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山東 >臨沂 > 
目錄
·No. 1·行政區劃代碼·平邑概況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地質地貌
·經濟發展·蒙山風景旅遊區·基礎設施
·投資環境·平邑特産·英文解釋
·近義詞·相關詞·包含詞
·更多結果...
No. 1
  【面積】1824.79平方千米
  【人口】98萬(2001年)
  【代碼】371326
  【郵編】273300
  【駐地】平邑鎮
  【區劃】轄16個鄉鎮,1056個行政村
  
  建國5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平邑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堅持四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全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保持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良好局面。圖為發展中的平邑縣城概貌。
  解放後,歷屆縣委、縣政府都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産條件和生態環境放在重要位置,不斷加強流域治理工作。圖為天寶流域治理工程一段。
  平邑縣位於沂山區西南部,縣境地質結構復雜,具有明顯的山區特徵,有山東省第二高峰-蒙山主峰龜蒙頂。
  特産豐富。現已探明有26種礦産資源,黃金儲量在40噸以上。盛産黃梨、山楂、蘋果、板慄等,還是全國著名的“金銀花之鄉”,是全省花生商品基地縣。
  
  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兗石鐵路橫貫東西,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車、通電話和戶戶通電。城鎮建設日新月異,目前的平邑縣縣城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功能不斷完善,輻射和帶動了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工業經濟從小到大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目前全縣已形成了以儀器、建材、黃金為支柱,具有自身特徵,技術裝備先進、行業構成完備的工業經濟體係。1998年全部工業總産值達到73.8億元。
  第三産業取得巨大發展。目前,全縣商業點網星羅棋布。1998年底,每萬人擁有網點75處;多元化、開放式、競爭性的商品流通體製已經形成;金融業實現了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分離;在傳統第三産業不斷壯大的同時,新興第三産業不斷涌現、發展;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事業蒸蒸日上。
行政區劃代碼
  371326
平邑概況
  平邑縣位於沂蒙山區西南部。東經117°25′~117°56′,北緯35° 07′~35°43′。東鄰費縣,西連泗水縣,南與棗莊市接壤,北與蒙陰縣、 新泰市交界。東西最大橫距4735公裏,南北最大縱距6675公裏,總面積 182497平方公裏(折合27375萬畝),占山東省總面積的1.16%。
  縣人民政府駐平邑鎮,郵編:273300。行政區劃代碼:371326。區號:0539。拼音:Pingyi Xian。
行政區劃
  平邑縣轄14個鎮、2個鄉:平邑鎮、仲村鎮、武臺鎮、保太鎮、柏林鎮、卞橋鎮、地方鎮、銅石鎮、溫水鎮、流峪鎮、鄭城鎮、白彥鎮、臨澗鎮、豐陽鎮、資邱鄉、魏莊鄉。1056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1945年設平邑縣。因子邑鎮得名。據平邑古碑記載:“幹邑者,季平子之采邑也。”縣因春秋時為魯國季平子采邑而得名。
  1986年5月,李傢莊鄉改稱岐山鄉。
  1988年12月,賀莊鄉改名白馬鄉。此時,轄7鎮19鄉:平邑鎮、仲村鎮、卞橋鎮、銅石鎮、地方鎮、鄭城鎮、白彥鎮、白馬鄉、岐山鄉、武臺鄉、保太鄉、魏劉莊鄉、柏林鄉、資邱鄉、天寶山鄉、張裏鄉、溫水鄉、東陽鄉、流峪鄉、唐村嶺鄉、魏莊鄉、黃坡鄉、山陰鄉、臨澗鄉、龐莊鄉、鄭傢峪鄉。
  1994年9月7日,撤銷溫水鄉、天寶山鄉,設立溫水鎮、天寶山鎮。1994年9月28日,撤銷岐山鄉、保太鄉,設立岐山鎮、保太鎮。
  1996年5月24日,撤銷柏林鄉、武臺鄉、流峪鄉,設立柏林鎮、武臺鎮、流峪鎮(魯政函民字26號)。1996年10月9日,魏劉莊鄉更名為羊城鄉(魯地名委10號)。
  1998年7月28日,撤銷豐陽鄉,設立豐陽鎮(魯政函民字17號)。
  1999年12月22日,撤銷臨澗鄉,設立臨澗鎮(魯政函民字40號)。
  2000年,平邑縣轄16個鎮、10個鄉。總人口974213人,各鄉鎮人口: 平邑鎮 134556 仲村鎮 57360 岐山鎮 21055 武臺鎮 36467 保太鎮 58551 柏林鎮 45835 卞橋鎮 40926 地方鎮 38210 天寶山鎮 26014 銅石鎮 50644 溫水鎮 36702 流峪鎮 34803 鄭城鎮 38886 自彥鎮 34101 臨澗鎮 24543 豐陽鎮 33343 白馬鄉 26598 羊城鄉 20939 資邱鄉 34775 張裏鄉 24160 山陰鄉 19403 魏莊鄉 27818 黃坡鄉 22972 唐村嶺鄉 23653 東陽鄉 37626 龐莊鄉 24273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29日,撤銷白馬鄉、東陽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平邑鎮;撤銷黃坡鄉、山陰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白彥鎮;撤銷岐山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仲村鎮;撤銷天寶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地方鎮;撤銷張裏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銅石鎮;撤銷龐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臨澗鎮。撤銷唐村嶺鄉,將原唐村嶺鄉的南陽村劃歸平邑鎮管轄;將原唐村嶺鄉的邵傢莊村、竜汪河村、老泉崖村、慄元村、窪子地村、義新莊村、三嶺村、南申莊村、許傢嶺村、上神窪村、外宋子峪村、護城莊村、裏宋子峪村、興郭莊子村、圈子崖村、桃園村、土門村、城子村、下神窪村、斐傢溝村、北申莊村等21個村劃歸流峪鎮管轄;將原唐村嶺鄉的金鵲莊村、響水莊村、上寨村、西峨莊村、東峨莊村、義順莊村、青草坡村等7個村劃歸豐陽鎮管轄。撤銷羊城鄉,將原羊城鄉的石頭嶺村、溫傢莊村、東峪村、兩河村、蘇成村、大澇峪村、塔峪村、沙石橋村、山莊村、玉皇城村、許傢莊村等11個村劃歸柏林鎮管轄;將原羊城鄉的柳傢村、南羊子村、大埠槐村、喬傢莊村、皮卞莊村、後孫莊村、卓傢莊村、平和莊村、三關廟村、良子村、北劉莊村、東金官村、西金官村、北羊子村、埠陽村、魏劉莊村、九女關村、因傢村、北王莊村、羊城村、前孫莊村等21個村劃歸保太鎮管轄(魯政函民字93號)。即平邑縣由16個鎮、10個鄉調整為14個鎮、2個鄉:平邑鎮(白馬鄉、東陽鄉、唐村嶺鄉1個村)、仲村鎮(岐山鎮)、卞橋鎮、地方鎮(天寶山鎮)、銅石鎮(張裏鄉)、保太鎮(羊城鄉部分)、流峪鎮(唐村嶺鄉大部分)、柏林鎮(羊城鄉部分)、武臺鎮、豐陽鎮(唐村嶺鄉部分)、臨澗鎮(龐莊鄉)、資邱鄉、魏莊鄉、鄭城鎮、白彥鎮(山陰鄉、黃坡鄉)、溫水鎮、(括號內的為被撤並的鄉鎮)。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平邑縣轄14個鎮、2個鄉。
地質地貌
  平邑縣地質構造復雜,地貌類型多樣,具有明顯的山區特徵。山 區面積占85%,平原占15%。全境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略嚮東南傾斜。北部 蒙山山脈峰巒嵯峨,氣勢雄偉;南部尼山山脈群峰連綿起伏,風光旖旎; 中部𠔌地、陸地土質肥沃,田疇如畫。有大小山峰1076個,多呈北西~東 南走嚮。蒙山主峰龜蒙頂海拔11558米,為沂蒙山區第一高峰、山東省第 二高峰,素稱“岱宗之亞”。有瀎河、溫涼河兩條主要河流橫 貫全境,控製流域面積1787平方公裏。
經濟發展
  近幾年來,平邑縣委、縣政府組織帶領全縣人民以市場為導嚮、以改革為動力、以效益為中心、以發展為目的,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創造了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事業進步的良好氛圍。先後被評為全國水利建設先進縣,全國水土保持先進縣,全國畜牧、油料、糧食、果品百強縣,全國土地開發先進縣,全國科技先進縣,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花崗石之鄉,中德合作山東糧援項目亞洲治理模式。
  平邑縣農業基礎雄厚,農産品豐富。近幾年來,堅持重區域,抓規模,創名牌,搞特色,註重培植竜頭,大搞綜合開發,糧食、油料、林果、瓜菜、黃煙、金銀花、桑蠶、畜牧等八大農副産品生産基地初具規模,畜牧、果品、金銀花等一批竜頭加工企業已經形成,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産、社會化服務的産業化生産體係基本確立。目前,全縣畜牧業産值已占農業總産值的1/3。果園已發展到35萬畝,年産果品3億斤;平邑金銀花的栽培有200多年的歷史,現達到2億墩,地堰覆蓋面積25萬畝,年産量300萬公斤,占全國總産量的60%;瓜菜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其中優質土豆8萬畝,優質大蒜6萬畝,無私害西瓜4萬畝。全縣糧經作物種植比達到6:4。
  平邑縣工業發展迅速,資源工業前景廣阔。現已形成花崗石、石膏、水泥、黃金、建安、釀酒、機械、化工、電子、食品等支柱産業。目前,全縣年加工花崗石板材300萬平方米,各種異型板材 12萬套,年開採石膏能力 36 0萬噸,石膏板生産能力達2000萬平方米,年産水泥100萬噸,年産黃金4萬兩。全縣擁有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71傢,年創利稅1.52億元。平邑縣目前已興建“三資”企業36傢,實際利用外資纍计達1628萬美元;有20個類別,125個産品遠銷20多個國傢和地區,年完成外貿出口創匯6000萬美元。已興辦海外企業2傢,保稅工廠3傢,全縣外經貿事業呈蓬勃發展之勢。
  石膏産業,發展迅速。全縣有石膏礦山企業16傢,年産量380萬噸; 石膏粉廠52傢,年加工石膏粉180萬噸; 石膏板廠9傢,年生産能力1.6億平方米,從業人員4萬多人。沿保太、柏林、卞橋、資邱一綫規劃建設了石膏産業帶,集中發展石膏板、石膏粉加工業,目前,開採加工企業達到了75傢,年創産值10億多元,利稅1億元。
  金銀花産業,獨具特色。栽植金銀花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所産金銀花以花蕾大、色澤純正、緑原酸含量高而享譽國內外。目前,全縣已發展金銀花42萬畝,年産400萬公斤,占全國總産量的60%以上;金銀花深加工企業5傢,年加工能力200萬斤;平邑金銀花工貿園區已成為聞名全國的金銀花貿易集散地,年銷售量800多萬斤,成交額1.6 億元。現正在實施擴大栽植規模、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搞好標準認證等工作,把該縣建成全國最大的金銀花生産、加工、銷售基地。
  旅遊業發展,前景廣阔。蒙山旅遊開發被列為全國優先發展的53個重點項目之一,山東六大旅遊區之一和全市“一山一水一城”旅遊開發的竜頭工程。近年來,縣委、縣政府製定了一係列優惠政策,加大了對蒙山旅遊的開發力度,現已纍计投資4.5億多元,完成了一批基礎設施和景點建設,蒙山已成為食、住、行、遊、購、娛設施完善,景色優美,特色突出的旅遊風景區,蒙山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初步顯現。今年上半年,全縣共接待遊客116.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6.8億元。
  2007全年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21億元,比上年增長23.84%。其中, 城市市場實現零售額21.78億元;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27.43億元。實現進出口總值7796萬美元,增長31.6%,其中出口總值7435萬美元,增長30.9%。新批準境外企業4傢,實際利用國外資金1123萬美元,增長274%。外派人員230人;年末在外人數300人。主要旅遊景點有蒙山壽星巨雕、九竜潭瀑布、鷹峰奇觀、偉人峰、觀魯臺、益壽山莊、天寶山朝陽洞、九間棚、曾子故裏南武城、天宇自然博物館、歸來莊金礦地質公園等。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20萬人次,增長5.9%;實現旅遊總收入13億元,增長16%。
蒙山風景旅遊區
  平邑蒙山概述
  蒙山,古稱東蒙、東山,總面積1125平方公裏,素有“九州之巨鎮,巍然敦大觀”之盛譽,以雄偉瑰麗名揚華夏,現為國傢級AAA旅遊區,東方著名養生長壽旅遊聖地。主峰龜蒙頂雄峙於平邑縣境內,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它秀出雲表,聳翠天際,因狀如神龜伏臥雲端而得名。蒙山集衆多名山優勢於一身,雄、奇、險、秀、幽、奧,群峰嵯峨,奇嶂絶壁,林海花潮,飛泉流瀑,雲霧霞光,風光秀麗迷人。偉人峰、壽星巨雕、鷹峰奇觀、雲海鬆濤、玉泉枕流、萬壽宮、九竜潭、沂蒙人傢等自然人文景觀衆多。蒙山屬東南亞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85%,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220萬個/cm3,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是人們健身、休閑、養生長壽的好去處。蒙山是著名的文化宗教名山,素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古剎”之說,歷代文人墨客、高士達官慕名而來尋勝探奇、賦詩歌詠,留有衆多遺跡和詩篇。孔子“登東山而小魯”,李白、杜甫同遊蒙山留有“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佳句。蒙山四季景色各有千秋,適宜長年遊覽。春來蒙山,百花盛開,彩蝶飛舞;盛夏之時,雲蒸霞蔚,瀑流懸空;金秋季節,紅葉如醉,碩果纍纍;隆鼕登山,一片玉樹瓊枝,銀妝素裹,一派北國冰雪風光。不論何時登山,都會讓人領略到清新、愜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閑適與曠達。
  目前,蒙山作為山東獨具特色的的新興旅遊景區,其開發建設已得到國傢、省、市各級的高度重視,蒙山旅遊已被國傢計委、國傢旅遊局列為中國旅遊業53個優先發展項目之一,被山東省列為山東六大旅遊區之一,被臨沂市列為全市旅遊開發的竜頭。平邑縣委、縣政府把蒙山旅遊開發作為一項重要産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已投入資金1.2億元,用於景區基礎服務設施和景點建設,蒙山旅遊的知名度日益提高。以蒙山為竜頭,融天寶山、曾子山、五竜湖等景區開發為一體,獨具平邑特色的旅遊新格局已經形成。
  萬 壽 宮
  萬壽宮位於蒙山之陽,是登臨蒙山主峰的起點,距平邑縣城15公裏,有旅遊公交車直達景區。主要景點有:
  萬壽宮 “芙蓉千疊繞銀河,秀出東蒙翠不磨。好是春來新雨過,石華香潔白雲多。”風光秀美的蒙山,自古以來便是一座文化宗教名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澱着深厚的歷史文化。蒙山宮觀古剎遺跡衆多,萬壽宮為其中一座道觀,始建於宋代,原稱玉虛觀,後改稱萬壽宮。萬壽宮周圍青鬆古柏,嶙峋怪石,流水潺潺,風景宜人。舊時,玉虛觀規模宏偉,殿閣錯落,碑石林立。金大定年間,住持皇希全植鬆柏七百餘株,東連玉虛觀,西臨蒙陽河。1188(金大定二十八年)石碑記載:“遠近視之,若雲氣鬱興,數百步外,清風灑面,宛若洞宮仙府,不類人世。”明代詩人王世貞在其《玉虛觀》詩中稱:“霞矗黃金界,虹飛白玉橋。帝居開顯赫,天路入 。道觀清康熙年間鼎盛,道衆300多人,1938年尚有道衆100多人。現萬壽宮建築有近年重修的正殿三間,丹梁朱棟,上覆灰陶筒瓦,瓦當有竜形紋飾。殿脊兩鴟吻間,有滾竜圖案。殿內祀玉皇,像高約2米,端坐神壇之上,莊重威嚴。殿前為一寬闊的院落,有高大文冠果樹和古槐各一株,枝葉婆娑,古槐樹齡已有500餘年。萬壽宮東側的大型奇石,嶙峋古拙,形如山峰,稱“蒙山祠石”。宋人鎸“玉華峰”三字於其上,並附有款識,字跡清晰辨認。
  蒙祠遺址 位於蒙陽河東側。蒙祠亦稱古蒙祠、蒙山祠、蒙山神祠,原為西周春秋時顓臾王祭祀蒙山神的主祭處。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太昊後裔建顓臾國,附庸於魯,主祭蒙山。古蒙祠建於一高大土壇上,北魏酈道元《水經註》稱“治水東流逕蒙山下,有蒙祠”,即指此。壇為積土夯成,現存有長寬各約3 米的一段,兀然峭立。蒙祠之前原立有569年(北齊天統五年)《蒙山祠》碑和746年(唐天寶五年)的《蒙山祠記》八棱碑,兩碑皆著錄於宋趙明誠的《金石錄》。前者為宋體八分書,出自北齊文人王思誠的手筆;後者晚清尚存,唐朝議大夫、守琅琊別駕趙郡李瑗撰文,文林郎、守琅邪參軍上官燦行書丹,字體瘦勁,兼有歐陽詢、褚遂良之風,亦帶懷仁《聖教序》筆意。《蒙山祠記》記述了蒙山的地域、形勝和風物,現兩碑皆佚。蒙祠以南4公裏處,尚有顓臾故城遺址,現傍城有一村名固城。
  萬壽湖 位於萬壽宮南,原為攔蓄蒙陽河水建設的水庫,占地800畝。其波光瀲灧,山影綽約,與萬壽宮蒼鬆古殿相映,更添山靈水秀之氣。
  蒙山廣場 緊臨萬壽湖,總面積500餘畝,分遊人集散廣場和停車場。廣場中央設有大型噴泉,該噴泉是利用山上九竜潭湖水自流至廣場,由地勢高差(近200米)的壓力形成的自然噴泉,並將噴泉水引流至廣場與停車場間的落臺處,形成落臺瀑布。廣場緑化分為春、夏、秋、鼕四個景區,四季有景,別具特色。該廣場與萬壽湖800畝水面形成有機整體,堪稱國內旅遊景區大型一流廣場,是蒙山旅遊區重要的客源集散、休息場所。
  蒙山坊 位於萬壽宮北,四柱三間,仿古建築,高大宏偉,造型別緻,額題“蒙山”兩個大字。坊門正面南嚮,為蒙山第一門,登臨主峰龜蒙頂的起點。坊北有進山公路,路兩側林木茂密,東側大片的果園,陽春繁花盈枝,鋪雪堆玉;成排的水杉,參天聳翠,生機勃勃。西側蒙陽河畔,千畝慄林,郁郁葱葱,一望無際,初夏花發,深碧之中飄浮着銀白,猶如大海泛起微波,頗為壯觀。
  翠竹園 過蒙山坊北行1公裏即達翠竹園。竹園大門南嚮,迎門一亭,飛檐翹角,周球八柱,額題“聚賢亭”,造型別緻。亭基高出地面約兩米,高爽明敞,憑欄可遠眺巍峨的龜蒙頂,近賞春花修篁。亭內題有古代名賢詩詞佳句。亭周圍是一片約百餘畝的蔥翠竹林,有毛竹、剛竹、淡竹、劍竹、紫竹、聖音竹、孝順竹、鵝毛竹等數十個品種,老幹新筍,比肩而立,後來居上。日光穿竹,翠色玲瓏,微風徐來,清影婆娑。竹園北端,有一泓碧潭,清瀅明澈,其下奇石錯落,花木扶疏。一溪清流,自北而南,由林內穿過。跨溪二橋,如彩虹臥波。南橋題名“玲瓏橋”,取宋代詩人蘇舜欽《滄浪亭懷貫之》中名句“日光穿竹翠玲瓏”之意。小橋玲瓏古樸,上有修篁蔽日,下有溪水潺潺,極具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傢”的優美意境。秋鼕時節,夕陽西下,萬鳥雲集,棲宿竹林。曙光初照,竹林鳥聲鼎沸,充滿生機,更顯大自然的和諧、優美。
  蝎子山 位於竹園東北側,因盛産蒙山全蝎而得名。有蜿蜒小徑可上。山上長滿青鬆翠柏,蔓草叢生。山頂有一觀景亭,額題“環翠亭”。憑欄俯瞰,萬壽宮、翠竹園、萬壽湖、蒙山廣場盡收眼底,嵐光紫氣,雲靄繚繞,如入仙境。
  沂蒙人傢 位於蝎子山西側山坳,是集參觀旅遊和接待服務雙重功能於一體,具有蒙山民俗特色的旅遊景點。該景點以“沂蒙山區民俗風情博覽,沂蒙人傢特色接待服務”為宗旨,利用優美的山林環境,以當地居民風格為主,按照傳統的沂蒙農傢院落進行設計、建設,有獨立民居和三星級標準的綜合服務樓。遊人在觀賞沂蒙風光,領略沂蒙風情的同時,更能參與沂蒙民俗,入住沂蒙人傢,體驗沂蒙農傢生活。
  勝景坊 過沂蒙人傢北行,即可到達,為攀登龜蒙頂的第二道山門,是登遊蒙頂三條路綫的交會點。坊為仿明代風格建築,全石結構,古樸大方。正面兩側聯語為:“天開圖畫,大觀東魯;地毓靈秀,德行中華。”額題“蒙山勝境”。北面兩側聯語為:“遊興未盡且駐足,觀賞不夠須回頭。”額題“山水情長”。勾勒出蒙山博大精深的意境和登臨蒙山超凡脫俗的情懷。由勝境坊登遊蒙山,有東、中、西三條登山道路,每條綫路特色獨具,風光秀麗,美不勝收。
  龜 蒙 頂
  龜蒙頂是蒙山主峰,海拔為1156米,為山東第二高峰,是龜蒙景區的高潮景觀區。峰體呈穹窿形,象一隻巨大的神龜,伏臥于云端天際,給人以神秘奇幻的感覺。蒙頂樹木蔥蘢,花草叢生,蒼鬆、古柞、榔榆、黃櫨、紫藤、杞柳、楓楊、海棠、衛茅、鬍枝子、杜鵑花、綉綫菊、核桃、山楂、桃、杏、百合、丹參、何首烏、紫草、靈芝等植物資源豐富,為一天然高山植物園。已逾百年的古鬆,蒼勁挺拔,如竜如虯,如翠蓋,如層樓,或偃,或臥,或獨幹,或連枝,或出山巔,或生石罅。鬆蔭連翠,望之若雲。古老的銀杏樹挺立於山凹,枝繁葉茂,碩果纍纍。雜樹如帳,密不透風。置身龜蒙極頂,俯視周圍,萬壑流雲,煙霞明滅,蒼山如海,緑浪滾滾,碧連天際。正如唐代文學家蕭穎士在詩中所寫:“東蒙鎮海沂,合沓百餘裏”。遠眺山外田疇,平曠秀麗,瀎河、東汶河的一些支流,就像蜿蜒小溪,麯回流淌。再遠處,西面的徂徠山,東面的天馬嶺,南面的抱犢崮,隱隱現出灰色的輪廓,和近山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登上龜蒙頂,雲生腳下,天風習習,舉目四望,但見群峰葡匐,河流天傾,庫水如鏡,田園如詩如畫,昂頭天外,倍感心曠神怡,超凡脫俗。該景區主要景點有壽星巨雕、觀魯臺、玉皇殿、迎客鬆、石街、竜鳳鬆、小魯碑等,自然景觀有蒙山雲海、蒙山疊翠、蒙頂日出、蒙頂佛光、蒙頂霧凇、蒙頂霽雪、蒙頂聽禽等等。
  壽星巨雕 位於龜蒙頂西北側,從龜蒙頂沿臺階步遊路可直達拜壽臺,由此即可看到對面山崖的壽星巨雕。壽星巨雕是利用天然裸岩依山雕刻,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設計,采用明朝末年定型的壽星形象,雕像面南,為半身像, 高218 米, 頭部高108米,大腦門,白須飄逸長過腰際,一手拄鳩杖,一手托仙桃,慈眉善目, 笑逐顔開。雕像通過藝術上的虛幻處理,近看親切安詳,遠看氣勢雄偉,給人以神秘之感,為養生長壽勝地蒙山旅遊的標志性景點,其規模之大為世界之最。
  迎客鬆 位於蒙頂停車場北側的山崖上,枝幹矮粗,枝葉茂密,層次分明,富有生機,長枝伸展,似嚮遊人致意,故名“迎客鬆”。迎客鬆西側巨石上有摩崖“龜蒙頂”三個流光溢彩的大字,晨光初照,熠熠生輝。迎客鬆東側,有兩個人工鑿成的山洞,一深一淺,鼕暖夏涼,為避暑佳地。
  石 街 由迎客鬆上行,便是登極頂的石階路,此路全用雕鑿的花崗岩砌成。始入石階,立有一石坊,額題“萬古風雲”。石街兩側長滿古鬆, 老幹虯枝,如傘如蓋,郁郁葱葱。漫步石街,步移景換,一步一層天。
  竜鳳鬆 登上峰頂,路西側崖畔有一巨鬆,樹齡600餘年。松樹立於風口, 主幹嚮南側伸展。從一個角度看,樹形象一條巨竜臥於峰巔,從另一角度望,樹形又象一隻獨立的鳳凰,樹幹嚮前微傾,長長的樹冠前寬後窄,如翠色鳳尾,故名“竜鳳鬆”。遊人至此,多在樹下攝影留念。
  孔子小魯碑 在竜鳳鬆上方石亭內,立有石碑一通,碑上刻有“孔子小魯處”五個大字。《孟子·盡心》篇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所謂“東山”,即指蒙山。“孔子小魯處”傳為當年孔子登臨的地方,此處原有“東山小魯碑”一座,始立年代不可考,原碑已佚,現為1996年平邑縣人民政府重立。
  觀魯臺 從“孔子小魯處”碑前行,攀登石階,過仿漢石闕門坊,即登上龜蒙頂,峰頂為一處較大的平臺,中央有兩衹巨形石雕竜龜,竜龜昂首西南,每衹背上駝着四衹小龜,小竜龜背駝大元寶,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平臺上有觀景石廊,可俯瞰遠眺萬千氣象,領略“東山小魯”的妙處。過竜龜上行,沿臺階攀登就登上了觀魯臺,觀魯臺高13.9米,上建有玉皇殿。玉皇殿三間,全石結構,梁、柱、墻、頂皆由花崗石雕成,殿門朝西南,殿內祀玉皇。置身殿外,如臨天界,天高地闊,頓覺超然世外。
  偉人峰 龜蒙頂西北側有一山峰,海拔777.5米,歷稱“毛草崮”。 從蒙頂遠望,該峰酷似偉人毛澤東面嚮西南仰臥於青鬆翠柏之間,神態安詳,惟妙惟肖,特別是在晴朗的下午形象尤為清晰,因此,被人們稱為“偉人峰”。
  竜門三潭 位於龜蒙頂東側竜門山下,三泓清潭南北一字排列。潭水澄澈清冽,周圍碧峰如屏,林木蔥蘢,搖曳多姿,環境幽靜,涼氣襲人,是消夏避暑勝地。傳說在遠古時代,竜門山上住着三位仙女,她們在與惡魔鬥法時不慎將三面梳妝寶鏡滾落山下化為碧潭,三位仙女取勝後,便每天早晨到山下對清潭梳洗、唱歌。
  龜蒙頂山高林密,氣溫偏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許多氣候、天象景觀,如雲海月華、日出日落、霜晨雪景、雨後虹霓、霧凇雪凇,紫氣嵐光等。它們和其他自然、人文景觀組合在一起,使蒙頂更增添了幾分綺麗靈異和詩情畫意。
  蒙頂日出 在龜蒙頂上可觀海上日出,觀日出時間四季各不同,大約都在早晨4點半至6點之間,日出時但見東方先由青灰色轉為灰白,又由灰白轉為淡紅,接着見東方一區宇內,斑斕瑰麗,直到一輪紅日由一汪澄亮的水中噴薄而出。此時,霞光萬道,光華奪目,萬山鍍金,層林盡染,四周的山巒繚繞着淡淡的霧靄,在晨光照射下,猶如“海島仙洲”,真是美妙絶倫。正像明代詩人王雅量詩中所寫:“絶頂紅輪耀,中腰白霧昏。”
  蒙山疊翠 立龜蒙極頂俯視四周,千山如海,碧色蒼茫,萬壑流雲,群峰涌翠,所有峰巔皆北拱猶如緑色的波濤滾滾北去,這一奇觀被稱為“蒙山疊翠”
  蒙山雲海 “蒙山秀出東海邊,海上白雲相與連。”每到雲霧天氣,蒙頂就會出現“雲海”奇景。白色的煙雲,從溝壑中滾滾涌出,似棉若絮,千堆萬卷,有的輕挂峰巔,有的彌漫山腰,瞬息間,眼前的千山萬壑, 全部淹沒在無邊無際的雲海之中。附近的房捨輪廓朦朧隱約,另有風韻。清朝詩人曹貞吉在《蒙山出雲歌》詩中,曾對此瑰麗奇譎的景緻作了麯盡其妙的描述:“萬山一氣無端倪,如馬如日不可知。降衣掩映何葳蕤,化為蒼狗空中馳。欲行不行司者誰?欲斷不斷微風吹。”明代文學家公鼐在《上龜蒙絶頂》中贊曰“雲深更是真仙境,豈必蓬壺問洞天”。觀“蒙山雲海”, 以春末夏初、夏末秋初為最佳時節。
  蒙頂佛光 登蒙山倘有佛緣,在蒙頂還能觀看到佛光。佛光是一種奇異的光學現象,亦稱寶光。在太陽高角度不大時,人背太陽而立順光觀看,纔有可能出現。光環內人影是陽光照射人體時,人影投映在雲霧層上而形成。蒙頂佛光呈七彩,最外一層為紅色光圈,斑斕如日珥。
  蒙頂霧凇 多出現在在初鼕或初春,此時,蒙頂氣溫較低,當暖溫氣流緩緩過山時便立刻凝為霧,霧之所觸所及迅速凍結為冰粒,層層相復,白色的茸茸冰層,使蒙頂變成銀裝素裹的世界,玉樹瓊花,一片晶瑩。
  蒙頂霽雪 蒙頂峻極天外,覆蓋的積雪在陽光的照射下極為美麗,就象潔白如玉的蓮花在山頂盛開。清代詩人厲鶚詩中對霽雪景觀描述得十分真切:“卻嚮東蒙看霽雪,青天亂插玉蓮花。”清乾隆皇帝愛新覺羅. 弘歷在《過蒙山》詩中寫蒙頂霽雪的景色:“是時春雪霽,半積已半融。”
  蒙頂聽禽 蒙頂林木茂密,百鳥雲集,日出前後,宿鳥初醒,活躍於千枝萬柯,引吭鳴囀。美麗的翠鳥、靈巧的雲雀、巧舌如簧的黃鶯以及各種各樣的山禽,齊展歌喉,演唱出一麯麯節奏繁復的交響樂,成為蒙頂的一道獨特風景。
  大 窪
  大窪景區位於龜蒙頂東麓,雲蒙峰南側,三柱峰西側, 因其四面峰巒環列,中間平凹,一徑通幽,而得名“大窪”。西距平邑縣城30公裏,南距平邑縣卞橋鎮駐地10公裏,有公路相通。此處群峰連綿,溝壑縱橫,峭壁懸崖,怪石林立,極具擅幽之勝,而無市井之喧。春夏萬木花開,鶯飛草長,山泉漱玉,蛙聲十裏,更顯靈氣。深秋層林盡染,紅黃斑斕,碩果盈枝,美不勝收。鼕雪皚皚,鬆柏青青,溪冰如鏡,更見高潔。四時景色盡妙,堪稱深秀莫測的世外桃源。景區面積20平方公裏。1948年8月在這裏建國營大窪林場,總面積18236畝,林地11248畝,有鬆林、側柏林、櫟林、楊林、竹林、板慄林等。景區林木茂密,空氣清新,鼕暖夏涼,景色迷人,是理想的度假養生勝地。主要景點有竜虎門、三柱峰、雲蒙峰、凌雲宮、玉皇閣、老壽山、鬼𠔌子講堂、鬼𠔌峪、鬼𠔌洞等。
  竜虎門 從卞橋鎮沿公路北行10公裏,便進入大窪景區山口。路兩側兩座山巒對峙,如一竜一虎把守山口,稱為“竜虎門”。門東側有山溪,清流潺潺,名“竜王河”。河底怪石嶙峋,崖畔青鬆蘢翠,引人步入佳境。
  三柱峰 位於竜虎門東北,沿一條名叫水溝的山澗前行,澗底流水澄澈,草木叢生,前方有三座秀峰,如柱擎天,稱“三柱山”,又名“三柱峰”。奇峰險峻,林木蔥蘢。登峰眺望,雲蒙在北,龜蒙在西,拔地聳天,橫空出世。俯瞰大窪,翠巒起伏,房捨儼然,樓臺參差,阡陌交錯,勝似桃源風光。三柱峰迤北,是一大片原始森林,蒼茫林海,一望無際。
  鬼𠔌子村 從竜虎門沿進山路往北,約行3公裏,沿河左岸有一個疏落的小山村,據傳縱橫傢鼻祖鬼𠔌子出生在此,故名鬼𠔌子村。鬼𠔌子為戰國時人,姓名傳說不一,有的說姓王名詡,也有的說名利或 ,《東周列國志》稱姓王名禪,隱居鬼𠔌,因以為號。此人長於修身養性和縱橫捭闔之術,是一位著名的謀略傢、兵傢、辯士。戰國時鬼𠔌子隱居蒙山此處教授弟子,後叱咤風雲的大兵法傢孫臏、龐涓和縱橫傢蘇秦、張儀都是鬼𠔌子的學生。
  凌雲宮 位於大窪以北刀山前懷,海拔近800米,是一座道觀,建築年代不詳。凌雲宮大殿坐北朝南,面嚮大窪。殿前石砌臺階,房捨斷壁,院落殘墻,還歷歷可見。13通殘碑字跡漫漶難辨。現存八株大銀杏樹,高均30餘米,幹粗都在4米以上,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依舊傲然挺立,蔥翠欲滴。原凌雲宮古樹參天,林蔭蔽日,真乃深山藏古寺,別開一洞天。
  玉皇閣 位於大窪林場場部東側,依山而建,始建於唐代天寶年間,主體建築為清雍正年間重修。現彩畫塗壁,神像重塑,院落重茸。閣樓分上下兩層,磚木結構,朱墻灰瓦,古樸典雅,底層祀玉皇,上層祀西王母。院內有清嘉慶年間石碑,記載曾重修玉皇閣的情況。門樓書有楹聯“萬道霞光歸紫府,千條瑞氣貫黃庭”。閣樓周圍,林木茂密,長滿鬆柏、翠竹、水杉、楊樹等, 風光秀麗迷人。臨窗眺望,遠山送青,奇峰如畫。
  老壽星塑像 老壽山高約600米,山勢奇特,山上怪石林立,形態各異,南側一懸崖壁立,高約100餘米。懸崖上方有一巨石如長壽龜,形象逼真。下臨深澗,流水澄碧,夏日山洪下瀉,如竜吟虎嘯。其上平臺有一高4米的老壽星白色塑像。壽星右手策杖而立,長額深目,笑容可掬。壽星,本為星名,即老人星。塑像左側,一童子單膝跪地,肩負一巨型葫蘆,傍有一巨大靈芝、一隻梅花鹿,造型別緻,栩栩如生。頂部山崖上刻一巨大“壽”字,字高2米,寬1.5米,甚為壯觀。有詩曰:“者個老兒非等閑,斑衣鶴發駐童顔,任他世上風波起,衹在山中不出山。”此處長滿蒼鬆翠柏,芳草清香,環境幽靜。
  鬼𠔌子峪 在大窪林場場部西面,是一條西北東南嚮山峪。峪西側高峰聳峙,鬆柞茂密,東側層巒逶迤,林木蔥翠,澗底怪石纍纍,細流淙淙。山峪右側,裸露着一些巨岩,上面摩刻有“聽濤”、“仙道”、“仙境”、“山清水秀”等今人題詞。巨岩附近有一株高大三角楓樹,枝葉茂密如蓬,傳為當年鬼𠔌子登山休憩之處。鬼𠔌子峪有鬼𠔌子洞,相傳為鬼𠔌子修煉之處,洞前竹林密佈,周圍多嶙峋怪石。
  鬼𠔌子講堂 位於鬼𠔌子峪上方左側,紅墻青瓦,竹籬相圍,為仿古建築,三間,南北長8米,東西寬12米,坐北朝南,廡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周圍丹柱環立。講堂東臨深澗,西依崇山,鬆風竹月,極為清幽。正殿供鬼𠔌子塑像,兩側侍立者為蘇秦、張儀、孫臏、龐涓,還有茅蒙和其養女媛媛。這裏七人共堂,亦為遊客增加了一些談資。鬼𠔌子講堂的東南側,有古槐一株,樹齡已逾200年,幹粗3米,樹枝勻稱地嚮四周伸展,翠葉稠密,濃蔭滿院,遮地半畝,鳥鳴枝頭,更顯山幽。鬼𠔌子講堂隱於深山老林之中,地勢險要,人跡罕至,仙草靈氣充滿幽𠔌,雲霧飄忽,景色深奧。
  將軍亭 在三皇廟舊址路南,英雄洞路東,金綫河拐彎處。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津浦路東支隊司令彭雄,一一五師政委代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政治部主任肖華,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司令陳毅等我軍多位高級將領,常在此廟前小山上講演,激勵官兵奮勇衝鋒鏖戰。為志紀念,現在此處建將軍亭。
  智慧府 位於大窪景區西部,兩洞相連,世傳為當年孫臏、龐涓拜鬼𠔌子學藝時所居之處。兩洞一為孫臏洞,一為龐涓洞。因孫臏、龐涓在此相互鬥智,故此洞又名“智慧府”。後龐涓心術不正,自知無法超過孫臏,提前下山任魏軍將領。孫臏虛心好學,潛心鑽研,最終學有所成,助齊敗魏,其所著《孫臏兵法》留傳後世。
  長眉洞 洞在垛石山西南崖下。避風朝陽,寬闊而深邃,下有石階,相傳此洞曾是穆桂英的師父長眉仙翁所居之處。
  蒙山“好萊塢” 大窪四面奇峰嵯峨,林深竹茂,瀑鳴泉飛,花潮翻滾,千鳥雲集,衆峰獻姿,雲飛霞舞,風景無與倫比。明朝尚書公鼐稱之為“在奎之野則上天之武庫,在魯之分則九州之奧區。”近十幾年來,大窪風景區吸引了國內衆多電影製片廠、電視劇製作公司前來采景拍攝。先後拍攝完成了《鐘聲響了》、《白色山崗》、《沂蒙傳奇》、《沂蒙山人》、《兵傢孫臏》、《桃花峪》、《大捷》、《絶情》等數十部影視作品。蒙山大窪現已成為國內著名的影視拍攝基地,被稱為蒙山“好萊塢”。
  明 寺
  明廣寺景區位於龜蒙頂西北側,是瀎河支流柏林河的源頭。景區面積約為16平方公裏,這裏有1948年9月建場的國營明廣寺林場,總面積16695畝,林地11088畝,有鬆林、櫟林、刺槐林、落葉鬆林、楊樹林、竹林以及板慄、核桃等山果林。主要樹種有黑鬆、赤鬆、油鬆、栓皮櫟、刺槐、板慄、杞柳等。景區距平邑縣城約18公裏,有公路相通。由平邑乘車至蘇城,沿柏林河邊的公路上行,經大溝峪、金皇殿、紅廟、臺子、樓子、天門等幾個自然村即達景區中心明廣寺。夾岸緑樹成蔭,雜花飄香,鶯鳴雀語;溪間奇石錯落,清流潺潺,水聲泠泠;兩側層巒疊嶂,山腰村落微露林間。山嵐映帶,風景極佳。
  無影樹、飛瀑流玉 關帝廟東、河床北側有黑色巨岩,石面平緩光滑,長50餘米,寬10餘米,上面有白色紋理構成的圖案,酷似一株古樹,長約15米,因光照無影,被稱為“無影樹”。黑色巨岩與其上遊河床為一體,石面坦緩,且層理方向與水面有一定夾角,豐水季節,水流以層薄、面大之態嚮下流動,水清似玉,岩面花紋形成動感,故稱“飛瀑流玉”。
  神女峰 從關帝廟前行不遠,至一石橋,立橋南望,三座奇峰連綿一體,極象一初醒的仙女仰臥於彩雲間,形似神肖,被稱為“神女峰”。據志書記載,明代上元庵住持尼姑明廣德高望重,寂後,人們為表彰她的高行,改上元庵為明廣寺。傳說明廣死後成為神女仍對美好的寺廟懷着眷戀之情,便化作奇峰永駐蒙山。
  天成畫廊 從石橋東行至樓子村東路北側有一巨大岩壁,長約250米,高約10米。岩壁上呈現出衆多的花紋形象似天然畫圖,或如工筆細描,或如潑墨寫意,有的象太陽,有的象銀蛇,象恐竜,有的象長城,千姿百態,圖像逼真,妙趣天成,宛如巨幅壁畫,令人贊賞不已。
  明廣寺 從石橋沿溪東行,不遠便到景區中心明廣寺。古寺始建於元朝,稱“上元庵”,又名“鹿野苑”,係佛教聖地。原有觀音菩薩和地藏王塑像。明朝時,一個名叫明廣的尼姑住持此寺,因有“高行”死後人們為了紀念她,改上元庵為明廣寺。清嘉慶年間住持青靖,在附近山中栽樹養蠶,闢地種田,使明廣寺“橡慄滿山,鬆竹盈院”,“富雄諸剎,久之益饒”。又增建大殿一座,內塑佛像三軀。“每朝煙暮靄,廟宇輝煌,與周圍之蒼岩翠壁掩映生姿”。院內有清嘉慶三年刻立石碑一通,額題“明廣寺僧行”,碑文記載了明廣、青靖兩位住持的業績。明廣寺東、北、西三面清溪環繞,四周千岩竟秀,萬木爭榮。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共三間,硬山灰瓦,殿脊兩端有吻鴟,中央為二竜戲珠圖案。大殿東西闊12米,進深5米,內有如來佛塑像。殿前矗立碑碣四通,其一臥碑橫書“鹿野苑”三個楷書大字,極其瀟灑秀美。另有一通1935年所立碑,記載了當時重修大殿和客捨的經過。大殿之西的配殿,為送子觀音殿,內塑觀音像。殿西一棵國槐,幹粗約3米,挺拔蒼翠,已逾千年。殿後枰柳參天,深蔭密佈。寺院東側關帝廟,又稱財神殿。神殿兩間,建於一高臺之上,坐北朝南,單門獨院,有石階可上。殿內供關公塑像,鳳眼長髯,一副忠肝義膽莊嚴形象。關公名羽,三國蜀漢大將。死後佛教將他神化,列為伽藍神之一。殿後蒙山送碧,墻東茂林修竹,清風傳韻,緑影照人。寺院東南有碧泉,常年涌流不息,清可鑒人,寒而不凝,暑而清涼,煮之沏茶,別有風味。明廣寺前,分佈着許多奇木異卉。筆直的金秋、銀楸、灰楸,樹高都在30米以上,幹粗合抱,成片成林,夏季繁花似霞,形成“紫氣東來”的氛圍。幾株高大的銀杏樹,樹齡均逾百年,枝繁葉茂,夏日蔥翠蔽日,濃蔭匝地,秋天金葉煥彩,碩果滿枝。一株白玉蘭樹齡已逾百年,幹粗合抱,早春繁花盛開,如雪似玉,清香溢遠。路南側的鬆柏造形優美,青翠欲滴。周圍遍布慄樹,樹齡上百年的大板慄樹約千株,翠緑如蓋,望之若雲。其中一株300多年的慄樹,仍枝葉繁茂,挂滿果實。沿路兩側的樹林中,掩映着風格新穎的茶亭賓捨,紅緑相映,格外醒目。從寺院門東行不遠,路南有一棵高大的枰柳,樹幹周長近4米,高30多米,樹齡已逾百年,郁郁葱葱,被稱為迎賓樹。
  槐花𠔌 從迎賓樹大澇峪山溪南側東行,便進入槐花𠔌。這裏山高、林密、氣新。兩側翠峰接天,林海無際。刺槐、松樹、柞樹、枰柳等萬木遮天,不見天日。溪澗流水淙淙,頑石玲瓏,水草叢生,時有山螃蟹出沒其間。夏初刺槐花開如雪,清香溢滿山𠔌,蜂嗡蝶舞,鵲噪鳥鳴。溪北側一棵幹高20餘米粗2米的刺槐,被列為山東省刺槐7號。溝間枰柳生長旺盛,幹圍大都在2~3米,有的挺拔,有的彎麯,其中有一棵老幹粗壯竟成直角生長。舉首四望,山連山,山套山,山中有山,山山樹遮一片林海蒼茫。
  桃花潭 在槐花𠔌溪間,為人工修建的塘壩。跨澗攔水壩高10多米,呈弧形,溪水至此匯成深潭,潭水澄澈見底,夾岸桃花如霞,紅桃、緑樹、碧水、青嶂,相映交輝,如畫如詩,勝似桃源。夏秋水豐,潭水從石壩上溢出,形成飛瀑垂簾,瀉玉流脂,飄然而下,更添神韻。站在石壩上嚮西北眺望,偉人峰歷歷在目,令人倍感親切,心潮起伏。
  仙人亭 沿溪畔上行,路北側有大石崖,一巨石斜探而出,形成天然石棚,可以遮雨,稱“仙人亭”。置身此亭,如臨仙境,可覽翠華,聽山雨,觀流雲,別有情趣。過羊角山沿山溪繼續上行,山更高,林更密,景更幽,至海拔1000米處還有一奇峰。立羊角石北望,丹崖青嶂,壁立千仞。東望千峰高聳,萬壑深幽,林海茫茫,漫無邊際。回首西望,重巒疊嶂,山崗縹緲,不見來路。南瞻龜蒙,聳翠天外。從羊角石沿山梁南行約2華裏,可上龜蒙頂。
  海蠃寺 位於明廣寺景區西側,為蒙山著名寺院之一,近年已多次進行整修。這裏古剎鐘聲,樹木參天,山巒起伏,花果飄香,環境幽靜祥和,是遠離凡塵、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天 寶 山 風 景 區
  天寶山區是山東省四大著名果品産區之一,素稱“黃梨之鄉”。位於平邑縣城東南30公裏處。這裏梨園成片,雜果成行,春華秋實,四季宜人。每年陽春三月,梨花盛開,漫山遍𠔌,堆雪積玉,間以桃紅、柳緑、鬆青,更加絢麗多彩。置身其間,如在畫中。遊春、賞花、採風、寫生者絡繹不絶。天寶山景區主要景點有:天寶山、點將臺、小聖堂、朝陽洞、雲霧洞、竜頂山天池、張朗背薑婆、九間棚等。
  天寶山 進入大峪溝,擡眼望東南,首先映入眼瞼的是一條蜿蜒10公裏的山脈,其中一座最雄偉的就是天寶山。天寶山東西兩面懸崖陡峭,南北與其它山峰相接。峰頂平坦寬廣,方圓近3公裏,海拔541米。山上蒼鬆翠柏遍布,林木茂密,清風徐徐,鬆濤陣陣。上有清鹹豐年間重修的蘇仙祠遺址和民國初期立的“一鄉之望”等幾幢石碑。據記載,天寶山舊名“蘇傢崮”,清鹹豐年間,近處村民在山上構築圍寨,賊屢來攻,在極危急時,象有天公相助,其他山寨俱破,惟此山寨巍然屹立。此後,村民重修蘇仙祠於朝陽處,並將蘇傢崮改名天保山,現今天寶山即天保山的諧音。
  點將臺 天寶山景區由三條山峪構成,其中大峪溝最為著名。進入大峪溝的第一個村莊是范家臺,位於天寶山西北腳下。莊東有高大一土臺,東西長50米,南北寬35米,高12米,周圍地勢廣平,三面環山,很適宜屯兵點將,檢閱三軍。相傳此土臺是當年樊梨花的兵將每人一兜土堆起的點將臺。但據臺上出土的石鏟、石斧、陶鼎、陶鬲等器物考證,此臺為一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竜山文化遺址。村名范家臺為樊傢臺的諧音。
  小聖堂 兩泉村西南,有一山𠔌,縱深長約七華裏,三面環山,且山崖陡峭,山道麯折回還,𠔌內林木茂密參天,現為國營天寶林場。此處景點古跡很多,小聖堂就是其中之一。小聖堂實為一道觀,位於山半腰。始建於元代,明清時皆重修過,原有正殿、配殿、山門等二十餘間,現大半傾塌,唯有西殿尚存。道觀內有一山泉,清流汩汩,流聚於一長方形池塘內,池水清澈如鏡,水藻縱橫,和天光雲影相映照,極為美麗。“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藤蘿洞 小聖堂道觀附近,景色迷人,緑樹成蔭,藤蘿遍地,翠竹野花,相映成趣。有一藤蘿洞,此洞由兩塊巨石倚偎相扣而成,方圓不過十幾平方米,洞側石縫中長出一棵古老的藤蘿樹,盤麯嶙峋的枝幹交錯擁抱纏綿不休,開花的時候滿眼珠光寶氣,使遊覽者既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又被大自然賦予的頑強的生命力所感 悟。
  朝陽洞 小聖堂正西約裏許有一石鐘乳洞,名“朝陽洞”。分上下兩層,下層有一巨大石壁,上有各種圖案,若巨竜騰躍,若猛獸奔馳,若芙蓉出水,象一幅巨大的浮雕。上層洞窟寬敞,可容數百人。據《縣志》記載,在洞門外西側,原立一石碑,上面鎸刻着明代進士、詩人王雅量遊此所作《朝陽洞留題》詩。詩云:“冒險途容足,探奇山盡頭。懸崖千尺峻,古洞四時秋。潑潑泉連竈,層層石作樓。不嫌雲濕重,竟日作淹留”。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1944年8月—1946年3月),八路軍北海銀行在朝陽洞創建北海銀行魯南印鈔廠,印發北海幣紙幣,當年搭棚立柱所鑿的石窟,至今完好無損。
  雲霧洞 天寶山林場的東南方,趙傢莊南面另有一石鐘乳洞,名“雲霧洞”。此洞一九七九年秋發現。洞口西嚮,洞長二百餘米,洞口處遇麯狹窄,須傴僂而行。再嚮前進,豁然開朗,頂部倒挂之鐘乳石,象蓮花,似靈芝,如宮燈,惟妙惟肖,石筍林立,千姿百態。由石筍和石柱構成的一些回廊幽室和壁上的石幔相配襯,洞內煙霧繚繞,猶如神宮仙府。
  張郎背薑婆 位於天寶山南麓,山崖上有一山峰,其造形優美獨特,遙望酷似一男背一女倚在一塊巨石上小憩。男子居前腰微弓,女子雙手搭肩馱伏在男人脊背上,姿態逼真,栩栩如生,被稱之為“張郎背薑婆”。
  關於“薑郎背薑婆”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南方有一年輕小夥子姓張,自幼父母雙亡,為抵債在薑員外傢做長工,人們都稱呼他“張郎”。張郎身強力壯,勤勞勇敢,老實忠厚。薑員外有一獨生女,名薑女,美若天仙,溫柔善良。二人互敬互愛,私訂終身。薑員外得知此事後,以門不當戶不對為由,力阻這樁美滿姻緣。張郎與薑女無奈,相約私奔。二人相攜風餐露宿,嚮蒙山方向奔來。薑女天生嬌弱,張郎衹得背着薑女跋山涉水,當走到天寶山南麓山峰上,二人身睏力乏,實在走不動了,衹得倚着大石休息,不料,二人疲勞過度,精力耗盡,再也沒起來,後來,人們就在此處看到了這座“張郎背薑婆”的山峰。
  竜頂山天池 竜頂山上有一座人造天池,長40米,寬30米,深4米,容量達4000多立方米,石砌而成。池水清澈見底,和天光雲景相映照,微風徐徐,波浪漣漪,碧水蕩漾,象天上瑤池落凡
  間,故名曰“竜頂山天池。”竜頂山天池是九間棚人於1983年,奮戰4個月,投工1000多個,用310噸水泥,1500餘方石料壘砌成的。天池水源來自天池西部的臥竜洞,與天池隔𠔌相望的臥竜洞內有一臥竜泉,口徑約50釐米,水量充盈,九間棚人自力更生,建起三級揚水站,揚程達102.5米,又修建16華裏的石砌渠,把臥竜泉水引上天池。天池下邊修建了三個大型、三十七個小型蓄水池,形成了“母子連環池”,保證了九間棚人畜用水、果樹灌溉,實現了高山水利化。竜頂山天池是人定勝天的真實寫照,是九間棚人奉獻給遊人的一大景觀。
  九間棚 在海拔640米的竜頂山上部南面,有一長30米,深10米,高3米的天然石棚,棚內原有石竜、石虎、石牛等自然景觀,清乾隆六年(1741年),有一劉姓夫婦至此,穴居石棚,刀耕火種,繁衍子孫,後砌石為墻將一棚分為九室,故名“九間棚”。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富民方針政策指引下,九間棚人在支部書記劉甲坤的帶領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奇跡般地譜寫了修路、架電、引水“三部麯”,徹底改變了貧窮、惡劣的落後面貌,創造了聞名全國的“九間棚精神”。山東省副省長高昌禮於1989年在九間棚過春節時親手題字:“九間棚村舊址”。
  左寶貴衣冠塚 位於地方鎮西。左寶貴,字冠廷,回族,平邑縣地方鎮人,清末著名的反帝愛國將領、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於朝鮮平壤壯烈殉國,遺體留於朝鮮。清廷撥款在其故裏修築此衣冠塚。塚為方形圓頂,封土高大。墓前神道排列石儀有牌坊、石獅、墓表、御制螭首龜趺豐碑等。林地約10畝,原周圍磚墻圍護,內植鬆柏。今土塚、石獅、墓表猶存。墓表南北面鎸有輓聯兩副,其一為清朝兵部左侍郎楊頤所撰:“孤軍支柱窮邊,傷哉為國捐軀,萬裏未能收戰骨;幾輩逍遙海上,恨不藁街懸首,九原何以謝忠魂”。另一是清朝駐藏幫辦大臣、內閣大學士、禮部左侍郎尚賢所撰:“經百戰勇冠諸軍,常開平天下奇男子;守孤城心拼一死,張睢陽古之烈丈夫。”
  曾子山風景名勝區
  曾子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平邑縣城南35公裏處魏莊鄉境內。孔子著名弟子宗聖曾子故裏南武城就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曾子山下。主要景點有:曾點墓、曾參墓、南武城故城、仰臥神佛、印盒峰、透明崮、摩崖石刻、王肖武起義軍山寨舊址等。
  曾點墓、曾參墓 遊曾子山,必先到曾點墓、曾參墓拜謁先聖先賢。墓坐落在南武城村東北1500米處,曾子山景區入口,東西相距20米。曾點墓位西,封土高6.5米,直徑20米,上植鬆、槐等樹,底部用條石壘砌。曾參墓位於“武城之土橋”,1998年遷此重修,現封土高3.5米,直徑10米。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曾參之父,孔七十二賢人之一。曾子,名曾參,十四歲受業於孔子,著有影響後世的《大學》、《孝經》,是儒傢思想的重要傳人,後世尊其為宗聖。“曾子殺豬”、“曾子鋤瓜”、“簡喪其父”等故事在當地廣泛流傳。有關資料表明,該墓地背負曾子山,腳蹬溫涼河,占盡風水玄機,是曾氏父子真正的埋葬之地。其東與之相鄰的土橋,還有其同鄉並同為孔子弟子的武城人澹臺滅明之墓。
  武城故城遺址 位於曾子墓西500米。故城西、南兩面以蒼山、曾子山為屏障,東北兩面依山勢築成半圓型城墻。現城墻輪廓清晰可見,殘墻東北部、東南部多處尚高6--9米。武城為曾氏故裏,春秋時為魯國城邑,戰國時屬齊,西漢為南城縣治,後歷經各代至北齊廢南城縣並入武陽縣。
  仰臥神佛 步入景區,及遠而望,連綿起伏的富貴頂極象一尊頭南腳北,仰面而睡的大佛。其眼、鼻、口、頸、身、腳層次分明,形態逼真,如美工精心雕刻一般。然而更讓人驚奇的是,大佛的腳趾竟也由五塊由大及小的山石組成。據《縣志》載,富貴頂明清前稱佛頂觀。由此可見,前人早已發現了該處仰臥神佛的奇觀。
  印盒峰 印盒山四面峭壁,獨立成峰,方方正正,酷似印盒。順一條從岩壁上鑿出的小道攀鐵索拾級而上,登臨遠眺,景色盡收眼底。印盒山頂平坦,上有房基、門槽、石臼等遺痕。據說為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領袖王肖武之妹居住的地方,伫立在峰頂風影亭上俯視下方,一塊從其山腰伸出的巨石在蔥蘢山林的襯托下,極似遨遊在十裏碧波裏的大龜,這就是引人入勝的神龜探海景觀。
  透明洞 透明崮中的透明洞,又稱彭祖修道洞。其洞東西貫通,深約20米,西闊東窄。東口衹容一人匍匐而進,洞內有坎,宛如石床,每當夕陽西下,山𠔌灰冥,惟石狹中透過一綫光亮,映照着曾子故裏。此洞傳說有三:一為上古顓瑣帝的玄孫彭祖在洞內修道,不知不覺一睡八百年,醒來時一伸腿,竟把原來不通的洞東石壁踹掉了一塊大石頭。二為一懶漢不願勞作,躲在洞內睡覺,並揚言太陽照不到他的屁股絶不下山,二郎神擔山路過此地,知道後十分氣憤,一扁擔將洞東搗了個窟窿,讓早晨的第一縷陽光射進洞內,使懶漢不得不下山幹活。三為有一對恩愛的男女分別居住於崮東崮西,相會要繞幾十裏山路,尤為不便,於是兩人便動手從東、西兩面挖洞,打通了一條愛情通道,流傳下來一段美麗的傳說。
  王肖武農民起義軍山寨舊址 明末清初居於曾子山西吳傢莊村的王肖武,因官逼民反,聚衆起義,占領大小蒼山、曾子山、抱抱犢崮,號稱“九山王”,並劫獲經濟寧運往北京進貢的禦衣,一度攻占郯城縣城。後清政府派重兵圍剿,王肖武在固守兩月山寨被毀後,兵敗而死。一說突圍而去,不知所終。《聊齋志異》中的九山王即以他為原形。王肖武農民起義軍山寨舊址在富貴頂和蒼山,現山頂上殘存着大片的房基、飲馬槽、石臼、旗桿孔、石門等。山寨軍營建築奇特,房間或大中有小,或間間相連,或縱橫貫通,猶如連環迷宮。當地關於王肖武“垂柳稱王”、“負母上山”、“神驢馱水”、“倒穿草鞋”等傳說,流傳甚廣,且帶有神話色彩。
  摩崖石刻造像 富貴頂南側岩壁上有摩崖石刻造像三處,其中造像一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所鑿的菩薩、武士等造像九尊,當地人稱“把門將軍”。其二,緊靠右上方有坐式觀音菩薩一尊,刻於金朝天會七年(1129年)。其三,附近東石壁上也有造像一尊,現衹殘存輪廓,似駕雲觀音。這些石刻造像鑿工精細,人物形象生動,裙帶衣紋清晰,遊人至此,無不嘆服。
  孝子送葬 從曾子山東麓遠遠望去,棺材山南寬北窄,由高滑低,似出殯之棺。而相鄰的孝子山則石柱林立,或跪拜、或行揖、或攙扶,猶如群子送葬,惟妙惟肖,堪稱一奇。每當太陽西下,山林歸靜,沐浴着餘輝的孝子送葬景觀,更顯逼真。
  五竜湖水上遊樂區
  五竜湖(唐村水庫),位於平邑縣城南10公裏處的五竜山下, 總庫容近 1.5億立方米,大壩頂長839米,橫貫南北,若彩虹臥波。湖內煙波浩渺,水天一色,鷗鳥翔集,錦鱗嬉戲。遊艇漁船穿梭往來,蕩漾湖面。環湖緑樹掩映,山嵐聳翠。新建的五竜門坊和古雅小亭,點綴其間,已成為遊人避暑消夏垂釣的旅遊勝地。主要景點、景觀有五竜聚首、竜湖夕照、杏島春色、沙灘浴場等。1
  平邑縣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00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産總值48.5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1.6億元,增長5%,第二産業增加值22.3億元,增長11%,第三産業增加值14.6億元,增長13%,三次産業結構比例調整到24:46: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2億元,增長12%;地方財政收入1.72億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2326元,增長4%。平邑縣正以強勁的發展勢頭,嚮經濟強縣邁進。
基礎設施
  平邑縣交通、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兗(州)石(臼)鐵路、嵐(山)兗(州)公路貫穿全境,津浦鐵路、京滬鐵路、京滬高速公路近在咫尺,日東高速公路已經通車,境內形成了鐵路、幹綫公路、縣鄉公路交織成網的交通格局。通信實現了長途傳輸寬帶化、長途電話程控化,建成了省內數字通訊網,開通了國際互聯網絡。縣內有年發電量5萬千瓦熱電廠一處,與泰萊電網、山東大電網相連,能源供應充足。縣城飲食服務配套,各種文化娛樂設施齊全。科技教育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軟硬環境。
投資環境
  平邑縣堅持開放發展,投資環境優越。縣委、縣政府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和開發、開放、搞活,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年”活動,在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尊重和保護外商合法權益的同時,相繼出臺了引進資金、技術、人才,以及有關土地使用、稅費徵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一係列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最大限度地扶持外商投資企業。我們决心用大開放促大發展,用大手筆做大文章,依靠寬鬆的環境、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和真誠地合作,與國內外客商和各界朋友共謀發展大計,共促經濟繁榮。
  現在,全縣上下正在按照縣委、縣政府既定的“農業立縣,工業強縣、科教興縣、三産活縣、依法治縣”的總體戰略和“十五”計劃確定的奮鬥目標,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綫,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開拓奮進,真抓實幹,加快全縣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平邑特産
  金銀花 沂蒙全蝎 沂蒙黑山羊 蒙陽石榴 麻辣串 鬍傢莊全雞 石膏 花崗石 奇石 黃金 蒙山鬆姑 小米煎餅
英文解釋
  1. n.:  Pingyi County
近義詞
平邑
相關詞
????業公司????業國企????務局平邑平邑網站平邑信息平邑在綫
包含詞
平邑縣鬍平邑縣????務局
平邑縣造紙廠平邑縣絲綢廠
平邑縣中醫院平邑縣技工學校
平邑縣實驗中學平邑縣糧貿賓館
平邑縣蒙陽賓館平邑縣中心飯店
平邑縣人民醫院平邑縣工藝美術廠
平邑縣衛生防疫站平邑縣精神病醫院
平邑縣婦幼保健站平邑縣韓國大酒店
平邑縣辛平大酒店平邑縣五金大酒店
平邑縣蒙山風景旅遊區平邑縣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
平邑縣武臺鎮白馬莊平邑縣仲村鎮成教中心
平邑縣廣播電視大學分校平邑縣金馬鞋業有限公司
平邑縣福利工藝品有限公司平邑縣第二人民醫院
平邑縣老幹部活動中心平邑縣老年大學辦公室平邑縣供銷貿易公司亞岱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