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邮编:236600 代码:341222 区号:0558
拼音:Tài Hé Xiàn 英译:Taihe County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东临涡阳、利辛,南依阜阳,西接界首,北与亳州为邻,西北与河南郸城接壤。县境南北长52千米、东西宽60千米,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总人口164万人(2007年末)。
全县辖26个镇、5个乡:城关镇、旧县镇、税镇镇、皮条孙镇、原墙镇、倪邱镇、李兴镇、大新镇、肖口镇、关集镇、三塔镇、双浮镇、蔡庙镇、三堂镇、苗老集镇、赵庙镇、官集镇、坟台镇、洪山镇、清浅镇、五星镇、高庙镇、桑营镇、大庙集镇、阮桥镇、双庙镇、胡总乡、赵集乡、郭庙乡、马集乡、二郎乡。县政府驻城关镇,区面积1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万人。
地处淮北平原西部。颍河流经县境西南,茨河纵贯中部,东北有西淝河流过。人工河道界洪河横贯中部。年降水量850毫米,年均气温14.9℃。国家商品粮基地。盛产薄荷、樱桃和香椿芽。
京九、漯阜铁路过境,境内建有7个车站;界蚌高速公路、105国道和308省道穿境而过,颍河、茨河常年通航。名胜古迹有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等。 |
|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62.7万。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颍阳、万寿、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这里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顾,清乾隆年间白莲教首刘之协,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徐广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沧桑何处问真情,一日重新订万年"。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劳、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凭着对家乡最真挚的感情,在新的世纪里,抒写太和更加绚丽的画卷。 |
|
太和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椿樱之乡”之美誉。而今,科技、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事业引人瞩目,多次荣获“田径之乡”、“ “书画之乡”等光荣称号。全县有各类专业科技人员 万多人,现有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 所,小学 所,教学设施、师资水平和学生素质等在省内外享有声誉,每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5000多名。其中省重点中学——太和中学、太和一中为清华、北大等国家级重点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
太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京九铁路、漯阜铁路穿境而过,境内建有7个车站;105国道、308省道和南洛高速公路在县内纵横交织,颍河黄金大道经过太和40多公里,县城距阜阳4C级机场和京九铁路阜阳编组站仅37公里,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六纵六横"的道路框架使城区面积扩展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5万。供电、通信网络覆盖全县,设施先进完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有力的保障。
太和县社会安定,政策稳定,法制日益健全,可为客商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生产资料、信息、技术和劳务市场逐步完善。银行和保险机构健全,服务网点遍布城乡。市内有三星级的镜湖宾馆等中高档宾馆10多家。 |
|
太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种植呈粮、经、饲三元结构,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薄荷油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质特佳,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中药材主要品种有桔梗、板兰根、白术、白芍、党参、牡丹、药菊等,均以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成为全国桔梗生产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樱乡,太和椿芽、樱桃清时即为贡品,在国外也久负盛名。地下蕴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矿泉水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经地矿部、卫生部鉴定,均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太和工业城乡并举,门类齐全。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塑料、建材、机械、造纸、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县工业中的支柱行业。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线条、撕膜绳、中药材、筛网、人畜毛发等产品的一批乡镇企业正在蓬勃发展。
太和商贸活跃,市场繁荣。尼龙绳、木装饰条、薄荷油、中药材、红芋三粉、毛发、筛网等众多的专业市场日益壮大,辐射全国。医药商业与新兴的医药工业相互促进,形成了发展势头强劲的医药经济,成为带动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
|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属宋,为郪丘,又名邢丘。廪丘。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本地。后归秦。《史记·魏世家》:“(魏安釐王)十一年(前266),秦拔我郪丘。”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陈迁都钜阳(今太和县原墙镇)。
秦统一后,置郪丘县(今太和县倪邱镇),属陈郡。
汉置细阳县、新郪县、乐昌侯国、宋公国,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郪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郪。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晋废细阳。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间(477~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河南省汝宁府颍州。
明属南京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改属亳州。十三年,颍州升府,复改属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直属安徽省。
民国3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1949年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59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
民国初年实行区保制,全县分区(顺号取积名)、97保。
民国27年(1938年),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设3个区。34乡(镇)。478堡。
民国34年(1945年),调整区划,并34乡(镇)为30乡(镇),计有:细阳镇、赵寺乡、望高乡、关集乡、三塔乡、竹园湖乡、龙李乡、光芦乡、龙台乡、胡集乡、黑虎乡、齐桥乡、大黄乡、高庙乡、旧县乡、陈李乡、砖桥乡、亮集乡、税子铺、界首镇。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改用区、乡、行政村制,设10区。139乡。10区是:城关、茨谷、李兴、税黄、板黄、赵庙、洪山、光武、大新、原墙。
1950年3月增设双浮乡,5月增设关集区,8月31日由阜阳划入宫集区及长春区的赵李、王营、草李、长春4乡。
1952年7月撤税黄区,增设税镇、大黄、长春、三塔、清浅、倪邱、旧县等区,至此全县设19区。
1953年8月,将光武、芦村、大黄、亮集等区、乡划入界首县。
1956年,全县并为9区1镇(城关镇)。64乡。1957年3月撤区并乡,将全县64乡并为45乡。1958年元月,被撤区全部恢复。
1958年9月,改全县9区1镇45乡为11个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设洪山公社。全县设李兴、原墙、大新、倪邱、双浮、关集、宫集、坟台、赵庙、旧县、城关、洪山12个公社。
1961年8月,缩小农村人民公社规模,将全县12个公社改为12区,成立71个公社。
1969年3月撤区并社,全县成立20个公社。至此全县设33个公社。计为:关集、城郊、大新、肖口、旧县、双浮、清浅、赵庙、倪邱、洪山、原墙、三塔、宫集、三堂、苗集、阮桥、税镇、李兴、蔡庙、宋集、赵庙、坟台、水上、高庙、许寨、桑营、城关、马集、双庙、郭庙、长春、胡总、大庙。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复区制,全县设13区(镇)。同年12月增设宫集区、蔡庙区。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5年,全县为15区(镇)。75乡,5个乡级镇。
1996年,太和县面积1813平方千米,人口143.2万,辖20个镇、11个乡:城关镇、旧县镇、税镇镇、原墙镇、李兴镇、倪邱镇、关集镇、大新镇、双浮镇、蔡庙镇、洪山镇、赵庙镇、官集镇、三堂镇、三塔镇、清浅镇、肖口镇、坟台镇、皮条孙镇、苗老集镇、高庙乡、胡总乡、五星乡、马集乡、桑营乡、大庙乡、双庙乡、阮桥乡、郭庙乡、二郎乡、赵集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1997年,撤销桑营乡,设立桑营镇。镇人民政府驻淝南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371482人,其中(24个镇、7个乡):城关镇131423人,旧县镇59480人,税镇镇37495人,皮条孙镇21091人,原墙镇49059人,倪邱镇 47127人,李兴镇59572人,大新镇47592人,肖口镇48043人,关集镇42972人,三塔镇59177人,双浮镇39625人,蔡庙镇 25648人,三堂镇42806人,苗老集镇40577人,赵庙镇49877人,官集镇36689人,坟台镇70732人,洪山镇55673人,清浅镇 33741人,五星镇36018人,高庙镇20571人,桑营镇35710人,大庙集镇40375人,胡总乡20574人,赵集乡37951人,郭庙乡 39252人,马集乡35962人,二郎乡27543人,阮桥乡38894人,双庙乡40133人。
2004年底,太和县辖26个镇、5个乡。 |
|
镜湖秘酿、太和殿等。 |
|
樱桃、香椿
樱桃: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别处的樱桃把巴子拔掉,樱桃汁会淌出来,而太和的樱桃则不会流汁。
香椿:太和的椿树品种很多,尤香椿最有名。营养价值丰富,曾作为贡品。当地称“供春”。 |
|
太和板面:味道独特,现在安徽到处都有“太和板面”面馆。 |
|
文庙广场
太和公园
位于人民中路,公园风景秀丽,有亭台楼阁和娱乐设施。
太和文庙
与公园相邻,文庙正门悬挂“太和元气”四个大字的牌匾,门前的广场就是文庙广场,有高大的牌坊。院内有庙宇设施。
太和温泉度假村
位于太和县城北郊,是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吸引着众我省内外游客。
樱桃园
位于镜湖西路,每至樱花盛开和樱桃成熟季节,前来观光的络绎不绝。
太和一中
位于县中心路--人民路上、太和公园正对面、县委斜对面。校园布局合理、景色特别,自然与人文并重,师资力量雄厚,硬件齐全、老师实力很强--县里的两名特级教师均在一中。在教学方面突出,长期在省市的各种教学比赛中,在全市遥遥领先。因此,也是太和的著名的人文景点。
太和中学
与公园相邻,花木繁多,状元湖的湖水清澈,湖边弱风扶柳,石质桌椅散发出古典色彩,更有穿首游廊漫步其间,感受个中趣味。从状元桥上可以看到状元湖游鱼嬉戏,很可乐的感觉。状元亭小坐,疲乏即可消失。更有古迹——著名的山陕会馆,也就是现在的花戏楼。太和中学是太和最出名的游览景点。
万寿山
位于太和三角元,是太和的唯一一座山,联系上历史典故,加上周边优美的风光,值得一去。 |
|
- n.: Taihe County
|
|
大和, 太和, 太龢, 太和区 |
|
绘画艺术 | 国画家 | 剪纸大师 | 简介人物 | 盐业公司 | 盐务管理局 | 介绍城镇 | 大新镇 | 阜阳 | 农村 | 大岳寨 | 安徽 | 中药 | 特产 | 中学 | 五中 | 原墙 | |
|
|
太和县旧县 | 太和县中学 | 太和县中医院 | 太和县第三中学 | 太和县民族中学 | 太和县棉麻公司 | 太和县人民医院 | 太和县公安医院 | 太和县丝绸总厂 | 太和县盐务管理局 | 太和县赵庙防保站 | 太和县卫生防疫站 | 太和县红十字医院 | 安徽省太和县第一中学 | 太和县地税局信息中心 | 太和县蔡庙镇防保站 | 太和县李兴镇防保站 | 太和县阮桥镇防保站 | 太和县郭庙乡防保站 | 太和县皮条孙镇防保站 | 太和县双庙镇卫生防疫站 | 太和县关集镇防保站 | 太和县苗集镇长春中医院 | 安徽省太和县农药厂 | 太和县肖口镇棉麻纺厂 | 太和县二轻工艺制镜厂 | 太和县宫集镇工艺制品厂 | 太和县二郎乡羊毛衫厂 | 太和县工业品公司服装城 | 太和县大庙乡棉纺厂 | 合肥工业大学太和县教学点 | 太和县香椿基地芽腌厂 | 安徽省太和县棉麻公司 | 太和县丞厅葺三亭于官廨曰真清曰特秀曰成溪又有读书台龙首池寄题三叠 | 之官五羊,过太和县登快阁,观山谷石刻,赋两绝句呈知县李绅公、垂主簿赵蕃昌父二首 | 太和县粮油食品厂月亮城宾馆 | 安徽省太和县东兴助剂有限公司 | 之官五羊过太和县登快阁观山谷石刻赋两绝句呈知县李绅公垂主簿赵蕃昌父二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