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市 : 中国 > 黑龙江 >黑河 > 
目录
·行政区划 Wudalianchi Shi City·五大连池市(原德都县)·五大连池市历史沿革
·百科大全·英文解释·近义词
·相关词·包含词·更多结果...
行政区划 Wudalianchi Shi City
  五大连池市面积9800平方千米。总人口36万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驻青山街道。邮编:164100。代码:231182。区号:0456。拼音:Wudalianchi Shi。
  五大连池市辖1个街道、3个镇、8个乡:青山街道、龙镇、和平镇、五大连池镇、新发乡、兴隆乡、建设乡、太平乡、双泉乡、团结乡、兴安乡、朝阳乡。境内有:花园劳教所、永丰监狱、华山监狱、凤凰山监狱、五大连池原种场、元青山林场、三九六林场、小兴安林场、二龙山林场、朝阳林场、引龙河林场、焦得布林场、畜牧场、第二良种场、沾河林业局、莲花管理委员会、大庆农场、二龙山蚕种场、龙门农场、襄河农场、龙镇农场、二龙山农场、引龙河农场、尾山农场、格球山农场。
五大连池市(原德都县)
  五大连池市隶属于黑龙江省黑河市,黑龙江省西北部,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邻逊克县,西与克山县、讷河市、五大连池风景区毗连,南接北安市、克东县,北与孙吴县接壤,西北与嫩江县隔河相望。地理坐标是东起东经127度37分,西至125度42分;南起北纬48度16分,北至49度12分。东西长142公里,南北宽104公里。市域总面积8844平方公里。汉、满、回、蒙等22个民族34万人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境内的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最大的森林湿地,大沾河漂流享有“神州第一漂”的美誉。五大连池境内的重碳酸、偏硅酸、弱碱性矿泉水各有千秋,宜饮健身,宜浴疗疾;人均拥有淡水资源超过4000立方米,是中国宜居城市标准的4倍。偏硅酸矿泉水已引入市区作为居民生活饮用水,使五大连池成为继法国维希之后世界第二、亚洲第一个矿泉城。由于火山地质形成的强大全磁环境和特殊的植被生态作用,空气清新纯净,负氧离子含量高于一般城市十多倍,是天然大氧吧。城市道路宽阔、市容整洁,建筑风格迥异,绿化、亮化工程让人赏心悦目;商场、酒店鳞次栉比,公共服务便捷热情,吃、住、行、购、娱等城市配套功能日臻完善。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中国唯一的矿泉水之乡,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县域旅游百强县,中国最佳保健养生城市。
  全市设有2个乡级镇,8个乡,94个村,223个自然屯;3个市属国营农牧场,6个国营林场。行政区内,建有省属林业局1个,国营农场8个,劳改农场4个,部队农场15个,企业副食农场4个,黑河市直辖单位3个,中省直科研单位3个,省地级疗养院31家,县级疗养院16家。
  五大连池市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境内3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300多泉眼星罗棋布,水资源总量达28亿立方米,具有发展水产养殖得天独厚的条件。盛产鲫鱼、鲁鱼、鳌花、哲罗等20余种天然鱼类。嫩江左岸的最大支流讷谟尔河东西横贯全境,在其上游建有山口水利枢纽工程。
  全市草原面积达260万亩,林地面积524万亩,木材蓄积量64万立方米,主要有落叶松、柞桦,杨树等10余树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熊、犴、鹿、飞龙等珍贵野生动物。盛产蕨菜、都柿、黑木耳、猴头、金叶菜、蘑菇等天然绿色产品和人参、刺五加、贝母、五味子、黄芪等上百种名贵中药材。品位在99.7%的脉石英矿,储量在20万吨。花岗岩、珍珠岩、玄武岩、火山砾、河流石、黄沙等储量在4亿立方米以上。
五大连池市历史沿革
  五大连池市(原德都县)的历史同讷谟尔河水一样源远流长,1976年文物普查,境内发现的10处新石器时代文物遗址证明,4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
  商周时期五大连池市属肃族居住地,后属岁貊地。秦汉时属汉岁地或乌桓地,三国时属北夫余地。隋唐时属黑水沫蝎部居住地。辽代为东京道室韦王府辖境,乌延突厥居住地。金代属上京路、蒲与路辖区,女真完颜部居住地。元代初期属辽阳行省开元路辖区,中叶以后属水达达路蒲与路万户府,为斡赤斤分封地。明代为奴儿干部司纳木河卫兀的河所辖地。清代为布特哈总管衙门辖区的达斡尔人,被编为布特哈八旗,德都为正白旗部落居住地。
  1910年(清宣统二年),德都为讷河直隶属地。
  1915年(民国4年)~1928年(民国17年),德都为克山县第三区。
  1929年(民国18年),设立德都设治局,1933年升为县。
  1932年~1938年,德都归伪黑龙江省管辖。1939年~1945年归伪北安省管辖。
  1945年8月 德都解放,9月又归黑龙江省管辖,同年11月组成德都县民主政府。
  1956年3月,德都改为松花江专区管辖。
  1958年9月 德都县并入北安县,在原辖区设立青山公社,隶属嫩江专员公署。
  1963年9月 德都恢复县制,隶属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行政公署。
  1996年6月,将德都县与原五大连池市合并为五大连池市。隶属黑河市。
  2000年10月,五大连池市与五大连池风景区分制,原五大连池市成立五大连池风景区管委会,原德都县成立五大连池市,隶属黑河市。
  
  德都县名,为“德都勒屯”之简称,系达斡尔族的一个姓氏。设治时,简称“德都”。清代,为布特哈总管辖区。1910年(清宣统二年),隶属讷河直隶厅。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为克山县第四区,并设立德都镇,后改为第三区。1929年2月,根据黑龙江省长公署令,将克东设治局迁至德都镇,改为德都设治局。其辖区除原克山县第三区外,从讷河、嫩江、龙镇县各划入一部分地区。全境宽80里,长150里,总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德都设治局由黑龙江省直辖。东北沦陷后,1933年10月1日,将德都设治局改为德都县。1934年12月1日,划归龙江省管辖。1939年6月1日,改隶北安省管辖。1945 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由黑龙江省管辖。1946年3月,为纪念在“德都事件”中牺牲的赵青山烈士,将县城德都街改为青山街。1947年将北安县第八区和第九区划归德都县,成立龙纳区。同年2月至9月,成立黑嫩联合省时,曾隶属第一专区管辖。1956年3月,划归绥化专区管辖。1958年9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德都县,并入北安县。1963年6月29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德都县,仍管辖原并入北安县的行政区域,县人民委员会驻青山镇。隶属黑河专区。1983年10月8日,将五大连池镇一带划出,设置五大连池市
  1992年,德都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西南麓。南与北安市、克东县为邻,西与讷河市、五大连池市、克山县相连,北与嫩江县、孙吴县接壤,东抵逊克县境。全县总面积9080平方公里。全县共有15个乡、镇,另有7个国营农场。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32.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8万人;满、蒙古、回、朝鲜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9.7%。县政府驻地青山镇。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五大连池市,以湖得名。1719—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年)老黑山和火烧山喷发,岩浆堵塞了白河而形成5个串珠状堰塞湖,俗称“五大连池”。原属德都县,1976年设置五大连池镇。1980年3月,黑龙江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五大连池市(县级),以德都县的五大连池镇和双泉公社的龙泉、良种场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五大连池市隶属黑河地区。
  1992年,五大连池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小兴安岭西麓。北、东、南三面为德都县所环绕,西与讷河市毗邻。全市总面积740平方公里。境内五大连池火山群,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之一。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2.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40人;满、蒙古、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 (以上摘自《黑龙江省志·地名录》)
  
  五大连池市因境内有著名的风景胜地一五大莲池得名。清嘉庆人西清所著的《黑龙江外记》中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墨尔根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振四野,越数日,火熄,其地遂成池沼”。五大莲池火山群,起伏嶙峋,千姿万态,蔚为奇观。 德都之名是蒙语“德都勒屯”的简称。德都勒屯系蒙族显贵官员的名字。
  此地远在唐虞三代为肃慎地;后属秽貊地;汉时分属秽地及乌桓地;后汉、三国时期属北扶余;晋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属地;后魏、北齐时期届豆莫娄;隋代属靺鞨黑水部,唐属黑水靺鞨,辽为乌延部所据,金属蒲与路境;元为斡赤斤分地;明属奴儿干部司统辖的兀的河卫、兀的河所;清为布特哈正白旗地。民国年间,此地为克山县境的一个小镇,俗称德都镇,民国十八年(1929年)析克山县的部分行政区域设置德都设治局,直隶黑龙江省。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四月一日德都设治局升置德都县,仍隶属黑龙江省,为丁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一日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将东北划分为十四省,德都县划属新设的龙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省制改革,新增设北安、东安两省,又将德都县由龙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新省区方案改东北为九省,将伪北安、黑河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德都县隶属于黑龙江省。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五大连池市,以德都县部分行政区域(五大连池镇和双泉公社的龙泉、良种场)为五大连池市的行政区域,市人民府驻五大连池镇。
  1996年1月31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号):撤销德都县,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市人民政府驻地迁至原德都县政府驻地青山镇。
  
  1999年,五大连池市辖:青山镇、龙镇、和平镇、五大连池镇、新发乡、兴隆乡、城关乡、讷谟尔乡、兴安乡、莲花山乡、朝阳乡、双泉乡、团结乡、建设乡、太平乡、四平乡。
  
  2000年,五大连池市辖4个镇、12个乡:青山镇、龙镇、和平镇、五大连池镇、新发乡、兴隆乡、城关乡、讷谟尔乡、兴安乡、莲花山乡、朝阳乡、双泉乡、团结乡、建设乡、太平乡、四平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33868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青山镇 33023 龙镇 17329 和平镇 11298 五大连池镇 13948 城关乡 3597 新发乡 12389 兴隆乡 9014 建设乡 12498 四平乡 10548 太平乡 16805 双泉乡 13279 团结乡 18419 兴安乡 3831 莲花乡 3680 朝阳乡 8976 讷谟尔乡 5782 沾河林业局虚拟镇 32553 花园劳教所虚拟乡 3507 永丰监狱虚拟乡 4102 华山监狱虚拟乡 8359 凤凰山监狱虚拟乡 6503 五大连池原种场虚拟乡 7373 二龙山农场虚拟乡 23636 引龙河农场虚拟乡 11374 尾山农场虚拟乡 8806 龙门农场虚拟乡 6626 襄河农场虚拟乡 7246 格球山农场虚拟乡 8322 龙镇农场虚拟乡 15663 大庆农场虚拟乡 203 
  
  2001年,五大连池市辖:青山街道、龙镇、和平镇、太平乡、建设乡、新发乡、团结乡、双泉乡、兴隆乡、朝阳乡、兴安乡、五大连池镇(与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管)。
  2002年,五大连池市辖:青山街道、龙镇、和平镇、太平乡、建设乡、新发乡、团结乡、双泉乡、兴隆乡、朝阳乡、兴安乡;五大连池镇(与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管)。
  
  附录:《德都县志》中一些相关资料 (注:本站转载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使用,文字以原书为准。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
  
  解放后行政区划
  1945年8月,德都县解放后,全县划为5个行政区,一个分区,即:德都县区(今县城和城关乡)、东南区(今兴隆乡、城关乡东南部及新发乡)、西和区(今和平镇、四平、太平乡)、北和区(今双泉、团结乡),25号分区(建设乡)。区政权机构为区公所。
  1946年3月,奉黑龙江省政府令,将全县划为德都区、西和区、城西区、北和区、东和区、南和区,共6个区。
  1947年2月,《黑嫩省第一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训令》通知,将北安县所辖第九、十两区划归德都县管辖,编为德都县龙讷区。
  1948年6月29日,按照黑龙江省政府通令精神,将区辖的“乡”全部改为“村”。
  1949年5月19日,根据黑龙江省政府通令精神,县、区、村(街)政府一律改称“人民政府”。同年6月14日,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当时的7个区改为按数字排列,即德都区(城区)为一区,北和区为二区,城西区为三区,西和区为四区,南和区为五区,东和区为六区,龙讷区为七区。全县共划分为7个区,一个街,55个行政村,191个自然屯。
  1953年1月1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二区建立新兴村(朝鲜族),成立民族自治村人民政府。
  1955年12月19日,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将德都县第一区改为青山镇(县辖镇),撤销其所属通义、勤俭、新文、德都四个村建置,变为街,街下成立居民委员会,由青山镇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1956年4月10日,根据中央撤区划乡的指示,将全县的54个行政村(包括原一区管辖的一个镇)划定为14个乡(其中含县辖镇、乡级镇各一)。原一区仍为青山镇,二区划成双泉乡、胜利乡、团结乡、三区划成建设乡,四区划成和平乡、四平乡、太平乡,五区划成德安乡、新发乡,六区划成兴隆乡、凤凰山乡,七区划成讷谟尔乡、龙镇。同时撤销一、三、五、六区,保留二、四、七区。同年10月,取销区级机构。
  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德都县建制撤销,并入北安县。同年9月13日北安县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原德都县行政区划分为青山、双泉、、和平、龙镇4个人民公社。1959年初,按着“一县一社”的要求,将青山、双泉、和平3个人民公社合并为青山人民公社(也称青山大公社),下设青山、新发、建设、兴隆、和平、四平、太平、庆民、双泉、团结等10个耕作区(不久改为管理区)。龙镇人民公社分别划入龙镇、二龙山农场辖区。
  1961年4月30日,又将青山人民公社划成5个公社,原青山、新发、建设、兴隆4个管理区划为青山公社,社址在青山镇;原和平、四平两个管理区划为和平公社,社址在和平;原太平、庆民两个管理区划为太平公社,社址在太平;原双泉管理区划为双泉公社,社址在双泉大队;原团结管理区划为团结公社,社址在永安村。青山镇设一管理区,由青山公社领导。同年5月5日,管理区一律改为大队。
  1963年9月3日,德都县建置恢复,全县行政区内,设有县属人民公社8个,国营农场1个,国营林场3个,省属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14个,林业局1个,部队农场5个,副食农场1个。
  1964年4月21日,经省人委批准,成立新发人民公社,将青山镇的新发、和民、胜利、永和、德安、凤山、永胜等7个大队划归新发公社管辖,同年6月11日,省人委决定,撤销龙镇建制,建立龙镇乡人民委员会。
  1965年11月6日,经黑龙江省人委批准在襄河种马场地区设置襄河乡的建制,同时撤销龙山乡。
  1966年9月2日,经黑龙江省人委批准,将和平公社划分成和平、四平两个公社,将青山公社划分青山、城郊2个公社。
  1972年6月27日,为加速山区建设,成立朝阳人民公社。
  1975年,经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药泉山下设立五大连池镇,1976年7月,正式成立五大连池镇人民公社(政社合一)。
  1979年6月21日,成立兴安人民公社和莲花人民公社。
  1979年末,全县行政区内有青山镇、五大连池镇2个县辖镇,城郊、建设、和平、四平、太平、兴隆、新发、团结、双泉、朝阳、兴安、莲花山、龙镇13个人民公社。县良种场、种畜场、蚕场3个县属国营农场、蚕场。引龙河、朝阳、小兴安、三九六、焦得布、药泉山、元青河、固东河8个县属国营林场。全行政区内建有:省属沾河林业局一个;华山、花园、凤凰山、二龙山、永丰、五大连池、尾山、格球山、引龙河、龙镇、龙门、襄河、七星泡、长水河等14个国营农场和劳改农场;八一二七七、八一四二五、六四○九、八一三六七、八一二六六、八一一二三、八一六九六、八一三八九、八一三○一、八一○七六、八一一一二、八一八八二、八一三七八、八一○五四、省军区、大连陆军学校等16个部队农场;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抚顺铝厂、抚顺钢厂、沈阳拖拉机厂、一○一厂等6个企业副食农场。
  1980年10月,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撤销龙镇公社,恢复龙镇建置。设置讷谟尔公社,将原龙镇人民公社所辖的讷谟尔、长胜、自富、双阳、东方红、务本6个生产大队归讷谟尔公社管辖。
  1981年8月12日,城郊公社改名为城关公社。
  1983年5月11日~6月30日,在新发人民公社进行了德都县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实行政社分设,建立乡政权。此后,“人民公社”一律改成“乡”。
  1983年11月13日,成立五大连池市,将原德都县所属的五大连池镇、焦得布林场、双泉公社的龙泉大队、良种场大队划归五大连池市管辖。同时又将五大连池农场、大庆石油管理局农场、尾山农场的一个分场和八一一一二、八一三○一部队农场划归五大连池市的行政区域。
  1985年5月9日,经黑龙江省民政厅批准,撤销和平乡,设置和平镇。
  截止1985年末,全县设有3个乡级镇,12个乡,119个村,223个自然屯;3个县属国营农牧厂、7个国营林场。行政区内,建有省属林业局1个,国营农场9个,劳改农场4个,部队农场14个,企业副食农场4个。
  
  县界演变
  1929年(民国18年)3月,德都设治局成立。局址在德都镇,在省城齐齐哈尔东北450公里处的讷谟尔河南岸,旧称德勒屯或称德都大屯。所辖区域除原有克山县第三区外,又从讷河县、嫩江县、龙镇县各划一部分并入。同年6月5日,讷河与德都划界。又将红霍尔基南段地 45285.37垧地划归德都设治局。此时县域、东至龙镇县界,南至克东设治局界,西至克山、讷河县界,北至嫩江县界,全境宽80里,长150里,总面积10400平方公里。
  伪满洲国时期的辖域同民国时期一样,基本没变。
  1945年8月19日德都解放后,1947年,黑龙江省政府调整县界时,将原北安县所辖第九、十两区划归德都县,改为德都县龙讷区。
  957年,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受省民政厅委托确定和划定了全省县界,德都县总土地面积为10020.6平方公里。
  1958年9月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德都县建制,归并于北安县。
  1961年,经讷河县与北安市协商,将原德都县团结乡团结村青龙岗41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划给讷河县建立种马场。
  1963年9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北安市,恢复德都县建置。
  1979年3月10日,按照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龙革发〔1978〕4号文件《关于调整孙吴、德都两县行政界线的批复》,两县签订了划界协议书。将德都县行政区划内的土地划给孙吴县 159.6平方公里。
  1983年11月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政函〔1983〕39号文件通知:“根据国务院(83)国函字213号文件批复”设立五大连池市(县级),隶属黑河地区领导。以德都县的五大连池镇及德都县境内的五大连池农场、焦得布林场,双泉公社的龙泉、良种场大队等为五大连池市的行政区域。
  1983年11月13日,根据省人民政府黑政函〔1983〕39号文件精神,由黑河行署副专员刘公平召集德都县、五大连池市领导办理移交手续。将德都县原管辖的五大连池镇、焦得布林场、双泉公社所属的龙泉大队、良种场大队移交给五大连池市
  1987年7月7日,黑河地区行政公署黑行字〔1987〕64号文件裁定了德都县与五大连池的界限,共划给五大连池市土地面积748平方公里。
  
  附:孙吴、德都两县边界协议书
  为了贯彻落实华主席、党中央的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加速我省商品粮基地建设,德都、孙吴两县本着加强领导,合理规划,有利团结,有利生产的原则,按照省龙革发〔1978〕4号文件《关于调整孙吴、德都两县行政界线的批复》,调整段两端仍按省“五七”行政边界走向,(参照1967年出版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共同议定边界走向如下:
  西起科洛河三岔口的嫩江、德都、孙吴三个县交点,沿交点顺沟向东北经二小沟交点,奔小兴安岭山脉顶峰四五六高地,直到莲花山,由莲花山沿小兴安岭山脉顶峰经五八一点六、五四一高地,过龙门山、五二八高地到五○八高地。该段走向为“五七”线行政界线。从五○八高地直奔五里桥河,顺河向下经三九八,过五里桥、三四四、三四三地形点,到三六九高地西沟沟口,顺沟向上到沟顶,奔四二一高地,折向东南小境向下入辰清河两支岔交三五九点,再由三五九点顺沟向东下到沟顶,过岗顺东小河(常青河)支岔向下到三五一(即七五线与该沟交点)。这段界线走向即龙革发〔1978〕4号关于孙吴、德都两县行政界线调整线。从三五一起向东延伸750米,折向东南400米,穿过东小河入辰清至毛兰河林场公路,沿公路延伸1500米,入水线,沿水线过三五四、三四一向东延伸至毛兰河林场东南水线拐弯处(由此点至三四一距离2200米),再向东南延伸300米入西毛兰河,到孙吴、逊克两县交界点。上述边界线以南为德都县,以北为孙吴县,界线清楚,无有争议。
  德都县革命委员会 (盖章) 代表 刘国汉 (签字) 孙吴县革命委员会 (盖章) 代表 刘宝臣 (签字) 1979年3月10日
  
  德都县、五大莲池市关于五大连池镇等四个单位移交书
  根据省人民政府黑政函〔1983〕39号文件精神,由黑河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刘公平同志召集德都县、五大连池市双方领导同志协商同意,对原德都县的五大连池镇、焦得布林场、双泉公社的龙泉大队、良种场大队移交给五大连池市领导。有关问题议定如下:
  一、五大连池镇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给五大连池市,现有职工、干部及财产、设备、一律实行冻结,在上级业务部门的主持和监督下,清点财物,办理移交手续。
  二、焦得布林场的人员及一切资产全部移交给五大连池市,具体移交事宜由地区营林局、德都县林业局、五大连池市负责办理,在移交中对原发生的一切债权债务,一次结清。
  三、双泉公社龙泉大队、良种场大队全部移交给五大连池市,大队学校的公办教师一律冻结。
  四、关于移交后的几个具体问题:
  1、龙泉大队、良种场大队1983年集体和社员应摊拿的各种社会负担和费用,要如数上缴双泉公社。 2、双方越界的耕地,仍由原生产队耕种,不得任意开荒,扩大耕地面积。 3、德都县人民政府原在五大连池保护区内划给集体和社员两荒,已发林权证,予以承认,已划荒尚未发证的,由五大连池市酌情处理。 4、允许德都县附近社员进入保护区内打柴打草,但要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规定,服从管理,严禁乱砍滥伐森林 5、双泉公社在二池子的渔业生产点,可继续进行渔业生产,但必须遵守国家渔业管理条例,不经允许不准增加船只和网具。 6、德都县修建的石龙灌区仍归德都县所有,由双泉公社管理,市县双方共同使用。 7、小孤山火山灰资源由五大连池市管理,要满足德都县对火山灰的需要。 8、德都县在五大连池市区内的县良种场、农民技术学校仍隶属德都县领导。
  上述协议,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移交单位代表:德都县 曹庆国(签字) 接收单位代表:五大连池市 吴克(签字)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黑河地区行政公署文件黑行字〔1987〕64号关于落实五大连池市边界及有关问题的通知(摘录,全文见原书)
  五大连池市、德都县人民政府:
  省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批准设立五大连池市的文件〔(83)国函字213号〕下发后,行署曾于1984年派工作组现场踏查。提出了贯彻意见,但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完全落实。最近,行署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五大连池市行政区域范围,充分考虑两县(市)的意见和历史状况,从全局利益出发对有关问题裁定如下:
  一、五大连池市的行政区域要认真执行国务院〔83〕国函字213号文件。石龙一带的界线应以龙泉村西南,距村最近的石龙干渠最窄处为两县(市)的边界(详见附件)。
  三、鉴于历史状况和建市时五大连池管理局与德都县签定的协议,为照顾德都县发展建材工业,决定对五大连池市行政区域内的小孤山以其东西中心线为界,划分南北两片资源。南片归德都县经营使用,北片归五大连池市经营使用。
  (二、四~七 略)
  上述决定由行署民政局牵头,会同行署土地管理局、林业局组织双方落实。望有关县(市)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互谅互让,采取极积措施,认真执行。
  附:五大连池市行政区域走向说明
  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行政公署(盖章)
  一九八七年七月七日
  
  五大连池行政区域走向说明
  五大连池行政区域走向:由西南角323地形点开始(河流交叉处)逆北去的小河经大庆水库,到小河上源地后,奔422地形点(公路拐弯处),沿公路到 433地形点,再由此点沿讷河县界转西北到427高程点,由此点顺团结公社界到200高程点(河叉处),逆五池子支流向北绕过小洪山,沿该支流奔321高程点,由此点向东与346.2水准点连线后,沿公路向东经尾山鹿场、尾山七分场作业站到340高程点转东南,沿固西河支流入固西河,顺固西河而下入引龙河,到五大连池市预建公路后,经275高程点,沿公路转西,经352.2水准点南(约650米至路口)到大连陆军学校农场西320米处(十字路口),沿大车道转西,经焦得布林场北场、333地形点、336高程点到346高程点(路口),再转西到327高程点(路口),由此点顺洼地向西入河沟,顺河沟西去穿过距龙泉村最近最窄处石龙干渠,到龙泉大队西南小沟岔,再奔公路交叉口,沿公路西再拐向西北的大车路到271地形点(路口)。转向西再沿路到309高程点(路口),往北到710米处(小道和大车道交叉口),再沿小道转西北到396地形点,由此点向西直奔小河,顺小河而下与起点323地形点闭合。闭合圈内为五大连池市行政区域,总面积748平方公里。
百科大全
  Wudalianchi Shi
  五大连池市
  Wudalianchi Shi
  中国唯一以火山景观为主的旅游疗养城市,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辖市。位于省境北部。面积748平方公里,人口2.2万。1983年设市。市内有各具特色的火山14座,5座熔岩堰塞湖呈串珠状排列在群山之麓,景观奇特,具有较高的科研和旅游价值。南泉、北泉、翻花泉、南洗泉和新南泉等的低温碳酸矿泉水可治疗多种疾病。已建有50多家疗养院,将泉水引进室内供冬季浴疗。火山区的玄武岩、浮石和火山砾是良好建材资源。可开发利用,已建水泥厂。5座连珠湖泊,面积共约18平方公里,水产资源较丰富。 市区及各风景点建有古亭、 水榭、长廊、商店、饭店、疗养院等。药泉山下的新城面貌日新月异。本市与北安、龙镇等铁路要站均有公路相通。
  (曾庆云 田永圻)
英文解释
  1. n.:  Wudalianchi City
近义词
五大连池, 德都县
相关词
办法中小学学籍管理
包含词
五大连池市中医院五大连池市保健站
五大连池市教师疗养院五大连池市克山农场疗养院
五大连池市矿泉水疗养院五大连池市卫生防疫站
五大连池市大兴安岭疗养院五大连池市人民医院
五大连池市第一人民医院五大连池市龙泉宾馆
五大连池市团结乡明月饭店五大连池市第二人民医院
五大连池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火山开发公司大庆疗养院
五大连池市沾河林业局卫生防疫站五大连池市鸡西矿务局医疗院
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五大连池市分校五大连池市沾河林业局教师进修校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工人疗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