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竜華烈士陵園投訴電話上海旅遊投訴電話:021-643936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園名的竜華烈士陵園位於竜華寺西側,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這裏原為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和竜華革命烈士就義地。解放後,作為革命烈士紀念地予以保護,20世紀90年代初與上海烈士陵園合併建設。1995年7月1日建成開放,是一座集紀念瞻仰,旅遊,文化,園林名勝於一體的新穎陵園,素有“上海雨花臺”之稱。陵園設紀念瞻仰區、烈士墓區、遺址區、地下通道與就義地、碑林區,青少年教育活動區、幹部骨灰存放區和遊憩區等八大功能區。江澤民同志為紀念碑題寫“丹心碧血為人民”。陳雲同志題寫館名“竜華烈士紀念館”。11座大型雕塑與紀念廣場坐落於南北主軸綫上。這裏安葬着顧正紅、羅亦農、趙世炎、林育南、李求實等1600餘名烈士,並建有申城第一碑林,占地20多畝,分南北兩排,各長54米,遙相呼應。南壁碑碣,為魯迅《為了忘卻的紀念》全文,北壁碑收錄了上海烈士的革命詩文。陵園四季林木蒼翠,入春桃花盛開,從農歷三月初一到三月十五的半個月裏去竜華瞻仰烈士,觀桃花,敬香登塔逛廟會已成為上海人的習俗。地址:徐匯區竜華路2853號電話:64576327開放時間:7:00-16:00票價:1元,紀念館5元 |
|
1927年(民國16年)3月,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初為上海警備司令部)在竜華鎮設立後,殺害和囚禁無數共産黨人和革命志土。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殺害的有中共早期重要領導人和優秀黨員宣中華、汪壽華、孫炳文、餘立亞、糜雲浩、陳博雲。1928年有陳延年、郭伯和、黃競西、楊培生、趙世炎、顧治本、周顒、陳喬年、鄭復他、羅亦農、李立一等,1929年有彭湃、楊殷、顔昌頤、邢士貞等。1931年2月7日夜,林育南等共産黨員和“左聯”五作傢也在此被集體殺害。1950年4月,在當年淞滬警備司令部的刑場之一,今竜華路2501弄1號,經鎮民提供的綫索,挖掘出18具完整的遺骸和數具頭骨、身骨及肢骨不全的遺.竜大道、羅石冰、歐陽立安、惲雨棠、李文(女)、伍仲文(女)、王青士、蔡博真、段楠(阿剛)、彭硯耕、費達夫、劉爭、賀治平、湯士倫、湯士佺、李雲卿。1981年,上海烈士陵園將二十四烈士殉難處闢為紀念地,占地4畝,同年樹立“竜華革命烈士就義地”碑。碑兩側搭建畫廊,陳列21位烈士圖照和生平介紹。碑後有一株枯樹,樹幹上彈痕纍纍。
1934年春,獄中革命志士為紀念死難烈士,寫下:
竜華千古仰高風,
壯士身亡志未窮。
墻外桃花墻裏血,
一般鮮豔一般紅。
1983年12月,趙世炎夫人夏之栩緻函中共中央,建議在竜華建造烈士陵園。中共中央領導人鬍耀邦、鄧小平批示:“在竜華搞個烈士陵園,似乎勢在必行”,“建議規模與南京雨花臺一樣”。此後成立由上海市民政局、市園林局、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市規劃局和中共上海市委黨史徵集辦公室組成的竜華烈士陵園籌建領導小組。1985年2月,上海市决定在竜華建造一座規模宏偉的烈士陵園。4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復上海市園林設計院設計的方案。規劃陵園包括竜華革命烈士就義地在內,面積365畝。
竜華烈士陵園建有紀念瞻仰區、烈士墓區、遺址區、烈士就義地、碑林區、青少年教育活動區、幹部骨灰存放區和遊憩區共8個功能區。紀念碑矗立在陵園主軸綫上,其正面鎸刻着江澤民題寫的“丹心碧血為人民”7個大字。紀念館分8個展廳,以1000餘件文物和大量照片、圖片,展示自鴉片戰爭以來,為“獨立、民主、解放、建設”而戰鬥和犧牲在上海的200多位革命先烈的光輝業績。烈士紀念堂安放着500餘位烈士的骨灰,堂內設有一幅題為“碧血”的大型瓷版畫,是先烈崇高精神的生動寫照。陵園內有全國著名雕塑傢塑造的10座大型紀念雕塑和集當代書法大成的竜華烈士詩詞碑林。 |
|
當我肅立在沉澱着幾百名烈士鮮血的竜華烈士陵園中時,當我看到江澤民同志為竜華烈士陵園題的詞——“丹心碧血為人民”時,歷史的一幕幕又浮現在我眼前,我不禁感受到了先烈們“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英雄氣概。
肅穆地伫立在廣場上,高唱國歌、深情獻花、鞠躬致谢,簡簡單單的開場讓我有機會對先烈們為祖國為新一代青年所作的貢獻聊表寸心。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像,一塊塊刻滿了英雄志氣的字碑,又讓我油然而生“我自橫刀嚮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澎湃激情。在整個陵園中,處處回蕩着老一輩革命傢的浩浩正氣。
當走過男女看守所時,目睹着烈士們以囚犯的身份待在監牢裏所用的東西,感覺衹有一個,就是陰森恐怖,回憶起當時的我,竟然推搡着前面的人快點走。想想那時的行為,真是可笑,可恥!作為中華兒女的一員,僅僅看到這些歷史的遺跡就有了如此膽小的動作,那當初那些烈士是如何長年呆在這不見天日的牢房裏的?他們忍受着酷刑,肩負着比我們沉重得多的重任,都毫不畏懼,堅貞不屈,這種精神太值得我們在溫室裏長大的這一輩青少年學習了。那陰森窄小的看守所,那地道中隱約的斑斑血跡,那布滿彈孔的烈士遺物,以及仿佛聽到的鐵鐐碰撞聲,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腦海裏。
走出陵園時,再看到“丹心碧血為人民”這幾個大字,心裏對它有了更深的瞭解,心頭涌上來的是一種更為復雜和沉重的感情。是啊,這裏的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他們一心一意為人民的崇高精神將像烈士幕前的長明火一樣永遠燃燒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我們作為烈士的後代,更應繼承他們的遺志,為祖國的發展開拓進取,勇往直前。
該園原為竜華公園,1985年改名,陵園大門上的字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竜華是目前全國保留得比較完整的革命遺址之一,陵園門前,是一個大型廣場,一座丈餘高的紅岩巨雕傲然矗立,它以浪漫的色彩烘托出主題。廣場上還有兩兩相對的八座花壇,四圓四方的花壇由整塊花崗岩雕鑿而成。
陵園共分八個區域:紀念瞻仰區、碑林遺址區、烈士墓區、革命幹部骨灰存放區、遊憩區、就義地及地下通道等。烈士陵園的園名建築、紀念碑、紀念館由南至北形成整個陵園的主體。11座主題雕塑與紀念廣場坐落於南北主軸綫上,間以三層緑化平臺、三組中心廣場,錯落有緻。
紀念館廣場的一片斜坡緑地非常令人註目。站在紀念館西眺,是扇形排開的烈士墓區,它由烈士墓、無名烈士墓和紀念堂組成,共安葬安放烈士1600餘名。墓地改變了傳統的墳堆竪碑形式,建成了明月狀的烈士墓地。墓地圍繞着酷似紅日狀的烈士紀念堂,象徵着革命烈士與日月同輝。
陵園還建有申城第一碑林,占地面積約20多畝,分南北兩排,各54米長,遙相呼應。
竜華烈士陵園內大樹成蔭,同時又是觀賞桃花的好去處,形成了“春日桃花滿園,秋日紅葉遍地,四季鬆柏常青”的緑化勝地。陵園內外桃花千樹,楓葉清紅,10餘雕塑矗立其間,謳歌先烈的崇高精神,也激勵人們更好地為中華振興和上海發展而奮鬥。 |
|
|