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重慶 > 
目錄
·概況 Dadukou District·區情概況·行政區劃
·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城市交通
·歷史沿革·英文解釋·近義詞
·包含詞·更多結果...
概況 Dadukou District
  郵編:400080 代碼:500104 區號:023
  拼音:Dà Dù Kǒu Qū 英譯:Dadukou District
  
    大渡口區為重慶市轄區,位於重慶主城區西南部,長江北岸,東臨巴南區,南接江津區,西北與九竜坡區接壤。總面積103平方千米。總人口22萬人(2006年末)。
    全區轄5個街道、3個鎮:新山村街道、躍進村街道、九宮廟街道、茄子溪街道、春暉路街道,八橋鎮、建勝鎮、跳磴鎮;其中八橋鎮與春暉路街道合署辦公,建勝鎮與茄子溪街道合署辦公。區政府駐新山村街道。
    主要為丘陵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水充沛,年均降水量1180毫米,年均氣溫17.6℃。森林覆蓋率27.9%。2008年,生産總值 142.4億元,區級財政總收入13.5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7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89.3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0 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07元。
    有5縱5橫城市主幹道,3條輕軌綫;長江環繞境東、南,有34千米長江水岸綫、4座長江大橋和6個水運碼頭;成渝、渝黔、襄渝3條鐵路幹綫交匯,有6個火車站,1座鐵路大橋,7條鐵路專用綫。有2萬多年前的馬王場舊石器時代遺址、楊傢嘴新石器時代遺址,小南海“龜亭”、九宮廟、石林寺、白居寺、金鰲寺、馬王場、馬桑溪古鎮、“氣死莫告狀碑”等古跡。
區情概況
  大渡口區是重慶主城都市發達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史料記載,在清朝道光年間,長江北岸設有義渡,該渡口為沿江數十裏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得名。大渡口歷史悠久,文化沉澱厚重。距今2萬多年前的馬王場舊石器時代遺址、楊傢嘴新石器時代遺址,見證了重慶主城區域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跡;小南海“龜亭”展現了古巴人交易市場的繁榮;九宮廟、石林寺、白居寺、金鰲寺、馬王場、馬桑溪古鎮、“氣死莫告狀碑”鎸刻了大渡口的城市記憶;義渡文化,抗戰文化、鋼城文化傳承了大渡口的歷史文脈。
  大渡口區地處重慶市主城區西南部,瀕臨長江,東臨巴南,南接江津,西北面與九竜坡接壤。於1965年為服務重鋼而設區,面積僅7.46平方公裏,1995年區劃調整後,轄區面積擴大到103平方公裏,現轄五街三鎮,人口近30萬,是重慶市主城區12個中心組團之一,是全部納入重慶市規劃的600平方公裏主城核心區內的兩個區之一,也是重慶主城的生態和諧宜居區、文化休閑功能區、現代物流發展區、新型工業發達區。
  轄區交通網絡密集,成渝、渝黔、襄渝3條鐵路幹綫交匯,有6個火車站,7條鐵路專用綫;區域內有5縱5橫城市主幹道,3條輕軌綫,4座長江大橋,1座鐵路大橋,有34公裏長江水岸綫和6個水運碼頭,交通十分便捷。
  大渡口區經濟基礎雄厚,有重慶市級工業園區----建橋工業園區,以及重鋼集團、中冶建工、長徵重工、國際復合等大中型企業,連續多年被評為“重慶市工業十強區縣”;有全市規模最大、技術先進的倉儲設施,是以冶金建材、汽車摩托車、裝備製造、食品醫藥、電子信息、新型材料為主的現代工業城區和現代物流基地。
  近幾年來,大渡口大力實施錯位發展、差異性競爭戰略,強力推進“四大工程”,積極打造宜居、暢通、公園、平安、文化和健康“六個大大渡口渡口”,經濟社會步入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2008年,區內生産總值達到142.4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7%,人均區內生産總值達到7677美元,位列主城第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311.3億元,增長3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3億元,增長28.4%;區級財政總收入13.5億元,增長25%;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76億元,增長35.8%;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89.3億元,增長16.8%;實際利用內資30億元、外資6699萬美元,分別增長111.2%和48.6%,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69044萬美元,增長32.9%,出口28726萬美元,增長40.2%;年末存款餘額128.2億元,貸款餘額135.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8%、6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0元,增長14.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907元,增長17.3%。
  大渡口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朝着經濟、城市、社會“三個轉型”闊步前進。
  大渡口區夜景
行政區劃
  大渡口區地處重慶市主城區西南部,是重慶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慶市中心城區十二個組團之一,於1965年建區。
  大渡口區濱臨長江,氣候溫和,地勢平坦,資源豐富,與九竜坡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沙坪壩區相鄰,與南岸區、巴南區隔長江相望。
  1965年4月2日,根據 川民字第0163號文件九竜坡區管理的九宮廟、新山村、躍進村3個街道辦事處劃出, 成立"大渡口工業區"。1995年,經國務院批準,重慶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九竜坡區的八橋鎮、建勝鎮、茄子溪街道、巴南區的跳磴鎮納入大渡口區,全區管轄面積由7.46平方公裏擴大到103平方公裏。轄新山村、躍進村、九宮廟、茄子溪四個街道和八橋鎮、建勝鎮、跳蹬鎮三個鎮,常住人口25萬。
  
  500104001 新山村街道
  500104002 躍進村街道
  500104003 九宮廟街道
  500104004 茄子溪街道
  500104005 春暉路街道
  500104101 八橋鎮
  500104102 建勝鎮
自然環境
  大渡口自然環境優美,北有雙山,兩峰並峙,翠黛平分,南有長江,蜿蜒縈繞,浩浩東去;成渝鐵路,沿江岸穿行;低山嶺上廣廈托天而起,隨山起伏,鱗次櫛比,緑樹蔭濃,紅墻掩映,一派繁榮氣象。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候在18℃左右,鼕季最低氣溫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氣溫在27—29℃,日照總時數1000—1200小時,鼕暖夏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說。
人文歷史
  大渡口區是重慶工業文明的搖藍。1938年無數革命英雄在戰爭的硝煙中來到重慶,選擇大渡口,建造了重鋼,從此開始了煉鋼、煉鐵、機械設備製造。解放後,這裏又生産出了成渝鐵路的第一根鋼軌。新中國建立後的50多年裏,第一代、二代、三代黨和國傢領導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賀竜、鄧小平、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溫傢寶等都在這裏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城市交通
  重慶江北國際機場距大渡口區30公裏,僅30分鐘車程。設計能力2010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15萬噸/年。
  大渡口區公路交通四通八達,重慶市內環高速公路橫貫大渡口,把大渡口帶入重慶的高速交通網,可快速進入成渝、渝武、渝長、渝黔等高速公路;陳庹路、大件路的建成,讓大渡口與渝中區、沙坪壩、九竜坡拉近了距離。大渡口區從2005年開始打造和完善“五縱五橫”交通幹綫。“五縱綫”指:袁茄路、陳庹路、華福路、郭伏路及濱江路。“五橫綫”指:中壩路、金建路、雙山路、福茄路及新九中路。
  大渡口區緊靠長江黃金水道,長江三峽蓄水後,萬噸級船隊可達大渡口,有34公裏的黃金水道,8個水運碼頭,年通過能力達446萬噸。
  大渡口區內川黔、成渝、襄渝鐵路交匯,有6個火車站,7條鐵路專用綫。
  輕軌2號綫、5號綫、8號綫縱貫全區,目前2號綫已通車。
  重慶首條城市快速公交(BRT01號綫) 竜頭寺——大渡口延伸段已於2009年9月30日全程開通!!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清朝道光年間,長江北岸設有義渡,該渡口為沿江數十裏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得名。1965年為服務重鋼而設大渡口區
  1995年初,重慶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大渡口區轄新山村、躍進村、九宮廟3個街道辦事處,從九竜坡區劃入的茄子溪街道辦事處和八橋、建勝兩個鎮,從巴縣劃入的跳蹬鎮。區人民政府駐新山村。
  1997年,大渡口區面積94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新山村、躍進村、九宮廟、茄子溪4個街道辦事處;八橋、建勝、跳磴3個鎮。區政府駐鋼花路501號,距市政府13千米。
  2000年,大渡口區轄新山村、躍進村、九宮廟、茄子溪4個街道辦事處;八橋、建勝、跳磴3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247021人,其中:躍進村街道 56304人、新山村街道 36650人、九宮廟街道 32754人、茄子溪街道 25956人、八橋鎮 48626人、建勝鎮 22135人、跳磴鎮 24596人。
  2002年1月23日,大渡口區在新城區設立春暉路街道辦事處,辦事處轄區範圍為原八橋鎮新華村、八一村、八橋村,面積4.13平方千米,總人口3.4萬人,轄16個居委會,辦事處駐新城區春暉路(渝府6號)。
  2002年,大渡口區轄5個街道辦事處(新山村、躍進村、九宮廟、茄子溪、春暉路)、3個鎮(八橋、建勝、跳蹬),53個居委會、32個村委會。2002年末戶籍總人口20.5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56萬人。
英文解釋
  1. n.:  Dadukou District
近義詞
大渡口
包含詞
大渡口區中醫院文體路大渡口區府大渡口區人民醫院
大渡口區八橋醫院大渡口區朝陽學校大渡口區第二人民醫院
大渡口區紅十字醫院大渡口區衛生防疫站大渡口區新華服裝鞋業公司
重慶市廣播電視大學大渡口區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