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 : 中国 >甘肃 > 
目录
·lán zhōu lán zhōu·旅游 Travel·城市概况 City Overview
·行政区划 Administrative Division·自然环境 Natural environment·历史文化 History and Culture
·经济环境 Economic environment·科技教育 Technology Education·著名人物 Famous people
·观光游览 Sightseeing·兰州资源 Lanzhou Resources·商业贸易 Commercial trade
·文化建设 Culture·城市建设 Urban Construction·对外开放 Opening
·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兰州军区·网络语言 Internet Language
·行政区划 Administrative Division·自然环境 Natural environment·科技教育 Technology Education
·兰州军区 Lanzhou Military Region·城市概况 City Overview·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
·英文解释·法文解释·近义词
·相关词·包含词·更多结果...
lán zhōu lán zhōu
  甘肃省省会。位于省东部,市区面积2122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42万。中国西北地区综合性工业城市,黄河上游重要渡口,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市电力供应充足,石油化学工业发达,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
旅游 Travel
  兰州旅游投诉电话:兰州旅游投诉电话:0931-8419863
  甘肃省旅游投诉电话:0931—841120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兰州最佳旅游时间: 兰州深居内陆,地处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冬季漫长且较寒冷,雨雪少;春季转瞬即逝,冷暖变化大;夏季短促,气温较高,但无酷暑;秋季降温快。年平均气温9.3;c,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去兰州旅游的人一定要备件厚外衣,以备不时之需。
  兰州民俗节庆活动:兰州中国丝绸之路节,创办于1992年9月10~17日,此后每年举办一次。节日期间,专门组织有敦煌之旅,从兰州出发,沿祁连山麓向西,经武威、张掖、酒泉,过嘉峪关,最后到达敦煌。其行程虽仅是丝绸之路中的一小段,但所到之处,景色壮观。届时骑骆驼、爬沙山,中外游客同乐,情趣盎然。
  兰州特别提醒: 兰州火车站买票排队状况和大多数城市一样混乱,买票时请注意随身物品。去兰州旅游最好备件厚的外套以备不时之需。
  兰州美食:兰州人好食,喜欢在休闲假日聚餐。市内各大名菜佳肴和民族风味一应俱有,各街道都有一些中高档次的酒巴,生意红火。不过,兰州人喜食酸辣食品,对川味菜肴和火锅更是情有独钟。兰州人粗犷豪放,聚餐必喝白酒,多喝至半酣方归。
  兰州市已开设有许多的小吃街,专营兰州及外地的各种风味小吃。街上还设有各种较大的中高档次的酒楼,可供食客选择。盘旋路周围为酒店、宾馆集中区,游客可选择到农民巷小吃一条街品尝美食。
  火车站周围以和政路小吃街最大。市内还有广场西口、铁路新村、西关什字、小西湖、建兰路等小吃街,一般从早晨可持续到子夜。和政路、西关什字等小吃街可持续到零晨三、四点有些摊点昼夜营业。小吃街上还有瓜果蔬菜等外卖。
  “牛肉拉面”是兰州最具特色的大众化经济小吃,在兰州街头的任何一家牛肉面馆,都可吃到地道的清汤牛肉面,味道绝佳。
  兰州购物:兰州是甘肃的理想购物之处,这里云集了全省旅游工艺精品、土特产品。你可以到中心广场,或者到铁路新村商业区、南关--西关商业区去逛逛走走,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那里是兰州市最重要的商业区,大型商厦林立,特产,传统工艺品,现代旅游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值得一去的地方还有火车西站附近的西津路商业区,那里的酒泉夜光杯(又名玉石杯)最为著名。
  兰州交通:航空:现已开通兰州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西安、南京、杭州、敦煌、嘉峪关等近三十条航线,并开通有每周星期二飞往香港的定期旅游包机航线。兰州中川机场,在市区以北75公里处,有班车和出租车往返,约一小时可达。
  铁路: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兰州也是东起连云港,西抵荷兰鹿特丹港的第二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一站。兰州站位于市区南侧的皋兰山脚下,每天有近60列客车经过该站往返于全国各城市之间。兰州到省内的张掖、嘉峪关、平凉等旅游城市均有特快列车往返。
  公路:兰州有7个长途汽车客运站,有4条国道和5条省道经过。由于兰州地处甘肃东部,与河西走廊上的各大旅游城市相距甚远,乘火车优于汽车,但若要前往甘南等不通火车的地方,则只能乘汽车了。兰州汽车东站位于平凉路,汽车西站在西津西路。
  市内交通:兰州以市区为中心辟有数十条公共汽车线路,通往市内各地。兰州现有六千多辆出租车,有三家涉外定点旅游汽车公司,提供各型旅游大巴、中巴和轿车,既可打车又可租车,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兰州住宿: 兰州现有涉外定点旅游饭店48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11家,二星级22家,一星级3家;可以满足众多游客不同层次需求。兰州飞天酒店、甘肃新世纪大酒店等中高档宾馆服务良好,收费合理,是游客下榻的好去处。有许多收费低廉的旅馆、招待所可供背包族选择,并且其中有些是服务周到,卫生整洁,环境清静的好地方。
  兰州娱乐:兰州有各种文化、体育场所供你休闲娱乐。千百年来,兰州积淀了丰厚的黄河文化和丝路文化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风格。目前,兰州市已拥有秦剧、陇剧、豫剧、京剧等文艺创作表演团体16个,群众艺术馆2个,剧院14个,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100多个,各类文娱经营网点3500多个,各类体育场馆1000多个。
  如有兴趣,你可观看省或兰州市秦剧团的专业演出。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有时也有秦腔演出。金城盆景园内设有茶座,客人可自唱自娱。兰州的太平鼓舞十分有名,已成为每年春节社火表演和重大节庆活动的重要演出内容,值得一观。
  区号:0931
  邮编:730030
  位置:位于甘肃省中部,南依贺兰山,北临黄河,是中国大陆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
  人口:165万
  区划:下辖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
  市树:国槐
  市花:玫瑰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处在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38°之间,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嶂,既体现了大西北的浑壮雄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
  兰州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五区和永登、榆中、皋兰三县,全市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
  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市区海拔平均高度1520米,年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是比较理想的居住和投资创业之地。
  全市总人口31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07万人,居住着汉、回、藏、东乡、裕固、撒拉等38个民族。
  兰州西汉时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清康熙时隶属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1941年正式设市,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
  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幅创199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三种产业比例调整为4:54:42,社会固定生产投资完成231.9亿元,增长10.1%。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前六年实现小康社会,兰州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创业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在全市掀起一个“全民创业、全市创业、全方位创业”的高潮。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把兰州建成黄河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兰州及其邻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各种矿床156处,主要有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和能源矿产等9大类、35个矿种,临近兰州的白银、金昌是我国镍、铅、锌、稀土和铂族贵金属的重要产地。
  兰州位于黄河上游水能富集区,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总量38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9.6亿立方米。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500万千瓦,现已建成的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大峡水电站与邻近地区的其它水电站构成我国最大的水力发电中心之一。
  兰州是闻名全国的“瓜果城”。兰州百合,瓣大肉厚,香甜可口,是高级滋补营养品;兰州的玫瑰花,花大色艳,玫瑰油产量占全国的80%;兰州的黑瓜子,板大形正,被称为“兰州大片”,畅销海内外;兰州的白兰瓜、黄河蜜,清香溢口,素有“赏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的赞誉。
  兰州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景观丰富,民族风情多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兰州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内,有敦煌莫高窟、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麦积山石窟、平凉崆峒山、永靖炳灵寺等著名历史古迹。兰州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铁桥,有“陇右第一名山”4a级景区——兴隆山,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以及五泉山、白塔山等自然风景区。近几年,兰州依据独特的城市环境建设的“百里黄河风情旅游线”,融“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为一体,已逐渐成为兰州特色和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景观和旅游热点。
  兰州还是一座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其中尤以回族人口最多,漫步街头,随处可见新月交辉的伊斯兰餐馆,而满街弥漫的烤羊肉的香味定会让你胃口大开。
城市概况 City Overview
  城市名:兰州 英文名:lanzhou 旧译:Lanchow别称:金城
  俯瞰兰州市区主要领导:中共兰州市委书记 陆武成 兰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津梁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 甘肃省(Gansu Province)
  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电话区号: 0931(+86)
  汽车牌照:甘A
  方言:兰州
  市花:玫瑰
  市树:国槐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文化、经济,金融,交通,教育中心,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国七大军区之一的兰州军区本部,中国18个铁路局之一的兰州铁路局本部,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地处黄河上游,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适宜人居。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9.3℃,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
  兰州是黄河流域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为了突出山水城市特色,目前正在加快实施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和黄河风情旅游线综合开发工程,把黄河市区段40公里两岸道路桥梁建设、河堤修砌加固、航运河道疏浚、旅游景点开发、城市建筑风格以及绿化美化亮化融为一体,将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汇集其中。
  黄河不仅养育了兰州人民,也给这里带来丰富的特产白兰瓜、软儿梨、冬果梨、白粉桃、籽瓜等瓜果久负盛名,百合、黑瓜子、苦水玫瑰、蕨菜、水烟等土特产品蜚声中外,使兰州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瓜果城"。
  湿地公园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兰州成为横跨2000公里,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
  2008年经济概况:国内生产总值达846亿元人民币,人均GDP3845美元,财政收入152.44亿元
行政区划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兰州市行政区划图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兰州市辖5个市辖区、3个县。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城关区,邮政编码:730000,电话区号:0931。
  兰州市 面积13271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322.28万人(2008年)。
  城关区 面积 220平方千米,人口88万。邮政编码730030。
  七里河区 面积 397平方千米,人口45万。邮政编码730050。
  西固区 面积 385平方千米,人口32万。邮政编码730060。
  安宁区 面积 86平方千米,人口29万。邮政编码730070。
  红古区 面积 575平方千米,人口14万。邮政编码730080。
  永登县 面积6090平方千米,人口50万。邮政编码730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兰州
  皋兰县 面积2556平方千米,人口17万。邮政编码730200。县人民政府驻石洞镇。
  榆中县 面积3362平方千米,人口42万。邮政编码730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7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自然环境 Natural environment
  地理气候
  兰州市处在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即北纬34°,东经 103°40'距西北其他四省(自治区)的省会平均距离最近。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枕山带河,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米,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征。
  兰州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为2600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250~350毫米,并集中分布在6~9月。年平均气温9.3℃。
  区域人口
  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土地面积为13085.6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22.2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0万人。有汉、回、满、东乡、藏、蒙、土家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占3.6%。
  自然资源
  目前兰州境内已探明各类矿床、矿点156处,35个矿种.非金属矿相对丰富,有石灰岩、熔剂白云岩、熔剂石英岩、硅铁石英岩、耐火粘土。其中石英岩储量集中,运量储量达3亿吨,为硅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煤炭保有储量为9.05亿吨,主要开采地为窑街和阿干镇两矿,基本满足兰州的近期要求,水电资源,黄河上游甘肃段积石峡至黑山峡有8个梯级电站可供开发,此外湟水及其支流大通河也可供开发。
  兰州市域内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入境水资源丰富,贯穿市域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的入流量达337亿立方米,且水量稳定,各季不封冻,含沙量也较小,可满足城市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初测全市每年地下水9.6亿立方米。
  全市有林业用地182550公顷,占总面积13.46%,其中有林空地90157公顷,进一步植树造林潜力较大。天然草场面积为77万公顷。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亦较丰富。野生植物总数约600种,有明显经济利用价值的种类占总数的40%,饮誉全国的甘肃特产甘草、当归、党参、麻黄、秦艽、鬼臼、祖师 麻等中药材,在兰州地区均有分布。野生动物有187种,珍稀动物有:黑鹳、藏雪鸡、金钱豹、蓝马鸡等。
  全市土地面积为135.3公顷。其中,耕地21.9万公顷,林地7.6万公顷,牧草地76.5万公顷,未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沙地等近23.5万公顷。土地资源可分3个类型,即:中低山林牧区,位于兰州西部,西南部和南部;河谷川台蔬菜瓜果区,位于各河流的河谷阶地;低山丘陵粮油区,分布于榆中北山,皋兰县西北部,永登县秦正川等地带。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适宜发展农、林、牧、副、渔5业开发潜力较大。
历史文化 History and Culture
  兰州,始建于公元前86年。据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两汉、魏晋时在此设置金城县。十六国前凉时又移金城郡治于此。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郡置州,在此设立兰州总管府,“兰州”之称,始见于史册。后来虽然州、郡数次易名,但兰州的建置沿革基本固定下来,相沿至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兰州一带属陇西郡地。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到了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又置金城郡。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东汉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公元314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统一中国后,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又改为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改为金城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就被党项族占据。
  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裁卫归州。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复设兰州卫。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 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当时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州)设道,并兰山、巩昌二府为兰山道,辖管皋兰、红水、榆中、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临潭、陇西、岷县、会宁、漳县等十五县。道尹驻省会皋兰县。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划甘肃省为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民国三十年,即公元1941年7月1日,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 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和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
经济环境 Economic environment
  工业
  兰州已形成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四大行业等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主要的重化工,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之一。硝酸合成橡胶、硅铁、铝、石墨、电机、石油铅机和粗精纺毛呢等产品产量均处国内领先地位。到2010年,兰州工业发展的重点是:
  ①石油化工--以兰州炼油厂和兰州化工厂为依托,组织实施1000万吨原油加工扩能、60万吨乙烯扩能和兰州至四川成为输油管道三大工程;建成7.2万吨烷基本工程。
  ②冶金--对三大铝厂进行改造,使铝产量年产30万吨以上。
  ③机械电子--石油钻采、炼油、化工设备;适用提高原地区的机动车;高新节能的卷铁芯变压器及新型各类电机;各种建筑机械;特种泵;机电一体化的传动装置矿山机械;
  ④建材--高标号水泥、轻质精体材料、陶瓷、开发大理石、花岗岩、轻型石膏等。
  ⑤轻工业--日用化工、制革、塑料制品、中成药;棉毛精纺及新品种;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和清真食品。
  2008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1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6%。节能减排取得良好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8%以上,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
  农业
  兰州是享有盛名的瓜果城,瓜果年产量达到7万多吨,白兰瓜、黄河密瓜、西瓜、籽瓜等瓜果久负盛名,百合、玫瑰、黑瓜子、水烟等土特产品蜚声中外,远销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
  全市通过采取结构调整、以秋补夏、以经补粮、发展乡企、劳务输出等措施,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交通
  兰州市境内有4条铁路干线,东为陇海线、西为兰新和兰青线、北为包兰线、铁路营运里程356公里,其中电气化里程222.8公里。2008兰州铁路枢纽旅客发送量为777.16万人, 货物发送量1318.65万吨.2008年兰州铁路局货物发送量完成8026.18万吨,(其中甘肃省货物发送量占总发送量的56.22%),兰州将建成10个方向交通铁路枢纽,兰渝线、宝兰客专线、兰新第二双线、包兰复线、兰合铁路、兰州经中川至张掖城际等铁路将相继建设,加之既有线,新的兰州铁路枢纽建成后,将有10个方向的铁路在兰州交汇。新兰州枢纽的建成,将形成多方向互通、大运量保证、现代化设施、高效率运输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市境内公路密布,有国道6条,省道5条,县乡公路47条,乡道32条总里程1952公里。公路枢纽是以兰州为中心;11条纵横干线为框架,辐射全省的网络。以客运为主的汽车站有9个,其中兰州汽车站和西站规模最大;兰州市公路货运能力为3574.4万吨,占总货运量30%。
  民航兰州中川机场是全国重要的航空机场之一,是甘肃的空中交通枢纽。中川机场为民用二级机场,距市中心75公里,可起降中短程干线客机。可直飞国内外31个城市,年货运量近万吨。
  邮电通信
  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6.58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92亿元。全市拥有固定电话机67万部,其中公用电话14万部(含智能网专用接入终端公用电话)。移动用户达263.9万户,GSM数字移动通信交换机总容量达510万门,CDMA数字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达102万门。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29.69万户。
科技教育 Technology Education
  全市现拥有全民科研开发机构138个,科研人员10万人;研究专业有15门类。研究上有一定优势的专业是:农业、化学化工、物理、地质地理、通信运输等。有些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由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合并而成;其中,原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钱三强;现任所长詹文龙为中科院副院长)、化工部涂料工业研究所等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声誉。
  兰州有普通中学206所,在校生14.6万人,职业中学5所,在校生1万人;中专49所,在校生2.4万人;技工学校35所,在校生1.1万人;高等学校13所,在校生4.5万人; 成人高校13所,在校生1.3万人。
  兰州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拥有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主体的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近1200多家,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9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2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5万人。有相当数量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每年取得科研成果近500多项,人才密度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和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是西北地区师资和少数民族教育培训中心。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学校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校园面积3828亩,建有6个校区,有3所附属医院。学校现有本科生18538人,研究生8586人(其中博士生1477人)。有专任教师1698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37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793人,博士生导师236人,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
  兰州大学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11个学科门类。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学校现有81个本科专业,18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美国《科学》周刊曾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其中兰州大学位列第六。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同时广泛开展应用研究。近年来,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立足西北特色,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已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2006年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20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第13位。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与美、日、英、法、加、德、澳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500多名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州大学将以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弘扬兰大精神,强化开放意识,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名北洋大学)三所院校于9月10日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太原失陷以后,西安临时大学又迁往陕西汉中,不久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7月以后,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北师范学院。文理、法商学院组成西北大学。1941年起,西北师范学院在院长李蒸的带领下陆续迁往兰州。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其余则留在了兰州,为西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8年前西北师范大学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学校现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教育部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三所大学之一、甘肃省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18 个二级学院、46 个系、2 个教学部、72 个教学科研中心(所)、35 个实验室(中心),1 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 个省级重点学科,19 个校级重点学科,5 个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 “ 西藏藏族师资培训中心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 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 ”、“ 国家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 教育部电脑捐赠中心 ” 等机构。甘肃省在学校设有 “ 甘肃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 、 “ 甘肃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 、 “ 甘肃省教育行政干部政策法规培训中心 ” 等机构。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具有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从 1982 年起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2 个博士后流动站, 2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6 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9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92 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4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51 个普通本科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涉及 25 个一级学科。
  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 13 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 27 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 34900 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 3595 人,留学生 40 人,普通本科学生 14550 余人,成人教育类学生 15350 余人。
  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2503 人,其中专任教师 1258 人,教授(研究员) 209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452 人, 165 人具有博士学位, 482 人具有硕士学位。现有两院院士 2 人,博士生导师 52 人,硕士生导师 375 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56 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5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 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以上国家级 35 人、省部级 71 人,国家级专家 8 人,省部级专家 19 人,甘肃省“ 333 ”“ 555 ”科技创新人才 70 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程国栋、薛群基、李秉德、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 SCIE 》收录的论文数近年来一直在全国高校排名第50 位左右,全国师范大学排名前 10 位以内。社会科学在西北历史与地理、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应用开发和软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同 40 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共 120 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20 余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 310 多人。
  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千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 52. 5 万平方米 ,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16.19 万平方米,有 800 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12083.03 万元,各类图书文献资料 147.55 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学校多次被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团中央、甘肃省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甘肃省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保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以教师教育为主、教育、艺术、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十六,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三。
  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兽医高等学府,首任院长为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甘肃农业大学校徽育家及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盛彤笙院士。1950年,学校更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学校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并迁往武威黄羊镇办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迁回兰州市办学。1986年秋季,在新校址招生。在此后的20多年里,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发展的高等农业院校。
  学校地处规划中的兰州市新城区中心,占地总面积247.48公顷,其中校园面积87.98公顷,建筑面积43.67万平方米;拥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33个;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8,930.11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0,511.27万元;有国家级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1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6个。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318.84万册,并建有180台机位的电子阅览室;1997年,建立了校园网,经过教育部“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全校信息点数增至6,000多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达300M;建有体育馆、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等各类体育设施及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同年10月1日正式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近90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工科实力比较雄厚、理科水平不断提高、文科具有一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具有完整的含博士、硕士、学士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个工学博士学位授权高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2个。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设有9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6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51个本科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实力在《2008年大学评价》中列全国高校第84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67人,其中与中国科学院共享院士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和省部级优秀专家等126人,教授、副教授54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5人。学校设有16个学院和1个教学研究部,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本科生2万余人。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基础理论实 、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保障体系,重视工程能力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5项,承担“十一五”国家级教研项目4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5门,出版教材124部,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英语竞赛、机械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33项78人次,省级奖268项456人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稳居甘肃高校第一,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12万余人,现有1个国家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在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现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省级研究机构12个,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20个,近3年累计完成各类科技项目150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近20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专利授权数量连续四年位居甘肃高校首位,并进入全国高校60名。学校现有科技型企业18家,2006年科技产业收入总额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4位。学校学术水平不断提升,近年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其中核心期刊论文、EI收录论文分列全国高校第100位和第75位,学校学报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和“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学校积极开展学研产合作,是甘肃第一所、全国第27所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办公室”的地方高校,与温州市、青岛市、西宁市、金昌市等19家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省内外83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董事会,在省内外企业建立了169个教学实习和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和师生互派交流关系。每年接待和派出的访问学者达100余人次,具有留学生招收资格。
  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条件,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30亩,校舍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245万册(件)。固定资产9.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2亿元。学校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服务。
  学校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内涵的“红柳精神”,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殊荣。
  学校确定了在建校100周年之际,将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特色的文科的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校前身是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从1950年2月起,在“革大三部”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是年8月,西北民族学院正式成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汪锋任院长。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占地2880多亩(含绿化用地),分西北新村校区和榆中校区。经过57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8万余人。学校现有47个民族的各类在校生1571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3338人,研究生555人。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设有47个本科专业、31个硕士点、1个博士点,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格萨尔学、民俗学和宗教学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学校拥有一支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中坚力量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 1466人,其中专任教师894人;教授135人, 副教授25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7人,甘肃省“333”人才工程人选10人,“555”人才工程人选6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4人,甘肃省教学名师3人,甘肃省优秀专家5人,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的教师37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71人。
  学校现设有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法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美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预科部、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等21个教学院(部)和实验中心、网络中心。建有103个教研室,60个教学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11个院所合一的研究机构。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进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推进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重视和支持教学改革研究。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精品课程10门。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艰苦奋斗、同舟共济、与时俱进、超越自我、严格管理、从严治校的优良传统,培育了以黄土地精神、黄河精神为内容的优良学风和教风,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料196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25万余册,电子图书71万余册;博物馆馆藏文物1500余件,其中3级以上文物117件。图书资料和馆藏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重点科研项目418项,其中“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子项目3项,国务院其它部门的科研项目90多项,地方政府科研项目91项;出版专著300余部,发表论文4000多篇,被SCI、EI、CSSCI等收录280篇。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34项,省部级奖励190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5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取得成果数十项,其中《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
  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 《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发的动物血清、氧化淀粉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编辑出版《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蒙古文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民族大学报》等。其中《西北民族研究》是ULICH’S国际期刊指南刊物,民族类核心期刊,被评为“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藏文版被评为甘肃省高校优秀期刊。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法、德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四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先后聘请了70多位外籍专家,接收培养了400多名留学生。
  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民委、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朱德、董必武、彭德怀、陈毅、邓小平、李维汉、习仲勋、班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赛福鼎·艾则孜、李铁映、费孝通、司马义·艾买提、铁木尔·达瓦买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民委、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领导同志都曾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给各民族师生员工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先期开发规划面积为5.2平方公里,它集中了以中科院、中央部委和省属科研院所20多个单位、近1万人的科研队伍,特别是中科院兰州分院和兰州大学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有着雄厚的实力,在有机化学、重离子核物理、冰川冻土、沙漠化、生物工程、成矿理论、高原大气等基础科学研究处于国内外前沿地位;同时拥有一大批先进的科研设备与测试手段。该开发区1991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安宁科教城
  安宁科教城,位于兰州市安宁区。
  安宁科教城有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农科院和甘肃省科学院等30余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教育环境、生活环境优越,教学资源、教师资源雄厚。
  夏官营科教城
  夏官营科教城,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距兰州市37公里。2004年被兰州市委、市政府规划为兰州“科教城”。建成城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以高新技术研发和三产服务为主,设施功能齐全,高校学生规模达10万人左右具有较大规模的科教城。该城区引进的大专院校为: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榆中分校已于2001年建成,并正式招生教学。校园面积2100亩,有各类建筑面积23.75万平方米,是一所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校园。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新校区,位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南侧,总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占地2000亩,在2005年投入使用,当年入住学生6000人。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后,可容纳2万名学子学习,建成后的新校区集生态化、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于一体。
著名人物 Famous people
  主持人:朱军 水均益 李修平 张腾岳 孟盛楠 张莉 沈凌
  科学家:秦大河(首个横穿南极的中国人,现国家气象总局局长)
  王陇德
  李栓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
  学者:王汝平(中国十大杰出营销人,智慧型组织研究创始人,2008年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上被评为“改革开发30年中国百位管理创新人物”,其著作《C管理模式》同时获得“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管理学专著”。)
  唐琏(清朝书画家)
  笑星:张保和 王海
  画家:杨麟(现扬州市国画院院长)
  影星:罗海琼、李欣汝、李海
  明星:魏晨 2007快乐男声季军
  李霄云 2009快乐女生亚军
  颜峻 乐评人
观光游览 Sightseeing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和大自然为兰州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全市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文物点500多处,古遗址250处,古城12处,古建筑50余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徐家山、吐鲁沟、石佛沟、兴隆山;市区有五泉山、白塔山、白云观、白衣寺等名胜古迹,还有兰山公园、南湖公园、西湖公园、滨 河公园、水上公园等风格各异的景点。兰州是驰名中外的瓜果名城,夏秋季节更是具有避暑和品瓜果的旅游特色。
  1、黄河风情线
   兰州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城市,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经过城建部门的规划建设,沿黄河南岸,已开通了一条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因路面宽阔笔直,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被誉为绿色长廊,现已成为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游客游览滨河路,可以欣赏黄河风情,参观沿途点缀的平沙落雁、搏浪、丝绸古道、黄河母亲、西游记等众多精美的雕塑;并参观中山铁桥、白塔山公园、水车园等景点。在旅游旺季,可看到古老的皮筏摆渡,体验“吹牛皮,渡黄河”的古韵;也可乘坐橡皮艇在黄河上漂流。滨河路被誉为兰州的“外滩”,已成为老年人晨练和年青人浪漫的场所。外地游客来兰州旅游,必先到滨河路,从东到西一游。
  2、白塔山公园
  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头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势巍峨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白塔原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现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级八面,高约17米,下筑圆基,上着绿顶,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系有铁马铃。塔外通涂白浆,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为公园,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为三台建筑群,依山而筑,飞檐红柱,参差有致,各建筑以亭榭回廊相连,四通八达。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现紫荆树已枯死。白塔山经过多年绿化,树高林密,曲径通幽。公园三台大殿内独特的“黄河奇石馆”藏石丰富,独具风格。山下为中山桥,二者已连为一体,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兰州市白塔山东约1公里处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遗址。相传明初,大将徐达、冯胜奉命攻打元军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节,徐达命军士做成又粗又长的鼓,扮成社火队混入城内,以大旗为号,里应外合,终于攻破了王保保城。为纪念这场战斗的胜利,这种鼓被命名为“太平鼓”,并成为兰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从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闻名。
  3、八盘峡旅游度假区
  八盘峡旅游度假区位于兰州市黄河上游最西端的八盘峡水库。这里有雄伟的电站大坝,环境优美的厂区,宽阔的库区水面。厂房内发电机组轰鸣,厂房外树木成荫,百花盛开,鸟语婉转,风景如画。溯河而上,沿岸枣林葱郁,芦苇摇曳,水鸟翔集,是工业旅游及休闲度假的绝佳胜境。
  八盘峡库区水面广阔,黄河与湟水河汇合口环境条件优美独特,非常适合于开展水上体育运动及娱乐。可容纳100人乘坐的游轮,是目前兰州市最大最豪华的游轮。您乘坐在装饰雅致的客舱中品茗,或者登上二层观光甲板远眺,总令你心旷神怡。您如果想体会扑面的河风,可以乘坐快艇,高速掠过如镜的库区水面,享受风驰电掣般的快感。龙舟--只有在江南水乡才能看到的景致。
  库区岸边50亩果园内已经是果满枝头了。您可以在石子铺设的道路上悠闲地徜徉,也可以坐在树下的石桌旁,与友人娱乐聊天,享受炎热夏日里的清凉。汽车爱好者的最爱--卡丁车场即将建成,面积有9300平方米,您在这里可以尽情地感受飞车的刺激。请您密切关注开业的日子!在建面积为1680平方米的植物园,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您既可在其中观赏奇花异草,又可休闲娱乐。
  清澈见底的游泳池是按照正规比赛标准建设,设有8条泳道,可承办游泳比赛,是游泳爱好者一展身手的场所,也是您夏日消暑的绝佳选择。
  八盘峡水电厂是目前唯一一座坐落在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的水力发电厂,装有三台国产机组和三台瑞典机组,总装机容量22万千瓦。参观电厂,您能够了解水力发电的全过程,丰富和拓展您的知识面,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电力生产认识教育的良好场所。
  4、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兰州市西北160公里处的永登县连城林内,属祁连山脉的东麓, 是一以奇山秀水为主体的自然景观旅游区,被誉为“神话般的绿色山谷”。吐鲁沟1984年8月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7年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已成为兰州市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目的地。“吐鲁”是古代蒙语,意为“大,好”,或“美好的果园”。吐鲁沟曾为多民族杂居地区,这里受山地气候影响,降雨丰沛,沟内峰峦叠嶂,林木苍翠,曲径通幽,吐奇纳秀,成为一毫无人工雕凿的原始自然风景区。区内有发源于俄博峰的吐鲁河由西北向东南流过,至三岔汇合后,经前沟汇入大通河。沿河谷修有公路直通
  沟内,两岸步移景异,气象万千。吐鲁沟自然风景区海拔1,998-3,165米,总面积6,157公顷。
  游客跨越大通河桥,即进入前吐鲁沟森林风景区。从大桥至三岔旅游村6公里,便分成大小两沟,左侧是大吐鲁沟,全长14.7公里,是以奇特地貌风景为主的公园主要赏景区,共计有24处景点,峰、峦、崖、石,千姿百态,绝壁飞瀑,石崖泻珠,虽自天作,宛如人开。再上行,便到沟掌草原,为迷人的草原游览区。从三岔右行即进入小吐鲁沟林区。沟长7公里,有12处景点。小区内有1,600多种树木花草,栖息着麝、跑鹿、蓝马鸡、猞猁、石羊等数十种珍稀动物,一片茫茫林海,古木参天,溪流淙淙,到处鸟语花香,俨然一自然画廊。
  5、兴隆山公园
  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城西南五公里处,距兰州市60公里。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早在西周时已成为道人凿洞修行之地,清康熙年间取复兴之意,改名“兴隆山”。本世纪五十年代,全山亭台楼阁以及庙宇就达70多处,景点24处,成为佛、道胜地。兴隆山为距兰州市最近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主峰由东西二峰组成,东峰“兴隆”海拔2400米,西峰“栖云”海拔2500米,二峰间为兴隆峡,有云龙卧桥横空飞架峡谷。现栖云峰有混元阁、朝云观、雷祖殿等殿阁;兴隆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泪亭等景点。
  史载,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时,病逝于兴隆山,其衣冠和兵器用物安放于此。1939年,成吉思汗的灵柩运至兴隆山,密藏于大佛殿内;1949年8月才迁往青海塔尔寺;1954年, 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寝室。兴隆山因这段历史而更加著名。
  6、八路军办事处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我党在蒋统区设立的公开办事机构。1937年5月开始筹建,1943年8月撤销,时间长达6年之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彭嘉伦、伍修权等曾在这里领导过“八办”工作。“八办”于1963年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在互助巷2号的旧址筹建了“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并于1981年1月正式开放。共有革命文物150余件,照片170余幅,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办事处另一处旧址在今酒泉路157号。
  7、五泉山公园
  五泉山海拔1600多米,占地26万平方米,因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眼五泉水而得名,史有鞭响泉涌传说。蒙、惠东、西二泉,在五泉山两侧,有水从缝中流出,形成瀑布,俗称东、西"龙口"。五泉山中峰高处为古建筑群,庙宇建筑依山就势,廊阁相连,错落有致。游五泉山最好由西路而上。
兰州资源 Lanzhou Resources
  兰州及其邻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各种矿床156处,主要有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和能源矿产等9大类、35个矿种,临近兰州的白银、金昌是我国镍、铅、锌、稀土和铂族贵金属的重要产地。
  兰州位于黄河上游水能富集区,河川径流地表水资源总量38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9.6亿立方米。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500万千瓦,现已建成的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大峡水电站与邻近地区的其它水电站构成我国最大的水力发电中心之一。
  兰州是闻名全国的“瓜果城”。兰州百合,瓣大肉厚,香甜可口,是高级滋补营养品;兰州的玫瑰花,花大色艳,玫瑰油产量占全国的80%;兰州的黑瓜子,板大形正,被称为“兰州大片”,畅销海内外;兰州的白兰瓜、黄河蜜,清香溢口,素有“赏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的赞誉。
商业贸易 Commercial trade
  兰州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和著名的“茶马互市”,现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多层次、规范化的市场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流通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对活跃,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辐射面达西部8省区,近400万平方公里和3亿多人口。商贸流通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5.04亿元 ,同比增长17.03%。
文化建设 Culture
  兰州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拥有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主体的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近1200多家,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9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2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5万人。有相当数量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每年取得科研成果近500多项,人才密度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和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是西北地区师资和少数民族教育培训中心。
  文化事业坚持“做西部文章,创全国一流”的思路,推出了《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龙源》、《读者》等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精品杰作。
城市建设 Urban Construction
  以三版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实施“东扩西进、南伸北拓”战略,积极探索环境立市、特色建市的新路子,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重点抓好路桥工程、城市给排水管网、燃气热力管网、电信电力管网建设。近几年实施了多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小西湖、银滩等6座黄河大桥建成使用,南、北滨河路等道路拓建完成。城市自来水生产能力13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19.1万吨/日。城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力度加大,天然气用户发展到近30万户,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新的改善。
对外开放 Opening
  1992年国家批准兰州为内陆开放城市以来,兰州的投资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先后与日本国秋田市、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市、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杨市、俄罗斯奔萨州奔萨市、英国乔利市、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市等7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美国兰辛市、埃及法尤姆省、斯洛伐克兹沃伦市、日本青森县八户市、大分县、静岗县庵原郡、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菲律宾阿尔贝省、南斯拉夫莱斯科瓦茨市、葡萄牙大波尔图区迈亚市和匈牙利绍莫吉州科波什瓦尔市等12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合作城市。兰州与国内各省市的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广泛,友好交往不断扩大,还先后与福州、沈阳、石家庄、长春、合肥、西宁、呼和浩特、蚌埠、杭州、南昌、海口、南京、上海卢湾区等13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区),与国内170多个城市和地区建立了信息交流和合作网络。
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4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1%,增幅较上年回落0.9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1亿元,增长5.71%;第二产业增加值398.25亿元,增长11.43%;第三产业增加值419.93亿元,增长11.96%。三次产业比例为3.32∶47.06∶49.6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87.62亿元,增长20%,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3.99%。
  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1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6.59亿元,增长13.5%。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46%。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03%。
  外贸进出口总额7.15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其中,出口5.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进口1.2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02%。
  全年接待旅游人数52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27%,其中,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22万人次,增长20%;入境旅游人数4.6万人次,下降29.6%。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0亿元,增长20%;创汇1366.2万美元,下降38.6%。
  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52.44亿元,增长19.05%;一般预算收入50.86亿元,可比口径增长25.44%。一般预算支出99.56亿元,增长19.52%。
  全市常住人口331.01万人。户籍总人口322.2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0万人。在户籍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01.63万人,比上年增加3.1万人;农业人口120.65万人,比上年减少0.09万人。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6.77元,比上年增长13.6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02.73元,比上年增长12.89%
兰州军区
网络语言 Internet Language
  “兰州”一词由于在贴吧里被提及LZSB是什么意思而被众多贴友采用,现在由于网络上“LZ”一词被普遍使用后,取其谐音“兰州”引申意思为“楼主”
行政区划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兰州市行政区划图截至2007年12月31日,兰州市辖5个市辖区、3个县。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城关区,邮政编码:730000,电话区号:0931。
  兰州市 面积13271平方千米,户籍总人口322.28万人(2008年)。
  城关区 面积 220平方千米,人口88万。邮政编码730030。
  七里河区 面积 397平方千米,人口45万。邮政编码730050。
  西固区 面积 385平方千米,人口32万。邮政编码730060。
  安宁区 面积 86平方千米,人口29万。邮政编码730070。
  红古区 面积 575平方千米,人口14万。邮政编码730080。
  永登县 面积6090平方千米,人口50万。邮政编码730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兰州
  皋兰县 面积2556平方千米,人口17万。邮政编码730200。县人民政府驻石洞镇。
  榆中县 面积3362平方千米,人口42万。邮政编码730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7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区域人口
  全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土地面积为13085.6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22.2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210万人。有汉、回、满、东乡、藏、蒙、土家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占3.6%。
自然环境 Natural environment
  地理气候
  兰州市处在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即北纬34°,东经 103°40'距西北其他四省(自治区)的省会平均距离最近。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流而过,枕山带河,依山傍水,平均海拔1500米,具有盆地城市的特征。
  兰州地处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特点是降水少,日照多,光能潜力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数为2600小时,无霜期为18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250~350毫米,并集中分布在6~9月。年平均气温9.3℃。
  自然资源
  目前兰州境内已探明各类矿床、矿点156处,35个矿种.非金属矿相对丰富,有石灰岩、熔剂白云岩、熔剂石英岩、硅铁石英岩、耐火粘土。其中石英岩储量集中,运量储量达3亿吨,为硅铁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煤炭保有储量为9.05亿吨,主要开采地为窑街和阿干镇两矿,基本满足兰州的近期要求,水电资源,黄河上游甘肃段积石峡至黑山峡有8个梯级电站可供开发,此外湟水及其支流大通河也可供开发。
  兰州市域内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入境水资源丰富,贯穿市域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大通河的入流量达337亿立方米,且水量稳定,各季不封冻,含沙量也较小,可满足城市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初测全市每年地下水9.6亿立方米。
  全市有林业用地182550公顷,占总面积13.46%,其中有林空地90157公顷,进一步植树造林潜力较大。天然草场面积为77万公顷。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亦较丰富。野生植物总数约600种,有明显经济利用价值的种类占总数的40%,饮誉全国的甘肃特产甘草、当归、党参、麻黄、秦艽、鬼臼、祖师 麻等中药材,在兰州地区均有分布。野生动物有187种,珍稀动物有:黑鹳、藏雪鸡、金钱豹、蓝马鸡等。
  全市土地面积为135.3公顷。其中,耕地21.9万公顷,林地7.6万公顷,牧草地76.5万公顷,未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沙地等近23.5万公顷。土地资源可分3个类型,即:中低山林牧区,位于兰州西部,西南部和南部;河谷川台蔬菜瓜果区,位于各河流的河谷阶地;低山丘陵粮油区,分布于榆中北山,皋兰县西北部,永登县秦正川等地带。复杂多样的土地类型,适宜发展农、林、牧、副、渔5业开发潜力较大。
科技教育 Technology Education
  全市现拥有全民科研开发机构138个,科研人员10万人;研究专业有15门类。研究上有一定优势的专业是:农业、化学化工、物理、地质地理、通信运输等。有些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由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合并而成;其中,原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钱三强;现任所长詹文龙为中科院副院长)、化工部涂料工业研究所等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声誉。
  兰州有普通中学206所,在校生14.6万人,职业中学5所,在校生1万人;中专49所,在校生2.4万人;技工学校35所,在校生1.1万人;高等学校13所,在校生4.5万人; 成人高校13所,在校生1.3万人。
  兰州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拥有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主体的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近1200多家,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9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2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5万人。有相当数量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每年取得科研成果近500多项,人才密度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和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是西北地区师资和少数民族教育培训中心。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学校坐落在黄河之滨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校园面积3828亩,建有6个校区,有3所附属医院。学校现有本科生18538人,研究生8586人(其中博士生1477人)。有专任教师1698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37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793人,博士生导师236人,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
  兰州大学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11个学科门类。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学校现有81个本科专业,187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5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2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美国《科学》周刊曾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其中兰州大学位列第六。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同时广泛开展应用研究。近年来,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立足西北特色,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已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7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2006年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20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第13位。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与美、日、英、法、加、德、澳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500多名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州大学将以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秉承“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弘扬兰大精神,强化开放意识,注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原名北洋大学)三所院校于9月10日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太原失陷以后,西安临时大学又迁往陕西汉中,不久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7月以后,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北师范学院。文理、法商学院组成西北大学。1941年起,西北师范学院在院长李蒸的带领下陆续迁往兰州。抗战胜利后,部分师生返回北平复校,其余则留在了兰州,为西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8年前西北师范大学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学校现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教育部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三所大学之一、甘肃省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18 个二级学院、46 个系、2 个教学部、72 个教学科研中心(所)、35 个实验室(中心),1 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 个省级重点学科,19 个校级重点学科,5 个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 “ 西藏藏族师资培训中心 ”、“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 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 ”、“ 国家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 教育部电脑捐赠中心 ” 等机构。甘肃省在学校设有 “ 甘肃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 、 “ 甘肃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 、 “ 甘肃省教育行政干部政策法规培训中心 ” 等机构。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具有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从 1982 年起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2 个博士后流动站, 2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6 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9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92 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4 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51 个普通本科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涉及 25 个一级学科。
  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 13 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 27 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 34900 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 3595 人,留学生 40 人,普通本科学生 14550 余人,成人教育类学生 15350 余人。
  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2503 人,其中专任教师 1258 人,教授(研究员) 209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452 人, 165 人具有博士学位, 482 人具有硕士学位。现有两院院士 2 人,博士生导师 52 人,硕士生导师 375 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56 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5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 人,一级学科学术团队理事以上国家级 35 人、省部级 71 人,国家级专家 8 人,省部级专家 19 人,甘肃省“ 333 ”“ 555 ”科技创新人才 70 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程国栋、薛群基、李秉德、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 SCIE 》收录的论文数近年来一直在全国高校排名第50 位左右,全国师范大学排名前 10 位以内。社会科学在西北历史与地理、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应用开发和软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同 40 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共 120 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20 余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 310 多人。
  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千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 52. 5 万平方米 ,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16.19 万平方米,有 800 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12083.03 万元,各类图书文献资料 147.55 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学校多次被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团中央、甘肃省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甘肃省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普通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保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以教师教育为主、教育、艺术、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目标迈进。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六十六,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三。
  甘肃政法学院
  甘肃政法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省属普通高等院校,经过50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现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法院校之一。
  学校地处西北政治、经济、交通中心的甘肃省兰州市,位于兰州市科教中心的安宁区,文化气氛浓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学校占地974亩,校舍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97万余册,中外文报刊近2000种。现设有法学院、公安分院、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行政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人民武装分院等 9个二级学院和外语教学部、体育教学部、甘肃省政法干部培训中心等教学单位。有法学研究所、政治学研究所、中西文化研究所、民商法学研究中心、诉讼法学研究中心等教学研究机构。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物证技术实验中心、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等实验室和教学科研辅助机构。有“甘肃省地方立法研究中心”、“甘肃政法学院司法鉴定中心”等法律咨询服务机构。
  学校设有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工学等学科门类的法学、侦查学、边防管理、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刑事科学技术、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学、艺术设计等 40个本、专科专业;具有法学学士、管理学学士、文学士、工学士和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诉讼法学等5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民商法学、刑事科学技术为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666人,其中专任教师445人,教授、副教授14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7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人,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12名;并在国内聘请了80余名著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客座教授。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省会兰州市。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同年10月1日正式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近90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工科实力比较雄厚、理科水平不断提高、文科具有一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具有完整的含博士、硕士、学士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个工学博士学位授权高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2个。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设有9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6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51个本科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实力在《2008年大学评价》中列全国高校第84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67人,其中与中国科学院共享院士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和省部级优秀专家等126人,教授、副教授54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5人。学校设有16个学院和1个教学研究部,各类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0人,本科生2万余人。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基础理论实 、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保障体系,重视工程能力培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5项,承担“十一五”国家级教研项目4项,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5门,出版教材124部,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英语竞赛、机械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33项78人次,省级奖268项456人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稳居甘肃高校第一,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12万余人,现有1个国家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在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现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省级研究机构12个,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20个,近3年累计完成各类科技项目150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近20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0余项,专利授权数量连续四年位居甘肃高校首位,并进入全国高校60名。学校现有科技型企业18家,2006年科技产业收入总额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4位。学校学术水平不断提升,近年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6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其中核心期刊论文、EI收录论文分列全国高校第100位和第75位,学校学报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和“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学校积极开展学研产合作,是甘肃第一所、全国第27所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办公室”的地方高校,与温州市、青岛市、西宁市、金昌市等19家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省内外83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董事会,在省内外企业建立了169个教学实习和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和师生互派交流关系。每年接待和派出的访问学者达100余人次,具有留学生招收资格。
  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基础条件,现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30亩,校舍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245万册(件)。固定资产9.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2亿元。学校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服务。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校前身是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从1950年2月起,在“革大三部”的基础上开始筹建,是年8月,西北民族学院正式成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汪锋任院长。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占地2880多亩(含绿化用地),分西北新村校区和榆中校区。经过57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8万余人。学校现有47个民族的各类在校生1571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3338人,研究生555人。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设有47个本科专业、31个硕士点、1个博士点,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格萨尔学、民俗学和宗教学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学校拥有一支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中坚力量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 1466人,其中专任教师894人;教授135人, 副教授25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7人,甘肃省“333”人才工程人选10人,“555”人才工程人选6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4人,甘肃省教学名师3人,甘肃省优秀专家5人,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的教师37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71人。
  学校现设有经济管理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法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医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美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预科部、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等21个教学院(部)和实验中心、网络中心。建有103个教研室,60个教学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独立建制的研究机构,11个院所合一的研究机构。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进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推进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重视和支持教学改革研究。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精品课程10门。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艰苦奋斗、同舟共济、与时俱进、超越自我、严格管理、从严治校的优良传统,培育了以黄土地精神、黄河精神为内容的优良学风和教风,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料196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25万余册,电子图书71万余册;博物馆馆藏文物1500余件,其中3级以上文物117件。图书资料和馆藏文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学校承担重点科研项目418项,其中“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子项目3项,国务院其它部门的科研项目90多项,地方政府科研项目91项;出版专著300余部,发表论文4000多篇,被SCI、EI、CSSCI等收录280篇。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34项,省部级奖励190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5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学校研发的“藏汉双语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取得成果数十项,其中《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校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
  学校编辑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和 《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出版计划,实现了我国珍贵历史文献的回归与面世,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敦煌学与藏学研究的又一个里程碑。
  学校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发的动物血清、氧化淀粉系列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编辑出版《西北民族研究》(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家级核心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藏文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蒙古文版)、《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民族大学报》等。其中《西北民族研究》是ULICH’S国际期刊指南刊物,民族类核心期刊,被评为“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藏文版被评为甘肃省高校优秀期刊。
  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价值追求,汇聚各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优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曾先后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光荣称号。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成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先后同美、英、法、德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四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先后聘请了70多位外籍专家,接收培养了400多名留学生。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先期开发规划面积为5.2平方公里,它集中了以中科院、中央部委和省属科研院所20多个单位、近1万人的科研队伍,特别是中科院兰州分院和兰州大学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有着雄厚的实力,在有机化学、重离子核物理、冰川冻土、沙漠化、生物工程、成矿理论、高原大气等基础科学研究处于国内外前沿地位;同时拥有一大批先进的科研设备与测试手段。该开发区1991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安宁科教城
  安宁科教城,位于兰州市安宁区。
  安宁科教城有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政法学院、甘肃省委党校、甘肃农科院和甘肃省科学院等30余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教育环境、生活环境优越,教学资源、教师资源雄厚。
  夏官营科教城
  夏官营科教城,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距兰州市37公里。2004年被兰州市委、市政府规划为兰州“科教城”。建成城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以高新技术研发和三产服务为主,设施功能齐全,高校学生规模达10万人左右具有较大规模的科教城。该城区引进的大专院校为: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榆中分校已于2001年建成,并正式招生教学。校园面积2100亩,有各类建筑面积23.75万平方米,是一所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校园。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新校区,位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南侧,总投资13亿元,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占地2000亩,在2005年投入使用,当年入住学生6000人。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后,可容纳2万名学子学习,建成后的新校区集生态化、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于一体。
兰州军区 Lanzhou Military Region
  辖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省区及西藏阿里地区。
城市概况 City Overview
兰州 城市概况
兰州 城市概况
  兰州在中国的位置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文化、经济,金融,交通,教育中心,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国七大军区之一的兰州军区本部,中国18个铁路局之一的兰州铁路局本部,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地处黄河上游,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适宜人居。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9.3℃,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俯瞰兰州市区
  兰州是黄河流域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为了突出山水城市特色,目前正在加快实施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和黄河风情旅游线综合开发工程,把黄河市区段40公里两岸道路桥梁建设、河堤修砌加固、航运河道疏浚、旅游景点开发、城市建筑风格以及绿化美化亮化融为一体,将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和民族文化汇集其中。
  黄河不仅养育了兰州人民,也给这里带来丰富的特产白兰瓜、软儿梨、冬果梨、白粉桃、籽瓜等瓜果久负盛名,百合、黑瓜子、苦水玫瑰、蕨菜、水烟等土特产品蜚声中外,使兰州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瓜果城"。
  湿地公园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丝绸之路也在这里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灿烂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兰州成为横跨2000公里,连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张掖大佛寺、永靖炳灵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点的丝绸之路大旅游区的中心。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
  2008年经济概况:国内生产总值达846亿元人民币,人均GDP3845美元,财政收入152.44亿元
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
  兰州
  Lanzhou
    白家铺子龟 i 凤凰山 朱家井
  \! ,,嘶。\
  一
  ,、三蚕苎~、、 \、 /r.~.、 I
  皋 F 县黑。/.j\0
  2_.~.二:攀\
  雁
  滩
  缓
  池
  、杨洼掌圪蜒
  一.1958
  \ /
  青白石站,
  i≤≥
  / 青山村。
  ,
  /
  /i
  麟
  将础。r’%中‘≮馘
  / 5李家庄 柳沟。店?
  澎瓤
  兰州中山桥孟照瑞摄
  廊,东北达河套平原。地势东南、西北高,
  中部低,海拔1 500~3600米。东南马衔
  山系土石已_l地,林木丛生,海拔3 670米,
  为境内最高峰。西北奖俊埠岭一带,有天
  然林分布。中部为黄土梁、赤沟壑地貌,
  植被稀少。城区地处河谷盆地,西起河口,
  东至桑园峡,长约50多千米,宽3一10千
  米,为带状城市,海拔1 520米。北有白
  塔山、九州台、凤凰山;南有营盘山、马
  架山、皋兰山、沈家岭,为城区屏障。黄
  河由西向东横穿市区,河面宽150~1 000
  米,水深4一8米。上游建有刘家峡、盐锅
  峡、八盘峡等水库。城区有跨黄河铁、公
  路桥9座,以中山桥著名。境内西有大通
  河、徨水、庄浪河,东有苑川河诸支流。属
  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1℃,1
  月平均气温一69℃,7月平均气温22.6℃。
  年平均降水量331毫米。冬季干燥、烟雾
  大,能见度低。
  兰州是中国重工业基地之一,以炼
  油、化工、机械、冶金等工业为主,兼有
  毛纺、制革、制药、塑料以及电力、煤炭、
  建材等工业。兰州是西北地区交通枢纽和
  物资集散地,有兰州一连云港、兰州一乌
  鲁木齐、兰州一西宁和兰州一包头4条铁
  路干线交会。西站为西北最大货运编组
  站。公路有兰州一西安、兰州一宜川、兰
  州一包头、兰州一乌鲁木齐、兰州一成都、
  兰州一西宁和兰州一郎木寺诸干线通连。
  城区至中川机场高速公路在建设中。中川
  机场为大型航空港,民航通往北京、上海、
  广州、桂林、昆明、成都、西安、乌鲁木
  齐等市及省内天水、庆阳、嘉峪关、敦煌
  等地。
  兰州自古为中原通往西北的交通要冲,
  战略地位重要。历代发生战争一280多次。西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春,霍去病进军
  河西击匈奴,曾屯兵城南皋兰山下。前秦建
  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吕光自立为凉州刺
  史,以尉佑为金城太守。尉佑叛光,被吕光
  部将姜飞击败。宋元丰四年(1081),李宪
  大败西夏军,夺占兰州。1949年8月,中国
  人民解放军发起兰州战役,歼国民党军马
  步芳部
英文解释
  1. n.:  Lanzhou
法文解释
  1. n.  Lanzhou (Gansu)
近义词
兰州市
相关词
拉面传统文化美食牛肉面交通大学铁道学院兰交大教育
大学高校211工程985工程百年名校风光机械水车
水利机械商学院旅游公园包头交通铁路桥梁
建筑黄河铁桥甘肃自然地理更多结果...
包含词
希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