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四川 >瀘州 > 
目錄
·概況 Hejiang County·基本概況·自然地理
·歷史沿革·風土人情·行政區劃
·歷史文化·經濟概況·英文解釋
·近義詞·相關詞·包含詞
·更多結果...
概況 Hejiang County
  郵編:646200 代碼:510522 區號:0830
  拼音:Hé Jiāng Xiàn 英譯:Hejiang County
  
    合江縣位於四川盆地南緣,長江與赤水河匯合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05°32′-106°28′,北緯28°27′-29°01′。東北部與重慶江津市接壤,南連貴州赤水市、習水縣,西鄰竜馬潭區、納溪區,西南角接敘永縣。總面積2422平方千米。總人口87萬人(2006年)。全縣轄17個鎮、10個鄉:合江鎮、望竜鎮、白沙鎮、佛蔭鎮、先市鎮、堯壩鎮、九支鎮、五通鎮、鳳鳴鎮、榕山鎮、白鹿鎮、甘雨鎮、福寶鎮、先灘鎮、自懷鎮、大橋鎮、車輞鎮、密溪鄉、白米鄉、焦灘鄉、參寶鄉、二裏鄉、實錄鄉、虎頭鄉、榕右鄉、南灘鄉、石竜鄉。縣政府駐合江鎮。
  
    地勢由西北嚮東南逐漸升高。地形以丘陵低山為主。海拔在1000米左右,最高山峰為天堂壩鄉的轎子山,海拔1751米。東南部和西南部為中低山地,中部和西北部為平壩和丘陵地帶。主要河流有長江、赤水河、大小漕河等。屬亞熱帶溫濕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7.8℃。年降雨量1040毫米。有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佛寶國傢級森林公園,筆架山、老瀘州遺址、佛寶山、法王寺等景點。
基本概況
  合江縣Hejiang Xian
  合江位於四川盆地南緣,川渝黔結合部,長江、赤水河交匯處,是長江出川的第一港。陸路距成都313公裏,距瀘州城區50公裏,距重慶150公裏,均為二級以上水泥公路,即將建設的宜瀘渝高速公路在合江兩跨長江,建成後到重慶市區(外環高速)距離將縮短到57公裏,1小時即可到達重慶市主城區。
  合江縣始建於西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距今2123年,是長江上遊置縣最早的三個縣之一,有少岷、符陽、荔鄉之稱。幅員面積2422平方公裏,轄27個鄉鎮,284個行政村、37個社區,總人口87.6萬人,耕地面積56.8萬畝,縣城人口超過12萬,縣城區面積6平方公裏。
  合江縣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物産豐富,荔枝、青果、柚子並稱合江三絶,晚熟荔枝和青果産量占全川的90%以上,2007年榮獲“中國荔枝之鄉”稱號,同時被農業部評為“全國生豬調出百強縣”。全縣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漢文化、夜郎古道文化積澱豐富,已出土的漢畫像石棺占全國已出土的四分之一。有國傢級森林公園、國傢AAA級風景區—佛寶森林公園、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堯壩古鎮、四川十大古鎮—佛寶古鎮;全縣森林覆蓋率46.5%,有原始森林60萬畝,是地球同緯度、低海拔地區保存最完好的亞熱帶常緑闊葉林帶。
  合江縣職業教育較為發達,合江少岷職校被譽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面旗幟”,學校占地2000多畝,共有9個校區,現有在校生3.6萬人。
  合江縣港口岸綫資源豐富,長江流經縣境55公裏,赤水河流經縣境60公裏,境內長江航道全年可通航1000噸級船舶,中水期可通航2000—3000噸級船舶,港區利用岸綫38段、設計吞吐能力逾640萬噸;合江臨港工業園是四川省省級工業園區,是西部化工城化工園區的重要組團,是川渝經濟合作瀘州臨港示範區,是重慶産業轉移的承接地和黔北物資通江達海的重要口岸。
  2007年,全縣生産總值55.8億元,財政總收入4.2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1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9264元,人均GDP771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4.24‰,城鎮登記失業率3.42%,全縣城鎮化率33%。
自然地理
  合江縣隸屬瀘州市,在赤水河與長江交匯三角地帶。地理坐標東經105°32'至106°28',北緯28°27'至29°01'。東北部與重慶江津接壤,南連貴州赤水市、習水縣,西臨瀘州市竜馬潭、納溪區,西南角接敘永縣。
  合江縣地處長江上遊,屬四川盆地邊緣地帶,地勢南高北低。縣內山脈為婁山山脈支係,從黔北延伸至縣境南部,海拔在1,000m左右,最高山峰為福寶鎮的轎子山,海拔1,751m。東南部和西南部為中低山地,中部和西北部為平壩和丘陵地帶,為魚米之鄉。
  土地資源:土地資源面積2422平方公裏,折算242200公頃,其中耕地64315.43公頃、園地9561.37公頃、林地110211.07公頃,水域12279.88公頃,城鄉居民廠礦用地1l513.43公頃、交通用地2841.65公頃、未利用地31466.68公頃。重視綜合開發利用土地資源,主要農産品産量成倍增長,工業。城鎮、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水資源豐富:年均降雨量1340毫米左右,全縣水能資源70780千瓦,可開發35180千瓦。水利建設事業的發展對保持水土、減輕洪澇總值149848萬元。
歷史沿革
  西漢元鼎二年(前115年)設符縣,治今合江縣成南關,屬益州踺為郡。建置歷史2116年,因符關(巴蜀入黔要隘,今合江城區南關)得名。
  南朝蕭梁文帝五年(564年)撤消安樂戊,設置合江縣,治今合江鎮,屬江陽郡。《永樂大典·瀘州志》:“合江縣…前(方位)在江(長江),右(西南方)枕安樂溪(赤水河),二水相合,因名其縣。”
  合江建縣於西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置符縣,隸犍為郡,治安樂水會,即今合江鎮南關地段。
  元封五年(前106年),隸屬益州部犍為郡。
  新朝(9~24年),王莽改符縣為符信縣,隸屬庸部順郡。
  東漢光武帝(25~56年),劉秀改符信縣為符節縣,隸屬益州犍郡,建安十八年(213年),符節隸屬益州江陽郡。
  西晉武帝秦始年間(265~274年)復名符縣。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後,符縣改名安樂縣,隸益州東江陽郡。
  南朝宋(420~479年)時,撤銷安樂縣,南朝齊(480~502年)復置安樂縣,置安樂戌。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撤銷安樂戌,改置合江縣,隸屬瀘州江陽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郡,合江隸屬瀘州。唐代初,縣治遷今白沙鎮。
  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分為十道,合江隸屬劍南道瀘州。
  天寶元年(742年),合江隸屬瀘州郡。
  元和十二年(817年),縣治遷回舊址,今合江鎮南關地段。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在劍南道東、西兩川之地置西川路,合江隸西川路瀘州。
  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改瀘州為江安州,合江隸屬潼州府路江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合江隸屬陝西、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縣治遷神臂江南濟民市(今三橋鄉長江村黃氏壩)。
  明代玉珍占領四川,合江隸屬大夏瀘州軍民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七月,合江隸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瀘州置隸州。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合江隸屬四川承宣佈政使司瀘州直隸州,縣治於洪武初遷舊城。
  清代康熙元年(1622年),合江隸屬四川瀘州直隸州。
  嘉慶七年(1802年),合江隸屬四川省川南永寧道瀘州直隸州。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川南永寧道改為下川南道,合江隸屬四川省下川南道瀘州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9月,撤銷道,合江隸屬四川瀘州。
  民國2年2月,恢復道製,3月改府州廳為縣,合江隸屬四川下川南道。
  民國3年6月,下川南道改名永寧道。
  民國18年10月,撤銷道,合江隸屬四川省。
  民國24年6月,四川省劃為18個行政督察區,合江隸屬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1950年1月,合江隸屬西南區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瀘縣專區。
  1952年1月,合江隸屬川南行政公署隆昌專區。
  1953年1月12日,合江隸屬四川省瀘州專區。
  1960年7月,合江隸屬四川省宜賓專區。
  1968年9月,合江隸屬四川宜賓地區。
  1983年6月,設省轄瀘州市,至今合江隸屬瀘州市。
  至1985年末,全縣共有10個區,2個鎮,71個鄉,501個行政村,57個街道民委員會。
    1992年9月8日,撤區調整鄉鎮建製,撤銷 10個區公所,全縣有14個鎮、15個鄉:合江鎮、白沙鎮、先市鎮、九支鎮、鳳鳴鎮、榕山鎮、福寶鎮、望竜鎮、佛蔭鎮、堯壩鎮、五通鎮、白鹿鎮、甘雨鎮、先灘鎮、白米鄉、參寶鄉、焦灘鄉、大橋鄉、二裏鄉、車輞鄉、鎖口鄉、實錄鄉、虎頭鄉、榕右鄉、南灘鄉、自懷鄉、天堂壩鄉、石竜鄉、密溪鄉。共有54個居民委員會,502個村民委員會,3499個村民小組。
  
    1997年,合江縣面積2417平方千米,人口83.4萬,轄14鎮15鄉。縣政府駐合江鎮,距市政府60千米。
    2000年,合江縣轄15個鎮、14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720198人,各鄉鎮人口: 合江鎮 93676 望竜鎮 24507 白沙鎮 17184 佛蔭鎮 32729 先市鎮 33537 堯壩鎮 24431 九支鎮 22274 五通鎮 23540 鳳鳴鎮 30221 榕山鎮 43418 白鹿鎮 29148 甘雨鎮 21777 福寶鎮 28396 先灘鎮 18570 自懷鎮 11379 密溪鄉 16867 白米鄉 31499 焦灘鄉 16675 參寶鄉 20892 大橋鄉 34013 車輞鄉 18718 二裏鄉 26204 鎖口鄉 11771 實錄鄉 22466 虎頭鄉 23354 榕右鄉 15779 天堂壩鄉 2668 南灘鄉 12919 石竜鄉 11586
  
     2002年,合江縣轄17個鎮(合江、白沙、先市、九支、鳳鳴、榕山、福寶、先灘、望竜、佛蔭、堯壩、五通、白鹿、甘雨、自懷、大橋、車輞)、12個鄉(白米、密溪、參寶、焦灘、榕右、天堂壩、二裏、鎖口、實錄、虎頭、南灘、石竜),502個村、3497個村民小組、4個社區、47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 83785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1670人。
    2003年,合江縣轄17個鎮、12個鄉,502個村、3497個村民小組、城市社區5個,農村社區32個(不含川天化1個)。年末總人口84000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3938人。
    2004年,合江縣轄17個鎮(合江、福寶、先市、白沙、榕山、白鹿、甘雨、先灘、自懷、九支、鳳鳴、望竜、佛蔭、堯壩、五通、大橋、車輞)、12個鄉(天堂壩、石竜、密溪、白米、參寶、焦灘、二裏、鎖口、實錄、虎頭、榕右、南灘),村委會502個、村民小組3497個、城市社區5個、農村居委會32 個。
    2005年底,合江縣轄17個鎮、12個鄉:合江鎮、望竜鎮、白沙鎮、佛蔭鎮、先市鎮、堯壩鎮、九支鎮、五通鎮、鳳鳴鎮、榕山鎮、白鹿鎮、甘雨鎮、福寶鎮、先灘鎮、自懷鎮、大橋鎮、車輞鎮、密溪鄉、白米鄉、焦灘鄉、參寶鄉、二裏鄉、鎖口鄉、實錄鄉、虎頭鄉、榕右鄉、天堂壩鄉、南灘鄉、石竜鄉。
  
    2006年7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35號)批準:同意合江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合江縣轄27個鄉鎮。具體批復如下:
    一、撤銷天堂壩、鎖口2個鄉。
    二、擴大福寶、九支2個鎮的行政區域。
    將原天堂壩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福寶鎮。福寶鎮政府駐回竜橋。
    將原鎖口鄉所屬行政區域並入九支鎮。九支鎮政府駐安居壩。
風土人情
  清明節係民間祭祖掃墓期。節前後十天,世居瀘地人多全家出動,攜鋤頭、撮箕、錢紙、袱紙、墳飄、火炮、酒食等到墓地,鏟盡墳上及四周野草,添蓋新土,上墳飄,秉燭、焚香、燒紙、叩拜,稱為"上墳"。上新墳者尤含悲切;掃老墳,則春遊野餐。民國時期。大姓宗族則擇定吉期,閤族至祖塋、祠堂祀。畢閤族聚餐議事,稱"清明會"。族中有聲望者,還藉清明會對族中不孝父母、虐待兒女、淫亂偷盜的晚輩,作出懲處,訓戒後人。學校也放假三至五日,讓學生回傢掃墓,或組織短足族行登山遊玩,稱"放百貨公司上"。解放後,放心祠堂,掃時迷信色彩減淡,僅鏟除青草,培添新土、插上墳飄,且多限於山區、農村。機關單位及學校師生多往烈士墓地掃墓,敬獻花圈,植樹種花,講革命故事,舉行加入共青團、少先隊的宣誓儀式。1979年後,舊俗漸蘇,民間老式上墳和辦清明會又復興起。
行政區劃
  合江縣位於四川盆地南緣,長江與赤水河匯合處,地理坐標為東經105°32′-106°28′,北緯28°27′-29°01′。東北部與重慶江津市接壤,南連貴州赤水市、習水縣,西鄰竜馬潭區、納溪區,西南角接敘永縣。
  Hejiang Xian
  510522
  646200
  縣人民政府駐合江鎮
  2004年,合江縣轄17個鎮(合江鎮、福寶、先市、白沙、榕山、白鹿、甘雨、先灘、自懷、九支、鳳鳴、望竜、佛蔭、堯壩、五通、大橋、車輞)、9個鄉(石竜、密溪、白米、參寶、焦灘、二裏、實錄、虎頭、榕右、南灘),村委會284個、村民小組3497個、城鎮社區居委會37個。
歷史文化
  合江,古稱符陽縣,自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建縣,至今已有2113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耘,創造了輝煌的業績,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大自然鬼斧神工,也給我們創造了不少的名勝,它們是寶貴的文化財富。
  一、絢麗鄉彩的合江古文化
  合江,物華天寶,古文化璀璨奪目,為數衆多的歷史文物,星羅棋布於全縣城鄉,遺存在城區內的明代城幹垣近2000米,張傢溝、河街、水洞街的城垣舊貌依然;與縣城隔江相望的清代白塔,於竹樹叢中拔地而起,直指藍天,為合江古縣城的象徵。白沙鎮唐代合江縣城遺址,九支鎮宋代安溪縣城遺址,榕右鄉榕山城遺扯,合江鎮安樂山城遺址,城郊隋代劉珍修道“成仙”的雲臺寺,縣西建於穴元之際的川南古剎法王寺,城南的明代石刻流杯池,清代摩崖石刻霞洞和城內的清代街區、古民居,為合江增添了古意。位於縣城西北30公裏的南宋神臂城,宋元激戰34年,五易其手。寫下宋元戰爭史悲壯的一頁,至今還殘存六百餘米的城垣及耳城、一字城、炮臺、城門,成為研究宋元戰爭的重要史料。縣城西南的鎖口鄉,可稱清代碑刻的寶庫,有衆多的示禁碑、橋碑、路碑、水利碑,其中的“太平軍過縣始未崖刻”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縣南自懷鄉五鳳山上的黑岩寺,是明代石刻、木雕、壁畫藝術的集中展示,其工藝精美絶倫,實屬罕見,堪稱川南瑰寶。
  二、舉目可見的合江崖墓
  合江,位於赤水河與長江文匯處,地處四川盆地與貴州高原的結合地帶。境內江河縱橫,灌溉方便,土地肥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從一些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看,在漢代已普遍種植水稻,𠔌物豐盛,是古代農業文明的搖籃之一。這裏歷來為通往黔北的交通要衝,是????、鐵、竹木物資的集散地。這裏,兩漢時期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由於地理位置特殊,農業發達,交通方便,漢代中原地區的思想文化必須影響這一地區,其中以“忠孝仁信節義”之類的傢族觀念表現尤為突出,生時孝養,死後厚葬自然不可免。為了滿足這種需求,耗費資財的崖墓,自然應運而生。此外,還有一種思想觀念,就是神仙方術。張道陵在四川建立五鬥米道,道傢學說文為流傳。神仙方術既重視現世。也重視陰間,求仙藥、修仙或為在生延壽,或為死後升仙。所奉之神,經西王母、東王公、伏羲、女媧為首,而諸神仙皆居山上石室而“穴處”。因此,鑿山為室以會神仙成為社會風氣。崖墓鑿山為室,正是這種思想觀念的反映。
  合江縣境內崖墓有上千座之多。主要分佈在長江、赤水河、高洞河及大、小槽河流域兩岸的二級臺地或高波崖壁之上,依山面水,視野開闊,其佈局狀況有上下重疊的蜂房式排列,順山坡岩層走勢面江排列和單座墓三種。形製為橫穴墓,有墓道、墓門和墓室。墓室寬2至4米,深3至5米,高1.5米至2米不等。墓室平底,穹隆頂。有單室和雙室墓,多為小型墓室。
  合江崖墓,全縣29個鄉鎮均有發現,計一處在10座以上的有:合江鎮茶憩亭崖墓群,密溪鄉芭蕉灣崖墓群,榕山鎮雷劈石、老屋基、七孔石、符陽村崖墓群,榕右鄉魚天堂崖墓群,白米鄉碾子旁崖墓群,虎頭鄉佛子岩崖墓群,堯壩鎮蠻子洞崖墓群。最為壯觀的是福寶鎮高村崖墓群,崖墓靠南嚮北,墓穴排列錯落參差,狀如蜂房。在其52個墓穴吸單室、雙室和多室。9號墓外壁還刻有門闕、魚雀、耕牛、狩獵等岩畫,十分珍貴。
  三、獨具特色的合江漢棺
  四川漢畫像石棺,聞名中外。合江是四川漢畫像石棺的集中地之一。目前已經發現和出土21具之多,在四川居榜首,也是全國之冠。合江漢畫像石棺,主要分佈於合江鎮、實錄鄉、白米鄉、榕右張、密溪鄉等地的崖墓中,用本地産青白石料,整石雕琢而成,再運入墓中。石棺均為長匣形,由棺蓋和棺身組成。一般長220至250釐米,高70至90釐米,寬60至80釐米。合江漢畫像石棺上所刻畫像,既有人間現實場景,又有天上神仙境地,內容十分豐富。
  在現實題材中,較多的是封建莊園的奢靡生活。在張傢溝出土的4號5號石棺上,我們看到了距今約2000年的莊園和莊園主的形象和生活,在這裏,許多已經消失了的漢代建築、禮儀和典章制度再現眼前。
  漢代賓馬雕車為整個上層社會所喜愛,並以此顯示其威風與富有。因此,車馬出行是這裏石棺畫像中最流行的題材,衹是寶貴不等,車馬儀仗多寡不一。車多力軺車、輜車、篷車之類,車前車後有手執金吾、啓戟、長劍、盾等諸多兵器的武士為其導車,場面威武、壯觀。
  舞樂博戲是漢代貴州酒宴之時必不可少的娛樂遊戲。因此,在這裏的石棺畫像中多有發現。一邊是貴州豪門或在迎賓,或在開懷暢飲,或夫妻攜手相歡,一邊是侍者或歌,或舞,或雜技,一派趙歌鄭舞,鐘鳴鼎食的豪傢情景,赫然石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奴僕和侍從們,有的執械侍衛,捧食進饌;有的躬身搖扇,弄樂起舞,揮汗舂米,主僕關係十分分明。在此,也可使人們既欣賞業已失傳的藝術表演形式,又見到已不常見的鐘、瑟、鼓、琴、笙等古代樂器。
  在表現漢代社會生活的題材中,最可貴的是全江2號石棺上的《象戲圖》。《華陽國志·蜀志》載,四川有象。但由於無出土文物佐證,歷來有蜀無象之說。近年在文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一批象牙,古藺出土了象化石,合江漢棺上刻有象戲圖,證實了古代蜀是有象的。
  銘文石棺是國之珍寶。合江3號石棺的相歡圖中,刻有竪式隸書“不海太守良中李少君”9字。20號石棺的封墓石上刻有竪式隸書“李翁君石門萬年”七字,這為研究漢代隸書書法藝術提供重要資料。
  漢代的房屋建築,在合江畫像石棺上多有表現。莊園、樓閣、亭臺、門闕、門樓等,已具備了我國古代建築的一般樣式。特別是門闕圖有十多幅,單闕、雙闕,種類齊全,造型各異。
  合江漢畫像石棺中,最富浪漫色彩的是人們想像中的神仙世界,這是漢代人升仙思想的真實反映。神話故事多取材於《楚辭》、《山海經》,常見的有天門(闕)、伏羲、女媧、西王母、三足烏、九尾狐、玉兔、靈蟾、天祿、青竜、白虎、朱雀、玄武等等。
  漢代人喜歡壁畫雕刻,民間匠人技術高超。合江4號石棺上刻有一幅構思巧妙的《魚雀圖》,魚為三尾魚(即一個魚頭三條尾)。匠師們采用形與形的部分重合,形與形的相互藉用的造型手法,塑造了一個獨特的新生體。畫面生活活潑,可與敦煌藻井圖案“三兔共耳圖”媲美。
  合江漢畫像石棺突出的藝術特徵,是繪畫與雕刻相結合的産物。在雕刻技巧上,主要有陰綫刻和淺浮雕兩種,其特點是以綫造型,將立體的物象化作飛動的綫條,氣存筆先,氣脈相貫,在構圖佈局上主次分明,主題突出,餘白較多,燈似一幅幅中國畫,給人們情感熱烈,奔騰豪放的感覺。
  四、造型精美的合江陶俑
  漢代崖墓隨葬品中,陶俑較多。合江出土收藏100餘件,造型精美,很有價值,主要有各式傳教俑、文吏俑、武士俑、舞樂百戲俑、畜禽俑及各類陶器。
  在這批陶俑中,最為珍貴的是在鍛造廠工地出土的《秘戲俑》,為國傢珍品,其造型為,右為女,左為男,並排而坐,男俑高冠長袖,頭偏右微笑,右手搭女俑右戶,左手撫摸女俑右部面頰;女俑身着廣袖長裙,輓發髻於腦後,右手彎麯於前胸,左手下垂於膝,頭右側,面帶笑容與男俑親吻。《秘戲俑》一方面反映了漢代社會比較開放,另一方面它又是漢代道教房中術的反映。因為,在漢代人眼裏房中術可能得道成仙,祛病延年,保持夫妻關係融洽等,所以就用藝術手法來表現性行為、生殖等題材。此外,在少岷路開發區出土的一組舞樂百戲桶也很有價值。其舞俑、撫琴 俑、擊鼓桶、吹簫俑、聽俑等,形態多樣,造型生動。這組俑除舞俑為女性外,其它樂師均為男性,且面帶笑容,構成了一幅歡樂的場面。這是漢代在儒傢思想的指導下,人道主義精神增多的藝術表現,是在相對寬鬆的社會氛圍下,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精神相結合的産物。其它反映勞動人民的《持箕俑》、《執鋤俑》等也很有生活情趣和藝術特色。再有,在白米鄉出土的兩件搖錢樹座,一件名“天祿座”,另一件名“石蟾座”,十分完整,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內涵豐富,亦屬國傢珍品,搖錢樹是四川漢代具有特殊意義的隨葬品,全川出土不多,而合江有所出土,表明漢時的合江,經濟文化並不落後,人們的思想意識與發達地區的十分接近。
  合江境內漢代遺存極為豐富,除崖墓、畫像石棺、陶俑外,還有豐富的岩畫、畫像磚及陶器等。合江雖屬四川盆周的山鄉僻壤,同樣的閃耀着中華文明古國文化藝術的燦爛光芒。
經濟概況
  2008年合江縣經濟社會發展又嚮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續寫了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新篇章。全縣實現生産總值64億元,同比增長13.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2億元,增長21.4%;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33億元,增長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1億元,增長21.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09萬元,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4510元,增加509元。
英文解釋
  1. n.:  Hejiang County
近義詞
合江
相關詞
花椒寺寶村????業公司????政稽查所職業學校國傢重點職業學校
包含詞
合江縣舟中作合江縣中醫院
合江縣人民醫院合江縣城關中學
合江縣車輞中學合江縣????政稽查所
合江縣婦幼保健院合江縣衛生防疫站
合江縣榕山鎮中心小學至瀘南合江縣始分袂
四川省合江縣服裝二廠四川省合江縣竹藤工藝廠
合江縣合江鎮中醫骨科醫院合江縣車輞中醫醫院
夜泊合江縣月中小舟謁西涼王祠送鄭無欲改官知合江縣二首
譚德稱、楊商卿父子送餘,自成都合江亭相從,至瀘南合江縣始分袂,水行踰千裏,作詩以別譚德稱楊商卿父子送餘自成都合江亭相從至瀘南合江縣始分袂水行踰千裏作詩以別
合江縣水陸運輸公司荔都賓館合江縣鳳鳴鎮茅山小學校柿花村村小
合江縣合江鎮衛生院百花亭門診合江縣密溪鄉衛生院真竜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