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 : 中國 >福建 >漳州 > 
目錄
·概況 Longhai City·概況·竜海市
·竜海歷史·經濟社會·歷史沿革
·英文解釋·近義詞·相關詞
·包含詞·更多結果...
概況 Longhai City
  郵編:363100 代碼:350681 區號:0596
  拼音:Lóng Hǎi Shì 英譯:Longhai City
  
    竜海市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地理坐標為北緯24°09′-24°36′,東經117°29′-118°15′。總面積1326平方千米。人口79萬人(2006年)。通行閩南方言廈門話。
  
    全市轄1個街道、11個鎮、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石碼街道、海澄鎮、角美鎮、白水鎮、浮宮鎮、程溪鎮、港尾鎮、九湖鎮、顔厝鎮、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市政府駐石碼街道。
  
    地處九竜江下遊,閩南三角區中部。年均氣溫21℃,年均降水量1400毫米。鷹廈鐵路,廈漳、漳詔高速,324國道過境,通海運。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雲洞岩、江東橋、白礁慈濟宮。
概況
  郵編:363100 代碼:350681 區號:0596 拼音:Longhai Shi
  竜海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西北南群山環抱,腹地平原廣袤,東南瀕臨浩瀚的東海和南海。九竜江匯北溪、西溪、南溪之水,出海門水域經廈門港註入臺灣海峽。境內是九竜江下遊肥沃的河𠔌地帶,平衍開曠,適於耕耘。地處北緯24°11′~24°36′,東經117°29′~118°14′。屬於亞熱帶,氣候溫和,草木暢茂。彊域,東與廈門特區相望,西與名城漳州和南靖、平和接壤,南與漳浦交界,北與長泰毗鄰。占有“插柳為營”的九竜江北溪天塹,今有貫通閩粵兩省的324綫國道和聯接內地的鷹廈鐵路。竜海嚮為閩西南地區物資集散地,是溝通粵東和贛南的水陸要衝。
  竜海市的前身係由原竜溪縣和海澄縣於1960年合併而成的竜海縣,是國傢首批沿海開放縣,1993年6月28日撤縣建市。地處福建省東南部九竜江下遊衝積平原,全市總面積1128平方公裏,有12個鎮、2個鄉、6個農場、2個開發區,下設243個行政村、31個居委會,常住人口84.8萬。
  轄石碼街道、海澄鎮、角美鎮、白水鎮、浮宮鎮、程溪鎮、港尾鎮、九湖鎮、顔厝鎮、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
  市區石碼和古稱“月港”的海澄兩鎮歷史上“萬棹成集、盛極一時”,號稱“天子南庫”的商埠港口,也是聞名海內外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啓航港之一,是盛行於閩臺民間藝術 --“錦歌”(南音)的發祥地。市內有白礁慈濟宮、世界最大的石梁橋 -- 江東橋、12公裏長的隆教灣海濱浴場、被列為國傢地質公園的2200萬年前的古火山口,中國最早的郵局“天一信局”以及竜佳生態觀光園、九湖萬畝“荔海”、海澄文廟、晏海樓、閩南佛國瑞竹岩等一批比勝古跡和旅遊景點。廈門大學漳州校區所在地也在竜海。旅居海外華僑、港澳同胞11.57萬人,分佈於28個國傢和地區;有歸僑、僑眷11.22萬人,還有臺胞、臺屬、金門同胞1.7萬人。竜海自古人傑地靈,清代廣州十三行總商潘振承,世人敬仰的保生大帝吳夲,菲律賓前總統科拉鬆阿基諾夫人,新加坡前總統黃金輝,臺灣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統一集團創始人高清願等祖籍皆在竜海。
  這裏,區位得天獨厚。竜海東鄰廈門經濟特區,與廈門同處一個港灣,毗鄰杏林、海滄臺商投資區,西與漳州市區接壤,東臨臺灣海峽,與臺灣的人緣、地緣關係密切。境內有國道、省道和漳詔、廈漳、漳竜三條高速公路橫貫境區,距廈門機場僅70公裏,擁有港灣水深的海岸綫100多公裏,可供建設深水泊位碼頭,已建成石碼、招商局、鎮海三個港區,特別是招商局漳州經濟開發區3.5萬噸碼頭投用,港口優勢正在凸顯。
  竜海,馳名中外的“凌波仙子”---水仙花的故鄉。1985年被國傢確定為沿海首批開放縣。1993年6月撤縣建市。地處福建省東南部九竜江下遊衝積平原,全市總面積1128平方公裏,常住人口84.8萬。
  這裏,區位得天獨厚。竜海東鄰廈門經濟特區,與廈門同處一個港灣,毗鄰杏林、海滄臺商投資區,西與漳州市區接壤,東臨臺灣海峽,與臺灣的人緣、地緣關係密切。境內有國道、省道和漳詔、廈漳、漳竜三條高速公路橫貫境區,距廈門機場僅70公裏,擁有港灣水深的海岸綫100多公裏,可供建設深水泊位碼頭,已建成石碼、招商局、鎮海三個港區,特別是招商局漳州經濟開發區3.5萬噸碼頭投用,港口優勢正在凸顯。
  這裏,資源物産富饒。竜海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的美稱。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盛産荔枝、柑桔、竜眼、楊梅等名優水果,花卉品種繁多質優,暢銷海內外,蘑菇産量位居全省前列,蔬菜出口躋身全省前茅,是國傢持續高效農業示範區,海峽西岸對臺農業合作試驗區,全省重要的農産品出口創匯基地之一。
  這裏,人文資源豐厚。竜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清水秀,風光綺麗。境內旅遊景觀奇特,擁有列入國傢地質公園的2200萬年前的古火山口、閩臺祖廟白礁慈濟宮等一批文物古跡和旅遊勝地。南太武海濱旅遊區、角美僑臺祖籍地旅遊區、九湖花果之鄉旅遊區和紫雲公園旅遊區的景區規劃建設日趨完善,成為獨具特色的休閑度假勝地。
  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竜海着眼於增強發展後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致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加大投資建設力度,構築起跨世紀的交通網架、電力、碼頭、供水、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和城市配套設施,郵電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44位,形成了現代化港口城市的嶄新框架。獨特優越的自然環境、日臻完善的投資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倍受海內外客商的青睞,外商紛紛看好這塊熱土,踴躍投資興業,成為閩東南地區外商投資最具吸引力的地區。如今,竜海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1995年以來連續十四年進入“福建省綜合經濟實力十強縣(市)”行列,成為閩東南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縣市之一。
  竜海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的美稱。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盛産荔枝、柑桔、竜眼、楊梅等名優水果,花卉品種繁多質優,暢銷海內外,蘑菇産量位居全省前列,蔬菜出口躋身全省前茅,是國傢持續高效農業示範區,海峽西岸對臺農業合作試驗區,全省重要的農産品出口創匯基地之一。
  竜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清水秀,風光綺麗。境內旅遊景觀奇特,擁有列入國傢地質公園的2200萬年前的古火山口、閩臺祖廟白礁慈濟宮等一批文物古跡和旅遊勝地。南太武海濱旅遊區、角美僑臺祖籍地旅遊區、九湖花果之鄉旅遊區和紫雲公園旅遊區的景區規劃建設日趨完善,成為獨具特色的休閑度假勝地。
竜海市
  竜海,馳名中外的“凌波仙子”---水仙花的故鄉。1985年被國傢確定為沿海首批開放縣。1993年6月撤縣建市。地處福建省東南部九竜江下遊衝積平原,全市總面積1128平方公裏,人口77.91萬人。
  這裏,區位得天獨厚。竜海東鄰廈門經濟特區,與廈門同處一個港灣,毗鄰杏林、海滄臺商投資區,西與漳州市區接壤,東臨臺灣海峽,與臺灣的人緣、地緣關係密切。境內有國道、省道和漳詔、廈漳、漳竜三條高速公路橫貫境區,距廈門機場僅70公裏,擁有港灣水深的海岸綫100多公裏,可供建設深水泊位碼頭,已建成石碼、招商局、鎮海三個港區,特別是招商局漳州經濟開發區3.5萬噸碼頭投用,港口優勢正在凸顯。
  這裏,資源物産富饒。竜海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的美稱。氣候適宜,土地肥沃,盛産荔枝、柑桔、竜眼、楊梅等名優水果,花卉品種繁多質優,暢銷海內外,蘑菇産量位居全省前列,蔬菜出口躋身全省前茅,是國傢持續高效農業示範區,海峽西岸對臺農業合作試驗區,全省重要的農産品出口創匯基地之一。
  這裏,人文資源豐厚。竜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清水秀,風光綺麗。境內旅遊景觀奇特,擁有列入國傢地質公園的2200萬年前的古火山口、閩臺祖廟白礁慈濟宮等一批文物古跡和旅遊勝地。南太武海濱旅遊區、角美僑臺祖籍地旅遊區、九湖花果之鄉旅遊區和紫雲公園旅遊區的景區規劃建設日趨完善,成為獨具特色的休閑度假勝地。
  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年來,竜海着眼於增強發展後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致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加大投資建設力度,構築起跨世紀的交通網架、電力、碼頭、供水、通信、環保等基礎設施和城市配套設施,郵電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44位,形成了現代化港口城市的嶄新框架。獨特優越的自然環境、日臻完善的投資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倍受海內外客商的青睞,外商紛紛看好這塊熱土,踴躍投資興業,成為閩東南地區外商投資最具吸引力的地區。如今,竜海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1995年以來連續五年進入“福建省綜合經濟實力十強縣(市)”行列,成為閩東南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縣市之一。
  新世紀新起點,竜海將始終不渝地走開放強市之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以更寬廣博大的胸懷、更開放開明的形象、更優質高效的服務,接納四海賓朋和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觀光旅遊、考察開發,共圖發展,共鑄輝煌。
  竜海,這塊發展寶地,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期望着您的光臨。
竜海歷史
  遠古時代,雲洞岩馬下山、仙頂岩和燕仔尾尖山一帶,就有先民活動其間,南太武山在母係社會時先民就拓土以居,繁衍生息。秦有溪峒居民,刀耕火種,聯成部落。沿海夷越陸續南下,耕稼陶漁,交互影響,初露文明曙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竜海地帶遂由荒服而歸屬其所建的閩中郡。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蕭衍於大同六年(540年)始建竜海縣,屬南安郡,治所設於古縣。唐垂拱二年(686年)割竜溪縣南境置漳州,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的竜溪縣改屬漳州。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從漳浦縣李澳川遷至竜溪縣永寧鄉唐化裏登高山下桂林村(漳州城),竜溪縣遂為漳州附郭首邑。明世宗朱厚熜於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析竜溪、漳浦兩縣地置海澄縣,屬漳州府。1960年2月1日,竜溪、海澄兩縣合署辦公,8月15日國務院批準合併為竜海縣。竜溪縣治從漳州城遷石碼鎮,海澄縣城改稱海澄鎮。
  1991年,竜海縣土地總面積1238平方公裏,人口830365人。轄有石碼、海澄、角美、郭坑、程溪、白水、浮宮、港尾8個鎮,九湖、步文、顔厝、榜山、紫泥、東泗、東園、隆教畲族8個鄉,共有22個居民委員會,281個村民委員會。
  日夜奔流的九竜江水,飽覽多少風流人物出沒,多少封建王朝興亡。喜見人民締造的新中國誕生,迎來社會主義新竜海的現代化建設高潮。
  六朝,政權屢易,戰亂頻仍。南下漢人和土著民族鬥爭紛起。六朝政權派遣軍隊戍閩,衹能在九竜江北溪阻江為界,與所謂“蠻獠”長期對峙。
  唐初,戎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奉命率府兵入漳徵戍,8年,病故,子元光襲職,采取剿撫兼施政策,終平熄戰火,建置漳州,勸農重本,通商惠工,積𠔌興學,並大力促進漢畲和解,為開發漳州奠定基礎。唐中葉後,竜溪的地主對農民剝削日益加重,土地兼併嚴重,農村階級鬥爭劇烈。唐末,起義軍涌起,乾符六年(879年)黃巢率起義軍自福州轉戰廣東,途經竜溪,給地主階級沉重打擊。光啓元年(885年),王緒率農民軍攻占竜溪,嗣後王審知主政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竜溪屬閩國南境。
  五代,中原紛戰,閩國偏安一隅,竜溪社會號稱安定,但王審知逝世後,更易六主,政局紊亂,農民負擔加重。天德三年(945年),閩國為南唐所滅。
  宋建隆四年(963年),留從效的牙將進奪取兵權,占據漳州,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獻地歸宋,竜溪始納入北宋版圖。南宋宋室南渡,權姦當國,對金人采取投降妥協政策,剩水殘山,勉維偏安局面。兩宋時期,竜溪因地方比前安定,人口增多,荒地盡闢,經濟頗有發展。
  元朝統治中國,實行嚴酷種族壓迫。至元十四年(1277年),唆都攻入竜溪縣城,屠殺軍民數千人。竜溪人被列為南人,政治地位居於蒙古人、色目人、漢人之末,備受歧視和凌辱。傢人不能相保。終元之世,戰爭頻仍,民不聊生。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徵南將軍湯和攻下竜溪縣城,元漳州路達魯花赤德爾密實自殺,竜溪歸明統治。明初,建立漳州衛、鎮海衛,駐紮重兵,禦倭防盜,采取一係列緩和階級矛盾政策,恢復奴隸人身自由,解放生産力。廢除元末的多種苛捐雜稅,蠲減租稅利斂,與民生息。嚴肅政風,懲貪奬廉,反對官府與民爭利。吏治澄清長達一百餘年,竜溪地方安定繁榮。明中葉後,政治漸趨腐敗,官吏擾民,兵寇劫掠,西方殖民者侵擾沿海,富豪兼併土地,稅璫高寀巧取豪奪,社會乃趨動蕩。
  崇禎末年,李自成入京,明廷顛覆。清兵大舉南下,沿途屠戮。南明小朝廷屢起屢覆,衹永歷帝遠居西南,苟延殘喘。鄭成功奉永歷正朔,與清廷作殊死戰。
  清順治三年(1646年)九月,清兵進占竜溪、海澄縣城。順治九年,鄭軍與清軍在竜溪、海澄一帶進行拉鋸戰。順治十八年,清廷為斷絶民衆對鄭軍的接濟,強製實行東南沿海“遷界”,竜溪棄地三萬八千多畝,海澄棄地八萬零四百多畝,內遷之民饑寒、顛沛,死者不可勝數。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軍攻海澄,“赤血波流,僵屍相枕”。至康熙二十年復界,遷界二十年,竜溪、海澄兩縣元氣盡失,繁華鬧市化為荒蕪廢墟,一望凄涼,傷心慘目。復界後,招集逃亡,撫綏難民,使復故業。鬆弛海禁,使窮民采捕為業,出洋謀生者日多,並采取一係列調整稅賦的措施。從復界後到鴉片戰爭的一個半世紀中,兩縣一帶沒有發生過戰亂,社會安靖,城鄉經濟比以前有所發展。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喪權辱國,殘民以逞,為人民大衆所痛恨。道光三十年(1850年)江源、江發在海澄珠浦創立閩南小刀會,鹹豐三年(1853年)黃位、黃得美領導閩南小刀會起義,反抗清王朝封建統治。起義軍連剋海澄、石碼、漳州、長泰、平和、同安、安溪、廈門等地。半年後,在清軍圍攻廈門一役時,與其抗爭73天,打過48仗,使清廷大受震動。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十四日,太平軍李世賢攻入竜溪縣城,次年四月二十一日為清軍所破,縣境又遭戰爭蹂躪。清末,許多竜溪、海澄籍的海內外人士追隨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鬥爭,作出積極貢獻。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各省紛紛響應。11月11日竜溪縣城光復,12日石碼光復,13日海澄縣城光復。竜溪、海澄縣結束封建帝製,進入資産階級民主專政時期。
  中華民國成立不久,北洋軍閥便篡奪了中央政權,中國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竜溪、海澄地處閩南重鎮,軍閥部隊此去彼來,駐境軍閥委派縣長,把持縣政,截留賦稅,派夫派款,攪得雞犬不寧。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馬剋思主義在閩南廣泛傳播。1926年,竜溪、海澄縣建立中國共産黨地方組織,從此,竜溪、海澄勞動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為解放事業進行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東路軍進駐竜溪縣城,第四軍進駐石碼、角美一帶,極大地推動了竜溪、海澄人民的革命鬥爭形勢。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全國對日抗戰。次年5月廈門淪陷,6月,日軍占領浯嶼,屠殺、殘害漁民,出動飛機到竜溪、海澄狂轟濫炸,人民生命財産遭受危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日軍廈門最高司令部於28~29日派員到石碼嚮政府洽降。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內戰,竜溪、海澄人民積極投入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政治鬥爭,迎接人民解放軍南下。1949年9月19日,竜溪縣城解放。9月20日石碼鎮解放。9月21日,海澄縣城解放。竜溪、海澄兩縣人民從此走上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新民主主義階段。
  1950年,竜溪、海澄開展剿匪反霸,鎮壓反革命運動,鞏固新生政權。進行土地改革,消滅封建剝削制度。1951~1956年,兩縣從農業互助組發展到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走上農業集體化道路。1958年出現高指標、浮誇風的“大躍進”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又遭三年特大的自然災害,給人民生活造成睏難局面。1966年,“左”的思潮泛濫,全國掀起“文化大革命”運動,竜海人民深受其害。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覆滅,撥亂反正,重見生機。1979年,竜海縣委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列為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沿海開放縣,堅持改革開放政策,逐漸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迎接月港興起以來五百餘年罕有的機遇而奮鬥。
  社會經濟的繁榮與衰敗,是與社會發展的安定與動亂息息相關的。
  竜海在遠古時代就開始發展生産,先民在舊石器時代已能製造石片、石核、颳削器等簡陋工具,新石器時代已能生産幾何紋雙耳彩陶罐,商周時代已能生産戈、錛、鏃石器工具及繩紋陶罐。至竜溪置縣的南北朝,生産的橋型四係罐、青釉盅、三足鐎鬥,已有較高的工藝技術。唐代,農業有較大的發展,“雜卉三鼕緑,嘉禾兩度新”。宋朝,在八九都築海成田,疏九十九坑之水灌溉。官港、鄭公渠、廣濟陂、章公渠等水利工程相繼興辦,建築工藝已有較高的水平,建於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富麗堂皇的白礁慈濟宮,整座宮殿建築集宋以來建築藝術之大成,有“閩南故宮”美稱。號稱“江南石橋,虎渡第一”的江東橋,嘉熙四年(1240年)建成,是中國古代八大名橋之一,充分體現竜海人民橋梁建造的高超技術。我國著名橋梁建築專傢茅以升說:“每塊石梁重二百來噸,是怎樣安裝上去的,至今還不完全知道”。吸引中外學者前來考察和研究,世界著名科學史傢李約瑟博上也說是“—個有趣的歷史性問題”。其時九竜江全綫通航,交通日益便利。地方經濟頗有發展,濱海漁業、????業興旺。紡織業、陶業、礦業、造船業進一步繁榮。
  明朝,經濟有長足的發展,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景泰年間,月港民間海外貿易興起;弘治元年(1488年)錦江建埠,成為月港的姊妹港。隆慶元年,海禁開放,準與東西洋貿易,“縣既以舶殷,舶亦以縣繁”,市場繁榮,有“小蘇杭”之稱。盛期通商47個國傢與地區,貿易額巨,餉稅額大,成為明朝“天子之南庫”。竜溪“城闉之內,百工鱗集,機杼爐錘,手心俱應”,成為頗見規模的手工業城市。葛布、土潞綢、天鵝絨、漆器、鐵器、陶瓷成批出口。製作的自鳴鐘,能按時自鳴,銀美人能走席敬酒,飛鸞獅象能旋飛旋走,技藝精湛,為“閩中五絶”之一。明末,月港衰落後,遂被新興廈門港所取代。石碼港仍長盛不衰。
  清初,從戰亂、遷界直到復界,長達三十五年,竜溪、海澄兩縣沿海經濟陷入絶境。從康熙二十年(1681年)復界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社會轉入安定,竜溪、海澄內陸土地基本墾復,沿海一帶埭田有所擴大。同時興建和修復一係列水利灌溉工程,早晚稻收成有所保障,雖糧食生産仍未能自給,但經濟作物生産繼續發展,落花生已廣泛種植。沿海養殖蟶、蚝,稻田養蝦。手工業逐漸復蘇,原有的紡織業,蓬勃興起,所出絨緞,富貴華麗。製糖業仍很發展。石碼的木作、竹器、紙箔、神香、煙絲、蜜餞、陶瓷、磚瓦等作坊俱發達興旺。煙絲已運銷內地各省和海外各埠,商業興盛繁榮。海澄縣城南門外,剛復界時是“凄草寒煙”,至乾隆中葉就成為“商旅雲集”。石碼自康熙二十三年設立錢糧小口岸以後,擴大市鎮建設,商業日臻懋盛,至道光前後,出口貿易歲歲增加,成為閩西南與海內外交通貿易的中轉站。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外國殖民主義經濟侵略,兩縣航運、紡織、手工、製糖各業都走下坡。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竜溪、海澄兩縣經濟一度衰退。民國9年之後,商品經濟有很大發展,閩西南土特産以平底船運抵石碼,由石碼換深水船轉運沿海各大城市及臺灣、香港。食????及洋貨亦由各地運抵石碼後轉閩西南各縣,年經營貨值1千萬元。石碼還設有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的代理商行20余家。抗日戰爭時期,石碼更是畸形發展,民國27年廈門淪陷,淪陷區與內陸一切貿易關係中斷,石碼與淪陷區廈門之間開展民間通商(時稱交通船),成為福建內地唯一的物資交流港口,閩西南往來物資和廈門輸入工業品,均於石碼集散,所以竜溪縣每年商稅收入,石碼超半數。竜溪、海澄兩縣私營商業就達5200傢。民國35年後,通貨惡性膨脹,法幣大幅度貶值,各行各業凋零,經濟衰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竜溪、海澄兩縣人民全面展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沿着平穩發展——挫折——調整——挫折——飛速發展的波浪形模式推嚮前進。1949年社會總産值僅10199萬元,1991年增至147742萬元,增長13.49倍,年遞增6.57%。
  ——農業。1949年農業總産值8101萬元,糧食總産123057噸,畝産321公斤。經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推動了農業生産的發展,1956年兩縣躍上全國首批水稻畝産千斤縣先進行列。1957年農業總産值達12161萬元,糧食總産193273噸。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瞎指揮,“浮誇風”,嚴重挫傷農民生産積極性,加上1959~1960年連續自然災害,1961年農業總産值下降至9186萬元,糧食總産140610噸,畝産404.5公斤。農民低口糧、瓜菜代。爾後調整農業體製,以糧為主,發展多種經營,提高農業活力,1965年實現農業總産值11380萬元,糧食總産232510公斤,畝産621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間,開展“農業學大寨”,實行政治評分,收回自留地、割“資本主義尾巴”,農業生産徘徊不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農業生産解脫縛力,1978年農業總産值達17183萬元,糧食總産312408噸,畝産811公斤,實現畝産跨“雙綱”。1980年農村體製改革,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推動農業經濟和鄉鎮企業飛躍發展,1989年農業總産值38239萬元,糧食總産347382萬噸,畝産1013.3公斤,實現第三次飛躍。連續三年保持畝産“噸糧縣”稱號,1991年全縣農業總産值40628萬元,糧食總産356558萬噸,畝産1033公斤。
  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有力地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全縣鄉鎮企業經濟收入,有4個鄉鎮上億元、12個村上千萬元、16家乡鎮企業上500萬元。1991年全縣鄉鎮企業總數8176傢,總産值45742萬元。
  ——工業。1949年僅有幾十傢小企業、小作坊,總産值1357萬元。1956年完成對私營工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1957年有全民、集體所有製工業59傢,總産2522萬元。1958年大躍進中,一哄而上,搞所謂“大煉鋼鐵運動”,工業戰綫拉得太長。1962年工業總産值下降至2490萬元。貫徹“充實、調整、鞏固、提高”方針,整頓工業,1965年工業總産值上升為3998萬元。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批判所謂“唯生産力論”和“利潤挂帥”,打亂工廠生産經營、管理制度,産量下降,1968年總産值又降至3242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縣、鄉工業企業迅速發展,全縣共投入資金1.2億元,對78傢縣辦企業120多個項目進行技術改造,形成食品、輕工、建材、化工、機械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係。1987年工業總産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産值,此後比例逐年上升。工業內部結構由“農業化工型”轉嚮“輕工出口型”。1988年首創福建省“工業標準化示範縣”。1991年有縣鄉工業企業254傢,工業總産值89481萬元,比1949年1357萬元增長64.94倍,年遞增10.49%。
  全縣年産值上千萬元的骨幹企業10傢、國傢二級企業2傢、省級先進企業19傢。國營與縣辦集體企業采用國際標準組織生産並通過驗收合格産品有17種,健全標準化體係企業23傢。開發“四新”産口上千種,部優産品7種,省優産品34種,獲國傢、省、市現代管理成果奬20項,QC成果奬70項,有24項填補國內、省內空白。
  ——對外經濟貿易。1949年外貿出口值200萬元。1961年後逐步建立出口商品生産基地,組織工業、手工業新産品,創名、優、新商品。1965年出口商品收購額達715萬元。“文化大革命”中,執行極左路綫,1970年出口商品收購額下降至250萬元。1979年出口商品收購額上升為1032萬元。1985年2月,國務院批準竜海為沿海開放縣,外經貿飛躍開展,引進“三資”企業,土地成片開發,建設新型工業區。全縣已有角美工業綜合開發區、郭坑工業開發區、華輕工業區和南太武、海門島旅遊開發區,開發總面積2.66平方公裏,投資總額4600萬美元。招商局集團(香港)、港澳中銀集團利用港尾港灣水深,可建深水良港,港口水路距廈門2.6海裏、距金門島27海裏、距高雄港160海裏的地理優勢,建設港尾經濟開發區。港尾深水港的建成,勢必促進經濟的騰飛。1988年4月,享有直接出口經營權,石碼港直航香港,推動外貿出口。當年出口值達1844萬元,以後出口值成倍增長。
  對外經濟貿易由過去單渠道間接貿易,轉變為直接貿易和間接貿易相結合的貿易形式。全縣建立水仙花、水果、蘆筍、瘦肉型豬、金定鴨、鰻魚、對蝦、食用菌、茶葉、脫水速凍果蔬10個農業創匯基地,組織94傢外貿出口商品重點生産專業工廠。1991年,全縣興辦“三資”企業83傢,引進外資2443萬美元,對外簽訂“三來一補”合同205份,可收工繳費300萬美元。社會出口商品收購總值1.18億元,出口總值2746萬美元,其中“三資”企業占2639萬美元。
  三
  竜海人傑地靈,文化悠久、璀璨。
  新石器時代的幾何紋雙耳彩陶罐和商周繩紋罐,顯示古代竜海已有審美觀念和製陶技藝。
  竜溪建縣前後,中原文化逐漸輸入,在蠻荒土地上盛開美麗之花。唐嗣聖元年(684年),陳政醫官李茹剛傳入中醫術。景竜年間,鬆州書院在竜川裏創辦,為竜溪第一所書院,翰林院承旨直學士陳珦在此講學。元和十一年(816年),周匡物首登科甲,成為漳州第一名進士。自唐至清道光年間,縣籍人科舉中式文武進士503人,登上仕途的四品以上文武官員304人。唐朝詩風亦盛,陳元光詩賦匯為《竜湖集》,周匡物有詩收入《全唐詩》,詩歌吟唱,影響後代,至明朝出現許多詩社、文社,其中玄雲詩社,最為著名,社員有風流倜儻的“七才子”,多能反映現實,提倡開放。自唐至民國,文人學者輩出,著書二百餘部,捲帙千餘。
  五代,許碏在鶴鳴山雲洞岩上留下摩崖題字,從此,歷代文人學士在此鎸刻墨跡者不斷,今存摩崖題刻203處,集書傢精華於一岩,煌煌巨刻世所罕見,被稱為“閩南碑林”。
  宋代,朱熹知漳州,重禮儀,正教化,興官學,育人才,理學大行,竜溪遂成“海濱鄒魯”。一代名人濟濟,陳淳崇奉朱學,能詩工畫,著有《北溪大全集》(50),稱為漳南真儒。顔師魯,宦績卓著,剛正不阿,官至吏部尚書,史評“大節確如金石”。王遇,不畏權勢,為民辦實事,官至右曹郞中,著有《論孟講義》、《兩漢博議》等書,世稱“東湖先生”。黃彥臣,官宦期間能體察民情,處事審慎,官至朝散大大,纍贈少師,有《文集》(20)等刊行於世。吳夲,志在民間行醫,救死扶傷,歿後被尊為“大道公”,封贈“保生大帝”,世世代代為人所敬仰,生平亦擅書法。宋代盛立書院,華圃書院、芝山書院都是講學之所,造就人才,培養淳樸風尚。
  元朝在文化上采取歧視政策,科舉“分蒙古人、色目人為左榜,漢人、南人為右榜,右榜恩賜視左榜減半”。全縣近九十年衹有4名進士,作品罕見。
  明代,是本縣封建文化鼎盛時期。月港繁華媲蘇杭,促成文化發展,境內有觀瀾書院、建溪書院、薌江書院、霞橋書院、清漳書院、東瀛書院、養正書院、鄴山書院,出文武進士181名,舉人597名。文人學士競出,竜溪林弼博覽群書,與宋濂、王禕等同修《元史》。陳真晟,理學家,詩畫書法聞名於世,所著《陳剩夫集》收入《四庫全書》。周瑛,任官有善績,尤勵清操,致仕後所著地方志書甚豐。張燮,博學多通,文章炳蔚,所著《東西洋考》,至今為中外學者研究東南亞諸國的重要文獻。李宓是書法傢,工諸體書,同代著名書法傢董其昌“嘗具書幣請其書,自嘆不及”。蔡烈,隱居鶴鳴山之白雲洞,著書立說,是位理學名傢。其女蔡玉卿,黃道周繼室,有見識,有才學,是漳州千古以來鐵骨錚錚的奇女子。還有“為政重在利民”的王升,帶詔書渡海到琉球國册封世子尚德為中山王的潘榮,直言敢諫的林魁,敢與魏閹抗爭的“後七君子”周起元,廉正忠直的大學士林釬,秉公辦事的右僉都御史顔繼祖,不仕異族的陳天定,“開臺三王”之—的顔思齊,構成一幅生氣勃勃的竜海名人群像,啓迪無數後人,為竜江閩海生色不少。
  清朝,竜海文化雖然還是比較發達,但因戰爭頻仍和慘毒的“遷界”,嚴重地阻礙文化的繁榮。境內有10所學院,但文武進士僅有65名,舉人252名。戲劇、麯藝有所發展,道光年間傳入京戲,同治年間京劇清唱有碧雲軒戲班。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小梨園戲有晉春班、合春班。光緒二十九年創辦“石碼京劇科班”。光緒年間有“慶賢堂”、“豐慶堂”錦歌社,“漳如福”皮影戲班,“恆福春”木偶戲班。宣統二年(1910年)有“玉來順”竹馬戲班。
  民國7年,援閩粵軍進入竜溪縣城,下令取締私塾,興辦小學。8年,在縣城舉行“閩南護法區體育運動會”,城鄉群衆體育運動漸趨活躍。竜溪、海澄城鄉京劇愛好者紛紛組建“北館”或京劇票房,隨着上海新華班和浙江群芳班相繼進入縣境,京劇遂成為竜海重要劇種。民國時期最有影響的劇種是話劇,話劇於民國8年興起,16年石碼組織西湖校友劇社,22年成立磊石劇社,上演《山河淚》、《臥薪嚐膽》、《盧溝曉月》、《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麯》等話劇,民國24年抗敵劇社、青年劇社,在城鄉廣泛演出。薌劇,是竜海人民喜聞樂見的—種劇種。民國17年三月,臺灣臺南縣學甲鎮鄉民到角美白礁慈濟宮謁祖進香,帶來歌仔戲“三樂軒”班,首次演出,群衆為之傾倒,“新女班”、“霓生班”、“雙珠鳳”、“北館”,紛紛改為歌仔館,還組織子弟班,從此歌仔戲在兩縣城鄉紮根。抗日戰爭期間,歌仔戲被國民黨當局視作“漢姦戲”取締。經民間藝人改革麯調,遂成改良戲,後改名薌劇,逐漸站穩地方戲麯陣地。民國時期,駐軍、地方黨政機關和民間文化人紛紛創辦各種刊物、報紙,境內共有報刊60種,通訊社9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調整學校佈局,普及教育,1985年竜海縣成為全國普及基礎教育先進縣,1986年達到基本掃除文盲縣標準。文藝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促進城鄉文化嚮多層次、多領域、多樣化發展,大型現代戲《雙劍春》、《僑女英魂》産生較大的社會效應。薌麯表演唱《榜山風格贊》反映轟動全國的“丟卒保車”抗災的榜山風格,福建省文化局根據榜山風格體裁編成大型薌劇《碧水贊》,最後由上海編成大型京劇《竜江頌》,在全國演出。文藝創作有74篇優秀作品達到全國水平,有的作品被電視製片廠改編為電視劇,有的被選入《中國戲麯志》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有的被全國有影響的報刊登載或結集出版。書畫作品選赴國際展出或全國性展覽27幅,獲奬16幅。竜海縣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縣圖書館被評為“全國文明圖書館”,角美文化站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站”,竜海縣被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竜海地處閩南沿海黃金地帶,社會安定,政通人和。竜海人民繼承傳統美德,不斷將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到—個更高層次,迎接改革開放大浪潮。縣委、縣人民政府實施“三嚮拓展,突破中間,聯動開發,整體起步”的對外開放戰略,竜海經濟逐步嚮以港口為依托,對內對外雙嚮輻射,加工業、交通運輸業、國內外貿易、農業、旅遊業綜合開發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型經濟發展,一個繁榮昌盛的竜海市將屹立於東海南海之濱。
經濟社會
  2008年,全市生産總值(GDP)達244.42億元,占漳州市總量的24.4%,比增13.1%,位居福建省縣級市第六位,人均GDP28933元;規模工業總産值484.31億元,占漳州市總量近38.9%,比增18.5%;全部工業總産值531.31億元,比增17.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7.73億元(不包括漳州開發區),占漳州市總量的27.3%,比增20%,位居福建省縣級市前五強,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4.3億元,占漳州市總量的23.6%,比增34.4%;至2008年底,各項存款餘額144.7億元,各項貸款餘額77.1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91.48億元,比增25.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10元,增長22.7%;農民人均純收入6546元;增長14.9%;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4.1%。
  工業經濟。全市新增規模工業企業61傢,總數達到275傢,其中産值上億元的企業58傢,比上年增加13傢,完成産值320.86億元。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118.22億元,占GDP比重56.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0.3%。實現工業稅收15.96億元,占財政總收入69.1%。全年新增海新、泰山、集友3個中國馳名商標,總數達6個;新增康之味、國安、恆森、文鴻4個福建省著名商標,總數達19個;新增集友、金之榕、夢嬌蘭3個福建省名牌産品,總數達18個;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傢,總數達16傢。
  新農村建設。全年完成造林總面積1740公頃、花卉種植面積163333公頃;國傢級南美白對蝦養殖標準化示範區項目和省級漁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分別通過農業部及省政府考核驗收。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4座、農民飲水工程27處、河道整治清淤89.4千米;實現行政村100%通水泥公路。全市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新增5個,總數達到22個,涌現了顔厝巧山村、港尾卓岐村2個省級示範村和角美下士村等5個漳州市級五類典型村,新農村電氣化縣通過省政府考評驗收;深入開展“傢園清潔行動”和“海漂”垃圾治理,有4個鄉鎮建立垃圾中轉站。發放國傢對漁民的燃油補貼6100萬元、能繁母豬補貼267萬元。
  招商引資。全年共新批外資項目53個(含增資項目),合同利用外資新口徑2.34億美元,增長21.9%,完成年任務的122.1%;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0.8億美元,增長29%,完成年任務114.3%;出口總值10.54億美元。三次重大招商活動共簽約項目60個,總投資19.03億美元,註册外資6.49億美元。
  城市建設。24個城區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1.25億元,錦江道東段一期工程等12個項目已經進入建設,蘆州路建設工程等6個項目做好開工前準備,解南路拓寬工程等5個項目進入前期準備工作;完成了平寧路渠化島、港口片區人行道、街心公園緑地、中山公園緑地、紫雲公園等改造修建工程。房地産項目共計33項,總建築面積約279.26萬平方米,總投資44.6億元,完成投資9.32億元,其中已竣工驗收的項目5項,動工建設的項目17項,進入前期工作的項目11項。
  社會事業。順利通過科技部2005~2006年度科技進步考核。被省政府授予“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市”稱號,“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通過省級驗收。市廣電大樓建成投入使用,數字電視整體轉換工作正式啓動。建成啓用市疾控中心大樓,實施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工程。人口計生工作繼續保持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市水平。相繼開徵垃圾處理費和污水處理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製在省政府下達指標範圍內。榮獲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先進單位、全國民政係統法製宣傳教育先進集體、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區和福建省人民防空宣傳教育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程溪鎮被評為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單位等。
  人民生活。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7992人,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72人,實現本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9657人。全市參合農民60.4萬人,參合率達90.15%,已為2.35萬名參合患者補償醫療費用3000多萬元;建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全市新增農村低保對象1359戶、2165人,人均每月低保金提高17元。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對267戶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睏難戶發放廉租房租金補貼32.38萬元。程溪鎮葉侖、東天尾、和山3個異地遷建村,總體規劃安置774戶,已有435戶遷入新居;雙第華僑農場實施“僑居造福工程”,新建房屋391套,已有100多套竣工。加強産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成為全國60個首批國傢級食品安全示範縣(市)之一。通過國傢信息産業部“新一代電視安全接收係統甘文試驗點”項目。市委、市政府確定的13件為民辦實事項目件件落實。
歷史沿革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置竜溪縣,歷屬南安郡、建州、泉州、漳州、漳州路。明隆慶元年(1567)析竜溪、漳浦縣置海澄縣,與竜溪縣同屬漳州府。竜溪、海澄縣分別於1949年9月20日和21日解放,屬竜溪專區。1960年8月二縣合併成竜海縣,屬竜溪專區(地區)。1993年撤縣設省轄縣級竜海市,由漳州市代管。
  
    (一)竜溪縣(1949年9月至1959年)
    1949年竜溪解放初,全縣設9個區,其中城關2個區、農村7個區。
    1950年11月,農村增設2個區;全縣計11個區、101個鄉。
    1951年6月,析竜溪城關區建製設縣級漳州市。1952年,從五、六、八區析出,增設第十區(駐古塘);全縣轄10區92鄉3鎮7街。
    1955年12月,將10個區並為古縣、平寧、石碼、城內、石亭、東嶼、埔尾7個區,共轄101個鄉(鎮)。
    1956年3月,城內區並入平寧區,石碼區改為石碼鎮(區級),並將101鄉(鎮)並為44個鄉。
    1957年2月,接管南靖縣程溪區;7月,將東嶼區改為東山區。全縣共轄6區1鎮53鄉。
    1958年4月,撤區並鄉,設石碼鎮和新厝、新塘、古縣、崇福、榜山、城內、洪坑、天寶、林內、石亭、埔尾、浦林、郭坑、古塘、後坂、蔡坑、東美、鴻漸、石美、角美、程溪、下葉、官園23個鄉。
    1958年9月,撤銷鄉的建製,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設先鋒、勝利、紅旗、海鷹、星火、衛星、火箭、程峰8個公社(共轄122個耕作管理區)和石碼鎮。
    1959年3月,公社冠以當地名稱,並改耕作管理區為生産大隊;7月,從天寶公社劃出部分地增設浦南公社。年底,竜溪縣共轄顔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寶、浦南、步文、角美、程溪9個公社(116個生産大隊)和石碼鎮。
  
    (二)海澄縣(1949年9月至1959年)
    1949年11月上旬,設4個區,共轄173村。
    1950年,改設4區74鄉(鎮);當年10月,從一區析出,增設第五區(白水)。
    1952年7月,從三區析出,增設第六區(黃坑)。至此,全縣共轄6區3鎮81鄉。
    1955年,6個區各冠以駐地名稱。8月,黃坑區歸入港尾區,轄區減為5個。
    1956年7月,將城關、浮宮、白水3個區合併為城關區,各區鄉(鎮)也進行合併。全縣共轄3區2鎮40鄉。
    1958年4月,撤區並鄉。設城關鎮和珠浦、蓮花、高坑、東泗、白水、東園、厚境、浮宮、美山、港尾、店地、沙澐、島美、黃坑、新厝、浯嶼、海滄、新垵18個鄉(8月,劃出海滄、新垵2鄉歸廈門市)。
    1958年9月,撤銷鄉(鎮)建製,改設黎明、衛星、火箭、紅旗4個人民公社,共轄61個耕作管理區。
    1959年2月,黎明公社改稱蓮花公社,衛星公社改稱浮宮公社,火箭、紅旗2個公社合併為港尾公社。年底,改61個耕作管理區為88個生産大隊。
  
  (三)竜海縣
    1960年1月,竜海縣轄顔厝、九湖、榜山、紫泥、天寶、浦南、步文、角美、程溪、蓮花、浮宮、港尾12個公社和縣城所在地石碼鎮。2月,從蓮花公社劃出虎渡村以南的生産大隊增設東泗公社;6月,石碼鎮改為石碼公社。下半年全縣轄14個公社、195個生産大隊。
    1961年6月,竜海縣劃出天寶、浦南2個公社,九湖公社上墩、林內、前山3個生産大隊,步文公社店上生産大隊,以及後房農場,歸縣級漳州市管轄。同年,浮宮公社分為浮宮、白水、東園3個公社;全縣共轄14個公社、267個生産大隊。
    1962年初,由步文公社析出郭坑圩以北的生産大隊增設郭坑公社。年底,全縣共轄15個公社、282個生産大隊。
    1963年7月,析石碼公社的街道設石碼鎮,為縣轄鎮;分別析蓮花、白水、角美、郭坑公社的街區設海澄、白水、角美、郭坑鎮,為社轄鎮。
    1980年,石碼公社撤銷,並入石碼鎮。
    1984年夏收後,改人民公社為鄉(鎮),改生産大隊為村(街道改為居民委員會)。9月至10月間,全縣設石碼、海澄、郭坑、角美、白水5個鎮及程溪、九湖、步文、顔厝、榜山、紫泥、東泗、東園、浮宮、港尾10個鄉。
    1988年1月1日,從港尾鄉劃出10個行政村增設隆教畲族鄉;5月13日,改浮宮、程溪2鄉為鎮;12月29日,改港尾鄉為鎮。
    1990年,竜海縣共轄8鎮(石碼、海澄、程溪、郭坑、角美、白水、浮宮、港尾)、7鄉(九湖、步文、顔厝、榜山、紫泥、東泗、東園)以及1個民族鄉(隆教畲族鄉);共有22個居委會、512個居民小組,281個村、3695個村民小組。
  
    (四)竜海市
    1995年,竜海市轄14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石碼鎮、九湖鎮、郭坑鎮、角美鎮、步文鎮、顔厝鎮、榜山鎮、紫泥鎮、程溪鎮、海澄鎮、東園鎮、浮宮鎮、白水鎮、港尾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
    1996年5月3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38號):將竜海市的郭坑鎮,步文鎮的蔡榜、西坑、小港、蘭田、梧橋、湘橋、打山、恆坑、橋仔頭、西洋、書廳、石井、圳頭、東嶼、步文、後坂、田豐、塘北、坂上、孚美、後店、流崗、翁建、登科、科坑、漳濱、石州、浦口、朝陽31個行政村和梧浦行政村在國道324綫的西北部分劃歸漳州市竜文區管轄。行政區劃調整之前,全市面積1436.5平方千米,人口86.3萬,轄14鎮2鄉,市政府駐石碼鎮。
    2000年,竜海市轄12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石碼鎮、海澄鎮、程溪鎮、角美鎮、白水填、浮官鎮、港尾鎮、九湖鎮、顔厝鎮、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第五次人口普查,總人口816318人,其中:石碼鎮67689人、海澄鎮77528人、角美鎮127179人、白水鎮 45014人、浮宮鎮52402人、程溪鎮38953人、港尾鎮58562人、九湖鎮59507人、顔厝鎮53376人、榜山鎮83212人、紫泥鎮 57869人、東園鎮39157人、東泗鄉22596人、隆教畲族鄉24768人、雙第華僑農場3555人、角美工業開發區3221人、招商局漳州開發區 1730人。
    2003年8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竜海市撤銷石碼鎮設立石碼街道辦事處的批復》(閩政文243號):同意撤銷石碼鎮,設立石碼街道,石碼街道辦事處所轄行政區域及駐地與原石碼鎮所轄行政區域及駐地相同。區劃調整後,竜海市轄1個街道、11個鎮、1個鄉、1個民族鄉:石碼街道、海澄鎮、程溪鎮、角美鎮、白水鎮、浮宮鎮、港尾鎮、九湖鎮、顔厝鎮、榜山鎮、紫泥鎮、東園鎮、東泗鄉、隆教畲族鄉。2003年末全市戶籍人口78.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52萬人。
英文解釋
  1. n.:  Longhai City
近義詞
竜海
相關詞
烹飪美食紫泥鎮紅蟳金定鴨造船九竜江福建
海澄福建省浮宮鎮地理村莊
包含詞
竜海市圖書館竜海市檔案館
竜海市防疫站竜海市中醫院
竜海市第二中學竜海市第一醫院
竜海市荔湖賓館竜海市第二醫院
竜海市東榮賓館竜海市婦幼保健所
竜海市衛生防疫站竜海市輝達食品廠
竜海市竜南皮革廠竜海市石碼中心小學
福建省竜海市雄鷹蚊香廠浙江竜海市竜士達塑業
竜海市步文中心衛生院竜海市竜江建設有限公司
竜海市建築工程造價管理站竜海市第一建設有限公司
竜海市海澄鎮大酒店竜海市淵源工藝品有限公司
竜海市旺德工藝品廠竜海市順達工藝美術廠
竜海市金宏泰化妝品廠竜海市夢思美化妝品廠
竜海市圓山化妝品廠竜海市玉珠腦病醫療研究所
竜海市環倫工藝品有限公司竜海市竹製品工藝廠
竜海市橋口玉梅飯店竜海市步文後坂皮革製品廠
竜海市榜山崇福崇南皮革廠竜海市榜山鎮鴻達皮革廠
竜海市欣盈達服裝廠竜海市運佳鞋業有限公司
竜海市鞋業有限公司竜海市旺德工藝品有限公司
竜海市玉珠腦病醫療研治所致富一鄉的雙孢蘑菇産業--福建省竜海市角美鎮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竜海市工作站竜海市紡織品公司針織批發部
竜海市金鑼盤服裝鞋業有限公司福建省竜海市榜山鎮崇福蚊香廠
竜海市均輝工藝首飾有限公司竜海市通利工藝實業有限公司
竜海市匯盈經濟發展總公司幻華工藝廠竜海市佑美工藝飾品有限公司
竜海市瀧澄房屋拆除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