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縣 : 中國 >吉林 >四平 > 
目錄
·地理位置 Location·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歷史悠久 The historic
·旅遊文化 Tourism and Culture·教育事業 Education·網絡建設 Network construction
·伊通博物館 Yitong Museum·南山風景區 Nanshan scenic areas·牧情𠔌風景區 Muqing Valley Scenic Area
·大孤山風景區 Scenic Dagushan·伊通環碧山莊 Yitong Huanbi Hills·伊通火山群 Yitong volcanoes
·報國普樂寺 Patriotic Pule Temple·伊通英傑 Yitong Aviva·滿族傳世文物 Manchu heritage handed down
·伊通民俗 Yitong folk·歷史遺跡 Historic sites·伊通特産 Yitong specialty
·滿族文化體育 Manchu culture and sports·薩滿教 Shamanism·近義詞
·包含詞·更多結果...
地理位置 Location
  郵編:130700 代碼:220233 區號:0434
  伊通滿族自治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東經124°49′-125°46′、北緯43°3′-43°38′。東與長春市雙陽區接壤,西與公主嶺市毗鄰,南接東遼、東豐、磐石市,北靠長春市。總面積2523平方千米。總人口483000人;其中滿族人口17.6萬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37.9%。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縣名
  伊通滿族自治縣(英語簡稱:YITONG)
  國傢
  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份
  吉林省(JILIN Province)
  政府
  伊通縣人民政府位於伊通鎮。縣委書記馬輝,縣長徐遠征。
  人口
  2007年末,全縣戶籍人口47萬人。
  電話區號
  0434(+86)
  郵政編碼
  130700
  牌照
  吉C
  全縣轄12個鎮、3個鄉:伊通鎮、二道鎮、伊丹鎮、馬鞍山鎮、景臺鎮、靠山鎮、大孤山鎮、小孤山鎮、營城子鎮、西葦鎮、河源鎮、黃嶺子鎮、新興鄉、莫裏青鄉、三道鄉。共有190個村,1168個自然屯。
  地處長白山脈嚮鬆遼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域內有16座火山錐體,稱伊通火山群。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5.8℃,年日照時數2 388.9小時,無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8.4毫米。
歷史悠久 The historic
  伊通滿族自治縣是全省唯一的滿族自治縣,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有悠久的滿族歷史和傳統文化,古稱一禿、伊敦、伊屯,均係滿語音譯,源於伊通河名。位於吉林省中部、伊通河、東遼河上遊,東經124°49′-125°46′,北緯43°3′-43°38′。東與雙陽縣接壤,南界東遼、東豐二縣,西南與梨樹縣相連,西、西北與公主嶺為鄰,北與長市郊區毗連。全境東西長76公裏,南北寬66公裏,總面積2523.1平方公裏,地處長白山脈嚮鬆遼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
  南、東南部為吉林哈達嶺山脈,西北部為連綿起伏的大黑山脈,中西部為開闊的地塹平原,平原上散布着16座拔地而起的孤山,其中有7座狀如北斗,得名“七星山”,素有“七星寶地”、“七星落地”之稱。境內有大小河流128條,分屬遼河和鬆花江兩大水係,東遼河、飲馬河、輝發河3個流域,年均降水量627.3毫米,年平均日照2536小時,無霜期138天。 伊通滿族自治縣自然風光優美秀麗,民俗風情絢麗多姿、山清水秀、人文薈萃、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旅遊資源豐富獨特、神奇秀麗、美韻天成,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特色鮮明、天趣橫生,旅遊景點星羅棋布、處處充滿了山之神韻、水之靈秀。有成因機製獨特的伊通火山群、衆多的文物古跡、豐富的支票物資源、源遠流長的小溪河流,以及滿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風情民俗,這裏擁有迷人的風景,多樣的文化,良好的治安,發達的交通,是科普考察、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勝地,吸引着衆多的中外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伊通,古稱一禿、伊敦、伊屯,均係滿語音譯,源於伊通河名,意為宏大、洶涌之河。
  1947年10月伊通縣解放,隸屬吉林省。1956年11月為公主嶺專員公署所轄。1958年為四平專員公署所轄。1983年8月為四平市所轄,1985年2月為公主嶺市所轄,1985年12月復歸四平市所轄。1988年8月,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隸屬於四平市。
  1945年10月,劃歸吉合區行政委員會長春地區管轄。1945年12月,劃歸吉林省政府直轄。
  1946年2月,撤銷通陽縣(1942年與雙陽縣合併,稱通陽縣),恢復伊通縣、雙陽縣建製。伊通縣政府駐伊通鎮。伊通縣轄14個區,172個村。
  1946年1月,劃歸吉遼省遼北分省管轄。7月,劃歸吉林省吉南專區管轄,後被國民黨軍占領。
  1948年6月22日,吉林省政府奉東北行政委員會命令,撤銷吉南、吉北兩個專區,伊通縣歸吉林省政府直轄。成立伊通縣政府。伊通縣轄14個區,161個村。
  1949年,伊通縣政府更名為伊通縣人民政府。
  1955年,伊通縣各區稱謂取消序號,恢復原地名稱呼,伊通縣轄14個區,173個村。
  1956年初,伊通縣轄4個區,1個鎮、61個鄉。
  1956年7月3日,國務院[國內字117號]文件批準,設立懷德專區,轄懷德、伊通等10個縣。10月6日,將懷德專區更名為公主嶺專區,仍轄伊通縣。伊通縣人民政府更名為伊通縣人民委員會。轄4個區、1個鎮、25個鄉、9個公社。
  1958年10月23日,撤銷公主嶺專區,設立四平專區,伊通縣劃歸四平專區管轄。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轄8個公社,134個管理區。
  1960年,伊通縣轄1個鎮、8個公社.計134個生産大隊。
  1966年1月,伊通縣轄1個鎮、21個公社,計221個生産大隊。
  1968年,撤銷伊通縣人民委員會,成立伊通縣革命委員會。
  1968年2月,增設1個公社,計211個生産大隊。
  1979年6月,伊通鎮設2個街道辦事處。
  1980年初,伊通縣轄1個鎮、21個公社,260個生産大隊,1 479個生産小隊,撤銷伊通縣革命委員會,成立伊通縣人民政府。同時將鎮、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鎮人民政府和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5年2月28日,撤銷懷德縣,設立公主嶺市(地級),將伊通縣劃歸公主嶺市管轄。
  1986年1月2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經國務院批準,將公主嶺市改為縣級市,將伊通縣劃歸四平市管轄。
  1988年7月,伊通縣轄8個鎮、14個鄉.234個村委員會、31個居委會。
  1988年9月1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77號)文件通知:民政部1988年8月30日(民行批17號)文件批復,經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以原伊通縣的行政區域為伊通滿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伊通滿族自治縣設立後,仍由四平市直接領導。
  1989年8月4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伊通滿族自治縣的新傢滿族鄉,設立新家乡。12月9日,將伊通滿族自治縣的東尖山鄉的河北村、頭道鄉的三星村、新家乡的東新村劃歸伊通鎮管轄。
  1995年12月,伊通滿族自治縣轄9個鎮、13個鄉:伊通鎮、營城子鎮、靠山鎮、馬鞍山鎮、大孤山鎮、小孤山鎮、伊丹鎮、景臺鎮、西葦鎮、五一鄉、新家乡、愛民鄉、東尖山鄉、三道鄉、黃嶺子鄉、板石廟鄉、地局子鄉、頭道鄉、二道鄉、新興鄉、發展鄉、莫裏青鄉。共有27個居民委員會、241個村民委員會。
  1998年12月4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伊通滿族自治縣二道鄉,設立二道鎮。
  2000年1月3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頭道鄉、地局子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伊通鎮管轄。8月20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東尖山鄉、發展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分別劃歸伊通鎮、景臺鎮管轄;撤銷頭道鄉、地局子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伊通鎮、板石鄉管轄;將板石鄉更名為河源鎮。(此處資料尚需核對)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82134人,其中:伊通鎮 102064人、二道鎮 18757人、伊丹鎮 29631人、馬鞍鎮 29809人、景臺鎮 36376人、靠山鎮 28050人、大孤山鎮 29104人、小孤山鎮 27915人、營城子鎮 23042人、西葦鎮 15833人、五一鄉 18364人、愛民鄉 13379人、新家乡 16477人、新興鄉 16155人、莫裏鄉 16655人、黃嶺子鄉 17474人、三道鄉 20637人、板石鄉 22412人。
  2002年6月14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伊通縣五一鄉、新家乡,將五一鄉所轄行政區域和新家乡的料淺村等劃歸伊通鎮管轄,將新家乡的嚮前等村劃歸營城子鎮管轄。撤銷愛民鄉,將其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大孤山鎮管轄,鄉鎮合併後,鎮政府駐地不變。8月9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伊通縣黃嶺子鄉,設立黃嶺子鎮,所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2002年底,伊通滿族自治縣轄12個鎮、3個鄉。總人口46.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近9萬人。
  2003年底,伊通滿族自治縣轄12鎮,3鄉:伊通鎮、營城子鎮、靠山鎮、大孤山鎮、小孤山鎮、伊丹鎮、馬鞍山鎮、景臺鎮、西葦鎮、二道鎮、河源鎮、黃嶺子鎮、新興鄉、莫裏青鄉、三道鄉。面積2523平方千米,總人口為46.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5萬人,滿族人口17.6萬人。
  截至2006年1月,伊通滿族自治縣轄15個鄉鎮,其中3個鄉、12個鎮:伊通鎮、營城子鎮、二道鎮、西葦鎮、景臺鎮、河源鎮、伊丹鎮、小孤山鎮、大孤山鎮、馬鞍山鎮、靠山鎮、黃嶺子鎮、莫裏青鄉、三道鄉、新興鄉。共有14個社區(其中城鎮社區5個)、189個行政村。
  2009年7月,原從伊通鎮拆分出四個社區,分別是:福安區,福慶區(又稱伊通縣經濟開發區),福寧去,福康區。這樣伊通縣為15個鄉鎮和4個社區組成。
  伊通滿族自治縣是全省唯一的滿族自治縣,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有悠久的滿族歷史和傳統文化,古稱一禿、伊敦、伊屯,均係滿語音譯,源於伊通河名。位於吉林省中部、伊通河、東遼河上遊,東經124°49′-125°46′,北緯43°3′-43°38′。東與雙陽縣接壤,南界東遼、東豐二縣,西南與梨樹縣相連,西、西北與公主嶺為鄰,北與長市郊區毗連。全境東西長76公裏,南北寬66公裏,總面積2523.1平方公裏,占吉林省總面積的1.35%。耕地面積88094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34.9%。全縣共轄12鎮3鄉,190個村,1168個自然屯。有滿、漢、回、朝、蒙古等14個民族,總人口483000人。其中滿族人口17.6萬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37.9%。地處長白山脈嚮鬆遼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南、東南部為吉林哈達嶺山脈,西北部為連綿起伏的大黑山脈,中西部為開闊的地塹平原,平原上散布着16座拔地而起的孤山,其中有7座狀如北斗,得名“七星山”,素有“七星寶地”、“七星落地”之稱。境內有大小河流128條,分屬遼河和鬆花江兩大水係,東遼河、飲馬河、輝發河3個流域,年均降水量627.3毫米,年平均日照2536小時,無霜期138天。
旅遊文化 Tourism and Culture
  旅遊業已被列為縣委、縣政府的工作目標,已形成5個旅遊區,以伊通鎮為中心的東部旅遊區,以大孤山為中心的西部旅遊區,以營城子鎮為中心的南部旅遊區,以新興鄉為中心的北部旅遊區。自然景觀美麗,地貌形體復雜,山水秀美,構成了伊通特有神奇、精獷、古樸、壯觀的旅遊資源特色。伊通火山群産生於新生代第三紀漸新世至上新世,距今大約3380萬年——870萬年,1992年被列為國傢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基性玄武岩“侵出式”這一獨特的火山機製,奇特火山景觀和特殊火山地質現象,這一獨特的火山成因機製,國內外罕見,被專傢稱為“伊通型”火山機製,具有極高的科普考察、探險獵奇、旅遊觀光價值,其中:大孤山、西尖山構造奇特、景觀優美,獨具特色。
  大孤山滿名為阿勒坦額墨勒,共有四峰,資態各異,東北峰玄武岩柱,柱體截面多呈四邊形,節理柱直立産出,參差不齊,總體形態為塔形,多組石塔構成奇特的“塔林”,稱“塔林峰”。中有“石炮”、“石炕”等天然景觀;東南峰渾圓,極似一隻大龜,稱為龜峰,巨龜伸頭探東,故稱“金龜望日”;西北峰狀如巨象,稱為“象峰”;西南峰峰頂開闊,建有青雲亭,又名青雲峰。山上旅遊景點衆多,建有蒙古包、朝鮮族、赫哲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村,以及臥虎這竜王廟,青雲寺等景觀。
  西尖山滿語名西勒富善崗,山體呈圓錐形,平地拔起,平地兀起,柱體截面多呈五邊形或六邊形,直立産出,火山整體呈“傘骨”、“大廈”式,造型雄偉壯觀,可與美國懷俄明州的“魔鬼之塔”相媲美。 石門水庫風景區位於伊通縣東部,森林面積15平方公裏,水面面積4427畝,群山環抱,山水旖旎,青山緑水,碧波粼遴;水天一色;古木參天;植被繁茂;林深葉密;怪石林立;山花馨芳,展現在遊客面前的是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潑墨山水畫面,令人贊不絶口,流連忘返。建有甘露寺、綜合服務樓、打靶場、水上快艇等旅遊設施。
  人文景觀源遠流長,厚重異常,悠久的滿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民族習慣,積澱了豐富的旅遊資源。 滿族博物館是全國第一傢滿族民俗館,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展廳7個,館藏文300餘種,7000餘件,是集收藏、展覽、研究於一體的滿族民俗基地,是展示滿族歷史、民俗、民風專業性博物館,是四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吉林省社會主義科學院學術基礎,薩滿文化研究基地。
  緑色山莊位於縣城南5公裏處,幅員面積18平方公裏,曾是清代著名的皇傢阿木巴剋禦圍場,康熙、乾隆曾多次在此狩獵,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豐富,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交相輝映,地形地貌保存完好,是集成俗旅遊、野生動植物養殖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景區,建有萬佛塔,圓通寺,綜合服務樓,度假村,人工湖等景觀,有全國最大的室內鍍金佛。 還有印證歷史變遷的清朝柳條邊,禦圍場、古驛道等古跡,有壽山水庫風景區、歡欣嶺水庫風景區,環碧山莊自然景點。
教育事業 Education
  近年來伊通教育發生重大變化,多人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名牌大學,其中著名的“伊通一中”、“伊通五中”為國傢培養大量人才。
網絡建設 Network construction
  伊通縣網絡事業蒸蒸日上,尤其網站建設在近年來突飛猛進,例如:有伊通在綫www.yitong163.com 152999教學資源網www.152999.com 伊通教育信息網www.ytzbk.com 伊通一中www.jlytyz.cn 伊通五中www.jlytwz.cn 等,伊通10中,伊通11中
伊通博物館 Yitong Museum
  伊通滿族民俗館始建於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是目前全國唯一的一所展示滿族傳世文物和民俗風情的博物館,迄今為止,館藏文物已達六百一十個種類,三千餘件展品。共接待各級各類參觀團體一千五百多個,社會各界參觀人士二十餘萬衆。慕名前來參觀的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的國際友人和港、澳、臺同胞。一九九五年三月,中共四平市委、市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九九九年五月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將本館作為學術基地。
南山風景區 Nanshan scenic areas
  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南山旅遊風景區是1996年經伊通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占地面積為18平方公裏。它坐落在伊通滿族自治縣的伊通鎮二道嶺子村。
  南山旅遊風景區是由伊通滿族自治縣同泰緑色山莊獨資興建的,董事長是李英傑先生。
  這裏森林茂盛,群山疊嶂,溪水潺潺,環境優美,現已投資近1.15億人民幣,完成主要旅遊景點有保雍寺、萬佛塔、滿族傳統民居、漢白玉石牌坊、大金竜酒店、二竜戲珠影壁山門、旅遊節主會場、春來秋實小院、玫瑰園、愛華私立學校、琴湖、剋隆梨苑等,已形成集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具有休閑度假、禮拜佛陀、旅遊觀光功能的旅遊景區。
  南山旅遊風景區交通十分便利,從長營高速公路伊通客運東站乘車到長春市區僅為48公裏,從縣城到旅遊景區僅有5公裏。從吉林竜嘉國際機場到景區衹有77公裏。伊通至西葦的縣級公路從南山風景區內通過。
  伊通南山旅遊風景區旅遊資源比較豐富,現有天然林120公頃,人工林140公頃,人工栽植的珍稀剋隆梨木5萬多株。森林中有鬆、柞、榆、柳等多種針、闊葉林群體;林中棲身着狐狸、鬆鼠、貓頭鷹等可供觀賞的多種動物;這裏還有榛、橡、山梨、山核桃、山裏紅、和蕨菜、松樹蘑、“伊通香白蘑”等山珍美味,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整個景區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景觀別緻,森林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是人們旅遊度假、遊樂休息和召開會議的良好場所。2003年8月3 1日正式嚮遊人開放,在這裏舉辦了“伊通南山首屆旅遊節暨民族文化藝術節”。2003年11月9日和2006年5月21日在伊通南山風景區保雍寺分別舉辦了“大雄寶殿”和“三聖殿”開光儀式,吸引了大批遊客。年接待遊客達30萬人次。現為國傢AAA級旅遊景區。
  坐落在南山風景區南側的是伊通愛華私立學校。占地1、12萬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是一所由學齡前到初中階段,設施相當完備的寄宿製學校。
牧情𠔌風景區 Muqing Valley Scenic Area
  三面環山、一灣碧水,牧情𠔌旅遊風景區位於長春市東南51公裏處的伊通滿族自治縣境內,由吉林省辰竜集團歷時4年投資建設,目前完成了一期工程。景區占地面積200公頃,以其獨特的薩滿文化和濃郁的民俗風情為核心,依托秀麗的自然山水風光並結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規劃有九情園和七彩𠔌。怡情園植物茂盛,色彩繽紛;浴神湖荷花盛開,碧波蕩漾休閑觀光環境與周圍生態資源相得益彰,形成了和諧共鳴的旅遊新景區。薩滿風情園由薩滿文化展覽館、神路、圖騰柱等組成。一個個記錄着民俗風情的符號、岩畫、雕塑、器物,以及薩滿祭祀和歌舞表演,為遊客們打開了一扇瞭解薩滿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的窗戶。
  牧情𠔌旅遊風景區是以獨特而富有神秘色彩的薩滿文化為核心,集北方民俗文化、生態觀光、休閑度假、餐飲娛樂於一體的綜合性、高品位的旅遊風景區。
大孤山風景區 Scenic Dagushan
  大孤山坐落在伊通。這裏山巒疊嶂,澗溪成網,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交相輝映,花草植被與珍禽異獸聲色和合,是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大孤山素以伊通“七星山”之首而享譽國內外。“浸出式”火山機製形成了大量形狀復雜,粗細各異的玄武岩柱狀節理,構成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獨特火山風光。
  “塔林、石屋、天梯、神椅”等景觀巧奪天工;四座山峰姿態迥然。有的若“金龜望日”,有的若“巨象臥地”,恰似一幅壯美俏麗的風景畫,讓人流連忘返。
  十幾年來,這裏雲集國內外地質學者考察光顧。尤其是近年來,地方政府多方籌資數百萬元加大旅遊開發力度,並相繼完成了水、電、通信、交通路、建設路、環山路、登山路以及具有濃郁滿族特色的建築物,現已成為科研考察、觀光旅遊和休閑度假的理想去處。
  該風景區以自然景觀為主,蒼鬆繞嶺、塔林簇擁、壯麗嵯峨。景區主要景點有:北方少數民俗村、鋼索浮橋、青雲寺、觀星臺、竜王廟、植物園等。
  怡情植物園
  大孤山怡情植物園分為百花園、百草園、百蔬園、百藥園、百果園。春、夏、秋三季,幾百種花卉競相綻放、爭芳鬥豔。奇花盛開、果蔬蔥榮、小橋流水、彩蝶紛飛,令人目不暇接。步入百花園的惜卉亭,那上面的楹聯是“閑庭落日攜影去,古月香花伴君來”,下面的點景石上鎸刻着“簇擁紅花緑草,醉眠細雨和風”;百草園裏的悅蘭亭,上面的楹聯“不豔不嬌詩人醉,無姿無色翰墨香”,下面的點景石上鎸刻着“草夢縈翠露,石眠醉清音”;百藥園裏的愜心亭,上面的楹聯是“一草一葉除根解表排患慮,百枝百花固本培元祛頑疾”,下面的點景石上鎸刻着“撫風歌月影,彈笑愈心弦”。園區裏景觀小品點綴其中,迂回麯折的果蔬長廊與小橋流水相映成趣。於草亭中小憩,欣賞名傢楹聯、感受清風撫面、聞聽溪水潺潺,驚嘆大自然竟賦予人類如此美好的詩篇。
伊通環碧山莊 Yitong Huanbi Hills
  環碧山莊位於伊通東北部的新興鄉閆傢村,距縣城近70華裏,占地50公頃,由長春市退休職工張玉玲女士於1999年6 月投資興建。現已纍计投入600多萬元。該農莊以秀麗的田園自然風光為依托,以特有的農傢餐飲為特色風格,經過多年的建設已完成休閑木屋、洗浴、果園、垂釣、跑馬場等項目,是人們休閑的理想去處。
伊通火山群 Yitong volcanoes
  伊通火山群位於伊通滿族自治縣內,距離長春僅65公裏,是一個由16座火山連綿成帶構成的火山群落,屬於國傢級的自然保護區,以其珍貴罕見的火山資源吸引着地質科學家和遊客們。火山群山體多由譯音武岩柱構成,柱體截面為多邊形,有的構成塔式,並由多組石塔構成奇特的“塔林”,置身於塔林中,猶如進入光怪陸離的神怪世界,山體如刀鋒如寶劍如伏虎如睡師,自然的鬼斧神工使人情不自禁的肅然起敬。
  伊通火山群下轄着西尖山、東尖山、團山、大孤山、東小山、小孤山、南尖山、饅頭山、莫裏青山、馬鞍山、橫小山等16座火山。其中,西尖山、莫裏青山和大孤山的地貌景觀為國內所罕見,尤其值得觀賞。火山群內還有大規模的斷裂岩洞,國內尚為首次發現。
  世所罕見的伊通火山群,由新生代第三紀漸新世至上新世形成的火山穹丘組成。距今約有3380萬年~860萬年,分佈區域達640餘平方公裏,保護區總面積764.8ha,地理坐標東經12450’至12522’,北緯4314’至4335’。
  該火山群是屬自然地質遺跡類自然保護區,以緩慢的“擠牙膏”式即“侵出”為特徵形成的熔岩穹丘,被國內外專傢、學者確認為“伊通型”而獨步世界的火山之林。火山穹丘均由鹼性橄欖玄武岩組成。拔地而起,弧峰聳立,對應展布,遙相呼應分佈於鬆遼大地。型如大廈,似如馬鞍,恰如元寶,形似蓮花,或如鯤鵬展翅,或如兵陣成城,或如青牛望月,或如金龜望日。火山群中的大孤山、小孤山、東西尖山等七座火山穹丘呈北斗星狀排列,使“七星落地”的神話傳說享譽民間。
  穹丘的柱狀鹼性橄欖玄武岩,或裸露地表,或深藏土下。裸露者,姿態千奇百怪,變幻無窮。西尖山的擎天柱,衹有美國懷亥俄明州的“魔鬼之塔”可與之媲美;大孤山的石林,比桂林石林有過之而無不及;橫頭山的衆志成城景觀,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傑作;莫裏青山的鷹嘴崖,顯天地造化之神奇。“二郎擔山”的神話,使東、西尖山成為天地造物科幻故事的主角,“狐仙治病”的傳說,把人與動物及自然和諧關係抒發得酣暢淋漓。
報國普樂寺 Patriotic Pule Temple
  報國普樂寺位於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伊通鎮內,在秀麗的七星山環抱中,殿堂雄偉,佛像生動,是一座莊嚴輝煌的佛教道場。
  此寺由劉秀真居士於1993年8月倡建,仿照浙江普陀山普濟寺的格局修建,廣大信衆在沒有機械設備、沒有完整圖紙的情況下,艱苦、頑強地奮鬥,歷時五年,於1997年農歷九月十三日舉行開光大典。
  寺院面積六千平方米,山門、圓慧寶殿、圓通寶殿、三聖殿是主體建築。三聖殿上層是藏經樓,兩側是普門殿、地藏殿;圓通寶殿左右有文殊殿、普賢殿。此外還有眼光菩薩、護法堂、功德堂、藥師殿、祖師殿、鐘樓、鼓樓、念佛堂、僧捨、齋堂等。
  圓通寶殿約五層樓高,占地五百平方米,可同時容五百人拜佛。殿內供奉毗廬遮那佛、觀世音菩薩,旁邊侍立着善財童子、竜女菩薩,周圍有三十二尊觀世音菩薩化身像。全國除了普陀山普濟寺,這是第二處供奉三十二尊化身菩薩像的地方。普門殿內供奉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菩薩像,又根據《大悲咒》塑了八十八位菩薩像,形態各異,巧奪天工。露天的觀世音菩薩像高5.5米,重八噸多,工藝精湛。由於以上特點,信衆們將報國普樂寺譽為“普陀北移”。寺內六位僧人,皆童真入道。
伊通英傑 Yitong Aviva
  1、依剋唐阿
  依剋唐阿 (?-1901)
  依剋唐阿,字堯山,滿族,姓紮拉裏氏(漢語譯姓張),滿族鑲黃旗人。遠祖居住在蒙古察哈爾,清雍正六年(1728年)移住今吉林伊通縣境。
  2、巴奇蘭
  巴奇蘭(?——1636)納喇氏,世居伊巴丹。隸滿洲鑲紅旗。太祖兵初起,巴奇蘭率衆來歸。屢從徵伐,沙嶺之役,率五牛錄兵當前鋒,敗敵。天命十一年,從攻寧遠,剋覺華島,授遊擊。太宗即位,各旗設調遣大臣二,巴奇蘭佐正黃旗。
  3、費揚古
  費揚古,棟鄂氏,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三等伯鄂碩子。狀貌魁異。年十四,襲爵。康熙十三年,從安親王嶽樂率兵徇江西討吳三桂。三桂將黃乃忠糾衆萬餘自長沙犯袁州,費揚古與副都統沃赫、總兵趙應奎擊敗之,收復萬載。康熙十五年,打敗吳將夏國相於萍鄉,進圍長沙,纍戰皆捷。康熙十八年,在武岡打敗吳將吳國貴。晉升侍衛內大臣,列議政大臣。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勾結沙俄製造分裂,授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率師討之,命費揚古往科爾沁帶兵,參贊軍事。秋,擊敗噶爾丹於烏闌布通。康熙三十二年,費揚古受封安北將軍,駐防歸化城[呼和浩特]。康熙三十三年,授費揚古右衛將軍。康熙三十四年,授右衛將軍,仍兼攝歸化城將軍事。費揚古上書,建議遠征噶爾丹,康熙準奏。授費揚古撫遠大將軍。
  4、鄂碩
  鄂碩所在的棟鄂氏(即董鄂氏)傢族是滿洲的世族[吉林伊通的伊巴丹],三代武職。其祖倫布,在太祖時曾率400人前來歸附,太祖授其長子錫罕(即鄂碩之父)為騎都尉世職,後來,錫罕在隨貝勒阿敏遠征朝鮮時戰死疆場,鄂碩繼承了父業,為三等輕車都尉世職,繼續跟隨太宗南徵北戰。鄂碩曾跟隨着豫王多鐸徵明,跟隨着睿王多爾袞討伐察哈爾的林丹汗,後多次人關徵明。清兵入關之後,鄂碩馬不停蹄南下徵戰,轉戰於陝西、江南等地,戰功顯赫,世職晉二等男爵。到順治六年,鄂碩被擢為鑲白旗滿洲副都統職,追隨鄭王濟爾哈朗,前往兩廣討伐永歷政權。自天聰八年鄂碩第一次參戰到順治六年徵湖廣和兩廣,鄂碩戎馬生涯15年,從關外殺到關內,從塞北殺到江南嶺南,為大清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是一位戰功卓著的戰將。鄂碩的兒子就是費揚古,清代有名的撫遠大將軍;其女兒是皇貴妃。
  5、齊耀珊 吉林伊通人,字照岩。清光緒進士。曾任湖北宜昌知府,湖北荊宜道、漢黃德道,提學使等職。1913年任北洋政府????務籌備處處長。次年充袁世凱約法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1917年為浙江省省長。1920年調山東省省長。1921年後歷任內務總長、農商總長,並一度兼署教育總長等職。
  6、齊耀琳吉林伊通人,進士出身,與其弟齊耀珊皆入李鴻章幕府.之後追隨袁世凱.歷任多職.袁氏復起入閣之後,以河南不可無人,推薦其為河南巡撫,扼控南北要道.民國後,曾任河南,吉林,江蘇按查使,省長,參政院參政、內務總長等多職.參與洪憲帝製.其弟耀珊,武昌起義時亦在城中,僥幸走脫.民國後也曾出任浙江,山東省長.一門雙貴.名重一時.
  7、穆木天
  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人,中國現代詩人、翻譯傢。象徵派詩人的代表人物。1918年畢業於南開中學。1926年又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曾赴日本留學,1921年參加創造社,回國曾任中山大學、吉林省立大學教授,1931年在上海參加左聯,負責左聯詩歌組工作,並參與成立中國詩歌會,後歷任桂林師範學院、同濟大學教授,暨南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東北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2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8、抗日英雄——李紅光
  李紅光,原名李弘海,1910年生於朝鮮京畿道竜岩郡丹洞的一個貧苦農民傢中。因不堪日本帝國主義的奴役,1925年隨父母遷至中國吉林省磐石縣,1926年定居於伊通縣溜沙嘴子屯。
  9、抗日英雄——李世超
  李世超 籍 貫:吉林伊通,出生年月:1904年,犧牲日期:1936年8月出生於小地主家庭。
  10、抗日英雄——姬守先
  姬守先(1910~1942)大連國際情報組總負責人。原名姬興周,曾用名李宏義、張守義等。山東人。1910年3月28日生於吉林伊通。1942年12月9日被殺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被吉林省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11、武理堪
  或譯吳禮勘),滿洲正白旗瓜爾佳氏,生年不詳,約後金天命四年(1619年)去世。他的先世居住在義屯宜爾門(今吉林伊通),本屬海西女真的一部。他的父親伊蘭柱徙居扈倫四部之一哈達部的費德裏(在今遼寧西豐縣境)。當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起兵後,武理堪前往投奔,追隨努爾哈赤創業,屢立戰功。初定八旗製時,武理堪為正白族第一甲喇所屬第八牛錄額真,纍官至噶布什賢噶喇昂邦(前鋒統領)。
  12、陳蘭田
  陳蘭田,1929年11月1日生於吉林省伊通縣。國內外著名的骨科專傢,現任吉林市中心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曾榮獲全國“五一”勞動奬章、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傢等稱號,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3、穆木天
  穆木天(1900-1971),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人,中國現代詩人、翻譯傢。象徵派詩人的代表人物。1918年畢業於南開中學。1926年又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曾赴日本留學,1921年參加創造社,回國曾任中山大學、吉林省立大學教授,1931年在上海參加左聯,負責左聯詩歌組工作,並參與成立中國詩歌會,後歷任桂林師範學院、同濟大學教授,暨南大學、復旦大學兼職教授,東北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2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主要作品:
  * 《旅心》(1927)
  * 《流亡者之歌》(1937)
  * 《新的旅途》(1942)
  * 《穆木天詩選》(1987)
  14、高文
  吉林伊通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建國後,歷任中共吉林省委辦公室研究員、省委辦公廳辦公室副主任,吉林省輕工業化學工業廳辦公室主任、省食品工業公司經理,吉林省輕工業化學工業局、第二輕工業局副局長和第二輕工業廳廳長,吉林省人民政府秘書長、副省長、省第六屆政協副主席。是中共十三大代表。
  15、穆玄玄
  穆玄玄(女) 1934年3月生,吉林伊通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學術專長是前蘇聯和歐洲民族,現從事世界民族研究。1955年畢業於北京俄語學院。1978年至今在本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副會長,中國東歐中亞學會理事。
  主要代表作有:《歐洲民族概況》(專著)、《民族矛盾與蘇聯演變》(合著)、《民族矛盾與蘇聯的解體》(合著)、《從雙邊到多邊》(論文)、《蘇聯民族危機探源》(論文)。
  16、關紀新
  關紀新,滿族,1949年12月出生,吉林伊通人,中共黨員。
  1982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中文係。1968年赴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插隊務農,1970年起任解放軍二十七軍八十師戰士,1976年任國傢測繪總局研究所工人。大學畢業後,先後在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工作,現任《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編審。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學滿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老捨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是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會員。1991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關紀新在從事《民族文學研究》編輯工作的同時,寫作出版有學術專著《老捨評傳》、理論專著《多重選擇的世界——當代少數民族作傢文學的理論描述》(與他人合著)、學術圖集《中國滿族》、文藝論文集《塞風集》等。主編或參與主編的著作有《中國少數民族俗文學》、《當代滿族作傢論》、《中華史詩詠史詩本事》、《老捨與二十世紀》、《1949-1999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經典文庫/理論評論捲》、《老捨短篇小說選》、《滿族的歷史與文化》、《滿學朝鮮學論集》、《當代滿族短篇小說選》、《滿族現代文學家藝術傢傳略》等。尚發表有學術論文和文學評論數十篇。
  17、關山復
  關山復,滿族。吉林伊通人。1936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産黨。1937年畢業於北平東北大學邊疆政治係。曾任共青團北平市委宣傳部部長、中共北平北區區委書記兼東北大學黨支部書記、武安縣委書記、晉冀豫區委副秘書長。1942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後任德惠縣縣長、吉林省民政廳廳長。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統戰部副部長,東北行政委員會委員、民委主任,中共吉林省委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宣傳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黨組書記,最高人民檢察院秘書長、副檢察長、顧問。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18、於雁軍
  吉林伊通人。中共黨員。1948年畢業於北方大學藝術學院文學係。歷任華北大學第三部創作員,中央戲劇學院創作室創作員,河北省文聯創作部創作員,天津電影製片廠編劇。中國作傢協會天津分會專業作傢,天津市文化局創評組成員,中國戲劇傢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劇壇》主編,中國戲劇傢協會書記處書記,《劇本》主編,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1945年開始發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19、默浩
  默浩,原名張滿隆,吉林伊通人。中共黨員。1964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係。歷任吉林市宣傳部新聞處幹部,青年月刊雜志社編輯、總編,吉林教育出版社社長、總編,吉林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編審。1994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吉林省作傢協會副主席。
  20、許中田
  許中田,1940-2002。吉林伊通滿族自治縣人。1963年8月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係,先後任吉林省遼源市中學教師、市教育局副科長、中學副校長,遼源市教育局局長、黨委書記,遼源市副市長、黨組成員,遼源市委副書記,吉林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黨組副書記,吉林省新聞出版局局長、黨組書記,吉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吉林省委常委,1995年7月到人民日報社工作,歷任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兼機關黨委書記、人民日報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報業協會主席。 1997年9月在中共十五大上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2002年10月24日因病在京逝世。
  柳色黃·輓許中田同志
  忽起悲聲,風急夜寒,何調凄絶。神州柳嚲花殷,策馬斯人先折。天河誰輓,正接煙樹蒼茫,白山驟落清涼雪。情切筆沉時,憶同窗時節②。
  先閱,手抄新作,把捲長談,苑西宮闕。幾度春秋,伴盡疏星殘月。京華雅集,賞光共會三賢③,當歌未嘆金臺缺④。此後怎相邀,竟無言離別。
  2002年10月29日於長春
滿族傳世文物 Manchu heritage handed down
  1、誥命
  2、功牌
  依剋唐阿1889年(光緒十五年)任黑竜江將軍,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因抗擊倭寇有功,被賞給頭品頂戴,並被授予鑲黃旗漢軍都統。這個“功牌”就是他代當時的清朝皇上頒給因抗擊倭寇屢立戰功的部下戚善舉的。現存伊通滿族博物館。
  3、滿族傢譜
  在伊通發現的傢譜有滿八旗傢譜和漢八旗傢譜兩類。滿八旗傢譜用高麗紙紙製作,漢八旗傢譜用布帛製作。
伊通民俗 Yitong folk
  伊通民俗
  1、 滿族常見禮節
  滿族常見的禮節是請安打千、叩頭禮、重小姑習俗。滿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義。在滿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東西要高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認領。有以“竊人之財為恥”的風習。“鄰里相處,有難必幫”,一傢缺米大傢湊,一人打柴大傢燒,為鄉間鄰里平常之事。互相藉貸,不需立契,衹憑口頭相約,恪守信義。滿族之傢,有祭祀或喜慶事,要殺牲吃福肉,要請親朋作客,讓於南炕上坐。傢人要將福肉敬獻尊長客人。肉是白煮,不準加????,特別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鹹、酸菜、醬。客人進門嚮神主叩頭,轉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準道謝和擦嘴,否則是對主人不尊重。農村有年節殺牲祭祀請親朋賓客吃福肉之習。每到春節滿族有拜年的風俗。 家庭內的拜年結束後,年輕人和半大孩子們穿着整齊漂亮的新衣裳,結伴到左鄰右捨、前後院和本村至近親友長輩傢拜年。這種連夜拜年的範圍都不大,對大多數人傢是在初一天亮後纔去。
  2、滿族傳統民族服飾
  (1)滿族旗袍
  說到旗袍,人們往往會把它與婦女聯繫在一起。其實,旗袍是滿族一種很有代表性的服裝,它的穿着範圍不衹限於婦女。旗袍,因為它是"旗人"(滿族人又稱旗人)所穿的一種袍子,所以後來被稱之為旗袍。 (2)馬褂
  (2)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為了騎馬方便,在長袍的外邊套一種身長至臍、四面開禊的短褂、以禦風寒。現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
  (3)坎肩
  坎肩並不是滿族原有的服裝,是由漢族的“半臂”演變來的。據記載“半臂”的樣式始於隋朝,當時很簡單,就是無領、無袖、對襟。
  (4)帽子
  春秋季節,滿族農民多戴"氈帽頭"。帽呈罐狀,左右兩側有帽耳朵,平時反折嚮上。有身份者,皆戴青綢緞"六合帽"帽面以六塊綢緞拼合而成,俗稱六塊瓦帽。帽下沿鑲有寸寬綉邊,前端釘一個玉或翠的飾物,帽頂釘一個大紅絆疙疸。入夏時,農傢 男子在勞動中戴用秫稭皮子編的草帽,既遮陽又可擋雨。鼕季男人戴大耳扇皮帽子。耳扇多用羊、兔、狐狸等毛皮,忌用狗皮。
  (5)鞋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大傻鞋"。婦女皆穿"平底鞋"、"千層底鞋"還有一種旗鞋,又稱"寸子"。"大傻鞋"是滿族男人的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
  "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3、滿族婚禮
  滿族迎娶新娘時多用轎。花轎用紅綾子圍上,上面也用紅綾拉成翼狀轎頂,轎門有紅綾檔簾。迎娶時,轎內要有壓轎的孩子和娶親婆。壓轎的孩子一般是8至9歲的男孩子,娶親婆是夫妻雙全,兒女雙全的土命人。娶媳婦聘姑娘,滿族(包括一些加入八旗的蒙古人和漢人)是伊通的土著民族,他們的風俗,即有在白山黑水之間世代生活而形成的傳統,也有接觸漢族文化後産生的變化。舊時的結婚年齡,一般在十四五歲左右,而且以女方年齡稍大為好,這樣媳婦過門後既能及早生兒育女,又能幫助料理實務,所以民諺中有“女大三,報金磚”之說。如果哪個年輕人過了二十歲還沒結婚,一般或因傢窮或本人有缺陷,民間即認為是不正常的現象。
  5、 入殮和出殯
  伊通早年滿族在農村和城裏都土葬。按照東北人的舊觀念,年邁生病的人臨終之時在自己傢裏,纔算是“死得其所、壽終正寢”。如果客死他鄉,成為“外鄉之鬼”,不能入土為安。
  6、 滿族飲食
  東北大醬
  漬酸菜
  酸菜汆肉、酸菜餡餃子、酸菜燉豬肉粉條等是東北人最喜歡吃的飯菜。一段時間,“翠花,上酸菜!”成了老百姓的口頭禪,酸菜在北方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日常飲食
  滿族的飲食,過去喜吃小米、黃米幹飯、黃米餑餑(黃面團子,糜子、小黃米磨成的面)和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蕎麥,現在以小麥、大米為主食。滿族人一日三餐,習慣早晚吃幹飯或稀飯。
  滿族人尤其喜歡吃粘食,餑餑是滿族人祭祀中必備祭品。
  7、滿族人的居住
  滿族早期,經濟文化比較落後時期,其居住條件非常簡陋。至今,在某些偏遠山區,還有一些人住在原始的“地印子”、“馬架子”裏。“地印子”,是滿族人鼕天居住,一般建在嚮陽山坡,嚮下挖土為墻,上面蓋上樹皮、山草。室內有鍋竈、火炕。保溫、取暖效果好。“馬架子”是滿族人夏季居住的場所,一般建在林內,藉用一些樹樁,在樹樁上用木鋪地,上面搭上人字型架子,再覆蓋以樹皮、山草防雨。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與各民族交往、學習,滿族人逐漸形成自己的居住習俗。他們以當地的建築材料,修建了泥坯草房、青磚瓦房和夾用石料的房屋。正房面南,3間或5間,東西廂房各2間或3間。富庶人傢還有門房(三間,中間為過道)、影壁墻等。
  8、滿族習俗
  (1)滿族“幾大怪”
  養個孩子吊起來
  姑娘叼着大煙袋
  窗戶紙糊在外
  “索羅竿”立當院
  苞米樓子院中站
  (2)、雪上飛——爬犁
  這是滿族人在鼕季常用的馬拉爬犁
  伊通鼕季漫長,每年有五個月的時間冰雪覆蓋大地.為適應這一氣候特點,人們發明了適合在冰雪道路上行走的交通工具——爬犁。
  (3)大車和大車店
  “大車”是伊通舊時城鄉最普遍的交通運輸工具。按照通常習慣,畜力車分為三種:一是“大車”,又稱馬車,用馬和騾子牽引;二是“牛車”,用牛有時還加上驢牽引;三是“驢車”,體重比前兩種小,用驢牽引,其中大車拉得多、跑得快,長短路途都適合,“檔次”是最高的。
  (4)靰鞡和靰鞡草
  靰鞡又寫作“烏拉”、“兀剌”,其名稱來自滿語對皮靴稱謂的音譯,是一種東北人鼕天穿的“土皮鞋”。(5)糖葫蘆
  (5)糖葫蘆
  製作糖葫蘆的主要原料是“山楂”。
  9、滿族的祭祀習俗
  這就是滿族祭祖時要用的黑毛豬,一般要卸八大塊
  滿族的祭祀活動,神秘莊重,從程序到內容都十分講究。整個祭祀過程分為:祭祖、祭神、祭神桿、祭星4個部分。
  10、滿族鷹崇拜
  滿族先民的崇鷹習俗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這可以從某些考古文物中得到印證。1972年夏天,黑竜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大小興凱湖發現了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在其出土的文物中反映原始宗教的藝術品有三件:一為用獸骨雕成的鷹頭;二為骨角雕成的遊魚;三為陶塑的人首像。骨雕鷹頭,是一件七釐米長的圓雕,係用堅硬的石器在獸骨上精心雕磨而成。整個體勢呈彎月形,鷹的眼、口部雕琢清晰,手法簡潔古拙,構成一種尋覓和獵取食物的神態。
  11、伊通地方語言
  伊通地方方言普通話聲母zcs不與韻母ua、uai、uang相配合”,還有聲母sh不與ong相配,有亂加n音的習慣,比如普通話說“鵝”(e),伊通人就說(ne),普通話的“愛”(ai),人傢伊通人就說“nai”。還有國際音標中爆破音的互轉問題,與印歐語一樣經常讀相反音,如普通中國人讀胞“bao”,伊通人就讀“pao”,“pan”伊通人讀“ban”,還有更多。如朽“xiu”,伊通人讀“qiu”。伊通人還把“o”發“e”。伊通還有許多獨特發音,比如嫩“nen”,伊通人讀“len”,將扔“reng”讀“leng”,謬“miu”讀“niu”,闡“chan”也一樣讀“shan”,還有械“xie”讀“jie”。約、略、覺、學、雀、躍等把韻母讀為iao或ao。把“e”轉為“a”。比如“割(ge)”就是“ga”。
  伊通的地方方言是獨特的。有許多話在中國的字典上是查不到的。如伊通大人和孩子常說的:“他dui[音調為上聲]我一chu[音調為上聲]子”,意思就是他打了我一拳頭。“欻嘎拉哈”意思就是玩嘎拉哈。伊通人讀成chua 音調為上聲,而字典是音調陰平。伊通人說:“他還能pia[音調為上聲]斥個人”,意思是他還能貶低人。還有,伊通人說,“這個人完犢子了,被pia[音調為去聲]辭了”,意思是這個人不行了,沒通過,被拿下來了。有時有的事研究後不行了,伊通人也常說“pia辭了”。等等,還有好多好多。
  12、滿族節日習俗
  春節
  元宵節
  走百病
  添倉節
  二月二
  清明節
  廟會
  端午節
  中元節,亦稱“鬼節”,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
  八月節,亦稱“中秋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舉行。
  頒金節
  臘八節
  小年
  除夕
  13、滿族人的禁忌
  滿族居民過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後由窗戶擡出。滿族人每到祭祀時,都忘不了烏鴉的恩情,總要拿一些豬肉、下水和米之類的食物來喂烏鴉和喜鵲,如果誰要是哄打烏鴉和喜鵲,那就要遭到衆人的譴責。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傢來。滿族人的西炕是供奉祖宗的地方不許隨便坐人。院中立着的嗦羅桿子,不許拴牲口。
  還有尊卑、等級關係上的忌諱和規矩。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吃飯,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滿族婦女旗袍要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後.。太短了認為不檢點,有失風化。
歷史遺跡 Historic sites
  1、 阿木巴剋圍場
  伊通縣城南15公裏的西葦鎮境內,早在380年前,這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樹木繁茂,山林中聚集着大量的狼、紫貂、黑熊、山狍、狐狸和東北虎等動物。這座天然動物園就是著名的盛京圍場之一的阿木巴剋圍場。
  2、柳條邊
  清代柳條邊是清王室定都北京後,為保護清王朝的“發祥重地”和獨占東北經濟特權利益所置定的一條封禁界限。
  3、驛站
  吉林地區最早的陸路交通是驛道。
  4、伊通河
  伊通河,古時稱一禿河,易屯河、伊敦河,都是滿語音譯,意思是“洪大、洶涌”。它的
  源頭在伊通縣最南端的河源鎮青頂山北麓。伊通河是飲馬河的最大支流,也是流經長春地區的大河。流經長春地區、德惠市,在農安縣靠山鎮東註入飲馬河。全長342.5公裏,流域面積8440平方公裏。長春境內河長286.9公裏(其中長春市區23公裏),流域面積5412.9平方公裏。伊通河對長春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由於水文狀況發生變化,現已失去了航運作用。
  5、伊通碑碣戲樓
  這是七統石質九孔透竜碑[建在伊通縣城西門外,文化大革命時,以‘破四舊’為名被拆除]
  這是建於康熙五十年間的伊巴丹戲樓[1958年時被拆除]
伊通特産 Yitong specialty
  1、 鹿茸
  鹿茸是名貴的中藥材,“東北三寶”之一。近幾年,伊通縣鹿業生産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到2008年,鹿已發展到近10萬衹。超千衹的大型養鹿場兩個,超百衹的鹿場16個,涌現出一大批養鹿專業村、專業屯、專業戶。年産鹿茸4.18萬公斤,産值達6232萬元,
  2、伊通山菜
  伊通的山野菜資源豐富,品種多,質量高。山野菜生長在山野林中,沒有化肥的污染。她營養豐富,具有濃郁特有鮮味。山野菜不僅受國人的偏愛,在國外也極為暢銷。伊通山野菜主要有:刺嫩芽(學名竜芽槐木)、薇菜(俗名牛毛廣)、蕨菜、猴子腿、大葉芹、貓爪子、燕尾菜、黃瓜香、槍頭菜、竜須菜、黃花菜等。其中産量最多、銷量最大的是蕨菜。
  山野菜是純天然緑色食品,因其是天然、無害、營養等特點深受各界人民的喜愛。過去,人們採集山野菜僅為自用。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觀念有了較大轉變,普遍把山菜當成了商品。
  3、菌類
  伊通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林下有許多種類的大型真菌。據調查,可食用的有120多種,其中人們經常食用、産量較大的就有30多種,如鬆茸、猴頭、木耳、元蘑、棒蘑、榆黃蘑、雞油蘑、羊肚菌、掃帚蘑及各種牛肝菌。食用菌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有的種類還有特殊的藥效。在春末夏初、秋季雨後為生長旺盛季節,群衆到田間或上山採集,鮮、幹蘑除自食外,多餘部分出售。
  4、幹鮮水果
  全縣500株以上的果園已發展到170個,萬株以上的大果園21個,各類果園達到500多個,形成了一定規模。品質優良的大紅杏、123蘋果、山楂、南果梨、蘋果梨等水果銷往長春等地,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全縣重點圍繞北部大黑山脈的南果梨基地、中部平原區的葡萄基地、南部山區的矮化蘋果基地,加快老果園的更新改造,積極發展名優新品種,並與吉林省預應力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形式,聯合開發了緑色、高新、高優無核葡萄。同時,大力推廣水果的儲藏保鮮技術,積極謀劃水果深加工項目,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全縣纍计果樹發展到530萬株,水果産量2300萬公斤,水果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民致富項目。
  5、伊通景臺大蔥
  伊通景臺鎮盛産大蔥,以獨棵、白長、味美等特點聞名吉林省內外,是伊通蔬菜名産之一。大蔥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還有大量的揮發性精油叫蔥蒜辣素,其味異樣香辣,有較強的殺菌作用。
  6伊通大米
  伊通地處吉林省水稻主産區,伊通河水土肥沃,獨特的地理位址,適宜的環境氣候條件,生長出口感好.色澤光亮.飯香濃郁的伊通大米。特別是伊通河水灌溉的東尖大米,顆粒豐滿,質地堅硬,色澤青白、透明純淨,燜出的飯,湯似鮮乳,米如油註,飯質柔軟,香味襲人,在國內市場知名度很高。
滿族文化體育 Manchu culture and sports
  1、滿族文字
  滿族文字的創製 滿族有自己的文字。1599年(明萬歷二十七年)努爾哈赤為統一女真各部的需要,命額爾德尼等藉用蒙古字母拼寫滿語,創立“無圈點滿文”,史稱老滿文。由於蒙、滿語言有差別,藉用蒙文字母不能全部表達滿族語言,1632年(天聰六年)皇太極指派達海,在藉用蒙文字母上加“圈”或“點”,把原來不容易分清的語音區別開來,稱為“有圈點滿文”或“新滿文”。
  2、滿族民間文化
  當滿族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政治經濟上發生了顯著的變革。與此相適應,滿族的文化也發生了變化。在清朝定都北京後,就設立宗室覺羅八旗等官學,後來在東北地區鄉村中,有錢的人傢請“山東先生”辦私塾,教育子弟,學習《百傢姓》、《三字經》和珠算等,進行啓蒙教育,傳播文化。
  3、珍珠球
  珍珠球是滿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滿族珍珠球歷史悠久,最初源於滿族人採集珍珠的勞動。努爾哈赤時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滿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歡慶豐收之際,在陸地上用“綉球”比做大珍珠,競相往魚簍裏投,投中者預示未來能采到更多的珍珠。為與風浪搏鬥,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張開貝殼,防止珍珠被奪走。至此,一種攻守兼備的滿族球類競技項目誕生。
  4、大秧歌
  在伊通大地上,最受老百姓喜愛的民間歌舞就是東北大秧歌。每年正月,無論城鎮還是村屯,都有秧歌隊歡快活潑的嗩吶聲、鑼鼓聲在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中回蕩。
  5、二人轉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麯、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二人轉屬走唱類麯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竜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康德二年(1934年)。
  6、滿族遊戲
  滿族是個漁獵民族,他的遊藝項目特別多,遊藝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文化,它既是娛樂,又是健身,又是一種對抗。
薩滿教 Shamanism
  伊通在2003年8月的南山旅遊節上專門請吉林市烏拉街的滿族藝人進行了專場薩滿表演。他們頭戴神帽,腰拴腰鈴,手敲神鼓,嘴念薩滿咒語,讓人耳目一新,別開生面。在伊通牧情𠔌旅遊區的神道兩側還建有風神、雷神、蛇神和九乳媽媽神等薩滿教的偶像。在伊通滿族博物館還藏有薩滿教的神帽、神鼓、腰鈴的原始實物。
  現在在伊通的農村個別地方還有薩滿活動,神漢神婆先燒香上供,喝酒,然後一邊敲打神鼓一邊振振有詞的詢問信衆,所謂的進行驅魔降妖,騙取愚民的錢財。
近義詞
伊通, 伊通縣
包含詞
伊通滿族自治縣博物館伊通滿族自治縣賓館伊通滿族自治縣服裝廠
伊通滿族自治縣羊毛衫廠伊通滿族自治縣保健站伊通滿族自治縣人民醫院
伊通滿族自治縣中醫院伊通滿族自治縣牙科診所伊通滿族自治縣大孤山旅遊風景區
伊通滿族自治縣種子公司七星山賓館伊通滿族自治縣第三人民醫院伊通滿族自治縣計劃生育指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