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級市 : 中國 >湖北 > 
目錄
·《白玉蟾 Bai Yuchan: 黃岡 Huanggang》·旅遊 Travel·黃岡簡介 About Huanggang
·建置沿革 Build History·革命之鄉 Rural Revolution·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人口民族 Ethnic population·地形地貌 Topography·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
·氣候特徵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文化教育 Culture and Education·人才輩出 Talented people
·交通運輸 Transportation·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旅遊資源 Tourism Resources
·地方特産 Local products·英文解釋·近義詞
·相關詞·包含詞·更多結果...
《黃岡 Huanggang》
詩人: 白玉蟾 Bai Yuchan

  海山千裏起風沙,拂拂籃輿細雨斜。
  雲裏桂鬆連岫碧,自酤市酒慰蕉花。
旅遊 Travel
  黃岡旅遊投訴電話:黃岡市旅遊投訴電話:0713—8984499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黃岡最佳旅遊時間:春、秋季節。黃岡民俗節慶活動:舞竜:也稱竜舞、玩竜燈。正月初一,出行的鞭炮響過,人們相互拜年祝賀之後,便有數條布竜、紙竜、草竜、紛紛出動,在襯裏“遊”起來,伴之以“咚咚咚”、“鏘鏘鏘”熱閑的鑼鼓聲,挨傢挨戶邊走邊舞,有時還要進屋繞堂一周。村民輕則鞭炮相迎,煙糖相贈,重則酒肉款待,條煙相送,有的還贈以紅包,以示慰勞。本村“舞”過之後,再去鄰近友好材。正月十五晚上,是舞竜的高潮,群竜飛舞,彩燈萬盞,人們數十裏相聚,熱鬧異常。竜有黃、青、白、赤、黑五種顔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竜的動勢分行進(搖頭、擺尾)、迎竜(頭不時高舉:尾擺個不停)、舞竜三種。領舞者手舉紅色綢製綉球,竜跟着綉球動作,或騰躍、或滾動,或盤起、或穿插,不斷展示扭、揮、仰、俯、跪、跳、搖等多種姿勢,如遇群竜演舞,那熱鬧緊張的場面,很快引得群情激奮。
  十五日(中元節)俗稱“七月半”、“鬼節”。傳說是日陰間閻王開鬼門,各傢遂在神龕設供恭迎祖先亡靈。僧道兩傢競辦法會,亦稱“孟蘭盆會”。有“釋氏蘭孟,盛於此日;道門寶蓋,獻在中元”之說。市民無論貧富均購錢紙、金箔,疊成紙錁,裝入厚紙袋中,上書亡人姓名,然後焚燒,謂之“燒包袱”。《漢口竹枝詞》雲:“終歲何曾祭祀供,中元包袱萬傢同”。中元節,俗謂冥間衆鬼放假,到陽間享祭。是日多由善堂募資延僧衆辦“盂蘭會”。於路旁搭臺,燃燈點燭,奏樂念經,然後丟包子、饅頭於臺下,謂之“濟孤魂、野鬼”。但包子、饅頭為活人搶得,婦女搶到包子,語可“來年得子”,小孩搶得則“一生不受驚嚇”,乞丐更是多多益善。黃岡城市地圖:黃岡特別提醒:當地特産:蘑菇黑木耳武穴竹雕嵐頭磯工藝陶。黃岡美食:鄂東風味小吃品種豐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勤勞聰慧、熱情好客的鄂東人民,在逢年過節或親朋好友到來或重要賓客臨門時,喜歡拿出自製的蜜酒、糕點和佳餚待客。經過長期的積纍形成了許多獨特的具有鄂東地方風味的傳統風味菜點和小吃,如黃州的燒梅、炒湯圓,團風的狗腳、耙雞湯,麻城的肉糕、銀絲空心面,紅安的緑豆耙,武穴的酥糖,羅田的印子耙等。這些充滿鄂東地方鄉土色彩的小吃,既可作為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也是招待貴客不可多得的地方特産。
  自文學家兼美食傢蘇軾來黃州後,親自製作了許多精美可口的菜餚,當地老百姓把這些菜叫做“東坡菜”,如東坡肉、東坡魚、東坡羹等。另外,還有些蘇軾喜食的當地食品,人們為了紀念蘇軾也在這些食品的前面冠以“東坡”二字,如東坡餅等。
  黃岡購物:特産:漢唐以來列為朝廷貢品的繭絲綢、英山茶葉、蘄春四寶(蛇、龜、竹、艾)和水葡萄秈米、浠水芝麻湖藕等;有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金奬的黃梅挑花、浠水安息香、黃岡名曬煙、武穴章水泉竹器、英山桔梗和餘正泰粉絲等;羅田是全國板慄第一縣,英山是全國名茶基地縣,蘄春縣是全國著名的藥市和中藥材之鄉——李時珍的故鄉,紅安縣花生居全省之首。黃岡交通: 黃岡地處“吳頭楚尾”、鄂豫皖贛四省交界處,長江黃金水道,京九鐵路、合九鐵路、京九京廣聯絡綫、滬蓉高速公路及105、106、318國道、大別山腹地公路等交通大動脈交匯於此並貫通全市,九江長江大橋、黃石長江大橋和即將通車的鄂黃長江大橋飛架南北,市域兩端緊鄰武漢天河機場和九江機場,市內“三縱七橫三循環”的路網已形成,全市已構築起依托長江、連接京九、通江達海和水路、鐵路、公路、航空相互銜接的大交通格局,使黃岡區位扼東西南北之要衝而得天獨厚,人流、物流、信息流暢無阻,遊客、過客、生意客來去便利。黃岡住宿:蘄春紅樓賓館黃岡菱湖賓館
  黃岡娛樂:這裏是黃梅戲的故鄉,這裏有國傢命名的詩詞之鄉、楹聯之鄉、農民繪畫之鄉,這裏自古文教昌明,有聞名遐邇的“教授縣”,有因屢奪國際中學生數理化奧賽金牌而聞名中外的黃岡中學。自古以來,黃岡就是文人墨客薈萃之處,東坡赤壁更是無人不曉,具有豐富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具有黃岡特色的許多物質或精神産品,是參與性強的旅遊項目,為黃岡旅遊提供了濃厚的鄉土情趣。
  郵編:0713
  郵編:438000
  總人口:723.95萬人
  民族:漢族為主,散居有回、壯、滿、土傢、蒙古、苗、藏等25個少數民族。
  黃岡市現轄紅安、英山、羅田、浠水、蘄春、黃梅、團風7縣,麻城、武穴2市,黃州、竜感湖管理區。位置:黃岡位於湖北東部,長江中遊北岸,大京九中段,大別山南麓,北接河南,東鄰安徽,南與鄂州、黃石、九江隔江相望
  黃岡位於湖北東部,長江中遊北岸,大京九中段,大別山南麓,北接河南,東鄰安徽,南與鄂州、黃石、九江隔江相望,是鄂東北的中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
  
  黃岡有着輝煌的革命鬥爭史。早在二十年代初,這裏就是中國共産黨創建活動的重要駐點;土地革命時期,紅安、麻城率先點燃鄂豫皖邊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火種,舉行了著名的“黃麻起義”。解放戰爭時期,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譜寫了中原突圍千裏躍進大別山等新的歷史篇章。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黃岡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解放戰爭,黃岡共有44萬優秀兒女血沃中原,有5.5萬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偉大的革命鬥爭造就了一批無産階級革命傢和軍事將領。在1955年和1964年兩次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有103人是黃岡人。
  
  黃岡人傑地靈,名傢輩出。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升,明代醫聖李時珍,理學奠基人程顥、程頤,學者鬍風,經濟學家王亞南,愛國詩人、民主鬥士聞一多,國學大師黃侃,地質學泰鬥李四光,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共和國前任兩位國傢主席董必武(代)、李先念,軍事傢王樹聲、秦基偉等230多位將軍都誕生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
  
  黃岡自然風光秀麗,人文景點衆多。黃州赤壁是歷史上兵傢必爭之地,也是歷代文人墨客流連之所。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在這裏留下了一詞、二賦、八詩等千古名篇;大別山主峰天堂寨國傢森林公園、薄刀峰景區已成為假是旅遊觀光的熱點,黃梅佛教禪宗四祖寺、五祖寺是著名的佛教祖庭,名聲遠播海內外;境內還有一大批革命領袖和歷史名人的陵園、堂館以及革命遺址、遺跡。
  
  黃岡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交通十分便利,京九鐵路貫穿全市7個縣市區,並在境內與合九、京廣綫連結,105、106、318三條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縱橫交錯,長江水道沿6個縣市區順流而下,九江大橋、黃石大橋和鄂黃長江大橋飛架南北,使黃岡與九江、黃石、鄂州三市緊密相連,融為珍體。
黃岡簡介 About Huanggang
黄冈简介
  黃岡市地處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遊北岸,京九鐵路中段。現轄一區(黃州區)、二市(武穴、麻城)、七縣(紅安、羅田、英山、浠水、蘄春、黃梅、團風)和一個縣級竜感湖農場,版圖面積1.74萬平方公裏,總人口730.98萬。東經114°25´至116°8´、北緯29°45´至31°35'。
  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黃岡有2000多年的建置歷史,孕育了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升,明代醫聖李時珍,現代地質科學巨人李四光,愛國詩人學者聞一多,國學大師黃侃,哲學家熊十力,文學評論傢鬍風,《資本論》中譯者王亞南,等等一大批科學文化巨匠,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革命傳統光輝燦爛。黃岡是中共早期建黨活動的重要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組建了紅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革命武裝力量,發生了“黃麻起義”、新四軍中原突圍、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為締造共和國,先後有44萬黃岡兒女英勇捐軀,其中5.3萬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傢主席,林彪、王樹聲、韓先楚、陳再道、陳錫聯、秦基偉、周希漢等200多名開國將帥,鑄就了“緊跟黨走、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老區精神。
  區位交通得天獨厚。黃岡位於楚頭吳尾和鄂豫皖贛四省交界,與省會武漢山水相連,是1+8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依傍一條黃金水道(長江),緊鄰兩座機場(武漢天河國際機場、九江機場),貫通四條鐵路(京九鐵路、合九鐵路、京廣聯接綫、滬漢蓉快速鐵路),飛架四座長江大橋(鄂黃大橋、黃石大橋、九江大橋、鄂東大橋),縱橫五條高速公路(滬蓉高速、黃小高速、江北高等級公路、武英高速、大廣高速),具有“承東啓西、縱貫南北、得中獨厚、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
  自然人文交相輝映。黃岡依山帶水,風光秀麗。大別山巍峨磅礴、天工巧奪,連綿境內數百裏,其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集雄、奇、險、幽於一體,堪與泰山、廬山媲美。竜感湖古稱雷池,曾與鄱陽湖相連,現有水域面積2500平方公裏,是全國重要的濕地保護區。長江流經本市189公裏,境內倒、舉、巴、浠、蘄、華陽河六水並流,百湖千庫星羅棋布。黃岡名賢鹹至,勝跡如雲。李白、杜牧、王禹稱等歷代騷人為此吟詠千古名篇,蘇軾因此成就其文學巔峰,黃梅戲在此發源(有爭議)。以黃岡為中心的大別山革命老區,更是全國12條紅色旅遊精品綫路之一,是湖北紅色旅遊的主體。
  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改革開放尤其是1996年撤地建市以來,黃岡人民搶抓機遇,開拓奮進,全市經濟社會長足發展。工業初步形成食品飲料、醫藥化工、紡織服裝、建築建材、機械電子等五大支柱産業,吸引了北京匯源、湖南太子奶、內蒙古伊利、浙江奧康、香港穩健等大批知名企業落戶。農業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糧油基地,蠶繭、板慄、茯苓、花生、油菜、淡水珍珠等農産品産量居湖北之冠。市區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城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精神文明和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建置沿革 Build History
黄冈 建置沿革
  黃岡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舊古器時代,本區域即有人類居住。
  夏商時代,禹“封臯陶之後於英、六”(《史記·夏本紀》),本地域即為臯陶後人的封地(英六即英山、六安一帶)。春秋戰國時,本地屬楚國。秦統一六國推行郡縣製,本地先分屬南郡和九江郡,後屬衡山郡。楚漢之際,楚項羽以衡山郡立衡山國,國都邾城(今黃州禹王城)。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恢復為衡山郡,屬淮南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分衡山郡及南郡共十四縣置江夏郡,駐西陵(今新洲縣城附近),本域黃州、蘄春等地屬江夏郡,黃梅、武穴等地屬廬江郡。東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立蘄春侯國,傳三世,復為蘄春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分江夏郡置蘄春郡,駐地蘄春,轄今蘄春、黃梅、黃州等地。
  三國時,本地域分屬魏弋陽郡和吳蘄春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撤銷蘄春郡,轄地劃入武昌郡,第二年,尋陽(今黃梅)縣劃屬廬江郡,西陵、邾縣、蘄春縣改屬弋陽郡。永嘉三年(公元306年),晉惠帝恢復司馬西陽王爵位,先後將西陵、邾、蘄春等縣劃屬西陽國(都址係今河南光山)。
  晉朝永嘉年間發生內亂,北方人渡淮南移。鹹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陽國司馬獲罪被誅,西陽國改置為西陽郡,郡址在邾城附近,轄西陽、邾、西陵、蘄春等縣。鹹康四年(公元338年),在邾縣僑置豫州,五年,豫州僑遷蕪湖,西陽郡沿屬豫州。孝武帝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在九江王英布舊城置南新蔡郡(今黃梅西南),轄蘄陽(即蘄春更名)及僑置4縣,屬南豫州,本區域始為兩郡並治。南北朝時武裝割據,域內建置更迭頻繁。南朝宋分西陽郡置建寧左郡(今麻城西南)。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西陽郡劃屬郢州,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南新蔡郡改屬江州。南朝齊時,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又置齊安郡,駐齊安(麻城西南),置安蠻左郡,駐木蘭(今紅安西南),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又置齊昌郡,駐齊昌(今蘄春)。南朝梁時,西陽郡仍屬郢州,並分西陽縣置信安縣。又在蒙蘢城(今麻城東北)置定州,在大活關(今大悟東)置湘州,在鹿城關(今紅安)置北江州。北朝占領江北時沿襲南朝舊製,北齊天保年間,曾在域內置巴州(今黃州地)、衡州(今麻城地)、羅州(今蘄春地)等,北周廢巴州置弋州,改羅州為蘄州,置永寧縣(今武穴市),並將置於黃城鎮(今黃陂東)的南司州改名為黃州。
  隋朝統一全國,撤銷原置州郡,實行州縣兩級製。開皇五年(公元585年),移置黃州於衡州,分設黃州、蘄州總管府,本域分屬兩府。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兩府為兩州,將永興改為新蔡縣,永寧並入齊昌縣,兩陽並入南安縣,在義城置羅田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南安為黃岡、齊昌為蘄春、新蔡為黃梅、梁安為木蘭、信安為麻城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將兩州改為兩郡,黃州改為永安郡,治所移駐黃岡(今新洲屬地),轄黃岡、黃陂、木蘭、麻城4縣;蘄州改為蘄春郡、治所駐蘄春,轄蘄春、浠水、蘄水、黃梅、羅田5縣。本區域仍為兩郡並治。
  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永安郡改為黃州,且置總管府(武德七年改為都督府)轄黃岡、堡城(由黃岡分置)、陽城(由麻城分置)。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蘄春郡為蘄州,轄蘄春(含蘄水)、蘭溪(由浠水更名,含羅田)、永寧(由蘄春分置)縣。並在麻城置亭州;在黃陂復置南司州;在黃梅置晉州。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銷南晉州、亭州、南司州、屬地分屬黃州、蘄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撤銷都督府,天寶元年(公元724年)改黃州為齊安郡,蘄州為蘄春郡,兩郡並治。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改兩郡為兩州,均屬淮南道。時黃州仍駐黃岡,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蘄州駐蘄春,轄蘄春、蘄水、廣濟、黃梅4縣。兩州並治。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黃州治所遷今駐地長江邊。五代時,黃蘄二州先後屬楊吳、南唐和後周,其州縣隸屬仍沿襲南朝舊製。
  宋朝仍為黃州、蘄州並治,先屬淮南路,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屬淮南西路。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曾分蘄水縣置羅田縣,後廢。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蘄州治所遷至今蘄州、轄蘄春、蘄水、廣濟、黃梅4縣。鹹淳六年(公元1270年),分蘄水縣置英山縣。黃州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後歷經元、明、清代,黃、蘄二州治所駐地不變。
  元代改兩州為兩路,各設總管府,兩路並治。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復置羅田縣;十五年(公元1278年)英山劃屬安徽六安州。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在黃州設黃蘄州宣慰司,轄黃州、蘄州、光州3路。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92年)均改屬淮西道,第二年又改屬河南江北行省。黃州路轄黃岡、黃陂、麻城3縣,蘄州路轄蘄春、蘄水、廣濟、黃梅、羅田5縣。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黃州路、蘄州路為黃州府、蘄州府,兩府並治,同屬湖廣行省,並在黃州修築城池。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蘄州府為州,撤銷蘄春縣,政歸蘄州直理,蘄州仍轄其他各縣,與黃州府同屬湖廣布政司,不久改屬河南。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蘄州僅代轄廣濟、黃梅兩縣,屬黃州府管轄,自此以後蘄州與黃州合二與一。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黃州府仍劃屬湖廣布政司。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置黃安縣。到此,黃州府轄有黃岡、麻城、黃陂、黃安、蘄水、羅田、廣濟、黃梅8縣和蘄州。
  清代基本沿襲明製。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蘄州不再轄縣,黃州府屬湖北布政司,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黃陂縣劃屬漢陽府,黃州府轄黃岡、黃安、麻城、羅田、蘄水、廣濟、黃梅7縣和蘄州(此即所謂“黃州八屬”)。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黃州府,改蘄州為蘄春縣。各縣屬湖北省武漢黃德道(後又改名為鄂東道、江漢道),十五年(公元1926年)廢道,各縣直屬湖北省政府。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域劃為省三、四行政督察區,各設專署,為湖北省政府輔助機關。三專署駐蘄州,轄蘄春、廣濟、黃梅、蘄水、羅田和本年從安徽劃入的英山縣;四專署駐黃安,轄黃安、黃岡、麻城和劃入的黃陂縣,又於第二年初分置禮山縣,亦屬四專署管轄。二十二年(公元1935年)六月,改蘄水縣為浠水縣。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三月,第三、四行政督察區在蘄州合併為第二行政督察區,第二年元月治所遷黃州。抗日戰爭時期,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元月,第二行政區署在黃岡縣北部的黃土嶺改組為鄂東行署,代行省政府職權,並先後增轄孝感縣和第三行政區。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抗戰勝利,鄂東行署遷回黃州,恢復為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本域1922年開始建立黨組織,1927年黃麻暴動,成立黃安縣農民政府,1931年,紅四方面軍攻剋黃安,改黃安縣為紅安縣。相繼成立紅安、麻城、黃岡、蘄春、廣濟、黃梅等縣蘇维埃政府。抗戰時期,1941年成立黃岡(中心)縣抗日民主政府及豫鄂邊區行政公署。1943年成立長江行政專員公署。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成立鄂豫行署第四、五專署,各縣也先後成立人民民主政府。四專署轄黃岡、新洲、麻西、麻東、浠水、羅田等縣,五專署轄蘄南、蘄北、廣濟、黃梅、英山等縣。1949年3月至5月中旬,本域各縣相繼解放。5月初,第四、五專署在浠水合併為黃岡行政區專員公署,6月更名為黃岡區行政公署,7月遷黃州。轄黃岡、麻城(麻東、麻西合併)、羅田、英山、浠水、蘄春(蘄南、蘄北合併)、廣濟、黃梅8縣。黃岡縣治所駐團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5月,黃岡區行政公署更名為黃岡專員公署,為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所機構。6月,分黃岡縣置新洲縣。1952年6月,大治、陽新、鄂城、黃安4縣劃歸黃岡專署管轄。8月,分置兵堡縣,9月更名為勝利縣,黃安縣復名為紅安縣。1955年5月,專署更名為黃岡專員公署,8月,撤銷勝利縣,10月,黃岡縣駐地由團風遷黃州。1959年元月,大冶劃屬黃石市,1965年9月,鄂城、陽新兩縣劃屬鹹寧專區。“文化大革命”期間,以黃岡專區抓革命促生産指揮部作為專區領導機關。1968年元月,成立黃岡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11月撤銷,設黃岡地區行政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構。1979年12月,鄂城縣劃歸黃岡地區,並建置鄂城市,亦駐鄂城。1983年10月,劃鄂城縣、市及黃岡縣的黃州鎮,建地區級鄂州市,直屬省政府管轄,同時,劃新洲縣屬武漢市。1986年7月撤銷麻城縣,設麻城市。1987年5月,撤銷鄂州市黃州區,恢復為黃州鎮,復歸黃岡縣。12月,撤銷廣濟縣,設武穴市。1990年12月,撤銷黃岡縣,設黃州市。黃岡地區行政署轄黃州、麻城、武穴3市和紅安、羅田、英山、浠水、蘄春、黃梅6縣。1995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黃岡地區和黃州市,設立地級黃岡市,治所駐黃州。並建置團風縣和黃州區。
革命之鄉 Rural Revolution
  黃岡人民素有革命傳統,歷代革命鬥爭綿延不斷。元朝末年,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波瀾壯闊,擁衆百萬,徵戰半壁江山,建立天完國政權。明朝末年,張獻忠、李汝纔率領農民起義軍入境,轉戰9年,受到當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僅麻城即有5.7萬人參加義軍。清朝初年,羅田王火鼎、麻城周承謨等聚衆抗清,建立“蘄黃四十八寨”,堅持鬥爭8年。辛亥革命爆發,黃岡人民積極響應,黃岡200多人直接參加武昌起義,黃州是湖北最早光復的地方,不少革命志士加入同盟會,同知會等革命團體,王漢、張振武、詹大悲、田桐、居正等為辛亥革命作出突出貢獻。中國共産黨誕生後,黃岡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革命鬥爭風起雲涌、前仆後繼。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中共地方組織迅速發展,農民運動蓬勃興起,共有農協會員60.9萬餘人,占全省農協會員22.6%。土地革命時期,爆發了著名的黃麻起義,建立了紅色政權,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一軍、紅十五軍、紅四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七軍、紅二十八軍先後在此組建、重建或改編。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在此組建了抗日遊擊第五大隊、第八大隊。解放戰爭時期,黃岡人民積極支援劉鄧大軍轉大別山和第二、四野戰軍渡江戰役,迎來全境解放。徐嚮前元帥在回憶錄《歷史的回顧》一書中寫道:“大別山區飄揚、武裝鬥爭從未間斷,一直是我黨我軍的重要根據地之一。”黃岡人民為黨的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犧牲,40多萬黃岡人民為革命獻出生命,其中在册烈士37486人。同時也涌現出了一批傑出人物。1955~1965年國傢授銜的將帥中,黃岡籍有103人(不包括行政區劃變動劃出的15人),其中元帥1人,大將1人,上將8人,中將17人,少將76人。紅安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中共中央軍委1989年確定的33位軍事傢中,黃岡有李先念、王樹聲、林彪3人。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1995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黃岡地區和黃州市,設立地級黃岡市,並建置團風縣和黃州區。1996年5月18日,正式成立黃岡市和黃州區、團風縣。黃岡市現轄紅安、英山、羅田、浠水、蘄春、黃梅、團風7縣,麻城、武穴2市,黃州、竜感湖管理區2區。
  全市原有鄉鎮辦事處179個,2000年,進行鄉鎮撤並,到年末,全市實有鄉鎮辦事處124個,行政村4256個,村民小組39066個。
人口民族 Ethnic population
  2005年全市總人口726.34萬人。其中,男381.04萬人,女345.30萬人。人口出生率7.8‰;人口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長率3.5‰。其中,黃州區總人口36.69萬人;團風縣總人口36.57萬人;紅安縣總人口65.41萬人;麻城市總人口116.28萬人;羅田縣總人口59.50萬人;英山縣總人口40.86萬人;浠水縣總人口103.81萬人;蘄春縣總人口96.57萬人;武穴市總人口73.11萬人;黃梅縣總人口95.15萬人;竜感湖管理區總人口2.97萬人。
  漢族為主,散居有回、壯、滿、土傢、蒙古、苗、藏等25個少數民族。
地形地貌 Topography
  黃岡市位於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遊北岸。地理方位為:東經114°25´至116°8´、北緯29°45´至31°35'。北接河南、東連安徽、南與鄂州、黃石、九江隔江相望。黃岡市黨、政、軍機關駐地黃州,是中外聞名的文化古城,西距省會武昌78公裏。
  全市國土面積17446平方公裏,占湖北省總面積 9.4%。全市總面積中平原占 12.10%,崗地占10.34%,丘陵占43.31%,山地占34.25%。東西最長距離為166公裏,南北最寬跨度為209.5公裏。
  本市自北嚮南逐漸傾斜、東北部與豫皖交界為大別山脈,主脊呈西北—東南走嚮,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90餘座。位於羅田、英山的天堂寨主峰海拔 1729米,為全市最高點。中部為丘陵區,海拔多在300米以下,高低起伏,𠔌寬丘廣、衝、壠、塝、畈交錯。南部為狹長的平原湖區,海拔高度在10-30米之間,河港、湖泊交織,500畝以上湖泊38個。發源於大別山脈的舉水、倒水、巴水、浠水、蘄水和華陽河六大水係,均自北嚮南流經市域匯入長江。長江流經本市189公裏,有 “黃金水道”之稱。
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
  土地資源
  據第二次土壤普查統計:全市耕地587.89萬畝,園地46.33萬畝,林荒地1035.27萬畝,水域269.78萬畝,難利用地125.88萬畝,其他用地597.09萬畝。2005年有耕地31.8613萬公頃,年內減少1.6054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1949年1.99畝,1978年0.94畝,1988年0.80畝,1991年0.75畝,1997年0.67畝,1998年0.66畝,2005年0.66畝。
  水利資源
  水資源總量為106.67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的理論藴藏量33.4萬幹瓦,其中可開發的水能資源24.14萬幹瓦,年發電量7.06億度。長江多年過境客水每年7200億立方米,可供沿江利用。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庫1005座,總庫容50.88億立方米,塘堰26.3萬口,蓄水4.75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46600公頃。
  地熱資源豐富,已發現12處,英山湯河、羅田三裏畈、蘄春桐梓等處溫泉已開發利用。
  礦産資源
  全市已探明礦種50餘種、多種礦床點230餘處。其中非金屬礦23種,主要有螢石、石英石、磷礦石、花崗石、大理石等。磷礦石儲量5000萬噸,主要分佈在黃梅、武穴。紅安螢石礦是全國三大螢石礦之一,儲量在200萬噸以上。蘄春等地的硅石礦儲量在500萬噸以上,含硅量達98%以上。花崗石、大理石遍布團風、浠水、羅田、麻城、武穴,分佈面積3000平方公裏。巴水、浠水、蘄水、倒水、舉水5條河流是長江中下遊最大的黃砂基地,僅浠水境內儲量即在5億噸以上。金屬礦有鐵、錳、鉻、金紅石、銅、鉛、鋅、鉬、金以及稀有金屬鈮、鉭、鋯等。其中鐵、金紅石、鉛、鋅及金的儲量較豐富。境內有金礦5處,分佈在蘄春、羅田、浠水、團風、黃州等縣區。巴水、浠水、蘄水等河流中有豐富的鐵砂,其中以巴河的質量最好。
  生物資源
  全市有木本植物575種,其中用材林樹種128種、經濟林樹種84種、園林緑化樹種116種。珍稀樹種有垂枝杉、金錢鬆、黃山鬆、華山鬆、銀杏、紅山茶、肉桂、楠木、香果樹等41種。全市有林地 518506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2.4%。
  主要野生動物有緑毛龜、穿山甲、水獺、靈貓、麝、金錢豹、白頭鶴、緑頭鴨、白冠長尾雉等40餘種;野生植物1112種,其中可開發109種(纖維類17種、油脂類15種、澱粉類17種、芳香類12種、栲膠類14種、藥材類34種)。蘄春的蘄龜、蘄蛇、蘄竹、蘄艾,黃梅的晉梅,英山的桔梗,羅田的茯苓、團風的苦荊茶,以及山區的豹、麝、靈貓、大猊、穿山甲、豪豬、白冠長尾雉等,皆屬珍稀動、植物或名貴中藥材。專傢考證認為,羅田還是野梅的原始産地。
氣候特徵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本市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江淮小氣候區。四季光熱界綫分明。全年太陽輻射量為 106.49-113.31千卡/平方釐米,年均日照時數為1913.5-2161.5小時,西北部日照高於東南部,全市日照率為 43-49%之間。年平均氣溫為15.7℃-17.1℃。全年無霜期在237-278天之間。年平均降雨量1223-1493毫米,年降水總量222.37億立方米,降雨日數 (≥0.1毫米日數)在 115-147天之間。光照豐富,雨量充足,是植物生長的有利條件。但氣候要素分佈不均勻,也常有洪澇、幹旱、低溫冷凍、高溫為害。
  2005年,全市平均氣溫偏高,鼕季偏冷。年降水量大部分縣市區正常偏少並於“梅雨”期出現“少梅”現象。全年氣象災害較多,出現“倒春寒”低溫陰雨、局部特大暴雨、幹旱等災害天氣。
  洪澇
  大別山脈乃天然屏障,既阻擋和減弱冷空氣南侵,又有對南來暖濕氣流的擡升作用,使羅田、英山成為長江流域暴雨區之一。如遇長江上中遊流域的強降水與本市強降水同期出現,則形成江水頂托,內漬不能外流,會大大加重洪澇危害程度。據氣象部門1959年以來記錄,全市性洪澇共有10年,其中大澇7年(1964、1969、1983、1991、1996、1998、1999)中澇3年(1959、1975、1980)平均4-5年一遇。洪澇集中發生於夏季,全市中等以上的10次洪澇,即有8次出現於梅雨期(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中北部較南部為重。
  幹旱
  全市的幹旱有鼕旱、春旱、夏旱、秋旱4種,以夏旱、秋旱影響為甚。1959年以來,全市中等以上程度的夏旱共13次,平均2-3年一遇。其中大旱9次(1959、1961、1964、1966、1967、1972、1978、1988、2000),中旱3次(1959、1974、1978)。夏季大旱以黃岡、麻城較多,平均4年一遇。英山、羅田較少,平均10年一遇。秋季大旱仍以英山、羅田較少,僅1次,其他各地2-4次。全市夏秋幹旱主要出現於80年代以前,共18次,進入80年代以後,僅3次中等以上夏旱。
文化教育 Culture and Education
  唐代,永寧(今武穴市)司馬道信受佛教禪宗三祖僧璨傳衣鉢,居黃梅破額山,黃梅弘忍受道信傳衣鉢,移居黃梅東山,創立“東山法門”,是為禪宗四祖、五祖。道信門徒五百,弘忍門徒逾千。
  會昌二年(842),杜牧出任黃州刺史,在其《黃州刺史謝上表》中,謂此地“風俗謹樸,法令明具,久無水旱疾疫,人業不耗,謹奉貢賦,不為罪惡”。
  慶歷四年(1044),蘄州、黃州始有教授,辦學訓導生徒。元豐三年(1080),蘇軾謫居黃州,四年中,卜居躬耕,寫下了《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等千古絶唱,達到文學創作高峰,為中國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宋代境內有蘄水名醫龐安時,另一建樹卓越的是生卒於今英山的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升。乾道六年(1170),陸遊入蜀過黃州,說“自杜牧、王元之出守,蘇東坡、張文潛謫居,遂為名邦。”(陸遊《入蜀記》)
  明、清兩代,府、州、縣均建有學宮,並建有書院50多所。明代思想傢李贄在黃安(今紅安)、麻城講學、著書達18年。
  明代276年中,黃州府考中進士328名,舉人1465名。《明史》有傳即有46人,其中有開國功臣蘄州康茂纔,首任戶部尚書、卓有理政才能的蘄水楊思義,歷時27年著成《本草綱目》的蘄州李時珍,時稱神醫、後被封為醫聖的羅田萬密齋,詩文名重當時的黃岡王廷陳,上《兩臺疏》申請建黃安縣的耿定嚮等。
  清代黃州知府於成竜政績卓著,居官清苦,百姓擁戴,被朝廷嘉譽“清官第一”。域人劉子壯、陳沆中狀元,帥承瀛、陳鑾中探花,金德嘉中會元,分別占清代湖北省中狀元、探花、會元的2/3、2/5、1/4。僅嘉慶至鹹豐3朝65年中,黃州府即考中進士86名,舉人466名。
  廢科舉後,黃岡新學興起,黃州府設有中學堂1所,高等、兩等、初等小學堂593所,師範傳習所(初師簡易科)2所,實業學堂8所。民國時期,戰亂頻仍,民生艱難,教育事業仍有緩慢發展,革命根據地的教育則發展較快。
  建國後,黃岡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很快,形成了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相互銜接,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並行的比較完整的教育體係。現有各級各類學校5978所,其中大中專學校22所,普通中學366所,小學3800所。一批骨幹學校富有特色。黃岡師範學院是境內本科高等院校,全日製在校生11000人,成人教育在校生4000多人,設有文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係、音樂係等15個院係,英語、教育技術專業是全國同類院校教改牽頭單位,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學科是省級重點學科,學院有一批省級學科帶頭人,省級先進實驗室和省級優質課程。學院國院交流廣泛活躍,已與美、英、澳、日、加等國的10多傢高校與機構建立了穩定的交流合作關係,常年有外籍老師任教講學,2002年開始招收留學生。黃岡中學是湖北省重點中學,形成了“嚴謹求實,團结奮進”的優良校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數、理、化學科全國競賽成績一直在全省多列前茅,獲奬總人數2800多人,其中國傢奬900多人。在國際數、理、化奧賽中纍计獲6金、4銀、1銅共計11枚奬牌。
人才輩出 Talented people
  黃岡人傑地靈,在歷史長河中人才輩出,遍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宗教各個領域。
  梁、陳、隋、唐有一傢四代為重臣的周炅、周法尚、周墀(今黃州人),北宋有參與編纂《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等大型類書的吳淑以及父子為官均有政績的吳遵路、吳瑛(均今蘄春人),被黃山𠔌稱為“天下奇才”的潘大臨(今黃州人),南宋有治獄平允的遊侶和治蜀有功的餘介(均為武穴人),明代境內有最早出使日本的程瑩(羅田人),被神宗旌為為官“天下清廉第一”的汪可受(黃梅人),清有入清不仕的詩人杜茶村(今黃州人),時稱“楚北大儒”、陳沆和陳鑾皆出其門下的陳詩(蘄春人),著有《醫學概要》的名醫楊際泰(今武穴人,與龐安時,李時珍、萬密齋並稱為“鄂東四大名醫”),近現代人物中,有京劇奠基人之一的餘三勝(羅田人),音韻訓詁學家、與章炳麟齊名的黃侃(蘄春人),逝世後被董必武稱為“楚國以為寶,今人失所師”的方志學家王葆心(羅田人),拍案而起的民主鬥士、詩人、學者聞一多(浠水人),最早發現四紀冰川活化石命名為中國水杉的林業專傢幹鐸(武穴人),竹器工藝藝人章水泉(武穴人),作傢廢名(黃梅人),葉君健(紅安人),秦兆陽(團風縣人),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人張培剛(紅安人),形成獨立哲學思想體係的哲學家熊十力(今團風縣人),著名的軍事傢林彪(團風縣人),早期翻譯《資本論》的政治經濟學家王亞南(今團風縣人),首次發現四紀冰川遺跡、駁斥“中國貧油”論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今團風縣人),勇於探索真理、具有獨立人格的早期文藝理論傢鬍風(蘄春人),被港臺稱為“現代大儒”的徐復觀(浠水人)等。
交通運輸 Transportation
  截至2007年,黃岡全市等級公路1.36萬公裏,其中二級及以上公路1512公裏。鄂黃長江大橋
  為促進武漢城市圈交通一體化,2008年9月份,湖北省與鐵道部簽署了武漢城市圈城際鐵路建設省部協議。根據協議,武漢至黃岡之間將於2009年開工建設城際鐵路,4年後建成。
  武漢至黃岡城際鐵路自武漢至黃石城際鐵路葛店南站引出,在唐傢渡上遊,經計劃新建的黃岡長江大橋跨越長江,依次經黃州區禹王街道辦事處設黃岡站,經路口鎮附近跨106國道設路口站,經陶店鄉設黃岡東站。城際鐵路黃岡段先後與武九鐵路、京九鐵路、漢鄂高速公路、大廣北高速公路、現有的黃州火車站對接,全長47公裏,其中鐵路橋7公裏、公路合建3公裏,總投資93億元。
  從2008年開始,黃岡通過加快“三路一橋”(武英高速、大廣高速、麻武高速公路和鄂東長江大橋)的建設,重點推動一橋(黃岡長江公鐵大橋)一綫(長江岸綫)一路(麻竹高速公路)一港(武漢新港黃岡作業區)的前期工作,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發展,推進路站運渡一體化,力爭用兩到三年的時間,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骨架網絡,實現縣縣通高速,構建黃州至縣市“一小時交通圈”,縣市城區上高速“半小時快車道”、到武漢“兩小時交通圈”的交通運輸網,與大武漢實現“無縫對接”。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黃岡過去是個農業大市,工業基礎薄弱,造成地方經濟落後,城鄉居民收入在湖北省處於偏下水平。
  2002年底,黃岡提出 “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環境”的縣域經濟“四抓”方略,並從市委書記、市長開始,各級政府機關幹部轉變工作作風和工作重心,為投資者實行全程保姆式服務。
  順應和把握國際和國內産業梯度轉移的機遇,從2002年至2008年,黃岡共引進市外投資超百萬元以上的項目3000多個,完成投資450多億元。以一批重大項目為竜頭,形成了蘄春藥材、武穴醫化、黃梅紡織服裝、麻城汽配、浠水農副産品加工、團風鋼構、黃州食品飲料、英山繭絲綢等一批頗具規模和影響的産業集群。
  與此同時,隨着新的資金和項目的引進,黃岡的傳統農業也逐步嚮現代農業轉變。以奶牛業為例,黃岡過去沒有草場,也沒有養奶牛的傳統與經驗,從2006年開始到2009年6月底,依托伊利黃岡分公司等乳業巨頭,黃岡通過引進大老闆,搞規模化養殖,共開工建設千頭奶牛牧場25個,已建成投産16個,存欄奶牛達到10132頭,一躍成為全省最大奶牛養殖基地。
  凡此種種,使得黃岡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速,顯現後發優勢。在2007年全省縣域經濟綜合考評中,黃岡10個縣市區有8傢進位,所有縣市區都進入Ⅱ類行列。在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下,黃岡工業依然活力十足,主要經濟指標持續高速增長,居全省前列。針對黃岡工業化和縣域經濟在短短幾年裏所取得的跨越式發展,媒體進行了長篇係列報道,譽之為“黃岡現象”。
  2007年,黃岡全市實現GDP473.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4%,增速創建市以來最好水平;人均GDP7095元;第一、第二。第三産占GDP的比例分別為31.74:33.22:35.04。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3.66億元。全市外貿出口3.62億美元。全市實現財政收入45.27億元。
  2008年,黃岡全市實現GDP600.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增幅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人均GDP9001元;三次産業結構比為32.05:33.99:33.96。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2.3億元;全年進出口總額5.53億美元,增長34.36%;全市實現財政收入59.6億元,增長31.7%。
  黃岡有3傢企業入選2009湖北企業100強,分別是湖北祥雲(集團)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第64位)、山河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第79位)、湖北興業鋼鐵爐料有限責任公司(第96位)。
旅遊資源 Tourism Resources
  黃岡是歷史文化名城。東坡赤壁已形成東坡赤壁旅遊區,大別山生態旅遊區,四祖、五祖佛教旅遊區,紅安、麻城革命遺址旅遊區。黃岡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黃岡有2000多年的建置歷史,孕育了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升,明代醫聖李時珍,現代地質科學巨人李四光,愛國詩人學者聞一多,國學大師黃侃,哲學家熊十力,文學評論傢鬍風,《資本論》中譯者王亞南。黃岡的人文古跡,自然風光等旅遊資源極其豐富。
  黃岡市旅遊景點甚多,被載入國傢文物事業管理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即有23處:東坡赤壁、青雲塔(以上黃州)、七裏坪、紅安烈士陵園、大聖寺塔、天台山(以上紅安)、龜峰山、柏子塔(以上麻城市)、天堂山(寨)(羅田)、鬥方山、捨利寶塔(以上浠水)、筆架飛瀑(即三角山,浠水、蘄春交界)、李時珍墓(蘄春)、五祖寺、十方佛塔、飛虹橋、釋迦多寶如來佛塔、毗盧塔、魯班亭、靈潤橋、高塔寺塔(以上黃梅)、雙善洞、鄭公塔(以上武穴市)。各地投資建設旅遊景點,已形成東坡赤壁旅遊區,大別山生態旅遊區,四祖、五祖佛教旅遊區,紅安、麻城革命遺址旅遊區。
地方特産 Local products
  羅田板慄
  羅田板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澱粉、維生素B和脂肪酶等,不僅營養價值高,還具有補腎、治腹、瀉(煨食)等功效。羅田為中國板慄主要産區,1998年板慄年産量達2000萬公斤,位居全國第一。縣食品廠生産的板慄産品曾獲外貿部出口産品優良證書和國傢經貿委金竜奬,其産品行銷美國、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國傢和地區。
  羅田縣板慄在春秋、戰國以前即開始有人工種植。品種多,色味獨特,産地分佈於全縣各地,但其産品外銷售均冠以“羅田板慄”。“金魁慄”、“油慄”、等品種名揚全國,遠銷日本,並被譽為“人生果”。
  美國澳本大學洛頓教授通過對羅田板慄品種的實地考察後認為羅田板慄是“世界板慄的基因庫”。
  麻城老米酒
  麻城老米酒主要産於麻城市東部山區的木子店、東西城等地,因而又叫東山老米酒。係用糯米和特製酒麯釀造而成,色澤清亮,味道淳甜,質濃而不傷脾胃,經有關部門化驗,該酒含有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營養價值豐富,還具有健脾胃,舒筋絡,消痛化瘀的功能。配以中草藥,還能祛治風濕,醫治癱瘓。因而深受人民群衆歡迎。當地素有“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數我”的說法。
  武穴山藥
  山藥含有糖、蛋白質、鉀及氨基酸、維生素等18種營養成分,煨製食用,香氣四溢,風味獨特,具有滋陰、利肺、健腎、健胃、止泄痢、化痰涎、潤毛發等功效,是很好的食物藥。
  武穴種植山藥有300餘年的歷史,尤以竜坪山藥為最好,號稱“竜藥”,其次為梅川、橫崗百園等地。武穴山藥最高年總産量200萬公斤,行銷鄂東各地和長江中下遊地區。
  英山茶葉
  英山茶葉以其條索緊細、色澤嫩緑、清香宜人深受客戶歡迎,早在唐代就是宮廷貢品。英山位於大別山主峰側旁,海拔高,濕度大,氣溫適宜,傢傢戶戶古來就有種茶習慣。其主要産品有“英山銀毫”、“羊角春”、“吉峰毛尖”、“長衝炒青”等。1987年湖北茶葉評比,9項名茶英山囊括5項。“吉峰毛尖”茶被評為部優産品。茶葉現已成為英山縣主要商品之一。自1992年4月起,英山縣將每年的農歷𠔌雨定為茶葉節,以後年年舉辦。每年茶葉節,全國各地茶商蜂擁而來。1998年全縣茶葉總産量達到了700萬公斤以上。
  羅田茯苓
  茯苓,亦名伏靈、伏菟、鬆腴、不死面。伏靈之名出於《史記?龜策列傳》,傳云:“所謂伏靈者,在警絲之下,狀似飛鳥之形。”《淮南子》也載有:“千年之鬆,下有茯苓,下有菟絲。”李時珍說:“下有茯苓,則上有靈氣如絲之狀,山人亦時見之,非菟絲子之菟絲也。註淮南子者,以菟絲子及女蘿為說,誤矣。”
  茯苓為擔子菌綱,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乾燥菌核,靠吸收鬆木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生長。嫩時白棉絨狀,成熟後呈棕褐色皮狀。李時珍說:“茯苓有大如鬥者,有堅如石者,絶勝。其輕虛者不佳,蓋年淺未堅故耳。”現仍有野生,但主要靠人工培養。
  據《本草綱目》載:茯苓“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饑延年。”甚至有人說它“通神而開心,調營而理衛,上品仙藥也。”宋蘇頌著《集仙方》,把茯苓酥描述為“日食一枚,終日不饑。”慈禧太後曾令御膳房製作“茯苓餅”供膳,並以此賞賜王公大臣。
  茯苓的主要成分,目前已知的有茯苓聚糖、茯苓酸、麥角甾醇、膽鹼、組織氨、磷脂、蛋白質、酶等,是一種很有營養的有益健康的藥品。因此,久已失傳的茯苓食品近年又相繼上市,羅田縣九資河茯苓糖不久也將問世。
  鄂東茯苓稱著全國,主要産區在羅田、英山、麻城。羅田生産茯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曾被譽為“茯苓之鄉”。一九三○年全縣總産達三百多萬斤,一九五六年曾達到四百二十五萬斤,一九八三年下降到六十一萬斤,羅田、英山、麻城三縣總産也不過一百一十二萬多斤。茯苓的商品規格,羅田、英山、麻城各有特色。英山出口片類,以潔白勻淨著稱;麻城以塊類方正整齊見長;羅田以個苓堅實皮細聞名,藥用性能好,曾有九十六斤重的“茯苓王”,在廣州博覽會上展出,許多外商驚嘆不已。
  糯米堆花酒
  該酒采用純糯米,運用傳統製酒工藝製造而成。斟入酒杯或搖動杯中酒,酒液濺起小花環,一個迭一個,持續時間較長,又因原料是糯米故名糯米堆花酒。
  五祖牌糯米堆花酒,是黃梅縣酒廠生産的一種優質小麯酒,原名陳年米酒、燒酒,亦稱藥麯白酒,已有五百餘年的生産歷史,係采用純糯米、薄荷、橙皮、桂枝等三十多味中草藥,精工配製發酵,用“五祖寺”的碧玉流泉水釀造的。其工藝典型,具有無色透明,醇和味正,蜜香清雅,芝麻香型的特點。把酒盛在容器內搖動,出現一層層透明的珍珠狀酒花,經久不散,故名堆花酒。
  該酒還具有補益氣,強腎健身、通血脈、厚腸胃、潤發膚、散冷氣,益精神之功能。明朝詩人汪美雲遊黃梅四祖寺時,寫下了“老僧風味別,對竹倒清醅”的詩句。
  一九七五年,黃梅縣酒廠組織技術研究,吸取民間傳統工藝的精華,改選配方,改進工藝流程,使生産更加科學性,質量有很大提高,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九年相繼在中南五省酒類品評會上獲得好評。堆花酒的總醛和含鉛量等六項理化指標都低於部頒標準,一九八0年在全國酒類質量檢驗和品評會上,通過國傢和全省評酒委員們的品嚐和檢驗,在同類酒中名列全省第一。
  羅田楚香酒
  羅田“楚香牌楚香酒”係湖北楚香酒廠生産。它色清透明、清香純正、醇甜適口、窯香濃郁、回味悠長,為湖北品酒。自1982年以來一直蟬聯湖北同類産品第一名,1984年以來一直榮獲湖北省優質産品稱號,1991年以來連續五屆榮獲湖北省消費者滿意杯金奬。並曾獲得1997年湖北省工業精品名牌産品展銷會金奬、第二屆國際食品博覽會國際名牌釀造品稱號等榮譽。
  湖北楚香酒廠位於羅田縣鳳山鎮義水河畔,始建於1952年,擁有固定資産3000萬元,現已建成麯酒、酒精、包裝、食品飲料、礦泉水5個分廠,擁有白酒、酒精、大麯、滋補酒、果露酒、汽水、紙箱、礦泉水等8條生産綫。白酒、礦泉水年生産能力達到1萬噸。
  蘑菇
  蘑菇亦稱“洋蘑菇”,為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傘菌科。傘蓋真菌類植物的通稱。可食的蘑菇種類繁多,生長在鄂東各地的有:香菇、鬆菇、平菇、木梓樹菇(羅田稱“八擔柴”)、鳳尾菇、麥黃菇等。其子實體群生或叢生,傘蓋有大有小,初呈扁球形,後平展,表面不粘,白色、灰色、黃色、褐色均有。傘柄圓柱形,與傘蓋同色,菌褶初為淡紅色,後變紫褐色。菌肉厚而緊密。天然蘑菇生於夏秋兩季連陰雨後,生長期三到五天。人工可以在室內培植,常以馬、牛糞和稻草為培養材料。鄂東沿江各地多用棉子殼,山區各地多用鋸木屑作培養植本。菌絲適宜溫度在16~22℃之間。
  食用菌人工培育的原料很多,在鄂東主要有三類,一是闊葉樹段或鋸末(如花??樹、板慄樹、梧桐、槐樹等),可用以培育香菇、黑木耳、銀耳、平菇等;二是農作物稭稈(如稻草、麥草、玉米芯、棉籽殼等),用以培育蘑菇、草菇,平菇等;三是工業生産的下腳料(如廢棉花、甘蔗渣、木屑、廢紙、沼氣渣等),用以培育草菇、蘑菇、猴頭、平菇等。
  蘑菇味美,我國人民早就知道。周秦之際的《呂氏春秋》說:“味之美者,越駱之菌。”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除方其味美外,還介紹它的烹飪方法。北宋詩人黃庭堅把它比作“樹雞”、“鵝掌”、“鱉唇”,有詩曰“驚雷菌子(蘑菇)出萬釘,白鵝拆掌鱉解甲”、“薪者得樹雞,美盂味南烹”。還有以“地雞”、“桑鵝”、“楮雉”作比的。它不僅味美,而且營養極為豐富。據化驗分析,它含蛋白質鮮品為7.2~49.1%,比雞肉、雞蛋的含量還高。所含的傘菌氨酸、口蘑氨酸、鵝膏氨酸以及香菇菌素、雞油菌素、野菇菌素等也不少。它的“食療”作用比較顯著。《本草綱目》說“雞樅”有“益胃清神”、“治痔”之功效。《菌譜》說“鬆菌”有治溲濁不禁之療效。有的治慢性肝炎,有的能治眩暈、失眼、耳鳴、肢麻、癲癇諸癥。天然菌可食,但須慎重。《本草綱目》說:“菌,鼕春無毒,夏秋有毒,有蛇、蟲從下過也。”“凡煮菌,投以薑屑、飯粒,若色黑者殺人,否則無毒。”李時珍說:“食肉不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凡中其毒者,必笑不止。解之以苦茗、白礬,酌新水並咽之,不立愈。”
  蘄春石英石
  石英石礦,成分為二氧化硅,三方晶係,呈六方柱頭,質地堅硬。純粹的石英無色透明,叫水晶;乳白色叫乳石英;淺紅色的稱薔薇石英;煙黃色的稱茶晶;含雜質的,有紫、褐、淡黃、深黑等各種顔色,一般為乳白色、半透明的結晶體。石英是構成許多岩的重要成分。蘄春的石英儲量大,質量好,品位高,含硅量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八,居全國之冠。
  據礦産部門初步調查和勘測,蘄春全縣有五十八個石英石礦點,最大的礦點儲量約一千萬噸以上。全縣目前已探明的總儲量約二點三億噸。據建材部四○一地質隊、上海五金礦産進出口公司、武漢商品檢驗局等單位化驗的結果表明,蘄春石英石二氧化硅含量達百分之九十九點六至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含鐵量在百分之零點二以下。石英石,工業上用來製造光學儀器、無綫電器材、耐火材料、陶瓷等,是發展玻璃工業的根好原料。
  蘄春全縣有58個石英礦點,且大部分露出地表,可露天開採。蘄春石英石質量好,品位高,其含硅量達99.99%,居全國之冠,是製造高級玻璃不可多得的材料。蘄春縣目前正在進行初步開發,縣玻璃廠利用石英資源生産酒瓶、酒杯等玻璃製品。
  娃娃魚
  娃娃魚,學名大鯢,屬兩棲綱,大鯢科。因叫聲似小兒啼,故稱“娃娃魚”。它名之曰魚而非魚,也屬一怪。大鯢不是鄂東特有的,它分佈在湖北、安徽、四川、陝西等十七個省,棲生山𠔌的溪流中,大別山腹地經常可見它的足跡。一九八二年八月初,羅田縣山洪暴發,有一條身長達六十釐米、重十多斤的大鯢,衝到鳳凰關下的大路旁邊,一位農民獲得,後送縣一中喂養。
  大鯢是現存最大的兩棲動物。大者達一點八米長,重四、五十斤。背面呈棕褐色,有大黑斑,腹面色淡。頭寬而扁,口大,齒成弧狀。鼻眼極小,位於頭的背面,無眼臉。身軀粗壯,尾側扁。四肢很短,前肢四趾,後肢五趾,趾間有微蹼。皮滑,頭部疣粒顯著,多數成雙排列。它體外受精,親體有護卵習性。生活在深山陰暗的溪流中,以魚、蝦為食。
  茅山螃蟹
  策湖出産的茅山螃蟹(湖在浠水,山在蘄春)、學名“中華絨鰲蟹”,以個大體肥、黃多味美聞名遐邇。據清光緒《蘄州志》載:“蟹出茅山下者,黃多而味甘,較它處為勝。”茅山螃蟹體重每衹達半斤,黃多使它爬行時腹貼地,不象它處蟹肉鉗,螯支撐懸空。茅山螃蟹,最肥的季節在立秋前後,有“七月的尖,八月的圓”和“九月重陽,蟹子滿黃”之說。蟹肉氣寒味鹹,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凡蟹生烹,????藏糟收,酒浸醬汁浸,皆為佳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尤其是蟹黃(卵巢和消化腺)味更鮮,而且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高。蟹肉蟹膏中含有大量蛋白質(每百剋含蛋白質十四點五剋)、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核黃素,還含有鈣、磷、鉀、鐵等成分。烹飪方法有醉、糟、醬、炒、清蒸等。蒸蟹先用清水將蟹殼外面的污物洗淨,放進????水浸泡一小時左右,讓蟹將腸裏的細菌及髒物吐出,再換清水洗刷幹淨。蒸蟹要熟透,熟透的標志是殼色變紅。如將蟹蒸熟,蘸以薑末、醋,同時噴點熱酒,既能殺菌,又能去寒,其味更鮮。據《本草經疏》記載,醋蘸熟蟹,食之能補骨髓,滋肝陰,舒筋活血。茅山蟹還有散瘀血、抗結核的功能,對殺莨菪毒,解鱔魚毒,漆素養,治瘧及黃疸,或將其搗成膏塗疥瘡、癬瘡,搗汁滴耳聾,均有較好療效。浠水策湖一帶流傳這樣一個故事,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朱元璋的大臣康茂纔(蘄春人,官至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進階榮祿大夫,死後明封為蘄國公)回傢省親,返京時,特將策湖的茅蟹帶到京城,送到禦廚房做成蟹黃面,敬獻皇上,朱元璋吃後,稱贊:“這蟹黃色、味都好,妙極,妙極!”。
  策湖産的螃蟹為什麽這麽好呢?主要是有個好的生態條件。策湖多眼子菜,苦草,其根脆多甜汁,湖內魚蝦多,是蟹的佳餌;加上湖底土質鬆軟,湖水清澈,日照時間長。這對茅蟹的生長均有利。清初年産兩、三萬斤;光緒二十九年建茅山閘後,産量降到兩萬斤左右;一九六四年茅山閘再次改建,堵死了江湖通道,幼蟹不能溯江入湖,加上圍湖開田,縮小了湖面,茅蟹瀕於絶跡。
  武穴酥糖
  原名桂花董糖。相傳是一位姓董的孝子,其母生病,不進食,他將面粉炒熟混以蔗糖、芝麻屑、桂花等,味甚佳,母愛食。後被移植至糕點業,初名桂花董糖,因人們對“董糖”二字意義不解,改名為桂花酥糖。桂花酥糖選料嚴格,製作認真,具有香、甜、酥、脆四種特色,並能治咳潤肺。料中有麻屑、白糖、香條、桂花等,食時甜酥,骨子雖用飴糖熬製而成,但鬆脆,落口消深,不沾牙齒。上個世紀80年代初,該品種被收入《湖北糕點》名錄;1983年9月,被湖北省商業廳評為全省商業優良名特傳充産品奬;近年來,連續多次榮獲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金奬。目前,生産酥糖為主的食品企業發展到二、三十傢,規模較大的有美雅、廣濟、振雄、德勝等,廣濟酥糖廠還開發出玉米酥糖,市場極為俏銷。
英文解釋
  1. n.:  Huanggang
近義詞
黃岡
黃岡
黃岡
相關詞
行政區劃地理地名旅遊湖北浠水武穴地域
羅田廣東潮州潮汕饒平蘄春教育大學
師範電視臺學校高職高專更多結果...
包含詞
黃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