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土傢族自治縣 : 寧國市 : 易縣 : 深澤縣 : 桂東縣 : 辰溪縣 : 道縣 : 於都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禮縣 : 文縣 : 永定區 : 高雄縣 [顯示全部] > 
目錄
·Qiaotou Xiang·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橋頭鄉·甘肅省禮縣橋頭鄉
·甘肅省文縣橋頭鄉·臺灣省高雄縣橋頭鄉·江西省於都縣橋頭鄉
·湖南省道縣橋頭鄉·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橋頭鄉·河北省石傢莊市深澤縣橋頭鄉
·湖南省張傢界市永定區橋頭鄉·Qiaotou Xiang·河北省石傢莊市深澤縣
·No. 13·江西省贛州市於都縣·No. 15
·No. 16·No. 17·No. 18
·湖南省張傢界市永定區·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湖南省永州市道縣
·湖南省懷化市辰溪縣·No. 23·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瑤族自治縣
·No. 25·No. 26·甘肅省隴南市文縣
·文化·英文解釋·近義詞
·包含詞·更多結果...
Qiaotou Xiang
  橋頭鄉(Qiaotou Xiang) 面積62.90平方千米,人口48251人(統計時間不詳,2004年6月之前)。轄堤北、寺頭、並市、方元、秀武、耿莊、南濯頭、北濯頭、南中山、魏村、西橋頭、大橋頭、中橋、頭河莊、西河、東小封、水凍、營裏、息馬、西小封、乘馬、南趙莊、南封莊、西焦莊、東焦莊等2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西河村,郵編052560。
    代碼 130128203:~201方元村 ~202並市村 ~203堤北村 ~204南中山村 ~205北卓頭村 ~206南卓頭村 ~207耿莊村 ~208寺頭村 ~209秀武村 ~210位村 ~211西橋頭村 ~212中橋頭村 ~213大橋頭村 ~214河莊村 ~215乘馬村 ~216西小封村 ~217東小封村 ~218水凍村 ~219南趙莊村 ~220南封莊村 ~221西焦莊村 ~222東焦莊村 ~223營裏村 ~224息馬村 ~225西河村
    沿革 由西河鄉、耿莊鄉兩鄉合併為橋頭鄉。因臨近橋頭村而得名。
    耿莊鄉(Gengzhuang Xiang)位於深澤縣城西南6.5千米。深(澤)晉(州)公路過境。滹沱河、石津二幹渠過境。1961年設耿莊公社,1984年3月改鄉。1997年,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耿莊、方元、並市、堤北、南中山、北濯頭、南濯頭、寺頭、秀武、魏村10個行政村。
    西河鄉(Xihe Xiang)位於深澤縣城東南6.5千米。北臨滹沱河,深(澤)晉(州)、安(國)辛(集)公路過境,石津二幹渠過境。1953年置西河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3月復置鄉。1997年,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2.3萬,轄西橋頭、中橋頭、大橋頭、河莊、乘馬、西小封、東小封、水凍、南趙莊、西焦莊、東焦莊、營裏、息馬、西河等15個行政村。
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橋頭鄉
  【區位概況】
  橋頭鄉位於湖南桂東縣東北部,東連清泉鎮,西靠寒口鄉,南北與江西遂川縣毗鄰,省道x001綫從境內穿過,2007年鄉政府距縣城32公裏,屬邊遠貧睏山區。全鄉轄8個村1個居委會,112個居民小組,2212戶,總人口8320人,人口出生率8.71‰,自然增長率4.3‰。農民年人橋頭鄉一覽平純收入1348元。
  境內海拔390-1906米,四面環山,七壠八溝,泉江源於該鄉橫店村劉公山組,流經6個村,兩岸為溪𠔌地。
  【行政區劃】
  橋頭鄉下轄村:橫店村俠頭村甘坑村裏魚村紅橋村白水村尚義村順義村
  
  【産業經濟】
  2007年土地總面積83.7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9920畝,其中水田8913畝;林地面積9萬畝,其中有8.1313萬畝規劃為國地理位置傢生態公益林。 全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縣內中低山糧、林、茶、果區,茶葉、楠竹、金桔、草山養殖是該鄉的傳統優勢産業。農業以水稻、茶葉、楠竹、金桔和草食牲畜養殖為主,年産糧食3434噸,茶園面積已發展到4000畝,是該縣玲瓏茶的主要産區,橋頭茶葉合作社被列為省級示範項目之一,並被評為全市“十佳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該社註册了“橋頭”牌玲瓏茶商標,現有會員118戶,合作社實行了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統一訂購種苗的經營模式,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基礎設施建設】
  工業以礦産、水電、硅冶煉、紡紗、食品加工為主。境內非金屬礦儲量豐富,硅石、鉀長石儲量居全縣之首,現有礦點6個,硅冶煉廠1個。水利資源豐富,共建有電站14座,總裝機達10050千瓦,其中已投産發電的電站12座,裝機9250千瓦。現有茶葉加工廠2個,原罐頭廠引進的湘宇紡紗廠1個。
  通訊較發達,開通了程控電話、無繩電話、寬帶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全鄉有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村小6所,在校學生800餘人,教職工5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生年鞏固率100%,小學升初中比率100%,初中生年鞏固率99.5%,教育布點學校建設全面完成。鄉衛生院為公費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
  【人口數據】
  2001年橋頭鄉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8386男4416女3970家庭戶戶數2181家庭戶總人口(總)8369家庭戶男4401家庭戶女39680-14歲(總)19960-14歲男10190-14歲女97715-64歲(總)580415-64歲男307815-64歲女272665歲及以上(總)58665歲及以上男31965歲及以上女267戶口本地住在本地8362
甘肅省禮縣橋頭鄉
  位於縣西南部,總面積162.49平方公裏,耕地2.57萬畝,總人口12462人,有行政村17個,機關駐地南峪河(北緯33°48′,東經104°50′),距縣城86公裏。1952年成立橋頭區,1961年為橋頭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鄉建製。
  全鄉地處岷峨山區,山峰峻拔,溝壑深窄,陰濕多雨,植被良好,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土壤多為紅粘土和黑鈣土,無霜期120天左右。糧食作物以小麥、洋麥、蠶豆、洋芋為主,青稞、大豆、玉米、燕麥次之。盛産大黃、當歸、黨參、菜籽、核桃和花椒等經濟作物,有少量森林。1990年糧食年總産2178噸,工農業總産值25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元。
  有八年製學校1所,小學17所,在校師生1200餘人。鄉有衛生院,村有醫療站。
甘肅省文縣橋頭鄉
  橋頭鄉位於文縣北部,洋湯下遊,是全縣人口最多的大鄉,占全縣農業總人口的10.2%。東靠臨江、梨坪鄉,南接尖山鄉、城關鎮,西連石坊、堡子壩鄉,北接屯寨鄉。東西長20公裏,南北寬13公裏,地域面積222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4.44%。鄉政府駐地橋頭壩,距縣城65公裏,海拔1000米。
  全鄉轄23個行政村(橋頭、宅子坪、為頭、楊傢山、紮河、劉傢灣、豐坡、草坪、建華、黃傢、固鎮、張傢灣、大成傢、張傢壩、坪上、安子坡、羅傢坪、桂花、廟坡、新寺、新捨、椿樹坪),117個合作社,134個自然村,5061戶,21740人,勞動力9855個。全鄉大村大寨較多,千人以上的村有13個。全鄉耕地面積28661畝,其中水田893畝,水澆地9356 畝,旱地18412畝,梯田26280畝,經濟林果2萬畝,紋黨1260 畝,農民人均耕地1.32畝。2001年,全鄉經濟總收入1658萬元,其中多種經營收入955萬元,糧食總産量496.6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279公斤,人均純收入512元。
  橋頭鄉,以其駐地橋頭村而得名,是文縣開發最早的農耕區,百頃山新寺、新捨和為頭等大村寨就是例證。按地域又可分為河壩、為頭、羅傢坪、草坪四大片。60年代曾設羅傢坪鄉,轄新寺、新捨、羅傢坪、安子坡、廟坡、桂花等村,後合併為橋頭鄉。212國道穿境而過,縣鄉公路“趙天路”在趙傢壩與國道相連,逆洋湯河經屯寨鄉,直通天池湖畔。趙傢壩“十二拐”公路,麯徑高路入雲端,疑似銀竜舞蹁躚,為212國道綫上一大奇觀。境內溪流衆多,水利資源較豐富,洋湯河流經全鄉。此外還有燕兒河、草坪河、建華河、大成傢河等溪流。境內山大溝深,村民大多居住洋湯河兩岸高半山,長期以來交通不便,近年來廣大農民劈山築路,大部分行政村通了公路,交通狀況大為改善。境內降雨量少,氣候乾燥,無霜期短。歷史上是縣內主要産糧區,主産小麥、玉米、水稻、洋芋、蕎等。經濟作物有紋黨、當歸、花椒、核桃、蜂蜜等,是全縣花椒主産區,近年又開始廣種油橄欖。境內新寺、新捨有“左百頃,右百頃”之稱,因地塊大、土質好聞名全縣,但旱災頻繁,産量不穩。為頭、紮河村一帶亦有大塊平坦良田,被群衆稱為“天然水平梯田”。
  橋頭鄉人類活動較早,廟坪和張傢壩發現新石器馬傢窯文化。相傳“固鎮”一地有城墻、大兵寨遺址,是值得可考文化層現象。
  鄉政府所在地橋頭壩,據考證為漢魏時的陰平治所,改革開放20多年來發展很快,上世紀80年代前僅有燕兒河橋以下約百米長街道,80年代後街道嚮燕兒河橋以上延伸,今已建成一條五、六百米長頗具規模的街道,飯館、店鋪、發廊、錄像廳一傢接一傢,白日熱鬧非凡,入夜燈火輝煌,常住人口2000多人,成為文縣北部最大的城鎮。橋頭壩集市悠久,是僅次於碧口的全縣第二大集市,為文武兩縣10鄉農副産品集散地,建有面積10餘畝的農貿市場。每逢農歷一四七集日,,臨江片7鄉以及毗鄰堡子壩鄉、武都外納等鄉農民紛至沓來,趕集者達數千上萬人,擦肩接踵,熱鬧非凡,各種山貨擺滿農貿市場和街道,交易十分紅火,尤以臘月集市最為興旺。
  鄉境內橋頭壩設有完全中學——文縣四中,為臨江片7鄉學生就讀高中的學校,在校初、高中生達800多人。其前身為農業中學,1969年招收首屆初中學生,1972年成立文縣四中,招收首屆高中生,鼎盛時期僅高中部就有300多學生。30多年來,纍计培養4000多名高、初中畢業生。臨江片7鄉的鄉領導、鄉幹部、村社幹部,85%以上是四中畢業生。不少學生畢業後還分赴各地參加祖國建設,有的成為專傢、學者、軍官、企業經理、領導幹部。近年來,因諸多因素,高中部生源減少,縣政府采取救助貧睏生的辦法,高中生源開始回升,這座臨江片的最高學府將迎來發展史上的“第二個春天”。
  境內有一著名山嶺——高樓山,因西北方有一山包形似高樓而得名,主峰海拔2100多米。植被良好、林木繁茂,土地資源豐富,1958年建高樓山國營農場,總面積15000畝,其中耕地500多畝,原屬縣辦勞教農場,1959年歸省農墾局管轄,1966年下放為縣辦農場,1969年改為“五七”幹校,1970年恢復為縣辦農場,1992年再次收歸省農墾局。主要以種植紋黨和農作物為主,同時大搞營林緑化。80年以來,縣直機關和當地群衆渾汗10年,營造千餘畝馬尾鬆、油鬆等人工林,為高樓山披上新緑,成為一道亮麗風景。
臺灣省高雄縣橋頭鄉
  橋頭鄉位於臺灣高雄縣西北部,北鄰岡山鎮,西鄰梓官鄉,東連大社鄉、燕巢鄉,南接高雄市楠梓區。
  本鄉地勢平坦,有後勁溪、典寶溪、中崎溪流經,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高雄新市鎮計劃位於本鄉。全鄉總面積有二十五點九三七九平方公裏,人口約有三萬六千多人,是高雄市進入岡山地區的必經之路,也是高雄與臺南間的中途站,南北縱貫公路、縱貫鐵路貫穿其間,交通便利,遠在日據時代,就已經在這裏設置現代化的橋頭製糖株式會社,特殊的糖業文化是本鄉社區文化的最佳代表。於民國三十六年六月一日正式成立為鄉。
  歷史
  “橋頭”最早叫做“小店仔”,那是因為在某一座橋邊偶二、三間小店,供應往來客商所需的用品而得名。後來,為了引中崎的水灌溉仕隆一帶的水田,就在今天橋頭村和橋南村交界的地方,開鑿一條大圳,並且建造一座橋,就叫做“橋仔頭”。更有全臺灣現存最早的神主牌(李有守氏)
  教育
  私立高苑工商職業學校
  縣立橋頭國中
  橋頭國小
  甲圍國小
  仕隆國小
  興糖國小
  交通
  1綫
  17綫(濱海公路)
  臺鐵橋頭站
  旅遊
  下馬碑
  中崎黃宅
  橋仔頭糖廠
  許厝大埕
  臺糖高雄花卉農園
  相關連結
  橋頭鄉公所 http://www.ctc.gov.tw/
江西省於都縣橋頭鄉
  橋頭鄉地處於都縣北部,是於都北大門,東與銀坑鎮琵琶村相連,南與銀坑鎮營下村、銀坑村和馬安鄉的橋下村、上寶村毗鄰,西與馬安鄉貢布村和興國縣樟木鄉接壤,北與興國縣樟木鄉交界,319國道穿境而過。
  全鄉土地總面積 39.24平方公裏,山地面積占65.91%,耕地面積占16.01%,概稱:橋頭面積十分開,六分半山分半田,村莊道路一分半,河流塘庫站半分。全鄉轄7行政個村,90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13868人。鄉政府駐橋頭圩,距縣城50裏,距興國縣縣城38公裏。
  橋頭鄉有豐富的礦産資源,主要有鐵錳礦、石英砂礦、煤、石灰石,鎂質粘土礦等。主導産業有大棚蔬菜、生豬等,是全縣大棚蔬菜主産區。
湖南省道縣橋頭鄉
  橋頭鄉位於道縣西北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46公裏。東與樂福堂鄉相鄰,南與壽雁鎮交界,西與仙子腳接壤,西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相交,北靠雙牌縣。鄉政府駐橋頭村。轄會潭、鄧傢、烈馬、熊傢灣、石梘、白竹田、漢舂陵、大車壩、衝嶺、坪崗、神仙背、魚田、大地夫、橋頭、落洞、獅子山、桂宅岩、石馬山、坦口、大江洲、石排樓、丘塘、三桂、上壩等24個村,169個村民組。
  鄉沿用駐地名。1951年建立橋頭鄉。1958年為先進人民公社一部分。1961年體製調整設橋頭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5年撤區並鄉與原會潭鄉合併為橋頭鄉
  全鄉總面積258.1平方公裏,耕地1732.2公頃,林地4670公頃,11126戶,35883人,其中瑤族326人。境內多丘陵、高山。仙橋公路穿越全境,簡易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鄉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産稻穀、大豆、藥材、杉木、棕、石膏、山羊、生豬等。
  鄉內設有中學2所,小學84所,醫療機構87個。道縣大型水庫之一——上壩水庫和跳魚臺電站就坐落在境內,灌溉着橋頭鄉、橋頭林場及仙子腳鎮的3萬餘畝良田。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橋頭鄉
  鄉政府駐南山南村,西距縣城10公裏,全鄉面積51.9平方公裏。轄20個行政村,有22個自然村。 1953年7月始建鄉人民政府。1989年11月撤區並鄉,山南和留召鄉並為橋頭鄉
河北省石傢莊市深澤縣橋頭鄉
  橋頭鄉(Qiaotou Xiang) 面積62.90平方千米,人口48251人(統計時間不詳,2004年6月之前)。轄堤北、寺頭、並市、方元、秀武、耿莊、南濯頭、北濯頭、南中山、魏村、西橋頭、大橋頭、中橋、頭河莊、西河、東小封、水凍、營裏、息馬、西小封、乘馬、南趙莊、南封莊、西焦莊、東焦莊等2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西河村,郵編052560。
  轄區
  橋頭鄉轄堤北、寺頭、並市、方元、秀武、耿莊、南濯頭、北濯頭、南中山、魏村、西橋頭、大橋頭、中橋、頭河莊、西河、東小封、水凍、營裏、息馬、西小封、乘馬、南趙莊、南封莊、西焦莊、東焦莊,共25個村委會。橋頭鄉因臨近橋頭村而得名。1961年為西河公社、耿莊公社,1984年3月分別改為西河鄉、耿莊鄉,後兩鄉合併為橋頭鄉至今。
  代碼
  代碼 130128203:~201方元村 ~202並市村 ~203堤北村 ~204南中山村 ~205北卓頭村 ~206南卓頭村 ~207耿莊村 ~208寺頭村 ~209秀武村 ~210位村 ~211西橋頭村 ~212中橋頭村 ~213大橋頭村 ~214河莊村 ~215乘馬村 ~216西小封村 ~217東小封村 ~218水凍村 ~219南趙莊村 ~220南封莊村 ~221西焦莊村 ~222東焦莊村 ~223營裏村 ~224息馬村 ~225西河村
  沿革
   由西河鄉、耿莊鄉兩鄉合併為橋頭鄉。因臨近橋頭村而得名。
  附:耿莊鄉(Gengzhuang Xiang)位於深澤縣城西南6.5千米。深(澤)晉(州)公路過境。滹沱河、石津二幹渠過境。1961年設耿莊公社,1984年3月改鄉。1997年,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耿莊、方元、並市、堤北、南中山、北濯頭、南濯頭、寺頭、秀武、魏村10個行政村。
  西河鄉(Xihe Xiang)位於深澤縣城東南6.5千米。北臨滹沱河,深(澤)晉(州)、安(國)辛(集)公路過境,石津二幹渠過境。1953年置西河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3月復置鄉。1997年,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2.3萬,轄西橋頭、中橋頭、大橋頭、河莊、乘馬、西小封、東小封、水凍、南趙莊、西焦莊、東焦莊、營裏、息馬、西河等15個行政村。
湖南省張傢界市永定區橋頭鄉
  橋頭鄉地處永定區西北部,東鄰教字埡鎮,西臨桑植縣瑞塔鋪鎮,北抵武陵源區中湖鄉,南與羅水鄉交界,距市區39公裏,省道1835綫橫貫東西。全鄉共劃分為高峰、熊傢邏、梅傢坪、丫角山、長嶺崗、橋頭、雙崗、張傢塔、肖傢峪、唐傢溪、李傢峪、余家老、嚮傢坪、伍傢峪、粟傢臺、梅子溪等16個行政村,144個村民小組,3493戶12775人,總面積54.9平方公裏,民族主要以土傢族為主。耕地面積10100畝,其中水田9000畝,旱田1100畝。林地48000畝,森林覆蓋率達53%。
  2003年,橋頭鄉總收入2545.11萬元,其中農業總收入1315.78萬元,工業總收入84.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9元。全鄉優勢産業主要是以水稻、大豆、花生、油菜、玉米、紅薯為主的種植業和以豬、牛、雞、鴨為主的養殖業。2003年橋頭鄉糧食總産量達4515噸。在堅持穩定提高糧食生産的基礎上,橋頭鄉黨委、政府按照“優果還林、種草養畜、突出特點、增效促收”的工作思路,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取得了顯著成效。2003年,全鄉發展優質水果2260畝,板慄5000畝,大棚蔬菜2500畝,苎麻1000畝,牛存欄1132頭,羊存欄461衹,生豬存欄2212頭,傢禽8802羽。在發展勞務經濟上,2003年橋頭鄉勞務輸出人數2838人,增加勞務收入160萬元,淨收入增加60萬元。
  近年來,橋頭鄉在修路、建校、改水、通電、建沼氣池等基礎設施建設上真抓實幹,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為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全鄉7所中小學,投資95萬元新建和改建了2所學校的教學樓;16個村全部實現了通路、通電、通電話,13個村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11個村部分組用上了自來水,建立了移動基站和程控電話基站。除此之外,橋頭鄉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小學生畢業率達100%,初中畢業生合格率達90%,並有一部分學生考上了清華等名校。醫療衛生條件優越,改造後的鄉衛生院醫療設備齊全,醫術精湛,為人民群衆就醫提供了方便,同時,鄉內社會治安良好,社會穩定。
  10、湖南省辰溪縣橋頭鄉
  辰溪縣轄鄉。1953年設橋頭鄉,1958年改橋頭公社,1984年恢復橋頭鄉。鄉政府駐西莊坪。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10公裏,面積40.6平方公裏,人口1.6萬。1844省道橫貫鄉境,東南臨辰水。轄報木洞、雙橋、竜埠江、楊傢坪、李傢灣、柘溪、檀木樹、岩橋壠、蛇形、西莊坪、土地坳、園傢坪、箱子坡13個村委會。銅礦資源豐富。鄉鎮企業有陶器廠、石灰廠等。農産有水稻、油菜等。
Qiaotou Xiang
  概況 橋頭鄉(Qiaotou Xiang)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城8.5千米。高易鐵路、112國道過境。北易水流經其境。鄉政府駐麻屋莊村。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72萬人(2002年)。轄20個行政村。
    代碼 130633200:~200 麻屋莊村 ~201 南山南村 ~202 中山南村 ~203 北山南村 ~204 北橋頭村 ~205 石賽村 ~206 搖頭村 ~207 陳旺村 ~208 東茹堡村 ~209 墳莊村 ~210 匡山村 ~211 北留召村 ~212 東留召村 ~213 西留召村 ~214 南留召村 ~215 東張傢莊村 ~216 東竜王廟村 ~217 北山北村 ~218 南山北村 ~219 東山北村
    沿革 1984年由山南鄉、留召鄉合併,建橋頭鄉。1997年,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南山南、北山南、中山南、北橋頭、麻屋莊、東茹保、搖頭、陳旺、石賽、東留召、匡山、墳莊、西留召、北留召、南留召、東竜王廟、東張傢莊、北山北、東山北、南山北20個行政村。
  鄉政府駐麻屋莊村。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72萬。轄20個行政村:麻屋莊、南山南、北山南、中山南、東山北、北山北、南山北、西留召、東留召、南留召、北留召、北橋頭、東茹堡、東張傢莊、東竜王廟。
河北省石傢莊市深澤縣
  鄉政府駐西河村,郵編052560。[區劃] 堤北、寺頭、並市、方元、秀武、耿莊、南濯頭、北濯頭、南中山、魏村、西橋頭、大橋頭、中橋、頭河莊、西河、東小封、水凍、營裏、息馬、西小封、乘馬、南趙莊、南封莊、西焦莊、東焦莊,共25個村委會。[沿革] 橋頭鄉因臨近橋頭村而得名。1961年為西河公社、耿莊公社,1984年3月分別改為西河鄉、耿莊鄉,後兩鄉合併為橋頭鄉至今。
No. 13
  橋頭鄉 橋頭鄉位於於都縣北部,距縣城50千米。面積39.2k㎡,人口14669人。轄橋頭、水背、朱屋、江背、東山、歷逕、固石等7個行政村。319國道從西南嚮北穿過。
  [沿革]以人工建築得名。解放前夕屬銀坑區富強鄉,解放初期屬銀坑區橋頭鄉。1958年9月成立橋頭公社,同年11月並入銀坑公社。1961年8月從銀坑公社劃出橋頭公社,1968年10月再次並入銀坑公社,1972年11月恢復橋頭公社。1984年改為橋頭鄉。1997年,面積39.2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橋頭、水背、朱屋、江背、東山、中石、歷逕、固石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橋頭圩。
  [郵編]342325 [2008年代碼]360731209:~200橋頭村 ~201水背村 ~202朱屋村 ~203江背村 ~204東山村 ~205固石村 ~206歷逕村
江西省贛州市於都縣
  橋頭鄉位於縣北部,土地面積39.24平方公裏。下轄8個村民委員會,90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橋頭圩,距於都縣城50公裏,距興國縣城40公裏。鄉敬老院興辦了灰鵝孵化場;全鄉推廣種植大棚蔬菜(早辣椒、早茄子、早豆角、早黃瓜等),銷往贛州、興國、寧都等地;建成了“豬-沼-菜”工程,被縣委縣政府授於1997年度農業産業化十大明顯之一。
No. 15
  轄:高峰、熊傢迪、長嶺崗、丫角山、橋頭、梅傢坪、雙崗、張傢塔、李傢峪、唐傢溪、伍傢峪、肖傢峪、粟傢臺、梅子溪、嚮傢坪15個村委會。
No. 16
  轄:橋頭圩居委會;橫店、俠頭、甘坑、裏魚、紅橋、白水、尚義、順義8個村委會。
No. 17
  轄:石馬山、獅子山、大車壩、漢舂陵、落洞、大地夫、丘塘、石排樓、會譚、上壩、橋頭、三桂、大江洲、坦口、桂宅岩、鄧傢、魚田、神仙背、熊傢灣、烈馬、白竹田、石硯、衝嶺、坪崗24個村委會。
No. 18
  轄:報木洞、雙橋、竜埠、園傢坪、李傢灣、柞溪、檀木樹、岩橋壠、蛇形、土地坳、湘子坡、楊傢坪、西莊坪13個村委會。
湖南省張傢界市永定區
  橋頭鄉地處永定區西北部,東鄰教字埡鎮,西臨桑植縣瑞塔鋪鎮,北抵武陵源區中湖鄉,南與羅水鄉交界,距市區39公裏,省道1835綫橫貫東西。全鄉共劃分為高峰、熊傢邏、梅傢坪、丫角山、長嶺崗、橋頭、雙崗、張傢塔、肖傢峪、唐傢溪、李傢峪、余家老、嚮傢坪、伍傢峪、粟傢臺、梅子溪等16個行政村,144個村民小組,3493戶12775人,總面積54.9平方公裏,民族主要以土傢族為主。耕地面積10100畝,其中水田9000畝,旱田1100畝。林地48000畝,森林覆蓋率達53%。
  2003年,橋頭鄉總收入2545.11萬元,其中農業總收入1315.78萬元,工業總收入84.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9元。全鄉優勢産業主要是以水稻、大豆、花生、油菜、玉米、紅薯為主的種植業和以豬、牛、雞、鴨為主的養殖業。2003年橋頭鄉糧食總産量達4515噸。在堅持穩定提高糧食生産的基礎上,橋頭鄉黨委、政府按照“優果還林、種草養畜、突出特點、增效促收”的工作思路,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取得了顯著成效。2003年,全鄉發展優質水果2260畝,板慄5000畝,大棚蔬菜2500畝,苎麻1000畝,牛存欄1132頭,羊存欄461衹,生豬存欄2212頭,傢禽8802羽。在發展勞務經濟上,2003年橋頭鄉勞務輸出人數2838人,增加勞務收入160萬元,淨收入增加60萬元。
  近年來,橋頭鄉在修路、建校、改水、通電、建沼氣池等基礎設施建設上真抓實幹,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為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全鄉7所中小學,投資95萬元新建和改建了2所學校的教學樓;16個村全部實現了通路、通電、通電話,13個村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11個村部分組用上了自來水,建立了移動基站和程控電話基站。除此之外,橋頭鄉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小學生畢業率達100%,初中畢業生合格率達90%,並有一部分學生考上了清華等名校。醫療衛生條件優越,改造後的鄉衛生院醫療設備齊全,醫術精湛,為人民群衆就醫提供了方便,同時,鄉內社會治安良好,社會穩定。
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
  橋頭鄉地處羅霄山脈中段,位於縣東北部,東連清泉鎮,西靠寒口鄉,南北與江西遂川縣毗鄰,省道x001綫從境內穿過,鄉政府距縣城32公裏,屬邊遠貧睏山區。境內海拔390-1906米,四面環山,七壠八溝,泉江源於該鄉橫店村劉公山組,流經6個村,兩岸為溪𠔌地。全鄉轄8個村1個居委會,112個居民小組,2212戶,總人口8320人,人口出生率8.71‰,自然增長率4.3‰。土地總面積83.7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9920畝,其中水田8913畝;林地面積9萬畝,其中有8.1313萬畝規劃為國傢生態公益林。農民年人平純收入1348元。
  全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縣內中低山糧、林、茶、果區,茶葉、楠竹、金桔、草山養殖是我鄉的傳統優勢産業。農業以水稻、茶葉、楠竹、金桔和草食牲畜養殖為主,年産糧食3434噸,茶園面積已發展到4000畝,是我縣玲瓏茶的主要産區,橋頭茶葉合作社被列為省級示範項目之一,並被評為全市“十佳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該社註册了“橋頭”牌玲瓏茶商標,現有會員118戶,合作社實行了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統一訂購種苗的經營模式,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工業以礦産、水電、硅冶煉、紡紗、食品加工為主。境內非金屬礦儲量豐富,硅石、鉀長石儲量居全縣之首,現有礦點6個,硅冶煉廠1個。水利資源豐富,共建有電站14座,總裝機達10050千瓦,其中已投産發電的電站12座,裝機9250千瓦。現有茶葉加工廠2個,原罐頭廠引進的湘宇紡紗廠1個。
  通信較發達,開通了程控電話、無繩電話、寬帶網絡和移動通信網絡。全鄉有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村小6所,在校學生800餘人,教職工5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生年鞏固率100%,小學升初中比率100%,初中生年鞏固率99.5%,教育布點學校建設全面完成。鄉衛生院為公費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城鎮發展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三縱兩橫”的集鎮格局。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
  橋頭鄉位於道縣西北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46公裏。東與樂福堂鄉相鄰,南與壽雁鎮交界,西與仙子腳接壤,西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相交,北靠雙牌縣。鄉政府駐橋頭村。轄會潭、鄧傢、烈馬、熊傢灣、石梘、白竹田、漢舂陵、大車壩、衝嶺、坪崗、神仙背、魚田、大地夫、橋頭、落洞、獅子山、桂宅岩、石馬山、坦口、大江洲、石排樓、丘塘、三桂、上壩等24個村,169個村民組。
  鄉沿用駐地名。1951年建立橋頭鄉。1958年為先進人民公社一部分。1961年體製調整設橋頭人民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5年撤區並鄉與原會潭鄉合併為橋頭鄉
  全鄉總面積258.1平方公裏,耕地1732.2公頃,林地4670公頃,11126戶,35883人,其中瑤族326人。境內多丘陵、高山。仙橋公路穿越全境,簡易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鄉經濟以農業為主,盛産稻穀、大豆、藥材、杉木、棕、石膏、山羊、生豬等。鄉年工農業生産總值9788萬元,年財政收入73.3萬元。
  鄉內設有中學2所,小學84所,醫療機構87個。道縣大型水庫之一──上壩水庫和跳魚臺電站就坐落在境內,灌溉着橋頭鄉、橋頭林場及仙子腳鎮的3萬餘畝良田。
  【會潭】 Huìtán
  唐初,由竜村遷來,上遊有溪數條,到此匯成深潭,故名會潭。村委會駐會潭,轄5個村民組。總面積3.6平方公裏,耕地62.5公頃,345戶,1119人。
  【鄧傢】 Dèngjiā
  以姓定村名。村委會駐鄧傢,轄鄧傢、上鄧傢、下鄧傢、苑傢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4.2平方公裏,耕地102.3公頃,396戶,1551人。
  【烈馬】 Lièmǎ
  從壽雁安村遷來,村邊禁山有石,狀如烈馬,鞍韉儼然,因此為名。村委會駐烈馬,轄3個村民組。總面積1.8平方公裏,耕地37.1公頃,170戶,604人。
  【熊傢灣】 Xióngjiāwān
  熊姓從壽雁遷來,村地處河灣,取名熊傢灣。村委會駐熊傢灣,轄熊傢灣、大熊傢灣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1.8平方公裏,耕地41公頃,162戶,611人。
  【石梘】 Shíjiǎn
  村北一井,水從石槽流出,取名石梘。村委會駐石梘,轄石梘、尹傢、洞尾巴、紅落地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2.3平方公裏,耕地33.2公頃,127戶,556人。
  【白竹田】 Báizhútián
  村後山間白竹森森而得名。村委會駐白竹田,轄高竜、白竹田、嶺背洞等 5個村民組。總面積2.8平方公裏,耕地50.1公頃,210戶,814人。
  【漢舂陵】 Hànchūnlíng
  由白竹田分居,昔為丘陵,經常遭旱,取名旱衝陵,後諧音改為漢舂陵。村委會駐漢舂陵,轄漢舂陵、地皇廟、洋崽弄、淨傢灣、新村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3.6平方公裏,耕地44.5公頃,190戶,780人。
  【大車壩】 Dàchēbà
  昔日村前水壩上設有三架大型水車,取名大車壩。村委會駐大車壩,轄大車壩、山復洞、魯塘、新屋裏、石屋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2.9平方公裏,耕地64.5公頃,283戶,1038人。
  【衝嶺】 Chōnglǐng
  村前有嶺,野蔥茂密,翠緑如茵,得名蔥嶺,後諧音改為衝嶺。村委會駐衝嶺,轄衝嶺、源塘腹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1.7平方公裏,耕地47.7公頃,178戶,726人。
  【坪崗】 Pínggāng
  清末,從白露分居,村前原是小土崗,後夷為平地,取名坪崗。村委會駐坪崗,轄坪崗、白露、孫傢、鐵樓屋、磨梘、五虎朝陽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3.9平方公裏,耕地74公頃, 317戶,1193人。
  【神仙背】 Shénxiānbèi
  村邊一山,狀似仙人之背,得名神仙背。村委會駐神仙背,轄神仙背、大坪洞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3.1平方公裏,耕地41.6公頃,227戶,659人。
  【魚田】 Yútián
  從冷水灘草塘遷來,水田泱泱,可養魚苗,故名。村委會駐魚田,轄魚田、張傢洞、魯塘夫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2.9平方公裏,耕地88.3公頃,416戶,1603人。
  【大地夫】 Dàdìfū
  從零陵柳子廟遷來,以村前的一塊大地取名大地夫。村委會駐大地夫,轄大地夫、井岩頭、周傢夫等3個村民組。總面積1.7平方公裏,耕地36.8公頃,260戶,580人。
  【橋頭】 Qiáotóu
  傳說昔人騎馬至橋頭,馬停步不前、異之,環顧山川秀麗,遂建村,取名橋頭。村委會駐橋頭,轄橋頭、橋頭圩、五嶺、西洞、四屋嶺、上嶺、桃公岩、白公岩、基建等15個村民組。總面積8.4平方公裏,耕地187.5公頃,1044戶,3982人。
  【落洞】 Luòdòng
  清時,從楊傢洞分居,四周皆高山,中間地勢低窪,取名落洞。村委會駐落洞,轄落洞、野豬江、黑山腳、白竹鶴、早禾壩、竜傢、陳傢嶺、大裏坪、涼亭屋等5個村民組。總面積4.4平方公裏,耕地39.3公頃,190戶,659人。
  【獅子山】 Shīzǐshān
  村前一山,如獅昂立,得名。村委會駐白江洞,轄白江洞、獅子山、坡腳嶺、雷公塘、小衝壘、仙人掌、八月禾、大團圓、獅子口、木耳山、白海源、麒麟廟等9個村民組。總面積5.7平方公裏,耕地50.1公頃,235戶,989人。
  【桂寨岩】 Guìzhàiyán
  村山上有岩,岩邊有株桂樹,得名。村委會駐下楊傢,轄下楊傢、桂寨岩、長大嶺、上楊傢、架梘衝、老後樹、淺水、水晶凼等6個村民組。總面積6.8平方公裏,耕地47.7公頃,210戶,870人。
  【石馬山】 Shímǎshān
  傳說村莊後山昔有石馬,得名。村委會駐石馬山,轄石馬山、堆子上、明水洞、塞岩、王傢洞、新宅、九岩、芥菜井、唐傢、烏崗、新鋪等14個村民組。總面積5.5平方公裏,耕地109.1公頃,497戶,1951人。
  【坦口】 Tǎnkǒu
  地形平坦,取名坦口。村委會駐譚傢,轄譚傢、坦口、老虎地、楊傢田、何傢、洞尾、牛欄洞等12個村民組。總面積6.4平方公裏,耕地102.4公頃,372戶,1712人。
  【大江洲】 Dàjiāngzhōu
  昔人從小八分居,以村前河中沙洲取名大江洲。村委會駐大江洲,轄大江洲、禾村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3.1平方公裏,耕地63.1公頃,271戶,1032人。
  【石排樓】 Shípáilóu
  清時,從下丘塘遷來,以村西一座石排樓取名。村委會駐石排樓,轄石排樓、案村、下案村、上案村、雙井復等8個村民組。總面積7.0平方公裏,耕地80.5公頃,275戶,1102人。
  【丘塘】 Qiūtáng
  村前有丘田,泥腳很深象丘塘,得名丘塘。村委會駐下丘塘。轄下丘塘、上丘塘、丘塘、椅子坪、嶺腳、李傢塘、泥鰍塘、鷓鴣嶺、落梘、十六畝等10個村民組。總面積8.4平方公裏,耕地87公頃,440戶,1680人。
  【三桂】 Sānguì
  1958年建隊,以自然村命名三桂大隊至今。村委會駐桂寨岩,轄桂寨岩、三屋、唐傢、丁傢嶺、鬥牛塘、豹虎岩等7個村民組。總面積3.7平方公裏,耕地42.9公頃,237戶,955人。
  【上壩】 Shàngbà
  地處宜水上遊,河中曾築一壩,得名上壩。村委會駐上壩,轄上壩、社灣、北洞、印上嶺、周仔崗等4個村民組。總面積4.7平方公裏,耕地3.2公頃,208戶,825人。
湖南省懷化市辰溪縣
  辰溪縣轄鄉。1953年設橋頭鄉,1958年改橋頭公社,1984年恢復橋頭鄉。鄉政府駐西莊坪。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10公裏,面積40.6平方公裏,人口1.6萬。1844省道橫貫鄉境,東南臨辰水。轄抱木洞、雙橋、竜埠江、楊傢坪、李傢灣、柘溪、檀木樹、岩橋壠、蛇形、西莊坪、土地坳、園傢坪、箱子坡13個村委會。銅礦資源豐富。鄉鎮企業有陶器廠、石灰廠等。農産有水稻、油菜等。
No. 23
  橋頭鄉 位於石柱土傢族自治縣中部,距縣城36.7千米。轄橋頭、瓦屋、馬鹿、田畈、趙山、長沙、野鶴7個行政村。
  [代碼]500240206:~201橋頭村 ~202瓦屋村 ~203馬鹿村 ~204田畈村 ~205趙山村 ~206長沙村 ~207野鶴村
  [沿革]明屬豐都縣南賓裏,1942年劃入石柱縣,同年置橋頭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61.3平方千米,人口1.3萬,鄉政府駐橋頭壩,轄橋頭、楠木、瓦屋、雲風、馬鹿、莊屋、梨子、順河、田畈、洞塘、趙山、茨𠔌、長沙、野鶴、鐵爐、石盤16個行政村。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瑤族自治縣
  橋頭苗族壯族鄉是河口縣一個民族鄉,位於河口縣城東北部78公裏,東西與文山州馬關縣接壤,南與越南猛康縣接連。國境綫長達81公裏,許多村莊星羅棋布在國境綫附近,有着十分重要的國防地位和對外通商口岸的區位優勢。
No. 25
  621226227000 橋頭鄉
  621226227200 高社村
  621226227201 蔣寺村
  621226227202 毛灣村
  621226227203 南峪村
  621226227204 豐元村
  621226227205 雀坪村
  621226227206 曹坪村
  621226227207 玉林村
  621226227208 麻元村
  621226227209 吳傢村
  621226227210 馮傢村
  621226227211 菜花村
  621226227212 花橋村
  621226227213 橋頭村
  621226227214 鄭壩村
  621226227215 張鐵村
  621226227216 楊壩村
No. 26
  621222217000 橋頭鄉
  621222217200 宅子坪村
  621222217201 橋頭村
  621222217202 為頭村
  621222217203 楊傢山村
  621222217204 紮河村
  621222217205 劉傢灣村
  621222217206 閆傢村
  621222217207 豐坡村
  621222217208 建華村
  621222217209 草坪村
  621222217210 黃傢村
  621222217211 固鎮村
  621222217212 張傢灣村
  621222217213 大成傢村
  621222217214 張傢壩村
  621222217215 坪上村
  621222217216 安子坡村
  621222217217 羅傢坪村
  621222217218 桂花村
  621222217219 廟坡村
  621222217220 新寺村
  621222217221 新捨村
  621222217222 椿樹坪村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
  【橋頭鄉
  自然環境:橋頭鄉是文縣最大的
  鄉.平均海拔1000米,全鄉境內降雨
  童少,氣候偏幹,無霜期短,屬於亞熱帶
  半幹早性氣候.年末常用耕地面積
  1726.1萬畝,鄉鎮行政區域面積16249
  萬畝。
  行政區劃:轄村民委員會17個。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2779戶,鄉
  鎮總人口13208人,鄉鎮從業人員
  6634人。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10個,通郵的
  村17個,通電話的村1個,通公路的村
  16個,通自來水的村3個。
  經濟指標:2。。5年,國內生産總值
  900萬元,糧食播種面積1610.10萬畝,
  糧食總産t 5662.78噸,財政總收人l呂萬元,財政支出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
  人973元。
  文教衛生:學校總數9所,在校學
  生總數1885人.教師總數69人;醫院、
  衛生院1所,醫生數2人,病床3張。
  名優特産:黨參、當歸、花椒等。
  電話:0939一5721294
文化
  最早叫做「小店仔」,那是因為在橋邊有二、三間小店,供應的來往客商而得名。後來,為了引中崎溪的水,灌溉仕隆一帶的水田,就在今天橋頭村和橋南村交界處,開鑿一條大圳,並且建造一座橋,叫做「橋仔頭」,民國三十六年正式設鄉,名為「橋頭鄉」。
  仕隆許姓祖先許蒼在清朝康熙末年到臺灣來,在[仕隆莊]一帶開墾,所建造的許厝「長記祠堂」為傳統閩式五進建築,中廳正門懸挂清朝皇帝所頒賜「父子經元」額,意思是說父子同科中舉;正廳大門外懸挂「選元」匾額,祝賀許名揚為貢生榜首;大埕前四座旗桿座,則是作為科舉金榜題名插旗祭祖使用的;二進祠堂懸挂幾幅匾額和對聯氣派宏偉。許厝雖然年久失修,但仔細觀察,仍然可以看見當年許傢書香門第的氣勢,和崇高的地位。
  目前石碑位於林傢墓園旁,傳說當年清朝皇帝為了褒揚林萃崗的母親洪氏教子有,特別賜封這塊大石,凡是官員經過這個地方,文官必須下轎、武官必須下馬,以表示尊敬。
  傳說是清代中崎黃姓富翁所建造的為三合院建築,前後屋頂上放置放有二尊風獅爺,正門廳的門楣上挂著「紫雲居」橫匾。
  橋頭糖廠辦公廳捨在西元一九0一年建立,分為兩棟,是模仿西洋熱帶殖民樣式建築,麯折的回廊和連續的拱門,而且可以算是今天橋頭鄉最具歷史價值的古跡。另外,在糖廠事務所前矗立的「觀音銅像」,莊嚴肅穆︰據說是全世界僅存三尊的其中一尊。
英文解釋
  1. :  Qiaotou township
  2. n.:  Qiaotou Xiang
近義詞
橋頭
包含詞
大橋頭鄉板橋頭鄉肖橋頭鄉
橋頭鄉板橋頭三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