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陕西 >汉中 > 
目录
·行政区划代码·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近义词
·相关词·包含词·更多结果...
行政区划代码
  610728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
  县城概况
  镇巴县城全貌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位于北纬32°8′54〞-32°50′42〞,东经107°25′30〞-108°16′42〞的地方。其南接四川省万源市、通江县,被誉为陕西省“南大门”,东邻安康市紫阳县、汉阴县,西北与西乡县接壤。
  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巴山主脊东西横亘,构成南北两个地理单元,成为嘉陵江、汉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质构成以褶皱、断层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多溶洞、暗河,地表岩石多为沉积岩和变质岩。境内沟谷幽深,山势陡山峭,相对高差大。最高点—巴山主峰箭杆山海拔2534米,最低点—巴庙镇烂柴沟沟口海拔416米,垂直高差2118米。地形以中山地貌为主,海拔800米以下低山面积占8.4%,平均高度为1231.4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坡缓,北坡陡。25度以上坡度面积占84.4%。不同高度、坡度组合,构成境内多样的地形地貌。本县属北亚热带,东南季风湿润区,大陆性较强,气温年差较大。平均气温13.8℃,无霜期236天。横跨嘉陵江、汉江两大水系,有较大河流6条,年均径流量25.5亿立方米,年均降水1250-1350毫米。
  行政区划
  镇巴政区图 镇巴县人民政府驻于泾洋镇,全县总面积3437平方公里,辖11个镇13个乡256个村(居委),总人口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3万人,主要是汉族,另有苗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居民,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居地。所辖乡镇分别有:泾洋镇、渔度镇、盐场镇、观音镇、巴庙镇、兴隆镇、长岭镇、三元镇、简池镇、碾子镇、小洋镇、青水乡、永乐乡、陈家滩乡、杨家河乡、赤南乡、巴山乡、大池乡、田坝乡、麻柳滩乡、平安乡、仁村乡、黎坝乡、三溪乡。
  邮政编码:723600
  行政区划代码:610728
  电话区号:0916
  汉语拼音:Zhenba Xian
  历史沿革
  夏、商时属梁朝域。
  东周为楚地。
  东汉永元七年(95年)汉和帝封平定西域名将班超为定远侯,县地为其封邑,置定远域,亦名平西域、班城。
  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析城固县南部建南乡县,辖今镇巴、西乡两县地,县城设在归仁山,即今本县渔渡镇渔渡坝古城堡,此乃镇巴建县之始。
  清嘉庆七年(1802年)析西乡南24地,取“汉定远侯封邑”之意置定远厅,其后,镇巴的县级行政区设置即稳定。
  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称定远县,后3年改名镇巴县
  1932年,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于次年9月在县境南部赤南乡曾建陕南县。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离境长征,陕南县名消失。
  1949年12月17日镇巴和平解放,1949年12月19日镇巴县人民政府成立。
  资源储备
  农业资源:农作物玉米、水稻、马苓薯、油菜、豆类、红薯、小麦兼有;经济作物现有茶园3.5万亩,年产茶叶42万公斤,桑园1.9万亩,年产蚕茧150吨;水果2.1万亩,年产水果3700吨。
  畜牧资源:草场可利用面积93万亩,西镇牛、陕南白山羊是本县畜牧业优良品种,家畜饲养猪40万头/年,羊16万只/年,牛5.6万头/年。
  矿产资源:已发现25个矿产种类,探明储量的有10余种。其中煤炭1.2亿吨、板石3亿平方米、大理石3000万立方米、花岗石5200万立方米、锰矿342万吨、铁矿6534万吨、钒矿1680万吨、硫铁矿255万吨、钡矿600万吨、磷矿288万吨、铝土矿42万吨。其中:煤炭、锰矿、板石等已开发利用。
  水能资源:水能理论蕴藏量16.4万千瓦,可开发利用4.5万千瓦,已开发利用5179千瓦。
  林特资源:有林地270万亩,其中竹林面积49.6万亩,蓄积量68.6万吨,居亚洲同类成片原始木竹林之最。栎类分布最广,面积43.1万亩,蓄积45万立方米。传统的土特产品有生漆、油桐、木耳、香菇、核桃、银杏、板粟等。
  药材资源:“秦巴无闲草”,药用植物1000多个品种,盛产中药材236种,素有“天然中药库”之称。
  改革开放以来,镇巴立足本地实际,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综合开发优势资源,实行产业化经营,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以石材加工、原煤开采、锰矿开采、水能发电、绿野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雏形基本形成,黄姜、中药材、烤烟、茶叶、蚕桑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一批名优产品脱颖而出:荣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鹤怀”奖的秦巴雾毫名茶;荣获中农业部优质产品奖及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名的“6YL—70型、85型”螺旋榨油机;备受中外书画家亲睐且西北地区独家生产的“秦宝”牌宣纸;漂洋过海远销欧美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观音板石”,享誉省内外的“北国之春”、“兵马俑”名酒。与此同时,交通、通讯、能源、城镇建设等投资硬环境也日臻完善。
  自然风光
  镇巴县毗连蜀地,远距秦川,先民祖籍多系川、楚。汉文化与巴、楚文化在此交汇。境内峰峦叠嶂,沟河纵横,竹木葱郁,物产丰富,气候凉爽,原始自然景观众多,人文历史传说独具魅力,正谓“秦南界蜀亘巴山,入境盘龙小终南;仙居似却凡间物,常留烟霭达云天”。
  主要旅游观光景点:白天河风景旅游区,西北独有的苗家寨,亚洲最大的巴山木竹林。班超石碑,蜀汉桓侯拴巴处碑,捞旗河,晒旗坝,八仙之一韩湘子修行的光头山、内外罗城,鲁班会仙桥,陈家滩至宝塔、摩崖石佛像,池洋石窟,渔渡大河口古墓石刻,大楮“胡氏庄园”,国家一级重点文物宋代古钟,钟山寺,川陕屏障赤北铁佛关遗址。
  境内还拥有红四方面军创立川陕革命根据地众多遗址,如:川陕苏区青鹤观、庞家院子、赵家院子等革命文物遗址,革命烈士纪念塔等。
  特色小吃
  1、面皮
  始于秦汉, 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可凉食外,还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还有炒,烩等吃法。它是人们喜爱的,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小吃。面皮是米做的,类似于南方的米粉。因为柔嫩、劲道就象上好的面条一样,故名之。可以切到面条那样细,浇上调料汤后就囫囵放在碗里拌着吃。食后肠胃舒畅,口舌生香,油而不腻,清爽暖心。 面皮是百姓化、大众化的吃食。
  其中,还有一段历史:传说刘邦与张良二人到汉中微服出寻,半路饿了,便到农家吃饭,农家拿出面皮出来给他们吃,刘邦问这是什么,农民不知,刘邦笑曰:"此乃蒸饼也!'
  2、菜豆腐
  菜豆腐稀饭是整个汉中地区一种民间家常饭,虽然做的方法不复杂,但因取料方便,做工较细,好吃且富有营养,所以已成了当地待客的佳肴了。 这种家常饭之所以被民间奉为待客上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饮食极富营养,即使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豆浆、豆腐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且易于消化,有利体内吸收,也不失为一种配方科学,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美味佳肴。冬季吃这种饮食,暖和耐饥,夏天吃止渴消暑,既美味又实惠。不但如此,这种饮食无论男女老幼,体强体弱,都能食用。难怪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这种取材容易,且独具乡土风味的菜豆腐稀饭却一代传一代成了家常待客饭中的佼佼者了。
  3、浆水面
  浆水面就是把葱花过油到稍焦时将浆水倒入炝到微沸即可舀出,然后炒一盘素韭菜做为提味的炒菜。待手工面下熟后浇上浆水,调上炒过的韭菜、油泼辣子、细盐后即可食用。 镇巴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它一直是汉中人民喜爱的面食,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调好的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镇巴的名小吃。
  4、粉皮子
  粉皮子又称片皮,入口有咸,酸,辣,香,冲等味。吃的方法都是凉拌,嚼之光滑,柔韧,自带几分凉爽。寒热皆宜,老少喜传统得粉皮子是由生长在山上的蕨菜根茎捣碎,取其淀粉加工而成。民间的制作过程是将蕨粉稀释,加微量明矾搅成糊状,舀进平底小烫锅,让烫锅浮在沸水上,随即左右旋转,让糊状浆汁均匀铺开,再放在冷开水中降温,待收汗后捞出来切成条状,色泽鲜亮,柔滑如皮条,筋丝好,有弹性。粉皮的调味非常讲究,一般都佐以少许的菠菜,豆芽,红萝卜,调入盐,醋,酱油,芥末,,姜蒜汁,红油辣椒汁,及味精,颇能诱发食欲,最适合青年人的胃口。
  5、凉粉
  镇巴人夏天吃凉粉消暑解渴,冬天则爱吃热凉粉,称热打铁,加上各种调料,吃了回味无穷,味口大开。凉粉是以冰豆、豌豆凉粉为上品,米凉粉次之。
  6、红豆腐
  采用民间传统配方和独特工艺制成,味微咸辣,色美可口,余味悠长,营养丰富,能健脾开胃,增进食欲。
  7、柿饼
  古为朝廷贡品。将成熟的柿子去皮后制作成干果食品。
  8、核桃饼
  传统风味小吃,其特点是:色泽金黄,油酥可口,久贮不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核桃还具有壮腰补肾、润肠通便的食疗作用。
  9、腊汁肉 
  腊汁肉即用腊汁煮出来的肉。但它不同于干腊肉,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干腊肉是用烟熏腊的;它也不同于一般的卤肉,卤肉是用卤法制作的肉,即用盐水、五香料或酱油制成卤水,将肉放进卤水里煮熟即成。而腊汁肉不加姜葱、料酒,也不用加糖来调色,只需用几味中草药及香料与肉同煮即可。
  所用中草药及香料为:甘松,山奈,荜拨,良姜,砂仁,白蔻,细辛,白芷,肉桂,丁香,另加大茴香、小茴香、草果。这几种药料混杂在一起,制成药料包,即可用来熬制腊汁,它除了能提供特殊香味外,还有健胃消食,润肺理气,散寒祛风,镇痛化滞,通窍开胃等功效。
  腊汁肉制法十分简单:将药料包放入清水锅里,以旺火烧开,再以小火慢慢熬出味,调入精盐后,即可放入肉料同煮。所用肉料以猪杂碎(即猪头、猪肝、猪肚、猪心、猪蹄等)为主,牛肉、驴肉、狗肉及鸡、鸭、干鱼等也可选用。煮时用文火,慢慢地熬,让肉充分入色入味。肉不宜煮烂,要恰到好处,约40分钟左右,将肉捞出,经验丰富的家庭主妇,闻其味便可知肉的生熟程度。
  煮熟后的腊汁肉,黑里透红,香味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腊汁肉最普遍的吃法是:将肉切成薄片入盘,蘸着味碟吃,味碟用红油辣子、姜末、蒜泥、葱花、醋、味精调制而成。夹一片肉放在味碟里蘸一下,入口有明显的药味儿,但味中有香,耐嚼爽口,香味醇美。另一种吃法是将腊汁肉切成或片,或丝,或丁,加葱、姜、蒜、料酒等作料,可与多种蔬菜同炒,也美味无穷。
  煮过肉后的腊汁和药料包可反复使用,将二者一同盛入瓦罐里,凉后盖实,可保存三五年不会坏。但储存时药料包切忌漂浮在腊汁上面,要将其深入罐底,否则会长霉变质。如药料包用的时间长了,味道会变淡,这时就需要换一个新药包.。
  10、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 “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
近义词
镇巴
相关词
陕西行政区划地名乡镇盐业公司盐务管理局地理更多结果...
包含词
镇巴县中学镇巴县中医院镇巴县人民医院
镇巴县盐务管理局镇巴县卫生防疫站镇巴县妇幼保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