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封建統治者用立牌坊或挂匾額等表揚遵守封建禮教的人。 |
|
封建時代由官府立牌坊、賜匾額對遵守封建禮教的人加以表彰 |
|
表彰。後多指官府為忠孝節義的人立牌坊賜匾額,以示表彰。《晉書·荀崧傳》:“今承大弊之後,淳風穨散,苟有一介之善,宜在旌表之例。” 明 高明 《琵琶記·散發歸林》:“一門忠孝如此,理當保奏,請行旌表。” 魯迅 《故事新編·起死》:“旌表了孝子,確也是一件大事情。” |
|
指官府頒賜用以表彰的牌坊或匾額。 宋 歐陽修 《左班殿直胥君墓志銘》:“ 胥氏 義聞鄉閭,門有旌表。” |
|
古代統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種方式。自秦、漢以來,歷代王朝對所謂義夫、節婦、孝子、賢人、隱逸以及纍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報朝廷,獲準後則賜以匾額,或由官府為造石坊,以彰顯其名聲氣節。秦始皇為巴寡婦清築女清懷清臺,可為旌表之始。此後,東漢重孝道,明清加強對婦女的束縛,大力表彰節烈,皆屬旌表的範疇。《史記.貨殖列傳》:“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始皇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臺’。”《後漢書.陳紀傳》:“遭父憂,每哀至,輒嘔血絶氣,雖衰服已除,而積毀消瘠,殆勵風性。豫州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書,圖象百城,以文僖繼室未三十而寡,後年至請旌。時吳文端為禮卿,謂夫人生前享一品榮封,自合嫠居,何用表宅如庶姓?”《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六回:“太爺去祭那婆娘,更兼動了公事,申請大憲,和那婆娘奏請旌表,乞恩準其建坊。” |
|
- n.: honor, cit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