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市 : 中国 >福建 >漳州 > 
目录
·概况 Longhai City·概况·龙海市
·龙海历史·经济社会·历史沿革
·英文解释·近义词·相关词
·包含词·更多结果...
概况 Longhai City
  邮编:363100 代码:350681 区号:0596
  拼音:Lóng Hǎi Shì 英译:Longhai City
  
    龙海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地理坐标为北纬24°09′-24°36′,东经117°29′-118°15′。总面积1326平方千米。人口79万人(2006年)。通行闽南方言厦门话。
  
    全市辖1个街道、11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石码街道、海澄镇、角美镇、白水镇、浮宫镇、程溪镇、港尾镇、九湖镇、颜厝镇、榜山镇、紫泥镇、东园镇、东泗乡、隆教畲族乡。市政府驻石码街道。
  
    地处九龙江下游,闽南三角区中部。年均气温21℃,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鹰厦铁路,厦漳、漳诏高速,324国道过境,通海运。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洞岩、江东桥、白礁慈济宫。
概况
  邮编:363100 代码:350681 区号:0596 拼音:Longhai Shi
  龙海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西北南群山环抱,腹地平原广袤,东南濒临浩瀚的东海和南海。九龙江汇北溪、西溪、南溪之水,出海门水域经厦门港注入台湾海峡。境内是九龙江下游肥沃的河谷地带,平衍开旷,适于耕耘。地处北纬24°11′~24°36′,东经117°29′~118°14′。属于亚热带,气候温和,草木畅茂。彊域,东与厦门特区相望,西与名城漳州和南靖、平和接壤,南与漳浦交界,北与长泰毗邻。占有“插柳为营”的九龙江北溪天堑,今有贯通闽粤两省的324线国道和联接内地的鹰厦铁路。龙海向为闽西南地区物资集散地,是沟通粤东和赣南的水陆要冲。
  龙海市的前身系由原龙溪县和海澄县于1960年合并而成的龙海县,是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县,1993年6月28日撤县建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下游冲积平原,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有12个镇、2个乡、6个农场、2个开发区,下设243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84.8万。
  辖石码街道、海澄镇、角美镇、白水镇、浮宫镇、程溪镇、港尾镇、九湖镇、颜厝镇、榜山镇、紫泥镇、东园镇、东泗乡、隆教畲族乡。
  市区石码和古称“月港”的海澄两镇历史上“万棹成集、盛极一时”,号称“天子南库”的商埠港口,也是闻名海内外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启航港之一,是盛行于闽台民间艺术 --“锦歌”(南音)的发祥地。市内有白礁慈济宫、世界最大的石梁桥 -- 江东桥、12公里长的隆教湾海滨浴场、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的2200万年前的古火山口,中国最早的邮局“天一信局”以及龙佳生态观光园、九湖万亩“荔海”、海澄文庙、晏海楼、闽南佛国瑞竹岩等一批比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所在地也在龙海。旅居海外华侨、港澳同胞11.57万人,分布于28个国家和地区;有归侨、侨眷11.22万人,还有台胞、台属、金门同胞1.7万人。龙海自古人杰地灵,清代广州十三行总商潘振承,世人敬仰的保生大帝吴夲,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阿基诺夫人,新加坡前总统黄金辉,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统一集团创始人高清愿等祖籍皆在龙海。
  这里,区位得天独厚。龙海东邻厦门经济特区,与厦门同处一个港湾,毗邻杏林、海沧台商投资区,西与漳州市区接壤,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的人缘、地缘关系密切。境内有国道、省道和漳诏、厦漳、漳龙三条高速公路横贯境区,距厦门机场仅70公里,拥有港湾水深的海岸线100多公里,可供建设深水泊位码头,已建成石码、招商局、镇海三个港区,特别是招商局漳州经济开发区3.5万吨码头投用,港口优势正在凸显。
  龙海,驰名中外的“凌波仙子”---水仙花的故乡。1985年被国家确定为沿海首批开放县。1993年6月撤县建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下游冲积平原,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8万。
  这里,区位得天独厚。龙海东邻厦门经济特区,与厦门同处一个港湾,毗邻杏林、海沧台商投资区,西与漳州市区接壤,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的人缘、地缘关系密切。境内有国道、省道和漳诏、厦漳、漳龙三条高速公路横贯境区,距厦门机场仅70公里,拥有港湾水深的海岸线100多公里,可供建设深水泊位码头,已建成石码、招商局、镇海三个港区,特别是招商局漳州经济开发区3.5万吨码头投用,港口优势正在凸显。
  这里,资源物产富饶。龙海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盛产荔枝、柑桔、龙眼、杨梅等名优水果,花卉品种繁多质优,畅销海内外,蘑菇产量位居全省前列,蔬菜出口跻身全省前茅,是国家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海峡西岸对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之一。
  这里,人文资源丰厚。龙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境内旅游景观奇特,拥有列入国家地质公园的2200万年前的古火山口、闽台祖庙白礁慈济宫等一批文物古迹和旅游胜地。南太武海滨旅游区、角美侨台祖籍地旅游区、九湖花果之乡旅游区和紫云公园旅游区的景区规划建设日趋完善,成为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胜地。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龙海着眼于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致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构筑起跨世纪的交通网架、电力、码头、供水、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设施,邮电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44位,形成了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崭新框架。独特优越的自然环境、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倍受海内外客商的青睐,外商纷纷看好这块热土,踊跃投资兴业,成为闽东南地区外商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如今,龙海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年以来连续十四年进入“福建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市)”行列,成为闽东南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县市之一。
  龙海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盛产荔枝、柑桔、龙眼、杨梅等名优水果,花卉品种繁多质优,畅销海内外,蘑菇产量位居全省前列,蔬菜出口跻身全省前茅,是国家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海峡西岸对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之一。
  龙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境内旅游景观奇特,拥有列入国家地质公园的2200万年前的古火山口、闽台祖庙白礁慈济宫等一批文物古迹和旅游胜地。南太武海滨旅游区、角美侨台祖籍地旅游区、九湖花果之乡旅游区和紫云公园旅游区的景区规划建设日趋完善,成为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胜地。
龙海市
  龙海,驰名中外的“凌波仙子”---水仙花的故乡。1985年被国家确定为沿海首批开放县。1993年6月撤县建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下游冲积平原,全市总面积1128平方公里,人口77.91万人。
  这里,区位得天独厚。龙海东邻厦门经济特区,与厦门同处一个港湾,毗邻杏林、海沧台商投资区,西与漳州市区接壤,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的人缘、地缘关系密切。境内有国道、省道和漳诏、厦漳、漳龙三条高速公路横贯境区,距厦门机场仅70公里,拥有港湾水深的海岸线100多公里,可供建设深水泊位码头,已建成石码、招商局、镇海三个港区,特别是招商局漳州经济开发区3.5万吨码头投用,港口优势正在凸显。
  这里,资源物产富饶。龙海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盛产荔枝、柑桔、龙眼、杨梅等名优水果,花卉品种繁多质优,畅销海内外,蘑菇产量位居全省前列,蔬菜出口跻身全省前茅,是国家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海峡西岸对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之一。
  这里,人文资源丰厚。龙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清水秀,风光绮丽。境内旅游景观奇特,拥有列入国家地质公园的2200万年前的古火山口、闽台祖庙白礁慈济宫等一批文物古迹和旅游胜地。南太武海滨旅游区、角美侨台祖籍地旅游区、九湖花果之乡旅游区和紫云公园旅游区的景区规划建设日趋完善,成为独具特色的休闲度假胜地。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龙海着眼于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致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投资建设力度,构筑起跨世纪的交通网架、电力、码头、供水、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设施,邮电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44位,形成了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崭新框架。独特优越的自然环境、日臻完善的投资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倍受海内外客商的青睐,外商纷纷看好这块热土,踊跃投资兴业,成为闽东南地区外商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如今,龙海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年以来连续五年进入“福建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市)”行列,成为闽东南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县市之一。
  新世纪新起点,龙海将始终不渝地走开放强市之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以更宽广博大的胸怀、更开放开明的形象、更优质高效的服务,接纳四海宾朋和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观光旅游、考察开发,共图发展,共铸辉煌。
  龙海,这块发展宝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期望着您的光临。
龙海历史
  远古时代,云洞岩马下山、仙顶岩和燕仔尾尖山一带,就有先民活动其间,南太武山在母系社会时先民就拓土以居,繁衍生息。秦有溪峒居民,刀耕火种,联成部落。沿海夷越陆续南下,耕稼陶渔,交互影响,初露文明曙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龙海地带遂由荒服而归属其所建的闽中郡。南北朝时代,梁武帝萧衍于大同六年(540年)始建龙海县,属南安郡,治所设于古县。唐垂拱二年(686年)割龙溪县南境置漳州,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的龙溪县改属漳州。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从漳浦县李澳川迁至龙溪县永宁乡唐化里登高山下桂林村(漳州城),龙溪县遂为漳州附郭首邑。明世宗朱厚熜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析龙溪、漳浦两县地置海澄县,属漳州府。1960年2月1日,龙溪、海澄两县合署办公,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合并为龙海县。龙溪县治从漳州城迁石码镇,海澄县城改称海澄镇。
  1991年,龙海县土地总面积1238平方公里,人口830365人。辖有石码、海澄、角美、郭坑、程溪、白水、浮宫、港尾8个镇,九湖、步文、颜厝、榜山、紫泥、东泗、东园、隆教畲族8个乡,共有22个居民委员会,281个村民委员会。
  日夜奔流的九龙江水,饱览多少风流人物出没,多少封建王朝兴亡。喜见人民缔造的新中国诞生,迎来社会主义新龙海的现代化建设高潮。
  六朝,政权屡易,战乱频仍。南下汉人和土著民族斗争纷起。六朝政权派遣军队戍闽,只能在九龙江北溪阻江为界,与所谓“蛮獠”长期对峙。
  唐初,戎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奉命率府兵入漳征戍,历8年,病故,子元光袭职,采取剿抚兼施政策,终平熄战火,建置漳州,劝农重本,通商惠工,积谷兴学,并大力促进汉畲和解,为开发漳州奠定基础。唐中叶后,龙溪的地主对农民剥削日益加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村阶级斗争剧烈。唐末,起义军涌起,乾符六年(879年)黄巢率起义军自福州转战广东,途经龙溪,给地主阶级沉重打击。光启元年(885年),王绪率农民军攻占龙溪,嗣后王审知主政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龙溪属闽国南境。
  五代,中原纷战,闽国偏安一隅,龙溪社会号称安定,但王审知逝世后,更易六主,政局紊乱,农民负担加重。天德三年(945年),闽国为南唐所灭。
  宋建隆四年(963年),留从效的牙将进夺取兵权,占据漳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献地归宋,龙溪始纳入北宋版图。南宋宋室南渡,权奸当国,对金人采取投降妥协政策,剩水残山,勉维偏安局面。两宋时期,龙溪因地方比前安定,人口增多,荒地尽辟,经济颇有发展。
  元朝统治中国,实行严酷种族压迫。至元十四年(1277年),唆都攻入龙溪县城,屠杀军民数千人。龙溪人被列为南人,政治地位居于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之末,备受歧视和凌辱。家人不能相保。终元之世,战争频仍,民不聊生。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征南将军汤和攻下龙溪县城,元漳州路达鲁花赤德尔密实自杀,龙溪归明统治。明初,建立漳州卫、镇海卫,驻扎重兵,御倭防盗,采取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政策,恢复奴隶人身自由,解放生产力。废除元末的多种苛捐杂税,蠲减租税利敛,与民生息。严肃政风,惩贪奖廉,反对官府与民争利。吏治澄清长达一百余年,龙溪地方安定繁荣。明中叶后,政治渐趋腐败,官吏扰民,兵寇劫掠,西方殖民者侵扰沿海,富豪兼并土地,税珰高寀巧取豪夺,社会乃趋动荡。
  崇祯末年,李自成入京,明廷颠覆。清兵大举南下,沿途屠戮。南明小朝廷屡起屡覆,只永历帝远居西南,苟延残喘。郑成功奉永历正朔,与清廷作殊死战。
  清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清兵进占龙溪、海澄县城。顺治九年,郑军与清军在龙溪、海澄一带进行拉锯战。顺治十八年,清廷为断绝民众对郑军的接济,强制实行东南沿海“迁界”,龙溪弃地三万八千多亩,海澄弃地八万零四百多亩,内迁之民饥寒、颠沛,死者不可胜数。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军攻海澄,“赤血波流,僵尸相枕”。至康熙二十年复界,迁界二十年,龙溪、海澄两县元气尽失,繁华闹市化为荒芜废墟,一望凄凉,伤心惨目。复界后,招集逃亡,抚绥难民,使复故业。松弛海禁,使穷民采捕为业,出洋谋生者日多,并采取一系列调整税赋的措施。从复界后到鸦片战争的一个半世纪中,两县一带没有发生过战乱,社会安靖,城乡经济比以前有所发展。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丧权辱国,残民以逞,为人民大众所痛恨。道光三十年(1850年)江源、江发在海澄珠浦创立闽南小刀会,咸丰三年(1853年)黄位、黄得美领导闽南小刀会起义,反抗清王朝封建统治。起义军连克海澄、石码、漳州、长泰、平和、同安、安溪、厦门等地。半年后,在清军围攻厦门一役时,与其抗争73天,打过48仗,使清廷大受震动。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四日,太平军李世贤攻入龙溪县城,次年四月二十一日为清军所破,县境又遭战争蹂躏。清末,许多龙溪、海澄籍的海内外人士追随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斗争,作出积极贡献。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11月11日龙溪县城光复,12日石码光复,13日海澄县城光复。龙溪、海澄县结束封建帝制,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专政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不久,北洋军阀便篡夺了中央政权,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龙溪、海澄地处闽南重镇,军阀部队此去彼来,驻境军阀委派县长,把持县政,截留赋税,派夫派款,搅得鸡犬不宁。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在闽南广泛传播。1926年,龙溪、海澄县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从此,龙溪、海澄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解放事业进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进驻龙溪县城,第四军进驻石码、角美一带,极大地推动了龙溪、海澄人民的革命斗争形势。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全国对日抗战。次年5月厦门沦陷,6月,日军占领浯屿,屠杀、残害渔民,出动飞机到龙溪、海澄狂轰滥炸,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危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军厦门最高司令部于28~29日派员到石码向政府洽降。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龙溪、海澄人民积极投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斗争,迎接人民解放军南下。1949年9月19日,龙溪县城解放。9月20日石码镇解放。9月21日,海澄县城解放。龙溪、海澄两县人民从此走上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阶段。
  1950年,龙溪、海澄开展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运动,巩固新生政权。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1951~1956年,两县从农业互助组发展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1958年出现高指标、浮夸风的“大跃进”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又遭三年特大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造成困难局面。1966年,“左”的思潮泛滥,全国掀起“文化大革命”运动,龙海人民深受其害。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拨乱反正,重见生机。1979年,龙海县委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沿海开放县,坚持改革开放政策,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迎接月港兴起以来五百余年罕有的机遇而奋斗。
  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衰败,是与社会发展的安定与动乱息息相关的。
  龙海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发展生产,先民在旧石器时代已能制造石片、石核、刮削器等简陋工具,新石器时代已能生产几何纹双耳彩陶罐,商周时代已能生产戈、锛、镞石器工具及绳纹陶罐。至龙溪置县的南北朝,生产的桥型四系罐、青釉盅、三足鐎斗,已有较高的工艺技术。唐代,农业有较大的发展,“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宋朝,在八九都筑海成田,疏九十九坑之水灌溉。官港、郑公渠、广济陂、章公渠等水利工程相继兴办,建筑工艺已有较高的水平,建于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富丽堂皇的白礁慈济宫,整座宫殿建筑集宋以来建筑艺术之大成,有“闽南故宫”美称。号称“江南石桥,虎渡第一”的江东桥,嘉熙四年(1240年)建成,是中国古代八大名桥之一,充分体现龙海人民桥梁建造的高超技术。我国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说:“每块石梁重二百来吨,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吸引中外学者前来考察和研究,世界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上也说是“—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其时九龙江全线通航,交通日益便利。地方经济颇有发展,滨海渔业、盐业兴旺。纺织业、陶业、矿业、造船业进一步繁荣。
  明朝,经济有长足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景泰年间,月港民间海外贸易兴起;弘治元年(1488年)锦江建埠,成为月港的姊妹港。隆庆元年,海禁开放,准与东西洋贸易,“县既以舶殷,舶亦以县繁”,市场繁荣,有“小苏杭”之称。盛期通商47个国家与地区,贸易额巨,饷税额大,成为明朝“天子之南库”。龙溪“城闉之内,百工鳞集,机杼炉锤,手心俱应”,成为颇见规模的手工业城市。葛布、土潞绸、天鹅绒、漆器、铁器、陶瓷成批出口。制作的自鸣钟,能按时自鸣,银美人能走席敬酒,飞鸾狮象能旋飞旋走,技艺精湛,为“闽中五绝”之一。明末,月港衰落后,遂被新兴厦门港所取代。石码港仍长盛不衰。
  清初,从战乱、迁界直到复界,长达三十五年,龙溪、海澄两县沿海经济陷入绝境。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界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社会转入安定,龙溪、海澄内陆土地基本垦复,沿海一带埭田有所扩大。同时兴建和修复一系列水利灌溉工程,早晚稻收成有所保障,虽粮食生产仍未能自给,但经济作物生产继续发展,落花生已广泛种植。沿海养殖蛏、蚝,稻田养虾。手工业逐渐复苏,原有的纺织业,蓬勃兴起,所出绒缎,富贵华丽。制糖业仍很发展。石码的木作、竹器、纸箔、神香、烟丝、蜜饯、陶瓷、砖瓦等作坊俱发达兴旺。烟丝已运销内地各省和海外各埠,商业兴盛繁荣。海澄县城南门外,刚复界时是“凄草寒烟”,至乾隆中叶就成为“商旅云集”。石码自康熙二十三年设立钱粮小口岸以后,扩大市镇建设,商业日臻懋盛,至道光前后,出口贸易岁岁增加,成为闽西南与海内外交通贸易的中转站。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受外国殖民主义经济侵略,两县航运、纺织、手工、制糖各业都走下坡。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龙溪、海澄两县经济一度衰退。民国9年之后,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闽西南土特产以平底船运抵石码,由石码换深水船转运沿海各大城市及台湾、香港。食盐及洋货亦由各地运抵石码后转闽西南各县,年经营货值1千万元。石码还设有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代理商行20余家。抗日战争时期,石码更是畸形发展,民国27年厦门沦陷,沦陷区与内陆一切贸易关系中断,石码与沦陷区厦门之间开展民间通商(时称交通船),成为福建内地唯一的物资交流港口,闽西南往来物资和厦门输入工业品,均于石码集散,所以龙溪县每年商税收入,石码超半数。龙溪、海澄两县私营商业就达5200家。民国35年后,通货恶性膨胀,法币大幅度贬值,各行各业凋零,经济衰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溪、海澄两县人民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沿着平稳发展——挫折——调整——挫折——飞速发展的波浪形模式推向前进。1949年社会总产值仅10199万元,1991年增至147742万元,增长13.49倍,年递增6.57%。
  ——农业。1949年农业总产值8101万元,粮食总产123057吨,亩产321公斤。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56年两县跃上全国首批水稻亩产千斤县先进行列。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12161万元,粮食总产193273吨。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瞎指挥,“浮夸风”,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加上1959~1960年连续自然灾害,1961年农业总产值下降至9186万元,粮食总产140610吨,亩产404.5公斤。农民低口粮、瓜菜代。尔后调整农业体制,以粮为主,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活力,196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380万元,粮食总产232510公斤,亩产621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展“农业学大寨”,实行政治评分,收回自留地、割“资本主义尾巴”,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农业生产解脱缚力,1978年农业总产值达17183万元,粮食总产312408吨,亩产811公斤,实现亩产跨“双纲”。1980年农村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经济和乡镇企业飞跃发展,1989年农业总产值38239万元,粮食总产347382万吨,亩产1013.3公斤,实现第三次飞跃。连续三年保持亩产“吨粮县”称号,199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40628万元,粮食总产356558万吨,亩产1033公斤。
  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县乡镇企业经济收入,有4个乡镇上亿元、12个村上千万元、16家乡镇企业上500万元。1991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数8176家,总产值45742万元。
  ——工业。1949年仅有几十家小企业、小作坊,总产值1357万元。1956年完成对私营工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7年有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业59家,总产2522万元。1958年大跃进中,一哄而上,搞所谓“大炼钢铁运动”,工业战线拉得太长。1962年工业总产值下降至2490万元。贯彻“充实、调整、巩固、提高”方针,整顿工业,1965年工业总产值上升为3998万元。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和“利润挂帅”,打乱工厂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产量下降,1968年总产值又降至3242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县、乡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全县共投入资金1.2亿元,对78家县办企业120多个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形成食品、轻工、建材、化工、机械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87年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此后比例逐年上升。工业内部结构由“农业化工型”转向“轻工出口型”。1988年首创福建省“工业标准化示范县”。1991年有县乡工业企业254家,工业总产值89481万元,比1949年1357万元增长64.94倍,年递增10.49%。
  全县年产值上千万元的骨干企业10家、国家二级企业2家、省级先进企业19家。国营与县办集体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并通过验收合格产品有17种,健全标准化体系企业23家。开发“四新”产口上千种,部优产品7种,省优产品34种,获国家、省、市现代管理成果奖20项,QC成果奖70项,有24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
  ——对外经济贸易。1949年外贸出口值200万元。1961年后逐步建立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组织工业、手工业新产品,创名、优、新商品。1965年出口商品收购额达715万元。“文化大革命”中,执行极左路线,1970年出口商品收购额下降至250万元。1979年出口商品收购额上升为1032万元。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龙海为沿海开放县,外经贸飞跃开展,引进“三资”企业,土地成片开发,建设新型工业区。全县已有角美工业综合开发区、郭坑工业开发区、华轻工业区和南太武、海门岛旅游开发区,开发总面积2.66平方公里,投资总额4600万美元。招商局集团(香港)、港澳中银集团利用港尾港湾水深,可建深水良港,港口水路距厦门2.6海里、距金门岛27海里、距高雄港160海里的地理优势,建设港尾经济开发区。港尾深水港的建成,势必促进经济的腾飞。1988年4月,享有直接出口经营权,石码港直航香港,推动外贸出口。当年出口值达1844万元,以后出口值成倍增长。
  对外经济贸易由过去单渠道间接贸易,转变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相结合的贸易形式。全县建立水仙花、水果、芦笋、瘦肉型猪、金定鸭、鳗鱼、对虾、食用菌、茶叶、脱水速冻果蔬10个农业创汇基地,组织94家外贸出口商品重点生产专业工厂。1991年,全县兴办“三资”企业83家,引进外资2443万美元,对外签订“三来一补”合同205份,可收工缴费300万美元。社会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18亿元,出口总值2746万美元,其中“三资”企业占2639万美元。
  三
  龙海人杰地灵,文化悠久、璀璨。
  新石器时代的几何纹双耳彩陶罐和商周绳纹罐,显示古代龙海已有审美观念和制陶技艺。
  龙溪建县前后,中原文化逐渐输入,在蛮荒土地上盛开美丽之花。唐嗣圣元年(684年),陈政医官李茹刚传入中医术。景龙年间,松州书院在龙川里创办,为龙溪第一所书院,翰林院承旨直学士陈珦在此讲学。元和十一年(816年),周匡物首登科甲,成为漳州第一名进士。自唐至清道光年间,县籍人科举中式文武进士503人,登上仕途的四品以上文武官员304人。唐朝诗风亦盛,陈元光诗赋汇为《龙湖集》,周匡物有诗收入《全唐诗》,诗歌吟唱,影响后代,至明朝出现许多诗社、文社,其中玄云诗社,最为著名,社员有风流倜傥的“七才子”,多能反映现实,提倡开放。自唐至民国,文人学者辈出,著书二百余部,卷帙千余。
  五代,许碏在鹤鸣山云洞岩上留下摩崖题字,从此,历代文人学士在此镌刻墨迹者不断,今存摩崖题刻203处,集书家精华于一岩,煌煌巨刻世所罕见,被称为“闽南碑林”。
  宋代,朱熹知漳州,重礼仪,正教化,兴官学,育人才,理学大行,龙溪遂成“海滨邹鲁”。一代名人济济,陈淳崇奉朱学,能诗工画,著有《北溪大全集》(50卷),称为漳南真儒。颜师鲁,宦绩卓著,刚正不阿,官至吏部尚书,史评“大节确如金石”。王遇,不畏权势,为民办实事,官至右曹郞中,著有《论孟讲义》、《两汉博议》等书,世称“东湖先生”。黄彦臣,官宦期间能体察民情,处事审慎,官至朝散大大,累赠少师,有《文集》(20卷)等刊行于世。吴夲,志在民间行医,救死扶伤,殁后被尊为“大道公”,封赠“保生大帝”,世世代代为人所敬仰,生平亦擅书法。宋代盛立书院,华圃书院、芝山书院都是讲学之所,造就人才,培养淳朴风尚。
  元朝在文化上采取歧视政策,科举“分蒙古人、色目人为左榜,汉人、南人为右榜,右榜恩赐视左榜减半”。全县近九十年只有4名进士,作品罕见。
  明代,是本县封建文化鼎盛时期。月港繁华媲苏杭,促成文化发展,境内有观澜书院、建溪书院、芗江书院、霞桥书院、清漳书院、东瀛书院、养正书院、邺山书院,出文武进士181名,举人597名。文人学士竞出,龙溪林弼博览群书,与宋濂、王祎等同修《元史》。陈真晟,理学家,诗画书法闻名于世,所著《陈剩夫集》收入《四库全书》。周瑛,任官有善绩,尤励清操,致仕后所著地方志书甚丰。张燮,博学多通,文章炳蔚,所著《东西洋考》,至今为中外学者研究东南亚诸国的重要文献。李宓是书法家,工诸体书,同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尝具书币请其书,自叹不及”。蔡烈,隐居鹤鸣山之白云洞,著书立说,是位理学名家。其女蔡玉卿,黄道周继室,有见识,有才学,是漳州千古以来铁骨铮铮的奇女子。还有“为政重在利民”的王升,带诏书渡海到琉球国册封世子尚德为中山王的潘荣,直言敢谏的林魁,敢与魏阉抗争的“后七君子”周起元,廉正忠直的大学士林釬,秉公办事的右佥都御史颜继祖,不仕异族的陈天定,“开台三王”之—的颜思齐,构成一幅生气勃勃的龙海名人群像,启迪无数后人,为龙江闽海生色不少。
  清朝,龙海文化虽然还是比较发达,但因战争频仍和惨毒的“迁界”,严重地阻碍文化的繁荣。境内有10所学院,但文武进士仅有65名,举人252名。戏剧、曲艺有所发展,道光年间传入京戏,同治年间京剧清唱有碧云轩戏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小梨园戏有晋春班、合春班。光绪二十九年创办“石码京剧科班”。光绪年间有“庆贤堂”、“丰庆堂”锦歌社,“漳如福”皮影戏班,“恒福春”木偶戏班。宣统二年(1910年)有“玉来顺”竹马戏班。
  民国7年,援闽粤军进入龙溪县城,下令取缔私塾,兴办小学。8年,在县城举行“闽南护法区体育运动会”,城乡群众体育运动渐趋活跃。龙溪、海澄城乡京剧爱好者纷纷组建“北馆”或京剧票房,随着上海新华班和浙江群芳班相继进入县境,京剧遂成为龙海重要剧种。民国时期最有影响的剧种是话剧,话剧于民国8年兴起,16年石码组织西湖校友剧社,22年成立磊石剧社,上演《山河泪》、《卧薪尝胆》、《卢沟晓月》、《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曲》等话剧,民国24年抗敌剧社、青年剧社,在城乡广泛演出。芗剧,是龙海人民喜闻乐见的—种剧种。民国17年三月,台湾台南县学甲镇乡民到角美白礁慈济宫谒祖进香,带来歌仔戏“三乐轩”班,首次演出,群众为之倾倒,“新女班”、“霓生班”、“双珠凤”、“北馆”,纷纷改为歌仔馆,还组织子弟班,从此歌仔戏在两县城乡扎根。抗日战争期间,歌仔戏被国民党当局视作“汉奸戏”取缔。经民间艺人改革曲调,遂成改良戏,后改名芗剧,逐渐站稳地方戏曲阵地。民国时期,驻军、地方党政机关和民间文化人纷纷创办各种刊物、报纸,境内共有报刊60种,通讯社9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调整学校布局,普及教育,1985年龙海县成为全国普及基础教育先进县,1986年达到基本扫除文盲县标准。文艺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促进城乡文化向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发展,大型现代戏《双剑春》、《侨女英魂》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芗曲表演唱《榜山风格赞》反映轰动全国的“丢卒保车”抗灾的榜山风格,福建省文化局根据榜山风格体裁编成大型芗剧《碧水赞》,最后由上海编成大型京剧《龙江颂》,在全国演出。文艺创作有74篇优秀作品达到全国水平,有的作品被电视制片厂改编为电视剧,有的被选入《中国戏曲志》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有的被全国有影响的报刊登载或结集出版。书画作品选赴国际展出或全国性展览27幅,获奖16幅。龙海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县图书馆被评为“全国文明图书馆”,角美文化站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龙海县被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龙海地处闽南沿海黄金地带,社会安定,政通人和。龙海人民继承传统美德,不断将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到—个更高层次,迎接改革开放大浪潮。县委、县人民政府实施“三向拓展,突破中间,联动开发,整体起步”的对外开放战略,龙海经济逐步向以港口为依托,对内对外双向辐射,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国内外贸易、农业、旅游业综合开发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型经济发展,一个繁荣昌盛的龙海市将屹立于东海南海之滨。
经济社会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244.42亿元,占漳州市总量的24.4%,比增13.1%,位居福建省县级市第六位,人均GDP28933元;规模工业总产值484.31亿元,占漳州市总量近38.9%,比增18.5%;全部工业总产值531.31亿元,比增17.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73亿元(不包括漳州开发区),占漳州市总量的27.3%,比增20%,位居福建省县级市前五强,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4.3亿元,占漳州市总量的23.6%,比增34.4%;至2008年底,各项存款余额144.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7.1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48亿元,比增2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10元,增长22.7%;农民人均纯收入6546元;增长14.9%;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4.1%。
  工业经济。全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1家,总数达到275家,其中产值上亿元的企业58家,比上年增加13家,完成产值320.86亿元。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8.22亿元,占GDP比重56.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3%。实现工业税收15.96亿元,占财政总收入69.1%。全年新增海新、泰山、集友3个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6个;新增康之味、国安、恒森、文鸿4个福建省著名商标,总数达19个;新增集友、金之榕、梦娇兰3个福建省名牌产品,总数达18个;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总数达16家。
  新农村建设。全年完成造林总面积1740公顷、花卉种植面积163333公顷;国家级南美白对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和省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分别通过农业部及省政府考核验收。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座、农民饮水工程27处、河道整治清淤89.4千米;实现行政村100%通水泥公路。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增5个,总数达到22个,涌现了颜厝巧山村、港尾卓岐村2个省级示范村和角美下士村等5个漳州市级五类典型村,新农村电气化县通过省政府考评验收;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和“海漂”垃圾治理,有4个乡镇建立垃圾中转站。发放国家对渔民的燃油补贴6100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67万元。
  招商引资。全年共新批外资项目53个(含增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新口径2.34亿美元,增长21.9%,完成年任务的122.1%;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0.8亿美元,增长29%,完成年任务114.3%;出口总值10.54亿美元。三次重大招商活动共签约项目60个,总投资19.03亿美元,注册外资6.49亿美元。
  城市建设。24个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25亿元,锦江道东段一期工程等12个项目已经进入建设,芦州路建设工程等6个项目做好开工前准备,解南路拓宽工程等5个项目进入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平宁路渠化岛、港口片区人行道、街心公园绿地、中山公园绿地、紫云公园等改造修建工程。房地产项目共计33项,总建筑面积约279.26万平方米,总投资44.6亿元,完成投资9.32亿元,其中已竣工验收的项目5项,动工建设的项目17项,进入前期工作的项目11项。
  社会事业。顺利通过科技部2005~2006年度科技进步考核。被省政府授予“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市”称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省级验收。市广电大楼建成投入使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正式启动。建成启用市疾控中心大楼,实施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水平。相继开征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指标范围内。荣获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先进单位、全国民政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和福建省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程溪镇被评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
  人民生活。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992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72人,实现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657人。全市参合农民60.4万人,参合率达90.15%,已为2.35万名参合患者补偿医疗费用3000多万元;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市新增农村低保对象1359户、2165人,人均每月低保金提高17元。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对267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发放廉租房租金补贴32.38万元。程溪镇叶仑、东天尾、和山3个异地迁建村,总体规划安置774户,已有435户迁入新居;双第华侨农场实施“侨居造福工程”,新建房屋391套,已有100多套竣工。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成为全国60个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之一。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新一代电视安全接收系统甘文试验点”项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3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件件落实。
历史沿革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置龙溪县,历属南安郡、建州、泉州、漳州、漳州路。明隆庆元年(1567)析龙溪、漳浦县置海澄县,与龙溪县同属漳州府。龙溪、海澄县分别于1949年9月20日和21日解放,属龙溪专区。1960年8月二县合并成龙海县,属龙溪专区(地区)。1993年撤县设省辖县级龙海市,由漳州市代管。
  
    (一)龙溪县(1949年9月至1959年)
    1949年龙溪解放初,全县设9个区,其中城关2个区、农村7个区。
    1950年11月,农村增设2个区;全县计11个区、101个乡。
    1951年6月,析龙溪城关区建制设县级漳州市。1952年,从五、六、八区析出,增设第十区(驻古塘);全县辖10区92乡3镇7街。
    1955年12月,将10个区并为古县、平宁、石码、城内、石亭、东屿、埔尾7个区,共辖101个乡(镇)。
    1956年3月,城内区并入平宁区,石码区改为石码镇(区级),并将101乡(镇)并为44个乡。
    1957年2月,接管南靖县程溪区;7月,将东屿区改为东山区。全县共辖6区1镇53乡。
    1958年4月,撤区并乡,设石码镇和新厝、新塘、古县、崇福、榜山、城内、洪坑、天宝、林内、石亭、埔尾、浦林、郭坑、古塘、后坂、蔡坑、东美、鸿渐、石美、角美、程溪、下叶、官园23个乡。
    1958年9月,撤销乡的建制,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设先锋、胜利、红旗、海鹰、星火、卫星、火箭、程峰8个公社(共辖122个耕作管理区)和石码镇。
    1959年3月,公社冠以当地名称,并改耕作管理区为生产大队;7月,从天宝公社划出部分地增设浦南公社。年底,龙溪县共辖颜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宝、浦南、步文、角美、程溪9个公社(116个生产大队)和石码镇。
  
    (二)海澄县(1949年9月至1959年)
    1949年11月上旬,设4个区,共辖173村。
    1950年,改设4区74乡(镇);当年10月,从一区析出,增设第五区(白水)。
    1952年7月,从三区析出,增设第六区(黄坑)。至此,全县共辖6区3镇81乡。
    1955年,6个区各冠以驻地名称。8月,黄坑区归入港尾区,辖区减为5个。
    1956年7月,将城关、浮宫、白水3个区合并为城关区,各区乡(镇)也进行合并。全县共辖3区2镇40乡。
    1958年4月,撤区并乡。设城关镇和珠浦、莲花、高坑、东泗、白水、东园、厚境、浮宫、美山、港尾、店地、沙沄、岛美、黄坑、新厝、浯屿、海沧、新垵18个乡(8月,划出海沧、新垵2乡归厦门市)。
    1958年9月,撤销乡(镇)建制,改设黎明、卫星、火箭、红旗4个人民公社,共辖61个耕作管理区。
    1959年2月,黎明公社改称莲花公社,卫星公社改称浮宫公社,火箭、红旗2个公社合并为港尾公社。年底,改61个耕作管理区为88个生产大队。
  
  (三)龙海县
    1960年1月,龙海县辖颜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宝、浦南、步文、角美、程溪、莲花、浮宫、港尾12个公社和县城所在地石码镇。2月,从莲花公社划出虎渡村以南的生产大队增设东泗公社;6月,石码镇改为石码公社。下半年全县辖14个公社、195个生产大队。
    1961年6月,龙海县划出天宝、浦南2个公社,九湖公社上墩、林内、前山3个生产大队,步文公社店上生产大队,以及后房农场,归县级漳州市管辖。同年,浮宫公社分为浮宫、白水、东园3个公社;全县共辖14个公社、267个生产大队。
    1962年初,由步文公社析出郭坑圩以北的生产大队增设郭坑公社。年底,全县共辖15个公社、282个生产大队。
    1963年7月,析石码公社的街道设石码镇,为县辖镇;分别析莲花、白水、角美、郭坑公社的街区设海澄、白水、角美、郭坑镇,为社辖镇。
    1980年,石码公社撤销,并入石码镇。
    1984年夏收后,改人民公社为乡(镇),改生产大队为村(街道改为居民委员会)。9月至10月间,全县设石码、海澄、郭坑、角美、白水5个镇及程溪、九湖、步文、颜厝、榜山、紫泥、东泗、东园、浮宫、港尾10个乡。
    1988年1月1日,从港尾乡划出10个行政村增设隆教畲族乡;5月13日,改浮宫、程溪2乡为镇;12月29日,改港尾乡为镇。
    1990年,龙海县共辖8镇(石码、海澄、程溪、郭坑、角美、白水、浮宫、港尾)、7乡(九湖、步文、颜厝、榜山、紫泥、东泗、东园)以及1个民族乡(隆教畲族乡);共有22个居委会、512个居民小组,281个村、3695个村民小组。
  
    (四)龙海市
    1995年,龙海市辖14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石码镇、九湖镇、郭坑镇、角美镇、步文镇、颜厝镇、榜山镇、紫泥镇、程溪镇、海澄镇、东园镇、浮宫镇、白水镇、港尾镇、东泗乡、隆教畲族乡。
    1996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38号):将龙海市的郭坑镇,步文镇的蔡榜、西坑、小港、兰田、梧桥、湘桥、打山、恒坑、桥仔头、西洋、书厅、石井、圳头、东屿、步文、后坂、田丰、塘北、坂上、孚美、后店、流岗、翁建、登科、科坑、漳滨、石州、浦口、朝阳31个行政村和梧浦行政村在国道324线的西北部分划归漳州市龙文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之前,全市面积1436.5平方千米,人口86.3万,辖14镇2乡,市政府驻石码镇。
    2000年,龙海市辖12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石码镇、海澄镇、程溪镇、角美镇、白水填、浮官镇、港尾镇、九湖镇、颜厝镇、榜山镇、紫泥镇、东园镇、东泗乡、隆教畲族乡。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816318人,其中:石码镇67689人、海澄镇77528人、角美镇127179人、白水镇 45014人、浮宫镇52402人、程溪镇38953人、港尾镇58562人、九湖镇59507人、颜厝镇53376人、榜山镇83212人、紫泥镇 57869人、东园镇39157人、东泗乡22596人、隆教畲族乡24768人、双第华侨农场3555人、角美工业开发区3221人、招商局漳州开发区 1730人。
    2003年8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龙海市撤销石码镇设立石码街道办事处的批复》(闽政文243号):同意撤销石码镇,设立石码街道,石码街道办事处所辖行政区域及驻地与原石码镇所辖行政区域及驻地相同。区划调整后,龙海市辖1个街道、11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石码街道、海澄镇、程溪镇、角美镇、白水镇、浮宫镇、港尾镇、九湖镇、颜厝镇、榜山镇、紫泥镇、东园镇、东泗乡、隆教畲族乡。200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78.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52万人。
英文解释
  1. n.:  Longhai City
近义词
龙海
相关词
烹饪美食紫泥镇红蟳金定鸭造船九龙江福建
海澄福建省浮宫镇地理村庄
包含词
龙海市图书馆龙海市档案馆
龙海市防疫站龙海市中医院
龙海市第二中学龙海市第一医院
龙海市荔湖宾馆龙海市第二医院
龙海市东荣宾馆龙海市妇幼保健所
龙海市卫生防疫站龙海市辉达食品厂
龙海市龙南皮革厂龙海市石码中心小学
福建省龙海市雄鹰蚊香厂浙江龙海市龙士达塑业
龙海市步文中心卫生院龙海市龙江建设有限公司
龙海市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站龙海市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龙海市海澄镇大酒店龙海市渊源工艺品有限公司
龙海市旺德工艺品厂龙海市顺达工艺美术厂
龙海市金宏泰化妆品厂龙海市梦思美化妆品厂
龙海市圆山化妆品厂龙海市玉珠脑病医疗研究所
龙海市环伦工艺品有限公司龙海市竹制品工艺厂
龙海市桥口玉梅饭店龙海市步文后坂皮革制品厂
龙海市榜山崇福崇南皮革厂龙海市榜山镇鸿达皮革厂
龙海市欣盈达服装厂龙海市运佳鞋业有限公司
龙海市鞋业有限公司龙海市旺德工艺品有限公司
龙海市玉珠脑病医疗研治所致富一乡的双孢蘑菇产业--福建省龙海市角美镇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龙海市工作站龙海市纺织品公司针织批发部
龙海市金锣盘服装鞋业有限公司福建省龙海市榜山镇崇福蚊香厂
龙海市均辉工艺首饰有限公司龙海市通利工艺实业有限公司
龙海市汇盈经济发展总公司幻华工艺厂龙海市佑美工艺饰品有限公司
龙海市泷澄房屋拆除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