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安徽 >阜陽 > 
目錄
·概況 Taihe County·縣情概述·社會事業
·經濟發展·歷史沿革·太和名酒
·太和特産·太和小吃·主要景點
·英文解釋·近義詞·相關詞
·包含詞·更多結果...
概況 Taihe County
  郵編:236600 代碼:341222 區號:0558
  拼音:Tài Hé Xiàn 英譯:Taihe County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東經115°25′-115°55′、北緯33°04′-33°35′。東臨渦陽、利辛,南依阜陽,西接界首,北與亳州為鄰,西北與河南鄲城接壤。縣境南北長52千米、東西寬60千米,總面積1822平方千米。總人口164萬人(2007年末)。
  
  全縣轄26個鎮、5個鄉:城關鎮、舊縣鎮、稅鎮鎮、皮條孫鎮、原墻鎮、倪邱鎮、李興鎮、大新鎮、肖口鎮、關集鎮、三塔鎮、雙浮鎮、蔡廟鎮、三堂鎮、苗老集鎮、趙廟鎮、官集鎮、墳臺鎮、洪山鎮、清淺鎮、五星鎮、高廟鎮、桑營鎮、大廟集鎮、阮橋鎮、雙廟鎮、鬍總鄉、趙集鄉、郭廟鄉、馬集鄉、二郎鄉。縣政府駐城關鎮,區面積1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萬人。
  
  地處淮北平原西部。潁河流經縣境西南,茨河縱貫中部,東北有西淝河流過。人工河道界洪河橫貫中部。年降水量850毫米,年均氣溫14.9℃。國傢商品糧基地。盛産薄荷、櫻桃和香椿芽。
  
  京九、漯阜鐵路過境,境內建有7個車站;界蚌高速公路、105國道和308省道穿境而過,潁河、茨河常年通航。名勝古跡有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等。
縣情概述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面積1822平方公裏,人口162.7萬。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潁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裏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範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滄桑何處問真情,一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着對家乡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裏,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捲。
社會事業
  太和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素有“椿櫻之鄉”之美譽。而今,科技、文化、體育、教育、衛生事業引人矚目,多次榮獲“田徑之鄉”、“ “書畫之鄉”等光榮稱號。全縣有各類專業科技人員 萬多人,現有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 所,小學 所,教學設施、師資水平和學生素質等在省內外享有聲譽,每年為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5000多名。其中省重點中學——太和中學、太和一中為清華、北大等國傢級重點院校培養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
  太和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京九鐵路、漯阜鐵路穿境而過,境內建有7個車站;105國道、308省道和南洛高速公路在縣內縱橫交織,潁河黃金大道經過太和40多公裏,縣城距阜陽4C級機場和京九鐵路阜陽編組站僅37公裏,形成了立體交通網絡。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六縱六橫"的道路框架使城區面積擴展到12平方公裏,常住人口增加到15萬。供電、通信網絡覆蓋全縣,設施先進完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和有力的保障。
  太和縣社會安定,政策穩定,法製日益健全,可為客商提供各種配套服務。生産資料、信息、技術和勞務市場逐步完善。銀行和保險機構健全,服務網點遍布城鄉。市內有三星級的鏡湖賓館等中高檔賓館10多傢。
經濟發展
  太和土地肥沃,物産豐富。農業種植呈糧、經、飼三元結構,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梁、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藥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薄荷油年産量占全國總産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質特佳,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中藥材主要品種有桔梗、板蘭根、白术、白芍、黨參、牡丹、藥菊等,均以産量高、質量好而聞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全國桔梗生産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櫻鄉,太和椿芽、櫻桃清時即為貢品,在國外也久負盛名。地下藴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礦泉水等礦産資源非常豐富,經地礦部、衛生部鑒定,均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
  太和工業城鄉並舉,門類齊全。醫藥、化工、紡織、食品、塑料、建材、機械、造紙、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縣工業中的支柱行業。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綫條、撕膜繩、中藥材、篩網、人畜毛發等産品的一批鄉鎮企業正在蓬勃發展。
  太和商貿活躍,市場繁榮。尼竜繩、木裝飾條、薄荷油、中藥材、紅芋三粉、毛發、篩網等衆多的專業市場日益壯大,輻射全國。醫藥商業與新興的醫藥工業相互促進,形成了發展勢頭強勁的醫藥經濟,成為帶動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産業發展的"竜頭"。
歷史沿革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屬宋,為郪丘,又名邢丘。廩丘。戰國屬魏,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本地。後歸秦。《史記·魏世傢》:“(魏安釐王)十一年(前266),秦拔我郪丘。”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陳遷都鉅陽(今太和縣原墻鎮)。
  秦統一後,置郪丘縣(今太和縣倪邱鎮),屬陳郡。
  漢置細陽縣、新郪縣、樂昌侯國、宋公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東漢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郪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郪。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晉廢細陽。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墻)。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河南省汝寧府潁州。
  明屬南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改屬亳州。十三年,潁州升府,復改屬潁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直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年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民國初年實行區保製,全縣分區(順號取積名)、97保。
  民國27年(1938年),實行區、鄉、保、甲製,全縣設3個區。34鄉(鎮)。478堡。
  民國34年(1945年),調整區劃,34鄉(鎮)為30鄉(鎮),計有:細陽鎮、趙寺鄉、望高鄉、關集鄉、三塔鄉、竹園湖鄉、竜李鄉、光蘆鄉、竜臺鄉、鬍集鄉、黑虎鄉、齊橋鄉、大黃鄉、高廟鄉、舊縣鄉、陳李鄉、磚橋鄉、亮集鄉、稅子鋪、界首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改用區、鄉、行政村製,設10區。139鄉。10區是:城關、茨𠔌、李興、稅黃、板黃、趙廟、洪山、光武、大新、原墻。
  1950年3月增設雙浮鄉,5月增設關集區,8月31日由阜陽劃入宮集區及長春區的趙李、王營、草李、長春4鄉。
  1952年7月撤稅黃區,增設稅鎮、大黃、長春、三塔、清淺、倪邱、舊縣等區,至此全縣設19區。
  1953年8月,將光武、蘆村、大黃、亮集等區、鄉劃入界首縣。
  1956年,全縣並為9區1鎮(城關鎮)。64鄉。1957年3月撤區並鄉,將全縣64鄉並為45鄉。1958年元月,被撤區全部恢復。
  1958年9月,改全縣9區1鎮45鄉為11個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設洪山公社。全縣設李興、原墻、大新、倪邱、雙浮、關集、宮集、墳臺、趙廟、舊縣、城關、洪山12個公社。
  1961年8月,縮小農村人民公社規模,將全縣12個公社改為12區,成立71個公社。
  1969年3月撤區並社,全縣成立20個公社。至此全縣設33個公社。計為:關集、城郊、大新、肖口、舊縣、雙浮、清淺、趙廟、倪邱、洪山、原墻、三塔、宮集、三堂、苗集、阮橋、稅鎮、李興、蔡廟、宋集、趙廟、墳臺、水上、高廟、許寨、桑營、城關、馬集、雙廟、郭廟、長春、鬍總、大廟。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復區製,全縣設13區(鎮)。同年12月增設宮集區、蔡廟區。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為鄉人民政府,生産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全縣為15區(鎮)。75鄉,5個鄉級鎮。
  1996年,太和縣面積1813平方千米,人口143.2萬,轄20個鎮、11個鄉:城關鎮、舊縣鎮、稅鎮鎮、原墻鎮、李興鎮、倪邱鎮、關集鎮、大新鎮、雙浮鎮、蔡廟鎮、洪山鎮、趙廟鎮、官集鎮、三堂鎮、三塔鎮、清淺鎮、肖口鎮、墳臺鎮、皮條孫鎮、苗老集鎮、高廟鄉、鬍總鄉、五星鄉、馬集鄉、桑營鄉、大廟鄉、雙廟鄉、阮橋鄉、郭廟鄉、二郎鄉、趙集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1997年,撤銷桑營鄉,設立桑營鎮。鎮人民政府駐淝南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371482人,其中(24個鎮、7個鄉):城關鎮131423人,舊縣鎮59480人,稅鎮鎮37495人,皮條孫鎮21091人,原墻鎮49059人,倪邱鎮 47127人,李興鎮59572人,大新鎮47592人,肖口鎮48043人,關集鎮42972人,三塔鎮59177人,雙浮鎮39625人,蔡廟鎮 25648人,三堂鎮42806人,苗老集鎮40577人,趙廟鎮49877人,官集鎮36689人,墳臺鎮70732人,洪山鎮55673人,清淺鎮 33741人,五星鎮36018人,高廟鎮20571人,桑營鎮35710人,大廟集鎮40375人,鬍總鄉20574人,趙集鄉37951人,郭廟鄉 39252人,馬集鄉35962人,二郎鄉27543人,阮橋鄉38894人,雙廟鄉40133人。
    2004年底,太和縣轄26個鎮、5個鄉。
太和名酒
  鏡湖秘釀、太和殿等。
太和特産
  櫻桃、香椿
  櫻桃: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別處的櫻桃把巴子拔掉,櫻桃汁會淌出來,而太和的櫻桃則不會流汁。
  香椿:太和的椿樹品種很多,尤香椿最有名。營養價值豐富,曾作為貢品。當地稱“供春”。
太和小吃
  太和板面:味道獨特,現在安徽到處都有“太和板面”面館。
主要景點
  文廟廣場
  太和公園
  位於人民中路,公園風景秀麗,有亭臺樓閣和娛樂設施。
  太和文廟
  與公園相鄰,文廟正門懸挂“太和元氣”四個大字的牌匾,門前的廣場就是文廟廣場,有高大的牌坊。院內有廟宇設施。
  太和溫泉度假村
  位於太和縣城北郊,是休閑娛樂的好地方,吸引着衆我省內外遊客。
  櫻桃園
  位於鏡湖西路,每至櫻花盛開和櫻桃成熟季節,前來觀光的絡繹不絶。
  太和一中
  位於縣中心路--人民路上、太和公園正對面、縣委斜對面。校園佈局合理、景色特別,自然與人文並重,師資力量雄厚,硬件齊全、老師實力很強--縣裏的兩名特級教師均在一中。在教學方面突出,長期在省市的各種教學比賽中,在全市遙遙領先。因此,也是太和的著名的人文景點。
  太和中學
  與公園相鄰,花木繁多,狀元湖的湖水清澈,湖邊弱風扶柳,石質桌椅散發出古典色彩,更有穿首遊廊漫步其間,感受個中趣味。從狀元橋上可以看到狀元湖遊魚嬉戲,很可樂的感覺。狀元亭小坐,疲乏即可消失。更有古跡——著名的山陝會館,也就是現在的花戲樓。太和中學是太和最出名的遊覽景點。
  萬壽山
  位於太和三角元,是太和的唯一一座山,聯繫上歷史典故,加上周邊優美的風光,值得一去。
英文解釋
  1. n.:  Taihe County
近義詞
大和, 太和, 太龢, 太和區
相關詞
繪畫藝術國畫傢剪紙大師簡介人物????業公司????務管理局介紹城鎮大新鎮
阜陽農村大嶽寨安徽中藥特産中學五中
原墻
包含詞
太和縣舊縣太和縣中學
太和縣中醫院太和縣第三中學
太和縣民族中學太和縣棉麻公司
太和縣人民醫院太和縣公安醫院
太和縣絲綢總廠太和縣????務管理局
太和縣趙廟防保站太和縣衛生防疫站
太和縣紅十字醫院安徽省太和縣第一中學
太和縣地稅局信息中心太和縣蔡廟鎮防保站
太和縣李興鎮防保站太和縣阮橋鎮防保站
太和縣郭廟鄉防保站太和縣皮條孫鎮防保站
太和縣雙廟鎮衛生防疫站太和縣關集鎮防保站
太和縣苗集鎮長春中醫院安徽省太和縣農藥廠
太和縣肖口鎮棉麻紡廠太和縣二輕工藝製鏡廠
太和縣宮集鎮工藝製品廠太和縣二郎鄉羊毛衫廠
太和縣工業品公司服裝城太和縣大廟鄉棉紡廠
合肥工業大學太和縣教學點太和縣香椿基地芽腌廠
安徽省太和縣棉麻公司太和縣丞廳葺三亭於官廨曰真清曰特秀曰成溪又有讀書臺竜首池寄題三疊
之官五羊,過太和縣登快閣,觀山𠔌石刻,賦兩絶句呈知縣李紳公、垂主簿趙蕃昌父二首太和縣糧油食品廠月亮城賓館
安徽省太和縣東興助劑有限公司之官五羊過太和縣登快閣觀山𠔌石刻賦兩絶句呈知縣李紳公垂主簿趙蕃昌父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