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区 : 道教词汇 : 鹰潭市区 [显示全部] > 龙虎山
目录
《龙虎山 Manner of an emperor Mountain》
诗人: 江万里 Jiang Moli

  凿开风月长生地,占却烟霞不老身。
  虚靖当年仙去后,未知丹诀付何人。
《龙虎山 Manner of an emperor Mountain》
诗人: 易性中 Yi Xingzhong

  云气蓬莱近,山阴草树香。
  御风不知远,仙骨已清凉。
在江西省贵溪县西南
  在江西省贵溪县西南。由龙、虎二山组成,故名。拔200米左右。东汉道教祖师张道陵后裔世居于此,为正一道发源地。原有龙虎观坐落在山岩中,今存残垣。山有二十四胜景。山东南麓上清镇有上清宫、天师府等古迹。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山名
  山名。道教胜地。在今 江西省 贵溪县 西南。由 龙 虎 二山组成,故名。 汉 张道陵 修道于此,为道教正一道发源地。山东南约4公里的 上清镇 ,有 上清宫 遗址。
No. 5
  龙虎山联系方式地址: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
  邮编:337100龙虎山投诉电话鹰潭市旅游投诉电话:0701--6656125
  江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791—626996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龙虎山景区荣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龙虎山门票价格91元龙虎山节庆活动龙虎山道教文化节龙虎山最佳旅游时间四季都适合旅游龙虎山导游图龙虎山交通图龙虎山美食龙虎山的菜肴分有江西的家常菜以及特有的道家风味菜肴,家常菜具有浓郁的乡情,而道家菜肴则蕴含了丰富的道家文化内涵,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色香味俱佳。
  道家菜中尤以天师八卦宴和上清豆腐出名,虽然它们都是素菜,但那种色味却能让你流出口水。图为上清豆腐,每个菜都是由豆制品烧成的。
  这些菜在上清古镇就能吃到。龙虎山住宿龙虎山的住宿费用不算高,宾馆中的双标房价格在200元之内,还可议价;一些中小旅馆则更便宜,价格从三四十元到100元不等;当地的农民家中也可住宿,价格由双方商定。龙虎山交通鹰潭火车站西侧的长途汽车站乘往仙水岩方向的班车(5:30—17:30,15分钟一班,票价5元,半小时可达)。206国道(烟台—汕头)、320国道(上海—瑞丽)经过鹰潭,到龙虎山的交通也因此而方便。龙虎山玩法观光、摄影、旅游、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据说东汉中叶时张天师在此炼丹,“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龙虎山因而也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
  龙虎山景区有99峰、24岩、108个景物,景观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左右,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和规模宏大的崖墓群构成了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三绝”。龙虎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形成了赤壁丹崖的“丹霞地貌”,福建的武夷山和广东的丹霞山也属这种地貌。明净秀美的泸溪河从山中流过,如一条玉带由南向北把上清宫、龙虎山、仙水岩等旅游景点串连在一线上,从上清古镇乘竹筏顺泸溪河而下的20里山水景色宛若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龙虎山是一座名山还在于她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处。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原名为云锦山山麓肇基炼九天神丹,研创道教。“丹成龙虎见”,山名遂改为“龙虎山”道教由此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至唐朝,道教为国教,宋元明时期,历代天师被敕封“一品”,龙虎山统领江南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百神授职之所”。道教最兴盛时期,龙虎山建有10座道宫、1处道观、836座道院,其中以“上清宫”规模最大,宫内伏魔殿和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笔下的“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出生地。现在龙虎山作为道教圣地,在海内外道教界备受推崇,来此朝圣、观光者络绎不绝。
  龙虎山的交通十分便利,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且它东临武夷山、北接黄山、庐山和瓷都景德镇,可以很方便地数景联游。
  龙虎山的名称除与祖天师炼有关外,据说还有另一个出处,即“状若龙虎”,若下排上岸,在离主峰不远处往前看,就可见龙虎山有一山曲折盘旋如蟠龙,另一山背卧如伏虎,形成龙虎对峙、龙蟠虎踞的壮观景象。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龙虎山因祖天师在此结炉炼丹,修建道观,使道教遍布天下,龙虎山也因此名扬海内外了。
  龙虎山麓之下骨一开阔平坦处,它坐北朝南,而水背山,乃正一观旧址。第四代天师张盛从汉中携祖天师印剑符箓迁回龙虎山,就在这里建祠,祀祖天师。南唐建天师庙,宋改演法观,明嘉修正一观,建钟鼓楼。天师府迁上清后,正一观渐渐被冷落,最后成为废墟。现正在修复当中。
  从正一观继续往上走,便到了祖天师结炉炼丹的水帘洞、炼丹岩了。炼丹岩前临溪涧、峭石壁立,丹灶遗址尚存,草庐足迹仍在。水帘洞瀑布飞泻,状若珠帘,当年祖天师就是用此水炼成九天神丹的。据传宋祥符、永乐皇帝曾派员跟踪至此,捡到遗丹。今天虽然我们不能再捡到金丹,但到这里看看当年祖天师结绳为梯、结炉炼丹的艰辛,想想他克服千辛万苦、炼丹救人的专心致志,领悟一下他修心养性、求仙慕道的虔诚,对我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对面有成片的天师板栗林,据说为当年祖天师亲手所植。天师栗个大香甜、淀粉丰富,是理想的果品和滋补品。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天师栗,唯西蜀青城山有之,乃张天师学道于此所遗。”张道陵是先到龙虎山后到青城山的,由此可见,青城山的板栗是从龙虎山带去的。祖天师活到123岁,其他早期的几位天师也都在百岁上下,据传是与他们长期修行炼志,爱吃板栗有关。
鹰潭龙虎山
  基本概况
  龙虎山位于江西省贵溪市(鹰潭市代管),距鹰潭市区20公里。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龙虎山是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中心推荐的中国丹霞[龙虎山(包括龟峰)等六处风景名胜区组合申报]项目,是2010年中国唯一申遗项目。2009年,龙虎山入围“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景区”金奖。
  龙虎山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乃独秀江南的秀水灵山。此地群峰绵延数十里,为象山(应天山)一支脉西行所致。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上清溪自东远途飘入,依山缓行,绕山转峰,似小憩,似恋景,过滩呈白,遇潭现绿,或轻声雅语,或静心沉思。九十九峰二十四岩,尽取水之至柔,绕山转峰之溪水,遍纳九十九龙之阳刚,山丹水绿,灵性十足。不久,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自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张道陵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汉末第四代天师张盛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世袭道统63代,奕世沿守1800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形成中国文化史上传承世袭“南张北孔(夫子)”两大世家。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得到历代王朝无数次的赐银,进行了无数次的扩建和维修,宫府的建筑面积、规模、布局、数量、规格创道教建筑史之最。龙虎山在鼎盛时期,建有道观 80余座,道院36座,道宫数个,是名副其实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国。
  此外,龙虎山景区应天山象山书院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顿悟心学” 派的发源地;金龙峰马祖岩是禅宗史上贡献最大的禅师之一马祖道早期参禅悟道的场所;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国葬俗史上的奇观;“仙女现花”为道教第一绝景、世界第一绝景,等等。《龙虎山志·艺文》载:“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艳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传递一千余载。”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的道教文化遗产,和它在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发展所作的贡献,被人公认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重在加强对道教文化内涵方面的发掘建设,推出了以了解道教概况,领略道教祖庭的威严的“瞰道教全貌” 的“身”游线路;推出了以领会道教崇尚“无为、自然”核心思想的 “览道教仙境”的“心”游线路;还推出了以探考张道陵创道之目的的“思崖墓之奇”的“神”神线路,完善各项设施,采取多种措施,使“百神受职之所”、“洞天福地”的龙虎山抖落尘埃,紫气升腾,纳迎四方宾客,替天行道,禳灾降魔,造福于民,被旅游界誉为“道教朝圣游和第一游”。
  龙虎山
  山名由来
  龙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说,《广信府志·山川篇》谓其为象山山脉之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故名;《龙虎山志》载云:“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山名。”方圆 200 平方公里,境内峰峦叠嶂,树木葱笼,碧水常流,如缎如带,并以二十四岩、九十九峰、一百零八景著称;道教宫观庙宇星罗棋布于山巅峰下河旁岩上,据山志所载原有大小道教建筑五十余处,其中著名的如上清宫、正一观、天师府、静应观、凝真观、元禧观、逍遥观、天谷观、灵宝观、云锦观、祈真观、金仙观、真应观等等,因屡遭天灾兵火,大部分建筑先后被毁废,今仅存天师府一座,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中的第三十二福地(历代天师及《龙虎山志》称之为道教第二十九福地),享有“仙灵都会”、“仙人城”之誉;为张天师后系世居之地,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龙虎山在江西贵溪县西南部。其名之由来有二说:一谓以山形得名。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云:“龙虎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两峰对峙,状若龙虎。”二谓据张陵故事得名。
  ①清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二云:“龙虎山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八十里之仁福乡,……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
  ②后说自然是道教中人的识见。道教称其为第三十二福地,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七十二福地》云:“第三十二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巨君主之。”
  ③龙虎山是天师道发展至龙虎宗时张陵后嗣世居之地,是龙虎宗、正一道的中心,在道教诸名山中居重要的地位。该山以张陵后嗣入居最早,据天师道士称,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三国或西晋永嘉(307~312)间已赴龙虎山,即龙虎山之有道士和天师道演变为龙虎宗在三国或西晋。此说疑点很多,缺乏佐证,很难当作信史。从古碑刻文字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南唐保大八年(950)所建的张天师庙,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一代张秉一,此见五代南唐陈乔所撰之《南唐新建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庙碑铭》:“道之将行,必先于崇奉,乃诏执事建天师新庙于信州龙虎山。……二十一代张秉一,体备清和,气凝元寂,钩深致远,……再光先构,不亦宜乎!”
  ④从道教资料看,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庙宇是唐会昌(841~846)中所建的真仙观,最早居龙虎山的张陵子孙为第二十代张谌,此见娄近垣所撰之《龙虎山志》卷二。该卷《上清宫》条称上清宫原为“第四代天师自汉中归龙虎山(所)建传箓坛,唐会昌中,赐额真仙观。”⑤卷六《张谌传》曰:“二十代谌,字子坚,唐会昌中,武宗召见,赐传箓坛额曰真仙观。”⑥张盛建传箓坛不尽可信,张谌时武宗赐额传箓坛,似近史实。
  道教文化
  从唐会昌至五代末,在贵溪龙虎山嗣教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代张谌,二十一代张秉一,二十二代张善,二十三代张季文。他们皆无重要事迹可述。此期所建宫观,即上述之真仙观、张天师庙,和另一座三清观。入宋以后,张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在宋元时期成为与茅山、阁皂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其名依次为张正随、张乾曜、张嗣宗、张象中、张敦复、张景端、张继先、张时修、张守真、张景渊、张庆仙、张可大。从二十四代张正随起,每代都曾被诏赴阙,赐“先生”号,表现了宋室对龙虎宗的重视和支持。其中三十代张继先和三十五代张可大尤得朝廷恩宠。张继先,字嘉闻,一字道正,号翛然子。徽宗崇宁三年(1104),“赴阙,召见,问曰:‘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所答十分乖巧。又问修丹之术,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上悦。”⑦崇宁四年(1105)赐号虚靖先生。“十二月还山,凡父兄皆赐爵有差。四方从学者恒数千(《龙虎山志》作“十”——引者注)百人。”⑧与林灵素、王文卿同显于徽宗朝。喜属文作诗,善内丹术,“雅善书法,尝书《道德经》以进御,……书《茅山宣和御制化导碑》,时称其工”。⑨张可大,字子贤。端平(1234~1236)间累召赴阙。嘉熙三年(1239)“七月召见,赐号观妙先生,敕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AB据此记载,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箓,经过二百年之发展,龙虎宗竟跃居为三山符箓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壮大。
  两宋时期,龙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师外,又出现了大批有名道士。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其中有王道坚者,贵溪人,上清宫道士,就学于张继先。政和(1111~1117)间赴召,“馆于太乙宫,徽宗问以轻举延年之术,对曰:‘清静无为,黄帝所以致治;多欲求仙,汉武所以罔功,修炼非天子事也。’授太素大夫,号凝妙感通法师。”AC又有留用光,字道辉,贵溪人,师蔡元久。通法术,据称多次祷雨有验,宋孝宗“授左右街都道录,太乙宫都监,号冲静先生。宁宗为出内帑钱帛修上清宫,新而广之,……嘉泰甲子(1204)得请还山,校定黄箓科仪。”AD今《道藏》第九册收有蒋叔舆编集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除部分为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之遗作辑录外,大部皆题“留用光传授,蒋叔舆编集”,证明留用光是继杜光庭之后道教黄箓斋仪的重要整理、修订人之一。
  宋代贵溪龙虎山道教拥有大批宫观。一是旧有几座宫观得到扩建、赐额。主宫上清宫在唐会昌中名真仙观,宋祥符(1008~1016)间敕改上清观,经几次扩建,政和三年(1113)改名上清正一宫。后再经扩建,至南宋时规模已甚为可观。原张天师庙,宋崇宁(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观,咸淳(1265~1274)间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改额正一观。南唐保大(943~957)中赐名的三清观,元至大(1308~1311)间升冲虚至道宫。二是新建了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撰两种《龙虎山志》的粗略统计,可确定为宋代新建的宫、观、庵、院,近二十所。计有:建于嘉祐(1056~1063)间的凝真观,崇宁(1102~1106)间的静应观、祈真观,大观(1107~1110)间的灵宝观,宣和(1119~1125)间的逍遥观,嘉定(1208~1224)间的金仙观,嘉熙(1237~1240)间的紫霄宫、真元宫、真应观,南宋宁宗朝(1195~1224)的归隐庵,AE咸淳(1265~1274)间的瑞庆观,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浑沦庵、靖通庵。AF另有建于宋,而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云锦观、仙隐观、归隐庵、蒙谷庵、天乐道院等,亦分别见于二种《龙虎山志》。
  元代是贵溪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其名依次为张宗演、张与棣、张与材、张嗣成、张嗣德、张正言。从张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张与材时,更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位居诸符箓派之首。龙虎山因此也成为此后诸符箓派众山之首。
  此期龙虎山出现了大批著名道士。一是输送了一批道士至大都(燕京),由张留孙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龙虎宗支派——玄教,主领江南广大地区之道教事务,其主要骨干如张留孙、吴全节、夏文泳、陈日新、陈义高、薛玄曦等,不下数十百人,皆出身龙虎山。二是留居龙虎山者,亦不乏杰出之士。李宗老,达观院道士,吴全节之师,世祖至元(1264~1294)间授江东道教都提点,住持本山上清宫。吴元初,龙虎山高士,就学于道教学者雷思齐,所著诗文集为《元元赘稿》,虞集为之叙。略云:“元初服黄冠以自隐,无所营于时,故无所争于人,交游天下名士,诗文往来,皆一时之盛。其言温而肆,清而容,杂而不厌,几于道者之乎?”AG刘思敬,卢陵人,长游蜀中,从灵宝陈君受丹砂诀,遍历名山,年五十,始入龙虎山为道士,自号真空子。寻主郁和道院。炼铅汞为丹砂。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诏赴阙,并进六甲飞雄丹治世祖足疾。居八年,乞还山,结八卦庵于琵琶峰之右。AH金志扬,号野庵,人称金蓬头,永嘉人。游龙虎山,居先天观,复构蓬莱庵于圣井山,又命其徒李全正、赵真纯筑天瑞庵于峰顶。四方闻其道者,无远近,皆往礼叩问。AI张彦辅,龙虎山道士,精绘事,虞集曾为其所作《江南秋思图》赋诗,又为方方壶作《圣井山图》,危素为之作序。AJ元代龙虎山除对原有宫观多有修葺外,又新建有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修两本《龙虎山志》的不完全统计,共新建宫、观、庵、院达三十七所。计有:建于元世祖至元间的文惠观、乾元观、会真道院、望仙道院、紫霄道院、清溪道院,AK冲和观、慈寿观、八卦庵、止止庵、寄庵、太极庵、西华道院、东山道院、云山道院、云溪道院、瑶峰道院,LB建于元贞(1295~1296)间的龙泉观、通真道院,建于大德(1297~1307)间的崇文宫、元成宫,LC怡云道院,LD建于延祐三年(1316)的元禧观,建于至治(1321~1323)间的仁静观,建于泰定元(1324)的明成观,建于至正(1341~1368)间的繁禧观、蓬荜观。另有建于元,而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玉隆宫、元都观、神德观、明胜观、先天观、佑圣观、桃源观、招真观。LE还有仙源道院,元明善谓建于至元间,娄近垣谓建于大德间;紫云庵,元明善谓建于大德间,娄近垣谓建于至正间。
  明前中期,龙虎山道教续有发展。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其名依次为张正常、张宇初、张宇清、张懋丞、张元吉、张玄庆、张彦頨、张永绪。最初,朝廷仍沿旧习封张正常为天师,不久,取消“天师”号,只称大真人。但其领导的正一派,仍为明室所承认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维持不坠。其中张宇初除熟谙家传符箓教法外,亦通内丹术,且较熟悉儒经子史,是张陵子孙中的佼佼者。有《岘泉集》二十卷行于世。此期有大批道士如吴葆和、林靖乐、傅同虚、曹大镛等不下二十人,先后被征召入京任道录司官职。原为龙虎山达观院道士的邵元节,在嘉靖中更受尊宠,位至三公。随其入京的邵启南、陈善道、王用佐、吴尚礼等,也得显位。此期住山道士中,亦有杰出者。方从义,字无隅,号方壶子,贵溪人。出家于混成道院,学仙于金蓬头。工诗文,善古隶章草,尤精于画,写山水,极潇洒。卢大雅,贵溪人,混成院道士。工诗为顾元等所称道。吴伯理,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永乐(1403~1424)中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访张三丰,入蜀居鹤鸣山。博通经史,工诗文,精篆隶,亦能作枯木竹石。
  明前中期除对龙虎山原有某些宫观作过修缮外,新建者寥寥无几。计有:北真观、南极观。另有冲元观,或谓明洪武(1368~1398)初建,或谓元元贞间建。LG明中叶后,特别是清代,朝廷对张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贬抑,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道渐趋衰落。至1936年,其主宫上清宫之建筑已全被破坏,“只空余危楼一角”。张陵子孙世居之天师府,亦“经贵溪县政府利用,开办完全小学一所。天师亦不常驻此。”LH近十年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龙虎山得到认真贯彻落实。1990年,江西省政府出资百余万元,迁出占用天师府的中学,重修天师府。“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重又展现气势雄伟的建筑风貌,海内外道众参访者络绎不绝。
  龙虎山地质公园
  江西龙虎山地质公园是我国已发现737处丹霞地貌中发育程度最好序列发育最完整的地区。公园丹霞地貌成因以构造侵蚀为主,并有水流冲刷侵蚀、崩塌残余、崩塌堆积、溶蚀风化崩塌等多种类型;形成了石寨、石墙、石梁、石崖、石柱、石峰、峰林、峰丛、单面山、猪背山、嶂谷(一线天)、天生桥、穿洞、扁平洞、岩槽、水蚀洞穴、竖壮洞穴、蜂窝状洞穴、崩塌洞穴、崩积岩块、石门、造型石、天然壁画等地貌形态类型23种之多。
  悬棺之谜
  随着贵溪市西南的龙虎山202座悬棺群,抖落尘封千年的黄土,走入世人的视野,时与空变得茫然交离,宇与宙显得幽深玄迷。专家考证认为,龙虎山的崖墓悬棺群,距今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古越人所葬。这些崖墓群镶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犹如陈列在巨大的历史长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错落,不可胜数,遥望绝壁之上历经千年的淡黄色的棺木崖穴,令人心生谓叹。
  令人叹为观止是,这些悬崖绝壁高100多米,龙虎山崖墓下临深渊,地处绝壁,那么古越人是如何将重达千斤的棺木是用什么办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什么要把先人安放洞里?崖墓里葬的又是什么身份的人?古越人为何采用绝壁洞穴墓葬?重重悬疑背后,到底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千百年来,这些疑问一直都是千古世界之谜,龙虎山崖墓因此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由此产生了种种神话传说:有人说这洞里的东西,是神仙用金丝线吊上去的;也有的说这洞里装的是无字天书、金银财宝……绝壁崖墓悬疑千古,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种种传说似乎不能使人信服,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表示了心中的疑惑,宋理学家朱熹曾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无独有偶,原中科院院长、现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发出了“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的感叹,表示无法用科学解释崖墓的遗憾。如今龙虎山悬棺的“千古之谜”,已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为它皓首穷经,欲解其谜。
  门票信息
  一、主要景区票价
  1、仙水岩景区船筏联游价格(含游船票、导游票在内):淡季执行120元/人次,旺季执行139元/人次。
  2、龙虎山竹筏景点联票价格(含竹筏票在内):淡季执行120元/人次,旺季执行139元/人次。
  3、上清竹筏景点联票价格(含竹筏票在内):淡季执行125元/人次,旺季执行145元/人次。
  二、单景点门票价格
  1、仙人城景点:30元/人次。
  2、象鼻山景点:15元/人次。
  3、大上清宫景点:30元/人次。
  4、天门山景点:25元/人次。
  5、龙虎山水浒影视基地:30元/人次。
  三、对现役军人、残疾人、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凭有效证件】、1.2米以下的儿童免收门票,只收取游船(竹筏)费。
  申遗进展
  2008年7月30日至8月1日,以国际地质学权威——沃夫冈·伊德为首的4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来到贵溪龙虎山,对景区的申遗工作进行实地考察。据悉,龙虎山和龟峰此次是以组合的方式同其他各省的名山捆绑在一起组成“中国丹霞”申报单元一起申报自然遗产的,龙虎山参与的“中国丹霞”申遗已经排定了日程表,申遗总文本将于明年初正式提交给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快有望在2010年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考察期间,国际专家组先后来到龙虎山的仙水岩、仙人城、象鼻山等主要景点,考察了这里的地质地貌和生物多样性情况,研究其中蕴含的科学价值。考察结束后,专家组认为,龙虎山和龟峰景区的自然文化结合得非常好,是中国中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同时景区旅游设施完备,当地居民和景区的旅游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因此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丹霞”联合申遗的领头羊。同时,专家组还建议,应加强对景区自然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尽快对影响景观的建筑物进行搬迁和改造。
  “中国丹霞”联合申遗工作于去年正式启动,并确定了江西省龙虎山、龟峰和广东丹霞山、湖南莨山等9大丹霞地貌景区成为第一批申遗预选地。
广西龙虎山
  龙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隆安县境内,离县城36公里,距南宁广西龙虎山市西郊83公里处, 总面积2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8.7%,是典型的亚热带岩溶雨林地貌。区内古木森森,巨藤缠绕,秀树参天,空气清新,有不少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主要景点有深山逗猴、溶洞奇观、石林盆景等。南宁至大新、靖西、凭祥、云南的公路贯通景区,交通十分方便。
  保护区始建于1980年, 1987年列为自治区级风景区和自治区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岩溶地区的珍贵药用植物和岩溶景观。植物种类1145种,其中药用植物713种,包括密花美登、青天葵、广防风、一支黄花、干层纸等。国家级保护植物有毛瓣金花茶、金丝李、蚬木、肥牛树等, 国家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猕猴、冠军犀鸟、蟒、穿山甲等。
  旅游区内群峰叠翠,四季长青,古藤,竹桥,碧水,楼宇,百鸟唱林间,群猴迎游客。龙虎山一大景点是观猴, 现有半人饲养的猕猴2500多只,集散在路边、桥头、 沿江迎接宾客, 活泼可爱,能与游客嬉戏玩耍, 合影留念, 野趣无穷。现已开放的主要景点有:深山逗猴、溶洞奇观、翠海观仙女、石林盆景、绿水江泛舟、壮家小竹楼等。
  广西龙虎自助游路线
  龙虎山景区:猕猴——石山区药用植物天堂——龙门寨——龙山寨——白花寨——等猴点——金龙寨——水寨——仙佛园——盆景园——藤蔓世界——甲秀峰
  交通:(1)在北大客运中心搭乘旅游专线。(2)在北大客运中心搭乘天等—大新客运大巴
新余龙虎山
  新余龙虎山抱石公园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建设路西段,距仙女湖18公里,占地面积29.13公顷,1983年为纪念新余籍国画大师傅抱石,新余市已将龙虎山辟为公园,修建了抱石公园。公园突出“文化、休闲、娱乐”三大主题,以文化、休闲为主,娱乐为辅,将成为“全省一流,全国有名”的城市综合性公园。公园将适当扩大湖水、草地和广场的面积,原市政管理处、城管支队等单位所在地将改造成市民休闲广场,原东风管理处办公楼将改造成湖水和草地。与此同时,突出抱石文化,保留抱石纪念馆,重新建造抱石先生塑像,并合理规划花草树木、湖光山水、楼台亭阁;加强湖水及周边环境的改造,配置茶馆等设施,营造一片青山绿水的休闲圣地,保留农田等自然生态,将市民娱乐休闲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实现生态游、农家乐。此外,公园内还将建造一座高达70余米的标志性建筑———仿古景观塔,修建碟谷花溪栈道、曲廊夕照长廊,同时兴建一座供文人墨客赋诗作画的竹篱馆。
香港龙虎山
  龙虎山(Lung Fu Shan),是一个位于香港中西区的一个小山峰,高253米,是龙虎山郊野公园的所在地。龙虎山东接太平山,南接西高山(以夏力道为界),西接摩星岭,北接西环。香港大学本部建筑群坐落于龙虎山东北部山腰部份。有著名的
  松林炮台遗迹。
近义词
龙虎山村
龙虎山镇
相关词
人物宗教道教汉代鹰潭漂流景区旅游
江西公园景德镇婺源三清山庐山
包含词
龙虎山村龙虎山镇
龙虎山路龙虎山中学
龙虎山客栈龙虎山大桥
龙虎山崖墓中国龙虎山
龙虎山决斗风雨龙虎山
江西龙虎山龙虎山旅游
龙虎山与龟峰龙虎山旅游网
龙虎山仙水岩龙虎山天师府
龙虎山新游线龙虎山上清宫
龙虎山秋海棠龙虎山大决战
龙虎山茶牧场龙虎山游客中心
龙虎山森林公园龙虎山地质公园
江西龙虎山旅游游龙虎山赠天师
赠龙虎山甘道士龙虎山郊野公园
龙虎山丹霞地貌龙虎山正一真人
江西龙虎山风景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
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寓龙虎山示张炼师
鹰潭市龙虎山宾馆龙虎山虹桥旅行社
龙虎山康辉旅行社隆安龙虎山自然保护区
龙虎山九曲洲生态园中国江西鹰潭龙虎山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南宁龙虎山风景名胜区
江西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江西龙虎山地质公园
寄龙虎山道士孔野云龙虎山祈雨早行有作
龙虎山舒家雕刻工艺品厂鹰潭龙虎山中国青年旅行社
出游龙虎山舟中望仙岩壁立千仞者不可上其高处穴中往往如囷仓棺椁云盖仙人所居也余意大水人宅山上所作龙虎山高士毛和叔愚泉诗稿
孙鍊士话龙虎山之胜於其行因以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