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市 : 中国 >陕西 > 
目录
·旅游 Travel·城市概况 City Overview·自然资源 Natural Resources
·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社会事业 Social·西部开发 Western Development
·历史文化 History and Culture·高等教育 Higher Education·行政区划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历史沿革 Hist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置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Building·城市概况 City Overview
·自然资源 Natural Resources·历史沿革 History·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民俗文化 Folk Culture·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教育 Education
·人口 Population·英文解释·近义词
·相关词·包含词·更多结果...
旅游 Travel
  渭南旅游投诉电话:渭南旅游投诉电话:0913-2109529
  陕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29—85261437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渭南最佳旅游时间: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年均气温11.3-13.6°c,年雨量529-638毫米,年日照2144-2505小时,年无霜期199-255天。
  最佳旅游时间:春、秋季渭南美食:渭南风味小吃有:羊肉泡馍、渭南时辰包子、渭南水晶饼、大荔带吧肘子、蒲城椽头蒸馍等。渭南购物:当地特产:金丝蜜枣苹果脯铃铃枣黄花菜同州西瓜马牙枣大荔矿泉水赤水大葱华县大接杏白水杜康酒
  渭南交通:交通十分便捷。108国道,101、106、107、201、202、304、305省道,西渭高速公路、渭潼高速公路与纵横贯通的陇海、咸铜、西延、西韩、南同蒲五条铁路珠联壁合,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县县通铁路、乡乡通公路,公路密度居全省之首;市内国省道全面实现二级网化改造,交通设施比较完善。渭南住宿:渭河宾馆、华山金融宾馆、韩城银河大酒店、凤凰宾馆、祥龙宾馆、韩城宾馆、潼关电力宾馆、华山宾馆、大荔黄河宾馆、大荔电力大厦、澄城迎宾馆、澄县银花宾馆等能供满足不同档次的住宿需求。
  渭南娱乐: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阿宫腔等多种戏曲剧种,是中国北方梆子剧声腔的发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戏等民间艺术独具匠心。
  位置:渭南市位于东经108°59′~110°35′和北纬35°0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东濒黄河,西接西安,南倚秦岭,北靠延安
  面积: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
  人口:530多万。
  行政区划:现辖一区、两市、八县。
  
  西部出海东大门渭南市位于东经108°50′-110°38′和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公里,东西宽149.7公里,位居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东大门”。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辖一区(临渭区)、两市(韩城、华阴)、八县(华县、潼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254个乡镇(办事处),3236个行政村,总人口531万人,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
  
  农业资源优越。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年均气温11.3-13.6°c,年雨量529-638毫米,年日照2144-2505小时,年无霜期199-255天。水资源总量20.06亿立方米,流经市内的黄、洛、渭三河客水年均流量486.92亿立方米,可利用量5.55亿立方米。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历来是陕西省最优的农业生态区。野生动物300多种,受国家保护的丹顶鹤、黑鹳、青羊、大天鹅等23种珍禽珍兽驰名全国。人工饲养的畜禽20多种,其中秦川牛、关中驴、奶山羊等量大质优。野生植物2500多种,农林作物87种,尤以小麦、玉米、豆类、苹果、酥梨、棉花、花生,蔬菜、烤烟、花椒、西瓜等最为丰富。有林地面积26.3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8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5.9%。天然草场14.8万公顷。耕地面积54.61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4.4万公顷。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38种,其中储量大、易开采的26种,煤、钼、金、石、水颇具优势。原煤地质储量255亿吨,已探明储量50.3亿吨,素以“渭北黑腰带”闻名全国;钼矿已探明储量150万金属吨,居全国第二位,年产钼精粉1.5万吨,约占全国产量一半,是亚洲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丰厚,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居全国第三;石灰石已探明储量1.08亿吨,大理石228.3万吨,年产水泥270万吨;分布在9县(市、区)的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源多量大,其中大荔矿泉水日出水6万吨,富含多种人体所需元素,被誉为“中国之最”。资源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为发展经济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渭南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文化遗存丰厚,历史源远流长。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曾在市域内繁衍生息;“大荔人”头骨化石,是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沙苑、龙山文化遗址亦影响深远。周、秦、汉、唐两千年间,渭南一直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和京畿重地,农工商贸、交通运输十分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长城、古战场遗迹多见;列入开发和保护的文物旅游景点619处,其中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个,尤以被称为“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气势恢宏的唐帝王陵墓、一代史圣司马迁的祠和墓、纵贯南北的魏长城等最为著名。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胡、阿宫腔等多种戏曲剧种蕴积深厚,是中国北方梆子剧声腔的发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间艺术独具匠心,誉满中外。灿烂的文化造就了杰出的人才,英贤将相,代不乏人。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隋文帝杨坚、唐代名将郭子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清代状元王杰、爱国外相王鼎、现代爱国将领杨虎城、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著名政治活动家屈武、著名作家杜鹏程等彪炳青史。悠久的历史、灿若星汉的文化与壮丽的山川河流交相辉映,风景名胜荟萃,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奇险峻秀的西岳华山,傲居五岳之首,进出道路畅通,高空索道飞架,是驰名中外的融休闲、度假、娱乐、游览于一体的旅游胜地;集山河川塬自然景观与元明古建人文景观之大成的黄河龙门旅游景区,有“北国小三峡”之称;闻名全国的洽川风景名胜区,有160多平方公里的河滩湿地,有丹顶鹤、黑鹳、天鹅、鸳鸯、灰鹤等11种国家一、二类珍稀鸟,成群繁衍栖息,被国家科委列为珍稀鸟类重点保护区。还有处女泉、瀵泉、福山翠柏以及现代宏伟的抽黄一、二级站等,是沐浴、疗养、钓鱼和旅游的好地方。
城市概况 City Overview
  渭南市位于东经108°50′-110°38′和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公里 ,东西宽149.7公里,位居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 东大门”。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渭河 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渭南市下辖:1个市辖区(临渭区)、2个县级市(韩城、华阴)、8个县(华县、 潼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254个乡镇(办事处),3236个行政村,总人口543.07万人(2008年末),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渭南市东风街83号,邮政编码:714000,电话区号:0913 。
  渭南市地处陕西省东部、陇海铁路沿线,东濒黄河,西临西安,南倚秦岭,北接延安,渭水横贯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现已成为陕西省和国家生产布局中初具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周、秦到汉、唐两千多年间,一直是十二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农牧业、手工业、商业、交通都比较发达,形成许多名城古镇。经历代变迁,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设八县一州一厅,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县的轮廓。新中国成立后在今渭南辖区设立渭南分区和大荔分区,后大荔分区并入渭南分区,1970年改为渭南地区,1994年12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渭南市。这标志着渭南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为渭南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自然资源 Natural Resources
  多样的地质结构和丰富的矿藏资源为渭南发展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全市已探明的矿藏有30多种,其中储量大、易开采的有20多种。煤、钼、金、石为优势矿种。全市煤炭地质储量225.84亿吨,已探明储量50.33亿吨,年产量1100万吨。钼矿已探明储量为10.69万吨,居全国第二位,金堆城钼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丰富,产量居陕西第一位、全国第三位。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资源丰富,其中大荔矿泉水日出水5.6万吨,被誉为“中国之冠,世界罕见”。
  渭南素以农业著称,土地广阔,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可耕地占总面积的96%,为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商品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居全省前列,号称“陕西粮仓”。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国驰名的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鸡、生猪、渔业10大商品基地。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30多种,其中储量大、易开采的20多种。煤、钼、金、石为优势矿种。素有“黑腰带”之称的渭北煤田绵延200千米,年产煤炭千万吨以上,开发利用枧模居全省之首;钼矿已探明储量1,000,115金属吨,居全国第二位;金矿石探明储量21.7万金属吨,占全省48.4%;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资源丰富,其中大荔矿泉水日出水5.6万吨,被誉为“中国之冠,世界罕见”。
  能源资源
  原煤地质储量255亿吨,已探明储量50.3亿吨,素 以“渭北黑腰带”闻名全国;钼矿已探明储量150万金属吨,居全国第二位,年产钼精粉1.5 万吨,约占全国产量一半,是亚洲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丰厚,产量占全省一半 以上,居全国第三;石灰石已探明储量1.08亿吨,大理石228.3万吨;分 布在9县(市、区)的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源多量大,其中大荔矿泉水日出水6万吨,富含 多种人体所需元素,被誉为“中国之最”。
  生物资源
  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有利 的生长条件,历来是陕西省最优的农业生态区。野生动物300多种,受国家保护的丹顶鹤、 黑鹳、青羊、大天鹅等23种珍禽珍兽驰名全国。人工饲养的畜禽20多种,其中秦川牛、关中 驴、奶山羊等量大质优。
  水 资 源
  主要有渭河、嘉陵江、千河,漆水河,石头河等。以秦岭为界,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河流:均属黄河水系。除黄、渭、洛三大过境河流外,还有发源于秦岭的沋河、赤水河、罗夫河、潼河等及发源于北部山区的滹水河、白水河、盘河、芝水河、孔走河、大峪河等。
  土地资源
   有林地面积26.32万公顷,林 木蓄积量8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5.9%。天然草场14.8万公顷。耕地面积54.61万公顷 ,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4.4万公顷。
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有耕地54.6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1.6万公顷。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全市粮食总产量已突破20亿公斤。“十五”期间,国家将渭南确定为全国五大商品粮基地之一。该项目总投资1.21亿元,涉及渭南8县市,总面积30万公顷。建成后每年为国家提供优质小麦135万吨,产值达3亿元。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已形成在全国驰名的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坞、生猪、渔业10大商品生产基地。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1/4,棉花总产约占全省的80%,在渭北五县市苹果优生区建成了6.67万公顷优质苹果基地,年产苹果53万吨。白水苹果、蒲城酥梨、韩城花椒,华县大葱、富平辣椒、大荔花生和西瓜等农产品远销国外。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67万公顷。秦川牛、奶山羊等在全省和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林地面积24.8万公顷,覆盖率为24.63%。经济林、核桃、板栗花椒、红枣、柿子等面积达11.43万公顷。水果面积12.22万公顷,其中苹果10.2万公顷,梨1.1万公顷。工业已初步形成电力、煤炭、建材、纺织、机械、轻工、仪器、化工8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钼精矿、大型推土机、黄金、单晶硅、锅炉、杜康酒、矿泉水、纯棉制品等产品饮誉全国,远销海外。境内有秦岭、韩城、蒲城三大电厂和星罗棋布的火力、水力发电站, 已成为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面积31平方千米,规划面积18平方千米。
  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实现51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创1983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26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3.46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7.59亿元,增长16.9%。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8.6:47.06:34.34。人均生产总值9535元,同比增长15.4%。
社会事业 Social
  建国后,经过三线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渭南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呈现出“团结稳定、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新局面。农业发展迅猛,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产业区,形成了粮、果、棉、油、菜、烟、鸡、猪、牛、羊、鱼等商品生产基地,其中有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区)7个,优质棉基地1个和优质苹果(梨)基地县2个。渭南素有“陕西粮仓”之称;棉花总产约占全省3/4,号称“陕西棉库”。
  1999年水果总产量达152万吨,“白水牌”红富士等37个品牌苹果和酥梨荣获“中华名果”和全省名优果称号,渭南已成为全国第二大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新建了一批工贸、农副产品、果蔬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年商品零售总额39.3亿元 。通十分便捷。108国道,101、106、107、201、 202、304、305省道,西渭高速公路、渭潼高速公路与纵横贯通的陇海、咸铜、西延、西韩 、南同蒲五条铁路珠联璧合,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市内国省道全面实现二级网化改造,交通设施比较完善。邮电通信发达,邮件处理日趋自动化;两条一级光缆干线穿境而过,并建成渭蒲、渭大、蒲白3条市内数字微波和光缆干线;电话交换机装机总容量达32.14万门,电信数据通讯、公众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全面开通。开放空间进一步扩大,通过国内20多个出口口岸及市内市外有进出口权的企业,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有出口产品300多种,相继参加了“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晋陕豫三 角经济协作区”、“关中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协作组织活动,并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结交友好。旅游业发展较快,199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1亿元,已成为渭南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各级各类学校4330所,在校学生106万余人;医疗机构342个,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渭南体育馆已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举重比赛和全国拳击精英赛;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劳动就业等均取得较好成绩。渭南中心城市市政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商贸流通活跃,现代化城市初具规模。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元,一个崭新的渭南正迎着朝阳阔步向21世纪迈进。
西部开发 Western Development
  渭南是一座新兴的中等城市,是陕西省重点发展的地市之一。“九五”期间已完成和开工建设的大项目17个,总投资达230亿元,相继建成了东雷二期抽黄、合阳太枣沟大桥、澄城茨沟大桥、渭南国贸大厦、南水厂、渭南中心区道路排水、仓程路和三贤路建设、渭南市看守所迁建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提前两年实现了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区面貌明显改观;境内交通干线公路拓宽改造基本完成,交通条件极大改善;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化进程 有所推进;果业、旅游等产业正在发展成为特色经济;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渭南经济开发区和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齐全,具备承载大规模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能力,是本市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坚实的基础为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从现实条件看,我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较低,农村工业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工业规模偏小,实力不强,技术水平较低,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不合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差。科研开发机构 、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不多,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不高,宣传和营销力度不强。财源基础脆弱,财政增支因素多,收入困难大。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将以建立富裕、民主、文明的新渭南为目标,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线,着眼于加快发展,立足于扩大内需,突出结构调整,加速科教兴市。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把渭南建设成中国西部具有特色的农业大市、工业 强市、旅游名市。
历史文化 History and Culture
  渭南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文化遗存丰厚,历史源远流长。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曾在市域内繁衍生息;“大荔人”头骨化石,是 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沙苑、龙山文化 遗址亦影响深远。
  自周、秦、汉、唐至今,渭南一直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和京畿重 地,农工商贸、交通运输十分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长城、古战场遗迹多见;列入 开发和保护的文物旅游景点619处,其中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个,尤以被称为“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气势恢宏的唐帝王陵墓、一代史圣司马迁的祠和墓、纵贯南北的魏长城等最为著名。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胡、阿宫腔等 多种戏曲剧种蕴积深厚,是中国北方梆子剧声腔的发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间 艺术独具匠心,誉满中外。
  灿烂的文化造就了杰出的人才,英贤将相,代不乏人。字圣仓颉 、酒圣杜康、秦代名将王翦、史圣司马迁、司马光、东汉太尉杨震、隋文帝杨坚、唐初四杰之一杨炯、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唐代名将郭子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宋 代名相寇准、清代状元王杰、清末宰相阎敬铭、爱国外相王鼎、现代爱国将领杨虎城、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 、现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著名政治活动家屈武、著名作家杜鹏程等彪炳青史。
  悠久的历史、灿若星汉的文化与壮丽 的山川河流交相辉映,风景名胜荟萃,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奇险峻秀的西岳华山, 傲居五岳之首,进出道路畅通,高空索道飞架,是驰名中外的融休闲、度假、娱乐、游览于 一体的旅游胜地;集山河川塬自然景观与元明古建人文景观之大成的黄河龙门旅游景区,有 “北国小三峡”之称;闻名全国的洽川风景名胜区,有160多平方公里的河滩湿地,有丹顶 鹤、黑鹳、天鹅、鸳鸯、灰鹤等11种国家一、二类珍稀鸟,成群繁衍栖息,被国家科委列为 珍稀鸟类重点保护区。还有处女泉、瀵泉、福山翠柏以及现代宏伟的抽黄一、二级站等,是 沐浴、疗养、钓鱼和旅游的好地方。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游资源斑斓多姿,得天独厚。著名的西岳——华山风景区誉满中外,奇险峻秀居五岳之首,目前进出道路畅通,高空索道已经建成,初步成为融休养、度假、娱乐、游览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筑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游客可瞻仰、谒拜司马迁祠墓,欣赏元代建筑“禹王庙”,观赏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元、明古建筑群和被誉为“东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党家村。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别是全国重点文物---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令游客为修复了的盛唐石雕慨叹不已,引发思古之幽情,激起振兴中华之豪情;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大唐代国长公主碑》和《华山碑》、《苏孝慈墓志》,《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之铭》、《高力士碑》、《义门王氏先茔碑》、《蒲城王氏祠堂碑铭》等,都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为保护、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 Higher Education
  渭南师范学院,是陕西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地处陕西省东部、距西安40分钟车程的渭南,新校区地址在渭南市朝阳路,和体育馆相邻。校训为:励志、求学、笃实、敬业。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渭南师范学校,1962年因经济困难停办,1975年陕西省政府设立了陕西师范大学渭南专修科,1983年,渭南地区创办了以教师在职培训为主的渭南教育学院。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和渭南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本科层次的渭南师范学院。 学院校园占地面积8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6800平方米,各种现代化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092多万元,馆藏图书171.3多万册。学院重视学科和专业建设,现设中国语言文学、政治经济、历史与文化传播、外国语言文学、东方语言文化、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电子工程、教育科学、化学化工、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艺术、体育、环境与生命科学、传媒工程等15个系和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学院1个二级学院。现有42个本科专业和19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学、文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科结构趋向综合化。学院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5236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763人,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33000余名合格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1185人,其中专任教师865人,正、副教授283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5%,其中有博士生导师、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三五”人才和省级教学名师。学院长期聘请7—10名外籍教师来校任教,现已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正、副教授为骨干,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
  学院“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显著。现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专业,6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同时学院获批陕西省“高师院校人文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代数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学院注重开展科学研究,近几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和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05项,出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100余部,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等期刊发表论文6000余篇。先后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奖等34项。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犹他州立学院、韩国培材大学、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综合技术学院等结为“友好学校”,并与韩国培材大学合作成立培材培训中心,先后派遣13名学生赴韩国培材大学留学。今年又公费派遣7名学生赴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家留学。
  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 “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陕西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院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犹他州立学院、韩国培材大学、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综合技术学院等结为“友好学校”,并与韩国培材大学合作成立培材培训中心,2006年,学院顺利派遣9名学生赴韩国培材大学留学。
  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最佳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园林式单位”、陕西省教育厅“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学院现任领导为:渭南师院党委书记 张金安;渭南师院院长 庞德谦;渭南师院党委副书记 赵伏友;渭南师院副院长 王君龙;渭南师院纪委书记 任健 ;渭南师院副院长 程书强 ;渭南师院副院长 李海龙 。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铁道部渭南铁路工程学校,创办于1973年,2002年由铁道部划归陕西省人民政府,隶属陕西省教育厅管理。2003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改制升格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已成为一所以交通工程类和土木工程类专业为特色、培养铁路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急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有“铁路建设工程师”摇篮的美誉。
  学院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站北街,东望著名的西岳华山,西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高速公路、陇海铁路、郑(州)西(安)高速铁路可直通西安(56公里)。目前各类在校学生5800余人,教职工300多名。教师中教授、副教授38人,博士、硕士占30%。学院还聘请北京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中铁工程系统等国内著名高校及大型企业的40多名专家学者为学院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授。近年来,教师56人次主编(审)、参编公开出版专著、教材49部,公开发表教科研各类论文300多篇,先后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4个,厅局级科技进步奖2项。
  学院现设有铁道工程系、公路与桥梁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及基础课部等四系一部。开设铁道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基础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系统管理、物流管理等17个专业。
  学院教育教学设备先进,设施齐全,条件优良。建有12000平米的实验实训大楼、4000平米的土建实训中心、340亩的测绘教学实训基地,有各类实验实训室48个;语音教室4个,共计220个座位;多媒体教室30多个;教学设备总值2500多万元;建有11000平米的现代化图书信息大楼,藏书50万余册;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室内配有暖气、衣柜、卫生间等设施;建有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室内大学生文体活动场所;建有硅PU塑胶篮球场、标准400米8跑道橡胶田径运动场等体育健身设施;学院餐饮中心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标准化学生食堂”。
  学院重视学生就业工作,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和“多证书”技能培训,毕业生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而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近两万名毕业生遍布全国铁路建设单位及各个路局,大多已成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已与全国120多家铁路和地方建筑企业建立了人才供求关系,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就业网络体系,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6%以上。《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人民铁道报》、《陕西日报》等多家国家、省级报刊等媒体予以报道。
  铁路事业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职业教育方兴未艾,给学院及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求实创新的学院规划,勇于进取的领导班子,爱岗敬业的教职工队伍,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园林化的校园环境,功能齐全的服务设施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学院将继续坚持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专业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方针,努力把学院建设成国内培养铁路工程建设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创办国内知名、行业一流、特色鲜明的高职学院。
  校风:博爱 诚信 和谐 创新
  博爱:就是爱国、爱学校、爱专业、爱岗、爱生活、爱学习。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才有宽广伟大的爱,继而于探求学问的道路上博采众家,有所收获。在生活中要沿着博爱的道路向前,追求道德的至善境界。
  诚信:诚信是立身的法则。讲究诚信不仅是做人的本分,也是求学的最根本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人于己,都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样才可立世,成事。
  和谐:就是与人为善,处事和谐,不可偏激。和为贵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人与事,自身的和谐是缔造社会和谐的基础。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师者和谐育人,使学子和谐向学。
  创新:创新是对新世纪人才的期望和要求。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意识。卓然于平凡,在思想的撞击中寻求更高的起点。知识创新,教育创新,在创新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
  校训:德修身 技立业
  德修身:德,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德行。修身,努力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铸就一身浩然正气。以德修身,其德乃真。修身以养德,其德乃正。学生以德立身,体恭敬且心忠信,术礼义而情待人。教师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弘扬师德,以德育人。
  技立业:技,技艺,技术,技能。以技能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在校专心学习技能,做到专业技能精湛,基本技能过硬;走向社会,以技能创造价值,成就事业。
  校徽释义
  标志由S、Y两个拼音字母和钢轨截面图形及地球图案组成,意蕴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简称“陕铁院”。标志中心的钢轨截面图形取自铁路路徽,既表示了陕铁院的铁路专业特色,又蕴含了陕铁院与铁路企业的血脉渊源。标志外围两组弧线的错位组合,一方面是S、Y两个拼音字母的抽象表现,另一方面又像是不断延伸的高速公路,增加了标志的动感和现代美。更重要的是传达了陕铁院“立足陕西,面向全国,依托铁路,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标志中心再衬托以地球图案做底,整体就像一只明亮的眼睛,在探索世界,展望未来,追寻机遇,创新发展。
行政区划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渭南市1个市辖区、8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渭南市 面积13134平方千米,人口537万人(2004年)。
  临渭区 面积1221平方千米,人口91万。邮政编码714000。区人民政府驻前进路。
  华阴市 面积 817平方千米,人口25万。邮政编码714200。
  韩城市 面积1621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715400。
  华 县 面积1127平方千米,人口34万。邮政编码714100。县人民政府驻华州镇。
  潼关县 面积 526平方千米,人口16万。邮政编码714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大荔县 面积1766平方千米,人口70万。邮政编码7151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蒲城县 面积1564平方千米,人口75万。邮政编码7155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澄城县 面积1112平方千米,人口39万。邮政编码7152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白水县 面积 920平方千米,人口28万。邮政编码7156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合阳县 面积1227平方千米,人口44万。邮政编码715300。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富平县 面积1233平方千米,人口76万。邮政编码711700。县人民政府驻杜村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历史沿革 History
  十六国前秦置渭南县,治所在今渭南市北,后废。北魏孝明帝置新丰县,治所在今渭南县东南,属渭南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新丰县为渭南县。隋开皇十四年(594年)移治今渭南市,属雍州。唐属京兆府。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元丰初复置渭南县,属华州。明清属西安府。民国初属关中道,1928年属陕西省。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渭南县,设立渭南市(县级);撤销韩城县,设立韩城市(县级)。1990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华阴县,设立华阴市(县级)。
  1994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36号):(1)撤销渭南地区和县级渭南市,设立地级渭南市,市人民政府驻东风街83号。(2)渭南市新设临渭区,以原渭南市的行政区域为临渭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前进路。(3)渭南市辖原渭南地区的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和新设立的临渭区。原渭南地区的韩城市、华阴市由省直辖。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渭南市总人口5292200人;其中,临渭区888866人、华县350228人、潼关县147833人、大荔县706948人、合阳县432313人、澄城县372150人、蒲城县738675人、白水县277716人、富平县747942人、韩城市387041人、华阴市242488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置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Building
  1948年到1949年,渭南市境内陆续解放,各县人民政府废除了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实行区、乡、村三级制。渭南分区时6县共设82区2市621乡,大荔分区时8县共设72区2市580乡,富平县设13区2市96乡。除已划出的临潼、蓝田县外,境内共设136区6市1011乡。
  1950年5月渭南专区对县以下行政区划进行了缩编,全区13县共设105区908乡,富平县设10区97乡。剔除临潼、蓝田二县,境内共设92区787乡。
  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各县相继对区划进行了调整,并小乡为大乡,乡下辖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各县相继撤乡,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同年11月,并小县为大县,今境内共设渭南、蒲城、大荔、韩城四县。县以下区划随即进行了调整,并小社为大社,下设管区、大队、生产队,除临潼、蓝田二县,境内共设42个公社234个管区。
  1961年8月恢复华县、华阴、潼关、合阳、澄城、白水、富平县后,各县对县内行政区划重新整编,撤销管区,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制。境内的11个县(除临潼、蓝田)共设208个公社,渭南、蒲城、富平三县在公社之上还设有区工委。1975年11月区工委撤销。1980年1月将蒲城县的高楼河、肖家堡、阿庄、广阳4个公社划归铜川市。到1982年,全区13县共辖304个公社(镇)3939个生产大队21918个生产队。今境内的11个县(市、区),共辖242个公社(镇)3069个生产大队17037个生产队。
  1984年渭南、韩城改县为市,驻地城关镇改为街道办事处。按照政社分设的规定,各县(市)普遍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全区共设街道办事处2个,乡180个,镇55个,村3139个。1988年移民返回库区,大荔县增设了6个乡,华阴县增设了3个乡。1990年华阴县改为市。1995年5月渭南地区撤销,改设渭南市,原县级渭南市设为临渭区。2002年,经省政府批准,全市撤并59个乡镇,1区2市8县共设街道办事处11个,镇107个,乡77个,村民委员会3235个,居民委员会154个。
  临渭区
  临渭区前身为县级渭南市,再前身为渭南县。1949年5月解放后废除了保甲制,设1市23区162乡。1950年1月缩编为16区116乡。1952年调整为11区115乡。1954年再调整为12区106乡。1956年2月,渭南县对区、乡进行缩编,全县设4区36乡(镇)。1957年撤销了区级建制。1958年8、9月,渭南县撤销了乡(镇)建制,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制。同年11月华县、华阴、潼关3县并入渭南县,渭南县设潼关、华阴、华州、金堆、高塘、崇凝、阳郭、城关、故市、官道10个人民公社,下辖82个管理区844个生产大队4512个生产队,其中在今境内的5个公社39个管区420个生产大队2126个生产队。1961年8月恢复华县、华阴、潼关县制,渭南县将原5个公社改为区,另设桥南、崇凝、花园、丰原、大王、阳郭、闫村、三张、程家、城关、城市、白杨、信义、孝义、交斜、故市、蔺店、官路、辛市、官道、南七、下吉、官底23个人民公社。1962年撤销城市公社,增设线王、河西、三官庙、员曲、何刘、双王、庙底、龙背、南师、凭信、田市、周家12个公社,全县共有34个公社534个生产大队2577个生产队。至1982年,全县共有34个公社(镇)502个生产大队2655个生产队。1984年渭南县改为市,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全市设1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29个乡503个行政村58个居民委员会。至1990年底,全市共设1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26个乡510个行政村51个居民委员会。1995年渭南市改为临渭区。至2002年,经调整后全区共设15个镇(下吉、故市、桥南、阳郭、蔺店、孝义、辛市、交斜、三张、崇凝、官路、官底、田市、闫村、丰原)7个乡(官道、凭信、南师、信义、龙背、良田、大王)6个街道办事处(向阳、人民、解放、站南、杜桥、双王)54个居民委员会511个村民委员会。
  韩城市
  韩城市前身是韩城县。1948年3月解放后全县设1市8区84乡。1950年4月调整为7区64乡。1954年缩编为60个乡,另设两个街。1956年调整为2区20乡。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11月将合阳县及黄龙县的白马滩地区并入,全县设11个人民公社54个管区409个生产大队。其中在今市境内的有24个管区。1961年8月恢复原县建制,全县设17个人民公社254个生产大队1119个生产队。1962年12月将2个生产大队17个生产队划归黄龙县。至1982年,全县共设3镇17个人民公社267个生产大队1226个生产队。1984年县改市后,政社分设,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1990年,全市设1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14个乡。至2002年再经调整,全市设龙门、西庄、桑树坪、芝川、龙亭、昝村、芝阳7个镇,盘龙、乔子玄、薛峰、王峰、板桥、嵬东、独泉7个乡,金城、新城2个街道办事处,23个居民委员会,275个村民委员会。
  华阴市
  华阴市前身为华阴县。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废除了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设6区47乡。1950年改为5区。1955年8月并为25乡,另外成立城关镇。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时,三门峡库区的9个乡群众外迁,乡废。非库区成立了3个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生产队。同年11月21日全县并入渭南县。1961年8月恢复华阴县制,全县设9个人民公社。此后经过多次调整,至1982年,全县设3镇9个人民公社157个生产大队597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后,华阴县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设立5镇5乡158个村。1988年因移民返库,新增设3个乡。1990年华阴县改为市。后乡、镇再经调整,至2002年全市共设桃下、敷水、孟塬、华西4个镇,五方、碨峪、北社3个乡,岳庙、太华、玉泉3个街道办事处,16个居民委员会,186个村民委员会。
  潼关县
  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设7区36乡。1951年5月改为5区34乡。1955年11月撤区,全县设1镇8乡,辖7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因建三门峡水库,库区的古槐、先进、公联等社农民外迁,社撤,加之其他原因,全县剩5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全县设1镇6个人民公社,辖58个生产大队。同年11月全县并入渭南县,境内设潼关人民公社,下辖8个管区76个生产大队。1961年8月恢复潼关县制。全县设1镇8个公社,辖81个生产大队492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镇)、村建制。至1990年,县内共设4镇5乡。2002年改设4镇(城关、太要、桐峪、秦东)4乡(高桥、安乐、代字营、南头)8个居民委员会83个村民委员会。
  华 县
  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设13区93乡。后缩编为8区1市45乡290个行政村。1950年5月调整为7区51乡。1953年7月又调整为8区53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中,全县设3区17乡。1957年4月撤区,将乡调整为20个。1958年9月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制,全县设19个公社。11月全县并入渭南县,境内设华州、高塘、金堆3个人民公社,辖24个管区189年大队1208个生产队。1961年8月恢复华县,全县复设公社、大队、生产队。至1982年,县内设1镇18个人民公社243个生产大队1343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全县设8个镇11个乡。2002年经过调整,设10镇(华州、金堆、莲花寺、杏林、赤水、瓜坡、柳枝、高塘、大明、下庙)4乡(辛庄、毕家、金惠、东阳)6个居民委员会242个村民委员会。
  大荔县
  1949年大荔、朝邑、平民3县解放后,县下实行区、乡、村三级制。大荔县设10区69乡161村;朝邑县设11区86乡327村;平民县设5区30乡73村。1950年整编后,大荔县设6区49乡198村。平民县并入朝邑县。朝邑县设8区73乡358村。两县共设14区122乡557村。1954年大荔县调整为43乡,朝邑县调整为62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大荔县设16乡9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893个生产队。朝邑县设18个乡42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两县共设34个乡(镇)519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荔县设7个公社91个生产大队。朝邑县设5个公社20个管区。同年11月将朝邑县及蒲城县的永丰、澄城县的醍醐公社并入大荔县。大荔县设14个公社20个管区389个生产大队1880个生产队。其中在今县境有12个公社20个管区339个生产大队1659个生产队。1960年大荔县调整区划,设7个公社11个管区226个生产大队1331个生产队。接着,又调整为18个人民公社。1961年8月恢复原县制,将蒲城、澄城县划入的社队又划出本县,大荔县重新划分为21个公社。1962年8月增为23个公社,辖333个生产大队1879个生产队。至1982年全县共设28个人民公社351个生产大队2008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大荔县撤销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建制,新设 7镇20乡370个行政村。1988年,移民返回库区,大荔县增设6乡。至1990年,全县共有7镇26乡。2002年再经调整,全县共设13镇(高明、冯村、下寨、范家、城关、许庄、朝邑、安仁、两宜、羌白、官池、双泉、韦林)13乡(赵渡、苏村、户家、埝桥、张家、沙底、伯士、步昌、西寨、石槽、平民、八鱼、段家)8个居民委员会415个村民委员会。
  蒲城县
  1949年3月解放后,全县设15区108乡423个行政村。1952年缩编为11区95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全县设4区28乡(镇),辖33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县设7个公社。同年11月将白水县及澄城县的大部分并入,将蒲城的东风(永丰)公社划归大荔县。全县设10个公社78个管区。其中在原辖区有5个公社41个管区。1961年8月白水、澄城县制恢复,原划入蒲城的社队归本县,蒲城划给大荔的也划回。全县设5个区34个公社,辖391个生产大队2456个生产队。此后,1963年,将铜川市的肖家堡公社划归蒲城县,1975年撤区,1980年将肖家堡、阿庄、广阳、高楼河4个公社划归铜川市。至1982年,全县设31个公社(镇)367个生产大队2345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新设7个镇24个乡。2002年经调整后,全县设14个镇(城关、永丰、罕井、党睦、孙镇、高阳、东陈、龙阳、苏坊、兴镇、荆姚、陈庄、坡头、洛滨)10个乡(大孔、翔村、上王、贾曲、三合、东阳、椿林、原任、龙池、平路庙)8个居民委员会373个村民委员会。
  富平县
  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设13区96乡2市。1950年4月调整为10区97乡两个街。1956年农业合作化中,全县设4区30乡,辖26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富平县并入铜川市。铜川市在原境内设5个公社36个管区。1961年9月富平县制恢复,全县设5个区25个公社326个生产大队1816个生产队。此后于1975年撤销了区级建制。至1982年全县设2个镇30个公社329个生产大队2064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撤销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镇)、村建制。到1990年全县设5镇27乡。至2002年经调整后,全县共设15镇(窦村、庄里、张桥、美原、流曲、薛镇、老庙、宫里、淡村、曹村、到贤、留古、王寮、梅家坪、刘集)9乡(峪岭、底店、华朱、南社、白庙、小惠、觅子、齐村、东上官)9个居民委员会337个村民委员会。
  合阳县
  1948年解放后,全县设1市7区。1949年调整为13区。1950年又合并为8区,下辖71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全县划分为2区20乡,辖21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时,全县设8个公社。同年11月全县并入韩城县。韩城县在今境内设5个公社27个管区225个生产大队。1961年恢复合阳县制,全县设22个公社。至1982年县内设1镇21个公社267个生产大队1226个生产队。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全县设4镇17乡。至2002年经调整后,全县共设12镇(城关、王村、路井、黑池、坊镇、百良、皇甫庄、甘井、洽川、新池、和家庄、同家庄)4乡(防虏寨、知堡、杨家庄、马家庄)4个居民委员会353个村民委员会。
  澄城县
  1948年11月解放后,全县设10区93乡。1949年将永丰乡划归蒲城县,全县调整为87乡312个行政村。1950年7月再次调整为6区52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中,全县重新划分为16乡1镇,辖225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县设6个公社。同年11月撤销县制,将醍醐公社并入大荔县,其余5个公社并入蒲城县。蒲城县在今境内设2个人民公社13个管区。1961年恢复澄城县制,将蒲城县的王村划归澄城,将澄城县的寺庄、避难堡划归蒲城。全县设17个公社232个生产大队1223个生产队。至1982年,全县设2镇17个公社260个生产大队1473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后,全县废除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制,实行乡(镇)、村建制。至1990年,县内设4镇14乡。2002年经过调整,全县共设8镇(城关、王庄、韦庄、寺前、冯塬、交道、尧头、赵庄)6乡(安里、善化、庄头、刘家洼、罗家洼、雷家洼)14个居民委员会266个村民委员会。
  白水县
  1948年3月解放后,全县设5区44乡1市。1954年调整为6区46乡。1956年调整为1镇14乡,辖11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4月人民公社化中,全县设4个人民公社。同年11月全县并入蒲城县,在原境内设3个公社17个管区。1961年9月白水县制恢复,全县重新设15个公社。至1982年,全县设1镇16个公社183个生产大队1018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废除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镇)、村建制。至1990年,全县设3镇14乡。至2002年经再次调整后,全县共设6个镇、9个乡:城关镇、冯雷镇、尧禾镇、杜康镇、西固镇、林皋镇,北井头乡、雷牙乡、雷村乡、收水乡、云台乡、纵目乡、史官乡、北塬乡。4个居民委员会194个村民委员会。
  渭南文集
  陆游自编词文集,共五十卷,分为文集四十二卷,《入蜀记》六卷,词二卷。陆游曾封渭南县伯,故集名《渭南文集》。
  嘉定本今犹有残帙传世,本次所收盖即此。存卷一至二、卷五至十、卷十三至五十,凡四十六卷。是本为钱氏绛云楼故物,曾经黄丕烈收藏,《百宋一廛书录》著录。每半叶十行,每行十七字。前有序一首,称‘嘉定十有三年十月壬寅幼子承事郎知建康溧阳县主管劝农公事子遹谨书’。此是家刻之本,故凡‘游’字皆缺末笔。其间部分阙页为钱叔宝手钞补足。刻工甚精,纸墨如新,宋刻之中,堪称精品。又,是本系出陆游后人编刻,保存了陆游作品原貌,后世整理校勘陆游文集,皆当以此为上善之选。
城市概况 City Overview
  渭南市位于东经108°50′-110°38′和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公里 ,东西宽149.7公里,位居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 东大门”。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渭河 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渭南市下辖:1个市辖区(临渭区)、2个县级市(韩城、华阴)、8个县(华县、潼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254个乡镇/办事处,3236个行政村,总人口543.07万人(2008年末),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渭南市东风街83号,邮政编码:714000,电话区号:0913 。
  渭南市地处陕西省东部、陇海铁路沿线,东濒黄河,西临西安,南倚秦岭,北接延安,渭水横贯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现已成为陕西省和国家生产布局中初具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自然资源 Natural Resources
  概述
  多样的地质结构和丰富的矿藏资源为渭南发展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全市已探明的矿藏有30多种,其中储量大、易开采的有20多种。煤、钼、金、石为优势矿种。全市煤炭地质储量225.84亿吨,已探明储量50.33亿吨,年产量1100万吨。钼矿已探明储量为10.69万吨,居全国第二位,金堆城钼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丰富,产量居陕西第一位、全国第三位。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资源丰富,其中大荔矿泉水日出水5.6万吨,被誉为“中国之冠,世界罕见”。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30多种,其中储量大、易开采的20多种。煤、钼、金、石为优势矿种。素有“黑腰带”之称的渭北煤田绵延200千米,年产煤炭千万吨以上,开发利用枧模居全省之首;钼矿已探明储量1,000,115金属吨,居全国第二位;金矿石探明储量21.7万金属吨,占全省48.4%;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资源丰富,其中大荔矿泉水日出水5.6万吨,被誉为“中国之冠,世界罕见”。 能源资源
  原煤地质储量255亿吨,已探明储量50.3亿吨,素 以“渭北黑腰带”闻名全国;钼矿已探明储量150万金属吨,居全国第二位,年产钼精粉1.5 万吨,约占全国产量一半,是亚洲最大的钼精粉生产基地;黄金储量丰厚,产量占全省一半 以上,居全国第三;石灰石已探明储量1.08亿吨,大理石228.3万吨;分 布在9县(市、区)的地热水和医饮兼用矿泉水源多量大,其中大荔矿泉水日出水6万吨,富含 多种人体所需元素,被誉为“中国之最”。 生物资源
  适宜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历来是陕西省最优的农业生态区。野生动物300多种,受国家保护的丹顶鹤、 黑鹳、青羊、大天鹅等23种珍禽珍兽驰名全国。人工饲养的畜禽20多种,其中秦川牛、关中 驴、奶山羊等量大质优。 水资源
  主要有渭河、嘉陵江、千河,漆水河,石头河等。以秦岭为界,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河流:均属黄河水系。除黄、渭、洛三大过境河流外,还有发源于秦岭的沋河、赤水河、罗夫河、潼河等及发源于北部山区的滹水河、白水河、盘河、芝水河、孔走河、大峪河等。 土地资源
  有林地面积26.32万公顷,林木蓄积量8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5.9%。天然草场14.8万公顷。耕地面积54.61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4.4万公顷。
历史沿革 History
  十六国前秦置渭南县,治所在今渭南市北,后废。北魏孝明帝置新丰县,治所在今渭南县东南,属渭南郡。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新丰县为渭南县。隋开皇十四年(594年)移治今渭南市,属雍州。唐属京兆府。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元丰初复置渭南县,属华州。明清属西安府。民国初属关中道,1928年属陕西省。1948年到1949年,渭南市境内陆续解放,各县人民政府废除了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实行区、乡、村三级制。渭南分区时6县共设82区2市621乡,大荔分区时8县共设72区2市580乡,富平县设13区2市96乡。除已划出的临潼、蓝田县外,境内共设136区6市1011乡。
  1950年5月渭南专区对县以下行政区划进行了缩编,全区13县共设105区908乡,富平县设10区97乡。剔除临潼、蓝田二县,境内共设92区787乡。
  1956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各县相继对区划进行了调整,并小乡为大乡,乡下辖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各县相继撤乡,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同年11月,并小县为大县,今境内共设渭南、蒲城、大荔、韩城四县。县以下区划随即进行了调整,并小社为大社,下设管区、大队、生产队,除临潼、蓝田二县,境内共设42个公社234个管区。
  1961年8月恢复华县、华阴、潼关、合阳、澄城、白水、富平县后,各县对县内行政区划重新整编,撤销管区,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制。境内的11个县(除临潼、蓝田)共设208个公社,渭南、蒲城、富平三县在公社之上还设有区工委。1975年11月区工委撤销。1980年1月将蒲城县的高楼河、肖家堡、阿庄、广阳4个公社划归铜川市。到1982年,全区13县共辖304个公社(镇)3939个生产大队21918个生产队。今境内的11个县(市、区),共辖242个公社(镇)3069个生产大队17037个生产队。
  1984年渭南、韩城改县为市,驻地城关镇改为街道办事处。按照政社分设的规定,各县(市)普遍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全区共设街道办事处2个,乡180个,镇55个,村3139个。
  1988年移民返回库区,大荔县增设了6个乡,华阴县增设了3个乡。
  1990年华阴县改为市。
  1994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36号):(1)撤销渭南地区和县级渭南市,设立地级渭南市,市人民政府驻东风街83号。(2)渭南市新设临渭区,以原渭南市的行政区域为临渭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前进路。(3)渭南市辖原渭南地区的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蒲城县、白水县、富平县和新设立的临渭区。原渭南地区的韩城市、华阴市由省直辖。
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渭南素以农业著称,土地广阔,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可耕地占总面积的96%,为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商品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居全省前列,号称“陕西粮仓”。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国驰名的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鸡、生猪、渔业10大商品基地。
  有耕地54.6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1.6万公顷。农业资源得天独厚,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全市粮食总产量已突破20亿公斤。“十五”期间,国家将渭南确定为全国五大商品粮基地之一。该项目总投资1.21亿元,涉及渭南8县市,总面积30万公顷。建成后每年为国家提供优质小麦135万吨,产值达3亿元。粮食,棉花、油料总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已形成在全国驰名的粮食,棉花,苹果,烤烟、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笼养坞、生猪、渔业10大商品生产基地。粮食总产约占全省的1/4,棉花总产约占全省的80%,在渭北五县市苹果优生区建成了6.67万公顷优质苹果基地,年产苹果53万吨。白水苹果、蒲城酥梨、韩城花椒,华县大葱、富平辣椒、大荔花生和西瓜等农产品远销国外。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67万公顷。秦川牛、奶山羊等在全省和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林地面积24.8万公顷,覆盖率为24.63%。经济林、核桃、板栗花椒、红枣、柿子等面积达11.43万公顷。水果面积12.22万公顷,其中苹果10.2万公顷,梨1.1万公顷。工业已初步形成电力、煤炭、建材、纺织、机械、轻工、仪器、化工8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钼精矿、大型推土机、黄金、单晶硅、锅炉、杜康酒、矿泉水、纯棉制品等产品饮誉全国,远销海外。境内有秦岭、韩城、蒲城三大电厂和星罗棋布的火力、水力发电站, 已成为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辖区面积31平方千米,规划面积18平方千米。
  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实现51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创1983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26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3.46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7.59亿元,增长16.9%。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8.6:47.06:34.34。人均生产总值9535元,同比增长15.4%。
  农业
  建国后,经过三线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渭南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呈现出“团结稳定、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新局面。农业发展迅猛,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业产业区,形成了粮、果、棉、油、菜、烟、鸡、猪、牛、羊、鱼等商品生产基地,其中有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区)7个,优质棉基地1个和优质苹果(梨)基地县2个。渭南素有“陕西粮仓”之称;棉花总产约占全省3/4,号称“陕西棉库”。
  1999年水果总产量达152万吨,“白水牌”红富士等37个品牌苹果和酥梨荣获“中华名果”和全省名优果称号,渭南已成为全国第二大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新建了一批工贸、农副产品、果蔬贸易中心和批发市场,年商品零售总额39.3亿元 。通十分便捷。108国道,101、106、107、201、 202、304、305省道,西渭高速公路、渭潼高速公路与纵横贯通的陇海、咸铜、西延、西韩 、南同蒲五条铁路珠联璧合,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市内国省道全面实现二级网化改造,交通设施比较完善。邮电通信发达,邮件处理日趋自动化;两条一级光缆干线穿境而过,并建成渭蒲、渭大、蒲白3条市内数字微波和光缆干线;电话交换机装机总容量达32.14万门,电信数据通讯、公众多媒体、计算机互联网等全面开通。开放空间进一步扩大,通过国内20多个出口口岸及市内市外有进出口权的企业,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有出口产品300多种,相继参加了“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晋陕豫三 角经济协作区”、“关中经济区”等区域经济协作组织活动,并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结交友好。旅游业发展较快,1999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1亿元,已成为渭南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化进程 有所推进;果业、旅游等产业正在发展成为特色经济;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渭南经济开发区和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齐全,具备承载大规模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能力,是本市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坚实的基础为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但从现实条件看,我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较低,农村工业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工业
  规模偏小,实力不强,技术水平较低,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不合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较差。科研开发机构 、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不多,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不高,宣传和营销力度不强。财源基础脆弱,财政增支因素多,收入困难大。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将以建立富裕、民主、文明的新渭南为目标,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线,着眼于加快发展,立足于扩大内需,突出结构调整,加速科教兴市。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把渭南建设成中国西部具有特色的农业大市、工业 强市、旅游名市。
民俗文化 Folk Culture
  渭南地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文化遗存丰厚,历史源远流长。距今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曾在市域内繁衍生息;“大荔人”头骨化石,是 距今约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化石;“禹门口洞穴堆积”是旧石器时代遗址;沙苑、龙山文化 遗址亦影响深远。
  自周、秦、汉、唐至今,渭南一直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和京畿重 地,农工商贸、交通运输十分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古长城、古战场遗迹多见;列入 开发和保护的文物旅游景点619处,其中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个,尤以被称为“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气势恢宏的唐帝王陵墓、一代史圣司马迁的祠和墓、纵贯南北的魏长城等最为著名。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胡、阿宫腔等 多种戏曲剧种蕴积深厚,是中国北方梆子剧声腔的发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间 艺术独具匠心,誉满中外。
  灿烂的文化造就了杰出的人才,英贤将相,代不乏人。字圣仓颉、酒圣杜康、秦代名将王翦、史圣司马迁、司马光、东汉太尉杨震、隋文帝杨坚、唐初四杰之一杨炯、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唐代名将郭子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宋 代名相寇准、清代状元王杰、清末宰相阎敬铭、爱国外相王鼎、现代爱国将领杨虎城、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现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著名政治活动家屈武、著名作家杜鹏程等彪炳青史。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悠久的历史、灿若星汉的文化与壮丽 的山川河流交相辉映,风景名胜荟萃,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奇险峻秀的西岳华山,傲居五岳之首,进出道路畅通,高空索道飞架,是驰名中外的融休闲、度假、娱乐、游览于一体的旅游胜地;集山河川塬自然景观与元明古建人文景观之大成的黄河龙门旅游景区,有 “北国小三峡”之称;闻名全国的洽川风景名胜区,有160多平方公里的河滩湿地,有丹顶 鹤、黑鹳、天鹅、鸳鸯、灰鹤等11种国家一、二类珍稀鸟,成群繁衍栖息,被国家科委列为珍稀鸟类重点保护区。还有处女泉、瀵泉、福山翠柏以及现代宏伟的抽黄一、二级站等,是沐浴、疗养、钓鱼和旅游的好地方。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游资源斑斓多姿,得天独厚。著名的西岳——华山风景区誉满中外,奇险峻秀居五岳之首,目前进出道路畅通,高空索道已经建成,初步成为融休养、度假、娱乐、游览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筑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游客可瞻仰、谒拜司马迁祠墓,欣赏元代建筑“禹王庙”,观赏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元、明古建筑群和被誉为“东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党家村。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别是全国重点文物---唐睿宗桥陵、唐玄宗泰陵,令游客为修复了的盛唐石雕慨叹不已,引发思古之幽情,激起振兴中华之豪情;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大唐代国长公主碑》和《华山碑》、《苏孝慈墓志》,《大唐故金仙长公主志石之铭》、《高力士碑》、《义门王氏先茔碑》、《蒲城王氏祠堂碑铭》等,都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为保护、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 Education
  渭南师范学院,是陕西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地处陕西省东部、距西安40分钟车程的渭南,新校区地址在渭南市朝阳路,和体育馆相邻。校训为:励志、求学、笃实、敬业。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渭南师范学校,1962年因经济困难停办,1975年陕西省政府设立了陕西师范大学渭南专修科,1983年,渭南地区创办了以教师在职培训为主的渭南教育学院。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和渭南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本科层次的渭南师范学院。 学院校园占地面积83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6,800平方米,各种现代化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092多万元,馆藏图书171.3多万册。学院重视学科和专业建设,现设中国语言文学、政治经济、历史与文化传播、外国语言文学、东方语言文化、数学与信息科学、物理与电子工程、教育科学、化学化工、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艺术、体育、环境与生命科学、传媒工程等15个系和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学院1个二级学院。现有42个本科专业和19个专科专业,涵盖理学、文学、工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科结构趋向综合化。学院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5,236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763人,学院已为社会培养了33,000余名合格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铁道部渭南铁路工程学校,创办于1973年,2002年由铁道部划归陕西省人民政府,隶属陕西省教育厅管理。2003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改制升格为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已成为一所以交通工程类和土木工程类专业为特色、培养铁路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急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铁路建设工程师”摇篮的美誉。
人口 Population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渭南市总人口5292200人;其中,临渭区888866人、华县350228人、潼关县147833人、大荔县706948人、合阳县432313人、澄城县372150人、蒲城县738675人、白水县277716人、富平县747942人、韩城市387041人、华阴市242488人。
  社会事业
  长足发展。各级各类学校4330所,在校学生106万余人;医疗机构342个,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渭南体育馆已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举重比赛和全国拳击精英赛;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劳动就业等均取得较好成绩。渭南中心城市市政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商贸流通活跃,现代化城市初具规模。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元,一个崭新的渭南正迎着朝阳阔步向21世纪迈进。
  临渭区
  临渭区前身为县级渭南市,再前身为渭南县。1949年5月解放后废除了保甲制,设1市23区162乡。1950年1月缩编为16区116乡。1952年调整为11区115乡。1954年再调整为12区106乡。1956年2月,渭南县对区、乡进行缩编,全县设4区36乡(镇)。1957年撤销了区级建制。1958年8、9月,渭南县撤销了乡(镇)建制,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制。同年11月华县、华阴、潼关3县并入渭南县,渭南县设潼关、华阴、华州、金堆、高塘、崇凝、阳郭、城关、故市、官道10个人民公社,下辖82个管理区844个生产大队4512个生产队,其中在今境内的5个公社39个管区420个生产大队2126个生产队。1961年8月恢复华县、华阴、潼关县制,渭南县将原5个公社改为区,另设桥南、崇凝、花园、丰原、大王、阳郭、闫村、三张、程家、城关、城市、白杨、信义、孝义、交斜、故市、蔺店、官路、辛市、官道、南七、下吉、官底23个人民公社。1962年撤销城市公社,增设线王、河西、三官庙、员曲、何刘、双王、庙底、龙背、南师、凭信、田市、周家12个公社,全县共有34个公社534个生产大队2577个生产队。至1982年,全县共有34个公社(镇)502个生产大队2655个生产队。1984年渭南县改为市,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全市设1个街道办事处4个镇29个乡503个行政村58个居民委员会。至1990年底,全市共设1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26个乡510个行政村51个居民委员会。1995年渭南市改为临渭区。至2002年,经调整后全区共设15个镇(下吉、故市、桥南、阳郭、蔺店、孝义、辛市、交斜、三张、崇凝、官路、官底、田市、闫村、丰原)7个乡(官道、凭信、南师、信义、龙背、良田、大王)6个街道办事处(向阳、人民、解放、站南、杜桥、双王)54个居民委员会511个村民委员会。
  韩城市
  韩城市前身是韩城县。1948年3月解放后全县设1市8区84乡。1950年4月调整为7区64乡。1954年缩编为60个乡,另设两个街。1956年调整为2区20乡。1958年9月实行人民公社化,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11月将合阳县及黄龙县的白马滩地区并入,全县设11个人民公社54个管区409个生产大队。其中在今市境内的有24个管区。1961年8月恢复原县建制,全县设17个人民公社254个生产大队1119个生产队。1962年12月将2个生产大队17个生产队划归黄龙县。至1982年,全县共设3镇17个人民公社267个生产大队1226个生产队。1984年县改市后,政社分设,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1990年,全市设1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14个乡。至2002年再经调整,全市设龙门、西庄、桑树坪、芝川、龙亭、昝村、芝阳7个镇,盘龙、乔子玄、薛峰、王峰、板桥、嵬东、独泉7个乡,金城、新城2个街道办事处,23个居民委员会,275个村民委员会。
  华阴市
  华阴市前身为华阴县。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废除了保甲制,实行区、乡、村制,设6区47乡。1950年改为5区。1955年8月并为25乡,另外成立城关镇。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时,三门峡库区的9个乡群众外迁,乡废。非库区成立了3个人民公社,下辖生产大队、生产队。同年11月21日全县并入渭南县。1961年8月恢复华阴县制,全县设9个人民公社。此后经过多次调整,至1982年,全县设3镇9个人民公社157个生产大队597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后,华阴县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设立5镇5乡158个村。1988年因移民返库,新增设3个乡。1990年华阴县改为市。后乡、镇再经调整,至2002年全市共设桃下、敷水、孟塬、华西4个镇,五方、碨峪、北社3个乡,岳庙、太华、玉泉3个街道办事处,16个居民委员会,186个村民委员会。
  潼关县
  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设7区36乡。1951年5月改为5区34乡。1955年11月撤区,全县设1镇8乡,辖7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因建三门峡水库,库区的古槐、先进、公联等社农民外迁,社撤,加之其他原因,全县剩5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全县设1镇6个人民公社,辖58个生产大队。同年11月全县并入渭南县,境内设潼关人民公社,下辖8个管区76个生产大队。1961年8月恢复潼关县制。全县设1镇8个公社,辖81个生产大队492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镇)、村建制。至1990年,县内共设4镇5乡。2002年改设4镇(城关、太要、桐峪、秦东)4乡(高桥、安乐、代字营、南头)8个居民委员会83个村民委员会。
  华 县
  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设13区93乡。后缩编为8区1市45乡290个行政村。1950年5月调整为7区51乡。1953年7月又调整为8区53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中,全县设3区17乡。1957年4月撤区,将乡调整为20个。1958年9月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制,全县设19个公社。11月全县并入渭南县,境内设华州、高塘、金堆3个人民公社,辖24个管区189年大队1208个生产队。1961年8月恢复华县,全县复设公社、大队、生产队。至1982年,县内设1镇18个人民公社243个生产大队1343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全县设8个镇11个乡。2002年经过调整,设10镇(华州、金堆、莲花寺、杏林、赤水、瓜坡、柳枝、高塘、大明、下庙)4乡(辛庄、毕家、金惠、东阳)6个居民委员会242个村民委员会。
  大荔县
  1949年大荔、朝邑、平民3县解放后,县下实行区、乡、村三级制。大荔县设10区69乡161村;朝邑县设11区86乡327村;平民县设5区30乡73村。1950年整编后,大荔县设6区49乡198村。平民县并入朝邑县。朝邑县设8区73乡358村。两县共设14区122乡557村。1954年大荔县调整为43乡,朝邑县调整为62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大荔县设16乡91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893个生产队。朝邑县设18个乡42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两县共设34个乡(镇)519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荔县设7个公社91个生产大队。朝邑县设5个公社20个管区。同年11月将朝邑县及蒲城县的永丰、澄城县的醍醐公社并入大荔县。大荔县设14个公社20个管区389个生产大队1880个生产队。其中在今县境有12个公社20个管区339个生产大队1659个生产队。1960年大荔县调整区划,设7个公社11个管区226个生产大队1331个生产队。接着,又调整为18个人民公社。1961年8月恢复原县制,将蒲城、澄城县划入的社队又划出本县,大荔县重新划分为21个公社。1962年8月增为23个公社,辖333个生产大队1879个生产队。至1982年全县共设28个人民公社351个生产大队2008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大荔县撤销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建制,新设 7镇20乡370个行政村。1988年,移民返回库区,大荔县增设6乡。至1990年,全县共有7镇26乡。2002年再经调整,全县共设13镇(高明、冯村、下寨、范家、城关、许庄、朝邑、安仁、两宜、羌白、官池、双泉、韦林)13乡(赵渡、苏村、户家、埝桥、张家、沙底、伯士、步昌、西寨、石槽、平民、八鱼、段家)8个居民委员会415个村民委员会。
  蒲城县
  1949年3月解放后,全县设15区108乡423个行政村。1952年缩编为11区95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全县设4区28乡(镇),辖33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全县设7个公社。同年11月将白水县及澄城县的大部分并入,将蒲城的东风(永丰)公社划归大荔县。全县设10个公社78个管区。其中在原辖区有5个公社41个管区。1961年8月白水、澄城县制恢复,原划入蒲城的社队归本县,蒲城划给大荔的也划回。全县设5个区34个公社,辖391个生产大队2456个生产队。此后,1963年,将铜川市的肖家堡公社划归蒲城县,1975年撤区,1980年将肖家堡、阿庄、广阳、高楼河4个公社划归铜川市。至1982年,全县设31个公社(镇)367个生产大队2345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新设7个镇24个乡。2002年经调整后,全县设14个镇(城关、永丰、罕井、党睦、孙镇、高阳、东陈、龙阳、苏坊、兴镇、荆姚、陈庄、坡头、洛滨)10个乡(大孔、翔村、上王、贾曲、三合、东阳、椿林、原任、龙池、平路庙)8个居民委员会373个村民委员会。
  富平县
  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设13区96乡2市。1950年4月调整为10区97乡两个街。1956年农业合作化中,全县设4区30乡,辖26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富平县并入铜川市。铜川市在原境内设5个公社36个管区。1961年9月富平县制恢复,全县设5个区25个公社326个生产大队1816个生产队。此后于1975年撤销了区级建制。至1982年全县设2个镇30个公社329个生产大队2064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撤销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镇)、村建制。到1990年全县设5镇27乡。至2002年经调整后,全县共设15镇(窦村、庄里、张桥、美原、流曲、薛镇、老庙、宫里、淡村、曹村、到贤、留古、王寮、梅家坪、刘集)9乡(峪岭、底店、华朱、南社、白庙、小惠、觅子、齐村、东上官)9个居民委员会337个村民委员会。
  合阳县
  1948年解放后,全县设1市7区。1949年调整为13区。1950年又合并为8区,下辖71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全县划分为2区20乡,辖21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时,全县设8个公社。同年11月全县并入韩城县。韩城县在今境内设5个公社27个管区225个生产大队。1961年恢复合阳县制,全县设22个公社。至1982年县内设1镇21个公社267个生产大队1226个生产队。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全县设4镇17乡。至2002年经调整后,全县共设12镇(城关、王村、路井、黑池、坊镇、百良、皇甫庄、甘井、洽川、新池、和家庄、同家庄)4乡(防虏寨、知堡、杨家庄、马家庄)4个居民委员会353个村民委员会。
  澄城县
  1948年11月解放后,全县设10区93乡。1949年将永丰乡划归蒲城县,全县调整为87乡312个行政村。1950年7月再次调整为6区52乡。1956年农业合作化中,全县重新划分为16乡1镇,辖225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县设6个公社。同年11月撤销县制,将醍醐公社并入大荔县,其余5个公社并入蒲城县。蒲城县在今境内设2个人民公社13个管区。1961年恢复澄城县制,将蒲城县的王村划归澄城,将澄城县的寺庄、避难堡划归蒲城。全县设17个公社232个生产大队1223个生产队。至1982年,全县设2镇17个公社260个生产大队1473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后,全县废除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制,实行乡(镇)、村建制。至1990年,县内设4镇14乡。2002年经过调整,全县共设8镇(城关、王庄、韦庄、寺前、冯塬、交道、尧头、赵庄)6乡(安里、善化、庄头、刘家洼、罗家洼、雷家洼)14个居民委员会266个村民委员会。
  白水县
  1948年3月解放后,全县设5区44乡1市。1954年调整为6区46乡。1956年调整为1镇14乡,辖117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4月人民公社化中,全县设4个人民公社。同年11月全县并入蒲城县,在原境内设3个公社17个管区。1961年9月白水县制恢复,全县重新设15个公社。至1982年,全县设1镇16个公社183个生产大队1018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废除了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镇)、村建制。至1990年,全县设3镇14乡。至2002年经再次调整后,全县共设6个镇、9个乡:城关镇、冯雷镇、尧禾镇、杜康镇、西固镇、林皋镇,北井头乡、雷牙乡、雷村乡、收水乡、云台乡、纵目乡、史官乡、北塬乡。4个居民委员会194个村民委员会。
英文解释
  1. n.:  Weinan
近义词
渭南市
渭南镇
渭南乡
相关词
陕西教育坟墓寇准墓葬下吉旅游华县
地理长安汉代唐代历史地名遗址
高等教育专科人物黄埔军校小吃满洲里临渭区更多结果...
包含词
渭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