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 : 中非 > 
目錄
·國度·英文解釋·法文解釋
·近義詞·相關詞·包含詞
·更多結果...
國度
  乍得(阿拉伯語:تشاد‎,法語:Tchad),全稱乍得共和國,是非洲中部的一個內陸國傢,北接利比亞,東接蘇丹,南接中非共和國,西南與喀麥隆、尼日利亞為鄰,西與尼日爾交界。由於乍得地處非洲中心,遠離海洋,全年高溫炎熱,且國土大部為沙漠地區,所以又被稱為“非洲死亡之心”。
  
  乍得分為三個主要的地理區域:北部的沙漠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中部幹旱的薩赫勒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和南部較肥沃的蘇丹草原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該國以乍得湖的名字命名,國內最高山峰是位於撒哈拉的庫西山,首都和最大城市是恩賈梅納。乍得國內共有超過200個民族,法語和阿拉伯語是官方語言,伊斯蘭教是最多人信奉的宗教。
  
  從公元前7000年開始已有大量人口在乍得一帶聚居,直至公元前第1個千年末期,一連串政權在乍得的撒哈拉地區興起和消亡,它們都曾控製經過該區的跨撒哈拉貿易路綫。乍得在1920年被法國占領,成為法屬赤道非洲的一部分。1960年,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帶領下從法國獨立,但托姆巴巴耶的政策引起北部穆斯林地區不滿,最終在1965年觸發長期的內戰。1979年,反政府武裝攻占恩賈梅納,結束了南部政權的統治。但是反政府武裝指揮官之間發生內訌,結果侯賽因·哈布雷贏得戰鬥,出任總統,但在1990年被他的將軍伊德裏斯·代比推翻。最近,蘇丹的達爾富爾衝突在乍得邊境爆發,使該區局勢不穩。
  
  雖然乍得有很多活躍政黨,但總統代比領導的愛國拯救運動牢牢地把握權力,現在國內仍經常發生政治暴力和意圖的軍事政變。乍得是世界上最貧窮、貪污情況最嚴重的國傢之一。自2003年起,石油已取代傳統的棉花工業,成為乍得最主要的出口收入來源。2008年2月2日叛軍攻入首都恩賈梅納。
  
  歷史
  公元前7000年,乍得北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有利人類居住。這使得這一時期該地區的人口強勁增長。乍得其中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主要位於博爾庫-恩內迪-提貝斯提區)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而乍得盆地上有農業人口定居的歷史也超過了兩千年。這個區域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個文明活動的中心。根據出土的手工藝品和口述歷史紀錄,這些文明中最早期的是薩奧文明。公元9至10世紀,薩奧人建立乍得撒哈拉地區的第一個、也是國祚最長的帝國──加涅姆帝國,16世紀後,出現與之抗衡的巴吉米爾王國和瓦達伊王國,從此三國混戰不休。加涅姆帝國以及隨後的政權都建基於對經過該區的跨撒哈拉貿易通道的控製。除了搶奪奴隸,這些政權的控製地都未曾延伸到南部的草原。1883年至1893年間,各王國先後被蘇丹人拉比赫·祖拜爾徵服。
  
  在法國的殖民擴張之下,法國殖民者於1900年建立了“乍得國傢和保護國軍事領地”(Territoire Militaire des Pays et Protectorats du Tchad)。直至1920年,法國已取得乍得全國的控製權。殖民地時期的乍得並無統一領土的政策,現代化進程緩慢。法國人主要視乍得為低級勞動力和棉花的次要來源地,1929年,法國開始在當地大規模生産棉花。乍得殖民政府人手嚴重不足,並需要依靠來自法國本土能力最差的一批官員。乍得境內衹有南部管理得較好,法國對北部和東部的控製則有名無實。殖民政府的忽視使教育制度也長期得不到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把乍得列為海外領地,領地居民有權選舉法國國民議會代表和乍得人民議會議員。當時的最大政黨是紮根南部地區的乍得進步黨。1960年8月11日,乍得在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帶領下從法國獨立,托姆巴巴耶任首任總統。
  
  托姆巴巴耶在兩年後禁止反對黨,實行一黨製。他的獨裁統治和低效的管理使種族之間的衝突加劇。1965年,穆斯林發動了內戰。托姆巴巴耶在1975年一次由費利剋斯·馬盧姆發動的軍事政變中被殺,但暴力浪潮並沒有因此而平息。1979年,反政府武裝占領恩賈梅納,馬盧姆倒臺。之後幾個武裝組織(主要來自北部的反政府武裝)互相爭奪權力。乍得的分裂使法國在其國內的勢力崩潰,北部鄰國利比亞便乘勢填補了法國的位置,並介入乍得內戰,支持北部叛軍。1983年叛軍大舉進攻,法國在同年8月派兵到乍得支持乍得政府,在乍得中部建立防綫,戰局纔穩定下來。得到法國支持的總統侯賽因·哈布雷在乍得成功號召國內民衆,並在1987年擊退利比亞軍隊。
  
  哈布雷後來以貪污和暴力的手法鞏固政權,在他統治下估計有約40,000人被殺。哈布雷的政策傾嚮他自己的種族──達薩人(Daza),並歧視其他以前的札加瓦人盟友。他的將軍伊德裏斯·代比在1990年把他推翻。
  
  代比隨後嘗試安撫反政府武裝,恢復了多黨製。乍得通過公投在1996年通過了新憲法。同年,代比贏得了總統選舉,五年後連任。2003年,乍得開始開採石油,但後來第二次乍得內戰爆發。代比在2005年舉行公投决定是否取消總統任期的限製,這引發反對黨的強烈反對和整個社會的騷動。2006年,代比在反對黨杯葛選舉的情況下第二次連任為總統。同時,乍得東部的種族衝突情況惡化,聯合國難民署警告,乍得可能發生類似達爾富爾的種族屠殺。
  
  政治
  憲法賦予乍得一個權力較大的行政機構,總統是乍得的國傢元首,有權任命總理和內閣成員,對法官、將軍、地區官員和國有企業總裁的任命都有相當影響力。當重大而緊急的事件發生,總統在與國民議會商議後可頒布緊急狀態令。總統由全民普選産生,任期為五年;2005年乍得通過新憲法,廢除對總統任期的限製,之前總統衹可連任一次。代比總統的主要顧問大都是札加瓦人,反對黨和南部各族在政府都有代表。貪污在乍得十分普遍,透明國際在2005年公佈的清廉指數顯示乍得是全世界貪污最嚴重的國傢,2006年情況衹有輕微改善。
  
  乍得的法律建基於法國民法和乍得的傳統法律,後者不會幹預公共秩序和憲法保障的平等。雖然憲法賦予乍得獨立的司法係統,但大部分重要的司法人員都是由總統任命。最高法院和憲法委員會是乍得的最高司法機構,最高法院由一名經院長和其他15名成員組成,各成員都經由總統和國民議會任命,采用終身任期製。憲法委員會由9位法官組成,任期9年,委員會有權在法律、條約和國際協定實行前進行審轄。
  
  國民議會是乍得的立法機構,由155名任期為4年的議員組成,每年舉行2次定期會議,分別在3月和10月開始,總理可要求進行特別會議。議員每2年會選舉一名議長,現任議長是納蘇爾·蓋朗杜剋西亞·瓦伊杜。總統須在15天內簽署或否决通過的法案。議會可經由不信任動議迫使總理辭職,如行政機構提出的法案在一年內兩度被否决,總統可下令解散議會,重新舉行選舉。實際上代比總統透過他領導的多數黨愛國拯救運動在議會中擁有相當的影響力。
  
  1992年取消黨禁前,代比領導的愛國拯救運動是乍得的唯一合法政黨。現在該國共有78個註册政黨。政府在選舉期間封鎖獨立媒體,加上選民登記的廣泛違規情況促使反對黨和人權組織呼籲抵製取消總統任期限製的修憲公投。
  
  乍得國內有一些意圖推翻代比,但內部分化的反政府武裝。2006年4月13日,反政府武裝“爭取變革聯合陣綫”奔襲恩賈梅納,但被政府軍擊退。法國是對乍得影響力最大的外國國傢,在乍得有1,000駐軍,代比依靠法國協助打擊叛軍,法國也為乍得軍隊提供運輸和情報支援,以防止地區穩定被完全破壞。但乍得和法國的關係因為1999年美國埃剋森美孚公司得到石油開採權而惡化。
  
  行政區劃
  乍得全國劃分為18個大區,這個係統在2003年地區分權的過程中啓用,以取代原來的14個省,每個區都有一名經由總統任命的首長。大區下設50省,省下設400餘個縣。各縣被建議由村(communautés rurales)取代,但法律框架仍未完成。憲法規定地方政府可迫使人民積極參與當地的發展,為此,憲法亦列明各行政分區都由民選産生的地方議會管理,但至今未曾舉行任何地方選舉,2005年的選舉也多次被推遲。
  
  乍得的18個大區分別是:
  
  1.巴塔區(Batha)
  2.博爾庫-恩內迪-提貝斯提區(Borkou-Ennedi-
  Tibesti)
  3.沙裏-巴吉爾米區(Chari-Baguirmi)
  4.蓋拉區(Guéra)
  5.哈吉爾拉密區(Hadjer-Lamis)
  6.加涅姆區(Kanem)
  7.湖區(Lac)
  8.西洛貢區(Logone Occidental)
  9.東洛貢區(Logone Oriental)
   10.芒杜爾區(Mandoul)
  11.東凱比河區(Mayo-Kebbi Est)
  12.西凱比河區(Mayo-Kebbi Ouest)
  13.中沙裏區(Moyen-Chari)
  14.瓦達伊區(Ouaddaï)
  15.薩拉馬特區(Salamat)
  16.坦吉萊區(Tandjilé)
  17.瓦迪菲拉區(Wadi Fira)
  18.恩賈梅納(N'Djamena)
  
  
  地理
  乍得總面積為1,284,0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21大的國傢,比秘魯略小,比南非略大。乍得位於非洲中北部,北緯8和24度、東經14和24度之間,北接利比亞,東接蘇丹,南接中非共和國,西南與喀麥隆、尼日利亞為鄰,西與尼日爾交界。首都恩賈梅納與最鄰近的海港相距1,600千米,因為乍得遠離海洋,且國土大部分屬沙漠氣候,所以又被稱為“非洲死亡之心”。
  
  自殖民時期起,乍得與鄰國的國界並不是完全根據自然界綫而劃定。該國最明顯的地理特徵是一片被北部、東部和南部的山脈包圍的盆地。乍得的國名源於乍得湖,該湖泊在7,000年前的面積有330,000平方千米,但在21世紀縮減至17,806平方千米,季節因素對它的面積影響甚大。乍得湖現在是非洲的第二大濕地。位於提貝斯提高原的火山庫西山高3,414米,是乍得以至撒哈拉地區的最高山峰。
  
  每年熱帶輻合帶都會從南部到北部覆蓋乍得,5月到10月覆蓋南部,6月到9月則覆蓋薩赫勒地區。因為降水量的差異,乍得有三個明顯的地理區:北部是撒哈拉沙漠,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植物稀少,乍得的博爾庫地區是撒哈拉最幹旱的地區;乍得中部是薩赫勒地區,年降水量約為300至600毫米,區內的植物大多是以金合歡為主的灌木叢;南部蘇丹地區的稀樹大草原年降水量超過900毫米,較高的草叢和大片的沼澤都有利於鳥類、爬行類和大型哺乳類動物生存。乍得的主要河流有沙裏河、洛貢河和它們的支流(從東南部流經南部草原至乍得湖)。
  
  經濟
  聯合國公佈的人類發展指數乍得排名倒數第五,國內80%人民生活在貧窮綫以下。2005年,該國的人均國內生産總值(購買力平價)衹有1,500美元。乍得是中非國傢銀行和中部非洲關稅和經濟聯盟的成員國之一,法定貨幣是中非法郎。連年不斷的內戰使外國投資者盡數撤離,1979年至1982年離開該國的人近來纔開始對該國的發展重拾信心。2000年,外資開始大規模投入乍得的石油業,這有助推動該國的經濟發展。
  
  超過80%的乍得人靠自給耕作或畜牧維生,當地的氣候决定了人們耕作和放牧的地點。乍得最南10%的土地是該國最肥沃的可耕地,主要農作物有高梁和小米。在薩赫勒地區衹種有較硬品種的小米,收成也比南部地區明顯要低;但薩赫勒卻是大型商業牲口牧群、山羊、綿羊、驢和馬的理想牧地。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緑洲衹能支持部分棗類和豆類植物。在石油業發展之前,棉花生産是乍得的主要工業,棉花出口占了該國出口總額的80%。現在棉花仍是該國的主要出口貨品。一傢曾受全球棉花價格下降打擊的乍得大型棉花公司Cotontchad受到法國、荷蘭、歐盟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資助,這傢國營企業預料會被私有化。
  
  埃剋森美孚聯合雪佛竜和馬來西亞國傢石油公司已在乍得南部投資37億美元,開發藴藏量估計達10億桶的石油資源。2003年一條連接油田和喀麥隆沿海地區的輸油管建成後(由世界銀行部分資助),石油開採工作展開。作為資助的條件,世界銀行堅持開採石油所得收益之中的80%要用於乍得的發展計劃。2006年1月,因為乍得政府通過法令降低這一比率,世界銀行暫停貸款計劃。2006年7月14日,世界銀行和乍得政府簽署備忘錄,乍得政府承諾把收益中的70%用作消除貧窮。
  
  內戰嚴重窒礙了乍得交通基建的發展,乍得在1987年的已平整公路衹有30千米長,連續的道路修復工程改善了公路狀況,直至2004年該國已有總長550千米的已平整公路。但乍得的公路網絡仍然十分有限,一些公路在一年中有數月不能使用。乍得國內沒有鐵路,貨物的出入口主要靠依賴喀麥隆的鐵路係統,往來海港杜阿拉。恩賈梅納國際機場有定期航班飛往法國巴黎和一些非洲城市。乍得的電信網絡簡陋且昂貴,國營企業SotelTchad提供固網電話服務,但全國衹有14,000條固網電話綫,是全球電話密度最低的地區之一。乍得水電協會為首都15%的人口提供電力,全國覆蓋率僅為2%。大部分乍得人使用木材、動物糞便等的生物燃料生火。乍得的城市基建落後,衹有48%的市區人口有清潔的飲用水,可使用基本衛生設備的人口更衹有2%。
  
  乍得的唯一電視臺是國有的乍得國傢電視臺(TeleTchad),但僅覆蓋恩賈梅納。電臺的覆蓋率遠遠較大,全國有13傢私營電臺。因為運輸費用高昂,人民識字率低且普遍清貧,乍得的報紙數量和流通率較低。雖然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但政府在2006年底卻啓動了一套審查媒體的係統。
  
  人口
  乍得2005年的人口估計為10,146,000,城市人口25%,農村人口74.8%。47.3%的人口年齡小於15歲,出生率為每1000人42.35,死亡率為16.69,人均預期壽命為47.2歲。
  
  乍得人口不平均分佈,博爾庫-恩內迪-提貝斯提區(位於撒哈拉地區)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1人,而西洛貢區的人口密度則為每平方千米52.4人,恩賈梅納的人口密度更高。全國約一半人口居於南部五分之一的地區。恩賈梅納的居民主要從事商業活動,其他城市如薩爾、蒙杜、阿貝歇和多巴的城市化較低,但正處於高速發展,聯同首都成為乍得經濟增長的决定性因素。自2003年起,蘇丹難民從局勢混亂的達爾富爾地區流亡至乍得東部,加上約172,000乍得人從內戰地區遷往東部,這使該區的社區氣氛漸趨緊張。
  
  一夫多妻製在乍得十分普遍,約39%的女人生活在這樣的情況下。除非配偶在結婚時表明其不接受重婚,乍得的法律允許一夫多妻製。雖然法律禁止對婦女使用暴力,但家庭暴力仍然普遍。約45%的乍得婦女會進行割禮,雖然法律亦明文禁止。這種儀式在阿拉伯人、Hadjarai人和瓦達伊人之中比較普遍(超過90%),薩拉人(38%)和圖布人(2%)參與這種儀式的比例則較低。乍得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較少,這使她們難以尋找工作。雖然基於法國法律的財産及遺産法並沒有歧視女性,但地區領袖在處理遺産個案時,通常會根據傳統做法傾嚮男性。
  
  乍得共有超過200個不同部族,社會結構因而比較多樣化。殖民政府曾嘗試建立一個以國傢為主體的社會,但對於大部分乍得人,地區和宗教習俗都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在乍得,不同的部族大致可以他們的居住地劃分。南部住有全國最大的部族薩拉人,第二大部族阿拉伯人則聚居於薩赫勒地區,北部的主要居民是以圖布人為主的牧民。法語和阿拉伯語是乍得的官方語言,但有其他100種語言或方言在該國被使用。因為阿拉伯商人在乍得影響甚大,阿拉伯語是該國的通用語。
  
  1993年進行的人口普查顯示,54%的乍得人口是穆斯林,20%是羅馬天主教徒,14%是新教徒,10%是泛靈論者,3%是無神論者,所謂的“泛靈論”包括了不同種類的傳統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宗教在乍得都融合了一係列的傳統信仰和儀式。穆斯林主要集中於乍得北部和東部;傳統宗教和基督宗教的信徒則集中於南部和蓋拉區。憲法列明乍得是個世俗國傢,並保障宗教自由,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乍得大致相安無事。
  
  文化
  節日 日期 中文名稱
  1月1日 元旦
  5月1日 勞動節
  5月25日 非洲解放日
  8月11日 獨立日
  11月1日 諸聖日
  11月28日 共和國日
  12月1日 自由民主日
  12月25日 聖誕節
  
  乍得擁有多樣化的種族和語言,文化遺産相當豐富。乍得政府也積極推廣該國文化和傳統,開放乍得國傢博物館和乍得文化中心。乍得全年共有6個公衆假期,不定期的假期則包括基督宗教的復活節、伊斯蘭教的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等。
  
  乍得較流行的樂器有“kinde”(一種竪琴)、“kakaki”(一種長3至4米的號角)和“hu hu”(一種使用葫蘆作擴音器的弦樂器)。不同種族會使用不同的樂器:薩拉人常用笛子、巴拉風(balafon,一種木琴)、竪琴和kodjo鼓等;加涅姆布人則以長笛類樂器配合敲擊樂器演奏。
  
  樂隊沙裏爵士樂在1964年組成,開拓了乍得的現代音樂領域。隨後,其他的一些樂隊試圖結合現代和傳統音樂。但乍得人通常都蔑視現代音樂,在1995年,他們對現代音樂開始感興趣,這促使一些乍得歌手的唱片和錄音帶開始被發行。但盜版行為以及法律保障的缺乏都限製了乍得音樂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小米是乍得人的主食,常被做成面團伴以醬汁食用,這種食物在北部被稱為“alysh”;在南部則被稱為“biya”。魚類也是該國的一種流行食物,通常被做成“salanga”(被曬幹後煙熏成的鮭脂鯉或猛魚)或“banda”(較大型的煙熏魚)。“Carcaje”是一種以木槿葉製成的味甜的飲品。酒精飲品在南部比較流行,人們飲用“billi-billi”(以紅小米釀製)和“coshate”(以白小米釀製)小米啤酒。
  
  與其他非洲國傢一樣,乍得的文學被經濟、政治等因素打擊。很多乍得作傢被迫在流亡國外的情況下寫作,主題集中於政治壓迫和歷史論文。自1962年起,20位乍得作傢寫作了約60部小說作品。較著名的作傢有約瑟夫·卜拉欣·賽義德(Joseph Brahim Seïd)、巴巴·穆斯塔法(Baba Moustapha)、安托萬·班吉(Antoine Bangui)和庫爾西·拉姆科(Koulsy Lamko)。2003年,乍得的唯一文學評論傢艾哈邁德·塔博耶(Ahmat Taboye)出版了乍得文學選集(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tchadienne)以在國際和青年間宣傳乍得文學。
  
  乍得的電影工業被內戰嚴重破壞,電影院的缺乏也是該行業面對的問題(乍得全國衹有一傢電影院)。乍得首部電影是1999年由穆罕默德·薩利赫·哈竜(Mahamat Saleh Haroun)製作的《Bye Bye Africa》,穆罕默德後來的電影《Daratt》獲得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評審團特別奬。伊薩·塞爾日·剋洛(Issa Serge Coelo)曾執導其他兩部電影《Daressalam》和《Tartina City》。
  
  足球是乍得最普及的運動,籃球和自由式摔跤也很流行。


  Chad (French: Tchad, Arabic: تشاد‎ Tshād), officially known as the Republic of Chad, is a landlocked country in central Africa. It is bordered by Libya to the north, Sudan to the east,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to the south, Cameroon and Nigeria to the southwest, and Niger to the west. Due to its distance from the sea and its largely desert climate, the country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the "Dead Heart of Africa". Chad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geographical regions: a desert zone in the north, an arid Sahelian belt in the centre and a more fertile Sudanese savanna zone in the south. Lake Chad, after which the country is named, is the largest wetland in Chad and the second largest in Africa. Chad's highest peak is the Emi Koussi in the Sahara, and N'Djamena, (formerly Fort-Lamy), the capital, is the largest city. Chad is home to over 200 different ethnic and linguistic groups. Arabic and French are the official languages. Islam and Christianity are the most widely practiced religions.
  
  Beginning in the 7th millennium BC, human populations moved into the Chadian basin in great numbers. By the end of the 1st millennium BC, a series of states and empires rose and fell in Chad's Sahelian strip, each focused on controlling the trans-Saharan trade routes that passed through the region. France conquered the territory by 1920 and incorporated it as part of French Equatorial Africa. In 1960 Chad obtained independenc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François Tombalbaye. Resentment towards his policies in the Muslim north culminated in the eruption of a long-lasting civil war in 1965. In 1979 the rebels conquered the capital and put an end to the south's hegemony. However, the rebel commanders fought amongst themselves until Hissène Habré defeated his rivals. He was overthrown in 1990 by his general Idriss Déby. Recently, the Darfur crisis in Sudan has spilt over the border and destabilised the nation, with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udanese refugees living in and around camps in eastern Chad.
  
  While many political parties are active, power lies firmly in the hands of President Déby and his political party, the Patriotic Salvation Movement. Chad remains plagued by political violence and recurrent attempted coups d'état (see Battle of N'Djamena (2006) and Battle of N'Djamena (2008)).
  
  The country is one of the poorest and most corrup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most Chadians live in poverty as subsistence herders and farmers. Since 2003 crude oil has become the country's primary source of export earnings, superseding the traditional cotton industry.
英文解釋
  1. n.:  Chad,  the Republic of Chad
法文解釋
  1. n.  Tchad
近義詞
乍得共和國
相關詞
旅遊非洲地理城市城鎮醫療氨基酸
生物化學百科大全總統文化宗教伊斯蘭教古代王朝蘇丹
民族達爾富爾衝突領導人總理組織政治政黨
更多結果...
包含詞
乍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