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柱縣位於貴州省東部,清水江下遊。總面積2201平方千米。2003年末總人口40.95萬人;以侗、苗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40.2萬人,占98.2%。
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郵編:556600。代碼:522627。區號:0855。拼音:Tianzhu Xian。 |
|
天柱縣位於貴州省東部,黔東湘西結合處,清水江下遊,介於108°55′E~109°36′E,26°42′N ~27°10′N之間。與湖南省新晃、芷江、洪江、會同、靖州及本省劍河、錦屏、三穗等縣接壤,是渝黔通往兩廣、江浙的重要門戶,素有“黔東第一關”之稱。全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201.1平方千米,耕地面積1.57萬 公頃,森林覆蓋率51.6%。轄10個鎮,6個鄉,315個行政村,11個居民委員會 ,總人口40.95萬人(2003年),其中非農業人口2.87萬人,少數民族人口40.2萬人,以侗、苗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98.2%(侗族占60%,苗族占31%,此外還有水、布依等少數民族),是貴州省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之一。人口出生率10.99‰,自然增長率5.88‰,計劃生育率93.88%。主要礦産資源有重晶石、煤、鐵、銅、鉛鋅等。 |
|
天柱縣地處雲貴高原東部嚮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復雜,地形以中低山丘為主,山地丘陵占全縣總面積的97%。海拔多在300~700米。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西南嚮東北傾斜。境內山脈大多呈東西走嚮。主要山脈、:北有分水嶺山脈,中有金鳳山山脈,雄居縣境中部,為湘黔界山;南有黃哨山脈,山巒起伏,峽𠔌,盆地相錯其間,形成“山丘抱盆,盆中含丘”的獨特地貌景觀。位於陽寨與三穗縣交界的犀牛塘尖坡,主峰海海拔1119。9米,是天柱縣的最高峰。天柱盆地是天柱縣最大的盆地,為貴州省及黔東南苗族侗族撲剋治州的重要産糧區。
從經緯位置看,天柱縣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鼕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豐沛,屬典型的中亞熱帶季風性曖濕氣候。天柱縣年平均氣溫為16。1°C,1月平均氣溫為4。7°C,7月平均氣溫為26。7°C,無霜期281天。日照較長,積溫較高,農作物一年兩熟或混作二三熟。但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佈不均,春、夏兩季多,秋、鼕兩季少;西北、西南部偏多,東部偏少。
天柱縣水、旱災害頻繁,尤其是夏季的暴雨、伏旱,對農業生産的危害很大。因此,修建水利工程,調節水的時間和空間分佈十分重要 |
|
天柱縣轄10個鎮、6個鄉:鳳城鎮、邦洞鎮、坪地鎮、蘭田鎮、甕洞鎮、高釀鎮、石洞鎮、遠口鎮、坌處鎮、白市鎮、社學鄉、渡馬鄉、註溪鄉、地湖鄉、竹林鄉、江東鄉。
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郵編:556600。代碼:522627。區號:0855。 |
|
天柱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産資源有重晶石、黃金、煤、硅、鉀、錳、石灰石等。尤以重晶石礦最為豐富,保有儲量1.08億噸,遠景儲量3億噸以上,是我國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重晶石礦床,品位在85—98%之間,埋藏淺,易開採,可開發成鋇????係列産品。黃金初步探明儲量60多噸,1997年上交國庫5.3萬兩,是貴州省首次産生的黃金縣。硅礦儲量3500萬噸;煤礦探明儲量1684萬噸;鉀礦探明儲量1353萬噸。縣內水能儲藴量巨大,可開發28.5萬千瓦,境內清水江開發二級電站可裝機21.4萬千瓦。 |
|
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初置天柱縣,天柱未置縣前為千戶所,原名鳳城,後改名天柱,縣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
天柱夏屬荊州之界僻,周屬楚之西,秦屬黔中地,漢屬牂牁郡,隋、唐、宋為誠州(今湖南靖州)所轄,元為湖廣行省武岡路綏寧縣及靖州路會同邊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千戶所,屬湖廣靖州衛;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縣署設在鳳城,朱梓為首任知縣,劃出會同縣的汶溪所、江東裏和綏寧縣的遠口裏、鎮遠巡檢司(六池)、江東巡檢司並入天柱縣,屬湖廣布政司靖州;崇禎十年(1637年)遷治竜塘,改竜塘縣,不久回治天柱,仍復天柱縣名。清雍正五年天柱縣改隸貴州,屬黎平府;十二年(1639年)改隸鎮遠府。
民國二年(1913年)天柱屬黔東道;十二年(1923年)直屬於貴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1936年)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鎮遠專區,1956年劃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銷天柱縣並入錦屏縣,1961年恢復天柱縣。
2000年,天柱縣轄10個鎮、6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48302 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風城鎮 52194 邦洞鎮 37512 坪地鎮 18081 蘭田鎮 26614 甕洞鎮 18013 高釀鎮 27487 石洞鎮 25464 遠口鎮 23944 坌處鎮 13902 白市鎮 30607 社學鄉 19478 渡馬鄉 16904 註溪鄉 5008 地湖鄉 3899 竹林鄉 13395 江東鄉 15800
2003年,天柱縣轄10個鎮、6個鄉,315個村委會、11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40.9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87萬人;以侗、苗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40.2萬人,占98.2%。 |
|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來,天柱縣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解放思想,開拓奮進,社會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1997年已越過溫飽綫,1999年,全縣工農業總産值5.82億元,糧食産量12.61萬噸,財政總收入47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08元,城鄉人民儲蓄存款3.22億元。
2002年,天柱縣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富民強縣建市的目標,以財源建 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實施科教興縣、開放帶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進農業産業化、 城鎮化、工業化和市場化,實現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經濟、發展小城鎮、扶貧開發、非 公有製經濟等方面新的突破,發展以開發水資源為主的能源工業、以加工重晶石為主的礦産 品加工業、以人工種草為主的畜牧業、以臍橙和油茶為主的林果業、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産 業、以農産品加工為主的鄉鎮工業,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2002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5.55億元,比上年增長4.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分別為 3.42億元、0.72億元和1.4億元,增長1.20%、9.76%和11.37%。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 林牧漁業總産值4.82億元,比上年增1.10%。糧食總産量12.30萬噸,油菜籽産量3680噸、 烤煙産量254噸,肉類總産量1.50萬噸。除糧食因災減産4.40%外,其餘均有不同程度增産。年末大牲畜存欄8.74萬頭,生豬存欄21.96萬頭。積極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天然更新、退耕還林都有新進展。工業總産值1.3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産值6075萬元,比 上年增長13.6%。主要工業産品産量:原煤10.0萬噸、重晶石7.91萬噸、水泥3.24萬噸、 電量2220萬千瓦時。財政總收入4372.8萬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795萬元,增長3.10%;財政支出1.52億元,增長18.2%。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6.06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95億元。
固定資産投資4970萬元。全年招商引資項目25個,協議資金1.68億 元,實際到位資金4095.5萬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突破,全縣公路通車里程502千米, 其中幹綫公路149千米,當年新修和改造公路52千米。興建了一批通村公路,已有224個村修通了公路,占全縣總村數的71.1%。水電建設成效顯著。積極爭取到山區農業綜合開發、國 土整治、第四批農村電氣縣等一批重點項目,地方電網和國傢電網實現 完成了第一期 農村電網改造。全縣有218個村實現了城鄉同網,占總村數的69.2%。通信發展突飛猛進,固定電話裝機2.1萬門,農村有75%的村通了電話;移動通信網已形成,移動電話用戶1.3萬戶 。開通了電視電話會議係統和寬帶因特網。城鎮供水、緑化、市場、電力、通信以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都有所改善,縣城建成區面積拓寬4.4平方千米。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6億元,比上年增長4.7%。社會保障事業穩步發展,最低生活保障投 入215萬元,受保人員達4.2萬人次;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金投入305萬元,受保人員1300人。 農民人均純收入1416元,比上年增長5.4%。 |
|
基礎教育質量提高,各項社會事業持續發展。適齡兒童入學率99.4%,初中階段淨入學率由 上年的77%提高到84%。小學和初中在校學生年輟學率分別比上年下降0.33和0.09個百分點。 高考再創佳績,有827人被大專院校錄取,重點院校上綫人數突破100人大關。積極開展科技 創新工作,有5個鄉鎮被州政府評選為科技進步先進鄉鎮。全縣有衛生醫療機構24個,衛生 技術人員810人,病床位447張,93.3%的村建立了衛生室,農村衛生保健工作得到了加強; 有文化服務設施21個,有114支業餘文藝隊伍,群衆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2002年4月,該 縣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先進縣稱號。有綫電視節目增加到了6套,廣播和電視覆蓋率 分別為83%和88%。 |
|
天柱屬北部侗族方言區,繁衍於此的北部侗苗人民一直傳承着重教興學的傳統,因而文化教育較為發達,素有“文化縣”之稱。在歷史文化、名勝古跡中,這裏擁有黔湘北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建築——傢祠。這些傢祠主要分佈於清水江下遊的天柱縣境內。天柱傢祠文化極其深厚,建築典型、歷史悠久,頗具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其中遠口吳氏總祠、白市楊氏先祠,建築規模宏偉,墻上雕畫藝術精湛;坌處三門塘劉氏宗祠更是異彩紛呈,成為民族文化之迷。充滿神奇色彩的清水江下遊傢祠群,已成為天柱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和魅力獨特的風景綫。全縣傢祠已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 17座。全縣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10處。三門塘民族文化村、遠口吳氏總祠、王天培將軍故居正在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柱民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侗傢人人會唱歌”,侗族民歌源遠流長。無論逢年過節、喜訂豐收、婚喪嫁娶、宗教禮儀,都要以唱歌來慶祝。侗族民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北部地區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邊歌、好事歌、伴嫁歌等。玩山、趕歌場是侗族青年男女主要娛樂和建立婚姻家庭的主要途徑。竹林的阿婆坳、坌處的平芒、三門塘至今仍保持趕歌場的傳統。其景況熱鬧非凡,真如是“歌的海洋”。
天柱縣群衆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異彩紛呈,有業餘文化團隊 178支,其中有侗歌班文藝隊3支,太極劍隊1支,禮儀東隊8支、學校少年軍樂隊28支、企事業文藝隊12支,竜燈隊16支、雄獅隊8支、花燈隊4支、秧歌隊6支、老年文藝隊1支,中老年文藝隊1支、侗族陽戲、漢戲團各1 支、民間武術表演隊2支、蘆竹隊1支、腰鼓隊83支。這些文藝團隊活躍在城鎮和廣大農村,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進行文藝宣傳,開展各式各樣的文化娛樂和服務。
天柱縣專業文藝隊和文化館合署辦公。常年開展群衆文化活動和文藝演出,每年都要排練1-2臺文藝節目(相聲、小品、小話劇、表演唱、舞蹈、快板)送到邊遠山區和16個鄉鎮,每年演出場次都在36場以上。群文創作作品在全國各種報刊發表,每年也在15篇以上。四年來文藝創作作品49個,自辦文藝報和《曉鐘》專刊,為全縣文學愛好者提供學習園地,宣傳國傢法律、法規,宣傳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務於“兩個文明”建設。
全縣文化單位有縣文化廣電視局為行政管理部門。其係統的下屬單位有:文化館、文工隊、圖書館、文物管理所、電影公司、新華書店、文化廣播電視科稽查隊、廣播電視站。投資 400餘萬元的縣宣傳文化中心正在建設之中。各鄉鎮都有文化服中心。全縣有村級文藝(腰鼓)隊187支。全縣城鄉群衆文化活動頻繁開展。呈現出異常火爆的場面。2002年四月,天柱縣被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先進縣”稱號。 |
|
天柱縣是黔東門戶,是出黔入桂之要道。現有遺址、古墓葬、古建築、近現代紀念地和紀念建築等各類文物單位150餘處,其中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已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9處。
民族民間文化遺産 傳統民居吊腳樓、民間工藝(竹編、剪紙、紙紮、侗傢織錦)、民間藝術(侗歌、苗歌、酒歌、踩梁歌、祭祀歌、儺文化、陽戲)、民間故事、諺語、譜牒、經捲)、獨具物色的宗祠群和宗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 17座)、衆多的石刻(石碑、摩崖石刻)。
天柱縣分別於1984年、1995年2002年先後公佈了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鳳城鎮:三星岩、竜泉井、石柱岩、鐘鼓洞、觀音洞、烈士陵園、飛機場、王天培親兄弟故居、雷寨縣治遺址、樂公堤遺址、楊鐵山古墓、“臥雪堂”袁氏宗、樂寨楊氏宗祠、吳紹文故居、竜賢昭故居、周竹銘先生故居、“修竹廬”、紫雲岩摩崖石刻(二處)、聯山村圖騰石柱、岩寨民族村、鳳城歷史文化名鎮、王天培將軍墓。
邦洞鎮:金鳳山鳳景名勝、乾隆主題詩碑、古銀杏、獅子口、金風山地下溶洞、薑應芳故居遺址、高野鄭民宗祠、邦洞小學“亙古於茲”碑、織雲“將軍橋”、織雲(章程)民族村、地茶水青崗、邦洞歷史文化名鎮 。
社學鄉:平甫“古涼亭”、社學碉堡、善緣寺、田心寨竜王閣、竜塘治縣遺址(5 處) 。
遠口鎮:吳氏總祠、遠口古渡、遠口歷史文化名鎮 。
渡馬鄉:楊柳“竜王閣”、江東古銀杏、七月二十坪歌場(遺址)、竜盤陳氏宗祠、岩門楊氏宗祠、江東古廟、竜盤民族村。
坌處鎮:坌處三門塘清水江沿岸石碑群、鎮街頭王氏宗祠、抱塘吳氏宗祠、三門塘劉氏宗祠、大衝碑群和石圍子、平芒歌場、坌處古渡、坌處鎮三門塘民族文化村 17處文物古跡。
竹林鄉:天華山四十八寨公庵遺址、地坌彭氏宗祠、阿婆坳歌場、地坌古桂樹。
坪地鎮:陽寨杉木王、圭原始天然林、陽寨古銀杏、坪地六月六歌場。
蘭田鎮:杞寨楊氏總祠、公閃村“禾翠亭碑記”、貢溪“承先永禁”和“遵古重刊”碑群、坪寨犀牛洞。
白市鎮:湖廣汶溪所遺址、白市香樟場、楊氏先祠、新舟舒氏宗祠、宋氏先祠、辭兵洲遺址、宋仁溥衣冠塚、北嶺錢塘橋、北嶺昌善橋、樂氏宗祠、陽山風雨橋、新舟白岩公、白市古渡、白市歷史文化名鎮。
地湖鄉:地湖風雨橋。
高釀鎮:章寨三拱橋、高釀碉堡、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硝洞風雨橋、地良竜氏宗祠、高釀小學“孔子令碑記”。
石洞鎮:鹹同農民起義軍戰鬥遺址九竜山(省保單位)、槐寨紫檀群、水洞鬥牛場。 |
|
- n.: Tianzhu County
|
|
天柱 |
|
|
|
天柱縣中醫院 | 天柱縣人民醫院 | 貴州省天柱縣衛生防疫站 | 貴州省天柱縣防疫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