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山東 >棗莊 > 
目錄
·概況·區域概況·經濟狀況
·行政區劃·歷史沿革·自然環境
·人口民族·居民經濟·英文解釋
·近義詞·相關詞·包含詞
·更多結果...
概況
  嶧城區地處魯南,為山東省棗莊市縣級市轄區,是著名的“中國石榴之鄉”、“中國蕓豆之鄉”。位處北緯 34°34'—34°48',東經117°23'—117°49'之間。東西最長處40千米,南北最寬處24.5千米。總面積635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面積的14%,占全省總面積的0.14%。2001年3月,鄉鎮合併。嶧城區轄5個鎮2個街道,即榴園鎮(原王莊鄉、棠蔭鄉合)、陰平鎮(原陰平鎮、金陵寺鎮合)、古邵鎮(原古邵鎮、坊上鄉、曹莊鎮合)、底閣鎮(原底閣鎮、甘露溝鄉合)、峨山鎮(原峨山鎮、蘿藤鄉、左莊鄉合)、吳林街道(原吳林鄉、肖橋鄉合)、壇山街道(原嶧城鎮)。
  嶧城區地處山東省棗莊市南部,為山東省南大門。處於北京、上海兩城市的中間位置,緊鄰徐州市,為淮海經濟區的中心位置,是東部沿海和西部內陸的過渡帶。嶧城區水陸空交通便利,有“黃金水道”之稱的京杭大運河在南部穿過,毗鄰青島、日照、嵐山、連雲港等沿海港口。西靠京滬鐵路,東臨京滬高速公路,京福高速、206國道、京滬高速鐵路縱貫南北,距濟南、青島、徐州三大機場分別需要2.5小時、3.5小時和不足40分鐘的車程,交通航運網絡四通八達。
區域概況
  嶧城區是棗莊市市轄區之一 ,是棗莊中心城區的組成部分,是棗莊東城區的南部組成部分,
  總面積627.6平方千米。2008年底,全區總人口3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萬人。
  區人民政府駐壇山路,郵編:277300。
  代碼:370404。
  區號:0632。拼音:Yicheng Qu。
  【境域】
  位於棗莊市中南部,東經117°23′~117°49′,北緯34°34′~34°48′。東接蒼山,西連棗莊薛城區,北依棗莊市中區,南瀕運河與棗莊臺兒莊區比鄰,西南與微山縣相接。東西最大橫距40公裏,南北最大縱距24.5公裏。
  【地形】
  西北嚮東南傾斜,依次為低丘陵、山前平原、窪地。海拔最高點為350.8米,最低處為29.5米。丘陵分佈為北面一條帶,中部一大塊,面積19268公頃,占全區面積的30.7%;平原分佈於境內中部,面積占45.6%;窪地主要分佈於運河一帶,面積占23.7%。
  【山脈】
  為泰沂山脈。主要山嶺,大馬山海拔314.8米,臥虎山290米,鍋其山301.4米,壇山275.8米,棚山325.5米,大明山311米,文峰山350.5米。
  【河流】
  為淮河流域運河水係,以降水補給為主,季節變化明顯。均自北嚮南流。主要河流有韓莊大運河、嶧城大沙河等,總長114.5公裏。其中韓莊大運河嶧城段為東西走嚮,上接南湖,下連中運河,橫貫嶧境南部,可通航運,長34.5公裏。嶧城大沙河,古稱丞河,發源於棗莊以北山區和嶧城西部山區,幹流31公裏,流域面積6 29平方公裏,是進入韓莊運河的最大河流。
  【土壤】
  分為3個土類,7個亞類,17個土屬,46個土種。其中棕壤土面積2602.13公頃,占土地面積的5.2%,主要分佈在蘿藤鄉北部、峨山鄉東部和西南部,屬於低産土壤,宜種花生、果樹等。褐土面積34337.87公頃,占土地面積的68.3%,各鄉鎮均有分佈,宜種小麥、大豆、花生等。沙薑土面積1 3305公頃,占土地面積的26.5%,主要分佈在南部12個鄉鎮,宜種玉米、高粱、小麥、地瓜、花生等。
  【植被】
  面積2.43萬公頃。其中,草山坡,即自然植被5000公頃;林地和農田林網,即人工植被1.93萬公頃。自然植被占人工植被的26%。
  【自然災害】
  主要有旱、澇、暴雨、大風、淫雨、冰雹、霜凍、雨淞、幹熱風和竜捲風等,其中旱澇最常見。東部重旱少澇,運河沿岸和甘露溝鄉的南部則易澇少旱,且旱澇發生帶有周期性和連續性的特點。一般少雨年6~7年為一個周期,多雨年則帶有年際間的連續性。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面積6.27萬公頃,其中耕地3.80萬公頃,人均耕地0.11公頃。水資源總量為3.12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流量1.795億立方米,地下水總補給量1.332億立方米,入境客水量2.975億立方米。可利用水為1.72億立方米。礦産資源有煤、石膏、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白雲石、磷、鉀長石、玉石等,其中煤的儲量1150萬噸,石膏儲量3億噸,石灰石遍布全區。
經濟狀況
  【綜述】
  1998年,全區工農業總産值564203萬元,其中工業總産值456643萬元,農業總産值10756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41600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513萬元,外貿出口收購總值3820萬美元。地方財政收入7350萬元,支出10636萬元。居民儲蓄餘額71947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3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農業】
  有耕地3.8萬公頃,人均0.11公頃。根據地形地勢、自然資源和生産條件等,全區基本可劃分為四個農業類型區:丘陵糧油林牧綜合發展區占全區總面積的37.2%;平原糧食精種高産區占33.7%;窪地糧棉生産基地區占25.7%;城郊蔬菜工副業集約經營區占3.3%。1989年10月全區實現了村村通電,1998年供電量8235萬千瓦時。全區農機總動力14.9萬馬力。大中小型拖拉機等主要農業機械達11000(輛),平均每萬名從業人員擁有550多臺(輛)。1989年嶧城區被國傢定為商品糧生産基地,1990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單位,1998年實現農業生産總值58000萬元。
  種植業 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𠔌子、地瓜、高梁、小雜糧等,以小麥、玉米為主。1998年小麥種植面積20691公頃,總産84628噸;玉米種植14601公頃,總産100069噸。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大豆、芝麻等,瓜菜主要有蕓豆、豆角、大蔥、大蒜等數十種。其中蕓豆年産320萬公斤,遠銷東北、西北等16個省、市,嶧城被中國特産委員會命名為“中國蕓豆之鄉”。1998年花生種植面積1680公頃,總産5 935噸;棉花種植面積1950公頃,皮棉總産1843噸。 林果業 林業用地1.33萬公頃,約占全區總面積的20%。其中有林地1萬余公頃,疏林地400公頃,人造林地257.06公頃。另有宜林地3186.67公頃,其中未成林地3040公頃,荒地66.67公頃。經濟林中,水果類8000公頃。其中石榴6666.67公頃,年産量500萬公斤,産值4000萬元。嶧城被中國特産委員會命名為“中國石榴之鄉”。
  畜牧業 1998年底,全區各種牲畜和傢禽存養量1038920頭(),其中牛6857頭,馬1439匹,驢10655頭,騾3156頭,生豬49047頭,羊46031衹,兔162805衹,雞、鴨、鵝共1016813衹。 水産業 全區水域面積500公頃,約占全區總面積的0.8%,在各類水面中,河道溝渠占32.6%,水庫塘壩占24.3%,坑塘占43.1%。1998年,魚類總産2238噸,産值1 566.6萬元。水生植物有2門、29科、38屬、53種,多為自然生長,人工栽培的有藕、葦、蒲等。
  【工業】
  1998年共有工礦企業210個,從業人員37868名,工業總産值45.67億元,實現稅收2894.4萬元。全區有煤礦20個,職工10500人,年採煤140萬噸。區直大型企業趙坡煤礦,地質儲量3800萬噸,可采儲量2718.1萬噸,職工3000人,1998年完成産值2560萬元,實現利稅分別為1000萬元和700萬元。1998年全區有石膏礦12個,職工3500人,年産石膏443萬噸,占全國總産量的1/5,遠銷東北三省和上海、安徽、江蘇、福建等地。1995年被國傢命名為“石膏之鄉”。東方玩具公司,原是嶧城一家乡鎮企業,現已發展為全國最大的長毛絨玩具生産企業,從業人員4000餘人,年出口占全省玩具出口總量的1/3,年創匯2000萬美元。區水泥廠,是嶧城骨幹企業之一,經過技改已形成年産150萬噸的生産規模,産品遠銷江、浙和上海等大中城市。1998年實現利稅2215萬元。
  【交通郵電】
  現有各類公路812公裏,其中206國道25公裏,蘭薛、棗徐、蒙臺等三條省道共57公裏。地方公路有6條縣道共83公裏,鄉村道路共647公裏。1998年全區營運車輛1968臺,客運量64萬人次,周轉量19萬人公裏,貨運量210萬噸,周轉量1.5億噸公裏。京杭運河橫貫嶧南,水運與蘇浙滬等省、市相通。境內古邵萬年閘港口,經過第三次擴建後1998年貨運吞吐量達到50萬噸,成為煤炭、石膏、水泥等南運的主要港口。 1998年9月8日,嶧城區郵電局分為郵政和電信兩個局。全區有郵電機構15處,其中農村支局13處。至1998年全區實現了村村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為19056門,電話用戶12500戶,營業總額1697.78萬元。有郵運、電信生産及管理用車18部,直達郵路總長度120公裏。
  【商業貿易】
  各種商業貿易網點主要分佈在承水路及嶧山路兩側,其中大型商場6個。1998年從業人員2500人,商品銷售額5400萬元,各種商品出口交貨值4.5億元。
行政區劃
  嶧城區轄2個街道、5個鎮:壇山街道、吳林街道、古邵鎮、陰平鎮、底閣鎮、榴園鎮、峨山鎮。
歷史沿革
  嶧城為舊嶧縣治所,嶧之名,一說來於嶧南葛嶧山(俗稱天柱山);一說因嶧境多山,衆山連絡為繹“繹”與嶧同。嶧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人輩出,風光獨特。自夏朝在此建鄫國後的4000多年裏,一直為州縣治所。戰國時期大思想傢荀子、“鑿璧偷光”苦學成纔的漢丞相匡衡、“純正清廉”的漢大司徒王良、古代奇書之一《金瓶梅》的作者明朝兵部右侍郎賈三近等都是嶧地垂昭千秋的歷史名人。1958年11月21日,嶧縣機關由原嶧縣駐地嶧城遷至棗莊。1960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嶧縣建製,建立縣級棗莊市。以原嶧縣的行政區域為棗莊市區域,隸屬濟寧專區。嶧城設辦事處,為棗莊市人民委員會的派出機關。1961年9月12日,經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批準,棗莊市升為省直轄市。1962年6月30日,調整行政區劃,建立嶧城區。自1962年至今,嶧城一直隸屬棗莊市。
  嶧之名,一說源於嶧南葛嶧山(俗稱天柱山),一說因境內多山、衆山連絡為繹,古“繹”與嶧同。
  1991年10月3日,撤銷古邵鄉,設立古邵鎮。
  1996年12月25日,撤銷金陵寺鄉,設立金陵寺鎮(魯政函民字57號)。
  1999年12月6日,撤銷嶧城區曹莊鄉,設立曹莊鎮(魯政函民字33號)。
  2000年,嶧城區轄6個鎮、9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339980人,各鄉鎮人口: 嶧城鎮 49695 底閣鎮 26023 陰平鎮 30346 古邵鎮 25586 金陵寺鎮 17673 曹莊鎮 18405 棠陰鄉 29120 王莊鄉 26026 吳林鄉 20199 肖橋鄉 12055 左莊鄉 20408 峨山鄉 14702 甘露溝鄉 13173 蘿藤鄉 19458 坊上鄉 17111
  2001年,全區總面積627.6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5個鎮,466個行政村,10個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35.54萬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區總面積627.6平方千米。轄2個街道、5個鎮,342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35.5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03萬人。
自然環境
  嶧城區地處魯中南山地丘陵與淮北平原的銜接帶上,在地貌分類上既有丘陵,又有平原。在不同營造力的作用下,本區地貌在成因上形成三種類型:流水地貌、岩溶地貌、構造地貌。
    嶧城區的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季風明顯,雨熱同季。因受黃海氣候的影響,東風較多,但大陸海洋性氣候不夠典型。全區年日照平均為 2226.4小時,以4、5月份日照時數最多,月平均可達216.5小時。全區鼕季最長,夏季次之,春季略長於秋季,具有冷熱持續較長的特點。歷年平均溫度14.5℃,全區降水較為充沛,年平均降水量872.9毫米。其中,夏季占年降水量的64%,秋季占16.7%,鼕季占4.1%,春季占14.5%。
    全區河流屬淮河流域運河水係。運河北岸支流以嶧城大沙河為界,河西屬南四湖湖東地區,河東屬邳蒼地區。地面徑流方向總的是自北嚮南,各條河道多為季節性泄洪河道。
人口民族
  嶧城區歷來是漢族居住集中的地方,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居住較集中外,其他少數民族人數少而分散,多數是由於婚姻、工作在嶧城區落戶。少數民族有:回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瑤族、土傢族、哈尼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0.129%。 全區總人口達36.4萬人。
居民經濟
  居民生活
  改革開放以來,嶧城區人民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地變化,特別是農民由溫飽嚮小康轉化,城鄉差距也逐漸縮小,城鄉居民真正達到了豐衣足食。到2008年底,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18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73元。
  綜合實力
  2008年,全區完成生産總值83.3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8億元, 實現財政收支平衡。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50.3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2.7億元。金融機構新增貸款餘額4億元。
  産業結構
  嶧城資源豐富,水電充足。石膏探明儲量6億噸,占全國儲量的六分之一。年産原煤200多萬噸、石膏 250餘萬噸、水泥500萬噸,是山東省重要的水泥、石膏、煤炭産地之一。形成了以煤電、建材、紡織、農 副産品深加工、機械電子、陶瓷等支柱産業為主導,同時擁有玻璃、食品、醫療器械、造紙等門類齊全的 新型工業化體係,成為重要的支拄産業。農業以石榴、蔬菜、桑蠶、畜牧為重點,産業化體係初步形成, 是全國重要的石榴和反季節蔬菜生産基地。以旅遊業為重點的第三産業不斷發展壯大。
英文解釋
  1. n.:  Yicheng District
近義詞
嶧城
相關詞
????業????務局棗莊市政府工作報告2010年
包含詞
嶧城區????務局棗莊市嶧城區
棗莊市嶧城區賓館山東棗莊市嶧城區
棗莊市嶧城區中醫院棗莊市嶧城區衛生防疫站
棗莊市嶧城區人民醫院棗莊市嶧城區骨質增生醫院
棗莊市嶧城區婦幼保健站棗莊市嶧城區玩具有限公司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棗莊市嶧城區棉麻公司
棗莊市嶧城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棗莊市嶧城區吳林辦事處大橋村蔬菜批發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