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安徽 >亳州 > 
目錄
·概況 Guoyang County·基本概況 Basic Profile·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歷史名人 Historical figures·旅遊資源 Tourism resources
·老子文化 I Culture·老子文化生態園 I Culture Ecological Park·名優特産 Famous specialty
·明星鄉鎮 Star Township·發展成就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歷史沿革 History
·英文解釋·近義詞·相關詞
·包含詞·更多結果...
概況 Guoyang County
  郵編:233600 代碼:341621 區號:0558
  拼音:Guō Yáng Xiàn 英譯:Guoyang County
  
  渦陽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亳州市境中部,北鄰河南省永城市。地理坐標為東經115°53′-116°33′、北緯33°27′-33°47′。總面積2107平方千米。總人口147萬人(2007年末)。
  
  全縣轄24個鎮、2個鄉:城關鎮、城西鎮、城東鎮、西陽鎮、雙廟鎮、楚店鎮、高公鎮、閘北鎮、高爐鎮、曹市鎮、青疃鎮、石弓鎮、竜山鎮、義門鎮、新興鎮、臨湖鎮、丹城鎮、馬店集鎮、花溝鎮、店集鎮、陳大鎮、牌坊鎮、公吉寺鎮、標裏鎮、耿皇鄉、張老家乡,以及單集林場,共有381個行政村(2006 年),2992個自然村。縣政府駐城關鎮。
  
  地處淮北平原北部,東北部有竜山和石弓山。竜山海拔105米,為全縣最高點。渦河橫貫東西,將全縣分為渦南、渦北兩個自然區域。東北有北淝河,西南有西淝河。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1822小時,年平均氣溫15.9度,無霜期210天,年平均降水量857毫米左右。礦藏有煤、大理石。國傢商品糧、優質煙葉、棉花、山羊板皮基地,全國稭稈養牛示範縣。
  
  濉阜鐵路縱貫南北,202、307省道在縣城交匯,距阜陽機場僅70千米。境內捻軍起義舊址、捻軍首領張樂行故居、新四軍四師司令部舊址、渦陽烈士陵園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閘北鎮鄭店村的老子廟天靜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曾為中國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
基本概況 Basic Profile
  渦陽縣地處亳州市中心地帶。位於北緯33°27′至33°47′,東經115°53′至116°33′之間。全縣國土面積2107平方公裏,其中城區規劃面積12.4平方公裏。渦陽處於淮北平原腹地,境內渦河橫貫東西,將全縣分為渦南、渦北兩個自然區域。除東北部有竜山和石弓山外,其餘均為一望無際的沃野。 渦陽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的思想傢、哲學家、道傢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即誕於渦陽縣閘北鎮鄭店村。渦陽漢為城父、山桑、至縣地,北魏、北齊曾置渦陽、丹城、竜山縣。隋改置肥水縣。清同治三年(1864),由亳州、宿州、阜陽、蒙城析置渦陽縣。因襲北魏渦陽縣名而命名。是國務院批準對外開放縣市之一,國傢糧食生産百強縣,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擴大試點縣。2007年末,渦陽縣戶籍人口146.95萬人。
  渦陽縣(英文:Guo Yang Count 漢語拼音:Guoyang Xian).簡稱:渦 縣政府駐地:城關鎮
  所在省份:安徽省
  行政級別:縣
  行政區劃:4個街道 20個鄉鎮、1個林場
  國土面積:2107平方千米
  人口:2003年底,全縣總人口138.78萬人
  郵編:233600
  城市三大名片:老子故裏 生態渦陽 能源新城
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
  渦陽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140小時,年平均氣溫14.6度,無霜期218天,年平均降水量830mm左右,光、熱、水資源豐富。渦陽縣自然資源,盛産糧、棉、油、水果、蔬菜、藥材和黃牛、山羊、傢兔、魚蝦、河蟹等,不僅質量高,而且産量大,被列為全國産糧百強縣、全國商品糧、優質棉、優質煙、山羊板皮、瘦肉型豬生産基地,跨入全國生態示範縣、全國林業百佳縣、稭稈養牛十佳縣之列,與蒙城、利辛縣一並被譽為“全國中部地區黃牛金三角”。尤其是義門苔幹堪稱食苑珍品、天下之最,因此渦陽又被命名為“中國苔幹之鄉”。渦陽縣礦場資源豐富,礦産資源現已成為該縣未來經濟發展的支柱長夜,渦陽縣含煤區565平方公裏,占全縣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以上,以探明儲量高達32.5億噸,被列為全國13個億噸能源基地的第八個主産區,目前渦北煤礦已建成投産,袁店一礦、二礦正在加快建設當中,蒙關、花溝、徐廣樓、劉店等礦區正在籌劃中,當2020年渦陽縣將建成11個礦井,使之成為新型的能源基地。此外該縣的大理石、石灰石等其他資源也有很大的開發與發展價值。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渦陽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的思想傢、哲學家、道傢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即誕於渦陽縣閘北鎮鄭店村。渦陽漢為城父、山桑、至縣地,北魏、北齊曾置渦陽、丹城、竜山縣。隋改置肥水縣。清同治三年(1864),由亳州、宿州、阜陽、蒙城析置渦陽縣,因襲北魏渦陽縣名而命名。《水經註》:渦水“又東南逕渦陽城北”。可見渦陽在設縣之初即在渦水之南。應名渦陰,取名“渦陽”名實不符。一九四九年三月,劃雪渦、渦陽、渦亳合併為渦陽縣,1979年,撤銷地區革委會,恢復阜陽行政公署,仍轄渦陽縣。2000年5月國務院批準新的地級亳州市成立,渦陽縣由阜陽市劃入亳州市。
  渦陽行政區劃 2004年底,渦陽縣轄24個鎮、2個鄉,1個林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93192人。2009年4月經省政府批準,渦陽縣調整行政區劃;一、撤消張老家乡,將張老家乡所轄行政村分別並入義門鎮、新興鎮和新設立的渦北街道。二、將耿皇鄉、牌坊鎮兩鄉鎮合併設立牌坊中心鎮。三、撤消城關鎮,設立城關街道。撤消城東鎮,設立城東街道。撤消城西鎮,設立城西街道。撤消閘北鎮,設立閘北街道。調整區劃後的渦陽縣現轄4個街道、20個鎮、1個林場。分別為:城關街道 城東街道 城西街道 閘北街道
  西陽鎮 雙廟鎮 楚店鎮 高公鎮 高爐鎮 曹市鎮 青疃鎮 石弓鎮 竜山鎮 義門鎮 新興鎮 臨湖鎮 丹城鎮 馬店集鎮 花溝鎮 店集鎮 陳大鎮 牌坊鎮 公吉寺鎮 標裏鎮 單集林場
歷史名人 Historical figures
  老子
  老子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傢。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 一說鹿邑)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傢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傢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傢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複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傢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張樂行
   張樂行(1810~1863),渦陽縣城西北六公裏張老家乡人。
  張樂行出生於地主豪紳家庭,1852年,皖北饑荒嚴重,張樂行與龔得樹等率捻衆萬餘人起義,在蘇魯豫皖交界的廣大地區活動,聲勢迅速擴大,各地捻衆紛紛起義響應。1855年秋,各路捻軍首領雲集雉河集(今安徽渦陽縣),成立聯盟,推張樂行為盟主,號稱大漢永王。組成捻軍,建立黃、紅、藍、白、黑五旗軍製,擴大隊伍,積極活動。1857年,張樂行率捻軍與太平天國陳玉成、李秀成部隊會師,被封為成天義,任徵北主將,後改封沃王。與太平軍並肩戰鬥,使清政府大為恐慌,先後派勝保、袁甲三等人鎮壓捻軍。1863年,僧格林沁圍攻雉河集,捻軍遭受重大損失,張樂行在渦陽義門遇害。
  馬玉昆
   馬玉昆(1837~1908年),清末將領。字荊山,亦作景山。原藉蒙城縣西馬傢集,後遷居雉河集(今安徽渦陽縣城)。初以武童從毅軍宋慶參加對捻軍作戰,積功至都司,後擢總兵。1847年與左宗棠部共同抗擊阿古柏和沙俄侵略。1894年補授山西太原鎮總兵,協助宋慶防衛旅順口。7月朝鮮事急,奉令率軍至平壤。在平壤保衛戰中,他指揮所部奮勇抗擊,重傷日軍第九旅團。但因主帥葉志超貪生怕死,指揮失當,終於敗回國內。1895年在遼河下遊與日軍作戰中,馬玉昆雖英勇善戰,但由於清軍各部不協,仍以清軍失敗而結束。1899年擢浙江提督,次年調還直隸。時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馬玉昆率武衛左軍抵禦。初戰天津,繼戰北倉,相持月餘。卒以無援而敗退。及那拉氏挾光緒出走西安,命馬玉昆隨扈。第二年,還京,加太子少保。1908年,病逝,追贈太子少保,賞加二等輕車都尉世職,謚忠武。
旅遊資源 Tourism resources
  渦陽天靜宮
   渦陽天靜宮景區渦陽天靜宮坐落在渦陽城北的閘北鎮鄭店(正殿的諧音)村,距縣城中心五公裏為國傢AAA級旅遊景區。為紀念我國春秋時偉大的思想傢,道傢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安徽渦陽)厲鄉麯仁裏人)而修建。此宮南臨渦河,三面環繞武傢河(古之𠔌水),北枕竜山之峰,可謂撫山枕水之地,鐘靈毓秀之鄉。天靜宮始建於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稱老子廟。蓋因當地地方官為紀念老子建廟立祠,祀奉老子。並命陳相邊韶撰《老子銘》碑。此後,曹魏黃初三年(222年),隋開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過,廟的規模漸大。李唐王朝,以老子為始祖,尊崇之極,屢加册封,並尊此廟為祖廟,大興土木,隆重興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貞觀六年(627年)、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曾相繼於此營建宮闕殿宇,其金碧輝煌,宏偉壯麗,不遜於帝王之都。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欽封此宮為太清宮。唐末毀於兵火,幾成廢墟。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間奉敕重建,宮貌比唐時有加。翰林學士盛度撰碑。靖康之亂中,先遭兵劫,後遭火患,宮觀面目全非。金代雖屢加修建,與唐宋盛時相比,規模差之甚遠。元世祖以來,道教再度興盛,此宮得之新建,並根據道教教義易名為天靜宮。至順三年再次大規模敕建,天靜宮重現昔日宏觀。翰林學士張起嚴為此撰文立碑,碑文載入多種典籍方志。明正德崇幀年間和清康熙八年均進行過裝修。時至乾嘉年間,尚稱殿宇弘深,規模整麗,中塑聖像,道氣清嚴。清末戰亂頻仍,殿宇日趨頽廢,始有“燒丹竈冷餘荒草,問禮堂空剩石牛”之嘆。
  天靜宮在唐宋鼎盛時期,規模宏大,建築輝煌,佈局恢廓,風光秀麗,環境清幽,海內無匹。元、明兩代,宮觀尚蔚為壯觀,老君殿居中,高大崇隆為宮中主殿。其東有天齊廟、問禮堂,南有流星園、聖母殿、九竜井,西有太霄宮、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靈官堂、誦經堂、鐘樓、井亭、客房、道士捨、庖、庫庾、廄,無不畢具。楹柱有一百多個。占地三千畝,食業數千人。宮中殿閣林立,鬆柏交翠,莊嚴肅穆,氣勢非凡,堪稱中華道觀之最。現在的天靜宮尚存有天靜宮、天齊廟、九竜井、老子娘墳等多處於老子有關的建築和遺跡。天齊廟又稱東嶽廟、老子“老廟”,是元代天靜宮建築群舊址中保存至今、結構完好的地面建築。
  為了紀念一代哲人老子,弘揚道傢文化,搶救和恢復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産,擴大與世界文化交流,在港、澳、臺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贊助下着手修復天靜宮,於老子則為紀念聖地,於道學則為研究中心,於道教則為一景點。經過數年努力,老君殿、三清殿、靈宮殿、天師殿、重陽殿、財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呂祖殿、東嶽廟等十餘座殿堂己相繼展開和完成,天靜宮又復屹於古相大地,重現昔日風采。天靜宮建築群是主體標志性建築,目前已完成了老君殿、道觀中軸綫上的靈觀殿、三清廟等殿堂的建築。老君殿是天靜宮的主殿,按照到焦祖庭的規模及宋代規製修復,九脊重檐,東西長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立於2米高的崇臺上,堪稱道觀第一殿。殿內屹立老子、尹喜、東華帝君三尊青銅像,其中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目前為國內最大的老子銅像,堪稱中華第一。九竜井是天靜宮建築群中的又一主要景觀,現已探明九竜井位於天靜宮圍墻的東側,其中一口井經考古鑒定,係春秋時期的“瓦圈井”,如今已修建了井亭,加以保護,九竜井堪稱中華第一。說明渦陽當地在很久以前就開始紀念老子了。
  氣勢輝煌,堪稱華夏道觀之首的天靜宮今年擬上馬三期工程,三期工程重點建設內容主要是保護九竜井,恢復古流星園,再現古時的情景。目前天靜宮按照國傢AAAA級旅遊景區的標準,不斷完善各項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不久的將來,天靜宮將成為亳州市、安徽省乃至全國的著名旅遊勝地。
  渦陽縣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
   渦陽縣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坐落於渦陽縣新興集,距縣城20公裏,北與河南省永城市接壤,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國防教育基地、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亳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傢AA級旅遊景區。
  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原為新四軍四師司令部舊址,1994年5月2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原新四軍第四師參謀長張震來新興集故地憑吊,命名並題寫了“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館名。紀念館占地12畝,館房34間,專職人員3名。
  1939年月9月初,彭雪楓帶領新四軍遊擊支隊來到新興集,開創了以新興集為中心的豫皖蘇邊抗日根據地,1939年11月6日,劉少奇同志化名“鬍服”來此視察,1940年2月1日,接新四軍命令,改番號為新四軍第六支隊;1940年6月底,與南下的八路軍第二縱隊黃剋誠部合編為新四軍第四縱隊,1941年1月2日,新四軍重建軍部時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1941年5月初,彭雪楓率隊轉移至津浦路東。
  彭雪楓率部駐紮在新興的一段時間裏,與當地民衆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為了緬懷彭雪楓的光輝業績,牢記新四軍的不朽功勳,1992年在人民群衆的迫切要求和省、市、縣的重視下,决定維修建設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由省文物局、阜陽市委、渦陽縣委、新四軍老戰士、各大企業集團及當地人民政府集資籌款16萬元,修建新四軍四師司令部作戰室、機要室、彭雪楓舊居16間,面積320平方米。 1996年省、市、縣政府共撥款28萬元,修建了劉少奇舊居、張震舊居、參謀處、拂曉報社舊址,共18間,面積約350平方米,這期工程與92年工程分東西兩個院子,新建了院墻和大門,使東西兩院內分而外合。
  1998年為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00周年和新四軍遊擊支隊東進60周年,阜陽市和縣、鎮政府共撥款50萬元,重塑了高3.5米的彭雪楓將軍騎馬銅像,張愛萍將軍為銅像題寫了“彭雪楓同志”五個大字,同時,佈置了歷史圖片和革命文物展,增設了柵欄、鋼窗、鋪設了院內水泥路石,院內進行了緑化。
  2004年,為紀念彭雪楓將軍抗日殉國60周年,渦陽縣委、縣政府號召黨員幹部和社會各界人士共捐款20餘萬元,對紀念館和陵園進行維修,組織有關人員到西柏坡等地參觀紀念館建設及室內布展,對各展室進行了高規格的布展,充實了文物、安裝了封閉窗、增添了圍墻、對34間館室全部整修、加固了水泥地面、完善了院內緑化,新的維修和布展結束後,每天前來觀展的人員絡繹不絶。
  近年來,為建好新四軍第師紀念館這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渦陽縣委、縣政府以及新興鎮黨委、政府多方籌措資金,現已完成了長期發展規劃的編製工作,目前在積極擴大紀念館面積,充實展覽內容,完善服務設施,增加景區內涵,提高接待水平,力爭把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打造成國傢AAAAA級旅遊景區,讓這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成為我省一道靚麗的風景區,讓彭雪楓將軍的光輝業績和新四軍的優良傳統永遠昭示後人。
  渦陽縣興華農業綜合示範莊園
  渦陽風景宜人的渦陽興華農業綜合示範莊園始建於1997年,地處安徽省西北部,渦陽縣城西郊7.5公裏處,省道307綫南側1.5公裏處,陳大鎮境內。該莊園總面積675畝,其中:一期工程395畝,投資135.5萬元,現已完成,二期工程即將啓動。目前渦陽縣興華農業綜合示範莊園道路暢通,水面和園區緑化交錯有緻,現有可利用水面200餘畝,已種植各類花卉苗木園圃65畝,數量達2.5萬棵,收集地方土樹種達16類,近2萬棵,引進各類緑化苗木近5萬棵,花卉13類,21個品種,近萬株。現已經對遊客開放的項目有:垂釣、休閑、餐飲、娛樂、采摘果實、遊船等。多年來,渦陽縣興華農業綜合示範莊園在地方黨委的高度重視下,在市旅遊局的大力支持下,奮力拼搏,艱苦創業,努力培育我市旅遊業的新亮點。該莊園於今年9月份順利通過省旅遊局專傢驗收組的驗收,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四日省旅遊局、省農委聯合授予全省農傢樂旅遊示範點稱號(皖旅計財字[2006]33號),這是我市首傢獲得省級農傢樂旅遊示範點的旅遊景區。
  紅城子遺址(北平城遺址)
   位於渦陽縣曹市集北。漢代山桑城故址,夯土城墻,有東西二門。始建於春秋,時名垂惠聚。東漢建武四年(28年),王莽部將蘇茂、周建被劉秀軍打敗,逃至垂惠聚。次年,劉秀率軍攻打垂惠聚,圍困月餘,後用火攻之,城土皆燒為紅色,因此得名紅城子。 城址面積約1.3平方公裏,長方形外城為夯土築成,東西長約900米,南北長約1430米。西城墻今平整作大路,殘高1.7米,上寬7米,下寬19米餘。其餘三面城墻均成農田。內城地勢較高,俗名小城墻,面積約1897平方米。北面城墻殘高1.5米餘,於莊莊東200米處地勢最高,當地群衆呼為“金鑾殿”。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嶽廟
   又稱天齊廟,位於太清宮之東,為一獨立廟宇,是道教宮觀中唯一稱“廟”的殿宇,也是太清宮龐大的建築群中唯一幸存的古建築,它是祭祀泰山神——東嶽大帝的廟宇。東嶽廟坐北朝南,有山門3間,東西廂房各7間,主殿5間,為磚木結構,灰墻圓窗。其主殿5間為宋代建築,經元代重新修整,道光18年再次重修,是安徽省少見的宋代磚木結構殿宇。現已按原貌修復加固,在殿內陳列元至明清敕建和裝修太清宮的石碑20餘塊,其中較為著名的元代翰林張起嚴的“敕建天靜宮興造碑”和明代方震孺的重修碑及“古流星園”石匾額、“敕建”、“混元降誕”殘片、蟠竜碑帽、大型石橋拱圈、大批漢磚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樂行故居
   
  位於渦陽縣城西北張老傢村,張樂行1810年誕生於此;在早期結捻活動中,張樂行常與龔德樹、蘇天福等人在傢中聚會議事,計劃如何起義抗清。張樂行故居屬清式四合院,鬆柏掩映,有合瓦瓦房16間,其中前排堂層5間,後客廳5間,東西廂房各3間。客廳重梁起架,雕梁畫棟,明柱走廊,花格門窗,建築雄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捻軍會盟舊址
   位於渦陽縣西關“山西會館”院內。鹹豐二年(1852年)張樂行等各路捻軍聚集在山西會館會盟,公推張樂行為盟主,進行武裝抗清起義。 捻軍會盟舊址之山西會館,是山西商人集資所建,整體建築雄偉。大門面嚮南,前後3排房屋,兩進院落。大門兩旁有石獅一對,門上石質匾額橫刻“山西會館”四字。二道大門兩旁有石鼓一對,穿中堂可達後院;後殿5間,磚木結構,上覆五色琉璃瓦;大殿前置一銅香爐,捻軍結盟時在此焚香立誓,祭告天地。舊房屋在清軍剿捻時多次遭到破壞。1938年又遭日軍轟炸,解放初期,僅剩有石刻匾額和石碑各一塊,石獅子和石鼓各一對。1962年,安徽省人民委員會撥款在舊址重建房屋5間,作為捻軍會盟起義紀念建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子文化 I Culture
  道德經
   《道德經》,原稱《老子》,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傢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註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傢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現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種帛書《老子》,是西漢初年的版本,把《德經》放在《道經》之前,也受到學者的重視。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傢,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傢思想,道傢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歷史上《道德經》註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註。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譯《道德經》為梵文,傳入東天竺;唐開元二十二年(735),唐玄宗親註《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請《老子經》及老子“天尊像”歸國,對日本社會發展産生過影響。
  2007中國·渦陽首屆老子文化節
   老子是當今世界最具魅力的歷史文化名人之一。他的不朽之作《道德經》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部神奇非凡的“百科全書”、博大精深的“哲理詩”和氣勢恢宏的“萬經之王”。
  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充分挖掘老子文化豐厚底藴,由安徽省文化廳、亳州市政府主辦,渦陽縣政府承辦,安徽省社科院、省社科聯、安徽大學、新安晚報社、安徽雙輪集團協辦的2007中國·渦陽首屆老子文化節暨天靜宮二期工程落成慶典於金秋十月隆重舉行。
  文化盛宴精彩空前
  10月27日上午,在隆隆的禮炮聲中,2007中國·渦陽首屆老子文化節暨天靜宮二期工程落成慶典隆重開幕。中國社科院、中國道協、安徽省政協、安徽省文化廳、安徽省道協、亳州市和渦陽縣領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傢學者、道教界人士1500餘人出席開幕式。香港道教聯合會、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北京白雲觀管委會、重慶市道教協會等100多個單位或個人發來了賀電。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在開幕式上說,渦陽天靜宮是中國先秦偉大思想傢、哲學家、道傢學派創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誕生地,始建於東漢,鼎盛於唐宋,毀於清末戰亂。為紀念一代聖哲老子,保護和搶救民族文化遺産,發展老子故裏旅遊觀光事業,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港臺道界尊道重德人士馬炳文、譚兆、侯寶垣三位老人,多方募捐善款,為重修工程做出重大貢獻。渦陽各界人士共同努力,10餘年傾力相助,終於使天靜宮復屹於古相大地,重展昔日風采,可喜可賀,功不可沒。
  訪古探幽覓道求源
  道傢文化的始祖——老子,僅有一本五千言《道德經》留存於世,留下了許多難解的文化謎團。為揭開老子故裏神秘面紗,文化節前夕,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文化報、安徽日報、安徽衛視、新安晚報等媒體相繼派出記者進行實地考察,覓道求源。
  考對多處地理方位。史書記載,老子故裏“在瀨鄉之東,渦水處其陽”、“渦水北有老子廟”、“距𠔌水流匯渦河處附近”。許多記者從渦河上遊的河南太康、鹿邑,至安徽亳州、渦陽、蒙城,徒步百余公裏,沿途考對了渦河中下遊多處地理方位,發現渦陽天靜宮地處渦河北岸,並有渦河與𠔌水(武傢河)在此處交會,地域方位與史書記載完全一致。
  查看多種典籍方志。《大明一統志》、《大明中都志》、《大清一統志》、《欽定四庫全書·江南通志》、多版《亳州志》、《渦陽縣志》等典籍方志均明確記載:“天靜宮在亳縣東120裏,老子所生之地,後人建宮以尊奉之。元至順三年重建,張起嚴撰碑。”1990年以來,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安徽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等多批專傢對渦陽天靜宮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收集元代以來敕建碑、敕修碑20餘塊,其中包括元翰林學士張起嚴所撰《天靜宮興造碑》,出土了漢、唐、宋各代建築構件千餘件及墊基“祥符元寶”銅錢。
  觀摩衆多出土文物。1992年6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對渦陽天靜宮遺址進行發掘後的考古小結指出:渦陽天靜宮遺址範圍包括鄭店村在內約200萬平方米,地面散見自史前大汶口文化晚期、竜山文化及東周、漢至宋、元諸時期遺物。將此處視為老子故裏建祠奉祀已延續近兩千年,足以使該遺址成為一處歷史文化勝跡,“從繼承、弘揚中國古代著名哲人老子思想精華的角度來看,今日重修老子紀念性建築是有積極意義的。”遺址內出土文物萬餘件,許多瓷器底部墨書“宮”字款識,表明屬天靜宮宮中用品;“敕撰”和“混元降口”等銘文表明了古代天靜宮的重要地位。
  驗證衆多標志景觀。史料記載的老子故裏四大特有標志景觀,一是流星園,相傳老子降誕時,有流星飛降成園,1991年2月,發現古流星園遺址,出土“古流星園”和“老子故裏”古石匾額各一塊;二是九竜井,1992年8月,九竜井在古流星園遺址周圍相繼出土,專傢確定,其中一眼為春秋時期的瓦圈井,共17層,其餘八眼曾在漢、宋時修整過,印證了“萬鶴翔空,九竜吐水,以浴聖姿,竜出之處,因成九井”的古籍記載;三是聖母墓,在渦陽天靜宮東一裏許、鄭店村東北角,有一座高大墳丘,這裏埋葬着老子的母親,渦陽人因忌諱老子姓,至今仍稱李子為“輝子”;四是尹喜墓,天靜宮嚮東約兩公裏,有一高9米、占地1000平方米的墳丘,俗稱尹子孤堆;解放初,渦陽人曹林帶頭扒墓,後被強行製止,此事成為典故,“曹林扒墓”曾入選《新華字典》詞條。
  群賢論道詮釋內涵
  2007中國·渦陽首屆老子文化節期間,組委會舉行“老子文化高端論壇”。本次論壇收到論文近百篇,12位專傢學者圍繞“傳承·共享·和諧——老子思想及其應用價值”主題發表了精彩的演講。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鬍孚琛教授,以《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為題,闡述了道傢文明是“竜的文明”的觀點,認為:道學的生態文化是人類最初的文明,也必將是人類最後的文明。道學文化是母係氏族共産製的大同社會形成的人類最古老的文明,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如果說西方文明是“狼的文明”,中國儒傢文明是“羊的文明”,那麽道傢文明則是“竜的文明”。世界新文化的復興在於新道傢文化的創建。新道學文化的創立是中國文化的第三次重構,也是世界上“第二軸心時代”普世文明的發現。我們應該以道傢的自然生態文化作為基礎進行現代化創新,創立集古今中外文明精華之大成並具有時代精神的新道傢文化,以解决全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
  上海市宗教學會會員王振川以《我說老子故裏》為題,詳盡介紹了自己10餘年潛心研究考證老子故裏之謎的心得,得出了“渦陽天靜宮即老子出生地”的結論,認為,中國有個“道文化圈”,沿渦淮、北起亳州、南至壽縣、渦陽(老子故裏)、蒙城(莊子故裏)是道傢文化圈的中心,渦陽如期舉辦首屆老子文化節是正當其地,恰逢其時,盼能擔當大任、長辦不衰。
  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袁志鴻,安徽大學哲學係主任李霞教授以及香港道教聯合會博士湯偉俠、湖北武當山道教協會會長李玄辛、四川成都大學張粹然教授等也發表了精彩的演講。
老子文化生態園 I Culture Ecological Park
  為進一步打好老子老子文化生態園規劃圖牌,宏揚道傢文化,該縣將在渦河與𠔌水之間,東起“𠔌水入渦處”,西至中太清宮,面積3.5平方公裏,核心區在太清宮附近,占地約11萬平方米,這裏將用7年時間,投資10個億,打造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道傢文化勝地。這也是渦陽縣打造“老子故裏、生態渦陽”的具體舉措,也是弘揚老子文化,提高渦陽知名度,進一步整合全縣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樹立品牌意識,特別是商標意識,構建渦陽經濟發展的新平臺。目前全長67.8米的該園主體工程之一的武傢河觀光橋隆重通車、老子生態文化廣場也在擴建中。努力打造一條5A級道傢文化黃金旅遊綫路。
名優特産 Famous specialty
  渦陽苔幹
  渦陽苔幹是我國一個稀有珍貴的天然緑色食品,在當地加工種植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間均作為貢品納入皇宮,幫又名為“貢菜”;1958年周總理品嚐此菜時,因清脆有聲,被他命之為“響菜”;83年首次出口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傢,吃起來又有海蜇的響脆志,又以“山蟄菜”名揚海外。 自八五年至今,渦陽苔幹連續多次獲得國內、國際展銷大奬。八六年獲深圳展銷會暢銷商品;八八年獲北京農業博覽會金奬;九一年被國傢農業部、財政部列為“八五”期間全國最大的名、特、優項目進行開發;九二年獲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特別奬;九五年被列為北京第四屆世好會“專用貢菜”,同時渦陽縣被國傢命名為“中國苔幹(貢菜)之鄉”;九九年獲安徽省和國傢級名牌傢産品,其“義門牌”和“真源牌”苔幹相繼被國傢命名為“緑色産品”。 渦陽苔幹雖係幹品,但經清水泡發後,具有“色澤翠緑,響脆有聲,味甘鮮美,爽口提神之特色,故以“清新素雅”著稱於世,倍受海內外消費者青睞。據中國農科院蔬菜所分析化驗,該菜具有較高的營養和醫療價值,含有20多種人體必須的礦物質及氨基酸,具有降血壓,通經脈,活血健腦,開胸利氣,壯筋骨,抗衰老,清熱解毒,預防高血壓,冠心病等功效。此菜吃法多樣,它既可單獨成菜,又可以拼盤成菜,既可以涼拌,又可以熱炒;既可以製作中餐,又可以調西餐。鹹甜麻辣均可,暈素煎煮皆宜,是其它蔬菜所無法比擬的。
  高爐傢酒
   “漢三傑聞香下馬,高爐酒十裏飄香”,千年古鎮高爐自古就以“酒鄉”著稱。悠悠渦河發源於河南鹿邑(應為發源於河南開封以西),,流經安徽亳州、渦陽、蒙城,於蚌埠匯入淮河,經流長江、奔涌入海。八百裏渦河滋潤了兩岸的沃土,在高爐這個地方拐了個大彎,就像母親溫暖的雙臂把這裏的人們溫柔的擁抱。這裏的水質和氣候十分有益微生物菌的繁殖,並且采自地下300米的優質礦泉水,甘甜純淨,四項礦物質達標,當地的老百姓因常飲用此水,人均壽命也比全國平均壽命延長10歲左右。這裏土質肥沃,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盛産高粱、玉米、大麥、小麥、碗豆等釀酒原料,加上雨量充足,日照均勻,為高爐美酒的出品提供了天然的地理環境,可謂“美酒自然天成”。
  高爐的釀酒史可上溯2000多年,早在春秋時期,道教鼻祖老子曾沿渦河順流而下,行至高爐,見此處土肥水美,民風淳樸,於是欣然駐足,開坊燒酒,誠招天下文人騷客,把酒臨風,共敘人生、宇宙,而“老子傢酒”的美譽也隨着多情的渦河水廣為流傳。
  此後,一代梟雄,魏武大帝曹操胸懷一統江山之奇志,在高爐潛心練兵,為犒賞三軍,特建高爐數座,釀出美酒以解將士訓練、徵戰之疲勞,高爐古鎮也由此得名。
  一代又一代的釀酒人造就了高爐“酒鄉”的經典,給了雙輪酒業享用不盡的財富。
  雙輪是幸運的,幸運在於它註定要吸收多種文明的滋養,高爐所在的渦陽縣乃至皖西北,歷史上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商湯曾在亳州建都,蒙城的尉遲寺遺址被譽為“中國原始第一村”,這裏還出土了五千年前的酒具等原始人生活、生産用品,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位於老子故裏鹿邑的太清宮是世界最大的道觀,朝聖者絡繹不絶,是全世界信仰道傢文化的人們心目中的“聖地”。
  這裏處於中原文化和徽文化的交匯地帶,並且融匯了建安文化、道傢文化、中醫藥文化、渦河文化,沿渦河水係誕生了曹操、華佗、老子、莊子、管仲等享譽世界的政治傢、文學家、哲學家、醫學家。道傢“清靜無為”、“道法自然”的深遂哲學思想賦予這裏的人們以淳樸。遠古時,這裏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安居樂業。曹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氣度給了人們以珍惜生命,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數千年的歷史人文積澱使高爐酒暢銷不衰,自古就有“暢飲高爐老君酒,神仙相陪天上遊”的美譽。
明星鄉鎮 Star Township
  閘北鎮
   閘北鎮隸屬安徽省渦陽縣,地處淮北平原,沿渦河北岸,呈“一”字形,S202綫和徐阜鐵路穿境而過。全鎮所轄37個村委會,213個村民組,總人口5.5萬人,區域面積77.8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1萬畝。2003年全鎮農業總産值可達1.6億元,年人均收入在2210元左右。閘北鎮是皖北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旅遊名鎮、經濟強鎮和交通重鎮,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閘北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資源豐富,鄉風純樸,美麗富饒。自行政區劃以來,在歷屆黨委政府紮實工作的基礎上,全鎮人民萬衆一心,奮力拼搏,開拓進取。現已形成獨特的三大資源優勢:一是煤炭資源豐富。據業內人士稱,該鎮境內地下煤炭儲量達上億噸。經多方努力,被列入國傢“十五”計劃,由國傢計委立項,國務院批準的,在該鎮境內的煤礦有三個。其中總投資達八億元的渦北煤礦,已正式啓動,按計劃將於2005年出煤。二是旅遊資源豐厚。我鎮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這裏鐘靈敏秀,具有濃厚的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我國古老偉大的思想傢、哲學家、道傢思想創始人老子就涎生在我鎮的鄭店村。他所著的《道德經》短短五千言被稱為“萬經之王”,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精闢論斷被視為“自然法則”。世人為紀念他,從我國漢代起,在該鎮境內就修建老子廟,又名天靜宮。千餘年來,老子廟的重修、重建工作斷斷續續。延至今日,如今高聳巍峨、規模宏大的老子廟及其園區,在海內外各界愛國人士的資助和縣、鎮兩級黨委、政府的積極爭取和共同努力下,已初具規模。構成皖北一道亮麗的風景綫。截至2003年我鎮己成功舉辦了五屆老子廟會,讓世界矚目渦陽,使渦陽走嚮世界的目標,正逐步實現。當前,該鎮正處在加快經濟發展、實施“富民強鎮”的緊要關頭。渦北煤礦和老子廟旅遊資源的開發。是該鎮加快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獨特優勢。我鎮黨委、政府决定抓住這一機遇,重點在招商引資、尋求合作夥伴上做文章,製定出一係列優惠政策。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除渦北煤礦已正式啓動外,與天靜宮的配套工程—𠔌水公園也被我鎮正式立項,開發武傢河,建設旅遊觀光帶。
  義門鎮
  義門鎮位於渦陽縣西北部,豫皖兩省渦(陽)、永(城)、亳(州)三縣市交界處。古為皖北重鎮是縣西、亳東,永南、太和北方圓百十裏工農業産品的重要集散地,素有“苔鄉藥區蔬桐地;交通便利商貿城”之美稱。今以土特名産貢菜苔幹為竜頭帶動農、工、商、建、運、服各業的蓬勃發展而著稱於世,被國傢譽為“中國苔幹之鄉”這裏是海內外有識之士旅遊觀光,創業發財的好去處。您一旦瞭解義門的過去,和現在,必將産生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投資欲望。 義門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古曾設“真源縣衙“八廟宇林立,名勝衆多,是兵傢練戰要地。如今義門轄13個居委會,22個行政村,國有土地面積59.7平方公裏,5.86萬人(其中回民1.2萬人),5.7萬畝耕地;城區面積3.4平方公裏,2.8萬人。無論是轄區面積、耕地和人口,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綜合經濟實力,均居全縣舉足輕重的地位。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給義門帶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經濟建設奪取了一個又一個勝利。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6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80元。義門鎮是亳州市農業産業化個十大明星鄉鎮,蔬菜“十強鄉鎮”。苔幹聞名於世,桐木遠銷日本。以苔幹、藥材為主要支柱産業。實施産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完善了“三綫帶三基”工程的實施,創造了具有義門特色的三大種植基地,五大種植模式,年畝均收入3500元。2001年底義門苔幹榮獲“第四屆中國特産文化節金奬”20O2年2月,以該鎮南窯行政村為中心的4000畝有機苔幹種植基地。經過三年的轉換期,又獲歐盟(BEC)瑞士IMO有機産品認證中心頒證,成為全市唯一的一傢通過國際認證的有機食品基地。義門鎮工業園區內有中外合資企業“中原緑色食品有限公司”、股份製企業“苔幹公司”,安徽省頤生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渦陽源和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華義骨膠廠、華光紙品廠等50余家,鎮辦、村辦10余家。整個工業區年生産能力達7.07億元,現在的工業區已成為一片投資興業的寶地。義門交通、運輸、供電、通訊條件優越。S307省道、渦河鎮內穿過,東距渦陽、瞧阜鐵路23公裏,西距藥都亳州京九鐵路快車道30公裏。南臨阜陽機場100公裏,均為水泥路面,僅用40 分鐘即可到達。郵電通訊發展迅速,城入微機控製。義門鎮人民將以誠摯的心情。積極的合作,本着投資者發財、義門發展的良好願望,期盼您的到來,共創美好的未來。
  曹市鎮
  曹市鎮位於渦陽、蒙城、灘溪三縣交界處,渦宿公路橫貫境內。鎮轄總面積162平方公裏,耕地面積8551公頃,人口6.6萬人,為亳州市第一農業大鎮。曹市鎮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地勢平坦,河流密佈, 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境內北肥河、渡江溝、曹青河、殷傢河等河流縱橫交錯密如蜘網,為農業生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曹市鎮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殷傢河畔的侯氏孤堆為仰韶文化的歷史遺跡;東大清宮為道傢鼻祖老子故裏;紅果城為三國魏武帝曹操屯兵之所;北肥河為趙宋時期主要運糧河道;石佛寺、柴村廟等古跡久負盛名;牛氏宋詞是新四這遊擊隊第一次黨代會勝利召開的地方;彭雪楓、張震等將軍曾在這裏留下英勇戰鬥的足跡;輝山烈士墓下長眠着三百多名光榮殉國烈士的英靈;1994年軍委副主席張震同志故地重遊,感慨萬千。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孕育了純樸善良的曹市人民;使曹市這塊風水寶地成為知識的沃上、智慧的海洋、文化聖地、道德之鄉曹市鎮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盛産糧食、棉花、肉食、皮革。油料等農副産品,是國傢商品糧及化質棉生産基地。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帶領全鎮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膽改革,銳意進取與時俱進,抓農田基本建沒和産業結構調整,修通了柏油路,新建了變電所,開通了程控電話,改造了老集鎮發展了鎮辦企業,農業基本實現種養加、農工貿、産供銷一體化的現代生産模式。鎮辦軋花廠、肉聯廠、鑄造廠、波爾山羊養育基地等企業已成為曹市鎮經濟建設的支柱産業。醬醋廠、飼料廠、面粉廠、養雞廠、水泥預製廠等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矗立在工業小區內。糧食、蔬菜、黃牛、肉食、針識等一個個規範化的大市場倍受消費者青睞。商業街,城市型道路兩側一幢幢新穎別緻具有現代化氣息的建築拔地而起,集鎮建設日新月異,方興未艾。曹市集、輝山集、)煩河集、長營集、大清集在境內錯落分佈,方便了群衆生活,繁榮了市場經濟。文化廣場,梆劇團等設施大大豐富了人民群衆的文化生活。曹市這座古老美麗而又富饒的集鎮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孕育着勃勃生機,宛如一顆範燦的明珠鑲嵌在渦北大地上,現已成為商賈投資的沃土、雲集的海洋。
  竜山鎮
  竜山位於渦陽縣城東北二十五華裏處,因其境內有一竜山而得名,竜山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交通便利,資源豐富,自古以來一直是皖北重鎮。竜山鎮南臨閘北,北臨馬店集,東臨青町鎮,是全縣三個重點鄉鎮之一。歷史延革竜山轄三山,東四華裏為東山(以稱獨山),西三華裏為西山(又稱西塔山),竜山居中,古代因竜山起伏蜿如竜狀,名曰竜山。秦時屬泗水郡的至縣,漢高祖起義在沛,至縣屬沛,竜山仍屬至縣,歷代多有變遷,至清屬渦陽縣。竜山人民勤勞樸實,人才輩出,具有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特別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涌現出大批革命志士,他們的光輝業績為後人所傳誦。一九四零年新四軍第四師在師長彭雪楓的率領下在該鎮領導人民開展抗日鬥爭,於同年四月二十二日發起了著名的“竜山戰役”,我軍攻剋竜山,乘勝嚮東南推進數公裏。一九四四年組織著名的“曹圩戰役”,擊斃擊傷日寇重北旅團和偽十五師一百三十餘人,伏敵五百人,有力地打擊了敵寇和蔣匪的囂張氣焰。尤其是在一九四八年著名的淮海戰役中,竜山人民肩負着支前任務,涌現出不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在中國革命的鬥爭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在竜山南麓建有為紀念此次戰役而建的竜山烈士陵園,也是目前安徽省內惟一的貓頭鷹自然保護區。
  陳大鎮
  陳大鎮位於渦陽縣城西部,北依渦河,西臨礁誠,東靠城西鎮,S307省道橫穿全境東西。本鎮現有20個行政村,147個自然村,51831人,占耕地66174百。本鎮歷史悠久,交通便利,市場繁榮,商品經濟發達,對外開放程度高,是國傢大型商品糧生産基地和黃淮海治理區,農業綜合開發成效顯著。截止到2002年底,實現工農業産值1.8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268元,部分居民實現了小康目標。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綫、方針和政策,立足本地資源和區位優勢,狠抓結構調整,實施精品戰略,加快招商引資,堅持務實創新,取得了工農業生産和社會進步事業的一係列重要成就。尤其是前於樓這幾年經濟迅速發展,先後建成3家乡鎮加工企業,4傢商品批發點,6傢蘑菇種植場,此外前於樓還是該縣重要皖麥38的種植示範基地
發展成就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一 、各項社會事業進步快 
  一是教育事業進步快。“兩基”教育工作提前一年通過省政府驗收,普通、職業成人教育協調發展,教學質量明顯提高,高考錄取人數連年遞增。二是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加快。是全國科技先進縣,黃牛改良、紅芋脫毒、種子包衣三大技術取得顯著效果。其中皖麥38、中渦一號楊榮獲第七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後稷金像奬。三是文化事業穩步發展。1996年被省政府命名為安徽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老子廟遺址、新四軍第四師紀念館、張樂行故居、北平城遺址、東嶽廟、捻軍會盟舊址等先後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群衆性文化豐富多彩,廣播電視設施得到加強,節目質量明顯提高,廣播人口覆蓋率、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四是衛生事業進步快。城鄉醫療條件明顯改善,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穩步推進。五是體育事業進步快。“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穩步實施,群衆性體育運動蓬勃發展。同時,計劃生育、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顯著,被評為全國50佳生態示範縣,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城鄉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先後贏得全省衛生縣城和全省安全文明小區建設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二、依法治縣進程快
  二十年來,該縣不斷強化行政執法和執法監督力度,並在全省率先建立和推行執法責任製,行政機關執法責任感增強,執法水平得到提高。“三五”普法和法製宣傳工作成績斐然,被評為全國學法、守法、依法治理先進縣。基層民主法製建設得到加強,被評為全省村民自治工作示範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成效顯著,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
  三、渦陽的知名度提高快
  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渦陽的對外形象明顯改善,隨着老子廟天靜宮遺址以及大批文物的發掘出土,老君殿的順利修建,渦陽的知名度日趨提高,尤其2007年隨着2007·中國渦陽首屆老子文化節的成功舉辦,使“老子熱”日趨升溫,海內外人士前來拜謁老子故裏,尋覓老子遺蹤,在老子故裏投資興業的人越來越多。目前,渦陽基本擺脫貧窮的面貌,開始走上騰飛之路;基本擺脫了長期的封閉狀態,開始融入國內、國際的交流與循環;基本擺脫了計劃經濟時代的束縛,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框架。正在以東方道教聖地、華夏平原緑洲的嶄新形象,走嚮全國、走嚮世界。
歷史沿革 History
  渦陽漢為城父、山桑、至縣地,北魏、北齊曾置渦陽、丹城、竜山縣。隋改置肥水縣。清同治三年(1864),由亳州、宿州、阜陽、蒙城析置渦陽縣,因襲北魏渦陽縣名而命名,屬潁州府。《水經註》:渦水“又東南逕渦陽城北”。可見渦陽在設縣之初即在渦水之南。應名渦陰,取名“渦陽”名實不符。
  
    1996年,全縣總面積2107平方千米,總人口129.8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7.85萬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90.7%。轄16個鎮10個鄉1 個林場,627個村委會。另一說,轄15個鎮、11個鄉:城關鎮、高爐鎮、義門鎮、青疃鎮、石弓鎮、竜山鎮、城西鎮、雙廟鎮、楚店鎮、城東鎮、西陽鎮、高公鎮、閘北鎮、曹市鎮、新興鎮、臨湖鄉、店集鄉、花溝鄉、陳大鄉、丹城鄉、馬店鄉、牌坊鄉、耿皇鄉、標裏鄉、公吉寺鄉、張老家乡。
    1997年,撤銷丹城鄉,設立丹城鎮,鎮人民政府駐丹城集;撤銷馬店鄉,設立馬店集鎮,鎮人民政府駐馬店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1293192人,其中(22個鎮、4個鄉):城關鎮92883人,城西鎮42155人,城東鎮31138人,西陽鎮37261人,雙廟鎮52951人,楚店鎮45717人,高公鎮37651人,閘北鎮50666人,高爐鎮45198人,曹市鎮59343人,青疃鎮 65125人,石弓鎮47629人,竜山鎮63864人,義門鎮51996人,新興鎮51814人,臨湖鎮 58073人,丹城鎮54250人,馬店集鎮43978人,花溝鎮50516人,店集鎮33554人,陳大鎮47658人,牌坊鎮46789人,耿皇鄉 27674人,公吉寺鄉44162人,標裏鄉50279人,張老家乡43668人,單集林場虛擬鄉17200人。
    2002年,渦陽縣總面積2107平方千米,轄24個鎮2個鄉、1個林場,724個行政村,總人口13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4萬人。
    2003年底,渦陽縣戶籍人口138.78萬人。全縣國土面積2107平方千米,其中城區規劃面積12.4平方千米。
    2004年底,渦陽縣轄24個鎮、2個鄉。
英文解釋
  1. n.:  Guoyang County
近義詞
渦陽
相關詞
高級中學人物名人主席共産黨員高公鎮????業公司????務管理局
安徽省區域文化廟宇中學臨潁二高安溪鐵觀音昌藝茶業
包含詞
今渦陽縣渦陽縣教育局渦陽縣中醫院
渦陽縣公安局渦陽縣防疫站渦陽縣第三中學
渦陽縣第一中學渦陽縣第四中學渦陽縣人民醫院
渦陽縣渦廈賓館渦陽縣交通賓館渦陽縣樂行賓館
渦陽縣????務管理局渦陽縣紡織品公司渦陽縣衛生防疫站
安徽省渦陽縣化工總廠渦陽縣臨湖鎮皮革廠安徽省渦陽縣紡織印染總廠
安徽省渦陽縣樂行賓館渦陽縣雙廟鎮工藝品廠安徽省渦陽縣童裝廠
渦陽縣棉麻公司棉花加工三廠渦陽縣三星化工集團公司渦賓館渦陽縣電視大學毫州分校渦陽工作站
安徽省渦陽縣甲成皮革製品有限公司渦陽縣城西鎮皮革製衣有限公司安徽省渦陽縣渦化集團公司服裝廠
渦陽縣青町鎮聯興竹工藝品廠渦陽縣棉麻公司棉花加工一廠渦陽縣棉麻公司棉花加工二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