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安徽 >蚌埠 > 
目錄
·概況 Huaiyuan County·懷遠概況·區位交通
·歷史人文·懷遠古城·行政區劃
·英文解釋·近義詞·相關詞
·包含詞·更多結果...
概況 Huaiyuan County
  郵編:233400 代碼:340321 區號:0552
  拼音:Huái Yuǎn Xiàn 英譯:Huaiyuan County
  
  懷遠縣位於安徽省北部,蚌埠市境西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6°45′-117°09′、北緯32°43′-33°19′。總面積2400平方千米。總人口130萬人(2007年末)。
  
  全縣轄10個鎮、9個鄉:城關鎮、鮑集鎮、竜亢鎮、河溜鎮、常墳鎮、馬城鎮、雙橋集鎮、魏莊鎮、萬福鎮、唐集鎮、淝南鄉、淝河鄉、褚集鄉、陳集鄉、古城鄉、徐圩鄉、蘭橋鄉、荊芡鄉、找郢鄉;竜亢農場。縣政府駐城關鎮。
  
  地處淮北平原南部,荊山海拔259米,塗山339米,夾淮對峙,蔚為壯觀。淮河流貫縣境東南,渦河、芡河在此入淮。北淝河、珪河流經北部,茨淮新河橫貫南部。年降水量912.2毫米,年均氣溫16.1℃。國傢商品糧基地。特産武昌魚、懷遠石榴。
  
  206國道和蚌(埠)阜(陽)公路過境。淮河、渦河、茨淮新河常年通航。民間盛行的花鼓燈,以鑼鼓伴舞。名勝古跡有白乳泉,卞和洞、望淮樓等。唐建禹王宮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懷遠概況
  懷遠縣地處皖北、淮河中遊,始建於1291年。全縣轄19個鄉鎮、365個行政村,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2396平方公裏,總人口127.7萬人。懷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早在唐虞時代,懷遠就是塗山氏國的聚居地,為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塗山—白乳泉風景區現為安徽省重點旅遊風景區,擁有禹王宮、白乳泉、啓母石、卞和洞等名勝古跡。民間藝術花鼓燈蜚聲海內外,素有“東方芭蕾”之稱。懷遠區位優勢明顯,水陸交通發達。縣城坐落於荊山、塗山腳下,渦河、淮河匯合處,距蚌埠機場僅10余公裏。津浦鐵路從東側經過,206國道、307與225省道和合徐、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淮河、渦河等九條河流並列其間,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懷遠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該縣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4℃,降雨量900mm左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氣候宜人。花崗岩、石灰石等礦産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優質石灰石儲量6.3億噸、鐵礦儲量500萬噸。這裏是全國商品糧生産基地、安徽省雜交稻製種基地、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産基地、水産品生産基地,盛産優質水稻、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淡水魚、螃蟹、畜禽等。懷遠石榴、白蓮坡貢米、純王雜交稻種、許橋西芹、芡河螃蟹、五岔燒全雞等名牌農産品享譽全國,倍受市場青睞。
區位交通
  地處“長三角”經濟圈腹地,陸路、水路縱貫東西、連接南北 。
歷史人文
  懷遠人傑地靈,漢代經學大師桓榮、曹魏四代輔臣蔣濟、東晉大司馬桓溫、明朝開國元勳常遇春、花雲等都出自懷遠。清朝鹹豐年間御史、同治年間陝西總督林之望及光緒年間內閣中書林介弼,詩文聞名江淮,有“江左二林”之美譽。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宋玉琳、程良也是懷遠籍人士。近年來,懷遠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懷遠是安徽省第一個通過國傢“兩基”驗收的百萬人口大縣,1997年、1998年連續獲得“全國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省衛生先進縣”等稱號。懷遠花鼓燈是安徽兩花之一,被周總理譽為“東方芭蕾”,多次榮獲全國大奬,曾應邀到葡萄牙、摩洛哥等國演出,97年懷遠縣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花鼓燈藝術鄉”。
  源遠流長的懷遠縣建置沿革
  懷遠縣地處安徽省北部,位於淮河中遊,在淮北平原的南端。
  懷遠縣境內有荊、塗兩山夾淮對峙,又當渦、淮兩河匯流之處,形勢險要,歷代為兵傢必爭之地,尤其是我國出現南北分裂對峙的局面時,這裏經常成為爭奪角逐的戰場,因而這片地方的名稱,歷代迭經變更,歸屬亦有所不同。
  懷遠歷史悠久,上可追溯到距今四千二百多年前。當我國還是原始社會的唐、虞時代,這裏就設有塗山氏國。夏禹王娶塗山氏女為妻,他治水鑿山的遺跡至今猶在。禹五年(公元前2030年)在塗山南麓的一個村落大會天下諸侯,以後稱為“禹會村”。
  夏、商兩代,全國分為九州(註1),這裏屬徐州地(註2)。西周時徐州並入青州(註3),這裏分屬青、揚(註3)二州地。春秋、戰國時,東周王朝名存實亡,諸侯各自為政,互相兼併,天下大亂,連年戰爭,這裏歸屬無定,先後屬吳、楚之境。
  秦代統一中國,實行郡縣製,以淮水為界,淮北為泗水郡(註5),淮南為九江郡(註6)。
  西漢時,仍以淮水為界,這裏設四個侯國(註7),兩個縣。在淮水南設當塗、麯陽兩侯國,屬九江郡;在淮水北設平阿、義成兩侯國和竜亢、嚮縣兩縣屬沛郡(註8)。王莽新朝時,當塗曾改名山聚,麯陽改名延平亭,平阿改名平寧。東漢時,當塗國復改為縣,沛郡改為沛國(註9),原設之縣未動,僅平阿、義成縣改屬九江郡。
  三國時,地屬魏境,竜亢改屬汝陰郡(註10),義成、平阿、麯陽三縣屬淮南郡(註11)。當塗、嚮縣撤廢。
  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竜亢改屬譙國(註12),復設當塗,與義成、麯陽、平阿三縣,同屬淮南郡。東晉南遷,將當塗僑置於江南(即今之當塗縣境)。後改置馬頭郡。
  南北朝時,爭奪劇烈,先屬南朝宋地,郡治未變,新設零縣。竜亢並人蘄縣。齊時,淮北地區盡失,屬北朝魏地,設已吾縣,屬馬頭郡(註一三)。以後南朝梁又占領,除竜亢屬下蔡郡,已吾屬沛郡,義成屬臨淮郡(註14)外,又設葛山縣。其後復被北朝北齊占據,設荊山郡(註15)改原當塗為馬頭縣。已吾、義成並為臨淮縣,麯陽並人定遠。
  隋朝將荊山郡撤廢,改設塗山縣屬鍾離郡(註16)。
  唐代把塗山縣並入鍾離縣(註17),屬鍾離郡。五代十國時屬南唐,仍為鐘離縣。其後周世宗據有淮北時,在這裏設“鎮淮軍”。
  北宋仍因唐舊製。南宋時,淮北一度淪人金國之地,在這裏改設荊山鎮。金亡後,南宋收復,復設荊山縣。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於此設“懷遠軍”(註18),轄荊山縣,地跨淮河兩岸。“懷遠”名稱亦自此開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2月懷遠軍投降元軍。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正月撤廢懷遠軍,與荊山縣合併,改稱懷遠縣,屬濠州(註19),隸於安豐路(註20)。從此懷遠縣名沿用至今。
  明代初屬應天府(註21),後改屬鳳陽府。
  清朝初屬江南省鳳陽府(註22),後改為安徽省鳳陽府。
  辛亥革命後成立民國,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4年——1928年),屬安徽省壽縣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安徽省阜陽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懷遠屬壽縣第十行政專區轄縣,直到懷遠縣解放。
  抗日戰爭時期,懷遠縣部分淪入敵手。在共産黨領導下,建立了宿(縣)懷(遠)縣抗日民主政府。同時國民黨懷遠縣政府逃避到竜亢區的褚韓湖,懷遠縣城內則有偽懷遠縣政府盤踞。
  解放戰爭期間,在縣境內渦河南北建立懷遠、宿懷兩縣人民民主政權。1949年1月17日懷遠全境解放,3月懷遠縣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全縣共轄城關、鬍疃、河溜、包集、雙橋五個區,57個鄉。建國後行政區劃曾幾次作了局部調整。1952年5月,宮集區從鳳陽劃歸懷遠,改名為馬城區。1955年7月梅橋區桃園鄉的五個選區劃歸蚌埠市。同年9月西泉街劃歸鳳陽。1959年12月秦集公社劃歸蚌埠郊區,朱疃、耿集兩公社劃歸淮南市,1964年復劃歸懷遠。曹老集區於1950年由靈璧劃歸懷遠,更名新馬橋區,於1965年7月歸併固鎮縣。
  懷遠縣1949年屬宿縣專署轄縣,1956年屬蚌埠專署轄縣,1961年恢復宿縣專署,仍為屬縣,1983年7月改屬蚌埠市轄縣。
  註釋:
  (1)九州:<禹貢>記載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州。
  (2)徐州:古代九州之一。轄今江蘇長江以北和山東東南部地區,州置山東郯城,後移徐州。
  (3)青州:古代九州之一。轄渤海與泰山一帶,即今德州、齊河以東,馬煩山以南及沿膠濟路嚮東至棲霞、乳山一帶,州置臨淄,後移至益都。
  (4)揚州:古代九州之一。轄今安徽淮水和長江口以南地區汲江西、浙江、福建三省,還有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商城等縣。州置和縣,後移至壽縣。
  (5)泗水郡:秦設此郡,轄今江蘇、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北,宿遷、泗洪以西,蕭縣{渦陽、風臺以東地區。漢初改設沛郡,郡王江蘇沛縣。
  (6)九江郡:轄今安徽、河南境內的淮河以南,湖北黃岡以東和江西全省。郡置壽縣。
  (7)侯國:指在封建社會分封諸侯管轄的地區。
  (8)沛郡:詳見《北魏註》。
  (9)沛國:原為泅水郡,西漢時改為沛郡。
  (10)汝陰郡:三國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所置。轄今安徽潁河流域及河南新蔡、淮濱等縣,後為潁州府、順昌府,郡置阜陽。
  (11)淮南郡:即原九江郡。
  (12)譙國:即今安徽省亳州市。
  (13)馬頭郡:詳見《齊書州郡志》。
  (14)臨淮郡:詳見《北魏註》。
  (15)荊山郡:詳見《隋塗山縣註》。
  (16)鍾離郡:詳見《隋書地理志》。
  (17)鍾離縣:即今風陽縣。
  (18)懷遠軍:詳見《宋史地理志》、《方輿紀要》。
  (19)濠州: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所置。明初為臨濠府,後改為鳳陽府,今為鳳陽縣。
  (20)安豐路:安豐在今壽縣南、安豐塘北。路是地方區域名。為宋時置,金沿舊製,元時降為二等地方行政區域,隸屬於省。
  (21)應天府:即今南京,見《鳳陽府志》。
  (22)江南省:為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置。轄今江蘇、安徽兩省。康熙年間分設兩省。見《鳳陽府志》。
懷遠古城
  懷遠古城位於縣北十五公裏的宿懷、劉褚公路交接處,南臨四方湖,歷史悠久,物阜民豐。建國後,歷為古城鄉政府所在地。
  古城始建於北魏(約公元480年),謂之渦陽城。時沿渦有十三城,古城即屬其一。據懷遠舊縣志捲十三《城戍考》雲:“古城即渦陽城,在縣北三十裏,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將軍陳慶之攻魏,剋之,此遺址存”。又云:“按蒙城雙澗集故城址,相傳為古渦陽城……然而時渦陽左右凡十三城,必有一二城在縣境者,不必定雙溝(誤澗)一城為渦陽耳”。再雲:“團城,在縣北二十五裏,遺址存,城在(淝)河南,大僅可周一裏,城已隳之。北為古城村,亦有一古城,城基尚存(今城拐子),皆在北魏時渦陽十三城之內”。
  古城東西各有一馬場村。東馬場在魏莊境內,西馬場在古城西南三公裏處,二址皆是渦陽王喂養戰馬之地,由此得名。
  古城西北約四公裏處有馬路村,傳說有二:其一,渦陽王從西馬場嚮北修一條習練鞍馬的馬路而得名;其二,渦陽王修一條通往毫州的關道,馬路村為第一驛站。
  古城南淝河邊有楊河村,古稱倉嘴孜。倉者,盛糧草之地也;嘴者,河邊伸嚮河水呈半島式之土灘也。因古淝河為淮北主要水運航道之一,故渦陽王把糧草屯積於此。
  古城西約半公裏之小新莊南地,有一古土堆,人稱“觀星臺”,供渦陽王和文武百官夜觀星象之用,臺址存。
  南北朝時期,兵燹頻繁,戰火紛飛。宋、齊、梁、陳、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各據一方,互相吞併。公元五百二十年,梁派陳慶之率重兵攻魏,剋渦陽城廢之,殺渦陽王葬於淝河邊(渦陽王墓在今三官村內)。後人在舊城址重建村捨,謂之古城。
  古城民間至今尚有《夜傳古城》之說:渦陽王和蘄縣王立盟和好,共防外患。一天夜間,渦陽王率文武大臣及娘娘到觀星臺觀看天象,忽見北方隕星降落,大驚失色!猛回頭,又見護駕官勾桓正對娘娘暗中戲謔,大怒!隨對勾桓嚴刑重責,勾桓陡起叛逆之念,暗嚮蘄縣王諂媚進讒日:“渦陽王明與大王親善,暗卻操練兵馬,準備突然進攻蘄縣,滅大王,你可要早備無患呀!”蘄縣王勃然大怒,指駡渦陽王背信棄義!時恰遇梁發兵攻魏,蘄縣王興師與梁合兵,共剋渦陽城.條渦陽王。並連夜把一切財産和磚瓦木轉到蘄縣北二十五裏處,建宿縣。宿者,夜也。
  歷代塗山禹王宮詩文
  天問(節錄)
  戰國.屈原
  焉得彼塗山女,
  而通之於臺桑?
  --------------------------------------------------------------------------------
  塗山氏女之歌
  秦.《呂氏春秋》
  侯人兮猗……
  --------------------------------------------------------------------------------
   山 之 歌
  漢.《吳越春秋》
  綏綏白狐,九尾龐龐。
  我傢嘉夷,來賓為王。
  成傢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際,於茲則行。
  --------------------------------------------------------------------------------
  啓母塗山頌
  晉.王氏
  塗山靜居,元郎悟幾。
  大禹至公,過門不歸。
  明此道訓,孩允是綏。
  仁哲以成,永係天暉。
  --------------------------------------------------------------------------------
   山
  唐. 曾
  大禹塗山御座開,諸侯玉帛走如雷。
  防風漫有專車骨,何事茲晨最後來!
  --------------------------------------------------------------------------------
   山
  宋.梅堯巨
  古傳神禹跡,今見舊山阿。
  莫問辛壬娶,從來甲子多。
  夜淮低激射,朝嶺上嵯峨。
  荒廟立泥骨,岩頭風雨過。
  --------------------------------------------------------------------------------
  上巳日與二子迨過遊塗山荊山記所見
  宋.蘇軾
  此生終安歸,旋軫天下半。
  昔自河南赴杭州過此,蓋二十年矣
  曷來乘纍廟,復作微禹吧。
  從祠及彼呱,象設偶此粲。
  山有啓廟 謂塗山氏
  秦祖當侑坐,夏郊亦薦裸。
  廟有此翳 有鯀廟
  可憐淮海人,尚記弧矢旦。
  淮南人謂禹以六月六日出生,是日,數萬人會山上。雖傳記不載,然相傳如此。
  --------------------------------------------------------------------------------
  濠州七絶.塗山
  宋.蘇軾
  下有鯀廟,山前有禹會村
  川銷攴祁水尚渾,地埋汪罔骨應存
  樵蘇已入黃熊廟,烏鵲猶朝禹會村。
  --------------------------------------------------------------------------------
  和子瞻濠州七絶塗山
  宋.蘇轍
  娶婦山中不肯留,會朝山下萬諸侯。
  古人辛苦今誰信,衹見清淮入海流。
  --------------------------------------------------------------------------------
   山
  宋.黃庭堅
  塗山絶頂憶神功,亙古情形一覽中。
  啓母石迎新月白,防風塚映夕陽紅。
  洪流匝地曾拘獸,老樹參天欲化竜。
  有徑直通霄漢外,登臨無不是仙蹤。
  --------------------------------------------------------------------------------
  謁夏禹祠
  明.楊瞻
  雲繞塗山曉色濃,千年老樹肖盤竜。
  澗流石母生苔緑,玉産仙岩映日紅。
  山頂寒鴉巢禹穴,林間落葉舞西風。
  萬方洪水歸滄海,永賴當年疏鑿功。
  --------------------------------------------------------------------------------
  題 啓 母 石
  明.張士隆
  亭亭獨立嚮江濱,四半無人石作鄰。
  雲鬢輓成千載髻,娥眉淡掃四時春。
  霜為膩粉憑風傅,霞作胭脂仗日勻。
  莫道岩前無寶境,一輪明月照精神。
  --------------------------------------------------------------------------------
  舟過塗山謁夏後廟有述
  明.趙炯然
  塗山千古臨淮水,禹殿嵯峨天際留。
  望見翠華岩樹老,思逢瑤牒海雲浮。
  八年風雨歸殘碣,越代竜蛇守故湫。
  為嚮山頭長鶴立,夕陽何處泊孤舟。
  --------------------------------------------------------------------------------
  禹 廟
  清.洪亮吉
  禹都安邑今有墟,亦越五載來省徐。
  南巡重瞳兆權輿,衡嶽闊遠非人居。
  塗山作國淮所瀦,會水為澳戴石且。
  乾坤赫焉集衣裾,帛熏黃元玉番輿。
  四嶽九牧行衙衙,我稽職方及州閭。
  九千六百數已餘,要荒昀爽感化胥。
  亦職玉帛同趑趄,來同翩翩合萬與。
  曄若朝日輝瓊琚,明德遠矣衆所 。
  夏小正刊月後餘,實集萬國太史書。
  予嘉乃功有奬譽,享以劂衛以周廬。
  誰何牧竪矜智胥,掘強溝壑同鮮魚。
  終誇其邦作厲虛,汪罔大人跡迂俱。
  天軒地闔行不蘧,帝資其血成川渠。
  崇崇者陵骨難 ,尼山讀書樂衹且。
  千年能詳骨專車,博物 巨止知 。
  峨峨鼎成誰敢舉,惶惑百姓行人籲,
  夷堅志之亦欷噓,白日屏息冀子夢。
  侈哉黃熊三足拿。好事河伯煩吹噓,
  稍恥刻畫來鯨去。男丁女壬生剋除,
  頽然空山夢其初:一首九尾勞捲舒,
  服妖德聖顔則好,留之三日非躊躇。
  呱呱者生實國儲。狐鳴涉波牽子祛,
  後此一紀能歸予。白魚身長傅與與,
  傴紆而前若蘧除,畫畀白壁夜揭櫫。
  三來闞傢俗卻祛,太室即立神人胥。
  民巔於巢下則漁,予口悴者手拮据。
  滔滔者流其涸諸,鰲輸其首難始紆,
  竜軒其顔不足屠,神知逃誅值孟塗。
  女媧華星綴衣如,束縛烏腳羈蟾蜍。
  佐子木德相誅鋤。淮流湯汽水澱淤。
  臺桑蝟積而崎虛。豐年厥惟黍與餘。
  登高曠覽懷古攄。大水作瀆小水沮。
  快如挈瓶註尾閭。酬功欲陳水土苴,
  大哉非禹吾其魚。
  --------------------------------------------------------------------------------
   山 銘
  唐.柳宗元
  惟夏後氏建大功,定大位,立大政,勤勞萬邦,和寧四極,威懷之道,儀刑後王。當乎洪荒方割,災被下土,自壺口而導百川,大功建焉。虞帝耄期,承順天歷,自南河而受四海,大位定焉。萬國既同,宣省風教,自塗山而會諸侯,大政立焉。功莫崇乎禦大災,乃賜玄圭,政莫先乎齊大統,乃朝玉帛,以混經製。是所以承唐虞之後,垂子孫之丕業,立商周之前,樹帝王之洪範者也。嗚呼!天地之道,尚德而右功。帝王之政,崇德而賞功。故堯舜至德,而位不及嗣。湯武大功,而祚延於世。有夏德配於二聖,而唐虞讓功焉。功冠於三代,而商周讓德焉。宜乎立極垂統,貽於後裔。當位作聖,著為世準。則塗山者,功之所由定,德之所由濟,政之所由立,有天下者,宜取於此。追惟大號既發,華蓋既狩,方嶽列位,奔走來同;山川守神,莫敢遑寧。羽毛四合,衣裳鹹會,虔恭就列,俯僂聽命。然後示之以禮樂,和氣周洽;申之以德刑,天威震耀。製立謨訓,宜在長久。厥後啓徵有扈,而夏德始衰;羿距太康,而帝業不守。皇祖之訓不由,人亡政墜,卒就陵替。嚮使繼代守文之君,又能紹其功德,修其政統,卑宮室、惡衣服、拜昌言,平均賦入,製定朝會,則諸侯常至,而天命不去矣,茲山之會,安得獨光於後歟。是以周穆遐追遺法。復會於是山,聲垂天下,亦紹前軌,用此道也。故餘為之銘,庶後代朝諸侯製於下者,仰則於此。辭曰:
  惟禹體道,功厚德茂,會朝侯衛,
  統一憲度,省方宣教。化製殊類,
  鹹會壇位。承奉儀矩,禮具樂備。
  德容既孚,乃舉明刑。以弼聖謨,
  則戮防風,遺骨專車。剋明剋威,
  疇敢以諭。宣昭黎憲,耄定混區。
  傳祚後胤,丕承帝車。塗山岩岩,
  界彼東國,惟禹之德,配天無極。
  即山刊碑,貽後訓則。
  --------------------------------------------------------------------------------
  遊塗荊二山記
  明.宋濂
  濂既遊琅琊山,起行至池河驛,適郵卒遞內使監公牒至。及開緘,中藏濠梁古跡一捲,宸翰親題其外,令濂搜訪與青宮言之。濂因啓曰:“臨濠古跡惟塗荊二山最著。按《圖經》,塗山在昔鐘離縣西八十五裏,荊山亦在縣西八十三裏,二山本相聯屬,而淮水繞荊山之背,神禹鑿開,使水流二山間,其疏鑿之跡故在,人思其功,迄今不能忘。”青宮曰:“至中都,當共往遊焉,餘將渡淮獰於王莊,先生宜溯流而上,屆今懷遠縣治以俟。”濂奉教行。以洪武乙卯鼕十一月己已發舟,庚午日曛,姑泊縣西門,而青宮已駐蹕於東門五裏矣。辛未,濂上謁,青宮喜甚,下令以壬申遊二山。濂至期約懷遠文學掾王景彰宿舟中,黎明棹舟至塗山足,曳杖入山,山旁廢址,舊皆民廬。前度石梁,復鬥折而北,纍石為庸,多藝椒之園。行可三裏餘,視大盤石,青緑間錯。頽然欹足坐,諦視之,幹蘚交封之耳。聞有草生石上,高一尺,其花可玩,不假土力,人取懸檐間,呼為石蓮花。復行四裏所,岩石葷確,插起道左,危傾欲飛墜。復二裏所,微徑入灌莽,抵岩罅,儲泉一泓,味甚甘,復以茅茨,曰聖水亭,取水以縈雨多驗。復一裏餘,至山顛,禹廟在焉。廟已毀,惟頽垣破礎存。遊目四顧,長淮西來,渦河北匯。而壽春、臨濠、宿州之境,皆在冥茫昏杳之中,緬想南北戰爭屯戍處,為感慨這久之。山之下聚落甚盛,廟史雲:名禹會村,乃禹會諸侯之地,廬捨之比如櫛。移踵入廟,廟前杏樹一章,大可蔽十牛,二柏參差左右;樹東置小甕,杏柯之水時津津滴其中。廟史雲,當晨霧四集,水愈多,其來如泉,可代井汲。碣石二:一大書“有夏皇祖之廟”六字,下刻宋慶元初,州守劉仲光自造;“禱雨記”一,亦記禱雨事。皇甫斌紹興庚戌來為郡,命鐘離尉丁大榮作。石末剝泐,文尚可讀。復從廟西循石坡而下,巨石危立如人形,遙望之,一嫗儼然也,相傳為啓母石。廟史雲:居人每圭羊豕祭之,至有粉黛飾其貌者,聞之不覺大笑。山坳舊有僧房,今廢。久俟鶴賀不來,忽使者至雲,扈從士馬多,無橋可以渡河,青宮不復至矣。言未既,但見旌旗如錦綉搖曳上荊山矣。濂亦下山麓,入鯀廟,見所題神號鄙俚,棄而不睨。出讀祖無擇所賦歌,京口孫臨為書碑。蓋無擇謫守壽春過此而作也。復北經縣治,折而東約三裏所,至荊山。梁魏交鬥時就山築堰,以灌壽春,其遺跡猶斑斑可見。復行三十步,岩廣如屋。側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號為卞和洞。自西上復一裏所,過避雨石,石斜倚避雨,故名。復六十步,至産玉坡。奇石駢列,玄質而白,緣粲如雪。西有玉池,榛荊迷路不可尋。景彰欲導遊青峰庵,足倦遂止。時青宮已獵遠郊,濂因登舟先還中都雲。
  惟二山見諸載記者,其說多乖殊。
  以塗山言之,《春秋左氏傳》雲:禹合諸侯於塗山。杜預註云:在壽春縣東北。說者雲:今之濠州是也。《國語》、《史記》則又云:禹會諸侯於會稽亦有塗山。《吳越春秋》亦以塗山在會稽,又兼稽蕭山是也。是二說已不能歸於一致矣。至於《蘇鶚演義》又云:塗山有四,一會稽,二渝州,三濠州,四當塗。然其處皆有禹跡。或者遂謂禹之治水,固嘗偏歷宇內,而會諸侯實在和會稽之塗山。柳子厚《塗山銘》,蘇子瞻,子由塗山詩,指在濠州者皆非是。濂之存疑而未决者一也。
  以荊山言之,荊山,楚山也。楚之先王熊繹,僻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至成王始盛,又昭王有言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過江、漢、河,非所獲罪……,則楚之封疆可知。七傳至昭王,始遷都郢,郢即今之江陵。其地有荊山,一名景山。荊故楚號也,有之誠宜。世則指為濠州。濠州古鐘離子國,與壽春密邇。楚自昭王之後,歷十一傳,至考列王,始徒都壽春。
  《韓非子》所載卞和獻玉事,乃在歷、武、文三王之際。昭王上接武王,已越十世。當三王時,鐘離何嘗屬楚,而強謂卞和至此山耶!《新序》又謂抱玉而泣,在共同王之時。《雜記》又謂在懷王及其子平王之時。平王乃昭王之父,下距懷王九世。共王上至武王亦六世,何至顛倒錯壞如是耶!濂之存疑未决者二也。
  大抵山川遺跡,非本著經史者,多不可信。如葛洪丹竈,郭景純之墓,在在有之。縱有高世之智,將何以得辯其真偽邪!必欲可信,塗山當稽之左氏、以壽春為正。荊山當正諸史傳,以江陵為正。有謂塗山氏乃古國名,禹曾娶其女者,別是一說,與此殊不相涉也。濂耄矣,諸書遺忘欲盡;所記憶者,未必無舛訛,輒緣紀遊,因挂漏書之,以發同遊者一笑。同遊者:蓋太子正字桂彥良,晉府長史朱伯言,楚府長史朱伯清,吳認伴讀王致遠及景彰雲。後一月某日記。
行政區劃
  懷遠縣轄10個鎮、9個鄉:城關鎮、鮑集鎮、竜亢鎮、河溜鎮、常墳鎮、馬城鎮、雙橋集鎮、魏莊鎮、萬福鎮、唐集鎮、淝南鄉、淝河鄉、褚集鄉、陳集鄉、古城鄉、徐圩鄉、蘭橋鄉、荊芡鄉、找郢鄉;竜亢農場。
  
  唐為蘄縣、鐘離等縣地。南宋寶佑五年(1257)置懷遠軍。據《名勝志》:宋置懷遠軍,取宋理宗趙昀“荊山為城,義在懷遠”一語為軍名。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廢軍,改為懷遠縣。1983年6月為蚌埠市轄縣。
  
    1997年,懷遠縣面積2460平方千米,人口118.6萬。轄11個鎮、18個鄉:城關鎮、鮑集鎮、竜亢鎮、常墳鎮、河溜鎮、馬城鎮、魏莊鎮、五岔鎮、萬福鎮、唐集鎮、雙橋集鎮、朱疃鄉、找郢鄉、孝儀鄉、燕集鄉、淝河鄉、梅橋鄉、姚山鄉、褚集鄉、看疃鄉、陳集鄉、高莊鄉、古城鄉、東廟鄉、項橋鄉、徐圩鄉、雙溝鄉、蘭橋鄉、荊芡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234561人,其中:城關鎮70299人,包集鎮 39882人,竜亢鎮32105人,河溜鎮47255人,常墳鎮41224人,馬城鎮43485人,雙橋集鎮53928人,魏莊鎮41778人,五岔鎮 43347人,萬福鎮47984人,唐集鎮45597人,燕集鄉29269人,淝河鄉35777人,朱疃鄉38659人,找郢鄉49365人,梅橋鄉 46649人,姚山鄉48988人,褚集鄉40175人,看疃鄉32580人,陳集鄉35100人,高莊鄉36559人,古城鄉52077人,東廟鄉 31690人,項橋鄉26630人,徐圩鄉45660人,雙溝鄉39234人,蘭橋鄉36319人,荊芡鄉47341人,孝儀鄉46166人,竜亢農場虛擬鎮9439人。
    2004年1月10日,國務院批準(國函4號),將梅橋鄉劃歸蚌埠市淮上區管轄。調整前,懷遠縣面積2460平方千米,人口129萬(2001年)。
    2004年5月,懷遠縣撤銷1個鎮、9個鄉,將28個鄉鎮調整為19個鄉鎮(10鎮、9鄉)。即撤銷五岔鎮、看疃鄉、高莊鄉、項橋鄉、燕集鄉、雙溝鄉、東廟鄉、姚山鄉、朱疃鄉、孝儀鄉10個鄉鎮,調整城關鎮、鮑集鎮、竜亢鎮、淝河鄉、河溜鎮、荊芡鄉、常墳鎮、唐集鎮、找郢鄉、馬城鎮10個鄉鎮的行政區劃,新設立淝南鄉1個鄉,保留雙橋集鎮、魏莊鎮、萬福鎮、褚集鄉、古城鄉、徐圩鄉、蘭橋鄉、陳集鄉8個鄉鎮。685個行政村撤並為365個。
    2004年底,懷遠縣轄10個鎮、9個鄉:城關鎮、鮑集鎮、竜亢鎮、河溜鎮、常墳鎮、唐集鎮、馬城鎮、雙橋集鎮、魏莊鎮、萬福鎮、荊芡鄉、找郢鄉、淝河鄉、褚集鄉、古城鄉、徐圩鄉、蘭橋鄉、陳集鄉、淝南鄉。
英文解釋
  1. n.:  Huaiyuan County
近義詞
懷遠
相關詞
行政區劃安徽省蚌埠市鄉鎮教育中學文教常墳鎮
安徽更多結果...
包含詞
屬懷遠縣玉康懷遠縣友琴懷遠縣
聚衆懷遠縣利民懷遠縣榴成懷遠縣
梅苑懷遠縣鄉村懷遠縣銀竜懷遠縣
巨竜懷遠縣川味懷遠縣東方懷遠縣
工會懷遠縣洪波懷遠縣淮鄉懷遠縣
景悅懷遠縣懷遠縣中醫院懷遠縣尹口村
老明光懷遠縣美麗都懷遠縣沁園春懷遠縣
仙人閣懷遠縣新長城懷遠縣新樂園懷遠縣
馨和宮懷遠縣鬱金香懷遠縣金皇冠懷遠縣
風波莊懷遠縣𠔌香園懷遠縣候人閣懷遠縣
懷遠縣服裝廠懷遠縣第三中學懷遠縣人民醫院
味王火鍋懷遠縣文君飯店懷遠縣肖記餐館懷遠縣
天天酒店懷遠縣誠信飯店懷遠縣國汽飯莊懷遠縣
佳玉食坊懷遠縣淮河飯店懷遠縣淮濱飯店懷遠縣
洪強飯店懷遠縣唐人火鍋懷遠縣蔣傢酒樓懷遠縣
金盾酒店懷遠縣農傢廚房懷遠縣榴園酒店懷遠縣
錦陽酒店懷遠縣老四飯店懷遠縣懷遠縣引鳳飯店
懷遠縣麻紡織廠懷遠縣????務管理局蘇魯土菜館懷遠縣
燒雞公酒店懷遠縣張氏全雞店懷遠縣萬客紅酒樓懷遠縣
天府牛肉城懷遠縣香味鮮酒店懷遠縣張老頭全雞懷遠縣
懷遠縣東方大酒店後樂園酒店懷遠縣金典火鍋城懷遠縣
平銀全雞店懷遠縣朋來閣酒樓懷遠縣橋頭堡酒店懷遠縣
客滿堂酒店懷遠縣老闆娘火鍋懷遠縣金山城火鍋懷遠縣
荊璞苑酒店懷遠縣懷遠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安徽省懷遠縣包集中學
安徽省懷遠縣第一中學安徽省懷遠縣長靈化工廠懷遠縣軍屬旅社飯店
懷遠縣廣播電視大學懷遠縣社會福利工藝製品廠懷遠縣自學考試辦公室
懷遠縣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