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郵編:620500 代碼:511421 區號:0833
拼音:Rén Shòu Xiàn 英譯:Renshou County
仁壽縣位於四川省中部偏南,總面積2606平方千米。總人口156萬人(2006年)。全縣轄22個鎮、38個鄉:文林鎮、大化鎮、文宮鎮、高傢鎮、富加鎮、汪洋鎮、鐘祥鎮、始建鎮、彰加鎮、慈航鎮、竜正鎮、北斗鎮、禾加鎮、中農鎮、祿加鎮、寶飛鎮、竜馬鎮、方傢鎮、清水鎮、視高鎮、滿井鎮、黑竜灘鎮、虞丞鄉、寶馬鄉、青崗鄉、珠嘉鄉、古佛鄉、板燕鄉、觀寺鄉、鰲陵鄉、石嘴鄉、藕塘鄉、農旺鄉、玉竜鄉、涂家鄉、四公鄉、鬆峰鄉、合興鄉、曹家乡、促進鄉、洪峰鄉、鴨池鄉、謝安鄉、城堰鄉、雙堡鄉、新店鄉、河口鄉、板橋鄉、天峨鄉、識經鄉、鳳陵鄉、元通鄉、嚮家乡、中崗鄉、竜橋鄉、麯江鄉、裏仁鄉、興盛鄉、兆嘉鄉、景賢鄉。縣政府駐文林鎮,距樂山市85千米。
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偏南丘陵區。年降水量1000.9毫米,年均氣溫17.4℃。有竜水、貴平、通江等8條河流和黑竜灘大型水庫。礦藏有煤、石灰石、石膏、膨潤土。213國道、省道仁(壽)順(資中順河場)、仁(壽)簡(陽)等公路過境。土特産有“仁壽芝麻糕”、“幹巴牛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唐代建“牛角寨摩岩造像”和清代乾隆元年建“奎星閣”。旅遊景點有黑竜灘水庫。 |
|
仁壽建縣於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89年),幅員2606平方公裏,人口162萬。在這片熱土上,誕生了後唐詩人孫光憲,文武雙全的宋宰相虞允文,“東方梵高”石魯、著名畫傢馮建吳兄弟和新中國地質事業奠基人之一黃汲清院士,歷代人才輩出,教育興旺發達。 仁壽居中國第三大縣,四川第一大縣。
仁壽資源豐富,煤炭儲量300億Kg,膨潤土儲量10億Kg,還有豐富的石灰石和生物資源,均有工業開發價值。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黑竜灘被譽為“西南第一海”、“成都後花園”,23.6K㎡的湖面鑲嵌着85個島嶼,竜岩、淡水現字天下一絶。牛角寨大佛號稱樂山大佛之父,1569尊石刻造像分佈於全山,集儒、道、佛於一體的佛龕更是世界瑰寶。左青竜、右白虎的南宋虞宰相之墓保護完好,禾嘉中華溶洞群深達30Km,鐘乳石千奇百怪,岔洞妙趣橫生。 |
|
仁壽北距成都85Km,成都南大門,公路縱橫交錯。縱有213國道,北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南通樂山、自貢;橫有106省道,西接成昆綫、成樂高速、成雅高速,東連成渝鐵路、成渝高速;成自瀘赤高速公路,從北到南貫穿全境;還有直通資陽、資中和威遠的省縣路網,四通八達。
城鎮設施齊全。縣城面積13K㎡,自來水日供能力8萬噸,天然氣日供能力10萬立方米。通天梯、百樂湖、飛泉山、三大廣場和乾隆時期的奎星閣,展現出縣級名城英姿。
通訊便捷,供電可靠。國際電話、國際傳真、移動電話和intel網全部開通。程控交換機5萬門,移動電話1萬門,小靈通、數據通信和IC卡用戶已過2萬。有220KV變電站1座、110KV變電站3座、35KV變電站9座,眉、樂雙電源供電,可靠率99.6%。
工業基礎初具規模,食品、紡織、建材、采礦和輕化工産業發展迅速。
“三高農業”成效顯著,被農業部評為“中國枇杷之鄉”,枇杷、豐水梨等優質水果和羔羊暢銷北京、香港,出口新加坡、美國。
仁壽縣堅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服務,“漏鬥式”管理。一批國內知名企業——如河南雙匯、峨電股份、中國農資、川紡集團、露莎皮革、全興集團、金鵝紡織、維韻電訊等入縣落戶。 |
|
地質構造
仁壽縣境內地質構造單元處於川西臺陷竜泉褶皺車與川中臺拱、威遠穹隆的接合部位。竜泉山自東北嚮西南斜貫縣境西北部,背斜以西基底屬川西臺陷熊坡——????井溝雁行帶,東南廣大地域屬川中臺拱、南端為威遠穹隆構造。
地貌
仁壽縣境地貌以丘陵為主,境內地勢西北高東部低。
越溪河發源於仁壽縣,流經榮縣、宜賓縣,是岷江一大支流,全長300余公裏。
仁壽縣地表水沿竜泉山脈東西分流,椰江、越溪河與竜水河、通江河、清水河匯入岷、沱二江。流域面積2222平方公裏,總長282公裏。年平均徑流量9.89億立方米。1972年在竜泉山西麓建成的省內第一座大型引蓄灌溉工程黑竜灘水庫,可蓄水3.6億立方米,解决仁壽縣城區及大部分區鄉鎮生産生活用水,控灌仁壽、井研、簡陽三縣田土7.07萬公頃。自然資源
仁壽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19.96%。野生動物100餘種,野生植物130餘種,中草藥種類達558餘種。空氣質量和水質量均達國傢Ⅱ級標準。地表水沿竜泉山脈東西分流,椰江、越溪河與竜水河、通江河、清水河匯入岷、沱二江。流域面積2222平方公裏,總長282公裏。年平均徑流量9.89億立方米。1972年在竜泉山西麓建成的省內第一座大型引蓄灌溉工程黑竜灘水庫,可蓄水3.6億立方米,解决仁壽縣城區及大部分區鄉鎮生産生活用水,控灌仁壽、井研、簡陽三縣田土7.07萬公頃。
全縣礦産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石灰石、膨潤土、頁岩等。煤炭儲量約1億噸,主要分佈於汪洋、祿加兩區;膨潤土儲量1000萬噸,分佈於大十、兆加一帶;石灰石、頁岩儲量豐富,石灰石主要分佈在禾加、汪洋、祿加一帶,頁岩儲量遍布於全縣各區鄉。已探明並利用石英砂5000萬噸,粘土礦約300萬噸,開發潛力巨大。 |
|
仁壽建縣於隋開皇十八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仁壽在秦屬武陽縣。隋開皇十三年(593)改普寧名仁壽縣,為陵州治。因梁為懷仁郡地,命名仁壽,寓意吉祥,又取仁義長壽之意。唐天寶元年(742)改陵州為仁壽郡。北宋熙寧五年(1072)廢陵州為陵井監轄仁壽縣。南宋乾道六年(1170)屬隆州。明洪武六年(1373)分仁壽縣復置井研縣。清雍正五年(1727)縣由成都府改隸屬川南道資州。民國元年(1912)縣屬成都府,1913年改屬下川南道,1914年下川南道改稱永寧道,1924年廢道直屬四川省政府,1935改屬省第二督察區。1950年屬川南行政區內江專區,1958年改屬樂山專區,1985年屬省轄樂山市,1997年劃歸新成立的眉山地區管轄。現屬眉山市。
?年,仁壽縣轄20個鎮、93個鄉:文林鎮、竜馬鎮、鐘祥鎮、文宮鎮、黑竜潭鎮、楊柳鎮、禾加鎮、中祥鎮、始建鎮、滿井鎮、彰加鎮、鋼鐵鎮、富傢鎮、祿加鎮、寶飛鎮、慈航鎮、北斗鎮、汪洋鎮、清水鎮、大化鎮;方加鄉、青石鄉、團结鄉、曹家乡、建新鄉、清泉鄉、光相鄉、默澤鄉、分水鄉、河口鄉、雙保鄉、石盤鄉、新店鄉、竜江鄉、金雞鄉、元通鄉、嚮家乡、鳳梧鄉、馬安鄉、中農鄉、板橋鄉、竜橋鄉、麯江鄉、中崗鄉、古建鄉、鐘祥鄉、正興鄉、萬壽鄉、洪峰鄉、金鳳鄉、雙勝鄉、竜正鄉、兆加鄉、元正鄉、謝山鄉、合興鄉、景賢鄉、高家乡、中壩鄉、敖陵鄉、三峨鄉、觀寺鄉、千合鄉、鬆林鄉、古佛鄉、府君鄉、興盛鄉、板燕鄉、視高鄉、裏仁鄉、鏵爐鄉、促進鄉、勤樂鄉、鐵牛鄉、月橋鄉、騎虎鄉、金耀鄉、甘泉鄉、城堰鄉、竜鳳鄉、謝安鄉、鴨池鄉、寶石鄉、花房鄉、藕塘鄉、石嘴鄉、農旺鄉、齊加鄉、五福鄉、玉竜鄉、寶馬鄉、青崗鄉、花瓷鄉、珠嘉鄉、三溪鄉、蜂蜜鄉、於丞鄉、涂家鄉、大洪鄉、四公鄉、大草鄉、鬆峰鄉、永寧鄉、碗廠鄉、大聯鄉、復合鄉、白鳳鄉、天峨鄉、鶴鳴鄉、識經鄉、鳳陵鄉、鶴立鄉、天明鄉。
1997年,面積2606.4平方千米,人口150萬,轄21鎮89鄉。縣政府駐文林鎮。
2000年,仁壽縣轄23個鎮、87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398462人,其中: 文林鎮 112740 大化鎮 19977 文官鎮 35657 高傢鎮 20136 富加鎮 33450 汪洋鎮 38060 鐘祥鎮 26220 始建鎮 25681 彰加鎮 20285 慈航鎮 16927 竜正鎮 24005 北斗鎮 17988 禾加鎮 26254 中農鎮 15114 祿加鎮 16100 寶飛鎮 19498 竜馬鎮 25230 方加鎮 29434 清水鎮 26653 鋼鐵鎮 12948 滿井鎮 16575 黑竜灘鎮 13432 楊柳鎮 23310 於丞鄉 6994 寶馬鄉 15959 花瓷鄉 9428 青崗鄉 13618 三溪鄉 9883 珠嘉鄉 15169 蜂蜜鄉15304 鬆林鄉7606 府君鄉7238 古佛鄉13339 板燕鄉12767 觀寺鄉12926 三峨鄉9936 中壩鄉3812 鰲陵鄉6285 千合鄉5133 花房鄉8487 五福鄉11802 石嘴鄉11758 藕塘鄉 11361 齊家乡 10893 農旺鄉 9813 玉竜鄉 13747 大洪鄉 9998 塗加鄉 7059 大革鄉 6950 四公鄉 9053 永寧鄉 7346 鬆峰鄉 7623 大聯鄉 5410 碗廠鄉 9976 建新鄉 9070 合興鄉 9641 清泉鄉 6924 青石鄉 8253 曹家乡 8947 謝山鄉 4404 鐵牛鄉 6944 騎虎鄉 9480 促進鄉 9667 鏵爐鄉 7647 勤樂鄉 6974 月橋鄉 7377 正興鄉 7260 洪峰鄉 5117 萬壽鄉 4206 古建鄉 5058 寶石鄉 7088 竜鳳鄉 9538 金耀鄉 6509 甘泉鄉 5205 鴨池鄉 7613 謝安鄉 7638 城堰鄉 5089 雙堡鄉 15561 石盤鄉 7606 新店鄉 8679 馬鞍鄉 7246 河口鄉 12225 板橋鄉 10583 天峨鄉 8126 識經鄉 7641 鳳陵鄉 8074 鶴鳴鄉 12033 天明鄉 9082 鶴立鄉 8503 復合鄉 10578 白鳳鄉 6179 元通鄉 18022 嚮家乡 12775 竜江鄉 6400 中崗鄉 10707 竜橋鄉 10148 麯江鄉 8603 金雞鄉 7430 鳳梧鄉 11638 裏仁鄉 14977 興盛鄉 13002 視高鄉 9667 團结鄉 3252 雙勝鄉 5787 兆加鄉 8409 景賢鄉 10200 金風鄉 4260 元正鄉 7098 光相鄉 9779 分水鄉 6196
2004年,仁壽縣轄23個鎮(文林、富加、汪洋、竜正、鐘祥、鋼鐵、禾加、文宮、竜馬、北斗、彰加、高傢、滿井、祿加、清水、始建、慈航、中農、寶飛、方傢、楊柳、黑竜灘、大化)、87個鄉(寶馬、花瓷、大洪、建新、月橋、正興、金耀、天峨、元通、團结、麯江、金雞、視高、興盛、裏仁、中崗、竜江、嚮傢、鳳梧、竜橋、雙勝、元正、兆嘉、景賢、金鳳、虞丞、雙堡、石盤、新店、馬鞍、鳳陵、鶴立、鶴鳴、識經、白鳳、促進、鏵爐、勤樂、天明、復合、甘泉、城堰、鴨池、寶石、謝安、竜鳳、河口、板橋、涂家、大革、萬壽、光相、洪峰、古建、分水、四公、永寧、鬆峰、大聯、碗廠、鐵牛、騎虎、鬆林、府君、古佛、板燕、觀寺、三峨、中壩、鰲陵、千合、蜂密、三溪、珠嘉、青石、清泉、曹傢、謝山、合興、五福、花房、石嘴、藕塘、齊傢、玉竜、青崗、農旺)。
2005年4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11號)批復同意仁壽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
一、原由眉山市批準設置的仁壽縣陵陽、文宮、富加、汪洋、鐘祥、彰加、竜正、北斗、禾加、祿加、滿井、竜馬、清水13個工委及其它中間機構應予以撤銷。
二、仁壽縣撤銷蜂蜜、花瓷、三溪、鬆林、府君、中壩、千合、三峨、竜江、鳳梧、金雞、金耀、竜鳳、甘泉、寶石、馬鞍、石盤、天明、鶴鳴、鶴立、復合、白鳳、騎虎、鐵牛、鏵爐、勤樂、月橋、大洪、碗廠、大革、永寧、大聯、青石、建新、清泉、謝山、雙勝、元正、金鳳、花房、五福、齊傢、正興、萬壽、古建、分水、光相、團结、視高等49個鄉和楊柳鎮。
三、仁壽縣擴大38個鄉鎮的行政區域。 將蜂蜜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文林鎮,鎮政府駐文林鎮金馬路一段52號。 將花瓷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寶馬鄉,鄉政府駐寶馬場。 將三溪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珠嘉鄉,鄉政府駐珠嘉場。 將鬆林鄉、府君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大化鎮,鎮政府駐大花市。 將中壩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高傢鎮,鎮政府駐高傢場。 將千合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鰲陵鄉,鄉政府駐鰲陵場。 將三峨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觀寺鄉,鄉政府駐觀寺場。 將竜江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中崗鄉,鄉政府駐中崗場。 將鳳梧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竜橋鄉,鄉政府駐竜橋場。 將金雞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麯江鄉,鄉政府駐麯江場。 將金耀鄉、竜鳳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北斗鎮,鎮政府駐北斗場。 將甘泉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城堰鄉,鄉政府駐城堰場。 將寶石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謝安鄉,鄉政府駐謝安場。 將馬鞍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中農鎮,鎮政府駐中農場。 將石盤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新店鄉,鄉政府駐新店場。 將天明鄉、鶴鳴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祿加鎮,鎮政府駐祿加場。 將鶴立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寶飛鎮,鎮政府駐寶飛場。 將復合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天峨鄉,鄉政府駐天峨場。 將白鳳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識經鄉,鄉政府駐識經場。 將騎虎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鳳陵鄉,鄉政府駐鳳陵場。 將鐵牛鄉、鏵爐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彰加鎮,鎮政府駐磨子場。 將勤樂鄉、月橋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慈航鎮,鎮政府駐慈航場。 將大洪鄉、碗廠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汪洋鎮,鎮政府駐汪洋場。 將大革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涂家鄉,鄉政府駐涂家場。 將永寧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四公鄉,鄉政府駐四公場。 將大聯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鬆峰鄉,鄉政府駐鬆峰場。 將青石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鐘祥鎮,鎮政府駐鐘祥場。 將建新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始建鎮,鎮政府駐始建場。 將清泉鄉、謝山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曹家乡,鄉政府駐曹傢場。 將雙勝鄉、元正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滿井鎮,鎮政府駐滿井場。 將金鳳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景賢鄉,鄉政府駐五賢坳。 將花房鄉、五福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富加鎮,鎮政府駐富加場。 將齊家乡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農旺鄉,鄉政府駐蘇傢灘。 將正興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竜正鎮,鎮政府駐竜駒場。 將萬壽鄉、古建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洪峰鄉,鄉政府駐洪峰場。 將分水鄉、光相鄉、楊柳鎮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黑竜潭鎮,並將黑竜潭鎮更名為黑竜灘鎮,鎮政府駐水庫大壩。 將團结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清水鎮,鎮政府駐清水場。 將視高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鋼鐵鎮,鋼鐵鎮更名為視高鎮,鎮政府駐地由老君場遷移到視高場。
5月12日,眉山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仁壽縣調整鄉鎮行政區劃的批復》(眉府函27號)批復內容基本與川府民政13號相同,不同的是:“原由市上批準設置的陵陽、……清水13個區工委及你縣設置的黑竜灘風景區管理委員會予以撤銷。……將蜂蜜鄉所屬的行政區域並入文林鎮,鎮政府駐文林鎮金馬路一段52號,同時增挂文林街道辦事處牌子。……”(……表示兩個文件相同內容)
2005年末,仁壽縣轄22個鎮(文林、富加、汪洋、竜正、鐘祥、視高、禾加、文宮、竜馬、北斗、彰加、高傢、滿井、祿加、清水、始建、慈航、中農、寶飛、方傢、楊柳、黑竜灘、大化)、38個鄉(寶馬、天峨、元通、麯江、興盛、裏仁、中崗、嚮傢、竜橋、兆嘉、景賢、虞丞、雙堡、新店、鳳陵、識經、促進、城堰、鴨池、謝安、河口、板橋、涂家、洪峰、四公、鬆峰、古佛、板燕、觀寺、鰲陵、珠嘉、曹傢、合興、石嘴、藕塘、玉竜、青崗、農旺)。 |
|
如火六月,漫步在“高峽出平湖,當驚天下殊”的黑竜灘水庫大堤,腳下跺着一方方條石,手撫無語石欄,有誰能想到,在這不會說話的石頭的縫隙裏,“鑲嵌”着仁壽人民當年震天響地的“擡工號子”,至今,仿佛還餘音裊裊。
20世70年代初,仁壽擡工隊伍修築“西蜀第一海——仁壽縣黑竜灘水庫”,黑竜灘水庫蓄水達3.6億立方米,修築大壩所用石塊達28萬立方米,所搬運的石塊可從仁壽城一直鋪到北京城。因當時無現代搬運工具而靠全縣的擡工隊伍完成。據當年參加建設的匠人介紹,上萬人的擡工們此起彼伏喊出的號子聲,簡直比打雷還響。
號子《黑竜灘壯歌行》,就表觀了黑竜灘的雄偉氣勢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美好景色:
昔日那仁壽縣喲,十年那九年旱喲,靠天來吃飯咧,生産好艱難咧,一九那個七零年,興建那黑竜灘嘛,民工齊奮戰喲。
幹渠那繞山轉喲,毛渠那到田間喲,引來岷江水咧,灌溉萬畝田咧、如今那個黑竜灘,大南那更壯觀嘛,題碑最耀眼喲。
賓館那處處有喲,商品那都齊全喲,觀光多方便咧,跳傘又乘船咧。三月那個黑竜灘,鳥語那花更香嘛,青山緑水間喲。
盛夏那黑竜灘喲,碧波那好乘船喲,緑水惹人醉咧,潛水遊泳歡咧。金秋那個黑竜灘。花果那堆滿山嘛,碩果枝頭挂喲。
隆鼕那個黑竜灘,蕩舟那山水間喲,驚動魚兒跳咧,水鳥湖上旋咧。旅遊那個黑竜灘,七十那二島現嘛,盤竜戲猴趣喲。
竜岩那今猶在喲,作畫那岩上邊喲、潑水現字絶咧,樂趣說不完咧。人民那個最好客,多來那黑竜灘嘛,千年遊不夠喲。
擡工們為啥要喊“號子”呢?據說在仁壽廣泛流傳這樣一句話:“石怕嘮”,即在匠人擡石頭或采石頭時,衹要喊上號子,就會忘記負重之苦,減輕負重之纍。擡工號子,有着為勞動者協調行動,統一步伐,宣泄感情,活躍氣氛,分散精力以減輕在擡貨物時的勞累等作用。一般以七字句為主,也有五言和七字以上的長短句。音調協調,鏗鏘上口,句式整齊,詼諧幽默,其內容豐富多彩,一般以宣揚倫理道德,民風民俗為主,也有評論時局,敘事抒情的,也有根據本地人物、事件編寫的,有歌頌好人好事的嚴肅號子,也有打趣調情的花花號子。擡匠們用這種富有音樂感的節奏來指揮整個集體的行動,俗有“不唱號子路難行”之說。擡工唱號子稱作“天盤”,腳步稱作“地盤”。有一個獨唱,也有一人領唱,衆人合唱。其腳步有“大閃”和“細閃”兩種,擡大閃的由“三腔四號”起步。領唱發音,衆人合唱—腔時肩膀接觸擡扛,唱二腔時將打柱抽取,三腔起點子(用力不起步,使被擡物産生拋動),四號起步行走。擡細閃的由領唱發音,合唱起步。號子分“上腔”和“下腔”。以七字句為例,前面四字為上腔,後面三字為下腔。上腔的尾音未落,下腔的就接上腔口。高低快慢隨路途中的上坡下坎,轉彎倒拐,路窄遇阻等勞動場面的變化而變化。
仁壽擡工隊伍由4人擡到8人擡,再到16人、32人、64人和128人擡,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他們擡的貨物最重的能達2噸多重。
仁壽過去由於鄉村田間小路崎嶇不平,彎道較多,路面寬度衹有40—50公分左右,交通十分不便。仁壽人沒有用牲口托運貨物的習慣,貨物運輸全是靠肩挑背磨,往往是男的擡,女的背,而較重的貨物靠一個人的力量則無法完成搬移任務,因此,擡工隊伍主要完成較重的體力勞動。擡工們在勞作中創造、流傳下來的“號子”,自然形成了獨具韻味的仁壽“擡工文化”。它堪稱勤勞樸實的仁壽縣人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形成的口頭文學,是把較強的體力勞動與民間歌謠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的民間文化資源。仁壽“擡工文化”底藴豐厚,遍布於仁壽城鄉,不論文化高低,不論男女老少,優秀號子千人唱來萬人傳。根據麯調和步伐的不同,大體分為東邊,南邊、西北三支。全縣60個鄉鎮,共有擡工號子30000多首,有擡工隊伍約7500個,6萬餘人。
隨着經濟的發展、交通條件的改善,現代勞動工具逐漸代替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所擡之物也越來越少,但“擡工文化”卻在創新中不斷地發展。仁壽文化主管部門把擡工號子作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化資源進行挖掘,保護,利用,不斷豐富其內涵;把擡工號子用於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和不斷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實現了由過去的擡實物,逐漸衍變為今天的擡歷史文化名人模型,擡地方工農業特色産品等;由勞動場面變為上街搞遊藝,進而搬上文藝舞臺。仁壽擡工隊伍,現仍活躍在全縣廣大鄉村,為100萬農民奔小康大顯身手。虞丞鄉等6個鄉鎮2002年被縣委、政府命名為“擡工文化之鄉”。由於廣大人民群衆的喜愛和踴躍參與,仁壽擡工文化表現出經久不衰的旺盛生命與活力。 |
|
2005年,仁壽縣生産總值實現82.03億元,第一産業占34.3%,第二産業占35.8%,第三産業29.9%。
工業
仁壽縣主導産業基本形成。仁壽工業已初步形成紡織、食品、建材、輕化、能源等五大主導産業。在全縣工業總産值中,食品工業占50%;紡織工業占15%;建材工業占11%;輕化工業占15%;能源工業占7%。川紡集團仁壽棉紡織廠、菲迪襪業有限公司、雙匯集團仁壽分公司、隆生集團三聯飼料公司、顯明水泥有限公司、人民水泥有限公司、恆泰化工有限公司、東方紅紙業有限公司、越峰瓷業有限公司、汪洋能源股份公司、峨電能源仁壽公司等骨幹企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到2005年,全縣總産值76.4%億元,形成了以建材、紡織、能源、醫藥、化工食品為主的格局。建有工業集中區5個,面積達3000餘畝,適宜各類高新技術企業和加工企業入駐。
農業
仁壽縣主産水稻、小麥、棉花、油菜、蔬菜、水果、蠶繭、花生、生豬、山羊、小傢禽畜、水産品等農副産品。仁壽縣先後被國傢列為商品糧基地縣、優質棉基地縣、瘦肉型豬、水稻製種基地縣,全國十二大糧倉縣之一,水果 、蠶繭、油料被列為省級發展基地。
近年,仁壽在確保人民糧食基本需求的基礎上,按照“南梨北枇、波雜肉羊、優質糧食、蔬菜花卉、小傢禽畜”的特色農業發展思路,面嚮市場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突出發展優質枇杷、梨子、蔬菜等為主的種植業;突出發展DLY生豬、波雜肉羊、肉奶牛、名特優水産等為主的養殖業。
到2005年,産值44.2億元,産業結構調整達到50%以上,形成了以南梨北枇、畜牧為主的格局,建成無公害農産品基地15個。
人民生活
社會平安祥和,人民安居樂業。農民人均純收入300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240元,城鎮化水平達到28%左右。
對外開放
仁壽縣堅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凡縣內外人員利用縣外資金、技術、智力實業者,一律享受外資企業政策;專門機構“一站式”服務。 |
|
地處成都平原經濟圈核心層,位於成都、樂山、眉山旅遊幹綫上。
Renshou Xian
511421
620500
縣人民政府駐文林鎮
2005年,仁壽縣轄22個鎮(文林、富加、汪洋、竜正、鐘祥、視高、禾加、文宮、竜馬、北斗、彰加、高傢、滿井、祿加、清水、始建、慈航、中農、寶飛、方傢、楊柳、黑竜灘、大化)、40個鄉(寶馬、天峨、元通、麯江、興盛、裏仁、中崗、嚮傢、竜橋、兆嘉、景賢、虞丞、雙堡、新店、鳳陵、識經、促進、城堰、鴨池、謝安、河口、板橋、涂家、洪峰、碗廠.大聯.四公、鬆峰、古佛、板燕、觀寺、鰲陵、珠嘉、曹傢、合興、石嘴、藕塘、玉竜、青崗、農旺)。 |
|
奎星閣,位於仁壽縣城中心地位,屬奎星街一段。始建於清乾隆重元年(1736年),後毀於戰火,於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1988年將古閣修葺一新,重放光彩。
奎星閣閣基占地196平方米,基寬14米。由須彌座、閣身、寶頂三部份組成。高29米,為四重檐八面體攢尖式木結構建築,青灰簡瓦屋面,維修後改為琉璃瓦。檐額、瓜頭、撐弓等均精工雕飾。全閣用八十柱,層層設梯,可登頂觀覽全城。底層用八檐柱、八廊柱、八金柱構成主體,其中,八金柱貫通閣身,每層構架迭次嚮內縮收一個步架到第四層,接底金柱則成為檐柱,故另設八根金柱,該金柱在山檐重力下起杠桿作用,將其挑起,使之微微離地,成為“真武閣”式的“懸柱”建築,這是奎星閣的建築特色之一,而奎星閣八面寬度互不相等,又是該閣的又一建築特色。
奎星閣原是封建社會樹立文風,藉以標志文明的建築,現今已成為仁壽縣城的一大歷史景觀,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古建築。登樓四望,仁壽新老城池盡民眼底,令人心曠神怡,與“休閑長廊”遙相呼應,兩相對出,形成縣城景點一絶。
雙石牌坊,位於仁壽縣城東南部50余公裏的禾加區中華鄉牌坊村,距牌坊村小學東方200米,南北嚮,兩坊上下對列,一條南北走嚮的石板大道貫穿其間。兩坊間距44.5米,依所處地勢由低到高分別編為一號坊和二號坊。
一號坊建於清光緒七年(1882年),是清王朝為表彰徐母楊氏“夫死從子”和孝敬老翁欽旨建造的“節孝坊”。坊高11.17米,寬7.16米,四柱三開間格局,明間空(寬)2.52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頂,牌樓式仿木結構,築寶瓶式坊頂。全坊用109塊石料構成,有90龕戲文和民間故事造像。裝8個雕花雲板,8支鏤雕雀替,石柱前後分立8尊鎮門獸,或獅或象,十分威嚴。兩面對聯各二副,序文各一則,大梁上方正中是顯赫部位,南雕九竜繞“聖旨”,北則七竜盤“旌表”,尤為別緻。
二號坊建於清光緒八年(1883年),是朝廷旌表徐母餘老太君(一號坊楊氏之嬸娘)所建之節孝坊。坊高12.53米,建造風格與一號坊略同,不同點在於:坊頂築寶塔,全坊用102塊石料構成,戲文和民間故事及花卉雕刻共166龕(幅),多係鏤空雕刻,兩檐柱側石獅撲臥抱鼓,8衹鎮門獸均有馴士,或騎或牽,兩面橫額均書“節孝坊”三字並配以鏤雕幾何紋圖案。整坊與一號坊相比,顯得古樸典雅,雄壯大方。
仁壽牛角寨大佛位於縣城北35公裏的高傢鎮鷹頭村牛角寨山上,竜泉山脈中段東側邊緣,海拔760米。南北西群山連接,重巒疊嶂;東面平疇,俯視千裏。近觀鷹頭水庫,遠眺簡陽市三岔湖。寨上古柏蒼鬱,怪石嶙峋;寨東側崖壁依山鎸造彌勒佛胸像一尊,坐西嚮東,雙手齊胸合十,高15.85米,寬11米,於公元707年建成。
樂山大佛是海通帶領工匠始鑿於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正好是仁壽大佛建成6年之後。也許是他將仁壽大佛建成取得了鎸刻經驗,又到各地考察,選到了樂山的理想地址和石質,再將圖樣放大,設計出樂山大佛。兩尊造像均為彌勒佛,外貌清晰,面型豐滿,嘴微閉,目微啓,眉似彎月,慈眉善目,平視東方,神態安詳,發成蠃髻,綫條流暢。再從現存大佛比較,四川地區10米以上的佛像就有18尊之多,且都形態各異,唯有仁壽大佛在工程佈局、人物形態與樂山大佛如孿生兄弟極為相似,衹是仁壽大佛小些而已。因此,文物專傢一致認為它是樂山大佛的藍本之一,屬全國最大且惟一一尊胸佛,被譽為“中華第一胸佛”。
大佛周圍還有摩崖造像2480尊,已編號建檔101龕,1519尊。人物衆多,相貌各異,或立或臥,或靜或動。有的麯腿躬腰,俯首側耳作恭聽狀;有的五體投地作跪拜狀;有的係裙穿甲;有的麯臂輓帶;舞伎翩翩起舞,樂伎吹打彈奏。造像除人物外還有器皿禽獸。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雕刻精緻,刀法圓潤,綫條流暢,造藝精湛,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我國石刻藝術的寶庫之一。
牛角寨地勢險要乃兵傢必爭之地,山間怪石各有其名:望鄉石、香爐石、盤海石、鴨子石、奶奶石等各自都有神奇傳說。《仁壽縣志》載:“明末清初,張獻忠三次入蜀,在成都建立大西農民政權。大西農民軍曾兩次攻取仁壽。崇禎十四年(1641),農民軍自蓬溪入川南,兵分三路攻重慶,剋仁壽,殺知縣劉三策。清順治元年(1644),張獻忠軍直驅入蜀,再次攻占仁壽城殺知縣顧純貽”。
相傳,張獻忠攻仁壽前曾做一夢,一老翁相告:“攻陵州(仁壽),須牛角寨為營。”第二天,他就到牛角寨觀察,正遇大雨傾盆,山洪暴發,山間小溪渡橋被淹。張獻忠涉水過河,一下被漩渦捲入水底。正當岸上的人驚恐之際,他卻隨漩渦翻滾,從對岸溪邊冒出水面。張獻忠上岸後冒雨趕路,沿途叩拜,磕了360個頭纔來到大佛閣,求方丈指點迷津。
張獻忠率軍來到牛角寨就築工事、備糧草。特製養馬槽和飲水缸,由兵士下山挑水供人畜飲用。坡陡路窄,十分睏難。神奇的是到了七七四十九天,山上就冒出一股清泉,免去挑水之苦。如今清泉長流,舉行過上萬人的廟會都能保障供應。張獻忠軍與豪紳武裝激戰數月,終將知縣劉三策斬殺。清順治元年,張獻忠再到牛角寨,衹見三年前他面朝家乡叩拜的石包上長出的草木如香燭插於佛前。這次,他率軍直驅縣城將知縣顧純貽斬首。後來,人們就把張獻忠思念家乡所站的石包取名望鄉石;焚香叩拜的石頭取名香爐石。如今此處的草木也如香燭拱佛,四季長青;當年的養馬槽和飲水缸還保存完好,供遊人觀賞。
牛角寨的摩崖造像群,融儒、佛、道三教合一,乃宗教勝地,香火旺盛。有碑刻雲:“大唐天寶八載(749)……三洞道士楊行進,三洞女道士楊正真……共造三寶像一龕。”相傳,在牛角寨附近文宮場生長的當代名人董長安、潘文華、石魯和馮建吾弟兄等,都曾到此拜佛。潘文華曾兩次拿錢裝飾廟宇、點綴佛像。
如今,竜泉山麓的萬畝枇杷,碩果纍纍,四季長青,成為當地特色品牌,被命為“中國枇杷之鄉”盛名遠揚。隨着宗教活動恢復,有志之士已捐資修復大佛閣,重建觀音殿、齋堂等,被有關部門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成為祭祀和旅遊觀光、休閑避暑的好去處。
黑竜灘旅遊風景區,位於四川盆地中南部,北距西南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成都64公裏,南距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産名錄的樂山大嬳、峨眉山83公裏,西距三蘇故裏眉山30公裏,位於川西旅遊熱綫中部的最佳位置。沿超二級的國道213綫成仁段、高速公路成樂綫、成渝綫經仁壽、清水、竜正可從南、北、東、西四方直入庫區。
水庫總庫容3.6億立方米,正常庫容3.0億立方米,庫區幅員186.4平方公裏,湖面23.6平方公裏,南北長25公裏,東西寬13公裏,湖邊長310公裏。湖中有7峽7壩15島,形成北、西、東、中四大景段。有“大壩雄姿”、“溢洪瀑布”、“竜岩古跡”、“蟠竜緑島”、“報恩寺院”、“八仙群島”、“三灣積翠”、“雙燕湖光”、“青竜花木”、“山王果園”等十大景點四十餘處景觀。黑竜灘碧波萬頃,水天一色,林壑清幽,湖岸回環,鳥鳴燕舞,如夢如幻,秀麗幽靜的湖光山色與峨眉山的雄奇險絶和樂山的三江匯流形成山、江、湖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格局。
庫區水上遊樂特色突出,有大小遊船83衹,還開設有水上飛傘、竜湖潛水、遊泳池、釣魚區等體育娛樂項目,五裏橋和三大彎建有劃水訓練基地,黑竜灘郵電支局和黑竜灘電視中心已勝利竣工,程控電話網、移動通訊A網、G網和電視微波網、有綫網已全面開通。
黑竜灘庫區共有黑竜灘賓館、黑竜灘山莊、華凌山莊、桂園、五裏橋賓館、飯店8傢,有客房791套,總床位1860張,其中標準間648套,餐飲場所面積1600平方米,有會議室27個,會場總面積1400平方米,有歌舞廳16個,可容納800人,購物面積達600平方米,停車場13個,可停車500輛,接待能力形成規模。黑竜灘優越的地理位置、優良的生態環境、優美的湖光山色、優質的物産資源、優異的開發成果,已成為旅遊觀光、休閑度假、開展會議商務和文經活動的理想場所。 |
|
- n.: Renshou County
|
|
仁壽 |
|
|
|
仁壽縣方言 | 仁壽縣中醫院 | 仁壽縣人民醫院 | 仁壽縣竜馬中學 | 仁壽縣第一中學 | 仁壽縣????政管理所 | 仁壽縣衛生防疫站 | 仁壽縣婦幼保健院 | 仁壽縣傳染病醫院 | 仁壽縣血吸蟲病防治站 | 仁壽縣精神衛生保健院 | 仁壽縣富加區衛生院 | 四川省仁壽縣棉麻菸公司 | 仁壽縣衛生防疫站工會 | 仁壽縣治新開小軒以琴中趣名之用趣字韻賦之 | 仁壽縣後有亭餘名之曰明遠賦詩二首 | 四川省仁壽縣通達機電有限公司 | 四川省仁壽縣中藥材有限公司 | 仁壽縣大學中專招生委員會辦公室 | 四川省仁壽縣食品公司皮革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