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郵編:274700 代碼:371725 區號:0530 拼音:Yùn Chéng Xiàn 英譯:Yuncheng County
鄆城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15°40′-116°08′、北緯35°19′-35°52′。東鄰梁山縣、嘉祥縣,南接巨野縣、牡丹區,西連鄄城縣,北臨黃河。南北長44.39千米,東西寬37千米,總面積1642.74平方千米。總人口115萬人(2007年末)。
全縣轄12個鎮、9個鄉:鄆城鎮、黃安鎮、楊莊集鎮、侯集鎮、武安鎮、郭屯鎮、丁裏長鎮、玉皇廟鎮、程屯鎮、隨官屯鎮、張營鎮、潘渡鎮、雙橋鄉、唐廟鄉、南趙樓鄉、黃堆集鄉、黃集鄉、李集鄉、張集鄉、水堡鄉、郭陳坡鄉。100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鄆城鎮。
地處黃河下遊,屬黃河衝積平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土地肥沃,農田以引黃灌溉為主。年均氣溫13.3℃,年均降水量694.7毫米。煤炭資源豐富。國傢商品糧和優質棉基地。産業以機械、紡織、塑料、化肥、釀酒、糧油加工、畜産品加工和飲食服務為主。
轄區內有京九鐵路鄆城站、馬寨站、任祥屯站,220國道、聊(城)商(丘)公路、濟(寧)董(口)公路縱橫交錯。水滸文化發祥地。 |
|
鄆城縣”一詞屬漢語政區地名,其標準讀音為“Yùnchéng Xiàn”。它所指代的縣級行政區域(地理實體),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北緯35°19′~35°52′,東經115°40′~116°08′。東鄰梁山縣、嘉祥縣,西接鄄城,南連巨野縣、菏澤市,北隔黃河與河南省臺前縣、範縣相望。南北長44公裏,東西寬35.71公裏,面積為1571.3平方公裏。人口108.8萬人。縣人民政府駐鄆城鎮,在省會濟南西南方向150公裏處。為菏澤市轄縣。
歷史上鄆城的名稱和歸屬變化較大,考證其原因,一是鄆城地處平原,又是中原地區,朝代變化,兵連禍結,往往首當其衝。二是地理環境所致,鄆城北臨黃河,歷史上黃河多次决口,水災頻繁,縣城地址常常變換。據記載:唐貞觀八年,鄆州治(今張營)地下濕,徙治須昌縣(今東平);又《金史。地理志》載:“金大定六年五月,徙治盤溝村(今城址),以避河决”。印證歷史,鄆城始建於春秋,歷經朝代變換,多為縣製,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當之無愧的千年古縣。 |
|
鄆城縣轄12個鎮、9個鄉:鄆城鎮、黃安鎮、楊莊集鎮、侯咽集鎮、武安鎮、郭屯鎮、丁裏長鎮、玉皇廟鎮、程屯鎮、隨官屯鎮、張營鎮、潘渡鎮、雙橋鄉、唐廟鄉、南趙樓鄉、黃堆集鄉、黃集鄉、李集鄉、張集鄉、水堡鄉、郭莊鄉、陳坡鄉。1001個行政村。 |
|
商王祖乙曾建都於此,史稱庇。春秋時為魯國西鄆邑,西漢為黎縣,東漢為廩邱縣,北周置清澤縣。隋開皇四年改清澤為萬安縣,開皇十四年置鄆州,開皇十八年改為鄆城縣。《公羊傳》曰“運”。鄆城為古河所徑,其為漫道所由之邑,因鄆邑得名。
1991年10月3日,撤銷城郊、張營、郭屯、武安、玉皇廟、候咽集、程屯等7個區。
1994年12月29日,撤銷黃安鄉、楊莊集鄉,設立黃安鎮、楊莊集鎮。1994年12月29日,撤銷丁裏長鄉,設立丁裏長鎮(魯政函民字67號)。
1996年,鄆城縣面積1643平方千米,人口104萬,轄8個鎮、30個鄉:鄆城鎮、武安鎮、黃安鎮、郭屯鎮、楊莊集鎮、程屯鎮、侯咽集鎮、玉皇廟鎮、蔣廟鄉、丁廟鄉、八裏莊鄉、雙橋鄉、五界首鄉、徐垓鄉、唐廟鄉、三屯鄉、南趙樓鄉、漢石橋鄉、隨官屯鄉、丁裏長鄉、張營鄉、黃堆集鄉、大人鄉、王井鄉、常莊鄉、肖皮口鄉、潘渡鄉、黃集鄉、偉莊鄉、李集鄉、梳洗樓鄉、蘇閣鄉、大潭鄉、張魯集鄉、劉口鄉、水堡鄉、陳坡鄉、郭莊鄉。縣政府駐鄆城鎮。
1997年底全縣共9個鎮、29個鄉,925個行政村。
2000年5月19日,撤銷徐垓鄉,設立徐垓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隨官屯鄉,設立隨官屯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魯政函民字41號)。
2000年,鄆城縣轄11個鎮、27個鄉。總人口1025800人,各鄉鎮人口: 鄆城鎮 86112 武安鎮 33923 黃安鎮 29824 郭屯鎮 31508 丁裏長鎮 38767 楊莊集鎮 31052 程屯鎮 28710 侯咽集鎮 36666 玉皇廟鎮 28249 徐垓鎮 24483 隨官屯鎮 25632 蔣廟鄉 23896 丁廟鄉 15544 八裏莊鄉 18829 雙橋鄉 24743 五界首鄉 22420 唐廟鄉 25736 三屯鄉 18425 南趙樓鄉 30847 漢石橋鄉 20304 張營鄉 26634 黃堆集鄉 34888 大人鄉 22842 王井鄉 23848 常莊鄉 21556 肖皮口鄉 20314 潘渡鄉 26882 黃集鄉 30526 偉莊鄉 15879 李集鄉 26767 梳洗樓鄉 22796 蘇閣鄉 20243 大潭鄉 16139 張魯集鄉 24049 劉口鄉 21037 水堡鄉 22489 陳坡鄉 26164 郭莊鄉 2707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2月6日,將全縣38個鄉鎮調整為21個鄉鎮,減少了17個鄉鎮,鄉鎮平均面積擴大為78.2平方千米,平均人口增加到5.1萬人。原蔣廟鄉、丁廟鄉、八裏莊鄉成建製地合併為鄆城鎮,原郭莊鄉、雙橋鄉合併為雙橋鄉,原五界鄉、武安鎮合併為武安鎮,原徐垓鄉、黃安鎮合併為黃安鎮,原三屯鄉、唐廟鄉合併為唐廟鄉,原漢石橋鄉、隨官屯鎮合併為隨官屯鎮,原大人鄉、張營鎮合併為張營鎮,原常莊鄉、楊莊集鎮合併為楊莊集鎮,原肖皮口鄉、程屯鎮合併為程屯鎮,原王井鄉、潘渡鄉合併為潘渡鄉,原偉莊鄉、黃集鄉合併為黃集鄉,原蘇閣鄉、李集鄉合併為李集鄉,原大潭鄉、張集鄉合併為張集鄉,原梳洗樓鄉、侯咽集鎮合併為侯咽集鎮,原劉口鄉、王皇廟鎮合併為玉皇廟鎮,陳坡鄉、水堡鄉、南趙樓鄉、黃堆集鄉、丁裏長鎮、郭屯鎮保留不動。至2001年底,全縣行政村1008個。
2002年5月14日,省政府批復同意:鄆城縣撤銷潘渡鄉,設立潘渡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2年12月31日,鄆城縣轄12個鎮、9個鄉。 |
|
鄆城縣西北大楊集肖堌堆文化遺址,出土了陶鬲、石斧等,表明在三四千年前鄆城就有人定居,並發展了古代的燦爛文化。
夏代鄆地為徐州之城,商代鄆城稱庇(故城在縣城北肖固堆一帶),商王祖乙曾遷都於此。
春秋時,魯成公四年鼕(公元前587年),魯國為加強防禦,築城名鄆。這就是鄆城得名的起源和由來。據《春秋•左傳》載:“成公四年鼕城鄆。”《鄆城縣志》述:“周、春秋,魯成公四年鼕城鄆。鄆為魯西鄙,地臨曹、衛,嘗聚軍於此,以防侵軼。”又云“鄆始於春秋。”《說文解字》述:“鄆,從邑,軍聲,魯有鄆地。”
秦時鄆城縣境內有鄆、廩丘等城邑;西漢時於鄆邑西分置黎縣(治今陳坡)、廩丘縣(治今水堡),同屬兗州東郡,東漢廢黎縣入廩丘縣,屬濟陰郡。三國時鄆地屬兗州東郡廩丘縣,晉朝為濮陽國廩丘縣。
隋開皇十年(公元590)於萬安縣置鄆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萬安縣為鄆城縣,而鄆之名復見於世。
唐朝武德四年( 621 年)廢東平郡設鄆州,治鄆城。次年置鄆州總管府,轄鄆、濮、兗、戴、曹 5 州 32 縣。貞觀八年( 634 年),因鄆地卑濕,州治遷須昌(今東平東北)。天佑二年( 905 年)鄆城縣復名萬安縣,隸鄆州。
唐以後,鄆城名稱又多有變動,歸屬也有變化,但大多為州、郡或縣的治所。
五代,鄆城縣改屬濟州。北宋又屬濟州濟陰郡。
金大定六年(1166年)徙治盤溝村,即今縣城。屬濟州。元屬濟寧路。明屬兗州府。
清屬曹州府。
1914年屬濟寧道。1925年屬曹濮道。1928年直屬於省。1929年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8年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39年建立鄆城抗日縣政府,1940年建立鄆南縣,1941年建立鄆北試驗區(縣級),上述三縣區屬魯西二專署(後改晉魯豫邊區十七專署)。1942年撤鄆北試驗區和鄆南縣(其地入鄆鄄巨菏辦事處,後改臨澤縣)。
1944年析鄆城、巨野、菏澤三縣各一部置鄆巨縣,隸屬同鄆城縣。1946年鄆城縣改鄆北縣,析原鄆城、鄆巨、南旺三縣各一部另置鄆城縣,隸屬不變。
1949年鄆北縣並入鄆城縣,屬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撤平原省,隨菏澤專區歸山東省。1958年撤銷菏澤專區,改屬濟寧專區。
1959年復置菏澤專區,鄆城又還屬。
1967年屬菏澤地區。
2000年屬菏澤市。 |
|
鄆城自然資源豐富。黃河流經鄆城28公裏,年均引水量2.5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4.32億立方米。光熱充足,雨熱同季,土層深厚,物産豐富。地方名産較多,小尾寒羊被譽為“中華國寶”、“世界明珠”,魯西黃牛馳名中外,鄆半夏明代曾作為貢品。鄆城農業基礎好,是全國商品糧、優質棉、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生産基地縣和平原緑化先進縣,農業增加值和糧食、棉花、油料、肉類總産量五項指標曾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鄆城煤炭資源豐富,巨野煤田是華東地區最後一塊儲量最大、煤質最優的煤田,是中國規劃的十三個大型能源化工基地之一,總儲量55.7億噸,設計7對礦井,在鄆城境內煤炭儲量28.15億噸,占巨野煤田總儲量的50%以上,設計4對礦井,年設計生産能力825萬噸。趙樓、郭屯、彭莊、鄆城四對礦井全面開工建設,彭莊礦井已正式投産運營,趙樓礦井年內試生産,郭屯礦井320萬千瓦坑口電廠和鄆城煤礦2×100萬千瓦天然焦發電示範工程前期準備工作已完成,已報國傢和省有關部門核準,煤電化開發潛力巨大。
【名優特産】
小尾寒羊
小尾寒羊是我國優良的地方綿羊品種,具有生長發育快、性成熟早、繁育率高、産肉性能好、遺傳性能穩定、適應性強、裘肉兼用等優點。鄆城是小尾寒羊的中心産區,是全國小尾寒羊生産基地。
小尾寒羊屬裘肉兼用型,2—3個月的羔皮為最好,皮質薄、絨毛多、皮組織緻密堅韌,毛股清晰,並具有波浪形或蠃旋形花彎,經過熟製後花形基本不變,形似雲朵,潔白如玉,非常美觀,加工的裘衣,具有輕、柔、暖等特點,深受群衆喜愛。
魯西黃牛
魯西黃牛是我國五大良種黃牛品種之一,産於魯西南,鄆城縣是魯西黃牛的中心産區和山東省魯西黃牛繁育基地縣。數量多、質量好。
魯西黃牛體軀高大,肌肉發達,被毛黃色,體質結實,結構勻稱,體軀寬深,背腰平直。公牛體重700-900kg,母牛500-650kg。
魯西黃牛肉用性能好,生長快、成熟早、産肉率高,肉質鮮美,大理石狀花紋明顯。屠宰率58%,淨肉率49.06%,眼肌面積103.6釐米,解放前,曾有“山東膘牛”的美譽,出口日本、歐洲、南洋地區,現在仍然暢銷國、內外市場。
青山羊
青山羊是我國著名的羔皮品種,産於魯西南地區,鄆城縣是青山羊集中産區和商業部定名的猾子皮、板皮生産基地縣。
青山羊被毛由黑白毛混生而成青色,公羊體重25-40公斤,母羊20-30公斤。40-60日齡性成熟,4-5月齡初次配種,常年發情,年産二胎,産羔率年均227.5%。屠宰率42.5%,淨肉率46.4%。
青山羊以猾子皮和板皮質量好而馳名中外,青滑皮具有青色的波浪型花紋,人工不能染製,非常美觀,國際市場聲譽很高,供不應求。
鄆半夏
半夏,又名麻疙瘩、老鸛眼、芋頭、天落星、無心菜,為天南星科植物的乾燥塊莖。半夏入藥始於《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中有“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
半夏、性辛溫、有毒。其功效主要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主治濕水飲,胸膈脹滿,嘔吐,咳喘等癥。半夏是鄆城傳統地道藥材之一。以資源豐富,色白、質實、個大而聞名,歷史悠久。明朝弘治年間,戶部尚書佀 鐘(鄆城人),曾將鄆城産半夏帶進宮廷,受到賞識,自那時起,鄆城産半夏名聞全國,號稱“鄆半夏”。
刁東古箏
據《山東風物大全》載,“古箏”始於秦代,淵源於瑟。山東省主要分佈在菏澤鄆城一帶。
漢魏時期曹植在此做官時有“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如神”的詩句,可為當時箏藝興盛的寫照。鄆城鎮刁莊古箏廠生産的古箏,製作精細,用料考究,古雅大方,音色優美,深受海內外古箏行傢的青睞,全國著名的古箏演奏傢趙玉齋、高自成、趙登山、張豔、韓延貴等所用的古箏都是刁莊古箏廠製作的。唐箏多為12弦,元、明、清時期為14、15弦,幾經改革研製,現刁莊古箏品種已發展到16、18、21、23、26弦。産品暢銷日本、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傢和地區。
鄆城腸衣
腸衣是把羊、豬、牛等動物的小腸,經過人工清颳、????製作香腸、火腿的外包皮,也可做醫學上外科手術的縫合綫,並能做樂器的弦。
鄆城腸衣廠生産的腸衣質量上乘,色澤鮮豔,皮質透明,品質圓潤、堅韌,富有彈性,並且規格齊全,衛生可靠。産品主要出口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傢和地區,被評為菏澤市優質産品。
柳編製品
柳編是鄆城縣的傳統手工工藝。柳編製品和種類繁多,為出口工藝品。
現在,鄆城縣出口柳編製品80餘種,遠銷德國、美國、日本、丹麥、加拿大、英國、香港等國傢和地區。 |
|
鄆城縣煤炭地質儲量豐富,是華東地區最後一塊整裝煤田--巨野煤田的主要組成部分,煤田總面積624.6平方公裏,探明地質儲量28.15億噸,我縣轄區現有四個煤礦,從南到北分別到趙樓煤礦、郭屯煤礦、彭莊煤礦、鄆城煤礦。總設計生産能力為年産840萬噸,主要煤種和煤質為肥煤、三分之一焦煤和氣煤。
趙樓煤礦 1、趙樓煤礦煤田面積144.89平方公裏。礦井地質儲量10.76億噸,可利用儲量5.73億噸,可采儲量2.54億噸,主採煤層平均厚度6.19米,煤種以三分之一焦煤、氣肥煤、氣煤為主,局部為天然焦,煤質屬低~中灰、低硫、低磷、高油、高揮發分、高發熱量的煉焦配煤及煉油材料。
2、礦井由兗煤菏澤能化有限公司投資,設計生産能力為年産300萬噸,設備最大生産能力為年産600萬噸,服務年限60.5年,同期建成洗煤廠及鐵路專用綫。
3、電力項目,建設趙樓低熱值煤炭綜合利用發電廠,裝機總容量2×30萬千瓦。截至到目前,井底車場所有巷道已全部貫通,形成運輸條件;副井井筒設備及日用消防泵房設備正在安裝。
郭屯煤礦和彭莊煤礦 1、彭莊煤礦煤田面積103平方公裏。礦井地質儲量1.47億噸,可利用儲量0.74億噸。本井田各煤層以氣煤為主,煤質為低~中灰、低硫、特低磷、中高~特高發熱量。經洗選加工後,均可用作煉焦配煤、動力燃料、氣化、液化等工業用煤。設計生産能力為年産60萬噸,設備最大生産能力為年産90萬噸,服務年限52年,總投資6.5億元。目前已正式投産。
2、郭屯煤礦煤田面積222.1平方公裏。礦井地質儲量7.83億噸,可利用儲量2.74億噸,本井田各煤層煤種主要以三分之一焦煤、氣肥煤、氣煤為主,局部為天然焦。煤質為低~中灰、低硫、特低磷、中高~特高發熱量,經洗選加工後,均可用作煉焦配煤、動力燃料、氣化、液化等工業用煤,是理想的發電用煤。設計生産能力為年産240萬噸,設備最大生産能力為年産500萬噸,服務年限65年,總投資18億元。
3、郭屯坑口電廠規劃裝機容量為320萬千瓦,分兩期建設,一期2×60萬千瓦,二期2×100萬千瓦,計劃總投資110億元。到四月底,主井掘砌到800米,副井和風井已安全掘砌到底。
鄆城煤礦 1、鄆城煤礦煤田面積172.6平方公裏。礦井地質儲量10.76億噸,可利用儲量2.96億噸,本井田各煤層煤種主要以三分之一焦煤、氣肥煤、氣煤為主,局部為天然焦。煤質為低~中灰、低硫、特低磷、中高~特高發熱量,經洗選加工後,均可用作煉焦配煤、動力燃料、氣化、液化等工業用煤。
2、鄆城煤礦由山東省監獄管理局投資,設計生産能力為年産240萬噸,設備最大生産能力為年産500萬噸,服務年限112年,總投資15億元。
3、鄆城坑口電廠天然焦發電示範工程,裝機規模2×100萬千瓦,計劃總投資104億元。
4、洗煤廠和焦化廠總投資7億元,同步建成投産。
水資源豐富。黃河流經鄆城28公裏,年均引水量2.5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4.32億立方米。
鄆城縣農業資源豐富。名優稀特品種較多,魯西黃牛馳名中外,小尾寒羊被譽為“世界明珠”、“中華國寶”,是全國商品糧、優質棉、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生産基地縣和平原緑化先進縣,1994年農業增加值和糧食、棉花、油料、肉類總産量面指標均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2006年,全縣植棉62萬畝,總産100萬擔;桑園面積2萬餘畝,鮮繭産量60萬斤;片林面積達到69萬畝,木材蓄積量260萬立方米;肉蛋奶總産16.14萬噸;大牲畜存欄14.08萬頭,豬40.65萬頭,羊159.46萬衹,禽1215萬衹,林下規模養示範場150個,其中鴨450萬衹,鵝50萬衹,年産鴨羽、鵝羽737.5噸。
勞動力資源豐富。全縣勞動力45萬人,其中剩餘勞動力近16萬人。勞動力素質較高,擁有完善的職業技術培訓體係。 |
|
鄆城地處黃河中下遊,全縣屬黃河衝積平原,耕地面積157萬畝,95%為優質耕地。整個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43米,過去有“自西嚮東漸傾斜,東走十裏低三尺”之說。境內主要河流除黃河外,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裏以上的河流有11條,地下水量約1.28億立方米。全年無霜期約200天左右,平均年日照約2497小時,常年平均氣溫13.5攝食度,具有顯著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徵。
黃河自鄄城縣流入鄆城西北邊境,經李集、黃集流入梁山縣,流經鄆城28公裏,,奔騰的黃河水哺育了鄆城人民,黃河的泛濫又是鄆城縣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建國前黃河多次决口,自1855年(清鹹豐五年)河南蘭封銅瓦廂决口至清末的57年間,黃河就有38年發生决溢,平均三年二决,民國時期,堤防失修,河决仍頻,鄆城人民深受其害。新中國建立後,黨和人民政府采取一係列治黃措施,根除了决口之患,並建立蘇閣引黃閘,黃河已由害河變為利河。 |
|
鄆城縣是全國商品糧、優質棉、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基地縣和糧食生産先進縣、平原緑化先進縣。畜禽養殖達30多個品種,其中,魯西黃牛馳名中外,小尾寒羊被譽為“中華國寶”,青猾皮早在30年代就暢銷國際市場。截至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7%,片林面積49.5萬畝,木材蓄積量達到230萬立方米。油料、藥用植物180多個品種,其中“鄆半夏”500多年前就譽滿華夏。礦産資源主要是煤,境內已探明四個藏煤區,總地質儲量為50億噸,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
鄆城縣礦産資源、水資源、農産品資源豐富。境內探明四個藏煤區,總地質儲量50億噸,具有較高地開採價值,目前彭莊、趙樓、郭屯、鄆城四大礦井建設全面啓動。黃河流經鄆城28公裏,年均引水量2.5億立方米,地下水豐富,境內河道縱橫,水資源總量達4.42億立方米。鄆城交通設施發達,京九鐵路縱貫全境45.5公裏,設有3個客貨站,歐亞大陸橋與京九鐵路在此交匯。220國道與省道聊商路、濟董路交匯於縣城,全縣地方公路通車里程達1287公裏,縱橫成網。農業、林業、畜牧業資源豐富,是全國商品糧、優質棉、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基地縣和平原緑化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農業增加值和糧食、棉花、油料、肉類總産量五項指標均曾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 |
|
鄆城産業優勢突出。棉紡織、木材加工、畜産品加工三大優勢産業和搪瓷、鋼球、酒類包裝三個特色産業形成明顯的規模優勢,全縣棉紡織業發展到260萬紗錠,織機1.2萬臺;木材加工業戶6100傢,年加工能力350萬立方米,入選“山東省十大(特色)産業集群”;畜産品加工企業192傢,年肉類加工能力達到6萬噸,羊肉出口量約占山東省的90%;搪瓷年生産能力5萬噸,入選“山東省十大産業集群·特別奬”,被授予“中國日用搪瓷産品生産基地”;鋼球年生産能力5萬噸,占全國低碳鋼球産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酒類包裝企業發展到360多傢,年銷售收入5億元,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酒類包裝生産基地。 |
|
鄆城投資環境優越。鄆城靠近中原腹地,是中國東部與中西部的結合部,區位優越,交通便利,“京九”鐵路縱貫全境,設有2個客貨站。歐亞大陸橋與京九鐵路在此交匯,形成海鐵聯運,成為鄆城走嚮全國、走嚮世界的大通道。境內南有日東高速,東有濟菏高速,西有德商高速,與220國道、省道聊商路、濟董路縱橫成網,交通十分便利。以鄆城為中心500公裏半徑範圍內覆蓋近3億人口,市場潛力巨大。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郵電通訊現代化與國內同步。縣工業園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開發區,3.5平方公裏的起步區和4平方公裏新區實現了較高標準的“七通一平”,載體功能進一步增強,被評為山東省“十大最具投資價值的地方”之一。縣城建成區20.9平方公裏,城市人口15萬人。投資2億元的水滸文化城開始接待旅客,投資1億多元的水滸水上景區正在建設,投資3億多元的宋江河風景帶即將開工興建;七星大酒店、水滸大廈、聖達大酒店等星級酒店陸續竣工投入使用,人居環境優美。
鄆城投資政策優惠。在用地、證照辦理、稅收奬勵、出口奬勵等方面給予最大優惠,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資成本。電力供應充足,投資20億元的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投資8.3億元裝機12.5萬千瓦的縣工業園區自備熱電廠第一臺2.5萬千瓦機組已發電運行。全縣勞動力45萬人,其中剩餘勞動力近16萬人,勞動力成本較低。服務環境優良,出臺了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規定,建立了審批、收費服務大廳,推行政務公開和服務承諾,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理,一條竜服務。對大項目建設,實行“一把手”工程,特事特辦,一事一議。對重點企業實行紮口管理,挂牌保護,切實維護企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
|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澤”戰略的強力推動下,鄆城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民營,全力抓招商,關鍵抓投入,全縣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都取得新的成就。2006年,全縣實現生産總值69.1億元,增長16.3%;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6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38.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04元,增長12.38%;全縣完成固定資産投資56.52億元,增長16.1%;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52.8億元,增長2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55傢,比上年新增42傢,完成銷售收入76億元、工業增加值19.2億元、利稅4.7億元,分別增長49.2%、32.5%和77.9%;全縣供電量達到10.13億千瓦時,增長30%,其中工副業用電量達到6.25億千瓦時,增長38%;完成進出口總額3681萬美元,增長27.8%;截止到2006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62.5億元,其中居民儲蓄餘額達到52.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達到52.9億元,分別較年初增加7億元、7.2億元和13.4億元。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和諧社會建設紮實推進,全縣上下呈現出經濟發展、政治安定、社會穩定、政通人和、事業興旺的良好局面。 |
|
全縣21個鄉鎮,1031個村民委員會,10個社區居委會,鄉村戶數25.7萬戶,加城鎮共28.89萬戶,109.47萬人。漢族占絶大多數,回、滿、壯等23個少數民族不超過1500人。全縣土地總面積1643平方公裏,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666人。 |
|
機構設置
衛生局機關設有辦公室、人事科、醫政科、社會衛生臨督科、計劃財務科、愛衛會辦公室(副科)。1998年全係統有45處醫療衛生事業單位,其中縣直有:縣人民醫院(正科)、縣中醫院(正科)、縣衛生局公共衛生監督所(正科)、縣防疫站(副科)、縣婦幼保健院(副科)、縣直公費醫療門診部、縣地方病防治辦公室、縣衛生職丁中等專業學校、縣藥檢所、縣結防所、縣公費醫療管理辦公室、縣紅十字會辦公室等12處,鄉鎮衛生院33處(武安、楊莊集、侯集、郭屯、玉皇廟、程屯、黃安為十心衛生院)。1998年12月,根據縣委的意見,縣衛生局公共衛生監督所與縣防疫站“一套班子、兩個機構、兩塊牌子、合屬辦公”。1999年11月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分流,確定縣衛生局公共衛生監督所、縣防疫站、縣婦幼保健院、縣公費門診部、縣藥檢所、縣地辦室、縣紅會辦、縣公費醫療管理辦公室,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縣醫 院、縣中醫院為差額撥款事業單位。2000年10月縣公費醫療管理辦公室職能劃歸縣勞動和社會保障局 管理,人、財、物全部移交。2001年4月底,隨着鄉鎮的合併,33處鄉鎮衛生院隨鄉鎮建製合併為21處。2001年7月15日縣編委確定將縣藥檢所改為差額撥款事業單位。隨着2002年1月1日全縣城鎮醫療保險制度的譜施,縣直公費醫療門部於2001年撤銷。
衛生服務體係初步形成
衛生部門共有32處醫療衛生事業位,其中縣直11處,鄉鎮21處,在職幹部職工4348人(在職3764人,離退休584人)在職人員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430人其中正高技術職稱20人,副高技術職稱124人,中級技術職稱596人,初級技術職稱1996人。各類醫療機構開放病床1489張。全縣有行政村衛生室(所)421個,從業鄉村醫生1558人,基本上形成以縣級醫疔衛生機構為中心,鄉鎮衛生院為樞紐,行政村為甚礎的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 |
|
我縣現有定點小學166處,教學點255處,小學在校生107825人;初中39處,在校生44231人;幼兒園、學前班513處,在園班幼兒21300人;普通高中8處,在校生21786人;職業教育中心、聾啞學校、教師進修學校各一處,在校生2563人;民辦學校24處,在校生19290人。全縣現有教職工11366人,其中專任教師10873人。
近幾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縣教育事業得到持續健康協調發展。2002年9月我縣作為菏澤市唯一省級課改試驗區,在全市率先進行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加強了學校科學化、規範化管理,涌現出一大批管理規範的學校,全縣各級各類規範化學校達到40餘處,其中一中是省級重點中學;實驗幼兒園是省級規範化幼兒園 。2003年高考本科上綫首次突破千人大關,2005年、2006年本科上綫均達1400多人,一中本科錄取率連續獲全市第一。2002年至2006年底,纍计籌集危房改造資金7638.95萬元,消除危房12.87萬平方米。全縣中學全部建起微機室,小學微機裝備率達80%以上,80%以上的學校實驗室、儀器室配備達到國傢二類標準。辦學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先後有286人被評為市級以上骨幹教師、優質課執教人,2人被評為“齊魯名師”候選人,4人被授予省特級教師稱號,1000餘名教師被評為縣級教學能手;教師學歷達標率高中、初中、小學分別提高到73.1%、86.6%、99.7%。縣教育局先後被評為山東省校捨危房改造先進單位、山東省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和市一係列榮譽稱號,2007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優質服務機關”。 |
|
全縣現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6處,館藏文物1400多件,其中,國傢珍貴文物300餘件。境內有肖堌堆商代古文化遺址、蘇莊漢墓群、五代唐塔、金代名相史惟良墓等。特別是一些與《水滸傳》有關的遺跡、遺址較多,宋江故裏的宋坑、宋井、宋林、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崗等古跡猶存。
肖堌堆古文化遺址
肖堌堆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李集鄉大楊集村東約300米處,遺址西距黃河1500米,其主要文化內涵表現為大汶口、竜山、樂石。商、周、漢文化的遺存,是古代人類聚居之地。肖堌堆高8米,曾有明、清建築,如三皇廟、閻羅殿等,現存遺址面積3200平方米,遺址土呈灰黑色,暴露的石器、陶器殘片,文化內涵非常豐富。說明至少在距今六千年以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鄆城境內便有先民在這裏繁衍生息,是鄆城歷史悠久的實物例證。
萬人堌堆義軍公墓
萬人堌堆義軍公墓(俗稱萬人堌堆),位於武安鎮飛集村西南500米處,係明天啓二年徐鴻儒起義軍部分將士聚葬處,義軍約七千人,聚屍一處。現存公墓封土直徑約16米,高4米。萬人堌堆義軍公墓,是鄆城人民反抗明王朝封建統治的見證,是統治者殘酷鎮壓農民起義的罪證,對於研究我國古代農民運動和對廣大人民進行教育都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
黃泥崗遺址
黃泥崗遺址,位於鄆城縣城東三十五裏黃堆集村。黃堆集古稱黃泥崗,是北宋末年梁山農民起義英雄晁蓋、吳用、白勝、阮氏兄弟“智取生辰綱”的地方。曾出土草泥磚、支紋瓦等文物,經考鑒定屬漢代文物,此證明漢代即有人在此居住。
唐塔公園鄆城唐塔公園
鄆城縣東鄰梁山、嘉祥,南接巨野、牡丹區,西連鄄城,北臨黃河。鄆城文化底藴深厚,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築城名鄆。鄆城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義軍領袖宋江、晁蓋、吳用都是鄆城人,與水滸故事有關的遺址遺跡較多,有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崗,宋江殺惜的烏竜院,夢得天書的九天玄女廟,宋江故裏的宋宅、宋坑、宋井等。此外,唐塔是山東鄆城的魂魄,該塔建於五代唐時期,又稱觀音塔。圍繞該塔為背景而建立的公園美不勝收,既陶冶情操,又讓更多人瞭解鄆城的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淵源流長,是聞名全國的“戲麯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
天下武術第一村
天下武術第一村該景區包括鄆城宋江武術院、中華武志館、國際武術交流中心、仿宋一條街等設施,介紹全國各武術流派的産生和發展現狀,集武術文化博覽和表演觀摩、修學旅遊接待和武術交流功能為一體。
雷澤湖水庫
雷澤湖水庫占地面積3374畝,設計總庫容1290萬立方米,日供水能力15萬噸,建成後將徹底解决菏澤市、區地下水資源不足,供水矛盾的問題。同時,水庫將成為菏澤市的旅遊休閑景區。
宋金河
宋金河,位於山東省鄆城縣東側,距縣城2公裏。據鄆城縣志記載:宋金河自武安鎮李垓村東鄄鄆河東岸始,嚮北經鄆城之東入梁山東平湖,河長22公裏,平均寬度200米,積水面積8000畝,平均庫容1億立方米,一般水深2.5—3.0米,水源為黃河水和天然水。
1964年修瀎八裏河後,使唐店至八裏河有一段成為一座中型水庫,1976年正式命名為壩頭水庫(現稱宋金河水庫)。水庫北起唐店閘,南至邊莊溝,全長9.8公裏,底寬100米,河底高程4.0米,年平均積水面積8000畝,每年引蓄水量1738.2萬方,流域面積133平方公裏。1990年,10萬民工深挖治理,動土4000萬立方米,使水庫更為寬闊。
美麗的宋金河曾給鄆城人民帶來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河內生長着多種植物及野生動物;清澈的河水曾是沿河兩岸居民灌溉農田的“源頭”,發展畜牧業的天然養殖場,人們遊泳的水上樂園。
宋江故裏遊
鄆城是《水滸》英雄的故鄉,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依據名著《水滸》的旅遊資源豐富,如宋江故裏宋傢村,晃蓋故裏東溪村,吳用老傢車市,智取生辰綱之地黃泥崗等都分佈在鄆城。
宋江,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鄆城水堡宋傢村人。其少有帥纔,勇猛強悍,仗義疏財,扶弱抑強。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聯合36人率衆起義,活動於山東、河北一帶,經歷十郡,官軍數萬莫敢抗拒,曾在梁山泊設營紮寨。一生深明大義,知人善任,一身正氣,深受士卒及百姓擁戴,為後人所敬仰。
1985年,宋江武校於鄆城建成,現名為宋江武術院。目前該院有42個文武結合班,學員5000餘人,先後參加國傢級慶典演出58次,備受國內外各界贊譽,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共獲奬牌900多枚,是鄆城一顆耀眼的明珠。
觀音寺塔
在魯西南平原上,矗立着一座古城——鄆城。魯成公四年(公元前500年)築城為鄆,始得鄆城之名。在這座古城中部,屹立着一座古塔,以其無數動人的傳說成為古鄆城的象徵。
鄆城荒塔,又稱觀音寺塔,傳說托塔李天王與哪吒父子之情日深,天王遂將製伏哪吒的佛賜寶塔斷為三截,棄下天門,霎時狂風四起,直颳得天昏地暗,塔底降鄆城,塔身落於巨野,頂端飄往金鄉。故此三縣之塔如出一轍。
觀音寺塔為八棱四門樓閣式磚塔,現存四層,由精美的磚雕鬥拱組成塔檐。東、西、南、北四面各設一券頂坤門,其餘四面為磚雕景窗。塔心室和佛龕頂部,由層層磚鬥拱環砌成拱頂,鬥拱製作精良,層層內收,結構嚴謹,錯落有緻,有鬼斧神工之妙,連塔內回廊頂部,也由磚鬥拱精砌而成。 |
|
鄆城歷史悠久,是千年古縣,早在春秋時期築城名鄆。鄆城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素有“水滸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水滸好漢宋江、晁蓋、吳用都是鄆城人,與水滸故事有關的遺址遺跡較多,有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崗,宋江殺惜的烏竜院,夢得天書的九天玄女廟,宋江故裏的宋宅、宋坑、宋井等。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是聞名全國的“戲麯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宋江武術院列全國十大名武館(校)榜首,其組建的“狗娃藝術團”以獨特的魅力享譽海內外。
鄆城舞竜
舞竜又稱“竜舞”,還稱“耍竜燈”,是中華民族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也是民間雜耍的項目之一,在鄆城頗為興盛。傳統節日及重大慶典期間,作為民間藝術節目演出,多與其他民間雜耍相配合。鄆城舞竜花樣很多,其套路有:“遊竜戲水”、“二竜戲珠”、“九節翻肚”、“巨竜叩首”等等。竜燈一般分為九節,竜頭係用紙漿糊成,竜腹、竜尾皆用竹篾編紮成骨架,外罩用布畫成竜身。每節竜內燃火繩,俗稱“黃煙”。舞竜隊約20餘人組成。成分兩班輪換,一班為十人,九節竜九人,另加舞竜珠一人。舞竜時奏民族鑼鼓樂《鬧長沙》、《緊校場》等,回竜時則奏舒展明快的《回竜麯》。縣宋江武術院舞竜隊,配有大型竜燈兩條,隊員40餘人。每逢節假日便配合武術隊演出,活躍了城鎮人民文化生活。
鬥雞
鄆城鬥雞,俗名咬雞,古稱唆雞。它外型美觀,一般重6公斤左右,羽毛多為紅、黃、黑、白、花五色色。鬥雞大而不笨,動作靈活,生性好鬥,撲、翻、騰、打皆能,是一種珍貴的觀賞型雞鐘。鄆城鬥雞因産於鄆城縣而得名。鬥雞表演,也是鄆城民間一種獨具特色的娛樂活動,其歷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公元前800年,春秋戰國時期《列傳》《春秋左氏傳》中就有鬥雞的記載。鬥雞的出擊方法有嘴啄、翅撲和爪擊。鬥雞剛勇好勝,不肯輕易認輸。它們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是人們喜愛鬥雞的重要原因。鄆城鬥雞迅速發展,鬥雞活動空前興盛。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兩次專程來菏澤,分別拍攝了《鬥雞》和《魯西鬥雞》兩部記錄影片,並發行海內外。1990年,作為鬥雞之鄉的鄆城,曾派出鬥雞參加了北京竜潭廟會鬥雞邀請賽,以十戰七勝的成績奪魁。
濃郁的水滸文化
鄆城人自古以尚武、豪爽俠義而出名,歷為武林志士雲集之地,俗話說,梁山一百零八將,七十二名出鄆城,作為《水滸傳》中的核心人物宋江和晁蓋都是鄆城人。宋江是今鄆城縣水堡鄉人,元人雜劇〈坐樓〉詞中,就有“傢住水堡在鄆城,姓宋名江字公明”的話,如今宋江故裏的宋坑、宋井、宋林等古跡猶存。晁蓋傢住鄆城縣晁莊,在晁氏傢譜中,北宋末年有“晁盍”其人,因晁蓋造了皇帝的反,在續傢譜時,把“蓋”字的草頭去掉,寫成“盍”(“蓋”字的繁體字為“蓋”),這叫做砍頭入譜。《水滸傳》中,在黃泥崗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引人入勝,黃泥崗就是現在鄆城的黃堆集,至今村東還有一個大土崗,上有明朝石碑一座。
姓氏文化
據有關資料和族譜記載,公元前 508 年(春秋周敬王十二年),濮州陳甫遷鄆境內建村陳,其後裔散居四處建村,原陳莊遂名老陳莊,這是有文字記載的鄆城境內定居最早的姓氏。漢朝丞相張良生前看中了鄆城的風水,死後葬於鄆城西北境,其後裔用其字“子房”建村守墓,成為鄆城境內較早的張姓。據侯咽集鎮孟鬍同 《 孟氏族譜 》 載:唐朝末年,其始祖孟達從梁山遷居鄆境內的薑莊,後姜姓外徙,孟姓人丁興旺,改村名為孟鬍同。可見,薑、孟亦為鄆地較早的姓氏。公元 961 年(宋建隆二年),疏通了五丈河(即今宋金河),水運復興,鄆境從河南、江蘇、安徽、河北、山東東部等地遷入晁、吳、殷、蘆、祝、丁、梁、劉、孫、楊、徐、戴、燕、魏、邊、張、施等 20 余姓。明朝為開墾荒地,自 1368 年(明洪武元年)至 1424 年(明永樂二十二年),大批山西、河南、安徽等地人遷入鄆城。以及從江蘇、河北、河南、安徽、江西、四川、浙江等地陸續遷入邢、陳、史、鄭、呂、羅、楊等 50 余姓。清朝順治和康熙年間,皇帝鼓勵開荒,外縣、外省人繼續嚮鄆境遷移。又有多種姓氏陸續遷入鄆城。1860年從山西遷來譚氏,居於鄆城縣南25公裏(先南趙樓鄉譚莊村)1990 年人口普查,鄆城縣姓氏共有266個,姓李、劉、王者最多。 |
|
鄆城縣享有“書山戲海,箏琴之鄉”之稱,山東戲麯界有句俗話“無鄆不成戲”。 涌現出了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柳子戲的傳人黃遵憲、李豔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山東梆子傳人劉桂鬆(出生於鄆城,後因工作到巨野),著名的山東梆子藝術表演傢任心纔、王愛霞。原山東省柳子劇院院長現山東省呂劇院院長段雨強, 青年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傢武蘭香、陳鳳英,豫劇十大名旦章蘭等一批當代戲麯界名人。
鄆城是山東棗梆的發源地、全國四大古老劇種之一柳子戲的發祥地,也是魯西南流行最廣的劇種山東梆子、兩夾弦的發祥地。 目前歷史最長的山東梆子劇團,鄆城山東梆子劇團也是在這裏。
棗梆在鄆城 又稱“本地●”,“●(人山西)”讀如“找”(zhǎo),鄆城是棗梆的發源地,清光緒初年,山西遭受旱災,山西省有個“十萬班”在鄆城、流動演出了一年多的時間,纔返回山西。因鄆城已有了清唱“澤洲調”的基礎,看了“十萬班”的舞臺演出,更加熱愛這個劇種了,一些地方便聘請山西職業藝人授藝,漸漸能夠登臺演出。最早被聘為教師的藝人是潘朝緒(外號“大閨女”,棗梆藝人尊稱他為“潘師爺”),先後在鄆城的劉口、樊莊、郭屯、於廟、張集、方廟(原屬鄆城,後劃歸梁山縣)等處正式收徒傳藝,教出了一些能夠登臺演出的徒弟,主要有珍珠簾、史文秀、樊武紮、龐石貴、侯福勤等,在鄆城組成了第一個棗梆職業戲班,取名“義盛班”,把圍鼓清唱搬上了舞臺演出。
柳子戲在鄆城又名弦子戲,是中國戲麯古老聲腔之一。我國戲麯史上曾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稱的“東柳”就是山東柳子戲。鄆城縣是當今柳子戲的發祥地。目前國傢非物質文化柳子戲傳人黃遵憲和李豔珍均為鄆城人,1954年鄆城縣工農劇社(鄆城柳子劇團)參加了華東區戲麯觀摩演出大會,其出演劇目《黃桑店》等獲演出奬,主要演員也分獲演員奬。同年,鄆城縣工農劇社調菏澤為地區柳子劇團。1959年又上調省,成為山東省柳子劇團。
山東梆子在鄆城又稱“梆子戲”“捨命梆子”“大戲”具有很強山東的地域特徵,唱腔優美,激昂高亢,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劇的突出的特點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後多落在“啊”音上。鄆城是山東梆子發祥地之一,目前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傳人之一劉桂鬆為鄆城人, 解放前鄆城擁有福盛班,王沙窩班,八班等山東梆子科班,現在的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更是是一個具有深厚的山東梆子基礎的、具有光榮傳統的山東梆子劇團,著名山東梆子鼓師李心剛、著名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傢任心纔曾先後任劇團團長,培養了大量的山東梆子戲麯表演人才, 在冀魯豫皖一帶具有較大的影響。
九十年代,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於1995年參加了省第五屆藝術節戲麯匯演獲9項奬;1996年排演的現代戲《竜門渡口》(馬傢振編劇)獲山東省“五個一”精品工程奬,並在全省地方戲邀請賽上獲12項奬,同時攝製成電視藝術片。”
同時鄆城還是兩夾弦在魯西南一帶的發祥地和根據地,深受當地群衆的喜歡。 |
|
燦爛的文化孕育了一代代歷史名人。宋代為宋江、晁蓋等舉行農民起義的發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元朝有“嘗見帝師不拜”的兵部侍郎樊執敬,明朝有兵部侍郎樊繼祖和為官清正、憐民惜纔的戶部尚書鐘,清代有光緒欽點的武狀元張憲周、甲午中日戰爭指揮登州大捷的雲南提督夏辛酉等。近代有與黃興密函舉討袁起義的著名教育傢王鴻一、黨的七大代表梁仞仟等。還有絲弦聖手王殿玉、古箏專傢趙玉齋等。
彭麗媛
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舞團團長,著名女高音歌唱傢。
女,1962年11月生。是鄆城走出的文藝界名人,為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傢副主席習近平的夫人。
馬清明
現任中共湖北省隨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男,漢族,1953年2月生,1969年11月參加工作,1981年6月入黨,山東鄆城人。華中師範大學畢業。
1969年11月,鹹寧橫溝區孫田公社知青;
1970年12月,華新水泥廠工人;
1978年03月,在黃石師學院中文係學習;
1982年02月,任黃石市委辦公室調研科幹事;
1984年03月,任黃石市委辦公室政研室副主任、綜合科長;
1986年03月,任黃石市委政研室副主任;
1990年01月,任黃石市委政研室主任;
1991年12月,任黃石市委副秘書長;
1994年05月,任黃石市委副秘書長、市委政研室主任;
1995年03月,任大冶市委書記;
1997年10月,任黃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書記;
1999年01月,任黃石市委常委、副市長、大冶市委書記;
1999年04月,任黃石市委常委、副市長;
1999年08月,任仙桃市委副書記、市政府黨組書記;
1999年09月,任市委副書記、市政府代市長、黨組書記;
2000年03月,任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黨組書記;
2003年02月,任仙桃市委書記(副廳級)。
2006年07月,任隨州市委書記,並提名為隨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候選人;
2006年09月,任隨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
2007年01月,任隨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
全國人大代表。
鄆城街道
鄆城街道一角 |
|
- n.: Yuncheng County
|
|
鄆城 |
|
|
|
菏澤鄆城縣 | 鄆城縣????務局 | 鄆城縣中醫院 | 鄆城縣人民醫院 | 鄆城縣實驗中學 | 鄆城縣第一中學 | 鄆城縣宋江武校 | 鄆城縣友誼醫院 | 鄆城縣棉紡織廠 | 鄆城縣第二醫院 | 鄆城縣棉麻紡織廠 | 鄆城縣婦幼保健院 | 鄆城縣衛生防疫站 | 鄆城縣陳坡馬樓村 | 山東省鄆城縣師範學校 | 鄆城縣職業技能鑒定中心 | 鄆城縣黃河工藝品有限公司 | 鄆城縣第三人民醫院 | 山東省鄆城縣棉麻紡織廠 | 鄆城縣利民棉紡織廠 | 鄆城縣第四棉紡織廠 | 鄆城縣蘇閣皮革製品總廠 | 山東省鄆城縣服裝廠 | 山東省鄆城縣大潭鄉蔣李榮村永興皮革廠 | 山東省鄆城縣亞世紡織工業公司 | 山東省鄆城縣恆豐皮革製品有限公司 | 山東省鄆城縣蘇閣皮革集團有限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