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黑竜江 >哈爾濱 > 
目錄
·行政區劃 Mulan Xian County·No. 2·英文解釋
·近義詞·相關詞·包含詞
·更多結果...
行政區劃 Mulan Xian County
  木蘭縣面積3602平方千米。總人口27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木蘭鎮,郵編:151900。代碼:230127。區號:0451。拼音:Mulan Xian。
  
  行政區劃
  木蘭縣轄6個鎮、2個鄉:木蘭鎮、東興鎮、大貴鎮、利東鎮、柳河鎮、新民鎮、建國鄉、吉興鄉。境內有:興隆林業局辦事處。
  歷史沿革
  木蘭縣以境內木蘭達河(又稱穆倫河)得名。木蘭,滿語“圍場”或“哨鹿”之意。魏晉屬夫餘,南北朝屬黑水部,唐屬黑水都督府,金屬上京會寧府,元屬開元路,明屬奴兒幹都司木蘭河衛,清為呼蘭城守尉轄地。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吉林將軍於鬆花江北藉地設站,其中“佛斯和亨站”,即今木蘭縣五站。1862年(清同治元年)設置呼蘭廳後,歸呼蘭廳管轄。1905年1月29日(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廷批準於大小木蘭達河設置木蘭縣,同年9月1日(清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三日)木蘭縣知縣啓用關防。初於小石河集(今石河鄉駐地)暫設行衙,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移駐索倫張口(今木蘭鎮)。隸屬呼蘭府。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呼蘭府改縣後,木蘭縣改由黑竜江省直轄。1914年6月,改隸綏蘭道。1927年1月7日,黑竜江省長公署令,將木蘭縣北部東興鎮劃出,設置東興設治局。1929年2月,撤銷道製,由黑竜江省直轄。時為二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黑竜江省,193 4年12月劃歸濱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初隸哈北專區,1947年8月改由鬆江省直轄。同年11月7日,撤銷東興縣,並入木蘭縣。1954年8月,鬆、黑兩省合併後,隸屬黑竜江省直轄。1956年3月,隸屬綏化專區。1958年8月,改隸鬆花江專區。1960年5月,劃歸哈爾濱市領導。1965年6月,劃歸鬆花江專區管轄。
  1992年,木蘭縣位於黑竜江省中部,鬆花江中遊北岸。北以青峰嶺與慶安縣分界,東與通河縣為鄰,南與賓縣隔江相望,西與巴彥縣毗連。全縣總面積3600平方公裏。全縣共轄14個鄉、鎮。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24.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55萬人;滿、朝鮮、回、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3%。縣政府駐地木蘭鎮。 (以上摘自《黑竜江省志·地名錄》)
  
  東興縣 位於黑竜江省木蘭縣境北部。中華民國時期設治,隸屬黑竜江省。東興,地處青山口外,地方扼要,清朝晚期出放旗地,安設屯田,創立集鎮。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東興鎮商民代表曾呈請設治。1927年1月7日,黑竜江省長公署批準,於木蘭縣所屬東興鎮設置東興設治局。所轄“區域面積,南北長約120裏,東西寬200裏”,共有人口3萬餘人,已墾熟地5萬餘垧。隸屬綏蘭道。1929年2月,裁撤道區後,由黑竜江省直轄。東北淪陷後,按偽民政部訓令,1933年10月1日,將東興設治局改為東興縣。隸屬濱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鬆江省管轄。1947年11月7日,經東北行政委員會批準,撤銷東興縣,並入木蘭縣。 (以上摘自《黑竜江省志·地名錄》)
  
  舊名木蘭達、或索倫章口。木蘭之名是由縣境內的木蘭達河而得名。“木蘭達”為蒙古語,即“牧馬場”或“圍場”的意思。
  周以前為肅慎地;戰國時期為貉地;漢時屬社地;後一漢、三國時期為扶餘奴隸製國王的屬地;普同之;後魏、北齊屬勿吉地;隋唐屬林揭黑水部;遼代屬女真地;金屬上京會寧府;元為斡赤廳分地,屬合蘭府水達達等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木蘭縣,編入巴彥州,隸屬於呼蘭府。設立木蘭縣之際,同時劃出縣北部為滿人移住地,稱為東興鎮。宣統二年(1910年)縣治移至鬆花江北岸索倫章口。民國八年(1919年)將東興鎮劃屬本縣。民國十六年(1927 年)東興設法局成立,又將東興鎮劃歸東興設治局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製,縣歸省直接,本縣直隸於黑竜江省,為二等縣。偽滿洲國建國初仍承舊製。康德元年(1934年)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分為十四省,本縣劃歸新成立的濱江省所轄。東北光復後,將偽省合併為九省,本縣劃歸嫩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木蘭又隸屬於黑竜江省。
  
  2000年,木蘭縣轄5個鎮、9個鄉:木蘭鎮、東興鎮、大貴鎮、柳河鎮、利東鎮、吉興鄉、滿天鄉、竜江鄉、新民鄉、石河鄉、東風鄉、建國鄉、新勝鄉、五站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5897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木蘭鎮 47740 柳河鎮 22828 利東鎮 14606 大貴鎮 17246 東興鎮 27219 五站鄉 11761 建國鄉 12077 吉興鄉 23687 石河鄉 14234 東風鄉 8091 竜江鄉 12993 新勝鄉 9786 新民鄉 15718 滿天鄉 14117 興隆林業局虛擬鎮 6869
No. 2
  黑竜江省哈爾濱市木蘭縣
  區域概況
  木蘭縣位於黑竜江省中南部,鬆花江中遊北岸,是隸屬哈爾濱市市郊縣,縣城距省會哈爾濱市128公裏。全縣幅員面積3179平方公裏(航測),總人口26.2萬多,其中非農業人口6.5萬,全縣轄5鎮3鄉,有滿、蒙、回、鮮等10個少數民族,人口0.7萬之多。縣城所在地木蘭鎮,總人口6.3萬多。
  木蘭縣轄6個鎮、2個鄉:木蘭鎮、東興鎮、大貴鎮、利東鎮、柳河鎮、新民鎮、建國鄉、吉興鄉。境內有:興隆林業局辦事處。
  木蘭縣取名於境內木蘭達河,木蘭原於滿語“圍場”之意。縣境內有大小山峰50座,小興安齡餘脈從東北入境,蒙古山脈從西入境。北部為山區,東南部為丘陵,西南部為平原,大體呈北高南低的地勢走嚮。境內有大小河流29條,均屬鬆花江水係。主要河流有:流長110公裏的木蘭達河和流長58公裏的白楊木河。全境三面環山,一面靠水,構成“六山一水一草二分田”的自然地貌。
  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為1--3℃,極端最高溫度35.5℃,極端最低溫度-42℃。年平均降雨量為596.2毫米,無霜期127天。
  經濟資源
  木蘭縣工業資源豐富。主要有原煤、珍珠岩、角閃岩、花崗岩、硅石、石墨、膨潤土、礦泉水以及鐵、沙金等。木蘭縣地處半區,森林面積252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6.7%,蓄積量1245萬立方米。主要有鬆、柞、槐、椴、楊、榆、水麯柳等20餘種樹種。木蘭縣屬水豐區,有中小型水庫21座,其中香磨山中型水庫蓄水量為97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15萬畝,成為全國水利百面紅旗之一。全縣有天然水資源9.69億立方米,已利用3.2億立方米,利用率居全省前列。<
  木蘭縣以藍藝地毯集團為竜頭,形成了以紡織、柳編、緑色優質米加工、肥牛養殖和加工、木材加工為主體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地毯、柳編製品遠銷10幾個國傢和地區,木蘭肥牛在全省享有盛譽,優質米居全省首要位置。
  藍藝地毯集團。公司始建於1982年,擁有總資産3200萬元,職工4128人。是全國生産膠背地毯的大型企業,該公司采用手編、手針、手綉等工藝,可生産任意規格、圖案和色調的地毯、藝術壁挂等23個係列、300多個品種,並開發出一係列旅遊工藝品。産品暢銷國內18個省、58個城市,遠銷美國、日本、阿聯酋、西班牙等10多個國傢和地區。被定為省級旅遊産品定點生産企業。
  木蘭縣南有鬆花江水路運輸綫,過境74.4公裏;北有森林鐵路,過境46公裏;哈(爾濱)—蘿(北)省級公路橫穿東西,過境59.8公裏;木(蘭)—慶(安)縣級公路縱貫南北,過境90公裏;全縣有鄉級公路159公裏.
  旅遊資源
  “六點一綫”旅遊資源狀況與分佈
  雞冠山
  雞冠山(又稱佛期享山)景區,位於木蘭縣建國鄉境內,距縣城35公裏,景區由大雞冠砬子、小雞冠砬子、片砬子、轉山子四座主要山峰組成,總面積30平方公裏。景區以山險石奇著稱,呈原始森林狀態,山峰 一改北方山巒綿延起伏的地勢,山脊如刀削斧砍一般,形成一個個被當地人稱為“砬子”的石峰。山上奇峰險峻,怪石嶙峋,古木參天,一個個變化多端的砬子,石形怪異,綫條變化復雜,具有象形的特點,身臨其境,無不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1997年,省、市旅遊部門領導和專傢多次來雞冠山進行實地踏察,給雞冠山以“小山有大山之勢,北山有南山之秀”的極高評價。
  1、大雞冠山。海拔595米,森林茂密、植被豐富、岩石險峻、野生動物繁多,是景區中地勢最為險峻的山峰。歷史上,這裏曾是土匪和緑林好漢的藏身之所,留下了許多傳奇和故事。主要景點有:將軍峰、南石門、鬆神、飛來石、石洞、靈芝石、熊石、雙乳峰。
  2、小雞冠峰。海拔458米,山峰清秀多姿,植被豐富。主要景點:石海,面積共約4萬平方米;拳石;興安杜鵑,有大約10000平方米的杜鵑樹。此外還有石柱、夫妻會石、木魚石、諸葛亮石等景點。
  3、片砬子山。整個景區景點最集中的景區,山峰造型獨特,綫條復雜,極具象形特點,最能代表雞冠山特色。主要景點有:城墻、一景三看、南塔、北塔、神仙椅、樹吻石、一綫天、鰐魚石。
  4、轉山子。是一處保存非常完好的抗聯遺址。據史料記載,抗日戰爭時期,張甲洲部隊曾與日本軍隊在此進行了三天激戰。
  白楊木水庫
  位於木蘭縣建國鄉北興隆林業局施業區內,距縣城26公裏,林地面積2000公頃,流域面積442平方公裏,水庫控製流域面積281平方公裏,占流域面積的63.5%。水庫規模為中型水庫,大壩高15.8米,壩長800米,壩頂寬6米,設路燈柱20個,壩頂有通車功能,起閉塔為仿古建築風格,整體工程氣勢宏偉壯觀。白楊木景區憑藉特有的自然景觀和便利的交通,建成後風景獨特,優美宜人。發展旅遊業不僅前景可觀,而且將帶動地方相關産業的迅速發展,使旅遊經濟真正發展成縣域的支柱經濟.
  香磨山
  香磨山景區位於木蘭縣東興鎮境內,距縣城65公裏。景區以香磨山、香磨山水庫、慈航寺和禪淨寺為主體,集山水風光遊、宗教遊、生態遊為一體的多功能旅遊度假區。
  1、香磨山水庫。香磨山水庫始建於1958年,位於木蘭達河上遊,控製流域面積388平方公裏,設計總庫容9700萬立方米,發電裝機容量500千瓦,是一座以防洪、灌溉、養魚、發電、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國傢級中型水庫。
  2、慈航古寺。慈航寺於1994年6月開工建設,總投資1200萬元,占地面積7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近5000平方米,於2000年8月12日(農歷七月十三)開光,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山門殿、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供奉着如來佛祖、彌勒佛、四大天王、兩大金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和十八羅漢等銅佛像,佛像高2.8--6米,重1--4噸,堪稱省內銅佛之最。此外,寺院建築還有鐘樓、鼓樓、齋堂、寮房、東西配殿等。
  3、禪淨寺。禪淨寺前身為慈航古寺,始建於1919年,1993年6月更名為禪淨寺。寺院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5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鐘鼓樓、寮房和山門等。
  4、何小鬼塔遺址。何小鬼塔位於慈航寺西北約800米的土腰山坡上,現存1.5米高的石柱6根,其中兩根上端雕刻石獅,並刻有“祖德千秋遠,宗功百世長”的碑文。據考證,何小鬼塔為何姓地主祖墳所在地,何姓地主死後,其子遵遺囑葬之於土腰山,並建起12米高玲瓏精緻的何小鬼塔,文革期間,何小鬼塔難逃浩劫,毀於造反派之手。
  此外,香磨山景區的主要旅遊資源還有興隆林業局2000年新建的森林小火車旅遊專綫、野生動物養殖場和香磨山傳說大型壁畫等。
  駱駝峰
  駱駝峰景區位於木蘭縣竜江鄉西部、石河鄉北部,西與巴彥竜泉鎮毗鄰,距縣城55公裏。主峰海拔540米,東西兩峰相距1000餘米,因遠望如駱駝背上的駝峰而得名。山中風景四季各異,其古樸典雅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各具特色。黑竜江省林業廳1993年正式立項,在此建立森林公園。
  1、月臺石院。始建於1940年7月,據史料記載,抗日戰爭時期,為抗聯傳遞消息,傳送給養。現在石院遺址的石壁上的“月臺石院,萬古流芳”石刻,為抗日聯軍所刻。
  2、臥虎石。長約5米,寬約1.5米,高約1米,似一條猛虎橫臥在山中。
  此外還有萬泉溪、觀海崖、懸羊壁、甘露泉等景觀。
  蒙古山
  蒙古山景區位於木蘭縣竜江、新勝鄉境內,距縣城35公裏,主峰海拔668米,面積75平方公裏。蒙古山山險林幽,風光秀美,國傢於1999年立項,在此建成東北三省內最大的風力發電場。目前,一期工程直徑為60米的荷蘭古堡式大風車20架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1、蒙古爾王山寨。該古城遺址位於蒙古山南部一個較孤立而又平坦的山丘之上。古城因所處山峰而得名,又稱“蒙古爾山寨”。古城呈不規則圓形,周長1180米,城垣為掘土堆築,內有塹壕,城垣高約1--2米。城門一處在正南,寬約4米,外有重城一道,長約40米。距城門約80米處,又依山勢加築城垣一道,長約100米。上寬約1米,下寬約3米,古城西、北、東部地勢較高,中南部較低,整個古城呈簸箕形。城內有半地穴式房址100餘座,另有一處寮址。此城應建於1092年前,為遼代至明代的四朝古城。98年6月9日“黑竜江考古千裏行”一行四十多人來此實地考察,一致認為“蒙古爾王山寨”極具開發價值。具初步預算,投入26萬元即可恢復古城地貌,那時古城一定成為與風車山莊相呼應的我縣最重要的旅遊綫路之一。
  2、老冰湖。位於蒙古山的北坡,面積約100平方米,由山中的清溪彙聚而成,鼕季冰層重疊,下面流水潺潺,景象特別壯觀。
  木蘭城
  木蘭縣城是全國文明城鎮示範點,全省城市建設規劃先進縣。
  1、博物館。木蘭縣博物館始建於1997年,館捨面積1100平方米,展廳分沿革、資源、現代成就、藝術作品四個部分,有沙盤、景觀9處,展品3828件,其中照片、圖表500張,文物展品1000餘件,國傢三級以上文物40件。每年接待觀衆及海外遊客約4萬人次。1999年在全省博物館展覽年評比中,木蘭博物館自然資源陳列被評為全省十大優秀陳列。目前該館不僅成為一個主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也是展示我縣旅遊業對外的一個重要窗口。
  2、仿古步行街。仿古步行街始建於1998年,步行街總長500延長米,仿古建築18棟,仿古立面裝修改造樓房4棟,步行街統一安裝了屋檐懸挂燈、樓房造型燈、牌匾裝飾燈,門前瀑布燈、街道仿古燈,並在仿古街開闢燈光夜市,定期安排形式多樣的文藝演出。仿古街是我縣集夜市、休閑、觀光為一體的最熱鬧繁華的商業街。
  3、金蘭公園。始建於1994年,後經三期建設改造,東西延伸擴展到1100延長米,總占地面積達4.16公頃,緑化面積達2萬平方米,鋪彩磚面積達2.2萬平方米,園內設有一座石橋和一座鐵橋、法國艾菲爾鐵塔縮影及一些工藝雕塑品。是娛樂、晨練和休閑的最佳場所。被譽為“鬆花北岸第一園”。
  歷史沿革
  建置前
   
  先秦時,境內為氵歲貊族活動區域。
  秦漢年間。氵歲貊族一支--夫餘,建夫餘國,境內為北夫餘屬地。
  漢末,挹婁族興起,境內屬挹婁西境。
  魏晉時期,北夫餘之裔在夫餘國故地建寇漫汗國,境內遂屬其轄。
  南北朝時期,勿吉族建國,境內受勿吉黑水部轄。
  隋代,勿吉演變為鞨靺,境內遂為鞨靺黑水部轄。
  唐代,黑竜江地區納入唐朝版圖,黑水鞨靺,改治黑水都督府,境內遂為其轄地。
  五代時期,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神册元年(916年)建立遼王朝,原黑水鞨靺歸遼,境內遂歸東京道術甲部所轄。
  宋代,完顔阿骨打於天慶五年(1115年)建金,1125年,金滅遼,境內遂屬金國上京會寧府(阿城)所轄。金轄地被韃靼占領後,境內便成為成吉思汗幼弟帖木格斡赤斤的封地。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後,改行省製,境內初屬遼陽行中書省開元路,後為合蘭府水達達路所轄。
  明代,東北實行都司衛所製,境內屬奴兒幹都指揮使司所轄。永樂五年(1408年),設置木蘭河衛,亦稱哈夫衛。
  清代,初為盛京將軍(最初稱留守盛京內大臣,順治三年改為昂邦章京)管轄。順治十年(1653年)為寧古塔昂邦章京管轄。康熙元年(1662年)改為寧古塔將軍統領境內軍政事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曾設黑竜江將軍衙門,境內遂屬其轄。雍正十二年(1734年)歸呼蘭城守尉直轄。同治元年(1862年)呼蘭城守尉下設呼蘭廳(巴彥縣),境內遂為其屬地。光緒五年(1879年)改呼蘭城守尉為呼蘭副都統,境內仍歸其轄治。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建東興鎮。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巴彥蘇蘇旗營協領遷至東興鎮,置協領公署,歸呼蘭副都統管轄。
  建置後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副都統升呼蘭廳為呼蘭府,移治呼蘭,而於原呼蘭廳治設巴彥州,隸屬呼蘭府,將蒙古爾山(蒙古山)以東大、小木蘭達、白楊木河一帶從巴彥州劃出,置木蘭縣,與東興鎮均隸屬巴彥州。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廢將軍,改行省製,木蘭為黑竜江轄境。
  民國元年(1912年),撤東興鎮協領公署,劃歸木蘭縣管轄。民國2年(1913年),實行省、道、縣製,撤府、州,木蘭縣公署成立,遂歸黑竜江省綏蘭道管轄。民國16年(1927年),置東興設治局,脫離木蘭縣,歸綏蘭道直轄。民國18年(1929年),改省、縣製,木蘭縣、東興設治局直屬黑竜江轄治。
  1932年(偽滿大同元年)9月,日軍占領木蘭,建立偽縣公署,為偽黑竜江省公署管轄。1933年(偽滿大同2年)8月,撤東興設治局,建東興縣(丁等縣),亦為偽黑竜江省公署管轄。
  1934年(偽滿康德元年)省轄範圍劃小。木蘭、東興兩縣均劃歸濱江省轄治。
  1945年“八·一五”東北光復。9月6日,李兆麟將軍派抗聯將士陳德山、趙連升、何有纔抵木蘭,進行建黨、建軍、建政工作。
  1946年2月,木蘭、東興兩縣相繼解放,分別建立民主政府。兩縣歸鬆江省哈北專區管轄。
  1947年11月,東興縣製撤銷,並入木蘭縣,仍歸鬆江省哈北專區管轄。
  1949年,縣民主政府改為縣人民政府,為鬆江省政府直轄。
  1954年8月,鬆江省與黑竜江省合併為黑竜江省,木蘭由黑竜江省直轄。
  1955年,縣人民政府改為縣人民委員會。1956年3月,劃歸黑竜江省綏化地區管轄。
  1958年8月,改屬黑竜江省鬆花江地區管轄。
  1960年5月,木蘭劃歸哈爾濱市轄。1965年6月劃出,仍歸黑竜江省鬆花江地區管轄。
  1967年7月,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取代了縣人民委員會,為鬆花江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
  1978年11月,改屬鬆花江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80年9月,縣革命委員會撤銷,恢復縣人民政府,仍屬鬆花江地區行政公署領導。1997年,鬆花江地區行政公署與哈爾濱市合併,劃歸哈爾濱市管轄。
  木蘭縣以境內木蘭達河(又稱穆倫河)得名。木蘭,滿語“圍場”或“哨鹿”之意。魏晉屬夫餘,南北朝屬黑水部,唐屬黑水都督府,金屬上京會寧府,元屬開元路,明屬奴兒幹都司木蘭河衛,清為呼蘭城守尉轄地。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吉林將軍於鬆花江北藉地設站,其中“佛斯和亨站”,即今木蘭縣五站。1862年(清同治元年)設置呼蘭廳後,歸呼蘭廳管轄。1905年1月29日(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廷批準於大小木蘭達河設置木蘭縣,同年9月1日(清光緒三十一年八月初三日)木蘭縣知縣啓用關防。初於小石河集(今石河鄉駐地)暫設行衙,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移駐索倫張口(今木蘭鎮)。隸屬呼蘭府。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呼蘭府改縣後,木蘭縣改由黑竜江省直轄。1914年6月,改隸綏蘭道。1927年1月7日,黑竜江省長公署令,將木蘭縣北部東興鎮劃出,設置東興設治局。1929年2月,撤銷道製,由黑竜江省直轄。時為二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黑竜江省,193 4年12月劃歸濱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初隸哈北專區,1947年8月改由鬆江省直轄。同年11月7日,撤銷東興縣,並入木蘭縣。1954年8月,鬆、黑兩省合併後,隸屬黑竜江省直轄。1956年3月,隸屬綏化專區。1958年8月,改隸鬆花江專區。1960年5月,劃歸哈爾濱市領導。1965年6月,劃歸鬆花江專區管轄。
  1992年,木蘭縣位於黑竜江省中部,鬆花江中遊北岸。北以青峰嶺與慶安縣分界,東與通河縣為鄰,南與賓縣隔江相望,西與巴彥縣毗連。全縣總面積3600平方公裏。全縣共轄14個鄉、鎮。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24.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55萬人;滿、朝鮮、回、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3%。縣政府駐地木蘭鎮。 (以上摘自《黑竜江省志·地名錄》)
  東興縣:位於黑竜江省木蘭縣境北部。中華民國時期設治,隸屬黑竜江省。 東興,地處青山口外,地方扼要,清朝晚期出放旗地,安設屯田,創立集鎮。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東興鎮商民代表曾呈請設治。1927年1月7日,黑竜江省長公署批準,於木蘭縣所屬東興鎮設置東興設治局。所轄“區域面積,南北長約120裏,東西寬200裏”,共有人口3萬餘人,已墾熟地5萬餘垧。隸屬綏蘭道。1929年2月,裁撤道區後,由黑竜江省直轄。東北淪陷後,按偽民政部訓令,1933年10月1日,將東興設治局改為東興縣。隸屬濱江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鬆江省管轄。1947年11月7日,經東北行政委員會批準,撤銷東興縣,並入木蘭縣。 (以上摘自《黑竜江省志·地名錄》)
  舊名木蘭達、或索倫章口。木蘭之名是由縣境內的木蘭達河而得名。“木蘭達”為蒙古語,即“牧馬場”或“圍場”的意思。
  周以前為肅慎地;戰國時期為貉地;漢時屬社地;後一漢、三國時期為扶餘奴隸製國王的屬地;普同之;後魏、北齊屬勿吉地;隋唐屬林揭黑水部;遼代屬女真地;金屬上京會寧府;元為斡赤廳分地,屬合蘭府水達達等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木蘭縣,編入巴彥州,隸屬於呼蘭府。設立木蘭縣之際,同時劃出縣北部為滿人移住地,稱為東興鎮。宣統二年(1910年)縣治移至鬆花江北岸索倫章口。民國八年(1919年)將東興鎮劃屬本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東興設法局成立,又將東興鎮劃歸東興設治局管轄。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製,縣歸省直接,本縣直隸於黑竜江省,為二等縣。偽滿洲國建國初仍承舊製。康德元年(1934年)實行地方行政機構改革,將東北劃分為十四省,本縣劃歸新成立的濱江省所轄。東北光復後,將偽省合併為九省,本縣劃歸嫩江省管轄。全國解放後,劃東北為三省,木蘭又隸屬於黑竜江省。
  鏈接:《木蘭縣志·歷史沿革》
  2000年,木蘭縣轄5個鎮、9個鄉:木蘭鎮、東興鎮、大貴鎮、柳河鎮、利東鎮、吉興鄉、滿天鄉、竜江鄉、新民鄉、石河鄉、東風鄉、建國鄉、新勝鄉、五站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5897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木蘭鎮 47740 柳河鎮 22828 利東鎮 14606 大貴鎮 17246 東興鎮 27219 五站鄉 11761 建國鄉 12077 吉興鄉 23687 石河鄉 14234 東風鄉 8091 竜江鄉 12993 新勝鄉 9786 新民鄉 15718 滿天鄉 14117 興隆林業局虛擬鎮 6869 
  木蘭的文化:木蘭三中 木蘭四中分別為重點 重點高級中學和職業高中。
  木蘭一中和二中為初級中學
  木蘭城小而美麗,團结而富饒。
英文解釋
  1. n.:  Mulan County
近義詞
木蘭, 杜蘭, 林蘭, 辛夷, 木筆, 紫玉蘭
相關詞
旅遊揭陽名勝香磨山旅遊景區黑竜江地區行政區域平利縣
行政區劃地理鄉鎮
包含詞
木蘭縣中醫院木蘭縣防疫站木蘭縣高級中學
木蘭縣精神病院木蘭縣人民醫院木蘭縣中醫醫院
木蘭縣興隆林業局木蘭縣紅十字醫院木蘭縣婦幼保健院
木蘭縣木蘭鎮飯店木蘭縣香磨山風景區木蘭縣第二人民醫院
木蘭縣新穎路橋建築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