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莊鄉位於河南省商水縣西北部,總面積75平方公裏。全鄉27個行政村,78個自然村,75000畝耕地,48000人 |
|
鄉鎮概況
張莊鄉位於河南省商水縣西北部,總面積75平方公裏。全鄉27個行政村,78個自然村,75000畝耕地,48000人。鄉政府所在地東南距商水縣城、東距周口市區均為10公裏。西距漯河市區45公裏。該鄉境內溝河縱橫,土地肥沃,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漯(河)阜(陽)鐵路、周(口)漯(河)公路、漯(河)周(口)界(首)高速公路橫穿全境,交通運輸十分便利。全鄉固定電話突破1800門,並建有聯通基站、移動基站各一座,通訊設施齊全,信息暢通無阻。張莊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文化遺址汝陽城--齊跪(會)臺尚存。
農業發展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張莊鄉在狠抓糧食生産的基礎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製定了“東菜西果南北套,特色養殖促高效”的經濟發展思路,本着“因地製宜,發揮優勢,一村一策,規模發展”的原則,初步形成了雜果、蔬菜、養殖、套種等幾大主導産業。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投入,建立科技服務網絡,實施區域種植,規模養殖搞示範帶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截止目前,全鄉間作套種面積5.6萬畝,發展蔬菜面積1000畝,優質雜果2000畝,糧經比例達到5:5。大郭莊的桃、李子等水果以物美價廉,享有很高信譽,並遠銷河北、山東、安徽等省,經濟收入可觀,畝産高達8000元。李寨高效農業示範園區,食用菌産銷兩旺,勢頭強勁,山藥長勢喜人,豐收在望。養殖業方面,共發展養殖專業村17個,建立良種基地4個,全鄉生豬存欄47180頭,羊存欄22400衹,牛存欄800頭。楊湖豬廠和河灣雞廠依靠專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現均已達到萬頭(衹),經濟效益十分明顯。通過示範帶動,全鄉逐步興起了養殖熱。另外,在周(口)漯(河)高速公路兩側植樹16萬棵,發展防護林1000餘畝,實現了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招商工作
招商引資進展順利。張莊鄉實行“二分之一”工作法,讓一部分幹部走出去引資,拓寬了引資渠道。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優化投資環境,采取以商招商,以政策招商,以環境招商的辦法,推動了個體私營經濟和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僅2001年,就引進縣外資金900萬元,新上項目35個,完成鄉鎮企業總産值1.3億元,實現入庫稅金98萬元。
小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為優化環境,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面,本着“外樹形象,內抓管理”的原則,對城鎮建設實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先後對張莊、李寨、南嶺三個集貿市場進行了“緑化、美化、亮化、淨化”。投資300萬元,硬化整修街道12000平方米,新建商品房368間,鋪設馬路磚3500平方米,修築下水道3640米,完成了緑化帶、路燈等配套設施建設,使城鎮面貌煥然一新,加快了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進程。
計劃生育
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張莊鄉堅持“在真實上下功夫,在平實工作中做文章”的指導思想,以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加強人口管理為重點,堅持“三不變”,落實“三為主”,推行“三結合”,抓好四項手術落實、計劃生育費鄉徵縣管及合格村建設。通過抓基層、打基礎、重管理、上水平、樹形象,使計生工作走上制度化、經常化、法製化軌道。
精神文明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實施安定工程。 張莊鄉搞好宣傳陣地建設和文明單位創建活動,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孝順兒媳”評選活動。加強教育投入,為二中投資300萬元,建造教學樓,購買教學儀器,美化教學環境,為師生的生活、學習提供了舒適的環境。堅持依法治鄉,深入開展法製宣傳教育,提高行政人員依法行政的能力,增強了人民群衆學法、懂法、用法自覺性。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完善鄉村治安巡邏服務網絡,實行群防群治、警民共治,形成同心協力,齊抓共管的局面。加強信訪工作,積極化解矛盾,定期排除不安定因素,把問題解决在基層,解决在萌芽狀態。近兩年,全鄉未發生群衆集體上訪和越級上訪事件,多次被市縣兩級評為信訪工作先進單位。 |
|
鄉鎮概況
張莊鄉位於縣城以東,西鄰高唐鎮,東靠固河鎮、楊屯鄉,北接尹集鎮,南與薑店鄉相連。地形西部偏高,東部偏低,地勢比較平坦。唐公溝、引黃第二幹渠、靳傢溝、邁官屯分幹渠等5條排灌溝渠橫貫鄉境,灌溉條件優越。總面積61135畝,耕45019.1畝,人口18774人。鄉駐地張莊村,晉朝時此處入有村落。因戰亂荒蕪,後明代成化年間由張氏行來該村因得村名。因南北大官道由村西經過,常有官傢在村頭飲馬歇腳,故早年稱“皇傢灣張莊”該村1970-1984年為公社駐地。1984年建鄉,鄉機關駐村中心,西距縣城4公裏。轄4個管理區,38個行政村,5575戶,總人口20257人,耕地42640畝。
交通水利
張莊鄉交通便利,國道308綫,省道009綫,東西橫穿全境,縣鄉道路呈網狀遍布全鄉,1999年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境內水利設施齊全,排灌方便,縣二幹渠穿境而過,辛浦溝、趙秦支渠、羅寨溝等相互交錯,1000多眼機井星羅棋布,形成了井灌為主,以井保豐,以河補源的格局。 |
|
【歷史沿革】
1948年2月解放,1951年,歸淄川縣竜泉3區所轄,設有張莊、田莊、馬陵、西槐峪、苗峪5個鄉,1955年,劃歸博山縣,設田莊區,1958年11月,劃歸淄川區,成立田莊人民公社。1971年3月,社址由田莊村遷至張莊村。1983年2月,更名為張莊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社成立張莊鄉,全鄉轄21個行政村。1995年至1996年,黃嶺根整村搬遷至竜泉鎮臺頭村,轉道村、苗峪村、羅圈峪村、翟傢崖村部分人口分別遷至竜泉鎮的渭一村、竜一村、竜四村、韓聖村、土屋村,共1423人。
[轄區村莊]
下轄村:張莊鄉張莊村張莊鄉雙股峪村張莊鄉大馬陵村張莊鄉北崖村張莊鄉田莊村張莊鄉小馬陵村張莊鄉上塔山村張莊鄉下塔山村張莊鄉南坪村張莊鄉北坪村張莊鄉瑤峪村張莊鄉東槐峪村張莊鄉西槐峪村張莊鄉轉道村張莊鄉蘆傢莊村張莊鄉翟傢崖村張莊鄉苗峪村張莊鄉羅圈峪村張莊鄉梨峪口村張莊鄉東莊子村張莊鄉東峪村
【地理位置】
張莊鄉位於淄川區東南部,鄉機關駐地距區政府所在地35公裏,東臨淄河鎮、西接竜泉鎮、南與東坪鎮毗鄰、北與黑旺鎮交界。
【自然狀況】
張莊鄉屬石灰岩低山丘陵區,地形西高東低,東西最大橫距9.77公裏,南北最大縱距8.85公裏,面積為54.8平方公裏,海拔高度一般在257米至745米之間,相對高差488米,主要山峰有大寨頂、武王寨、黃岐頂、趙夫寨等,最高山峰大寨頂,主峰海拔745米。境內無河流,地下水屬補給區。
土壤類型屬褐土,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2.6度,無霜期180天。年平均降雨量692.9毫米,適合種植小麥、玉米及𠔌物雜糧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有大豆、黃煙、越夏蔬菜、食用菌等。經濟林木有柿子、香椿、花椒、大棗等。用材林木有楊樹、梧桐、榆樹等。防護林木有側柏、火炬、黃荊、紫穗槐等。
【人口數據】
全鄉2002年末總人口15692人,其中農業人口14350人,有孫、張、李、劉、司等52個姓氏,其中孫姓最多。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4927男7443女7484家庭戶戶數5522家庭戶總人口(總)14871家庭戶男7416家庭戶女74550-14歲(總)29690-14歲男15890-14歲女138015-64歲(總)1003915-64歲男493115-64歲女510865歲及以上(總)191965歲及以上男92365歲及以上女996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4191
【主要經濟狀況】
新中國建立初期,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78萬元。1978年363萬元,1984年840萬元。1985年,先後建大理石廠、果酒廠、雙氰胺廠。199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60萬元。1995年,建成錦磚廠、東勝耐火材料廠,1995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5傢,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下企業33傢,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610萬元,第一、二、三産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25:58:17,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24萬元。
【第一産業】
1949年,糧食畝産95公斤,1964年,糧食畝産210公斤。1965年,投資20萬元,投工18萬個,在梨峪口村建成雁門山水庫,容水20萬立方,屬小二型水庫。灌溉面積240畝,解决1500人用水。1966年始,投資90萬元,投工114萬個,1973年3月,在田莊村建成田莊水庫,容水125萬立方,屬小一型水庫。1967年春始,歷時8年,投資55萬元,投工223萬個,建成東西三條灌渠,總長26公裏,配套水庫揚水站3處。灌溉面積200公頃,解决16000人用水。1974年始,整地367公頃,造地35公頃,建千方水池19個,鋪設輸水管道7500米,打深井17眼,日供水量24000立方米。1976年,糧食畝産289公斤。1982年,全鄉實行土地聯産承包責任製,1982年,糧食畝産301公斤。1989年,投資300萬元在田莊流域進行石灰岩低山丘陵地區水土保持試點,修𠔌坊27座,塘壩3座,蓄水池7個,整修地堰228公頃,修公路12公裏,生産路8公裏,營造防護林900公頃,用材林8公頃,經濟林161公頃,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1991年,被省水土保持委員會定為示範單位,通過省級鑒定為國內先進水平,1991年,糧食畝産達381公斤。1995年始,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先後投資230萬元建蔬菜大棚188個,食用菌生産洞5萬平方米,開發越夏蔬菜35公頃,大棗103公頃,柿子200公頃,黃煙233公頃,中草藥53公頃,植樹造林1200公頃,引進速生楊、凱特杏、扁桃、金絲4號大棗等優良品種,有9個村成為林果專業村,有林果專業大戶45傢,黃煙種植大戶36傢,畜牧養殖大戶51傢,蔬菜生産大戶35傢,中草藥種植大戶13傢,1998年4月,被市政府授予淄博市蔬菜産業化明星鄉鎮,“銀河牌”雙孢菇被市蔬菜辦、市蔬菜協會命名“淄博市名牌蔬菜”。2001年始連續兩年被評為區農業結構調整先進鄉鎮。2002年,全鄉緑化覆蓋率達33%,煙葉産量35萬公斤,柿子55萬公斤,椿芽60萬公斤,幹雜果180萬公斤,糧食畝産293公斤,糧食與經濟作物的比例由1994年的8:2達到2002年的3:7。2002年,全鄉實現農業生産總值3940萬元,其中種植業1940萬元,林果業1040萬元,畜牧業960萬元。
【第二産業】
建國初期,鄉內僅有幾傢鐵匠鋪。1955年組織各村的鐵匠、木匠成立鐵木業社。1958年,成立田莊人民公社製修廠。1969年,在竜泉鎮礬場村開辦煤井。1970年,建化工廠,1972年,建耐火材料廠,1976年,建矽鐵廠,後改為雙氰氨廠,至1978年有社辦企業6傢,村辦企業7傢,職工290人,産值200萬元。1985至1996年,先後建成大理石廠、不定型耐火材料廠、錦磚廠、東勝耐火材料廠。2001年,淄川個體業主投資盤活閑置的東勝耐火材料廠開辦百斯特耐火材料廠。建於70年代的化工廠, 2000年更名為淄博泰基化工有限公司,首創國內一條生産綫同時生産乳化膠體和乳化粉狀炸藥兩種産品的先例,2002年産量達4000噸,實現銷售收入930萬元。2002年,上海客商投資盤活閑置的錦磚廠建成金湖耐火材料廠。2002年全鄉共有企業38傢,其中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5傢,職工1632人,産品種類30種,産值19697萬元,利稅2043萬元,出口交貨值512萬元,全鄉工業纍计固定資産1780萬元,骨幹企業以化工、石材加工、耐火材料、建築材料為主。
【第三産業】
新中國建立初期,鄉內僅有幾傢酒店、作坊和張莊、西槐峪兩個小集市,1950年,群衆入股辦供銷合作社,1955年,成立農業股份基金信用社,實行貸款優先,年終分紅,1978年始,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從業人員逐年增加,1985年有集體商業5處,全年商品營業額430萬元,個體商業28處, 1990年第三産業發展到51戶,實現總收入200萬元, 1991年,投資20萬元,建川東農貿市場,成為集服裝、布匹、鞋帽、副食品、蔬菜、傢具等門類齊全的大集市,年成交額1050萬元。1995年,在鄉駐地建商業街1條,集市3處,1995年,從事第三産業達195戶,從業人員560人,實現總收入730萬元。2002年,從事第三産業達217戶,實現銷售收入1030萬元。
【教科文衛體】
1949年12月,在田莊村建淄川第十二完小,在校學生48人,教員9人,後又發展3處,學生200人。60年代實行村村辦學,全鄉有小學23處,學生2942人,並開辦農民夜校,掃除青壯年文盲。1971年,成立田莊高中,1982年撤銷。1972年,成立張莊、田莊、大馬陵、翟傢崖4處中學,在校學生434人。1983年,撤銷大馬陵中學,1994年,撤銷田莊、翟傢崖中學,1986年,撤銷偏遠村小學8處,保留15處小學,在校學生2670人。1982年,獲全國優秀教師1人, 1986年,獲省勞動模範1人,省級優秀教師1人。1990年始,全鄉教育事業費支出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用於教育事業的資金占全鄉財政收入的40%。1994年始,先後輸送大中專生419人,其中大學本科96人,大學專科148人,中專175人。1995年,對全鄉進行合班並校,由15處小學調整為10處,在校學生2241人。1996年,建幼兒園6處,在園兒童593人。1996年,全鄉所有的中小學都配備了微機、語音、實驗儀器、圖書室等教學設備。1997年,獲市級優秀教師3人,1997年,張莊中學、鳳凰山小學創建市規範化學校。1998年起,沒有民辦教師。1998年,有張莊、田莊、鳳凰山3處幼兒園創建市級一類園所。成人教育中心成立於1986年,1999年,投資20萬元在張莊中學建起了二層教學辦公樓,先後為鄉村培養各類技術人才纍计1300餘人。2002年,全鄉有小學5處,中學1處,教師176人,其中:本科8人,專科123人,中師45人,學歷率達100%,在校學生2021人。
1991年,《小麥白粉病發病規律及防治》獲省科技成果三等奬,1993年,獲省水利科學技術進步三等奬,《小麥腥黑穗病防治試驗研究》獲省科技成果三等奬,市科技成果一等奬,1994年,獲市《林果增産科技進步》三等奬,1995年,《蓖麻高産技術開發》獲市科技成果二等奬。1996年,《機械化旱作農業開發》獲省一等奬,2001年,泰基化工有限公司引進南京理工大和煤科總院淮北爆破器材研究所的專利技術,使一條生産綫同時生産兩個産品,填補國內民爆行業的空白。2002年,全鄉共有科技人員265人,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24項,
1976年,建廣播站,1981年,成立文化站,1982年,投資8萬元建電影院,1986年4月,投資3萬元建電視轉播臺,轉播山東電視臺節目。1992年,建衛星地面接收站,開辦電視轉播。1992年始,政府先後投資200萬元,實現村村通閉路電視。1999年,鋪設電視光纜綫路,電視入戶率達90%以上。1986年以來,象棋比賽、歌詠演唱會、書畫展、春節扮玩等活動極大豐富了人民群衆的文化生活。
1956年,成立聯合診所,衛生人員18人,1965年4月,投資20萬元建淄川區醫院張莊分院,醫生29人,1965年各村建立衛生室。1971年,推行合作醫療制度,赤腳醫生24人。1996年,投資60萬元在建門診樓,面積1500平方米。投資47萬元購置醫療設備,病床30張,醫務人員32人,1993年被山東省衛生廳評為“一級甲等醫院”,1999年,創建為“愛嬰醫院”,2002年,獲市衛生係統實施形象工程先進單位,2002年末,村衛生室27處,醫生30人。
境內體育活動活躍,乒乓球為主要體育項目。1978年,區參加市少兒組乒乓球賽,獲團體總分第一名。1984年,全省乒乓球活動現場會在張莊召開。1987年9月,張莊小學被命名為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989年,投資30萬元建成張莊乒乓球訓練館,配套訓練器材。1990年,省第八屆“萌芽杯”乒乓球賽在張莊舉行,張莊鄉代表隊獲女子團體第二名,2002年,張莊鄉政府承辦全市乒乓球“亞平杯”比賽,張莊代表隊分別獲男女團體冠軍和男女單打冠軍。1984年至2002年,張莊小學先後被評為全國體育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群衆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市學校體育衛生“示範單位”、省乒乓球業餘訓練單位。先後嚮省乒乓球隊輸送隊員3名,市乒乓球隊14名,有12人擔任乒乓球教練員,68人達到三級運動員,14人達到二級運動員,4人達到一級運動員,1人出國打球。
【人民生活 】
建國初年人均口糧120公斤,收入24元。70年代,年人均口糧180公斤,人均收入64元。80年代年人均口糧350公斤,人均收入745元,進入9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以面食為主,肉蛋奶蔬菜膳食多樣化,穿着趨嚮美觀、舒適高檔化。2002年末,全鄉95%以上的農民拆掉土坯茅屋,建磚瓦結構新居,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3152部,移動電話700部,閉路電視3100戶,摩托車2000輛,各種汽車400輛,村村通水泥路,有18個村4386戶吃自來水,占全鄉人口的90%以上。1985年,投資32萬元建敬老院,入住老人38人。2002年,扶貧、優撫社會保障經費30萬元。
【鄉村建設】
1991年,投資110萬元建鄉政府辦公樓。 1992年,區人大常委會批復《張莊鄉域總體規劃》,先後投資1800萬元進行小城鎮建設, 1993年,投資150萬元對太西路張莊段鋪設瀝青路面,1995年,投資360萬元拓寬張莊中心路兩側建商住房95套,1996年,投資169萬元建成洪張公路, 1998年始,投資800萬元建生活小區4幢宿舍樓,同年小馬陵村實施舊村改造,投資508萬元建二層樓房18棟,每戶住房面積161平方米,2002年末入住68戶,占總人口的70%。
【中共地方組織】
1946年,建羅圈峪村、苗峪村、轉道村3個黨支部,黨員23名,其中女黨員3名,1951年,建5個鄉黨支部(張莊、田莊、馬陵、西槐峪、苗峪),1958年,建立中共田莊人民公社委員會,下設16個黨支部,黨員156名,1984年,成立中共張莊鄉委員會,下設2個黨總支,34個黨支部,黨員501人,2002年底,下設26個黨支部,黨員648名。2002年鄉黨委被市委授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集體”。
【基層政權建設】
1951年,境內設立5個鄉(張莊、田莊、馬陵、西槐峪、苗峪)政府,1958年,成立田莊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8年3月,改稱田莊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田莊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2月,更名張莊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4月,撤社建張莊鄉人民政府。2002年,被市政府授予“村民委員會建設先進單位”。
【群衆組織】
1946年,建立民兵聯防隊,1960年4月,建立共産主義青年團田莊公社委員會,同時建立田莊公社婦女聯合會,1963年5月,建立田莊人民公社貧下中農協會,1980年8月撤銷,1982年8月,建立田莊公社科學技術協會, 1986年10月,建立張莊鄉計劃生育協會,1986年11月,建立張莊鄉老幹部協會,1998年,建立張莊鄉商會,1999年,建立張莊鄉工會。
【政府機構】
政府職責
1、製定和組織實施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計劃,製定資源開發技術改造和産業結構調整方案,組織指導好各業生産,搞好商品流通,協調好本鄉與外地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抓好招商引資,人才引進項目開發,不斷培育市場體係,組織經濟運行,促進經濟發展。
2、製定並組織實施村鎮建設規劃,部署重點工程建設,地方道路建設及公共設施,水利設施的管理,負責土地、林木、水等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做好護林防火工作。
3、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政、計劃生育、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公益事業的綜合性工作,維護一切經濟單位和個人的正當經濟權益,取締非法經濟活動,調解和處理民事糾紛,打擊刑事犯罪維護社會穩定。
4、按計劃組織本級財政收入和地方稅的徵收,完成國傢財政計劃,不斷培植稅源,管好財政資金,增強財政實力。
5、抓好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群衆文化生活,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破除陳規陋習,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
6、完成上級政府交辦的其它事項。
領導班子成員分工
鄉 長焦鵬生同志: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財政、審計、人事、經管、統計工作。協調國稅、地稅工作。
副鄉長牛俊波同志:分管農業和農村、旅遊工作。
副鄉長陶 峰同志:分管城建、環保、服務業、計劃生育工作。協調交通、土礦工作。
副鄉長張永紅同志:分管民政、殘聯、教育、體育、衛生、科技、文化工作。協調網通、張莊廣播站、郵政工作。
內設機構:
黨政辦:負責綜合協調和後勤保障工作,做好上傳下達和來人接待工作,督促落實情況,擬定各類文件,籌備召開會議。農委:負責農業和農村、旅遊工作。
經委:負責工業經濟、勞動和社會保障工作。
建委:負責城建、環保工作。
民政辦:負責民政、殘聯工作。
計生辦:負責計劃生育工作。
精神文明辦:負責精神文明、教育、體育、衛生、科技、文化工作。
綜治辦:負責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財政所:負責財政、審計、統計工作。
黨建辦:負責組織、宣傳工作。
記賬中心:負責村級財務管理工作。
安監站:負責安全生産工作。 |
|
張莊鄉代碼:411527207。2006年,轄14個村委會:八裏村、長溝村、長埝村、九裏村、任店村、三裏村、申寨村、瓦門村、梧桐村、新湖村、徐營村、餘莊村、張莊村、周空村。 |
|
張莊鄉代碼:410926209。2006年,轄55個村委會:前張莊村、西李莊村、範自富村、黃呂莊村、呂樓村、王莊村、張弓村、後張莊村、段樓村、張萬村、葛樓村、範堂村、於集村、範祝莊村、前李樓村、四閤村、羅口村、東陳樓村、閔子墓村、王德竜村、楊堂村、後李樓村、江莊村、孔莊村、馮潭村、大李莊村、崔樓村、夏莊村、西白堂村、東白堂村、於莊村、杜呂莊村、舊城村、王英莊村、東辛莊村、雙廟朱村、蔣莊村、李菜園村、朵莊村、前房莊村、後劉樓村、蒲笠崮堆村、後房莊村、田老莊村、鳳凰嶺村、趙莊村、路莊村、楊樓村、許樓村、儲窪村、楊沙窩村、江樓村、南高莊村、官路村、張沙窩村。 |
|
轄張莊、雙股峪、大馬陵、北崖、田莊、小馬陵、上塔山、下塔山、南坪、北坪、瑤峪、東槐峪、西槐峪、轉道、蘆傢莊、翟傢崖、苗峪、羅圈峪、梨峪口、東莊子、東峪21個村委會。 |
|
張莊地處淄博市淄川區東南部,鄉境面積54.79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3560畝,轄21個行政村,總人口15800人。距辛泰鐵路北牟火車站8公裏,太西公路、洪張公路貫穿全鄉,距濱博高速公路30公裏,濟青高速公路40公裏,交通便利。境內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有田莊水庫、雁門山水庫兩座,摘星山旅遊風景區被確定為市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包括摩崖石刻、齊兵營、屯兵營、天師洞、十八盤、天明寺、滴水崖等景點,都有豐厚的文化底藴,是生態旅遊觀光的首選之地。
張莊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夏秋鼕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水資源豐富,地區內平均氣溫12.9℃,極端最低氣溫-21.2℃,無霜期225天,年平均降水量750毫米,月份降水量變化較大,降水量集中在6-9月份,由此形成了春秋涼爽,夏季多雨,晝夜溫差較大的氣候特點,適宜多種林果和有機農産品的種植和生産。
近年來,該鄉確定以建設“山區生態農業鄉”為目標,以建設有機農産品生産基地為重點,大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全面提升農産品規模、質量和檔次,夯實農産品優勢基礎。目前已形成了有機食品、黃煙、經濟林三大農業主導産業,建成350畝黃煙生態專業村1個,黃煙專業村3個;以金絲棗、扁桃為主建成幹雜果基地1個,被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確定為“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幹果良種示範基地”; 建成林果育苗基地1個; 依托市級農業竜頭企業淄博遠方有機食品公司,做大做強農業生産基地,藉助椿芽、山豆角、雲豆、扁豆、青羅卜、西紅柿、茄子、菜椒、南瓜、紅小豆、小米11種農産品經過有機認證的優勢,建設第一期3500畝有機小麥種植基地和有機蔬菜生産基地。同時,以支農項目為帶動,全面改善農業生産條件。2008年,先後有國傢農業綜合開發、省級扶貧開發、田莊流域綜合治理、有機食品基地等項目落戶張莊,實施“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全鄉農業生産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圍繞做大做強骨幹優勢企業為目標,不斷優化發展環境,突出抓好以淄川玉林特種爐料廠為支柱的耐火材料、汽車配件、機械加工、食品加工等骨幹優勢企業。同時,狠抓緑色招商、以商招商、以農招商,大力發展節能緑色環保型項目。2007年,全鄉完成工業總産值3.1億元,完成出口創匯157萬美元,特別是淄博遠方有機食品公司生産的有機椿芽醬等産品暢銷美國、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香港等國傢和地區,受到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以優化生態環境為核心,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狠抓政府駐地小城鎮建設,提升了小城鎮形象。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依托境內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優勢,以摘星山旅遊開發為契機,強化旅遊開發措施,積極發展觀光旅遊生態旅遊,努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旅遊佳境。
以改善民生為目標,紮實推進社會各項事業。投資500餘萬元,先後對太西路張莊段、洪張路進行升級改造。全鄉實現了水、電、閉路電視、電話、水泥路“村村通”,大力發展清潔型能源,實施“沼氣富民”工程,教育、衛生等條件有了較大改善。
以“傳統體育項目——乒乓球”為依托,狠抓基礎設施和場館建設以及乒乓球師資隊伍建設,打響“乒乓球之鄉”品牌。
張莊民風純樸,社會穩定,政通人和,人心思上,誠邀各界有志之士投資發展。
聯繫電話:0533-5370006 |
|
張莊鄉 張莊鄉位於範縣東南部,東臨黃河,距縣城20千米。地處華北平原腹地,黃河南北走嚮過境全鄉,東與臺前縣接壤,隔河與山東鄆城縣李集鄉相望,屬沿黃灘區鄉。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3.7萬人(2005年)。轄前張莊、西李莊、範自富、黃呂莊、呂樓、王莊、張弓、後張莊、段樓、張萬、葛樓、範堂、於集、範祝莊、前李樓、四合、羅口、東陳樓、閔子墓、王德竜、楊堂、後李樓、江莊、孔莊、馮潭、大李莊、崔樓、夏莊、西白堂、東白堂、於莊、杜呂莊、舊城、王英莊、東辛莊、雙廟朱、蔣莊、李菜園、朵莊、前房莊、後劉樓、蒲笠崮堆、後房莊、田老莊、鳳凰嶺、趙莊、路莊、楊樓、許樓、儲窪、楊沙窩、江樓、南高莊、官路、張沙窩55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範(縣)張(莊)公路、古(城)張(莊)公路、王(樓)張(莊)公路過境,設有黃河渡口長年擺渡。古跡有閔子墓村的孔子弟子閔子騫之墓。 [代碼]410926209:~201前張莊村 ~202西李莊村 ~203範自富村 ~204黃呂莊村 ~205呂樓村 ~206王莊村 ~207張弓村 ~208後張莊村 ~209段樓村 ~210張萬村 ~211葛樓村 ~212範堂村 ~213於集村 ~214範祝莊村 ~215前李樓村 ~216四閤村 ~217羅口村 ~218東陳樓村 ~219閔子墓村 ~220王德竜村 ~221楊堂村 ~222後李樓村 ~223江莊村 ~224孔莊村 ~225馮潭村 ~226大李莊村 ~227崔樓村 ~228夏莊村 ~229西白堂村 ~230東白堂村 ~231於莊村 ~232杜呂莊村 ~233舊城村 ~234王英莊村 ~235東辛莊村 ~236雙廟朱村 ~237蔣莊村 ~238李菜園村 ~239朵莊村 ~240前房莊村 ~241後劉樓村 ~242蒲笠崮堆村 ~243後房莊村 ~244田老莊村 ~245鳳凰嶺村 ~246趙莊村 ~247路莊村 ~248楊樓村 ~249許樓村 ~250儲窪村 ~251楊沙窩村 ~252江樓村 ~253南高莊村 ~254官路村 ~255張沙窩村
[沿革]舊城村是明初範縣縣城所在地。1949年設張莊區,1958年建公社,1985年改鄉。1997年,面積48.9平方千米,人口3.7萬,轄前張莊、後張莊、葛樓、黃呂莊、呂樓、張弓、段樓、張萬、西李莊、西王莊、範堂、範自富、於集、羅口、王德竜、範祝莊、楊堂、東陳樓、閔子墓、四閤村、前李樓、後李樓、大崔樓、江莊、孔莊、杜呂莊、舊城、馮潭、於莊、東白堂、西白堂、張莊、夏莊、蒲笠固堆、李菜園、朵莊、蔣莊、前房莊、後房莊、雙廟朱、田老莊、後劉樓、東辛莊、王英莊、高莊、東楊樓、儲窪、趙莊、鳳凰嶺、張沙窩、楊沙窩、江樓、路莊、官路、許樓55個行政村。 |
|
張莊鄉 張莊鄉位於淮濱縣南部,距縣城11千米。轄八裏、長溝、長埝、九裏、任店、三裏、申寨、瓦門、梧桐、新湖、徐營、餘莊、張莊、周空14個行政村。潢(川)淮(濱)、淮(濱)商(城)公路過境。 [代碼]411527207:~201八裏村 ~202長溝村 ~203長埝村 ~204九裏村 ~205任店村 ~206三裏村 ~207申寨村 ~208瓦門村 ~209梧桐村 ~210新湖村 ~211徐營村 ~212餘莊村 ~213張莊村 ~214周空村
[沿革]1949年屬期思區,1952年設張莊區,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91.5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張莊、周空、九裏、長溝、長堰、新湖、八裏、三裏、榆樹莊、任店、梧桐、徐營、申寨、瓦門14個行政村。 |
|
張莊鄉 張莊鄉位於商水縣西北部,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5.2萬人。轄大郭莊、城上、城下、齊跪臺、南陵、訾周莊、東門外、後張坡、徐莊、西高莊、東屈莊、八裏王、大薑樓、唐莊、雙廟、李寨、趙棚、王崗、小河灣、楊九莊、楊湖、劉、西薑莊、張莊、北王莊、楊單莊、葛崗27個行政村,78個自然村,209個村民小組。鄉政府所在地東南距商水縣城、東距周口市區均為10千米。漯(河)界(首)公路、漯(河)阜(陽)鐵路穿境。 [郵編]466145 [代碼]411623210:~201大郭莊村 ~202城上村 ~203城下村 ~204齊跪臺村 ~205南陵村 ~206訾周莊村 ~207東門外村 ~208後張坡村 ~209徐莊村 ~210西高莊村 ~211東屈莊村 ~212八裏王村 ~213大薑樓村 ~214唐莊村 ~215雙廟村 ~216李寨村 ~217趙棚村 ~218王崗村 ~219小河灣村 ~220楊九莊村 ~221楊湖村 ~222劉村 ~223西薑莊村 ~224張莊村 ~225北王莊村 ~226楊單莊村 ~227葛崗村
[沿革]1958年建張莊中心鄉,同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61.2平方千米,人口4.6萬,轄葛崗、城上、城下、齊脆臺、南陵、東門外、訾周莊、後張坡、徐莊、楊單莊、屈莊、八裏王、張莊、大郭莊、大薑樓、唐莊、雙廟、李寨、趙棚、張九莊、高莊、河灣、楊湖、劉村、薑莊、王崗、北王莊27個行政村。 |
|
張莊鄉位於範縣東南部25公裏處,東與山東鄆城縣李集鄉,鄄城縣蘇格鄉隔河相望,林木資源豐富,屬沿黃灘區鄉。全鄉面積70平方公裏,轄55個行政村,61個自然村,現有人口3.6萬人,耕地3.5萬畝,黨員1210名,其中農村黨員854名。
鄉黨委政府以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全面貫徹實施“以林興工、以工促林、林工並舉、強鄉富民”戰略和推動農業産業化經營作為重要奮鬥目標。已形成全國最大的楊樹原木市場和三大板皮交易市場之一——範縣張莊鄉木材加工園區。園區內木材加工戶760傢,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6300人,年産值1.6億元,年可創利稅1800多萬元。在園區的帶動下,全鄉以板皮、板條、雜木粉碎、坑木運輸和傢俱製做等五大係列的各類木材加工戶950傢,遍布全鄉45個村,從業人員10800人,年産值2.1億元,利稅2400多萬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優化投資環境,鄉鎮企業得到快速發展,投資1500萬元的木藝製品有限公司,投資1100萬元的億方木業等各類企業14傢。目前全鄉已經形成了木材加工、養殖、林木、蔬菜種植等支柱産業,東林草,西木材,南牧羊,北蔬菜四個各具特色的經濟區。小城鎮建設和1400畝的澇窪片示範基地建設好初具規模。該鄉先後被評為“市級文明鄉鎮”、“五好”鄉鎮黨委、“工業發展先進鄉”等榮譽稱號。 |
|
張莊鄉位於淮濱縣東南部,距淮濱縣城10公裏,東瀕兔子湖水庫,南與期思鎮、王店鄉毗鄰,西與潢川縣上油崗鄉接壤,北靠淮河與鄧灣鄉、臺頭鄉隔河相望。轄14個行政村,153個村民組,人口28353人,全鄉總面積91.5平方公裏。張莊係一古老集鎮,水路交通便利,京九鐵路、平長路、淮潢路穿境而過,南接312國道,北連信阜公路,是淮南南北交通要道。該鄉林業從1983年始至2005年種植面積共20000畝,主要以楊木為主,果木品種有梨、新疆香梨、桃、柿子、石榴為主,種植面積達560畝,全鄉有木板加工廠13傢,年産值300萬元的有9傢,林業總産達40000萬元。 |
|
張莊鄉位於商水縣西北部,總面積75平方公裏。全鄉27個行政村,78個自然村,75000畝耕地,48000口人。鄉政府所在地東南距商水縣城、東距周口市區均為10公裏。西距漯河市區45公裏。該鄉境內溝河縱橫,土地肥沃,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漯(河)阜(陽)鐵路、周(口)漯(河)公路、漯(河)周(口)界(首)高速公路橫穿全境,交通運輸十分便利。全鄉固定電話突破1800門,並建有聯通基站、移動基站各一座,通訊設施齊全,信息暢通無阻。
張莊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文化遺址汝陽城--齊跪(會)臺尚存。黨和國傢領導人李長春、陳俊生曾先後來鄉視察工作並給予充分肯定。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周口撤地設市以來,張莊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十五大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切實實踐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突現新一屆市委確立的“一年一變樣,五年大變樣”的總體奮鬥目標,按照縣委提出的“興工強農,活商擴城,科教先導,開放帶動”的發展思路,團结帶領全鄉廣大幹群頑強拼搏、真抓實幹,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取得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豐收。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在狠抓糧食生産的基礎上,圍繞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製定了“東菜西果南北套,特色養殖促高效”的經濟發展思路,本着“因地製宜,發揮優勢,一村一策,規模發展”的原則,初步形成了雜果、蔬菜、養殖、套種等幾大主導産業。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投入,建立科技服務網絡,實施區域種植,規模養殖搞示範帶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截止目前,全鄉間作套種面積5.6萬畝,發展蔬菜面積1000畝,優質雜果2000畝,糧經比例達到5:5。大郭莊的桃、李子等水果以物美價廉,享有很高信譽,並遠銷河北、山東、安徽等省,經濟收入可觀,畝産高達8000元。李寨高效農業示範園區,食用菌産銷兩旺,勢頭強勁,山藥長勢喜人,豐收在望。養殖業方面,共發展養殖專業村17個,建立良種基地4個,全鄉生豬存欄47180頭,羊存欄22400衹,牛存欄800頭。楊湖豬廠和河灣雞廠依靠專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現均已達到萬頭(衹),經濟效益十分明顯。通過示範帶動,全鄉逐步興起了養殖熱。另外,在周(口)漯(河)高速公路兩側植樹16萬棵,發展防護林1000餘畝,實現了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招商引資進展順利。實行“二分之一”工作法,讓一部分幹部走出去引資,拓寬了引資渠道。通過出臺優惠政策,優化投資環境,采取以商招商,以政策招商,以環境招商的辦法,推動了個體私營經濟和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僅2001年,就引進縣外資金900萬元,新上項目35個,完成鄉鎮企業總産值1.3億元,實現入庫稅金98萬元。
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為優化環境,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面,本着“外樹形象,內抓管理”的原則,對城鎮建設實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先後對張莊、李寨、南嶺三個集貿市場進行了“緑化、美化、亮化、淨化”。投資300萬元,硬化整修街道12000平方米,新建商品房368間,鋪設馬路磚3500平方米,修築下水道3640米,完成了緑化帶、路燈等配套設施建設,使城鎮面貌煥然一新,加快了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進程。 |
|
張莊鄉位於商水縣西北部,總面積75平方公裏,下轄27個行政村、78個自然村、209個村民組,總人口5.2萬,漯阜鐵路、周漯公路和新建成的漯周界高速公路橫穿東西,交通發達,運輸便利,新枯河、老枯河北水南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目前,已形成了以雜果、棚菜、畜禽養殖、多熟套種為主導産業的四大農業生産基地,建成了食用菌栽培、日光溫室兩大示範園區。擴展棚菜面積4000畝,建日光溫室200個,發展優質雜果5000畝,建規模養殖場20多個。糧經作物比例達到6:4,形成各類專業村24個,其中瓜菜專業村8個,果林專業村6個,養殖專業村10個。 |
|
- : Zhangzhuang township
|
|
張莊 |
|
|
|
大張莊鄉 | 豆張莊鄉 | 南張莊鄉 | 豆張莊鄉鎮府東側 | ????城市城區張莊鄉針織廠 | ????城市城區張莊鄉衛生院 | 山東省高唐縣張莊鄉祥馳棉紡織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