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湖北 >黄冈 > 
目录
·概况 Xishui County·基本概况 Basic Overview·地理状况 Geography
·行政区划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历史沿革 History·隋朝浠水 Sui Xishui
·民国蕲水 Republic Qi water·交通区位 Traffic Location·气候特征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名人名家 Famous celebrities·文化遗产 Heritage·矿产资源 Mineral Resources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天然寺 Natural Temple·主要物产 The main property
·土地资源 Land Resources·水利资源 Water resources·记者之县 Reporter's County
·官方网站 Official Website·相关视频 Related Video·英文解释
·近义词·相关词·包含词
·更多结果...
概况 Xishui County
  邮编:438200 代码:421125 区号:0713
  拼音:Xī Shuǐ Xiàn 英译:Xishui County
  
  浠水县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北岸,东经115°-东经115°38′,北纬30°12′-北纬30°49′。东邻蕲春县,西界团风县,西南与鄂州市、黄石市隔江相望,北及东北与罗田县、英山县毗连。南北长约68.5千米,东西宽约61.3千米,面积1949.3平方千米。总人口102万人(2007年末)。全县辖12个镇、1个乡:清泉镇、竹瓦镇、巴河镇、汪岗镇、团陂镇、关口镇、蔡河镇、白莲镇、洗马镇、丁司垱镇、散花镇、兰溪镇、绿杨乡。县政府驻清泉镇。
  
  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地理概貌可分为北部山区、中部丘陵、西南沿江平原区,各占全县总面积的20.4%、63.9%、15.7%。最高处三角山海拔1055米,最低处梅子湖海拔14.5米,河流南有长江,西有巴河,东有浠水河。湖泊南有策湖,西有望天湖等。年均降水量1350毫米,年均气温 17℃。
  
  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矿藏资源有黄砂、大理石、花岗岩、金、铜、铁、硅、钾长石等。京九铁路、柳(子港)界(子墩)公路由西北向东南并列横跨过境,黄黄高速公路经过县境南端,巴河、兰溪、散茶三镇紧靠黄金水道长江。名胜古迹有三角山森林公园,隋建的天然寺,唐建的佛教名寺斗方禅林、龙洞寺、三角寺、清泉古刹寺,宋建的文庙,明建的文峰宝塔。
基本概况 Basic Overview
  浠水县位于大别山南麓,湖北东部,长江中游北岸,浠水县辖15个乡镇(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949.3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102.76万。她是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的故乡,也是陈潭秋、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
  浠水山川秀美,风景如画。杜牧、苏东坡、王羲之、黄庭坚等文豪诗圣曾多次到此游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墨迹。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曾在这里建都。位于长江与浠河汇合处的“天下第三泉”,系茶圣陆羽亲自鉴定。被誉为“佛教圣地”的斗方山禅寺,始建于唐,大兴于元,历时千余年仍香火兴盛。驰名湖北的三角山避暑山庄和白莲河风景区,历来是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收藏线装古籍出版物四万余册、位居湖北各县市之最的县博物馆,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由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馆名的“闻一多纪念馆”,已被国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
  浠水区位独特,交通发达,自古即是商家必争之地。正处在九江、黄石、武汉的长江开放开发区内,长江水道、柳界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平行过境;黄石长江大桥直跨浠水散花,二十分钟可抵县城;京九铁路横穿境内,并建有客货两站,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的网络。
  浠水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强劲。已有冶金、机械、化工、医药、建材、电子、食品等十四个门类,天宝酒、双低油、高农肥、装帧纸、低温肉等150多种名牌精品,享誉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浠水农业历史悠久,耕作技术精良,特色产品风靡市场。已建成商品粮、商品棉、低芥酸油菜、瘦肉猪、淡水鱼、速生丰产林六大生产基地。油料生产位于全国百强大县之列。“芝麻湖藕”、“策湖螃蟹”为明清两代贡品,被列入《中国菜谱》。优质米、低芥酸油菜、瘦肉猪、鲜鱼、绿茶驰名中外,蔬菜、柑桔、板栗、茶叶、蚕桑等产品量大质优价廉,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浠水物产丰富,资源优势明显。已探明的矿藏有三十八种,主要有铁砂、黄砂、花岗石、大理石、钾(钠)长石、硫铁矿等。黄砂资源得天独厚,品质优良,静态储量达6.5亿吨,年产量5000万吨,被誉为建筑材料的“全国粮票”。新发现的硅线石矿总储量在一千万吨以上,其经济价值约三百亿元,属全国少有。
  浠水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城区街道整洁,道路宽敞,公用设施齐全,夺得全省县城建设“楚天杯”。浠河实现梯级发电,持续发展。程控电话并入国际网络,移动电话遍及城乡。铁路站区煤场投入运营,铁路经济大步前进。省管浠水经济开发区和散花经济小特区政策开放,环境优美,是中外客商投资置业的风水宝地。湖北宜化集团等20多家中外知名企业在此投资10多亿元,并已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地理状况 Geography
  浠水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东邻蕲春县,北界团风县,西与鄂州市、黄石市隔江相望。东北与英山、罗田两县毗连。地理方位为东经115度到115 度38分,北纬30度12分到30度49分。全县东西宽61.3公里,南北长68.5公里,版图面积1949.3平方公里。浠水自古以来就是七省通衢之要道。县城距省会城市武汉仅100公里,至邻近省会城市合肥、南昌、长沙,均在300公里左右。境内有巴河、兰溪、散花三处深水码头,上可入川,下可通沪。京九铁路贯通全境,到北京、上海、广州朝发夕至。沪蓉高速、武黄高速和大广北高速纵横过境。
  本县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最高点为1055米(三角山顶),最低点为14.5米。全县地形主要有低山、丘陵、平原三种类型,素有"三山六丘一平原,田园水面在其间"之说。低山多分布于县东部洗马镇和三角山旅游风景区,面积407.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0.4% ; 丘 陵、岗地则遍及全县,面积127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9%;冲积平原多见于西南滨江地带,面积为314.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7%。
  本县有浠河、巴河、蕲河、策湖、望天湖五大水系,均属长江水系。长江自巴河口入境,经巴河、兰溪、戴家洲、散花至茅山闸出境入蕲春县,过境江段 41公里。浠河全长133.5公里,其中境内72.5公里、流域面积816.5平方公里。巴河为本县与罗田、团风两县的界河,全长151公里,流域面积579.93平方公里。蕲河,境内有三条河的流域面积属蕲河流域。一是洗马河,长19.8公里;二是刘铺河,长9.5公里;三是龙潭冲河,长8公里。上述三条河流域面积为259.2平方公里,均属山溪性河流。策湖为本县第一大湖,位于县城南40公里处,水面约1.35万亩。望天湖位于巴河镇东北,濒临长江,距县城25公里。面积约1万亩。
行政区划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浠水县 行政区划
  全县共辖12镇(清泉、巴河、竹瓦、汪岗、团陂、关口、白莲、蔡河、洗马、丁司垱、兰溪、、散花)1乡(绿杨)2区(浠水经济开发区、三角山风景区)和1场(策湖养殖场),共有649个村(社区),5669个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历史沿革 History
  自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置县,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原名"希水",南梁普通元年(520),改希水之"希"为"浠"。县名"浠水"自此始。 在南朝齐、梁、陈期间,本地曾先后被北魏、北齐、北周短暂占领,多沿袭南朝旧置。唐武德四年(621)更名兰溪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以浠水流贯县境,改名浠水县,隶属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抗战时期隶属鄂行政公署。1949年属黄冈专区,1970年属黄冈地区。1995年属黄冈市。
    1997年,浠水县面积1993平方千米,人口100万,辖14个镇、12个乡:清泉镇、巴驿镇、巴河镇、竹瓦镇、汪岗镇、团陂镇、关口镇、白莲河镇、蔡河镇、洗马镇、丁司垱镇、马垅镇、兰溪镇、散花镇、麻桥乡、西河乡、朱店乡、松山乡、华桂乡、大灵乡、三店乡、胡河乡、绿杨乡、堰桥乡、余堰乡、六神港乡。县府驻清泉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008569人,其中:清泉镇153756人,巴驿镇49287人,巴河镇 42372人,竹瓦镇45228人,汪岗镇34963人,团陂镇43313人,关口镇29775人,白莲镇21956人,蔡河镇33788人,洗马镇 32374人,丁司当镇36269人,兰溪镇31506人,马垅镇32201人,散花镇45284人,麻桥乡31973人,西河乡26890人,朱店乡 32592人,松山乡39530人,华桂乡29953人,大灵乡29188人,三店乡36031人,胡河乡24044人,绿杨乡30591人,堰桥乡 25915人,六神港乡28160人,余堰乡41630人。
    2004年底,浠水县总人口1030412人。辖清泉、巴河、竹瓦、汪岗。团被、关口、白莲、蔡河、洗马、丁司垱、散花、兰溪12镇,绿杨乡,共有19个居委会、649个村委会。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浠水县辖12个镇、1个乡。共有19个居委会、648个村委会。
隋朝浠水 Sui Xishui
  唐朝武德四年(621),改浠水县为兰溪县,省罗田县入兰溪县。天宝元年(742),改兰溪县为蕲水县,与蕲春县同隶淮南道蕲州。 五代十国,蕲水县、蕲春县曾相继属杨吴。南唐、后周,所隶道、州如唐。 宋代,蕲水县、蕲春县开始隶淮南路蕲州;至熙宁五年(1072),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蕲水、蕲春两县均隶淮南西路蕲州(防御州)。 元朝,蕲水、蕲春两县均隶河南行省河南江北道蕲州路。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罗田籍)起义反元,称红巾军,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平,立国都于蕲水县治东北清泉寺。并于蕲水县治设莲台省(其职能相当于元中书省),总领百官,主持行政。至正二十年,陈友谅谋杀徐寿辉,改国号为汉。至正二十四年,朱无璋灭汉,改蕲州路为蕲州府,府治蕲春,隶湖广行省,蕲水县为其所辖。浠河以东(今本县境东部)从蕲春县析出,并入蕲水县。 明洪武十一年(1378),蕲水县改隶黄州府。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本县仍被抗清军占领。清顺治二年(1645)十二月,本县隶湖广行省汉黄德道黄州。雍正七年(1729),改汉黄德道为武汉黄德道。
民国蕲水 Republic Qi water
  民国3年,撤观察使,于省下设道领县,蕲水县隶湖北省江汉道。民国15年,道撤销,县直属省。民国21年,于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蕲水县隶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22年6月,改县名为"浠水"。民国25年4月,湖北省政府调整行政督察区,将原第三、第四两个行政督察区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督察区专员公署于次年由蕲州迁往黄州。浠水县为其辖县之一。民国28年,改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为鄂东行署,代行省政府职权(因省政府迁恩施)。鄂东行署设于今罗田县三里畈。浠水县为其领县之一。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行署,恢复行政督察区,区治黄州,浠水县仍为其所辖。 1949年4月8日,浠水县城解放;5月,县人民民主政府迁至县城;10月,将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县人民政府,隶湖北省黄冈专区。1968年,黄冈专区改为黄冈地区,本县仍为其所辖。1996年黄冈地区改为黄冈市,本县仍为其所辖。
交通区位 Traffic Location
  浠水素有“水陆要冲,鄂东门户”之称。浠水地处武汉城市经济圈之内,距武汉仅90分钟车程。境内长江水道47.5公里,有深水码头3座,其中5000吨级深水码头1座,可通江达海;京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大广、合汉高速公路横贯其间,县城到武汉天河、九江国际机场均在100公里左右,到北京、上海、广州朝发夕至,半径300公里范围内的省会城市有武汉、合肥、南京、南昌、长沙等。
气候特征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浠水县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别大,气候的显著特征是冬季低温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春季温度多变,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9 度 。1月最冷,平均气温4度左右;7月最热,平均气温29度左右。年降水量在1350毫米左右。
名人名家 Famous celebrities
  庞安时(1042-1099),字安常,本县麻桥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为北宋名医。安时幼时,其父授以脉诀,他不以为足,后读黄帝扁鹊的脉书,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年近弱冠病聋,刻苦钻研《灵枢》、《素问》等秘籍,融会贯通"经传百家"所涉及的医术。他曾说:"世传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方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方之不详,意者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求盖出于此。"
  安时为人治病,愈者十有八九。登门求治者,则设坊(医疗室)留诊,亲视汤药,悉心护理,治愈后始允其回家,据《宋史·庞安时传》记载:"有民家孕妇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求无所救,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不会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抚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
  宋人黄庭坚,多称道安时医术,苏轼的《东坡杂记》、《仇池杂记》,袁文之的《瓮牖闲评》,均记有安时的医迹。苏轼评安时"精于伤寒,妙得长沙(指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遗旨,"张耒《柯山集》中记载:"淮南人谓庞安常能与伤寒说话。"后世医家论庞安时"医能启扁鹊之所秘,元化(即华佗)之可法,使天假其年,其所就不在古人下"。
  安时58岁时发病,门人请他视自脉,他笑着说:"今予胃气已绝,死矣。"拒饮汤药,数日后,与客坐语而卒。后人为了纪念他,于浠水县城内建有药王庙(亦名洞天福地)、妙华庵(庙内设庞安时泥塑像),均毁。庞著有《难经辨》万言、《主对集》(一卷)、《本草补遗》、《伤寒病总论》(九卷),在药理、医理、医疗诸方面,为祖国中医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伤寒总病论》)(九卷)于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特予印行,推为中医学经典著作。
  杨思义(生卒不详),本县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启用杨思义,命掌起居注,后调任司农卿。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设六部,司农为户部,杨思义任户部尚书。在任期间,他对土地丈量、户口清查、财粮收支等办理得井井有条。明初经历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他奏请朝廷下诏,招抚流亡,开垦荒地,广种麻桑,免税四年,以利民生。当时朝野上下,无不称赞其理政才能。后调任陕西参政,不久病逝。归葬于本县黄草湖。
  王聪(1362-1409),巴河镇人,明代将军。王聪出身农民,臂力过人。他习武投军,隶属燕王棣部下,智勇兼备,能谋善战。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他随燕王巡视边境,以军功升任都指挥使,"靖难"之役,燕王夺取帝位,聪被封为武城侯。永乐七年(1409年),随征虏大将军邱福出征。福与本雅失里(鞑靼人)交战,本雅失里佯败,福追击,聪知其计,劝谏福止,福不听从,终中埋伏。聪战死,时年58岁。其尸毁于战场,未能收骨,后追封为漳国公,立碑敕葬。衣冠冢在县西司家畈。
  文质 (生卒不详),本县人,字东进。善骑射,有异材,明嘉靖年间会试第一。清光绪十年版《黄州府志》及其墓志均记载为武状元,任锦衣卫都督。其子应诏,由进士任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父子二人,一封为昭义将军,一封为昭勇将军。其墓在县北。
  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称"姚阁老",本县巴河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礼部右待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回归故里。光绪《黄州府志》载:"黄之九属,数百年来,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诫其弟居恭(任剑州牧)"洁已爱民,虚心听狱,严胥役,禁家奴。"
  明恭回居乡里时,蕲水漕米在蕲州"兑军"(作为年粮缴纳,由军队验收)。路远,又无押运者,军旅任意科旅。他为此向有关方面建议,改"兑军"为"兑会城"(漕米直接交专收粮的机构),百姓得免其苦。
  陈沆(1785-1826),亦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本县巴河人。10岁随父读书,以诗赋见长。15岁应试科举,县试,乡试、会试,皆名列第一名。学使鲍星读其试卷,击节叹赏。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对策,陈中第一甲第一名(状元)。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原卷手抄本藏于县博物馆)。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广东省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道光六年,病逝于北京,归葬于本县调军山南麓。
  在文学史上,陈沆被列为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其组诗《河南道上·乐府四章》中的《卖儿女》、《狗食人》、《吃草根》、《逃饥荒》等诗,用极其辛酸的笔调,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当时河南道上的悲惨景象。陈的友人魏源,称其诗是"香山乐府之遗。"陈的赋文,铺叙多用白描,代表作有《简学斋赋存》。陈著作《简学斋诗存》、《课馆试律存》、《诗比兴笺》、《白石山房诗钞》、《简学斋赋续存》为后人整理出版。学术著作《近思录补注》14卷,补宋代朱熹、吕祖谦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瞿瀛(1857-1949),亦名炅,号干琴。本县人。幼就读私塾,勤敏笃实,县试名列前茅,府试名列第二,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试中亚元。回县创办学堂。广西提学使李翰芬慕其人品,于1907年函召赴桂襄办学务。辛亥武昌首义时返鄂,被推为浠水县议会议长。年底应黎元洪之约入军政府任机要主任。因办事干练,深得信任,几次提名担任国税厅长、民政司长,瞿坚辞不就,仅任副秘书长。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周年之际,北京及各省代表来鄂集会,追悼先烈。瞿奉命撰写演讲词,言武汉所居的地位,谋人民之福祉,以慰先烈于九泉。洋洋7万余言,时传诵甚广。
  1913年12月,袁世凯将副总统黎元洪幽处瀛台,瞿随侍,持正不移。 1914年袁要黎为参政院长,并结为儿女亲家,瞿愤而归隐。1914年劝黎辞去参政院长。1916年袁世凯密称帝,封黎为"武义亲王",瞿劝黎拒绝受封。同年8月,黎元洪担任大总统,拟选瞿为秘书长,瞿辞之,乃改任副职仍掌机要。1917年张勋复辟,黎授命段祺瑞戡平叛逆,瞿多方参赞。事定,随黎隐居天津。1922年黎元洪复任总统,瞿复原职。1928年黎元洪逝世,国府明令国葬于武昌卓刀泉,瞿赴武汉,主持丧事。后又将黎从政轶事,编辑成书,躬任校勘,数载始成。
  瞿返乡后,杜门谢客,家居20年,足不入公门。1930年川军驻浠水,纪律极坏,邑人吴剑安激于义愤,投诉当局。川军旅长竟捕吴拟置之死地。瞿闻讯,星夜奔驰十里,赶至师部,请以身代吴。吴获释至瞿府长揖拜谢。瞿一一还拜曰:"足下为民请命,是仆应怀惭以叩谢者。"1947年11月,瞿光照、王细伢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活动于浠(水)、黄(冈)、罗(田)边境,被国民党县政府逮捕,瞿力保释放。
  瞿一生俭朴,在京作官,不穿皮袄,不坐车轿,热心公益事业,为本村人修水井、建祠堂、办学校。1935年大旱,四处募捐,买面粉救活700余人。博览群书,尤对考古、音韵训诂之学造诣较深。著有《瞿典》、《文字考证》、《历代政治家言行考》、《清末明初政史纪实》(其中有辛亥革命始末)、《文物考古》、《从政篆文日记》、《浠水县志》(均未刊印)。1949年病逝。
  孔庚(1873-1950),又名照焕,字文轩,号雯掀。本县王祠人。清末秀才。1898年,因带头殴打学官和劣绅之子,被捕下武昌府狱,后释放。1903年与吴禄贞等暗组革命机关。后赴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骑兵科。1905年加入同盟会及"铁血丈夫团"。1907年毕业回国,任广西新军督练公所参事官兼经理科、教育科科长,办陆军小学堂,训练新军后,任职于军咨府。留学生考试赐兵科举人。
  汤化龙(1874-1918),字济武,本县南凉人。县禀膳生,肄业于黄州经古书院。清光绪壬寅(1902年)中举于乡,甲辰(1904年)试礼部,中进士,授刑部主事。旋应山西学政宝熙之聘,任山西大学国文教习。后二年自请赴日留学,攻读法政。在此与鄂籍同学自办留学生教育会及《教育杂志》。历时二年回国。时鄂督陈夔龙奏请地方自治,汤化龙返鄂筹草自治事宜,旋任咨议局筹备处参事。次年当选为副议长,不久任议长。后赴京参加全国咨议联合会议,被推举为会议主席。
  1918年,汤怀着失意的心情出国考察,由日本及美国,历时半年,同年9月初,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候船回国,被中华革命党人--华侨理发师王昌刺死,时年45岁。
  闻一多(1899-1946),又名亦多,辈名家骅,字友三,本县巴河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战士和杰出的诗人、学者,中国民盟早期领导人之一。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徐复观(1903-1982),亦名秉常、佛观,其师熊十力为之改"佛"为复。晚年居香港时,用名"天行"。浠水县团陂人。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中就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及历史、命运问题发表大量论著。如他与唐家毅、牟宗三、张君励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系统阐述他们的中西文化观,《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驳斥胡适等人的"全盘西化"论。又出版《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公孙龙子讲疏》等书,探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撰《西汉思想史》(上、中、下)对西汉思想史进行缜密研究。他对研究、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现代大儒"。
  汤佩松(1903-2001),本县南凉人。小时在父亲汤化龙身边就读。1917年入清华留学预备学校。1925年秋,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1928年夏,考入当时以植物生理研究而颇负盛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两年后毕业。1930年9月,受聘于哈佛大学普通生理学研究室。
  1933年秋回国,在武汉大学任教。1938年9月,应聘西南联合大学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抗战胜利后,任清华大学农学院院长。1948年,被当时的国立中央研究院选聘为首批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提出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谢的控制理论。1955年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6月,又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资深院士。
  闻允志(1904-1940),字永之,浠水县巴河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家乡领导工农运动,曾任国民党蕲水县党部执行委员、青年部长。1928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系,与中共党员温健公等组织留日学生会及社会科学研究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由中共党组织派往河南偃师中学任教,从事地下工作。1935年春调北平,任《世界日报》社编辑,秘密进行抗日活动。同年到天津法商学院任辅导课主任,利用合法身份开展党的工作。
  同年,天津爆发"一二·八"学生救亡运动,文化界以法商学院为中心组织文化劳动者协会天津分会(后改称文化职业者协会),闻任执委,帮助成立天津学生联合会。1936年秋,参与领导天津各学校和各机关反对强迫填写"反共自愿书"的斗争。1937年春,受中共组织委派,到河北省地方实力派张荫梧部做统战工作。同年赴豫北林县、安阳、汤阴一带开展抗日活动,组织抗日力量,又争取团结河北民军副总指挥王长江和国民党驻军黄宇宙及其他地方武装。1938年10 月,民军第十一团团长朱程在山西陵川成立河北民军晋察豫边区办事处,闻任该部十一团部政治部主任,闻积极争取朱程,并在部队建立中共党组织。
  1938年春调晋东南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任训练教育科科长。同年,朱程因张荫梧公开反共反人民,遂率部反张。八路军总部改编朱部为华北抗日民军,闻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并以抗大一分校带去的部分军政骨干,在部队重建党组织。1940年任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兼华北抗日民军政委,并任冀鲁豫军区党委委员,领导军民粉碎日寇多次扫荡,建立沙区抗日根据地。同年8月调八路军总部,由冀中南下。8月21日拂晓抢渡卫河时,遭日军汽艇袭击,不幸牺牲。
  徐楚光(1909-1948),又名建豫、祖芳、楚狂、席正,浠水县华桂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班,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任鄂豫皖边区直属团连长;秋,受边区党组织派遣潜入国民党军内部,任蕲水县自卫队中队长。1930年,任罗田县自卫队大队副。1932年打入武汉第四集团军十八军和江汉师管区任连长、营长等职。1934年随李济深、宣侠父赴广西南宁争取桂系反蒋,后任豫西师管区兵役局局长。1937年兼任河南伊川县第三科科长。 1938年春,打入冀察游击司令孙殿英部任教育大队中校教育主任。秋,冀察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党第五军,孙殿英军长委其为该军后方司令部作战参谋兼官佐子弟学校校长。1940年初,调至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不久,通过同乡九十七军参谋主任杨自绳的关系潜入该军,顺利完成对朱怀冰部的侦察和反正任务。后调任抗大总校任教官。1942年受八路军总部秘书处(情报处)派遣,入汪伪首都南京。他通过旧时的朋友、汪伪自卫军总司令金龙章介绍,拜南京"洪门大亚山"首领朱亚雄为大哥。复以黄埔军校学生身份广交军政朋友,在汪伪中央军官学校任上校战术教官。1943年,任伪陆军部第六科上校科长,挂名为伪军参赞,兼伪中央政治感化院上校教官。秘密发展伪中将参赞武官洪侠和朱亚雄参加地下情报工作。得以会见军统南京站少将站长、伪军委会少将科长周镐。遂秘密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地下交通运输线。12月潜入汪伪军委会政治部情报局,任上校秘书。为取得京沪(今宁沪)铁路线的行动方便,徐任秘书主任兼督察长,不断获得蒋汪内情,并截取蒋汪联合"剿匪"军事计划及江浙日伪联合"清剿"行动计划等重要情报。
  1944年1月,汪伪创建警卫第三师,他利用伪中央政治训练班总队副赵鸿学潜入该师任政训主任,争取师长钟健魂起义。旋在人民地方武装六合支队政委魏然策应下,钟、徐、赵亲率三师官兵3000余人至淮南解放区钟家集宣布起义,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一军。钟任军长,徐任副政委兼参谋长和第二师政委。
  1946年,徐楚光调华中局联络部筹组第三工作委员会任主任。后由于三工委遭保密局侦破,徐于1947年4月在长沙组建湘鄂民主联军,任政委。9月,他从长沙抵武汉,不久即被捕,交保密局审讯。 1948年3月,敌人以"保密局特种政治问题研究组"第二组少将副组长的头衔,诱他投降,遭拒绝。1948年10月9日,被保密局秘密杀害于南京,时年 39岁。
  苏哲文(1915-2006),原名苏有威,1915年8月出生,浠水县人。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积极参加"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由中共重庆办事处派往东北解放区工作。自1950年起,历任中央燃料工业部计划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 1955年任中央电力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1958年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司长。1975年先后任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院长。1979年先后任电力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1985年离休后,担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领导成员,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员、三峡工程综合经济评价专题论证主持人,长江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
  饶兴礼(1925-2000),浠水县清泉镇十月村人。1949年6月投身革命,195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1966年被华中农业学院聘为客座教授。1993年被评为高级农艺师。
  徐复观(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湖北浠水人。徐复观在抗战时期曾师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的思想,从此下决心去政从学。其为学不喜形而上学的哲学,以为探讨中国文化不能离开具体平实的现实世界,着重于历史时空中展现的具体世界。徐复观在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主张要在中国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衔接的内容,力图揭示历史上个人主义与专制政体、道德与政治的对立和冲突。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认为儒家思想在长期专制压迫下必然会歪曲和变形,说明专制政体压歪和阻隔了儒家思想的正常发展,却不能说儒学就是专制的“护符”。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始于殷周之际,以人性论为其主干,而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就是中国人性思想的主流。提出一种不同于宗教恐怖绝望意识的“忧患意识”概念,认为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激发下产生了中国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徐复观对中国传统作了深入分析,他有一个基本认识,即中国历朝历代一直贯穿着体现人文精神的圣人之道,或曰理,与表现为无限制的君主专制的势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中国历史的死结”。虽然士大夫始终坚持道尊于势,但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社会的严酷事实却是势远远强于道,知识分子在这种道与势的紧张冲突中,形成了精神上的重负和奴才性格,变成君主专制的工具。他的剖析的最终目的是要论证只有引进民主与科学,才能解开中国历史的死结。此外,他还特别重视从传统深处发掘其内在的精神生命力,把中国固有的人文精神转化为民主和科学。
  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公孙龙子讲疏》、《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基础》、《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等。
文化遗产 Heritage
  浠水文庙 位于清泉镇新华正街南端,座北朝南向,面临浠水河,背靠儒学巷,地势开阔,环境优美。宋建以来的浠水文庙,有千余年的历史,屡经毁败与重建,是浠水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体现古代民间建筑艺术风格的典范。文庙的总体布局,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均衡对称的布局方法,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崇圣祠等。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单体建筑已不存在,现保存有棂星门、东西两庑、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戟门基址。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占地面积四千平方米。 天下第三泉 据旧志载:在浠河入江处"近河面陡峭石壁之下,有瓮口石穴,约深三尺,泉自其中流出,清澈见底。以水烹茶,味极甘洌"。明正德三年(1508年),知县谢朝宣经考查著有《龙渠泉辨》,确认"第三泉"在此。明万历年间,知县游王廷在溪潭坳河滨的峭壁上,特书刻了"天下第三泉"五个大字,至今历历可见。民间传说:因为潭水清澈明净,能退心经之火。患眼疾者,只要沽取一盏,边饮边搽,立见成效。但病痊愈后,须用朱红笔将石刻之字涂新一遍,以谢水神,方能永保平安。习俗相传,所以其字崭新如初。近年还在河滨新修了"茶亭"一座,使"天下第三泉"的古迹更为凸现。据《湖北地名趣谈》载:明代张又新在《煎水纪》中,把浠水名泉和济南趵突"天下第一泉"及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并称。其泉独特之处,系从河旁岩石罅隙涌出,不与河水相混,故碧澄清洌,烹茶清香味长。 浠川八景 《浠川八景》的命名,源自宋代名人王禹偁。宋真宗时,王出知黄州。因慕蕲水风光优美,来邑视事,畅游名胜,题有咏《浠川八景》句。《湖北旧闻录》载:"时因太守题诗,景誉八属(三黄、两蕲、麻、罗、广)",使浠川声价大增。虽事过千年,境迁俗易,景点仍可追寻。 兰清时雨其景点在今兰溪江口,前有"天下第三泉"陆羽的品评和石刻,后有历代诗人的题咏,因而名噪一时。 石壁回澜其景点在文庙右下侧的南门河口,有石横抵浠流,汇成激湍,上镌"激湍"二字。《旧志》载:"石刻系苏东坡所镌。其上有'回澜亭',皆久废。"龙潭秋月景点在老龙洞。《浠水县简志》载:"老龙洞俗称龙潭,在文庙下游不远的南岸。潭侧有石壁立,下有古洞,深不可测,常与风水相吞吐,发声如鼓,故名打鼓石。相传苏东坡曾泛舟于此。镌有'击空明'(划破月光照着的清澈河水)三字。又去北岸石上镌有'泝流光'三字,皆本《赤壁赋》中语。旧皆有亭,久废。"明竟陵名士潭元春过蕲水同黄美中等名士游龙潭,寻苏端明(苏轼系端明殿学士)所书"击空明"石。题有古风诗:"一河风日守,夏水来寂寂。回环舟不怠,相就石磊历。石上三字寒,不为苔所食……"咏的是泛舟寻胜的事。 凤顶夕阳景点在"凤栖山"。《明统志》载:"山在蕲水县城东二里,俗传常有凤栖此山故名。" 但关于"凤栖山"的命名,传说不一。按《浠水县简志》:"相传东汉末年,曾任江州令的张道陵,后弃官修道(世称"张天师"),曾在玉台山脚洞内炼丹。已成者三,鸡食其一,化为凤,飞栖此山中,因名'凤栖山'。山麓曾有苏轼书'凤栖石'三字石刻。"文化大革命中,此石被毁,今人仿原石刻于该处。 绿杨春晓景点在跃龙门侧护城河(河水来自熊家湖,下出浠河)。桥因绿杨垂覆,故名。此桥临城傍郭,依山跨水,游人至此,一洗城市尘嚣之气,更感风景的清幽,倍添雅兴。 苏轼来蕲,题有《西江月》词:"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醉欲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正因为大文豪的一曲新词,道出了疑非人世的仙境,引起了后代游人的诗情画意。 明黄冈处士王一翥《绿杨桥》诗:"状静垂杨柳,人行渡石桥。高明远尘俗,非为解鞍劳。"是按苏词的原意而和的。清蕲春名士顾景星有《寻绿杨桥》(按:明末,其桥不存,故云"寻")诗:"悠悠今古事,杜宇一声中。谁卧桥亭月,偏当酒旆风。旧堤无老树,野店发新丛。往迹知何在,溪光处处同。"极尽凭吊之情。 玉台丹井景点在玉台山。《大清一统志》载:其山在蕲水县城东南角上,是全城的制高点。因产白石如玉,故名。相传汉张天师来此,凿洞开井炼丹,后人称此洞为"仙人洞",井为"丹井"。清代邑中名士张师圣咏《登玉台山》诗咏其事:"曲水环城堞,烟光望里奢。远山悬暮雨,娇鸟啭春花。井畔芳踪杳,洞门石径斜,丹成曾化凤,何处觅仙槎。" 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半山炸石开基,修建了两大间学舍及食堂,号"玉台书院"。谭元春曾读书于此。乾隆十年(1745年)增修学舍数间,改为"蕲阳书院"。县中童生,一入书院,则身价倍增。 嗣后,县城百姓集资在山顶又修建了"春晓亭",记有大文豪苏轼游蕲的轶事。亭落成时,邑名士邵应龙题诗祝贺:"当年胜迹久沉沦,喜得佳亭今一新。四面峰峦凝黛翠,半湾溪水蹙鱼鳞……"邑进士杨继经与龚芝麓使君(时龚任蕲州知州)酌"春晓亭"卒题以志。诗云:"绿杨晴掩一溪横,新筑园斋附郭城。不为兰畦多辟地,肯因沙路独躬耕。白云渺渺当窗落,青障层层隔岸生。谁道髯翁(指长须苏轼)呼不应,数声杜宇晓春情。" 陆羽茶泉、右军笔沼据《湖北地名趣谈》所录:"在凤山之阳,寺院之阴,为陆羽烹茶之泉;其在凤山之阴,为逸少洗笔之泉。王、陆之水,皆源一溪耳。"又引杨继经诗:"兰溪石下水最清,兰溪石上月最明,前有羲之后陆羽,此地水月无人争。"作者还注明此诗说明洗笔泉与陆羽泉在一起。 传说唐朝处士陆羽,今天门人,不愿为官,以嗜茶著名,能"观山川之清秀,而知水味之醇甘"。时人尊为"茶神"。他曾亲到济南,品尝"趵突泉"后,又从山东临清运河直下淮扬,畅饮"惠山泉",意犹未足。因忆青年名士刘禹锡游清泉寺诗,极称泉水之佳。乃由长江溯流而上,夜抵蕲水,宿清泉古寺。上人奉茶,顿觉香沁心脾,津生齿舌,乐不可支。翌晨,急催上人同探泉源,称赞不已。他曾一度驻清泉寺,并在寺旁建有陆羽茶亭。
矿产资源 Mineral Resources
  浠水县共探明储量矿种根据GB958---89标准有矿产共有18类25种72处,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其中,金、磁铁矿、钒钛磁铁矿、铜、硫铁矿、黄砂、花岗岩、大理石、硅线石、钾(钠)长石、水晶、石英、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潜在价值较大,开发前景可观。
  金属矿产主要有金、铜、磁铁矿、钒钛磁铁矿等四种。石英质金矿主要分布在六神郭毛岭及丁斯当等地,矿区范围约5平方公里,矿石含金品位平均为每吨5-8克,最高品位达每吨20克,超过国家规定的每顿3克的开采标准。业已探明2、4两号主矿体总储量为:C+D+E级矿石量 384527.49吨,含金属量3372.77公斤。平均品位8.66 g/吨。其中占储量78%的2号矿体储量C+D+E级矿石量280428.98吨。磁铁矿分布在河坪、莲花山、仙女庙等地总储量在500万吨左右,TFe40%---60%,易采易选。钒钛磁铁矿分布于关口镇云雾山,品位为5%左右,矿物中TiO2约10--19%,TFe52.13--55.3%, V2O5 0.09--0.36%,储量约几十万吨。铜矿CU 0.13--0.50%,储量较大。
  非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建筑用砂(黄砂)、硫铁矿、磷灰岩、水晶、长石、云母、蛭石、矽线石、花岗岩(饰面用、建筑用)、大理岩(建材、无机化工)、白云岩、兰晶石等。黄砂资源主要分布在浠水、巴水流域,静态储量在10亿吨以上,SiO2为67以上,中细粒为优良的建筑原料。黄铁矿S品位为27.65--40.75%,平均34.48%,规模为小型矿床。磷灰岩为含磷石英岩和磷锰硅质片岩组成。P2O5一般为10%左右,最高达23.49%,小型矿床。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团陂、华桂、绿杨等地,总储量3亿立方米以上,抗压强度为2200公斤/平方厘米,主要可用于饰面用花岗岩和建筑用花岗岩及其他花岗岩制品。大理岩分布于清泉白石山等地。储量大,易采。品种有汉白玉、叠翠、云灰、冰花等,花纹美观,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建筑装饰作用。硅线石矿分布于关口横山等地,矿体延伸长,厚度大,埋藏浅,易开采。总储量约5000万吨,矿石含硅量71.95--77.81%,AL15.27--20.84 %。是优良的耐火材料。钾、钠长石主要分布在华桂、蔡河、竹瓦等地,总储量在100万吨左右,K2O+Na2O含量在12%以上 。水晶主要分布在团陂等地。业已探明矿脉搏78条,晶体结晶良好,以茶色、无色为主,偶见其他颜色,可供光学原料,质地优良的可成为宝石原料。石英主要分布于丁斯当、绿杨等地。二氧化硅含量达97%以上,储量大,易开采。矽线石主要分布于关口等地。含量在5%以上。一般可作为炼钢熔剂,其中在巴河散见兰晶石矿,质地优良者可用于宝玉石原料。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团陂、华桂、绿杨等地,总储量3亿立方米以上,抗压强度为2200公斤/平方厘米,主要可用于饰面用花岗岩和建筑用花岗岩及其他花岗岩制品。大理岩分布于清泉白石山等地。储量大,易采。品种有汉白玉、叠翠、云灰、冰花等,花纹美观,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建筑装饰作用。
  水气矿产主要有温泉。分布于团陂楼湾村。水温为61.5摄氏度,无色,无味,可供旅游项目开发,利用前景良好。
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浠水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景点有:
  儒学 又名文庙,始建于北宋。位于清泉镇沿河街博物馆巷,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现今保存有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棂星门等古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浠水县博物馆”现设在儒学内,设有文物陈列室、古字画、古瓷艺术等展厅,藏有古籍线装书、碑帖、金石印章等珍贵历史文物4万余件。
  风景名胜
  闻一多纪念馆 位于清泉镇凤栖山东麓原清泉寺旧址,占地面积14亩,建筑面积1212平方米。分序厅、闻一多生平事迹简史展厅两大部分组成,展厅前矗立着高2.5米、基座1.4米的闻一多铜像。江泽民总书记题写馆名。该馆1986年开始筹建,1993年5月18日正式建成开放。
  三角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4A景区。鄂东名山之一,因三峰鼎峙而得名。山势巍峨,风光秀丽,胜迹很多。最高峰海拔1055米,主峰两侧有“舍身崖”、“摘星台”、“通天道”等景点,历代书画家留下了不少刻石。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大军南下,曾登上顶峰拍照留念。新中国成立后,浠水县人民政府在三角山创办了国营林场和“三角山庄”宾馆,使三角山成为旅游、避暑胜地。近几年来,县委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筹资800多万元新建灵秀山家园金边溪景区、听涛飞瀑、天池、将军亭等景点,引资700多万元兴修了翠园泰式傣族风情楼、九曲水上回廊。三角山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风景区,成为湖北省大别山首家4A景区。
  城山 位于长江北岸,巴水河东15公里上。因东汉末年,吴王孙权曾在此山扎营,筑石城以抗御曹军而得名。传说赤壁大战之前蜀将赵云曾到城山,并用其钢枪写下了有名的“一笔龙”。唐末义军首领黄巢、元朝红巾军首领徐寿辉、明代永乐年间武城侯王聪、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首领陈玉面等都在此驻扎过军营。城山风景优美,古迹较多,亦为文人学士游览观光的胜地。宋代苏轼、清代状元陈沆等曾登山观光,并留下不少诗词刻石。1992年,巴驿镇筹资60万元,对古景点进行了修缮。1993年,经上级批准,城山作为“三国旅游景点”正式向外开放。
  斗方山 斗方山是鄂东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的白莲河畔,因山势险峻,山形如斗而得名。山上有古寨遗址,系蕲、黄“四十二寨”之一。山寨内有斗方禅林,系923年(唐同光元年)无著禅师始建,宋代佛印禅师曾驻此传经。山间怪石嵯峨,形态各异,因形状物,栩栩如生,更有洞庭遍布,历来为游人神往。山东侧的“舍利宝塔”建于北宋时期,红纱石质,形如立鼓,小巧玲珑,被载入《中国宝塔名胜大辞典》。斗方寺古殿为一色的花岗石建筑,石梁、石柱、石墩、石架、石墙贯斗、上刻蟠龙花纹,工精形肖,势态宏伟壮观,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中还有摩岩刻字十多处,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诗文上百篇,传奇故事数百个,潜在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白莲河水库 白莲河水库是鄂东第一人工水库。这里原有“百里险”,相传河的东西两岩有一对恋人相爱,因山高水恶阻隔不能相会,姑娘思念成恨,跳进河里,水面上浮起了一朵洁白的莲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白莲仙子”,便将“百里险”改名为白莲河。白莲河发源于安徽岳西黄梅尖和英山的云峰顶,上游由两条支流组成,全长148公里,于英山两河口汇合,经浠水注入长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黄冈人民在河谷狭窄,水流湍急的“石险滩”筑起了百余米高的大坝,建成了承水面积为1800平方公里,库溶为12.5亿立方米的水库。白莲河水库有着奇特的自然风光。库畔群山连绵,树繁竹茂。有唐代始建的大王庙,有位于悬崖上的白莲寺、下马寺。库面上岛屿遍布,碧水萦迥,渔帆片片,烟水苍茫,在水上乘船观光如梦幻仙境。
  天然寺系唐初建寺,为佛教禅宗三祖僧璨驻锡之所,传六世至僧丹霞始创禅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1938年,张体学在此领导军民抗日,曾遇险得主持僧悟性营救,传为“青天遇活佛”的佳话。天然寺现存山门石基、钟楼、鼓楼、和尚塔以及“泰春山八景诗”石刻。目前,我县政府正多方筹措资金,修复天然寺庙,以使再现昔日风貌,供旅游爱好者观光尝景。
天然寺 Natural Temple
  系唐初建寺,为佛教禅宗三祖僧璨驻锡之所,传六世至僧丹霞始创禅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1938年,张体学在此领导军民抗日,曾遇险得主持僧悟性营救,传为“青天遇活佛”的佳话。天然寺现存山门石基、钟楼、鼓楼、和尚塔以及“泰春山八景诗”石刻。目前,我县政府正多方筹措资金,修复天然寺庙,以使再现昔日风貌,供旅游爱好者观光尝景。
主要物产 The main property
  (1)农作物
  粮食:有谷、麦、豆、杂四大类,225个品种。谷类以水稻为主,分早稻、晚稻、中稻,共149个品种,其中在解放后引进的品种有104个。麦类有小麦、大麦等20个品种。豆类有大豆、蚕豆、豌豆、饭豆、绿豆等26个品种。杂粮有红薯、高粱、玉米、马铃薯、荞麦等30个品种。
  油料:有油菜、芝麻、花生等37个品种,此外还有油茶、乌桕等木本油料。
  纤维类:有棉花、黄红麻、苎麻等品种。
  蔬菜:有家生的瓜、豆、菜、椒、葱、蒜、姜、茄等99个品种,还有7个野生品种。
  水果:有桔、柑、梨、李、杏、柿、苹果、樱桃、蟠桃、猕猴桃、葡萄、荸荠、菱角、莲蓬等30多个品种。
  甘蔗:有本地蔗、水果蔗、台蔗等134个品种。
  茶叶:有三角山中叶茶、黄龙山大叶茶、福鼎大白、龙井43、政和大白、水仙、芙蓉等品种。
  (2)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兽类有20余种,鸟类有40余种,蛇、蛙、虫类近百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1种:水獭、香獐、斑羚、穿山甲、锦鸡类、鹦鹉类、天鹅类、白鹤、鹰类、虎纹蛙、叉犀金龟;省重点保护动物23种:猪獾、狗獾、黄鼠狼、果子狸、华南兔、小麂、豪猪、野鸡类、野鸭类、鹭类、秧鸡、斑鸠、家燕、山雀、喜鹊、画眉、啄木鸟、八哥、陆龟、蛇类、蟾蜍类、蛙类。
  (3) 植物资源
  木本植物:共有50科,98属,152种,其中:用材树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树、柳杉、池杉、柏、刺槐、枫香、国槐、意杨、樟树等。经济树种以油科为主的有油茶、油桐、乌桕,以干果为主的有板栗、核桃、茅栗,以水果为主的有柑桔、油桃、梨、李、市、柿、枣、樱桃等。珍稀树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树种水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杜仲、银杏、胡桃,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树种有厚朴、楠木、青槐、黄连。
  药材:野生中草药品种共有120余种,建国后新种或引种药材有13种。其中比较名贵的中药材有杜仲、厚朴、黄柏、天麻、红栀子、板兰根、杭菊等。
  2002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978452.5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3%,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765718.5亩,占林业用地79%,疏林地7377亩,灌木林地62120亩,未成林造林地66024亩,无立木林地75800.5亩,苗圃地1394.5亩。全县立木总蓄积181.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7%,林果面积20万亩,年产柑桔、梨等水果8000吨,板栗1000吨,林业绿化工作取得了成绩,被湖北省绿化委员会、湖北省林业厅授予“全省林业绿化达标先进县”。
  (4)水产资源
  鱼类共有13目27科69种,重要经济鱼类有青、草、鲢、鲤、鳗、鲫、鳊、鳝、鳜鱼、黄颡鱼等,引进的品种有加州鲫、淡水白鲳、南方大口鲶、淡水石斑、草胡子鲶、巴西鲷、罗非鱼等。名贵鱼有鳗鲡、团头鲂 、银鱼、鳜鱼、鱼回鱼、加州鲈、淡水石斑、黄颡鱼等。珍稀鱼种有白暨豚、中华鲟、白鲟、大鲵、胭脂鱼等。
  其它主要经济水生动物有龟、鳖、河蟹、河蚌、田螺、水虾等。
土地资源 Land Resources
  浠水县土地总面积为19.43万公顷,按照现行土地分类其利用方式为:农用地14。7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5.86%,其中耕地4.80万公顷,园地0.51万公顷,林地6.42万公顷,牧草地0.0011万公顷,其它农用地3.02万公顷;建设用地1.8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33%,其中建设占地1.4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0.096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0.27万公顷,未利用地2.8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4.81%,其中未利用土地0.67万公顷,其它土地2.21万公顷。
  浠水县土地开发利用的主要特点是,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达到95%。土地垦殖率较低,为25.8%。集约经营程度不高,开发潜力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资源逐年减少,人口与耕地矛盾日益突出;地力有下降趋势。
水利资源 Water resources
  浠水县襟江带湖,水资源十分丰富。长江在境内长42.5公里。境内有浠水、巴水、蕲水、策湖、望天湖五大水系,小大支流50余条,其中注入长江的有浠水、巴水、蕲水三大水系。最长的河流是浠水,上接白莲河水库,下至兰溪入长江,境内72.5公里,流域面积816.5平方公里。巴水境内长63公里,流域面积579.93平方公里。蕲水境内有3条支流,共长37.3公里,流域面积259.2平方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策湖,水面约1.35万亩,纳支流4条,流域面积231.65平方公里。望天湖水面约1万亩,流域面积169平方公里。此外,本县湖水面有79个,约计2万亩。县境内各类水库67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7座,小(二)型水库47座。大型水库白莲水库,总库容11.84亿立方米,承雨面积1800平方公里,防洪库容3520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7200万立方米,死库容22800万立方米。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而产生的地表径流,年均径流深为632.6毫米,年径流量为12.37亿立方米。境内地下水资源有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净储量3.9亿立方米,开采储量1.43亿立方米。
  全县水力资源集中在五大水系主要干支流上,水力蕴藏量34578千瓦(不包括白莲河水库),现已建大小电站57处,总装机13537千瓦,还可供开发21041千瓦,占蕴藏量60.8%。其中,浠水上下游落差达141米,水蕴藏量20778千瓦,占全县可开发电量的98.7%。规划6级开发,目前已实现三级开发,即建有白莲河一级电站和二、四级电站,年发电量9500万度以上。
记者之县 Reporter's County
  早在几年前,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的故乡湖北省浠水县就有了“记者县”的称谓。据浠水县委宣传部的不完全统计,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浠水籍记者达千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就有上百人。
  浠水县位于湖北的东部,既是农业大县,也以文化之乡而闻名。不仅有历代文人杜牧、刘禹锡、苏轼等留下的足迹,而且走出了民国教育总长汤化龙、爱国诗人闻一多、著名学者徐复观等近现代名人。而在当代,因为从这里走出的记者人数众多,散布在全国各地,使得浠水“记者县”的称谓不胫而走。从事新闻工作的浠水籍记者究竟有多少,尚无准确的数字。但据浠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格非介绍,他们近年来做了一些搜集整理工作,初步掌握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新闻工作者不下千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就有上百人。
  何格非说,浠水“盛产”记者,除了历史文化的渊源外,也是闻一多新闻理想和精神风骨对一代又一代的浠水人产生了巨大影响。闻一多不仅是诗人、学者,早在北京清华学校,就曾任《清华周刊》、《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开始了早期的办报生涯;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省支部宣传委员时,他又兼任《民主周报》社社长。
  浠水县还是教育大县,崇文重教,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各类文学社团和刊物遍布城乡和各个校园,如浠水县实验小学办有《新苗报》;实验中学创办了莲池文学社,办有《莲池》校刊;实验高中创办了雏凤文学社,办有《雏凤》刊物;浠水县一中的荷蕾文学社还入围全国100家优秀文学社团。这些文学社团和刊物,为学生们激发兴趣、启迪才智提供了舞台,也形成了新闻从业热情的土壤。据浠水县教育部门统计,每年的高考学生中,填报新闻专业的学生平均有五六十人。
官方网站 Official Website
  浠水县人民政府网::http://www.xishui.gov.cn/
  中国浠水网(综合门户网):http://www.cnxishui.net/
相关视频 Related Video
  今日浠水:http://www.cnxishui.net/2007-12/02/cms8454article.shtml
  今日浠水: http://tieba.baidu.com/%E4%BB%CB%AE/shipin/play/7ff31e231d833fdebe8bd6d1
英文解释
  1. n.:  Xishui County
近义词
浠水
相关词
奶牛竹瓦镇周陈湾湖北黄冈乡镇石佛村黄石
农场开发区黄石港区更多结果...
包含词
浠水县博物馆浠水县棉纺厂
浠水县中医院湖北浠水县人
浠水县人民医院浠水县第一中学
浠水县供销饭店浠水县城关医院
浠水县盐务管理局浠水县不夜城宾馆
浠水县金谷园宾馆浠水县卫生防疫站
浠水县五翔大酒店浠水县妇幼保健院
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浠水县人才交流开发中心
浠水县曹晓杰中医正骨诊所浠水县计划生育服务站
浠水县济苍中医诊所浠水县高苇中医针灸诊所
浠水县红十字会医院湖北省浠水县纺织品公司
浠水县种子公司绿薇宾馆浠水县市府宾馆有限责任公司
黄冈市广播电视大学浠水分校浠水县成人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