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宿松县 概况
邮编:246500 代码:340826 区号:0556
拼音:Sù Sōng Xiàn 英译:Susong County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西北与湖北省黄梅、蕲春县毗邻,东北与太湖县接壤,东南与望江县相连,南与江西省湖口、彭泽县隔江相望。总面积2393.53平方千米。总人口81万人(2007年末)。
全县辖9个镇、13个乡:孚玉镇、复兴镇、汇口镇、许岭镇、下仓镇、二郎镇、破凉镇、凉亭镇、长铺镇、高岭乡、程岭乡、九姑乡、千岭乡、洲头乡、佐坝乡、北浴乡、陈汉乡、隘口乡、柳坪乡、趾凤乡、河塌乡、五里乡;华阳河农场总场。县政府驻孚玉镇。
地处皖西山地南麓和沿江平原湖沼地带,有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6℃,年降水量1300毫米,矿藏有磷、煤、大理石。合九铁路和沪渝高速、105国道、213省道横贯县境。长江小客轮上达九江,下通安庆。明代古堡白崖寨、小孤山石刻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点有石莲洞国家森林公园。 |
县情简介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unty |
县情简介
宿松古称松兹侯国,建县于西汉高后年间,距今约2200年历史。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辖9镇13乡207个自治村(社区),总人口80万,国土面积2394平方公里。全县耕地64万亩,山场73万亩,可养水面84万亩;境内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自然资源丰富。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安徽第一,养殖条件优越,名优特水产品有较高知名度;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28种,其中磷矿石储量占全省一半,优质石灰石储量居全省前列;该县是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县,棉花常产超过2.5万吨;有“长江绝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等,是皖西南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具有较大潜力。该县处于长江经济开发带和大京九经济开发带交汇地区,又是安徽省“一线两点”率先开发开放战略布局重点地区,也是“承东启西”的结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贯穿南北的105国道、横贯东西的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距离省会城市合肥220公里、武汉190公里、南昌170公里,至皖鄂赣三省6个机场车程都约两小时,到九江外贸码头、214码头、石化专用码头等3座对外开放码头车程1小时左右。
县名起源西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建松兹侯国,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分淮南国为衡山、庐江二郡,庐江郡“领县第十二曰松兹”,乃建县之始。
王莽新朝时期(公元9—23年)曾改县名为诵善。
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改松兹为松滋;
晋,成帝时(326年——342年)因避战乱,县人迁徙过江,于浔阳侨置松滋郡,安帝(397年——418年)改松滋侨郡为松滋侨县;
南北朝,梁改松滋县为高塘郡;
隋,开皇初(583年)改高塘郡为高塘县,十八年(598年)改高塘县为宿松县,县名沿用至今。
地理位置
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东与望江县共抱泊湖,南与江西省湖口县、彭泽县隔江相望,西同湖北省蕲春县、黄梅县接壤,北和太湖县毗邻,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宿松地跨东经115°52′~116°35′,北纬29°47′~30°26′,处长江下流顶段北岸。县域南北长约71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国土面积2393.53平方公里。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宿松地质构造属于淮阴地质古大陆向南京拗陷过渡地带的大别山山脉东部末端。对本县地貌骨架和山川起奠定影响的是中生代以来的历次构造运动,尤其是中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故地貌主要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形成了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基本格局,自然差异明显,其中西北部为山区,境内海拔800米钓鱼台水库以上山峰有8座,最高峰罗汉尖海拔1015.5米,为松杉竹茶主要产区;中部为丘陵,面积854平方公里,为本县最大面积的自然类型区,为粮油主产区;中南部有龙感湖、黄湖、大官湖和泊湖四大湖泊,总面积104万亩,为优质水产基地;南部为冲积平原,是优质商品棉集中产区。水文和水资源:宿松属于长江流域河流水系,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总的特征是西北部河流多而长,东南部少而短。发源于大别山的凉亭河、二郎河两大河流,,具有山区河流的一定特征,其中二郎河流域面积597平方公里,凉亭河流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它们把大别山南麓的径流串入湖泊(县域中部和南部,水面辽阔,水资源丰富,有连成整体的泊湖、黄湖、龙感湖和大官湖),自西向东经华阳流入长江。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县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23.7小时,无霜期254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自然资源
宿松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地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全县有64万亩耕地, 73万亩山场,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种植作物稳定发展,柑桔、板栗、茶叶、蚕桑以及黑李等名特优水果已形成规模,山区松、杉、毛竹、药材、经果等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资源丰富,突出的有四类,棉花:宿松棉花种植面积较大,品质优良,年常产2.5万吨,特别是沿江沿湖圩地区棉花稳产高产,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和出口棉基地县,是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之一。水产:宿松是水产大县。全县总水面面积682.28平方公里,其中可养水面560平方公里,宜渔淡水面积(可养水面84万亩)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冬季湖面不封冻,养殖无霜期256天,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有利于渔业发展,而且整体资源条件优裕,水体理化性能良好,高等水生植物丰茂,鱼类种类繁多,河蟹、虾、鳖等名优水产品在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享有盛名,是安徽省水产重点县。小孤山青、草、鲢、鲫、虾以及鳖、鳝等水产品产量高,莲子、芡实、荸荠、菱藕、茭白、水禽等水生动植物品种全。近年来,全县大力培植水产支柱产业,坚持大湖水面开发与滩涂精养、水生动物与水生植物养殖齐头并进,取得重大突破,以中华绒毛蟹为拳头产品的鱼蟹混养成功,黄湖牌大闸蟹享誉全国,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国家优质农产品称号;滩涂(面积20万亩)开发强力推进;以芡实为代表的水生植物养殖成效初显。矿产:宿松矿藏丰富,非金属矿品种多、储量大。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矿种有煤、磷矿、大理石、瓷土、石灰石、蛇纹石、硅藻土、石英沙岩、兰晶石、金矿等28种,其中磷矿石储量2700万吨、石灰石储量13亿吨,居全省前列;煤储量466万吨,大理石储量7亿立方米,瓷土储量510万吨,此外滑石以及铁、铅、锌、银、金等都具有开采价值。景点:宿松东望黄山,西傍庐山,南临“龙宫”(江西彭泽龙宫洞),北靠“天柱”(安徽潜山县天柱山),境内湖光山色,旅游资源丰富。有海门天柱、严恭石道、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龙湖浮笠、秀河烟柳、太白书台、西源九井、燃灯古寺等十大风景胜地。有“江上蓬莱”之誉的“长江绝岛”小孤山,砥柱中流,秀拔奇特;誉为“南国小长城”的千年古寨、战争遗址的白崖寨,逶迤起伏,蟠踞山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石莲洞,苍松滴翠,秀竹娉婷;“美比九寨”九井沟,峰峻石奇,峡谷幽深;还有高峡出平湖的钓鱼台水库、烟波浩淼的黄湖休闲度假区,构成了皖西南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宿松是安徽文明古老县份之一。汉高祖四年(公元前184年),设松兹侯国,隶属庐江郡,始有行政建制。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建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称松滋县(王莽时一度改松滋为诵善),晋成帝咸和二年设松滋郡,梁武帝天监初称高塘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宿松县,一直沿用至今。宿松,含旧松兹之义。唐、宋、明、清初,隶属几经变更,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式属江南布政司安庆府。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1932年10月至建国前属第一专区。建国后隶属安庆地区、安庆市。宿松是革命老区,宿松人民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设宿松县。据《太平寰宇记》:宿松县“本汉皖县地,元始中为松兹县,属庐江。晋武平吴,以荆州有松兹县,逐改为宿松县。”一说“宿,旧也;谓系旧日的松兹。”
汉高祖四年,设松兹侯国,始有行政建制。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建县,汉平帝始元年五年(公元5年)称松滋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宿松县,一直沿用至今。宿松,含旧松兹之义。唐、宋、明、清初,隶属几经变更,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式属江南布政司安庆府。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安徽省,1932年10月至建国前属第一专区。建国后隶属安庆地区、安庆市。
1996年,宿松县辖:孚玉镇、复兴镇、许岭镇、下仓镇、二郎镇、凉亭镇、破凉镇、汇口镇、陈汉乡、隘口乡、佐坝乡、千岭乡、九姑乡、程岭乡、洲头乡、五里乡、长铺乡、北浴乡、柳坪乡、趾凤乡、河塌乡、高岭乡
1997年,撤销长铺乡,设立长铺镇。镇人民政府驻长岭铺。
2000年,宿松县辖9个镇、13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49975人,其中: 孚玉镇 62891 复兴镇 44484 汇口镇 42173 许岭镇 36271 下仓镇 29077 二郎镇 28933 破凉镇 33589 凉亭镇 30844 长铺镇 27306 高岭乡 18646程岭乡22464 九姑乡 23843 千岭乡 30852 洲头乡 41314 佐坝乡 35697 北浴乡 10138 陈汉乡 18229 隘口乡 19254 柳坪乡 9088 趾凤乡 9572 河塌乡 21521 五里乡 21904 九成监狱管理分局虚拟镇 14253 华阳河农场虚拟乡 17632
1999年,宿松县辖9个镇、13个乡,396个行政村。
2004年5月,宿松县全面启动撤村并村工作,将386个自然村撤并为197个,减幅为48.71%,合并后村均人口数由1784人增加为3495人,增幅为96%;同时,宿松县结合城镇社区建设对孚玉、复兴、许岭等城镇街道布局进行了调整,在县城设置了7个社区居委会。2004年底,宿松县辖9个镇、13个乡。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宿松县辖9个镇、13个乡。 |
|
《黄梅戏与宿松》 黄梅戏剧照
据考证,黄梅戏渊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黄梅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吟唱的一种曲调艺术形式。两县毗邻,有很长的边界线,很多东西是无法分开的”。廖理南先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宿松有十几项第一,如:1、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从明代中叶,宿松人就开始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2、第一个将黄梅戏剧目写入戏台楹联。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人把《送香茶》、《西楼会》等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3、第一个进行“官方公演”。宿松于1853年将黄梅戏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进黄梅县公演”早81年;4、第一个正式把流行于民间的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记载了“黄梅戏”这个名称。
近年来,关于黄梅戏的起源是湖北黄梅还是安徽安庆,亦或怀宁黄梅山之争论,愈演愈烈,莫衷一是。这里,笔者将以翔实的一手资料,拨云驱雾,还其本真。同时,围绕着黄梅戏与宿松的话题拓展着介绍到它们之间更多的相关情况。
黄梅戏,在其嬗变发展历史上,宿松--第一个于清朝中叶(1662-1821年)开始固定于每年的三月初三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调采茶戏;
第一个于清朝道光年间(1840年前后)把黄梅调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
第一个于1853年将其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城公演整整早81年;
第一个于1887年起组织专班演黄梅调歌剧不间断卖唱献艺60余年;
第一个于1921年的《宿松县志》上正式地把流行于民间千余年的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
第一个于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出全国首个黄梅戏剧目《打猪草》;
第一个于1952年成立全国县级黄梅戏剧团;
第一个于1957年将黄梅戏的孪生剧种--文南词艺术带进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献演;
第一个于1970年冲破文化革命的坚冰,招收新学员学演黄梅戏;
第一个于1994年开先河地整合成立黄梅戏剧院;
第一个最多场次地参加了各类黄梅戏艺术节;
第一个高规格、多层次地获得众多的奖项;
孕育诞生
黄梅戏,渊源于唐初即已盛行的黄梅采茶歌。她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黄梅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于每年清明、谷雨前后这一黄梅季节采摘茶叶时随意任兴吟唱的一种纯民间曲调艺术形式。经过宋、元两代的演变发展,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在这6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她由开始的单个人唱的“独角戏”发展到小生、小旦二人唱的“两小戏”,进而扩展到可以众人共唱的“多角戏”。200多年跨一级台阶,600多年进行了一次三级跳。多么艰难的蹒跚迈步!
清代中叶(1662-1821),每年农历三月三,与黄梅毗邻的宿松佐坝地区松梅岭街上,人们都会搭台演唱黄梅采茶戏,观众数百人。一次,戏唱得正带劲,不料,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当时,无论演者还是观众,都是意兴正酣,无一人离去。这时,一秀才自鸣得意地口占一联:“日照青松嫩,雨落黄梅佬。”联语传念到台上艺人们耳中,一位艺人即兴地边说白,边演唱出“日照青松嫩苗秀,雨落黄梅老调新。”艺人的灵气和才气赢得全场欢呼,众人叫好。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宿松县志•风俗志》载:“十月立冬后……农功寝息,报赛渐兴,吹笙击鼓,近或杂以新声,溺情惑志,号曰采茶”。可见清代康熙及其以前一段时期,采茶戏就已在宿松城乡广为流行了。《宿松县志》又载:“邑境西北各山多产茶,其叶初生时,招集男妇多人,入山采摘。”这些茶山多同黄梅交界,两县采茶男女于采茶间隙,此唱彼应,形成了基本的固定腔调。由此,我们理应知道这种原始的采茶调显然是宿松、黄梅两县的采茶男女共同创作而成的。
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左右),宿松解元赵世暹,在《东寅堂诗草》中写的《田家词》曰:“生怕分秧节候差,手叉泥脚水翻花。弯躬不暇伸腰起,却斗高声和采茶。”邑中东乡胡性存先生《养性轩吟草》中亦有“布谷声中夏正长,田歌竟唱采茶腔”的诗句。从这些诗文中,我们不难窥见,当时农人们在分秧插田的繁重劳动中,往往以唱黄梅采茶歌来排解疲乏和劳累。
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年近八旬的孟晋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初从趾凤乡贺氏先祖的《同思堂杂录》中了解到,该书记述了清朝道光年间(1840年前后)当地绅士贺作衡老先生为廖河始建于明朝嘉庆年间(1522-1563年)的古戏台。
演黄梅调歌剧撰写过的这样一副楹联:“频邀姐妹三三,敢从圣学堂中,送一盏香茶,又何必东阁翻情,西楼吃醋;为访友朋个个,游到春林深处,撇几枝新笋,也免得竹山打瓦,野店逃荒”(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的杨宣祥编著的《中国戏曲楹联精选》亦收录了该联语,笔者注)。联语不仅点出了《送香茶》、《西楼会》、《撇竹笋》、《过界岭》、《吴三宝游春》、《余老四翻情》、《余老四打瓦》、《蔡鸣凤辞店》等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调剧目,而且表明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喜爱,对黄梅调剧目的赞赏和对青年男女追求文化生活与自由恋爱的默许。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太平军将领石达开攻占宿松县城后,全城演戏三日三夜,以欢庆胜利、迎接洪秀全入城。我们从民国10年(1921年)版的《宿松县志》附录中张际和的《仙田纪事》“清军多隆阿、鲍超在城内为剧楼,演花鼓戏(实为黄梅腔),邀各营队长洎众文吏聚观”的记载中可知,黄梅腔当时不仅在邑中十分兴盛,而且官方已经接受并乐于欣赏了。宿松黄梅戏进城公演比1999年12月中华书局出版的《黄梅县志》(下)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才进黄梅县城公演”整整早81年!自此之后,宿松城乡,处处演唱黄梅戏;大人小孩,人人可哼黄梅调。《打猪草》的剧情故事,就来源于邻近黄梅的长溪山(今柳坪)地区。当时陶姓闺女在打猪草时,进入金氏竹林中无意间踩踏了竹笋,事被护林的金伢察觉后,欲扭陶女赴金家大族赔礼--宴请金氏族人且放炮封山。陶女哀求金伢不要小题大作,并希望他开恩放过自己。在踩踏、护笋的过程中,金伢不经意间踩坏了陶女的菜篮,辩说论理的交往间,金伢为陶女的羞涩、温顺、勤劳而倾心,陶女亦为金伢的宽容、大度、识理而折服。继而,双方产生了爱慕之情并终于自由结合成伴侣。陶女、金伢在山上发生的事,被砍柴的蕲春人看到了而由他传开来,好事者便添油加醋,而衍生出了叙事小戏--《打猪草》。
邑境东乡马塘艺人方玉珍,从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即组织黄梅调专班同黄梅、广济、九江、彭泽、湖口、星子、瑞昌、怀宁、安庆等地艺人共同演戏,后由其徒弟王梓林传承,历经60余年不间断。当时主要演唱《韩湘子化斋》、《山伯访友》、《乌金记》等剧目,每年都会到武汉、上海等大城市卖唱献艺。对此,民国10年(1921年)版的《宿松县志》亦作了这样的记载:“邑人以戏剧营生者,虽不甚多,而号为专精,能献技于沪、汉各埠之歌舞场者亦有之”。
发展成长
2006年4月26日上午,我在全国著名人才学专家、原上海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统战部部长、离休老干部、时年87岁的叶尚志先生家,听他讲宿松20世纪早期办新学的情况时获知,叶老“自己十三、四岁时就学国学。宿松最早的小学--南二区(今坝头)小学是父亲1915年办的。父亲1921年去世后,表哥宗玉恒从方志敏学校带20多个同学回到家乡,深入农村,组织妇女会、农民协会、儿童团,演文明戏,唱黄梅戏,宣讲‘五四’新文化和革命道理,教人读书识字。我的小姐姐叶颖梅领头跳《麻雀与小孩》。当时,为了配合革命工作,不少戏都是现编现演,到街上宣传,往往一呼百应。”叶老还清楚地记得,一次,他哥哥在天主堂演讲后,叶光欧带着百号人唱着“打倒列强,处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的歌曲,把坝头到县城近70余里的庙宇一扫光。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的《松涛》记载,1926年9月,刚考入武汉政法专科学校的宿松佐坝松梅岭人徐文藻,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回到家乡,在黄梅独山党组织的领导下(共产党创始时期,宿松与黄梅为同一个党支部),开展革命活动期间,就以唱黄梅戏的形式,揭露地主恶霸的狠毒,抨击黑暗社会的罪恶,唤醒民众的政治觉悟,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一时间,全县城乡不少进步青年纷纷参加革命活动。或秘密加入共产党,或悄悄参加游击队。打土豪,惩贪吏,救贫苦,涌现出一大批像杨学源、朱育琪、汤作英等为革命捐躯的仁人志士。
1993年11月北京第一次印刷的由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中国戏曲志》(安徽卷)介绍,1938年,以王梓林为班主的职业黄梅戏班社--抗建班社在县城正式组建。专职演员10余人,演出剧目有《双赶子》、《卖花记》、《三鼎甲》、《罗帕记》、《送香茶》等数十个,宣传抗日救亡。穿过时空隧道,透过岁月风云,今天我们尚能从当时邑人胡性存先生的《许镇观剧》诗“不堪世乱竞繁华,一曲霓裳万姓嗟。口调人翻新乐府,腰纤女唱送香茶”的描写中隐约看到昔日演戏的一些状况。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党的文艺工作者们更指导邑中艺人编演过《哑女告状》、《孟姜女》、《井尸怪案》、《闹花灯》、《董永卖身》、《讨学钱》等众多黄梅戏剧目。这些戏的编演,更激起了人们对黑暗社会的仇恨,唤醒了人们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发了人们坚定革命信念的壮志豪情。
蔚为大观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更是沐浴着党的雨露春风,蓬勃发展。她不仅堂堂正正跻身于全国五大剧种之列,而且唱响神州,走向世界。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宿松县志》记载,1949年县内即成立了廖河、松峦等剧团。1950年城关镇组织业余剧团,接着,全县相继成立了二郎新声剧团、许岭曙光剧团、凉亭中心剧团,至1953年全县乡村有民间剧团163个,演职员4000余人。2007年8月21日,县政协主席朱治平向我介绍过自己儿时家乡石嘴头屋场请邻村韭山人教演黄梅戏的事。通过看戏,他对《乌金记》的剧情了然于心。强盗们“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的蛮横无理丑态,仍不时浮现眼前。已半个多世纪了,他还记得洪柏尧在剧中男扮女装的娇媚情状。
50年代初,二郎文化站根据民间流传下来的当年柳坪地区陶女、金伢的故事,在原有的叙事小戏的基础上,创编出全国第一个黄梅戏剧目《打猪草》。据县图书馆陈洁先生介绍,戏剧中女主人公本姓蒋,当年事情被传开之后,即迁居二郎河了。今天的二郎河仍留有其墓地。1952年9月,县在艺人训练班--抗建班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专业的黄梅戏剧团,王梓林任团长,有职业演员22名。10月1日,在县总工会演出了黄梅戏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县成立黄梅戏剧团,据《黄梅县志》载,则是“1955年 冬季,剧团定名为‘黄梅县黄梅戏剧团’。”)。从此,生存于民间1300多年的这一艺术形式有了财政供养,步入官家的舞台。
1956年4月,县黄梅戏剧团赴武汉演出期间,演员们曾与苏联老大哥乌克兰歌舞团的演员同台联欢。1957年3月10日,县黄梅戏剧团编演的黄梅戏孪生剧种--亦诞生于宿松的文南词小戏《抛球》被荣幸地请进了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献演。3月27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在中南海怀仁堂专门接见了参演人员。今天还健在着的当年演员王宝贵对那一幕还历历在目,好似就在昨天。这里有必要提到的是,在整个50年代,宿松黄梅戏剧团主演周桂兰,早于严风英蜚声武汉、九江等地,并多次荣获省、地奖励。
1960年开始,曾任华东大学文工团指挥及业务指导、建国后在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任文艺编辑的陶演先生进入宿松剧团任作曲和创作员。在随后20多年的工作中,主持过《窦娥冤》的音乐设计,编写过黄梅戏专集《悄悄话》一书,主编过我省第一份音乐期刊《安徽广播歌曲选》,创作的黄梅戏歌曲《还驴》、《蓝蓝的新安江》、《茶歌》、《新中国》等被灌制成唱片、盒带、光盘在全国发行。他还专为吴琼主演的电视剧《好逑传》作过曲。
1962年,安庆地区剧团的宿松籍演员胡翠云随黄梅戏《御河桥》剧组赴京汇报演出时,经国务院特批,进入政协礼堂为国家党政军部分领导人作专场演出,全体演艺人员便宴于国务院食堂,游览了中南海,参观了怀仁堂。她后来在参加全国五届妇代会期间,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1963年,二郎河青年女演员董文霞参与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黄梅戏彩色电影片《槐荫记》的排演拍摄,她在该剧中饰演七仙女。影片公影后,在海内外激起热烈反响。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期间,黄梅戏在“革命样板戏”的冲击下也没能幸免于难。但1970年,县黄梅戏剧团在负责人陈秉龙的努力操持下,争得当时县革委会的同意,新招学员36名。这些新招来的学员,坚持学演黄梅戏。此举,既解决了当时黄梅戏演员的青黄不接问题,又让黄梅戏工作起死回生,亦足见宿松人民与黄梅戏的深深情缘。1978年,一批因“文化大革命”遣散的老黄梅戏艺人又重返舞台。1979年成立的复兴、程集、隘口等地的半职业性剧团,亦曾红火一时。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宿松城乡;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大江南北。 |
|
全县总人口802810人(2005年末),其中非农人口95087人,农业人口7077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9‰。县域内除汉族外,还有回、壮、满、苗、彝、侗、土家、高山、傣、哈尼、布依、蒙古、藏、傈僳族等14个少数民族。有些少数民族人口仅1人。像这类情况,主要是外出务工的男女青年在外婚嫁产生。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全县各民族和睦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
|
民间艺术:宿松处于吴楚文化交汇地带,钟灵毓秀,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祥地;黄梅戏以其动人婉转的甜润唱腔,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倍受人们喜爱,历经千年风雨,芳香依旧沁人心脾;构成黄梅戏唱腔和剧种基础的“断丝弦锣鼓”( 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的民间器乐形式,曲牌有30余首,分为打击乐和丝竹乐间奏的断丝弦曲牌、锣鼓曲牌、弦乐曲牌三类)和“文南词”( 一种类似歌舞演唱的形式,多为2~4人演出,其典型代表作为1950年代初期佐坝区虞松峦村文南词剧团排演的《浪子抛球》)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两朵民间艺术奇葩,至今广为流传。鼓书是流行于全县广大地区的一种单人表演的表演形式,表演者左手持檀板(牙子),右手轻巧鼓锤敲击一用数根近米长的竹杆做成的鼓架支撑的一面小扁鼓,说书人在表演过程中,有四句头或二句头的清唱,有或长或短的说白段落,说唱中的开头、中间、末尾均夹以节奏很强的鼓板打击声。灯班•灯会•灯展:民间春节灯班在全县较为活跃,灯班的“大件”是龙灯,一般还有舞狮、彩船、挑花篮等,灯班中夹以各色方圆、大小不等的花灯,还有锣鼓班子和吹奏“的号”者。许岭、下仓的灯会,佐坝的龙舟会,晓星、赵岭的狮舞,百余年来深受县内外群众欢迎。民间工艺:根雕是上世纪90年代在该县兴起的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造型艺术,宿松从事根雕创作作品较多且有一定造谐者有周青、洪水先等人;周青,安徽省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现有根雕作品300余件,其根雕《芭蕾》1977年获解放军某部建军50周年美展一等奖,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根艺美术家”称号。木雕工艺在宿松由来已久,早期作品多为佛像和花板;许岭镇高家的木雕佛像曾销往外省外县,小孤山启秀寺有一帧观音菩萨像是其作品。花板雕刻是宿松颇有历史渊源的工艺制作,其作品用于床、柜、建筑饰品或构件,县内陈汉、凉亭、二郎、隘口、北浴等地均有从事花板雕刻的艺人。纸扎工艺在宿松有相当长的历史,民间扎制花灯、龙灯、祭品等艺匠较多,特别是扎制的祭祀工艺品,如亭台屋宇、花鸟人物,栩栩如生。石雕石刻艺术源远流长,石雕作品有狮、龙、凤等,石刻作品以碑刻居多,不仅运用阴阳刻技法雕刻文字,有的还刻有各种图案,如龙凤花鸟,人物走兽;程岭乡王惠文石雕石刻技艺水平较高,宿松小孤山、太白书台、彭泽龙宫洞等处都有其作品。盆景制作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喜爱盆景并亲手制作者渐多,作品有山石盆景、植物盆景、珊瑚盆景、木雕盆景、山石、植物盆景等。竹编工艺上世纪80年代兴起,工艺竹编有花钵套、果盘、食品盒、竹制工艺凉席等。剪纸在宿松民间较为时尚,有绣花鞋、窗花等。民俗乡风:语言,本县语言比较复杂,与地理位置有直接关联;宿松话可能受到古文字声韵的影响,学诗韵,呼平仄,较易入门,但由于尾音重,学普通话、拼音字母和外语,发音较难准确。如把“来”叫“雷”,“吃晚饭”叫“过夜”,“吸烟”叫“吃烟”,“妻子”叫“堂客”等。居住,建国前,在封建宗族制度影响下,农村崇尚家族群居即同姓同族的人员聚居在一个村落,房屋连在一起,一进多重,暗巷穿通,中有祖堂和大门,宅户相望,门窗相对。建国后,经土地改革,广大人民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通户减少,独户增多,一般都是“明三暗五”。近年来,许多村落建起了康居新村,与城里在居住条件上的差异进一步缩小。衣饰,本县人民在衣饰方面,素有爱美俭朴的传统,青春少女,尤爱打扮,入学青年,甚讲整洁,新婚夫妇,必穿华丽。旧时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很难看出痕迹。饮食,本县居民,向有“一日三餐”、“ 一稀两干”或“两稀一干”习惯。惟逢年过节、婚丧贺吊诸喜事,则盛办酒席,分海参席、香荩席、木耳席之类,酒菜甚丰,而且席位排次较严,礼节颇多,有里俗遗风。节日还沿袭旧的饮食传统,元宵吃汤圆,三月三吃避疫耙,端午吃粽子、饮雄黄酒,中秋吃月饼、糍粑、咬菱角,重阳吃螃蟹、饮菊花酒,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春节除买鱼肉外,还讲究做印子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流活动频繁开展,饮食渐有南北风味。婚姻,婚姻制度在建国前多为封建习俗,婚姻过程一般经过托媒说合、父母同意定婚、亲家过门、女婿上门、行报日礼、迎亲礼、抬嫁妆、新郎新娘拜堂、合卺交杯、谢媒、酬谢宾客、三朝回门等仪式。而新娘坐轿上门,行前要哭嫁,放鞭炮,吹喇叭,敲锣鼓,热热闹闹送走。至门前,新婿要迎接,择福寿兼备之妇女二人为“牵娘”,扶新妇下轿。新妇以红帕蒙首,同新郎一起,先入堂拜祖先、天地,夫妇交拜,再入洞房,由新郎揭开红帕,夫妻并坐喝好顺茶,行合卺礼,晚上还撒帐,闹新房。次日谒舅姑,新妇同舅姑共餐。三日入厨作羹汤,夫妻结伴回娘家探亲,当天返回。民国期间,城镇大户人家亦有仿西式结婚者,其礼节大有改进。建国后,男女婚姻获得自由,婚礼一般从简,但也要经过双方恋爱、上门定亲、节日互相往来、正式迎亲结婚、回门探亲等过程。农村婚礼较隆重,旧习较多,定婚前要托媒介绍,定婚后,一年三节要向女家送厚礼,定婚时要加送衣服贵重礼物,结婚时要加送边猪坛酒。现在推行文明新风,移风易俗,许多婚礼习俗并没有那么繁琐的细节。丧礼,旧时陋习,颇尚迷信,凡老父老母死后,一律要举行丧葬礼仪,以尽子女孝意。穷人家办丧事一切从简,豪富人家则大肆铺张,从服丧到殡葬,一般要经过如下礼节:断气时要抬上门板,烧送路钱;遗体洗澡,穿衣下塌后,在送进棺材;讣告亲友,设置灵堂,子女轮流守孝;至亲穿白色孝服,妇女系白裙,亲友穿白盖头,穿半截白鞋;三日内接受亲友来吊,入殡封棺;来吊者送轴、挽联和钱,有的加送三牲,均要焚香跪拜,孝子在帷内跪拜回礼,放鞭炮,奏哀乐助哀;灵柩停放期间,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有管灯、做七、收敛、破狱之类迷信项目,目的是为死者超度灵魂,入地狱免罪;出殡前做堂祭,礼生呼礼,哭诉祭文,孝子腰系草绳,脚穿麻鞋,手执孝棒,头披白布盖头,随礼生环堂祭奠三次,反复上香叩首,哭泣至哀;出殡时鸣锣开道,燃放鞭炮,沿途丢纸钱;入葬前要请风水先生择地,定出墓葬的方向和时日,提前掘穴,按时营葬。建国后,这些旧俗和迷信活动基本制止。节日,节日在民间流行的较多,几乎月月都有,以农历节候而定。正月初一为元旦,又名春节,早起开门,放鞭炮,出天方,拜家长,互相祝福。饭后,邻里造拜,名曰贺年,亲友开始往来。是日,不洒扫庭厨,取蓄藏也,见面均讲“恭喜发财”。初七为人日,傍晚鸣鞭炮,如除夕,祝人类长寿。十五为元宵节,盛行玩龙灯和花灯。二月十五为花朝节。三月清明日为清明节,祭祀、缅怀祖先、先烈。四月初八为浴佛节,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六月初六为天中节,七月初七为七巧节、十五为中元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十月十五为小阳春,腊月初八为腊八节、二十三日送灶神、二十四日过小年、腊月最后一天为除日。建国后,一部分仍保留下来,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另外还增加了许多公历上的重要节日,如三•八、五•一、五•四、六•一、八•一、十•一等,可谓新旧兼顾,推陈出新。 |
|
随着全县人民追求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2005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797元,比上年增长6.6%;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1789元,比上年增长17.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成效初显,全年解决3000名绝对贫困人口和8000名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劳务经济发展迅速,基础教育和文化卫生服务设施齐全,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劳动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
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
初步核算,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7%(比上年,下同)。人均GDP达到7910元,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89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36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43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3.3、6.1和4.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6.9:29.9:33.1,其中第二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比上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268人,增长20.8%。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全市八县(市)中位居第1位。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5.17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51.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现价)10.18亿元,增长41.3%。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6亿元,增长43.8%;完成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7.51亿元,增长45.8%。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93亿元,增长23%。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689万美元,增长14%。其中:出口1235万美元,下降12%;进口454万美元,增长475%。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617亿元(不含基金,市局反馈数),比上年增长30.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938亿元,比上年增长36.2%,财政支出10.055亿元,比上年增长50.3%。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71亿元,增长2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8.84亿元,增长23%。各项贷款余额16.58亿元,比上年下降18.5%。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县户籍人口82.11万人,比上年增长8‰,人口出生率13.49‰,人口死亡率4.13‰,人口自然增长率9.36‰。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98元,增长15%。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3508元,增长20%。 |
|
宿松县 名优特产
宿松是鱼米之乡,盛产水稻、棉花、油菜、芝麻、柑桔、桃、茶叶、蚕桑、板栗。 黄湖的银鱼、白虾、鳜鱼和龙感湖的105国道大鲢鱼,素称“宿松水产四珍”。“黄湖牌”大闸蟹,体大腴肥,肉味鲜美,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认证,获安徽省名优农产品称号。“仙田”牌霸王鞭黑芝麻种皮乌黑,籽粒饱满,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为无药害残留的绿色、黑色食品。马陵瓜子盛产于宿松许岭一带,瓜瓤分红、黄、白三色,味道甜美,瓜子壳薄仁香,明初皇后马氏亲自将其命名马陵瓜籽,定为贡品;2000年成立了马陵瓜籽有限公司,采用新的工艺生产,品位更佳,风味更独特,该公司获省旅游局授予的“安徽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省消协授予的“诚信单位”、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优秀龙头企业”等称号,正向农业部申报“无公害农产品”。 柳溪茶场的“柳溪玉叶”绿茶形如早春柳叶,品质超群,滋味鲜醇,饮后回味甘甜,齿颊留芳,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复兴轧花厂“冠球”牌皮棉1992年评为部优产品。“皖蜀春”57°白酒1993、1994、1995年分获山东济南市“申奥杯”和上海市地方产品博览会金奖、马来西亚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五粮大曲”开发项目获安徽省新产品三等奖,新产品“十二钗”和“七仙女”被确认为安庆市对外接待专用酒。 |
行政区划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
宿松辖9镇(孚玉、复兴、汇口、许岭、下仓、长铺、破凉、二郎、凉亭)13乡(洲头、九姑、千岭、程岭乡
、高岭、五里、佐坝、隘口、河塌、陈汉、柳坪、趾凤、北浴乡)207个自治村(社区),省辖华阳河农场、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均驻境内。 |
|
(1)宿松县有万里长江上的长江绝岛“小孤山”
(2)宿松县成为第三个“中国诗歌之乡”
(3)宿松县成为国家“连片开发”试点县(安徽仅2家被确定为“连片开发”试点县)
(4) 中国黄梅戏发祥地 |
|
宿松县 历史名人
徐厉,原为江苏沛县人,后以侯入籍松兹,子孙世居于此,是宿松进入正史的第一个名人。公元前208年,他以舍人身份,从刘邦在沛县起义,逐鹿中原,成为汉高祖手下一名侍卫官员,入关后,封为“郎中”之职。天下平定后,徐厉为常山郡国丞相。公元前184年,高后立常山王刘义为帝,免去徐厉丞相职务,封为松兹侯,当时松兹国驻地叫仙田铺,地处庐江郡西部,寻阳东北,皖县西南。徐厉到封地后,励精图治,把境内治理很好,民歌富庶,国号升平。公元前174年,偃武修文的夷侯病逝于松兹,其侯爵由其长子徐卓承袭,绵延三代之久。徐厉的业绩,载入司马迁的《史记•年表》,为松兹人民众口皆碑。
张何丹,原为四川人,后定居松兹。西汉末年,曾在朝廷担任散大夫(谏官)之职,因秉性忠直,多次上疏弹劾王莽,被贬为松兹县令。张何丹至松兹后,爱民如子,十分重视农业,培育出一种穗大粒重味道香甜的优良稻种?仙田瑞谷。后来他把县治从仙田铺迁至今县城。张何丹为官期间,日夜操劳,讲究法治,体恤民情,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其中“斗米斤鸡”奇案,一直传诵至今。
陈武,字子烈,庐江松滋人,公元176年,出生于今宿松县陈汉沟。汉献帝兴平元年,陈武被孙策拜为别部司马。建安四年,陈武组建新军。公元前208年赤壁大战中,陈武为第四队领兵军官,军功卓著,进位偏将军。建安二十年八月,陈武从孙权击合肥,为救孙权,奋命战死,时年四十岁。武有两子,长子陈修,封都亭侯;次子陈表,封都乡侯。父子三人的业绩,均载入《三国志》,饶有名将家风。
周本,系南郡太守周瑜长子后裔,公元860年生于舒州宿松县原梅墩乡。少孤贫,有勇力,曾遇猛虎于严恭山上,徒手格杀之,从而闻名遐迩。适值五代十国,干戈纷起,群雄割据,本自26岁时即在池州节度使赵?帐下为将。由于屡建奇功,在杨行密进入杨州受封为淮南节度使时,遂授周本淮南马步使之职,协助掌管兵权。907年,吴帝嘉其能,升本为信州刺史。923年,唐庄宗封本为雄武将军、德胜节度使、安西大将军、西平王。周本虽受唐封,守地仍在吴国境内,悉心辅佐杨浦。937年10月,周本愤恨成疾,忧郁而死,谥恭烈,归葬与故乡且寄冲潘家冲凤形山。周本是宿松进入正史袭封王爵的唯一名人。周本长子周邺,少骁勇,常随父出征,屡建战功,遂在信州擢为吴国部将。后随本驻守寿州、庐州、庐江等地,凡军政要事,多有效劳。后周本去世,南唐授周邺为庐江节度使。其弟弘祚,亦仕南唐为舒州刺,史。父子三人,皆载入国史,祥于邑乘,其丰功伟绩,劲节英风,在十国春秋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郝杰,字元英,宿松人。少孤,家贫,立志于学,攻读经史,才名远播。宋高宗南渡后,金人不断入侵,杰怀着抗金热忱,奉檄从军,来到舒州郡里,由于朝廷苟且偷安,地方官员庸碌无为,报国之志,久不得遂。后敬谒朱?于道中(今新安岭),被朱?收为学生。郝杰从朱子至白鹿书院后,质疑问难,深得宋代理学要领,进步很快,每言学,以有济于人物为实际,不尚空谈,弦诵中尝有匡复社稷之志,著策百篇,阐明政见,惜未问世而失传。杰的草书流利而有工力,人们用“善草如斗”、“纵横皆有趣”来形容,可惜天不假之年,未满三十而离世,但留下了不朽之名。
石良(1319?1394),号松颜,系南宋都统辖石兴宗之孙,宿松县杜溪庄人。自幼秉承祖教,家居习武,略读经史诸书,洞悉时势。1361年,率兵赴九江归顺明太祖,授良为统兵元帅,镇守宿松。次年将粮草运至鄱阳湖,救朱元璋于陈友谅的围困之中。1363年参加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立下大功。1369年被太祖敕封为武德将军英武卫管军正千户,充任指挥,镇守亳州。1377年,被封为武节将军。石良大约是在洪武十九年致仕回家主修石氏首届宗谱的,由长子石镜袭其封爵,明太祖封赏石良回家可造座宰相府,良还乡就造了座一进九重的官厅,石宰相屋的名称由此而生。
金忠士(1556?1618),字元卿,号丽阳,宿松城关人。幼聪颖,家贫而不辍学,1591年,一跃举于乡,深为临川章伯玉所器重。次年入京应试,登进士,授江西乐平县令。忠士初任有声,民歌德政,1599年,召为监察御史,屡疏陈时事,言皆耿直,声震天下。不久,奉命巡按贵州、浙江、河南三省,天子甚嘉其功。1610年还京,迁掌河南兼山东、陕西监察御史。在万历四十四年,诏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
朱书(1654-1707),名世文,字字绿,又名杜溪,自幼聪颖过人, 10岁能诵许多古典诗文, 20岁即在杜溪和严恭山设立书馆。31岁,结识桐城学派戴名世,结为文字友,几年后选贡入太学,中年游历全国,写下不少作品,文稿现存《朱杜溪先生集》、《游历记存》、《评点东莱博文》等。50多岁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佩文韵府》和《渊鉴类涵》。1707年六月十九月病逝于京师。戴名世赞其“才气横绝一世,文章为百世之人”,时人每论及桐城文风,都说“朱书、方苞、戴名世”堪称清代文坛上的三颗明星。
罗遵殿(1798?1860),字有光,号澹村,宿松县隘口乡罗家老屋人。自幼发愤好学,23岁即中举人,后四年,入京应试,登进士,从此开始了仕宦生涯。起初,以知县职发往直隶,19年补唐山知县,20年调清苑知县,在莅任期间,廉勤公正,体恤民情,万众载道称治。22年,擢为直隶州知州,后调人湖州府知府。道光27年,擢湖北安郧荆道,前后凡三莅任,达十载之多。咸丰九年四月,简授福建巡抚后,八月至京,九月改调浙江巡抚,与守将和民团驻守杭城,后失陷殉职。殁后第二年,御赐碑文,追赠为右都御史衔,予谥壮节,赏骑都尉世职,其子忠祜,后为安陆知府。清国史管为壮节公立传保存,并如祀京师,以彰其从容就义之节。
段光清(1798?1878),字明俊,号镜湖,宿松县仙田庄段家老屋人。少有大志,勤学好问,道光十五年举于乡,二十四年,又以大挑一等,用为知县,发往浙江,历任建德、慈溪、江山等县知县达八年之久,后任宁波府知府,补西防同知,盛誉播及各省。咸丰四年,升为杭嘉湖兵备道,调补宁绍台兵备道。咸丰八年,升浙江按察使,晋封吏部左侍郎、光禄大夫(一品)。同治四年,复任杭嘉湖兵备道,至时锐意兴修,使此处居民世受其泽。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宿松松塘庄人。因其父经商湖北,遂入籍湖北黄陂县,黎十四岁随父移家北上,寓居天津。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884编入北洋水师。1895年应两江总督张之洞电召赴宁,曾三赴日本考察军事、政治,颇受器重。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武昌起义时,他出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黎元洪极为反感,被封为武义亲王,未受。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后段祺瑞利用张勋将黎驱走,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1922年,他在直系军阀支持下复任总统,后被直系军阀驱逐。晚年投资实业,逝于天津。
徐文藻(1905~1928),名长良,生于宿松县佐坝乡松梅岭一个地主家庭。幼念私塾,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考入湖北法政专科学校。北伐军进攻武汉,他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宿松开展地下斗争,宣传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建立秘密活动中心,培养发展党员。1927年1月,由中共黄梅县第三区区委书记李实秋主持,在县城天主堂建立了由4名党员组成的第一个中共宿松支部,徐文藻任书记。受革命声势震撼,县公署抓获徐文藻,后被保释。出狱后成立了国民党宿松县左派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和北伐向导队、后援会,徐文藻任常委主持全面工作。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徐文藻领导中共宿松支部和县党部与国民党右派势力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开展轰轰烈烈的讨蒋活动。5月28日凌晨,安徽省政务委员会派团长吴振东率一连兵力突袭宿松县城,徐文藻与共产党员钟国汉、何瀛、尤振球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定对付敌人拷问,写密信指示如何坚持斗争。次日下午,年仅23岁的徐文藻与钟国汉,在县城老厅凛然就义。
黎光祖(1915?2006),宿松县五里乡牌楼村人,安徽省著名红军书法家。1935年,黎结束私塾学习到南京谋业,寻机就读安徽公学,萌发报国志向;次年北上京都,参加清华大学校内读书活动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7年,他奔赴山西太原,考入抗日军政训练班。全国抗战爆发,他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开辟太岳抗日根据地时,他走村串户,写标语、画漫画,动员群众抗日。尔后,相继刻写油印《行军日报》、《野火报》。抗战胜利后,主编《前进》报。1958年转业,任安徽省新闻图片社社长。黎自幼聪敏好学,喜诗文,酷爱书法,博采众长,独具风格。曾在黄山桃花溪旁创立“黄山画店”,在合肥创办黄山书画院。其书法作品多次在京、沪、庐等地展出,出版《黎光祖离休书课》、《采熔轩书法集》及《黄山百咏》和《离休呤》诗集。黎光祖离休后仍任天下名人交流研究会顾问,中国王羲之研究会顾问、中国洞庭书画院高级书画师、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安徽老年书画联谊会、太白书画院的顾问;安徽书协名誉理事,黄山书画院名誉院长、安徽省松园竹雨艺术家学社社长。
李实秋1923年考入宿松县第二高等小学。1925年在黄花镇陈道士湾以教私塾为名,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加入中国-党。6月,任四区(独山)区委书记。建立了独山、潘铺、宿松等地党的支部;积极组织独山、上沿、下新等地农民协会。1927年1月,调县农协会任组织部长。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转入地下斗争。1928年1月,转移到安徽省望江县,与当地党的组织接上关系,以当船工为名,继续坚持地下斗争。5月被捕,押回黄梅,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临刑前挥笔自挽:“坐望江牢,戴九江镣,归到黄梅终一死;国民党坏,-党好,奉行赤化祝千秋。”横额:“痛哉快哉!”还写了“中国-党党员李实秋之墓”的碑题。在“农民兄弟组织起来!”“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从容就义。
刘奇葆,安徽宿松人,1953年1月生,1968--1972年 安徽省宿松县洲头乡金坝村刘屋生产队指导员,金坝村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1972--1974年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74--1977年 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工作,1977--1980年 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处秘书,1980--1982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82--1983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1983--1985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其间:1984--1985年挂职任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1985--1993年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机关党委书记(其间:1991--1993年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1993--1994年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994--1997年 国务院副秘书长,1997--2000年 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2000--2006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2006-- 2007年12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自治区党委党校校长。2007年12月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2月28日辞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2008年1月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为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2006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补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叶尚志 男,1919年9月出生,安徽宿松人坝头人,中共党员。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建国前从事军事、政治和干部教育工作。建国后长期从事统战、民族、教育、组织等领导工作。是上海市副市级离休干部。现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上海行知教育促进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安徽经济文化技术促进会会长、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特邀顾问、高等院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等。近著《静悟遐思录》《世纪留笔》姐妹篇文集两本和《叶尚志诗书画集》。 |
|
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遵循需要与可能、长远与当前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积极稳妥确定了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目标:在全面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14%以上,至2010年达到70亿元,力争8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以内;三次产业结构比达到25:40:35;总人口控制在82.7万人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工业“4121”工程:纺织服装、建材、矿化、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工业支柱,规模工业企业100家,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品20个,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农业稳县(农业产业化“5773”工程:粮油、棉花、畜牧、水产、林竹“五条龙”产业化,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7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0个)、外向驱动(东向发展,沿江开发,招商引资,自营出口)、创新推动(全民创业,企业改制,资产整合)、项目带动(项目储备、推进和建设,“一园一区”建设)、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战略,全力推进我县追赶跨越、率先崛起进程。
地处吴头楚尾的皖江第一县宿松,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承南启北,呼东接西,其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必将为其奋力崛起提供引擎支撑。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艰苦创业,极目更广阔的视野,夯实更坚实的基础,宿松到处显露出勃勃发展生机,成为镶嵌在皖江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
宿松权威网站:
宿松县政府门户网站: http://www.susong.gov.cn
宿松招商
宿松工业园区于2004年8月18日正式全面启动,2006年2月23日升级为省级园区(开发区)。园区总规划面积11.2平方公里,全部纳入县城总体规划。以沪蓉高速公路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区。
宿松工业园区 宿松园区坚持“工业立园、产业集聚”的发展战略和“依托城区、开发园区”的工作思路使园区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周边县市的广泛瞩目。宿松工业园区按照工业新区和城市新区功能定位,始终把“亲商、安商、惠商、富商”作为谋求双赢的必然手段,围绕营造政务环境的高地、资金流入的洼地、商家兴业的福地、全民创业的基地,不断完善配套功能,强势推进项目招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全面落实优惠政策,企业孵化功能、产业集聚效应和园区板块经济正在逐步凸显。项目涉及纺织服装、机械电器、食品加工、印刷包装、新型建材、石油化工等10多个行业,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四大主导产业。 |
|
- n.: Susong County
|
|
宿松 |
|
画家 | 将领 | 艺术家 | 明朝 | 盐业 | 盐务局 | 安徽 | 地理 | 区域地理 | 意见 | 义务教育 | 学籍管理 | 安徽省 | 行政村 | 更多结果... |
|
|
宿松县医院 | 宿松县中医院 | 宿松县卫生局 | 宿松县血防站 | 宿松县汽车站 | 宿松县纺织厂 | 宿松县人民医院 | 宿松县实验中学 | 宿松县实验小学 | 宿松县九姑中学 | 宿松县种子公司 | 宿松县盐务管理局 | 宿松县供销纺织厂 | 宿松县卫生防疫站 | 宿松县汇口纺织厂 | 宿松县棉麻纺织厂 | 宿松县房地产管理局 | 宿松县教师进修学校 | 宿松县凉亭高级中学 | 送舒州宿松县傅少府 | 宿松县程岭乡卫生防疫站 | 宿松县残疾人康复精神专科 | 宿松县九城畈农场医院 | 宿松县华阳河农场医院 | 宿松县招生自考办公室 | 宿松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和学籍管理工作的意见 | 宿松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 送舒州宿松县傅少府(一题作送宿松傅少府) | 安徽省宿松县纺织品公司服装城 | 宿松县粮油综合大楼皖西南宾馆客房部 | 送舒州宿松县傅少府一题作送宿松傅少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