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竜泉山風景區聯繫方式 地址:武漢市江夏區
電話:87940543 竜泉山風景區投訴電話 武漢市旅遊投訴電話:027—82855773
湖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27—87124701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竜泉山風景區開放時間 全天
竜泉山風景區特別提醒 竜泉山下的梁子湖中盛産正宗的武昌魚,別錯過大快朵頤的機會哦。 竜泉山風景區交通 竜泉山風景區,在市內傅傢坡客運站乘188路班車(半小時一趟)到流芳鎮(票價3元)轉乘中巴(票價1元)可到。自駕沿關山一路或關山二路南行至武黃高速武東收費站附近見流芳街牌坊,穿過牌坊前行,遇一三岔路口,往左邊大路前行10分鐘左右即到竜泉山風景區。
竜泉山位於武漢市江夏區。據《江夏縣志》載:“竜泉山古稱靈泉山,因靈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竜泉山順竜盤結,群峰高聳,其山三面臨牛山湖與三汊港,在無邊碧浪之間,逶迤崛起雲山、大竜山、二竜山、竜嶂峰、玉屏峰、天馬峰、馬鞍峰等,自古這裏被視為山環水繞、湖山鐘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竜泉山東南北三面環水,東邊是以盛産武昌魚名噪海內的梁子湖,南北有兩條山脈東西延綿9公裏,與處於盆地中的景區形成二竜戲珠之勢。竜泉山的人文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當時這一地區為舞陽侯樊噲孫樊建的封地,名為江夏,所以其山稱為江夏山。唐朝初年改稱夾山,取兩山夾道而行之義。唐朝天寶末年,宰相李蹊開基造屋,鑿地得泉,形成東西兩井,東井冒氣則晴,西井無氣則雨,占驗靈準,因此又稱靈泉山。
漢高祖劉邦以武昌為樊噲封地,樊噲死後,就葬於天馬峰下。從漢代起,就有許多隱逸之士遷到靈泉山來隱居,遂成靈泉古市,“形勝甲於一邑”。清同治《江夏縣志》有載:“靈泉古市始於漢,迄唐宋而興盛。”在環山7平方公裏的幽𠔌盆地上,或倚山為亭閣,或隨水為軒榭,建有靈泉寺、聽鬆閣、遠眺亭、大觀橋、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園、竜龜戲魚池、蓼莪堂、含山樓、萬卷書樓、拜壽臺等蔚然十二大景觀。這些金碧輝煌的樓臺亭閣,都是樊、李、杜、張、瀋、曾、董、鄒八大傢官府隱逸之士在此修建的,如“萬卷書樓”是唐代宰相李奚修建的;“含山樓”是宋代詩人張蕓臾修建的;“萬壽臺”是元代宰相瀋如筠修建的。
歷代文人墨客贊美靈泉名勝風光的詩歌很多,這裏,就春夏秋鼕的景色各例一首。如張天佑的《靈泉遊春》:“遙看青山山鬱鬱,近觀碧水水溶溶。吐梅白玉樹樹異,銷柳蒼煙處處風。”明人黎淳的《竜山消夏圖》:“水聲到地盡,山色入樓多,明月雙溪柳,香風十裏荷。”唐李奚的《靈泉山夜》,全詩雖然不着一個“秋”字,秋意卻溢滿詩箋:“山靜雲生石,水清月滿川,鄰雞聲喔喔,寒雁影翩翩。”明人張祥的《靈泉鼕景》詩中有:“鬆骨挺天堅耐冷,梅腮破雪晴飄香,欲識靈泉景色好,憑樓百幅當盈窗……”
據《明史》記載:“楚昭王楨,太祖第六子。始生時,平武昌報適至,太祖喜曰:‘子長,以楚時之’。”公元1381年,朱楨17歲就藩武昌為楚王。在黃鶴樓下的蛇山之陽的王府內,統治武昌諸地達43年之久。朱楨每年都到靈泉山避暑,他見此地山環水繞,風光幽美,常常感嘆道:“惜乃陽宅,若為陰宅極佳。”於是,經卜工師勘定為“五竜捧聖的吉地仙壤”,並鎸上“竜泉特結許多年,粉黛三千雲外懸”……的詩碑,不久,將八大傢族居住的數千戶人傢的大集鎮遷往山外,將環山一帶劃入王陵區。從此,靈泉山易名為“竜泉山”。朱楨死後為昭王,這裏成為昭、莊、憲、康、端、愍、恭、巴陵卓簡九王的陵寢與陵園。
這9座陵園,以朱楨的“昭園”為最,它坐落在天馬峰下,占地100餘畝。王妃是安遠侯王弼之女,與朱楨合葬。“昭園”城墻外左側建有碑亭,內竪石碑一座。碑下龜高1.4米,碑高5米,寬1.5米,是朱楨的孫子楚憲王於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昭園的垣墻呈四方形,總長1400米,厚1米,高2.8米。磚為官窯特製的青磚,每口重18公斤。正門3個拱形圓門,左右各一側門,均為漢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從正門直到大殿,全用1米見方的白凡石鋪陳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橋、朱氏皇堂、享殿、拜臺等建築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漢白玉雕刻的九竜頭、玉柱、屏欄等依然保存完整。
山區間當時建有靈泉寺、靈泉書院,李蹊傢中藏書豐富,其藏書樓稱為萬卷書樓。此後人文蔚起,名人輩出,從這裏走出去的有唐朝的李鄘、李蹊,元代的瀋如筠,均官至宰相。宋朝的馮京,明代的曾泰,科舉奪魁,被欽點為狀元。到元代,在竜泉山一帶形成了樊、李、杜、張、瀋、曾、董、鄒八大望族,建有亭臺樓閣,花圃蓮池。明朝就藩武昌的楚王又相繼在這裏建起八代九王的陵墓,另有歷代先賢陵墓共48處。於是文人墨客也紛紛前來卜居或漫遊,這裏遂被人視為世外桃源,詩鄉福地。從1981年起,武漢市開始對竜泉山的文物古跡和梁子湖的自然景觀進行有計劃的保護和開發,逐步恢復了一些地面建築和重要景點,現在建成開放的有楚天名山牌坊、遠眺亭、楚昭王陵園、龜碑亭、婆婆樹、樊噲雕像及樊噲墓等。
竜泉山是名噪歷代的風景區,朱楨等九王是明朝直係的親王,此處建築精美,墓葬豐厚,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而今靈泉十二景已逐步恢復,樊噲的陵園已樹碑立像,九王陵園修葺一新,山色湖光十分優美,已成為武漢地區一大旅遊勝地。 |
|
竜泉山位於武漢市江夏區竜泉鄉。其山東南北三面環水,東面是以盛産武昌魚名噪海內的梁子湖,南北則有兩條山脈自西嚮東連綿9公裏,與處於盆地中的景區形成二竜戲珠之勢,形成風景區內7.6平方公裏的幽𠔌風光帶。 |
|
《江夏縣志》載:“竜泉山古稱靈泉山,因靈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竜泉山順竜盤結,群峰高聳,其山三面臨牛山湖與三汊港,在無邊碧浪之間,逶迤崛起雲山、大竜山、二竜山、竜嶂峰、玉屏峰、天馬峰、馬鞍峰等,自古這裏被視為山環水繞、湖山鐘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竜泉山人文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當時這一地區為舞陽侯樊噲孫樊建的封地,名為江夏,所以其山稱為江夏山。唐朝初年改稱夾山,取兩山夾道而行之義。唐朝天寶末年,宰相李蹊開基造屋,鑿地得泉,形成東西兩井,東井冒氣則晴,西井無氣則雨,占驗靈準,因此又稱靈泉山。
漢高祖劉邦以武昌為樊噲封地,樊噲死後,就葬於天馬峰下。從漢代起,就有許多隱逸之士遷到靈泉山來隱居,遂成靈泉古市,“形勝甲於一邑”。清同治《江夏縣志》有載:“靈泉古市始於漢,迄唐宋而興盛。”在環山7平方公裏的幽𠔌盆地上,或倚山為亭閣,或隨水為軒榭,建有靈泉寺、聽鬆閣、遠眺亭、大觀橋、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園、竜龜戲魚池、蓼莪堂、含山樓、萬卷書樓、拜壽臺等蔚然十二大景觀。這些金碧輝煌的樓臺亭閣,都是樊、李、杜、張、瀋、曾、董、鄒八大傢官府隱逸之士在此修建的,如“萬卷書樓”是唐代宰相李奚修建的;“含山樓”是宋代詩人張蕓臾修建的;“萬壽臺”是元代宰相瀋如筠修建的。 此外歷史上有名的晉代荊州刺史陶侃也葬於此。
到了明代,這裏成為歷代楚王的陵園。《明史》記載:“楚昭王楨,太祖第六子。始生時,平武昌報適至,太祖喜曰:‘子長,以楚時之’。”公元1381年,朱楨17歲就藩武昌為楚王。在黃鶴樓下的蛇山之陽的王府內,統治武昌諸地達43年之久。朱楨每年都到靈泉山避暑,他見此地山環水繞,風光幽美,常常感嘆道:“惜乃陽宅,若為陰宅極佳。”於是,經卜工師勘定為“五竜捧聖的吉地仙壤”,並鎸上“竜泉特結許多年,粉黛三千雲外懸”……的詩碑,從此,靈泉山易名為“竜泉山”。因“吉地”內有漢舞陽侯樊噲、元相瀋如鈞、明吏張添佑等大官的墓和後裔,朱楨采取要麽改姓朱,要麽用別處兩畝地換此地一畝的方式將其遷走,當地八大姓不服,把事情告到了皇帝那裏,但官宦難抗天潢。在皇上的默許下,朱楨最終在此為自己修了塋墓。不久,將八大傢族居住的數千戶人傢的大集鎮遷往山外,將環山一帶劃入王陵區。此例一開,歷代楚王均在此修建塋墓,這裏於是成為昭、莊、憲、康、端、愍、恭、巴陵卓簡九王的陵寢與陵園,逐漸形成“三龜九寢十二景”,繁盛的“靈泉古市”就此被蠶食成森冷的楚王塋域,形成了北京有明十三陵,武漢有明九王墓的奇觀。
這九座陵園,以朱楨的“昭園”為最,它坐落在天馬峰下,占地100餘畝。王妃是安遠侯王弼之女,與朱楨合葬。“昭園”城墻外左側建有碑亭,內竪石碑一座。碑下龜高1.4米,碑高5米,寬1.5米,是朱楨的孫子楚憲王於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昭園的垣墻呈四方形,總長1400米,厚1米,高2.8米。磚為官窯特製的青磚,每口重18公斤。正門3個拱形圓門,左右各一側門,均為漢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從正門直到大殿,全用1米見方的白凡石鋪陳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橋、朱氏皇堂、享殿、拜臺等建築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漢白玉雕刻的九竜頭、玉柱、屏欄等依然保存完整。1982年,對昭王陵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整。1991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漢市考古所對昭王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金册(銅質)、玉印、腰帶等100餘件文物。2001年明楚王陵由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歷代文人墨客贊美靈泉名勝風光的詩歌很多,這裏就春夏秋鼕的景色各例一首。如張天佑《靈泉遊春》
遙看青山山鬱鬱,
近觀碧水水溶溶。
吐梅白玉樹樹異,
銷柳蒼煙處處風。
【明】黎淳《竜山消夏圖》:
水聲到地盡,
山色入樓多,
明月雙溪柳,
香風十裏荷。
【唐】李奚的《靈泉山夜》全詩雖然不着一個“秋”字,秋意卻溢滿詩箋:
山靜雲生石,水清月滿川,鄰雞聲喔喔,寒雁影翩翩。
【明】張祥的《靈泉鼕景》:
鬆骨挺天堅耐冷,梅腮破雪晴飄香,欲識靈泉景色好,憑樓百幅當盈窗…… |
|
竜泉山和明楚王墓群現被闢為風景區。從1981年起,武漢市開始對竜泉山的文物古跡和梁子湖的自然景觀進行有計劃的保護和開發,逐步恢復了一些地面建築和重要景點,現在建成開放的有楚天名山牌坊、遠眺亭、楚昭王陵園、龜碑亭、婆婆樹、樊噲雕像及樊噲墓等。按照規劃,竜泉山風景區將建成文物古跡區、水上遊樂區、避暑療養區和生活服務區四大功能區。將完成建設恢復靈泉古寺、攔築珠山大壩、恢復唐代萬卷書樓、宋代珍珠塔、蓼娥堂、元代聽鬆閣等景點、挖掘和恢復愍王寢和端王寢、建設全長2000米,集休閑、娛樂、餐飲、購物於一體的明代仿古一條街及相關水、電、路配套設施。
竜泉山風景區位於武漢市東南郊20公裏處。它瀕臨梁子湖,東南北三面環水,兩條山脈自西嚮東連綿9公裏,形成風景區內7.6平方公裏的幽𠔌風光帶。竜泉山在唐代以前被稱為江夏山,有許多隱逸之士及騷人墨客都曾在靈泉幽𠔌居住過。唐天寶末年,宰相李奚在此鑿地得泉,形成東西兩井。令人稱奇的是這兩口井能占驗天氣,東井冒氣則晴,西井冒氣則雨,於是人們以“靈泉山”命名之,後來又演變為竜泉山。明太祖朱元璋將此地闢為“寢山”後,相繼在這裏修建了昭、莊、憲、康、靖、端、恭、賀等九座王陵,被稱為“三龜九寢十二景”。
小貼士:竜泉山下的梁子湖中盛産正宗的武昌魚,別錯過大快朵頤的機會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