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郵編:410500 代碼:430624 區號:0730
拼音:Xiāng Yīn Xiàn,Xiangyin Xian
湘陰縣位於湖南省北部,濱洞庭湖南岸,東與汨羅市相連,西接益陽市,南鄰長沙、望城,北抵嶽陽縣、沅江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0′20〞-113°1′50〞、北緯28°30′13〞-29°3′2〞。總面積1535平方千米。總人口69萬人(2003年)。
湘陰縣轄12個鎮、7個鄉:文星鎮、東塘鎮、袁傢鋪鎮、界頭鋪鎮、樟樹鎮、南湖洲鎮、三塘鎮、長康鎮、城西鎮、湘濱鎮、新泉鎮、嶺北鎮、石塘鄉、六塘鄉、白泥湖鄉、靜河鄉、玉華鄉、青潭鄉、楊林寨鄉;賽頭管區、胭脂管區、和平管區、鶴竜湖管區。縣人民政府駐文星鎮。 |
|
湘陰縣位於湖南省東北部,南洞庭湖濱,湘資兩水尾閭,東經 112 °30 ′-113 °02 ′,北緯 28 °30 ′-29 °03 ′,現隸屬湖南省嶽陽市。湘江自南嚮北貫穿全境,把全縣分為東西兩部,東部為丘陵崗地,西部為濱湖平原。全縣轄 19 個鄉鎮,總面積 1581.5 平方公裏,人口 69 萬人,其中縣城面積 16 平方公裏,人口 14 萬人,是全國糧食百強縣、全國漁業百強縣、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産示範縣、全國農産品質量安全管理先進縣、全國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先進縣、湖南省名特優水産養殖示範縣、湖南省水産品總量第一縣、湖南省鄉鎮企業先進縣。
湘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湘陰是湖湘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自南朝劉宋元徽二年正式置縣至今,已有 1500 多年歷史。千百年來,縣境內不僅留下了“規模甲通省”的宋代湘陰文廟、嶽州窯遺址、南泉古剎、“雙塔凌雲”的文星塔和烏竜塔、清朝“中興名臣”左宗棠故居等一大批文物古跡,更有任弼時紀念碑、陳毅安烈士紀念館、辛亥革命元老鄭照熙故居、陳嘉佑將軍墓、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等近代中國崢嶸歲月的歷史見證,造就了宋代名儒周式、歷相五朝的明代戶部尚書夏元吉、清朝“中興名臣”左宗棠、首任中國駐英法公使郭嵩燾、工業先導範旭東、著名教育傢範源濂、著名作傢康濯、抗洪英雄高建成等一大批先哲時賢,孕育了極具湖湘文化底藴的“團结拼搏,奮發圖強”的湘陰精神。湘陰不僅史脈悠長、人文薈萃,而且山水相映,風景秀麗。郁郁葱葱的東部丘陵區被譽為“天然氧吧”,緑樹成蔭的西部水鄉被稱為“負離子倉”,橫嶺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珍禽雲集,極具湖鄉特色的“湘陰八景”久負盛名,青山島、鵝形山度假休閑村成為人們休閑觀光的好出處。
湘陰資源豐富,物産富饒。湖南省境內的湘、資、兩水流經湘陰,縣境內河溝縱橫,湖泊塘堰星羅棋布,全縣總水域面積 98.6 萬畝,其中可養殖水面 13.3 萬畝,可捕撈水面 41 萬畝。自然水域水産品種類達 112 種,其中常見的名貴品種有鯉、青、草、鯽、鯿、鱖魚和龜、鱉、蟹等 30 餘種。水生植物有湘蓮、蘆葦等 10 餘種。湘陰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有山林 24 萬畝,總覆被率為 12% 。林木蓄積量為 33 萬立方米。用材林和防護林樹種主要有杉、馬尾鬆、旱柳、意大利楊、樟樹、泡桐、楓楊等;主要經濟林樹種有茶、油桐、柑桔、棕櫚、梨、桃、李等;主要四旁緑化樹種有細葉女貞、大葉女貞、法國梧桐、圓柏、側柏、火力楠、桂等;珍貴樹種有古銀杏等。湘陰礦産資源較多,縣境內東南部已探明的主要礦藏有釉子石、高嶺土、獨居石、鈦鐵、金紅石、長石、瓷石、砂石等 20 餘種,不少礦種有品位高、易開採、便運輸等特點。其中釉子石地表以上儲藏量達 1000 萬立方米以上,高嶺土 10 億噸以上。湘陰盛産糧食、蕎頭、茶葉、麻類、油料和生豬、鮮魚、禽、蛋等農産品。年産糧食 40 萬噸以上、茶葉 5000 噸,出欄肉豬 100 萬頭以上,出籠傢禽 450 萬羽,水産品總量達到 10 萬噸。藉助良好的資源優勢,形成了蕎頭、茶葉、檸檬酸、食用油、蔬菜、糧食、畜禽、水産品加工八項優勢産業,培育了振湘實業、蘭嶺茶廠、三塘醬廠、義豐祥實業、長康實業、福湘木業等 30 傢農産品加工竜頭企業和 243 傢規模型加工企業,其中省級竜頭企業 4 傢,市級竜頭企業 3 傢,涌現了“湘三”、“蘭嶺”、“長康”、“義豐祥”、“福湘”、“金頂”等著名商標, 110 多種農産品進入國際市場。“公司 + 基地 + 農戶”的農業發展模式被省委書記楊正午譽為“湘陰模式”。農産品加工業的發展提升了湘陰工業化水平,全縣現有化工、機械、建材、食品、紡織、造紙、森工等 230 多個工業産品,其中紙張、檸檬酸、蕎頭、茶葉、紡織品等 10 多個産品出口到國外,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精細化工、造紙、輕紡、建材五大工業支柱産業。
湘陰交通便捷,區位優越。湘陰瀕洞庭,依京廣,位於長沙、嶽陽、益陽“金三角”中心,水上道路交通十分發達。往南有高等級公路直通省會長沙,行車時間僅 40 分鐘。湘、資兩水全
年通航里程 164 公裏,枯水期可通 3000 噸級船舶,正在建設中的漕溪港千噸級碼頭,是全省地理條件最優越的縣級港口。近年來,隨着長湘公路、湘汨公路、湘陰湘江大橋、臨資口大橋等重點工程的相繼竣工和開工建設,以及縣域內縣鄉公路全面硬化升級改造,湘陰已基本形成了水陸便捷的大交通格局。
昔日的湘陰曾以人文薈萃、物華天寶盡顯風流,今日的湘陰正沐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蓄勢待發,朝着建設和諧的湖南經濟強縣目標邁進。近年來,湘陰縣委、縣政府圍繞“建設省會長沙的食品工業基地、優質農産品基地和戶外休閑基地”目標,大力實施開放興縣戰略,加速推進“三化”進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成為了洞庭湖畔一顆璀璨的明珠。 |
|
湘陰東鄰汨羅市、西接益陽市,南界望城縣,北抵沅江市、屈原行政區。南北長61公裏,東西寬51.3公裏,面積1581.5平方公裏,約占嶽陽市總面積的10.5%、全省總面積的0.75%。
地塊屬新華夏構造體係的第二隆地帶。地貌呈低山、崗地、平原三種形態,具有三大特徵:其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位居幕阜山餘脈走嚮洞庭湖凹陷處的過渡帶上,地勢自東南嚮西北遞降,形成一個微嚮洞庭湖盆中心的傾斜面。最高處青山庵,海拔552.4米,最低處濠河口河底,低於黃海水平面4.3米。其二,以濱湖平原為主體,呈塊狀分佈。地處湘江大斷裂帶,構成低山、崗地;西盤下切,形成濱湖平原。除去江河湖泊及其它水面,濱湖、江河、溪𠔌3種平原共702.11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44.4%,崗地占13.59%,低山占1.51%。其三,河湖交匯,水域廣阔。山崗地區水係發育不良,北部平原、湖洲地區河湖交匯。
湘陰縣位居幕阜山餘脈走嚮洞庭湖凹陷處的過渡帶上,地勢自東南嚮西北遞降,形成一個微嚮洞庭湖盆中心的傾斜面。最高處青山庵,海拔552.4米,最低處濠河口河底,低於黃海水平面4.3米。
幕阜山脈
位於中國湖北省、湖南省與江西省邊境。東北- 西南走嚮。為褶皺斷塊山。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主峰幕阜山,海拔1596米,位於湖南省平江縣東北;次高峰九宮山,海拔1543米,為江西省、湖北省邊界綫山。山南隔修水與九嶺相望,平行排列。
湘陰縣主要河流有湘江、資江和白水江,主要外湖有橫嶺湖、團林湖、淳湖和荷葉湖等,主要內湖有鶴竜湖、洋沙湖、范家壩、白洋湖和南湖垸啞河等。水域面積98.56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1.56%。
湘 江
湘江又稱湘水,為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是湖南省境內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公裏,全長856公裏,歷年平均徑流量722億立方米。
白水江
白水江發源於貴州省赫章縣恆底花泥山箐,流經彝良牛街、????津柿子鄉,經兩河口註入關河,在????津縣境內流程30公裏,常年流量769立方米/秒,最枯流量12.5立方米/秒。
湘陰位於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長,氣溫高,夏季長達4個月,同時降水集中在春夏暖熱季節,高溫期同多雨期一致。年平均氣溫為17℃,日極端高氣溫為40.1℃,極端低氣溫為-14.7℃。全年無霜期為223-304天。年日照1399.9-2058.9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97千卡-119.38千卡/平方釐米。年平均降雨量1392.62毫米,雨季(3-7月)降雨平均量可占年平均總量的54.4%。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37%。全年主導風嚮為北風、南風、西北風,年平均風速3米/秒。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資源構成可概括為“一山四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地貌類型以衝積平原和崗地為主。成土母質以河流衝積物、湖積物、第四紀紅土為主。全縣平原面積702.11平方公裏,低山21.4平方公裏,崗地200.92平方公裏,水域面積657.06平方公裏。全縣地勢較平坦,土地適種性廣。土壤以水稻土、紅壤、潮土為主。西部堤垸平原和湖洲分佈着水稻土和潮土;東部低山崗地分佈着紅壤和水稻土。平原土壤耕層深厚,質地疏鬆,肥力較高,適宜水稻、油菜、緑肥等作物生長。崗地紅壤,質地較粘重,酸性強,缺乏養分,適種茶樹。低山紅黃壤,質地較鬆,有機質豐富,有利於林木生長。湖洲潮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夏季淹水,鼕季幹涸,適種蘆葦、意大利楊。
氣候資源
湘陰位於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長,氣溫高,夏季長達4個月,同時降水集中在春夏暖熱季節,高溫期同多雨期一致。年平均氣溫為17℃,日極端高氣溫為40.1℃,極端低氣溫為-14.7℃。全年無霜期為223-304天。年日照1399.9-2058.9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97千卡-119.38千卡/平方釐米。年平均降雨量1392.62毫米,雨季(3-7月)降雨平均量可占年平均總量的54.4%。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37%。全年主導風嚮為北風、南風、西北風,年平均風速3米/秒。境內適宜於農作物和樹木的生長,特別是對喜熱的水稻、棉花等作物有利。鼕季氣候亦適宜種植油菜、蕎頭、蠶豆、小麥、緑肥和蔬菜等越鼕作物。上述溫和的氣候,亦有利於各種水陸動物的生長繁殖。
水資源
境內河渠縱橫交錯,湖沼塘堰星羅棋布。湘資兩水在縣內流經長度達250余公裏,內江流經長度70余公裏,計有外湖81個,內湖78個,塘堰3372個,水壩2249座,水域面積98.6萬多畝,可利用率在55%以上,為養殖、捕撈、灌溉、航運、工業用水提供了十分充裕的水源。
生物資源
縣域適應性廣的土地資源和光、熱、水資源,為生物的繁衍提供了適宜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全縣有以水稻、紅薯為主的11種糧食作物,有以茶葉、棉花、蕎頭為主的15種經濟作物,有以蘆葦、湘蓮為主的10多餘種水生經濟作物,有以鬆、杉、樟、柳為主的228個樹種,有以青、草、鰱、鱅、鯉和湘雲鯽(鯉)為主的114個魚類品種,有以豬、牛、山羊、雞、鴨、鵝為主的9個畜禽種類。全縣山林24萬多畝,林業用地占陸地面積的16%,森林覆蓋率為12.5%,用林主要分佈在東部低山崗地。其中杉木基地分佈在界頭鋪、玉華、長康等鄉鎮的低山地帶及六塘、石塘鄉部分崗地。防護林主要分佈在西部平原。從外地引進的意大利楊和美國鬆分別植於北部湖洲上和東部山崗區,引進的樹種生長茂盛,大有發展前途。境內多珍奇生物,珍稀樹種有銀杏、楓香、杜仲等30餘種,珍禽異獸有麂、獐、獾、錦雞、鴛鴦等。珍貴魚類有中華鱘、白鱘、銀魚、胭脂魚、非洲鯽等,還有特種水産甲魚、烏龜、泥蛙、竜蝦、河蟹、貝類以及世界珍稀的白鰭豚。
礦産資源
湘陰非金屬礦比較豐富。主要有重砂礦、細芝麻石、陶土、砂卵石等。孫傢坪、袁傢鋪、文傢鋪等8個細𠔌砂礦,C1和C2級重砂礦儲量豐富。包括獨居石、金紅石、鈦鐵、柘榴石、鋯英石等多種礦石。細芝麻石分佈在界頭鋪、玉華、長康等鄉鎮的花崗岩山地,藏量甚多,可長年開採。陶土(白泥)遍布於樟樹、石塘、六塘、界頭鋪、袁傢鋪、靜河、白泥湖等鄉鎮,砂卵石分佈甚廣。此類工業、建築原料大有開採前途。
旅遊資源
湘陰旅遊資源豐富。歷有黃帝張樂,虞舜南巡。昔神農嘗百草,鑄鼎於斯,現神頂山(今汨羅縣)因名;楚屈原行吟澤畔,乘白驥過江,今白馬寺為鑒。三國關雲長戰長沙,於今之關公潭、安靜之處,紮營練兵;南宋楊麽興兵,駐今之畎口、葡萄山一帶,義旗漫捲。毛澤東為寫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曾跋山涉水,走訪湘陰農民;彭德懷因被迫離傢,來湘陰之西林圍做苦力,後投身革命多次領兵迂回於湘陰……。且縣境內歷代名賢輩出,如明永樂戶部尚書夏原吉,清封疆大臣左宗棠,清洋務先驅郭嵩燾,北伐軍軍長陳嘉佑,早期同盟會會員陳嘉會、鄭照熙,井岡山黃洋界保衛戰指揮員陳毅安等,不勝枚舉。湘陰建治至今已有1500餘年,古老縣境,歷朝名勝古跡忒多,如三塘黃陵舜之二妃墓距今4200餘年,浩河黃花嶺之舜帝廟距今1000多年,縣境唐時之四大名窯之一的嶽州窯距今亦有1000多年;縣城名勝影響至深的是:三峰聳翠,雙塔凌雲,五魁捧印,二步垂青,漁村夕照,長橋臥虹,杜公垂釣,運浦歸帆等八景。如文廟(大城殿)曾稱通省之冠;石牌樓——“太和元氣”、石坊——“肅然起敬”和狀元橋距今已700多年。解放後,其所修建的革命烈士塔屹立於縣城中心,成為人們憑吊先烈的愛國基地;東湖公園,修建成為了四季如春,多姿多彩的風景區,是人們休閑和娛樂的好場所。如果你是一個浪漫的人,可去考察青山石器時代遺址、青山古戰場(楊麽頭和畎口等)、二妃墓、嶽州窯、柳莊等,去追尋古人的足跡,然後慢步於濱江大道和湘陰湘江大橋,領略“漁村夕照,運浦歸帆”的風情;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垂釣休閑的人,則到東湖公園或鶴竜湖漁場,去體驗“杜公垂釣”的那種閑情逸緻;如果您是一位喜歡欣賞古跡或風景光觀者,那就去觀賞文廟、烈士塔、狀元橋、南泉寺、文星塔和烏竜塔等名勝古跡,遊玩東湖公園和鵝形山風景區,飽嘗“三峰聳翠,雙塔凌雲,五魁捧印,二步垂青”的名勝風景。 |
|
南湘陰歷史源遠流長。據近年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在此開拓。至夏代,為三苗部落所居。周代,成王分封諸侯,湘陰地屬楚國。文王徙羅子國遺民至湘水之南,縣境為羅子國地。秦始皇廢封、行郡縣,改羅子國為羅縣,隸長沙郡。西漢高祖劉邦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吳改長沙為國,東漢建武七年復長沙郡。或國或郡,羅國均其屬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徇定荊州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羅縣屬劉。劉備、孫權以湘水為界分治荊州後,羅縣歸孫,仍隸長沙郡。至晉代隸屬未變。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為安置巴峽流民,上表割羅縣、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置一新縣,名湘陰。
湘陰歷史源遠流長。據近年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在此開拓。至夏代,為三苗部落所居。周代,成王分封諸侯,湘陰地屬楚國。文王徙羅子國遺民至湘水之南,縣境為羅子國地。秦始皇廢封、行郡縣,改羅子國為羅縣,隸長沙郡。西漢高祖劉邦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吳改長沙為國,東漢建武七年復長沙郡。或國或郡,羅國均其屬地。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徇定荊州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羅縣屬劉。劉備、孫權以湘水為界分治荊州後,羅縣歸孫,仍隸長沙郡。至晉代隸屬未變。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為安置巴峽流民,上表割羅縣、益陽、湘西三縣部分地置一新縣,名湘陰,屬長沙內史,縣治設琴棋望(今縣蘆葦場鮎魚洲中部)。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縣治遷黃花城(今濠河口鎮黃花嶺)。隋開皇九年(589年)省湘陰入嶽陽縣,縣治遷長樂古城(今汨羅市長樂鎮)。
開皇十一年(591年)改嶽陽縣為湘陰縣,縣治又遷至春秋羅子國都城、秦代的羅縣縣治古羅城(今屈原行政區馬頭槽)。唐武德八年(625年),並羅縣入湘陰。此時縣域廣阔,地墨守成規今湘陰、汨羅、平江三縣(市)。唐中宗神竜三年(707年)因地域太廣,難於治理,遂析湘陰縣東部地置昌江縣(今平江縣),同屬嶽州。同年湘陰縣治遷城江城(汨羅市川山坪鎮常公村)。五代後周廣順三年(953年)縣治再遷白茅城(今汨羅市川山坪鎮石橋村)。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湘陰改屬潭州(今長沙市)。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縣治遷湘江之畔的瓦碎潭,即現在的縣城(文星鎮)。元成宗元貞年間升湘陰為州,屬潭州路,文宗時又改屬天臨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屬長沙府。清朝仍屬長沙府。
民國初年直湘陰屬湖南省,民國26年(1937年)底,湖南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29年(1940年)設行政督察區,湘陰均屬第一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湘陰屬長沙專署,1952年屬湘潭專署,1964年屬嶽陽專署。1966年,因縣域寬、人口多,劃出湘陰縣東部5個區建汨羅縣(後改市),1986年,與汨羅同屬地改市後的嶽陽市。
2000年,湘陰縣轄13個鎮、19個鄉。總人口646180人,其中: 文星鎮 78580 東塘鎮 27598 袁傢鋪鎮 18532 界頭鋪鎮 14914 樟樹鎮 23965 浩河口鎮 26086 鐵角嘴鎮 27647 新泉寺鎮 14301 臨資口鎮 13841 白馬寺鎮 15358 洞庭圍鎮 12464 南湖洲鎮 16017 南陽鎮 14283 石塘鄉 19062 六塘鄉 14443 三塘鄉 20253 白泥湖鄉 16667 靜河鄉 27529 玉華鄉 18040 長康鄉 21263 古塘鄉 11131 湘臨鄉 12581 青潭鄉 1856 東港鄉 15440 躲風亭鄉 16431 茶湖潭鄉 12565 西林鄉 16419 車馬鄉 15819 風南鄉 15699 關公潭鄉 14825 楊林寨鄉 22293 柳潭鄉 13162 賽頭管區虛擬鄉 15376 胭脂管區虛擬鄉 11228 和平管區虛擬鄉 10512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2002年,全縣位於總面積1581.5平方千米,轄32個鄉鎮,458個村。年末全縣總人口691472人,其中非農人口101334人。
2004年,湘陰縣轄15個鎮、17個鄉。
2005年1月13日,嶽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撤銷湘陰縣濠河口等17個鄉鎮設立城西等4個鎮的批復》(嶽政辦函5號):
一、同意撤銷濠河口鎮、南陽鎮、古塘鄉、湘臨鄉,設立城西鎮。以原濠河口鎮、南陽鎮、古塘鄉、湘臨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城西鎮的行政區域,城西鎮轄6個居委會、43個建製村,總面積109.4平方千米,總人口6.34萬人,鎮人民政府駐東閘。
二、同意撤銷白馬寺鎮、洞庭圍鎮、臨資口鎮、柳潭鄉,設立湘濱鎮。以原白馬寺鎮、洞庭圍鎮、臨資口鎮、柳潭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湘濱鎮的行政區域,湘濱鎮轄7個居委會、33個建製村,總面積101平方千米,總人口5.7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和平閘。
三、同意撤銷新泉寺鎮、鳳南鄉、關公潭鄉、車馬鄉、西林鄉,設立新泉鎮。以原新泉寺鎮、鳳南鄉、關公潭鄉、車馬鄉、西林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新泉鎮的行政區域,新泉鎮轄4個居委會、49個建製村,總面積138.4平方千米,總人口7.6萬人,鎮人民政府駐新泉寺。
四、同意撤銷鐵角嘴鎮、躲風亭鄉、東港鄉、茶湖潭鄉,設立嶺北鎮。以原鐵角嘴鎮、躲風亭鄉、東港鄉、茶湖潭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嶺北鎮的行政區域,嶺北鎮轄3個居委會、48個建製村,總面積98.4平方千米,總人口7.5萬人,鎮人民政府駐鐵角嘴。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湘陰縣轄12個鎮、7個鄉。 |
|
湘陰人重節日,愛熱鬧。傳統節日以農歷為主,至今仍沿俗進行的有春節、元宵、清明、立夏、端陽、中元、中秋、重陽、小年、除夕等節日。
春節 : 早為隆重,從頭年的農歷十二月開始就備年貨、解(殺)年豬、腌肉、熏魚,作各種準備。臘月二十四稱過“小年”,這天為大掃除的日子。二十七炒豆粒、二十八殺雞鴨,準備工作方稱就緒。除夕稱過“大年”,傢傢貼春聯,人人換新裝,講究爐火通紅,燈光明亮。農村的豬欄、牛捨都要點燈,名日“亮欄”,以示來年紅火、光明。這夜,鄰里小孩結伴沿門喊“恭喜”,叫“送恭喜”,各戶以糧果餅糕相待。近年增加了看“春節聯歡晚會”電視節目內容。大年初一零點正,各傢各戶大放煙花鞭炮。爆竹聲沸沸揚揚,經久不息,夜空中五光十色,異彩繽紛,把節日氣氛推嚮了高潮。
元宵 : 湘陰人鬧元宵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氣氛異常熱烈。其最大特色是舞竜、“耍故事”。解放前,城關地區按居住區域分紅、黑兩幫。過了正月初五,紅、黑兩幫各自派出“報子”領數十人擁直徑約1米之大鼓,以大鑼相伴,挨戶大擂大喚派捐。正月十一、十三,兩派分別玩竜耍蝦子,元宵夜競賽進入高潮。1949年後,玩竜風俗被革除。1980年後,玩竜以其熱鬧、具有慶賀性再度在城鄉盛行。所謂“耍故事”,是人們按照古代歷史小說、戲劇、神話中的故事內容,挑選一些青少年與幼兒,打臉挂須、戴盔披甲、穿紅着緑、點額描眉、喬裝成故事中的人物,配以場景,組成“草船藉箭”、“打鼓駡曹”、“幽閨拜月”、“太白醉酒”、“八仙過海”、“七姐下凡”等故事。安置在木質臺子上,用四至八人擡着走的叫“臺故事”;安置在彩船(船形臺子)上的叫“船故事”;騎在馬上的叫“馬故事”;故事人物踩着六七尺高的木棒走的叫“高腳故事”。耍這樣的故事不僅要追求數量,以多取勝,而且要講究質量,以巧服人。“耍故事”是元宵的內容之一,其時配以竜、旗、鼓樂、火流星等,浩浩蕩蕩,成百上千人在通衢大道上遊玩。元宵之夜,不論城鄉,均以糯米粉作元宵它,徹夜燈火輝煌,有“三十夜裏的火、元宵夜裏的燈”之諺。
端陽 : 湘陰是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古羅子國屬地。“端陽況渡,吊屈原之溺水”,每年端午這天,湘陰沿江集鎮,特別是縣城,沿例舉行竜舟賽。歷史上縣城出現過各種竜舟賽陣容,清末民初“紅船”與“黑船”是旗鼓相當的對手。習慣是五月初一竜船下水,檢驗班子,稱作“齊橈”,初三、初五是預賽和决賽日,稱作“正船”。農歷五月初五,數條竜船競渡,觀衆如雲。“五朋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江堂,吃粽子,灑白糖,竜船下水喜洋洋”,這去兒歌不知流傳多少代。解放後,竜舟賽不再分成幫派,由地方政府或民間組織賽事,爭標奪勝的氣氛更為熱烈。
此外,湘陰人在“立夏”這天有吃糯米它子和雞蛋的風俗,有“立夏吃個坨,雙腳跳過河;立夏吃個蛋,磨礱鼓(鵝孵石)都踩得爛”之諺。 |
|
2008年,全縣生産總值(GDP)1073384萬元,增長15.3%,比上年快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284487萬元,增長5.6%;第二産業增加值493395萬元,增長26.1%;第三産業增加值295502萬元,增長9.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産總值為14563元,增長16.8%。2008年全縣三次産業結構為26.5:46:27.5,第一、二、三産業分別拉動GDP增長4.0、7.0、4.3個百分點,二産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農 業
湘陰農業生産歷史悠久,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主導地位。境內生産資源豐富,自古就是漁糧阜地。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境內盛産“稻、果、瓜、蠃、蛤”。全縣耕地面積40.3千公頃,山地16.1千公頃,湖洲39.8千公頃,水面65.7千公頃。湘陰農業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先後被評為“全國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産銷售百強縣”、“全國漁業百強縣”、“全國發展商品瘦肉型豬基地縣”、“全國農機示範縣”和“全國平湖緑化先進縣”。1991年,湘陰縣成為洞庭湖區第一個雙季稻田産成建製過噸糧縣,2001年被評為全省超級雜交稻推廣先進縣。水利建設進入全省十強並連續三年奪得“芙蓉杯”。
黨的十四大以後,全縣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發展要求,充分發揮農業的區域比較優勢和資源優勢,大膽創新科技,轉換機製,加快了農業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步伐,推進了農業區域化、規模化、市場化、産業化經營。“以竜頭企業帶動結構調整,以結構調整促進竜頭企業”的作法,被省委書記楊正午同志譽為“湘陰模式”而廣勵人心。截止2001年底,全縣共扶持發展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30傢,其中省市竜頭企業10傢,並通過實施竜頭帶動戰略,重點培育壯大了優質稻、蕎頭、茶葉、芝麻、花生、薯類、蔬菜和生豬、水禽、水産品等10大支柱産業和係列加工産品。2000年,全縣農業總産值127649萬元(1990年不變價),比1978年增長13.1倍。其中種植業産值41260萬元,林業産值586萬元,畜牧業産值42028萬元,漁業産值41391萬元,分別占32.2%、0.45%、32.89%、32.4%,産值分別是1978年的5.5倍、4.1倍、33.4倍、和167倍。種植業産值中,經濟作物産值占67%,比1978年上升43.7%;全年農産品提供的商品額86759萬元,農業商品率由1978年的33.7%提高到67.9%,農民人平純收入2318元,比1978年增加2253元。
湘陰的農業資源雖然豐富,開發利用也有了一些發展,但是,全縣農業資源與出並不平衡,大量資源仍處於閑置、半閑置狀態,開發利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據統計,全縣丘崗利用率僅2%,可開發湖洲利用率衹有44%,林業收入僅占農業的0.45%;已開發資源中,農産品大路貨居多,特色産品甚少。中國已加入WTO,農業的發展也必須適應國際化發展要求,“十五”期間,湘陰正以本地優勢和特色産業為依托,繼續實施竜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發展戰略,培植品牌支柱産業,發展區域規模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到“十五”期末,實現農業總産值27.3億元(不變價),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3380元以上。
工 業
建國50年來,湘陰工業經歷了由手工操作、機械作業到自動化控製等階段。建國初期,全縣工業主要集中於集鎮,以手工為主,總産值567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機械設備僅一臺煤氣發電機組和一臺腳踏圓盤印刷機。1953年國傢對工商業進行社會主進改造,建立和發展了全民與集體所有製企業,組建了一批國營工廠和部辦工廠,為湘陰工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拉動下,全縣以食品、造紙、輕工、化學工業為主體的縣屬工業成為骨幹企業,1982年國營工業産值突破1億元大關,在全省縣級工業綜合排名中居前十位。年上交利稅1380萬元,有“湘陰財政三分天下有其一”之稱。進入九十年代,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湘陰縣委、縣政府按照“抓大放小、放開搞活、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路,通過招商、租賃、股分製改造、破産、整體出讓等辦法,重組生産要素,盤活了企業存量資産。
從1995年起,先後對14傢工業企業實施破産終結債務4.5億元,到2000年底,80%的工業企業得以盤活。全縣現有機械、冶煉、造紙、化工、建材、陶瓷、輕工、食品、飼料等多種行業。有碳銨、變壓器、機製紙、鏟運機、粗鉛、棉布、檸檬酸、酒類、水泥、磚瓦、裝飾板、陶瓷以及各種食品等200多個産品。有國內同行業百強、省內十強的三九、金威、雙星飼料廠。産品中有蘭嶺茶葉、三塘蕎頭、羅城牌碳銨、湘陰牌低耗節能變壓器等30多個産品榮獲國傢、省、市等級奬和優質産品奬。2001年,全縣4155個工業企業,完成總産值49.8億元。 |
|
嶺北鎮:2004年底由3鄉1鎮合併而成。位於湘陰縣西南部,南與望城接壤,西同益陽毗鄰。距嶽陽140千米,距長沙50千米。面積111.26平方千米全鎮居民戶18533戶,人口75900人。轄48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嶺北鎮政府設在原鐵角嘴鎮,集鎮常住人口19000人。
***以下為2003年以前的資料,2004年底區劃調整後的資料待收集***
文星鎮:即湘陰縣城,以文星塔而得名。位於湘江東支東岸,距長沙72千米,距嶽陽市區96千米。北與白泥湖、石塘、湘臨鄉毗連,東、南面與長康、袁傢鋪兩鄉鎮接壤,西抵湘江東支與鶴竜湖鎮隔江相望。南北最長處約7.3千米,東西最寬處約4.9千米,面積30平方千米。文星鎮作為縣城,始於南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由知縣李植自赤竹城遷此,地名瓦碎潭。今鎮域明初隸歸政鄉,設二坊;清初隸19都;鹹豐年間為附城局城區鄉;民國25年建為中心鎮。1949年稱城關區;1951年8月建為區級鎮,直隸縣,轄3個居民委員會和城郊的附城鄉;1958年9月建“八一人民公社,後稱城關公社,轄6個生産大隊、37個生産隊;1961年恢復鎮建製,轄城區的9個居民委員會和郊區6個生産大隊;1981年11月於郊區建公社級農業辦事處,專轄郊區6個生産大隊;1992年撤銷農業辦事處,並入城關鎮;1995年撤區並鄉時改名文星鎮。現轄城區的城北、城西、城南、城東、先鋒、西湖、江東、城郊、北郊、漕溪、烏竜、三峰、江洲、橋東14個居民委員會和郊區的東湖、望濱、長嶺、黃金、高嶺新村、慄塘、白沙7個村。人口36800戶、92133人。
臨資口鎮:位於湘資兩水交匯處,北與洞庭圍鎮、楊林寨鄉交界,南隔資水與鳳南鄉相鄰,東濱湘江與南陽鎮、古塘鄉相望。建國前屬白馬鄉,建國初隸河西辦事處、臨資鄉,1953年臨資口集鎮定為區屬鎮,1956年鎮域為民新鄉,1958年隸洞庭圍人民公社,1961年規模縮小,鎮域稱民新公社,臨資口鎮為縣屬鎮。1984年改社為鄉。1996年將臨資口鎮和民新鄉合併,成立臨資口鎮。面積24.61平方千米。2000年全鎮共有3558戶,14502人。轄毛傢湖垸和林興垸兩個巴垸,石牌、吉祥、蓮花塘、雲集、三合嶺、復興、楊公、雙塘8個行政村,107個村民小組。鎮政府機關駐雲集寺,即原民新鄉政府所在地。
洞庭圍鎮:位於縣域西北,距縣城22千米。鎮域建國前屬白馬、臨泚二鄉;建國初為河西辦事處;1950年為11區,1955年為白臨區,1956年境內建有全省第一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洞庭圍合作社,以垸圍濱臨南洞庭湖,故名;1958年建洞庭圍人民公社,1961年體製縮小,1984年恢復為洞庭圍鄉,1995年改為洞庭圍鎮。面積24.9平方千米。2000年全鎮總人口3033戶、13020人,其中農業人口11838人。轄紅菱、慄塘、買馬、莊傢、伏傢、酬塘、洞庭、喬山8個行政村,72個村民小組,1個居委會即和平閘居委會。鎮政府駐和平閘。
白馬寺鎮:東距縣城20.8千米。1700多年前此地名金雞港,1600年前名白馬潭。因境內白馬寺得名。建國前屬沅江縣新成鄉及湘陰縣白馬鄉,1949年即為河西辦事處所轄鄉級鎮,1956年為白臨鄉屬鎮,公社化時屬洞庭圍人民公社,1961年以後復為區屬鎮,今鎮域為姑嫂樹公社,文革中改紅衛公社,1984年改為鄉,隨後建為鄉級鎮;1995年姑嫂樹鄉、白馬寺鎮合併為白馬寺鎮。面積27.5平方千米,人口15200人。轄9個行政村,1個街道委員會,112個村民小組。
鐵角嘴鎮:位於湘陰縣南部,距縣城約20.3千米。因有一石磯伸入湘江,其質如鐵,因以得名。建國前屬文洲鄉,建國後建鐵窯鄉,1956年並入沙田鄉,1958年屬上遊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鐵窯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隨後建為鐵角嘴鎮;1995年,沙田鄉並入。面積36.1平方千米,總人口29132人。轄16個村、2個居委會,202個村民小組。鎮區鐵角嘴。
濠河口鎮:位於縣域中部,東距縣城8千米。建國前屬仁和鄉。建國後初隸河西辦事處,1950年建為濠河區,1958年隸湘江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濠河公社,1984年改為浩河鄉,隨後建立濠河口鎮,1995年10月與鶴竜鄉合併成濠河口鎮。面積36.4平方千米。2000年,全鎮6078戶,22740人。轄1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15個村民小組。
樟樹鎮:位於湘陰縣城西南15千米處。建國前屬忠義鄉,建國初隸9區,1956年為樟樹鄉,1958年隸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樟樹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1984年改設鎮。面積54.55平方千米,總人口26800人。轄22個村、1個居委會。鎮區樟樹港。
袁傢鋪鎮:位於湘陰縣境中部。鎮域建國前分屬文傢、道南二鄉;建國後建為竜鳳、袁杉、周濟等鄉,1955年並為丘南鄉,1958年隸紅旗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城南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1995年撤區並鄉建鎮,設立袁傢鋪鎮。面積38.6平方千米,總人口20331人。轄14個村、1個居委會、189個村民小組。
東塘鎮:位於湘陰縣東北部,距縣城8千米。鎮域民國時屬顯慶鄉。建國初屬城關區,1950年為番關、石澗、小橋、曾傢等鄉,隸8區;1956年為東塘、黃甲2鄉,1958年分屬前進、先鋒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東塘、黃甲公社,1968年撤銷黃甲公社,除來竜、星星2大隊外,其餘並入東塘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置東塘鎮。面積44平方千米,總人口28164人。轄20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東塘坪。
新泉寺鎮:位於湘陰縣境西南,距縣城18千米。鎮域建國前屬臨泚鄉,建國初屬荊塘鄉,1956年為新泉鄉,1958年隸躍進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新泉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隨後建為新泉寺鎮。面積23.1平方千米,總人口14632人。轄10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
南陽鎮:位於湘陰縣境中部。鎮域清以前為洞庭湖水域,清嘉慶年間建成南陽圍,範圍包括今南陽、南山、南洲3村。清末屬臨資局,民國分屬臨資、仁和2鄉,隸9區。建國初隸河西辦事處,後建為包市、清明、仁西、南陽等鄉,1956年並為南義鄉,1958年與古塘、濠河口、湘臨等鄉共建為湘江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南陽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6年7月改為南陽鎮。面積26.2平方千米,總人口14402人。轄11個行政村,1個漁場和1個居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包公廟。
南湖洲鎮:位於湘陰縣西境,資水尾閭。舊時有約5平方千米的洲灘,地處南湖之濱,故名南湖洲,鎮名由此而來。建國前屬沅江縣民樂、東興、胭脂等鄉。1949年以後為沅江縣第4區,1954年劃屬湘陰縣,隸18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南湖、賽頭鄉,1958年為衛星人民公社;1960年劃為南湖、賽頭兩公社,1961年恢復區建製,轄南湖、胭脂、賽頭、和平4公社;1984年,以南湖洲墟場建為南湖洲鎮。1995年,南湖洲鎮、胭脂鄉、賽頭鄉、和平鄉合併為南湖洲鎮。面積99.1平方千米,總人口58660人。轄4個管理區,36個村,3個居委會。鎮人民政府駐南湖洲。(賽頭管區:面積17.2平方千米,人口15323人,轄10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賽頭口集鎮建國前屬憲成垸新成鄉,建國初為賽頭、新塘、大淋鄉,1956年為賽頭鄉,1958年屬衛星人民公社,1961年復為賽頭公社;1982年社改鄉,1995年為賽頭管區。)(和平管區:建國前屬沅江縣新成、東興鄉;建國初為附東及東興鄉。1954年劃屬湘陰。1958年屬衛星人民公社,1961年恢復為和平公社,1982年社改鄉,駐地楊沙洲集鎮;1995年為和平管區。)(胭脂管區:建國前屬沅江縣附東、胭脂兩鄉,1958年屬衛星人民公社,1961年體製縮小為胭脂人民公社,1967年更名為東方紅公社,1980年恢復為胭脂公社,1982年社改鄉,駐地胭脂集鎮;1995年為胭脂管區。)
界頭鋪鎮:位於湘陰、汨羅、望城三縣和長沙、嶽陽兩地市的交界處,距縣城17千米,距省城24千米。鎮域建國前屬文傢、忠義二鄉,建國後由金鳳、金竜等5鄉並為金竜鄉,以境內有金山寺與十竜山,各取一字名鄉。1958年屬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金竜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1995年撤區並鄉改稱界頭鋪鎮。面積44.6平方千米,總人口1.5萬人。轄14個村,1個居委會,179個村民小組。
石塘鄉:位於湘陰縣城東北,距縣城3千米。面積45平方千米,總人口21050人。轄18個村,227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地石頭塘。
六塘鄉:位於湘陰縣城東。建國前屬顯慶、雲靜鄉,建國後建為城北區雲靜、大義等鄉,1956年隸石塘鄉,1958年隸前進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六塘公社,1984年社改鄉。面積32.5平方千米,總人口1.48萬。轄11個行政村,116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六塘鋪。
三塘鄉:地處湘陰縣境北部。以轄區有三塘橋而得名。鄉政府駐攔河壩。鄉域建國前屬武穆鄉。建國初隸12區,1958年劃入屈原農場,為烏塘、三塘兩個大隊。1961年復從農場劃出,建為三塘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面積37.8平方千米,總人口21135人。轄14個行政村,184個村民小組。
白泥湖鄉:位於縣城之北,南距湘陰縣城10千米。因境內有湖,湖岸盛産白色瓷土,故得名白泥湖。鄉域原為荒湖水域。1965年組織滅蠃圍墾,名白泥湖公社,後改名北湖公社,地名普查時恢復為白泥湖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面積34.58平方千米,總人口14148人。轄14個行政村,3個村級漁場,136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地許傢臺。
長康鄉:位於縣境東南部。鄉域建國前屬南道鄉。1949年隸城關區,1950年屬2區,1956年為長康鄉,1958年隸紅旗公社,1961年為長康公社,1984年社改鄉。面積50.8平方千米,總人口23203人。轄長康、金浦、石板、思岩、聯合、中段、仁山、浸米、和平、南陽、大中、石思、金竜、白馬、花石、中山、金華17個行政村和長康裏居委會。鄉人民政府駐長康裏。
玉華鄉:位於湘陰縣東南部,距縣城16千米。以境內有玉石橋、華光廟地名而名玉華鄉。鄉域建國前屬道南鄉。建國後設有玉華等5個小鄉。1956年為玉華大鄉,1958年由玉華、長康、城南3鄉組建紅旗人民公社,後改城南公社;1961年縮小為玉華公社,1984年社改鄉。面積47平方千米,總人口18585人。轄14個行政村、184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玉華集鎮。
靜河鄉:位於縣域中部偏南。鄉域解放前屬忠義鄉、仁和鄉和文家乡,解放後曾設置有安靜、青湖、竜潭、文涇、青麥、濱湖、灣河等小鄉。1958年屬火箭公社樟樹和湘江公社,1961年縮小為安靜、灣河公社,1984年社改鄉。1995年10月安靜、灣河2鄉合併為靜河鄉。面積60平方千米,總人口27305人。轄19個村、246個村民小組。鄉政府機關駐牛路口集鎮。
湘臨鄉:位於縣境北部。鄉域建國前屬和豐鄉。建國初建為永和、永義、永樂等鄉。1956年隸濠河鄉,1958年隸湘江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湘臨公社,1984年社改鄉至今。面積28.28平方千米,總人口1.37萬人。鄉人民政府駐湘臨集鎮。
古塘鄉:位於縣境中部,東西闊5千米,南北縱3.9千米。鄉域建國前分屬臨泚、和豐鄉;建國初分屬永和、永義鄉。1958年隸湘江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古塘公社,1984年社改鄉。面積19.5平方千米,總人口2672戶、12018人。轄6個村、103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王傢壩集鎮。
鳳南鄉:位於縣域西部。建國前分屬白馬、臨泚2鄉。建國初屬16區,1956年隸新泉鄉,1958年隸躍進公社,後改新泉公社,1961年縮小為鳳南公社,以境內有鳳凰嘴、南岸嘴地名,各取一字而得名,1984年社改鄉。面積31.12平方千米,總人口4074戶,16542人。轄11個村。鄉人民政府駐地原名葫蘆嘴。
關公潭鄉:位於縣境西南。濱臨湘水有一潭,相傳關羽曾在此飲馬洗浴,故名關公潭。鄉域建國前屬白馬鄉,建國初劃屬16區,1956年建新泉鄉,1958年屬躍進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關公潭鄉,文革中改名東風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面積共26.58平方千米,總人口15441人。轄9村、一站。鄉政府原駐關公潭附近東河壩,1994年遷紅旗橋。
西林鄉:位於縣境西南角。鄉域建國前屬益陽縣兆豐鄉和永樂鄉。1950年劃屬湘陰縣,1956年建為西林鄉,1958年隸躍進公社,後改新泉公社,1961年建西林公社,1984年改為鄉。面積32平方千米,總人口1.71萬人。轄10個村、126個村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西林港。
青潭鄉:位於縣境最北端洞庭湖中。取轄區青山和蘆林潭兩地名各一字為青潭。鄉域建國前屬武穆鄉,後並入三潭鄉,1958年劃歸楊林寨農場水産分場,1962年析出自成青潭公社,1984年改為鄉。面積6平方千米,總人口458戶、1530人。轄3村1場。鄉政府機關駐青山。
楊林寨鄉:位於縣境北部。原是洞庭湖淤洲,存有黃土、太合、東合等幾個廢垸。1952年整修南洞庭湖時將這一大片土地圍輓成垸,建為楊林寨農場,隸屬省農墾局。1969年移交給湘陰縣。同年接收新化縣柘溪水庫1.5萬移民,改為公社建製,1984年改為鄉。面積30平方千米,其中水面8.61平方千米。總人口5823戶、21000人。轄黃太港、沅潭、周傢臺、宗師潭、沙河碇、白洋湖、牧羊港、王傢河、蔣傢渡、蓮子口、合湖、太合圍、楊林寨、東合港14個行政村、1個漁場、161個村民小組。鄉政府機關設沅潭。
柳潭鄉:位於縣境西北。以轄區有楊柳潭而得名。建國前屬沅江縣民樂鄉,建國初為同心鄉,後建為鼎新高級社,1958年隸洞庭圍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柳潭公社,1982年改社為鄉。面積26.1平方千米,總人口13500人。轄8個行政村、119個村民小組,1個新隊,2個漁場南叉湖、酬塘湖漁場。鄉政府駐地易婆塘集鎮。
茶湖潭鄉:位於湘陰縣西南境嶺北垸西隅。建國前分屬文洲、臨泚鄉,建國後隸文忠區,1958年屬上遊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茶湖潭公社,1984年社改鄉。面積19.2平方千米,3811戶,13222人。轄荊幹、新河、新民、仁義、潭湖、五星、蘆花、羊𠔌、楊柳、農科10村和茶湖潭集鎮與茶湖潭鄉漁場,共有126個村民小組和1個居委會。鄉人民政府駐茶湖潭集鎮。
東港鄉:位於縣境中部偏南,距縣城14.2千米。建國前屬文州鄉,建國初隸文忠區,1956年並入北嶺鄉,1958年屬上遊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東港鄉,1984年改社為鄉。面積26.6平方千米,總人口16350人。轄12個行政村、161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地東港集鎮。
躲風亭鄉:位於縣境西南,距縣城19千米。鄉域建國前隸文洲鄉,建國初名金壽鄉,1956年並入嶺北鄉,1958年隸上遊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躲風亭公社,1984年改社為鄉。面積29.3平方千米(含縣屬鼻湖漁場),總人口16718人。轄青嶺、金沙、大嶺、青泥、文州、仁壽、高湖、雙華、夾州、德興等10個農業村,1個水産村,1個鄉漁場。鄉政府駐地躲風亭。
車馬鄉:位於縣境西南角。以濱臨車馬江而得名。建國前屬益陽縣永樂鄉,1950年劃歸湘陰,建為慶沙、同牌2鄉,1958年隸躍進人民公社,1961年縮小為車馬公社,1984年社改鄉。面積31.2平方千米,總人口16000人。轄9個村、140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三壩子,後改名車馬岡。
鶴竜湖漁場:位於縣域中部,東濱湘江東支與縣城隔河相望。1956年2月建立國營湘陰水産養殖場,隸屬省水産局。1959年4月合併原湘陰縣二農場、湘陰縣畜牧水産局辦的烏竜咀豬場,擴建為省屬國營鶴竜湖農場,為全省29個出口基地農場之一。1963年1月下放湘潭地區管轄,更名為國營湘陰縣鶴竜湖農場;1982年改為漁場,更名為國營湘陰縣鶴竜湖漁場。2000年10月,根據中共湖南省委湘發[2000]04號《關於國有大中型農場體製改革的意見》精神,擬整體改製轉體為鶴竜湖鎮。面積16.86平方千米,總人口4612人。轄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個特種水産養殖開發基地。場部駐鶴竜閘。 |
|
交通區位優勢突出。湘陰緊臨省會長沙,居長沙、嶽陽、益陽三市五縣中心,自古為湖湘要地。境內水陸交通十分便捷。水路承湘資沅澧四水,接煙波浩淼洞庭,航通萬裏長江。目前正在建設的漕溪港千噸級深水碼頭,是全省地理條件最優越的縣級港口。公路網絡四通八達,長湘公路40分鐘可達省會長沙;距京廣鐵路復綫15公裏,省道S308綫橫貫東西,嚮東接綫京珠高速,即將動工新建的京珠高速復綫,穿城而過,有2個出口。嚮西橫跨湘資連接益陽;嚮北環洞庭湖直達嶽陽。縣內湘汨、湘營、湘楊、湘樟、臨賽、新喬六大縣級主幹道連通各鄉鎮。通暢順捷的水陸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物産資源豐富。縣域面積1581.5平方公裏,現有耕地69.8萬畝,水面98.6萬畝,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目前已形成了優質稻、優質藠頭、有機茶葉、名特優水産、無公害蔬菜、優質生豬、優質水禽七大特色農産品基地,年産糧食50萬噸,起水鮮魚12萬噸,出欄生豬100萬頭,水禽300萬羽,藠頭、有機茶享譽國內外,名特優水産、優質畜禽等特色農産品聞名遐邇,優質稻米暢銷東南亞,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國漁業百強縣、全國生豬百強縣。是省會長沙緑色農産品配送基地和湘菜産業原料供應基地。
産業集聚能力強。全縣規模工業企業已達100多傢,初步形成了現代製造、板材建材、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造紙化工五大主導産業,擁有3件中國馳名商標,1個中國名牌産品,7個國傢免檢産品,17件湖南省著名商標,12個湖南名牌産品。
人力資源充足。湘陰總人口71萬,轄19個鄉鎮。具有大批成熟的城市産業工人和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湘陰職業教育初具規模,現有職業學校50所,年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萬多名,其中湘陰第一職業中專為國傢級職業教育培訓基地,並常年為企業定嚮培訓專業技術人才。
經濟發展環境寬鬆。我縣近年來先後引進日本、新加坡、泰國、加拿大、臺灣等國傢和地區的外商以及廣東、浙江等地客商投資興業,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內聯引資先進縣,落戶的企業都有較大發展,取得豐厚的回報。目前,湘陰縣委、縣政府更加註重為投資者營造優質高效的行政環境、誠實守信的人文環境、方便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安全、安定的治安環境。 |
|
湘陰縣位於湖南省東北部,南洞庭湖濱,湘資兩水尾閭,東經 112 °30 ′-113 °濱湖新城一角02′,北緯 28 °30 ′-29 °03 ′,現隸屬湖南省嶽陽市。湘江自南嚮北貫穿全境,把全縣分為東西兩部,東部為丘陵崗地,西部為濱湖平原。全縣轄 19 個鄉鎮,418個行政村,總面積 1581.5 平方公裏,人口 73 萬人,目前城區規劃控製面積達50平方公裏,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裏。城區人口15萬。是“長株潭”城市群全國“兩型社會”建設實驗區五大示範區之一的濱湖示範區、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標兵、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糧食百強縣、全國漁業百強縣、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産示範縣、全國農産品質量安全管理先進縣、全國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先進縣、湖南省名特優水産養殖示範縣、湖南省水産品總量第一縣、湖南省鄉鎮企業先進縣、湖南省承接産業轉移發展加工貿易實驗區、湖南省5個最具投資吸引力縣之一。
湘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湘陰是湖湘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自南朝劉宋元徽二年正式置縣至今,已有 1500 多年歷史。千百年來,縣境內不僅留下了“規模甲通省”的宋代湘陰文廟、嶽州窯遺址、南泉古剎、“雙塔凌雲”的文星塔和烏竜塔、清朝“中興名臣”左宗棠故居等一大批文物古跡,更有任弼時紀念碑、陳毅安烈士紀念館、辛亥革命元老鄭照熙故居、陳嘉佑將軍墓、抗日陣亡烈士紀念塔等近代中國崢嶸歲月的歷史見證,造就了宋代名儒周式、歷相五朝的明代戶部尚書夏元吉、清朝“中興名臣”左宗棠、首任中國駐英法公使郭嵩燾、中國近代化學工業先導範旭東、著名教育傢民國教育總長原北京大學校長範源濂、著名作傢康濯、抗洪英雄高建成等一大批先哲時賢,建國後,原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同志曾任第一任縣委書記。孕育了極具湖湘文化底藴的“團结拼搏,奮發圖強”的湘陰精神。湘陰不僅史脈悠長、人文薈萃,而且山水相映,風景秀麗。郁郁葱葱的東部丘陵區被譽為“天然氧吧”,緑樹成蔭的西部水鄉被稱為“負離子倉”,橫嶺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珍禽雲集,極具湖鄉特色的“湘陰八景”久負盛名,青山島、鵝形山度假休閑村成為人們休閑觀光的好出處。
湘陰資源豐富,物産富饒。湖南省境內的湘、資、兩水流經湘陰,縣境內河溝縱橫,湖泊塘堰星羅棋布,全縣總水域面積 98.6 萬畝,其中可養殖水面 13.3 萬畝,可捕撈水面 41 萬畝。自然水域水産品種類達 112 種,其中常見的名貴品種有鯉、青、草、鯽、鯿、鱖魚和龜、鱉、蟹等 30 餘種。水生植物有湘蓮、蘆葦等 10 餘種。湘陰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有山林 24 萬畝,總覆被率為 12% 。林木蓄積量為 33 萬立方米。用材林和防護林樹種主要有杉、馬尾鬆、旱柳、意大利楊、樟樹、泡桐、楓楊等;主要經濟林樹種有茶、油桐、柑桔、棕櫚、梨、桃、李等;主要四旁緑化樹種有細葉女貞、大葉女貞、法國梧桐、圓柏、側柏、火力楠、桂等;珍貴樹種有古銀杏等。湘陰礦産資源較多,縣境內東南部已探明的主要礦藏有釉子石、高嶺土、獨居石、鈦鐵、金紅石、長石、瓷石、砂石等 20 餘種,不少礦種有品位高、易開採、便運輸等特點。其中釉子石地表以上儲藏量達 1000 萬立方米以上,高嶺土 10 億噸以上。湘陰盛産糧食、蕎頭、茶葉、麻類、油料和生豬、鮮魚、禽、蛋等農産品。年産糧食 40 萬噸以上、茶葉 5000 噸,出欄肉豬 100 萬頭以上,出籠傢禽 450 萬羽,水産品總量達到 10 萬噸。藉助良好的資源優勢,形成了蕎頭、茶葉、檸檬酸、食用油、蔬菜、糧食、畜禽、水産品加工八項優勢産業,培育了振湘實業、蘭嶺茶廠、三塘醬廠、義豐祥實業、長康實業、福湘木業等 30 傢農産品加工竜頭企業和 243 傢規模型加工企業,其中省級竜頭企業7傢,市級竜頭企業16 傢,更是涌現了“湘三”、“蘭嶺”、“長康”、“義豐祥”、“福湘”、“金頂”等一大批中國名牌産品、中國馳名商標和湖南省著名商標, 這些企業的40多個主導産品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韓國等20餘個國傢和地區。“公司 + 基地 + 農戶”的農業發展模式被時任湖南省委書記楊正午同志譽為“湘陰模式”。農産品加工業的發展提升了湘陰工業化水平,全縣現有化工、機械、建材、食品、紡織、造紙、森工等 230 多個工業産品,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精細化工、造紙、輕紡、建材五大工業支柱産業。
交通區位優勢突出。湘陰緊臨省會長沙,居長沙、嶽陽、益陽三市五縣中心,區域位置長沙市以北、在省會“長沙市半小時經濟圈”內,屬“武漢三小時都市圈”範圍內,沿湘江水路“通江達海”自古為湖湘要地。境內水陸交通十分便捷。水路承湘資沅澧四水,接煙波浩淼洞庭,航通萬裏長江。正在建設的三千噸級漕溪港深水碼頭南通長沙港,北接嶽陽城陵磯港,是湖南省地理條件最優越的內河港口,長沙霞凝港和金霞保稅物流園水上運輸的重要支撐點,貨輪可直接進湘江,出長江,直通遠洋,同時又成為上遊(長沙霞凝港)貨輪和下遊船衹停泊轉運的驛站。公路網絡四通八達,長湘高等級公路(拓建中的芙蓉北路)30分鐘可達長沙城區,60分鐘可達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建成的湘陰沿江大道與規劃中長沙至湘陰的沿江風光帶對接:距京廣鐵路復綫15公裏,省道S308綫橫貫東西,嚮東接綫京珠高速,即將動工新建的京珠高速復綫,穿城而過,有2個出口。嚮西橫跨湘資連接益陽;嚮北環洞庭湖直達嶽陽。縣內湘汨、湘營、湘楊、湘樟、臨賽、新喬六大縣級主幹道連通各鄉鎮。通暢順捷的水陸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昔日的湘陰曾以人文薈萃、物華天寶盡顯風流,今日的湘陰正沐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蓄勢待發,朝着建設和諧的湖南經濟強縣目標邁進。近年來,今後幾年,中共湘陰縣委、縣人民政府將緊緊抓住進入“長株潭”城市群全國“兩型社會”建設實驗區濱湖示範區的有利契機,堅持以招商引資為“第一政績工程”,着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産業帶動能力強、投資密度大、稅收回報率高、環境污染小的大項目、好項目,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進程,努力吧湘陰建設成為産業轉移承接基地、現代裝備製造業配套基地、緑色農産品生産供應和加工基地、區域性航運物流基地和休閑旅遊服務基地。大力實施開放興縣戰略,加速推進“三化”進程,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隨着“長株潭”城市群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的進程的加快、“大長沙”構想的完備和長沙城區整體北拓的契機,湘陰將成為其受益者也必將會成為洞庭湖畔一顆璀璨的明珠。 |
|
湘陰位於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長,氣溫高,夏季長達4個月,同時降水集中在春夏暖熱季節,高溫期同多雨期一致。年平均氣溫為17℃,日極端高氣溫為40.1℃,極端低氣溫為-14.7℃。全年無霜期為223-304天。年日照1399.9-2058.9小時。年太陽輻射總量97千卡-119.38千卡/平方釐米。年平均降雨量1392.62毫米,雨季(3-7月)降雨平均量可占年平均總量的54.4%。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37%。全年主導風嚮為北風、南風、西北風,年平均風速3米/秒。境內適宜於農作物和樹木的生長,特別是對喜熱的水稻、棉花等作物有利。鼕季氣候亦適宜種植油菜、蕎頭、蠶豆、小麥、緑肥和蔬菜等越鼕作物。上述溫和的氣候,亦有利於各種水陸動物的生長繁殖。 |
|
湘陰東鄰汨羅市、西接益陽市,南界望城縣、長沙市,北抵沅江市、屈原行政管理區。湘陰縣域地圖 湘陰非金屬礦比較豐富。主要有重砂礦、細芝麻石、陶土、砂卵石等。孫傢坪、袁傢鋪、文傢鋪等8個細𠔌砂礦,C1和C2級重砂礦儲量豐富。包括獨居石、金紅石、鈦鐵、柘榴石、鋯英石等多種礦石。細芝麻石分佈在界頭鋪、玉華、長康等鄉鎮的花崗岩山地,藏量甚多,可長年開採。陶土(白泥)遍布於樟樹、石塘、六塘、界頭鋪、袁傢鋪、靜河、白泥湖等鄉鎮,砂卵石分佈甚廣。此類工業、建築原料大有開採前途。南北長61公裏,東西寬51.3公裏,面積1581.5平方公裏,約占嶽陽市總面積的10.5%、全省總面積的0.75%。
地塊屬新華夏構造體係的第二隆地帶。地貌呈低山、崗地、平原三種形態,具有三大特徵:其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位居幕阜山餘脈走嚮洞庭湖凹陷處的過渡帶上,地勢自東南嚮西北遞降,形成一個微嚮洞庭湖盆中心的傾斜面。最高處青山庵,海拔552.4米,最低處濠河口河底,低於黃海水平面4.3米。其二,以濱湖平原為主體,呈塊狀分佈。地處湘江大斷裂帶,構成低山、崗地;西盤下切,形成濱湖平原。除去江河湖泊及其它水面,濱湖、江河、溪𠔌3種平原共702.11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44.4%,崗地占13.59%,低山占1.51%。其三,河湖交匯,水域廣阔。山崗地區水係發育不良,北部平原、湖洲地區河湖交匯。
水資源
湘陰縣境內河渠縱橫交錯,湖沼塘堰星羅棋布。湘資兩水在縣內流經長度達250余公裏,內江流經長度70余公裏,計有外湖81個,內湖78個,塘堰3372個,水壩2249座。主要河流有湘江、資江和白水江,主要外湖有橫嶺湖、團林湖、淳湖和荷葉湖等,主要內湖有鶴竜湖、洋沙湖、范家壩、白洋湖和南湖垸啞河等。水域面積98.56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1.56%,可利用率在55%以上,為養殖、捕撈、灌溉、航運、工業用水提供了十分充裕的水源。
湘 江
湘江又稱湘水,為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是湖南省境內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公裏,全長856公裏,歷年平均徑流量722億立方米。
白水江
白水江發源於貴州省赫章縣恆底花泥山箐,流經彝良牛街、????津柿子鄉,經兩河口註入關河,在????津縣境內流程30公裏,常年流量769立方米/秒,最枯流量12.5立方米/秒。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資源構成可概括為“一山四水三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地貌類型以衝積平原和崗地為主。成土母質以河流衝積物、湖積物、第四紀紅土為主。全縣平原面積702.11平方公裏,低山21.4平方公裏,崗地200.92平方公裏,水域面積657.06平方公裏。全縣地勢較平坦,土地適種性廣。土壤以水稻土、紅壤、潮土為主。西部堤垸平原和湖洲分佈着水稻土和潮土;東部低山崗地分佈着紅壤和水稻土。平原土壤耕層深厚,質地疏鬆,肥力較高,適宜水稻、油菜、緑肥等作物生長。崗地紅壤,質地較粘重,酸性強,缺乏養分,適種茶樹。低山紅黃壤,質地較鬆,有機質豐富,有利於林木生長。湖洲潮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夏季淹水,鼕季幹涸,適種蘆葦、意大利楊。
生物物種資源
縣域適應性廣的土地資源和光、熱、水資源,為生物的繁衍提供了適宜的生態環境。農業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全縣有以水稻、紅薯為主的11種糧食作物,有以茶葉、棉花、蕎頭為主的15種經濟作物,有以蘆葦、湘蓮為主的10多餘種水生經濟作物,有以鬆、杉、樟、柳為主的228個樹種,有以青、草、鰱、鱅、鯉和湘雲鯽(鯉)為主的114個魚類品種,有以豬、牛、山羊、雞、鴨、鵝為主的9個畜禽種類。全縣山林24萬多畝,林業用地占陸地面積的16%,森林覆蓋率為12.5%,用林主要分佈在東部低山崗地。其中杉木基地分佈在界頭鋪、玉華、長康等鄉鎮的低山地帶及六塘、石塘鄉部分崗地。防護林主要分佈在西部平原。從外地引進的意大利楊和美國鬆分別植於北部湖洲上和東部山崗區,引進的樹種生長茂盛,大有發展前途。境內多珍奇生物,珍稀樹種有銀杏、楓香、杜仲等30餘種,珍禽異獸有麂、獐、獾、錦雞、鴛鴦等。珍貴魚類有中華鱘、白鱘、銀魚、胭脂魚、非洲鯽等,還有特種水産甲魚、烏龜、泥蛙、竜蝦、河蟹、貝類以及世界珍稀的白鰭豚。
礦産資源
湘陰非金屬礦比較豐富。主要有重砂礦、細芝麻石、陶土、砂卵石等。孫傢坪、袁傢鋪、文傢鋪等8個細𠔌砂礦,C1和C2級重砂礦儲量豐富。包括獨居石、金紅石、鈦鐵、柘榴石、鋯英石等多種礦石。細芝麻石分佈在界頭鋪、玉華、長康等鄉鎮的花崗岩山地,藏量甚多,可長年開採。陶土(白泥)遍布於樟樹、石塘、六塘、界頭鋪、袁傢鋪、靜河、白泥湖等鄉鎮,砂卵石分佈甚廣。此類工業、建築原料大有開採前途。 |
|
遠浦樓
遠浦樓為仿古建築,屹立於湘江湘陰城區段東岸,戰地面積214.88平方米,於2003年動工復建,2005年竣工。遠浦樓取名源於昔日瀟湘八景之一的“遠浦歸帆”,目前遠浦樓內陳列有書房展覽。成為我縣標志性景點之一。
重修的遠浦樓由原中共中央主席、建國後中共湘陰縣第一任縣委書記華國鋒同志題寫樓名。
南泉古剎
南泉寺位於湘陰縣城東南郊,北距縣城3公裏,南距長沙38公裏。據康熙三十三年(1694)《潭州南泉山雙林禪寺中興記》記載:南泉寺係潭州四十餘剎之一。宋紹興間(1140年左右)普庵祖師去遊憩此,鑿井得泉,泉水清冽,乃誅茅建法,創立雙林禪寺。因泉在寺南,故命名為“南泉寺”。
建寺以來,由宋而元至明成化(1470年左右)凡三百餘年。後來由於主持不得人,守規淪墜,法堂草深,明丙戌年(1406年)間,僧名德涌者,勤於法事,深得人緣,將寺殿不斷復新。不幾歲殿閣巍然,佛僧丕盛,大改舊觀。正德間(1510年左右),欽依弘戒宗師等又加大修葺擴充,寺容煥然一新,當時縣知事王公還為此立了碑記。正德至明嘉靖辛亥年間(1551年左右)因年久失修,殿捨傾頽,幾雨侵蝕,有黃庭鎧者主持募捐,得到當時顯達的贊助,又將寺殿僧堂門送修理一新。事後又立了碑記。當明清鼎革之際,復遭兵燹,此寺又一次蕩為灰燼。清康熙甲戌年(1694)有大竜主崇山德鼎禪師嗣楚薄玉崖上方天目開老人,慨嘆南泉寺被廢,乃攜諸子結廬居廢寺旁,籌劃重新修建。得到縣令唐際的幫助,終於鳩工修建,並創立重門寶殿,廣廈修廊,使佛像燦然,紫金光聚,金鼓交參。由是十方檀越近悅遠來,湖海高賢雲奔水赴。鐘鼓之聲,遠聞數裏,常年煙火不絶。這是南泉寺的鼎盛時期。
從康熙重修後,主持僧可考者有:崇山德鼎禪師嗣法門人行和、本山法養行見、祜玉、祜鑒、宗容、宗林、宗蘭等庭目下衹有深根尚健在,深根原姓蔣,七歲在南泉寺受戒,曾一度在藕花堂寺內住過,解放後住南泉寺所在的嚮陽村。1984年他作為宗教界人士代表任縣政協第二屆委員會委員。
南泉寺原有自産:樊傢洲水田三·四石,寺衝裏一·四石,宋傢壠0·二五石。解放前每年收租𠔌五十——六十石。此外寺後塔山園、吳傢坡等山地廣阔,每年可砍茅柴作寺內燒柴。 1930年,尚見寺的頭門,望有“雙林古剎”橫額,二門刻有“南泉山”橫額,二門兩側為通道,前面供有彌勒佛,後面有韋陀神像。第三進為一寬廣院落,兩旁設有鐘樓鼓樓,正中為大雄寶殿,正殿有三尊佛菩薩:阿彌陀佛、消災延壽藥師,釋迦牟尼。二十四諸天、四十八羅漢分列兩傍,塑像金光奪目,姿態栩栩如生,正殿有對聯一幅雲:
者個佛,者個菩薩,到底不離者個鐘聲鼓聲,誰能於有聲裏聽無聲,靜觀自在;
什麽我,什麽人天,究竟是個什麽樵夢蝶夢,吾欲於大夢中求不夢,清靜如來。
方丈室,禪房設在正廳後面。正廳之西還設有庶務室、寢室以及飯廳雜屋等。嚮西延伸為觀音堂,再西為客廳。無論遠近遊人或同門僧侶來此,寺僧接待均極殷勤,沏茶煮茗,清香可口。
寺院環境幽雅,前有洋沙湖,碧波蕩漾,後山,茂林修竹四季皆春。林中多是數人合抱的大樹,其中有楓樹四十八棵,櫧樹二十四棵。一樹垸遮天蔽日。那裏除了樹就是竹子,楠竹密密叢叢人都走不進去。在叢林深邃之處,人跡罕至。夏季炎熱之時,如到樹蔭下去休息,不多時,頓覺暑氣全消,精神清爽。不由吟誦清代南泉寺僧德鼎《詠南泉》的那首七律:
古剎名垂數百秋,廢興不一記碑留。
雲隨鶴夢魂無定,月冷鬆枝翠欲流。
燈火爍開千聖眼,鐘聲敲破古今愁。
臨風愧我空惆悵,未識誰人護祖猷。
1937年原國民黨反蔣愛國將領陳嘉佑歸葬於寺之東側。墓地占面積一畝多,周圍用花崗石砌成大半個弧圈,前低後高,高處嵌墓碑,弧前缺口處設有石祭臺,兩邊立有石華表,中為墓葬所在。石圍 八十八羅漢栩栩如生外都是大楓樹,每到深秋,紅葉飄零,墓地履蓋着一層金黃的楓葉。因這裏墓地氣魄莊嚴雄偉,墓石又光潔可坐,所以遊南泉寺者常愛到這裏來欣賞景色。
1930年在南泉寺創辦湘陰縣立中學時,還衹占用了一部分寺廟房屋,沒有改變寺容。寺內還有和尚居住,香煙也沒有斷絶。抗日期間城內常遭空襲,當時的湘陰縣政府曾兩度遷到南泉寺辦公。抗戰勝利後,南泉寺又由寺僧安幸收回。據說安幸曾經當過縣長。1952年湘陰縣立中學遷到城北夏傢墳山,另建新校捨,曾從南泉寺拆取建築材料,留下一小部分辦了南泉小學。後來小學失火,南泉寺便成了廢墟。1958年這裏辦了茶桑場。而今僅有“潭州南泉山雙林禪寺中興記”的石碑存在,那口古井也在1978年改建茉莉花田時填塞了。昔日的雙林禪寺蕩然無存了。
2002年元月,釋來修和尚慕南泉寺名,雲遊至此,結茅庵作廟堂,廣結善緣,千百善男信女慕名參拜,一時香火盛旺。2001年開始,廣大善男信女面嚮社會各界募捐,共募集建廟資金120餘萬元,從2001年10月在南泉寺原地址上奠基動工,至2002年11月第一棟“三佛殿”竣工。“三佛殿”占地425M2,高19 .8米,其建築雕梁畫棟,甚是恢弘。殿內供奉釋迦牟尼、消災延壽藥師、南無阿彌陀佛三尊佛像,長年香火不絶,甚為壯觀。
湘陰文廟
湘陰文廟始建於北宋慶歷八年(1048),幾經興廢,現有建築為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則“玉振金聲”衝天坊、泮池、狀元橋、“太和元氣”坊、大城門、大成殿及廂房組成,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縣級文廟,建築藝術精湛、風格獨特,屬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嶽州窯博物館
嶽州窯為唐代六大名窯之一。位於湘陰縣文星鎮馬王勘,是一座生産青瓷毓器物的窯址。1997年發現後進行了科學考古發掘,2003年在窯址建立嶽州窯遺址博物館。館內陳列了嶽州窯青瓷毓文物,還可以目睹一代名窯風采。
嶽州窯地處湖南省湘陰縣文星鎮堤院一帶,北起水門,南至洞庭廟舊址,全長700餘米的範圍內。湘陰縣舊屬嶽州,故名。當地居民中至今流傳“湘陰是個萬窯窩,未有湘陰先有窯”。長沙市到湘陰縣城有一條平坦的國道,不到兩小時的路程。沿途江河交叉,風光旖旎,青山緑水,讓久居大都市的我,找到回歸自然的感覺。
湘陰縣是個古城,城內保存着規模較大的孔廟,當地人正在着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孔廟氣勢恢宏,工藝精湛。從建築風格看應屬乾隆早期。樓閣式仿古建築“嶽州窯紀念館”高高聳立在美麗的湘江邊上,眼前的湘江,比我在長沙橘子洲頭所見的寬闊了許多。原先的古渡已被拆除,不遠處,一座嶄新的大橋飛架湘江東西兩岸。湘江由此流入浩瀚的洞庭湖。嶽州窯窯址則靜臥紀念館大廳的地下。湘陰窯窯址發現於1952年,1972年又在窯頭山、梨園等地發現了早期窯址,1975年鼕進行了試掘,出土了大量晉至初唐的青瓷器和窯具。它燒造的時間,可上溯至漢代、三國,可見其歷史久遠矣。在那裏,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竜窯的走勢,見到不少窯具和青瓷片。
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品定六大名窯的茶碗時說:“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從飲茶所需的器具角度來看,茶聖陸羽把嶽州窯排在第四位,由此可見,該窯在唐代顯赫的地位。嶽州窯瓷胎在唐五代時較為輕薄,胎質不如越窯青瓷緊密,胎色早期呈紅或米黃色,晚期為灰白色。釉色以青緑色居多,也有青黃色的。釉薄而質細,釉泡較小,玻璃質感很強。釉面有不規則的細小冰裂紋,有流釉現象。不少器具的胎骨和釉面結合牢固,容易産生剝落的現象。唐代燒製時使用墊餅支燒;五代用支釘支燒,在盤碗底部留有支釘痕跡。
嶽州窯器物豐富多彩,有碗、盤、瓶、高足盤、四係罐、八棱短流壺等。碗的足以圓餅形和玉璧形為主,高足盤、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它註重裝飾藝術,紋飾以印花為主,並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往裝飾着由團花和捲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此外還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具有獨特的風格。這是我參觀湖南省博物館館藏嶽州窯器物所留下的印象。
1973年湖南省湘陰縣出土了一尊罕見的青釉竜首,年代為隋朝。胎骨呈灰白色,施青色釉,開片自然,燒結火候較高。口流作竜首狀,手為竜尾形態,器型呈鼓圓,下配有三個高蹄足,十分穩當,生動活潑。此器物應該屬於仿先秦時期的金屬器,造型典雅別緻,是嶽州窯中的精品,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嶽州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比較重要,上承江浙越窯青瓷,下啓長沙銅官窯,這裏是華中地區先民用瓷的主要産地,大量出土的器物足以證明這一點.
鵝形山風景區
鵝形山風景區是湖南省省級森林公園,位於湘陰縣東南部與汨羅市、望城縣交界處,海拔523米的逶迤相連山嶺地區,綿延十余公裏,山上怪石嶙峋、雲霧繚繞,充溢湖湘地域的靈性與純樸,山上緑樹翠竹、潺潺溪流聲、如詩的田園風光無不流露出讓人一見傾心的秀色。
鵝形山旅遊風景區資源豐富,集休閑觀光避暑、宗教朝拜於一體,是人們回歸自然,享受自然的理想去處,景區自然景點多達48處,諸如:玉筍峰、含珠岩、仙人腳、蝙蝠洞、春蠶問天、鯊魚峰、眼板印、左公避難洞、仙人洞、蛤蟆石等景觀各具神態,似天工雕琢,各有特色,令遊人到此流連忘返,樂不思歸。
左宗棠係列遊
左宗棠(1812—1885)湘陰縣界頭鋪左傢段人。晚清名臣,著名愛國主義將領。年近古稀仍率部西徵,粉碎了西方列強企圖分割我新疆的陰謀,力保祖國領土完整,其愛國精神,深得後人敬仰。
柳莊:位於縣城南樟樹鎮柳傢村。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左宗棠自已設計建造的一座農莊。左公曾在此度過了六年的隱居生活,白天勤於農事,晚上苦讀詩書,為他今後的仕途生涯作了充分準備。
左太傅祠:位於縣城南界頭鋪鎮左傢段。是左宗棠生前囑其子左孝同修建的。供左氏子弟讀書和祭祖的一所義塾。1911年建成,在祠的西面上葬有左章夫人墓。
其他景點
鶴竜湖水鄉、鶴竜湖荷花公園、青山洞庭湖休閑度假村、南洞庭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湘陰革命烈士陵園、郭嵩濤故居、陳毅安烈士故居、陳嘉佑將軍墓、文星塔、狀元塔、洋沙湖-東湖國傢濕地公園 |
|
嶽州瓷
嶽州青瓷久有盛名,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考證,嶽陽青瓷源於商周,盛産於唐,具有造型古樸大方,晶瑩潤澤,清淡雅緻等特點。古嶽州窯窯址,在今湘陰縣鐵角咀窯頭山,是唐朝六大青瓷名窯之一。
鶴竜湖螃蟹
總面積9000餘畝的鶴竜湖(洞庭湖流域)是湘陰縣最大的內陸天然湖泊,通過在湖中心圈定河蟹養殖面積1500畝。其河蟹産品品質可與陽澄湖大閘蟹媲美,目前遠銷全國各大城市。
七彩龜
湘陰縣素稱“魚米之鄉”,境內水産豐富,七彩龜是其中産量較多的的一種。肉質細嫩鮮美,富含人體所需的7種氨基酸,有補陰血、勵精氣之功效,富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其色彩十分豔麗,被譽為“活翡翠”,富有良好的觀賞價值。
湘雲鯽鯉
湘雲鯽鯉是相陰縣與湖南師大生物研究所聯合開發的魚類新品種。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體形好,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等特點,深受生産者和消費者歡迎。
藠頭
藠頭主要産於湘陰縣東鄉,獲原産地地理標識認證,年種植面積達3000畝,産量1200多噸。鮮藠頭經過加工,製成美味食品;幹入藥,能通陽散結,主治胸脾心痛、瀉疾等癥。三塘鄉由於土質適應於藠頭的生長,從解放前就種植加工藠頭。解放後,成立了醬廠,加工的酸甜藠頭,以白、圓、脆、肉緊而聞名,具有防暑、開胃、助消化等效用,多年一直暢銷國內外市場。
蘭嶺名茶
蘭嶺名茶,喝它想它。”這是市場對蘭嶺茶的評價,也是消費者對蘭嶺茶的高度贊譽。有人帶了蘭嶺茶送給臺北的名茶店“紫藤廬”,客人們喝了也是贊不絶口,連說:“待客送禮,誰喝誰誇”。特別是95年省經貿委鮑主任嚮江澤民主席介紹蘭嶺毛尖時,江主席連聲稱贊:“不錯、不錯。” |
|
截止2008年底數據
2008年,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敞開南大門,對接省會長沙,加快湘陰發展”這根主綫,堅持科學發展觀,搶抓機遇,銳意進取,共剋時艱,加大工作力度,全縣經濟呈現出“速度加快,結構優化,效益提升,活力增強,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良好態勢。
一、綜
産業結構優化,發展速度加快慢,經濟總量突破百億大關。2008年,全縣生産總值(GDP)1073384萬元,增長15.3%,比上年快2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284487萬元,增長5.6%;第二産業增加值493395萬元,增長26.1%;第三産業增加值295502萬元,增長9.7%。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産總值為14563元,增長16.8%。2008年全縣三次産業結構為26.5:46:27.5,第一、二、三産業分別拉動GDP增長4.0、7.0、4.3個百分點,二産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共建和諧社會,紮實為民辦實事。省8件實事、市9件實事考核項目全面完成任務。全年實現新增就業再就業5974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3604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6178人。城鎮職工五大社會保險共新增參保22088人。城鎮低保補差提標,農村低保正式啓動。改擴建農村敬老院9所,實施農村愛民工程建房150棟。農村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全面落實。
堅持不懈努力,加速湘陰發展步伐。我縣經濟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工業經濟大規模高效益、優環保的企業個數偏少,工業經濟總體實力不強。二是農業産業化優勢不突出,品牌市場競爭力不強。三是財政勢力不雄厚,GDP對財政貢獻率偏低。
二、農 業
農業生産平穩發展。2008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48.4萬畝,增長6%,其中稻穀播種面積133.9萬畝,增長5.7%;油料種植面積26萬畝,增長73%;棉花種植面積1.2萬畝,增長1%;蔬菜播種面積24.4萬畝,增長2.5%。糧食總産60.4萬噸,增長5%,其中稻穀産量57萬噸,增長10%;出欄肥豬120萬頭,增長14%;出籠傢禽540萬羽,增長1%;水産品産量12.9萬噸,增長7.5%。
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的總要求,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以志願者行動為平臺,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全縣硬化鄉村公路310.23裏,植樹造林40萬株,解决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共28400人,新建沼氣池3587個,“三改配套”1080戶。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産發展提速。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工業經濟逐步提升。全縣規模工業達到109傢,2008年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42.1億元,增長35.7%。湘陰工業園被確定為省級工業園;福湘木業、長康實業、義豐祥實業、洞庭生物、士達紡織、大地化工等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長元人造板、建華管樁、興隆紙業、基特製造等工業項目建成投産。以先進製造、食品加工、裝飾建材、紡織服裝、精細化工為主的五大産業集群已經形成。2008年大米加工增長44%,食用植物油産量增長50%,人造板生産增長91%,變壓器産品增長41%,輕紡類産品增長41%,蕎頭罐頭産量增長43%。
園區工業進一步做大。大力推進園區建設,構建對接“長株潭”的核心平臺。堅持特色立園,創新園區規劃理念,合理調整園區功能區劃,打造特色鮮明的産業功能區。樹立“大園區”理念,走“一園多區”之路,精心規劃樟樹港、界頭鋪等特色工業小區。着力提高園區承載能力,重點抓好工業大道、新華路、英博路的硬化,逐步完善郵電、通信、金融、儲運等生産性服務設施,加快水、電、路、氣、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園區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目前,園區已落戶23傢工業企業,形成了以裝備製造和電子電器産業為主,農産品加工、輕紡服裝、裝飾、建材、精細化工為輔的“一主四輔”産業發展格局。
建築業穩定發展。全縣建築業增加值5.6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24傢,擁有從業人員11482人,房屋建築竣工面積32.9萬平方米,增長70.1%。房地産開發增長較快,全縣房地産開發投資達22190萬元,增長22.2%,商品房銷售面積達9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産投資和招商引資
固定資産投資增長較快。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47億元,增長38%。其中城鎮固定資産完成投資33.3億元,增長35.6%,農村固定資産投資11.3億元,增長37.8%。全年全縣城鎮以上施工項目167個,新開工項目115個。重點工程項目進展順利,長元人造板廠、建華管樁一期工程竣工投産,省道S308綫、漕溪港深水碼頭一期工程、東湖房産開發、洋沙湖整體開發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
招商引資取得新成績。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特別是在引進規模大、質量高、效益好的項目上實行重點攻堅,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共引進項目84個,協議引資26.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4.65億元,其中引進外資企業2個,總投資1625萬美元,實際到位資金597萬美元。
五、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市場消費日趨活躍。專業市場和連鎖超市競相發展,“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穩步推進,2008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1.2億元,增長17.8%。分地域看:縣城消費的零售額122431萬元,縣以下零售額89653萬元,分別增長19.2%和16.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91839萬元,增長17.7%;住宿餐飲業13728萬元,增長20.1%;其他行業6516萬元,增長17.2%。
六、交通運輸和郵電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2008年年末境內公路通車里程達1863公裏。全縣全社會貨物周轉量1774萬噸公裏,比上年增長22%,汽車客運量142萬人,汽車旅客周轉量10890萬人公裏。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全年郵電業務總量1.6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電信業務總量0.6億元,增長9.5%;移動業務總量0.85億元,增長31%。年末全縣擁有固定電話用戶突破10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8萬戶。
七、財政、金融、保險
2008年,全縣完成財政收入29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6%。金融運行平穩。2008年,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3.26億元,同比增加7.2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26億元, 同比增加5.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7.45億元,同比增加1.05億元;金融機構資産質量進一步好轉,不良貸款率繼續下降。保險事業進一步發展。全縣4傢保險公司全年保費收入達到3519萬元。
八、科教、文化、衛生
科技事業繼續發展。全面推進“科教興縣、人才強縣”戰略,以整合科技資源、構建服務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為重點,2008年,全縣共投入科技資金3.6億元,比上年增長71%,實施國省市科技項目13項,完成高新技術産值8.6億元,比上年增長2.8%,申報專利70件。
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全縣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9192人,其中,高級職稱650人,中級職稱7370人,初級職稱18823人。
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教育資源進一步整合,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16所,其中小學204所,普通中學51所,中等職業學校5所,幼兒園55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期末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1574人,中等職業中學在校學生5168人。全縣在崗教職員工5168人。
文化事業成果顯著。創新活動模式,重建市場秩序,製作文藝精品,充分活躍文體市場。全年共舉辦廣場活動1500場次。全縣電視覆蓋率達98%。查處違規經營網吧18傢,收繳非法出版物898本,有效淨化了城鄉文化環境。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不斷深化衛生體製改革,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1個,擁有床位總數829張,衛生技術人員2302人。全縣有血防機構7個,專業血防人員223人,血防醫療床位270張。農村衛生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進展順利,2008年參保人數44.2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比率達到90%。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進展。2008年末,全縣總人口737089人,年內出生7782人,年內死亡359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8‰。落實優惠政策,實施“甘露計生”,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奬勵扶助政策落實到位,2008年申報落實奬勵扶助對象1180人,獨生子女傷殘扶助對象152戶,奬勵扶助對象個案上報精確率和資金到位率均為100%。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2008年,全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7026元(含私營),增長27.5%;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099元,增長15.9%;農民人均純收入5166元,增長11.3%。
社會保障體係更趨完善。2008年新增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085人。全縣集中供養五保戶9266人,有12106人享受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23500人享受了農村居民特睏救助。
2008年,全縣共歸集住房公積金2450萬元,歸集總額過億元,住房公積金覆蓋率達58%,年度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805萬元。 |
|
文星鎮 轄:江東社區、三井頭社區、先鋒社區、烏竜、高嶺社區、東湖社區、西湖7個居委會;望濱、黃金、長嶺、嚮陽5個村委會。
東塘鎮 轄:東塘居委會;丁頭壩、曾傢、李公塘、葛傢、三塘、蘇傢、伍傢墩、小橋、白雁、鬍灣、青竹、一塘、白水、新橋、花屋祠、石澗、楓林湖、高粟、翻關、東塘20個村委會。
袁傢鋪鎮 轄:袁傢鋪居委會;城南、周吉、紫花、建濱、沙湖、明山、明勝、羅塘、袁傢、金和、金南、新華、將軍、友愛14個村委會。
界頭鋪鎮 轄:界頭鋪居委會;興利、天井、聯星、金華、新塘、金鳳、大興、獅嶺、望東、文星、香山、荊杉、青山、新光14個村委會。
樟樹鎮 轄:河新一、姚傢臺二、彭傢巷三、後街四4個居委會;親愛、白梅、鐵爐、金臺、荻興、周正、金山、白楊、興荷、樟樹、興源、祥源、塘華、白毛、友誼、官塘、飛竜、叢山、湯傢、文涇、鎮郊、新華22個村委會。
浩河口鎮 轄:浩河、紅花2個居委會;鶴竜、三叉河、興洲、興安、興隆、新村、熊傢棚、黃花嶺、浩河、金星、五星、菱角拐、順風、新月、老閘口、河潭、險堤17個村委會。
鐵角嘴鎮 轄:鐵南、橋頭2個居委會;沙田、竹山、柳江、雙合、楠木、長湖、圍堅、興合、農科、大竜、響鈴、蓮荷、窯頭、樟湖、大荊、新塘16個村委會。
新泉寺鎮 轄:新西、商業街、龜前、江塘4個居委會;先鋒、上灘湖、黃義、黃金潭、荊蘇、光華、荊西、鬍傢、大侖、新泉10個村委會。
臨資口鎮 轄:石牌、吉祥、蓮花塘、雲集、三合嶺、復興、楊公、雙塘8個村委會。
白馬寺鎮 轄:一、二、三、四4個居委會;姑嫂樹、古塘、月塘、幹塘、荷塘、紫山、清河、甘口、鎮郊9個村委會。
洞庭圍鎮 轄:和平閘居委會;紅菱、粟塘、喬山、伏傢山、酬塘、買馬、莊傢、洞庭8個村委會。
南湖洲鎮 轄:中心、建民、南湘3個居委會;南湖、中心、民興、楊柳、長福、長豐、芷泉、聯盟、幹堤、新太、南邊11個村委會。
南陽鎮 轄:沿江居委會;蔡華、包公廟、劉傢壩、仁西、賀傢、普安垸、清明、南山、南陽圍、南洲、白烏11個村委會。
三塘鎮 轄:攔河壩居委會;長坪、合華、千秋、謝坪、蘇侖、金塘、白雪、新興、來竜、高侖、嶽雲、軍民、吳公、蒙古新村14個村委會。
長康鎮 轄:長康鎮居委會;仁山、中山、花石、浸米、長康、金竜、和平、聯合、金卜、南陽、石板、大中、思岩、中段、白馬、金華、石思17個村委會。
石塘鄉 轄:新農、月灣、五侖、農大、板橋、栽鬆、雙橋、寺壩、齊心、九州、宋甲、黃泥、高峰、七裏、彭傢、禿峰、高山、石塘18個村委會。
六塘鄉 轄:茶木、六塘、金嶽、清水、道州、佘傢、五塘、永勝、蘭嶺、周塘、趙竜11個村委會。
白泥湖鄉 轄:楠竹、楊傢山、橫潭、夾河、許傢臺、鐘傢臺、唐楊套、啞港、箭毛嘴、馬頭山、大衝、裏湖、港口、長湖14個村委會;園藝場。
靜河鄉 轄:青湖、青雲、金雞、長徵、地坡、板塘、竜潭、水山、梅花、共和、共興、青麥、愛民、麥子、齊賢、沙坪、灣河、青山、合興19個村委會。
玉華鄉 轄:文橋、鳳形、團山、華光、鵝形、前進、玉石、華中、開福、槐西、同心、來竜、長湖、東坪14個村委會。
古塘鄉 轄:潭堤、江洲、竜西、七竜、王傢壩、古塘6個村委會。
湘臨鄉 轄:湘資、湘慶、東方紅、湘臨、裕民、保民、中和、東垸8個村委會。
青潭鄉 轄:上山、中山、下山3個村委會。
東港鄉 轄:伏傢、合同、永興、大友、柏林、白沙、老港、雙湖、上侖、武洲、合興、東倉12個村委會。
躲風亭鄉 轄:青嶺、金沙、大嶺、青泥、文洲、仁壽、高湖、雙華、夾洲、德興、水産11個村委會。
茶湖潭鄉 轄:荊幹、新河、新民、仁義、潭湖、蘆花、羊𠔌、集鎮、五星鎮、楊柳、陳托11個村委會。
西林鄉 轄:東亞、資源、資江、秀池、賽豐、高豐、新聯、新合、新勝、金山10個村委會。
車馬鄉 轄:車馬、牌頭、光輝、月中、蘚魚塘、新柳、團柱、義成、同慶9個村委會。
鳳南鄉 轄:新洲、魏傢、新堤、南湘、鳳南、興林、荷花、馬傢、學元、楊紅、三灣11個村委會。
關公潭鄉 轄:關公潭、土地山、王傢寨、萬紫、中易、新開、東河、群建、長紅、農科10個村委會。
楊林寨鄉 轄:沅潭、黃太港、周傢臺、宗師潭、砂河澱、白洋湖、牧羊港、王傢河、蔣傢渡、連子口、合湖、太合圍、楊林寨、東合港14個村委會。
柳潭鄉 轄:回竜、柳潭、餘長、大山、飛鳳、大鄱、陳仕、新坪8個村委會。
賽頭管區 轄:燎原、大淋、光明、新塘口、永成、樂興、賽馬、新坪、蓮塘、白竹10個村委會。
胭脂管區 轄:焦潭、綏樂、新港、𠔌貽、大興、湘坪、合興、建民、東倉9個村委會。
和平管區 轄:毛角、楊傢壩、洋沙洲、東興、泉水、黃口潭、大灣、草灣8個村委會。
鶴竜湖管區 轄:東閘、新建、西城3個社區;保閤村。
2005年1月13日,嶽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撤銷湘陰縣濠河口等17個鄉鎮設立城西等4個鎮的批復》(嶽政辦函5號):
一、同意撤銷濠河口鎮、南陽鎮、古塘鄉、湘臨鄉,設立城西鎮。以原濠河口鎮、南陽鎮、古塘鄉、湘臨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城西鎮的行政區域,城西鎮轄6個居委會、43個建製村,總面積109.4平方千米,總人口6.34萬人,鎮人民政府駐東閘。
二、同意撤銷白馬寺鎮、洞庭圍鎮、臨資口鎮、柳潭鄉,設立湘濱鎮。以原白馬寺鎮、洞庭圍鎮、臨資口鎮、柳潭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湘濱鎮的行政區域,湘濱鎮轄7個居委會、33個建製村,總面積101平方千米,總人口5.7萬人,鎮人民政府駐和平閘。
三、同意撤銷新泉寺鎮、鳳南鄉、關公潭鄉、車馬鄉、西林鄉,設立新泉鎮。以原新泉寺鎮、鳳南鄉、關公潭鄉、車馬鄉、西林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新泉鎮的行政區域,新泉鎮轄4個居委會、49個建製村,總面積138.4平方千米,總人口7.6萬人,鎮人民政府駐新泉寺。
四、同意撤銷鐵角嘴鎮、躲風亭鄉、東港鄉、茶湖潭鄉,設立嶺北鎮。以原鐵角嘴鎮、躲風亭鄉、東港鄉、茶湖潭鄉的行政區域為新設嶺北鎮的行政區域,嶺北鎮轄3個居委會、48個建製村,總面積98.4平方千米,總人口7.5萬人,鎮人民政府駐鐵角嘴。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湘陰縣轄12個鎮、7個鄉。 |
|
交通區位優勢突出:湘陰緊臨省會長沙,居長沙、嶽陽、益陽三市五縣中心,區域位置長沙市以北、在省會“長沙市半小時經濟圈”內,屬“武漢三小時都市圈”範圍內,沿湘江水路“通江達海”自古為湖湘要地。境內水陸交通十分便捷。水路承湘資沅澧四水,接煙波浩淼洞庭,航通萬裏長江。正在建設的三千噸級漕溪港深水碼頭南通長沙港,北接嶽陽城陵磯港,是湖南省地理條件最優越的內河港口,長沙霞凝港和金霞保稅物流園水上運輸的重要支撐點,貨輪可直接進湘江,出長江,直通遠洋,同時又成為上遊(長沙霞凝港)貨輪和下遊船衹停泊轉運的驛站。公路網絡四通八達,長湘高等級公路(拓建中的芙蓉北路)30分鐘可達長沙城區,60分鐘可達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建成的湘陰沿江大道與規劃中長沙至湘陰的沿江風光帶對接:距京廣鐵路復綫15公裏,省道S308綫橫貫東西,嚮東接綫京珠高速,即將動工新建的京珠高速復綫,穿城而過,有2個出口。嚮西橫跨湘資連接益陽;嚮北環洞庭湖直達嶽陽。縣內湘汨、湘營、湘楊、湘樟、臨賽、新喬六大縣級主幹道連通各鄉鎮。通暢順捷的水陸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物産資源豐富:縣域面積1581.5平方公裏,現有耕地69.8萬畝,水面98.6萬畝,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目前已形成了優質稻、優質藠頭、有機茶葉、名特優水産、無公害蔬菜、優質生豬、優質水禽七大特色農産品基地,年産糧食50萬噸,起水鮮魚12萬噸,出欄生豬100萬頭,水禽300萬羽,藠頭、有機茶享譽國內外,名特優水産、優質畜禽等特色農産品聞名遐邇,優質稻米暢銷東南亞,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國漁業百強縣、全國生豬百強縣。是省會長沙緑色農産品配送基地和湘菜産業原料供應基地。
産業集聚能力強:全縣規模工業企業已達100多傢,初步形成了現代製造、板材建材、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造紙化工五大主導産業,擁有3件中國馳名商標,2個中國名牌産品,7個國傢免檢産品,17件湖南省著名商標,12個湖南名牌産品。
人力資源充足:湘陰總人口73萬,轄19個鄉鎮。具有大批成熟的城市産業工人和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湘陰職業教育初具規模,現有職業學校50所,年培訓專業技術人員1萬多名,其中湘陰第一職業中專為國傢級重點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綜合排名列湖南省職業中專第11位),並常年為企業定嚮培訓專業技術人才。
經濟發展環境寬鬆:近年來先後引進日本、新加坡、泰國、加拿大、臺灣等國傢和地區的外商以及廣東、浙江等地客商投資興業,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內聯引資先進縣,落戶的企業都有較大發展,取得豐厚的回報。目前,湘陰縣委、縣政府更加註重為投資者營造優質高效的行政環境、誠實守信的人文環境、方便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安全、安定的治安環境。 |
|
- n.: Xiangyin County
|
|
湘陰 |
|
雙流縣 | 鄉鎮 | 會計百科 | 學校 | ????業公司 | ????業 | 國企 | ????務管理局 | 湖南 | 地理 | 行政村 | |
|
|
湘陰縣光榮院 | 湘陰縣中醫院 | 湘陰縣南郊學校 | 湘陰縣人民醫院 | 湘陰縣第一中學 | 湘陰縣康復醫院 | 湘陰縣????務管理局 | 湘陰縣送遷客北歸 | 湘陰縣衛生防疫站 | 湘陰縣婦幼保健站 | 湘陰縣教育局幼兒園 | 湘陰縣經貿職業培訓學校 | 湘陰縣廣播電視大學 | 湘陰縣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