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10528 |
|
富平縣位於陝西省中部,關中平原和陝北高原的過渡地帶,屬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總土地面積1233平方公裏。地處東經108度57分—109度26分,北緯34度42分—35度06分之間,全縣南北長48千米,東西寬35千米,東鄰蒲城、渭南,南接西安市臨潼區、閆良區,西連耀縣、三原,北依銅川市,地理位置優越。境內有西包、西禹、富閆高速公路和106省道,鹹銅、西韓兩條鐵路通過,交通便利。
縣人民政府住所地杜村鎮,郵政編碼:711700,電話區號:0913 。
富平縣處於鄂爾多斯地臺南邊緣,與渭河地塹北邊緣的斜坡地帶。地質構造以祁連、呂梁、賀蘭山字型前弧東翼南段的成份為主,北西嚮斷裂次之,受新華係幹擾復合,地表大部為疏鬆沉積物棗黃土覆蓋。縣北依喬山,喬山餘脈伸入境內,山形自西嚮東起伏綿延;南臨渭河平原,以百米上以陡壁高於渭河平原,突現出黃土高原形態;中部為400—700米廣阔的黃土原區,原面較完整,西北高而東南低,中部起伏不平,受石川河、趙氏河、順陽河、溫泉河的切割形成原間窪地和川原相間地形。海拔處於376—439米之間。全縣按地貌特徵可劃分為四個大的區間:北山丘陵溝壑區、山前洪積扇區、黃土臺塬區和川道區。 |
|
富平縣轄15個鎮、9個鄉:竇村鎮、莊裏鎮、張橋鎮、美原鎮、流麯鎮、淡村鎮、王寮鎮、留古鎮、老廟鎮、薛鎮、到賢鎮、曹村鎮、宮裏鎮、梅傢坪鎮、劉集鎮、南社鄉、華朱鄉、東上官鄉、峪嶺鄉、底店鄉、小惠鄉、白廟鄉、齊村鄉、覓子鄉。 |
|
富平縣建置,至今已有2440餘年的歷史。夏商時,屬“天下九州”之一的雍州,西周時屬京畿。東周時,秦厲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始在頻山之南,頻山以北建立縣治,定名頻陽縣(今美原鎮古城村一帶)。
西漢初年,文帝即位,遷母薄姬太後到今懷陽城附近,母死,在今華朱鄉懷陽城附近,另置懷德縣,以資紀念,與頻陽縣並列今富平縣境內。東漢時,並懷德入頻陽。西晉時,從彭原(今甘肅慶陽西南)界徙富平縣於懷德縣故址,與頻陽縣並存,取“富庶太平”之意。
公元500年,北魏宣武帝元恪,撤掉延續960多年的頻陽縣。隨後,在今年薛鎮鄉土木坊,設土門縣,與富平分治一百四十多年。西魏文帝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富平縣治由懷德故址遷至石川河北岸(今城關鄉古城村)。北周閔帝二年(公元558年),置中華郡(今城關鄉石佛原一帶),將富平縣劃該郡管轄。周武帝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廢中華郡,將富平改屬左馮翊。隋時復改屬京兆郡。
唐高祖武德初年(公元618年),設置富平道,不久改富平道為玄武軍。公元643年(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廢土門縣,唐高宗鹹亨二年(公元671年),在土門縣故址建美原縣,與富平分治四百多年。玄宗開元年間,徒富平縣治於義亭城(今華朱鄉舊縣一帶),屬京兆府。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劃出美原縣,設置鼎州。
五代時,恢復美原縣。至後晉、後漢、後周諸朝,美原,富平兩縣均屬耀州。宋時稱富平縣,美原縣,同屬京兆府耀州。
金熙宗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撤富平縣,其地並入美原縣。元朝初年復富平縣製,與美原縣並立。公元1264年(元世祖至元元年)並延續了五百九十多年的美原縣入富平縣。至此,富平地區再無兩縣並存的局面。
元末明初,富平縣治由義亭城遷至窯橋寨,即今之老縣城。
1949年5月4日,富平縣城解放。縣城於1970年由原窯橋寨遷至現在杜村鎮蓮湖街中段北側。 |
|
望湖樓:在老縣城內東南隅富厚倉庫故址。清同治八年(1869),知縣江匯川建築。民國5年(1916)五月初六夜,毀於“逐陸”(承武)之役。民國12年(1923)重修為磚木結構日本式三層樓。第一層,門額石匾題“禮堂”二字。第二層,北門石匾題“建議”,南門題“望湖”;第三層,南墻正中匾題“藏書”,落款與二樓南匾同;北匾鑲匾題“尊經”兩字。落款均署“壬戌(1922)年鼕書於鄭州軍次鬍景翼”。望湖樓係富平縣名勝古跡之一。為“湖山書院”所在地。望湖樓其所以成為旅遊觀光的一道風景綫,重要原因之一是“南湖煙雨”的勝景所致,明清至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五、六十年代,在內陸幹旱的陝西,富平城南還是十裏蓮湖,千頃碧波,稻香誘人,蓮田滾珠。亂插桃花紅點點,倒垂楊柳碧融融。此情美景,令人陶醉。難怪清代有詩贊頌“南湖一碧本如天,細雨空朦更可憐。石燕銜花葉亂,梁魚出水浪紋圓。高低翠合峰峰隱,還近青浮樹樹連,最好風吹煙影破,書聲遙送過前川”。
法源寺唐塔:此唐塔位於今美原鎮西街的法源寺故址。唐鹹亨二年(公元671年)建置美原縣後創修。歷代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屢經修繕。青磚砌築,仿木結構,七級八角中空,工藝精巧,外周圍長29米,壁厚1.75米。千餘年多次地震,仍保持壯麗外型。在法源寺原亭子下西側還立有重修寶塔佛殿,關帝廟碑。此碑係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所立。碑高1.85米、寬0.84米,厚0.29米。馬元慈撰文,馬士傑書丹,字為正楷,完整清楚。
金代鐵佛:鐵佛屬於金代創建的鐵佛寺遺物,由於寺院屢建屢毀,僅留此佛,基本完好。鐵佛造像是座像為一體。座分兩層,下層高8cm,為八角形,每面長84cm。上層高37cm,周邊鑄仰蓮瓣32枚,分內、外兩層圍成圓形,托於八角底臺上。像高5.32米,身着袈裟,襢胸跣足,面部豐滿,唇微啓,端莊、肅穆,右手上舉做“無畏印”,左手舉至胸側,稍高於肘,做“與願印”,屹立於蓮臺上,風采奕奕、栩栩如生。“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二月二十日,同年五月樹像竣工”、“施主富平縣令楊思聰、武盛將軍李富、李宜人……”等字樣。這尊造像敦厚。純樸,塑鑄的活靈活現、唯妙唯肖、繪形繪色、巧奪天工,對研究我國金代冶鑄技巧、雕塑藝術及社會風俗習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
唐五陵:俗話說:“江南的才子山東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陝西在古代一直是我國的心髒區域,為歷代封建帝王所重視,歷史上相繼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其作為國都的歷史長達1100餘年,素稱“帝王之鄉”。而唐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強盛時期,建都長安(今西安),歷時300年,其20座皇陵有18座分佈在陝西關中,其中富平縣就有5座,係全國唐陵數目最多的縣份。富平縣所轄唐五陵分別為:定陵、元陵、豐陵、章陵、簡陵,自西嚮東呈“W“形分佈,同連綿起伏的喬山山脈渾然一體,在縣境北形成了一道橫亙東西的天然屏障。首先,唐懿宗簡陵位於縣城西北25公裏的長春鄉紫金山(又名虎頭山);其二,唐代宗元陵位於縣城西北15公裏的莊裏鎮與齊村鄉之間的檀山之陽;其三,唐文宗章陵位於縣城西北15公裏的天乳山;其四,唐中宗定陵位於縣城北宮裏鎮鳳凰山中峰;其五,唐順宗豐陵位於縣城東北20公裏的曹村鄉虎頭山(又名金甕山)。這五個唐陵,原來墓前都有大量精美石刻群,它們和乾陵等陵的石刻一樣,是我國唐代藝術寶庫中的精華。可惜多已無存,僅剩少數殘損的石獅、石人等陪伴着它的主人。
鄭國渠遺址:流經富平的鄭國渠,全長約150公裏,可灌溉18萬余公頃。其引水口至幹渠段,修有寬15~20米,高3~5米,長達6公裏的引水渠堤。現存鄭國渠口、鄭國渠古道和鄭國渠攔河壩,附近有秦以後歷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幹道遺址,並有大量的碑石遺存。鄭國渠修成後,灌溉面積達280萬畝,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條灌溉渠道,使秦國從經濟上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戰爭準備。鄭國渠首遺址,目前發現有三個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鄭國渠引涇進水口。每個暗洞寬3米,深2米,南邊洞口外還有白灰砌石的明顯痕跡。地面上開始出現由西北嚮東南斜行一字排列的七個大土坑,土坑之間原有地下幹渠相通,故稱“井渠”。鄭國渠工程之浩大、設計之合理、技術之先進、實效之顯著,在我國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
富平陶藝村:富平陶藝村坐落在縣城以北,是由一個準三星級的賓館和三個展覽館、幾個陶藝作坊以及千畝果園構成的。它附近有豐富的陶土資源。來這裏的人可以率性而為地玩泥巴,盡可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創作,然後將作品放到陶窯裏燒製,就會留下那一瞬間思想滑動的痕跡。在這裏你不單可以嚮陶藝藝術的殿堂裏邁進,也可以作為普通大衆盡情休閑娛樂。 |
|
柿餅:又稱合兒餅,餅形似圓月,肉紅透明無籽,凝霜後,白裏透紅、皮脆柔軟、清甜芳香,臍臍相對兩個一合而得名。柿餅質地透明,清甜爽口,營養豐富,具有潤肺、補血、健胃、止咳等藥理功能。是全省名貴食品之一。據志書記載:明朝萬歷年間太師太保孫丕揚曾將柿餅及瓊鍋糖作為貢品進獻過神宗皇帝朱翊鈞。解放後,莊裏合兒餅先後選項送西北農展館、全國農業展覽館、列入地方名産進行展覽。1972年北京植物園特地引進該縣尖柿樹苗200多株。1980年中央有關部門專電派購莊裏合兒餅,用以招待外賓;1981年又被作為陝西名貴特産,以省政府名義裝袋空飄臺灣帶去了大陸人民對臺灣同胞的思念和祖國統一的誠意。産品現遠銷韓國、日本等地。
瓊鍋糖:瓊鍋糖是東府有名的民間地方特産,尤以古頻陽縣鳳凰城(今渭南市富平縣流麯鎮)生産的成糖馳名中外,富平流麯鎮的瓊鍋糖據今已有數百年的製作歷史。瓊鍋糖選用該古鎮的優質井水與上等精細小米蒸餾,與大麥芽漿攪拌發酵淋汁,用鐵鍋熬成糊狀"竈糖"取出冷卻,再在蒸汽加熱中反復擰條拉扯,使糖色由黃變白如瓊,然後與炒熟的白芝麻,再配花生仁、核桃仁、冰糖、白砂糖、果脯、陳皮等分層置於瓷缸內熱燜,最後混壓成餅、刀切成條、即成香味醇濃的風味物品瓊鍋糖。因其香酥脆甜、口嚼味美、佐料考究,歷來為民間傳統的消食潤肺、健脾補腎之保健珍品,由於該糖忌熱怕潮,衹宜冷天小批量生産,故成為傳統的年節、鼕令稀有天然緑色食補佳品和饋贈親朋好友的上乘禮物。亦是中外遊客選購品嚐的地方風味特産之一。
太後餅:太後餅,具有外皮黃焦酥脆,內質層次分明,柔軟可口,油香不膩的特點,久為群衆喜愛。相傳,公元前180年至前157年,西漢漢文帝劉恆建都長安期間,他的外祖母靈文侯夫人在懷德縣(今富平縣)定居。文帝的母親薄太後,常由長安城去懷德縣省親,隨身攜帶禦廚給靈文侯精心製作的美味可口的烤餅並把烤餅技術傳給當地村民。從此,漢宮烤餅落戶民間,故名“太後餅”。2000年來,世代相傳,為富平特産。太後餅,是以上等白麵為主料,以豬板油、精????、八角、花椒、桂皮、蜂蜜、菜籽油為輔料,經過製豬板油泥、和面、製餅坯,最後在木炭上烘烤而成。
富平墨玉:墨玉是一種珍貴而稀有的自然資源,僅産於陝西省富平縣北部山區,其色重質膩,紋理細緻,漆黑如墨,光潔可愛,極負盛名,其硬度為Mohs4o左右,素為治硯、刀工之上佳珍料,古人將其與鑽石、寶石、彩石並稱為“貴美石”。富平墨玉自秦漢時即有開採,據縣志載“縣北産礦石,諸郡縣采者群至,可鎸字、琢磨,人號墨玉”也是我國著名的“石刻之鄉”。富平墨玉及其作品在中華文明歷史上也有着光輝燦爛的歷史,被稱為中國最大石刻藝術寶庫的西安碑林、館藏l700多件文物,其中80%以上為富平墨玉所製,秦李斯的《嶧山刻石》,東漢合陽的《曹全碑》,歐陽詢的《皇甫誕碑》,顔真卿的《多寶塔》,柳公權的《玄秘塔》……更是堪稱鎮館之寶,時至今日,省博物館無論是碑石復製,還是當代名傢書法刻石,石料均取自富平,並由富平民間藝人雕刻。陝西中部的八百裏秦川,被稱為“露天石刻藝術博物館”,那一件件大型雕群,數量繁多的各類石刻、造像、拴馬樁,從橋陵高15米,重40噸的華表,到乾陵前神秘的無字碑,還有國之瑰寶的“昭陵六駿”均是富平墨玉所製,清代翰林李因篤在其《唐陵墨玉》中寫道:巨磧崔嵬百萬層,唐傢中葉起諸陵,青岑墨玉旋隨闢,篆籀光芒到處徵。
富平粉條: 富平粉條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它是以紅薯為原料加工製成的絲狀或條狀乾燥澱粉製品,外觀呈灰白色,黃色或黃褐色,為幹製品。其特點是耐煮,不斷綫,韌性好,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蛋白質、煙酸和鈣、鎂、鐵、鉀、磷、鈉等礦物質;粉條有良好的附味性,它能吸收各種鮮美湯料的味道,再加上粉條本身的柔潤嫩滑,更加爽口宜人,其中粉條按形狀又可分成圓粉條和寬粉條兩種,在古代由於産量少,衹有少數人能吃得起,富平粉條猶以王寮鎮太平村的粉條為上品,現在已經成為粉條加工基地。
九眼蓮:是富平縣的特産,栽培蓮歷史悠久,久負盛名,紅蓮和白蓮皆有。富平的蓮菜有九個孔眼,環狀排列,故稱 "九眼蓮",九眼蓮節長尺半,潔白如玉,胖若兒腿,手感沉實,切開九眼,薄如紙翼,生吃熟食,入口無絲,脆嫩香甜,鮮美爽口,荷葉包裹食品,清香撲鼻,保鮮耐儲。盛産於富平縣城西、溫泉河上遊和城南南湖地區, 馳名關中一帶。據說當年還用九眼蓮嚮皇上進過貢呢。藕中極品九眼蓮,據傳,九眼蓮為西汗時遊經集新的薄太後從西湖引種而來,經溫泉清水和清靈的地氣滋養培育長成,為歷朝達官貴人進獻皇宮的貢品,是純樸善良的富平人民款待親朋,結交摯友禮遇象徵,富平籍名人習仲勳每年生日時就必備富平特産九眼蓮藕。1988年“九眼蓮”編入陝西省地方名特優産品名錄.
此外還有羊肉泡饃、攪團、麻食、水晶柿子、蘋果、酥梨等名吃、水果。 |
|
秦代名將:王翦,頻陽東鄉人(今陝西富平),《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有傳。生卒年不詳,始皇帝時期將領。少年時喜好兵法,後來奉事秦始皇帝。其子王賁,繼承父親之志,也是始皇帝統一六國時的一名著名將領。秦二世時,父子均卒。王翦孫王離繼承爵位,後被項羽所擒。王翦及以下三世均為秦將。
關於王翦最有意思的一個故事是:當年,秦始皇起傾國之兵派大將王翦攻打楚國,王翦一會兒派人回去嚮秦始皇要棟房子,一會兒又派人回去要塊地。手下人很奇怪,就問他:“您當了這麽大的官兒了,還貪圖那些小便宜幹啥?”王翦笑着說:“大王是個多疑的人,把全國的兵都交給我了,肯定不放心。我要他知道我胸無大志,衹愛小便宜,他就放心了。”棋經上說:棄小不就,必有圖大之心。這也看出富平人在為人處世上的一點智慧。
關中鴻儒李因篤:與李顒、李柏共稱“關中三李”。《清史稿列傳》中記載:“李因篤,字天生,富平人。明庠生。博學強記,貫串註疏。舉博學鴻儒,試授檢討。未逾月,以母老乞養,詔許之。母歿,仍不出。因篤深於經學,著詩說,顧炎武稱之曰:“毛、鄭有嗣音矣!”又著春秋說,汪琬亦折服焉。”
太子太保孫丕揚:孫丕揚於萬歷22年(公元1595年)出任吏部尚書,時年62歲。他的職責是協助皇帝,選拔德纔兼備的官員,將他們安排到適當的崗位上。孫丕揚的職務類似現在的組織部長,在明朝的地位高居中央六部尚書之首。明朝在名義上沒有宰相,六部尚書之首在名義上簡直就是天下最大的官了。孫丕揚是個廉潔清正的人。《明史》224上說,“丕揚挺勁不撓,百僚無敢以私幹者”。
明“諍臣”監察御史楊爵:楊爵,字伯修,今陝西省富平縣老廟鎮篤祜村人,《明史》有傳。嘉靖八年進士,曾嚮嘉靖皇帝上《固邦本疏》,被采納。嘉靖十一年為監察御史。後因上《隆治道疏》,指陳時弊,連斥“五危”,痛析天下危亂之因,力陳救國為民之策。世宗大怒,密令錦衣衛逮其入獄刑訊,並不準供給飯食。嚴刑酷虐,幾於死去。朝臣敬其忠烈,千方百計營救。主事周天佐、御史浦鉉上疏營救,皆被重杖而死。其仍於獄中上《獄中諫書》。在獄中著有《周易辯說》、《中庸解》二書。嘉靖二十四年被釋放,不久又被重逮入獄。直到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纔最終被釋放,係獄八年!隆慶元年正月初一,隆慶帝奉遺詔為他平反昭雪,追贈奉儀大夫、光祿寺少卿。萬歷二十年追謚“忠介”。 毛澤東點評明史《楊爵傳》時寫道:“靡不有初”。典出《詩經·大雅·蕩》“靡不有初,鮮剋有終”。
鬍景翼: (1892-1925) 字笠僧,又作勵生、立生,富平縣長春鄉陵懷村東窯人。著名的愛國將領,傑出的民主主義戰士。早年入西安健本學堂,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武昌起義時,在陝西舉兵響應,任第一標統帶。民國成立後赴日本留學。1914年回國,在陝西地方軍陳樹藩部下先後任營長、團長等職。1917年參加組織陝西靖國軍,任第四路司令兼第七路總指揮。1922年馮玉祥任陝西督軍時,他任第一師師長。第一次直奉戰爭中,率部到河南援助直係,直係敗後,駐河北正定、邯鄲一帶,歸附直係曹錕、吳佩孚。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又暗與馮玉祥、孫嶽聯合倒直,發動北京政變。後與馮、孫組織國民軍,任副司令兼第二軍軍長。11月,任河南軍務督辦。1925年4月病逝於開封。於1926年4月10日,鬍景翼將軍在開封與世長辭,享年僅34歲。鬍景翼將軍逝世全國震驚,北京、西安、開封、鄭州都舉行了隆重地悼念活動。5月,鬍景翼將軍的靈柩由豫歸陝,安葬於華山北麓的王猛臺下。1936年10月,馮玉祥等鬍景翼將軍的生前友好,在河南鄭州修建了一座氣勢宏偉的“鬍公祠”,作為鬍景翼將軍的永久紀念。
張義安(1888~1918)名養誠,字義安。陝西富平人。愛國將領,陸軍中將,少年失學,稍長當過燒炭工人。曾就讀於正誼書院,師承張衡山學習程朱理學。光緒三十三年(1907),入陝西中等農林學堂讀書,經宋嚮辰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後因參與鬧學潮,被校方開除。與愛國將領鬍景翼是莫逆之交,1918年張義安與董振五、鄧寶珊等人發動著名的"三原起義"驅逐陳樹藩,張從三原返回前綫率部反擊時, 不幸中彈陣亡。1919年4月,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軍政府追授張為陸軍中將,於右任稱張部為靖國軍的“神軍”.
馮志明:(生於18……)將軍是鬍景翼(又佩刀一把)將軍的結拜兄弟,馮志明有佩劍一把,字:宇東,(兄弟四人字分別為宇東宇南宇西宇北)鬍景翼將軍在莊裏鎮修建立成中學(又佩刀一把),馮志明將軍在覓子鄉修建覓子小學,
此外還有習仲勳等革命領導人都出生、成長在這裏。 |
|
- lat.: Phú Bình
|
|
富平 |
|
陝西 | 塔 | 習仲勳 | 莊裏鎮 | 鬍敬翼 | 蓮 | 特色小吃 | 陝西省 | ????業公司 | ????務管理局 | 行政區劃 | 鄉鎮 | 地名 | 蒲城縣 | 景點介紹 | 河流 | 文化遺存 | |
|
|
富平縣劇團 | 富平縣醫院 | 富平縣中醫院 | 富平縣曹村中學 | 富平縣老廟老鼓 | 富平縣南關醫院 | 富平縣精神病院 | 富平縣中醫醫院 | 富平縣康復醫院 | 富平縣????務管理局 | 富平縣東上官醫院 | 富平縣婦幼保健院 | 富平縣衛生防疫站 | 在富平縣東北三十裏 | 富平縣雷村鄉石刻工藝社 | 富平縣供銷職工醫院 | 富平縣社會福利康復中心 | 富平縣朱老大骨傷醫院 | 富平縣八裏店骨傷醫院 | 富平縣朱老二骨傷醫院 | 富平縣中醫骨科醫院 | 富平縣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 | 豐陵行(順宗陵也,在富平縣東北三十裏) | 陝西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富平縣分校 | 豐陵行順宗陵也在富平縣東北三十裏 | 陝西省富平縣朱老二骨傷醫院 | 富平縣八裏店骨傷醫院青崗嶺分院 | 富平縣東上官朱振民骨傷專科醫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