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級市 : 中國 >四川 > 
目錄
·旅遊 Travel·地名由來 Origin of names·內江概況 Neijiang Overview
·交通網絡 Transport network·政區人口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opulation·社會事業 Social cause
·內江名校 Neijiang elite·歷史沿革 History·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自然地理 Geography·內江人物 Neijiang characters·著名美食 Famous food
·文化特色 Culture·風景名勝 Scenic·內江未來 Neijiang future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內江概況 Neijiang Overview·著名美食 Famous food
·內江特産 Neijiang specialty·近義詞·相關詞
·更多結果...
旅遊 Travel
  內江旅遊投訴電話:內江市旅遊投訴電話:0832-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內江最佳旅遊時間: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具有鼕暖、夏熱、春早、無霜期長,雨量充沛
  最佳旅遊時間:三月至六月,九月至十一月
  內江民俗節慶活動:雲頂“鬼市”
  雲頂場“趕鬼市”亦稱“趕鬼場”、“強盜場”“天亮場”,習俗由來已久極副富特色。每逢農歷三六九趕場期,凌晨三四點鐘遠山近嶺燈籠火把接踵而至,場上街檐亦齊刷刷燈火齊明,買主賣主討價還價,主人客人爭多論寡,喧鬧之聲不絶於耳。至天亮約六七點鐘便人走場空、煙消雲散。如此集市交易似鬼魅夜半活動,雞鳴則散,故稱“鬼場”“鬼市”。
  賞花節
  每年三月下旬,隆昌聖燈山、普潤鄉都要舉辦賞花節。在車水馬竜、人頭攢動的熱鬧場景中,人們一邊享受着大自然的自然風光,觀賞着含苞欲放的桃花和盛開的梨花,一邊觀看着為賞花節助興的歌舞節目,是市民參與“走進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等旅遊活動。
  內江美食:內江的風味小吃品種繁多,選料考究,口味獨特,尤以內江賓館的金絲牛肉、水煮蹄花、鮮肉湯元、香炸苕餅、金銀孜耳面、四廣鵝掌;內江民樂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的蜜味湯圓、大千紅燒牛肉面、大千紹子面;鐘樓飯店的象生梨;隆昌的羊肉湯;資中清代風味餐館的周蒸籠、譚鴨子、羅抄手、博士湯圓、陳泡耙、魏水粉等,是到內江旅遊不可不吃的特色小吃。
  內江人喜愛甜食,也善於烹調甜食。甜食風味以其取材獨特,烹調別緻,香甜味美,經濟實惠的特點而稱譽。如冰糖肘子、蜜餞鍋蒸、蜜味蛋泥、蜜味湯元、焦皮酥、涼蛋糕、糖油果子、豬油泡粑、內江黃粑、甜城八寶果羹、珍珠橘羹湯……
  到了內江,一定要去品嚐內江菜。內江菜點註重地方特色風味的發揮,善烹濃郁的傢常風味菜餚。在調味中重用豆瓣醬、辣椒、花椒,還輔之以糖或醋,能調製出不同層次、不同風味的傢常味,以其色紅油亮、鹹鮮味辣、味濃味香、風味可口而稱譽。其代表菜有傢常羊肉、傢常鱔魚、大蒜鮎魚、金絲牛肉、火爆肛腺、鼕菜肉末、牛肉蒸籠、羊肉蒸籠、肥腸蒸籠、豆腐腦水粉……等並流傳久遠。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國畫大師張大千,還是一位美食傢、烹飪傢。他把烹飪作為第二愛好,常親自入廚,自烹自調,匠心獨運,創製了不少名菜式。由名廚楊國欽整理的《張大千風味菜餚》一書裏介紹的“大千雞”、“大千幹燒魚”、“大千櫻桃雞”、“大千丸子湯”和“大風堂酒席”等菜品蜚聲海外,被海內外人士稱譽為"大千風味",其味源於川菜而又衷中參西,自成一格,膾炙人口,有"吃的藝術,藝術的吃"、"文如其人,食如其人"一說。
  內江購物:內江特産、旅遊工藝品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尤以隆昌釉陶、夏布;內江蔗糖、蜜餞;資中“風源牌”鼕尖;威遠“威寶牌”醬蘿蔔、新店七星椒、復立茶葉;白馬米花糖、大紅袍紅桔等為最,是到內江旅遊不可不買的旅遊商品。
  內江交通:內江交通優勢突出。內江地理位置優越,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有"川中樞紐"、"川南咽喉"之稱。境內有成渝、隆瀘、內昆鐵路和成渝、內宜、隆納高速公路,公路、鐵路通車里程分別達2921公裏和184.3公裏,路網密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特別是內遂鐵路、內遂高速公路、隆黃(貴州黃桶)、隆大(貴州大方)高速公路建設,必將使內江在川、渝、滇、黔的交通樞紐地位更加突出。
  公路:成都距內江為172公裏,全程為高速公路,需時約2小時。成都城北客運中心每天都有發往內江的班車,每20分鐘一班,票價約為50元。
  鐵路:內江市境內有成渝綫、內昆綫、隆瀘綫、資威綫四段計營運里程190千米,火車站19個。
  成渝綫:成渝綫西起成都,東達重慶,全程505.06千米。自147.796千米處進入內江市,經資中縣、市中區、東興區、隆昌縣出境,境內全長119.062千米。
  內昆綫:內江至昆明鐵路自成渝綫內江站重慶端道岔(220.34千米)接軌引出。境內長22.275千米,設內江南站、凌傢場站。
  資威綫:自成渝綫資中站重慶端道岔(190.376千米)接軌引出,經宋傢鋪抵威遠縣坭河。正綫長29.3千米,站綫長2.7千米。建橋梁3座,隧道1個,涵洞65道。
  區號:0832
  郵政編碼:641000
  位置:內江位於四川盆地的腹心地帶,成渝兩個特大城市之間,南鄰自貢、宜賓、瀘州,北通成都,東接重慶,是成渝、內昆、隆瀘三條鐵路,成渝、內宜、隆納三條高速公路的交匯處,是川東南水陸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人口:420萬
  行政區劃:轄市中區、東興區、隆昌縣、資中縣、威遠縣。
  別名:甜城
  
  內江市位於天府之國的東南部,座落在美麗富饒的沱江之濱。東連重慶,西接成都,南通自貢、宜賓、瀘州,北到遂寧、南充,是川東重鎮、四川省規劃建設的8個大城市之一。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裏,耕地18.56萬公頃。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共3縣2區、87個鎮、24個鄉,2001年末總人口420.06萬人,其中城鎮聚居人口73.49萬人。
  內江歷史悠久。內江是開發較早的巴蜀腹心城市,東漢建縣,曾稱漢安、中江,隋文帝時改稱內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50年設內江專區,1985年改建省轄內江市。1998年,經國務院批準,內江行政區劃進行再次調整至今。由於歷史上盛産蔗糖,製糖業發達,素有"甜城"之稱。
  內江農業基礎紮實。內江屬淺丘陵地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7.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56.9毫米),土地肥沃、物産豐富,盛産糧、油、豬、蔗、麻、絲和多種農副産品,是四川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産區。內江既是國傢商品糧生産基地市和四川省水産産業化試點城市,也是中國優良地方豬種"內江豬"的生産地。所轄隆昌縣是國傢級水禽基地縣。市中區、東興區的蔬菜、水産養殖,隆昌的水禽、夏布,資中的枇杷,威遠的檸檬等一批農業産業化基地建設方興未艾。
  內江工業門類齊全。內江是老工業城市,工業門類齊全,體係完備,初步形成了較具支撐性的電子信息、冶金建材、輕工食品、醫藥化工和機械工業等支柱行業。有實力較強、在國內知名度較高的方向光電川威鋼鐵、威遠建業、白塔集團等企業集團,還有巨安置業、內江華潤藍劍、內江正大、內江發電總廠、四川鬆林絲廠重竜股份等一批輻射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骨幹企業,一大批優勢拳頭産品,如液晶顯示器、鋼鐵、柴油機、玻璃球、水泥建材産品、稀土製品、高支高密棉紗棉布、醫藥、絲綢等,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有較高份額,而且遠銷國外。隨着産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工業強市戰略的全面推進,工業將在內江經濟中起到更加重要的支撐作用。
  內江商貿市場發達。內江自古就是商賈雲集之地,是四川的重要商埠之一。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內江的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市場種類齊全,佈局較為合理,現代物流全面引入,流通規模不斷擴大,流通領域日益拓展,初步形成了城鄉並重,內外並舉的商貿流通格局。
  內江文化底藴深厚。內江素有"大千故裏"、"文化之鄉"的美譽,是川中文化發達地區之一。自古以來,人文薈萃、纔俊輩出,孔子之師萇弘、西漢辭賦傢王褒、東漢教育傢董均、宋代理學家陳摶、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畫傢張善宨、新聞巨子範長江、被孫中山授予四大將軍之一的喻培倫大將軍等都是內江彪炳史册的傑出代表。境內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947所,其中大專院校1所、中專6所、中師4所、普中281所、職中26所、小學1111所,在校學生76萬人,全市義務教育、高考上綫率、錄取率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市內有科研機構3所,各類高中級專業人員2萬餘人,從事技術開發科研人員4000人。近年來,一大批科研成果先後獲得國傢、省級和市級科技成果奬或科技進步奬。
地名由來 Origin of names
  原名中江。別稱:甜城。沱江北段叫牛鞞水,為北江;南段為枝江,稱南江,此為中江。隋文帝避其楊忠之諱,改為內江。1951年設為內江市。一說因取內水(即沱江)為名,蓋市縣位沱江西岸,江至此,麯流成弧,有如半島,城居其內故名。
內江概況 Neijiang Overview
  內江市(又名甜城)位於天府之國的東南部,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沱江之濱。內江市位於四川東大門,東連重慶,西接成都、資陽,南扼自貢、宜賓、瀘州,北通遂寧、南充,成渝鐵路、內昆鐵路在這裏接軌,成渝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在這裏匯合,公路密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通車里程達3149公裏,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有“川中樞紐”、“川南咽喉”之稱。是川東重鎮、四川省規劃建設的8個大城市之一。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裏,耕地18.56萬公頃。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共3縣2區、87個鎮、24個鄉,2008年末戶籍總人口425.05萬人。
  市人民政府駐市中區。
  內江市郵政編碼:641000(市中區),641100(東興區)
  代碼:511000
  電話區號:0832
  車牌編號:川K
  拼音:Neijiang Shi。
交通網絡 Transport network
  內江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四川省僅次於成都的第二大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除航空外,鐵路、公路,內河和管道運輸俱全。鐵路有成渝、內昆、資威、隆瀘鐵路縱貫南北;公路有成渝、內宜、隆納三條高速公路在內江匯合成“T”字形,並有省道遂筠路、資瀘路、隆雅路等幹綫公路通過,41條縣道公路將全市兩區三縣串連在一起,132條鄉道公路縱橫交錯於全市112個鎮(鄉);內河航道現有10條,通航里程達416公裏,有74個鄉鎮通水路。內河航運以沱江為主,沱江自西入境,流經境內四個區縣、下遊到瀘州與長江相通。
  在一些景點景區裏會有為方便遊客遊玩而準備的觀光車,一般能坐十到十二個人,車票也不算貴,不失為一種好的交通工具。
  內江市境內有成渝綫、內昆綫、隆瀘綫、資威綫四段計營運里程190千米,火車站19個。成渝綫西起成都,東達重慶,全程505.06千米。自147.796千米處進入內江市,經資中縣、市中區、東興區、隆昌縣出境,境內全長119.062千米。內江至昆明鐵路自成渝綫內江站重慶端道岔(220.34千米)接軌引出。境內長22.275千米,設內江南站、凌傢場站。資威綫自成渝綫資中站重慶端道岔(190.376千米)接軌引出,經宋傢鋪抵威遠縣坭河。正綫長29.3千米,站綫長2.7千米。建橋梁3座,隧道1個,涵洞65道。
  內江市東南連重慶市,西北靠資陽市,南接瀘州、宜賓、自貢,東北通遂寧,西南與樂山接壤。成渝、內宜、隆納三條高速公路,成(成都)廣(廣州)公路、川鄂(湖北)公路、川雲(雲南)公路、內宜公路縱橫境內。境內國道幹綫(高速公路)149.2千米,國道134.3千米,省道152.2千米,縣道89.3千米,跨地區縣道境內段303.3千米,縣內縣道394.5千米。成內江新照片都距內江為172公裏,全程為高速公路,需時約2小時。成都城北客運中心每天都有發往內江的班車,每20分鐘一班,票價為50元左右。
  由四川省和當地共同投資300多萬元新建成的這座岸綫長700多米,寬20多米的碼頭,是內江市建在沱江邊的最大客貨運碼頭。該碼頭從2005年5月開工修建,到今年7月21日竣工。新建成的碼頭既方便了當地市民乘船、過渡和貨物裝卸運輸,同時又集防洪、交通、城市景觀等為一體。
政區人口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opulation
  清末(1911年)內江地區人口317.55萬人,到1949年已發展到538.23萬人,38年間增加220.68萬人,每年平均增加5.8萬人,平均增長率13.98‰。1957年,內江地區人口由1949年的538.23萬人發展到629.66萬人,八年間增加91.43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1.43萬人,為第一個生育高峰期;1958~1962年,由於自然災害等原因,人口出現負增長。1957年~1961年,內江地區人口逐年下降為629.66萬、628.82萬、611.56萬、552.48萬、521.54萬,四年減少108.12萬人,平均每年減少27.03萬人,年平均自然增長率-19.76‰。1962年,人口開始回升,1962年底,內江地區人口增加到5234212人。1963~1976年,是內江地區人口第二生育高峰期。從1963年開始,內江地區平均每年增加16萬餘人,1966年總人口588.57萬人。四年間,增加65.15萬人,年平均增長29.8‰。1967~1969年,內江地區人口分別為607.65萬、625.23萬、646.31萬。三年間,全地區增加57.74萬人,增長9.8‰,年平均增加19.25萬人。1970年底,全地區人口為699萬,1975年底,增加到764.22萬人。1976年又增加10.55萬人,但由於這年簡陽洛帶區劃歸成都市,劃出106 246人,纔使全區1976年人口比1975年略有減少,為746.15萬人。1977~1985年,內江地區進入人口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穩定發展時期。1985年,全地區由1976年底的764.15萬人增加到809.08萬人,九年共增加44.93萬人,平均每年增加4.099萬人,比第一個生育高峰期每年平均少增加6.5萬人,比第二個生育高峰期每年平均少增加11.26萬人。1996年末,全市總人口900.45萬人,比1985年增加91.37萬人,平均每年增加8.31萬人。1998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對內江市行政區進行調整。調整後,內江市總人口416.55萬人,占原內江市的46%,其中非農業人口69萬,占原內江市非農業人口58%,占現內江市總人口16.6%;農業人口346.43萬人,占原內江市農業人口44.13%,占現內江市總人口83.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771.3。2007年末,全市總人口423.83萬人,非農業人口82.11萬,農業人口347.14萬,8年間增加7.28萬人,每年平均增加0.91萬人。
  2007年末總人口423.83萬,其中非農業人口82.11萬,農業人口中341.72萬。
社會事業 Social cause
  2007年,該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440所,在校學生61.43萬人,教職工3.34萬人,其中,專任教師2.71萬人。小學595所,招生4.23萬人,在校生27.41萬人。實現了兒童6歲入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升初中比例達100%。普通中學272所,招生7.40萬人,在校生20.99萬人,其中,高中招生2.65萬人,在校學生8.21萬人。“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高考萬人本科上綫率躍居全省第二。高等教育蓬勃發展,內江師範學院招生3559人,在校生12300人。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快速發展,全年招生2035人,在校生4100人。
  全市創作劇本、小品15個,歌麯20首。全年農村電影放映6541場。該市有藝術表演團體4個,藝術表演場所5個,群衆藝術館、文化館6個,文化站120個,公共圖書館4個,圖書總藏量為414千册(件)。
  內江市有廣播電臺4座,鄉鎮廣播站111個,廣播覆蓋率為94.4%。電視臺1座,電視覆蓋率為96.3%。全年新發展有限電視用戶2.6萬戶,大力推進“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新發展403個20戶以上的自然村廣播電視。
  建立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快推進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繼續加強疾病預防控製體係、醫療救治體係、衛生執法監督體係建設,整頓和規範醫療衛生市場秩序。該市共有285.17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1.4%,比上年提高14.7個百分點。全市已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個,覆蓋城市居民30萬人。全市國債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14個,總面積10950平方米,總投資500萬元。全市卡介苗接種99.01%,麻疹接種率98.55%,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99.0%。醫療廣告監督檢查覆蓋達100%。
  繼續組織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第二期工程,以“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為主題開展全民健身係列活動;新建全民健身路徑37條,“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點41個;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體育傳統項目示範學校建設和國傢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建設工作得到加強;舉辦市級比賽45次以上,承辦省級以上比賽8次,參加省級比賽獲金牌37枚、銀牌48枚、銅牌44.5枚。
  2007年,內江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9361元,比2006年增長24.9%;農民人均純收入3816元,比2006年增加551元,增長16.9%。
  2007年末,該市共有城鎮在崗職工22.28萬人,比2006年下降1.1%;在崗職工工資總額37.37億元,增長18.7%,在崗職工年人均貨幣工資16741元,增長18.5%。
  機關、事業單位參加養老保險人數10.1萬人,養老保險費收入4.95億元,企業單位參加養老保險人數27.2萬人,養老保險收入7.02億元;農村參加養老保險人數3.7萬人,養老保險收入427.02萬元。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3.2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繼續推進,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30.47萬人,其中參加生育保險職工14.02萬人。
內江名校 Neijiang elite
  高校
  內江師範學院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
  名校
  內江一中
  內江二中(原沱江中學)
  內江六中
  內江三中
  資中一中
  資中二中
  隆昌二中
  隆昌一中
  威遠中學
  內江市實驗小學
歷史沿革 History
  據史料記載,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
  遠古時期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遊,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歷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並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秦漢三國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製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後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竜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裏,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井魚池以百數,傢傢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煉、製陶、井????、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傢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傢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裏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兩晉南北朝時期
  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麽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嚮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傢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蕩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製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嶽、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嶽、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竜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遊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
  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587]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後,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嶽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裏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佈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嶽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元明清時期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製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製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嶽(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采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歷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嶽、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1567]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煉、采掘、土陶、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歷六年[1578]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裏沃土,渺無人煙。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纔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係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蘇。雍正五年(1727年),隨着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産已同福建、臺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産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綫)、小川東路(成渝北綫)、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鼕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鬍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民國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占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蕩。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嶽、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涌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産階級革命傢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嶽、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産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傢酒精廠即生産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建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
  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嶽、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裏。
  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决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嶽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現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總面積5386平方公裏。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市中區
  市中區,內江市轄區,市府駐地,位於市南部,人口53.2萬,面積385.5平方公裏,轄6街道8鎮3鄉,區府駐人民路。
  工業的主導産業有紡織、機械、食品、製糖等。農業主産稻穀、小麥、甘蔗、蔬菜等。有56所大中等學校。
  成渝鐵路、內宜鐵路、成渝公路、內遂公路、內峨公路過境。
  東興區
  東興區,內江市轄區,位於市南部,人口81.8萬,面積1181.5平方公裏,轄2街道12鎮15鄉,區府駐東興街道。
  工業的主導産業有紡織、食品、建材、機械等。農業主産玉米、小麥、稻穀、油菜籽等。養殖業以生豬、傢禽、淡水魚為多。有49所大中等學校。
  隆昌縣
  隆昌縣地處四川盆地南部腹部,川渝兩省市交界處,古有“北接秦隴、南通滇海、西馳敘馬、東達荊襄,以彈丸而當六路之衝,扼川南而通四面八方”之稱,是川、滇、黔、渝重要物資集散地。全縣總人口75.57萬人,幅員面積794.41平方公裏,轄18鎮鄉,369個行政村,32個居委會。
  資中縣
  資中縣地理氣候:資中占地1734平方公裏,轄33個鄉鎮,總人口131萬人,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春早夏長,年均氣溫17.4℃,年均降雨量1007.7毫米,境內土地肥沃、物産豐富,是全國商品糧、生豬、水果、特種水産基地。
  交通:資中位於成渝兩市之間,沱江中段,距成都140公裏,離重慶190公裏。成渝高速公路、321國道、成渝鐵路及沱江橫貫全境。
  威遠縣
  威遠縣位於四川省中南部,隸屬內江市。全縣幅員面積1287平方公裏,轄20個鎮、323個村,總人口74.8萬人。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2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實現38.28億元,一、二、三産業比為21:53:26;財政總收入3.16億元,工業增加值17.54億元,規模工業産值4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34元
自然地理 Geography
  地形山脈
  內江地區處於四川盆地中心。西靠竜泉山脈,東界重慶市與華瑩山餘脈相接,地勢平緩,淺丘平壩相間,嚮南北延伸,與自貢、瀘州、宜賓、德陽、遂寧、南充的丘陵地區構成盆中丘陵區總體,東西長121.5公裏,南北寬94.7公裏,幅員面積13340平方公裏。屬典型的川中丘陵區地貌,主要地形區海拔300—500米,在這種地貌區河網發育差,土壤展現不足。
  內江地區,地形屬四川盆中淺丘。由侏羅係、白惡係紅色地層演變而成的淺丘地形占幅員面積的88.8%,其餘為低山地形。西北竜泉山和西南九宮山為岷、沱兩江分水嶺,主要山峰海拔高度800—1000米。東南有華瑩山餘脈—蠃觀山、聖燈山。東部淺丘內的沱涪分水嶺,為一些壟崗狀丘頂構成,一般高度450—560米。整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處在竜泉山獅子岩,海拔高度992.3米,最低處在安嶽白水鄉石羊河出境處,海拔高度248米。
  內江境內有倆母山、白雲山等山脈。
  倆母山
  倆母山地處威遠縣西北山區,海拔高度834米,是古代陵州地域(今仁壽)最高的山峰,也是流嚮沱江水係的清溪河和流嚮岷江水係的越溪河的分水嶺。
  白雲山
  白雲山有“川中小青城”之稱,有108個山頭,峰巒疊翠,連綿起伏,上下森林密佈,林海茫茫,幽𠔌深壑縱橫交錯,懸崖絶壁隨處可見。最高峰海拔733米,相對高差達430米。
  礦産資源
  該市礦産資源豐富。能源礦産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非金屬與建材礦産有石灰石、石砂岩、頁岩、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與陶瓷粘土等;金屬礦産與稀散元素有鐵、鉀、金等以及????礦、鉀礦和煤層中共生的鋁、鎵、銣及鋰等分散元素;化工礦産有????礦和含鉀水雲母粘土礦等。
  內江市由於地處盆地腹心地帶,地質構造較簡單,地殼相對穩定,區內出露地層主要受“資威穹窿背斜”、聖燈穹窿背斜”和“蠃觀山背斜”三大地質構造影響,全市礦産主要分佈在這三大構造帶上的威遠、資中、隆昌三縣。天然氣主要産於“資威穹窿背斜”和“聖燈穹窿背斜”兩大構造帶上,已探明的儲量達600多億立方米。沙金則産於沱江河床沿綫的資中、市中區和東興區。
  礦産資源主要有煤、天然氣和石灰石,進行小量生産的有囟????、含鉀粘土礦、耐火粘土礦、鉛土礦和沙金等。將來,礦産資源的開發還大有前景。
  植被樹種
  內江市屬亞熱帶常緑闊葉林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由於海拔高度懸殊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範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從用途上看,內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為主,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威遠縣,最小的是市中區;經濟林樹種豐富,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還有落葉果林,如梨、蘋、桃、李、杏、櫻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白蠟等經濟林木;薪炭林是內江市農村重要的生活資料,分佈廣,産量高,多數可再生更新,主要樹種有榿木、紫槐、馬桑、黃荊等;其他還有特種用途的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風景林、名勝古跡和革命聖地林、自然保護區林等,其優勢樹種有馬尾鬆、香樟、楠木、黃連木、柏木等,主要分佈在市中區、資中等地名勝古跡風景區。
  氣候水文
  氣候
  內江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鼕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氣溫15℃--28℃,一月均溫6℃--8℃,七月均溫26℃--28℃,最高氣溫可達41℃,最低氣溫-5.4℃,活動積溫5598℃左右。
  境內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釐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澇交替出現;春夏秋鼕,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鼕幹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下,多分佈在夏季,約占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基本一致,春季約占17%,鼕季僅占4%。
  水文
  沱江是市區內的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區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麯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4.5‰,水能藴藏量有14.5萬千瓦可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流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水能藴藏量約有3.5萬千瓦可供開發。加上沱江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千瓦時,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占可開發量的21.7%。同時,由於沱江縱貫南北,流域較長,支流較多,積水面廣,雨季時容易造成洪水災害。
  水文內江市境屬長江流域沱江水係,沱江為長江一級支流,清流河、小青竜河為長江二級支流,烏竜河入釜溪河,仍入沱江。
  沱江
  沱江又名中江,發源於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的茶坪山脈九頂山,出漢旺入成都平原,穿竜泉山入盆地丘陵區,經簡陽、資陽、資中入內江,然後至瀘州入長江,全長629公裏,流域面積27900平方公裏,其中在內江沱江鄉竜門鎮以上流域面積19329平方公裏,市境內(含內江市市中區)於流長71.68公裏,水能理論藴藏量為31800千瓦,占全市的82%。多年平均流量為350.37立地破,流量111.51億立米。
  清流河
  清流河上遊分大清流河、小清流河。大清洗河源於安嶽縣新民鄉唐石壩,於天林鄉窩子入內江,小清洗河源於大足縣中敖鎮陳傢寨,過安嶽縣李傢、元壩等鄉鎮入內江,大、小清流河在石子鄉鬆林壩匯合後和清流河,至大河口入沱江。全長121.74公裏(境內94公裏),流域面積1538.3平方公裏(境內523平方公裏),多年平均流量為19.64立米/秒。
  小青竜河
  小青竜河發源於安嶽文峰鄉文峰寺.經大治、高粱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公裏,流域面積532平方公裏,多年平均流量4.618立米/秒。
  烏竜河
  烏竜河源於資中縣五皇鄉藍傢壩,全長33.15公裏,流域面積104.4平方公裏,多年平均流量2.79立米秒。
  地形地貌
  內江市地處四川省盆地中部丘陵為主,東南、西南面有低山環繞。海拔在350~450米間的丘陵約占90%。地質構造屬新華夏係沉降帶的一部分,褶斷規模小。地表由較平緩的紫色砂岩與泥岩組成,經長期流水侵蝕切割後,多呈渾圓狀和壟崗狀淺丘;丘間溝𠔌狹長平直,從丘頂到溝𠔌多為梯形緩坡,構成層層臺階的糧田。泥質中以泥土、粗砂土和紅砂土、豆面泥土、黃泥砂土為主,這些土壤保水性能良好,抗旱力強,有利於農作物生長。
  土地利用歷史悠久,主要以耕地為主,其他用地為園林,林地,疏林草地,城鄉、居民用地,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特殊用地及部分難利用土地。
內江人物 Neijiang characters
  王褒
  王褒(?--前61)漢犍為郡資中(今四川資陽)人。字子淵,漢代文學家。
  萇弘
  萇弘,字敘,古資中縣人,(前575-前492),孔子的老師,博學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
  駱成驤
  駱成驤(1865--1926) 字公綉(驌),四川資中縣人,清末狀元、著名的“五老七賢”之一。1895年經殿試為清代四川唯一的狀元,1906年赴日本考察憲政,1912年任四川高等學校(四川大學前身)校長,1922年任四川大學籌備處處長。一生不求高官厚祿,清廉自守,有“窮狀元”之稱。有詩文集《清漪樓遺稿》行世。
  餘燮陽
  餘燮陽(1887─1943)字哲徽,四川內江市東興區人。著名書法傢。民國時期,他與公孫長子、陳鳴鸞、梅鶴年為世人稱為內江四大書傢。其子餘農治得其真傳,亦成為內江當代書法名傢。
  趙貞吉
  趙貞吉(1507-1576年),號大洲,內江桐梓壩人。明朝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生前與楊升閹、任少海、熊南沙,並稱“蜀中四大傢”,遺著有《趙文肅公詩文集》。趙貞吉最能代表內江文化人的精神與氣骨。
  張大千
  張大千(1899-1983)國畫大師。原名正權,又名爰、季爰,字大千,別戌大千居士,畫室名大風堂,內江人。被譽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傢” 。
  張善子
  張善子,畫虎大師。於1905年入同盟會,同年入日本明治大學經濟科,後改讀美術專修科,1907年回國任省咨議局議員,曾任四川陸軍少將旅長、總統府咨議、商都縣長等職。1940年獲美國紐約福亨大學榮譽法學博士、紐約美術專門學校榮譽教授。作品《飛虎圖》由美國國傢博物館收藏。
  羅世文
  羅世文,四川威遠人,1904年生,中國共産黨優秀黨員,著名烈士。
  黎冠英
  黎冠英,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先驅。
  喻培倫
  喻培倫(1886-1911),同盟會員,“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曾受同盟會委托負責製造炸彈,因此導致一手殘疾。廣州起義中胸挎兩筐炸彈衝鋒在前,最終力竭被捕,隨後遇害,被孫中山追贈為大將軍。
  範長江
  範長江原名希天,1909年10月16日出生於四川內江,1970年10月23日於河南確山去世。是我國傑出的新聞記者。
  劉園園
  劉園園,原名:劉園媛,外號:晴天娃娃。著名演員。
  鄧傢佳
  鄧傢佳,原名:鄧嘉。著名演員。
  刀郎
  刀郎,本名:羅林。著名歌手。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羅泉鎮。
  刀郎陳西貝
  陳西貝,演員,歌手。
  羅冉
  羅冉,昵稱:目凱提。網絡紅人。
  張德高
  張德高,巴蜀笑星。
  唐琳
  唐琳,2000年悉尼奧運會女子柔道78公斤級冠軍。
  巫丹
  巫丹,世界排球冠軍。
  李新
  李新,國際橋牌大師。
  陽健
  蒲文同
  劉雄兵
  王兵
  謝佳
  林玉希 楊雪帆
  林玉希,唱響內江亞軍得主。
  楊雪帆
  楊雪帆以一麯自創自唱的歡呼神舟六號升空的《神舟的翅膀》,被CCTV、中國大學生在綫等全國幾十傢媒體作為愛國主義的題材爭相報道,並獲SOGOU女聲北京賽區冠軍而成名。2005年12月獲四川省內江市旅遊形象大使稱號。
  劉曉梅
  1972年元月11日,劉曉梅出生在四川內江機床廠新建村。她在內江六中上學時代表學校參加了一係列田徑短跑比賽,均獲第一名。1986年,劉曉梅被四川省田徑隊錄取,師從全國著名田徑短跑教練張宏偉。
  二十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一係列全國少年田徑賽、中日少年田徑對抗賽上,劉曉梅數次獲得女子100米和200米冠軍。
  1993年第7屆全國運動會上,劉曉梅一舉打破了臺灣運動員紀政保持23年之久的亞洲女子100米短跑紀錄。
  1994年,劉曉梅在第12屆日本廣島亞運會上,勇奪女子百米賽冠軍(擊敗了臺灣名將王惠珍),榮獲“亞洲女飛人”稱號。
  在第27屆奧運會上,同她的師妹李雪梅、曾秀君等一道頑強拼搏,獲得了女子田徑4×100米接力這一項目在奧運會上的歷史性突破。
  在2001年九運會上,劉曉梅與隊友奮力拼搏,一舉奪得女子4×100米金牌,並獲女子短跑兩枚銀牌。
  邱笑秋
  邱笑秋,彩墨畫大師、享有“邱九寨”“中國巨型山水畫傢”、“中國畫壇巨匠”稱號。
  王錫仁
  王錫仁,著名作麯傢。
  範江第
  範江第,著名超導專傢、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奬候選人。
  王大東
  王大東,肯德基東南亞地區總裁。
  母長霜
  母長霜,美國舊金山大學校長。
  呂德睿
  呂德睿,美國可達公司總工程師。
  李山
  李山,著名國際金融專傢。
  曾嚮武
  曾嚮武,英丘吉爾學院院士。
  邱虹雲
  邱虹雲,國內清華大學“愛迪生”。
著名美食 Famous food
  小吃
  串串香
  串串香又叫麻辣燙。把熬製的“香料”放入“鮮香湯”中,再直接放入各種食品,短短幾秒至幾分鐘後就能食用。
  板板橋油炸粑
  內江民間流行的一種小吃。其製法是將糯米泡軟蒸熟再把糯米飯捏成拳頭大的一個個小團,小團包進豆沙。豆沙以赤豆為主要原料。摻進食????、花椒粉為佐料。然後將糯米團壓成餅狀,投進滾油鍋炸成金黃色即可。其特色是外酥內軟,油而不膩,咀嚼有味,口齒生香。據說此食品最初由椑木鎮木板橋橋頭一小吃店首創,並大受歡迎,行銷至內江城內。人稱“板板橋油炸粑”。至今油炸粑仍然是內江人喜愛的小吃,城區內已有多處店、攤專賣此種食品,熱鍋熱竈,現炸現賣。熱吃口味尤佳。
  豆花
  豆花是隆昌人民喜歡的大衆化食品。豆花細嫩綿軟,白出凝脂,色香味都十分誘人。
  豆腐腦
  豆腐腦的豆腐滑嫩,味成香辣,風味獨特。
  擔擔面
  擔擔面是著名小吃。用面粉擀製成麵條,煮熟,舀上炒製的豬肉末而成。成菜麵條細薄,鹵汁酥香,鹹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
  涼糕
  涼糕涼糕集“涼、甜、綿、嫩”為一體,風味獨特,堪稱一絶。做法:1、把糯米和大米混在一起研磨。這裏倒入0.2?????水和面;2、在搗好的大棗和柿餅裏放鬆籽粉,桂皮粉,白糖拌勻,做餡;3、在餅鐺裏倒入香油烤到溫度達110℃,把面團攤成0.3cm的厚度煎。待一面熟了翻過來繼續煎另一面,在餅上面鋪層備好的餡,然後捲起來。
  老麻抄手
  老麻抄手,特點“麻、香、辣、鮮”。
  兔子面
  兔子面,是用細細的水面、兔肉、底湯製作而成。再加上點青菜、香蔥、辣子醬、油????製作而成。
  極品溢香雞
  極品溢香雞是一道有着濃厚民間風味的小吃,所用的雞是經特殊方法飼養的,這種雞肉膽固醇含量相對較低,可以保證健康和衛生的標準。采用獨特的手法秘製而成,在口感上産生了讓人回味無盡的感受。其香鮮可口的特點,更是讓人垂涎三尺,品嚐溢香雞的時候那“喳、喳”的聲音,留於齒間香鮮的感覺......味感無法形諸於言語!味香濃郁,色澤微黃,皮脆肉嫩,骨肉鮮香,香而不膩。
  特産
  甜城蜜餞
  內江蜜餞味道純正,飽糖飽汁,營養豐富,有藥療和輔助藥療的特殊功能,是探親訪友的饋贈佳品。內江蜜餞選用優質的白砂糖、水果、蔬菜、藥材為主要原料,使用傳統的生産工藝,經不斷發展創新,采取科學方法,進行鮮料製胚,組織硬化、清漂、熱燙、糖漬、煮製等十幾道工序精工細作而成,現已發展到四十多個種類,八十多個花色品種。
  內江蜜餞作為內江的土特産名牌,在《內江市(今市中區)志》、《內江縣(今內江市東興區)志》中均有詳細記載。1981獲中商部優質産品奬。1983年獲外經貿部《出口産品質量優良》榮譽證書。1988年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牌奬。櫻桃蜜餞,形似瑪瑙,色澤紅亮,1985年獲四川省牛年群衆最喜愛食品稱號。1988年獲中國首屆博覽會銅牌奬。天鼕蜜餞,色白晶瑩,滋潤化渣,甘爽宜人,並有潤肺養胃、清熱生津作用,1984年獲四川省“旅遊産品”、“內銷工藝品”奬。鼕條蜜餞,色白質嫩,淳甜爽口,1988年獲中國首屆博覽會銅牌奬。紅桔蜜餞於1958年開始出口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其中嚮澳門"百花魁"出口的紅桔蜜餞被澳商譽為"色質俱佳"的産品,且出口紅桔蜜餞數量逐步擴大,1999年已達104噸。內江蜜餞不僅暢銷全國,而且常年遠銷東南亞及歐州一些國傢。
  七星椒
  七星椒為威遠縣新店鎮歷史悠久的特産,具有皮薄肉厚、色鮮味美、辣味醇厚的特點。曾遠銷韓國、斯裏蘭卡、菲律賓、新加坡、香港等地。1995年在全國第二屆農業食品博覽會上榮獲全國優質農産品稱號,並取得GB認證。2001年8月成為中國吉尼斯吃辣椒比賽唯一指定用椒。七星椒現已開發出幹椒、泡椒、椒面、節椒、糍粑椒等5大係列,二十多個品種,在省內外有較高的聲譽。
  周蘿蔔
  周蘿蔔為內江威寶食品有限公司的産品。産品以威遠縣鎮西鎮李傢坳圓白嫩、爽口化渣的大白蘿蔔為原料,把從西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院、四川省食品發酵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引進的現代配方技術與醬菜腌製的傳統生産工藝相結合,研製出集麻、辣、香、甜、脆於一體,色澤美觀、風味獨特的“威寶牌周蘿蔔”,是居傢旅遊的佐餐及饋贈佳品。“威寶牌周蘿蔔”深受全國各地消費者喜愛,並得到我國南極考察專傢好評。先後獲得“內江市知名商標”、“川省群衆喜愛商品”、“99年中國國際博覽會四川省名牌産品”等榮譽稱號,取得“省級農産品無公害基地”及“國傢緑色食品標志”認證。
  名菜
  獨頭蒜燉幹貝
  獨頭蒜燉幹貝,華夏六大“怪吃”之一。做飯:用四川獨頭蒜一枚放入盅中,上放五六粒發過洗淨之幹貝,高湯燉四五小時,食時棄幹貝而食蒜。因蒜多作配料,故此菜的“反客為主”頗有幾分新意。
  回鍋肉
  回鍋肉作為特色飲食,色、香、味俱全,在內江各飯館都能品嚐到。
  回鍋肉烹飪方法:1、肉洗淨,煮至肉熟皮軟撈出,涼後切片待用,青蒜切段;2、肉片在6成熱油鍋中炒至翻捲成耳狀時,下剁茸的郫縣豆瓣炒上色;3、再放甜面醬炒出香味,調味後放青蒜段翻勺裝盤即成。
  金絲牛肉
  金絲牛肉(又名:竜須牛肉)産品選用精鮮牛肉,經六道工序精製而成。它具有形似金絲,色澤油潤紅亮,味道幹香鮮美,慢嚼細品,回味無窮,津液泉涌更有天倫之樂的感受,是休閑飲食之佳品。
  鯰魚
  鯰魚有二十幾種做法,其中水煮鯰魚、麻辣鯰魚、大蒜燒鯰魚、滋補鯰魚頭等很受歡迎。其中水煮鯰魚不是很辣,但肉質細膩鮮美。麻辣口味的大蒜燒鯰魚,則是香辣誘人。如果有花旗參、沙參、黨參、淮山、苡仁、大棗、枸杞等作調料,既有滋補效果又美味可口。另外辣椒取自貴州的小燈籠椒,加上冰糖泡製會很香甜,可去掉辣椒的火氣,因此即使怕長痘痘的女士也可大膽品嚐。
  名茶
  復立雪芽
  復立雪芽為威遠縣茶葉公司生産的緑色健康食品,係采用高山無公害茶園早春優質獨芽,精心製作而成,其外形挺秀翠緑、香氣濃郁持久、湯色淡緑清流、滋味鮮醇味甘、葉底嫩緑明亮。長飲此茶能起到清心、解渴,助消化、利尿,調節人體機能、消炎、抗衰老、降血脂、抗癌、抗輻射等作用。復立雪芽已成為廣大消費者信賴和認可的知名品牌。二OOO年榮獲國際茶博覽會金奬,並列入全國十三大名茶之一。
文化特色 Culture
  內江獨特的地貌,優美的風景,豐富的物産,2000年來的深厚的文化底藴,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在市境內有號稱“川南第一禪林”的聖水寺、佛教聖地“西林古剎”的西林寺、留下李白千古絶唱的太白樓、鬼斧神工的重竜山摩崖石刻、東林寺的千手觀音、仿山東麯阜孔廟格局,號稱“巴蜀四大文廟”之首的資中文廟;歷史悠遠 “打開羅泉井,氣死自流井”之說的羅泉鎮,世傢望族“國中之國”、“民俗文化活化石”之稱的雲頂寨,丹青留白的大風堂,被譽為“立體史書”造型高大雄偉、沉穩古樸、圖文喻意深刻、雕刻技藝精湛、全國罕見的隆昌古牌坊群,那凌晨前開始在黑夜裏提籃趕集的叫聲,天亮雞叫時方始散去的雲頂寨,東興老街上的炭精畫,茶館裏的川劇清唱以及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資中木偶、川江號子、貝葉畫等。
  正是這2000千年來的歷史、民風民俗文化傳承的積澱,今人的奮力拼搏精神,造就了內江的“書畫之鄉”、“文化之鄉”、“大千文化”、“體育之鄉”、“蔗糖之鄉”的美名。
風景名勝 Scenic
  張大千紀念館
  世界著名的國畫大張大千紀念館坐落於內江城北沱江東岩園頂山上,俯沱江碧水,怡古西林寺,風景秀美,為紀念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
  張大千先生1899年誕生於內江,自幼學畫,曾留學日本,繪畫造詣高深,作品神韻秀麗,風格別具,被國際藝術評為“當代第一畫傢”,援予金質奬章。1983年張大千先生病逝於臺北,紀念館占地31.46畝,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立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還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附屬設施,采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佈局,獨具民族民居風格。中廳“大風堂”內塑有由香港運回、旅美收藏傢捐贈的大千先生銅像,左右兩側畫苑分別陳列張大千、張善子書畫等,正門匾額“內江張大千紀念館”為張學良將軍親筆題寫。
  靜寧寺
  靜寧寺為川南最大儒、釋、道寺廟,位於威遠嚮義鎮境內,距威遠縣城17公裏交通便利。靜寧寺始建於清代,清光緒年間復建。廟內建築物富於明、清風格,在建築結構上既保持了中國古廟宇的對稱性和古建築的風格,又體現了西方園林式建築特色,堪稱中國古建築的一座博物館。該寺廟設有儒、釋、道三大教派,在全川乃至西南地區均屬罕見。
  靜寧寺還是川南慈善總會所在地。在抗日戰爭時期,全國唯一的一所國立中學——東北中山中學和張學良將軍的東北中學兩所學校遷址於此辦學校八年之久,為祖國和海外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目前還健在的有兩千餘人,其中有不少為海內外知名人士。
  據《開徵匯覽》記載:“靜寧寺原係古剎叢林、明未兵燹之餘,僅遺山頂破屋數楹,故名高廟子。後修成觀音殿,本‘定靜安慮’之義,以期世界康寧,乃更名靜寧寺。”靜寧寺依山而築,高低起伏,氣勢宏偉,占地達40000平方米,為全省規模最大儒、釋、道三教歸真寺廟,寺內樓臺亭閣,畫棟雕梁;小庭大院,星羅棋布。寺分四殿二院:四殿即觀音殿、孔子殿、三聖殿、王母殿。二院一為考仙院,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古色古香;一為儒林院,紅磚二層樓房,融入了西方建築風格,堪稱為近代建築史上的中西合璧的一朵奇範。目前寺內孔子殿、儒林院、慈善堂、八德池、五福橋、字庫塔、涼亭等景觀,尚保存完好。精美的石刻人物、花卉、書法以及石獅、楹聯都極具觀賞價值。抗日戰爭時期,這坐昔日寧靜悠然、香火不斷的寺院,曾經是內遷的國立東北中山中學和東北中學的校址,靜寧寺也成為了一塊培養造就抗日愛國人才的教育聖地,至今仍有不少海外遊子慕名來訪。靜寧寺四周現已建成近4000畝規模的優質水密桃種植基地。每年桃花盛開的季節,前來觀光的遊人絡繹不絶。或賞花於樹下,或品茗於寺中,好不愜意。
  東興大佛寺
  大佛寺位於東興街道城區沱江河邊。寺建於抗日戰爭時期,現已改建。內有高浮雕大佛一尊,高近10米。山崖刻王果、餘燮陽、僧滿融、能見和尚、梅鶴年等書畫10餘幅,氣勢恢宏。
  聖水寺
  聖水寺位於內江市中區城西三公裏的沱江之濱,有“中川第一禪林”之稱。該寺建於唐代鹹通年間(公元860-873年),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而故名。其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有,圓覺樓、藏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即千手觀音殿)等,文物衆多,以建築、雕刻、書法;詩文最有特點,有唐寺、宋院、明亭、清閣等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雕刻藝術精湛.
  西林寺
  西林寺坐落於內江城北沱江東岩園頂山上,與世界著名的國畫大張大千紀念館相鄰.與市區隔江相望,西林寺為尼姑俺.寺內有大雄寶殿等.。
  古宇湖風景區
  隆昌城西的古宇湖是隆昌縣的著名風景區,避暑勝地,鼕季湖中生活着大量的越鼕候鳥。它是以古宇廟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包括湖區、聖燈山、金鵝鎮三景區10餘個景點,總面積61平方公裏。景區有峭壁、怪石、瀑布溶洞、寺廟、牌坊等風景名勝。古宇湖水面5平方公裏,儲量為5600萬立方米,環湖周長32公裏。湖面寬闊,水質清亮,湖中有大小島嶼6個。湖周山勢陡峭,怪石林立,山上緑樹成蔭,風景秀麗,金鵝江水東來,在回竜山前一分為二,依山環繞而過,從40米高懸岩絶壁上飛流直下,形成兩排寬大的瀑布,洪水季節尤為壯觀。
  船石湖風景區
  船石湖位於威遠縣連界鎮,威連路直通景區大門。與山幽林密的避暑勝地森林公園隔山相望。湖區群山環抱,奇山怪石點綴其間,令人浮想聯翩,孕育出許多神奇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湖區有大小港岔203條,全島、半島100多個,湖長5公裏,四季山青水碧,是遊人度假、休閑的好去處。
  走進船石湖,大壩左側半岩崩裂下塌,一巨石墜入湖中形如魚船,湖名得之於此。正面陡峭的山崖上人工鑿壁打造出長20餘米,寬2米左右的“相思洞天”。洞內有浮雕10餘幅,講述着“湖底石郎魚作伴,湖岸紅豆淚洗顔”的動人故事。棄洞沿山前行,信步於林蔭茂密的石階上,放眼眺望,群山抱碧水,山上亭臺,山下廊房、草坪、彷古石橋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讓人賞心悅目,心境寬廣。
  泛舟湖上,山環水繞,波光粼粼,吞碧吐緑,風光無限,讓你在詩行中沉醉,在畫幅裏遐思,在山水裏升華。擊舟前行,映入眼簾的第一美感便是橫跨湖中的關刀橋,宛如天空彩虹,故名“虹橋臥坡”。過石橋,越碧水,前行少許,登山500米,擡頭可見,“孔雀寺”。離寺行船不遠便見一草木蔥鬱的小島,俯看小島如一彎月,人稱“月亮島”,島上鬆柏相間,蕨草叢生,湖光掩映,猶如鑲嵌在湖中的一顆緑色翡翠。登島眺望,可見飛來峰叢中一巨石凸顯,似猴非猴,似人非人,人稱“天外來客”。離島前行,左側便是聞名遐邇的“梭子石”,相傳它是織女編織天幕彩霞的玉梭,與天兵抗爭時,不慎墜落於此。
  周傢灣的“香爐山”,四周煙雲繚繞,美不勝收。翹首右望,斬石橫空出世,大有仙人“乘風歸去”而又依依不捨之感。柏樹灣內有一株約200年歷史的紅豆村,樹高十餘丈,婷婷玉立影婆娑。傳說是鯉魚姑娘的化身。附近半島,蒼鬆緑翠,田畦花圃,犬吠雞鳴,似“世外桃源”。離湖登岸,餘興未盡的遊人可據自好,或輕歌曼舞,或茶園棋牌,品茶、論觀感。凡遊此者,莫不流連忘返,不忍離去。至於百瀑爭鳴、翠堤春曉,舟洞琴聲等勝景,更是別具特色。
  文廟
  資中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坐北朝南,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仿山東麯阜孔廟格局,有萬仞宮墻,內外月池,靈星門,大成門,鐘鼓樓,東西兩廂,大成殿,崇聖祠。琉璃蓋頂,紅墻黃瓦,金碧輝煌,古色古香,至今保存得相當完好,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傢、政治傢、教育傢,也是儒傢的創始者。他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教育及政治等的貢獻是巨大的,理應受到人們的敬重。加之歷代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等至高無上的榮銜,於是州州修文廟,縣縣祭孔子。
  資中文廟照壁建於清同治年間,長19.5米,高6米,壁間7孔直徑1.7米圓形鏤空雕塑,圖案為“雲海波濤”、“蟹蝦魚竜”、“水宮竜府”、“亭塔園林”、“鷹翔魚躍”、“竜鳳呈祥”、“魚躍竜門”等故事,寓意古代士子如江河中的魚,衹有不斷努力進取,經尊孔尊儒的教化,最終方能跳過竜門。
  重竜山
  資中重竜山位於城東北一裏處,有明代所建永慶寺等古殿宇及隋、唐刻摩崖造像達160龕、1648尊,大都保存完好。造像旁還有許多自唐以來的名人題記、題詞。永慶寺現有藏品1700餘件,包括蘇東坡、黃庭堅等名人的書法碑及袁枚、曾國藩、張大千的書畫。以黃庭堅的《幽蘭賦》碑最為名貴,是稀世珍品。據《方輿勝覽》載:因其“山勢盤屈,隱若竜轉”而得名。山上名勝古跡甚多,有永慶寺、來鶴亭等古建築,與北岩君子泉連在一起,自古以來為遊覽勝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聖靈山地質公園
  內江資中聖靈山地質遺跡公園,聖靈山風景區位於資中城西,聖靈山大溶洞地處四川資中縣金李井鎮,東距資中縣城12公裏(自駕車18分鐘到達),西距成渝高速公路魚溪站出口1公裏,旅遊交通往返十分方便。地質公園由聖靈山大溶洞、天坑、恐竜腳印遺址和聖靈寺組成。大溶洞現已探明的有43公裏長深入地下266.9米,溶洞內共分四層,層層相互牽連,整體貫通,並有6條大支洞、一條暗河、若幹小洞,麯折環繞,洞中套洞、撲朔迷離。洞內勝景甚多,形成各異的鐘乳石琳琅滿目,絢麗多姿。是亞洲最長的溶洞。目前還在建設完善中。
內江未來 Neijiang future
  內江作為成都、重慶兩個特大城市輻射與帶動的重要對象,將逐步發展成為大城市和長江上遊生態屏障。時值國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際。內江市政府領導班子大力氣建設基礎設施,盡快落實新城區規劃建設,完善和新建市區周邊鄉鎮旅遊産業的設施與配套産業項目。對不便於內江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與産業結構模式進行改造,着力於建設走一條以第二産業為主,第三産業為輔的風水園林城市,使第三産業的旅遊業帶動本市的生産總值。善創新,重明生。努力打造新甜城、新風貌在巴蜀之中乃至全國佳名享譽。再次為“重振雄風,富民譽名”全面建設“新型小康社會”而再次努力奮鬥。為使一方百姓有衣穿、有飯吃、有房住、出行便捷、有可靠的工作、幸福美滿的家庭、事業也有圖可展(安居樂業),內江人民正同心同德,同舟共濟,奮勇拼搏,瞻長遠而重抓振興之機圖享21世紀新局面的新發展。相信勤勞樸實的內江人民能有一個嶄新而美好的明天!!!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初步核算,2008全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88.28億元,比上年增長15.0%,經濟總量再創新高。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97.84億元,增長5.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262.03億元,增長20.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7.9%;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128.41億元,增長12.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5.8%。三大産業結構由上年的21.5∶49.2∶29.3調整為20.0∶53.7∶26.3,産業結構保持“二、三、一”模式。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165.94億元,比上年增長5.3%。
  全年實現規模工業總産值707.21億元,增長33.0%,規模工業增加值237.66億元,增長29.6%。
  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72.85億元,增長51.2%。
  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73億元,增長21.2%,增速創1998年以來新高。
  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6835萬美元,增長34.8%,其中:出口總額15402萬美元,增長37.4%;進口總額1433萬美元,增長11.7%。
  該市完成地域內財政總收入38.5億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3.81億元,同口徑增長20.7%。財政總支出66.7億元,增長20.0%,其中,一般預算支出61.07億元,增長22.4%。
  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06.85億元,比年初增加85.43億元,增長26.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19.19億元,比年初增長26.5%。
  據公安部門統計,該市年末戶籍總人口425.05萬人,比上年增加1.2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3.25%,人口死亡率為8.6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2 %。
  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301元,比上年增長17.0%;農民人均純收入4403元,比上年增加587元,增長15.4%。
內江概況 Neijiang Overview
  內江市(又名甜城)位於天府之國的東南部,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沱江之濱。內江市位於四川東大門,東連重慶,西接成都、資陽,南扼自貢、宜賓、瀘州,北通遂寧、南充,成渝鐵路、內昆鐵路在這裏接軌,成渝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在這裏匯合,公路密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通車里程達3149公裏,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有“川中樞紐”、“川南咽喉”之稱。是川東重鎮、四川省規劃建設的8個大城市之一。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共3縣2區、87個鎮、24個鄉。
著名美食 Famous food
  小吃
  串串香
  串串香又叫麻辣燙。把熬製的“香料”放入“鮮香湯”中,再直接放入各種食品,短短幾秒至幾分鐘後就能食用。
  板板橋油炸粑
  內江民間流行的一種小吃。其製法是將糯米泡軟蒸熟再把糯米飯捏成拳頭大的一個個小團,小團包進豆沙。豆沙以赤豆為主要原料。摻進食????、花椒粉為佐料。然後將糯米團壓成餅狀,投進滾油鍋炸成金黃色即可。其特色是外酥內軟,油而不膩,咀嚼有味,口齒生香。據說此食品最初由椑木鎮木板橋橋頭一小吃店首創,並大受歡迎,行銷至內江城內。人稱“板板橋油炸粑”。至今油炸粑仍然是內江人喜愛的小吃,城區內已有多處店、攤專賣此種食品,熱鍋熱竈,現炸現賣。熱吃口味尤佳。
  豆花
  豆花是隆昌人民喜歡的大衆化食品。豆花細嫩綿軟,白出凝脂,色香味都十分誘人。
  豆腐腦
  豆腐腦的豆腐滑嫩,味成香辣,風味獨特。
  擔擔面
  擔擔面是著名小吃。用面粉擀製成麵條,煮熟,舀上炒製的豬肉末而成。成菜麵條細薄,鹵汁酥香,鹹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
  涼糕
  涼糕涼糕集“涼、甜、綿、嫩”為一體,風味獨特,堪稱一絶。做法:1、把糯米和大米混在一起研磨。這裏倒入0.2?????水和面;2、在搗好的大棗和柿餅裏放鬆籽粉,桂皮粉,白糖拌勻,做餡;3、在餅鐺裏倒入香油烤到溫度達110℃,把面團攤成0.3cm的厚度煎。待一面熟了翻過來繼續煎另一面,在餅上面鋪層備好的餡,然後捲起來。
  老麻抄手
  老麻抄手,特點“麻、香、辣、鮮”。
  兔子面
  兔子面,是用細細的水面、兔肉、底湯製作而成。再加上點青菜、香蔥、辣子醬、油????製作而成。
  極品溢香雞
  極品溢香雞是一道有着濃厚民間風味的小吃,所用的雞是經特殊方法飼養的,這種雞肉膽固醇含量相對較低,可以保證健康和衛生的標準。采用獨特的手法秘製而成,在口感上産生了讓人回味無盡的感受。其香鮮可口的特點,更是讓人垂涎三尺,品嚐溢香雞的時候那“喳、喳”的聲音,留於齒間香鮮的感覺......味感無法形諸於言語!味香濃郁,色澤微黃,皮脆肉嫩,骨肉鮮香,香而不膩。
內江特産 Neijiang specialty
  甜城蜜餞
  內江蜜餞味道純正,飽糖飽汁,營養豐富,有藥療和輔助藥療的特殊功能,是探親訪友的饋贈佳品。內江蜜餞選用優質的白砂糖、水果、蔬菜、藥材為主要原料,使用傳統的生産工藝,經不斷發展創新,采取科學方法,進行鮮料製胚,組織硬化、清漂、熱燙、糖漬、煮製等十幾道工序精工細作而成,現已發展到四十多個種類,八十多個花色品種。
  內江蜜餞作為內江的土特産名牌,在《內江市(今市中區)志》、《內江縣(今內江市東興區)志》中均有詳細記載。1981獲中商部優質産品奬。1983年獲外經貿部《出口産品質量優良》榮譽證書。1988年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銀牌奬。櫻桃蜜餞,形似瑪瑙,色澤紅亮,1985年獲四川省牛年群衆最喜愛食品稱號。1988年獲中國首屆博覽會銅牌奬。天鼕蜜餞,色白晶瑩,滋潤化渣,甘爽宜人,並有潤肺養胃、清熱生津作用,1984年獲四川省“旅遊産品”、“內銷工藝品”奬。鼕條蜜餞,色白質嫩,淳甜爽口,1988年獲中國首屆博覽會銅牌奬。紅桔蜜餞於1958年開始出口港澳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其中嚮澳門"百花魁"出口的紅桔蜜餞被澳商譽為"色質俱佳"的産品,且出口紅桔蜜餞數量逐步擴大,1999年已達104噸。內江蜜餞不僅暢銷全國,而且常年遠銷東南亞及歐州一些國傢。
  七星椒
  七星椒為威遠縣新店鎮歷史悠久的特産,具有皮薄肉厚、色鮮味美、辣味醇厚的特點。曾遠銷韓國、斯裏蘭卡、菲律賓、新加坡、香港等地。1995年在全國第二屆農業食品博覽會上榮獲全國優質農産品稱號,並取得GB認證。2001年8月成為中國吉尼斯吃辣椒比賽唯一指定用椒。七星椒現已開發出幹椒、泡椒、椒面、節椒、糍粑椒等5大係列,二十多個品種,在省內外有較高的聲譽。
  周蘿蔔
  周蘿蔔為內江威寶食品有限公司的産品。産品以威遠縣鎮西鎮李傢坳圓白嫩、爽口化渣的大白蘿蔔為原料,把從西南農業大學食品科學院、四川省食品發酵研究院等科研單位引進的現代配方技術與醬菜腌製的傳統生産工藝相結合,研製出集麻、辣、香、甜、脆於一體,色澤美觀、風味獨特的“威寶牌周蘿蔔”,是居傢旅遊的佐餐及饋贈佳品。“威寶牌周蘿蔔”深受全國各地消費者喜愛,並得到我國南極考察專傢好評。先後獲得“內江市知名商標”、“川省群衆喜愛商品”、“99年中國國際博覽會四川省名牌産品”等榮譽稱號,取得“省級農産品無公害基地”及“國傢緑色食品標志”認證。
  名菜
  獨頭蒜燉幹貝
  獨頭蒜燉幹貝,華夏六大“怪吃”之一。做飯:用四川獨頭蒜一枚放入盅中,上放五六粒發過洗淨之幹貝,高湯燉四五小時,食時棄幹貝而食蒜。因蒜多作配料,故此菜的“反客為主”頗有幾分新意。
  回鍋肉
  回鍋肉作為特色飲食,色、香、味俱全,在內江各飯館都能品嚐到。
  回鍋肉烹飪方法:1、肉洗淨,煮至肉熟皮軟撈出,涼後切片待用,青蒜切段;2、肉片在6成熱油鍋中炒至翻捲成耳狀時,下剁茸的郫縣豆瓣炒上色;3、再放甜面醬炒出香味,調味後放青蒜段翻勺裝盤即成。
  金絲牛肉
  金絲牛肉(又名:竜須牛肉)産品選用精鮮牛肉,經六道工序精製而成。它具有形似金絲,色澤油潤紅亮,味道幹香鮮美,慢嚼細品,回味無窮,津液泉涌更有天倫之樂的感受,是休閑飲食之佳品。
  鯰魚
  鯰魚有二十幾種做法,其中水煮鯰魚、麻辣鯰魚、大蒜燒鯰魚、滋補鯰魚頭等很受歡迎。其中水煮鯰魚不是很辣,但肉質細膩鮮美。麻辣口味的大蒜燒鯰魚,則是香辣誘人。如果有花旗參、沙參、黨參、淮山、苡仁、大棗、枸杞等作調料,既有滋補效果又美味可口。另外辣椒取自貴州的小燈籠椒,加上冰糖泡製會很香甜,可去掉辣椒的火氣,因此即使怕長痘痘的女士也可大膽品嚐。
  名茶
  復立雪芽
  復立雪芽為威遠縣茶葉公司生産的緑色健康食品,係采用高山無公害茶園早春優質獨芽,精心製作而成,其外形挺秀翠緑、香氣濃郁持久、湯色淡緑清流、滋味鮮醇味甘、葉底嫩緑明亮。長飲此茶能起到清心、解渴,助消化、利尿,調節人體機能、消炎、抗衰老、降血脂、抗癌、抗輻射等作用。復立雪芽已成為廣大消費者信賴和認可的知名品牌。二OOO年榮獲國際茶博覽會金奬,並列入全國十三大名茶之一。
近義詞
內江
內江
相關詞
佛教廬山大安法師淨土祖庭上海建築寺廟大學
高等教育師範地理四川縣城畫傢人物學者
四川自貢威遠擴權縣學校中學北京內地明星
女歌手形象大使專科職院隆昌四川地理隆昌一中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