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郵編:751500 代碼:640323 區號:0953
拼音:Yán Chí Xiàn,Yanchi Xian
????池縣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東部。西南與同心縣相鄰,西北與靈武市相接,東北、東、南分別與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交界。總面積8558平方千米。總人口16萬人(2006年),以漢族居多,回族等少數民族有4萬餘人。全縣轄4個鎮、4個鄉:花馬池鎮、大水坑鎮、惠安堡鎮、高沙窩鎮、王樂井鄉、馮記溝鄉、青山鄉、麻黃山鄉。縣人民政府駐花馬池鎮。
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黃土丘陵,北部為鄂爾多斯臺地緩坡丘陵。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幹旱少雨,風沙多,日照充足,無霜期短,年均氣溫7.6℃,年均降水量256.4毫米。礦産資源有石油、煤、食????、石灰岩、石膏、芒硝等。葉(盛)軍(渡)公路、銀(川)西(安)公路過境。有漢、隋、明代長城遺址。 |
|
????池縣位於寧夏東部,東鄰陝西定邊縣,南依甘肅環縣,北與內蒙古鄂托剋前旗接壤,自古就有“靈夏肘腋,環慶襟喉”之稱。全縣南北長110公裏,東西寬66公裏,轄區總面積8661.3平方公裏,屬鄂爾多斯臺地嚮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為1600米。
縣人民政府駐花馬池鎮,郵政編碼:751500 代碼:640323 電話區號:0953
全縣轄4鄉4鎮101個行政村,總人口1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1萬人,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4000多人。有耕地218萬畝,人均14畝,其中水澆地20.07萬畝。林木保存面積358萬畝,沙化面積由1983年的539萬畝減少到現在的239.5萬畝。 |
|
2003年,全縣完成縣屬GDP5.1億元,增長率為7.2%,其中第一産業完成1.77億元,第二産業完成1.29億元,第三産業完成2.02億元:完成工業總産值2.7億元,工業增加值1.01億元;財政收入3082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5.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567元。今年1?6月份,完成縣屬GDP2,17億元。同比增長17.5%,其中第一産業完成2441萬元,第二産業完成8565萬元,第三産業完成1,07億元:工業總産值2.13億元,工業增加值7256萬元;財政收入達到2385萬元,同比增長35.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02元;農民人均觀金收入848元。 |
|
????池縣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野生中藥材分佈有130多種,尤以甘草、苦豆草為盛,面積分別達到200多萬畝和300多萬畝,1995年被命名為“中國甘草之鄉”。
????池縣是全國灘羊集中産區和寧夏畜牧業生産重點縣,灘羊飼養量平均保持在90萬衹以上,二毛皮、灘羊肉等灘羊産品享譽國內外,2003年被命名為“中國灘單之鄉”。
地下礦産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品質高、易開採。現已發現16種具有開採價值的礦産資源,主要以石油、天然氣、石膏、 白雲岩、石灰石等為主,其中,石油探明儲量4000萬噸,煤炭72億噸,石膏4,5億噸,石灰石11億噸,白雲岩3.2億立方米。
另外,檸條、沙柳、蜂蜜、油料、小雜糧、瓜萊等資源也比較豐富-近年來,在????池縣委、政府的積極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以金屬鎂治煉、生物製藥、水泥建材、煤炭開採,石油開發等為主的産業體係,但總體上開發規模較小,仍有很多優勢資源亟待開發。 |
|
????池縣在區係上屬於歐亞草原區,亞洲中部亞區,中國中部草原區的過度地帶。共有種子植物331種,分屬57科、221屬,其中野生萬微 48科231種,栽培植物28科100種。科屬組成有禾本科46種,占13.9%;菊科39種,占11.8%;豆科36種,占10.9%;藜科24種,占7.3%。以上4科145種,占植物總數的43.8%。10種以上的科,還有十字花科、薔薇科、百合科、茄科等。2000年,纍计造林保存面積200萬畝,森林覆蓋率為18.3%。人工種草23萬畝。
天然草場689.8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67.9%。
幹草原草場類主要分佈南部黃土高原丘陵區,土壤以黑垆土和侵蝕黑垆土為主,可利用草場153.7萬畝,占全縣草原面積的22.3%。植被稀疏,主要有大針茅、長芒草、冰草、白草、花苜蓿、牛枝子、萎陵菜、米蒿、豬毛蒿、糙隱子草、阿爾太狗娃花、畫眉草等。陰坡較濕,旱生植物多,植被覆蓋度為60%左右;陽坡乾燥,植被覆蓋度40%左右。本類草場的平均覆蓋度在45%,年平均畝産鮮草100Kg,其中可利用鮮草64K,屬二、三等六、七級草場,生産力中等,約14.2畝可養1衹綿羊。
荒漠草原草場類主要分佈於南北分水嶺幹草原綫以北大部分地區,土壤以灰鈣土為主。面積243.2萬畝,占全縣草原面積的35.3%。主要植物有長芒草、短花針茅、麥秧子、賴草、隱子草、白草、牛枝子、貓頭刺、貓耳刺、沙珍棘豆、草木犀壯黃芪、苦豆子、銀灰旋花、多種萎陵菜、狗尾草、蟲實、小畫眉茅等。由於亂墾、亂挖,大部分草原嚴重沙化,一般草層高度10~20cm,覆蓋度35%~50%。草場平均覆蓋度50%,有的高達60%。平均畝産俠草110Kg,其中可利用鮮草58Kg。屬三、四等六、七級草場。約15.7畝可養殖1 衹綿羊。
沙生植被草場是????池縣草原的主體,主要分佈在北部鄂爾多斯緩坡的平鋪沙地,固定及流動沙丘,土壤以灰鈣土為主。面積257.4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37.3%。植物以黑沙蒿、苦豆子甘草、中亞白草為主。産草量高,草層高度為20cm以上,覆蓋度30%~40%。平均畝産鮮草140Kg,其中可利用鮮草71Kg。屬於三、中等五、六、七、八級草場,約12.9畝保養1衹綿羊。
????生植被草場面積35.5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5.1%,主要分佈在中、北部的????漬化????土上或輕度鹼化的土壤上。植被以????爪爪、西伯利亞白刺等超旱生的????生灌木為主。草層高度26cm左右,覆蓋度40%,年均畝産鮮草150Kg,其中可利用鮮草72Kg,左右,屬於四、五等,五、六、七、八級草場。約12.8畝可養1衹綿羊。
全縣草場均有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現象存在。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幾年,由於過牧及亂挖濫采甘草等因素,每年大約以18.3萬畝的速度沙化退化。
據不完全統計,????池縣草場植物有175種,分屬36科,在生産上起作用的僅有103種,草場植物種屬較少,草場結構較為單一。但光熱具有相對的優越性,加之土壤肥力較高,有利於天然草地怕培育改良和人工牧草的種植。全縣草場中,幹草原、荒漠草原、沙生草原占97.1%雖然畝産草量不高,但大部分是牲畜喜食的良好牧草,幹物質多、蛋白質豐富,飼用價值高,並具有較高的抗寒耐旱能力。質量欠佳的????爪爪、白刺等????生植被類草場衹占2.9%。畝均生産可飼用鮮草66Kg,
????池縣天然植物有175種,分屬36科,分佈最廣的有菊科、禾本科、豆科、藜科及薔薇科,其中可飼用的植物有156種,占89%。主要是幹草原類的長芒草、漠蒿、冷蒿、牛枝子、甘草、中亞白草、百裏香。蓍狀亞菊草場型,荒漠草原類的櫛葉蒿、檸條,錦雞兒草場型,其中適口性好、飼用價值高、在生産上有123種占58.9%;較差的(屬低、劣等)有72 種,占41.1%,而毒草有效11種,占6.3%。 |
|
夏、商、周時,為少數民族遊牧地,史稱“戎狄居地”。戰國時秦在今????池縣置昫衍縣,與烏氏縣同為寧夏地區有行政設置之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製,昫衍屬北地郡,漢同秦製。三國時,????池曾先後屬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公元407年匈奴鐵費部赫連勃勃建立夏國,????池為其腹地。北魏統一北方後,置西安州,????池屬其管轄。西魏改西安州為????州。北周時,????池大部屬????州五原郡。隋廢五原郡,改置????川郡,????池屬其管轄。唐代,改????川郡為????州,此期間於神竜年間(公元705年或706年)在今????池縣西南部惠安堡置溫池縣,先後屬靈州、威州。今????池縣大部分屬????州五原縣,北宋及西夏建國後,????州屬其管轄。元代,????州並入環州。明朝正統八年(1443年)在今????池置花馬池營,成化年間再築花馬池城(今????池縣城),弘治六年(1493年)改置為花馬池守禦千戶所,正德二年(1507年)又改為寧夏後衛。清雍正時,廢衛所改稱州縣,寧夏後衛改為靈州花馬池分州,屬甘肅省朔方道(亦稱寧夏道)。
中華民國建立後於民國二年(1913年)將花馬池分州改置為????池縣。此時亦將原屬靈州管轄的惠安、????積、隰寧、萌城四堡劃歸????池縣管轄。1929年寧夏省建立,????池縣屬其管轄。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解放了????池,建立了工農政權(亦稱蘇维埃),不久,改為抗日民主政權,屬陝甘寧邊區三邊分區。此時國民黨寧夏省在惠安堡建立????池縣政府,管轄當時已被紅軍解放不久後撤退放棄的惠安堡、萌城堡等地,形成兩個????池縣並存的局面。1947年,國民黨蔣介石部進攻陝甘寧邊區,寧夏馬鴻逵部出兵配合,侵占了????池縣的大部分地區。因此,陝甘寧邊區????池縣政府遷至縣境南部山區李塬畔時,國民黨寧夏省????池縣政府遷至????池縣城。1949年8月,陝甘寧邊區收復????池(此前在1947年7月曾恢復過一次,時僅月餘又撤退)。????池縣政府由山區返回縣城。9月,寧夏全省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陝甘寧邊區撤銷,並存13年之久的兩個????池縣的局面結束。
1951年,寧夏省撤銷並入甘肅省,????池縣屬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1955年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為吳忠回族自治州,????池縣屬該州。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池縣直屬自治區。1972年銀南地區成立,????池縣屬銀南地區。1998年銀南地區改為地級吳忠市。
????池置縣後,共轄10堡。後將10堡改設為4個區,第一區轄西水堡、鐵柱泉堡;第二區轄邊三堡、外屬堡;第三區轄南水堡、裏三堡(以上為舊六堡);第四區轄惠安、????積、隰寧、萌城。第四區的四個堡俗稱新四堡。
1936年後,兩個????池縣的行政區劃不同。陝甘寧邊區????池縣,下設區、鄉、村。開始為4個區22鄉,即城區、北區、南區各轄5鄉,西區轄7個鄉。1937年夏,定邊縣將紅軍解放時原屬????池轄地劃歸定邊縣第二區管轄的井溝、二道溝、紅井子、大水坑、蘇堡子、李塬畔等地劃歸????池,????池縣組建了第五區,轄5鄉;同時將原4個區改稱第一、二、三、四區,各區的駐地也有所變動。1942年秋,將第二區的第一、二鄉劃歸第一區,合併為第一區第六鄉;將第三區的第四、七鄉劃歸第二區為第二區第一、二鄉;第三區第六鄉改為第三區第四鄉。原5個區27鄉調整為5個區26鄉。1947年,馬鴻逵部侵占????池縣城後,????池縣政府轉移到縣境南部山區(第五區境內)。1948年第五區增置第六、七鄉2鄉。
國民黨????池縣1936年到1940年間,轄2鄉7保。一鄉駐惠安堡,轄4個保,一保惠安堡,二保????積堡,三保、四保均在隰寧堡;二鄉駐萌城,轄3個保,一保萌城,二保牛皮溝,三保高窯子。1940年,將同心縣的下馬關、韋州、紅城水劃歸????池縣,這時增設3鄉8保:三鄉駐韋州(轄3保),四鄉駐紅城水(轄2保),五鄉駐下馬關(轄3保)。1943年將金積縣的紅奇堡劃歸????池,置為六鄉(駐關口灣,轄2保)。至此,共轄7鄉17保。1949年,寧夏解放,兩個????池縣的局面結束,韋州、下馬關、紅城水復歸同心縣。
1949年8月,邊區????池縣恢復了被占地區,將寧夏省????池縣的惠安堡、萌城等地解放,當即恢復原轄5個區及所屬各鄉人民政權,並將惠安堡、萌城等地建為第六區,駐安寧堡,轄4鄉;至此,統一後的????池縣共轄6個區32鄉。1952年,在黃麻山設置第七區,其所轄地區大部分為第五區劃出的;原轄32個鄉調整為40鄉。1955年,將7個區的鄉作調整,減少為29個鄉;城關鄉撤銷,改置為城關鎮。
1958年人民公社化,在原7個區的基礎是組建為五星、國慶、紅星、奮勇、星火、先鋒、躍進7個人民公社,區、鄉建製撤銷。不久,各公社以駐地更名為城郊、餘莊子、王樂井、侯傢河、大水坑、惠安堡、麻黃山公社。城郊公社駐縣城,轄城關、長城、李傢溝沿、柳湯堡、陳傢圈、八岔梁、王莊子7個大隊;餘莊子公社駐高沙窩,轄高沙窩、英雄堡、二步坑、蘇步井、芨芨溝5個大隊;王樂井公社駐何傢墩,轄何傢墩、石山子、牛毛井、孫記樓、官灘5個大隊;侯傢河公社駐侯傢河,轄吳記油房、太平廟、侯傢河、古峰莊、暴記春、四六莊6個大隊;大水坑公社駐大水坑,轄大水坑、柳條井、圈灣子、吳傢樂場、紅井子、馬坊、蘇堡子7個大隊;惠安堡公社駐惠安堡,轄惠安堡、葉兒莊、隰寧堡、狼步掌、萌城、????積堡6個大隊;麻黃山公社駐麻黃山,轄孫記水、史傢灣、陳傢窪子、沙崾嶺、趙傢灣、下高窯、麻黃山7個大隊。
1960年鼕,餘莊子公社更名為高沙窩公社。1961年,從侯傢河、惠安堡、大水坑3個公社各劃出一部分地區,增設了馬兒莊公社,駐馬兒莊,轄馬兒莊、老????池、馮記溝、四六莊4個大隊。1968年,侯傢河公社更名為青山公社。
1976年,除青山公社未變動,其他7個公社均一分為二。由城郊公社分設柳楊堡公社,高沙窩公社分設蘇步井公社,王樂井公社分設鴉兒溝公社,大水坑公社分設紅井子公社,馬兒莊公社分設馮記溝公社,惠安堡公社分設萌城公社,麻黃山公社分設後窪公社。全縣轄15個公社。
1984年,公社體製改革。將城郊公社改為城郊區(下轄長城、田記掌、四墩子、溝沿、八岔梁等5個小鄉),其餘14個公社均改為鄉。1985年3月,由大水坑鄉劃出一部分組建大水坑鎮。1987年1月,撤銷大水坑鄉並入大水坑鎮。
1988年9月,撤銷城郊區和其附屬的5個小鄉,改為城郊鄉,駐二堡;至此,全縣轄城關、大水坑2鎮和城郊、柳楊堡、青山、高沙窩、蘇步井、王樂井、鴉兒溝、紅井子、馬兒莊、馮記溝、惠安堡、萌城、麻黃山、後窪等14個鄉。(* 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2000年,????池縣轄3個鎮、13個鄉。總人口153584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21536 大水坑鎮 26714 惠安堡鎮 11400 城郊鄉 13965 柳楊堡鄉 6393 蘇步井鄉 4342 高沙窩鄉 8112 王樂井鄉 9177 鴉兒溝鄉 7730 馮記溝鄉 6467 馬兒莊鄉 4869 青山鄉 9048 紅井子鄉 6368 萌城鄉 7165 麻黃山鄉 6070 後窪鄉 4228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3年,????池縣行政區劃調整由原來的13個鄉、3個鎮調整為4個鄉、4個鎮,即:撤並城關鎮、城郊鄉、柳楊堡鄉和城西灘吊莊,成立花馬池鎮;撤並高沙窩鄉和蘇步井鄉,成立高沙窩鎮;撤並大水坑鎮和紅井子鄉,成立新的大水坑鎮;撤並惠安堡鎮和萌城鄉,成立新的惠安堡鎮;撤並王樂井鄉和鴉兒溝鄉,成立新的王樂井鄉;撤並馮記溝鄉和馬兒莊鄉,成立新的馮記溝鄉;撤並麻黃山鄉和後窪鄉,成立新的麻黃山鄉;青山鄉不變。把原馬兒莊鄉老????池村劃歸新成立的惠安堡鎮、原鴉兒溝鄉的李莊子村劃歸新成立的高沙窩鎮、原蘇步井鄉的高利烏素村劃歸新成立的花馬池鎮、原後窪鄉王興莊村劃歸新成立的大水坑鎮。調整後的鄉鎮設置為:
花馬池鎮:總面積1029平方千米,人口44762人,轄15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原城郊鄉政府駐地。
大水坑鎮:總面積1227平方千米,人口25781人,轄15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鎮政府駐大水坑村。
高沙窩鎮:總面積1112平方千米,人口12170人,轄14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高沙窩村。
惠安堡鎮:總面積1050平方千米,人口21259人,轄13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鎮政府駐惠安堡村。
王樂井鄉:總面積835平方千米,人口19367人,轄13個村委會,鄉政府駐王樂井村。
馮記溝鄉:總面積727平方千米,人口9540人,轄8個村委會,鄉政府駐馮記溝村。
麻黃山鄉:總面積600平方千米,人口11002人,轄13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原麻黃山村。
青 山 鄉:總面積550平方千米,人口10948人,轄8個村委會,鄉政府駐侯傢河村。
2006年,????池縣面積8661平方千米,人口16萬。縣人民政府駐花馬池鎮。 |
|
- n.: Yanchi County
|
|
????池 |
|
|
|
????池縣中醫院 | ????池縣防疫站 | ????池縣第一中學 | ????池縣第五中學 | ????池縣第四中學 | ????池縣第二中學 | ????池縣????糧飯店 | ????池縣人民醫院 | ????池縣婦幼保健所 | ????池縣蘇维埃紀念館 | ????池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 ????池縣第二人民醫院 | 寧夏????池縣毛紡織廠銀川經銷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