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郵編:344000 代碼:361002 區號:0794 拼音:Lín Chuān Qū 英譯:Linchuan District
臨川區位於江西省東部、撫河中遊。是撫州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中心。東與金溪縣、東鄉縣毗鄰;西倚崇仁縣、豐城市;南瀕南城縣、宜黃縣;北與進賢縣接壤。東西寬48.2千米,南北長69.8千米,總面積2121平方千米,其城區面積25平方千米。總人口106.9 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8.7萬人。
全區轄7個街道、18個鎮、9個鄉:青雲街道、西大街街道、荊公路街道、六水橋街道、文昌街道、城西街道、鐘嶺街道、上頓渡鎮、溫泉鎮、高坪鎮、秋溪鎮、榮山鎮、竜溪鎮、崇崗鎮、大崗鎮、雲山鎮、唱凱鎮、羅針鎮、羅湖鎮、太陽鎮、東館鎮、騰橋鎮、青泥鎮、孝橋鎮、撫北鎮、展坪鄉、連城鄉、桐源鄉、湖南鄉、七裏崗鄉、嵩湖鄉、鵬田鄉、茅排鄉、河埠鄉,以及七墾、榮墾2個墾殖場。共有65個居委會、421個行政村。區政府駐贛東大道。
地處武夷山區與鄱陽湖平原區結合地帶。地貌以低丘岡地,河𠔌平原為主。南部芙蓉山海拔1176米為最高峰。四周多丘岡,中部為河𠔌平原。臨(宜黃河)、汝(撫河)二水並流;撫河自東南嚮西北流貫北境,在中部納南來的宜黃河、崇仁河。有躍進、前進、上遊等中型水庫。年均溫17.5℃,年降水量 1500-2000毫米,年均日照1775小時,年均無霜期270天。有瓷土、釉土、煤、重晶石、金、銅、花崗岩、石料和礦泉水等資源。是國傢商品糧基地,省油菜、茶油、柑橘生産重點基地。名産秋溪豬。盛産煙葉、撫州西瓜。
鷹廈、浙贛、嚮樂鐵路,京福高速公路、昌撫高等級公路、316國道、滬瑞國道和昌廈公路等穿境而過。名勝古跡有新石器時代和殷商時代遺址,王羲之洗墨池、湯顯祖陵園、湯顯祖紀念館、王安石紀念館、文昌橋、孝義橋、正覺寺、金山寺、天主教堂、青蓮山溫泉、靈𠔌山、萬魁塔、雙坊牌坊、揭重熙墓、白滸窯遺址等。名人有北宋著名詞人晏殊、晏幾道,文學家、政治改革傢王安石,明代戲劇傢湯顯祖。 |
|
臨川是撫州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中心。臨川歷史悠久,文化昌盛。她地處閩粵要衝,山嶽炳靈,河港縱橫,田地肥美,人民殷富,教育興旺,英才輩出,素有江右名郡之稱。
臨川位於江西東部撫河中遊,東與金溪、東鄉毗鄰;西倚崇仁、豐城;南瀕南城、宜黃;北與進賢接壤。地形狹長,東西寬48.2公裏,南北長69.8公裏,總面積2121平方公裏,其城區面積25平方公裏。四周群山環抱,中間多為盆地。境內有臨(宜黃河)、汝(撫河)二水並流。
氣候上,臨川屬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7.5℃,一年中七、八兩個月最熱,平均氣溫達29.5℃;一、二月份最冷,平均氣溫5.2℃。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1775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臨川成為一個適宜人類生産、生活的好地方。1981年在城西北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遠在五、六千年前,臨川人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開創着人類文明。 |
|
臨川建縣始於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因境內有臨汝二水,遂名臨汝縣。其後歷代行政區劃變更頻繁,名稱不一。解放初期曾由臨川縣析出撫州市,1987年國務院批準臨川縣、撫州市合併為臨川市,1995年5月正式合併,2000年10月改市設區,從此開創了臨川發展的新紀元。
東漢永元八年(公元96年)析南城縣地置臨汝縣,因境內有臨汝二水得名。隋開皇九年(589)改臨川縣,縣因臨近定川(唐改為臨川水)得名,屬撫州。唐為撫州治。元屬撫州路,為路治。明、清屬撫州府,為府治。
1949年以東外、羊城2鎮置臨川市,1950年改臨川縣,1951年析臨川縣城關區設撫州市。1987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撫州市與臨川縣合併為臨川市(註:1995年5月正式合併為臨川市),屬撫州地區。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準(國函字83號),撤銷撫州地區和縣級臨川市,設立地級撫州市。撫州市設立臨川區,以原縣級臨川市的行政區域為臨川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贛東大道。2000年10月正式改市設區。
1979年,臨川縣恢復上頓渡鎮,設立河西公社、章捨公社(贛革發146號)。1984年5月31日,設置紅橋鎮,管轄紅橋公社的範圍(贛府廳字166號)。1985年3月15日,撤銷唱凱、竜溪、高坪、騰橋鄉,設置唱凱、竜溪、高坪、騰橋鎮(贛府廳字160號)。
1984年5月31日,撫州市設置撫北鎮,管轄原北站公社的範圍(贛府廳字166號)。
1994年5月5日,撤銷羅針鄉、羅湖鄉、雲山鄉、大崗鄉、青泥鄉,設立羅針鎮、羅湖鎮、雲山鎮、大崗鎮、青泥鎮(贛民字80號批復)。
1995年12月12日,撤銷洋洲鄉、孝橋鄉,設立洋洲鎮、孝橋鎮(贛民字250號批復)。
1997年,全市面積2121平方千米,人口90萬人。轄5個街道、14個鎮、23個鄉:西大街街道、青雲街道、六水橋街道、荊公路街道、橋東街道、雲山鎮、羅針鎮、唱凱鎮、羅湖鎮、孝橋鎮、撫北鎮、洋洲鎮、紅橋鎮、上頓渡鎮、高坪鎮、青泥鎮、騰橋鎮、竜溪鎮、大崗鎮、華溪鄉、桐源鄉、太陽鄉、展坪鄉、七裏崗鄉、溫泉鄉、湖南鄉、城西鄉、三橋鄉、河東鄉、鐘嶺鄉、河西鄉、崇崗鄉、嵩湖鄉、連城鄉、秋溪鄉、東館鄉、鄧坊鄉、河埠鄉、鵬田鄉、榮山鄉、蓮源鄉、茅排鄉。 1999年5月4日,撤銷東館鄉、華溪鄉、榮山鄉、崇崗鄉、太陽鄉、秋溪鄉,設立東館鎮、華溪鎮、榮山鎮、崇崗鎮、太陽鎮、秋溪鎮(贛民字113號批復)。
2000年,全區轄5個街道、20個鎮、17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 1007391人;其中:青雲街道60491人、西大街街道46650人、荊公路街道32022人、橋東街道14513人、六水橋街道37994人、上頓渡鎮46616人、紅橋鎮14415人、洋洲鎮22446人、撫北鎮11683人、高坪鎮20082人、大崗鎮29176人、唱凱鎮46358人、雲山鎮 37802人、羅針鎮47672人、羅湖鎮32564人、騰橋鎮14554人、青泥鎮24909人、竜溪鎮17651人、孝橋鎮26850人、崇崗鎮 22010人、秋溪鎮24438人、華溪鎮18330人、太陽鎮20852人、東館鎮17586人、榮山鎮18402人、城西鄉14722人、河東鄉 27086人、河西鄉21765人、連城鄉18524人、溫泉鄉17498人、三橋鄉11090人、展坪鄉18482人、桐源鄉24506人、湖南鄉 43241人、七裏崗鄉20514人、嵩湖鄉21380人、鵬田鄉12028人、鄧坊鄉9079人、茅排鄉6264人、蓮源鄉5508人、河埠鄉 12833人、鐘嶺鄉16805人。
2001年11月8日,撤銷河東鄉、河西鄉,劃歸上頓渡鎮;撤銷鄧坊鄉,劃歸騰橋鎮;撤銷蓮源鄉,劃歸榮山鎮;撤銷三橋鄉,劃歸高坪鎮;撤銷華溪鎮,劃歸羅湖鎮,鎮政府駐華溪街;撤銷溫泉鄉、紅橋鎮,合併組建溫泉鎮,鎮政府駐紅橋;撤銷城西鄉,改設城西街道辦事處;撤銷鐘嶺鄉,改設鐘嶺街道辦事處;撤銷洋洲鎮、橋東街道辦事處,合併組建文昌街道辦事處(贛民字509號批復)。
2002年底,臨川區面積2121平方千米,人口98.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5萬人。郵編344000代碼:361002。轄7個街道、18個鎮、9個鄉,65個居委會、435個行政村。區政府駐贛東大道。
2003年底,全區轄7街道18鎮9鄉,總人口103.6萬人。2004年末常住總人口104.13萬人。2005年末常住總人口105.08萬人。2006年末常住總人口105.79萬人。2007年末常住總人口106.15萬人。 |
|
至2006年,全區轄9個鄉、18個鎮、2個墾殖場、7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08萬,其中農業人口78萬,非農業人口30萬。
2009年行政區劃
青雲街道(駐地 青雲巷 郵編 344000)
居委會8:青雲、縣學嶺、黃巢、芝山、金傢山、金巢、撫臨、紅石嘴
西大街街道(駐地 西大街 郵編344000)
居委會8:公園、馬傢山、柴市上、若士路、西大街、營上巷、後湖田、石馬巷
荊公路街道(駐地 荊公路 郵編344000)
居委會8:同叔路、清風路、文昌閣、五皇殿、香楠峰、三元樓、穆堂路、荊公路
六水橋街道(駐地 洲學嶺 郵編 344000)
居委會8:洲學嶺、楊打漁、北門、羊城、二仙橋、東嶽觀、環北、兵馬巷
文昌街道(駐地 大公東路 郵編 344000)
居委會5:太平路、靈芝山、東鄉倉、河東灣、剪子口
村委會6:付傢、勤光、前進、洋洲、西湖、瑤坪
城西街道(駐地 下山姜家 郵編344003)
居委會1:城西
村委會5:伍塘、南關、南岸、西岸、東津
鐘嶺街道(駐地 十裏亭 郵編344002)
居委會1:鐘嶺
村委會8:小圩、白嶺、上張、長嶺、李傢、繳上、謝傢、張傢
上頓渡鎮(郵編344100)(有資料顯示已改為11居22村)
居委會 6:羅傢巷、橋東路、洲下、針巷口、外河街、玉茗路
村委會27:城關、安澤、王傢、東殿、丁傢、章捨、梁憲、楊傢、東梁、上肖、楊林、笠上、呂坊、堯村、周傢、城上、西鄧、林源、塘灣、曾傢、西廨、城東、倉下、山頭、石鼓、東傢、河西灣
溫泉鎮(駐地 紅橋街 郵編344116)
居委會 1:紅橋
村委會18:溫泉、桐山、六嶺、翁坪、餘坊、中餘、安全、楊源、流溪、城陂、水邊、青蓮山、東田、白滸窯、祝坊、古溪、官田、劉傢
高坪鎮(郵編344115)
居委會 1:高坪
村委會26:高坪、櫟江、樟溪、下周、古坪、老基、戴傢、老趙、洽源、城頭、饒山、爪石、東源、林田、渣溪、新坪、荷壠、梧溪、賀坊、三橋、塘南、陽城、捨竜、江源、塘頭、新趙
秋溪鎮(郵編344119)
居委會 1:秋溪街
村委會12:博溪、洪坊、吳店、上陽、大路、邱坊、梓溪、東溪、棠溪、羅田、圓石、李傢
榮山鎮(郵編 344123)
村委會18:付傢、新安、何嶺、婁滸、新街、榮山、天爾、旨榮、排上、新村、光榮、上陳、棠下、蓮源、婁傢、南坑、大雷、小雷
竜溪鎮(駐地 竜骨渡 郵編344118)
居委會 1:竜溪街
村委會12:竜溪、易傢、陳園、廖坊、梅溪、雷李、湯傢、司堯、山下、竹葉、金坑、棲源
大崗鎮(駐地 塘坊 郵編344111)
居委會 1:大崗街
村委會20:城坊、株山、高原、坪上、院前、溪頭、青塘、和豐、廟前、山湖、白窩、大崗、喬山、上門、西田、下門、吳頭、毛坊、烏嵐、未坊
雲山鎮(郵編 344101)
居委會 1:雲山街
村委會21:雲山、楊泗、洋坊、梅坊、石洋、港口、清溪、甘陂、遊源、鄢坊、水田、歐湖、庫前、龔何、駱仙、肖坊、周坊、南光、圳上、大源、韓梅
唱凱鎮(郵編344102)
居委會 1:唱凱街
村委會18:觀前、古港、邱傢、靈山、上遊、官湖、低洲、石溪、唱凱、艾崗、萬年、花湖、江山、白水、蔡傢、東湖、遊學、北保
羅針鎮(郵編 344103)
居委會 1:羅針街
村委會18:羅針、張傢、新徐、長湖、丁湖、江園、滸溪、顧傢、新郭、老郭、櫟坪、鵬坊、湖西、河湖、鬍傢、何粟、城前、許渡
羅湖鎮(駐地 華溪街 郵編 344105)
居委會 2:羅湖、華溪
村委會30:支村、下堯、羅湖、蟬塘、許傢、雙林、白米、沿崗、捨前、樟溪、何傢、宋傢、墩上、新積、塘頭、中華、羅溪、山背、科溪、竜崗、鐵保、煙墩、官莊、華溪、鄒陽、永豐、沙溪、良溪、南頭、丁村
太陽鎮(郵編344109)
村委會11:太陽、秋塘、鄧傢、湖溪、婁溪、延橋、新中、涌橋、黃鐵、何坊、衙背
東館鎮(郵編 344124)
居委會1:東館街
村委會8:東館、橋下、下龔、下張、站上、白竹、玉湖、劉村
騰橋鎮(郵編344126)
居委會 1:騰橋街
村委會21:騰橋、焦坑、石池、新楊、石塘、四遊、皇溪、鬆崗、陳傢、白沙、集源、潭下、鄧坊、榮坊、湖橋、蘭溪、厚源、大塘、文傢、饒傢、新於
青泥鎮(郵編344128)
居委會 1:青泥街
村委會14:紅官、水西、肖傢、許坊、榮陽、青泥、吳傢、湖山、高源、吳山、黎傢、黃道、石街、嶺下
孝橋鎮(駐地 黎坊 郵編 344003)
居委會1:孝義橋
村委會9:嚴傢、荔口、竜灣、下璜、鬥門、中洲、畲塘、孝橋、下李
撫北鎮(駐地 北站 郵編 344001)
居委會3:北站、青蓮山、安塘
村委會3:上源、莊傢、捨坪
崇崗鎮(駐地 鳳崗 郵編344121)
居委會 1:鳳崗街
村委會12:立新、四新、長崗、邵坊、風崗、上鄧、中鄧、下鄧、仙溪、祝傢、馮嶺、過傢
展坪鄉(郵編 344113)
村委會11:展坪、占坊、下餘、馬傢、石港、茶山、沾源、南塘、祝崗、端西、山下
連城鄉(郵編 344119)
村委會12:大升、下莊、黃灣、後坊、連城、鄒傢、下城、
桐源鄉(駐地 鄭坊 郵編 344112)
村委會13:鄭坊、塘東、青坑、池溪、新塘、大田、桐源、水源、圳口、嶺西、黃源、東坊、黨溪
湖南鄉(駐地 孔傢橋 郵編 344106)
村委會19:梅崗、蘭坊、山塘、洪塘、坪山、鵬溪、湖田、黃鄧、流坊、竹溪、春光、孔橋、湖北、瑤湖、店下、加溪、東傢、廟東、沙湖
七裏崗鄉(郵編 344108)
村委會15:湖墓、萬興、封溪、山口、水口、菩峰、新電、東崗、流源、港東、水溪、上塘、雷溪、楊源、戴東
嵩湖鄉(郵編 344125)
居委會 1:嵩湖街
村委會11:嵩湖、官傢、上聶、曹傢、下澤、陳油、廖傢、加升、付傢、范家、江下
茅排鄉
河埠鄉
榮山墾殖場
七裏崗墾殖場 |
|
自古以來臨川文化昌盛,人傑地靈,素有“才子之鄉”的美譽。自宋至清,在科舉考試中共錄取興人1029人,進士731人,收入《中國歷史名人辭典》的134人。臨川著書立說者甚多,其中有770多捲被列入《四庫全書》。特別是宋代的晏殊與王安石、明朝的湯顯祖更具盛名。晏殊不但是一朝宰相,而且與其子晏幾道同為詞壇高手,開創了北宋一代詞風。王安石身居宰相之位,致力變法,力倡“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傢”湯顯祖憤世嫉俗,寫出了名揚四海的《臨川四夢》,有“東方莎士比亞”之稱。現縱橫於城區的街道,有不少就是為了紀念歷史名人而命名的,諸如紀念王安石的荊公路,紀念晏殊的同叔路,紀念湯顯祖的若士路,紀念李瑞清的梅庵路等。此外,還有南寧的婦産科專傢陳自明,是江西歷史上的十大名醫之一。元代有地理學家朱思本,針灸名醫席弘。明代有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艾南英“四大才子”聞名於世,以及文史學家徐奮鵬,天文學家吳昊。清代有一代名臣李紱、鴻博高魁李來泰,理學名傢紀大奎,書畫大師李瑞清。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有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獻身的革命先烈傅烈、傅大慶。新中國成立後,臨川更是人才濟濟。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井泉,近代物理學家“四大名旦”之一的饒毓泰,中國波譜學奠基人丁渝,還有著名學者遊國恩,蕭滌非、鄧從豪、吳自強、劉振群等。 |
|
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甚多,旅遊資源豐富,是臨川又一特色。有新石器時代和殷商時代遺址,有書聖王曦之的洗墨池,有江南名剎正覺寺,還有規模宏偉名列全國第三的天主教堂,金山寺大雄寶殿是江西省最大的佛教和朝拜聖殿。已有800多年歷史的文昌橋在橋梁建築史上具有相當價值,“王祥臥冰”求鯉為母治病被後人修建孝義橋以彰其孝行。蘇東坡譽之為天下七大溫泉之一的青蓮山溫泉,已被闢為療養休閑的三星級賓館。特別是八十年代以後,先後興建和修葺了王安石紀念館、玉茗堂影劇院、湯若士陵園、湯顯祖紀念館等人文景觀,這些名勝使臨川更顯現了“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特色,吸引了許多中外學者、各地遊客來此瞻仰、遊覽。 |
|
解放前臨川是座消費城鎮,工業十分落後,僅有一些手工作坊和少數半機械化的小工廠。主要行業有鐵、木、竹器製作,小電廠等。至1949年,臨川工業總産值僅607萬元。解放後。黨和政府開始着手發展工業,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臨川的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近年來,臨川區通過深化企業改革,全區53傢國有企業已改製47傢,通過從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扶優扶強,實行一廠一策,着力培植臨川酒業有限公司、銀濤藥業有限公司、盾牌化工有限公司、撫州減震器有限公司、金嶺合成纖維有限公司等20傢骨幹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工業初步形成了以機械、食品、醫藥、飼料、化工等為主體的地方工業體係,臨川貢酒、輕翔牌係列減震器、永惠飼料、銀濤牌係列藥品等先後被評為省(部)優名牌産品。臨川區工業多次被評為全省工業八強縣區。
臨川交通方便,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新建成的昌撫高等級公路,大大縮短了與省城南昌的距離。臨川是全省地級市離南昌最近的城市,僅98公裏,處於南昌1小時經濟圈之內。至南昌昌北機場128公裏,空中通道也十分便利。別有鷹廈、浙贛、嚮樂鐵路縱貫南北,316國道、昌廈公路、滬瑞國道和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使臨川溝通全國,快捷方便。
自古臨川為贛東的商業中心。民國23年(1934)城區就有私營商業1340傢,城區內百貨、南雜、銀樓、藥材、竹木用具等各種店鋪林立。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各類市場蓬勃發展,城鄉居民購銷兩旺。至2003年,全市擁有各類市場近80個,面積近25萬平方米,形成和完善了以撫州貿易廣場、江西輕紡城為竜頭,集布匹、服裝、傢具、鞋帽、副食品、糧油、建材、蔬菜、水果等十五大專業市場為一體的市場體係,而上頓渡城區的新城·萬商匯的建成,將更加吸引四方商賈雲集,為臨川商業繁榮興旺錦上添花。
臨川是個農業大區,有農業人口75萬人,耕地83.6萬畝。傳統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同時兼有大豆、花生、棉花、甘蔗、柑桔、紅薯、玉米、緑豆等經濟作物,農特産品有臨川西瓜、臨川菜梗、青泥柑桔、七裏崗生薑、蓮源茶葉等。近年來,臨川在推進農業産業化的時程,依靠科技出精品,依靠名牌占市場,形成了以黃梔子、西瓜、花卉、蔬菜為四大支柱的農業産業化格局,黃梔子面積達6萬畝,西瓜22萬畝,花卉1.5萬畝,商品蔬菜10萬畝。“田露”牌西瓜、“安石”牌菜梗、“老農”牌葛粉、“華茂”牌蜂蜜等10餘個産品在江西嶄露頭角。目前,臨川是江南最大的黃梔生産基地,全國四大西瓜之鄉之一,花卉已初步形成了沿昌廈公路從雲山到騰橋的百裏花卉長廊,天順生態農業、華茂、安石等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日益做大做強,上規模、上效益、上品牌。
積極實施大開放戰略,臨川招商引資熱潮滾滾,成績斐然。臨川區以招商引資為總抓手,建立和完善激勵約束機製,形成了領導帶隊招商、專業隊伍招商、以商招商、網上招商、委托招商的多路出擊、齊頭並進局面。着力營造一個凝聚人心、激勵鬥志的輿論環境,開明開發、求新思變的人文環境,廉潔務實、規範高效的政務環境,統一透明、公開公正的政務環境及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城市環境。以撫北工業園區為重點,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條竜服務,一天辦好手續制度,建立“無費區”,營造一個良好的“親商、富商、安商”的環境。2002年全區簽約項目348個,實際進資5.58億元,比上年翻一番。2003年簽約合同282個,實際進資9.3億元,增長89.8%,作為招商引資載體的撫北工業園區,已有19傢企業進園落戶,合同資金8億多元,實際進資約3億元。臨川區連續5年被評為全省經濟協作先進單位,全省利用外資先進單位。
臨川自古文風鼎盛,教育發達,是全國知名的“教育之鄉”、“才子之鄉”。歷史上臨川府、縣儒學延綿不斷,有著名的書院 10多所。北宋大文學家曾鞏創辦的興魯書院一直保存至清末。以後因戰亂頻繁,學校、學生均有所減少,至解放前夕,城區有普通公、私立中學5所,在校學生僅1800人;小學15所,學生僅2000人。解放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臨川的教育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目前,全區共有各類學校496所,在校學生18萬餘人。其中有普通高校東華理工學院、撫州職業技術學院,江西醫學院撫州分院,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撫州廣播電視大學等,臨川的教育質量有口皆碑.恢復高考以來,臨川教育為國內外各大中專院校輸送4萬多名學生,居全省縣(區)之冠。遍布全國各地的臨川籍碩士研究生1400多名,博士研究生500多名,博士後100多名,出國留學的臨川籍學生近600名.尤其是臨川出現了令人稱羨的"神童現象",已有150多名年齡不足15歲的少年考取了全國重點大學少年班,錄取人數居全國各縣市區之冠.
有着"文化之邦"美譽的臨川,孕育了輝煌燦爛的“臨川文化”,有着“文化之邦”美譽的臨川,孕育了輝煌燦爛的“臨川文化”,文化事業繁華似錦。由三腳班發展的採茶戲歷演不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採茶戲《紅鬆林》、《金灣戰歌》唱段曾被中國唱片社錄成唱片全國發行。區採茶劇團的名角曾為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演過折子戲,受到他們的鼓勵和贊揚。近幾年,臨川以“五個一工程”為竜頭的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一批文藝作品在全國全省獲奬,再現了臨川人民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時代風貌。
城市建設步伐加快,城區面貌日新月異。上頓渡城區建設由於諸多原因,發展較為緩慢。近年來,臨川區委、區政府創新城市經營理念,以大手筆、高品位建設上頓渡城區,繼臨川文塔——這一標志性建築物基本竣工後,城市建設六大工程全面啓動,上頓渡舊城改造、防洪墻工程、河濱廣場、臨川新城、臨川行政新區、110KV變電站等一批城市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相繼實施和竣工,尤其是新建成的河濱廣場,南至建設路,北靠賓館路,羅傢巷商業步行街橫穿其中,西鄰中興路與河濱公園、中洲公園遙相輝映,成為上頓渡城區第一個集休閑、景觀、娛樂、商貿為一體的大型公益場所,結束了上頓渡6萬多居民無室外休閑場所的歷史,成為臨川區一道亮麗的風景。
今日的臨川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産業化,經濟建設蓬勃發展。2003年全區國民生産總值達57億元,增長13.5%,為歷年來最高增幅,完成財政收入2.047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720元。在收入增加的同時,城鄉居民購買力不斷增強,城市居民住宅條件明顯改善,農民也紛紛搬進新居,安裝了電話和有綫電視。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今日臨川作為撫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正處在千載難逢的大好時期。撫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臨川做大做強做優,沿海産業紛紛嚮中西部轉移,市萬畝工業園區、京福高速公路、東臨一級公路、臨崇一級公路、廖坊水庫的興建……這些都為臨川提供了千年等一回的歷史機遇。面對歷史的召喚,臨川區委、區政府决心實現臨川在撫州率先崛起,建設美好臨川,舉全區之力把工業做強,把城市做美,把農業産業化特色做亮。 “煙波樓閣春如海,明日臨川更絶倫”。 |
古今名人 Ancient and Modern Masters |
王安石 (公元1021 – 1086年)安介甫,號半山,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江西臨川縣????埠嶺人(今江西省撫州市鄧傢巷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傢、思想傢、文學家、改革傢。
王安石出生於仕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曾隨父宦遊南北各地,接觸到一些社會現實,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所瞭解。因此年青時便立下“矯世變俗”之志。王安石22歲中進士後,歷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刑獄提點。嘉裕三年(公元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知製誥,實施變法,推行農田水利、麥苗、均輸、保馬、保田、市易、免役諸法,對當時社會生産力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革命導師列寧曾譽他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傢”。後因司馬光等保守派反對,新法不久被廢。為文主張“務有補於世”,其文章多觸及現實。詩歌新穎奇秀,豪氣縱橫,“春風又緑江南岸”堪稱千古絶唱。作品現存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因王安石詩文成就很高,被譽為“唐宋八大傢之一”。臨川人民為紀念這位傑出的鄉賢,將撫州城區的一條街道命名為“荊公路”,人民政府也於1986年修建了王安石紀念館,成為城區一大旅遊景點。
湯顯祖 (公元1550 – 1616年)字義仍,號若土,又號海若,清遠道人。明代傑出的劇作傢、文學家,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湯氏祖籍臨川雲山,後遷居傢山(今撫州城區)。湯顯祖21歲中舉,33歲中進士,先後任太常博士、詹事房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因抨擊朝政,彈劾大學士申時行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改任浙江遂昌知縣,為官數載,政績卓著,但終因壓製豪強,觸怒權貴而遭非議,遂於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棄官歸裏,潛心著述。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麯創作為最,其戲劇作品《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和《紫釵記》合稱“臨川四夢”。這些劇作均以夢幻為劇情中心,藉以抨擊封建禮教和當時的黑暗現實,不僅為我國歷代人民所喜愛,而且傳播到英、日、德、俄等許多國傢,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珍品。湯顯祖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亦是我國戲麯史上論述戲劇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拓荒開路作用。湯顯祖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詩文有《玉茗堂全集》4捲,《紅泉逸草》1捲、《問棘郵草》2捲。新中國成立後,對其著作進行了整理,將戲麯、詩文匯編成《湯顯祖集》。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戲劇傢、文學家,家乡人民將城區一條街道名為“若土路”,人民政府先後修建了湯顯祖墓園、玉茗堂影劇院、湯顯祖紀念館。
晏殊 (991 – 1055年),字同叔,北宋臨川縣文港鄉(今屬進賢縣)人,著名詞人。
殊自幼聰明,七歲能文,被稱為“神童”,十四歲中進士,歷任太常寺奉禮郎、光祿寺丞、集賢校理、太常寺丞、戶部員外郎、翰林侍讀學士、三司使、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五十三歲時,任樞密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
晏殊知人善任,當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輔都出其門下,韓琦、富弼、歐陽修、宋祁等人均被重有。晏殊還很註意培養人才,熱心教育事業,1027年,他留守南京(今河南商丘)時,“大興學校,以教諸生”,使五代以來荒廢了的教育事業,很快由衰復興,體現了他為國興學,培養人才的戰略眼光和實幹精神。
晏殊擅長詩詞尤工小令,他的詞,承襲南唐風格,追宗“西昆體”,以情緻勝。文詞典麗,雍容華貴,妙語天成,韻味獨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溫潤圓融,意趣橫生的藝術風格,有“導宋詞之先路”、“為北宋倚聲傢之初祖”的美譽。“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等佳句,為千古傳頌。作品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傳世。為紀念這位北宋著名宰相和傑出詞人,家乡人民將撫州城區的一條街道命名為“同叔路”。
晏幾道 (1031 – 1106)字叔原,別號小山,係晏殊第七子。著名詞人,與其父晏殊並稱“二晏”。
晏幾道,秉性孤傲,不肯媚世求榮,一生官職卑微,衹任過潁昌府許田鎮監察。晏幾道學問超群,尤工小令,令詞經過他的努力發展達到了頂峰。他的詞風格婉約,工於言情卻情而不淫,把五代、宋初文人娛賓遺興的“豔科”詞,變成了真摯動人的抒情之作。寫人詠物,則形神兼備,呼之欲出;斟字酌句,則工巧自然,不露痕跡,詞意雋永,聞者擊節。
由於社會地位的遽變,傢道中落,其詞婉麯悲涼,偏執哀痛,通篇縈繞低回,有惆悵傷感的情調。著有《小山詞》傳世。
謝逸 (1070 – 1113年)字元逸,號溪堂,宋代臨川人,與弟謝過被稱為“江西詩派”中的“二謝”。他學問淵博,尤工詩文,其詩風格清新麯折,與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近似,人稱“江西謝康樂”。曾寫過“詠蝶詩”三百首,狀極物態,故有“謝蝴蝶”之稱。著作甚多,失散過半,今僅存《溪堂集》10捲。
陳自明 (1190 – 1270年)字良甫,臨川城西鄉人。南寧著名醫學家,我國最早的婦産專傢。嘉熙元年(1237年),編成《婦人大全良方》24捲,把婦科病癥歸納為調精、坐月、難産、産後等八大門類,理論精闢,見解獨到。書中有關乳岩(即乳癌)的論述,為世界首創。此外還著有《外科精要》一書傳世。他與崔嘉彥、嚴用和、危亦林、龔廷賢、李梃、龔居中、喻昌、黃宮綉、謝星煥並列為江西歷史上十大名醫。
朱思本 (1273 – 1333年)字本初,號貞一,臨川人,元朝著名地理學家。青年時代為了掌握地理知識,周遊天下,廣閱書籍,苦心鑽研,費盡十年功夫,終於用計裏劃方格定位方法繪成《輿地圖》,其精確度超過前人,是我國製圖史上的傑作。明清以後所製新圖多以《輿地圖》為藍本。他還著有《貞一齋詩文稿》行世。
祝徽 (1568 – 1634年)字文柔,臨川鐘嶺祝傢村人。與湯顯祖、邱兆麟、帥機齊名,被譽為明代臨川前四大才子。他自幼苦讀,博聞強記,但科場失意,大工業器晚成,年逾半百始中會元,成進士。歷任山東道御史、山西巡按使、浙江巡按御史等要職。他一生風儀自勵,步入仕途前,以教為生,安貧樂道,自珍自愛,唯以育纔為已任;顯貴以後,仍樸實謙恭,平易近人,且自奉甚儉,曾上疏將己節餘俸銀八千兩交給國庫,以佐軍需。祝徽為文,勁骨奇姿,書法與文章獨成一傢。著有《十日言》、《壁經》、《十日言餘集》、《在平篇》等傳世。
陳際泰 (1567 – 1641年)字大士,臨川鵬田人。青年時代與艾南英、羅文藻、章世純致力寫作。他文思敏捷,揮筆成章,名噪一時,被譽為明代“江西四傢”之一。史書贊他“經生舉世之高,一時無出其右”。著作《太乙山房集》14捲、《易經說意》、《周易翼簡捷解》、《五經讀》和《四書讀》等多收入《四庫全書》。 |
|
臨川貢酒 臨川貢酒歷史悠久。歷史名人、北宋宰相王安石曾以此酒敬獻神宗皇帝,深得神宗皇帝厚愛,由此而得臨川貢酒美名。
臨川貢酒采用優質原料、傳統工藝精釀而成,清亮透明,聞香幽雅,甘綿爽淨,低而不淡,回味悠長,先後獲江西省名酒及中國食品名牌産品奬。臨川貢酒為係列産品,有小瓶裝、精裝和普通裝多種規格,暢銷海內外,深得廣大消費者青睞。
臨川西瓜 臨川西瓜歷史悠久,聞名遐邇。遠在宋代,臨川西瓜便因其瓜瓤脆沙爽口,汁甜纖維少,個大高産耐貯,並具有消頑止渴、解暑清熱、療喉痹、治血痢等獨特藥用保健價值,被宋詩譽為“冷比霜雪甜比密,一片加口沉痾痊”。改革開放後,臨川成為全國著名的西瓜之鄉,現種植面積達22萬畝,産量數億公斤,主要品種為無籽西瓜和禮品西瓜,主要産地為騰橋、鵬田、東館、湖南、七時崗、太陽等鄉鎮,西瓜遠銷上海、廣東、福建等地。
臨川黃梔子 黃梔子是傳統的中藥材,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效,也是提取國際市場俏銷的天然色素和製作高級化妝品的上等原料。近幾年來,臨川積極發展黃梔子生産種植,推進農業産業化進程,精心扶植江西天順生態有限公司,使之迅速壯大為大型黃梔子種植、研究、加工、銷售竜頭企業,興建了18個黃梔子種植基地,黃梔子開發面積達6萬畝,2005年爭取達到12萬畝,創建亞洲最大的黃梔子種植基地。
臨川葛粉 《本草綱目》註:葛根性味甘、辛、平、無毒。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葛根含有異酮類化合物及人體必需的鈣、磷、鉀等多種氨基酸和硒、鍺、錳、鋅等微量元素,具有解毒生津、止渴、降血壓血脂、治療冠心病等作用。臨川葛粉係立鼕後選用優質葛根,采有先進工藝精製而成,具有品質優良、純正衛生、潔白細嫩、清香爽口等特點,是純天然的優質營養保健食品。主産地為羅湖、雲山等鄉鎮。
臨川花木 花木載培在臨川歷史悠久。聞名於世的玉茗花(即山茶花),就是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親自命名的。近幾年來,臨川狠抓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做大做強花木産業,充分挖掘臨川文化內涵,註重科技投入,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從而使臨川花木産業上規模、上水平,形成了以孝橋、溫泉、騰橋、太陽等鄉鎮為主的“百裏花木長廊”,花木生産企業共50餘個,種植面積達1.5萬畝,草木花卉品種500餘個,産品遠銷上海、福建、四川以及港、澳等20多個省、市、區。
臨川燈芯草 主産於榮山鎮。其全莖可做草席,莖皮可做榻榻米和簑衣,燈芯可做枕頭、蠟燭芯,入藥有利尿、通淋、清熱、安神、瀉肺、行水、除水腫、癃閉、煎泡代茶、具有治失眠心煩等功效。 |
|
- n.: Linchuan District
|
|
臨川, 臨川市, 臨川縣 |
|
|
|
臨川區第一人民醫院 | 臨川區特殊教育學校 | 撫州市臨川區第二小學 | 撫州市臨川區衛生防疫站 | 撫州市臨川區第一中醫院 | 臨川區教師進修學校 | 臨川區工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