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郵編:438000 代碼:421102 區號:0713
拼音:Huáng Zhōu Qū 英譯:Huangzhou District
黃州區位於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遊北岸。是黃岡市政府所在地,鄂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面積353.2平方千米。總人口37萬人(2007年末)。全區轄4個街道、3個鎮、1個鄉:赤壁街道、東湖街道、禹王街道、南湖街道、堵城鎮、路口鎮、陳策樓鎮、陶店鄉。區政府駐赤壁街道寶山路。
地勢為東北部高,有烽火山海拔186米,西部南部低,為江河衝積地帶,以平原為主,丘陵崗地兼有。過境河流西南有長江,東南面有巴水,中部有長河,境內多湖泊。地處亞熱帶溫潤氣候區,雨水充沛,年均降水量1233毫米,年均氣溫16.8℃。
水路有長江、巴水,陸路有京九鐵路和106國道、黃州公路縱橫貫通。名勝古跡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堵城輝螄山,禹王城遺址,東坡赤壁,青雲塔,安國寺。中共創始人陳潭秋故居紀念館和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紀念館在境內。 |
黃州簡介 Huangzhou Introduction |
黃州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遊北岸,大別山南麓,自隋唐以來,歷為“州”、“府”、“縣”駐地,嚮有“古名勝地,人文藪澤”之稱,具有燦爛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留下了衆多的人文景觀和文化遺産,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隋郡廢,於此置黃州,改承安郡,唐又改齊安郡,復改黃州。黃州建製幾經變更,新中國建國後原名黃岡縣,1990年改建黃州市,1996年撤銷黃州市,分設黃州區和團風縣。2005年,黃州區轄3鎮、1鄉、4個街道辦事處、1個經濟開發區、95個行政村、41個社區。全區國土面積353平方公裏。年末總人口40萬人(轄區)。其中,黃州區非農人口30萬人,流動人口15萬人。
黃州區東連浠水,北接團風,西南與鄂州隔江相望,距武漢60公裏,為湖北省黃岡市委、市政府和黃州區委、區政府兩級政府所在地,黃岡市市區。 |
地理交通 Geography Transportation |
黃州地勢為東北部高,西部南部低,為江河衝積地帶,以平原為主,丘陵崗地兼有,境內多湖泊。黃州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鄂黃長江大橋1233毫米,光照充足,常年日照時數2082小時,年平均氣溫16.8℃。
黃州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獨特。南靠長江黃金水道,上可入川,下通寧滬。國傢二類港口——黃州港可停靠5000噸級貨輪,各類外貿物資可在該港進出檢驗。西南臨近武黃高速公路、武黃鐵路兩大交通幹綫。東北106、318國道和京九鐵路貫通全境,西有“通天大道”——黃團公路直達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正在興建的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沿綫港口碼頭年貨物吞吐量達1000萬噸,客運量800萬人。黃州港二類口岸已經國傢計委批準立項,正在抓緊籌建之中。全區基本構成京九鐵路為主軸,以106國道、黃團公路為幹綫,長江、舉水、巴河為脈絡的多路並進,幹支相接,水陸配套的立體交通網絡。 |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
農業
黃州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充沛,具有發展農業的良好自然條件,但耕地面積僅12.4萬畝,農業人口卻多達19萬人,因此,面對人多地少的現實,依托毗鄰黃岡市區的優勢,黃州區的農業發展呈現出較強的城郊型農業的特點。
種植業中,蔬菜生産占據最重要地位。1996年至2006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由3.12萬畝發展到7.8萬畝,年生産總量由8.5萬噸增加到18.3萬噸;蔬菜産值占種植業産值的比重由33.2%提高到56%;年蔬菜加工能力由3000噸擴大到3.0萬噸。蔬菜種植已成為黃州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主導産業。2007年,蔬菜産業化進程繼續加快,蔬菜種植面積達到9.8萬畝,年産量20萬噸。
依托黃岡伊利公司,黃州區奶牛養殖業近年來發展迅猛。截止2009年3月,黃州區已建成奶牛養殖基地3個,其中奶牛養殖千頭牧場一個(陳策樓鎮宏達北斗奶牛養殖場),共有存欄奶牛近2000頭,奶牛養殖基地個數、奶牛存欄數在黃岡全市11個縣市區中均位居第一。每天有8.6噸黃州鮮奶被送往黃岡伊利公司。
2007年,全區糧食總産量63875噸,油料産量6486噸,棉花産量6611噸,水産品産量37742噸,實現農業增加值5.7億元。
工業
全區已建成赤壁、路口、禹王、南湖、陳策樓、火車站等6個工業小區,現有工業企業1494戶,其中國有企業100戶,集體企業72戶,個體和私營企業1362戶,“三資”企業20戶。1997年實現工業總産值14.5億元。現已建成紡織服裝、建材、石材、造紙印刷和包裝裝潢、機械電器、食品飼料、醫藥化工等係列支柱産業,1996年鄉以上工業纍计完成技改投入9632萬元,新上項目14個,技改項目20個,7個項目建成投産,新增産值8000萬元,新增利稅200萬元;全區共開發新産品2個,創市級精品名牌2個,其中“春爾美”高效電子節能燈質量性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第三産業
第三産業突破性發展。1996年全區大力發展商貿、旅遊、金融、房地産、信息服務等第三産業。産貿服務業重點圍繞發展竜頭經濟,開發長江、京九商業走廊,按大市場、大貿易、大流通的要求,培植一批過億元的大型商場、集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組建一批緊密型商貿集團公司,使其逐步成為黃岡市的商品交換和資金彙聚中心。旅遊業重點以城區為中心,加快東坡赤壁、寶塔公園、遺愛湖風景區景點開發,開闢京九鐵路旅遊專綫。房地産業重點抓好“安居工程”等經濟適用商品房建設,1996年城區建設住宅生活小區和組團9個,其中規模較大的有長城西湖花園小區、東門小區和星火小區、香格裏拉大花園,錦秀星城等。
黃州城鄉一體,經濟繁榮,城區商貿經濟繁榮活躍。以黃商、黃岡中商百貨,武商量販,上海華聯,七一商場和黃州商城為竜頭,青雲街、勝利街、考棚街等小商品市場為紐帶,城鄉批發市場為組團的點、綫、面相結合的商貿網絡基本形成。建築面積為10平方米的黃州商城集市貿易年成交額達到2億元。1996年全區進出口總額達到651.9萬美元,其中出口額524.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3.44%,創匯524.1萬美元。主要出口品種有燈具、石材荒料、墓碑、時裝鞋、人造發絲和化工産品、竹器製品,其中高效電子節能燈、花崗石製品、脫脂紗布、工藝美術品、柳編及喹乙醇等20種産品遠銷拉美、西歐、東南亞等國傢和地區。
主要經濟發展指標
2008年是黃州自1995年建區以來發展最快的一年,黃州全區實現生産總值67.5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36008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7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19元。 |
文化教育 Culture and Education |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區現有各級學校99所,其中大中專院校35所,1996年末,全區共有教師2872名,在校學生4.08萬名,高考升學率超過60%,適齡兒童入學黃岡中學率為100%。自1984年以來,黃岡中學學生參加全國數、理、化三科競賽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並有3名學生四次榮獲國際數學奧林匹剋競賽金牌3枚,銀牌2枚,銅牌1枚。
黃州文化事業日新月異,境內有文化事業機構18個,其中圖書館3個、文化館(站)10個,博物館1個、檔案館2個、劇團2個、廣播臺6個。黃州區藝術團被省文化廳授予“百團下鄉”演出先進集體。黃州農民畫享譽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是全國農民畫鄉。
全區有科研單位56個,科技人員1萬 人,擁有高、中級職稱的達3000人,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傢、學者16人。全區科技進步在工、農業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分別達到35%和45%。 |
主要景點 The main attractions |
由於漫長、悠久的歷史文化,黃州境內古跡較多。主要景點有堵城古遺址蠃師山、禹王城等;觀光名勝地有東坡赤壁、鄂東名剎安國寺、青雲寶塔、遺愛湖風景區;還有李四光紀念館、竜王山風景區等。 |
|
東坡肉
東坡肉為黃州傳統名菜。其具體製法為先將帶皮五花豬肉切成4寸見方塊狀,投入鍋內,煮至五成熟取出;再將肉面劃成網眼狀,放入有鍋墊的砂鍋中,加水和料酒、冰糖、醬油、薑末等佐料,旺火煮開後再用文火燉4-5小時;待肉爛透後,取出將肉皮朝上扣在濾盆內,倒入原汁,撒上蔥花、味精、鬍椒即可。此菜色澤紅亮,形整不散,軟爛如腐,鮮香不膩。相傳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常燒此菜,有客待客,無客自食。後人為紀念他,名之曰東坡肉。
黃州蘿蔔
黃州蘿蔔以清香甜脆著稱。乾隆《黃岡縣志》特別記述了“黃州蘿蔔”,黃州蘿蔔長得粗壯,形似鼕瓜,人稱“鼕瓜蘿蔔”。這種蘿蔔特別長,在地裏生長時,上端總有部分衝出土外,又稱為“係馬樁”。
黃州人用蘿蔔煨排骨湯、炒蘿蔔絲、炒蘿蔔肉片、涼拌蘿蔔絲、用蘿蔔煮蝦米、製醬蘿蔔、曬蘿蔔幹、做蘿蔔蜜餞等蘿蔔食品。
黃州的豆腐
黃州豆腐,在鄂東北流傳着這樣的民謠:“過江名士笑開口,樊口鯿魚武昌酒,黃州豆腐本味佳,盤中新雪巴東藕”。黃州豆腐與樊口魚、武昌酒、巴東藕並稱為鄂東北名産。
黃州豆腐在用水、選料、泡豆、磨漿、點漿、壓板等方面有一套獨特的操作技藝。製作豆腐,水質十分重要,黃州的水井依山傍水,水質清澈、冷冽、無雜質。用這種水做的豆腐,肉嫩、質膩、色白,黃州豆腐不僅潔白細嫩,沒有豆腥氣,而且極有韌性,用手指頂而不破,放在菜籃中不破不裂,切絲打湯不碎不散。
黃州廚師心靈手巧,他們可以用這種豆腐做出各式各樣的豆腐菜,如魚頭豆腐、炸豆腐泡、千張皮、豆腐丸子、黃幹子等。黃州豆腐可燒、可炸、可鹵、可汁、可氽湯、可涼拌,在豆腐係列菜中,以“東坡豆腐”和“豆腐丸子”最有名。
“東坡豆腐”的原料是豆腐塊、白菜心、香菇、火腿、鼕筍、小蔥、生薑、料酒、豬油、肉湯、細????等,先用少量面粉裹上豆腐塊炸成金黃色,再加配料烹燜,色味俱佳。
“豆腐丸子”的做法簡介,將豆腐摻上面粉、澱粉、薑末、蔥花、????等拌勻後,捏成丸子,然後用麻油炸成金黃色,即可入盤上席。
燒梅
古城黃州,不僅有東坡赤壁供人憑吊,而且還有衆多的風味食品任君選擇品嚐,其中以燒梅、豆腐、蘿蔔風味最佳,人稱三絶。
燒梅,黃州府城的傳統甜食名點。相傳在北宋初年就創製出來,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的製作特點首先是選料精細,選用上等精製白麵、桔餅、新鮮花生米、豌豆粉、葡萄幹、肥豬肉、糖漬桂花、冰糖、白砂糖、細????等多種配料。其次是做工講究,將面粉反復揉和,一直揉到面團不沾盆、案,再把揉好的面團壓搓成條,切成小段,分別取一段用擀面杖飛快旋擀,邊擀邊灑澱粉,直到擀成荷葉似的包皮為止。餡均要細切成丁或搗碎,然後拌勻,捏成團狀包在面皮內,其三是造型美觀,包好的燒梅,形似石榴,做好以後,要用食用色素在上端“花瓣”上裝扮一番,宛如一叢紅梅,因此又稱石榴燒梅,寓含“榴結百子,梅呈五福”的吉祥之兆。
黃州燒梅既可籠蒸,也可用麻油炸食,每逢迎親嫁娶,歡度節日,黃州人總喜歡做燒梅,辦“燒梅酒”,燒梅是黃州人待客的名點。
狗腳
“狗腳”是黃岡團風鎮的特産,因産品形似狗腳,故名。其色澤金黃,鬆酥香甜,如用塑料食品袋裝,可存放一月之久。它已被列入《湖北風味小吃》。 |
|
春秋為黃國地,戰國為邾邑地,南朝齊屬齊安郡、唐、宋、元、明、清均置黃州府,民國8年(1919)設黃州區,1949年黃岡縣赤設黃州區,1950年析置黃州鎮歸區直轄,1951年劃黃州鎮屬黃岡區,1952年劃歸為縣轄鎮,1983年黃州鎮屬黃州區,部分村劃入鄂州市,更名為黃州區。
1987年2月2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鄂州市黃州區,將原黃州區恢復為縣轄鎮,劃歸黃岡縣(國函41號)。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黃岡縣,設立黃州市(縣級)。
1995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準:(1)撤銷黃岡地區和黃州市,設立地級黃岡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黃州區七一路。(2)黃岡市設立黃州區、團風縣。黃州區轄原黃州市的赤壁、東湖、禹王3個街道辦事處和路口、堵城2個鎮及陶店、王傢店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寶山路;團風縣轄原黃州市的團風、方高坪、淋山河、馬曹廟、上巴河、回竜山、總路嘴、但店8個鎮和王傢坊、溢流河、滾子河、杜皮、賈廟5個鄉,縣政府駐團風鎮。
1997年,黃州區面積353平方千米,人口34.2萬,轄3街道3鎮1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73568人,其中:赤壁街道168526人,東湖街道13179人,禹王街道24413人,路口鎮24838 人,堵城鎮30029人,陳策樓鎮28136人,陶店鄉24308人,黃州火車站開發區5235人,黃州區開發區41538人,南湖農場13366人。
2004年底,黃州區總人口342123人。轄3個街道、3個鎮、1個鄉,33個居委會、95個村委會:赤壁街道、禹王街道、東湖街道、堵城鎮、路口鎮、陳策樓鎮、陶店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黃州區轄4個街道、3個鎮、1個鄉。共有33個居委會、89個村委會。 |
|
黃州區位於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遊北岸,是黃岡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鄂州市隔江相望,距武漢市僅1個小時車程。潭秋故裏、東坡赤壁、黃岡中學使黃州名滿天下。全區轄3鎮1鄉4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經濟開發區,總人口38萬人,版圖面積353平方公裏。
黃州區地跨東經114°50′至115°05′,北緯30°25′至30°29′,三面環水,北靠山區。地形地貌可分為平原,低丘崗地兩種類型,相對高差較小。地勢由東北嚮西南傾斜,東北為低丘陵崗地,西南部為平原湖區。
黃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區內名勝古跡衆多,東坡赤壁、禹王城、安國寺、青雲塔等見證了黃州2000多年的文明史。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赤壁送別歌》;晚唐傑出詩人杜牧曾任黃州刺史;北宋韓琦寄居黃州發憤讀書,終成一代名臣;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因“烏臺詩案”謫居黃州,留下了“兩賦一詞”等膾炙人口的詩篇;東坡以來,無數名流學士,旅次黃州,賦詩題詞,增添了黃州的文化色彩。
黃州教育事業發達,人才輩出。陳策樓鎮陳策樓村是中共創始人之一陳潭秋的故鄉,李四光紀念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竜王山下。明清以來,黃州科甲鼎盛,名儒輩出,“唯楚有纔,吾黃為最”。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在全國享有盛譽,黃岡中學蜚聲海內外。
黃州區內京九鐵路、大廣高速公路、鄂黃長江大橋、江北一級公路網絡縱橫,北至北京,南至廣州、深圳,東至上海,西至重慶均可朝發夕至;擁有新港、唐傢渡綜合碼頭,水運通江達海,航空可依托武漢天河機場到達世界各地,其承東接西、縱貫南北、得中獨厚的區位、交通和物流之利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青睞。
區內水資源十分豐富,我國最大的河流長江流經區內38公裏,鄂東最大的河流巴河流經區內27公裏。擁有蔡傢潭、余家潭、白潭湖、遺愛湖、幸福水庫等大小湖泊、水庫20多個。衆多的河流、湖泊為灌溉、養殖、航運、工業和生活用水,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白潭湖、遺愛湖等極具旅遊開發潛力。
改革開放以來,黃州人弘揚崇文重教風尚,弘揚艱苦奮鬥傳統,緊跟市場經濟大潮,勇走改革開放之路,大力實施項目立區、工業強區戰略,全力開展招商引資,加快了黃州工業園、黃州火車站開發區等園區建設,使黃州這塊古來兵傢爭雄、文人爭鋒之地,成為一片充滿商機與活力的投資熱土,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2006年全區完成生産總值(2000年價)27.3億元,財政收入2.0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7億元,外貿出口總額4320萬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3491元。初步形成了食品飲料、紡織服裝、醫藥化工、建材包裝、機電汽配、商貿旅遊、特色農業等支柱産業。全區人民正在為構建“竜頭黃州、活力黃州、和諧黃州”而努力奮鬥。 |
|
黃州區位於長江中遊北岸,地跨東經114°50′至115°05′,北緯30°25′至30°29′。西南瀕長江與鄂州市相望,東面臨巴河與浠水縣毗鄰,西北部與團風縣接壤,三面環水,北靠山區。
黃州區版圖面積353.03平方公裏,東西寬21.5公裏,南北長26公裏。地形地貌比較單一,海拔高程綫14.2米至81.8米,相對高差小,相對高差10米至30米,區域地勢由東北嚮西南傾斜,東北為低丘陵崗地,西南部為平原湖區,整個地形如同一隻大海星棲臥在長江與巴河交匯的三角處,全區地貌可分為平原,低丘崗地兩種類型。
平原:面積約240平方公裏,占全區版圖面積68%。呈甲魚裙狀,主要分佈在東西濱河和南面濱江以及江中葉路洲,海拔在14.2米到50米之間,相對高差不超過45米,屬長江及支流巴河衝積而成的河積一湖積平原。地勢平坦湖泊密佈,耕作、養殖條件優越,盛産棉花、小麥,宜種蔬菜,適宜養殖。
低丘崗地:面積約123平方公裏,占全區版圖面積32%,主要分佈在中部的路口和東北部陶店、王傢店。低丘與崗地相連,開闊的田壟雜間其中海拔一般低於60米,相對高差小於35米,低丘崗地起伏小,地勢平坦,呈放射狀伸入田壟,低丘崗地和壟田的土層深厚宜於種植發展水果,盛産水稻。
境內無高山,境內多為低崗丘陵,海拔一般在100米以下,𠔌寬嶺低,崗丘形狀渾圓、斜面較緩,樹木稀疏,便於部隊通行、觀察和射擊。主要山丘有:烽火山、竜王山。
烽火山位於陳策樓、回竜山鎮(現屬團風縣)、馬曹廟鎮(現屬團風縣)三地交界處。面積3.8平方公裏,海拔186米。山頂有翌明庵,周圍有石砌寨墻(現已毀),1927年11月,中共黃岡縣委在翌明庵召開縣委擴大會議,傳達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組織回竜山暴動,並在翌明庵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建國後,山周圍的大隊,在各轄區內,建立大隊林場,植杉育林,現已大部分成材。可作為高地,修築工事,山上樹木稠密,便於部隊集結隱蔽,木材可作架橋和修築工事之便。
竜王山位於黃州北側,由原來赤壁磯、玉幾山、聚寶山、竜王山組成。山體黃泥土質,山形如盤竜,故名。面積1平方公裏,海拔82米,為黃州城區最高點。明洪武年間,依山築城後,成為黃州城北的屏障。山上林木青翠,山東聚寶山,有“晶瑩似玉”的大小卵石。山南玉幾山,形似玉椅,圍護城北。山西赤壁磯,顔色赭赤,山崖突出下垂,形如懸鼻,在磯上歷代建有亭臺樓閣,供人遊覽,建國後,黃岡行署設“赤壁管理處”,對古建築群修繕擴建,並新建樓亭池榭,闢為“赤壁公園”。山內有防空洞,戰時可用指揮工程,山上樹木稠密,便於部隊集結隱蔽。
境內以白堊係東湖群及第四係為主。東湖群分佈在陶店、路口、黃州等地,其岩性為紅色砂岩、紅色砂礫岩、粉砂岩。第四係為鬆散堆積物,主要分佈在巴河下遊河𠔌和長江沿岸湖區,其岩性主要為衝積砂土,亞砂土衝積,湖積壤土、亞粘土和腐殖質淤泥。
地貌沿襲古老的長江中下遊拗掐構造格局,主要幹綫呈近東西走嚮。其特點是褶麯平緩,斷裂稀少,在地貌上主要表現為平原湖區。
遠在古生代,黃州區(黃岡縣、黃州市)地域橫跨大別山古陸和長江中下遊拗陷兩個構造單元。北部和中部受古陸控製,南緣受長江中下遊拗陷製約。中生代燕山運動以前,中北部的古陸地一直處於緩慢上升的剝蝕過程,爾後,強烈的燕山運動席捲大別山區。使黃岡縣、黃州市、黃州區境內構造復活,同時又增加了新的構造活動和岩漿侵入,南部沿江瀕湖一帶斷陷盆𠔌中,接受第三係東湖群內陸乾燥的碎屑沉積。
第四紀時期,區域西南部尚有小幅度的升降活動,以堆積作用為主,形成海拔30-50米的低丘和崗地,其間拗𠔌發育呈樹枝狀伸展,高差10-20米,第四係以後,縣境西南、沿長江河𠔌繼續下降南移,形成了舉水下遊衝積平原和河溝階地。 |
|
戰國時期,楚宣王滅邾後,封其女於今黃州城區西北十裏處,築城而居,時稱“女王城”,也稱齊安城,現稱禹王城,城址尚存。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衡州於齊安郡。隋開皇二年(582年)改衡州為黃州,轄南安縣,十八年改南安縣為黃岡縣,仍隸屬黃州。後數百年,黃岡縣名稱隸屬一直未變,轄區也基本未動,僅縣治有兩次大的變更。至明·嘉靖十二年(1566年),黃岡縣撥出中和上鄉十二裏甲與新置的黃安縣(今紅安縣)。1949年又將長江南岸的樊口、打石場等地劃為鄂城縣(今鄂州市),面積132.5平方公裏。1951年6月20日,又劃出縣西部徐古、汪集、李集、舊街、新洲、三店、倉埠、陽邏8個區,設置新洲縣(隸屬黃岡地區,後劃歸武漢市),面積1420平方公裏。1952年11月29日,縣東北三裏畈、項傢河區劃歸羅田縣,面積246.8平方公裏。同時,團風區的馬驛、挖溝兩鄉劃歸新洲縣,面積55平方公裏。1954年11月11日,黃州區的南湖鄉馬騎山村劃歸浠水縣,面積1.2平方公裏。1983年8月19日,黃州鎮劃為鄂州市,1987年2月28日重新劃回。1990年元月,歷時千餘年的黃岡縣改為黃州市,轄區不變。1996年5月18日,黃岡地區改為黃岡市,原黃州市一分為二,北部賈廟鄉、杜皮鄉、磙子河鄉、溢流河鄉、王傢坊鄉、團風鎮、淋山河鎮、方高坪鎮、回竜山鎮、馬曹廟鎮、總路咀鎮、但店鎮、上巴河鎮新置為團風縣,南部陶店鄉、陳策樓鎮、路口鎮、堵城鎮及黃州赤壁、禹王、東湖、南湖四個街道辦事處為黃岡市黃州區。1997年6月,陳策樓鎮的楊鷹嶺、單傢塹、石頭坳、舵塘4個村劃出,成立火車站經濟開發區。 |
人口結構 Population structure |
1996年,黃州市撤銷分設團風縣和黃州區。黃州區年末總人口34.2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3.02萬、農業人口11.19萬人;當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為8.58‰和4.23‰。到2000年,全區年末人口總數為35.6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32萬人;當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為6.12‰和5.40‰。
2004年末,全區人口總數為37.76萬人,當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9.20‰和2.04‰。
1996年,黃州區人口密度為969人/平方公裏。2000年和2004年人口密度分別為1010人/平方公裏和1058人/平方公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在全區總人口中,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34381人,占總人口的9.20%。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82666人,占總人口22.13%。接受初中教育的113894人,占總人口的30.49%。接受小學教育的88913人,占總人口的23.8%。文盲、半文盲人口28844人,占總人口的7.72%。
黃州區家庭戶94272戶,家庭戶人口301036人,占總人口的80.68%;平均家庭戶規模3.20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3.66人減少0.46人。
黃州區總人口中,0~14歲人口75030人,占20.08%;15~65歲人口278772人,占74.62%;65歲以上人口19785人,占5.30%。
黃州區第五次人口普查總人口中,漢族人口372504人,占99.72%;各少數民族人口1064人,占0.28%。分別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同比口徑)增加104876人和732人。
黃州區普查總人口中,城鎮人口266570人,鄉村人口106998人,分別為總人口的71.36%和28.64%。 |
經濟發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
2006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産總值(2000年價)27.3億元,占年計劃的100%,同比增長15.2%,其中農業增加值4.14億元,占年計劃的100%,同比增長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億元,占年計劃的102.4%,同比增長33.3%;全口徑財政收入20669萬元,占年計劃的106%,同比增長 21.5%,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9707萬元,占年計劃的101%,同比增長1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7億元,占年計劃的100%,同比增長14.2%;外貿出口總額4320萬美元,占年計劃的123.4%,同比增長38.4%;直接利用外資650萬美元,占年計劃的100%,同比增長3%;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0.3億元,占年計劃的100%,同比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0元,占年計劃107.8%,同比增長7.8%;農民人均純收入3491元,占年計劃102.9%,同比增長9.4 %。 |
物種分佈 Species distribution |
黃州農作物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為主,蘿蔔、大蒜、蠶豆、黃豆、玉米、紅薯、甘蔗、芝麻、花生、蔬菜、瓜果次之。50年代之前,還有泥豆、蕎麥、秧蓀、土靛等。
境內野生動物近40種,較珍稀的有水獺、魚鷹、貓頭鷹等。傢禽傢畜主要有雞、鴨、鵝、鵪鶉、牛、豬、羊、驢、兔等。
境內植物200餘種,其中用材林主要有楊、柳、水杉、梧桐、苦棟、椿、槐、竹等。經濟樹種主要有桃、梨、蘋果、桔等。
黃州水産資源豐富,共有魚類60餘種,僅鯉科就達30餘種,主要魚類有青、草、鰱、鯉、魴、鱅、鯽。境內一些湖區,還生活着珍貴的野生胭脂魚。湖區水生經濟植物有蓮藕、菱、芡實、蘆葦等;水生經濟動物有龜、鱉、蝦、蠃、貝類、黃鱔、泥鰍等,近年來,由於濫捕,野生鱉、龜銳減。 |
|
據《黃岡縣志》記載,境內已查明的有金屬礦和非金屬礦兩大類。金屬礦藏:鐵、錳、金銅、鉛、鋅、鎢、黃鐵等;非金屬礦藏:大理石、花岩石、礬石、青石、紅砂石、長石、石英石、卵石、水晶石、黃砂、磚瓦泥土、陶瓷泥土等。 據《黃岡縣志》記載,境內已查明的有金屬礦和非金屬礦兩大類。金屬礦藏:鐵、錳、金銅、鉛、鋅、鎢、黃鐵等;非金屬礦藏:大理石、花岩石、礬石、青石、紅砂石、長石、石英石、卵石、水晶石、黃砂、磚瓦泥土、陶瓷泥土等。
黃州區成立後,全區工業礦藏赤貧,但用作建材原料的沙、石、土等礦産卻十分豐富,頗具開採價值,黃砂主要産於巴河。磚瓦、泥土分佈於中南部,過去為發展磚瓦業提供了條件, 為保護耕地,今後應限定開採。還有藏量不多的陶器泥土。石料藏量較少,質量也不高。主要分佈在東北部陳策樓,有少量長石,建築用片石等礦産資源無開採價值。 |
|
黃州火車站是黃岡市城區的重要組團,是市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也是鄂東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地。
京九鐵路黃州站,位於黃州火車站經濟開發區楊鷹嶺,占地686畝,距黃岡市區25公裏,為三等車站,隸屬麻城車務段。建站時屬南昌鐵路局,2005年5月劃歸武漢鐵路局。火車站設有客、貨運站,其中客運站旅客站房面積1950平方米,一次最大聚集600人;貨運站是阜九段裝卸設備最先進的站場之一,貨場占地面積11.07公頃,並配備38噸大型竜門吊1臺。1996年9月1日黃州站正式開通,該站第一列自北京西站至深圳直達列車於1996年9月2日下午3時停靠黃州火車站。
依托火車站,市區成立了黃州火車站經濟開發區。火車站經濟開發區是黃岡市區三個組團之一,是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國傢發改委公告保留的省級重點開發區,以黃州火車站為中心,以聚揚大道為軸綫,東西跨度6.4公裏,南北跨度2.5公裏,規劃控製面積13.5平方公裏,一期開發2.2平方公裏。火車站開發區成立後,先後投資近1.2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四縱六橫”棋盤道路格局已形成,實現水、電、路、通信、郵政 “五通”,基本滿足生産生活需要,建成區面積達到3平方公裏,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較快。
全區境內有1條國道23.53公裏,3條省道52.68公裏、2條縣道55.69公裏,鄉道145.61公裏、村道451.83公裏,公全區境內有1條國道23.53公裏,3條省道52.68公裏、2條縣道55.69公裏,鄉道145.61公裏、村道451.83公裏,公路總里程達到729.34公裏。
城區道路客運擁有“兩站”、“四點”,即:黃州汽車客運站(一級汽車站)、幸福車站、汽車配載點、購物中心停靠點、三臺河停靠點和舊修車修停車點;城區外火車站開發區設有楊鷹嶺客運站(準二級)和3座(在建1座)鄉鎮五級客運站(堵城、陶店及南湖),公路沿綫建有農村候車棚(亭)27個,招呼站牌30個。道路營運綫路46條,日發913餘班次,擁有營運客車264輛(不含公汽和出租車),營運總里程8004公裏,年均客運量達600萬人次。
貨運市場擁有楊鷹嶺貨運站,緊鄰京九鐵路黃州準二級火車站,是鄂東地區公、鐵的交通樞紐。城區自然形成三臺河(城東)、黃州商城(城南)、化肥廠(城西)以及反修閘(城北)等四個主要的貨車待貨臨時停車點。全區有貨運汽車1208輛,計6160.5噸,年均貨運量達502萬噸。駕校4所,其中一類資質2年。汽車維修企業75傢,其中一類維修企業4傢,二類16傢。 |
|
- n.: Huangzhou District
|
|
黃州 |
|
|
|
黃州區一中 | 黃州區電大 | 黃州區中醫院 | 黃州區三醫院 | 黃州區寶塔中學 | 黃州區青雲賓館 | 黃州區第一醫院 | 黃州區衛生防疫站 | 黃州區婦幼保健院 | 湖北黃岡市黃州區第一中學 | 黃岡市黃州區實驗小學 | 黃岡市黃州區康泰醫院 | 黃岡市黃州區腦血管病醫院 | 黃州區第二人民醫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