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积】8714平方千米
【人口】562万(2002年)
【区号】0635
【代码】371500
【邮编】252052
【驻地】东昌府区
【区划】辖1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阳谷县位于山东省西部是《水浒》英雄武松打虎的故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并具有优良的投资环境。京九铁路纵贯阳谷全境,交通、通讯、水电条件十分优越,城市建设优良,狮子楼、景阳冈等名胜蜚声中外,接待设施齐全。阳谷县人民既有良好的市场经济意识,又具有淳朴善良、热情大方的传统风气。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北岸。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大开放和中西部大开发的结合部。全县辖21个乡镇,74万人口,101万亩耕地,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明显,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3.3度,年平均降水量590毫米,日照时数2466小时,无霜期196天。
阳谷县水资源充足,土地肥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农业资源丰富,是山东省主要粮棉产区之一,先后被国家和省确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养殖基地县、山东省畜牧强县。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谷子等。粮食总产量每年保持在46万吨左右。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畜禽养殖主要有猪、牛、羊、鸡等。生猪存栏43万头,大牲畜存栏23万头,羊存栏50万只,鸡存栏1750万只,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44%。蔬菜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总产量56万吨,现已建成了双孢菇、香茹、大蒜、西瓜、西葫等生产基地。
阳谷县工业初具规模,产品门类众多,现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40家,其中大型(二级)以上企业10家,中型企业14家,形成了电缆、酿造、纺织、化工、服装、淀粉、机械水晶玻璃制品、蔬菜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等十大支柱行业。有20多种产品分获国家省级优质产品称号,畅销国内,远销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国家。
阳谷县交通、通讯、能源等项事业发展迅速,基础服务设施先进齐全,黄河绕县城东南而过,古京杭大运河、京九铁路纵贯全县南北,并在县城设有一级中型客货站;胶长、聊商两大公路干线在县城内交汇;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相当普及;齐全的供电、供水设施,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阳谷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黄河中下游开发较早的地域之一。这里有景阳冈、狮子楼、古阿井、孙膑阁、迷魂阵、海慧寺、龙山文化等二十六处重点历史文化遗址;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与《金瓶梅》中的重点章节故事都发生在阳谷。全县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阳谷属对外开放县,拥有完整的对外经贸服务体系,区内设有海关、商检、金融、保险等涉外服务机构,可为企业办理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查验、保免退税、质量与资产价值鉴定、贷款、国际国内结算业务等。
阳谷县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来阳谷投资合作的已有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八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主要分布在机电、食品、纺织、化工、服务业等;已建成外商投资企业16家。法国在山东省投资最大的项目在阳谷建成投产,对外贸易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相当规模。出口商品有机电、化工、土畜产、食品、工艺、纺织等六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年出口创汇在3000万美元以上,产品远销美、日、德、俄、马来西亚、香港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
阳谷县私营企业开发区位于阳谷城区西南部,是具有较强吸引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私营经济试验示范区,为阳谷二十一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前期开发1平方公里,区内配套设施齐全,已达到水、电、路、排污、通讯、土地“五通一平”。开发区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快速度开发建设,以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诚招海内外客商投资开发,办厂兴商。 |
|
371521 |
|
阳谷县总面积1065平方千米。总人口75万人(2003年)。其中非农业人口17.02万人。男女性别比101:100。人口出生率8.99‰,死亡率4.75‰,人口自然增长率4.24‰。有少数民族27个,3080人。在山东省西部,东临大运河,南接河南省。
县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52300。行政区划代码:371521。区号:0635。拼音:Yanggu Xian。 |
|
阳谷县辖3个街道、10个镇、5个乡:博济桥街道、侨润街道、狮子楼街道、阎楼镇、阿城镇、七级镇、安乐镇、定水镇、石佛镇、李台镇、寿张镇、十五里园镇、张秋镇、郭店屯乡、大布乡、西湖乡、高庙王乡、金斗营乡。
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长汤锦程通过对张氏文化源流的详尽考证,进一步理清了蔺相如文化的传播轨迹,揭示了张氏家族发展缓慢的诸多原因。[现址岩楼N乡张岩寨村] |
|
隋析东阿县置阳谷县。取县界故阳谷亭为名。阳谷亭在谷城山之阳。
1995年6月20日,撤销阳谷县石佛乡、定水乡、阎楼乡,设立石佛镇、定水镇、阎楼镇。调整后,阳谷县辖:阳谷镇、定水镇、寿张镇、七级镇、石佛镇、张秋镇、阿城镇、杨庄乡、高庙王乡、金斗营乡、十五里元乡、郭店屯乡、石门宋乡、范海乡、西湖乡、李台乡、四棚乡、大布乡、翟庄乡。
1996年10月31日,撤销阳谷县范海乡,设立范海镇(鲁政函民47号)。
1998年7月28日,撤销阳谷县十五里园乡、李台乡,分别设立十五里园镇、李台镇(鲁政函民字16号)。
2000年6月13日,阳谷县撤销四棚乡,设立四棚镇(鲁政函民字45号)。
2000年,阳谷县辖13个镇、8个乡。总人口722863人,各乡镇人口: 阳谷镇 81841 阎楼镇 47966 范海镇 31624 阿城镇 29571 七级镇 36999 安乐镇 35857 定水镇 27024 石佛镇 34241 李台镇 33326 寿张镇 31254 四棚镇 35935 十五里园镇 43522 张秋镇 44962 石门宋乡 27798 郭店屯乡 28182 杨庄乡 15614 大布乡 28582 翟庄乡 15580 西湖乡 30270 高庙王乡 36480 金斗营乡 2623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阳谷县辖11个镇、5个乡。
2004年,撤销阳谷镇,设立博济桥、侨润、狮子楼3个街道办事处。5月31日3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
(1)博济桥办事处:北界以侨润街道办事处的南界为界,西界以育英街和育才街的交界为北起点,沿紫荆街、会盟路接阳金路向南至阳谷镇高庙王乡交界处,东南边界以原阳谷镇边界为界。将原阳谷镇的东街(一部分)、南街(一部分)、北街(一部分)、司营(一部分)、后李、位海、西海、段庄、前席、南三里、马庙、费楼、赵庙、东齐坊、东国、毛桃董、石楼、前李、位楼、李楼、王保玉、东马庄、柴庄、张楼、许庄、龙虎寨、岳海、商坑、西宋、东宋、前金海、后金海、鲁坊、官路唐、华佗庙、郑庄、苏楼、谭庄共计38个行政村归博济桥办事处管辖。面积约52.9平方千米,人口47851人。
(2)侨润办事处:南界以育英街和育才街的交界点为西起点,沿育才街、振兴路向东穿过司营村至东外环路,沿东外环路向北至东马庄行政村北界,向东至京九铁路东,东马庄的东界向南至阳张公路,沿阳张公路至阳谷镇和阎楼镇交界点为止,阳张公路穿过的鲁坊村划归博济桥办事处;西界以育英街和育才街的交界点为南起点,沿育英街向北至阳谷镇和大布乡交界处;北界从大布乡的亓庄向东北通过张胡同、赵堂、杨壮大、张海、李庄至大布乡和阎楼镇交界处;东界以大布乡、阳谷镇和阎楼镇的界线为界南至阳张公路。将原阳谷镇的东街(一部分)、司营(一部分)、北街(一部分)、城角孟、国庄、刘海、国庙、韩洼、东八、西八、城角徐、老唐、东焦、西焦、五里庙、谷庄、北三里、郭围子、北徐、前杨、辛菜郭共计21个行政村,原大布乡的亓庄、王楼、王胡同、张胡同、郭海、赵堂、大迷阵、后迷、东迷、西迷、杨庄、张海、李庄、杜庄、秦海、孙庄、付唐、门庄、东唐共计19个行政村划归侨润办事处管辖。面积45.7平方千米,人口49845人。
(3)狮子楼办事处:东界以侨润及博济桥办事处的西界为界,北界以阳谷镇的俞楼村向西至西湖乡的八里桥村,西界从八里桥向面通过胡家庄、刘华村、张乾村、老董庄、西王庄向东南到阳谷镇的前陈集村,南界以原阳谷镇的边界为界,将原阳谷镇的北街(一部分)、南街(一部分)、西街、陈集、位庄、南马庄、刘坑、董贤、石海、孟宅、俞楼、刘灿明、王楼、后吕共计14个行政村划,原西湖乡的八里桥、贾庄、石皋窑、刘华、秦庄、陈石、苏庄、陈段俞、国庄、邵楼、东老董庄、西老董庄、城角王庄、赵庄、崔王庄、大门、钟海、张楼共计18个行政村划归狮子楼办事处管辖。面积33.35平方千米,人口30434人。 |
|
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黄河之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9’-116°06′、北纬35°55′-36°19′,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39公里,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县境北接东昌府区,东邻东阿县,西邻莘县,南与河南省台前县、范县接壤,东南部隔黄河同东平县相望。县委县政府驻阳谷镇,北偏东至聊城市驻地45公里,东北至省会济南市150公里。 |
|
阳谷县地处黄河泛滥平原,平均海拔高度为39.62米,最高点在县西南的金斗营乡子路堤,海拔高程为44.75米,最低点县东北部七级镇郝林村,海拔高程为34.5米,最大高低差10.25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平均坡降为1/6000—1/7000之间。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在境内泛滥,改道,冲决,泥沙淤积,逐渐形成了微度起伏的缓岗、缓平坡地、浅平洼地三种微地貌类型相间的现代平原地形,三种微地貌类型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9.3%、40.9%、9.8%。 土壤:县内土壤共有潮土、盐土、风沙土3个土类,褐土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潮盐4个亚类,86个土种。潮土占土地总面积的68.5%,盐土、风沙土占1.5%。 |
|
阳谷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温季变化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爽间有旱涝,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1995—1999年平均年日地数为2241小时,平均气温13.9℃,略高于1998年—1994年的平均值。日极端最高气温40.0℃,发生在1997年6月23日;日极端最低气温—14.34℃,发生在1998年1月19日。年平均降水523.9毫米,较1988—1994年的平均值偏少43.0毫米。最多年(1998年)695.9毫米,最少年(1997年)408.5毫米。一日取大降水量160.7毫米,发生在1998年8月4日。平均相对湿度为69%,较1998年—1994年平均值偏大3%。年平均无霜期为206天。人口:1995年以来,由于持续提倡晚婚晚育,不断强化了计划生育宣传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控制措施,全县人口增长对全县经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生存环境造成的压力。1999年底,全县总人口748818人,较1994年增加7718人;人口密度为704人/平方公里。在总人口中,男376699人,女372119人,性别比例为110.23:100。农业人口677059人,非农业人口71759人;1999年出生7993人,较1994年增加5150人;年内死亡389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 |
|
1999年底,阳谷县境内人口共有2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66%。回、布依、满、壮、蒙古、苗、土家、朝鲜、白、达翰尔等24个少数民族共3180人,占总人口的4‰。在各少数民族中,回族3145人,占各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9%。回族多系元、明、清时期因经商、婚姻等关系自江西吉安、山西洪洞及山东省泰安、济宁、冠县等地迁入张秋镇后又流散于沿大运河之七级、阿城及十五里园、范海等地,在集镇自成街道,在乡自成村落。其他各少数民族多系建国后因工作及婚姻关系来阳谷定居或流入。 |
|
阳谷县境域以横亘于南境的金堤为界,分属于两个水系及流域。金堤以南为金堤河水系,黄河流域;金堤北为徒骇河水系,海河流域。有黄河、金堤河、小运河、赵王河、羊角河、新金线河、徒骇河7条河流。黄河流经县东南部,境内长度3.3公里,水量较大,为全县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金堤河流经县南部,境内长37.5公里,为季节性排水河道。因下游排水不畅,雨季时上游客水压力较大,故常于夏秋之间形成洪涝灾害,对两岸农田威胁较大。徒骇河流经县北部,夏秋季水量较大,可灌溉部分农田。小运河、赵王河、羊角河均为发源于本地,北流注入徒骇河的季节性排水河道。新金线河发源于莘县樱桃园,沿阳谷、莘县边界北流注入徒骇河。全县河网密度为0.17公里/平方公里。 |
|
全县总面积为1064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06532.54公顷,其中耕地72094.78公顷,园地(果园、桑园)2371.16公顷,林地1837.84公顷,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620.40公顷,3级地6.02万公顷,4级地1.14万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3.5%、57.4%和10.9%。另有重度盐碱及沙荒地8592公顷,占8.2%。 |
|
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30.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5%。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4.06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76.77亿元,增长17%,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73.16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0.07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20.3∶56.9∶22.8调整为18.38∶58.65∶22.97。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08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11070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2340人,“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680人,分别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15%、106%和13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低于市县下达控制目标。全县新增劳务输出2.1万人,审核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976个。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加大,抵御外部影响的能力依然较弱,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县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2008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76亿元,比上年增长4.36%。其中,实现农业产值8.81亿元,增长0.51%;林业产值724万元,增长3.22%;牧业产值4.44亿元,增长12.72%;渔业产值2081万元,增长12.44%。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91.84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播种面积136.77万亩,减少1.67%;棉花播种面积5.59万亩,增长23.13%;油料作物播种面积7.01万亩,减少8.6%;蔬菜播种面积41.11万亩,增长4.77%。
主要农作物喜获丰收。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60.06万吨,比上年增长0.45%,单产439.1公斤/亩,增长2.09%,总产和单产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棉花总产量4403吨,增长29.31%;油料作物总产量2.01万吨,减少6.07%;蔬菜总产量135.52万吨,增长11.05%;水果产量3.83万吨,增长25.57。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造林面积5070亩,比上年增长39.09%;本年新增育苗面积102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畜牧业形势良好。2008年全县肉类总产量4.66万吨,比上年增长1.53%;蛋类总产量3.55万吨,增长7.25%;奶类总产量2.44万吨,增长1.67%。主要畜牧业产品产量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县生猪、牛、羊、禽出栏分别为16.7万头、2.22万头、20.53万只和1802万只;年末生猪、牛、羊、禽存栏分别为9.83万头、3.13万头、12.08万只和515万只。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县水产养殖面积8850亩,水产品总量5020吨
工业和建筑业
阳谷县工业基础雄厚,产品门类齐全,现已形成电缆、酿造、化工、服装、机械、蔬菜加工、水晶玻璃制品、塑料制品、畜禽产品加工等支柱行业,有凤祥牌肉鸡、日辉牌电缆、诺亚牌口杯、景阳冈牌白酒、鹤牌农膜等 20 多种产品分获国家、省级优质名牌产品称号,畅销国内,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法国、俄罗斯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有多项技术和项目列入国家“ 863 ”计划、星火计划。为了实现工业强县战略,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现有工业产业化、外向型、高科技等特色优势,以增强关联度、提高竞争力为目的,规划建设了阳谷经济开发区,正在打造铜、钢、化工、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五大产业群体,工业经济发展已驶入快车道。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38%。实现出口交货值2.65亿元,增长-12.5%。产品销售率99.5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1.02亿元,增长39.65%;实现利润2.41亿元,增长40.72%。实现利税4.34亿元,增长44.6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8.95%,比上年提高15.04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8家,比年初增加27家,实现增加值73.12亿元,增长19%。工业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8.2%,与上年基本持平。
主要工业品产量大部分保持增长。精炼铜10.6万吨;电力电缆7.58万千米,比上年增长25.71%;改装汽车2463辆,比上年增长23.21%;饮料酒1.32万千升,比上年增长15.6%,化学肥料(折纯)13.63万吨,比上年减少21.67%,化学农药(折纯)2.56万吨,比上年增长67.3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5.69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实现利润20.57亿元,实现利税27.98亿元,分别增长19.4%和23.6%。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51户,其中利税过亿元企业2户,两项资金占用率22.92%,比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2008年全县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52亿元,比上年增长28.47%;利润总额1091万元,增长40.4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2亿元,增长16.67%,利润总额528万元,增长3.73%;非国有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7亿元,增长45.3%,利润总额563万元,增长110.86%。
建设 环保
完成基本建设投资0.29亿元,比上年增长-88.26%。更新改造投资1.05亿元,增长452.63%;房地产开发投资0.53亿元,增长-15.87%。资质五级及以上建筑企业14家,实现增加值2824万元,增长7.97%,实现利税458514万元,增长5.24%。
交通 邮电
公路通车里程1100公里,公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110万人、940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0.92%和4.99%。公路货物运输量204万吨、周转量13571万吨公里,分别增长2.51%和5%。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815万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5334万元,增长37.47%,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481万元,增长13.4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5部/百人,互联网用户0.4万户。
贸易 旅游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城乡商品交易市场53处,同比增加0处,成交额7.202亿元,同比增长0.17%。实现进出口总额3900万美元,其中出口3000万美元。新签利用外资项目3项;合同外资额2201万美元,增长35.3%;实际利用外资1155万美元,增长13.2%。主要旅游景点有5处: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景阳冈、海源阁、狮子楼、海慧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360万元,增长20%,其中外汇收入2万美元。
教科文卫
有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生3886人,普通中学34所,在校生5.78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生4.45万人;小学280所,在校生6.54万人。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3345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3345人。共取得市(地)级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2项。专利申请量61件,比上年增长3.45%;授权专利10件。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公共图书馆2个,文化馆2个,档案馆1个。拥有卫生机构28所,其中,医院、卫生院24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085张,卫生技术人员1700人,其中医生782人。有体育馆1座。
社会生活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0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83元;生活消费支出1353.78元;人均居住面积26.88平方米。全县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数为908人。其中城镇3929人,增长30%;农村4960人,增长3.55%。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含敬老院)17个,床位1043张,收养1016人。社会福利企业4个,安置残疾人员25人。
财政和金融
财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境内财政总收入完成9.66亿元,同比增长26.6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7亿元,增长16.41%。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1.69%。地方财政支出9.66亿元,增长26.61%。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支出保障能力提高。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分别增长85.03%、42.85%;科学技术、社会保障与就业分别增长66.13%和9.64%。全年实现税收4.84亿元,比上年增长40.13%。其中国税3.11亿元,增长43.5%;地税1.73亿元,增长34.4%。
金融业稳健运行。2008年末,全县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2.43亿元,比年初增加21.3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5亿元,企业存款余额4.99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4.35亿元和0.8亿元。信贷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5.06亿元,比年初增加11.61亿元。其中,工业企业短期贷款较年初增加5.16亿元,农业贷款较年初增加2.5亿元,两项贷款增加额占全部短期贷款增加额的65.98%。中长期贷款较年初减少0.59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贷款较年初减少0.16亿元
科技、教育和卫生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创新主体不断增加。全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全年申请专利130件,专利授权48件,其中发明申请专利75件,发明授权专利11件。
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各学段教育实现均衡发展。2008年全县拥有37所幼儿园,在园人数1.12万人,幼儿专任教师245人;拥有小学103所,招生9137人,毕业生9960人,在校生5.55万人;普通中学28所,招生1.32万人,毕业生1.96万人,在校生4.2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所,招生1791人,毕业生1910人,在校生5229人。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普通中学和小学教职工分别达3444人和3539人,其中专任教师2714人和3418人。
文化出版广电事业协调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建立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网络。全县18个乡镇办事处均建起文化站,从业人员18人;拥有剧团1个,影剧院2个,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有线电视用户5.8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拥有医院、卫生院26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所,妇幼保健机构1所。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413张,增长9.2%,卫生技术人员2056人,比上年减少15人。
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控制。2008年末全县户籍人口78.67万人,比上年增加6770人,增长0.87%。其中女性人口38.7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58‰,死亡率5.41‰,自然增长率6.17‰。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25元,比上年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支出6786元,增长15.0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14平方米,增加3.8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增长14.72%。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5140元,增长12.22%。农村恩格尔系数33.58%,下降1.4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24平方米,增加1.32平方米。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688元, 增长28.74%。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8年全县城镇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分别为4万人、1.67万人、1.95万人和3.2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7.53%、4.38%、24.2%和22.99%;农村参加养老保险达4.87万人。 |
|
阳谷县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置县至今已历1411年。建县之初境域较小,仅辖今全境的东南部及中部。先后北部卢县一大部,西北莘县一部,西南武阳(朝城)一部,东部东阿一部划归阳谷。1964年寿张县撤销,金堤北四区各村划归阳谷,始成现在阳谷之境域格局。由于黄河泛滥影响,行政区划变动等因素,现今阳谷境域内有7处曾做过县政府所在地。阿城——徐翼县政府所在地(1947年秋——1949年8月)和张秋——张秋县政府所在地(1941年6月——1947年7月)当代人较熟悉恕不累述。其余五处废县治遗址简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东阿故城遗址:西汉初---北魏(公元457年),县治延用历时约550年
东阿故城遗址在阿城镇西北约3华里,阳谷县城东北方向约50华里。1992年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时这里称柯邑,又称阿邑。秦朝时改称东阿。西汉初置东阿县。该遗址为东阿县治所。北魏时(457年)县治东移至平阴县东阿镇,后又迁到东平县旧县乡。后经多次黄河水淤埋,成为今貌。如今旧城残垣尚存部分,分南城墙与北城墙。遗址大小轮廊为:东西长2000米左右,南北宽1500米左右。城东南角和西北角保存较好,其他城墙也略高于周围地表。东南角位于王庄村西,长约250米,宽约30米,高约14米(地表以上)地表以下约3米。该段展现了东南转角的情况。土色为暗灰色,偶见海蚌、陶片。资料表明为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堆积层。主墙有明显板筑和棍夯痕迹。北城墙位于于庄村南。该段地表以上高约12米,宽度、土质夯层与南城墙同。遗址中央有一古阿井,为阳谷八景之一,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经注》、《本草》、《本草纲目》多部著均有记载。汲古阿井之水,用黑驴皮熬制的阿胶为贡胶,名满华夏。
二、隋唐五代阳谷故城遗址(史称水没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北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县治延用历时377年。
该遗址虽史志有载,但过去曾有争论。1992年版《阳谷县志》根据大量史料论证,始定位在阿城镇辖区西南隅,景阳岗风景区西三华里的叠路头村附近。
介绍该遗址,有必要介绍一下认定该遗址的依据。
认定古地名,史界公认有三个要素:1、史乘有载;2、有广泛的民间传说;3、附合史乘和民间口碑的实地方位。
《太平寰宇记》卷十三载……至皇朝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河水冲破县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移于上巡镇。《山东通志》(清同治本)载,“水没城”在县城东三十里叠路桥西。《阳谷县志》(清康熙间本)载“水没城在县东三十里叠路桥西”。从史志来看方位记载较明确。
民间对隋代阳谷故城有大量与史志记载相符的传说。县史志办的几位领导曾多次进行过走访。笔者于2007年6月4日去遗址附近村庄采访多人。据张八村白书昌老人讲:“我自小就听老人说村东有个水淹城,阳谷县最早的县城就埋在地下。白书昌还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生产队在农田打井、挖沟、取土农事活动中,多次挖到整座院落的顶部。因淤埋太深,无法细探根底。并挖出过大量碗,碟及生活用具残片。采访马楼、张庄、叠路头村多人,所言与白书昌并无矛盾之处。他们还能描述水没城大致方位为:东起叠路头村东头,西至张八村东,共长约2000米,南起马楼村北往北宽约2000米”。
以上我们可知,认定古地名的三要素齐备,印证了阳谷县政府确认隋代阳谷城方位,并立碑于叠路头村西有充分依据。
三、北宋阳谷故城遗址(史称上巡镇):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县治延用历时27年。
该遗址阳谷政府确认为张秋城坡村,并立方碑为标志。
确认北宋阳谷故城——上巡镇具体方位,是去年阳谷县庆迁治千年活动对阳谷历史续写的浓重一笔。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阳谷县治在上巡镇,国史方志记载明确。由于年代久远,上巡镇在何处,任何史志均未确指。庆阳谷迁治千年,无法回避上巡镇在何处这一千古疑案。
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阳谷人抓住了国史方志留下的蛛丝马迹,寻到了历史的真啼。
《元和郡县志》:“阳谷县东南至州七十五里”。该书成书于唐朝中期,阳谷县治当然在叠路桥西。州指阳谷归属的郓州治所。其址在今东平县州城镇西十二里。实际距离无误。
《太平寰宇记》载阳谷县城“在州西北七十里”。该书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阳谷县移治上巡镇刚二年。此处阳谷县指上巡镇无疑。两相比较距离少了五里。这就说明了上巡镇只可能在“水没城”东或东南方向。否则只会离州治更远,而不会近五里。这也与多处志书所载“去城不远,号新城”基本一致。
张秋镇西南三里城坡村,村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古张秋南坡,二说为汉张良后代封邑——张良城南坡。不管取哪一说,有一点是肯定的:城坡之北有一古城镇。笔者幼时去张秋赶集,爷爷,父亲多次指着一个坟头说是张良坟。张良城在张秋及周边广为人知。史界公认贵族坟墓附近必有城镇。古代葬制就近建墓。这一说法为城坡村北有张良城提供了有力佐证。
再看张秋得名。张秋得名始于五代。此前叫涨秋,意为秋季涨水。当地人恐水怕水,去水为张,改名张秋。笔者提请注意不要联想大运河。此段运河元末明初开掘。史载有多次朝廷派大臣赴张秋监督治河。北宋仁宗于景德年间亲临张秋巡视河务治理。因此张秋北宋史称景德镇。不过此时张秋镇在今址以西约三里,与传说中的张良城方位重合。笔者大胆推想,张良城——景德镇——上巡镇实为一地。因为古汉语有臣下称皇帝为上一义。皇上巡视之镇,或许为史志记录者对景德镇的讳称吧!
综合各方面讯息,笔者指出一下上巡镇大致范围:南起城坡村往北约2000米,东起张秋西街西首至花园村东头。
四、竹口镇金代寿张旧址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县治延用历时十二年。
竹口镇现名祝口,属李台镇,在阳谷城南30华里处,跨金堤两旁,由甄台,大寺、临河、李杨、凤凰台,明堤六村组成。笔者实地走访,确认金代寿张旧址在甄台与大寺两村范围内。旧有十八层八角古塔,文革中被毁。
提到寿张县,周边各县的人们大都知道寿张县从梁山寿张集迁来。竹口镇作过寿张县治鲜为人知。故有必要把寿张县延革简介一下。
寿张县原名寿良县。境内旧有寿邑、良邑、张邑。西汉初置寿良县。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叔父刘良讳,改为寿张县。寿张县存在的两千余年中县治共历五处。按先后依次是:1东平县新湖乡境内的霍庄村,2梁山南旧寿张。3、梁山西北寿张集。4、今阳谷境内祝口。5、寿张镇所在地王陵店。
四次迁治原因有二:一为政区范围变动,二为黄河泛滥,县治被迫迁移。
金大定七年(1167年)当时的寿张县治寿张集遭洪水冲毁,四周一片汪洋,寿张县治所被迫迁往地势相对高些的寿张西北隅竹口镇。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 年)还旧治寿张集。竹口镇作为寿张旧治仅历时十二年,并非建新城迁治,属无奈之举。竹口当地人除对历史充满悲凉情感外,还充满着一些调侃当权者的情绪。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下列传说。
竹口,祝口,谐音猪口。传说一,寿张迁竹口时的县令姓蔡,百姓称蔡大人。蔡大人到竹口后即大呼“完了,完了”,人们当时纳闷,蔡大人病死后人们方悟出“蔡入猪口”巧合之处。继任者为康大人。到任后不久康大人也患病不治而亡。第三任县令姓丁,到任后不久也乌呼哀哉。当地人不解,丁大人不该死啊!一游仙道出个中懊秘。竹口镇附近有一小村,名炉里。丁入炉里哪能全身?
对于竹口镇作为寿张县治时间仅十二年,民间也有一传说:当时因借地办公,没向上天乞求“囚地”(盖监狱的地方),犯人无论罪行轻重,无一得活,全部饿死。我们想像一下,四周一片泽国,官民食物奇缺,罪犯被饿死当在情理之中。
关于竹口镇,民间还盛传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内容与水浒传相同。根据史实考证,宋江三打祝家庄为艺术虚构。而三打祝家庄倒真有其事,只不过时间晚了近八百年。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郭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一部,联合邱莘教教民在竹口镇筑台固守,抗击清军包围进攻。清军将领僧格林沁三次猛攻才攻下义军工事,义军全部阵亡此事在《清史稿》和《山东通志》皆有相关记载。
五、王陵店寿张旧址(今寿张镇驻地):明洪武三年(公元1380年)---1964年,县治延用历时584年。
寿张镇王陵店位在阳谷县城东南25华里处,南隔金堤河与河南省台前县相邻(台前全境在寿张撤县前归寿张所辖)。
前面提到金大定十九年寿张县从寿张县竹口镇还旧治寿张集。明洪武三年(1370年)寿张集再次被洪水冲毁,寿张县撤销,黄河南划归宿城县(东平县延革而来),黄河北划归阳谷。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寿张县,移治王陵店——今寿张镇驻地南半部至1964年寿张县撤销。王陵店自1380年沿用寿张至今。
据清乾隆年间《寿张县志》,寿张县城与今貌略有不同。金堤在民国以前走向为:马庙村往东北经闫堤村、许堤村接阳谷二中东一段金堤,呈西南东北平直走向。寿张城在金堤以南。而现在寿张南台的金堤当时为一环绕寿张城南面的一段月堤,又窄又矮。此段金堤1976年后始成今貌。作为寿张县治的寿张城范围只是现寿张镇驻地的南半部,北部为寿张撤销后扩建的。名胜有:王陵官庙、南台、北台。旧有王彦章墓碑(后移梁山县,因梁山县曾经属寿张),张公艺记念祠——百忍堂(移至台前桥北张村)。寿张县治轮廓尚清晰,环绕旧城有环城河及石桥多座。另外寿张县新华书店,烈士祠等保存完好,值得一看。
注一:主要参考书:1、《隋书•地理志》 2、《宋史•地理志》
3、《太平寰宇记》 4、《元和郡县志》
5、《阳谷县志》 6、《台前县志》
注二:治:州或县政府所在地;省政府所在地称会;中央政府所在地称都。 |
|
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传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也是龙山文化城遗址所在地。总占地面积33.3公顷,其中水面10公顷。景区内沙丘起伏,莽草丛生,林荫蔽日,一派荒野景象。其主要景点有三碗不过冈酒店、乡民告示处、县衙告示处、山神庙、武松打虎处、石碑、虎啸亭、武松庙、湖心岛、钓鱼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场等20余处。 “武松打虎处”石碑为南宋时期所立。山神庙: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共3间,建在长30米、宽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庙内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庙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景阳冈”石碑,右前方立有著名书法家杨萱庭书写的高3米的 “虎”字碑。虎啸亭:位于景区西部,六角单檐,由徐悲鸿的夫人、书法家廖静文题名。碑林:在山神庙以北。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故到景阳冈参观旅游的学术界名人大都在此题词、赋诗、作书、绘画。有关人员整理后,刻石立碑。多年积累,碑林渐成规模,到2001年底,有碑刻46碣。武松庙:在北冈之巅。门匾额“武松庙”为赵朴初所书。园内东亭内为武松打虎处碑,西亭内为新铸大钟。大殿系五开间三进深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为武松塑像,像上悬“勋业昭彰”四字匾。墙内饰有国家一级美术师和民间艺术家合作的多幅木质彩刻壁画。“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伫立在山冈前。由著名画家刘继卣创作。象征着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武松精神。“天下第一虎”石:位于景阳冈南部,传为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的化身。“景阳春晓”石:位于景阳冈南端的一块神奇的巨石,它形体美妙,正看如一“山”字。上刻著名书法家刘艺所书“景阳春晓”四字。2001年,景阳冈被定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
|
- n.: Yanggu County
|
|
阳谷 |
|
山东 | 行政区划 | 地理 | 乡镇 | 金斗营 | 高庙王 | 洛阳 | 岐山县 | 聊城市 | 山东省 | 洪洞县 | 侨润街道 | 侨润街道办事处 | 教育 | 盐业 | 盐务局 | 更多结果... |
|
|
阳谷县南 | 阳谷县顶灯台 | 阳谷县盐务局 | 阳谷县中医院 | 阳谷县保健站 | 阳谷县人民医院 | 阳谷县第一中学 | 阳谷县第三中学 | 阳谷县长征宾馆 | 阳谷县供销宾馆 | 阳谷县棉纺织厂 | 阳谷县景华棉纺厂 | 阳谷县第二棉纺厂 | 阳谷县卫生防疫站 | 阳谷县纺织品公司 | 阳谷县十五里园中学 | 阳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 阳谷县酒业公司谷城宾馆 | 阳谷县么三棉纺织加工厂 | 阳谷县第三棉纺织厂 | 阳谷县第二人民医院 | 阳谷县第一人民医院 | 山东省阳谷县中风研究所 | 山东省阳谷县卫生防疫站 | 阳谷县关于加强中小学学籍管理的几项规定 | 阳谷县技工学校阳谷县第二职业中专 | 山东阳谷县朱贵来哮喘病研究所 | 阳谷县华宇实业公司旅游工艺品厂 |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阳谷县分校 | 阳谷县城镇粮油供应第二公司第二饭店 | 阳谷县城镇粮油供应第二公司狮子楼大酒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