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 : 佛教用語 : 物理學教育 : 天文 : 軍事測繪 : 水泥 : 影視歌麯 : 歌麯音樂 > 
目錄
·xíng xīng xíng xīng·No. 2·No. 3
·No. 4·No. 5·行星新定義
·根據上述這一定義,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行星的産生·新的行星定義引發的爭議
·行星指數理論下的行星定義·百科辭典·英文解釋
·法文解釋·相關詞·包含詞
·更多結果...
xíng xīng xíng xīng
  太陽係中除了彗星、流星或衛星以外繞太陽轉動的天體
No. 2
  在橢圓軌道上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它本身不發光,能反射太陽光,太陽係有九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的次序(由近到遠),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象數一》:“辰星(即水星),日之近輔,遠乎日不乎一辰,故為行星之長。”
No. 3
  圍繞太陽運行的一種天體。是太陽係的重要成員。一般不發光,受太陽照射時才能被觀測到。已知太陽係有九顆行星,按距離太陽的次序(由近到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No. 4
  定義如何定義行星這一概念在天文學上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006年8月24日通過了“行星”的新定義,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
  1、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須和自轉速度平衡使其呈圓球狀;
  3、不受到軌道周圍其他物體的影響,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它物體。
  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裏以上,質量必須在50億億噸以上。
  按照這一定義,目前太陽係內有8顆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原先被認為是冥王星衛星的“卡戎”和一顆暫時編號“2003ub313”(齊娜)的天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行星定義委員會稱,不排除將來太陽係中會有更多符合標準的天體被列為行星。目前在天文學家的觀測名單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義的太陽係內天體就有10顆以上。
  在新的行星標準之下,行星定義委員會還確定了一個新的次級定義——“類冥王星”。這是指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圍繞太陽運轉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義的12顆太陽係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屬於“類冥王星”。
  天文學家認為,“類冥王星”的軌道通常不是規則的圓形,而是偏心率較大的橢圓形。這類行星的來源,很可能與太陽係內其他行星不同。隨着觀測手段的進步,天文學家還有可能在太陽係邊緣發現更多大天體。未來太陽係的行星名單如果繼續擴大,新增的也將是“類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發光的,環繞着恆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以至於它的形狀大約是圓球狀,質量不夠的被成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行走一般。
  太陽係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類經過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後纔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內的九大行星則構成了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係── 太陽係的主要成員。行星本身一般不發光,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在主要由恆星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顯的相對移動。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從行星起源於不同形態的物質出發,可以把九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行星環繞太陽的運動稱為公轉,行星公轉的軌道具有共面性、同嚮性和近圓性三大特點。所謂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嚮性,是指它們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而近圓性是指它們的軌道和圓相當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圍,存在圍繞行星運轉的物質環,由大量小塊物體(如岩石,冰塊等)構成,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稱為行星環。20世紀70年代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唯獨土星有光環,以後相繼發現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環,這為研究太陽係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衛星是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月亮就是地球的衛星。衛星反射太陽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衛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衛星在大小和質量方面相差懸殊,它們的運動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陽係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數目不等的衛星。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分佈着數十萬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行星,沿着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這個區域稱之為小行星帶。此外,太陽係中還有數量衆多的彗星,至於飄浮在行星際空間的流星體就更是無法計數了。
  儘管太陽係內天體品種很多,但它們都無法和太陽相比。太陽是太陽係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陽係中最龐大的天體,其半徑差不多是地球半徑的109倍,或者說是地月距離的1.8倍。太陽的質量比地球大33萬倍,占到太陽係總質量的99.8%,是整個太陽係的質量中心,它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係裏的所有天體牢牢控製在其周圍,使它們不離不散,井然有序地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又作為一顆普通的恆星,帶領它的成員,萬古不息地繞銀河係的中心運動。
  (1)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顧名思義,類地行星的許多特性與地球相接近,它們離太陽相對較近,質量和半徑都較小,平均密度則較大。類地行星的表面都有一層硅酸????類岩石組成的堅硬殼層,有着類似地球和月球的各種地貌特徵。對於沒有大氣的星球(如水星), 其外貌類似於月球,密佈着環形山和溝紋;而對於像有濃密大氣的金星,則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後來人類瞭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
  (2)帶光環的巨行星和遙遠的遠日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稱為巨行星。它們擁有濃密的大氣層,在大氣之下卻並沒有堅實的表面,而是一片沸騰着的氫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們實質上是液態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這三顆遙遠的行星稱為遠日行星,是在望遠鏡發明以後纔被發現的。它們擁有主要由分子氫組成的大氣,通常有一層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類的冰物質覆蓋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堅硬的岩核。
  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位居太陽係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發現之日起地位就備受爭議。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冥王星終於“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傢族。從此之後,這個遊走在太陽係邊緣的天體將衹能與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稱為“矮行星”。
  2006年8月24日,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11時通過的新定義,“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並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按照新的定義,太陽係行星將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發現的。
  根據新定義,同樣具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被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顆矮行星。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係小天體”。
  從2006年8月24日11起,新的太陽係八行星分別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發現不斷使“九大行星”的傳統觀念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先後發現冥王星與太陽係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冥王星所處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於太陽係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係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
  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一個恆星邊上,可能吸收了比較多的宇宙灰塵聚集,拿太陽舉例:太陽大約在40億年前,就吸收很多灰塵,灰塵之間互相碰撞,粘到一起。長期以來,出現了大量的行星胚叫做星子,當時至少有幾十億的星子圍繞太陽運動。星子之間作用規律是:兩個星子如果大小差距懸殊,並且彼此的速度不大,碰撞以後,小星子就會被大星子吸引而被吃掉。這樣,大的星子越來越大。如果兩個星子大小差不多,彼此速度很大,他們碰撞後就會破裂,形成許多小塊,而後,這些小塊又陸續被大星子吃掉。這樣,星子越來越少。大行星就是當時比較大的星子,無數小行星就是當時互相吞併時期沒有被吃的幸運兒。
  新的行星定義引發爭議 就在行星的新定義公佈後不久,12名天文學家聯名在英國《自然》雜志網絡版公開發表了《抗議冥王星降級請願書》,嚴重質疑數百位天文學家通過投票表决的方式讓冥王星離開“行星寶座”的做法。按照新的行星定義的第三條來要求,地球可能也會被開除。
  12位天文學家在《自然》網絡版發表《抗議冥王星降級請願書》
  2006年8月31日,12名天文學家聯名在英國《自然》雜志網絡版公開發表了《抗議冥王星降級請願書》,嚴重質疑數百位天文學家通過投票表决的方式讓冥王星離開“行星寶座”的做法。天文學家們還表示,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上對新的行星的定義也不完全準確。
  據稱,投票天文學家衹占全球天文學家5%,有專傢稱“這是個草率的决議”。
  據瞭解,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期為10天,很多專傢由於經費問題,沒有等到最後投票的時刻已經先行離開,實際參加冥王星地位表决的專傢衹有幾百人,這樣的投票規模遭到了聯名情願的天文學家的質疑。在請願書中,這些科學家指出,參加布拉格會議投票的天文學家僅僅占全球天文學家的不足百分之五。這樣的比例作出這樣重大的决定實在缺乏說服力。
  這12名簽名的天文學家包括美國宇航局“新地平綫號”負責人阿蘭·斯登、美國行星科學學院的馬剋·塞剋斯等等。他們還在請願書倡議反對冥王星降級的天文學家繼續簽名。阿蘭·斯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對該問題的爭論不會因24號得决議停止。因為有來自75個國傢2500多位的國際天文學會,衹有 300人參與了投票。這是個草率的决議,是糟糕的科學。一切都沒有結束。”
  運用動力學的標準來定義行星會出新問題
  剛剛參加完此次會議回國的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博士嚮本報記者介紹說,這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一項很重要的决定,就是把行星和太陽係的其他天體分為三個不同的類別來定義。
  行星的定義有三個要求:一是位於圍繞太陽的軌道上;二是有足夠大的質量使其表面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形);最後是已經清空了其軌道附近的區域。符合這些要求的也衹有1900年前發現的8個行星
  相對於表决程序上的欠妥,參加請願的科學家最不能接受的正是新的行星定義。
  對於行星定義的第二條,請願的天文學家認為,新的定義運用的是動力學而不是物質本身的特性,這種特性是决定能否成為一顆行星的必要條件。而且這個結果將影響到天文學其他體係的定義,比如恆星、星係、星雲甚至小行星。因為在這些體係的定義中,動力學並不是决定性因素。
  按照新的行星定義的第三條來要求,地球可能也會被開除。
  這些天文學家指出,如果按照新定義的第三條,那麽像是地球、木星這樣的行星也不符合定義,也要被“開除”。新的定義第三條說,行星要有足夠引力以清空其軌道附近的區域。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地球、土星、木星它們的軌道之間都有很多的小行星,這樣它們就不能被認為是“清空軌道附近區域”。
  除這些簽名的天文學家外,參加表决會議的威廉斯大學天文學家傑·帕薩剋弗也仍然堅持冥王星是一顆行星。他說:“這次會議的精神在於對未來科學發現和行為的規範,但不應是對過去的否定。”
  洛威爾天文臺主任米李斯也表示,他希望的是增加新的行星,而不是排除冥王星。
  附:1、行星的定義:
  a.天體;b.圍繞太陽運轉;
  c.自身引力足以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d.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它物體。
  符合這一新定義的包括: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總計八顆。
  2、矮行星的定義:
  a.天體;b.圍繞太陽運轉;
  c.自身引力足以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
  d.不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它物體;e.不是衛星。
  符合這一定義的包括:
  𠔌神星、冥王星、齊娜,總計三顆。
  附資料
  𠔌神星:直徑約950公裏,平均距日距離約4.2億公裏,公轉周期約4.6年。原屬於小行星的範疇。
  冥王星:直徑約2400公裏,平均距日距離約59億公裏,公轉周期約248年。冥王星有三顆衛星,卡戎、s/2005 p1、s/2005 p2,後兩顆衛星直徑約50到60公裏,公轉周期為38天和25天。原屬於九大行星的範疇。
  齊娜:天文編號為2003ub313,齊娜是它的昵稱,直徑在2300到2500公裏之間,平均距日距離約160億公裏,公轉周期約560年。2003年新發現的天體,正是由於它的發現,導致太陽係天體類別劃分的爭論。(既然冥王星都是行星,那麽齊娜就應該成為太陽係的第十大行星
  卡戎:直徑1200公裏,圍繞冥王星旋轉,公轉周期等於冥王星的自轉周期為6.4天。雖然卡戎的直徑比𠔌神星還要大,但它是冥王星的衛星,所以不屬於矮行星的範圍。
  3、太陽係小天體的定義:
  a.天體;b.圍繞太陽運轉;c.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定義。
  原來的小行星、彗星等全部歸入太陽係小天體的範疇。
No. 5
  定義如何定義行星這一概念在天文學上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006年8月24日通過了“行星”的新定義,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
  1、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須和自轉速度平衡使其呈圓球狀;
  3、不受到軌道周圍其他物體的影響,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它物體。
  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裏以上,質量必須在50億億噸以上。
  按照這一定義,目前太陽係內有8顆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原先被認為是冥王星衛星的“卡戎”和一顆暫時編號“2003ub313”(齊娜)的天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行星定義委員會稱,不排除將來太陽係中會有更多符合標準的天體被列為行星。目前在天文學家的觀測名單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義的太陽係內天體就有10顆以上。
  在新的行星標準之下,行星定義委員會還確定了一個新的次級定義——“類冥王星”。這是指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圍繞太陽運轉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義的12顆太陽係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屬於“類冥王星”。
  天文學家認為,“類冥王星”的軌道通常不是規則的圓形,而是偏心率較大的橢圓形。這類行星的來源,很可能與太陽係內其他行星不同。隨着觀測手段的進步,天文學家還有可能在太陽係邊緣發現更多大天體。未來太陽係的行星名單如果繼續擴大,新增的也將是“類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發光的,環繞着恆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以至於它的形狀大約是圓球狀,質量不夠的被成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行走一般。
  太陽係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類經過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後纔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則構成了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係── 太陽係的主要成員。行星本身一般不發光,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在主要由恆星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顯的相對移動。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從行星起源於不同形態的物質出發,可以把九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行星環繞太陽的運動稱為公轉,行星公轉的軌道具有共面性、同嚮性和近圓性三大特點。所謂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嚮性,是指它們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而近圓性是指它們的軌道和圓相當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圍,存在圍繞行星運轉的物質環,由大量小塊物體(如岩石,冰塊等)構成,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稱為行星環。20世紀70年代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唯獨土星有光環,以後相繼發現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環,這為研究太陽係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衛星是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月亮就是地球的衛星。衛星反射太陽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衛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衛星在大小和質量方面相差懸殊,它們的運動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陽係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數目不等的衛星。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分佈着數十萬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行星,沿着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這個區域稱之為小行星帶。此外,太陽係中還有數量衆多的彗星,至於飄浮在行星際空間的流星體就更是無法計數了。
  儘管太陽係內天體品種很多,但它們都無法和太陽相比。太陽是太陽係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陽係中最龐大的天體,其半徑差不多是地球半徑的109倍,或者說是地月距離的1.8倍。太陽的質量比地球大33萬倍,占到太陽係總質量的99.8%,是整個太陽係的質量中心,它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係裏的所有天體牢牢控製在其周圍,使它們不離不散,井然有序地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又作為一顆普通的恆星,帶領它的成員,萬古不息地繞銀河係的中心運動。
  (1)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顧名思義,類地行星的許多特性與地球相接近,它們離太陽相對較近,質量和半徑都較小,平均密度則較大。類地行星的表面都有一層硅酸????類岩石組成的堅硬殼層,有着類似地球和月球的各種地貌特徵。對於沒有大氣的星球(如水星), 其外貌類似於月球,密佈着環形山和溝紋;而對於像有濃密大氣的金星,則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後來人類瞭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
  (2)帶光環的巨行星和遙遠的遠日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稱為巨行星。它們擁有濃密的大氣層,在大氣之下卻並沒有堅實的表面,而是一片沸騰着的氫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們實質上是液態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這三顆遙遠的行星稱為遠日行星,是在望遠鏡發明以後纔被發現的。它們擁有主要由分子氫組成的大氣,通常有一層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類的冰物質覆蓋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堅硬的岩核。
  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位居太陽係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發現之日起地位就備受爭議。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冥王星終於“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傢族。從此之後,這個遊走在太陽係邊緣的天體將衹能與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稱為“矮行星”。
  2006年8月24日,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11時通過的新定義,“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並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按照新的定義,太陽係行星將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發現的。
  根據新定義,同樣具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被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顆矮行星。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係小天體”。
  從2006年8月24日11起,新的太陽係八行星分別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發現不斷使“九大行星”的傳統觀念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先後發現冥王星與太陽係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冥王星所處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於太陽係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係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
  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一個恆星邊上,可能吸收了比較多的宇宙灰塵聚集,拿太陽舉例:太陽大約在40億年前,就吸收很多灰塵,灰塵之間互相碰撞,粘到一起。長期以來,出現了大量的行星胚叫做星子,當時至少有幾十億的星子圍繞太陽運動。星子之間作用規律是:兩個星子如果大小差距懸殊,並且彼此的速度不大,碰撞以後,小星子就會被大星子吸引而被吃掉。這樣,大的星子越來越大。如果兩個星子大小差不多,彼此速度很大,他們碰撞後就會破裂,形成許多小塊,而後,這些小塊又陸續被大星子吃掉。這樣,星子越來越少。大行星就是當時比較大的星子,無數小行星就是當時互相吞併時期沒有被吃的幸運兒。
  新的行星定義引發爭議 就在行星的新定義公佈後不久,12名天文學家聯名在英國《自然》雜志網絡版公開發表了《抗議冥王星降級請願書》,嚴重質疑數百位天文學家通過投票表决的方式讓冥王星離開“行星寶座”的做法。按照新的行星定義的第三條來要求,地球可能也會被開除。
  12位天文學家在《自然》網絡版發表《抗議冥王星降級請願書》
  2006年8月31日,12名天文學家聯名在英國《自然》雜志網絡版公開發表了《抗議冥王星降級請願書》,嚴重質疑數百位天文學家通過投票表决的方式讓冥王星離開“行星寶座”的做法。天文學家們還表示,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上對新的行星的定義也不完全準確。
  據稱,投票天文學家衹占全球天文學家5%,有專傢稱“這是個草率的决議”。
  據瞭解,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期為10天,很多專傢由於經費問題,沒有等到最後投票的時刻已經先行離開,實際參加冥王星地位表决的專傢衹有幾百人,這樣的投票規模遭到了聯名情願的天文學家的質疑。在請願書中,這些科學家指出,參加布拉格會議投票的天文學家僅僅占全球天文學家的不足百分之五。這樣的比例作出這樣重大的决定實在缺乏說服力。
  這12名簽名的天文學家包括美國宇航局“新地平綫號”負責人阿蘭·斯登、美國行星科學學院的馬剋·塞剋斯等等。他們還在請願書倡議反對冥王星降級的天文學家繼續簽名。阿蘭·斯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對該問題的爭論不會因24號得决議停止。因為有來自75個國傢2500多位的國際天文學會,衹有 300人參與了投票。這是個草率的决議,是糟糕的科學。一切都沒有結束。”
  運用動力學的標準來定義行星會出新問題
  剛剛參加完此次會議回國的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博士嚮本報記者介紹說,這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一項很重要的决定,就是把行星和太陽係的其他天體分為三個不同的類別來定義。
  行星的定義有三個要求:一是位於圍繞太陽的軌道上;二是有足夠大的質量使其表面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形);最後是已經清空了其軌道附近的區域。符合這些要求的也衹有1900年前發現的8個行星
  相對於表决程序上的欠妥,參加請願的科學家最不能接受的正是新的行星定義。
  對於行星定義的第二條,請願的天文學家認為,新的定義運用的是動力學而不是物質本身的特性,這種特性是决定能否成為一顆行星的必要條件。而且這個結果將影響到天文學其他體係的定義,比如恆星、星係、星雲甚至小行星。因為在這些體係的定義中,動力學並不是决定性因素。
  按照新的行星定義的第三條來要求,地球可能也會被開除。
  這些天文學家指出,如果按照新定義的第三條,那麽像是地球、木星這樣的行星也不符合定義,也要被“開除”。新的定義第三條說,行星要有足夠引力以清空其軌道附近的區域。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地球、土星、木星它們的軌道之間都有很多的小行星,這樣它們就不能被認為是“清空軌道附近區域”。
  除這些簽名的天文學家外,參加表决會議的威廉斯大學天文學家傑·帕薩剋弗也仍然堅持冥王星是一顆行星。他說:“這次會議的精神在於對未來科學發現和行為的規範,但不應是對過去的否定。”
  洛威爾天文臺主任米李斯也表示,他希望的是增加新的行星,而不是排除冥王星。
  附:1、行星的定義:
  a.天體;b.圍繞恆星運轉;
  c.自身引力足以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d.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它物體。
  太陽係內符合這一行星新定義的包括: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總計八顆。
  2、矮行星的定義:
  a.天體;b.圍繞太陽運轉;
  c.自身引力足以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
  d.不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它物體;e.不是衛星。
  太陽係內符合這一定義的包括:
  𠔌神星、冥王星、齊娜,總計三顆。
  附資料
  𠔌神星:直徑約950公裏,平均距日距離約4.2億公裏,公轉周期約4.6年。原屬於小行星的範疇。
  冥王星:直徑約2400公裏,平均距日距離約59億公裏,公轉周期約248年。冥王星有三顆衛星,卡戎、s/2005 p1、s/2005 p2,後兩顆衛星直徑約50到60公裏,公轉周期為38天和25天。原屬於九大行星的範疇。
  齊娜:天文編號為2003ub313,齊娜是它的昵稱,直徑在2300到2500公裏之間,平均距日距離約160億公裏,公轉周期約560年。2003年新發現的天體,正是由於它的發現,導致太陽係天體類別劃分的爭論。(既然冥王星都是行星,那麽齊娜就應該成為太陽係的第十大行星
  卡戎:直徑1200公裏,圍繞冥王星旋轉,公轉周期等於冥王星的自轉周期為6.4天。雖然卡戎的直徑比𠔌神星還要大,但它是冥王星的衛星,所以不屬於矮行星的範圍。
  3、太陽係小天體的定義:
  a.天體;b.圍繞太陽運轉;c.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定義。
  原來的小行星、彗星等全部歸入太陽係小天體的範疇。
行星新定義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的球體,環繞着恆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具有一定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相對於月球)迄今止發現的宇宙最年輕行星:金牛座內行星且近似於圓球狀,自身不能像恆星那樣發生核聚變反應。2007年5月,麻省理工學院一組太空科學研究隊發現了宇宙中最熱的行星(攝氏2040度C)。
  如何定義行星這一概念在天文學上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2006年8月24日通過了“行星”的新定義,這一定義包括以下三點:
  1、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
  2、質量必須足夠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須和自轉速度平衡使其呈圓球狀;
  3、必須清除軌道附近區域,公轉軌道範圍內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體。
  一般來說,行星的直徑必須在800公裏以上,質量必須在5億億噸以上。
  按照這一定義,目前太陽係內有8顆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原先被認為是冥王星衛星的“卡戎”和一顆暫時編號“2003UB313”(齊娜)的天體。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下屬的行星定義委員會稱,不排除將來太陽係中會有更多符合標準的天體被列為行星。目前在天文學家的觀測名單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義的太陽係內天體就有10顆以上。
  在新的行星標準之下,行星定義委員會還確定了一個新的次級定義——“類冥王星”。這是指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圍繞太陽運轉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義的12顆太陽係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屬於“類冥王星”。
  天文學家認為,“類冥王星”的軌道通常不是規則的圓形,而是偏心率較大的橢圓形。這類行星的來源,很可能與太陽係內其他行星不同。隨着觀測手段的進步,天文學家還有可能在太陽係邊緣發現更多大天體。未來太陽係的行星名單如果繼續擴大,新增的也將是“類冥王星”。
  行星是自身不發光的,環繞着恆星的天體。一般來說行星需要具有一定的質量,行星的質量要足夠的大,以至於它的形狀大約是圓球狀,質量不夠的被成為小行星行星的名字來自於它們的位置在天空中不固定,就好像它們在行走一般。
  行星太陽係內的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人類經過千百年的探索,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後纔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則構成了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係── 太陽係的主要成員。行星本身一般不發光,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在主要由恆星組成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顯的相對移動。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從行星起源於不同形態的物質出發,可以把九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行星環繞太陽的運動稱為公轉,行星公轉的軌道具有共面性、同嚮性和近圓性三大特點。所謂共面性,是指九大行星的公轉軌道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嚮性,是指它們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而近圓性是指它們的軌道和圓相當接近。
  在一些行星的周圍,存在圍繞行星運轉的物質環,由大量小塊物體(如岩石,冰塊等)構成,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稱為行星環。20世紀70年代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唯獨土星有光環,以後相繼發現天王星和木星也有光環,這為研究太陽係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衛星是圍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月亮就是地球的衛星。衛星反射太陽光,但除了月球以外,其它衛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衛星在大小和質量方面相差懸殊,它們的運動特性也很不一致。太陽係中,除了水星和金星以外,其它的行星各自都有數目不等的衛星。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分佈着數十萬顆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行星,沿着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這個區域稱之為小行星帶。此外,太陽係中還有數量衆多的彗星,至於飄浮在行星際空間的流星體就更是無法計數了。
  這個小行星帶和太陽的距離為1.7~4.0天文單位,其中天體的公轉周期為3~6年。曾經一度認為小行星帶是一顆行星破裂後的碎片,但現在看來,小行星更可能是形成了行星的那類太空碎石,所以小行星帶是演化失敗的行星,而不是炸碎的行星
  儘管太陽係內天體品種很多,但它們都無法和太陽相比。太陽是太陽係光和能量的源泉。也是太陽係中最龐大的天體,其半徑差不多是地球半徑的109倍,或者說是地月距離的1.8倍。太陽的質量比地球大33萬倍,占到太陽係總質量的99.8%,是整個太陽係的質量中心,它以自己強大的引力將太陽係裏的所有天體牢牢控製在其周圍,使它們不離不散,井然有序地繞自己旋轉。同時,太陽又作為一顆普通的恆星,帶領它的成員,萬古不息地繞銀河係的中心運動。
  (1)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顧名思義,類地行星的許多特性與地球相接近,它們離太陽相對較近,質量和半徑都較小,平均密度則較大。類地行星的表面都有一層硅酸????類岩石組成的堅硬殼層,有着類似地球和月球的各種地貌特徵。對於沒有大氣的星球(如水星), 其外貌類似於月球,密佈着環形山和溝紋;而對於像有濃密大氣的金星,則其表面地形更像地球。
  星早在史前就已經被人類發現了。後來人類瞭解到,地球本身也是一顆行星
  (2)帶光環的巨行星和遙遠的遠日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稱為巨行星。它們擁有濃密的大氣層,在大氣之下卻並沒有堅實的表面,而是一片沸騰着的氫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們實質上是液態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這三顆遙遠的行星稱為遠日行星,是在望遠鏡發明以後纔被發現的。它們擁有主要由分子氫組成的大氣,通常有一層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類的冰物質覆蓋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堅硬的岩核。
根據上述這一定義,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
  位居太陽係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發現之日起地位就備受爭議。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冥王星終於“慘遭降級”,被驅逐出了行星傢族。從此之後,這個遊走在太陽係邊緣的天體將衹能與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稱為“矮行星”。
  2006年8月24日,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11時通過的新定義,“行星”指的是圍繞太陽運轉、自身引力足以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並且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按照新的定義,太陽係行星將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都是在1900年以前被發現的。
  根據新定義,同樣具有足夠質量、呈圓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被稱為“矮行星”。冥王星是一顆矮行星。其他圍繞太陽運轉但不符合上述條件的物體被統稱為“太陽係小天體”。
  從2006年8月24日11起,新的太陽係八大行星分別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地球、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發現不斷使“九大行星”的傳統觀念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先後發現冥王星與太陽係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冥王星所處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於太陽係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係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
  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呢?在一個恆星邊上,可能吸收了比較多的宇宙灰塵聚集,拿太陽舉例:太陽大約在40億年前,就吸收很多灰塵,灰塵之間互相碰撞,粘到一起。長期以來,出現了大量的行星胚叫做星子,當時至少有幾十億的星子圍繞太陽運動。星子之間作用規律是:兩個星子如果大小差距懸殊,並且彼此的速度不大,碰撞以後,小星子就會被大星子吸引而被吃掉。這樣,大的星子越來越大。如果兩個星子大小差不多,彼此速度很大,他們碰撞後就會破裂,形成許多小塊,而後,這些小塊又陸續被大星子吃掉。這樣,星子越來越少。大行星就是當時比較大的星子,無數小行星就是當時互相吞併時期沒有被吃的幸運兒。
行星的産生
  過去說法是:在太陽係形成初期,99%以上的物質嚮中心聚合成為太陽,周圍還有部分散在的物質碎片圍繞着太陽旋轉,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碰撞和引力作用,散在的碎片逐漸聚合成了九大行星,但那時的地球衹是一團混沌的物質,又經過了幾十萬年,物質逐漸冷卻凝固,形成了地球的初步形態,再經過幾十萬年,由於地球的引力作用,由地球內部化學反應所産生的氣體噴出後被保存在地球周圍,形成了大氣層,並由氫氣和氧氣化合成了水,再然後經過太陽的能量輻射,地球本身的電場、磁場作用和適宜的生存環境,由水中産生了有機物,也就是一切生命的祖先……
  現在最新的研究認為:行星是從黑洞中産生的.
  並為此找到了確鑿的證據:銀河係中央的小型黑洞能夠超速“噴射”行星。在此之前,科學家認為衹有特大質量黑洞才能以超速噴射行星
  研究人員稱,實際上小型黑洞要比特大質量黑洞噴射更多數量的行星。1988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傢實驗室物理學者傑剋---希爾斯預言,銀河係中央的特大質量黑洞能破壞雙子行星平衡,束縛一顆行星,並以超高速將另一顆行星噴射出銀河係。自2004年以來,天文學家共發現9顆被特大質量黑洞高速排斥的行星,他們推測這種特大質量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360萬倍。然而,美國哈佛--史密森天文物理中心賴安---奧利裏和阿維---利奧伯從事的研究表明,銀河係中央許多小型黑洞噴射出大量行星
  這些小型黑洞的質量大約衹有太陽的10倍,一些研究認為銀河係中央至少有25000個小型黑洞圍繞在特大質量黑洞附近。當某些小型黑洞將行星噴射出銀河係時,它們會進一步地靠近特大質量黑洞。利奧伯說,“小型黑洞比特大質量黑洞排斥噴射行星的速度更快!研究被噴射行星的軌跡和速度將有助於天文學家測定多少黑洞會噴射行星以及它們是如何排斥噴射行星的。”同時,他們也承認開展此項研究是很不容易的,現有的太空望遠鏡無法觀測到銀河係中央特大質量黑洞區域,該區域濃縮存在着許多小型黑洞。
  研究人員推測,被特大質量噴射的行星速度達到709公裏/秒,它們在銀河係引力束縛下速度可能會更慢,估計這些行星被噴射時的初始速度達到1200公裏/秒。然而,被小型黑洞噴射的行星速度要更快,行星在小型黑洞的排斥作用下可達到2000公裏/秒速度脫離銀河係.
新的行星定義引發的爭議
  就在行星的新定義公佈後不久,12名天文學家聯名在英國《自然》雜志網絡版公開發表了《抗議冥王星降級請願書》,嚴重質疑數百位天文學家通過投票表决的方式讓冥王星離開“行星寶座”的做法。按照新的行星定義的第三條來要求,地球可能也會被開除。
  12位天文學家在《自然》網絡版發表《抗議冥王星降級請願書》
  2006年8月31日,12名天文學家聯名在英國《自然》雜志網絡版公開發表了《抗議冥王星降級請願書》,嚴重質疑數百位天文學家通過投票表决的方式讓冥王星離開“行星寶座”的做法。天文學家們還表示,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上對新的行星的定義也不完全準確。
  據稱,投票天文學家衹占全球天文學家5%,有專傢稱“這是個草率的决議”。
  據瞭解,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期為10天,很多專傢由於經費問題,沒有等到最後投票的時刻已經先行離開,實際參加冥王星地位表决的專傢衹有幾百人,這樣的投票規模遭到了聯名情願的天文學家的質疑。在請願書中,這些科學家指出,參加布拉格會議投票的天文學家僅僅占全球天文學家的不足百分之五。這樣的比例作出這樣重大的决定實在缺乏說服力。
  這12名簽名的天文學家包括美國宇航局“新地平綫號”負責人阿蘭·斯登、美國行星科學學院的馬剋·塞剋斯等等。他們還在請願書倡議反對冥王星降級的天文學家繼續簽名。阿蘭·斯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對該問題的爭論不會因24號得决議停止。因為有來自75個國傢2500多位的國際天文學會,衹有 300人參與了投票。這是個草率的决議,是糟糕的科學。一切都沒有結束。”
  運用動力學的標準來定義行星會出新問題
  剛剛參加完此次會議回國的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博士嚮本報記者介紹說,這次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一項很重要的决定,就是把行星和太陽係的其他天體分為三個不同的類別來定義。
  行星的定義有三個要求:一是位於圍繞太陽的軌道上;二是有足夠大的質量使其表面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近於球形);最後是已經清空了其軌道附近的區域。符合這些要求的也衹有1900年前發現的8個行星
  相對於表决程序上的欠妥,參加請願的科學家最不能接受的正是新的行星定義。
  對於行星定義的第二條,請願的天文學家認為,新的定義運用的是動力學而不是物質本身的特性,這種特性是决定能否成為一顆行星的必要條件。而且這個結果將影響到天文學其他體係的定義,比如恆星、星係、星雲甚至小行星。因為在這些體係的定義中,動力學並不是决定性因素。
  按照新的行星定義的第三條來要求,地球可能也會被開除。
  這些天文學家指出,如果按照新定義的第三條,那麽像是地球、木星這樣的行星也不符合定義,也要被“開除”。新的定義第三條說,行星要有足夠引力以清空其軌道附近的區域。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地球、土星、木星它們的軌道之間都有很多的小行星,這樣它們就不能被認為是“清空軌道附近區域”。
  除這些簽名的天文學家外,參加表决會議的威廉斯大學天文學家傑·帕薩剋弗也仍然堅持冥王星是一顆行星。他說:“這次會議的精神在於對未來科學發現和行為的規範,但不應是對過去的否定。”
  洛威爾天文臺主任米李斯也表示,他希望的是增加新的行星,而不是排除冥王星。
  附:1、行星的定義:
  a.天體;b.圍繞恆星運轉;
  c.自身引力足以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d.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它物體。
  太陽係內符合這一行星新定義的包括: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總計八顆。
  2、矮行星的定義:
  a.天體;b.圍繞太陽運轉;
  c.自身引力足以剋服其剛體力而使天體呈圓球狀;
  d.不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的其它物體;e.不是衛星。
  太陽係內符合這一定義的包括:
  𠔌神星、冥王星、齊娜,總計三顆。
  附資料
  𠔌神星:直徑約950公裏,平均距日距離約4.2億公裏,公轉周期約4.6年。原屬於小行星的範疇。
  冥王星:直徑約2400公裏,平均距日距離約59億公裏,公轉周期約248年。冥王星有三顆衛星,卡戎、S/2005 P1、S/2005 P2,後兩顆衛星直徑約50到60公裏,公轉周期為38天和25天。原屬於九大行星的範疇。
  齊娜:天文編號為2003UB313,齊娜是它的昵稱,直徑在2300到2500公裏之間,平均距日距離約160億公裏,公轉周期約560年。2003年新發現的天體,正是由於它的發現,導致太陽係天體類別劃分的爭論。(既然冥王星都是行星,那麽齊娜就應該成為太陽係的第十大行星
  卡戎:直徑1200公裏,圍繞冥王星旋轉,公轉周期等於冥王星的自轉周期為6.4天。雖然卡戎的直徑比𠔌神星還要大,但它是冥王星的衛星,所以不屬於矮行星的範圍。
  3、太陽係小天體的定義:
  a.天體;b.圍繞太陽運轉;c.不符合行星和矮行星的定義。
  原來的小行星、彗星等全部歸入太陽係小天體的範疇。
  小行星:小行星 asteroid,minor planet 或 planetoid
  小行星是太陽係內類似行星環繞太陽運動,但體積和質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體。
  至今為止在太陽係內一共已經發現了約70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衹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千米。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𠔌神星,但近年在柯伊伯帶(Kuiper Belt)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𠔌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那(Varuna)的直徑為900千米,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千米,2004年發現的2004 DW的直徑甚至達1800千米。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柯伊伯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千米。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大概可能會有50萬。最大的小行星直徑也衹有1000 公裏左右,微型小行星則衹有鵝卵石一般大小。
  直徑超過 240 公裏的小行星約有 16 個。它們都位於地球軌道內側到土星的軌道外側的太空中。而絶大多數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其中一些小行星的運行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曾有某些小行星與地球發生過碰撞。
  小行星是太陽係形成後的物質殘餘。有一種推測認為,它們可能是一顆神秘行星的殘骸,這顆行星在遠古時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毀。但從這些小行星的特徵來看,它們並不像是曾經集結在一起。如果將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組成一個單一的天體,那它的直徑衹有不到 1500 公裏——比月球的半徑還小。
  彗星:除了離太陽很遠時以外,彗星的長長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過去給人們這樣的印象,即認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們的大氣範圍之內。1577年第𠔌指出當從地球上不同地點觀察時,彗星並沒有顯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確地得出它們必定很遠的結論。彗星屬於太陽係 小天體。 每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強。對離太陽相當遠的彗星的觀察表明它們沿着被高度拉長的橢圓運動,而且太陽是在這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與開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時間運行在離太陽很遠的地方,在那裏它們是看不見的。衹有當它們接近太陽時才能見到。大約有40顆彗星公轉周期相當短(小於100年),因此它們作為同一顆天體會相繼出現。
  歷史上第一個被觀測到相繼出現的同一天體是哈雷彗星,牛頓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一1742年)在1705年認識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是76年。歷史記錄表明自從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來,它每次通過太陽時都被觀測到了。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過的。離太陽很遠時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譜單純是反射陽光的光譜。當彗星進入離太陽8個天文單位以內時,它的亮度開始迅速增長並且光譜急劇地變化。科學家看到若幹屬於已知分子的明亮譜綫。發生這種變化是因為組成彗星的固體物質(彗核)突然變熱到足以蒸發並以叫做彗發的氣體雲包圍彗核。太陽的紫外光引起這種氣體發光。彗發的直徑通常約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長,達108千米或1天文單位。
  科學家估計一般接近太陽距離衹有幾個天文單位的彗星將在幾千年內瓦解。公元1066年,諾曼人入侵英國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歸。當時,人們懷有復雜的心情,註視着夜空中這顆拖着長尾巴的古怪天體,認為是上帝給予的一種戰爭警告和預示。後來,諾曼人徵服了英國,諾曼統帥的妻子把當時哈雷彗星回歸的景象綉在一塊挂毯上以示紀念。中國民間把彗星貶稱為“掃帚星”、“災星”。像這種把彗星的出現和人間的戰爭、饑荒、洪水、瘟疫等災難聯繫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歷史上有很多。彗星是在扁長軌道(極少數在近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雲霧狀小天體。
行星指數理論下的行星定義
  行星是指不能發生熱核反應的天體,其行星指數X>0.001778448,按照行星指數的大小又可細分為:褐矮星、巨行星、主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隕星。按照運動狀態和所處位置的不同,還可細分為:(常)行星/可以是前一類6種行星中的任何一種/、衛星/可以是前一類6種行星中的任何一種/、和彗星/可以是前一類行星中的小行星和隕星/。
  按照這一定義可知,到目前為止,整個太陽係內一共有:1顆恆星、4顆巨行星、9顆主行星和76顆矮行星,共計90個大天體。但冥王星仍不為主行星
  五、同名電影《行星》2006年
  外文名稱 The Planet
  導演: Mark Stirton
  編劇: Mark Stirton ....screenplay
  主演:
  Mike Mitchell ....Captain Morgan
  Patrick Wight ....McNeal
  Scott Ironside ....Vince
  影片類型: 科幻 / 恐怖
  片長:UK:71 min (DVD version)
  國傢/地區: 英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彩色
  幅面: 35毫米遮幅寬銀幕係統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MPAA評級:Rated R for language and some violence.
  級別:USA:R
  製作成本:£8,000/estimated
  製作人 Produced by:
  Michael Grant Clark ....producer
  Kerwin Roberson ....co-producer
  Kerwin Robertson ....co-producer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Nicky Fraser
  攝影 Cinematography:Mark Stirton
  剪輯 Film Editing:Mark Stirton
  製作公司:Stirton Productions
  發行公司:
  Cut Entertainment Group [美國] (2007) (worldwide) (all media)
  MTI Home Video [美國] (2008) (USA) (DVD)
  Mti Home Video
  Stirton Productions (2006) (worldwide) (DVD)
  【水星】
  英文名:Mercury
  【金星】
  英文名:Venus
  【地球】
  英文:earth
  【火星】
  英文名: Mars
  【木星】
  英文名: Jupiter
  【土星】
  英文名: Saturn
  【天王星】
  英文名: Uranus
  【海王星】
  英文名: Neptune
百科辭典
  xingxing
  行星
  planet
    在橢圓軌道上環繞太陽運行的、近似球形的天體。行星本身一般不發射可見光,而以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太陽係有九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在以恆星組成的各個星座的天空背景上,行星有明顯的相對移動,而且這種移動幾乎都沿着黃道進行。行星有一定的視圓面,所以在大氣抖動下,不像點狀恆星那樣有星光閃爍現象。如果仔細對比,還可以發覺各行星有其顔色特徵,在不同的時候亮度也有變化。按照這些特徵,在晴朗無月的夜晚,不難將它們從點點繁星中識別出來。經常觀察還可以發現它們在群星之間時現、時隱、時進、時退(見行星視運動)。行星一詞的原意指這種在天空上遊蕩的天體。這個詞在希臘語中的含義是“流浪者”的意思。
    人類對行星的認識和研究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例如在中國的甲骨文裏就有關於木星的記載。九大行星中最先被人們知曉的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顆。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五星”的說法,即: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或填星),它們是這五顆行星在古代更為通用的名稱。以後又有“五行”、“遊星”、“惑星”以及把日、月和五星合稱為“七曜”。在古代西方,五大行星很早就以神話人物的名字來命名。我們的祖先憑藉肉眼和簡單的量角儀器對這五個行星作了大量的位置觀測,對它們的公轉周期和會合周期作了很準確的推算和總結。古人以行星來紀歲和占卜人事兇吉(見占星術),並且還提出過包括行星在內的各種宇宙模式。
    太陽係另外三個行星是在發明望遠鏡和建立開普勒定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以後發現的。1781年F.W.赫歇耳用自製的望遠鏡發現了天王星。法國的勒威耶和英國的J.C.亞當斯各自推算出海王星的位置,德國的伽勒於1846年用望遠鏡找到了它。最微弱的冥王星直到1930年纔為美國的湯博發現。至於是否存在第十顆甚至更多的行星,至今還在探索(見冥外行星、水內行星)。此外,太陽係還有許多質量較小的行星,另列為一類──小行星
    隨着空間技術的發展,開始了實地考察行星的新階段。近年來,曾多次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發射探測器。發現木星和水星都存在磁場和磁層,水星和火星也有環形山,木星有環;基本上否定了火星上有生命存在的說法。此外,還獲得大量的照片和數據,大大增加了對行星各方面的瞭解(見行星物理學)。
    二十多年來,在離太陽較近的恆星中就發現許多顆恆星有波狀的自行軌跡,說明這些恆星也可能帶有一個或幾個行星(見其他行星係)。因此,行星可能不是太陽係特有的。為了引伸行星的普遍定義,某些天體物理學家認為,對行星必須加上質量不超過0.07太陽質量,即未達到能産生熱核反應的主序星下限這個限製條件。這就是說一個天體是不是行星要從運動和質量兩個方面來判斷,而質量的不同纔是行星同恆星最本質的區別。
    行星的物理參數 九大行星的物理參數列表行星的物理參數如下。
    行星的分類 行星有以下幾種分類:①以地球軌道為界,位於地球軌道以內的水星、金星稱為地內行星,位於地球軌道以外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稱為地外行星。兩類行星各有相似的視運動特徵。②以小行星帶為界,比較靠近太陽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稱為內行星;遠離太陽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稱為外行星。③根據質量、大小和化學組成的不同分為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類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把冥王星作為例外。④除類地行星單獨作為一類外,最近有人又把類木行星和冥
英文解釋
  1. n.:  globe,  planet,  an erratic star,  and are illuminated by it
  2. adj.:  gibbous
法文解釋
  1. n.  planète
相關詞
天文太陽係八大行星百科辭典天文百科自然科學宇宙自然
古文天體地球太陽小說電影韓劇橢圓軌道
星球文明自然現象星象更多結果...
包含詞
X行星外行星小行星大行星巨行星內行星
行星際行星體行星儀行星學行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