。洪武元年(1368),任御史中丞兼贊善大夫,因奔母喪,辭官歸鄉裏。一年後卒,終年56歲。著有《竜淵集》。《明史》有傳。
====================================== |
竜泉重點文物遺跡簡介 (D) focus on cultural heritage Longquan Introduction |
牛門崗遺址
牛門崗原稱喉門崗,位於縣城東北隅,距城1.5公裏。1958年,在山坡上發現石器有石斧、矛、箭、鏃、紡輪、網墜。1981年,在地表層又發現原始瓷、印紋陶片、恐竜蛋化石等物。經省考古工作者多次實地調查、鑒定,證實牛門崗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物極豐富,屬良渚文化類型。
大窯國傢級重點青瓷古窯址
大窯在城南35公裏的琉華山下,明代以前稱琉田。製瓷始於五代,有古瓷窯址50多處,形成古青瓷窯群。世傳南宋章生一、生二兄弟在此製瓷,所製青瓷各有特色,因有哥窯、弟窯之稱。大窯青瓷遺址,在民國初至抗日戰爭前因外國傳教士和古董商搶購古物,引發盜掘古窯風,古窯址遭破壞,但深層仍埋藏有古工場和部分窯床,地面亦遺留大量古代瓷片。民國17~29年(1928~1940),陳萬裏(解放後任故宮博物院陶瓷部主任)先後4次對竜泉青瓷古窯址作調查研究。
劍池湖
在縣城南隅1.5公裏的秦溪山邊。相傳為春秋戰國時,鑄劍名匠歐冶子鑄劍處。古時,湖面積30餘畝,秦溪山兩側有井7口,如北斗星形分佈,井水甘冽,宜於淬劍。明代晚期,僅餘1井,井旁有“劍池閣”、“歐冶廟”。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於1957年撥款修葺。“文化大革命”時劍池閣被毀,現已重建。
明代葉溥故宅
葉溥古宅在竜淵鎮宮頭村中。座南朝北,建築面積2775平方米,平面室縱長方形,通面寬46.5米,通進深55.5米,前後廳皆為懸山頂,古鏡形木質柱礎,板瓦陰陽合鋪,天井原鋪方磚,四周海漫柔石製作,浮雕花卉、棱形、古錢、麒麟、鶴魚等圖形。
清修寺
清修寺在城北隅安清山麓。清修寺初為道場,後晉天福九年(944)開山建基,名清修講院。至明正統乙醜年(1445)改稱清修寺。山門內有唐植木樨二株,人稱唐桂,左側株高15米,胸徑0.74米,右側株高16米,胸徑0.8米,枝繁葉茂,每屆中秋,丹桂滿枝,清香四溢。寺外有井,稱卓錫井。舊志載:“在治北二裏清修寺中,昔有僧閬公居此,病無水飲,乃卓錫於石,而水泉涌出,遂成巨井,方廣三尺,深二丈,渾然一石穴也”。井水清澈甘冽,傳可愈吐瀉疾。歷代有詩題詠。
稽聖潭塔
在縣城東隅1.5公裏蓮山上。明代天啓與崇禎之際(1627~1629)建成。塔為樓閣式建築,土磚結構實體,塔身六面七層,每層作棱角牙子疊澀檐。從第二層起,每面有壁龕,計36個,塔剎呈寶傘形。基層每邊寬3.2米,一層邊寬2.2米,高23.8米。1957年,縣人民政府進行修繕。“文化大革命”初起掃“四舊”時,塔身部分遭破壞,竜泉中學部分師生聞訊,泅水過溪,晝夜保護,塔得以保存。
永和橋
永和橋在安仁鎮。明成化年間募建,原名永寧橋。清順治年間毀於火。康熙五十七年(1718)募費三千餘白1金重建,改今名。鹹豐五年(1855)被洪水衝塌二墩,翌年修復。民國元年夏,洪水衝毀一墩,次年重修。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曾撥款維修加固。為懸臂式廊屋橋,木石結構,長125.7米,寬6.4米,廊屋42間,用條石砌築橋墩五座,最大石橋墩寬10.8米,中央三墩迎流作雁翅分水,橋基護石陂長86米,寬57米,橋兩端屋檐鬥拱層疊,作門樓式,東端踏垛26級,西端踏垛27級。橋內設欄於木凳。清人有詩贊:“橫鎖彩虹分玉鏡,鍾靈不亞古槎洲。”
芳野曾傢大屋浙大分校舊址
芳野原名坊下,是因當地有葉姓孝節牌坊而得名。“七七”蘆溝橋事變後,浙江大學內遷,總校設貴州遵義,並於1939年6月在竜泉開辦分校,校址選在坊下。分校主任鄭曉滄教授是海寧人,海寧語音中“坊下”和“芳野”同音,而鄭先生又頗具雅興,“坊下”就自然改名“芳野”了,並沿用至今。浙大分校舊址芳野曾傢大屋座南朝北,共二進七開間,門樓歐州風格,內廳土木結構,中西合璧。一進為二層,二進為三層,天進兩側有廂房,還有後花園,占地面積約3畝,是該村紳士曾水清在民國十年(1921)所建,故稱“曾傢大屋”,浙大竜泉分校在此頭尾辦學7年,招生七屆,約1000人,曾哺育一大批國內外知名教授、科學家,1945年11月遷回杭州。現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設浙大校史館和竜泉歷代名人館,為竜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
鳳陽山(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鳳陽山位於竜泉市東南50公裏處,面積150多平方公裏,保護區內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其中白豆杉、華東黃杉、長柄雙花木等20餘種被列入《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野生動物衆多,有雲豹、蘇門羚、黃腹角雉、赤腹鷹等,其中國傢一級保護動物9種。 素有“清涼天地”“天然公園”之美譽的鳳陽山,是休閑度假、旅遊避暑的好去處,極端最高氣溫衹在30.2度。 保護區內有景點近百處,其中江浙第一高峰——黃茅尖,海拔1929米;甌江發源地——竜淵峽;全省海拔最高的人工湖——鳳陽湖;世界香菇文化遺址——鳳陽廟,以及小黃山,雙折瀑布等,都是旅遊勝地。沿途你可以感受到落葉常緑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亮葉水青岡、高山矮麯林、山地灌叢等立體植物景觀帶的原始森林風貌。鳳陽山一年四季各有特色。春天,遍地野花開放,爭紅鬥豔;夏季素有"清涼世界"之美名;深秋滿山遍野的紅葉,勝似畫傢筆下的秋景油畫;鼕天則是冰天雪地,有高達三十米的冰柱,特別使人心動的是那結滿冰挂的雪鬆,可謂景中一絶。
昴山
在錦溪鎮,距縣城約16公裏。有仙壇、老鷹岩、和尚面壁、馬鞍背等風景
點。危崖峭壁聳人天際,四時雲氣冥晦。絶頂有青石平如幾,方丈餘,舊志載,上有古刻“雲臺”二字。明邑人葉子奇詩:“昴山青削入雲霄,五月風高雪欲飄,應有仙人騎白鶴,月明聞得夜吹簫”。山上有庵,建於宋代張氏時憲、時敏二公手。昴山始為真德秀(竜泉木岱人)夫子設教之地。逮至元末,參軍鬍深倡改學堂作禪堂。抗日戰爭時,著名學者陳虞孫遊昴山題聯雲:“腳下擁千峰,應不輸雁蕩名山仙霞勝跡;眼前臨大劫,猶可聽白雲妙偈紫竹梵音。”
棋盤山
在竜淵鎮水南村東。光緒《竜泉縣志》載:“棋盤山,境緻幽寂,上有枰石狀如削成,因名”。有伴雲庵,登山可覽全城風光。山間有“公婆岩”、“棋盤石”。每逢三月三踏青節,男女老少,尤以年輕夫妻聯袂登山,謁“公婆岩”,祈夫妻和睦偕老。
天平山
在天平鄉。海拔1267米,距縣50裏。山頂廣數十畝,平坦如砥,舊有楞嚴寺,路麯嶺隘,同治間裏人倡捐砌石30餘裏。嶺半有清泉一溝,曾建“聽泉”亭。現有天平山水庫,水光瀲灧,緑樹搖空,鬆風呼嘯,為避暑勝地。
曹蒲塘
在大賽鄉大崗村東南。清乾隆《竜泉縣志》載:“菖蒲塘,平衍幽勝。宋太宰何執中建館榭,鑿池引泉,種花芰菱芡,為登眺之所。今廢,惟菖蒲滿地,俗呼為‘菖蒲塘’。”面積十畝,深數丈,四周青鬆環抱,景色清新宜人,旱季塘水可灌溉農田。
留槎洲
留槎洲亦名仙洲,又因由蔣溪與秦溪衝積匯成,故又名蔣秦圩。在南大橋西,形似琵琶,面積約2平方公裏。雙流奔逝,洲峙於中。昔林木蓊鬱,桃柳相映,亭閣高聳,虹橋橫跨其間。北宋元?年間,竜泉鄉宦何之奇(字纔翁,何琬之父)與杭州太守蘇東坡同泛西湖,偶談及此景,蘇公嘆曰:“得非張騫所乘之槎乎?”遂為之命名為“留槎洲”,並書“留槎閣”三字相贈。纔翁攜歸,刻匾於橋閣上。詩人陳舜俞亦題詩一首:“聞說槎洲似沃洲,一溪分作兩溪流。長橋跨岸虹垂地,高閣凌空蜃吐樓。浩蕩乾坤供醉眼,凄涼風雨送行舟。憑誰為問槎邊客,未必無人犯鬥牛。”後人稱蘇東坡榜書之道勁,陳舜俞題詩之警拔,留槎閣之雄偉為三絶。元末,蘇東坡書榜毀於戰火,亭閣亦數興數廢。
佛山
又名得道仙尖。在 石達 石、大沙鄉交界處,海拔792米。元末,縣人鬍深曾築寨於此。有岩泉四季滴瀝,甘冽益脾。依岩架屋。古人勒字於岩壁。年久字跡漫漶難辨。晴日登臨,一城之勝俱攬。語言學家徐震鍔(字聲越)於1941年遊佛山作《石壁寺》詩:“蒼崖孕竹樹,欄檻凌虛空。天風過笙鶴,雲意在何峰?想象山中人,禮星秋樹杪。煮石寒泉陰,日月出不早”。
白雲岩
在白雲鄉自水橋村頭。舊志載:“傳宋德?中,幼主人閩過此,日暮屯兵其上,俾人就溪各負一石為壘,今猶存”。山上有白雲庵,宋處士管師復隱居於此。仁宗聞其名,召至,不仕。問其何故,對曰:“滿塢白雲耕不盡,一潭明月釣無痕。”其題白雲庵詩:“入寺層層百級梯,新堂更與白雲齊;平觀碧落星辰近,俯視紅塵世界低。”
青雲山
在錦溪鎮半溪村,距縣25公裏。山有廉貞、文筆、貴人峰。大嶺從山腳直通廟門。村民邱金榮建屋於廟下半嶺間。邱勤樸敦厚,自幼自學詩文,酷愛書畫,雖世代務農,卻知書識禮,文明傳傢。其庭院四周遍植花卉竹木;廳堂內書畫盈壁,令遊人賞心悅目。 |
|
中秋節
夜間舞獅、舞稻草竜(香竜)
端午賽竜舟
舊時農歷五月初一~初六日,均要舉行盛大竜舟競賽。竜舟長10米,寬1.5米,選用杉木全材製造;竜頭、竜尾則用樟木精雕,舟身刻畫鱗甲圖案,中間架布蓬,蓮內有樂手指揮,鑼鼓、絲弦、管 樂伴奏;舟內設16個檔位,32名選手,穿一色背心,各持一槳。五月初一日下水,初五日正式競渡,初六日上岸。相傳朱元璋吳王府參軍鬍仲淵(竜泉人)在五月初四日出師,故本縣部分地方提前於初四過節
石馬老酒鬧花燈
元宵節凡是到石馬看竜燈的客人,傢傢戶戶都會熱情接待,免費吃喝。這一習俗代代相傳延續至今。每年正月十五到石馬看竜燈的客人絡繹不絶
安仁板竜鬧元宵
板竜,竜頭雄偉壯觀,製作精細。竜身用一塊長2.2米的木板做成,也稱一節,每節板上將九支長短不一的篾彎弓,用四個大小不一的篾箍將其固定成弓箭形,作為竜骨,糊上棉紙,貼上金、銀竜鱗、紅竜脊,內裝三支蠟燭,每節竜身兩頭各打一圓孔,兩節之間串上竜棒,上下插上捎釘,連接而成,根據村規民約,每戶出一位舞竜手,每戶出一節板竜身,村坊的戶數則决定着板竜的長短!盤舞陣式有“跑馬陣”、“盤竜陣”、“元寶抽心”等。每逢元宵之夜,各方遊客到此過節品嚐到一頓豐富的民俗文化大餐。
山歌
多以對唱形式,旋律流暢,如《山歌便唱山歌王》、《對花》等。表達妻子思夫盼郎心情的戀歌有《唱五更》等,也有藉唱四季十二個月物事,表達情懷,如《思一郎》、《長工嘆》等。
梳新娘頭
新娘臨嫁時,要擇請村中有聲望的老婦為之梳頭,被請的老婦名為“利喜道媽”。梳頭時,邊梳邊念:“前頭梳起盤竜髻,後頭梳起插花柳;花對花、柳對柳,夫妻恩愛,天長地久。”梳畢,主傢要煮一碗“卵絲酒”,招待利喜道媽。並請她在新娘酒席上坐“上橫頭”,新娘要嚮她敬酒。
利市枕
又名利喜枕。出嫁前一日,娘傢拿出一籮𠔌(約25公斤),由女兒裝進枕頭內,帶到夫傢存作私資。意望女兒落地生根,勞動發傢。
子孫袋
用紅布製成,內裝紅棗、花生、桂圓、南瓜子、炒豆、糖粒等。新娘過門出轎,將袋內果子嚮地上撒,讓兒童搶拾,名“搶果子”,搶得越熱鬧越開心。
報喜
女子分娩後,夫傢提酒嚮娘傢報喜。如生男孩,酒壺咀加紅紙塞,壺蓋貼紅紙圓圈;生女孩,酒壺咀不塞,壺蓋上貼齒輪形紅紙。娘傢人見酒壺就知是生男生女。
做三旦
嬰兒出生三朝,要做三旦,吃除穢卵,用艾葉和四個雞蛋同煮後,將蛋剖成四塊,分給鄰居小孩吃。艾湯給嬰兒洗身,可驅邪除穢。
偷送鼕瓜送子
對婚後不育夫婦,好心親友是夜偷一隻鼕瓜,悄悄放進她們的被窩中,喻食此瓜後,可懷孕育子。
施茶
樂於行善者組成。每年盛夏,在離村較近的涼亭內置一茶桶,每日由會員輪流燒一擔茶水,免費供過路行客飲用。
鼕至攔蛇
每年到鼕至這一天,竜泉百姓都要上山整理先祖的墓地,清除雜草,封閉老鼠洞,整修墓地,防止蛇類入鼕進入墳墓過鼕。 |
|
烏飯
西南鄉民每年農歷四月八日前,采烏飯槎(俗稱烏飯蘆)葉汁浸糯米成黑色,蒸熟,拌入糖、香菇末、豬肉末等,用油炒和,四月八日食用,並廣贈親友。
和菜
春節前(一般在年三十),炒和菜。將腌蘿蔔、鼕筍、海帶、香菇、油炸豆腐、鬍蘿蔔、生薑、大蒜苗等十數種素菜切成細絲,分別用素油炒熟,然後全部入鍋稍炒拌而成。此菜色、香、味俱佳,尤其節日間多食葷腥油膩,吃和菜可開胃口;又逢年過節圖吉利,吃和菜,寓意家庭鄰里和睦,萬事和順。
麻糍
麻糍:糯米蒸熟,趁熱春成。食時滾以紅糖豆末。農傢一般在立鼕做麻糍,俗稱做“收鼕”。菇民外出或林農上山背木頭亦做,以“麻糍”諧“無事”,寓平安無事之意。
棗糖糕
糯米拌秈米,水浸透,磨水粉漬幹,拌入紅糖、食油蒸熟。每傢除夕前製好,年初一吃年糕。“糕”諧“高”,寓“年年高”。
◆灰鹼類 (草木灰過濾出的水)
黃粿
黃粿:粳米用灰鹼水拌炒半熟,再蒸熟,以踏碓或十數人用餜棍在石臼中春爛,做成長條或方塊狀,然後浸入灰鹼水中,數月不壞,因呈黃色,故稱黃餜。
早米粿
用秈米拌灰鹼水,磨成漿狀,入鍋煮半熟,冷卻後,搓成圓形,再蒸熟。可煮食或涼食。
灰鹼粽
將糯米浸灰鹼水,做成粽子。可冷食或暖食,存放十天左右不壞。
早米凍
秈米拌灰鹼水磨成糊狀,煮熟後冷卻成塊狀。加入佐料煮食。
千層糕
將米浸透,和灰鹼水磨成漿狀,用蒸籠蒸熟一層,再加一層漿,直至蒸籠加滿蒸熟。
◆ 草果類
苦櫧凍()
將野生苦櫧子去殼,浸透,磨成糊狀,入鍋,邊拌邊煮,煮熟後入盆,涼後切塊,即可加調料煮吃。如切片曬幹,即成苦櫧幹,亦是本地佳味。
槎兒凍(仙草)
將槎兒草(仙草)嫩葉搓出液汁,和粥湯拌成糊,涼後成凍,切成塊狀和油湯煮熟食,清涼解毒。
涼粉凍
取“薜荔”籽,用布包裹,放在冷開水中反復細搓,待水成濃液後,加茄子汁液,後放在陰涼處結塊後加上薄荷精、白糖拌勻飲用,清涼可口。
山 米麻 糍 凍
將“山 米麻 糍”(野生小灌木)嫩葉和少量清水,摻少量灰鹼水細搓成液狀,濾去葉渣,待成凍狀後,切塊和油湯煮熟當菜,其味清涼鮮美,可解毒。
竜南老鼠爪
學名珊瑚菌,一種野生可食真菌之一,屬姬鬆茸類。因竜南鄉的氣候條件適宜其生長,便成了竜南林區之特産。它的色澤金黃、外體酷似珊瑚,而外形個體又像老鼠的爪,故名老鼠爪。其味雖略帶澀,卻極其嫩脆爽口,芳香宜人,常為盛宴之山珍佳餚。
山粉粿
又名生粉粿 山粉即由蕨根壓榨衝洗沉澱而成,(如今已泛指蕃薯、葛竜等植物塊莖的澱粉。)做法是取山粉若幹碾細,加適量水拌和,加被揉碎的熟毛芋、豆腐、豬肉末、蝦仁及醬、????、味精、鬍椒粉等佐料拌和成團,然後置蒸籠蒸熟即成。可湯食,也可炒食,油而不膩,口味頗佳
魔芋凍
又名蕈菜,以魔芋為主料,先將魔芋磨成糊狀,摻入少量鹼水攪拌,糊狀體像變魔術般膨脹100—200倍,等到結塊狀以後,再放入加有鹼水的熱水中煮熟。通過以上製作,形成的魔芋塊放在清水中浸漂1—2天,燒前先放在水中稍煮,取出切片,和豬肉、鼕筍、鹹菜,加上佐料炒和,食之爽脆,是招待貴賓的佳餚。
糟腌類
糟腸、糟肉及糟蟹其糟類食品很多,諸如糟薑、糟芋、糟筍及糟茄幹、豇豆幹、黃瓜幹等。尤其是糟腸和糟肉美味可口。當食用時,從罐中連糟帶肉腸滔出一碗,蒸飯時放在飯鍋裏蒸,飯熟糟融,香氣四溢,不僅肉、腸酥爛適口,其糟也異香撲鼻,味美無窮。在這些糟類食品中,最具特色當屬糟蟹。它不用河蟹。江蟹,而必須是本地的特産—山坑溪蟹浸入的????水中。另外用新鮮酒糟拌切碎的紅辣椒、蒜瓣等倒入????水中,與蟹拌勻,立刻密封。密封一月後即可食用。
竜淵節斑
又名石斑魚(學名溫州光唇耙)。竜泉山澗水清,魚少而小,但數節斑魚為大,元末明初,劉基來章溢傢做客。端上一盤小魚,愛吃魚的劉伯溫吃了贊曰:“水不在深,有竜則靈,魚不大,有節為上,竜淵節斑,實乃佳味也”。從此“竜淵節斑”名震浙西南。
甌江彩鯉
甌江彩鯉:身斑紋五彩繽紛的鯉魚,既可觀賞,又可食用,肉嫩肥美、味鮮,營養價值非常高,生産地就在竜泉溪中和山野的稻田裏,俗稱田魚。
大白岸魚幹
大白岸座落在仙宮湖畔,漁業興旺。沿湖漁民習慣把所捕之魚,剖肚去內臟,洗淨後即用炭火燒幹,密封在鐵箱或罐鉢之中,屆時入市出售。
安仁魚頭
其魚頭選用緊水灘水電站出産的花鰱魚,豆腐是安仁本地産的鹵水豆腐,配之以生薑,自製的紅椒、紫蘇、加上鹹菜,佐之以酒醋等調料,經煎、煮、加料調味而成,安仁魚頭以其味道鮮美而名聲在外。
牛奶藤燉豬腳
(牛奶藤即中藥千斤拔)竜泉霧氣、濕氣十分嚴重,為了防雨濕,發現牛奶藤的草藥既能治雨濕,又能補身體,於是就用它燉豬腳和土雞蛋,所熬出的湯汁清香可口,又能防濕補神
竜南田蠃
竜南鄉係竜泉海拔最高的鄉鎮,這千米以上的田隴裏所産的高山田蠃,個大,殼脆柔嫩,加上紫蘇、生漿和青椒等佐料、味道特別鮮美,係一方名菜
竜淵鴨頭
食物總是需要在交流,也不知從何時起,竜泉城裏颳起吃麻辣鴨頭的習慣。至今保留,深受竜泉人民的喜愛
茶豐泥鰍火鍋
用竜泉查田鎮茶豐一帶的本地鰍(圓鰍)所燒的泥鰍火鍋,沒有泥腥味,且“味美而不油膩,香辣而不上火”,
屏南金慄燉金雞
金慄又名錐慄、珍珠慄。主産地在竜泉屏南鎮金林村,故名金慄。用金慄和山雞為主料,輔以幹菇烹製而成的金慄燉金雞是很好的補虛之品!
油燜筍、火炮筍、筍豆及白筍
油燜筍的種法是取毛筍的中段切成厚片,放入油鍋中炸酥取出,然後再放上有關佐料:????、醬油、老酒等,在鍋中用文火漸漸燜透,收藏在容器裏,上面再封一層熟茶油,密封,慢慢食用。它香酥爽口,鹹度適中,是早餐過稀飯之佳品;
火炮筍的做法是取桂筍和雷筍的尾端,切成“火炮”段曬幹儲藏,用它燒豬抓或蹄胖,非但筍嫩肉肥,濃香撲鼻,肉質也特別糜爛,是筍中高檔次的筍皇后。
筍豆的做法是取毛筍中、尾段,切成細小薄片,加入黃豆三分之一,加????煮熟,曬幹收藏。可作零食,或燒成筍豆湯(開水一泡就行),是下飯的美味佳餚,外出旅遊攜帶最方便。
白筍:鮮筍經淘、蒸煮後壓榨,到伏時開榨曝曬或烘幹者為筍幹,又名白筍、烙筍。其色澤金黃、筍衣重疊,筍質脆嫩,便於攜帶。
野豬肉
竜泉地處山區,生態植被保護好,野豬衆多,危害農田。經林業部門批準可捕獵野豬,由此野豬肉也成了竜泉地方的一道特色菜
木槿花羹
木槿花是一種食用花卉,此菜清湯白花,一看就很素淡高雅,滑滑的,口感有點像白木耳,湯香且鮮,非常符合現代人清單的口味。
南瓜葉羹
南瓜葉粗糙無比,但是將其做成湯羹其葉確美味無比!將南瓜葉去脈絡揉碎和洗米水同煮加適量排骨湯就成了一道地方美味特色菜
竜南黑色番薯幹
竜泉竜南的番薯幹不同與其他地方的番薯幹,其由於竜南海拔高,天氣以陰涼為主,番薯晾曬時基本上靠風幹而不是曬幹,所以出來的番薯幹是黑色的,烏黑烏黑。 |
友好往來 (8) friendship between |
國際友好城市:韓國全羅南道康津郡
友好大學:浙江大學 中國美院 浙江林學院 |
|
- n.: Longquan City, Longquan City
|
|
竜泉, 竜泉村 |
|
麗水 | 大邑縣 | 學校 | 中學 | ????業公司 | ????務管理局 | 司法機關 | 檢察院 | 地理 | 浙江省 | 行政村 | |
|
|
竜泉市政協 | 竜泉市地圖 | 竜泉市博物館 | 竜泉市中醫院 | 竜泉市人民醫院 | 竜泉市水南小學 | 竜泉市實驗小學 | 竜泉市信用賓館 | 竜泉市羊毛衫廠 | 竜泉市中醫醫院 | 竜泉市????務管理局 | 竜泉市人民檢察院 | 竜泉市電大工作站 | 竜泉市婦幼保健站 | 竜泉市衛生監督所 | 竜泉市衛生防疫站 | 竜泉市中等職業學校 | 江省竜泉市安仁雄起玩具廠 | 竜泉市天南工藝美術廠 | 竜泉市香竜竹製品工藝廠 | 竜泉市謝氏骨傷專科醫院 | 金昌市竜泉市場服務中心 | 竜泉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 竜泉市新民竹木工藝品廠 | 竜泉市恆達木器工藝廠 | 竜泉市海麗羊毛衫廠 | 浙江省竜泉市針織服裝公司 | 浙江省竜泉市製藥廠 | 竜泉市泗源木製工藝品廠 | 竜泉市竹製工藝美術廠 | 竜泉市林業工藝品廠 | 竜泉市住竜鎮工藝品廠 | 嘉峪關市西部天地商貿有限責任公司金昌竜泉市場店 | 竜泉市中醫骨傷科謝建林診所 | 竜泉市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 | 浙江省竜泉市振雄工藝禮品廠 | 浙江省竜泉市康達工藝玩具廠 | 江省竜泉市興達木製玩具工藝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