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積2770平方千米,人口65萬。郵政編碼150300。行政區劃代碼 230112
阿城區位於黑竜江省南部。東北以蜚剋圖河、捨利河為界與賓縣相鄰,東南與尚志市接壤,西南與五常市毗連,西與雙城市為鄰,西北與哈爾濱市區連接,北至鬆花江南沿,與呼蘭區隔江相望。
區人民政府駐民權大街,郵編:150300。代碼:230112。區號:0451。拼音:Acheng Qu。
行政區劃
阿城區轄5個街道、9個鎮、4個鄉、1個民族鄉:和平街道、勝利街道、通城街道、河東街道、阿什河街道、玉泉鎮、蜚剋圖鎮、亞溝鎮、交界鎮、小嶺鎮、平山鎮、鬆峰山鎮、新華鎮、雙豐鎮、楊樹鄉、捨利鄉、料甸滿族鄉、紅星鄉、大嶺鄉。
歷史沿革
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73號):同意將阿城市永源鎮、巨源鎮劃歸哈爾濱市道外區管轄。同意撤銷阿城市,設立哈爾濱市阿城區。以原阿城市(不包括永源鎮、巨源鎮)的行政區域為阿城區的行政區域。阿城區人民政府駐民權大街。 |
(1) 地理位置及行政區劃: (1)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
哈爾濱市阿城區,位於黑竜江省省會哈爾濱市中心東南23公裏處的阿什河畔,全區幅員面積2500平方公裏。基本地貌為“六山一水三分田”,東部山區峰巒疊翠,西部平原坦蕩如砥。阿城區距哈爾濱市中心區23公裏,幅員面積2445平方公裏,轄4鄉6鎮9個街道辦事處,108個行政村,808個自然屯,總人口58萬,其中農村人口34.2萬人,農業戶10.9萬戶。耕地面積108.8萬畝,草原6萬畝,水域20萬畝,大小河流14條,林地155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9.4%。
4鄉6鎮9個街道辦事處
大嶺鄉 紅星鄉 料甸滿族鄉 楊樹鄉
交界鎮 蜚剋圖鎮 亞溝鎮 小嶺鎮 平山鎮 鬆峰山鎮
通城街 新利街 金都街 金城街 河東街 阿什河街 玉泉街 捨利街 雙豐街 |
|
阿城,是一座有着悠久歷史和豐厚文化底藴的名城。先秦時期,阿什河流域是肅慎人居住和活動的地帶。從西漢中期至兩晉,肅慎改稱為挹婁,阿城隸屬夫餘國。北魏太和十七年,夫餘人為勿吉人所逐。阿什河流域是安居骨部勿吉人活動的中心地區。唐中期阿什河流域為渤海王國屬境。後為契丹人所滅。從契丹族的興起到遼朝的建立,黑竜江各族大部分被遼徵服,在動亂中各族有了分化,出現了女真族。公元1115年,女真人傑出首領完顔阿骨打在這裏建立了聲威顯赫的大金帝國,歷經4帝,凡38年, 史稱金上京會寧府。清代阿城隸屬吉林。順治元年,清帝遷都北京後,為抵禦外來的侵略和加強對東北地區的開發和統治,雍正七年,協領衙門移駐新城即今阿城,新城名阿勒楚喀。是吉林名城之一。在長達一個世紀的吉林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時期,由於阿勒楚喀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以及關內移民的逐年增加,經過漢、滿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共同開發,使阿勒楚喀的經濟、文化、教育等項事業都得以迅速的發展,並且在促進民族團结,抗擊帝俄入侵,墾荒屯田,鞏固邊陲等方面都起過重要作用,是阿城建治前,繼金代上京會寧府之後的又一重要歷史發展階段。宣統元年,裁撤副都統衙門,設阿城縣,縣名由阿勒楚喀城簡化阿城。1932年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1945年抗日勝利後,10月27日 成立阿城縣民主政府。1948年1月5日 ,阿城縣民主政府改為阿城縣政府。1987年2月,經國各院批準,撤縣建市,由省會哈爾濱市代管。2006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撤市設區。 |
(3) 阿城的工業及國民經濟 (3) Cheng industrial and national economy |
阿城,工業基礎雄厚,是黑竜江省的工業重鎮。2008年,實現全口徑工業總産值2787022萬元,同比增長18.3%;全部工業增加值488539萬元,比上年增長9.7%;工業銷售收入實現2395381萬元,同比增長13.7%;利稅總額為83149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利潤總額為20361萬元。全區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戶,超額完成哈市下達新增10戶的任務。市內有亞洲最大的自動保護裝置生産企業、被譽為“中國機電保護發祥地和搖籃”的阿城繼電器集團;有國傢大型化纖聯合生産企業,共和國500傢最大企業之一的黑竜江竜滌集團; 有國內啤酒行業的竜頭企業青島啤酒集團(哈爾濱)有限公司;有東北地區白酒行業的排頭兵企業玉泉酒業集團、竜江竜股份有限公司;有黑竜江省最大的冶金生産聯合企業西林鋼鐵集團阿城鋼鐵有限公司;有全國優秀外商投資企業、黑竜江創人均利稅最高的工業企業中澳合資馬利酵母有限公司。建材工業是阿城的又一支柱産業,現已探明金屬、非金屬、稀散元素礦産共25個礦種,地質儲量達25億立方米以上,建築石、石灰石、大理石、水泥産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是哈爾濱的建材工業基地。能源工業是阿城的新興産業,以黑竜江(香港)歲寶熱電公司為竜頭,企業自備電廠為依托,實現了電熱聯供,産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阿城已有4 戶股票上市企業,在黑竜江中小城市中絶無僅有。2008年,區委、區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搶抓新機遇、開創新局面、建設新阿城”的工作主題和建設“工業強區、旅遊名區、花園式生態新區和文化大區”的發展戰略,呈現出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綜合實力穩步增強,社會發展健康和諧的良好局面。
全區生産總值1416125萬元,同比增長12.6%。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99379萬元,比上年增長3.4%;第二産業增加值525312萬元,比上年增長10.2%;第三産業增加值691434萬元,比上年增長17.3%。
經濟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15.2:37.9:46.9調整為14.1:37.1:48.8,第三産業占GDP的比重上升1.9個百分點。
物價比年初有所回落,比上年略有上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5.5%,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5.9%,分別比上年上升1.4個和2.2個百分點。
2008年,我區被評選為黑竜江經濟最具活力市縣(區)。 |
(4) 阿城旅遊資源 (4) Cheng tourism resources |
阿城,特色農業發展迅猛,是國傢500個商品糧大縣之一。 阿城地處張廣纔嶺與鬆花江平原的緩衝地帶,土質肥沃,物産豐饒。近年來,阿城相繼榮獲“中國大米之鄉”、“中國大蒜之鄉”等稱號。農業步入了“小農戶、大基地、小品種、大産業、小商品、大市場、小投入、大産出的特色效益型良性發展的軌道。
阿城,風光秀麗的竜江旅遊明珠城。處在環哈爾濱最佳旅遊圈半徑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頗多。位於南郊2公裏處的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輪廓清晰,蔚為壯觀;東北最早的道教聖地鬆峰山,怪石嶙峋,竜江獨秀;黑竜江最大的水庫--西泉眼水庫及金泉國實級森林公園,遠山如黛,近嶺含煙,氣吞萬裏;亞洲最大的封閉式獵場--玉泉狩獵場以其獨具魅力的休閑遊樂方式和北方園林風情令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夢繞魂牽,玉泉花果山莊景色如畫,幢幢典雅的別墅點綴在青山之間 ,凡奇上京國際旅遊區功能完備,設施一流;以生態觀光、高爾夫和滑雪為主要産品的旭東科技園區,環境幽雅,功能齊全。阿城滑雪旅遊資源豐富,滑雪運動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滑雪場 20 世紀初就誕生在阿城,玉泉享有“中國滑雪搖籃之鄉”的美譽。 |
(5) 綜合方面{榮譽 交通 金源文化} (5) integrated in traffic Jinyuan cultural honor {} |
阿城,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近年來,共投資20多億元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座園林式、開放型、現代化的哈爾濱中等衛星城市已具規模。阿城先後被授予全國衛星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城市、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縣級歷史文化名城、省文明城市建設先進市標兵、省級緑化先進市、全省十佳城市等榮譽稱號。
阿城,交通發達,信息快捷。301國道、哈同、 哈五等數條國道和省級幹道穿境而過。濱綏鐵路橫貫東西,二、三級鐵路站點13個,鐵路專用綫22條,構成了阿城經濟發展的動脈。阿城是黑竜江省最早進入國內國際直撥網的城市之一,全市電話裝機容量達10.4萬門,全部實現了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環保、體育、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生機盎然,全面發展。
阿城,大打金字招牌,設計“城市名片”。為充分挖掘金源文化的底藴,於2000年6月18日 ,阿城市成功舉辦了“中國·阿城首屆金源文化節”,此後,每兩年一屆的金源文化節使金源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宣傳和推介。已成功的舉辦了五屆“中國阿城金源文化節”,氣勢恢宏,大氣磅礴,精彩紛呈。實現了牽歷史而動現實,牽文化而動經濟的跨越,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帶來強勁的驅動力,成為阿城發展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阿城改為市轄區之前,在黑竜江省綜合經濟實力評比中,雄居全省67個縣(市)榜首,贏得了“竜江第一縣”的殊榮。2006年8月15日,國務院批準阿城撤市設區,阿城真正融入了哈爾濱這個具有東方小巴黎之美譽的國際化大都市之中,阿城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阿城經濟社會將步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
|
阿城簡介
阿城區位於黑竜江省南部。東北以蜚剋圖河、捨利河為界與賓縣相鄰,東南與尚志市接壤,西南與五常市毗連,西與雙城市為鄰,西北與哈爾濱市區連接,北至鬆花江南沿,與呼蘭區隔江相望。
區人民政府駐民權大街,郵編:150300。代碼:230112。區號:0451。拼音:Acheng Qu。幅員面積2445平方公裏,轄4鄉6鎮9個街道辦事處,108個行政村,808個自然屯,總人口58萬。
4鄉6鎮9個街道辦事處:大嶺鄉 紅星鄉 料甸滿族鄉 楊樹鄉
交界鎮 蜚剋圖鎮 亞溝鎮 小嶺鎮 平山鎮 鬆峰山鎮
通城街 新利街 金都街 金城街 河東街 阿什河街 玉泉街 捨利街 雙豐街。 |
|
阿城是一座有着豐厚文化積澱的歷史名城。距今約一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起,就有人類勞動、生息和繁衍在今天的阿什河流域。先秦時期,阿什河流域是肅慎人居住和活動的地帶。從西漢中期至兩晉,肅慎改稱為挹婁,隸屬夫餘國。北魏太和十七年,夫餘人為勿吉人所逐。阿什河流域是安居骨部勿吉人活動的中心地區。
唐中期阿什河流域為渤海王國屬境。後為契丹人所滅。從契丹族的興起到遼朝的建立,黑竜江各族大部分被遼徵服,在動亂中各族有了分化,出現了女真族。遼朝天祚帝耶律延禧天慶五年,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建元國,奠都會寧即今阿城市城南4裏許。金金太祖完顔阿骨打都會寧,係金朝早期都城。初為州,太宗時升府,熙宗時定上京之號,領有會寧、麯江、宜春三縣。上京會寧府先後歷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等四帝。金朝政權在這裏雖歷四帝、凡38年,卻是阿城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貞元元年遷都於燕。元順帝時期,金上京會寧府故址為鎮寧州。明後期,金上京會寧府故址一帶為女真棟鄂部的一支居位。清初,稱金上京會寧府故址為翁鄂洛城。順治元年,清朝遷都北京後,為抵禦外來的侵略和加強對東北地區的開發和統治,雍正七年,協領衙門移駐新城即今阿城,新城名阿勒楚喀。
在長達一個世紀的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時期,由於阿勒楚喀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以及關內移民的逐年增加,經過漢、滿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共同開發,使阿勒楚喀的經濟、文化、教育等項事業都得以迅速的發展,並且在促進民族團结,抗擊帝俄入侵,墾荒屯田,鞏固邊陲等方面都起過重要作用,是阿城建治前,繼金代上京會寧府之後的又一重要歷史發展階阿城撤市設區慶典段。宣統元年,裁撤副都統衙門,設阿城縣,縣名由阿勒楚喀城簡化阿城。1932年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1945年抗日勝利後,10月27日 成立阿城縣民主政府。1948年1月5日 ,阿城縣民主政府改為阿城縣政府。
1987年2月,經國各院批準,撤縣建市,由省會哈爾濱市代管。2006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撤市設區。 |
|
阿城風光秀麗,名勝頗多。國內唯一的金代文物展藏館 ---- 阿城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獨特,館藏文物豐富,堪稱國內一流;金上京博物館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有“竜江第一陵”之稱的金太祖陵恢宏大氣,神秘壯觀;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風光秀美,占地面積全國最大,觀賞動物最為新穎;東北最早的道教聖地 北方森林動物園---- 鬆峰山歷史悠久,竜江獨秀;亞洲最大的封閉式獵場 ---- 玉泉狩獵場,以其獨特的休閑方式和北方園林風情而聞名於世;凡奇上京國際旅遊區功能完備,設施一流;以生態觀光、高爾夫和滑雪為主要産品的旭東科技園區,環境幽雅,功能齊全;哈爾濱西泉眼水庫湖光山色,風光旖旎;平山旅遊度假區巍巍青山,呦呦鹿鳴,具有典型的歐洲園林風情;玉泉花果山莊景色如畫,幢幢典雅的別墅點綴在青山之間 ……
阿城滑雪旅遊資源豐富,滑雪運動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滑雪場 20 世紀初就誕生在阿城,玉泉享有“中國滑雪搖籃”之美譽,發展滑雪旅遊産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基礎優勢和歷史文化優勢。燦爛的金源文化為這裏的滑雪旅遊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內涵,追尋竜江千年的文脈,感受北國壯美的風光,體驗滑雪的激情與浪漫,是阿城滑雪旅遊的一大特色、一大亮點。 |
|
2006 年, 8 月 15 日 ,國務院批準阿城撤市設區,阿城真正融入了哈爾濱這個具有東方小巴黎之美譽的國際大都市之中,阿城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全區生産總值為 1072610 萬元,同比增長 8.8% 。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 179864 萬元,比上年增長 3.7% ;第二産業增加值 431902 萬元,比上年增長 9.8% ;第三産業增加值 460844 萬元,比上年增長 9.9% 。三次産業結構由上年的 17.6 : 39.3 : 43.1 ,調整為 16.8 : 40.3 : 42.9 。非國有經濟實現增加值 624296 萬元,同比增長11.5% ,占全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為 58.2%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8% ,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 101.7% ,分別比上年上升1個和 0.1 個百分點。
全年纍计減免農業稅、發放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 1.78 億元,拉動農民人均增收 458 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 4768 元,比上年增長 9.9% 。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 318992 萬元,比去年增長 5.3% 。農村勞務經濟發展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人口已實現轉移 14 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 67.3% 。勞務總收入達 64000 萬元。
全年實現全口徑工業總産值 2023453 萬元,同比增長 15.8% ;全部工業增加值 399218 萬元,比上年增長 9.8% 。工業銷售收入實現 1937611 萬元,同比增長 11.2% ;利稅總額為 79553 萬元,同比下降 15.7% ,其中:規模以上利潤總額為 3859 萬元。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 348308 萬元,比上年增長 29.5% 。其中:房地産完成投資 12163 萬元;城鎮投資完成 336115 萬元。全年引進項目 326 個,其中:超千萬元的項目 81 項,超億元項目 7 項。到位資金 201000 萬元,實際利用外資額 1664 萬美元,出口額 1330.5 萬美元。全年重點實施的項目有西林鋼鐵集團股權轉讓、鋼飛礦業、慶客隆超市、緑波華園房地産開發、鵬遠冶金輔料等 13 項。
全年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 67421 萬元,比上年增長 10.3% 。地方財政收入 35080 萬元,比上年增長 13.0%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 626026 萬元,比上年增長 14.4% 。其中:企業存款 110647 萬元,同比增長 54.6%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 471351 萬元,比上年增長 4.7% 。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 498154 萬元,比上年增長 3.1% 。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離退休幹部的養老金、居民最低生活社會保障體係逐漸加強。 2006 年該區城市享受低保人員已達 6087 戶 /12165 人,農村納入低保 3443 戶 /6475 人。下撥救災款 96 萬餘元,救助農村特睏人員 13310 人。籌措資金 15.1 萬元為重點在鄉老復員軍人修房,新辦老年福利養老機構 1 傢,安置就業崗位 100 個。 |
農業概況 Agriculture Overview |
阿城區位於哈市東南 23 公裏 ,全區幅員面積 2500 平方公裏,基本地貌為“六山一水三分田”,轄 5 鄉 9 鎮 5 個街道辦事處, 108 個行政村, 808 個自然屯;總人口 58 萬人,其中農村人口 34.2 萬人,農業戶 10.9 萬戶。耕地面積 108.8 萬畝,草原 6 萬畝,水域 20 萬畝,大小河流 14 條,林地 155 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 49.4% 。 2006 年末,全區糧豆薯總産量達到 8.4 億斤。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産值 32 億元,農業增加值實現 16 億元,畜牧業總産值 12 億 , 占總産值 38.7%, 農民人均收入 4760 元。農村住房磚瓦化率 86.3% ;有 107 個村 511 個屯通自來水,入戶率 53.2% ;有 108 個村 746 個屯通固定電話,入戶率 66.6% ;有 58 個村 273 個屯通有綫電視,入戶率 20% ;全區 808 個自然屯通電率達到 100% |
|
改革開放 20 多年以來,阿城區工業經濟依靠走自我積纍、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道路,自我優勢得到了拓展,産品結構,産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優化, 2007 年,將是阿城區抓住老工業基地改造和省委,省政府扶持十強縣(市)發展機遇,以及撤市設區的有利契機,推動全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一年。現在,阿城區工業已由過去的單元經濟發展成為具有冶金、機電、紡織食品為重點五大優勢行業的多元化經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工業格局。
目前,阿城區擁有不同經濟類型工業企業總數為 7836 多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8 戶,鄉鎮企業 7755 戶(其中:私營企業 1163 戶,個體經濟 6592 戶)民政 37 戶,供銷社 1 戶,自來水 1 戶,外資 14 戶,科委 20 戶。全區規模以上企業 22 戶。
全區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有:黑竜江省竜縧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鬆江鉬業有限公司、哈爾濱馬利酵母有限公司、阿城繼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小嶺冶金水泥有限責任公司、西林鋼鐵集團阿城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黑竜江歲寶熱電有限公司、哈爾濱鋼飛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省通信電纜廠、泉興水泥、哈爾濱三嶺水泥有限公司。
全市銷售收入 5000 萬元以上企業有:哈爾濱華加新型材料有限公司、阿城區電業局。 |
|
阿城撤縣建市,撤市設區以來,國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按照《阿城區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 “ 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 ” 的發展思路,特別是近三年來,阿城區委、區政府將城建工作納入重要日程,提出了建設 “ 工業強區,旅遊名區,生態新區,文化大區 ” 的戰略目標,全力推進城市建設,城鄉環境明顯改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近十多年來,纍计投資達 30 多億元,是建區前 40 年城建投資總額的 4.6 倍,城市載體功能明顯提高。以路、橋、給排水、供熱、供氣和緑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先後實施了 100 餘項重點工程建設。市區內 13 條主次幹道達到了高級和次高級路面,總長 11.3 萬延長米, 111 條白色和黑色路面巷路縱橫交錯,人均道路面積達 5.6 平方阿城金溪橋米 ,阿城立交橋、金竜橋等 13 座橋梁架通東南西北,形成暢通的交通網絡;各具特色的高層建築和仿古建築鱗次櫛比,商業網點遍布街區,占地 17 公頃 的會寧公園景色怡人;設施完善的人民體育場寬闊平坦,能容納萬人;開發建設了高明、朝陽、金市、永泰廣等 28 個居民住宅小區,市區人均居住面積近 23 平方米 ,城區實現了熱電連供,集中供熱面積達 500 多萬平米,受益率達 85 %以上;新建金源文化休閑廣場、金上京粘氏廣場、清真廣場、會寧公園廣場、交通停車場;實施緑化工程,建設緑色屏障,纍计投資 4000 多萬元,現已完成阿什河、馬傢溝河、濱河 301 國道緑化帶的建設,城區緑化面積達 441.95 公頃 ,人均緑化面積 5.15 平方米 ,緑化覆蓋率為 25 %,城區主街巷路實現了緑化、香化、空中美化,有 46 個單位庭院達到省、市級先進庭院標準,占單位庭院的 58 %;路燈建設形成了一街一品的風格, 3776 餘盞路燈流光異彩,多角度的燈飾格局,使之成為都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綫。與此同時,阿城的小城鎮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隨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的加快,全區各鄉鎮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強化鎮(鄉)村屯環境綜合整治為突破口,以建設鄉鎮工業主導型、産業驅動型、市場帶動型、旅遊開發型、強村膨脹型、綜合發展型的小城鎮為目標,不斷提高小城鎮建設檔次和標準,增強拉動區域經濟發展能力。目前,玉泉鎮已被列為國傢級 50 強試點鎮、省級富強鎮;平山鎮已被列為省級試點鎮;料甸滿族鄉紅新新村、阿什河鄉南城九隊被評為省級文明標兵村屯;交界、小嶺、亞溝、新華、捨利、鬆峰山、紅星等鄉鎮已成為規劃佈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備,目標管理規範,生産生活環境質量較高的典型示範群體。一座園林式、開放型、現代化的哈爾濱新區已形成。阿城曾先後被授予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黑竜江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黑竜江省文明城市建築先進市標兵、國傢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 |
科技教育 Technology Education |
2006 年,阿城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技興市為目標,積極推進科技進步,使全區的科技工作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組織實施市級科技項目取得了可喜成果。一是組織實施科技成果推廣計劃項目 23 項 , 實現産值 18 億元,增收 2.6 億元;二是組織實施科技攻關計劃項目 30 項,立星火、火炬計劃項目 23 項,項目實施後實現銷售收入 2.2 億元,利潤 3197 萬元。有力地促進了我市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普及,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組織申報上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獲得了較多資金的扶持。列入哈市科技攻關計劃項目 6 項,爭取無償資金 90 萬元;立哈市星火計劃項目 6 項;省級發展高技術專項基金項目 1 項,到位資金 20 萬元;申報國傢科技型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項目 1 項;立省信息産業化項目 3 項,爭取資金 65 萬元。
阿城一中正門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迅速,經濟貢獻份額逐漸增大。 2006 年新發展 10 傢民營科技企業,使我區民營科技企業總數達到 53 傢,企業産值總數達到 6800 萬元。新審批民辦科研機構 4 傢,使我市民辦科研機構總數達到 51 傢。
積極為發明人服務,專利申報和培訓工作位居哈市區、縣前列。全年嚮國傢知識産權局申報專利 30 項,受理 30 項。申請專利補貼 29 項,補貼金額為 21650 元。
積極開展各種形式專利知識的宣傳、培訓和組織參加國傢知識産權局專利展覽活動,其中有 3 個項目榮獲青島中國國際專利與名牌博覽會金奬, 1 個項目獲得特別金奬, 2 個項目獲得中國國際技術與産品交易會金奬。
阿城區現有公辦學校 183 所,其中高中 10 所,職業高中 3 所,初中 38 所,小學 130 所,特殊教育學校 1 所,幼兒園 1 所。全區共有學生 56,137 人。其中,小學生 28,948 人 ( 鄉鎮 15,313 人、城區 13,635 人 ), 初中生 16,500 人 ( 鄉鎮 8,208 人、城區 8,292 人 ), 高中生 9,385 人,職業高中學生 938 人 , 特殊教育學生 65 人。
共有教職工 5,781 人。其中:小學教師 2,802 人(鄉鎮 2,008 人、城區 794 人),初中教師 2,015 人(鄉鎮 1,221 人、城區 794 人),高中教師 964 人(含職中教師 108 人)。教師進修學校、教育發展服務中心、教育信息中心、招生辦、保健所、老幹辦、教育科研所、阿城電大等 8 個事業單位。 |
|
阿城區是我國北方一座具有豐厚文化積澱的歷史名城,這裏遺存着大量的金代遺跡和文物,所産生的金源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河中一條獨具特色的支流。
一九九三年被中國國傢文化部命名為“版畫藝術之鄉”,一九九四年被黑竜江省政府命名為“黑竜江省文化先進市(縣)”,一九九五年被黑竜江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一九九八年被中國國傢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市)”稱號。
阿城史稱“金源內地”,被中外史學家譽為“全人類寶貴的歷史遺存之一”。目前阿城市境內發現文化遺存35處,其中金代會寧府遺址和亞溝摩崖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城市金上京歷史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4000餘件,1988年在阿城市小城子村發掘的金代齊國王墓出土了百餘件珍貴文物,被史學界譽為“塞北馬王堆”。1993年,阿城市與哈爾濱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了首屆金史國際研討會,2000年6月18日 ,阿城市成功舉辦了“中國·阿城首屆金源文化節”,第8屆金源文化節文化節期間舉辦了開幕式、排演了大型古風式舞蹈《赫赫女真》、舉辦了首屆明星演唱會、金史研討會等一係列大型活動,在國內外引起很大轟動。
多年來,阿城區的文化事業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策傾斜,先後出臺了一係列地方政策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如:出臺了《關於繁榮藝術創作的九條規定》、《關於促進文化市場繁榮的若幹政策性問題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的若幹規定》、《關於鼓勵各渠道發展文化市場的若幹意見》等等,這些政策的出臺,保證了文化事業順利發展。
阿城區對文化陣地建設一直立足於大文化、高標準這一基點,近幾年,花巨資興建了會寧公園、金上京歷史博物館、仿古一條街等。僅1997年就投資1100萬元新建了一座可容納15,000名觀衆的人民體育場,撥專款47萬元對阿城市影劇院的舞臺、門面進行裝修,為阿城市的文化旅遊事業增添了硬件保障。
阿城區現有各類文化藝術群體200餘個,有各類文化藝術活動骨幹6000餘人,在群體建設中,註重抓住特色群體,藉以發展特色的鄉土文化。
阿城區版畫創作蜚聲國內外,先後在日本、美國、加拿大、韓國等15個國傢和地區進行展出,現有版畫及其他創作骨幹人員 400餘人,他們分佈在城鄉各行各業,共同為版畫藝術事業的發展而努力。
阿城區的刻字藝術和根雕藝術亦源遠流長,別具一格,近幾年,共創作木、瓦、竹、骨、銅、瓷、磚、石等各類刻字精品2500餘件,根雕藝術協會已發展會員近百人,藝術創作已形成規模。
現在阿城區以金源文化為竜頭的文化建設正在興起,我們在社會效益優先的前提下,通過努力使阿城市的文化事業形成隊伍過硬、設施完備、活動豐富的局面,使文化事業在兩個文明建設中做出新的貢獻。
文化設施
阿城區影劇院 位於阿城區民權大街東端,面積2230平方米 。
自1979年影劇院建成以來,一直是阿城區最大的文藝活動及會議場所。 舞臺長9米 ,寬25米 ,高18米 。它以放映影片為主,兼作劇場、會場,每年在堅持放映影片的同時,負責接待各類大型文藝演出和會議。國內知名演員馬玉濤、蔣大為、趙本山、潘長江、師勝傑等人曾在此登臺演出。
2002年被評為全國電影行業300強之一,全省8強之一,成為東北地區唯一一傢縣級電影院參加全國電影聯網單位。2004年,阿城政府投入資金36萬元對影劇院的舞臺、座席、墻壁等進行了改造。經過改造後,一樓可接納觀衆600餘人。
人民藝術劇院
阿城區人民藝術劇院成立於1958年,主要以生産歌舞、麯藝、戲麯等文藝節目為主進行演出,曾先後排 演過《孔省膽》、《少帥傳奇》、《牛郎織女》等大型劇目幾十個,現有演員27人,其他管理人員及後 勤舞臺工作人員15人,年創作生産兩臺節目,在全市大型節慶活動中擔負着演出任務,並利用農閑時間 開展送戲下鄉活動。
阿城文物管理所
阿城文物管理所於1998年與阿城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分離,隸屬於阿城文化體育局,定編5人,負責阿城區域內的文物遺址保護、研究等工作。
阿城文物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有效管理”的原則,依托全區各文物遺址所在地的主管部門進行管理。 1997年對阿城文廟進行了第一期修復。2002年,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劉秀屯遺址進行考古發掘。2004年開始啓動對國傢級一級保護單位金上京會寧府進行編製保護規劃工作。
網吧
阿城區現有互聯網服務經營場所52傢,分佈在城鄉各地,在規範守法經營的前提下,豐富着群衆的文化生活。
音像
阿城區音像經營單位計48傢,以經營音像製品為主,以出租為輔, 逐漸形成集團經營趨勢。
新華書店
阿城區新華書店是阿城區唯一一傢國有主渠道圖書發行單位,1984年,經黑竜江省批準籌建新店,營業面積1275平方米 ,設經理一名,副經理一名,分別設門市部、業務科、後勤部、農村發行部。
阿城區新華書店主要任務是開展圖書發行工作,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機製的運營,新華書店大膽改革管理機製,促進營銷渠道和方式,使新華書店年圖書銷售額均在600萬元以上。經營圖書種類9000種以上。
2001年,阿城新華書店被新華書店哈爾濱市圖書音像發行集團全面接收。接收後落實深化企業改革措施,實行全員勞動合同製、經營責任製和承包相結合的管理辦法。
在文化市場繁榮發展過程中,個體書店應運而生,阿城現有個體書店38傢,書攤5個,農村發行網點15處。
文學藝術
阿城版畫
素有金源故地之稱的阿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既有先人留下的豐厚的文化遺産,又有一批又一批鐘愛藝術事業的風流駿纔層疊倍出,阿城的版畫就是在這樣一群人的努力下成長壯大的。
阿城版畫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興起,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而聲名大振,以其內容廣阔,形式新穎,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而蜚聲國內外畫壇。
在這支版畫創作群體中,有3人為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11人為中國版畫傢協會會員,43人為黑竜江省美術傢協會會員。有 2人為國傢級一級美術師,省級學術學科帶頭人,3名哈爾濱市優秀中青年專傢。
先後曾到日本、加拿大、羅馬尼亞、塞內加爾、喀麥隆等國傢展出。1986年,王訓月、瀋少民、黃泰華等50名版畫作者創作的《春水吟》、《幽𠔌》、《秋》等200餘件作品在北京及哈爾濱舉辦的《阿城版畫展》中展出,受到各界的好評。
阿城區委、區政府對版畫事業高度重視,為更好地進行創作,對專業和年青作者進行輔導,繁榮版畫藝術事業,1986年成立了版畫創作室,1993年更名畫院,財政每年撥經費4萬餘元。近年來,阿城版畫在以黃泰華、郭長安為首的群體帶頭人的帶領下,在畫院全體人員的努力下,阿城的版畫事業突飛猛進,他們深入生活,深入基層,創作了大量反映阿城風土人情和改革開放成果的優秀作品,現有版畫及各類美術作品創作群體400餘人,基本上形成以省級學術帶頭人、後備帶頭人,第三梯隊的三級創作隊伍,1999年,黃泰華在全國九屆版畫展中獲魯迅奬章。
阿城版畫已成為與北大荒版畫相提並論的黑竜江第二個具有實力的版畫創作群體。並成為全國七大版畫群體之一。阿城版畫從此蜚聲國內外,1993年阿城被國傢文化部命名為“版畫藝術之鄉”,2005年授予“黑竜江省優秀文藝創作群體”稱號。 |
|
榮孟枚
榮孟枚(1878—1946年),本名鬍榮選,字叔右,晚年自號竹竿老人,滿洲正黃旗人。舊政客,“東北三才子”之一。
榮孟枚出生於黑竜江省阿城縣,父親鬍鳳山(亦名鳳子奇)以軍功獲清朝廷誥封。鬍鳳山共有3子,榮孟枚居長。榮孟枚自幼聰穎明敏,少負詩名。23歲鄉試中秀纔,28歲時作為清朝廷派出的官費留學生入日本東京法政大學學習。留學期間,他與中國近代史上一些有名的人物湯化竜、林長民等結識。宣統元年(1909年)他從日本畢業歸國後,應清朝廷學部試,得法政科舉人。宣統三年(1911年)春殿試一等,授主事銜,官階為正六品。旋即赴蘇州,在江蘇布政使陸鐘奇署中任職。中華民國時期,榮孟枚先後任江蘇巡撫署秘書、黑竜江都督府參事、駐京奉軍總司令部秘書、中央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奉天法政專門學校教授、營口 商業學校監督等職。
在政治上,青年時代的榮孟枚雖然出身於官宦之傢、八旗子弟,但目睹晚清政府腐敗入骨、不堪收拾的局面,也曾憂心如焚、熱血奔涌,不僅寫下過一些憤世憂時的詩文,且東渡扶桑,鑽研政治經濟,滿懷匡世救國的理想求學。從日本歸國後,他曾寄希望於“立憲救國”,同湯化竜、林長民等一道為民國新憲法的確立到處說項。他甚至主張改革,同情某些“過激”的革命行動。他反對袁世凱的竊國賣國,支持黃興、蔡鍔的救國之舉。最終轉而傾嚮於代表大地主、大資産階級利益的立憲派,繼而成為北洋軍閥服務的幕僚,最後,則公然以前清遺老自居,成為鼓吹復闢的保皇堂,站到時代和人民的對立面去了。
壯年時代,他主要活動於東北奉係軍閥中,先後為張作霖、孫烈臣、張作相作幕賓,也曾給當時東北的一些行政長官如周樹模、宋小濂、王維宙掌文案,作屬吏。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榮孟枚在東北保安副總司令張作相署中任秘書長。日本人兵臨長春城下,恰值張作相回錦州奔父喪不在司令部,軍政要務由參謀長熙洽代理,為達到迎立溥儀復闢清朝的目的,熙洽與榮孟枚一道策劃了吉林獨立、迎立溥儀的陰謀。榮孟枚與一些滿族遺民和前清官僚們不僅嚮溥儀上書勸進,還為偽滿洲帝國起草了《建國大綱》。溥儀傀儡政權成立後,他於1932年任吉林公署廳長兼參議,1933年任三江省民生廳廳長,1936年任黑竜江省教育廳廳長,後任黑竜江省省長(未到職)。最後,由於官場傾軋和對溥儀小朝廷的失望,他於1939年“告老還鄉”,回阿城老傢閑居。在日本人的嚴密監視之下(後來,日本人對他已不信任)以詩酒自娛餘生。
榮孟枚一生經歷復雜,交遊廣泛,多有著述,是詩書畫俱佳、“名動公卿”的風流才子,又是一名熱衷仕途的“名士”。他留心政治經濟,寫過一些令人傾倒的“砭時高論”,如《憲法論》、《國傢學》等。也曾放浪形骸,寫下了許多紅香翠軟的文字,如《佛桑館詩文》、《輓聯集》、《延春室詩話選》等。在文學上,榮孟枚可以稱得上是位才情洋溢的詩人,他的格律詩和聯語都寫的很有特色。除開那些官場上的應酬之作外,大都能擯棄時文、不飾雕琢,而且三教九流、諸子百傢、遠典近俗,信手入詩,往往一經潤鎸,便能涉筆成趣,時有憂國憂民之佳作。
1946年春榮孟枚死去。
何延川
阿城有一條貫通南北的大街———延川大街。它是以民族英雄何延川的名字命名的。
在阿城還有一片土地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那就是阿城市新華鎮延川村,這是英雄的出生地。
何延川,又名何萬芳。1912年3月10日出生在阿城縣何傢窩堡屯(現新華鎮延川村)的一個農民家庭。
少年時代,何延川便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啓迪。1928年11月9日他參加了哈市各校學生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東北修築五條鐵路的鬥爭,被反動當局逮捕。出獄後到學生運動的發祥地北平去讀書並經受鍛煉。先後在北平宏達學校、匯文學校、北京大學讀書。他邊學習、邊勤工儉學、邊暗地做革命工作。1930年,年僅18歲的何延川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1932年,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根據黨中央關於開展東北抗日戰爭的指示,决定派何延川、朱傢魁、張樹生等人回東北組織抗日義勇軍。“九一八”事變一周年時,因組織義勇軍同當地群衆在珠河(現尚志市)城裏示威遊行被捕入獄。6個月的監獄生活,何延川經受了反動派的所有酷刑,卻絲毫沒有泄露黨的組織和秘密,敵人無奈,衹好將他釋放。
由於革命鬥爭的需要,他與其他7名同志再次被黨組織派回哈爾濱開展抗日工作。哈爾濱市道裏區撫順街的大姐傢成了何延川藏身和開展地下工作的場所。姐姐何文傑、姐夫韓榮庭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幫助散發傳單、聯絡戰友、送信放哨。
1940年7月,何延川被調到河北地區三專署任財務科長,為抗日籌集財糧。在一次帶人執行籌措糧食、布匹和煤油任務時,被日寇圍困在一個葦塘裏,整整七天七夜,當大部隊趕來之時,他們已經吃光了葦根,吃光了自己的皮帶和鞋底,昏死在葦塘裏……
1945年抗戰勝利後,組織上任命他為哈東專員公署專員,任務是解放和接收哈東地區(轄阿城、賓縣、珠河、葦河、延壽、方正等縣)。
1945年10月26日,何延川按照李兆麟的命令,帶着16名同志回到阿城。早有表弟張繼武為他們摸清情況,何延川機智果斷,未動一兵一卒便接管了阿城政權,又以最少的兵力先後奪取了賓縣、延壽、一面坡、珠河(今尚志市)、方正等地的政權。1946年2月,他親自指揮部隊攻打五常,經過兩天兩夜的激烈交戰,終於占領了五常。1946年4月,在李兆麟的直接領導下,他和哈東軍區司令溫玉成共同指揮部隊,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兵分四路,圍困哈爾濱,為了保全城市,盡可能避免人員傷亡,他們整整圍困了二十多天,最終活捉了保安頭子曹行武,於28日占領了哈爾濱。哈爾濱人民敲鑼打鼓迎接這支護城愛民的軍隊。
由於多年轉戰南北,長期在惡劣條件下工作生活,何延川積勞成疾,早已患有嚴重的腎病和肺病,回到東北後,他夜以繼日,嚴重透支,中共鬆江省委决定送他去莫斯科治療,可他考慮鬥爭需要,執意不去,直到臥床纔接受組織命令就醫,經過三個月的多方搶救,治療無效,於1946年9月17日逝世,年僅35歲。
英雄去世後,被葬在小城的東側,人們親切地稱它為延川公園。 |
|
- n.: Acheng District
|
|
阿城, 阿城市, 鐘阿城 |
|
阿城區第七中學 | 哈爾濱市阿城區 | 哈爾濱市阿城區第七中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