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級市 : 中國 >陝西 > 
目錄
·旅遊 Travel·城市概況 City Overview·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社會事業 Social·西部開發 Western Development
·歷史文化 History and Culture·高等教育 Higher Education·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歷史沿革 History·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建置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Building·城市概況 City Overview
·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歷史沿革 History·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民俗文化 Folk Culture·旅遊資源 Tourism Resources·教育 Education
·人口 Population·英文解釋·近義詞
·相關詞·包含詞·更多結果...
旅遊 Travel
  渭南旅遊投訴電話:渭南旅遊投訴電話:0913-2109529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渭南最佳旅遊時間: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幹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宜。年均氣溫11.3-13.6°c,年雨量529-638毫米,年日照2144-2505小時,年無霜期199-255天。
  最佳旅遊時間:春、秋季渭南美食:渭南風味小吃有:羊肉泡饃、渭南時辰包子、渭南水晶餅、大荔帶吧肘子、蒲城椽頭蒸饃等。渭南購物:當地特産:金絲蜜棗蘋果脯鈴鈴棗黃花菜同州西瓜馬牙棗大荔礦泉水赤水大蔥華縣大接杏白水杜康酒
  渭南交通:交通十分便捷。108國道,101、106、107、201、202、304、305省道,西渭高速公路、渭潼高速公路與縱橫貫通的隴海、鹹銅、西延、西韓、南同蒲五條鐵路珠聯壁合,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縣縣通鐵路、鄉鄉通公路,公路密度居全省之首;市內國省道全面實現二級網化改造,交通設施比較完善。渭南住宿:渭河賓館、華山金融賓館、韓城銀河大酒店、鳳凰賓館、祥竜賓館、韓城賓館、潼關電力賓館、華山賓館、大荔黃河賓館、大荔電力大廈、澄城迎賓館、澄縣銀花賓館等能供滿足不同檔次的住宿需求。
  渭南娛樂: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阿宮腔等多種戲麯劇種,是中國北方梆子劇聲腔的發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戲等民間藝術獨具匠心。
  位置:渭南市位於東經108°59′~110°35′和北緯35°03′~35°52′之間,地處陝西關中平原東部,東瀕黃河,西接西安,南倚秦嶺,北靠延安
  面積:總面積1.3萬平方公裏。
  人口:530多萬。
  行政區劃:現轄一區、兩市、八縣。
  
  西部出海東大門渭南市位於東經108°50′-110°38′和北緯34°13′-35°52′之間,地處陝西關中平原東部,東瀕黃河與山西、河南毗鄰,西與西安、鹹陽相接,南倚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橋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公裏,東西寬149.7公裏,位居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地段,是陝西省和西部地區進入中東部的“東大門”。地勢以渭河為軸綫,形成南北兩山、兩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類型區。中部渭河衝積平原是八百裏秦川最寬闊的地帶。轄一區(臨渭區)、兩市(韓城、華陰)、八縣(華縣、潼關、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富平),254個鄉鎮(辦事處),3236個行政村,總人口531萬人,總面積1.3萬平方公裏。
  
  農業資源優越。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幹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宜。年均氣溫11.3-13.6°c,年雨量529-638毫米,年日照2144-2505小時,年無霜期199-255天。水資源總量20.06億立方米,流經市內的黃、洛、渭三河客水年均流量486.92億立方米,可利用量5.55億立方米。適宜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不同種類的動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長條件,歷來是陝西省最優的農業生態區。野生動物300多種,受國傢保護的丹頂鶴、黑鸛、青羊、大天鵝等23種珍禽珍獸馳名全國。人工飼養的畜禽20多種,其中秦川牛、關中驢、奶山羊等量大質優。野生植物2500多種,農林作物87種,尤以小麥、玉米、豆類、蘋果、酥梨、棉花、花生,蔬菜、烤煙、花椒、西瓜等最為豐富。有林地面積26.32萬公頃,林木蓄積量84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15.9%。天然草場14.8萬公頃。耕地面積54.61萬公頃,其中有效灌溉面積34.4萬公頃。礦産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38種,其中儲量大、易開採的26種,煤、鉬、金、石、水頗具優勢。原煤地質儲量255億噸,已探明儲量50.3億噸,素以“渭北黑腰帶”聞名全國;鉬礦已探明儲量150萬金屬噸,居全國第二位,年産鉬精粉1.5萬噸,約占全國産量一半,是亞洲最大的鉬精粉生産基地;黃金儲量豐厚,産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居全國第三;石灰石已探明儲量1.08億噸,大理石228.3萬噸,年産水泥270萬噸;分佈在9縣(市、區)的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源多量大,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6萬噸,富含多種人體所需元素,被譽為“中國之最”。資源優勢藴藏着巨大的開發潛能,為發展經濟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渭南地處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文化遺存豐厚,歷史源遠流長。距今約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曾在市域內繁衍生息;“大荔人”頭骨化石,是距今約20萬年前的原始人類化石;“禹門口洞穴堆積”是舊石器時代遺址;沙苑、竜山文化遺址亦影響深遠。周、秦、漢、唐兩千年間,渭南一直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和京畿重地,農工商貿、交通運輸十分發達;歷來為兵傢必爭之地,古長城、古戰場遺跡多見;列入開發和保護的文物旅遊景點619處,其中有國傢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個,尤以被稱為“五嶽第一廟”的西嶽廟、氣勢恢宏的唐帝王陵墓、一代史聖司馬遷的祠和墓、縱貫南北的魏長城等最為著名。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鬍、阿宮腔等多種戲麯劇種藴積深厚,是中國北方梆子劇聲腔的發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間藝術獨具匠心,譽滿中外。燦爛的文化造就了傑出的人才,英賢將相,代不乏人。字聖倉頡、酒聖杜康、史聖司馬遷、隋文帝楊堅、唐代名將郭子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準、清代狀元王傑、愛國外相王鼎、現代愛國將領楊虎城、黨和國傢領導人習仲勳、著名政治活動傢屈武、著名作傢杜鵬程等彪炳青史。悠久的歷史、燦若星漢的文化與壯麗的山川河流交相輝映,風景名勝薈萃,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奇險峻秀的西嶽華山,傲居五嶽之首,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飛架,是馳名中外的融休閑、度假、娛樂、遊覽於一體的旅遊勝地;集山河川塬自然景觀與元明古建人文景觀之大成的黃河竜門旅遊景區,有“北國小三峽”之稱;聞名全國的洽川風景名勝區,有160多平方公裏的河灘濕地,有丹頂鶴、黑鸛、天鵝、鴛鴦、灰鶴等11種國傢一、二類珍稀鳥,成群繁衍棲息,被國傢科委列為珍稀鳥類重點保護區。還有處女泉、瀵泉、福山翠柏以及現代宏偉的抽黃一、二級站等,是沐浴、療養、釣魚和旅遊的好地方。
城市概況 City Overview
  渭南市位於東經108°50′-110°38′和北緯34°13′-35°52′之間,地處陝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東瀕黃河與山西、河南毗鄰,西與西安、鹹陽相接,南倚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橋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公裏 ,東西寬149.7公裏,位居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地段,是陝西省和西部地區進入中東部的“ 東大門”。地勢以渭河為軸綫,形成南北兩山、兩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類型區。中部渭河 衝積平原是八百裏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渭南市下轄:1個市轄區(臨渭區)、2個縣級市(韓城、華陰)、8個縣(華縣、 潼關、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富平),254個鄉鎮(辦事處),3236個行政村,總人口543.07萬人(2008年末),總面積1.3萬平方公裏。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渭南市東風街83號,郵政編碼:714000,電話區號:0913 。
  渭南市地處陝西省東部、隴海鐵路沿綫,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裏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陝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現已成為陝西省和國傢生産佈局中初具規模的農業生産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志着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
  多樣的地質結構和豐富的礦藏資源為渭南發展工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全市已探明的礦藏有30多種,其中儲量大、易開採的有2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全市煤炭地質儲量225.84億噸,已探明儲量50.33億噸,年産量1100萬噸。鉬礦已探明儲量為10.69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金堆城鉬業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鉬精粉生産基地。黃金儲量豐富,産量居陝西第一位、全國第三位。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渭南素以農業著稱,土地廣阔,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可耕地占總面積的96%,為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實現農業的區域化、商品化、現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糧食、棉花、油料總産量居全省前列,號稱“陝西糧倉”。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國馳名的糧食、棉花、蘋果、烤煙、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籠養雞、生豬、漁業10大商品基地。
  礦産資源
  礦産資源極為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30多種,其中儲量大、易開採的2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素有“黑腰帶”之稱的渭北煤田綿延200千米,年産煤炭千萬噸以上,開發利用梘模居全省之首;鉬礦已探明儲量1,000,115金屬噸,居全國第二位;金礦石探明儲量21.7萬金屬噸,占全省48.4%;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能源資源
  原煤地質儲量255億噸,已探明儲量50.3億噸,素 以“渭北黑腰帶”聞名全國;鉬礦已探明儲量150萬金屬噸,居全國第二位,年産鉬精粉1.5 萬噸,約占全國産量一半,是亞洲最大的鉬精粉生産基地;黃金儲量豐厚,産量占全省一半 以上,居全國第三;石灰石已探明儲量1.08億噸,大理石228.3萬噸;分 布在9縣(市、區)的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源多量大,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6萬噸,富含 多種人體所需元素,被譽為“中國之最”。
  生物資源
  適宜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不同種類的動植物提供了有利 的生長條件,歷來是陝西省最優的農業生態區。野生動物300多種,受國傢保護的丹頂鶴、 黑鸛、青羊、大天鵝等23種珍禽珍獸馳名全國。人工飼養的畜禽20多種,其中秦川牛、關中 驢、奶山羊等量大質優。
  水 資 源
  主要有渭河、嘉陵江、千河,漆水河,石頭河等。以秦嶺為界,河流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係。河流:均屬黃河水係。除黃、渭、洛三大過境河流外,還有發源於秦嶺的沋河、赤水河、羅夫河、潼河等及發源於北部山區的滹水河、白水河、盤河、芝水河、孔走河、大峪河等。
  土地資源
   有林地面積26.32萬公頃,林 木蓄積量84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15.9%。天然草場14.8萬公頃。耕地面積54.61萬公頃 ,其中有效灌溉面積34.4萬公頃。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有耕地54.6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31.6萬公頃。農業資源得天獨厚,是陝西乃至全國重要的商品農業基地。全市糧食總産量已突破20億公斤。“十五”期間,國傢將渭南確定為全國五大商品糧基地之一。該項目總投資1.21億元,涉及渭南8縣市,總面積30萬公頃。建成後每年為國傢提供優質小麥135萬噸,産值達3億元。糧食,棉花、油料總産量均居全省前列,已形成在全國馳名的糧食,棉花,蘋果,烤煙、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籠養塢、生豬、漁業10大商品生産基地。糧食總産約占全省的1/4,棉花總産約占全省的80%,在渭北五縣市蘋果優生區建成了6.67萬公頃優質蘋果基地,年産蘋果53萬噸。白水蘋果、蒲城酥梨、韓城花椒,華縣大蔥、富平辣椒、大荔花生和西瓜等農産品遠銷國外。
  全市蔬菜種植面積2.67萬公頃。秦川牛、奶山羊等在全省和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林地面積24.8萬公頃,覆蓋率為24.63%。經濟林、核桃、板慄花椒、紅棗、柿子等面積達11.43萬公頃。水果面積12.22萬公頃,其中蘋果10.2萬公頃,梨1.1萬公頃。工業已初步形成電力、煤炭、建材、紡織、機械、輕工、儀器、化工8大支柱産業為主的工業體係。鉬精礦、大型推土機、黃金、單晶硅、鍋爐、杜康酒、礦泉水、純棉製品等産品飲譽全國,遠銷海外。境內有秦嶺、韓城、蒲城三大電廠和星羅棋布的火力、水力發電站, 已成為以能源、重化工為主的新興工業基地。渭南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轄區面積31平方千米,規劃面積18平方千米。
  全市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生産總值突破500億元大關,實現517.31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創1983年以來新高。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96.26億元,增長7.6%;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243.46億元,增長16.5%;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177.59億元,增長16.9%。一、二、三次産業結構為18.6:47.06:34.34。人均生産總值9535元,同比增長15.4%。
社會事業 Social
  建國後,經過三綫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渭南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特別是撤地設市以來,我們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綫方針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經濟總量和經濟綜合實力大大增強,呈現出“團结穩定、加快發展、整體推進”的新局面。農業發展迅猛,已成為陝西乃至全國重要的農業産業區,形成了糧、果、棉、油、菜、煙、雞、豬、牛、羊、魚等商品生産基地,其中有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市、區)7個,優質棉基地1個和優質蘋果(梨)基地縣2個。渭南素有“陝西糧倉”之稱;棉花總産約占全省3/4,號稱“陝西棉庫”。
  1999年水果總産量達152萬噸,“白水牌”紅富士等37個品牌蘋果和酥梨榮獲“中華名果”和全省名優果稱號,渭南已成為全國第二大果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新建了一批工貿、農副産品、果蔬貿易中心和批發市場,年商品零售總額39.3億元 。通十分便捷。108國道,101、106、107、201、 202、304、305省道,西渭高速公路、渭潼高速公路與縱橫貫通的隴海、鹹銅、西延、西韓 、南同蒲五條鐵路珠聯璧合,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市內國省道全面實現二級網化改造,交通設施比較完善。郵電通信發達,郵件處理日趨自動化;兩條一級光纜幹綫穿境而過,並建成渭蒲、渭大、蒲白3條市內數字微波和光纜幹綫;電話交換機裝機總容量達32.14萬門,電信數據通訊、公衆多媒體、計算機互聯網等全面開通。開放空間進一步擴大,通過國內20多個出口口岸及市內市外有進出口權的企業,已與40多個國傢和地區建立對外經濟貿易關係,有出口産品300多種,相繼參加了“亞歐大陸橋經濟帶”、“晉陝豫三 角經濟協作區”、“關中經濟區”等區域經濟協作組織活動,並與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結交友好。旅遊業發展較快,1999年接待海內外遊客26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7.1億元,已成為渭南新的經濟增長點。
  社會事業長足發展。各級各類學校4330所,在校學生106萬餘人;醫療機構342個,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80%以上;渭南體育館已投入使用,成功舉辦了第四屆全國城市運動會舉重比賽和全國拳擊精英賽;文化、衛生、計劃生育、環境保護、土地管理、勞動就業等均取得較好成績。渭南中心城市市政設施配套,功能齊全,商貿流通活躍,現代化城市初具規模。1999年,全市國內生産總值156.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0元,一個嶄新的渭南正迎着朝陽闊步嚮21世紀邁進。
西部開發 Western Development
  渭南是一座新興的中等城市,是陝西省重點發展的地市之一。“九五”期間已完成和開工建設的大項目17個,總投資達230億元,相繼建成了東雷二期抽黃、合陽太棗溝大橋、澄城茨溝大橋、渭南國貿大廈、南水廠、渭南中心區道路排水、倉程路和三賢路建設、渭南市看守所遷建等一批重點建設項目;提前兩年實現了人均GDP翻兩番的目標;貧睏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城區面貌明顯改觀;境內交通幹綫公路拓寬改造基本完成,交通條件極大改善;
  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産業化進程 有所推進;果業、旅遊等産業正在發展成為特色經濟;科技教育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係基本建立;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取得新的進展;經濟社會發展的軟硬環境有了較大改善。經省政府批準設立的渭南經濟開發區和渭南高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占地面積30平方公裏,基礎設施齊全,具備承載大規模現代化工業發展的能力,是本市極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堅實的基礎為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但從現實條件看,我市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抗災能力不強,農産品質量和科技含量較低,農村工業化程度和農業産業化水平不高。
  工業規模偏小,實力不強,技術水平較低,産業、産品和組織結構不合理,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較差。科研開發機構 、科技人員以及高等院校不多,特別是高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匱乏,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旅遊基礎設施不完善,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平不高,宣傳和營銷力度不強。財源基礎脆弱,財政增支因素多,收入睏難大。面對西部大開發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我們將以建立富裕、民主、文明的新渭南為目標,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主綫,着眼於加快發展,立足於擴大內需,突出結構調整,加速科教興市。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建設、生態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産業、新興産業和非公有製經濟,努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穩步推進 改革開放,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把渭南建設成中國西部具有特色的農業大市、工業 強市、旅遊名市。
歷史文化 History and Culture
  渭南地處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文化遺存豐厚,歷史源遠流長。距今約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曾在市域內繁衍生息;“大荔人”頭骨化石,是 距今約20萬年前的原始人類化石;“禹門口洞穴堆積”是舊石器時代遺址;沙苑、竜山文化 遺址亦影響深遠。
  自周、秦、漢、唐至今,渭南一直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和京畿重 地,農工商貿、交通運輸十分發達;歷來為兵傢必爭之地,古長城、古戰場遺跡多見;列入 開發和保護的文物旅遊景點619處,其中有國傢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個,尤以被稱為“五嶽第一廟”的西嶽廟、氣勢恢宏的唐帝王陵墓、一代史聖司馬遷的祠和墓、縱貫南北的魏長城等最為著名。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鬍、阿宮腔等 多種戲麯劇種藴積深厚,是中國北方梆子劇聲腔的發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間 藝術獨具匠心,譽滿中外。
  燦爛的文化造就了傑出的人才,英賢將相,代不乏人。字聖倉頡 、酒聖杜康、秦代名將王翦、史聖司馬遷、司馬光、東漢太尉楊震、隋文帝楊堅、唐初四傑之一楊炯、四大美女之一楊玉環、唐代名將郭子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宋 代名相寇準、清代狀元王傑、清末宰相閻敬銘、愛國外相王鼎、現代愛國將領楊虎城、黨和國傢領導人習仲勳 、現任國傢副主席習近平、著名政治活動傢屈武、著名作傢杜鵬程等彪炳青史。
  悠久的歷史、燦若星漢的文化與壯麗 的山川河流交相輝映,風景名勝薈萃,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奇險峻秀的西嶽華山, 傲居五嶽之首,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飛架,是馳名中外的融休閑、度假、娛樂、遊覽於 一體的旅遊勝地;集山河川塬自然景觀與元明古建人文景觀之大成的黃河竜門旅遊景區,有 “北國小三峽”之稱;聞名全國的洽川風景名勝區,有160多平方公裏的河灘濕地,有丹頂 鶴、黑鸛、天鵝、鴛鴦、灰鶴等11種國傢一、二類珍稀鳥,成群繁衍棲息,被國傢科委列為 珍稀鳥類重點保護區。還有處女泉、瀵泉、福山翠柏以及現代宏偉的抽黃一、二級站等,是 沐浴、療養、釣魚和旅遊的好地方。
  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遊資源斑斕多姿,得天獨厚。著名的西嶽——華山風景區譽滿中外,奇險峻秀居五嶽之首,目前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已經建成,初步成為融休養、度假、娛樂、遊覽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勝地。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韓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築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交相輝映,遊客可瞻仰、謁拜司馬遷祠墓,欣賞元代建築“禹王廟”,觀賞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元、明古建築群和被譽為“東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党家村。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別是全國重點文物---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令遊客為修復了的盛唐石雕慨嘆不已,引發思古之幽情,激起振興中華之豪情;全國第一批書法藝術名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大唐代國長公主碑》和《華山碑》、《蘇孝慈墓志》,《大唐故金仙長公主志石之銘》、《高力士碑》、《義門王氏先塋碑》、《蒲城王氏祠堂碑銘》等,都是彌足珍貴的藝術珍品,為保護、傳承中華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高等教育 Higher Education
  渭南師範學院,是陝西省省屬普通本科高校,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學院地處陝西省東部、距西安40分鐘車程的渭南,新校區地址在渭南市朝陽路,和體育館相鄰。校訓為:勵志、求學、篤實、敬業。前身是成立於1958年的渭南師範學校,1962年因經濟睏難停辦,1975年陝西省政府設立了陝西師範大學渭南專修科,1983年,渭南地區創辦了以教師在職培訓為主的渭南教育學院。2000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由渭南師範專科學校和渭南教育學院合併組建成立了本科層次的渭南師範學院。 學院校園占地面積83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86800平方米,各種現代化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9092多萬元,館藏圖書171.3多萬册。學院重視學科和專業建設,現設中國語言文學、政治經濟、歷史與文化傳播、外國語言文學、東方語言文化、數學與信息科學、物理與電子工程、教育科學、化學化工、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藝術、體育、環境與生命科學、傳媒工程等15個係和成人教育與職業技術學院1個二級學院。現有42個本科專業和19個專科專業,涵蓋理學、文學、工學、歷史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法學等8大學科門類,學科結構趨嚮綜合化。學院面嚮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目前,全日製在校生15236人,各類成人教育學生1763人,學院已為社會培養了33000餘名合格人才,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
  學院現有教職工1185人,其中專任教師865人,正、副教授283人,碩士以上學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38.5%,其中有博士生導師、省部級有突出貢獻專傢、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傢、省級“三五”人才和省級教學名師。學院長期聘請7—10名外籍教師來校任教,現已形成一支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正、副教授為骨幹,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教師隊伍。
  學院“質量工程”建設成果顯著。現有2個省級重點學科,2個省級特色專業,6門省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同時學院獲批陝西省“高師院校人文教育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被評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代數學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教學團隊。 學院註重開展科學研究,近幾年來承擔了國傢級、省部級和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05項,出版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著100餘部,在權威期刊、核心期刊等期刊發表論文6000餘篇。先後獲國傢級、省級優秀教學成果奬20項,陝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陝西省高校科學技術奬等34項。
  學院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猶他州立學院、韓國培材大學、新西蘭剋賴斯特徹奇綜合技術學院等結為“友好學校”,並與韓國培材大學合作成立培材培訓中心,先後派遣13名學生赴韓國培材大學留學。今年又公費派遣7名學生赴羅馬尼亞等歐洲國傢留學。
  近年來,學院先後榮獲 “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群衆體育先進單位”、“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大中專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陝西省最佳單位”、“陝西省先進集體”、“省級文明校園”、“省級園林式單位”、“陝西省依法治校示範校”、“陝西省平安校園”等榮譽稱號。
  學院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猶他州立學院、韓國培材大學、新西蘭剋賴斯特徹奇綜合技術學院等結為“友好學校”,並與韓國培材大學合作成立培材培訓中心,2006年,學院順利派遣9名學生赴韓國培材大學留學。
  近年來,學院先後榮獲“全國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全國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單位”、“陝西省最佳單位”、“陝西省先進集體”、“省級文明校園”、“省級園林式單位”、陝西省教育廳“依法治校示範校”等榮譽稱號。
  學院現任領導為:渭南師院黨委書記 張金安;渭南師院院長 龐德謙;渭南師院黨委副書記 趙伏友;渭南師院副院長 王君竜;渭南師院紀委書記 任健 ;渭南師院副院長 程書強 ;渭南師院副院長 李海竜 。
  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是鐵道部渭南鐵路工程學校,創辦於1973年,2002年由鐵道部劃歸陝西省人民政府,隸屬陝西省教育廳管理。2003年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改製升格為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現已成為一所以交通工程類和土木工程類專業為特色、培養鐵路工程、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急需的應用性專門人才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有“鐵路建設工程師”搖籃的美譽。
  學院位於陝西省渭南市站北街,東望著名的西嶽華山,西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高速公路、隴海鐵路、鄭(州)西(安)高速鐵路可直通西安(56公裏)。目前各類在校學生5800餘人,教職工300多名。教師中教授、副教授38人,博士、碩士占30%。學院還聘請北京交通大學、長安大學、蘭州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學、中鐵工程係統等國內著名高校及大型企業的40多名專傢學者為學院專業帶頭人或兼職教授。近年來,教師56人次主編(審)、參編公開出版專著、教材49部,公開發表教科研各類論文300多篇,先後獲陝西省人民政府科學技術奬、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奬4個,廳局級科技進步奬2項。
  學院現設有鐵道工程係、公路與橋梁工程係、建築工程係、機電工程係及基礎課部等四係一部。開設鐵道工程技術、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工程測量技術、材料工程技術、建築裝飾工程技術、建築工程技術、地下工程與隧道工程技術、基礎工程技術、建築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工程監理、市政工程技術、給排水工程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網絡係統管理、物流管理等17個專業。
  學院教育教學設備先進,設施齊全,條件優良。建有12000平米的實驗實訓大樓、4000平米的土建實訓中心、340畝的測繪教學實訓基地,有各類實驗實訓室48個;語音教室4個,共計220個座位;多媒體教室30多個;教學設備總值2500多萬元;建有11000平米的現代化圖書信息大樓,藏書50萬餘册;學生宿舍實行公寓化管理,室內配有暖氣、衣櫃、衛生間等設施;建有籃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等室內大學生文體活動場所;建有硅PU塑膠籃球場、標準400米8跑道橡膠田徑運動場等體育健身設施;學院餐飲中心被省教育廳命名為“標準化學生食堂”。
  學院重視學生就業工作,積極開展校企合作,采取“訂單式”培養和“多證書”技能培訓,畢業生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而受到用人單位普遍歡迎,近兩萬名畢業生遍布全國鐵路建設單位及各個路局,大多已成為企業的技術和管理骨幹,已與全國120多傢鐵路和地方建築企業建立了人才供求關係,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就業網絡體係,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6%以上。《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人民鐵道報》、《陝西日報》等多傢國傢、省級報刊等媒體予以報道。
  鐵路事業跨越式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展開、職業教育方興未艾,給學院及畢業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求實創新的學院規劃,勇於進取的領導班子,愛崗敬業的教職工隊伍,良好的教學條件和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園林化的校園環境,功能齊全的服務設施為學院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學院將繼續堅持實施“質量立校、人才興校、專業強校、特色名校”的辦學方針,努力把學院建設成國內培養鐵路工程建設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創辦國內知名、行業一流、特色鮮明的高職學院。
  校風:博愛 誠信 和諧 創新
  博愛:就是愛國、愛學校、愛專業、愛崗、愛生活、愛學習。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纔有寬廣偉大的愛,繼而於探求學問的道路上博採衆傢,有所收穫。在生活中要沿着博愛的道路嚮前,追求道德的至善境界。
  誠信:誠信是立身的法則。講究誠信不僅是做人的本分,也是求學的最根本原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於人於己,都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這樣纔可立世,成事。
  和諧:就是與人為善,處事和諧,不可偏激。和為貴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諧社會需要和諧的人與事,自身的和諧是締造社會和諧的基礎。創造和諧的校園環境,使師者和諧育人,使學子和諧嚮學。
  創新:創新是對新世紀人才的期望和要求。培養創新人才,需要創新意識。卓然於平凡,在思想的撞擊中尋求更高的起點。知識創新,教育創新,在創新中成長,在創新中發展。
  校訓:德修身 技立業
  德修身:德,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德行。修身,努力培養自身的綜合素質、道德修養,修身養性,鑄就一身浩然正氣。以德修身,其德乃真。修身以養德,其德乃正。學生以德立身,體恭敬且心忠信,術禮義而情待人。教師教書育人,德育為先,弘揚師德,以德育人。
  技立業:技,技藝,技術,技能。以技能立足社會,服務社會。在校專心學習技能,做到專業技能精湛,基本技能過硬;走嚮社會,以技能創造價值,成就事業。
  校徽釋義
  標志由S、Y兩個拼音字母和鋼軌截面圖形及地球圖案組成,意藴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簡稱“陝鐵院”。標志中心的鋼軌截面圖形取自鐵路路徽,既表示了陝鐵院的鐵路專業特色,又藴含了陝鐵院與鐵路企業的血脈淵源。標志外圍兩組弧綫的錯位組合,一方面是S、Y兩個拼音字母的抽象表現,另一方面又像是不斷延伸的高速公路,增加了標志的動感和現代美。更重要的是傳達了陝鐵院“立足陝西,面嚮全國,依托鐵路,服務社會”的辦學思想。標志中心再襯托以地球圖案做底,整體就像一隻明亮的眼睛,在探索世界,展望未來,追尋機遇,創新發展。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渭南市1個市轄區、8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渭南市 面積13134平方千米,人口537萬人(2004年)。
  臨渭區 面積1221平方千米,人口91萬。郵政編碼714000。區人民政府駐前進路。
  華陰市 面積 817平方千米,人口25萬。郵政編碼714200。
  韓城市 面積1621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715400。
  華 縣 面積1127平方千米,人口34萬。郵政編碼714100。縣人民政府駐華州鎮。
  潼關縣 面積 526平方千米,人口16萬。郵政編碼714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大荔縣 面積1766平方千米,人口70萬。郵政編碼715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蒲城縣 面積1564平方千米,人口75萬。郵政編碼7155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澄城縣 面積1112平方千米,人口39萬。郵政編碼7152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白水縣 面積 920平方千米,人口28萬。郵政編碼7156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合陽縣 面積1227平方千米,人口44萬。郵政編碼715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富平縣 面積1233平方千米,人口76萬。郵政編碼711700。縣人民政府駐杜村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歷史沿革 History
  十六國前秦置渭南縣,治所在今渭南市北,後廢。北魏孝明帝置新豐縣,治所在今渭南縣東南,屬渭南郡。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新豐縣為渭南縣。隋開皇十四年(594年)移治今渭南市,屬雍州。唐屬京兆府。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廢,元豐初復置渭南縣,屬華州。明清屬西安府。民國初屬關中道,1928年屬陝西省。1983年9月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渭南縣,設立渭南市(縣級);撤銷韓城縣,設立韓城市(縣級)。1990年12月2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華陰縣,設立華陰市(縣級)。
  1994年12月17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36號):(1)撤銷渭南地區和縣級渭南市,設立地級渭南市,市人民政府駐東風街83號。(2)渭南市新設臨渭區,以原渭南市的行政區域為臨渭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前進路。(3)渭南市轄原渭南地區的華縣、潼關縣、大荔縣、合陽縣、澄城縣、蒲城縣、白水縣、富平縣和新設立的臨渭區。原渭南地區的韓城市、華陰市由省直轄。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渭南市總人口5292200人;其中,臨渭區888866人、華縣350228人、潼關縣147833人、大荔縣706948人、合陽縣432313人、澄城縣372150人、蒲城縣738675人、白水縣277716人、富平縣747942人、韓城市387041人、華陰市242488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建置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Building
  1948年到1949年,渭南市境內陸續解放,各縣人民政府廢除了民國時期的保甲製,實行區、鄉、村三級製。渭南分區時6縣共設82區2市621鄉,大荔分區時8縣共設72區2市580鄉,富平縣設13區2市96鄉。除已劃出的臨潼、藍田縣外,境內共設136區6市1011鄉。
  1950年5月渭南專區對縣以下行政區劃進行了縮編,全區13縣共設105區908鄉,富平縣設10區97鄉。剔除臨潼、藍田二縣,境內共設92區787鄉。
  1956年,隨着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各縣相繼對區劃進行了調整,並小鄉為大鄉,鄉下轄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8年9月各縣相繼撤鄉,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下設生産大隊、生産隊。同年11月,並小縣為大縣,今境內共設渭南、蒲城、大荔、韓城四縣。縣以下區劃隨即進行了調整,並小社為大社,下設管區、大隊、生産隊,除臨潼、藍田二縣,境內共設42個公社234個管區。
  1961年8月恢復華縣、華陰、潼關、合陽、澄城、白水、富平縣後,各縣對縣內行政區劃重新整編,撤銷管區,實行公社、大隊、生産隊三級製。境內的11個縣(除臨潼、藍田)共設208個公社,渭南、蒲城、富平三縣在公社之上還設有區工委。1975年11月區工委撤銷。1980年1月將蒲城縣的高樓河、肖傢堡、阿莊、廣陽4個公社劃歸銅川市。到1982年,全區13縣共轄304個公社(鎮)3939個生産大隊21918個生産隊。今境內的11個縣(市、區),共轄242個公社(鎮)3069個生産大隊17037個生産隊。
  1984年渭南、韓城改縣為市,駐地城關鎮改為街道辦事處。按照政社分設的規定,各縣(市)普遍撤銷公社、大隊、生産隊,實行鄉、村建製,全區共設街道辦事處2個,鄉180個,鎮55個,村3139個。1988年移民返回庫區,大荔縣增設了6個鄉,華陰縣增設了3個鄉。1990年華陰縣改為市。1995年5月渭南地區撤銷,改設渭南市,原縣級渭南市設為臨渭區。2002年,經省政府批準,全市撤並59個鄉鎮,1區2市8縣共設街道辦事處11個,鎮107個,鄉77個,村民委員會3235個,居民委員會154個。
  臨渭區
  臨渭區前身為縣級渭南市,再前身為渭南縣。1949年5月解放後廢除了保甲製,設1市23區162鄉。1950年1月縮編為16區116鄉。1952年調整為11區115鄉。1954年再調整為12區106鄉。1956年2月,渭南縣對區、鄉進行縮編,全縣設4區36鄉(鎮)。1957年撤銷了區級建製。1958年8、9月,渭南縣撤銷了鄉(鎮)建製,實行公社、大隊、生産隊三級製。同年11月華縣、華陰、潼關3縣並入渭南縣,渭南縣設潼關、華陰、華州、金堆、高塘、崇凝、陽郭、城關、故市、官道10個人民公社,下轄82個管理區844個生産大隊4512個生産隊,其中在今境內的5個公社39個管區420個生産大隊2126個生産隊。1961年8月恢復華縣、華陰、潼關縣製,渭南縣將原5個公社改為區,另設橋南、崇凝、花園、豐原、大王、陽郭、閆村、三張、程傢、城關、城市、白楊、信義、孝義、交斜、故市、藺店、官路、辛市、官道、南七、下吉、官底23個人民公社。1962年撤銷城市公社,增設綫王、河西、三官廟、員麯、何劉、雙王、廟底、竜背、南師、憑信、田市、周傢12個公社,全縣共有34個公社534個生産大隊2577個生産隊。至1982年,全縣共有34個公社(鎮)502個生産大隊2655個生産隊。1984年渭南縣改為市,撤銷公社、大隊、生産隊,實行鄉、村建製。全市設1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29個鄉503個行政村58個居民委員會。至1990年底,全市共設1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26個鄉510個行政村51個居民委員會。1995年渭南市改為臨渭區。至2002年,經調整後全區共設15個鎮(下吉、故市、橋南、陽郭、藺店、孝義、辛市、交斜、三張、崇凝、官路、官底、田市、閆村、豐原)7個鄉(官道、憑信、南師、信義、竜背、良田、大王)6個街道辦事處(嚮陽、人民、解放、站南、杜橋、雙王)54個居民委員會511個村民委員會。
  韓城市
  韓城市前身是韓城縣。1948年3月解放後全縣設1市8區84鄉。1950年4月調整為7區64鄉。1954年縮編為60個鄉,另設兩個街。1956年調整為2區20鄉。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公社下設生産大隊、生産隊。11月將合陽縣及黃竜縣的白馬灘地區並入,全縣設11個人民公社54個管區409個生産大隊。其中在今市境內的有24個管區。1961年8月恢復原縣建製,全縣設17個人民公社254個生産大隊1119個生産隊。1962年12月將2個生産大隊17個生産隊劃歸黃竜縣。至1982年,全縣共設3鎮17個人民公社267個生産大隊1226個生産隊。1984年縣改市後,政社分設,撤銷公社、大隊、生産隊,實行鄉、村建製。1990年,全市設1個街道辦事處,5個鎮,14個鄉。至2002年再經調整,全市設竜門、西莊、桑樹坪、芝川、竜亭、昝村、芝陽7個鎮,盤竜、喬子玄、薛峰、王峰、板橋、嵬東、獨泉7個鄉,金城、新城2個街道辦事處,23個居民委員會,275個村民委員會。
  華陰市
  華陰市前身為華陰縣。1949年5月解放後全縣廢除了保甲製,實行區、鄉、村製,設6區47鄉。1950年改為5區。1955年8月並為25鄉,另外成立城關鎮。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時,三門峽庫區的9個鄉群衆外遷,鄉廢。非庫區成立了3個人民公社,下轄生産大隊、生産隊。同年11月21日全縣並入渭南縣。1961年8月恢復華陰縣製,全縣設9個人民公社。此後經過多次調整,至1982年,全縣設3鎮9個人民公社157個生産大隊597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後,華陰縣撤銷公社、大隊、生産隊,設立5鎮5鄉158個村。1988年因移民返庫,新增設3個鄉。1990年華陰縣改為市。後鄉、鎮再經調整,至2002年全市共設桃下、敷水、孟塬、華西4個鎮,五方、碨峪、北社3個鄉,嶽廟、太華、玉泉3個街道辦事處,16個居民委員會,186個村民委員會。
  潼關縣
  1949年5月解放後,全縣設7區36鄉。1951年5月改為5區34鄉。1955年11月撤區,全縣設1鎮8鄉,轄72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7年因建三門峽水庫,庫區的古槐、先進、公聯等社農民外遷,社撤,加之其他原因,全縣剩58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全縣設1鎮6個人民公社,轄58個生産大隊。同年11月全縣並入渭南縣,境內設潼關人民公社,下轄8個管區76個生産大隊。1961年8月恢復潼關縣製。全縣設1鎮8個公社,轄81個生産大隊492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撤銷公社、大隊、生産隊,實行鄉(鎮)、村建製。至1990年,縣內共設4鎮5鄉。2002年改設4鎮(城關、太要、桐峪、秦東)4鄉(高橋、安樂、代字營、南頭)8個居民委員會83個村民委員會。
  華 縣
  1949年5月解放後,全縣設13區93鄉。後縮編為8區1市45鄉290個行政村。1950年5月調整為7區51鄉。1953年7月又調整為8區53鄉。1956年農業合作化中,全縣設3區17鄉。1957年4月撤區,將鄉調整為20個。1958年9月實行公社、生産大隊、生産隊三級製,全縣設19個公社。11月全縣並入渭南縣,境內設華州、高塘、金堆3個人民公社,轄24個管區189年大隊1208個生産隊。1961年8月恢復華縣,全縣復設公社、大隊、生産隊。至1982年,縣內設1鎮18個人民公社243個生産大隊1343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全縣設8個鎮11個鄉。2002年經過調整,設10鎮(華州、金堆、蓮花寺、杏林、赤水、瓜坡、柳枝、高塘、大明、下廟)4鄉(辛莊、畢傢、金惠、東陽)6個居民委員會242個村民委員會。
  大荔縣
  1949年大荔、朝邑、平民3縣解放後,縣下實行區、鄉、村三級製。大荔縣設10區69鄉161村;朝邑縣設11區86鄉327村;平民縣設5區30鄉73村。1950年整編後,大荔縣設6區49鄉198村。平民縣並入朝邑縣。朝邑縣設8區73鄉358村。兩縣共設14區122鄉557村。1954年大荔縣調整為43鄉,朝邑縣調整為62鄉。1956年農業合作化後,大荔縣設16鄉91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893個生産隊。朝邑縣設18個鄉428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兩縣共設34個鄉(鎮)519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荔縣設7個公社91個生産大隊。朝邑縣設5個公社20個管區。同年11月將朝邑縣及蒲城縣的永豐、澄城縣的醍醐公社並入大荔縣。大荔縣設14個公社20個管區389個生産大隊1880個生産隊。其中在今縣境有12個公社20個管區339個生産大隊1659個生産隊。1960年大荔縣調整區劃,設7個公社11個管區226個生産大隊1331個生産隊。接着,又調整為18個人民公社。1961年8月恢復原縣製,將蒲城、澄城縣劃入的社隊又劃出本縣,大荔縣重新劃分為21個公社。1962年8月增為23個公社,轄333個生産大隊1879個生産隊。至1982年全縣共設28個人民公社351個生産大隊2008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大荔縣撤銷了公社、大隊、生産隊建製,新設 7鎮20鄉370個行政村。1988年,移民返回庫區,大荔縣增設6鄉。至1990年,全縣共有7鎮26鄉。2002年再經調整,全縣共設13鎮(高明、馮村、下寨、范家、城關、許莊、朝邑、安仁、兩宜、羌白、官池、雙泉、韋林)13鄉(趙渡、蘇村、戶傢、埝橋、張傢、沙底、伯士、步昌、西寨、石槽、平民、八魚、段傢)8個居民委員會415個村民委員會。
  蒲城縣
  1949年3月解放後,全縣設15區108鄉423個行政村。1952年縮編為11區95鄉。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全縣設4區28鄉(鎮),轄332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全縣設7個公社。同年11月將白水縣及澄城縣的大部分並入,將蒲城的東風(永豐)公社劃歸大荔縣。全縣設10個公社78個管區。其中在原轄區有5個公社41個管區。1961年8月白水、澄城縣製恢復,原劃入蒲城的社隊歸本縣,蒲城劃給大荔的也劃回。全縣設5個區34個公社,轄391個生産大隊2456個生産隊。此後,1963年,將銅川市的肖傢堡公社劃歸蒲城縣,1975年撤區,1980年將肖傢堡、阿莊、廣陽、高樓河4個公社劃歸銅川市。至1982年,全縣設31個公社(鎮)367個生産大隊2345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撤銷公社、大隊、生産隊,新設7個鎮24個鄉。2002年經調整後,全縣設14個鎮(城關、永豐、罕井、黨睦、孫鎮、高陽、東陳、竜陽、蘇坊、興鎮、荊姚、陳莊、坡頭、洛濱)10個鄉(大孔、翔村、上王、賈麯、三合、東陽、椿林、原任、竜池、平路廟)8個居民委員會373個村民委員會。
  富平縣
  1949年5月解放後,全縣設13區96鄉2市。1950年4月調整為10區97鄉兩個街。1956年農業合作化中,全縣設4區30鄉,轄266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富平縣並入銅川市。銅川市在原境內設5個公社36個管區。1961年9月富平縣製恢復,全縣設5個區25個公社326個生産大隊1816個生産隊。此後於1975年撤銷了區級建製。至1982年全縣設2個鎮30個公社329個生産大隊2064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撤銷了公社、大隊、生産隊,實行鄉(鎮)、村建製。到1990年全縣設5鎮27鄉。至2002年經調整後,全縣共設15鎮(竇村、莊裏、張橋、美原、流麯、薛鎮、老廟、宮裏、淡村、曹村、到賢、留古、王寮、梅傢坪、劉集)9鄉(峪嶺、底店、華朱、南社、白廟、小惠、覓子、齊村、東上官)9個居民委員會337個村民委員會。
  合陽縣
  1948年解放後,全縣設1市7區。1949年調整為13區。1950年又合併為8區,下轄71鄉。1956年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全縣劃分為2區20鄉,轄217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時,全縣設8個公社。同年11月全縣並入韓城縣。韓城縣在今境內設5個公社27個管區225個生産大隊。1961年恢復合陽縣製,全縣設22個公社。至1982年縣內設1鎮21個公社267個生産大隊1226個生産隊。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全縣設4鎮17鄉。至2002年經調整後,全縣共設12鎮(城關、王村、路井、黑池、坊鎮、百良、皇甫莊、甘井、洽川、新池、和傢莊、同傢莊)4鄉(防虜寨、知堡、楊傢莊、馬傢莊)4個居民委員會353個村民委員會。
  澄城縣
  1948年11月解放後,全縣設10區93鄉。1949年將永豐鄉劃歸蒲城縣,全縣調整為87鄉312個行政村。1950年7月再次調整為6區52鄉。1956年農業合作化中,全縣重新劃分為16鄉1鎮,轄225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縣設6個公社。同年11月撤銷縣製,將醍醐公社並入大荔縣,其餘5個公社並入蒲城縣。蒲城縣在今境內設2個人民公社13個管區。1961年恢復澄城縣製,將蒲城縣的王村劃歸澄城,將澄城縣的寺莊、避難堡劃歸蒲城。全縣設17個公社232個生産大隊1223個生産隊。至1982年,全縣設2鎮17個公社260個生産大隊1473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後,全縣廢除了公社、大隊、生産隊製,實行鄉(鎮)、村建製。至1990年,縣內設4鎮14鄉。2002年經過調整,全縣共設8鎮(城關、王莊、韋莊、寺前、馮塬、交道、堯頭、趙莊)6鄉(安裏、善化、莊頭、劉傢窪、羅傢窪、雷傢窪)14個居民委員會266個村民委員會。
  白水縣
  1948年3月解放後,全縣設5區44鄉1市。1954年調整為6區46鄉。1956年調整為1鎮14鄉,轄117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4月人民公社化中,全縣設4個人民公社。同年11月全縣並入蒲城縣,在原境內設3個公社17個管區。1961年9月白水縣製恢復,全縣重新設15個公社。至1982年,全縣設1鎮16個公社183個生産大隊1018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廢除了公社、大隊、生産隊,實行鄉(鎮)、村建製。至1990年,全縣設3鎮14鄉。至2002年經再次調整後,全縣共設6個鎮、9個鄉:城關鎮、馮雷鎮、堯禾鎮、杜康鎮、西固鎮、林臯鎮,北井頭鄉、雷牙鄉、雷村鄉、收水鄉、雲臺鄉、縱目鄉、史官鄉、北塬鄉。4個居民委員會194個村民委員會。
  渭南文集
  陸遊自編詞文集,共五十捲,分為文集四十二捲,《入蜀記》六捲,詞二捲。陸遊曾封渭南縣伯,故集名《渭南文集》。
  嘉定本今猶有殘帙傳世,本次所收蓋即此。存捲一至二、捲五至十、捲十三至五十,凡四十六捲。是本為錢氏絳雲樓故物,曾經黃丕烈收藏,《百宋一廛書錄》著錄。每半葉十行,每行十七字。前有序一首,稱‘嘉定十有三年十月壬寅幼子承事郎知建康溧陽縣主管勸農公事子遹謹書’。此是傢刻之本,故凡‘遊’字皆缺末筆。其間部分闕頁為錢叔寶手鈔補足。刻工甚精,紙墨如新,宋刻之中,堪稱精品。又,是本係出陸遊後人編刻,保存了陸遊作品原貌,後世整理校勘陸遊文集,皆當以此為上善之選。
城市概況 City Overview
  渭南市位於東經108°50′-110°38′和北緯34°13′-35°52′之間,地處陝西關中渭河平原東部,東瀕黃河與山西、河南毗鄰,西與西安、鹹陽相接,南倚秦嶺與商洛為界,北靠橋山與延安、銅川接壤,南北長182.3公裏 ,東西寬149.7公裏,位居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地段,是陝西省和西部地區進入中東部的“ 東大門”。地勢以渭河為軸綫,形成南北兩山、兩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類型區。中部渭河 衝積平原是八百裏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渭南市下轄:1個市轄區(臨渭區)、2個縣級市(韓城、華陰)、8個縣(華縣、潼關、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富平),254個鄉鎮/辦事處,3236個行政村,總人口543.07萬人(2008年末),總面積1.3萬平方公裏。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渭南市東風街83號,郵政編碼:714000,電話區號:0913 。
  渭南市地處陝西省東部、隴海鐵路沿綫,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裏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陝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現已成為陝西省和國傢生産佈局中初具規模的農業生産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
  概述
  多樣的地質結構和豐富的礦藏資源為渭南發展工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全市已探明的礦藏有30多種,其中儲量大、易開採的有2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全市煤炭地質儲量225.84億噸,已探明儲量50.33億噸,年産量1100萬噸。鉬礦已探明儲量為10.69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金堆城鉬業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鉬精粉生産基地。黃金儲量豐富,産量居陝西第一位、全國第三位。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礦産資源
  礦産資源極為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30多種,其中儲量大、易開採的2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素有“黑腰帶”之稱的渭北煤田綿延200千米,年産煤炭千萬噸以上,開發利用梘模居全省之首;鉬礦已探明儲量1,000,115金屬噸,居全國第二位;金礦石探明儲量21.7萬金屬噸,占全省48.4%;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能源資源
  原煤地質儲量255億噸,已探明儲量50.3億噸,素 以“渭北黑腰帶”聞名全國;鉬礦已探明儲量150萬金屬噸,居全國第二位,年産鉬精粉1.5 萬噸,約占全國産量一半,是亞洲最大的鉬精粉生産基地;黃金儲量豐厚,産量占全省一半 以上,居全國第三;石灰石已探明儲量1.08億噸,大理石228.3萬噸;分 布在9縣(市、區)的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源多量大,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6萬噸,富含 多種人體所需元素,被譽為“中國之最”。 生物資源
  適宜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不同種類的動植物提供了有利的生長條件,歷來是陝西省最優的農業生態區。野生動物300多種,受國傢保護的丹頂鶴、 黑鸛、青羊、大天鵝等23種珍禽珍獸馳名全國。人工飼養的畜禽20多種,其中秦川牛、關中 驢、奶山羊等量大質優。 水資源
  主要有渭河、嘉陵江、千河,漆水河,石頭河等。以秦嶺為界,河流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係。河流:均屬黃河水係。除黃、渭、洛三大過境河流外,還有發源於秦嶺的沋河、赤水河、羅夫河、潼河等及發源於北部山區的滹水河、白水河、盤河、芝水河、孔走河、大峪河等。 土地資源
  有林地面積26.32萬公頃,林木蓄積量84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15.9%。天然草場14.8萬公頃。耕地面積54.61萬公頃,其中有效灌溉面積34.4萬公頃。
歷史沿革 History
  十六國前秦置渭南縣,治所在今渭南市北,後廢。北魏孝明帝置新豐縣,治所在今渭南縣東南,屬渭南郡。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改新豐縣為渭南縣。隋開皇十四年(594年)移治今渭南市,屬雍州。唐屬京兆府。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廢,元豐初復置渭南縣,屬華州。明清屬西安府。民國初屬關中道,1928年屬陝西省。1948年到1949年,渭南市境內陸續解放,各縣人民政府廢除了民國時期的保甲製,實行區、鄉、村三級製。渭南分區時6縣共設82區2市621鄉,大荔分區時8縣共設72區2市580鄉,富平縣設13區2市96鄉。除已劃出的臨潼、藍田縣外,境內共設136區6市1011鄉。
  1950年5月渭南專區對縣以下行政區劃進行了縮編,全區13縣共設105區908鄉,富平縣設10區97鄉。剔除臨潼、藍田二縣,境內共設92區787鄉。
  1956年,隨着農業合作化的發展,各縣相繼對區劃進行了調整,並小鄉為大鄉,鄉下轄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8年9月各縣相繼撤鄉,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下設生産大隊、生産隊。同年11月,並小縣為大縣,今境內共設渭南、蒲城、大荔、韓城四縣。縣以下區劃隨即進行了調整,並小社為大社,下設管區、大隊、生産隊,除臨潼、藍田二縣,境內共設42個公社234個管區。
  1961年8月恢復華縣、華陰、潼關、合陽、澄城、白水、富平縣後,各縣對縣內行政區劃重新整編,撤銷管區,實行公社、大隊、生産隊三級製。境內的11個縣(除臨潼、藍田)共設208個公社,渭南、蒲城、富平三縣在公社之上還設有區工委。1975年11月區工委撤銷。1980年1月將蒲城縣的高樓河、肖傢堡、阿莊、廣陽4個公社劃歸銅川市。到1982年,全區13縣共轄304個公社(鎮)3939個生産大隊21918個生産隊。今境內的11個縣(市、區),共轄242個公社(鎮)3069個生産大隊17037個生産隊。
  1984年渭南、韓城改縣為市,駐地城關鎮改為街道辦事處。按照政社分設的規定,各縣(市)普遍撤銷公社、大隊、生産隊,實行鄉、村建製,全區共設街道辦事處2個,鄉180個,鎮55個,村3139個。
  1988年移民返回庫區,大荔縣增設了6個鄉,華陰縣增設了3個鄉。
  1990年華陰縣改為市。
  1994年12月17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36號):(1)撤銷渭南地區和縣級渭南市,設立地級渭南市,市人民政府駐東風街83號。(2)渭南市新設臨渭區,以原渭南市的行政區域為臨渭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前進路。(3)渭南市轄原渭南地區的華縣、潼關縣、大荔縣、合陽縣、澄城縣、蒲城縣、白水縣、富平縣和新設立的臨渭區。原渭南地區的韓城市、華陰市由省直轄。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渭南素以農業著稱,土地廣阔,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可耕地占總面積的96%,為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實現農業的區域化、商品化、現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糧食、棉花、油料總産量居全省前列,號稱“陝西糧倉”。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國馳名的糧食、棉花、蘋果、烤煙、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籠養雞、生豬、漁業10大商品基地。
  有耕地54.6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31.6萬公頃。農業資源得天獨厚,是陝西乃至全國重要的商品農業基地。全市糧食總産量已突破20億公斤。“十五”期間,國傢將渭南確定為全國五大商品糧基地之一。該項目總投資1.21億元,涉及渭南8縣市,總面積30萬公頃。建成後每年為國傢提供優質小麥135萬噸,産值達3億元。糧食,棉花、油料總産量均居全省前列,已形成在全國馳名的糧食,棉花,蘋果,烤煙、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籠養塢、生豬、漁業10大商品生産基地。糧食總産約占全省的1/4,棉花總産約占全省的80%,在渭北五縣市蘋果優生區建成了6.67萬公頃優質蘋果基地,年産蘋果53萬噸。白水蘋果、蒲城酥梨、韓城花椒,華縣大蔥、富平辣椒、大荔花生和西瓜等農産品遠銷國外。
  全市蔬菜種植面積2.67萬公頃。秦川牛、奶山羊等在全省和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林地面積24.8萬公頃,覆蓋率為24.63%。經濟林、核桃、板慄花椒、紅棗、柿子等面積達11.43萬公頃。水果面積12.22萬公頃,其中蘋果10.2萬公頃,梨1.1萬公頃。工業已初步形成電力、煤炭、建材、紡織、機械、輕工、儀器、化工8大支柱産業為主的工業體係。鉬精礦、大型推土機、黃金、單晶硅、鍋爐、杜康酒、礦泉水、純棉製品等産品飲譽全國,遠銷海外。境內有秦嶺、韓城、蒲城三大電廠和星羅棋布的火力、水力發電站, 已成為以能源、重化工為主的新興工業基地。渭南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轄區面積31平方千米,規劃面積18平方千米。
  全市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生産總值突破500億元大關,實現517.31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創1983年以來新高。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96.26億元,增長7.6%;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243.46億元,增長16.5%;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177.59億元,增長16.9%。一、二、三次産業結構為18.6:47.06:34.34。人均生産總值9535元,同比增長15.4%。
  農業
  建國後,經過三綫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渭南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特別是撤地設市以來,我們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綫方針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經濟總量和經濟綜合實力大大增強,呈現出“團结穩定、加快發展、整體推進”的新局面。農業發展迅猛,已成為陝西乃至全國重要的農業産業區,形成了糧、果、棉、油、菜、煙、雞、豬、牛、羊、魚等商品生産基地,其中有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市、區)7個,優質棉基地1個和優質蘋果(梨)基地縣2個。渭南素有“陝西糧倉”之稱;棉花總産約占全省3/4,號稱“陝西棉庫”。
  1999年水果總産量達152萬噸,“白水牌”紅富士等37個品牌蘋果和酥梨榮獲“中華名果”和全省名優果稱號,渭南已成為全國第二大果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新建了一批工貿、農副産品、果蔬貿易中心和批發市場,年商品零售總額39.3億元 。通十分便捷。108國道,101、106、107、201、 202、304、305省道,西渭高速公路、渭潼高速公路與縱橫貫通的隴海、鹹銅、西延、西韓 、南同蒲五條鐵路珠聯璧合,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市內國省道全面實現二級網化改造,交通設施比較完善。郵電通信發達,郵件處理日趨自動化;兩條一級光纜幹綫穿境而過,並建成渭蒲、渭大、蒲白3條市內數字微波和光纜幹綫;電話交換機裝機總容量達32.14萬門,電信數據通訊、公衆多媒體、計算機互聯網等全面開通。開放空間進一步擴大,通過國內20多個出口口岸及市內市外有進出口權的企業,已與40多個國傢和地區建立對外經濟貿易關係,有出口産品300多種,相繼參加了“亞歐大陸橋經濟帶”、“晉陝豫三 角經濟協作區”、“關中經濟區”等區域經濟協作組織活動,並與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結交友好。旅遊業發展較快,1999年接待海內外遊客26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7.1億元,已成為渭南新的經濟增長點。
  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産業化進程 有所推進;果業、旅遊等産業正在發展成為特色經濟;科技教育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係基本建立;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取得新的進展;經濟社會發展的軟硬環境有了較大改善。經省政府批準設立的渭南經濟開發區和渭南高新技術産業開發試驗區,占地面積30平方公裏,基礎設施齊全,具備承載大規模現代化工業發展的能力,是本市極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堅實的基礎為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但從現實條件看,我市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是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抗災能力不強,農産品質量和科技含量較低,農村工業化程度和農業産業化水平不高。
  工業
  規模偏小,實力不強,技術水平較低,産業、産品和組織結構不合理,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較差。科研開發機構 、科技人員以及高等院校不多,特別是高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匱乏,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旅遊基礎設施不完善,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平不高,宣傳和營銷力度不強。財源基礎脆弱,財政增支因素多,收入睏難大。面對西部大開發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我們將以建立富裕、民主、文明的新渭南為目標,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主綫,着眼於加快發展,立足於擴大內需,突出結構調整,加速科教興市。重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建設、生態建設,大力發展第三産業、新興産業和非公有製經濟,努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穩步推進 改革開放,確保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把渭南建設成中國西部具有特色的農業大市、工業 強市、旅遊名市。
民俗文化 Folk Culture
  渭南地處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文化遺存豐厚,歷史源遠流長。距今約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曾在市域內繁衍生息;“大荔人”頭骨化石,是 距今約20萬年前的原始人類化石;“禹門口洞穴堆積”是舊石器時代遺址;沙苑、竜山文化 遺址亦影響深遠。
  自周、秦、漢、唐至今,渭南一直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和京畿重 地,農工商貿、交通運輸十分發達;歷來為兵傢必爭之地,古長城、古戰場遺跡多見;列入 開發和保護的文物旅遊景點619處,其中有國傢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個,尤以被稱為“五嶽第一廟”的西嶽廟、氣勢恢宏的唐帝王陵墓、一代史聖司馬遷的祠和墓、縱貫南北的魏長城等最為著名。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秦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鬍、阿宮腔等 多種戲麯劇種藴積深厚,是中國北方梆子劇聲腔的發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間 藝術獨具匠心,譽滿中外。
  燦爛的文化造就了傑出的人才,英賢將相,代不乏人。字聖倉頡、酒聖杜康、秦代名將王翦、史聖司馬遷、司馬光、東漢太尉楊震、隋文帝楊堅、唐初四傑之一楊炯、四大美女之一楊玉環、唐代名將郭子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宋 代名相寇準、清代狀元王傑、清末宰相閻敬銘、愛國外相王鼎、現代愛國將領楊虎城、黨和國傢領導人習仲勳、現任國傢副主席習近平、著名政治活動傢屈武、著名作傢杜鵬程等彪炳青史。
旅遊資源 Tourism Resources
  悠久的歷史、燦若星漢的文化與壯麗 的山川河流交相輝映,風景名勝薈萃,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奇險峻秀的西嶽華山,傲居五嶽之首,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飛架,是馳名中外的融休閑、度假、娛樂、遊覽於一體的旅遊勝地;集山河川塬自然景觀與元明古建人文景觀之大成的黃河竜門旅遊景區,有 “北國小三峽”之稱;聞名全國的洽川風景名勝區,有160多平方公裏的河灘濕地,有丹頂 鶴、黑鸛、天鵝、鴛鴦、灰鶴等11種國傢一、二類珍稀鳥,成群繁衍棲息,被國傢科委列為珍稀鳥類重點保護區。還有處女泉、瀵泉、福山翠柏以及現代宏偉的抽黃一、二級站等,是沐浴、療養、釣魚和旅遊的好地方。
  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遊資源斑斕多姿,得天獨厚。著名的西嶽——華山風景區譽滿中外,奇險峻秀居五嶽之首,目前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已經建成,初步成為融休養、度假、娛樂、遊覽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勝地。國傢級歷史文化名城韓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築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交相輝映,遊客可瞻仰、謁拜司馬遷祠墓,欣賞元代建築“禹王廟”,觀賞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元、明古建築群和被譽為“東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党家村。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別是全國重點文物---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令遊客為修復了的盛唐石雕慨嘆不已,引發思古之幽情,激起振興中華之豪情;全國第一批書法藝術名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大唐代國長公主碑》和《華山碑》、《蘇孝慈墓志》,《大唐故金仙長公主志石之銘》、《高力士碑》、《義門王氏先塋碑》、《蒲城王氏祠堂碑銘》等,都是彌足珍貴的藝術珍品,為保護、傳承中華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教育 Education
  渭南師範學院,是陝西省省屬普通本科高校,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學院地處陝西省東部、距西安40分鐘車程的渭南,新校區地址在渭南市朝陽路,和體育館相鄰。校訓為:勵志、求學、篤實、敬業。前身是成立於1958年的渭南師範學校,1962年因經濟睏難停辦,1975年陝西省政府設立了陝西師範大學渭南專修科,1983年,渭南地區創辦了以教師在職培訓為主的渭南教育學院。2000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由渭南師範專科學校和渭南教育學院合併組建成立了本科層次的渭南師範學院。 學院校園占地面積83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86,800平方米,各種現代化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9092多萬元,館藏圖書171.3多萬册。學院重視學科和專業建設,現設中國語言文學、政治經濟、歷史與文化傳播、外國語言文學、東方語言文化、數學與信息科學、物理與電子工程、教育科學、化學化工、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藝術、體育、環境與生命科學、傳媒工程等15個係和成人教育與職業技術學院1個二級學院。現有42個本科專業和19個專科專業,涵蓋理學、文學、工學、歷史學、管理學、教育學、經濟學、法學等8大學科門類,學科結構趨嚮綜合化。學院面嚮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目前,全日製在校生15,236人,各類成人教育學生1,763人,學院已為社會培養了33,000餘名合格人才,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
  陝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是鐵道部渭南鐵路工程學校,創辦於1973年,2002年由鐵道部劃歸陝西省人民政府,隸屬陝西省教育廳管理。2003年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改製升格為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現已成為一所以交通工程類和土木工程類專業為特色、培養鐵路工程、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急需的應用性專門人才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有“鐵路建設工程師”搖籃的美譽。
人口 Population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渭南市總人口5292200人;其中,臨渭區888866人、華縣350228人、潼關縣147833人、大荔縣706948人、合陽縣432313人、澄城縣372150人、蒲城縣738675人、白水縣277716人、富平縣747942人、韓城市387041人、華陰市242488人。
  社會事業
  長足發展。各級各類學校4330所,在校學生106萬餘人;醫療機構342個,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80%以上;渭南體育館已投入使用,成功舉辦了第四屆全國城市運動會舉重比賽和全國拳擊精英賽;文化、衛生、計劃生育、環境保護、土地管理、勞動就業等均取得較好成績。渭南中心城市市政設施配套,功能齊全,商貿流通活躍,現代化城市初具規模。1999年,全市國內生産總值156.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0元,一個嶄新的渭南正迎着朝陽闊步嚮21世紀邁進。
  臨渭區
  臨渭區前身為縣級渭南市,再前身為渭南縣。1949年5月解放後廢除了保甲製,設1市23區162鄉。1950年1月縮編為16區116鄉。1952年調整為11區115鄉。1954年再調整為12區106鄉。1956年2月,渭南縣對區、鄉進行縮編,全縣設4區36鄉(鎮)。1957年撤銷了區級建製。1958年8、9月,渭南縣撤銷了鄉(鎮)建製,實行公社、大隊、生産隊三級製。同年11月華縣、華陰、潼關3縣並入渭南縣,渭南縣設潼關、華陰、華州、金堆、高塘、崇凝、陽郭、城關、故市、官道10個人民公社,下轄82個管理區844個生産大隊4512個生産隊,其中在今境內的5個公社39個管區420個生産大隊2126個生産隊。1961年8月恢復華縣、華陰、潼關縣製,渭南縣將原5個公社改為區,另設橋南、崇凝、花園、豐原、大王、陽郭、閆村、三張、程傢、城關、城市、白楊、信義、孝義、交斜、故市、藺店、官路、辛市、官道、南七、下吉、官底23個人民公社。1962年撤銷城市公社,增設綫王、河西、三官廟、員麯、何劉、雙王、廟底、竜背、南師、憑信、田市、周傢12個公社,全縣共有34個公社534個生産大隊2577個生産隊。至1982年,全縣共有34個公社(鎮)502個生産大隊2655個生産隊。1984年渭南縣改為市,撤銷公社、大隊、生産隊,實行鄉、村建製。全市設1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29個鄉503個行政村58個居民委員會。至1990年底,全市共設1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26個鄉510個行政村51個居民委員會。1995年渭南市改為臨渭區。至2002年,經調整後全區共設15個鎮(下吉、故市、橋南、陽郭、藺店、孝義、辛市、交斜、三張、崇凝、官路、官底、田市、閆村、豐原)7個鄉(官道、憑信、南師、信義、竜背、良田、大王)6個街道辦事處(嚮陽、人民、解放、站南、杜橋、雙王)54個居民委員會511個村民委員會。
  韓城市
  韓城市前身是韓城縣。1948年3月解放後全縣設1市8區84鄉。1950年4月調整為7區64鄉。1954年縮編為60個鄉,另設兩個街。1956年調整為2區20鄉。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公社下設生産大隊、生産隊。11月將合陽縣及黃竜縣的白馬灘地區並入,全縣設11個人民公社54個管區409個生産大隊。其中在今市境內的有24個管區。1961年8月恢復原縣建製,全縣設17個人民公社254個生産大隊1119個生産隊。1962年12月將2個生産大隊17個生産隊劃歸黃竜縣。至1982年,全縣共設3鎮17個人民公社267個生産大隊1226個生産隊。1984年縣改市後,政社分設,撤銷公社、大隊、生産隊,實行鄉、村建製。1990年,全市設1個街道辦事處,5個鎮,14個鄉。至2002年再經調整,全市設竜門、西莊、桑樹坪、芝川、竜亭、昝村、芝陽7個鎮,盤竜、喬子玄、薛峰、王峰、板橋、嵬東、獨泉7個鄉,金城、新城2個街道辦事處,23個居民委員會,275個村民委員會。
  華陰市
  華陰市前身為華陰縣。1949年5月解放後全縣廢除了保甲製,實行區、鄉、村製,設6區47鄉。1950年改為5區。1955年8月並為25鄉,另外成立城關鎮。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時,三門峽庫區的9個鄉群衆外遷,鄉廢。非庫區成立了3個人民公社,下轄生産大隊、生産隊。同年11月21日全縣並入渭南縣。1961年8月恢復華陰縣製,全縣設9個人民公社。此後經過多次調整,至1982年,全縣設3鎮9個人民公社157個生産大隊597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後,華陰縣撤銷公社、大隊、生産隊,設立5鎮5鄉158個村。1988年因移民返庫,新增設3個鄉。1990年華陰縣改為市。後鄉、鎮再經調整,至2002年全市共設桃下、敷水、孟塬、華西4個鎮,五方、碨峪、北社3個鄉,嶽廟、太華、玉泉3個街道辦事處,16個居民委員會,186個村民委員會。
  潼關縣
  1949年5月解放後,全縣設7區36鄉。1951年5月改為5區34鄉。1955年11月撤區,全縣設1鎮8鄉,轄72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7年因建三門峽水庫,庫區的古槐、先進、公聯等社農民外遷,社撤,加之其他原因,全縣剩58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全縣設1鎮6個人民公社,轄58個生産大隊。同年11月全縣並入渭南縣,境內設潼關人民公社,下轄8個管區76個生産大隊。1961年8月恢復潼關縣製。全縣設1鎮8個公社,轄81個生産大隊492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撤銷公社、大隊、生産隊,實行鄉(鎮)、村建製。至1990年,縣內共設4鎮5鄉。2002年改設4鎮(城關、太要、桐峪、秦東)4鄉(高橋、安樂、代字營、南頭)8個居民委員會83個村民委員會。
  華 縣
  1949年5月解放後,全縣設13區93鄉。後縮編為8區1市45鄉290個行政村。1950年5月調整為7區51鄉。1953年7月又調整為8區53鄉。1956年農業合作化中,全縣設3區17鄉。1957年4月撤區,將鄉調整為20個。1958年9月實行公社、生産大隊、生産隊三級製,全縣設19個公社。11月全縣並入渭南縣,境內設華州、高塘、金堆3個人民公社,轄24個管區189年大隊1208個生産隊。1961年8月恢復華縣,全縣復設公社、大隊、生産隊。至1982年,縣內設1鎮18個人民公社243個生産大隊1343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全縣設8個鎮11個鄉。2002年經過調整,設10鎮(華州、金堆、蓮花寺、杏林、赤水、瓜坡、柳枝、高塘、大明、下廟)4鄉(辛莊、畢傢、金惠、東陽)6個居民委員會242個村民委員會。
  大荔縣
  1949年大荔、朝邑、平民3縣解放後,縣下實行區、鄉、村三級製。大荔縣設10區69鄉161村;朝邑縣設11區86鄉327村;平民縣設5區30鄉73村。1950年整編後,大荔縣設6區49鄉198村。平民縣並入朝邑縣。朝邑縣設8區73鄉358村。兩縣共設14區122鄉557村。1954年大荔縣調整為43鄉,朝邑縣調整為62鄉。1956年農業合作化後,大荔縣設16鄉91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893個生産隊。朝邑縣設18個鄉428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兩縣共設34個鄉(鎮)519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荔縣設7個公社91個生産大隊。朝邑縣設5個公社20個管區。同年11月將朝邑縣及蒲城縣的永豐、澄城縣的醍醐公社並入大荔縣。大荔縣設14個公社20個管區389個生産大隊1880個生産隊。其中在今縣境有12個公社20個管區339個生産大隊1659個生産隊。1960年大荔縣調整區劃,設7個公社11個管區226個生産大隊1331個生産隊。接着,又調整為18個人民公社。1961年8月恢復原縣製,將蒲城、澄城縣劃入的社隊又劃出本縣,大荔縣重新劃分為21個公社。1962年8月增為23個公社,轄333個生産大隊1879個生産隊。至1982年全縣共設28個人民公社351個生産大隊2008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大荔縣撤銷了公社、大隊、生産隊建製,新設 7鎮20鄉370個行政村。1988年,移民返回庫區,大荔縣增設6鄉。至1990年,全縣共有7鎮26鄉。2002年再經調整,全縣共設13鎮(高明、馮村、下寨、范家、城關、許莊、朝邑、安仁、兩宜、羌白、官池、雙泉、韋林)13鄉(趙渡、蘇村、戶傢、埝橋、張傢、沙底、伯士、步昌、西寨、石槽、平民、八魚、段傢)8個居民委員會415個村民委員會。
  蒲城縣
  1949年3月解放後,全縣設15區108鄉423個行政村。1952年縮編為11區95鄉。1956年農業合作化時,全縣設4區28鄉(鎮),轄332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全縣設7個公社。同年11月將白水縣及澄城縣的大部分並入,將蒲城的東風(永豐)公社劃歸大荔縣。全縣設10個公社78個管區。其中在原轄區有5個公社41個管區。1961年8月白水、澄城縣製恢復,原劃入蒲城的社隊歸本縣,蒲城劃給大荔的也劃回。全縣設5個區34個公社,轄391個生産大隊2456個生産隊。此後,1963年,將銅川市的肖傢堡公社劃歸蒲城縣,1975年撤區,1980年將肖傢堡、阿莊、廣陽、高樓河4個公社劃歸銅川市。至1982年,全縣設31個公社(鎮)367個生産大隊2345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撤銷公社、大隊、生産隊,新設7個鎮24個鄉。2002年經調整後,全縣設14個鎮(城關、永豐、罕井、黨睦、孫鎮、高陽、東陳、竜陽、蘇坊、興鎮、荊姚、陳莊、坡頭、洛濱)10個鄉(大孔、翔村、上王、賈麯、三合、東陽、椿林、原任、竜池、平路廟)8個居民委員會373個村民委員會。
  富平縣
  1949年5月解放後,全縣設13區96鄉2市。1950年4月調整為10區97鄉兩個街。1956年農業合作化中,全縣設4區30鄉,轄266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富平縣並入銅川市。銅川市在原境內設5個公社36個管區。1961年9月富平縣製恢復,全縣設5個區25個公社326個生産大隊1816個生産隊。此後於1975年撤銷了區級建製。至1982年全縣設2個鎮30個公社329個生産大隊2064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撤銷了公社、大隊、生産隊,實行鄉(鎮)、村建製。到1990年全縣設5鎮27鄉。至2002年經調整後,全縣共設15鎮(竇村、莊裏、張橋、美原、流麯、薛鎮、老廟、宮裏、淡村、曹村、到賢、留古、王寮、梅傢坪、劉集)9鄉(峪嶺、底店、華朱、南社、白廟、小惠、覓子、齊村、東上官)9個居民委員會337個村民委員會。
  合陽縣
  1948年解放後,全縣設1市7區。1949年調整為13區。1950年又合併為8區,下轄71鄉。1956年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全縣劃分為2區20鄉,轄217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8月人民公社化時,全縣設8個公社。同年11月全縣並入韓城縣。韓城縣在今境內設5個公社27個管區225個生産大隊。1961年恢復合陽縣製,全縣設22個公社。至1982年縣內設1鎮21個公社267個生産大隊1226個生産隊。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全縣設4鎮17鄉。至2002年經調整後,全縣共設12鎮(城關、王村、路井、黑池、坊鎮、百良、皇甫莊、甘井、洽川、新池、和傢莊、同傢莊)4鄉(防虜寨、知堡、楊傢莊、馬傢莊)4個居民委員會353個村民委員會。
  澄城縣
  1948年11月解放後,全縣設10區93鄉。1949年將永豐鄉劃歸蒲城縣,全縣調整為87鄉312個行政村。1950年7月再次調整為6區52鄉。1956年農業合作化中,全縣重新劃分為16鄉1鎮,轄225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全縣設6個公社。同年11月撤銷縣製,將醍醐公社並入大荔縣,其餘5個公社並入蒲城縣。蒲城縣在今境內設2個人民公社13個管區。1961年恢復澄城縣製,將蒲城縣的王村劃歸澄城,將澄城縣的寺莊、避難堡劃歸蒲城。全縣設17個公社232個生産大隊1223個生産隊。至1982年,全縣設2鎮17個公社260個生産大隊1473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後,全縣廢除了公社、大隊、生産隊製,實行鄉(鎮)、村建製。至1990年,縣內設4鎮14鄉。2002年經過調整,全縣共設8鎮(城關、王莊、韋莊、寺前、馮塬、交道、堯頭、趙莊)6鄉(安裏、善化、莊頭、劉傢窪、羅傢窪、雷傢窪)14個居民委員會266個村民委員會。
  白水縣
  1948年3月解放後,全縣設5區44鄉1市。1954年調整為6區46鄉。1956年調整為1鎮14鄉,轄117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958年4月人民公社化中,全縣設4個人民公社。同年11月全縣並入蒲城縣,在原境內設3個公社17個管區。1961年9月白水縣製恢復,全縣重新設15個公社。至1982年,全縣設1鎮16個公社183個生産大隊1018個生産隊。1984年政社分設,廢除了公社、大隊、生産隊,實行鄉(鎮)、村建製。至1990年,全縣設3鎮14鄉。至2002年經再次調整後,全縣共設6個鎮、9個鄉:城關鎮、馮雷鎮、堯禾鎮、杜康鎮、西固鎮、林臯鎮,北井頭鄉、雷牙鄉、雷村鄉、收水鄉、雲臺鄉、縱目鄉、史官鄉、北塬鄉。4個居民委員會194個村民委員會。
英文解釋
  1. n.:  Weinan
近義詞
渭南
渭南
渭南
相關詞
陝西教育墳墓寇準墓葬下吉旅遊華縣
地理長安漢代唐代歷史地名遺址
高等教育專科人物黃埔軍校小吃滿洲裏臨渭區更多結果...
包含詞
渭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