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郵編:756000 代碼:640402 區號:0954
拼音:Yuán Zhōu Qū,Yuanzhou Qu
原州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市區距銀川市341千米,距蘭州市335千米,距西安市400千米。地處寧南黃土高原丘陵中部和六盤山山地東北部,境內山多川少。全區轄1個街道、7個鎮、6個鄉:中山街道、三營鎮、七營鎮、清河鎮、開城鎮、張易鎮、彭堡鎮、頭營鎮、中河鄉、河川鄉、官廳鄉、甘城鄉、炭山鄉、寨科鄉。區人民政府駐中山街道政府街。
南部、西部為六盤山山地,東部為黃土丘陵,中部、北部為清水河河𠔌平原。水河由南嚮北流經區境。年降水量 350~650毫米,自南嚮北遞減。年均氣溫6℃。礦産資源有煤、石灰岩、石英砂等。寶中鐵路、銀平公路貫穿南北,西蘭公路橫穿東西。名勝古跡10餘處:始建於北魏的須彌山石窟,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戰國秦長城、黃鐸堡宋平夏城遺址、七營北嘴明鎮戎千戶所遺址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固原市原州區位於寧夏南部,六盤山東麓,是固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原州區總面積4965平方千米。總人口49萬人(2003年)。(根據寧夏日報專版·2005年09月15日第4版):城市建成區30.8平方千米,城市總人口15萬。
區人民政府駐政府街,郵政編碼:756000。代碼:640402。電話區號:0954。拼音:Yuanzhou Qu。
固原市原州區地處寧夏南部,六盤山東麓,是固原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境內海拔1450—2500米,總面積3506平方公裏,轄8鎮6鄉1個辦事處。總人口48.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81.1%,回族人口占44.8%。2003年國內生産總值13.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35元。
原州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原州區地處中原農業區與邊疆草原區過渡地帶,為歷代兵傢必爭之地,有“西塞之口”、“關中屏障”之稱。旅遊資源景點較多,獨具特色。有被譽為“寧夏敦煌”的須彌山石窟,古絲綢之路途徑固原,戰國秦長城,橫穿7鄉鎮,蜿蜒百裏,遺跡仍莽莽猶在。有陳列一萬多件文物的固原博物館,後周出土的鎏金銀壺,世界僅存。 |
|
交通便利,信息快捷。原州區位於西安、蘭州、銀川交匯處,境內有101省道、312、309國道三條公路交匯,寶中(寶雞——中衛)電氣化鐵路貫通,銀武高速公路明年境內通車。移動電話覆蓋全境,光纖程控、計算機、可視圖像等現代化通訊手段得到了普遍運用。基本實現了鄉鄉通公路,村村可通車,村村通電視、通電話。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蓬勃發展。 |
|
人傑地靈,物産豐富,是一片發展的熱土。煤礦、石灰岩、石英砂儲量豐富,經地質勘探,境內還藴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氣。境內有木本植物200多種,草本植物360多種,藥用植物4000多種,糧油作物19種,盛産小麥、玉米、馬鈴薯、鬍麻、莜麥、嚮日葵等,小雜糧、牛羊肉、土豆係列産品、甘草、枸杞、蕨菜、釀酒、鑄造等都在寧夏享有盛譽。 |
|
工業經濟蓬勃興起。初步形成了煤炭、釀酒、化工、建材、糧油加工、澱粉加工等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門類。2003年,全區工業完成總産值5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1.4億元。非公有經濟實現總産值6.57億元。清水河工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已進入園區企業45傢,投産企業6傢,引進投資2.48億元。 |
|
原州區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中山街道、三營鎮、七營鎮、黑城鎮、清河鎮、開城鎮、張易鎮、彭堡鎮、頭營鎮、中河鄉、河川鄉、官廳鄉、甘城鄉、炭山鄉、寨科鄉。 |
|
固原縣古稱大原、原州。明正統十年(1445年)置固原巡檢司,以“故原州”之名,“諱故而改固”得名。
戰國時為秦北地郡烏氏、朝那兩縣轄地。烏氏縣為寧夏地區建置最早的縣。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轄21縣,郡治高平。十六國時,赫連勃勃於公元407年在高平縣自立為大夏天王。南北朝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在今固原置高平鎮,後又改高平鎮為原州,領高平、長城二郡。隋為平涼郡治。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涼郡為原州。天寶元年(724年)為平涼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原州治。宋以故原州城置鎮戎軍,屬陝西路。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改鎮戎軍為鎮戎州。元至元七年(1270年)鎮戎州與原州合併改置鎮原州,後又改置開城府,開城路;成化五年(1469年),為固原衛治;弘治十五年(1502年)為固原州治,又為固原鎮治。清置甘肅省,固原州劃屬甘肅省。同治十二年(1873年)升固原州為直隸州,領海城(今海原)、平遠(今同心)二縣及硝河州判、打拉縣丞。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固原直隸州,改置為固原縣,屬甘肅省涇源道,之後又改屬甘肅省平涼專區。民國25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自陝北西徵進入固原縣境,在以廟兒掌為中心的地帶,成立了固北縣蘇维埃政府。1938年,固北縣撤銷。1943年,甘肅省在固原、海原、隆德、靜寧、會寧五縣邊界地區設置西吉縣,劃固原的硝河、張易等鄉村歸西吉縣。
1949年8月,固原解放,隸屬甘肅省平涼專區。1953年,甘肅劃平涼專區的固原縣及定西專區的西吉、海原兩縣,組建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1955年11月改稱西海固回族自治州,駐固原。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撤銷,其轄地劃入寧夏。寧夏在此設立固原專區,後又改稱固原地區,固原縣屬其管轄,地區行政公署駐故原城內。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劃固原縣東部15個人民公社成立彭陽縣。
2001年7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固原地區和固原縣,設立地級固原市和原州區。以原固原縣行政區域為原州區的行政區域。
20世紀初,固原州所轄海城(今海原)、平遠(今同心)兩縣及硝河州判、打拉縣丞外,州直接管理的地域有63堡(興上裏、興下裏、東昌裏、永豐裏、在城裏、固原裏,廳山堡、廳川堡、縣歸州堡)和5監1屯(清水監、萬安監、黑水監、開成監、廣寧監,固原屯)。
民國初年,廢州改縣,固原縣行政區劃沿用了清時的裏堡製,廢除了軍屯牧地的監屯。民國十八年(1929年)實行區、村製,全縣設6個區,即東區、西區、南區、北區、中區和萬安區。1934年,改區村製為鄉鎮保甲製。全縣設附郭鎮1鎮和大營、張易、硝河、柳營、三營、七營、城陽、草廟、萬安等9鄉。1936年,設區管鄉鎮,先設為5個區,後調為4個區。1940年,實行新縣製,裁區,劃小鄉鎮,原10個鄉調整為城關、王窪、三營、七營、蒿店、黑城等6鎮和大營、城陽、萬安、大灣、張化、張易、硝河、頭營、李俊、附郭等10鄉。1943年,硝河鄉劃歸西吉縣。1944年,李俊鄉劃歸海原縣;海原縣的楊郎鎮劃歸固原縣。經此調整,全縣共轄7鎮8鄉。後增置4個區管鄉鎮,其中第一區轄城關鎮、附郭鄉、大營鄉,共30保;第二區轄王窪鎮、城陽鄉、萬安鄉共23保;第三區轄蒿店鎮、大灣鄉、張化鄉、張易鄉,共30保;第四區轄楊郎、三營、七營、黑城4鎮,共27保。
1949年8月,固原縣解放。全縣重新調整為1市,12區,79鄉,291村。城關市駐縣城,轄5個街;附郭區駐楊坊,轄11鄉;大營區駐彭堡,轄6鄉;張易區駐張易,轄7鄉;大灣區駐大灣,轄6鄉;王窪區駐王窪,轄7鄉;三營區駐三營,轄6鄉;黑城區駐黑城,轄6鄉;楊郎區駐楊郎,轄6鄉。
1950年1月,大灣區駐地遷至開城,更名為開城區;附郭、楊郎、黑城3個區撤銷,其所轄各鄉分別劃給三營、七營、大營和開城區。各區轄鄉也做了一些調整。此時,全縣轄1市、9區、5街、71鄉。城關市及張易、張化、蒿店、王窪4個區所轄的5街26鄉未變動,即城關市轄鼓樓、解放、東關、同仁、過店等5街;張易區轄張易、毛莊、大灣店、駱駝巷、閆關、觀音、什字路等7鄉;張化區轄新集、馬窪、溝口、上蔡、鍋莊、奪底、任河等7鄉;蒿店區轄蒿店、瓦亭、峁堡、東山坡、什字等5鄉;王窪區轄王窪、店窪、羅窪、石岔、交岔、草廟、河峴等7鄉;城陽區在原有陽窪、上窪、楊坪、海巴、上王、野王等6鄉的基礎上增設了陳坪鄉,共轄7鄉;開城區轄開城、新莊、大灣、牛營、青石、郭廟、萬崖(自附郭區劃入)和廿裏鋪(新增置)等8鄉;大營區原轄6鄉中,撤銷硝口鄉,保留吳磨、蔣口、彭堡、堡黎、中河5鄉,劃入原附郭區的海坪、瀋河、上營、明莊、大堡、十裏及原楊郎區的石羊、頭營鄉,新增置了楊中堡鄉,共轄14鄉;三營區在原轄6鄉中,撤銷紅城、河南2鄉,保留老三營、新三營、白垧、鐵傢溝4鄉,由原楊郎區劃入楊郎、三岔、大白山3鄉,由原黑城區劃入黃鐸堡鄉,新置了楊河鄉,共轄9鄉;七營區原轄6鄉中,撤銷了北嘴、張堡、磚窯3個鄉,保留雙井、七營、四營3個鄉,由原黑城區劃入黑城、莧麻2鄉,新置馬蓮、南坪2鄉共轄7鄉。4月,將王窪區的店窪鄉改由縣直轄。
1953年1月,城關市改為城關區,所轄5街以原名改為鄉;增置中河、大灣、禮拜寺、孟塬、炭山5個區;店窪鄉劃歸新成立的禮拜寺區。此時,全縣轄15區,鄉由71個調整至125個。
1954年6月,張易區的什字路、官堡、尉灣3鄉劃歸西吉縣。
1955年5月,平涼縣安國區第五鄉的吊川村劃歸固原縣。
1956年5月,將七營鄉秦傢灘村12戶劃歸海原縣。11月,撤銷七營、中河、大灣、禮拜寺4個區,七營區並入三營區,中河區並入大營區,禮拜寺區並入張化區,大灣區並入蒿店區;孟塬區更名為草廟區;城關區改為城關鎮,所轄的5個鄉改為居民委員會;10個區所轄的鄉由120個調整為72個。
1957年5月,將張易區中寨鄉的大小刺溝、菜傢溝17戶劃歸西吉縣管轄。
1958年3月,將城陽區民樂鄉陳坪社209戶劃歸西吉縣;鎮原縣將張峴鄉和平社62戶劃歸固原縣。4月,撤銷大營、開城兩區;大營區的吳磨、石羊2鄉劃歸三營區,十裏、張洪、彭堡、西梁、中河5鄉改為縣直屬;開城區的青石鄉劃歸蒿店區,開城、團结、羊坊3鄉改為縣直屬。8月,將蒿店區的什字、勝利2鄉合併為什字鄉;將三營區的黑城、莧麻2鄉合併為黑城鄉。全縣轄8區、1鎮、70鄉,5個居民委員會。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撤銷區、鄉建製,組建為政社合一的42個人民公社。兩個月後,調整合併為21個,即城郊、三營、七營、張易、新集、開城、炭山、寨科、河川、羅窪、官廳、雙井、交岔、什字、彭堡、馮莊、孟塬、草廟、古城、城陽公社。
1961年5月,撤銷城郊公社,增置西郊、南郊、中河、頭營、楊郎、黑城、彭陽、紅河、溝口、小岔、大灣、蒿店、川口13個公社,全縣轄33個公社。設立三營、彭陽兩個區級辦事處,分管22個公社。三營區辦事處管理三營、頭營、楊郎、黑城、七營、炭山、雙井、寨科8個公社;彭陽區辦事處管理彭陽、古城、新集、川口、慶岔、王窪、羅窪、小岔、馮莊、草廟、孟塬、紅河、城陽、溝口14個公社;其餘西郊、南郊、開城、大灣、什字、彭堡、張易、河川、官廳、蒿店、中河等11個公社屬縣直管。
1963年4月,撤銷兩個區級辦事處,設置三營、王窪、彭陽3個區公所。恢復城關鎮建製;增設紅莊、黃鐸堡兩個公社。三營區轄原三營辦事處管轄的8個公社和新置的黃鐸堡公社共9個公社;彭陽區轄原彭陽辦事處管轄的川口、古城、溝口、新集、紅河、城陽、彭陽7個公社;王窪區轄原彭陽辦事處管轄的其餘7個公社;縣直管的公社增加紅莊公社,共12個。
1973年8月,成立城郊片辦公室,統管原由縣直管的12個公社和城關鎮。1976年10月,城關鎮劃歸縣直管。
1980年3月,三營區增置高臺公社;王窪區增置石岔公社。12月,城郊片該置為城郊區。
1983年1月,什字公社更名為什字路公社;雙井公社更名為甘城公社。10月,劃固原縣彭陽、王窪兩區的15個公社置彭陽縣。同年,公社體製改革,所有公社改設為鄉。
1984年9月增置馬渠、程兒山2鄉。11月,撤銷城郊、三營兩區。
1986年1月,三營鄉改置為三營鎮。至此,全縣共轄城關、三營2鎮和蒿店、什字路、大灣、開城、張易、紅莊、南郊、西郊、中河、彭堡、頭營、楊郎、黃鐸堡、黑城、七營、甘城、炭山、高臺、馬渠、寨科、官廳、程兒山、河川等23鄉。 (* 資料出處:《寧夏現代政區變遷沿革》,馮茂著,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銀川)
2000年,固原縣轄5個鎮、20個鄉。總人口470741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鎮 62411 三營鎮 26797 什字路鎮 12808 七營鎮 25262 黑城鎮 34851 西郊鄉 18926 南郊鄉 20788 開城鄉 15654 張易鄉 26075 紅莊鄉 18754 大灣鄉 14523 蒿店鄉 7888 彭堡鄉 25138 中河鄉 23377 河川鄉 14228 官廳鄉 5271 東郊鄉 14749 頭營鄉 20468 楊郎鄉 25542 甘城鄉 7596 炭山鄉 14810 寨科鄉 11931 黃鐸堡鄉 16430 高臺鄉 3459 馬渠鄉 300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3年,將原州區的大灣鄉、蒿店鄉、什字路鎮劃歸涇源縣。
2003年7月25日,原州區召開行政區劃調整接轉儀式暨總結大會,標志着原州區鄉鎮區劃調整正式劃定。原州區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從6月15日開始,7月18日自治區政府批復了原州區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原州區原有鄉級行政建製22個,其中建製鄉18個,建製鎮4個,共有村委會229個,村民上組1397個,城鎮社區居委會17個。按照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原則及要求,將22個鄉鎮合併為1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即8鎮6鄉1個街道辦事處。七營鎮、黑城鎮、炭山鄉、官廳鄉、中河鄉、河川鄉行政區劃、政府駐地保持現狀,彭堡鄉改設為鎮,行政區劃、政府駐地保持現狀。高臺鄉和甘城鄉合併為甘城鄉,馬渠鄉和寨科鄉合併為寨科鄉,黃鐸堡鄉和三營鎮合併為三營鎮,楊郎鄉和頭營鄉合併為頭營鎮,東郊鄉和西郊鄉合併為清河鎮,紅莊鄉和張易鄉合併為張易鎮,南郊鄉和開城鄉合併為開城鎮。撤銷城關鎮,成立中山街辦事處。撤並後除了官廳鄉外,各鄉鎮人員都在1萬人以上,人口最多的頭營鎮達到5.1萬多人。
2006年,原州區面積4965平方千米,人口49萬。轄1個街道、8個鎮、6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政府街。
經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同意,將固原市原州區黑城鎮劃歸海原縣管轄。2008年2月18日正式移交。
附:《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原州區黑城鎮劃歸海原縣管轄的决定》(二○○八年一月十一日)
固原市、中衛市、原州區、海原縣人民政府:
為便於統一規劃和管理,促進地區間協調持續發展,自治區人民政府第105次常務會議决定,對原州區、海原縣局部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
一、將固原市原州區黑城鎮整建製劃歸中衛市海原縣管轄(地域面積220.6平方公裏)。
二、固原市、中衛市及原州區、海原縣要切實做好調整區域幹部群衆的思想工作,確保社會穩定。
三、調整後,兩縣、區要做好資源權屬確認工作,明確權屬範圍和用途,杜絶引發資源糾紛。
四、調整後的行政區域界綫,由自治區民政廳按照國傢有關勘界原則和要求,會同固原市、中衛市及原州區、海原縣共同勘定。 |
|
- n.: Yuanzhou District
|
|
原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